手机阅读

2023年孟子三乐范文简短(实用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14:09:23 页码:7
2023年孟子三乐范文简短(实用11篇)
2023-11-12 14:09:23    小编:ZTFB

总结可以帮助我们形成有效的学习和工作方法,提高效率。当遇到一些与已有分类不符合的情况时,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呢?接下来是一些优秀作文的摘录,请大家欣赏。

孟子三乐范文简短篇一

1、学会关门:即学会关紧昨天和明天这两扇门,过好每一个今天,每一个今天过好,就是一辈子过好。

2、学会计算:即学会计算自己的幸福和计算自己做对的事情。计算幸福会使自己越计算越幸福,计算做对的事情会使自己越计算对自己越有信心。

3、学会放弃:特别推荐个好词:舍得。记住“舍”在先“得”在后。世界上的事情总是有舍才有得,或是舍了一定会得,而「一点都不肯舍」或「样样都想得到」必将事与愿违或一事无成。

二、学说三句话。

1、算了!即指对于一个无法改变的事实的最好办法就是接受这个事实。

2、不要紧!即不管发生什么事,哪怕天大事情,也要对自已说:不要紧!记住,积极乐观的态度是解决任何问题和战胜任何困难的第一步。

3.会过去的!不管雨下得多大,连续下多少天,要对天会放晴充满信心,因为天不会总是阴的。自然界是这样,生活也是这样。

三、学会“三乐”

即:助人为乐、知足常乐、自得其乐。进一步说就是自己过得好时要多助人为乐,过得一般时要知足常乐,而处于逆境时则要学会自得其乐。

四、学会三“不要”

1、不要拿别人错误来惩罚自己。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再重的担子压不垮他,再大困难也吓不倒他,但他受不起委屈,冤枉。其实,委屈、冤枉,就是别人犯错误,你没犯错误;而受不起委屈和冤枉就是拿别人错误来惩罚自己。懂了这个道理,再遇到这种情况,对付的最好办法就是一笑了之,不把它当一回事。

2、不要拿自己错误来惩罚别人。当自己受到冤枉或不公正待遇后,也冤枉别人或不公正对待别人。事实上当你伤害别人时,自己会再次受到伤害。

3、不要拿自己错误来惩罚自己。何谓好人?我们认为,如果交给他做10件事,能做对7~8件,就是好人。显然,这句话潜藏著另一层含意就是好人也会做错事,好人也会犯错误。所以好人做错事一点都不要紧,犯了再大的错误也不要紧,只要认真找出原因,吸取教训,改了就好。

孟子三乐范文简短篇二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孔子的人生“三乐”。而我愿把我的读书“三乐”与朋友们共享。

读书有益智之乐。苏轼在《题西林壁》中写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看似写庐山之峰峦叠翠,实为表人生之感悟所得。读书正是吸纳名师大家间接经验的最好路径。当我们合卷沉思之时,他人的得与失、成与败,王朝的兴与衰、荣与灭,留给我们多少思考与启迪?读书,让我们学会了扬弃吸收,学会了辨证思维,懂得了:人生不能只求进而忘了必要的退,进退之间是一种哲学;人生不能只求得而忘了必要的失,得失之间是一种境界。读书的过程是一段令人愉悦的旅程。书给人以启发,以教益,特别是在学以致用中,她让我们激动并快乐着,思考并智慧着,她让我们的思想与时代合拍,成为一个永不落伍、与时俱进的思想者和实践者。

读书有自由之乐。人的最高境界莫过于理性的自由。读书可站、可依、可坐、可卧,这是形态之自由。读书可让你的思想打开闸门,拓展思考之空间,穿越时光之隧道,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可与古人对话,可与来者探讨,这是灵魂之自由。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我愿常思一二之乐,而读书就是我一二之乐的重要组织部分。沏一杯酽茶,就一盏灯光,醉心阅读,既可与李白对饮,又可与东坡聊词;既可为贾宝玉的命运改变一下结局,又可与霍金探讨一下黑洞问题;既可以是感性的释放,又可以是理性的回归;既可以拍案叫绝,又可以批评骂娘。此时此刻,自由的灵魂长满了翅膀,可飞越高山海洋,焚灭樊篱阻档,没有了条条,没有了框框,只有思想之光在深夜照亮。倘若能遇到一二好友,正好读了同一本书,有或同或异的感想,在辩论争执中,更觉淋漓酣畅。读书是读者与作者交流的过程,是让灵魂自由飞翔的过程。

读书有养心之乐。这里的养心,我特指培养信心,怡养性情。读书让我们明礼、自尊、自信、自励,可以矫正我们的过失与不当,从而汲取力量,重新上路。通过读书和实践,可以使我们拥有坚定而正确的生活态度,不论成功与否,幸或不幸,都可以乐不忘形,悲不失态,保持做人的正直与尊严,保持积极的姿态与信心。近代大儒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发出如下感慨:“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我认为,诗词文章为静态之物,阅读者为动态之人,阅读者多依自己的人品、学识、气度和境界来理解所阅读之诗词文章,或可赋之更浩然之正气,更高远之意境。这既是积极的阅读,又是阅读的积极,皆与心境气势有关。也正因为王国维拥有高雅心境和磅礴气势,才把艳诗丽词赋予了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的.三种必经之境界。

有人说,国王的精神享受有三:一是有成就感;二是有自由度;三是有追随者。我觉得,做到这三点并不难,只要诚实、勤奋就行——因为你虽没有王业之成,大小总有事业可做,虽没有王权的自由,但有身心的自由,虽没有臣民追随,但一定有朋友、有人缘,也可能还有崇拜者,“天下谁人不识君”,所以人人皆可为国王,谁也用不着去自卑,谁也用不着去骄傲。保持一种阅读的习惯,保持一份昂扬的信心,你就是你自己的国王!

前面谈的是读有字之书的乐趣,其实细品无字之书的人和实践给我们的愉悦更直接。向身边的老师、同学、朋友和同事学习,向社会实践学习,有时我们可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样可以获得自由、智慧和快乐。这也许正好呼应了孔子“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不断超越自我的做人向善之道,这才是真正的读书之道、学问之道和人生大道。

读书的快乐于君子而言,当起而行事,而不是坐而论道。行者其乐无穷!

读你,我每天都在快乐地阅读你们,因为每个人都是一本拥有精彩故事的好书!

孟子三乐范文简短篇三

在《孟子·尽心》篇有这样一段话:“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这段话告诉我们,孟子所说的“君子三乐”指的是这样的三种人生乐趣:父母都健在,兄弟也都没有什么灾病事故,从而得以躬行孝悌,这是第一乐;为人处事合乎道义,上不愧对于天,下不羞对于人,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因而获得内心的安宁,这是第二乐;第三乐是君子传道、育人所获得的快乐,即能得到天下的优秀人才并对他们进行教育,从而使君子之道遍传天下、造福社会。

“君子”是儒家的理想人格,孟子认为:“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也就是说,君子和常人根本不同的地方在于他能够把道德良知存放在自己心里,时刻不忘,而这是常人做不到的。因此,孟子的“君子三乐”是一种较高层次的道德境界上的主体内心体验,也就是说,这是君子才能获得的快乐。

父母兄弟都健康平安、没有事故,从而得以享受天伦之乐,这是人普遍自然的期望。这也就是“君子三乐”的第一乐。它的更深一层涵意是:躬行孝悌会给人带来道德的满足和快乐。因为这是人内心道德本性的需要。

孟子认为:“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也就是说,人天生就具备了各种道德本性,只要返回自身寻求,做到诚实无欺,就能获得最大的快乐。因此,言行举止能合乎自己的良心本性要求,做到问心无愧,从而获得心灵的安宁,这便是一大快乐。这也就是君子的第二乐。

能得到天下英才,启发他们的心智,解答他们心中的各种疑惑,传授给他们知识,看到他们茁壮成长,并通过他们把真理遍传天下,为社会所用,泽惠百姓,这对君子来说,无疑也是人生一大快乐。

孟子三乐范文简短篇四

新课程的“三乐”与“三苦”

新课程改革如三月春风,在理念上带来了更加人本化的讯息。新课程也如晴天的一声响雷,引起人们新的思考。这种思考带着喜悦,带着痛楚,带着震撼,一次又一次撞击着人们的心灵。

一乐:新课程理念犹如甘泉,让我们看到了更加理性化、人性化的东西。在新课程理念里,人的发展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课程的终极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而且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课程不是为造就“知识机器”服务的,而是为培养综合素质高的人服务的。一切为促进学生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二乐:教师主人翁意识被唤醒。以往,教师跟着教材、大纲走,跟着学校领导走,跟着教研员走,基本属于机械化作业。新课程给教师提供了很大的自由发挥的空间。教材可以活用,学校教学领导和教研员进行教学指导时,不再那么生硬,而是用商量的语气和教师交流。这是对教师劳动的'一种尊重,教师感觉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创造的意识被激发出来,教师就更加关心自己的工作,关心自己的成长和发展,同时关心起课程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教师这种主人翁意识的唤醒,将更加有利于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工作,有利于新课程的改革。

三乐:新课程改变了传统的“一刀切”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进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本来就应该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但几千年来,我们的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多是大一统的局面,培养的方法和手段一样,培养的人才也一样。世界本来就是五颜六色,多姿多彩的,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也不应该是前人一面。长久以来,课堂教学无视人的存在,一个模式走下来,一个学校教师的课堂教学一样,学校之间的课堂教学也一样。一个特级教师的课千人效仿,甚至一模一样学下来。今天,这一切都成为历史了,只要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成长独立的创造,课堂教学可以各显风采,各领风骚。

在品味着新课程带来得快乐时,新课程的苦,也值得我们深思。

一苦:当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时候,发现理论与实践的差距很大。课堂上活了就乱了,照顾了一部分,就总有一部分人没有照顾到,大班额的教学状况无法达到小班额的教学效果。懂得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但课堂上教师的作用应如何发挥?教材可以活用,但相应的课程资源却无法配套,如:社区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学生的活动空间仅限于学校、家庭,社区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是个盲点。理论与实践的差距让教师们苦恼,缩短这种差距,寻找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点恐怕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1][2]。

孟子三乐范文简短篇五

我们村的一块田地经过一番整修以后,变成了一个像模像样的健身场,大家都很”乐”。健身场的两旁种了许多依依多情的杨柳,才长出几根嫩枝,还有几棵千年矮。健身场的中间还种着山茶树,和我家的挺像的,好像都在“乐”呢。当然这里会有很多的健身器材,不管男女老少都来锻炼身体了,你玩这个,我玩那个,就连刚学会走路的小孩也来锻炼身体了。健身器旁还有一个篮球场,许多人都在打篮球,就算下起了蒙蒙细雨,也会有人光着身子和一大群人在打篮球,别提有多“乐”了。我们村里有了健身场,人们的生活也更精彩了。如果我们都能不乱扔垃圾,保护我们的环境,我相信我们村会令别人刮目相看,他们看到如此和谐温暖的村庄,心中一定也很“乐”。你也乐,我也乐,我们一起手拉手,让我们的生活充满快乐。

小时候,我玩什么都会觉得很快乐,但我最喜欢的还是汽车。三四岁时,我的“乐”乐在公交车上。每次到玩具商场,我总是趴在公交车的柜台前呆呆地看着,仿佛怕别人把我的公交车抢走。有时,我还会缠着爸爸妈妈帮我买一辆人。在家里没事的时候,我会和爷爷奶奶乘公交车到外面溜一圈,因为我觉得坐在车上住外看很快乐。七八岁的时候,我的“乐”乐在了赛车上。那时候我最喜欢的电视节目就是cctv―5每两三个星期放一次的赛车节目f1方程赛车,因为我觉得开着赛车第一个冲过终点线的时候,心里就会有一种就不出的自豪感。我还经经常把我的玩具赛车放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然后使劲儿住前一推,冲得最远的那辆赛车就是第一名。现在,我的“乐”乐在了轿车上。我有了一辆尼桑天籁的轿车模型,它做得可精致了:整辆车都是银灰色的,外面的车的拉手在光的照射下熠熠闪光,而且所有的门都可以拉开,车里所有的东西都看得一清二楚,就连很小的按钮都这这样。而且我们家也有了一辆新轿车,我可喜欢这辆车了。我从小到现在的'“乐”都乐在了汽车上。

乐,一看这个题目,就让我想一句话:助认为乐,乐在其中。恩?我来帮助谁呢?我灵机一动,一拍脑瓜,就想到了。这两天我们家搬家,我来搬点东西吧!

晚上,搬家的人来了,今天的任务是茶几还有沙发,茶几太重,沙发的扶手和垫板都比较轻,我来搬它们吧!

搬了两次之后,因为我每次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所以我心跳加速,有点喘不过气来了,当我满头大汗地上楼时,已经是上气不接下气了,让我深呼吸几次或许会好些。于是,我大口大口地呼吸着新鲜空气,深呼吸之后果然好多了,我片刻不停,有加快了脚步。

我顺利地把扶手两块垫板搬下了楼,心里甜滋滋的,像吃了蜜一样甜。如今,我们的生活就像蜜一样甜,当爸爸妈妈的也该让“小公主”、“小皇帝”,尝尝苦头了。

浙江省缙云县实验小学五(7)乙班苏奕睿。

星期三下午科学课,我们过得既既开心,又有知识大收获,为什么呢?我带你看看吧!

“今天我们上食物消化课,同学们,你们有什么食物呀!”陈老师一脸高兴走进教室,大家一听这话,马上拿出自己食物,迫不及待地大吃特吃起来。

吃得乐。

学得乐。

吃完了,我们开始介绍了使食物消化的器官,首先介绍“胃”,“胃主要用来……!”周笑莹滔滔不绝地发表见解,这时,施腾超忽然提了个问题:“胃能把别的东西吸收,可为什么不把把自己吸收呢?”这问题一提,本来鸦雀无声的教室一下子沸腾起来,有的说:“胃把自己吸收了,那还能吸收什么呢?”有的说:“说不定胃有特殊的成份,不能把自己吸收。”还有的说:“……。”等等。

这堂课可真好,既解了馋,又让我知道了已往不清楚、不知道的事。

上次考试的时候,最后的作文我怎么也想也想不出来就“上梁不正下梁歪”地的写出了这篇文章,写好的时候我心想:我肯定要重写。结果班里不止我一个要重写,是全班都要重写,后来我脑子一热就想起上个学期,我们正在紧张的复习当中,因为过两个礼拜就要期末考了。

到了考试那天,我格外紧张,也非常害怕,怕我考不好被同学笑话,所以我认认真真地答题。

领成绩单的那天,我提心吊胆地来到学校,接过成绩单,呀!我终于松了一口气,不仅如此,而且充满快乐,因为我获得了好成绩。

之后,我明白了乐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

来源:

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

文档为doc格式。

孟子三乐范文简短篇六

孟子在我心中向来是个有几分仙风道骨、精神健硕、白胡子飘飘的老头,会让人油然生出敬意的形象。这段话他说出来,立刻有隐隐浩然之气在其间流荡。

经典的意义就在于永远不过时,不随时间而褪色。两千多年前说的话仍掷地有声,响如金石。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看来简单,意却深远。父母兄弟,常伴左右时不觉有什么特别。争吵、笑闹、赌气、远离,多少年匆匆一聚。不曾想生命无常,父母有一天会老去,会离开这个世界。“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兄弟姐妹也是,天有不测风云,谁也不知未来会发生些什么。到那时,一人颠沛流离,没有家可供这风挡雨之时,悔之晚矣。所以,不如,拥有时就开始珍惜。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大气磅礴,坦坦荡荡。另有一人,司马光说,“吾无过人者,但平生所为,未尝有不可对人言者耳。”古往今来,能在年老时坦然说出这句话的人,没几个。再数,要算上保尔。柯察金。做人要光明磊落,堂堂正正,谁都希望做这样的人。然而慢慢长大后,步入社会,再怎么要洁身自好,却难免从俗。光明磊落四字,说出来也气若游丝,不敢高声语。“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这境界,非凡夫俗子可以到达“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我所能的就是如此,足矣。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这一“乐”可不是每个人都能够享有的,我有幸,得天下英才不敢说,但育人倒是真的。虽然暂时苦比乐多,但相信光明的极乐世界终会到来。

所谓孟子三乐,概括讲就是亲情之乐,一家人身体健康和睦相处;自身之乐,做人处事一切都问心无愧;教育之乐,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并教育他们。

第一乐,是家乐。家人都健在,可以在一起开开心心的生活,这也体现了他崇尚孔子的“孝悌之道”。其实很容易理解,如果一个人再幸福,而自己的亲人却不在身边,那也只会是有残缺的幸福。就像现在的孩子们,在遭遇到父母去世或是离异的情况下,影响最大的就是孩子。在他们每个人的心里都对家有无限的依赖,因为那里永远是他们的避风港。可是一旦破碎后,大部分的孩子心里便会发生很大的改变,他们没有了依靠,所有事情都憋在心里,自己去烦恼,他们更加羡慕那些拥有美好家庭的孩子们。无论孩子会这样,家长也是一样,都希望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因此,只有一家人幸福地在一起,才会感到快乐。

第二乐,是自乐。自己对自己的行为或是所做的事都不后悔,这也是孟子身上所具有的品质。就现在的人们来说,总会有表里不一的人,而真正能做到不后悔的人又有多少呢?好比那些小偷,他们为了一时的贪念而做出违法的事情,可能当时成功后,不禁会有些许喜悦,可是仔细一想,他们真的很开心吗?他们所拥有的东西,是靠自己的努力得到的吗?当然不是,那么他们用的时候就不可能问心无愧。因此,即使他们的生活比以前好过些了,可是却还是快乐不起来,因为他们不可以心安理得。再如现在刚开始就业的人们,待他们事业稳定后,不免会有一颗进取之心在燃烧,希望可以有自己的一番事业,为此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过程中难免会有许多阻碍,可是他们从未放弃过,仍然拥有最原本的希望。最终,有的人成功了,开始了自己新的生活,这时候他们肯定会很快乐,为自己当初没有轻易放弃而开心;而有的人却并没有成功,但是他们也从来没有后悔,因为自己当初已经竭尽所能,努力尝试过了,只不过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而已,所以他们也是快乐的。我想人们做到对自己所做的事问心无愧时才会真正快乐。

第三乐,是可以得到优秀的人去教育他们。这也体现了孟子招纳天下有志之才。我想这个应该主要体现了老师的快乐,他们遇到过许多的学生,总会有一些是令他们引以为傲的人,这也就是他们从教的乐趣所在吧。

我想,一个真正快乐的人,至少要做到“家乐”和“自乐”,如果有更高的理想,可以再发展到“教育之乐”。这应该也就是“孟子三乐”的初衷吧。

在《孟子·尽心》篇有这样一段话:“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这段话告诉我们,孟子所说的“君子三乐”指的是这样的三种人生乐趣:父母都健在,兄弟也都没有什么灾病事故,从而得以躬行孝悌,这是第一乐;为人处事合乎道义,上不愧对于天,下不羞对于人,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因而获得内心的安宁,这是第二乐;第三乐是君子传道、育人所获得的快乐,即能得到天下的优秀人才并对他们进行教育,从而使君子之道遍传天下、造福社会。

“君子”是儒家的理想人格,孟子认为:“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也就是说,君子和常人根本不同的地方在于他能够把道德良知存放在自己心里,时刻不忘,而这是常人做不到的。因此,孟子的“君子三乐”是一种较高层次的道德境界上的主体内心体验,也就是说,这是君子才能获得的快乐。

父母兄弟都健康平安、没有事故,从而得以享受天伦之乐,这是人普遍自然的期望。这也就是“君子三乐”的第一乐。它的更深一层涵意是:躬行孝悌会给人带来道德的满足和快乐。因为这是人内心道德本性的需要。

孟子认为:“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也就是说,人天生就具备了各种道德本性,只要返回自身寻求,做到诚实无欺,就能获得最大的快乐。因此,言行举止能合乎自己的良心本性要求,做到问心无愧,从而获得心灵的安宁,这便是一大快乐。这也就是君子的第二乐。

能得到天下英才,启发他们的心智,解答他们心中的各种疑惑,传授给他们知识,看到他们茁壮成长,并通过他们把真理遍传天下,为社会所用,泽惠百姓,这对君子来说,无疑也是人生一大快乐。

孟子三乐范文简短篇七

孟子在我心中向来是个有几分仙风道骨、精神健硕、白胡子飘飘的老头,会让人油然生出敬意的形象。这段话他说出来,立刻有隐隐浩然之气在其间流荡。

经典的意义就在于永远不过时,不随时间而褪色。两千多年前说的话仍掷地有声,响如金石。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看来简单,意却深远。父母兄弟,常伴左右时不觉有什么特别。争吵、笑闹、赌气、远离,多少年匆匆一聚。不曾想生命无常,父母有一天会老去,会离开这个世界。“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兄弟姐妹也是,天有不测风云,谁也不知未来会发生些什么。到那时,一人颠沛流离,没有家可供这风挡雨之时,悔之晚矣。所以,不如,拥有时就开始珍惜。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大气磅礴,坦坦荡荡。另有一人,司马光说,“吾无过人者,但平生所为,未尝有不可对人言者耳。”古往今来,能在年老时坦然说出这句话的人,没几个。再数,要算上保尔。柯察金。做人要光明磊落,堂堂正正,谁都希望做这样的人。然而慢慢长大后,步入社会,再怎么要洁身自好,却难免从俗。光明磊落四字,说出来也气若游丝,不敢高声语。“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这境界,非凡夫俗子可以到达“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我所能的就是如此,足矣。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这一“乐”可不是每个人都能够享有的,我有幸,得天下英才不敢说,但育人倒是真的。虽然暂时苦比乐多,但相信光明的极乐世界终会到来。

孟子三乐范文简短篇八

所谓孟子三乐,概括讲就是亲情之乐,一家人身体健康和睦相处;自身之乐,做人处事一切都问心无愧;教育之乐,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并教育他们。

第一乐,是家乐。家人都健在,可以在一起开开心心的生活,这也体现了他崇尚孔子的“孝悌之道”。其实很容易理解,如果一个人再幸福,而自己的亲人却不在身边,那也只会是有残缺的幸福。就像现在的孩子们,在遭遇到父母去世或是离异的情况下,影响最大的就是孩子。在他们每个人的心里都对家有无限的依赖,因为那里永远是他们的避风港。可是一旦破碎后,大部分的孩子心里便会发生很大的改变,他们没有了依靠,所有事情都憋在心里,自己去烦恼,他们更加羡慕那些拥有美好家庭的孩子们。无论孩子会这样,家长也是一样,都希望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因此,只有一家人幸福地在一起,才会感到快乐。

第二乐,是自乐。自己对自己的行为或是所做的事都不后悔,这也是孟子身上所具有的品质。就现在的人们来说,总会有表里不一的人,而真正能做到不后悔的人又有多少呢?好比那些小偷,他们为了一时的贪念而做出违法的事情,可能当时成功后,不禁会有些许喜悦,可是仔细一想,他们真的很开心吗?他们所拥有的东西,是靠自己的努力得到的吗?当然不是,那么他们用的时候就不可能问心无愧。因此,即使他们的生活比以前好过些了,可是却还是快乐不起来,因为他们不可以心安理得。再如现在刚开始就业的人们,待他们事业稳定后,不免会有一颗进取之心在燃烧,希望可以有自己的一番事业,为此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过程中难免会有许多阻碍,可是他们从未放弃过,仍然拥有最原本的希望。最终,有的人成功了,开始了自己新的生活,这时候他们肯定会很快乐,为自己当初没有轻易放弃而开心;而有的`人却并没有成功,但是他们也从来没有后悔,因为自己当初已经竭尽所能,努力尝试过了,只不过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而已,所以他们也是快乐的。我想人们做到对自己所做的事问心无愧时才会真正快乐。

第三乐,是可以得到优秀的人去教育他们。这也体现了孟子招纳天下有志之才。我想这个应该主要体现了老师的快乐,他们遇到过许多的学生,总会有一些是令他们引以为傲的人,这也就是他们从教的乐趣所在吧。

我想,一个真正快乐的人,至少要做到“家乐”和“自乐”,如果有更高的理想,可以再发展到“教育之乐”。这应该也就是“孟子三乐”的初衷吧。

孟子三乐范文简短篇九

是您教我迈开了人生的第一个步伐,是您教我咿呀吐露人生的第一个字符,是您在我受伤的时候一直疼爱我鼓励我,更是我在离开家乡的时候也带走了您的心,更是我在电话那头哭诉委屈的时候牵动你爱的神经,妈妈,走过了风风雨雨的二十几年,却还来不及对您说一句,我爱你,我想你。

想送您鲜花,您说太浪费;想送您首饰,您说乱花钱;想送您美味,您说太肥腻;想送您金钱,您说自己还有;妈妈,您是处处都为儿女想啊!

孟子之母,三迁其居,为子之学业;孔子之母,礼乐亲学,为子之品行;天下母亲,含辛茹苦,为子之未来;母亲节日,送上祝福,祝:天下母亲健康长寿!

母爱是一缕阳光,让你的心灵即便在寒冷的冬天也感到温暖如春;母爱是一泓清泉,让你的情感即使蒙上岁月的风尘仍然清澈澄净。祝母亲身体健康青春永驻!

母爱是迷惘时的苦苦规劝;母爱是远行时的殷切叮咛;母爱是无助时的慈祥微笑;母爱是跌倒时的鼓励之声。享受母爱,祝福天下母亲,母亲节快乐!

孟子三乐范文简短篇十

20是江西省实行新课标教材高考的第一年,在写作这一块的考查上略有变化。设计了一道综合性“语言表达题”来考测语言表达,分值15分,字数200左右。将大作文减少10分,为50分。字数由原来的“不少于800字”降至“不少于700字”,目的是提高语文试卷的效度和区分度,提高语文命题对整个高考的贡献率。今年的高考作文试题,正是沿着“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自我成长”的命题趋向而设置。大作文要求以“孟子三乐”为主题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字数700字左右。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

给文言文材料的作文,审题难度加大了不少。先看看这段话的意思。孟子说:“君子有三件快乐的事,而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父母都健在,兄弟没有病患,这是第一件快乐的事情;上不愧(怍:惭愧)对于天,下不愧对于人,这是第二件快乐的事;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并教育他们,这是第三件快乐的事。君子有三件快乐的事,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作文审题,关键就是能否看懂这段话的意思。看懂了,相对来说还是容易提炼出观点的`。

“第一乐”,应该说是亲情之乐,父母、兄弟,一家人和睦相处。可以提炼出观点,健康是福,身体健康比什么都重要。生命的重要性,要珍惜生命。与人相处,和谐社会。而此观点正好可以反思当下社会的一些现象,子女结婚后不少都不愿与父母一起住,子女不懂得感恩,人情淡薄了许多。

“第二乐”,可以说是自身之乐,做人处事,一切都问心无愧。诣在告诉人们要凭良心做事,要诚信做事,要正直做事,做事要对得起天、对得起地。如果人人行事都能诚信正直,那整个世间就充满了温馨和谐。近年来相继发生“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彩色馒头”、“绝育黄瓜”、“爆炸西瓜”等事件,这些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这些制假售假商贩们正是愧对于天,愧对于人。

“第三乐”,是说的是教育问题,可以说是“极乐”,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并教育他们。孔子说过:“中人以上者,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者,不可以语上也;生而知之者为上,熏染而学者次之,困而学者又次之,困而不学者,民斯为下也。”孔子所表达的意思相近于孟子的观点,说明教育者关注教育对象素质的高低,希望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来教育。这也正好与近年许多高校自主招生,争抢优秀生源的事件不谋而合。而“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教育公平原则也正合广大群众的共同要求和高等教育界“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的迫切希望。我想对于教育的话题,学生应该有话可说的。

学生可以从这“三乐”中选出自己较熟悉的观点来立意。这次作文审题很关键,对文言功底不好的学生来说是个挑战。(江西于都实验中学赖华)。

(

孟子三乐范文简短篇十一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孔子的人生“三乐”。而我愿把我的读书“三乐”与朋友们共享。

读书有益智之乐。苏轼在《题西林壁》中写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看似写庐山之峰峦叠翠,实为表人生之感悟所得。读书正是吸纳名师大家间接经验的最好路径。当我们合卷沉思之时,他人的得与失、成与败,王朝的兴与衰、荣与灭,留给我们多少思考与启迪?读书,让我们学会了扬弃吸收,学会了辨证思维,懂得了:人生不能只求进而忘了必要的退,进退之间是一种哲学;人生不能只求得而忘了必要的失,得失之间是一种境界。读书的过程是一段令人愉悦的旅程。书给人以启发,以教益,特别是在学以致用中,她让我们激动并快乐着,思考并智慧着,她让我们的思想与时代合拍,成为一个永不落伍、与时俱进的思想者和实践者。

读书有自由之乐。人的最高境界莫过于理性的自由。读书可站、可依、可坐、可卧,这是形态之自由。读书可让你的思想打开闸门,拓展思考之空间,穿越时光之隧道,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可与古人对话,可与来者探讨,这是灵魂之自由。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我愿常思一二之乐,而读书就是我一二之乐的重要组织部分。沏一杯酽茶,就一盏灯光,醉心阅读,既可与李白对饮,又可与东坡聊词;既可为贾宝玉的命运改变一下结局,又可与霍金探讨一下黑洞问题;既可以是感性的释放,又可以是理性的回归;既可以拍案叫绝,又可以批评骂娘。此时此刻,自由的灵魂长满了翅膀,可飞越高山海洋,焚灭樊篱阻档,没有了条条,没有了框框,只有思想之光在深夜照亮。倘若能遇到一二好友,正好读了同一本书,有或同或异的感想,在辩论争执中,更觉淋漓酣畅。读书是读者与作者交流的过程,是让灵魂自由飞翔的过程。

读书有养心之乐。这里的养心,我特指培养信心,怡养性情。读书让我们明礼、自尊、自信、自励,可以矫正我们的过失与不当,从而汲取力量,重新上路。通过读书和实践,可以使我们拥有坚定而正确的生活态度,不论成功与否,幸或不幸,都可以乐不忘形,悲不失态,保持做人的正直与尊严,保持积极的姿态与信心。近代大儒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发出如下感慨:“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我认为,诗词文章为静态之物,阅读者为动态之人,阅读者多依自己的人品、学识、气度和境界来理解所阅读之诗词文章,或可赋之更浩然之正气,更高远之意境。这既是积极的阅读,又是阅读的积极,皆与心境气势有关。也正因为王国维拥有高雅心境和磅礴气势,才把艳诗丽词赋予了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的三种必经之境界。

有人说,国王的精神享受有三:一是有成就感;二是有自由度;三是有追随者。我觉得,做到这三点并不难,只要诚实、勤奋就行——因为你虽没有王业之成,大小总有事业可做,虽没有王权的自由,但有身心的自由,虽没有臣民追随,但一定有朋友、有人缘,也可能还有崇拜者,“天下谁人不识君”,所以人人皆可为国王,谁也用不着去自卑,谁也用不着去骄傲。保持一种阅读的习惯,保持一份昂扬的信心,你就是你自己的国王!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