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自然灾害报告范文(精选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03:53:46 页码:9
2023年自然灾害报告范文(精选15篇)
2023-11-12 03:53:46    小编:ZTFB

在现代企业和组织中,报告几乎是必不可少的一种沟通工具。最后,对于长篇报告,可以考虑添加目录、摘要和参考文献等辅助材料,提供全面的信息和参考资源。报告范文包括了报告的结构、内容和语言表达等方面的示例,可供学习和借鉴。

自然灾害报告篇一

2010年是我县农业生产多灾多难的一年,早稻遇到了。

物灾害得到有效控制。

一、生物灾害基本情况。

主要病虫有: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纹枯病、南方水稻。

黑条矮缩病、二化螟、稻水象甲、粘虫。病虫草鼠发生总面积261.09万亩次,其中病害发生79.9万亩次、虫害发生158.69万亩次、农田草害发生21万亩次、农田鼠害发生1.5万亩次。全县病虫草鼠防治面积534.47亩,挽回稻谷损失15.8204万吨,生物农业灾害防治损失率在3%以下。

检疫性稻水象甲在桥驿、茶亭、丁字、黄金等4个乡镇。

最高18只/百蔸,严重丘块危害蔸100%,危害株率31%。今年粘虫在我县早稻局部地方偏重发生,发生面积4.4万亩,严重田平均百蔸有粘虫条。

水稻病害黑条矮缩病在我县各地不同程度发生,以桥驿、茶亭、黄金、丁字、乌山等乡镇发生较重,全年发生面积为2.4万亩,比去年减少2.2万亩,减少47.8%,损失产量168吨,比去年减少损失132万吨,减少44%。

二、生物防控典型案例。

针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去年在我县大发生的情况,今年加大了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宣传及防控力度,年初即制定了《**县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防控实施方案》,针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为新传入我县的情况,广大农技人员及农民对防治和危害损失认识不够,今年加强培训及宣传普及工作,分乡镇共举办培训班14期次,发放技术手册9000份,印发技术资料12万份,在防治上根据防控实施方案,今年重点抓好了“治虱防矮”工作,从浸种、拌种抓好,每次病虫防治战役均对飞虱进行了兼治,从今年的防控效果来看,通过品种选择、防治飞虱等各种行之有效的防控手段,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面积及危害损失程度均大大轻于去年。

三、生物灾害防控措施。

(一)大力推进植保专业化统防统治工作。

推广植保专业化统防统治,目的是解决在防治农业有害。

生物过程中防效低、用药量大、环境污染重等问题。今年县人民政府于2月26日印发了《**县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并将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工作纳入对各乡镇工作目标考核,同时成立了分管农业的副县长为组长,农业局、农机局、财政局和相关乡镇人民政府为成员的**县专业化防治领导小组,全面协调、督促专业化防治工作,通过各种会议宣传发动,使县乡两级加深了对生物灾害防控工作的认识。

(二)及时监测普查,掌握生物灾害发生区域。

县植保站严格按照测报调查要求搞好农作物病虫调查工作,根据田间病虫发生情况加强大面积普查工作,在病虫发生关键时期组织人员下到各乡镇进行大面积病虫普查及时性防治指导工作,共组织技术人员下到乡镇普查15次,特别对桥驿、茶亭、白若、乌山、靖港等乡镇全面进行稻水象甲普查工作及蝗虫、粘虫、黑条矮缩病普查工作,为有针对性指导防治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三)及时处理突发性事件。

突发性生物灾害发生后,县农业局组成3个技术组开赴各乡镇进行技术指导,汇同各乡镇农技站一起搞好病虫调查,摸清蝗虫、粘虫、黑条矮缩病等病虫发生情况,因地制宜搞好生物灾害防控工作。农业局共派遣专业技术人员65人次,下到各乡镇进行现场指导工作。

四、建议。

(一)加强对生物灾害监测预警能力提高的支持。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等原因,生物灾害发生频繁,对生物灾害的监测预警能力有较高的要求。目前,承担全县农作物病虫测报工作的县植保站,正通过建设农作物生物灾害预警与控制区域站项目努力提高自身监测能力,为了更好发挥监测与预警中心作用,减少生物灾害造成的损失,需要政府部门进一步支持,提供必要的资金支助。

(二)认识要深入、宣传力度要加强,积极引导农民参与生物防控工作。

一是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共防灾减灾意识,二是各级各部门要充分利用会议、宣传车、公告、病虫情报、广播电视等媒体,大力宣传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真正做到高度重视,使农业生产损失减到最低点。

各地可根据省、市、县防控工作方案,分村组召开宣传动员会,引导农民积极参与防控工作。同时从维护农村社会稳定角度出发,各级政府要做好宣传、告诫农民病虫害防治是要以农民为主体,农民要按农业技术部门要求进行防治。积极引导农民进行农业投保,建立农业保险长效机制。

(三)切实依法办事,加强法律保障。

2006年12月1日实施的《**省植物保护条例》,标志着**植物保护工作进入依法管理的新阶段。一方面,大量化学农药的不合理施用,造成农药污染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另一方面,基层植保服务队伍不稳定,植保设施落后,技术措施难落实的现象仍普遍存在。因此,如何依法规范植物保护行为,有效预防和控制农业生物灾害十分必要紧迫。

二o一0年十二月十日。

自然灾害报告篇二

又是一个夏日炎炎,酷暑难耐,知了聒噪的时节,不经意间大一的时光已悄然离去,此时正好通过社会实践来检验一下自己这一年的所学,也来通过在炎热条件下来磨砺自己的韧性,多接触社会,发现自己的不足,为今后的学习改进做好铺垫。

此次我在一家本地化工厂办公楼进行社会实践,借此机会了解一下民营企业员工生存状况以及民营企业第二代接班人的生存状态。

“艰辛知人生,实践长才干”。进入实践单位后,虽然我的工作比较轻松,但是通过亲身处在工作岗位上,才体会到了父母为“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艰辛付出,也深刻体会到了父母常教导的脑力与体力劳动的区别。

通过与办公室内叔叔阿姨聊天,我发现虽然他们做着在别人眼里很体面的工作,但经常无厘头的加班、老板的训斥、同事间的勾心斗角、并不是很优越的工资待遇等等,也让他们感到很大的压力,绝大多数人还有自己的副业,譬如为其他公***司做账,有些人甚至本文来自小草本站接了四家公司的账目,如此艰辛的打拼就是为了那些许拿在手上的票子。可以想一想,这些脑力劳动者为了生计尚且如此,那些体力劳动者呢?他们又忍受了些什么,我确信更多,我们无法想象。到了这,想想在大学里面,很多同学肆意挥霍父母的“血汗钱”,上网、做发型、聚餐、抽烟、交女朋友……尽干了些无聊的事情,浪费了宝贵的亲春年华,太不应该了,父母们多么希望你们把那些钱省下来,多添置些书看看,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我也发现了在学校所学的知识,或者称其为理论吧,与社会所需要的实干型的知识技能相差甚远。

这也让我冷静思考当今的社会,这个竞争激烈、处处“经验丰富者优先”的社会,我们这些还泡在象牙塔里的莘莘学子,要经验没经验,要文凭还没毕业,有文凭也不硬的残酷现实已经摆在了我们的面前,或许很多人会突然发现,原来生活并不像韩剧里的那么浪漫多彩,那么“偶吧、偶吧”的娇滴诱人,生活依旧要回归它本来的面目。

自然灾害报告篇三

遭受特大或重大自然灾害的县(特区、区),按以下项目安排补助资金:

1、灾害应急救助,用于紧急抢救和转移安置受灾群众,解决受灾群众灾后应急期间无力克服的吃、穿、住、医等临时生活困难。按照每人每天补助10元钱和1斤米或每人每天补助15元进行救助,原则上救助期限不超过20天。

2、过渡期生活救助,用于帮助“因灾房屋倒塌或严重损坏无房可住、无生活来源、无自救能力”的受灾群众,解决灾后过渡期间的基本生活困难。按照每人每天10元、1斤粮食的标准给予救助,救助期限最长不超过3个月。

3、倒塌、损坏住房恢复重建补助,用于帮助因灾住房倒塌或严重损坏的受灾群众重建基本住房,帮助因灾住房一般损坏的受灾群众维修损坏住房。2018年因灾倒损房屋恢复重建分为三个类别。一类:因灾倒塌民房或因火灾倒塌民房(含严重损坏需重建民房),低保户按户均2万元补助,一般按户均万元补助;二类:严重损坏不需重建民房,按房屋受损程度和家庭承受能力给予补助,户均最高补助6000元;三类:一般损坏民房,根据受损程度给予补助,原则上户均不超过2000元。厨房、圈舍、简易房、工房,不纳入恢复重建类别。

有房屋居住的受灾户、农村散居五保户,不纳入因灾倒损房屋恢复重建对象。散居五保户统一由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安排到乡镇(街道)敬老院集中供养。

4、旱灾临时生活困难救助,用于帮助因旱灾造成生活困难的群众解决口粮和饮水等基本生活困难。按照每人每天1斤口粮的标准发放生活救助,最长救助期限为3个月;同时,会同有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受灾人员用水需求。

5、冬春临时生活困难救助,用于帮助受灾群众解决当年冬季、次年春季的口粮、衣被、取暖等基本生活困难。主要以现金方式社会化发放,口粮救助按每人每天1斤口粮,最长救助期限为6个月;衣被救助,按每人1件棉衣、每户1—2床棉被标准发放;取暖救助按每户每月200元标准发放,最长救助期限为5个月(原则上大米按每斤元、棉被每床150元、棉衣每件100元进行测算)。

6、遇难人员家属抚慰,用于向因灾死亡、失踪人员家属发放抚慰金。按每位因灾遇难人员2万元的标准给予遇难人员亲属一次性抚慰金救助,对家庭仍有困难的,可给予必要的物资帮助。

自然灾害报告篇四

2010年是我县农业生产多灾多难的一年,早稻遇到了历史上罕见的低温烂秧天气及五月低温不发,严重影响了早稻产量,推迟了早稻生育期,晚稻又遭遇了9月下旬到10月初连续12天低温阴雨及10月25前降温天气影响,造成晚稻大面积死亡及减产。今年我县水稻病虫发生属中等偏重发生年,早稻为中等发生,晚稻为中等偏重发生。各级政府及主管部门对生物灾害防控工作十分重视。在县政府及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以及各部门的通力合作下,全县农业生物灾害得到有效控制。

一、生物灾害基本情况。

主要病虫有: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纹枯病、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二化螟、稻水象甲、粘虫。病虫草鼠发生总面积261.09万亩次,其中病害发生79.9万亩次、虫害发生158.69万亩次、农田草害发生21万亩次、农田鼠害发生1.5万亩次。全县病虫草鼠防治面积534.47亩,挽回稻谷损失15.8204万吨,生物农业灾害防治损失率在3%以下。

条。

水稻病害黑条矮缩病在我县各地不同程度发生,以桥驿、茶亭、黄金、丁字、乌山等乡镇发生较重,全年发生面积为2.4万亩,比去年减少2.2万亩,减少47.8%,损失产量168吨,比去年减少损失132万吨,减少44%。

二、生物防控典型案例。

针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去年在我县大发生的情况,今年加大了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宣传及防控力度,年初即制定了《**县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防控实施方案》,针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为新传入我县的情况,广大农技人员及农民对防治和危害损失认识不够,今年加强培训及宣传普及工作,分乡镇共举办培训班14期次,发放技术手册9000份,印发技术资料12万份,在防治上根据防控实施方案,今年重点抓好了“治虱防矮”工作,从浸种、拌种抓好,每次病虫防治战役均对飞虱进行了兼治,从今年的防控效果来看,通过品种选择、防治飞虱等各种行之有效的防控手段,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面积及危害损失程度均大大轻于去年。

三、生物灾害防控措施。

(一)大力推进植保专业化统防统治工作。

推广植保专业化统防统治,目的是解决在防治农业有害生物过程中防效低、用药量大、环境污染重等问题。今年县人民政府于2月26日印发了《**县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并将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工作纳入对各乡镇工作目标考核,同时成立了分管农业的副县长为组长,农业局、农机局、财政局和相关乡镇人民政府为成员的**县专业化防治领导小组,全面协调、督促专业化防治工作,通过各种会议宣传发动,使县乡两级加深了对生物灾害防控工作的认识。

(二)及时监测普查,掌握生物灾害发生区域县植保站严格按照测报调查要求搞好农作物病虫调查工作,根据田间病虫发生情况加强大面积普查工作,在病虫发生关键时期组织人员下到各乡镇进行大面积病虫普查及时性防治指导工作,共组织技术人员下到乡镇普查15次,特别对桥驿、茶亭、白若、乌山、靖港等乡镇全面进行稻水象甲普查工作及蝗虫、粘虫、黑条矮缩病普查工作,为有针对性指导防治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三)及时处理突发性事件。

突发性生物灾害发生后,县农业局组成3个技术组开赴各乡镇进行技术指导,汇同各乡镇农技站一起搞好病虫调查,摸清蝗虫、粘虫、黑条矮缩病等病虫发生情况,因地制宜搞好生物灾害防控工作。农业局共派遣专业技术人员65人次,下到各乡镇进行现场指导工作。

四、建议。

(一)加强对生物灾害监测预警能力提高的支持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等原因,生物灾害发生频繁,对生物灾害的监测预警能力有较高的要求。目前,承担全县农作物病虫测报工作的县植保站,正通过建设农作物生物灾害预警与控制区域站项目努力提高自身监测能力,为了更好发挥监测与预警中心作用,减少生物灾害造成的损失,需要政府部门进一步支持,提供必要的资金支助。

(二)认识要深入、宣传力度要加强,积极引导农民参与生物防控工作。

一是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共防灾减灾意识,二是各级各部门要充分利用会议、宣传车、公告、病虫情报、广播电视等媒体,大力宣传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真正做到高度重视,使农业生产损失减到最低点。

各地可根据省、市、县防控工作方案,分村组召开宣传动员会,引导农民积极参与防控工作。同时从维护农村社会稳定角度出发,各级政府要做好宣传、告诫农民病虫害防治是要以农民为主体,农民要按农业技术部门要求进行防治。积极引导农民进行农业投保,建立农业保险长效机制。

(三)切实依法办事,加强法律保障。

2006年12月1日实施的《**省植物保护条例》,标志着**植物保护工作进入依法管理的新阶段。一方面,大量化学农药的不合理施用,造成农药污染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另一方面,基层植保服务队伍不稳定,植保设施落后,技术措施难落实的现象仍普遍存在。因此,如何依法规范植物保护行为,有效预防和控制农业生物灾害十分必要紧迫。

二o一0年十二月十日。

自然灾害报告篇五

2011年,我国自然灾害以洪涝(含山体滑坡和泥石流)、旱灾为主,风雹、低温冷冻、雪灾、台风、地震、森林和草原火灾、病虫害等灾害也均有不同程度发生。全年相继发生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云南盈江5.8级地震、长江中下游地区春夏连旱、南方暴雨洪涝灾害、沿海地区台风灾害、华西秋雨灾害、西藏亚东地震灾害等重特大自然灾害,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较大影响。

经核定,2011年全国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4.3亿人次受灾,1126人死亡(含失踪112人),939.4万人次紧急转移安置;农作物受灾面积3247.1万公顷,其中绝收289.2万公顷;房屋倒塌93.5万间,损坏331.1万间;直接经济损失3096.4亿元。与2010年相比,2011年全国因灾死亡(含失踪)人数减少85.6%,紧急转移安置人次减少49.5%,农作物受灾面积减少13.2%,农作物绝收面积减少40.5%,倒塌房屋数量减少65.8%,损坏房屋数量减少50.6%,直接经济损失减少42%。其中,死亡(含失踪)人口数为2000年以来最少,损坏房屋数量为2000年以来次少。(本评估报告中关于全国灾情和应对工作的统计数据和表述不含我国的港、澳、台地区。)。

2011年,面对频繁发生的各类自然灾害,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自然灾害救助条例》和《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不断健全体制机制、大力提升应急保障能力,在抗灾救灾工作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受灾群众生命放在第一位,灾后迅速组织开展抢险救援、灾害救助、医疗救治等工作,及时、高效、有序地应对了长江中下游地区春夏连旱、南方暴雨洪涝灾害、云南盈江5.8级地震和西藏亚东地震等重特大自然灾害,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灾区生产生活秩序得到尽快恢复,灾后恢复重建进展顺利,保障了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促进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组织领导方面。国家减灾委召开了2011年度国家减灾委全体会议,分析研判灾情形势,研究部署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组织召开了两次减灾委联络员会议,进一步健全了沟通协调机制。国土资源部先后召开两次全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视频会,动员部署防治工作,派出50多个工作组,在18个重点地区派驻专家,督促指导工作。交通运输部对公路部门防汛抗旱、防抗台风及汛期公路桥梁保通进行全面部署,召开9次防台风视频会议。国家防总、水利部组织召开了国家防总全体会议、全国水库安全度汛工作会议和全国防台风工作视频会议,科学合理安排部署防汛抗旱工作。农业部多次召开防汛抗旱领导小组会议和全国抗旱促春管工作视频会议,全面部署农业生产防汛抗旱减灾工作。国家林业局多次召开全国森林防火专题会议,对各地方防火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召开全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会议,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意见》,与各省级人民政府签订了2011-2013年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责任书,全面落实防治责任。成立了重大沙尘暴灾害应急领导小组,负责建立和完善应急机制,进行沙尘暴灾害应急重大问题的研究、决策、指挥和协调。中国地震局组织召开了防震减灾工作联席会议,研究部署了2011年重点工作任务。中国气象局召开全国汛期气象服务动员电视电话会议,对汛期气象服务工作进行全面安排部署。国家海洋局开展了沿海地区汛前海洋防灾减灾专项检查,督促沿海各省(区、市)海洋部门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做好汛期海洋灾害应对工作。

各地结合本区域灾害特点和救灾工作需求,切实加强对灾害防范应对工作的组织领导。山西省将自然灾害应对工作作为“省政府目标责任考核指标”督促落实,做到了组织、人员、职责三明确。上海市建立了市、区两级的灾害管理、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各街道、乡镇和有关部门、单位建立了应急救助、防汛指挥、防震减灾、地质灾害应急、疫情防控领导责任制度。浙江省成立了海洋灾害应急指挥部、生活必需品市场应急保供工作领导小组和省地质灾害应急中心,加强对灾害突发事件的组织领导。海南省进一步完善防汛抗旱组织指挥体系,各市、县层层落实责任制,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

(二)制度建设方面。各有关部门大力推进制度创新,建立健全防灾减灾和抗灾救灾相关政策法规。一是推动防灾减灾法制建设。国家防总、中国地震局、国家海洋局积极做好《洪水影响评估管理条例》、《地震应急救援条例》、《海洋观测预报管理条例》的起草修订工作。国土资源部积极推动发布实施了《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指导各地做好贯彻落实工作。二是修订完善应急预案。民政部、交通运输部、农业部组织修订编制《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公路交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农业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农业部草原寒潮冰雪灾害应急预案》,国家林业局积极推进《国家处置重、特大森林火灾应急预案》和《重大外来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预案》修订,中国气象局修订并印发了《中国气象局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三是编制出台防灾减灾规划。《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全国草原防火基础设施建设“十二五”规划》和《全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建设规划(2011-2020年)》正式颁布实施。国土资源部开展了《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十二五”规划》和《全国地面沉降防治规划》编制工作。国家海洋局开展了《海洋观测预报与防灾减灾“十二五”规划》和《海洋领域应对气候变化中长期发展规划》编制工作。

各地继续推进基层应急预案建设。截至年底,所有省和地市、98%的县制定了应急预案,乡镇(街道)和行政村(社区)应急预案数量分别达到5.6万个、40.8万个,分别占乡镇(街道)和行政村(社区)总数的89.8%和55.4%,全国自然灾害应急预案体系不断完善。

(三)队伍建设方面。各地和各有关部门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从机构、制度、规划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推进力度。一是制定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国家减灾委办公室印发《国家防灾减灾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将防灾减灾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纳入国家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起草完成规划实施任务分解方案,明确未来10年我国防灾减灾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战略目标、发展重点、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二是推进基层应急队伍建设。民政部有序推进灾害信息员职业化进程,全国灾害信息员人数达63.1万人,通过职业鉴定的灾害信息员人数达4.7万人。全国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员增加到35万人,在汛期看守20万处地质灾害隐患点。中国地震局协助武警部队在全国组建了33支武警工化中队应急救援力量。农村气象信息员队伍达49万人,覆盖71%的行政村。全国林业有害生物村级森防员近100万人,基本实现了1村1林场1名森防员。三是加强应急志愿者队伍建设。民政部组织开展地方救灾志愿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指导河北、江西、山东、湖南、广东、青海、西藏等地设计实施当地救灾志愿服务体系建设方案,推动地方救灾志愿者队伍发展。

各地自然灾害应急队伍建设不断得到强化。北京市对应急志愿者进行注册管理,全市有志愿者队伍24支2.3万人。山西省在105个县(市、区)9个省直林业局组建30人以上的标准化森林消防专业队。河南省黄河河务局通过签订责任书组织群众防汛队伍101万人,对800余名专业抢险队员进行专题技术培训。海南省“三防”办对农村青年组成的抢险队伍进行核实、登记造册,各市县增加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人员450人,专业队伍得到进一步充实。

(四)应急保障方面。各地、各有关部门不断强化救灾物资、资金保障力度和科技支撑能力。全国救灾物资储备布局更加合理,物资储备品种不断增加,救灾补助标准较大幅度提高,救灾资金保障力度进一步加大,应急管理科技水平不断提升,为灾害应急和受灾群众生活救助提供了有力保障。

1.物资储备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民政部继续加快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大力推进中央储备库建设,格尔木、乌鲁木齐储备库建设工程全面展开。目前全国建设省级救灾物资储备库35个,租用18个,仓储面积共计29.6万平方米,304个市和2212个县建立起救灾物资储备库点。各中央储备库将民政部组织采购的7.5万顶单帐篷、30万床棉被、5万件睡袋和5万张折叠床及时入库,进一步充实了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国家防总、水利部新设立11个中央防汛抗旱物资仓库,中央仓库总数达到26个,现存防汛抗旱物资规模达到5亿元。农业部建设物资库站15个,新增风力灭火机2870台、野外生存装备1300套、防火服3830套、防火车41辆等。国家林业局共采购扑火物资41055件,向有关省区调拨价值约2122万元的扑火物资24644件。中国气象局建立了专门应急物资储备库,储备物品包括便携式自动气象站、油机、雷达配件、火箭弹及高炮、作业火箭配件等上百类应急物资。

各地区进一步加大本级救灾应急物资储备力度。河北省防汛物资储备定额由5000万元调整到1亿元,省民政厅启动了4000平方米大型省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浙江省与大型商场、超市签订协议,代储救灾物资,确保救灾物资灾后12小时到位。四川省各级防汛部门储备冲锋舟、编织袋、救生衣、探照灯等应急物资近3亿元,自贡市投资2260万元建成了市级救灾物资储备库。西藏自治区民政厅完成1个自治区级、5个地(市)级、51个县级、36个高海拔乡(镇)的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并投入使用。

2.救灾资金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经国务院批准,提高了灾害紧急转移安置补助、旱灾救助、受灾困难群众冬春救助补助标准,全年财政部、民政部安排中央自然灾害生活补助资金86.4亿元。中央财政支持各地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安排特大型地质灾害防治资金25亿元。交通运输部全年安排2亿元公路灾毁抢修保通补助资金,投入2011年公路灾毁恢复重建计划项目20亿元。农业部商财政部向24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下拨农业生产救灾资金37亿元。全国启动重点火险区建设项目183个,中央累计投入资金12亿元。全国省、地、县三级财政共投入自然灾害生活救助资金约56.6亿元,其中省级32.7亿元、地级7.9亿元、县级16亿元。

3.应急科技支撑能力进一步提高。有关部门继续强化高新技术在减灾救灾领域的应用,不断引进新技术,添置装备,积极开展新项目研究,不断提高减灾救灾工作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民政部完成了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技术方案论证,“国家自然灾害空间信息基础设施专项”论证取得初步成果。交通运输部启动了6个“十二五”交通运输重大科技专项,《国家道路交通安全行动计划研究》取得突破性成果,完成技术研究125项、硬件开发集成44项、软件开发32项,完成全部44项标准规范制修订大纲,12项示范工程已开始实施。农业部农业大棚育秧、深松整地、播后镇压、浇越冬水、“一喷三防”等抗灾增产关键技术得到大面积应用,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等防控措施得到大力推广。国家林业局完成了气候变化的林业生物灾害影响及适应对策研究,研发了灾害预测及信息发布软件,明确了林业生物灾害气象预警指标,提出了应对对策措施。中国气象局组织试点省围绕城市内涝灾害风险评估数据库建设、风险评估技术方法等方面开展研究和技术开发,建立了以gis为平台的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估系统。

(五)监测预警方面。各地区、各有关部门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强化信息共享,逐步改进监测预警设施设备,制定监测预警相关工作规范和制度,不断增强灾害监测预警和信息发布能力,提高灾害预警预报社会服务水平。

1.加强灾害监测分析会商。民政部继续健全部际灾情会商机制,灾情会商成员单位增至17个,全年组织10次月度灾情会商会、1次年度灾害趋势预测会商会和2次年度灾情会商会。水利部汛期每日进行防汛会商,11次召开有关部委和重点地区参加的防汛抗旱异地视频会商会。农业部加强重大灾害性天气的沟通会商,与中国气象局开展10多次会商;在年初冬麦区抗旱期间,中国气象局、中国农科院等单位多次组织调研组深入灾区,会商研判旱情发展动态。国家林业局与中国气象局联合组织开展了2011年春季沙尘天气和全国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趋势预测分析会商会议,做好沙尘暴及重大突发林业生物灾害预警工作。中国气象局组织各类灾害性天气会商和应急服务专题会商60次,发布灾害预警615次,发布强对流天气预报712次,为防汛和强对流天气防御提供及时的监测预警服务产品。

2.建立灾害预警协作机制。民政部与19家单位签订环境减灾卫星数据用户服务协议,实现22类气象数据资源的共享,向国内100多家用户提供数据2万余景,无人机应急监测合作机制站点增至8个。中国气象局召开了24个部门参与的气象灾害预警服务部际联络员会议,与民政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农业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利用手机短信、电子邮件、传真等手段及时将台风、暴雨、高温、干旱等13类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分类分级发给39个部委和相关单位。3.构建监测预警支撑体系。国土资源部以县(市、区)为对象开展有组织、有经费、有规划等的“十有县”建设,全国“十有县”总数达到1337个,覆盖95%以上的地质灾害高、中易发区。国家林业局对森林防火指挥中心和森林火灾卫星监测系统进行了更新升级,全国近600个森林火险监测站并网运行,进一步完善了全国森林火险预警体系。中国地震局以地震监测台网扩能增效为重点,强化监测台网建设和运行管理,推进全国成场、区域成网观测。中国气象局逐步建立和完善了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平台,中国气象频道在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79个地级以上城市落地,建成7个气象海洋广播电台。全国农村气象手机短信用户达3000万个,农村高音喇叭逾10万个,乡村电子显示屏近7万块,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站近4万个。国家海洋局完成了31个海洋站升级改造,在天津滨海新区、苏北沿海、浙江台州、长江口、闽江口、珠江口等地初步建立了精细化的预报系统。

4.做好预警信息发布工作。民政部利用减灾卫星监测、数据共享渠道,持续开展新发灾害风险监测与预警业务,累计向12个省提供86期灾害遥感监测产品。国土资源部与中国气象局进一步推进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服务工作,制作预警产品153份。交通运输部发布360余期公路交通气象预报和21期重大公路气象预警,编写路况信息快报40期,发送路况短信3万余条。水利部在国新办召开3次新闻发布会,组织召开2次新闻通气会,播发防汛抗旱信息500余条。农业部全年共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160多期,针对灾害性天气可能对农业生产造成的不利影响,下发紧急通知14份,提前部署防御工作。国家林业局发布火险信息近600期,提供火场气象服务70多期,监测热点11000多个,发现林火1580起,保证了火险早预报、火情早处置。中国气象局向国务院报送《重大气象信息专报》123期,报送专题材料25期,发布气象灾害预警服务快报198期、《中国气象局值班信息》543期,向43亿人次发布了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国家海洋局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海洋预报节目1089期,国家、海区和省三级预报机构全年共发布灾害预警信息3300多期、短信1760多万条,预警信息发布能力显著增强。

(六)应急处置方面。各地区、各有关部门根据《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有关专项预案,密切关注灾情,及时组织会商,加强部门协作,全力开展抢险救灾,及时投入救灾物资资金,保障受灾群众生命安全,切实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维护灾区社会秩序,尽最大努力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1.及时启动救灾应急预案。国家减灾委、民政部针对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启动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响应33次,启动救灾预警响应9次。国土资源部启动地质灾害应急响应30多次,交通运输部启动四级应急响应2次,国家防总、水利部启动国家防总防汛抗旱应急响应14次,农业部针对冬麦区旱情启动抗旱二级响应,国家森林防火指挥部全年启动应急响应10余次,中国气象局启动气象灾害应急响应16次。部分省(区、市)为紧急应对自然灾害群众生活救助,启动省级救灾应急响应127次,其中,江西启动响应次数最多达15次,贵州其次为14次。

2.加大抗灾救灾督察指导。民政部全年共向灾区派出41个救灾应急响应工作组,完成现场工作组报告43份,动态反映灾区灾情和救灾工作情况。交通运输部12次赴重点省份检查指导防灾减灾和应急保通工作。国家防总、水利部派出150多个防汛、抗旱和防台风督查组、工作组指导抗洪抢险和抗旱减灾工作。农业部共组成6个督查组赴重点草原防火区,对草原防火工作进行督查指导。国家林业局派出火场工作组近20个,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督导组12个,实现突发火情、疫情及时有效处置。中国地震局和各省地震局共派出工作组30批、300多人次,派出国家地震现场应急队3批23人次,协助云南、西藏、新疆等地做好震灾处置工作。3.及时发布灾情信息。民政部通过国家减灾中心和各地民政部门加强应急值班,累计报送《救灾快报》370余期、发布《灾情和救灾工作情况通报》150余期。国家防总、水利部汛期坚持全天侯应急值守,共编发防汛抗旱简报382期,国家防总汛(旱)情通报164期。国土资源部加强应急值守,报送《国土资源部值班信息》100多期。国家林业局建立3月至5月沙尘暴应急值守和监测值班制度,安排专业人员负责跟踪监测沙尘天气过程,及时报告灾情信息。中国地震局动态开展重点危险区震情跟踪与研判,组织实施华北、南北带强震监视跟踪,对云南盈江、保山2次地震作出了有减灾实效的短期预测。

4.全力保障受灾群众生活。民政部商财政部安排23.9亿元用于保障灾区群众应急期和过渡期生活困难,共调拨7万顶救灾帐篷,解决近100万人次临时住所需求;调拨36.8万件棉大衣、46.4万床棉被,解决80余万人御寒问题;调拨1.32万张折叠床、5100条睡袋、20个简易厕所、112吨彩条布。陕西、贵州、四川、青海、云南、湖南、江西、西藏、山东、湖北、广东、内蒙古和辽宁等省(区)各级中央自然灾害生活救助资金投入数额均超过1亿元,占全国地方资金投入总量的80%。

5.努力减轻灾害损失。国家防总、水利部及时分析研判水旱灾害形势,组织转移危险地区群众838万人,解救被洪水围困群众98万人,解决了2055万人因旱饮水困难。国家防总和有关流域、地方防汛指挥机构,通过三峡水库和丹江口水库适时加大下泄流量向下游补水,有效缓解了长江中下游地区严重旱情;调度三峡、丹江口、小浪底等水库和杜家台分洪道拦洪削峰、分流减压,成功应对了汉江、嘉陵江、渭河严重秋汛。国家林业局及时组织南方各省开展越冬代松毛虫防治,有效扭转了松毛虫暴发势头。各级气象部门抓住有利时机,积极开展跨区域飞机、火箭、高炮等人工增雨作业,组织开展飞机人工增雨作业1012架次,开展人影地面作业62131次,有效地增加了降水,缓解了旱情。

(七)恢复重建方面。灾区地方各级政府合理统筹、科学规划、通过投入资金物资、制订政策方案、调动社会参与等多种方式,加快推进灾区农房恢复重建工作。全国共完成倒房重建24.3万户、73.4万间,损房维修加固62.2万户、174.1万间。

1.加强指导,科学安排部署。各有关部门高度重视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民政部领导亲自带队赴甘肃舟曲、吉林永吉等受灾地区,调研了解灾区农房恢复重建状况,帮助解决灾区农户住房重建困难,督促指导地方扎实推进倒房恢复重建工作。灾区各级党委、政府根据当地倒房恢复重建需求,周密部署,科学安排,有序推进重建任务顺利完成。湖南省召开了全省救灾工作会议对灾民生活安排和重建工作进行了部署,组织7个工作组对民房重建情况进行了督查。海南省民政厅及时制定出台了《关于切实做好灾后受灾群众生活安置及倒房恢复重建工作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加强灾民生活救助及灾后倒塌民房重建工作的指导。

2.以人为本,坚持科学规划。各地坚持统筹规划和群众意见相结合,合理规划,科学选址,确保房屋重建质量,注重经济合理性,将以人为本和科学重建的理念贯穿于恢复重建全过程。在重建工作中,各地因地制宜,采取集中、分散相结合的重建方式,强调灾害风险意识,避开灾害易发地段,提高建筑质量标准。西藏以地震烈度分布图为依据,确定恢复重建范围,制定恢复重建规划,科学选择建设场地,有效避开活动断裂带以及容易产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区域。玉树地震灾区在重建规划中,优先考虑地质灾害治理,合理规划利用地理条件,既保证恢复重建房屋安全,又充分考虑群众的生产生活便利性,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科学规划。

3.制定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在制定出台中央和地方救灾资金分级负担的实施办法后,中央财政加大重建资金支持力度,地方各级根据自身财力状况,统筹安排本级财政资金,帮助受灾群众开展倒房恢复重建。湖南省本级财政投入灾害生活救助资金6000万,较去年增加了50%,地市及以下各级财政累计安排1.5亿元。陕西省在中央财政补助1万元的基础上,省级财政补助5000元,对损房群众每户补助1900元。各市、县根据自身财力状况,投入本级补助资金,提高重建补助标准。西安市加大地方财政投入,整合其它资金,农房重建每户补助达到4.24万元。

4.加强监管,开展专项检查。各地民政部门会同财政、审计等部门全程进行监督检查,确保倒房重建工作公平公正、公开透明。浙江省建立恢复重建通报制度,要求各地每半个月报告重建工作进展,及时汇总通报,加快重建步伐,要求各地管好用好重建资金,坚持资金发放公开、公平、公正原则,进行民主评议、张榜公布、定期公示。同时充分考虑受灾户的自救能力,突出重点,优先保证低保户、自救能力差的全倒户和军烈属,做到专款专用,按建房进度,分阶段发放到灾民手中,确保建房补助款真正用在建房上。

(八)科普宣教方面。各地区、各有关部门通过多种手段,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防灾减灾知识宣传教育,组织开展应急人员培训和应急演练,不断加强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提高群众参与度,不断增强基层社区和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

1.加强防灾减灾知识宣传教育。民政部参与了全国防灾减灾日、国际减灾日、舟曲灾后一周年纪念等系列主题活动。结合防灾减灾活动主题,各地发放科普书籍和宣传手册4000余万册,发送公益短信1.16亿条,举办讲座3000余场,演练6000多场次,5600余万人直接参与宣传教育活动,防灾减灾意识进一步深入人心。国土资源部积极部署开展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宣传培训,着力提高受威胁人员的识灾辨灾和临灾避险能力。交通运输部在全行业部署开展国家“防灾减灾日”宣传活动,广泛宣传交通安全和防灾减灾知识。国家防总、水利部组织记者赶赴灾区一线,现场采访防汛抗洪情况,广泛宣传防范暴雨洪水、地质灾害和群众转移自救等相关知识。农业部通过多种新闻媒体对本部门和各地防灾减灾工作进行宣传报道。国家林业局组织开展了“森林防火宣传周”活动,在人民日报推出森林防火专版,向各地发放1.5万套《森林火灾预防与扑救挂图》和2万册《画说森林防火》宣传册,在沙尘暴多发期,加大沙尘暴灾害预防常识宣传力度。中国地震局组织全国各级地震部门做好“5•12”防灾减灾日和“7•28”唐山地震纪念日科普宣传,利用社会资源,通过大众传媒加强宣传,提升科普宣传效果。中国气象局接待国内外媒体采访800次,在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播出气象新闻2000余条,在新华网、人民网、中新网等网站刊发气象类新闻稿件1万多篇。国家海洋局利用“5•12”防灾减灾日和“6•8”海洋日等重要契机,开展了一系列面向社区、学校和社会公众的海洋防灾减灾知识宣传教育活动。

北京市组织专场减灾宣传活动120余场次,参与市民达200多万人。海南省举办各类防灾减灾大型广场宣传教育活动50多场(次),发放宣传材料50多万份,印发科普资料读物10万多本,举办了“海南省第二届地震应急救助知识技能大赛”。云南省实施防灾应急“三小”工程建设,发放《公众安全应急手册》1300万册,发放应急小包157.5万个,开展应急小演练1434次。

2.推进示范社区和示范点建设。国家减灾委、民政部加强城乡社区综合减灾工作,新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1281个。黑龙江、浙江、广东等省利用福彩公益金鼓励支持国家级和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安徽省新确定24个省级应急管理示范点,通过典型引路、以点带面,不断提高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安徽省、重庆市依托省级行政学院组建了应急管理示范基地和培训基地,重庆永川区依托气象业务系统开展信息发布试点,获得上级部门好评,通过典型示范,大部分县(区)按“永川模式”完成平台建设方案。3.加强灾害应急专业人员培训。民政部针对新出台的有关条例政策制度,培训地方救灾工作人员1000余人次。培训基层灾害信息员近700人。农业部对全国草原防火重点地区草原防火办约65人进行了培训,强化了草原防火信息系统应用、项目管理、gps使用和维护等技能。国家海洋局编制完成《风暴潮预报培训教材》,组织开展了“海洋台站观测业务管理培训班”。

各地结合灾害应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需求,大力开展应急管理专业人员培训工作。上海市举办防汛专职干部培训、地质灾害应急处置专业技术培训、动植物疫病检疫培训,3000多人得到专业培训。浙江省组织专家深入基层开展“送一套书、贴一幅画、放一部片、讲一堂课”的地质灾害防治“四个一”活动,对1万多名群测群防监测员开展培训。

4.开展各类自然灾害应急演练。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共组织开展不同规模地质灾害应急演练2600次,参加人数达100多万人。农业部在吉林省举办了全国草原防扑火队伍应急演练,新华社、中国草原网等媒体对演练进行了宣传报道。国家海洋局组织沿海各地参与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环太平洋海啸演习,对海啸预警产品制作、信息发布、部门联动、人员疏散等环节进行了全面检验。辽宁省举行地震应急救援演练,利用小型移动应急平台向省政府总值班室传送演练实况,提高小型移动应急平台的实战性。黑龙江省全年举行各种应急演练120多次。上海市民政局与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联合开展“国家自然灾害现场应急通信保障演练”,提高“天-地-现场”一体化信息获取、传输和指挥的通信保障能力。浙江省中小学坚持每年开展1次以上应急演练,并纳入教育部门年度安全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山东、河南、湖北等省举行了汛前洪涝灾害应急指挥、人员转移安置、物资调度保障和地质灾害抢险救助、应急处置应急演练,加强了各有关单位灾害应急协调协作机制。

自然灾害报告篇六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我们需要学习的东西还有许多,年轻人就不该怕吃苦,应该多到外面走走转转,多去接触这个社会。

或许我们曾对扫大街的大妈不屑一顾,或许我们曾对看门的大叔冷语相向,或许我们曾对维护世博治安的武警战士拳脚相加……殊不知他们才是最可爱的人,最值得我们敬佩的人,从他们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卑微的却又无比坚强的灵魂。当汶川地震时本文来自小草本站面对五千米的高空,伞兵们没有畏惧,纵然一跳!当我们再为眼前的垃圾而感到恶心时,清洁阿姨们为这个城市增了彩!当人们为快女欢呼时,尽职的武警正守卫神州大地!当非典横行的时候,护士们奋战在一线!在他们身上,有一种伟大的精神,让我们懂得如何去做好自己,不要怕苦怕累,懂得奉献,劳动人民才是最光荣的,劳动是区分人与动物的本质。

光阴荏苒,如今父母为我们创造的学习生活环境太优越了。看看我们的学校,雄伟壮丽的图书馆,多媒体式的教室,宽阔的体育场,静谧的荷花池,优美的道路绿化,安全优雅的学生公寓,供应及时的食堂……而我们目前的工作就是学习,这可以算作是世界上最舒服的工作了。扪心自问,你还在沉迷于网络游戏吗?还在沉醉在攀比之中吗?还在大卷发与小卷发之间徘徊吗?还在为了芝麻大点的事与同学斤斤计较吗?我们不是小孩子了,稚嫩的时光一去不返,该成熟点了。

说到此时,今年暑假的社会实践已经到了尾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也很浮躁,但我们内心不能浮躁;很多虚假的东西充斥其中,但我们应该呈现真实;谎言与诡计可能会到来,但我们要去识破它们。面对挫折,我们不应气馁;面对困难,我们不轻言放弃;面对挑战,我们充满自信。成功属于有准备的人,属于那些坚韧不拔的人,属于行动的人。

自然灾害报告篇七

随着气候变暖、人类活动影响等因素的作用,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一份报告显示,近年来灾害事件频繁,千年一遇的超级台风、洪水、干旱、地震等应运而生。为了更好地了解自然灾害的情况和原因,本次课程让我们对某一自然灾害进行了调查,并撰写了一份自然灾害调查报告。在此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灾害的可怕、人们的脆弱性以及重视自然环境的必要性。以下是我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了解自然灾害的重要性。

自然灾害是无法预见的、突然发生的,它剥夺人们的生命、财产和安全。然而,我们还是很难规避这些灾害的发生。为了减少损失,我们就需要更深入地了解自然灾害的性质和规律。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自然灾害的发生原因复杂,与气候、地质、人口密度、经济发展等因素密切相关。只有深入了解这些因素,才能有效预防自然灾害的发生。

第二段:对保护环境的认识。

自然灾害是环境破坏的一种反映。人类在改变环境的同时,也在埋下了自然灾害的祸根。比如,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市区周边的山地和河流被土地利用改变,使得水循环失衡、土壤质量不断恶化,从而诱发洪水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此外,人类的生活和消费方式也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比如积极的碳排放、物种消失、污染等也都导致了自然破坏和自然灾害的加剧。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自己,我们需要更加重视恢复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第三段:加强政府的应对灾害能力。

自然灾害是一种全球性的公共风险,面对自然灾害,个人和社会的力量都非常脆弱。这时,政府的作用就显得非常重要。政府在应对自然灾害时,可能需要采取的政策包括提升自然灾害早期预警体系、加强研究自然灾害发生规律、完善政策法规等。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应对自然灾害时,政府需要注重防范在灾害中的人民的利益,通过有关救援、恢复和重建的行动来完成整个过程,重视人文关怀的注重。

第四段:提升个人防灾意识。

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有很大的原因与人类自身防灾意识不够高。比如,遇到地震时,有些人可能并不知道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比如张开窗户、躲避桌子下、不要乱闯等。这些基本的防灾措施,可以有效保护生命和财产安全。因此,提高公民的防灾责任感和减灾意识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应该牢记防灾不分居住地点、种族、年龄等因素,人人有防灾责任,自己储备应急物资也是必备措施之一。

在人类共同的环境挑战面前,我们必须共同努力,国际间和地区间应加强交流合作,开展共同防灾救灾行动来减轻和防止灾害带来的影响。同时,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应用对于自然灾害的预测、预警、预防、救助和灾后重建等方面,也提供了非常有力的保障。各国在这方面应该加强相互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

总结:在自然灾害越来越普遍的今天,我们必须正视突发灾难给人们生命和财产带来的危险。加强环境保护、提高社会对自然灾害的防范意识、拓宽国际合作和技术支持等行动,是减轻灾害风险,使全球人民免受灾害危害的必要途径。大家的共同努力可以建立一个更安全的世界。

自然灾害报告篇八

根据乌鲁木齐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2012年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总结评估的通知》(乌政办【2013】8号)的有关要求,现就我区自然灾害组2012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总结评估报告如下:

一、2012年基本情况。

2012年达坂城区自然灾害发生频率低。发生的主要自然灾害为极寒天气、大雪等均有不同程度发生,但影响有限。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措施得当,未造成人员伤亡,无较大经济损失。

年初,我局深入柴管会和各乡、镇、街道,对年初分配的救灾款的管理使用情况进行了执法检查。通过核对领款人名单、查阅原始凭证和随机走访款物发放对象等方法,进一步规范了救灾款物的分配使用制度,严格了救灾款物使用管理纪律,保证救灾款物发放公开、公正和公平。

(一)组织领导方面。初步建立了区委领导、政府主导的防灾减灾建设体系。确立了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模式,成立了区防灾减灾应急委员会及其办事机构;8个街道乡镇全部成立了乡镇防灾减灾委员会及其办事机构。

(二)预案建设方面。进一步完善全区自然灾害应急预案体系。我局于今年年初制定完善了《达坂城区民政局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对工作职责、组织体系、应急措施和应急行动等方面做了详细规定,给我区的灾害救助工作提供详尽的政策依据。目前已初步形成包括区级自然灾害应急预案,乡镇、街道、村及社区自然灾害应急预案体系。同时,各乡镇街道有关单位也根据总体预案要求,结合本地、本单位实际,制订完善相应预案。

(三)防灾减灾应急队伍。全区共组建防灾减灾应急队伍8支,提高了我区防灾减灾能力。

(四)物资保障。由于2012年至2013年冬春交际之期气温普降,发生受寒灾害的几率提高,我局通过协调,购置了一批价值12万元的被褥、大衣及鞋帽手套等御寒物资200余套,将御寒物资发放到需要的居民及农牧民手中,为我区五保户43人每人发放一套被褥,并要求各乡镇街道储备一部分御寒物资以备不时之需,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

(五)监测预警方面。初步建立了覆盖全区的防灾减灾应急指挥技术通信系统。整合本区现有的信息通信等资源,初步建立区级防灾减灾指挥平台。信息指挥系统建设情况:电视电话会议系统1套。

(六)科普宣教方面。通过多种形式加大防汛应对工作宣传力度,大力开展防汛宣传教育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单位、进家庭,效果明显。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局在救灾应急管理工作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和积极努力,但是客观分析我局应急管理工作也还存在一些问题2和不足。一是对救灾应急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有待进一步加强。一些单位和个人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加强应急管理工作,就是保护改革发展成果,加大对应急管理的投入,就是为促进经济发展投入,就是为构建和谐社会投入。二是工作机构不够完善。个别乡(镇)和部门的应急管理机构和人员还没有真正落实。三是基层和企业的应急管理工作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工作建议。

1、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有关防灾减灾工作的文件会议精神,以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继续完善好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落实好防灾减灾责任制。

2、实行目标责任制的管理方式,把工作重心下移到村级,实行群防群治。

3、加强对防灾减灾队伍的训练,努力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使防灾减灾队伍拉得出,用得上,起作用。

5、防灾减灾工作做到早安排、早落实,工作到位、责任到人。

五、典型案例分析。

由于我区地域宽广,交通不便,为做好我区“防灾减灾”工作,最大限度避免我区居民受到灾害侵害,在极寒天气来临时,我局采取以预防为主的防灾减灾工作方法,极大的提高了我区防灾减灾能力。具体做法如下:

(一)宣传到位。

为促进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的不断提高,我区在全国防灾减灾日开展了“巴扎日防灾宣传”、“防灾减灾进校园”等系列宣传教育活动,并协调组织教育局、安监局、农牧局、广电局等部门将根据各自职责制作的共16块宣传板报、6条横幅在巴扎日进行了宣传展示,向群众发放《首府市民防灾应急手册》300多册,《防灾减灾知识问答》宣传材料600多份,在现场向群众们讲解气象、地震、洪水、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的防护知识,同时详细讲解了自救和互救常识,以帮助群众在突发自然灾害时学会保护自己。

(二)储备到位。

一是由于2012年至2013年冬春交际之期气温普降,发生受寒灾害的几率提高,我局通过协调,购置了一批价值12万元的储备物资,包括被褥、大衣及鞋帽手套等御寒物资200余套、米面油1400余份,切实增强了我区应对严寒天气的救灾处置能力,确保了我区困难群众安全过冬。

二是由于我区地域广阔,农牧民较多,居民居住分散,多采取冬季燃煤进行冬季取暖。某些地区的困难群体很有可能由于买不起煤炭而受冻,了解到这一情况,我局对此类人员进行了摸底调查,及时为阿克苏乡及西沟乡等乡镇的困难群体购置并发放冬季取暖用煤216.8吨,确保我区困难群体过一个温暖的冬季。

(三)监测到位。

我局在极寒天气来临时,要求我区各乡镇街道、村委会及社区层层把关,逐级上报,及时掌握各地方情况,确保无一人因极寒天气受灾受冻。通过一系列措施及办法,我区救灾减灾能力明显提高,避免了我区在极寒天气下造成人员伤亡及经济损失。

达坂城区民政局二〇一二年一月二十四日。

自然灾害报告篇九

寒假一转眼就过去了,在这短短的一个多月里我体会到很多,感受也很深。通过这个寒假的社会实践使我从内心体会到劳动的快乐和光荣。

社会实践职业:业务员。

由于经济原因我家在**年在本村开了一家商店。由于我校放假较早,我本打算参加一些有关自己专业的社会实践,可看到父母忙碌的身影,我心想春节快到了,那时岂不更忙。于是我还是决定帮父母分担一些,自己做起了销售员,并且帮爸爸去集市上进货。由于上学的原因,我不经常在家,对商品的价格还知知甚少,所以还要接受爸爸的培训。几天后,对商品的价格已有所了解。但是通过几天的实践我发现我在说话和接待顾客方面还有所欠缺,同样是买东西,我爸在时销售量就高,而我则不行通过实践我出几点:

第一,服务态度至关重要。做为一个服务行业,顾客就是上帝良好的服务态度是必须的,要想获得更多的利润就必须提高销售量。这就要求我们想顾客之所想,急顾客之所急,提高服务质量语言要礼貌文明,待客要热情周到,要尽可能满足顾客的要求。

第二,创新注入新活力。创新是个比较流行的词语,经商同样需要创新。根据不同层次的消费者提供不同的商品。去年过年,家里的商品比今年少多了,但今年推出了涮羊肉,虾,带鱼等等。

这些年货是去年所没有的。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消费水平也会提高,所以今年要备足年货,档次也要高些,不能停留在以前了,思想也要跟的上时代。父亲确实有经商头脑。

第三,诚信是成功的根本。今年我家的对联是,上联:您的光临是我最大的荣幸。下联:您的满意是我最大的愿望。横批:诚信为本。

成信对于经商者来说无疑是生存的根本,如果没有诚信,倒闭是迟早的,诚信,我的理解就是人对人要诚实,真诚才能得到很好的信誉。我认为我父亲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人稳重,待认真诚,办事周到,所以他得人缘很好,我认为这是开店成功最重要的一点。

第四,付出才有收获。虽然我家的生意还不错,他的背后是父母亲辛勤的工作。他们每天六点种起床,十一点才休息,冬天父亲每天五点起床,开着三马车去30里外的县城进货,无论寒风刺骨,还是风雪严寒,依旧如故,这是为了什么呢?我知道,不就是为了多赚些钱,供我们兄弟三个上大学吗!

我在家几天就感到很累,父母亲几年如一日。他们的辛苦可想而知。有很多商品要早上搬出,傍晚再般回去,仅次一项就会很辛苦了,而且家中还有六亩田地,到了夏秋季节更是忙的不可开交,看着父母亲脸上一天天增多的皱纹,看着父母亲劳累的背影,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

我还有什么理由不去好好读书,还有什么理由不去努力呢!我只有拿优异的成绩来回报我的父母,这样我才能问心无愧。

通过一个多月的实践使我增长了见识,也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也使我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缺点,所以我要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提高自己的素质,努力学好自己的专业技能,将来回报父母,回报一切关心我的人。

这次参加社会实践,我明白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引导我们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投身社会的良好形式;是培养锻炼才干的好渠道;是提升思想,修身养性,树立服务社会的思想的有效途径。

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我们在校中学生更新观念,吸收新的思想与知识。近半个月的社会实践,一晃而过,却让我从中领悟到了很多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将让我终生受用。社会实践加深了我与社会各阶层人的感情,拉近了我与社会的距离,也让自己在社会实践中开拓了视野,增长了才干,进一步明确了我们青年学生的成材之路与肩负的历史使命。

社会才是学习和受教育的大课堂,在那片广阔的天地里,我们的人生价值得到了体现,为将来更加激烈的竞争打下了更为坚实的基础。我在实践中得到许多的感悟实践,就是把我们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客观实际中去,使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有用武之地。只学不实践,那么所学的就等于零。理论应该与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实践可为以后找工作打基础。

通过这段时间的实习,学到一些在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因为环境的不同,接触的人与事不同,从中所学的东西自然就不一样了。要学会从实践中学习,从学习中实践。而且在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又加入了世贸,国内外经济日趋变化,每天都不断有新的东西涌现,在拥有了越来越多的机会的同时,也有了更多的挑战,前天才刚学到的知识可能在今天就已经被淘汰掉了,中国的经济越和外面接轨,对于人才的要求就会越来越高,我们不只要学好学校里所学到的知识,还要不断从生活中,实践中学其他知识,不断地从各方面武装自已,才能在竞争中突出自已,表现自已。!

整天在公司辛辛苦苦上班,天天面对的都是同一样事物,真的好无聊啊!好辛苦啊!在那时,我才真真正正的明白,原来父母在外打工挣钱真的很不容易!

在这次实践中,让我很有感触的一点就人际交往方面,大家都知道社会上人际交往非常复杂,但是具体多么复杂,我想也很难说清楚,只有经历了才能了解。才能有深刻的感受,大家为了工作走到一起,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个性,要跟他(她)们处理好关系得需要许多技巧,就看你怎么把握了。

我想说的一点就是,在交际中,既然我们不能改变一些东西,那我们就学着适应它。如果还不行,那就改变一下适应它的方法。

让我在这次社会实践中掌握了很多东西,最重要的就是使我在待人接物、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这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同时在这次实践中使我深深体会到我们必须在工作中勤于动手慢慢琢磨,不断学习不断积累。遇到不懂的地方,自己先想方设法解决,实在不行可以虚心请教他人,而没有自学能力的人迟早要被企业和社会所淘汰。

在公司里边,有很多的管理员,他们就如我们学校里边的领导和班级里面的班干部。要想成为一名好的管理,就必须要有好的管理方法,就要以艺术性的管理方法去管理好你的员工,你的下属,你班级里的同学们!要想让他们服从你的管理。那么你对每个员工或每个同学,要用到不同的管理方法,意思就是说:在管理时,要因人而异!

俗话说:“在家千日好,出门半”招“难!”意思就是说:在家里的时候,有自已的父母照顾,关心,呵护!那肯定就是日子过得无忧无虑了,但是,只要你去到外面工作的时候,不管你遇到什么困难,挫折都是靠自已一个人去解决,在这半个月里,让我学会了自强自立!凡事都要靠自已!现在,就算父母不在我的身边,我都能够自已独立!

自然灾害报告篇十

自然灾害是无法避免的,生灵涂炭、家破人亡的场景也时有发生。在工作中,我们常常会接触到自然灾害中的一些问题,如应急措施的预案制定,救援救治等。这些看似细节的问题,若不妥善解决,可能会给灾区带来极大的危害。因此,在面临自然灾害的挑战时,我们需要认真调查、分析问题,为当地政府和灾民提供帮助。通过一次自然灾害的调查,我深刻认识到了这一点,同时也受到了一定的启示。

第一段:调查的初衷和现实意义。

调查的目的,是为了了解事实,从而提供解决方案。针对自然灾害的调查,目的则更为明确:了解受灾情况,分析灾害原因,帮助指导当地救援和重建工作,减轻灾民的痛苦。自然灾害对人们的影响是极大的,重建工作需要国家和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和倡议。因此,进行自然灾害调查,对于加强对自然灾害的防范和应对,提高减灾救助能力,都具有现实意义和重要价值。

第二段:整个调查流程。

第一步,进行实地勘察。现场勘察是获取调查信息的重要方式。我们应该仔细观察受灾情况,包括受灾面积、房屋倒塌情况、道路损毁情况等,以便更好地描述灾情,正确认识灾害。

第二步,收集现场信息。我们应该细心收集现场的各项物资,包括地图、资料和有关文献,全面分析灾区的基本情况,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灾后工作。在收集信息时,我们应该遵循调查规范,做好备案工作,避免遗漏和纰漏。

第三步,分析数据。数据分析是调查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我们应该搜集尽可能多的数据,包括经济、社会、科技等方面的信息,在各个维度下进行分析,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灾害的性质和特征。

第四步,撰写调查报告。调查的结果需要准确地反映灾害的实际情况,同时报告需要达到可见度和可读性的目标。我们应该注意报告的语言表达和布局格式,以方便阅读者直观地了解调查结果。

第三段:调查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

在自然灾害的调查中,难免会遇到许多问题和挑战。比如,实地勘察时需要切实保护安全,并且规范地记录信息。收集数据时,需要衡量数据质量,避免信息受损或失真。而撰写调查报告时,则需要严格按照要求,保证报告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在购买相应的专业设备时,需要进行大量的市场调研,从而避免购买不适用的设备或者被不良商家侵犯。

第四段:调查中的收获和启示。

在这次自然灾害调查中,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我意识到,针对自然灾害的调查,只有把不同的工作环节结合起来,才能实现最终的目标。实地勘察、数据收集、数据分析和报告撰写,都需要全面贯彻彼此之间的要求和约束性规定。调查是一项科学而又复杂的事业,需要认真分析,全面考虑,努力实现最终目标。同时,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始终保持敬畏之心,不断完善自我,为国家和人民的福祉而努力。

第五段:总结与展望。

在这次自然灾害的调查过程中,我有机会更深刻地认识到自然灾害的代价和对于灾区人民的影响。我们需要写好调查报告,为国家指导应对自然灾害的防范和应对提供尽可能多的有力论据。我们希望可以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积极地参与自然灾害的调查和应对工作,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自然灾害报告篇十一

_-_x:

我叫_-x,系____镇村民,因我家于20__年7月20日遭到洪水灾害而蒙受巨大损失,毕生财产全被洪水冲走,目前生活相当困难,特向领导申请水灾救助,望政府能伸出援助之手,我们全家将万分感激!2021年7月连日下雨,引发洪水灾害,洪水将我家两层十间房屋几乎冲塌,门窗、家具、锅碗瓢盆等生活用具及用品全被冲走,二儿子结婚置办的家具、衣服、被褥及二媳妇的金项链等被“洗劫一空”,电焊机、切割机等经营生意用的工具荡然无存,院子里摆放的十多桶柴油、数吨煤炭也消失殆尽。据不完全计算,我家在此次洪水灾害中损失至少达八万元。

这场灾难使我一生辛辛苦苦经营的财产化为乌有、毁于一旦,我家一天内遭到如此重大的变故,让我呼天抢地、撕心裂肺、痛哭流涕,我真不知以后的生活该如何维持下去。眼前,我一无所有、一贫如洗,一家大小十几口人的吃、穿、住都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生活没有了基本保障,上学的女儿的学费也成了巨大的负担。想到这些,我捶胸顿足、心如刀绞、痛不欲生。

灾难发生后,亲戚朋友都闻训赶来,帮我处理善后事宜,他们在为我家的生活现状深感同情的同时相互间开始为我家今后的生计“出谋划策”。从他们的言语中,我无意中得知政府会给予受灾农民一定的救助,听到这个消息,我如获至宝,在绝境中又看到了希望。我不想麻烦政府,但对眼前的困难,我真的是一筹莫展、毫无他法,我真心的`希望政府能够给我家适当的救助,让我度过眼前的难关。

望领导审查、核实、批准,再次真诚地感谢各位领导!此致

敬礼!

申请人:

__年__月__日。

自然灾害报告篇十二

尊敬的__局领导:

20__年_月_日,无情的暴风雨引起的洪灾,摧毁了我家里无数物资。霎时间,只见家里东西往上漂浮。许多物品随洪水漂走。然后我赶忙关门,全家只能在床上过夜,家人连吃的都没有,只能饿着肚子坐到第二天,正准备为父亲逝世百日也没有得到尽孝。

连续几天的强降雨,导致家里淹了四天五夜水才小消退平家里,家里的浮泥有5厘米左右,外面院坝都还有30厘米左右的水位,也打乱了家里的正常生活。但毕竟还是要生活,我就和家人及叫来两个亲戚帮忙把家里清理。

忙了一整天算是清理了,可看到家里的损失,自己觉得太心寒。家里受灾严重。其中:

电器:一台电脑、一台电视机、一台冰柜、一台平车机、一台饮水机、两台洗衣机、粉碎机一台,电转两套、电磁炉两台、电饭煲两台、报废,预计造成经济损__元左右。

牲口:母猪一头、鸡十几只无法挽回,架子猪两头受损。预计造成经济损__元左右。

家具铺盖:沙发四个,茶几一个、电视柜一个、大组合柜一套,席梦思一张,小床四张,被柜两个,橱柜一套,棉被17床。毛毯39床等发霉腐烂,预计造成经济损__元左右。

粮食:菜籽4300斤左右,谷子__斤左右,玉米__斤左右,豆芽黄豆__斤等,预计造成经济损失__元左右。

其它:……。

以上灾情;已造成经济损失_万余元。

此次受灾我家在__镇最为严重,物资损失较多较大,由于地质环境因素,排水沟出现严重性人为破坏,每年的水灾都要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失,房屋安全结构受到严重性的损伤,墙面出现裂缝漏水,屋面出现炸裂漏水,瓦房木梁断裂几根,墙面出现偏移。需要重新维修,我无力及时解决。特写此报告,希望上级领导伸出援助之手,解决我的燃眉之急、救于为难之中。我及家人将感激不尽。

敬礼!

申请人:___。

20__年_月_日。

自然灾害报告篇十三

我国已经进入了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时期。

养老问题,尤其是空巢老人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

空巢老人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是三个方面的问题:生活保障、日常照料服务、精神慰藉问题。

与此同时生产生活方式不断改变,家庭结构也正由“大家庭结构”向“421小家庭结构转变”,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单独居住或老年夫妇独立生活,儿女不在身边又无他人照料,形成了一个新的群体—“空巢老人”,他们的生活状况问题也正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

通过探讨空巢老人的生活需求、生活困难,达到进一步改善空巢老人生活环境、提高生活水平的效果。

二.空巢老人基本情况。

根据本次调查显示,近80%的空巢老人有子女,20%的空巢老人没有子女或子女已过世。

对于有子女的空巢老人,近50%的空巢老人希望或愿意与儿女一起生活,41%的空巢老人不希望或不愿意与子女住在一起,另有9%的空巢老人表示住不住在一起无所谓。

不能与子女一起生活的原因,有48%是因为生活习惯与子女分开居住自由,22%是因为子女工作忙没有时间照顾,30%是因为经济原因子女无能力照顾。

“空巢老人”的经济状况。

空巢老人主要生活来源54%依靠退休金或养老金,其他生活来源依次为儿女供养、务农等。

“空巢老人”的健康状况。

身体健康无疑是空巢老人是否拥有高质量生活的重要影响因素。

据调查结果显示,70%的空巢老人患有高血压、听力障碍、心脏病、糖尿病、肠胃疾病等慢性疾病。

50%的空巢老人在患病后仅采取简单治疗和间歇性治疗。

空巢老人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超过五分之三的空巢老人婚姻状况为已婚,20%的空巢老人没有固定职业。

三.当前空巢老人生活纯在的普遍问题。

(一)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经济来源不稳定。

城镇空巢老人生活条件相对好些,生活来源以企事业单位的退休金为主,一般都在1000元以上,基本生活需要能满足,经济压力相对较小。

但没有工作或无儿女的空巢老人晚年生活来源只能依靠政府和社会救助解决,因此,要维持一定的生活水平有较大难度。

而农村“空巢老人”收入来源少,除部分老人享受低保金外,绝大部分空巢老人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自己劳动所得或儿女供养,经济非常拮据,生活条件相对较差,吃、穿、用都靠自给自足,尽可能不多花钱,平时也很难吃上一次肉,逢过年过节,人来客往,生活才有所改善。

如果没有子女或子女不孝顺,没有额外生活补贴,老人生活只能说是“活着”。

(二)身体健康状况堪忧,医疗保健不乐观。

我区社会医疗保险覆盖面逐年递增,农村“新农合”医疗保险全覆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空巢老人就医难的问题,但是长年患病、报销比例低、就医费用贵等现实原因,致使老人通常都是小病忍,大病拖,慢性病更是吃点药凑合过去,更多老人是怕给儿女添负担,隐瞒自己病情不说,宁愿自己受苦,也不愿给儿女找麻烦。

调查中,大多数老人出于习惯或现实经济状况考虑没有做过全方位健康体检。

由于空巢老人的子女不在身边,无人照顾,往往在突发疾病时得不到及时救助,生命时常受到威胁。

同时有些空巢老人难以照料自己,生活自理能力较差。

(三)生活孤独情感空虚,缺乏精神慰藉与温暖。

不管是城区还是农村的空巢老人,他们最怕的是孤独,空虚感是他们普遍的情绪,他们生活在“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的寂寥生活状态下,心里话没处叙说、有时间没处打发,生活方式单调,除了白天打牌下棋,晚上散步跳舞看电视,很少与社会交往,被社会边缘化,再加上分居子女对老人的日常陪护和亲情关怀的缺失,使老人无法享受大家庭的温暖。

同时,常年劳累、情感孤独、家庭经济、医疗压力再加上思念亲人等复杂的情感因素加重了老人的身心负担,使他们心情抑郁、惆怅孤寂、行为退化现象不断加速。

(四)安全问题存在隐患,易成事故受害者。

在日常生活中,空巢老人要面对各式各样的安全问题。

疾病突发时无法求助、外出走失后无法联系亲人,意外摔倒、磕绊,甚至烧饭、洗浴中的意外,都可能给老人带来危及生命的危险,更有甚者因煤气中毒、突发疾病死于家中无人问津的事故频繁再现。

同时,一些空巢老人由于年龄大,警惕性不够,行动不便,易成为犯罪分子实施犯罪的对象,针对空巢老人的人身伤害、盗窃、抢劫、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越来越多,使得老年人的人身安全和生活稳定受到一定影响。

此外,安全问题还有用电、用火不慎而造成安全威胁和自然灾害威胁等等。

五.改善空巢老人生活的几点建议。

1、老人的子女必须尽到经常联系老人、看望老人,照顾老人,给老人提供生活保障的义务。

在这方面,舆论可以监督,社区可以根据空巢老人的具体需要,帮助空巢老人与其子女联系,比如可以按照为其建立的信息资源库,定期与空巢老人们的子女联系,提醒其要慰问父母或者来看望父母等。

2、对于高龄、丧偶、有疾病的空巢老人,子女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量为老人请受过专业培训的家政护理或保姆,以尽孝心。

3、子女应支持丧偶空巢老人再婚。

对于丧偶的长辈,家庭成员应排除社会偏见和传统家庭观念的束缚,支持老人寻找合适的生活伴侣,安度晚年。

4、社区应当建立准确的老人信息库,特别是“空巢老人信息库”。

信息库应当包括:老人姓名,年龄,性别,身体状况,身份证号码,社会保险号码,学历,专业,爱好,电话,子女情况,子女的联系电话、地址,退休前的供职单位等等。

基层政府机关根据社区提供的信息备份,必要时予以核对,并根据信息库的信息提供相应的公共服务。

另一方面,推广和建立空巢老人信息服务网站,为空巢老人的家属提供反馈信息的服务。

5、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统筹规划在每个社区建立多功能的老年服务中心是较为有效的措施,使老年人的一般医疗保健可在社区服务中心解决,同时提供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等服务,实现一条龙式的服务,使空巢老人得到妥善照料;由国家补贴,社区执行,把社区一些下岗职工和闲散人员组织起来,对他们进行培训,为行动不便、生活不能自理以及高龄老人提供代请保姆、钟点工、家庭就医等护理服务;设立呼叫救助系统,使空巢老人的安全隐患问题得到有效预防和控制;鼓励和接纳社区、学校、及社会志愿者为空巢老人开展关爱服务;在社区多发展老年群体文艺活动组织等,丰富老年人的休闲娱乐方式。

6、“养”的问题,政府要做好健全和完善城市空巢老人的最低生活保障体系的工作,确保空巢老人的基本生活需要得到满足。

同时要增加对社区养老服务资金的投入,另外,要制定相关的规划和落实有关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多渠道、多形式办社会养老福利事业,与此同时,政府有关的'宣传部门要正面宣传养老机构的形象,消除空巢老人对养老机构的不良看法。

7.医”的问题,建立和完善城市医疗保险、城市贫困空巢老人的医疗救助、生活救助制度等基本医疗保障,减轻空巢老人的负担,使老人们看得起病。

而对那些情况特殊,在医疗上特别需要帮助的空巢老人,可以通过社区建立的“空巢老人”的信息资料,筛选出真正因病至贫、因吃不起药而饱受病痛折磨的人群,然后政府给予救济。

8.愿者服务上,社区志愿者,比如那些具有奉献意识,想要发挥余热,服务社会的中低龄老人可与本社区的高龄空巢老人或其他有需要的空巢老人结成对子,以“老老互助”的方式帮助空巢老人。

学校志愿者,比如大学生志愿者为空巢老人开展有针对性的关爱服务,如心理、法律等。

9.媒体要多渠道关注和报道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及时披露空巢老人的问题,以引起社会的重视;或为空巢老人刊登寻求社会经济救助的启事等。

10.多层次多样化的社会养老机构,增加养老机构的数量并提高其服务质量,实现社会化养老与居家养老的有效结合。

五.实践心得。

父母最需要的就是我们作为子女的关爱,他们对于物质要求并不高,只渴求精神上的财富。

我们应该常常回家看看,别让自己爱得太迟,而抱憾终身!“悠悠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让我们献出一份爱心,拿出一份真心,关心这些孤单的老人!

自然灾害报告篇十四

我们美丽的家乡——南京,可以说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城市。这里有很多名胜古迹,可是自然灾害却总是喜欢“临幸”这里。因此,我查了许多资料,写下了这篇论文。

众所周知的是去年的雪灾,一场全国范围内的大降雪过程开始了,持续了两周之久的严重雪情,一下子演变成了50年一遇的大雪灾。截止到1月31日18时,因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已经达到了537.9亿元。国务院23个单位联合成立煤电油运和抢险抗灾应急指挥中心。1月29日、30日、31日晚,国务院煤电油运和抢险抗灾应急指挥中心分别召开三次协商会,研究当前灾害发展情况,统筹协调当前煤电油运和抢险抗灾的重大问题及具体措施。现在已经得到了实质性的解决。这很让人欣慰。

人不能控制天气,但是可以战胜灾害。对此,我想提出建议,在把我们家乡建设地更美好的`前提下,要坚持环保,不要对自然进行掠夺式的开发和利用,要取之有度。将环保进行到底。人民团结一心,发扬高尚的社会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创美好的家园!

自然灾害报告篇十五

作为一个地球居民,我们常常会遭受到自然灾害的侵袭。自然灾害可谓是世界上最难以控制并且最为具有变数的现象,它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的危害和损失是极其难以想象的。我们深入调查和研究自然灾害,是为了更全面地认识自然灾害造成的危害,以便更好地预防和应对自然灾害。本文将结合自身经历,分享关于自然灾害调查报告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调查的重要性。

自然灾害虽然无法完全避免,但是我们可以及早地预测、预测和防范,以减轻灾难带来的损失。而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对自然灾害的定位、机理和预测方法等进行深入的了解。深入调查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灾害现象、预防灾害、减轻损失等极其重要,而且在应对自然灾害时,对于审慎的决策也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我们要积极参与自然灾害调查,从中学习有效的预防和处理方法,促进当地居民相关知识的提高和安全保障。

第二段:调查过程的实践。

在调查过程中,我发现,了解一个地区自然灾害的预警制度、紧急应对措施和经验总结,是进行自然灾害调查的第一步。了解自然灾害的发生原因、影响范围、灾害后果等信息非常重要。在调查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充分地了解气象特点、地质构造、地形结构和河流湖泊的情况,分析自然灾害的根源问题。我们需要运用各种科学技术方法来获取更为透彻的信息,例如:气象站、卫星监测、空气探测器等,这些相应的工具设备可以为我们提供更为准确、全面的相关信息,以此对于灾情的预防和监测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三段:遇到的挑战。

在我的这次调查过程中,我遇到了一些困难。例如,天气的变数,交通的不方便,还有当地居民对于我们调查的敌意和不理解。但是这些困难也增加了我的学习成果更为丰富和具有针对性,让我感受到了调查的实际困难和挑战。在这些困难背景下,我学会了抗压和处理困难问题的策略,同时增强了调查前的实际准备,可以更快速地适应现场情况和应对问题。

第四段:提高调查的效率。

为了提高调查的效率,我认为制定一个良好的规划是非常重要的。在规划时,应该从调查的目的和目标、调查时间、人员、经费、技术和实现方式等各方面进行合理安排。此外,可以把调查内容分解成不同的项目和模块,专业分工来降低工作难度。在调查的过程中,及时整理和积累数据是必要的,这样可以有效地保证数据的及时准确性和实用性。

第五段:总结。

作为一名参与自然灾害调查的志愿者,我深感责任重大。调查过程让我更加了解自然灾害的发生机制和应对方法,同时也学会了团队合作和适应困难的能力。相信我们的调查成果对于灾区当地居民将有一定帮助,并且也为我们自己更好地规避灾难提供了经验和借鉴。所以在今后的活动中,我们仍将继续关注自然灾害,促进进一步的学习和力挺。我们可以分享调查报告,建立防灾知识掌握体系,切实提高我们的防范自然灾害的能力和意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