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是我们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得出的宝贵经验。在写心得体会时,应该坦诚叙述个人真实的感受与体验。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得体会范文,仅供参考。希望大家在阅读这些范文时能够汲取一些灵感,丰富自己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通过不断总结和分享,我们可以共同成长,不断提升自己的心得体会写作水平。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精彩的范文吧!
灾区重建心得体会总结篇一
针对此次灾害受灾面广、受灾程度深、损失惨重的实际,镇康县从五个方面抓好灾后重建工作。
一是妥善安置灾民,确保生活正常,
总结。
五是进一步做好防汛工作,确保安全度讯。牢固树立防大讯、抗大灾的思想,做好今年后两个月主讯期的防汛抗洪工作。
灾区重建心得体会总结篇二
受省委副书记、省长、省支援地震灾区灾后恢复重建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黄华华委托,我就前段我省支援地震灾区抗震救灾和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对口支援地震灾区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作个发言。
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灾害。四川地震灾情发生后,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省委副书记、省长黄华华迅速部署,坚决按照党中央、国务院要求和胡锦涛、温家宝的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树立“全国一盘棋”思想和排头兵意识,把支援四川灾区抗震救灾工作作为全省最重要、最紧迫的工作来抓,以实际行动支援四川灾区抗震救灾,急灾区之所急,想灾区之所想,解灾区之所难,灾区需要什么,我省支援什么,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充分肯定。胡锦涛亲切接见了包括我省救援队伍在内的公安消防抗震救灾部队,勉励他们要为夺取抗震救灾最后胜利做出新的贡献;全国人大会委员长吴邦国、国务院温家宝、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中共中央政治局李长春先后看望了广东医疗队队员,称赞广东医疗队最有战斗力;温家宝视察唐家山堰塞湖险情时指出,广东水文抗震救灾应急队为唐家山堰塞湖险情的排除贡献了应有的力量;副、国家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副总指挥回良玉充分肯定广东省支援四川灾区抗震救灾行动迅速,组织有力,在全国带了好头。
一、我省支援四川灾区抗震救灾所做的主要工作。
(一)全力营造支援四川灾区抗震救灾的良好氛围。四川地震灾情发生后,省委、省政府第一时间向四川省委、省政府发出慰问电,并先后捐赠2200万元慰问金,向四川以外受地震影响的甘肃等8个省(区)发出慰问电,并捐赠慰问金5400万元;专门成立了黄华华省长担任组长的广东省支援四川灾区抗震救灾工作领导小组,省政府应急办负责领导小组日常工作;并以省委、省政府名义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地、各有关单位切实加强领导,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迅速组织支援四川灾区抗震救灾工作。汪洋书记主持召开多次省委会议,贯彻中央政治局会议和政治局会议精神,研究部署支援四川灾区抗震救灾工作;黄华华省长主持召开全省支援四川灾区抗震救灾工作紧急会议,并委托我召开多次协调会,认真贯彻落实省委会议精神,对抗震救灾有关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全省上下充分发扬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精神,根据灾区需要,要人派人,要物送物,要钱给钱,要血献血,全力以赴做好支援四川灾区抗震救灾工作。加大正面舆论宣传力度,努力营造心系灾区、支援灾区、奉献爱心的良好氛围;省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网站等主要网站开辟“广东人民全力以赴支援四川抗震救灾”专题,及时登载我省支援四川灾区抗震救灾的工作部署和具体措施。社会各方积极行动,广泛参与,营造了全省支援四川灾区抗震救灾的良好氛围。
(二)全力做好救援队伍组织派遣工作。四川地震灾情发生当天晚上,我省公安部门紧急抽调了476名公安特警,省政府应急办连夜协调南方航空公司、深圳航空公司调用专机,以最快的速度把救援队伍送达灾区担负治安巡逻、重点目标守护等任务,成为全国第一支到达灾区的公安救援队伍。第二天,第一批6支医疗队111人也紧急赶赴四川灾区,成为全国第一支进入震中映秀镇的医疗救援队伍。从地震第一天至今,我省几乎每天都有救援队伍奔赴四川灾区。公安、边防、消防、武警、医疗、宣传、教育、民政、经贸、建设、水利、地质、地震、共青团等各条战线都抽调精兵强将,组成各类专业救援队,火速赶赴灾区。全省派驻四川灾区的各类专业人员最多达7200多人。救援队伍在四川灾区发挥连续作战、不怕疲劳的精神,克服种种困难,拼搏工作。党员干部更是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哪里灾情最重,哪里危险最大,哪里困难最多,救援队伍的党员干部就在哪里。公安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卫生部等国家有关部门,当地人民政府和群众都对我省的救援队伍给予高度评价。截至6月14日,我省共投入1503名公安特警、边防、消防官兵支援四川灾区抗震救灾工作,救出生还者222人,治疗受伤群众1432人;派出20批医疗防疫队共752人,深入重灾区汶川县映秀镇等地开展医疗和消杀防疫工作,共救治、运送伤病员12972人次。团省委、省内有关高校、社会团体等积极、主动组织志愿者队伍共386人赶赴灾区参加救援工作。广州市地震心理援助队在四川灾区首创“心理重建爱心学校”,重点对灾后心理受到重创的孩子们进行心理辅导。为确保前线救援人员有健康的身体,更好地做好救援工作,从5月25日开始,根据省主要领导同志的要求,各派出单位开始实施救援人员轮换、补充方案。特别要强调的是,在这次抽调救援人员过程中,各地、各有关单位踊跃自愿报名,充分体现了现代广东人的精神。6月5日,汪洋书记亲自主持召开了我省赴川抗震救灾救援前线工作汇报会,听取我省赴四川灾区一线救援人员关于开展抗震救灾工作的情况和建议的汇报,为我省下一步对口支援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奠定了很好基础。
(三)全力做好救援物资协调调拨工作。我省根据四川灾区的实际需要,积极筹备救灾物资,迅速协调民航、铁路等交通运输部门,采用专机、专列等方式,及时调运了大批救灾物资到灾区,为抗震救灾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有关单位在机场、火车站等地设立专门工作小组,负责协调救援物资的运输。截至6月14日,我省共发送抗震救灾物资18927吨、折款6.16亿元。
(四)全力做好捐款捐物献血组织工作。全省上下充分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各地、各有关单位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动员社会各界踊跃捐款捐物、献血,各自尽一己之力支援灾区抗震救灾。四川地震灾情发生后,省领导带头捐款,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街道、学校、乡村,社会各界等积极响应号召,及时开展捐赠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展现了广东人乐善助人的良好精神风貌。截至6月14日,全省共捐款46.47亿元,捐赠物资折款约5.35亿元;拨出捐款12.81亿元,救援物资折款约6.16亿元。其中,民政系统接受捐款35.03亿元,红十字会接受捐款8.92亿元。全省共有8.261万人义务献血合计28.049吨,血站容量达到饱和时,全省仍有约35万人,1663个单位预约献血。全省前一段审计情况表明,我省捐赠资金安全状况良好,未发现贪污私分、虚报冒领、挤占挪用救灾款物等现象。
(五)全力做好接收灾区伤员来粤治疗工作。我省了解到四川灾区伤员多,超过当地承接能力后,根据汪洋书记和黄华华省长指示精神,立即主动和四川省政府联系,表达了接收灾区伤员来广东治疗的意愿,并随即安排了广州、深圳、佛山等市条件较好的医院作为接收伤员来粤治疗定点医院。我省对接收伤员来粤治疗工作高度重视,汪洋书记、黄华华省长、欧广源主任、陈绍基主席等省领导多次前往医院看望灾区伤员,并再三叮嘱要用最好的医生,最好的药品,最好的服务,确保伤员早日康复出院。截至6月14日,我省共接收灾区伤员950名,分别在53家医院接受治疗。经精心治疗,84人已出院;178名重症伤员中共有137人病情明显好转,转为普通病例。
(六)全力做好过渡安置房建设工作。妥善安置受灾群众是支援四川灾区抗震救灾工作重点。根据国家的安排,我省承担14万套约365万平方米过渡安置房建设任务。为确保按时、按质、按量完成任务,省政府立即制定了《广东省支援四川灾区过渡安置房工作方案》,成立了广东省对口支援四川灾区临时住所建设工作前方指挥部和省内支援四川灾区过渡安置房建设协调小组,具体负责过渡安置房建设的协调工作。承担建设任务的广州、深圳(各4万套)、佛山、东莞(各3万套)市党政一把手亲自部署、亲自督办,各指派一名政府副秘书长带队到援建现场组织建设工作;省经贸委、建设厅等有关单位采取各种措施,确保活动板房生产、运输、装配任务的顺利完成。华华、玉浦、小丹等省领导先后深入活动板房生产厂家检查督查生产情况。5月21日,我省向四川灾区发出第一批共计1.5万平方米的过渡安置房,并于5月24日在汶川县城、映秀镇开工建设,目前已建成10947套共计21.89万平方米的过渡安置房,受到国务院的充分肯定。截至6月14日,我省已完成2.95万套、59万平方米过渡安置房生产任务。
(七)全力为四川灾民排忧解难。四川地震灾情发生后,省劳动保障厅、南方日报、广东电信、广东移动、广东联通等单位相继开通了寻亲热线,为在粤四川灾民及其亲属寻找亲人、寻求帮助提供便利。省物价局会同省教育厅、劳动保障厅联合发文,决定从秋季起至的3年里,就读我省各类普通高校、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四川省都江堰、汶川、北川等40个重灾的市、县、区学生,因家庭人员在地震灾害中伤亡或房屋严重受损的,凭受灾地区县级以上民政部门证明,一律免除学费和住宿费,这是全国率先出台的助学帮扶政策。省劳动保障厅、省总工会采取多种形式,为四川灾区提供就业服务、技工教育援助、慰问帮扶等工作。全省各级就业服务和职业介绍机构开设专门服务窗口,开展“就业直通车”服务,为四川灾区在粤和新入粤务工人员免费提供信息咨询、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等“一条龙”服务。承诺只要四川灾区新外出入粤务工人员对岗位不挑不拣的,在5个工作日内推荐其就业;今年安排名免费读技工学校的指标专项招收四川灾区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对入读技工学校的一、二年级学生,每人每年发放助学金1500元。广州、深圳等市借助“川粤少年手拉手行动”,分批接收部分四川灾区留守儿童到市重点中、小学就读,有效地解决灾民子女读书、就业等有关问题。
(八)全力做好压缩行政经费支出工作。根据5月30日省委会议关于压缩行政经费支出的有关要求,省政府立即下发了《关于厉行节约压缩支出支援四川地震灾区重建工作的通知》(粤府〔〕44号),要求各地、各单位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坚决压缩一切不必要的开支,节约一切可以节约的费用;在履行公务中坚持节俭办事、杜绝浪费的原则,增强成本费用意识,控制会议、接待、差旅和公车使用支出,充分挖掘节支潜力。各级政府要通过预算调整等方式,压减党政机关和行政事业单位的公用经费支出,除必须保障的重点支出外,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从206月起,省级机关及由省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公用经费支出控制在年初预算的95%以内,2008年原则上不得申请追加预算。财政核补和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比照办理。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研究确定公用经费压减幅度,制定相应的压支措施,以实际行动支援灾区重建工作。压缩行政经费支出的资金,全部用于支援灾区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
(九)全力做好一线救援人员的后勤保障工作。我省十分重视和关心一线救援人员的生活保障问题。汪洋书记、黄华华省长等省领导多次过问他们的生活保障和家属的情况,并再三叮嘱要妥善安排好。根据汪洋书记、黄华华省长的指示精神,省政府专门召开会议,部署了有关措施。一是省财政拨出专款,指定由省政府驻西南(成都)办事处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全力做好一线救援人员的后勤保障工作,每个派出单位各抽调1-2名工作人员协助做好协调、沟通和联络工作,及时解决救援人员的基本生活问题。所需物资以就地采购为主;当地无法采购的,由省政府应急办负责统筹解决。二是派出单位采取慰问等多种形式,关心派出人员家属的生活情况,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三是及时制订一线救援人员的补充、轮换工作方案,适时补充、更换一线救援人员,保障他们的身体健康,为更好地开展救援工作创造条件。四是制订详细体检方案,为轮换回来的支援四川灾区抗震救灾一线救援人员进行全面体检,并实施心理干预,确保救援人员的身心健康。
(十)全力做好对口支援四川灾区灾后恢复重建前期工作。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对口支援地震灾区灾后恢复重建的统一部署,按照省主要领导同志“争取主动、早动”的重要指示精神,省政府指定省发展改革委牵头负责我省对口支援地震灾区灾后恢复重建有关工作,并要求该委按照国家有关会议精神,抓紧起草相关工作方案,明确各有关单位具体工作职责,提出我省对口支援工作的原则性要求和基本思路。
我们必须看到,当前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形势依然严峻,工作复杂,持续时间长,任务艰巨。我省作为全国的经济大省,国家对我省支援地震灾区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寄予厚望,全省上下要充分认识到支援地震灾区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重大意义,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温家宝的重要讲话精神,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充分认识到让灾民尽快恢复生产和生活秩序,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要坚决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在继续做好派出救援队伍和调拨救援物资、做好过渡安置房建设等工作的同时,把支援地震灾区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摆在突出的位置,毫不松懈抓好支援地震灾区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二、继续做好对口支援地震灾区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举全省之力,加强领导,加强协调,精心规划,精心组织,精心实施,出色完成中央交给我省对口支援地震灾区灾后重建任务。
(一)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一是加强组织领导。省委会已经决定,将广东省支援四川灾区抗震救灾工作领导小组更名为广东省支援地震灾区灾后恢复重建工作领导小组,充实领导小组力量,增加省委、常务副省长黄龙云,省人大会副主任陈用志,省政协副主席汤炳权,深圳市委副书记、市长许宗衡等为副组长。二是加强前方指挥部力量。广东省对口支援四川灾区临时住所建设工作前方指挥部更名为广东省对口支援汶川县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组。根据工作需要,调整、充实工作组有关人员,加强一线指挥力量,确保各项工作高质、高效地开展。工作组人员采取轮换制,根据省委会议要求,各有关市、各有关单位要根据需要,把政治觉悟高、素质好、能力强的干部选拔到工作组来工作,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让他们在艰苦的实际工作中锻炼成长,增长才干。三是加强统筹协调。要树立“全省一盘棋”的思想,坚持在广东省支援地震灾区灾后恢复重建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开展支援地震灾区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未经领导小组同意,各地、各单位不得擅自建立对口支援关系。
(二)进一步加强对口支援地震灾区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省委、省政府对支援地震灾区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高度重视。6月14日,汪洋书记专门主持召开省委会议,传达贯彻省区市和中央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会议精神,研究部署对口支援地震灾区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根据省委会议精神,6月16日,我将带领工作组赴汶川县开展前期沟通调查工作。各地、各有关单位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在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积极为灾区提供人力、物力、财力、智力等各种形式的支持,以最大的努力、最快的速度、最好的质量完成对口支援任务。支援地震灾区灾后恢复重建工作要把握以下原则:一是分工协作,精心组织。要做到条条、块块结合,分工、分项包干,责任到人。二是政府推动,多方联动。政府主导,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建立支援地震灾区灾后恢复重建的长效机制。三是突出重点,兼顾一般。优先解决灾区群众基本生活条件,即建设和修复城乡居住房;建设和修复学校、医院、广播电视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修复供(排)水、供气、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四是加强沟通,强化联系。要多与对口支援的地震灾区有关方面联系、沟通,优化工作环境,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五是因地制宜,注重时效。坚持从实际出发,注重实际效果;不求最快,但求最好;不搞形象工程,但要注重广东形象。六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持“硬件”与“软件”相结合,“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当前与长远相结合,恢复重建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结合。七是科学规划,有序推进。制订科学合理的建设规划,防止盲目建设,防止盲目攀比,按计划有序推进。省发展改革委要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组织工作班子,尽快制订我省对口支援地震灾区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方案;省财政厅要抓紧研究制定对口支援地震灾区灾后恢复重建资金筹集方案,要充分体现政府推动、社会各界参与;要派出督查组,督查各地、各单位贯彻落实省政府粤府〔2008〕44号文精神有关情况,确保压缩行政经费支出的各项规定落到实处,确保压缩出来的资金全部用于对口支援工作。对违反有关规定的行为,将严肃处理,并予以通报;省建设厅要继续抓好过渡安置房重点是学校、医院等建设。
(三)进一步加强抗震救灾款物的组织管理。要继续多渠道、多途径广泛调动社会各界捐款捐物的积极性,为支援地震灾区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提供强大的经济支持;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为加强抗震救灾资金物资监管提供重要保障;进一步督促各地、各单位加强对捐款捐物工作的组织管理。为集中全省人力、物力、财力支援地震灾区灾后恢复重建,各地慈善总会、红十字会收到的捐款要坚持分别集中到省慈善总会、省红十字会,统一管理,统一使用;加强对捐赠款物的专项检查和审计监督,坚决依法查处以赈灾募捐名义诈骗敛取不义之财等违法犯罪活动。
(四)进一步营造支援地震灾区抗震救灾良好氛围。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通过宣传报道抗震救灾工作中的好人好事和典型代表,充分渲染灾后恢复重建工作长期性和艰巨性,促使全省人民保持支援地震灾区抗震救灾工作的激情,继续营造良好的氛围,充分展示广东乐善助人的良好风尚,展示广东作为先富地区的精神风貌,有力推动对口支援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开展。
对口支援地震灾区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全省人民要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在省人大、省政协的支持下,以更加顽强的精神,更加迅速的行动,更加密切的配合,继续全力以赴做好各项工作,为夺取抗震救灾工作的最后胜利作出更大的贡献,让灾区人民满意,让党中央、国务院满意。
看过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工作会议讲话的人还看了:
灾区重建心得体会总结篇三
灾区重建是一个艰巨而复杂的任务,需要政府、社会组织、专业人士和灾民的共同努力。我有幸参与了某地的一次灾区重建工作,这次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了许多道理和价值观,下面将分别从“合作协同、经济发展、社会关爱、环境保护、心理重建”五个方面谈谈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合作协同是灾区重建的关键。在重建过程中,政府部门需要与社会组织、专业人士和灾民建立起密切的合作关系,共同商讨解决方案并分工合作。只有通过协作,才能高效地解决各种问题,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并且通过分享和交流知识与经验,更好地提升灾区整体建设水平。
其次,经济发展是恢复灾区的重要推动力。灾后重建往往面临着一系列的经济困难,重建的过程需要有足够的资金支持。政府应积极引导投资,提供必要的财政和税务政策扶持,吸引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到重建的过程中,为灾区注入经济活力。同时,需要开展相关培训,提高灾区居民就业技能和创业能力,促进就业机会的增加,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社会关爱是灾区重建的人文关怀。在灾区重建过程中,政府和社会组织应该关心和关怀灾民的精神和物质需求。例如,在安置灾民时应注重人文关怀,提供适宜的住房、生活用品等;同时,也要加强心理援助和社会支持,关注灾民的心理健康,帮助他们度过灾难后的心理困境,重建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和友爱的社会关系。
第四,环境保护是灾区重建的重要方面。灾区重建应当充分考虑环境保护问题,严控规划建设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在重建过程中,应推广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绿色建筑技术,采取节能减排、废物再利用等环保措施,最大限度地保护环境资源,确保灾区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心理重建是灾区重建中不可忽视的部分。因为灾难造成的伤痛,以及灾区重建过程中的心理压力、不适应等问题,都需要得到重视和解决。政府和社会组织应建立相关心理咨询和援助机制,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服务,帮助灾民恢复信心、重建家庭、重新适应社会生活,并且建立健全的社会支持体系,减轻灾民心理负担和心理创伤。
总之,灾区重建是一项团队协作、综合施策的工作,需要政府、社会组织、专业人士和灾民的共同努力。通过与各方的合作协同,积极推动经济发展,关心社会的心灵需求,保护环境资源,重视心理援助,我们可以更好地完成灾区的重建工作,让灾区重获新生。
灾区重建心得体会总结篇四
同志们:
5·12汶川特大地震,已经过去三年了。我心里一直惦记着灾区,牵挂着灾区的群众。三年来,我10次到四川灾区,也到了陕西、甘肃灾区。记得地震当天我赶到灾区时,所到之处都是残垣断壁、满目疮痍,充满惊恐、悲痛的气氛。地震后第12天,我第二次来到灾区,在映秀同联合国秘书长一起接受中外记者的联合采访,那个时候我就说:“过三年再来,一个新的汶川会拔地而起。”三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灾区各级党委、政府带领人民艰苦奋斗,广大建设者顽强拼搏,恢复重建工作进展顺利,灾区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用大家的话来讲,是脱胎换骨的巨变。看到这些,我感到十分欣慰。灾区的恢复重建,群众十分满意,社会各界评价很高,国际社会也给予广泛赞誉。对四川、陕西、甘肃灾区恢复重建工作,中央是充分肯定的。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取得重大成就。
汶川地震灾后不久,我们又受到百年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党中央、国务院下决心加大对灾后恢复重建的支持,加快恢复重建步伐,共投入恢复重建资金10205亿元,其中,中央财政安排灾后恢复重建基金3026亿元。目前,四川、陕西、甘肃三省灾区所有纳入国家重建规划的项目已全部开工建设,完工项目占规划项目的95%,完成投资占规划总投资的95%。可以说,灾后恢复重建的主要任务已经完成,灾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群众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明显超过了灾前水平,实现了一个大的跨越。《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提出的“家家有房住、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设施有提高、经济有发展、生态有改善”的重建目标基本实现,灾后恢复重建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一是城乡居民住房条件显著改善。我们坚持把住房重建作为恢复重建的重中之重。震后一年,震损住房修复加固全面完成;震后一年半,农村住房重建全部完成;震后两年,城镇住房重建基本完成。现在,灾区群众住房问题都得到了妥善解决。三省灾区一共维修加固农村住房292万户、城镇住房146万套;重建农村住房191万户、城镇住房近29万套。从这几天考察的情况看,城乡居民居住条件比震前显著改善,住房布局更加合理,功能更加完备,配套服务更加齐全,既安全,又美观,还经济实用,不少农民家里建起了上下水设施,用上了自来水,连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老百姓发自内心高兴。
二是公共服务设施水平大幅度提升。不仅损毁的学校、医院得到全面恢复重建,还建成了一大批社会福利院、敬老院、社区服务中心、村民活动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学校、医院等的抗震设防标准由7度提高到8度,建筑物更加坚固安全,设施装备也明显改善。不少学校,比如北川中学,不仅有宽敞明亮的教室、干净整洁的宿舍,还新建了实验室、图书馆、运动场,都达到相当水平。灾区的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水平跃居西部地区前列。
三是基础设施保障能力明显提高。交通、通信、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功能全面恢复,一大批关系灾区长远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建成。生态逐步修复,环境治理力度加大,防灾减灾能力增强。重点重建城镇面貌焕然一新,村庄布局、村落规划结束了散乱无序状况。
我们看到的城镇、乡村的居住点,不仅房子漂亮,有些建起了健身设施、文化设施。
四是产业发展实现再生性跨越。我们坚持把产业恢复重建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结合起来,灾区经济浴火重生。震损企业全部恢复生产,东汽产能和销售收入再创历史新高。产业调整优化迈出重大步伐,淘汰了一批落后产能,建设了一批特色产业园区,形成了一批产业集群。农业生产设施和农业服务体系全面恢复,建成了一批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灾区经济发展的基础明显夯实,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提高,主要经济指标超过震前水平,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五是精神家园得到了同步重建。地震不仅对灾区人民生命财产带来重大损失,而且给人们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创伤。在恢复重建过程中,我们实施心理康复工程,高度重视人文关怀。现在看来,灾区干部群众已经逐渐走出了灾难的阴影,重新拾起生活信心,表现出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坚强毅力和乐观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风貌。人们精神上的这种变化,更为宝贵,意义更为重大。
一位哲人说过,超越自然的奇迹,总是在对厄运的征服中出现的。灾后恢复重建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达到现在这样的水平,可以说是创造了一个奇迹。有评论说,灾区最漂亮的是住房,最坚固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最满意的是群众。我看这个评价是符合实际的。
灾后恢复重建的巨大成就,是各方面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灾区广大干部群众,向支援恢复重建的建设者,向关心支持恢复重建的全国各条战线的干部群众、各界人士、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侨华人以及国际社会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巨大成就,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集中展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良传统,再次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必将进一步激发全国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二、认真总结灾后恢复重建的宝贵经验。
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遭受的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灾害损失最大的一次地震灾害。在这么短的时间完成恢复重建任务,是我们战胜自然灾害的又一伟大壮举。恢复重建中有很多创新和探索,值得认真总结。
第一,坚持以人为本,把城乡居民住房、学校、医院重建放到优先位置。灾后我们以最快的速度,对居民住房建设进行安排。对住房毁损无房可住的受灾群众,中央财政按照城镇居民每户2.5万元、农村居民每户1万元的标准给予补助,地方财政也拿出资金进行补助,再加上多方支持,在较短的时间内使灾区群众住上了放心房,解决了灾区群众基本生活问题,稳定了人心,保持了灾区的社会稳定。地震中,学校、医院损失很重。我们认真吸取教训,提出要把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建成最安全、最牢固、群众最放心的建筑,全面提高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的抗震设防标准。建筑设防标准的提高,不仅使学校更安全、家长更放心,而且为今后应对灾害提供了重要避难场所,在这方面多花一些钱,是值得的。这两年,我们还推广汶川地震恢复重建的做法,在全国范围实施了校舍安全工程。
第二,坚持规划先行,科学指导灾后恢复重建。灾后恢复重建是一项关系灾区长远发展和灾区群众切身利益的庞大系统工程,必须以科学规划为指导。震后11天,我们就启动了规划的编制工作。我们集中各方智慧,通过深入调研、科学民主决策,历时3个多月,完成了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和城乡住房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10个专项规划。规划充分考虑了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注重处理恢复与提升、当前与长远的关系。这些规划涵盖了重建工作的各个方面,成为指导恢复重建的纲领性文件,保障了恢复重建工作有力有序有效推进。汶川特大地震也让我们更加懂得尊重自然,敬畏自然,按自然规律办事。在规划制定和实施中,我们始终坚持恢复重建与防灾减灾相结合。灾区居住点、公共设施以及重要基础设施的建设,坚持科学选址,避开断裂带,避开地质灾害隐患点,避开泄洪通道,工程建设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要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去年8月四川遭受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绝大多数地震灾区经受住了考验。
第三,坚持统筹兼顾,将恢复重建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灾区的恢复重建,不是简单地恢复,而是要有提高。既考虑灾区原有的发展基础、资源禀赋,又充分利用重建提供的发展机遇,高起点、高标准建设,高度重视产业升级、节能环保,努力促进灾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次恢复重建使灾区的基础设施、人居条件都有较大改善。过去灾区很多城市没有污水处理设施,市政设施很不健全,在重建中全面加强了供水、污水处理、能源供应等公用设施建设。在灾区恢复重建中,还结合本地资源优势和特色,加快灾区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布局优化,为灾区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四,坚持举全国之力,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支援灾区重建。对于汶川地震这样的特大灾害,恢复重建仅靠灾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震后,我们及时提出举全国之力,支持灾区恢复重建,迅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紧急调整当年预算,中央财政建立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基金,同时还从财政支出、税收优惠、减免政府性基金和行政事业性收费、金融支持(增加再贷款额度)、产业扶持、土地和矿产资源、就业援助和社会保险、粮食政策等很多方面对恢复重建进行支持。恢复重建中,我们实施了对口支援,“一省帮一重灾县”,19个援建省市3年共投入825亿元。我们积极引导社会各界支持灾后恢复重建,累计接受社会捐赠资金和物资797亿元(包括抗震救灾),接受特殊党费93亿元,香港、澳门特区政府分别支持恢复重建100亿港元和55亿澳元。实践证明,举全国之力应对巨灾,是灾后恢复重建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
第五,坚持依靠群众,充分发挥灾区群众在恢复重建中的主体作用。灾后恢复重建,始终坚持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充分发挥灾区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规划设计、重建选址、工程施工等各个环节,都坚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尊重群众意愿,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重要标准。三年来,灾区群众面对艰巨的重建任务和重重困难,不等不靠,自力更生,互帮互助,共建家园。群众是灾区恢复重建最重要的力量,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是恢复重建顺利推进最基本的保障。
第六,坚持依法重建,注重灾害应急管理和灾后重建的制度建设。在恢复重建过程中,始终坚持按照法律法规和制度办事,做到政策公开,规划公开,规范操作,透明运行。我们制定了《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这是我国首个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专门条例,颁布了《自然灾害救助条例》,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还制定和完善了一大批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规范与管理办法。比如,我们制定严格的工程质量标准,自始至终加强工程质量监管。我们制定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资金物资管理办法,加强审计、监察工作。我们及时向社会公布资金物资使用、工程进展等情况,使恢复重建全面接受群众监督。恢复重建万多个项目,上万亿元的投资,没有发现重大违法违纪行为,实现了廉洁重建。工作中形成的统一高效的组织领导体系、科学系统的规划体系、全面细致的政策扶持体系和全方位的监管体系,不仅保障了汶川地震应急抢险和恢复重建的顺利推进,而且对玉树、舟曲救灾和恢复重建提供了有益经验,对完善我国防灾减灾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全面完成重建任务,加快提升灾区可持续发展能力。
灾后恢复重建三年目标任务已经基本完成,但要实现发展振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再接再厉,奋发图强,巩固灾后重建成果,不仅要让群众住上好房子,还要过上好日子,不断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努力开创地震灾区发展振兴的新局面。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巩固和发展恢复重建成果。全面完成恢复重建规划的各项任务,巩固和发展恢复重建的成果,还有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要做。对于少数还没有完成的重建任务,要督促落实责任,细化工作措施,倒排工程进度,确保如期全面完成。要坚持质量第一、“好”字当头,进度服从质量。要落实重建工作监管,抓紧开展规划总体评估,强化审计、监察和社会监督,确保资金使用规范有序。对对口援建项目,尤其要做好扫尾、移交、协调和衔接服务工作,切实把建成的项目运营好、维护好、管理好,使恢复重建的成果长期有效地服务人民。
二要加快提升灾区内生发展动力。这几年,灾区经济恢复主要得益于重建投资拉动、政策扶持和对口支援帮扶,发展基础不稳固,特别是产业支撑能力还比较弱。“十二五”规划和西部大开发新十年规划,为灾区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面向未来、着眼长远,科学谋划灾区产业振兴。灾区一些地方在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生态农牧业、旅游文化产业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灾区经济再上新的台阶。这几年,灾区的旅游业发展势头很好,要突出自然、民族、文化特色,做好旅游业这篇大文章。要利用好对口援建的合作机制,加强与相关地区的经济合作,把承接产业转移与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结合起来,促进灾区经济加快发展。
三要着力解决灾区群众现实困难和长远生计。要大力促进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随着灾后恢复重建任务的完成,项目建设直接提供的就业岗位明显减少,加上就业需求增加,灾区就业压力进一步增大。要把促进就业作为灾区发展振兴的优先目标,作为促进灾区群众收入稳定增长的重大措施,千方百计解决好就业问题。灾区有20万群众失去耕地和宅基地,要搞好耕地调剂和土地整理复垦,妥善解决好土地问题,保证他们长期有地种、衣食足、有收入。要加大扶贫帮困力度。灾区因灾致贫、返贫多,“三孤”、伤残人员比例大,农户建房负债较重,困难群众面宽量大。要继续抓好特殊困难群体帮扶工作,切实解决灾区群众建房还贷、上学、就医、再生育中遇到的困难,加大社会救助力度,广泛开展助学助残活动,继续做好心理抚慰和再生育服务工作。要加大扶贫开发投入,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贫困人口素质,增强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要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加强社会管理。全面推进灾区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特别是要大力发展灾区中等职业教育,实施特殊教育发展工程,支持康复机构和设施建设,加快发展社会福利事业。要适应灾区新情况、新变化,全面创新社会管理和服务,特别要加强基层工作,切实解决好群众关心的问题。灾区新建了大批道路、交通、学校、医院、文化场馆、市政、社区服务等一流的公共设施,要加强管理和维护,有效发挥这些设施的功能和作用。要强化软件方面的配套建设,培养和引进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建立和完善运营管护长效机制,全面提升管理和服务能力。
四要深入推进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次高。汶川地震灾区处在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地带,是地震等多种灾害多发地区。地震以后,地质环境稳定性进一步恶化,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隐患进一步增多。去年舟曲发生的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在一定程度上与汶川地震有关。地震使灾区山体松动,遇到暴雨,很容易造成山体下泄。因此,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防灾减灾的任务将更加繁重。要全面加强灾害预警体系建设,强化各级政府防灾减灾职责,完善应急机制,提高全社会对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和抵御能力。重点抓好三件事。一是地质灾害的防治。加强对山洪、泥石流、滑坡和不稳定斜坡体等灾害风险区和隐患点的综合治理。特别是要抓好去年出现险情的清平、映秀、龙池等特大泥石流沟的应急治理。每一个有危险的岩体,每一个可能发生滑坡、泥石流的地方,都要有监测、有应对措施,防止因滑坡、泥石流造成人员伤亡事故。二是加快生态修复和保护。地震灾区森林、植被、水体、土壤等生态系统受到重创,要认真落实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规划,推进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加大林草植被保护与恢复力度,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高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三是加快中小河流治理和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受地震影响,灾区中小河流治理、水库除险加固的任务更加繁重和迫切,要按照中央的部署,认真抓好落实。
五要自强奋进建设美好新家园。在灾后重建中,灾区各级干部群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精神,展现了感恩奋进、坚忍不拔的良好风貌。在今后的发展中,要继续大力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发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用勤劳的双手建设美好新家园。中央有关部门要继续大力支持汶川地震灾区发展振兴,协调和帮助灾区解决实际困难,在财政、税收、金融、投资、土地、产业、扶贫开发等政策上给予支持,为灾区发展创造良好环境。要积极推动对口支援向对口合作转变,由“输血”帮扶向“造血”提升转变,由“硬件”援建为主向技术智力等“软件”支持为主转变。
我相信,经历了灾难的洗礼,灾区的干部群众会更加坚强,有了恢复重建的基础,灾区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的党中央周围,再接再厉,开拓进取,努力建设一个幸福和谐的新家园。
灾区重建心得体会总结篇五
地处青藏高原的xx省xx县,又处于三江源头,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生态地位十分特殊,灾后重建任重而道远。如何将环保理念贯穿于恢复重建全过程,坚定走灾后重建绿色发展之路,既充分体现民族特点,又保护生态,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条件,是xx恢复重建面对的重大课题。
我个人认为,一是要统筹抓好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重建过程涉及城镇、公共设施、民房、基础产业、生态等方方面面,是一项庞大、复杂、繁重的`系统工程,必须站在一个更高起点上,因地制宜,紧紧抓住灾后重建给民生和环境保护带来的契机,在积极借鉴汶川地震后重建经验的基础上,努力自主创新。
要充分考虑当地环境资源承载能力,对灾区生产力布局、资源配置、畜牧业及生态特色旅游等进行合理规划安排,紧密结合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的实施,制定和完善生态保护和生态经济发展方案,着力建设标准化生态城镇、标准化牧区新村,打造高原生态型旅游城市。要切实把改善民生与生态保护作为重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增强环境意识,完善环境管理,努力实现民生改善与环境保护的共赢。
一是要统筹抓好生态保护与资源开发。由于自然和人类长期活动的双重作用,特别是此次地震灾害的影响,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更为脆弱,直接影响当地群众的生活。我们尽力保护三江源,就是保护地球生物多样性资源,保护人类的珍贵遗产。在xx恢复重建过程中,要切实坚持生态先行,对于必要的资源开发,要慎之又慎。
二是要统筹抓好生态保护与全民参与。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应该是全民参与协调推进的过程,只有如此,三江源生态保护事业才能可持续发展。
环保部门应本着对环境负责、对国家和人民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坚定确立服务科学重建、坚持绿色重建的发展思路,加强与承担重建规划等任务部门的协调联系,积极为灾后重建提供优质服务,前期介入,具体指导,主动承担起规划环评、环境宣传、完善环境基础设施等责任,充分利用环评等手段,严把环境准入关,加强环境监管。
灾区重建及援建单位要以主人翁的态度,树立绿色重建理念,积极配合环保部门工作,接受规划环评验收,努力实现灾区重建更加科学、发展更加合理。同时,环保部门要深入灾区村户广泛开展环境保护主题宣传活动,努力使环保理念在灾区深入人心。
灾区重建心得体会总结篇六
灾难无情地打击着人们的生活,给灾区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困惑。然而,每一次灾害也为我们带来了反思和启示。灾区重建成为了我们面对灾难的必然选择,其中的心得体会也将成为我们前行的支撑和动力。
第二段:加强防灾意识,提高抗灾能力。
重建过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了加强防灾意识和提高抗灾能力的重要性。在重建一方生活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将防灾工作作为首要任务,加强相关的建筑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此外,还需要提高居民的防灾意识,加强自我保护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灾害来临之时,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第三段: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打造可持续发展的灾区。
灾区重建的过程中,我们还应当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以打造可持续发展的灾区。我们要在重建过程中注重生态保护,促进生态的恢复与发展。例如,在城市规划中加入绿地和湿地等自然元素,减少建筑物的密度,让城市更加宜居。此外,还可以引进可再生能源,提倡低碳生活,以减少对环境的压力。这样的灾区不仅能够让人们重新安居乐业,还能够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美丽的家园。
第四段:加强社区建设,培养灾后群体凝聚力。
在灾难中,社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重建过程中,我们要加强社区建设,培养灾后群体的凝聚力。建立健全的社区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社区活动,为灾区居民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同时,要培养居民之间的互助和支持意识,鼓励他们相互帮助,在困难时刻伸出援手。只有社区的凝聚力得到提高,才能够让灾区居民更好地适应重建过程,并获得更好的生活。
第五段:政府的指导与民众的参与,共同实现灾区重建。
灾区重建需要政府的指导和民众的参与,只有政府和民众携手合作,才能够共同实现灾区的重建。政府应当加大对灾区的投入,提供相应的资金和人力资源,为灾区的重建提供保障和支持。同时,政府还应当加强对灾区重建工作的规划和管理,确保灾区的重建工作顺利进行。而民众则应当积极参与到灾区的重建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和力量。通过积极参与,民众不仅能够为灾区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还能够增强对家园的归属感。
在灾区重建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加强防灾意识,提高抗灾能力;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打造可持续发展的灾区;加强社区建设,培养灾后群体凝聚力;政府的指导与民众的参与相辅相成,共同实现灾区重建的目标。通过这些经验和体会,我们相信我们能够更好地应对灾难,为灾区的重建贡献一份力量。
灾区重建心得体会总结篇七
随着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灾区的重建成为了一个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在灾区重建中,我有幸参与其中,亲身体会到了灾区重建的艰辛和意义。以下是我对灾区重建的心得体会。
首先,灾区重建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在灾难面前,没有个人的力量能够承担起重建的责任。灾区的重建需要政府、志愿者、救援队等多个力量的合作。政府在灾区重建中发挥着重要的引导和组织作用,负责协调资源,制定重建计划,并提供财力支持。志愿者和救援队则通过提供物质帮助、搜救失联人员等方式参与到重建中。只有众多力量的共同努力,灾区重建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其次,灾区重建需要注重灾后心理疏导。灾后的灾民们会陷入悲痛和无助中,他们需要得到心理上的支持和安慰。心理疏导的工作包括给予灾民们情感上的关怀、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等。在灾区重建中,我们开设了心理健康辅导中心,为灾民提供心理疏导服务。通过倾听他们的心声,让他们敞开心扉,释放内心的压力和不安,帮助他们重建自信和重新树立生活的目标。
第三,灾区重建需要紧密关注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灾区的重建不仅仅包括住房重建,还需要注重基础设施的建设,如道路、桥梁、水电等。这些基础设施的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灾民们的生活品质和经济发展。在灾区重建中,我们注重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尽量满足灾民们的生活和工作需要。通过修建道路、桥梁等,方便灾民们往来,加快了灾区的发展速度,让灾民们在新的环境中快速适应和融入。
第四,灾区重建需要关注灾后教育和就业问题。一场灾害不仅仅摧毁了灾区的建筑物,也影响了灾民的教育和就业。我们致力于重建灾区的学校和教育体系,提供更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同时,我们通过组织培训班、创业指导等方式,帮助灾民们重建就业,为他们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帮助他们重新恢复生活。
最后,灾区重建需要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在灾区重建中,我们要注重维护和恢复自然环境,避免出现一些资源浪费和污染问题。我们在制定重建计划时,充分考虑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选择了环保型的建材和能源,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同时,我们鼓励灾民们采取环保的生活方式,提高他们的环境意识和保护意识。
总结来说,灾区重建是一项艰巨而又意义重大的任务。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注重灾后心理疏导、关注基础设施建设、关注灾后教育和就业问题,同时也要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实现灾区的全面重建,帮助灾民们重新走上正常的生活轨道。
灾区重建心得体会总结篇八
地处青藏高原的青海省玉树县,又处于三江源头,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生态地位十分特殊,灾后重建任重而道远。如何将环保理念贯穿于恢复重建全过程,坚定走灾后重建绿色发展之路,既充分体现民族特点,又保护生态,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条件,是玉树恢复重建面对的重大课题。
我个人认为,一是要统筹抓好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重建过程涉及城镇、公共设施、民房、基础产业、生态等方方面面,是一项庞大、复杂、繁重的系统工程,必须站在一个更高起点上,因地制宜,紧紧抓住灾后重建给民生和环境保护带来的契机,在积极借鉴汶川地震后重建经验的基础上,努力自主创新。
要充分考虑当地环境资源承载能力,对灾区生产力布局、资源配置、畜牧业及生态特色旅游等进行合理规划安排,紧密结合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的实施,制定和完善生态保护和生态经济发展方案,着力建设标准化生态城镇、标准化牧区新村,打造高原生态型旅游城市。要切实把改善民生与生态保护作为重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增强环境意识,完善环境管理,努力实现民生改善与环境保护的共赢。
二是要统筹抓好生态保护与资源开发。由于自然和人类长期活动的`双重作用,特别是此次地震灾害的影响,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更为脆弱,直接影响当地群众的生活。我们尽力保护三江源,就是保护地球生物多样性资源,保护人类的珍贵遗产。在玉树恢复重建过程中,要切实坚持生态先行,对于必要的资源开发,要慎之又慎。
三是要统筹抓好生态保护与全民参与。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应该是全民参与协调推进的过程,只有如此,三江源生态保护事业才能可持续发展。
环保部门应本着对环境负责、对国家和人民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坚定确立服务科学重建、坚持绿色重建的发展思路,加强与承担重建规划等任务部门的协调联系,积极为灾后重建提供优质服务,前期介入,具体指导,主动承担起规划环评、环境宣传、完善环境基础设施等责任,充分利用环评等手段,严把环境准入关,加强环境监管。
灾区重建及援建单位要以主人翁的态度,树立绿色重建理念,积极配合环保部门工作,接受规划环评验收,努力实现灾区重建更加科学、发展更加合理。同时,环保部门要深入灾区村户广泛开展环境保护主题宣传活动,努力使环保理念在灾区深入人心。
灾区重建心得体会总结篇九
今天召开全县地震灾区重建工作动员大会,主要目的是回顾总结前阶段全县防震救灾工作,部署下步灾区重建工作任务,进一步统一思想,强化措施,明确责任,狠抓落实,切实抓紧抓好灾区重建工作,夺取防震救灾的全面胜利。等一会,陈作荣书记还将作重要讲话。下面,我先讲三个问题:
一、前阶段防震救灾工作回顾。
今年2月4日以来,我县与泰顺县交界处连续发生的较强有感地震,引起了国务院和省市的高度重视。在省市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我们按照“安全、有序、稳定”和“立足于抗大灾、打持久战”的要求,迅速启动地震应急预案,把防震救灾作为一项压倒一切的首要工作,紧急动员,周密部署,集中精力,全力以赴,奋起防震救灾,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回顾前阶段的防震救灾情况,我们着重抓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加强领导,合力防震。地震发生以后,县里及时成立了防震减灾指挥部,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总指挥,有关县领导任副指挥。并下设灾情核查和物资保障组、人员转移安置组、维护稳定组、房屋安全调查组、宣传报道组等5个工作小组,每个组的正副组长都由县委、县政府的领导担任,具体负责指挥协调全县的防震减灾工作。每次发生稍大的地震,县领导都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与震区广大干部群众一道,共同防震救灾,努力把地震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根据震情的发展变化,县里从县机关抽调了68名副科级以上干部,成立9支工作队,奔赴有关乡镇,与灾民同吃同住,帮助乡镇做好宣传、核灾、转移、安抚群众等工作。随后,县里又成立了防震救灾工作领导小组,由县长任组长,县委、县府有关领导任副组长,下设危房鉴定、危房重建、基础设施重建、下山脱贫等4个组,全面负责灾后重建工作。震区各乡镇也相继成立了专门的组织领导机构,切实加强领导,明确工作要求,落实防震重建措施,确保了防震救灾工作的扎实有序推进。
(二)安置灾民,开展自救。一是转移群众。按照属地管理、归口负责的原则,积极动员居住在危房和帐篷内的群众采取投亲靠友、租住民房等方式,进行转移安置,确保了灾区群众的安全。二是确保生活。紧急下拨救灾资金500万元。调运700顶帐篷、75套应急保暖钢管大棚、1200条应急棉被和1200件棉衣等救灾物资,用于安置震区群众。组织有关部门深入震区开展服务,组建疾病控制、医疗救护、卫生监督等救助组进驻震区,做好疫情监测、消毒、咨询及药品发放等工作。同时积极筹措、调配资金,对受损的山塘水库、供水网管等涉及群众生产、生活、安全等基础设施进行抢修,确保安全渡汛和群众正常生活。三是开展自救。坚持防震救灾与生产发展两手抓,注重统筹安排,及时组织农业、林业、扶贫、科技等单位人员赴灾区开展为民服务活动,做好水稻种子、化肥等物资的调运供应,抓好农业技术培训,指导帮助农民开展春耕生产。震区各乡镇还结合震后重建工作,积极抓好新农村建设、重点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工业发展等工作。
(三)制订政策,着手重建。为了使灾区群众尽快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县里先后3次向省委省政府作专题汇报,5次向市委市政府作专题汇报,反复向上级反映我县的灾情和要求。经过努力,引起了上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省市不仅在工作上给予强有力的指导,而且在资金上给予了超历史的扶持。在此基础上,我们开始着手制订政策,启动重建。一是深入一线调研。为了制定科学合理的震后重建政策,县里在全面核实灾情、摸清情况的同时,组织有关人员,历时一个多月,深入震区乡镇开展调查研究,充分听取乡镇、村干部群众的意见和呼声。二是反复研究政策。先后召开十多次县防震救灾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灾区乡镇干部座谈会、县委扩大会议、县四套领导班子成员会议,上上下下、方方面面、反反复复征求意见,并结合上级扶持力度、政府承受程度,认真研究制定《地震灾区重建工作的实施意见》。三是迅速开展灾区重建。先后多次召开会议,听取各工作组和震区乡镇有关情况汇报,研究部署灾区重建工作任务。同时,决定在珊溪、巨屿、黄坦等3个镇建立4个防震避险安居小区,在有关乡镇规划15个集中建房点。目前,各项前期工作正在稳妥推进。
动态,及时发现和妥善解决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千方百计稳定群众情绪。加强对震区治安巡逻,维护社会秩序,防止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切实维护了震区的安全和社会稳定。
辛劳,发挥了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有战斗力的;我们的群众识大体、顾大局,自力更生、重建家园,表现得十分勇敢、十分团结、十分热心,为灾后重建、维护灾区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此,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向所有参加与支持防震救灾工作的广大干部群众表示衷心的感谢!
目前,震情逐步趋缓,但灾区重建任务十分繁重,省市领导也十分关注。我们必须把灾区重建工作作为重要的政治任务,立足于抓早、抓实、抓紧,集中时间、集中精力,全力以赴,力争在年内基本完成重建工作任务。
(一)关于灾区重建工作的总体要求。灾区重建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市领导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生产自救、重建家园”的基本方针,着眼于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以维护稳定为前提,以倒房户和危房户重建为重点,实行“拆、建、迁、修”四管齐下,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集中精力,有序推进,全力以赴地抓好震后重建工作,促进全县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二)关于灾区重建工作的范围和对象。重建的范围,严格按照省、市地震局划定的范围确定,主要划分为极灾区、灾区二个层面。极灾区为仰山乡和珊溪镇、云湖乡的部分村,共10个村。灾区为黄坦镇和珊溪镇、云湖乡、巨屿镇、桂山乡的部分村,共77个村。重建对象为:一是在极灾区、灾区内,房屋倒塌或经鉴定属危房、不能居住、且别处无住房,需要重建住房的受灾户。以及在极灾区、灾区内,居住在地质灾害隐患点、且别处无住房,需要迁移安置的农户。二是在极灾区、灾区内,房屋受损较为严重、且别处无住房,需要除险加固的受灾户。三是在极灾区、灾区内,受损坏的山塘水库、供水设施、乡村办公楼、敬老院、中小学、乡镇卫生院等公共设施。对灾区外围受地震影响较重乡镇的受灾户,实行个案处理。
(三)关于灾区重建工作的类型和扶持政策。重建的类型主要分为以下两种:一是拆危房建新房(包括自购房)。对房屋倒塌或经鉴定属危房、不能居住、且无其它住房的,根据群众意愿,采取本地重建、异地迁建、自行购房三种方式进行重建或迁移安置。二是原房加固维修。对房屋受损较重需除险加固的受灾户,对原房屋进行加固维修。重建的扶持政策为:一是重建房屋的资金补助。分本地重建、异地迁建、自行购房3种方式,根据人口、原房屋结构进行补助。对本地重建的,每人补助1375元;同时,砖混结构房屋拆除的,每自然间每层补助1850元(气亭和附属用房不予补助,但必须一同拆除);土木结构(砖木)房屋拆除的,每自然间(2斗为1自然间)每层补助1375元(附属用房不予补助,但必须一同拆除)。对异地迁建的,迁建到乡镇下山脱贫点或经乡镇统一规划选址的15个建房点,在本地重建补助的基础上,每户每间再给予补助3000元;迁建到里统一规划选址的4个防震避险安居小区,在本地重建补助的基础上,每户每间再给予补助5000元。对自行购房的,在本地重建补助标准的基础上,对购买商品房的,每户(仅限一套)再给予一次性补助4000元,2月4日以前自行购房的不予补助。二是维修房屋的资金补助。对受损较重房屋维修的资金补助,县里根据各有关乡镇的受地震影响程度、人口规模和核查的实际情况,将资金切块到乡镇,由各有关乡镇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具体办法,报县领导小组审核同意后实施。三是公共设施修复的资金补助。对损坏的学校、卫生院、供水网管、山塘水库、乡村办公楼等公共设施,按照“立足发展、优化整合”的原则,与规划修编、校网撤并和千库保安、村庄整治结合起来,切实优化资源配置,由有关部门向上争取资金,县里统筹安排,部门和乡镇政府具体负责实施。此外,落实配套政策。凡符合宅基地整理、整村迁移、地质灾害隐患点受灾户搬迁、康庄工程建设、子女入学、建房规费减免等政策的,按照相关政策规定予以扶持。
(四)关于灾区重建工作的实施步骤。共分三个阶段:一是核实灾情、制订政策阶段。主要工作包括:进一步核实灾情,做好危房、受损房的排查工作,分类分项进行登记造册,并将核实结果及时上报到县防震救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县防震救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组织人员深入调查研究,全面掌握情况,以便指导灾区重建工作。各乡镇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县委、县政府《关于切实做好地震灾区重建工作的实施意见》的要求,制定当地的重建工作详细方案,并报县防震救灾工作领导小组审批。二是组织实施阶段。根据重建工作方案,组织群众按“自力更生为主,政府补助为辅”的原则,全面实施震后重建工作。力争在台汛前完成涉及抗台防汛设施的修复工作;在8月底前完成受损房屋的维修加固工作;在12月底前完成本地建房或购房安置及公共设施的重建修复工作;在2月底前完成异地迁建任务。三是考核验收阶段。考核验收分阶段进行,乡镇完成一批重建任务,县防震救灾工作领导小组即组织验收一批,震区各乡镇重建任务基本完成后,再统一组织考核评价。
灾区重建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情况复杂、政策性强、时间紧、要求高,既关系到震区乃至全县的发展大局和社会稳定,又关系到灾区群众的切身利益。加之当前已经进入汛期,台风暴雨天气即将来临,灾区安全隐患越来越大。为此,我们务必要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从保障灾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高度,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高度,充分认识搞好灾区重建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实施,凝心聚力,竭尽全力,抓紧抓好灾区重建工作。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一要强化领导。县防震救灾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组要加强对震区乡镇重建工作的指导,特别是县联片领导对重建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共性问题要亲自协调、亲自督促、亲自抓落实。各有关乡镇要切实加强对重建工作的领导,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全体干部一起抓。各有关部门单位要全力配合,做到在法律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特事特办,能简则简。通过上下联动,合力攻坚,把灾区重建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成效,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二要强化责任。要逐级签订工作责任书,做到任务明确,职责分明,把受灾户建房和房屋维修工作任务具体落实到村、到户,确保按时完成重建工作任务。对于防震避险安居小区建设的政策处理工作,由迁入地的乡镇党委、政府负责。希望有关乡镇要切实树立大局观念,全力以赴地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和政策处理,确保工作顺利进行。三要强化考核。建立防震救灾工作考核机制,实行工作进度半月报告制度。县委、县政府对防震救灾工作成效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完成工作任务差的单位给予通报批评,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二)突出重点,精心实施。在工作重点上,突出三个方面。一是重建范围方面,要严格按照省、市地震局划定的范围,把极灾区、灾区作为重建扶持的重点。二是把房屋倒塌户和危房户作为重建扶持的重点,集中资金、集中精力,抓好受灾户的建房安置;尽快启动防震避险安置小区建设,让老百姓创造较好的安居环境。三是把事关群众生产生活和安全的受损公共设施作为重建扶持的重点。落实重建责任单位,积极筹措资金,尽快做好公共设施恢复重建工作,尽快恢复群众生产生活秩序。在工作指导上,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对象,不同情况,按照“重建一批、迁移一批、拆除一批”的思路,倒房户和危房户采取本地重建、异地迁建、自行购房三种方式进行安置。明确规定不宜人居的地方不得原地重建,新房建成后或自行购房原房必须全面拆除。在工作结合上,要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震后重建既要解决当前受灾户的安居问题,又要考虑长远的发展,把重建工作与新农村建设、“万户避险”和下山脱贫结合起来。在资金筹措上,利用群众自筹、争取上级政府及有关部门支持、县财政补助多种渠道,千方百计筹措灾区重建资金。
(三)公开公平,维护稳定。一要注重平衡。平衡是稳定的基础,不平衡就难稳定。为此,在重建工作中,我们必须要十分注意平衡,决不能厚此薄彼,优亲厚友,做到实事求是,一视同仁。乡镇与乡镇之间的平衡,由县里把握;村与村之间的平衡,由乡镇把握;户与户之间的平衡,由村里把握。二是公开公正。对重建对象、补助政策、补助金额等群众比较敏感的事项必须要经过反复讨论研究,阳光透明,决不允许暗箱操作。特别是对补助资金的发放和管理,要及时下达,严格程序,严格管理。首先要及时下达。县里要根据各乡镇的受地震影响程度、人口规模、受损的实际情况,及时将补助资金额度切块到乡镇。其次,要严格程序。各乡镇在确定和发放补助资金时,对重建对象、补助金额必须要经村两委、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并进行张榜公示,群众无意见后,再根据文件的具体规定,予以发放。第三,要严格管理。对救灾资金,要设立专户、封闭运行、严格监管。同时,按照“一户一表、一村一册、一乡(镇)一本”的要求,逐户逐项登记造册、建立台帐,实行项目管理。三要维护稳定。各有关乡镇要按照“属地管理”的要求,切实做好受灾群众的重建过渡期安置工作,妥善安置受灾户生活。要鼓励受灾户投亲靠友,依靠社会和自身力量度过难关。要及时排查、化解矛盾,坚决禁止各种扰乱震区社会秩序和阻碍重建工作的行为,确保不发生群体性事件,切实维护震区社会稳定。要密切关注敏感地区和特殊人群,对个别出于私利屡劝不听、蓄意破坏稳定局面的人员,要依法惩处,决不姑息。
(四)严格要求,讲求实效。在灾区重建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力求实效。一要掌握政策。震区乡镇党委、政府要认真组织乡村干部学习县委、县政府《关于切实做好地震灾区重建工作的实施意见》,力求学深学透,全面理解和掌握政策,正确指导重建工作。二要科学规划。实行整体规划,分期实施,避免重复建设,节约建设用地,实行“一户一宅”,极灾区、灾区的新建房屋按6度进行防震设防。受灾户建房安置用地必须符合村镇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不得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地质灾害隐患点及不宜建房的地方安排建房。规划要科学、合理,设计要经济、实用、安全。三要加强管理。要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安全意识,规划建设部门要会同有关乡镇政府加强对灾区重建工作的指导,加强对工程建设质量的监督管理,落实有关质量管理的责任和措施,新建房屋必须达到防震设防的要求。同时,要按照防震设防的要求进行验收。四要严肃纪律。各有关部门和乡镇、村要严格执行有关制度和纪律,报灾核灾要实事求是,不得瞒报、虚报、漏报;对项目资金管理,要封闭运作,规范管理,杜绝漏洞,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不得以任何借口和形式挪用、移用救灾补助资金。否则,将按有关规定和法律,严肃处理。
(五)密切协作,形成合力。一是部门合力扶持。民政部门要切实保障受灾户的基本生活;农业、扶贫等部门要实行倾斜政策,加大对灾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扶持力度;卫生部门要切实加强震区灾后卫生防疫工作,确保灾后无大规模疫病发生;经贸、物价部门要加强建材市场监管,稳定建材市场价格,维护建材市场秩序,坚决制止借机哄抬建材价格,损害震区群众利益的行为。国土、建设、林业等部门,要根据灾区重建工作的需要,按照特事特办的要求,切实优化服务,特别是对集中建房点和防震避险安居小区的建设,要采取边征地、边规划、边设计、边报批、边建设的措施,确保重建工作如期顺利完成。二是强化宣传引导。要针对震区群众的思想动态,继续加强正面宣传,消除消极情绪,克服“等、靠、要”思想。要注重树立典型,鼓励震区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生产自救,重建家园。要引导震区群众统筹安排时间,一手抓房屋重建,一手抓生产发展。三是坚持重心下移。乡镇党委、政府和村两委要迅速行动,把重建工作的责任、措施落实到村。各基层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切实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带领灾区群众抓紧抓好重建工作。
搞好地震灾区重建工作,时间紧,要求高,任务十分艰巨。我们必须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领导,精心实施,认真执行政策,狠抓工作落实,全力抓好灾区重建工作,为夺取防震救灾工作的全面胜利做出应有的贡献!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23年公益创业心得体会及收获(大全12篇)
- 最新消息改写心得体会怎么写(大全12篇)
- 最新展望的心得体会怎么写(模板9篇)
- 心得体会开场介绍简短(模板18篇)
- 最新鲁滨孙读书心得体会范本(模板19篇)
- 2023年草房子读书心得(通用9篇)
- 2023年鲁滨孙读书心得体会总结(优秀12篇)
- 2023年骑行分享心得体会(实用15篇)
- 最新阅读心得体会作用简短(通用20篇)
- 学生减压心得体会总结(通用11篇)
- 探索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的重要性(汇总14篇)
- 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体会与收获大全(20篇)
- 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的实用指南(热门18篇)
- 免费个人简历电子版模板(优秀12篇)
- 个人简历电子版免费模板推荐(通用20篇)
- 免费个人简历电子版制作教程(模板17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通用23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重要性范文(19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核心要点(专业16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申请流程(热门18篇)
- 法制教育讲座心得体会大全(17篇)
- 教育工作者的超市工作总结与计划(模板18篇)
- 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案例(专业13篇)
- 教师的超市工作总结与计划(精选18篇)
- 单位趣味运动会总结(模板21篇)
- 礼品店创业计划书的重要性(实用16篇)
- 消防队月度工作总结报告(热门18篇)
- 工艺技术员工作总结(专业18篇)
- 大学学生会秘书处工作总结(模板22篇)
- 医院科秘书工作总结(专业14篇)
相关文档
-
最新
灾 后重 建 宣传报道灾 后重 建 新颖标题(5篇)19下载数 381阅读数 -
2023年
灾 区 重 建 心得体会总结(汇总9篇)12下载数 209阅读数 -
最新
灾 区 重 建 心得体会简短(优秀18篇)38下载数 119阅读数 -
2023年
灾 区 重 建 心得体会范文(实用14篇)11下载数 579阅读数 -
灾 区 重 建 心得体会精选(优秀11篇)30下载数 880阅读数 -
2023年
灾 区 重 建 心得体会总结(精选8篇)14下载数 496阅读数 -
灾 后重 建 典型案例范文灾 后重 建 方案范文(4篇)19下载数 477阅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