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教学主张心得体会(优秀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04:29:25 页码:9
最新教学主张心得体会(优秀9篇)
2023-11-11 04:29:25    小编:ZTFB

心得体会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总结经验教训,也可以激发我们寻求更高目标的动力。7.要写一篇完美的心得体会,我们需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表达的精确度。希望以下这些心得体会能够给你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见解。

教学主张心得体会篇一

教学主张是指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形成的并经过实践验证的关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目标等方面的理论和原则。作为一名教师,要能够理解并贯彻好教学主张,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水平,也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在此,本文将会从五个方面展开,阐述关于教学主张的心得体会。

教学主张对于教学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所实施的教育教学工作必须要有针对性和目的性,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教学主张是为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教育教学工作,并能在具体教学环节中,有目的地安排教学任务和活动。同时,教学主张将教学工作与人才培养紧密相连,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积累实践经验。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理论并不是脱离实践的虚无飘渺的东西,它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财富。教学主张的理论支撑,是以研究实践为基础的,是在实践中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的过程中探索出来的一套更加科学的教学方式。理论一定是要和实践相结合,只有理论和实践相融合了,才能真正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

三、关注个性化教育。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面对的是每一个有自身特点的学生。既要注意学生的整体素质,也要抓住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开展个性化的教育。开展个性化教育,不仅能让每一个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更加自信地面对学习生活,也能引导学生在未来发展过程中,更好地发挥自身的特长和才能。

在教学工作中,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还扮演着引路人的角色。因此,在教学中,能够与学生进行良好的人际交往,是非常重要的。教学主张鼓励我们多和学生进行交流和互动,在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了解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以及他们在未来的职业发展规划中的积极性和动力。

为了更好地为社会和人才培养作出贡献,任何一位教师都应该运用终身学习理念。不断学习和更新教学理念,可以让教师更好地处理教育教学工作和教学任务,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同时,通过终身学习,可以提高对教育教学的专业能力,更好地掌握新知识和新技术,不断充实和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

总之,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学主张是我们进行教学的基础和依据。在实际教学中,我们需要将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注重个性化教育、人际交往和持续的终身学习,并根据具体需要不断调整和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思路,以在相对短期的时间内,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让他们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

教学主张心得体会篇二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本文作者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积累了不少教学主张和心得体会。在今天的社会中,教育教学领域正处于飞速发展的阶段,如何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更详实的知识体系,是每名教育工作者都要思考的问题。本文将从几个不同的方面,总结自己的教学主张和心得体会,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启发。

第二段:关于教学方法的主张。

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环。本文作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和兴趣。例如,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采用讲故事的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极轻松的状态下吸收知识;在数学教学中,可以采用案例式教学法,让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学习知识点,从而达到知识的掌握。同时,还需要注重与时俱进,跟随社会发展的步伐,使用先进的科技手段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和学习兴趣。

第三段:关于师生关系的主张。

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中非常关键的一点。本文作者认为,教师应该以爱和尊重学生为前提,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并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和个性发展,以此建立起积极的师生关系。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教师应该理解学生的学习差异,有针对性地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定制的课程计划和学习指导。从而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己的学习价值,提高自信和学习动力。

第四段:关于学科分类教学的主张。

学科分类教学是一种以学科知识体系为基础的教学模式。本文作者认为,在学科分类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理解每个学科的知识结构和知识难点,针对不同学科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不同学科的知识内容。同时,还需要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和互通,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不同学科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科综合素养。

第五段:结论。

本文作者从教学方法、师生关系、学科分类教学等多个角度总结了自己的教学主张和心得体会。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根据自己的教学特点和学生的学习需求,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思维能力,既注重学科知识的深入掌握,也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和互通,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教学主张心得体会篇三

主张7“文心”重于“文字”

1.作文有技巧还是无技巧。

“文字技巧”易看见,“文心技巧”难觉察;作文教学过早、过分注重文字技巧的训练,其恶果是训练掉了文字的激情与梦想,这就是过早、过分注重文字技巧的代价。

2.“文心技巧”离我们很近又很远。

你的学生要是不懂得“写作是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他们就不会知道写作的方向在哪里,他们的写作只是受命于老师的作业,他们永远享受不到真正的写作的快感、荣耀感和幸福感。

3.文心技巧:“发表意识”和“读者意识”

写作和发表,不是婚姻关系,就是血缘关系。无视“发表”的写作教学,是断了血缘、破坏了婚姻的残缺的写作教学。

有了读者意识,写作中的很多问题都能不破自解。“读者意思”的重要内涵是“读者假想”。写作时,你要假象你的“读者”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喜欢哪些内容,不喜欢哪些内容。

发表,几乎是实现读者和作者的价值融合、共生和创生的唯一途径。有了发表,才有真正意义上的读者;有了读者,才有真正意义上的读者意识。读者意识改变的,不只是作者的写作视角与技巧,作者渴望用文字交流的热情,也将倾注到文字里。教学得不到根本性突破的一大原因,正是没有读者意识。没有读者的写作,是没有生命的写作;没有读者的作文教学,是没有生命的作文教学。4.关注写作文的那个“人”

文字技巧,关注的是写出来的“文”;文心技巧,关注的是写作文的那个“人”。这是“文字技巧”和“文心技巧”的分水岭,也是我的作文教学和当前病态的作文教学的分水岭。

一个人的“写作力”主要有三个“力”组成:语言驾驭力、心灵感受力和现象思辨力。文字技巧关注“语言驾驭力”,文心技巧关注“心灵感受力”和“想象思辨力”。

主张8“课外”重于“课内”

1.从“三分课内,七分课外”说起。

于永正:“一个语文老师要教好语文,先看自己怎么学好语文的;自己怎么学好语文的,就怎么教语文。”“教,是为了用不着教。”2.“语文书”不等于“语文课程”

绝大多数的语文老师,错把“语文书”当成“语文课程”,以为把语文书教好了,就是把语文课程教好了,学生就能学好语文了。

赞科夫:“课内阅读教学只是教个阅读方法而已,阅读教学的重点是课外阅读,这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主要手段之一。”3.“课堂主阵地”不等于“课本主阵地”把语文书等同于语文课程的悲剧,正在认真而严肃地上演。我们的教育经常在严肃而认真地做着滑稽而错误的事。我们的教师经常在严肃而认真地做着滑稽而错误的事。

作文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相似,汇报式的综合实践课,并不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阵地,真正的主阵地是参与的过程,活动的过程,是课外的搜集资料,课外的采访,课外的实践,等等。

老师的语文教学、学生的语文学习,要有出路,就要从老师的“教”,转向学生的“读”和“写”。这就是管建刚所说的要让学生到课外的“七分”去“读”自己的书,“写”自己的文。学生能主动地到广阔的课外去写自己的文,用自己的文,这是管建刚所认同的作文教学的最佳出路,也是我的作文教学革命所践行的路。

6.从“练”作文走向“用”作文。

“练”作文,学生的写作重心,指向课堂的“练习”;“用”作文,学生的写作重心,指向课外的“实践”。

“练”作文,老师的精力主要落在课堂上,“教”学生如何写作文;“用”作文,老师的精力主要落在课外,激励学生到课外广阔的生活的海洋里去“用”作文,“用”作文说话,“用”作文宣泄,“用”作文展现才情,“用”作文获得尊严,“用”作文赢得荣耀。写作,从“练”走向“用”,从狭窄的“课堂”走向无边的“课外”,作文教学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作文课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用”作文,不能狭义地指向“交际性”作文,不能简单地指向“写封信”之类的实际使用;写作的“用”,更在精神的“用”,精神的发泄,情绪的宣泄,观点的争鸣。

教学主张心得体会篇四

近年来,冯卫东的教学主张受到广泛关注,其深入浅出的教学风格以及独特的教育理念深受学生和家长的喜爱。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不仅在实践过程中深刻感受到了冯卫东的教学魅力,也从中汲取了许多宝贵的心得体会。以下是我对于冯卫东教学主张的一些思考和体会。

首先,冯卫东强调教学过程中的个性化教育。他认为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潜能和优势,应该通过个性化的教学方式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尝试了许多不同的方法,如分组讨论、小组合作等,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我发现,当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节奏和方式学习时,他们的学习效果更好,学习也更有乐趣。

其次,冯卫东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他强调的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是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在我的教学中,我经常引导学生进行主题讨论和问题解决,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我发现,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他们的思维更加灵活,不再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第三,冯卫东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在我的教学中,我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如科学实验、社区服务等,让学生亲身体验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我发现,通过实践,学生的学习动力更高,学习成果也更加显著。

第四,冯卫东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他认为团队合作不仅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协作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合作意识。在我的教学中,我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他们共同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通过团队合作,学生学会了倾听他人的观点,尊重他人的意见,并学会与他人合作。我发现,团队合作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和团队精神。

最后,冯卫东注重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他认为学生在学校只是开始学习的起点,终身学习才是最重要的。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外活动,如学习社团、读书交流等,培养他们的终身学习习惯和能力。我发现,通过参与各种活动,学生能够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培养自主学习和自我提升的能力。

总之,冯卫东的教学主张给予了我许多启示和帮助。个性化教育、批判性思维、实践能力、团队合作以及终身学习能力,这些理念都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秉持冯卫东的教学主张,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致力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实现自己的潜能。

教学主张心得体会篇五

研究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必少不了研究一个人——管建刚。最近一直在拜读他的著作《我的作文教学故事》、《我的作文教学主张》、《我的作文教学革命》等,心中涌动着一股激情,崇拜之情胜过许多歌迷、影迷。今天笔者不揣浅陋,略谈一下读《我的作文教学主张》后的一些感想和做法。

朱文君老师在《我的作文教学主张》这本书的序里说作文教学“蒙尘”了多年。“总得有人去擦亮星星”。管老师是去擦亮那颗叫“兴趣”、叫“生活”、叫“发现”、叫“真实”的星星,所以管老师的天空“星光灿烂”。

在书中,管老师打破旧的作文教学程式,以朴实但充满智慧的语言,提出了九大革命性的作文教学主张:“兴趣”重于“技能”;“生活”重于“生成”;“发现”重于“观察”;“讲评”重于“指导”;“多改”重于“多写”;“真实”重于“虚构”;“文心”重于“文字”;“课外”重于“课内”;“写作”重于“阅读”。那犀利的语言,深入浅出的讲述,让你不得不掩卷深思,不得不注目品味。现向读者摘录主张5“多改”重于“多写”的一些观点,来谈一谈自己的感悟。

写作数量制约写作质量。

文老师,几个能坚持写日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老夫子的话。

阅读教学,也使劲挤进“写”。姑且不论,“挤”进去的“写”,对作文教学究竟有没有作用、有多大作用,至少能看出,大家都在想办法让学生“多写”。数量上,一个学生一个星期至少会写一篇,一个学期20周,作文总量不会少于20篇;稍微负责一点的老师,作文总量不会少于40篇。

语文老师中有几个人能连续多年,一个星期写一两篇文章?没几个。我们的学生就是一星期写一两篇作文,写了一年又一年。奇怪,学生的作文水平没有水涨船高,反而总是“原地踏步”!

读到这里,仿佛觉得管老师正在对我进行批评。想自己自工作以来,为使学生考出好成绩而百般努力,见一些老教师让学生写周记,写日记,竟也跟着效仿起来,心中顿生歉意。

管老师说:学生作文没有长进,不是“少写”的问题,少的是“改”。“文章是改出来的”“文章不厌百回改”。修改对于写作的重要性,很多老师“知道”,但仅停留于“知道”:

第一,绝大多数一线教师没有“修改”的切肤体验。想当年,我写“十二月”,每个月只写一篇,然而每一篇文章都是改了又改,改了足足一个月。我想着要发表,不能不竭尽全力改好,尽可能地改“完美”。

次作文”,很有意思。只是还不够,步子还要大些、再大些。真正的写作,改一次,哪够呢?哪位作家的作品不是改了又改的?《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光开头就换了20多个,注意,是“换”,不是“改”。列夫·托尔斯泰感慨地说:“写作必须不怕反复修改,必须修改十次二十次才行。”再请注意,老托说的“十次二十次”,绝非信口开河,糊弄我等。第三,一线教师不知道文章的修改如同揉面,揉的次数越多,才越有“筋力”;不知道文章的修改如同拌泥,只有反复揉捏,烧出的瓷器才能均匀光洁。

学生写了一篇又一篇的作文,都是低水平重复、原地踏步走,写得再多也白搭。要让每次写作都到达他们的发展极限,进入作文的潜能开发区,“改”,几乎是唯一途径。

二、变“要我改”为“我要该”

拿起笔来作文,要尽量一口气将全文写出来,不要怕写出来的东西不成样子。写出来的那个东西,本是个“毛坯”,只有个大致的框架。“修改”,要将那个“毛坯”雕琢成“精装房”。

但是,太多的学生错把“毛坯房”当成“精装房”,一停笔,读上一两遍,交给老师完事。这不是学生的错。作为老师的我们,从来没有认识到:“校读”和“修改”是两码事。

都是笔误、标点和字词,学生所谓的“修改”大多只局限于此。

一篇文章的“毛坯”可能一个小时就出来了,从“毛坯”走向“精品”往往还要三个小时。

绝大多数语文老师,误把“修改”等同于“校读”。叶圣陶说:“修改稿子不要光是看,要念。就是把全篇稿子放到口头说说看。”老舍也调皮地说:“我写作中有一个窍门,一个东西写完了,一定要再念再念再念,念给别人听(听不听由他),看念得顺不顺?准确不?别扭不?逻辑性强不?”由此以为一读“解百病”,那绝对是个不负责任的想法。修改离不开读;读,只是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不少毛病,学生再怎么读、再怎么念,也读不出来、念不出来。有的老师让学生小组“互改”,以期望“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殊不知,三个臭皮匠在一起,还是三个臭皮匠;三个诸葛亮在一起,成了一个臭皮匠的事,倒也时常上演。

三、仅仅交给学生方法是不够的老舍、叶圣陶说“读”重要;管建刚说,“读”不能解决多少事。大师们糊弄人,还是管建刚糊弄人?大师们没有,我也没有。

大师们一念,一读,马上找到症结,改过来了。大师们写了那么多年,心里头早形成了文字上的审美图式,一念,就动用了“念”背后的审美功夫。

那种写作上的模糊的“感觉”揪出来,化为学生能接受的具体例子。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犹如一个有经验的老中医,有丰富的作文“病例”,和治愈这些“病例”的“药方”。

四、作者是第一修改责任人。

管老师着重强调:“作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自改能力。”只有学生自己才最清楚、明白所经历的事,最清楚、明白内心的感受,只有学生自改,才最忠实于自我的本真。今后的作文教学一定要加强学生间的互改,在互改的过程中让优秀的学生为差的指明方向,找出不足,让差的可以学会欣赏。

管建刚发动的作文教学革命,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向我这个迷茫的人,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在今后的作文教学中我一定要用管老师来自作文教学实践的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一步一个脚印的向前迈进。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起来实践吧!

教学主张心得体会篇六

以作文教学为语文教学的突破点,以“文心”技巧为作文教学的第一要务,培育学生写作上的发表意识、读者意思、真话意识和作品;以写作兴趣和写作意志为作文教学的核心要素,认为写作兴趣是写作的第一能力,写作意志是写作的第二能力,让学生有兴趣写、有意志写是写作教学上的最最重要的事情。以讲评课为作文教学的第一课型,倡导先写后教,以写定教,顺学而教,老师应该是学生作文的把脉人、处方人。以作文教学为突破点,融入整个作文教学活动的大面积阅读:学生在写作的指引、指向下的高品质阅读,发动一场指向“写作”的阅读的教学改革。(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

比“兴趣”更重要的一。

参加过作文教材的修订,了解作文教材编写上的“两难”:一线教师希望,作文教材有比较明确的训练目标、训练抓手;编写者也明白,现行作文教材,不少老师找不着“北”,却不能不担心,以训练为目标、体系的教材一旦出台,用得不当,为“练”而练,闯下的祸害将无法收拾。一线教师以为,有了作文训练体系,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就有了靠得住的抓手。这个错误观点,要怎样才能消除?作文教材,不是没有过以“作文知识”“技能训练”为主线的编排,很多作文辅导丛书、报刊,都有相关的作文知识讲解,有相关的作文技能训练例子。然而,学生的作文能力得到发展了吗?多年来的事实已经证明,作文教学以“技能训练”为核心,是一条走不通的路。

二一线教师有这样的想法和要求,可以理解。绝大多数一线教师不知道,作文兴趣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作文能力。马正平教授谈到作文能力的消解与重构,说,作文能力本身是个虚无,必须依附在某些因素上,才成其为能力。主要依附在哪些因素上呢?马正平教授指出,第一是“写作兴趣”,第二是“写作意志”,第三是“写作人格”,第四才是“写作技能”。也就是说,“作文兴趣”本身就是作文能力,并且是第一重要的能力;“作文意志”则是第二重要的能力。

写作这事儿,只要你想写,有强烈的冲动,不断地写啊写,改啊改,不一定能成天才作家,却一定能成为不错的写手。一个人对写作有兴趣,想写作文,就会想去了解与作文有关的事情,作文也就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你的生活中将充满写作的因子,你的阅读,你的思考,你的看,你的听,你的触摸和感受,你的吃喝拉撒,都带着写作的气息。你所做的任何事情,都会与作文发生联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老师对“作文兴趣”视而不见,不一定是把老话忘得一千二净,而是“兴趣”这玩意,关乎人心,看不见、摸不着,拿它没办法。写作意志啊,写作人格啊,哪个都不好弄,只好把作文教学的重心,移到排在第四位的“写作技能”上。

没有动力、兴趣,你越“负责”,学生写得越多,越感到压力、压迫,也就越害怕作文。只要来自老师、来自学习、来自考试的压力一消除,从此与作文“拜拜”。教学,老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最终结果比苦胆还苦。

总有一部分人对语文、对作文没兴趣。没有写作兴趣,是不是就不能写好作文呢?

苏珊出身于中国台北的音乐世家,从小期望自己能在音乐天地中做出一番事业。阴差阳错,她考进了大学的工商管理系。尽管不喜欢这一专业,一向认真的她,每学期各科成绩依然优异。毕业后,保送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当时许多学生可望而不可即的mba,成绩突出的她,又拿到了经济管理专业的博士学位。如今已是美国证券业界风云人物的她,心存遗憾地说,如果能让我重新选择,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音乐。有人问她:“你不喜欢你的专业,为何学得那么棒?不喜欢眼下的工作,为何又做得那么优秀?”“因为我在那个职位上,那里有我应尽的职责,我必须认真对待。”

不可能所有的学生都对写作充满兴趣和热情,都将写作视为人生价值之所在。然而,并不表示这些学生不能成为写作的高手,日后可以自如地使用文字。正如苏珊不喜欢工商管理,却能在经济领域出类拔萃一样。

比培养写作兴趣更为重要的,或许是培养写作上的责任感,“在那个职位上”就必须好好写作,就“必须认真对待”。

学生有了写作兴趣,怎样维持呢?

一线教师都有体会,学生光有一时的兴趣还不够,还要有长久的“写”的意志。“写作意志”缺乏,这是一线语文教师必须认真面对的教学现实。我们是带班教学,打的是持久战,不是图“一时之快”的公开教学。

一线教师要的是扎扎实实的带班功夫,是一天又一天、一周又一周、一月又一月、一学期又一学期、一学年又一学年的带班。从开学初到学期末,从你接手到从你手上移交,一年、两年、三年里,你的学生写作兴趣不衰退,持久地旺盛着。要从带班的角度,而不是只从上好一节课的角度去研究作文教学。上一节好玩的作文课,那是治标;带好一个班,那是治本。不得不承认,我们的眼睛正被大面积的、花花绿绿的“治标”的作文教学所迷乱。

持久维持学生“写”的兴趣,要老师引导,要老师激励。每一个语文老师都必须牢记,引导、激励学生对作文葆有长久的兴趣,本身就是作文教学,是最最重要的作文教学。

我办《班级作文周报》,学生想发表,想交流,想到发表的平台上对话,兴趣被点燃了,然而我很快发现,小学生的兴趣很不稳定,必须有“意志”保驾护航。为此,我设计了三年的“写作动力系统”(详见拙著《我的作文教学革命》)。三年下来,学生的写作兴趣得到了巩固,写作意志得到了磨练,我才比较放心。

一个好的行为,一分钟就可以完成。然而,要使这个行为成长为习惯,至少需要三个月的持续巩固。写作兴趣也是这样,要成为写作习惯,至少要三个月的持续巩固。这个“持续的巩固”,靠的就是“写作意志”。

参加过作文教材的修订,了解作文教材编写上的“两难”:一线教师希望,作文教材有比较明确的训练目标、训练抓手;编写者也明白,现行作文教材,不少老师找不着“北”,却不能不担心,以训练为目标、体系的教材一旦出台,用得不当,为“练”而练,闯下的祸害将无法收拾。一线教师以为,有了作文训练体系,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就有了靠得住的抓手。这个错误观点,要怎样才能消除?作文教材,不是没有过以“作文知识”“技能训练”为主线的编排,很多作文辅导丛书、报刊,都有相关的作文知识讲解,有相关的作文技能训练例子。然而,学生的作文能力得到发展了吗?多年来的事实已经证明,作文教学以“技能训练”为核心,是一条走不通的路。

(以上内容摘自綦江教研网)。

管建刚作文教学主张之二——比“文字”更重要的一。

我以为,有,又没有。这不是跟你“捣糨糊”。语文老师说的“有”,属“文字技巧”;鲁迅、老舍说的“没有”,属“文心技巧”,两个不同的概念。如“悬念”,属“文字技巧”。没有悬念的故事,只要你有技巧,也能处理成有悬念的表达。请看:

“是啊,”保罗点点头说,“这是我哥哥给我的圣诞礼物。”

男孩睁大了眼睛:“你是说,这车是你哥哥给你的,你不用花一分钱?”保罗点点头。男孩惊叹地说:“哇!我希望„„”

保罗以为男孩希望也有一个这样的哥哥。男孩却说:“我希望自己也能当这样的哥哥。”

小男孩说的话,是连贯、不停顿的,作者有意处理成“我希望„„”,省略号后插入“保罗以为男孩希望也有一个这样的哥哥”,形成悬念和反差,这是文字技巧。

二铺天盖地的“文字技巧”下,作文会有什么下场?中国足球队一样的下场。

中国足球的国少队、国青队战绩都不错,到了国奥队,一塌糊涂,臭名远扬。

从国少队起就进行强化性的足球技能训练,其恶果是训练掉了足球的激情和梦想。

作文教学,过早、过分注重文字技巧的训练,其恶果是训练掉了文字的激情与梦想。

常有低年级语文老师问我:“管老师,你对低年级作文有什么建议?”我不敢作答。我没教过低年级,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若一定要我作答,我会说:少训练“文字”,多养育“文心”。

《南辕北辙》告诉我们方向的重要性。教学的“方向”在哪里?你清楚吗?要是不清楚,你随时可能步那个可笑的魏国人的后尘。课标讲了: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你的学生要是不懂得“写作是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就不会知道写作的方向在哪里,写作就只是受命于师的作业,就永远享受不到写作纯正的快感、荣耀感和幸福感。但你看身边,有几个语文老师把让学生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看成作文教学最重要、最迫切的事?没几个。很多老师都把这句写在课标上的话,看成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以至到后来都忘了,写作除了作业,除了考试,还能是什么。

“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一句三秒钟就能背出来的话,它就是“文心技巧”的核。如果要再细分出一二三四五六来,那就是“发表意识”“读者意识”“真话意识”“作品意识”“心灵敏感力”“现象思辨力”。

我的作文教学“革命”后,学生有了写作兴趣和写作意识,有了“文心技巧”,我信誓旦旦,要建一个小学作文训练系统,向“文字技巧”要写作能力。我花了数年时间,构建了“我的作文训练系统”,然后用心训练。学生真能掌握文字上的技巧,我兴奋,我快活。快活没多久,成功的喜欢就转化为挫败的苦恼:不少学生掌握了写作技巧,作文却没有了往日的神采;他们用“技巧”作文,没有了创作的灵性。一个技法,一个同学用,好;三个同学用,一般;一群同学用,恶俗。

知识技能和创造力有三种关系:一,正相关,知识技能越完备,创造力越强大;二,负相关,知识技能越完备,创造力越薄弱;三,无相关,知识技能和创造力没有必然的关联。中国学生的知识技能比美国学生不知好多少。中国留学生成为美国学生的活字典、计算器,已不是什么新闻。有一天,我读到现代建筑运动的旗手——柯布西耶的话:“艺术反映的只是抽象的关系„„过于娴熟的技艺对艺术家来说可能是致命的。”深深的震撼,深深的遗憾!一直以来,我们的作文教学以“文字技巧”为核心,并以让学生掌握熟练的“文字技巧”为荣。

有一天,我问老婆大人:有人要发明一个东西,它能缩短时空,你原本要花三天到的地方,那东西只要三个小时就能到,只是,那东西每年要吞噬10万条鲜活的生命,你认为那东西要不要发明?老婆大人很愤恨:如此害人的东西,怎么能发明出来呢!

“很遗憾,老婆大人,这东西已经发明出来了。”我说,“那就是你天天驾驶的汽车。”文字技巧,就是那汽车。用得好,它能造福人类;用得不好,它谋财害命,令你哭断肝肠。

文字技巧,关注的是写出来的“文”;文心技巧,关注的是写作文的那个“人”。这是二者的分水岭。一个人的“写作力”主要有三部分组成:语言驾驭力、心灵感受力和现象思辨力。文字技巧关注语言驾驭力,文心技巧关注心灵感受力和现象思辨力。

要提升心灵的感受力,重要的是发现自己心灵的粗糙。用一颗粗糙的心去抵达细腻敏感,永远也不可能。了解自己的粗糙,才是克服粗糙的第一法门。不要去改造粗糙:以粗糙的心灵去改造粗糙,得到的还是粗糙。要引导学生不断地“看”自己的内心。一个经常面对自己内心的人,心灵会逐渐走出粗糙,走向细腻和敏感。

发育,大自然赐予人的提升心灵敏感的重要时刻。男孩关注自己的发型和服饰,他敏感了,作文发生质变的契机来了。好的阅读,能够使人变得敏感,并保持人的敏感。

“现象思辨力”是中国人最缺的“写作力”。几千年,中国文人大都在“风花雪月”中吟唱:“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文字写到最后,不见技巧,只有思想。思想的深浅,决定了文字的深浅。思想的独特,决定了文字的独特。不要让文字技巧禁锢了学生的自由、灵动!让学生自由地写作,像大自然的树一样自由地生长,是松树就长成松树,是柳树就长成柳树,各种各样的树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姿态。

这就是我所理解和倡导的“独特”。(以上内容摘自綦江教研网)。

教学主张心得体会篇七

教学是一项需要教师与学生相互配合的艺术,而教学主张则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具有指导性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深刻体会到了提炼教学主张的重要性。在此,我将结合个人经验,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探讨提炼教学主张对教学的价值和作用。

第一段: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差异化教学。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具有不同的学习习惯、兴趣爱好和接受新知识的能力。然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往往只关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差异。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差异化教学。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会利用课堂调研、小组合作和个性化评价等手段,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兴趣爱好,然后针对性地开展教学。通过差异化教学,我发现学生的学习效果明显提高,他们对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也更高。

第二段:创设积极的学习环境。

教育的本质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意识。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需要创设积极的学习环境。在我的教学中,我会利用多媒体教学、小组讨论和问题解决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同时,我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通过创设积极的学习环境,我发现学生的学习动力明显提升,他们也更加主动地思考和解决问题。

第三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工作需要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我的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引导他们积极思考问题,勇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我也鼓励学生进行实践学习和课外拓展,培养他们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发现学生的思维方式发生了转变,他们更积极地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也更愿意尝试新的方法解决问题。

第四段: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学术能力的培养。因此,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我的教学中,我注重发展学生的社交能力、情商和生活技能。我会鼓励学生参加社团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领导能力。同时,我也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抗挫折能力,鼓励他们勇于挑战自我。通过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我发现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他们不仅在学业上取得了好成绩,而且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第五段:结语。

提炼教学主张是教师教育教学实践的重要课题,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发展潜力具有重要意义。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差异化教学,创设积极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通过综合应用以上教学主张,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素质。因此,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不断总结提炼教学主张,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教学主张心得体会篇八

这是一节平实中带着让人忍俊不禁的冷幽默,扎实中满溢教学智慧的作文讲评课。

课堂清晰地分为三大环节。

第二环节是砍头:让语言干净起来。管老师先是出示病句让学生当医生诊断,然后归纳各种作文中存在的病因类型,并且巧妙地给予了一个有趣并容易记忆的名字,如“我想”病、“我”病、“我们”病等。课至此,我不得不再次赞叹管老师的英明与智慧。先扬后抑,学生易于接受,虽然是为学生作文挑刺,但丝毫没有批斗会的严肃气氛,而是让学生在笑声中认识到自己作文中的毛病。

第三环节是训练:让作文发展起来。管老师以文为例,循序渐进、层层引导,让学生充分体会这次习作需要掌握的两个写作技巧:作文要寻找故事的曲折点,故事要寻找内心的曲折点。

回顾本节作文讲评课的三大环节,环环相扣,水到渠成!妙哉!

教学主张心得体会篇九

教学是一门艺术,要想在教育的道路上取得好的成绩和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就需要具有一定的教学主张和理念。不同的教育者有着不同的教学主张,因为每个人有着不同的个性和背景。在我个人的教育经历中,我深刻的体会到,只有真正坚持自己的教学主张,才能够在教育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和明确。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关于我的教学主张理念和体会。

Part2:教育观点。

我的教育观点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在我看来,教育的本质是服务学生,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支持。通过与学生建立产生相互尊重和感知,互动和谐,鼓励学生思考、交流、合作和实践,帮助学生构建自主、合理思维方式。注重自学和协作,带领学生探索、实践、发现、交流,促进他们个性化、自我实现和内心和谐。

Part3:教学新思维。

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作为教育者,我认为帮助学生掌握合作精神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未来的社会生活和工作中,合作团队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教育课程中,我会尽力安排一些团队合作的活动,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合作技能和团队协作效率。

Part4:教育实践。

在教学实践中,我会注重让学生自主学习。与其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方式,让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我更愿意让学生亲自参与教育过程中的知识分享。在课程中,我会设计一些多元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能够自主研究、思考、交流和分享知识。

在实践中,尊重学生的特点和个性,坚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任何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学习方向和途径。

Part5:总结。

在我看来,教育只有真正服务于学生,才能够实现教育的真正意义。本文中提及的教学主张和体会,正是我所认为的教育应该有的一些必要元素,特别是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合作精神、鼓励自主学习、因材施教等。无论是从学生还是从教师的角度来看,这些思想和方法都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作为从教多年的我,也更希望在未来更多的实践中,继续在教育中坚持个人的教学主张,更好地服务于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