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地貌实习心得体会范文(优秀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8 23:53:09 页码:8
最新地貌实习心得体会范文(优秀12篇)
2023-11-18 23:53:09    小编:ZTFB

心得体会是在工作学习或生活中的一种总结和概括,对于我们来说非常重要。在撰写心得体会时,要注重言简意赅,既让读者容易理解又不失深度。小编为大家搜集了一些精彩的心得体会,希望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上的灵感。

地貌实习心得体会篇一

地形地貌是地球表面的独特景观,是地球表面不同的形态变化。地貌研究是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地貌课程是地理学相关专业中的重要必修课程之一。在地貌课程学习中,我们需要通过各种途径来理解地球表面的特征和其形成规律,对自身的专业知识做出更加深入的认识。

在了解地貌课程的学习目标后,我们开始了第一堂地貌课。刚开始上课时,老师主要介绍了地貌的概念和地貌的基础知识,包括地形的分类、地貌成因和地貌类型等。通过老师的讲解,我逐渐理解了什么是地形和地貌,以及它们如何形成。此外,老师还通过多媒体资料的方式给我们演示了各种不同地貌的图片和视频,增强我们的感性认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

第三段:讨论课体会。

除了听课外,我们还参加了地貌课程的讨论课。在讨论课上,老师提供了几个问题作为讨论的话题,让我们可以就不同的问题进行交流和讨论。通过与同学们的讨论,我们不仅加深了对地貌的理解,也拓展了自己的思路,感受到了自由交流的力量。同时,讨论的过程也让我们发现,不同专业的同学们对于地貌的认知存在差异,有一些同学会更注重地貌的实践应用方面,而有些同学则更关注地貌背后的自然规律。

第四段:实践体会。

在地貌课程学习中,实践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我们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理解地貌的本质,更加深入地掌握地貌的实用知识。在课程期间,我们进行了一些学科相关的实践活动,例如地质调查、地形测量等。通过亲身参与实践活动,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地貌测量的技术方法与实用操作技巧,增强了自己对地貌的认知。

第五段:总结,体会地貌课程的意义。

地貌课程的学习是地理学专业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地貌课程的学习,我们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到地球表面的独特景观和其形成的规律。同时,地貌课程也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的典型体现。在地貌课程中,我们需要理解地貌的自然科学本质,同时也需要考虑地貌的人文、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影响,以便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地貌课程对于我们的专业学习和未来的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

地貌实习心得体会篇二

地貌实习是我们地理专业学生的一项重要实践活动,通过实地考察各种不同地貌类型的地理环境,可以更好地掌握地理理论知识,并加深对地球上自然环境与地貌演化的认识。在这次地貌实习中,我深切地体会到了很多东西,让我对地貌的认识和认知有了很大的提高和拓展。接下来,我将分享在这次实习中所获得的感悟和体会。

第一段:实习前期的准备工作。

我们在实习之前,首先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准备工作。这包括了拟定实习计划、了解目的地地貌类型的基本情况、制定实际操作方案以及准备必要的材料和装备等。在实习前的准备工作中,我学会了利用各种各样的资源,充分利用网络查找充足的资料,搜集地貌信息和相关的知识课程。通过对参考文献和地图的重复使用,我掌握了更多的地理信息,真实地感受到了这个过程中的重要性。这个准备阶段为后期实习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通过对一些常见问题的预先了解,减少了我们在实习过程中遇到问题的机率,同时考虑到各种不同情况的避险策略也更加完善,让我们在实习中更有信心。

第二段:实习的基本流程。

就整个实习的过程来说,大致上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探索不同的地貌类型,二是辨认和记录地貌基本特征,并且对地貌背景知识进行深入了解,三是各种记录方法。在整个实习过程中,我们必须对各个阶段都进行全面、严谨的记录,并且加深对地貌环境、地貌运动和地貌类型的理解。在实际操作中,我们从地理信息、工具和标记等方面对作业进行了细致周到地规划,严格要求自己,尽量保证实习结果和过程的准确性。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对地貌类型的实地考察更加深刻,同时也对所学的地理理论有了更加详实的认识,加深了我们对地理学、生态学和地球物理学等学科的理解。整个实习过程中,我们十分的认真负责,既保证了实习质量,又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在整个实习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很多的自然美景,感受了地球给我们的无限馈赠。同时,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了自然环境对于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同时也对地球上各种自然现象的演化机理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究。面对大自然的力量,我们必须保持敬畏之心,并在掌握一定实践技能的同时,更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与创造力,不断探索地球上的未知领域。更加全面、深入、系统地理解了地貌环境与地貌类型,增强了我们在理论方面的支持,同时也为未来的科研和技术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四段:实习的不足之处。

在这次实习中,尽管我们做到了较高的质量和严格的要求,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我们在准备阶段中的前期工作,存在的盲点或不足的地方,导致在实地操作中可能会带来一些遗漏或错误。其次,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地区没有被我们完全探究,或是地貌的某些特性没有被充分识别。这强调了我们在实习前,对地貌实验的具体情况、新特性、历史发展、区域分布等方面进行更加详细、充分的研究的必要性。

第五段:总结和反思。

通过这次地貌实习,我们不仅得以向社会贡献我们的技能和技术,同时也最大化地锻炼了我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实习让我们充分认识到,学习应该更加注重实际应用,学以致用才能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科学素养。我们在实习中体验了去领悟自然,去探究地球,去认知世界,更好地锤炼自我,远离书本,真正地把地理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同时,在实习经验中总结出有价值的经验和不足点,以便更好地发挥我们在未来工作中的潜力。

地貌实习心得体会篇三

班级:xx地理科学一班

时间:xx年6月10日

地貌学是研究作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固体地球表面及表层的物质形态特征、物质组成、内部结构、空间分布、成因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地貌学研究的对象及研究方法随着人类社会及科技发展而发生改变,随着人地关系的改变而改变。地貌学研究,不仅在理论上作为人类对地球家园最基本、最直接的特征——地貌形态的形成规律的探索和解释,而且在实践上可以为资源开发利用、土地利用、环境管理、灾害预防、区域可持续发展等多方面服务。地貌学的研究成果可应用于资源开发、环境保护、自然灾害防预、工程建设、可持续发展管理等方面,对于国家的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研究地貌方法的叙述,突出野外的现场工作、实验室分析方法和技术、数据处理方法、过程和机制的研究方法、数值模拟方法、高新技术,多学科交叉等,以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但由于条件的限制,我们只进行野外考察,学习,认识一些典型的地貌类型。

红色风化壳花岗岩本是地下深处形成的岩浆岩类,后因构造隆升以及地表受到长期的侵蚀作用而出露地表。花岗岩在地表分布广泛,可占地表火成岩面积的20%~25%。国内外地质、地理学家对花岗岩地貌研究认为主要有两种:一是形成高山峻岭;二是形成雄伟浑圆的山体和低矮的丘陵岗地。前者为构造侵蚀的花岗岩峰林地貌,这种地貌主要发育在高差的山区,多由岩株状的花岗岩体组成,花岗岩岩石祼露,岩体内多组断裂和节理发育,受冰川或流水强烈切割和风化侵蚀后形成了雄伟高耸、峰峦重叠、谷深坡陡的奇峰深壑,往往成为风景旅游胜地,如我国著名的黄同、九华山、 天柱山、三清山、华山等风景名山。后者由穹隆状的花岗岩体形成,在气候条件的作用下,岩体上常发育厚层的,形成红土丘陵地貌,如我国华南花岗岩丘陵地区,或经风化剥蚀后也可形成雄伟浑圆状山体,如海南岛的五指山等。花岗岩红土丘陵表层结构松开的风化壳极易发生散流冲刷和暴流侵蚀,成为崩岗侵蚀等水土流失灾害的高发区,这类花岗岩地貌以我国的华南地区最为典型。以上这两类花岗岩地貌均与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了解其特点和形成机制,有助于更好地开发和保护花岗岩地貌旅游资源,以及因地制宜地开展花岗岩风化丘陵地区的土地退化的防治工作。

xx年5月25,上午8点,在学校出发,往南宁的东北方向前进,经过五塘,老师跟我们解释说南宁市正北方向是寒武纪岩,我们往东北方向可以看到寒武纪地层,背斜山。该阶段为邕江及小型支流冲出来的小形盆地,呈现波状地形,台地和河谷,该地区以植水稻、玉米为主,少量的花生,由于雨水较充足,丘陵上的种桉树,这种耗肥需水大的经济树种。公路两侧是寒武纪砂岩、沉积岩,能清楚地看见地层节理。

再往前走地形变化较大了,可以看到花岗岩风化壳,花岗岩是块状结构的岩石,坚硬密致,孔隙率约为1%,因而透水性比页岩还要差,只有页岩的1/5。花岗岩属于不透水的岩石,容易产生地表散流与暴流的冲蚀。岩性结构坚硬,抵抗侵蚀能力很强,所以花岗岩能够形成高峻的山地,然而,花岗岩岩体有丰富的节理,在节理或断裂集中的地方往往出现崖壁,因为那里的地下水活动较强,岩体抗剪力较弱,易于进行重力崩塌作用,加之岩体结构坚硬透水性差,节理交错,因此花岗岩容易风化。土壤相当贫脊,以高岭石为主,矿物机质较少,植被难以生长,且水土易流失。如果植被不好即遭到人为的破坏,导致崩岗,崩岗地貌是一种发育于热带,亚热带山区的严重水土侵蚀地貌。通常指发育在红土丘陵地区(特别是花岗岩丘陵)的冲沟沟头部分,经不断地崩塌和陷蚀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围椅状侵蚀地貌。因此该地区人烟荒芜,有零星村落分布。

到达昆仑关,看典型的花岗石红色风化壳,沿着节理进行的风化作用,可以向岩体内部深入形成很厚的风化壳。地层在三十米以上。我们来到花岗岩崩岗侵蚀区,用地质捶敲打岩石,判断此处岩石多为白云母。其岩性主要为粗粒或中粗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黑云母花岗岩、有局面中粒(斑状)角闪黑云母二长花岗岩、肉红色黑云母花岗岩。我们用地质捶敲该岩石,易于散裂,说明花岗岩风化壳粘粒含量少出粒较多,胶结性弱,结构疏松。

在车辆行驶的路上,我们看到一闪过的'灰色岩石。老师说那是火山凝灰岩,三叠纪喷发出来。这主要由粒径2mm的火山灰(炭屑,晶屑,玻屑)及火山碎屑等(含量50%以上)固结而成的岩石。分选性差,碎屑多具有棱角。岩石外貌有粗糙感,可以清楚看见层理。我们近距离地观察看了风化不够彻底的红色风化壳,其碎屑较多,是三叠纪形成的,层面较薄,长期发展下去最终形成高岭石、氧化铁、氧化锰等氧化物。人为破坏植被会形成坡面细流。不过,我们看到的不是自然的雨水冲刷的坡面细流而是挖土机挖出的爪痕。

在前往上林的途中,可以看到峰林地型。峰丛、峰林、孤峰及溶丘可总称为峰林地形,它们是岩溶地区的主要正地形,都是在高温多雨的热湿热气候条件下,长期岩溶作用的产物。其成因复杂,是岩性纯、厚度大、产状平缓、分布广的碳酸盐岩地区地表水的侵蚀、地表水及地下水的溶蚀、以及沿节理裂缝所进行的机械崩塌等综合作用的结果。峰丛多分布于碳酸盐岩山区的中部,或靠近高原、山地的边缘部分。峰丛顶部为尖锐的或圆锥状的山峰,而基部相连结簇状。在峰林地形中代表发育较早阶段的地形,但也有人认为它是峰林、洼地地形形成之后,地壳抬升,岩溶进一步发展改变而成。广西西部,西北部,靠近云南,贵州高原的边缘部分都是发育了峰丛。而峰林主要发育在湿润热带、亚热带(年均温)20℃,年降水量1500毫米)老师说这是发育不成型的峰林,成分不纯,杂质较多,叫锥状峰林,桂林地区的峰林叫塔状峰林。这里的下边地层为不可熔岩,上边是可熔岩。

到了上林,我们在那里吃了午饭。

从金龙洞出来我们往西北方向前进,坐着车上,我们看见一些没有水的坑,老师说,那是干谷。干谷为岩溶区特有的景观。岩溶地区发育了古河谷,当地壳上升,地表河流不是随之下切,而是沿着后期在谷底上发育的岩溶孔道(漏斗、落水洞等),将水吸干,谷底干涸遂形成干谷。有些干谷在暴雨季节尚排泄部分洪水,则称半干谷。干谷的形成也可以由于河流发生地下截弯取直现象,使原来的地表弯曲河流段变为干谷。因此在干谷地段常保留昔日河流冲积物的残余。在岩溶地区,由于地表河流常发生遇落水洞或溶洞而转为地下伏流的现象,这种河谷遇石灰岩而突然截断,当这种河谷变为干谷时就称盲谷。

来到古零乡,该地区属于峰从洼地,地层漏水严重,以种植玉米为主。 在高大宏伟的灵阳寺下面,老师说这是典型的白云岩(18)我们用地质锤敲打和用放大镜观察,发现白云岩和石灰岩的区别。白云岩是指以白云石为主要成分(50%以上)的碳酸盐岩,常混入方解石,粘土矿物,石膏等杂质。外貌虽与石灰岩相似,但硬度略大,较坚韧,滴稀盐酸(5%)不起泡或微弱起泡,而石灰岩是起很多的气泡。白云岩风化面常有白云石粉及纵横交叉的刀砍状容物。途径古寨路口,老师给我们介绍该地区为浅洼地,地表水出不去,只能从地下水出去,形成喀斯特干谷。串株状洼地,土层薄,植物难以生长,当地居民饮水质量很差,经济落后。

傍晚,我们在周围都是山的马山县住宿。

岩溶(或称喀斯特),是一种发育以碳酸盐岩等可溶岩地区的特殊自然过程,其基本特征是其区域地貌发育形成一系列与岩石的可溶性相关的独特地貌和水文特征。包括各种封闭洼地、漏斗及地下水系,地表岩石表面可以形成特殊的溶蚀形态,地下可以形成洞穴及相应的洞穴堆积物,其外在表现为区域特殊地貌和水文现象,形成人们通常所说的奇峰异洞,如峰林、峰丛、石林、石芽、暗河、天生桥、盲谷、竖井、天坑以及形态各异的岩溶洞穴等。我国岩溶地区分布广泛,集中分布于广西、云南、贵州、四川、湖南、山西、西藏等地。岩溶发育的主要区域碳酸盐岩地层分布面积约137多万平方千米,如果再加上埋藏于地下的碳酸盐岩溶,则总面积可达300多平方千米,约占我国陆地国土面积的1/3.岩溶地貌常常形成特殊的风景资源,成为旅游胜地,如我国世办自然遗产中的九寨沟、黄龙寺、桂林山水,世界地质公园云南石林,以及众多的旅游洞穴。

作为岩溶发育的物质基础——岩石主其可溶性特征,实际上属于地质条件范畴。从沉积学的角度分析,不同沉积相的碳酸盐岩可以形成不同的碳酸岩结晶状况、岩石结构和岩石构造,并导致了溶蚀作用的差异,进而对地貌发育产生影响。不同沉积相碳酸盐岩之间的裂隙也同样是岩溶发育的重要基础。不同类型地层的组合,如砂岩等非岩溶岩层与岩深岩层的组合方式,可以影响到区域或小范围地下水活动,造成不类型的岩溶地貌发育,如半岩溶、全岩溶。岩溶地区水文现象具有地表分水岭与地下水岭不重合的现象,地下河的存在则是岩溶地区特殊水文现象。岩溶地区的地貌与水文是相互作用的。地表、地下水流的流体力学性质、流动性及流量对于侵蚀或沉积地貌的形成均有较大的影响。经常流动的水体,通过多种化学过程(如混合溶蚀)和机械过程,能较大地提高水的溶蚀力。岩溶地区不同地下水动力带的地下水不同运动方式,具有不同的岩溶溶蚀特征并直接导致了不同类型的洞穴系统的发育。此外,岩溶地区土下存在一个特殊水文带——壤下带(subcutaneous zone),是土下可溶岩体顶部次生裂隙发育的地带,此处溶蚀作用活跃并对岩溶地貌形态发育影响巨大,是直接与特殊地下水动力相关的表层岩溶对岩溶地貌形态发育影响巨大,是直接与特殊地下水动力相关的表层岩溶(epikarst)地貌带。

到了大龙湖水库,我们下车沿着公路走,观看了两边的岩性,是二元结构,泥盆纪和石炭纪交结而成,形成峰丛洼地,这里水库漏水严重,在这里修建的水库都要进行多处的人工修补。岩性以石炭纪方解石为主,植被较少,其表层风化程度较深,可以看见多处的沿着节理风化的方解石似乎要崩塌下来。还看见与灰质岩相似 藻类苔藓系岩。

我们来到了水库边上的岩溶洞,这里主要成分是常湿钙质淋溶土。溶洞的形成是早期的地下河崩塌溶蚀,以化学沉积为主,形成的自然拱。在岩溶地区,溶洞是指由于岩溶侵蚀作用及后期的沉积作用改造而形成的洞穴。溶洞是岩溶作用形成的各种洞穴的总称,而洞穴则是指可以容纳人们进入的地下空间。广义上包括地下大小不同的各种类型的洞穴,包括落水洞,竖井和复杂洞 穴系流等。狭义的溶洞是指发育在潜流带或季节变动带内形成的水平延伸为主,通常有地下河作用的曲折分布的洞穴。溶洞是喀斯特地貌区别于其他地貌类型的最为显著的特征地貌类型。地下河是岩溶地区沿大型岩溶管道或洞穴廊道集中排泄,具有较稳定流量的地下常年径流,也称暗河或伏流。地下河对地下水运动而言,从分散层流运动形式或发展为线性集中紊流运动。从地貌作用上,从简单的化学过程(溶蚀,淀积)发展为兼有化学溶蚀淀积,流水冲蚀机械侵蚀和堆积,崩塌等复合过程。地貌营力大大加强,地下河可以有河床卵石及两侧漫滩卵石沙粒堆积,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洞壁上有很多的鹅卵石。

这个洞很大,我们下去后可以看见洞顶往下有很多的石钟乳,表明水有波动,蒸发出来,溅水沉积而成。确切的说,石钟乳是洞穴沉积中常见的类型,是由于洞顶裂缝出渗出富含碳酸钙水流发生淀积,从洞顶向下垂直悬挂生长的碳酸钙沉积体,由方解石成层结晶构成,悬挂如古钟,外形如乳,下端常有短鹅管凸起,故得名。石钟乳内部呈层状结构,垂直剖面中心常有鹅管。石钟乳的生长速度快慢不一,而且有阶段性,大多每30-50年生长一厘米。在破损的石钟乳上,我们可以看到雪白的晶粒岩石,是方解石。在洞顶上,我们还发现了旋窝脚洞,这是地下河小型支流冲出来的。脚洞是溶蚀作用在岩溶石山基部水面附近形成的浅洞,其成因一般认为是与池沼静水环境或静水滴水环境下水面溶蚀作用相关。脚洞发育后期可以成为地表水转入地下通道,故脚洞可以成群分布并相互贯通,成因上仍然是与地表,地下水的溶蚀侵蚀作用相关。也常与河流冲蚀或差异溶蚀有关,也有的是溶洞崩塌破坏的残余。我们深入伸手不见五指的洞里,听见一些滴水声,是从岩洞顶部滴落下来的。洞里还弥漫着泥土的味道夹杂着腥味,仔细一看是蝙蝠屎,用电筒往上照,发现黑黑乎乎的一片蝙蝠,说明洞里是非常潮湿阴暗的。

5月26日,8点40分,我们往马山县的东北方向前进,地势逐渐陡峻,是典型的峰丛洼地也叫溶蚀洼地,岩性以石炭系的碳酸盐岩为主,石多,土少,水缺。溶蚀洼地是岩溶地区的负地形,在峰丛或峰林之间呈封闭或半封闭状。平面形态为圆形或椭圆形,长轴常沿构造线而发育,面积约数几到数十平方公里。洼地底部呈线凹形,有时因漏斗及落水洞的分布而略有不平。表层堆积有厚度不等的残余红土及水流冲刷来的红土堆积。洼地与峰林地形同步形成,开始在峰丛之间可能形成一些由岩溶漏斗、落水洞集中的小凹地;而后小凹地水流集中,使地表及地下的岩溶作用均强烈发展,漏斗落水洞逐步扩大,遂形成今天看到的洼地。地壳相对稳定时期越长,洼地面积越大。在地壳间歇上升区,可以形成不同标高的洼地,或在溶蚀洼地之中形成类似“谷中谷”现象。该地区的浅洼地方种植玉米,山坡上种植根系发达的竹子。为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政府出资在山坡上修建了很多小型的蓄水柜。

我们到达了里当乡民乐村,下车观察了此处的洼地。老师说洼地至少有一个排水口。这地区易旱易涝。旱是因为地下漏水,储存不住水。易涝是因为地下河有的地方管道过小,泥沙进入管道造成拥塞,来水太猛就无法消去,洪水一涨就淹没了洼地。我们仔细观看了白云母灰质岩。老师说由于冲蚀风化,生物作用如苔藓类植物作用,使岩层上逐渐形成土壤。我们还真看到岩层上面的小涡有一层薄细粒。不过我怀疑是风把周围的土吹上去的。老师拨开岩石下面的土壤,发现土壤掩盖的岩石部分很光滑。用手触摸感觉凉丝丝的,很湿滑。老师说这是土下溶蚀。我们还去看了传说中的地下河,感觉很平常,不像想象中那样急流、汹涌,倒像地沟水。用手触摸,没发现与平常水有什么不同。

河流是陆地表面的一种自然水体,是流水与地表相互作用的统一体。大气降水或地下涌出地表的水,汇集在地表低洼处,在策略作用下经常地或周期性地沿低洼的地方流动,就形成了河流。河流沿途接纳支流,形成的干支流系统,就是水系。每一条河流或每一个水系的流域。两相邻流域之间地面高程最高点的连线,就是两个水系的分水岭。水流不间断地作用于河谷,而河谷又反过来约束水流。两者相互作用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河流地貌。

冲刷会使河床减低,扩大过水断面;而淤积引起河床抬高,缩小过水断面。由于过水断面的扩大或缩小,流速减小,输沙力降低,冲刷就逐渐停止。断面缩小,流速加大,输沙力加强,不再发生堆积。这种自反馈机制,称为河流的自动调节作用。它反映了水动力、泥沙与河床形态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实际上,反映了水与岩石(包括松散沉积物)相互作用,塑造河流地貌的过程。

弯曲型河床是最常见的河床。河床曲率等于或大于1。5,平面上河床蜿蜓曲折,河漫滩宽广,深槽紧靠凹岸,最深点位于凹岸顶点偏下游处,河弯的曲率半径愈小,水深愈小,水深愈大。河床横断面不对称,凹岸深槽与凸岸边滩位于两个反向河弯之间转折点,通常称其为过渡段浅滩,故纵剖面亦具有阶梯状坡折。

弯曲河床的生成因素有多种,其中最主要的是单向环流作用。当水流经过微弯河床凸岸时在离心力作用下,水流射向凹岸,,使凹岸水位抬高,由此产生了水面横比降和横向压力,该力作用方向凸岸,力的大小由水面到水底相同。由于离心力在水面大,水底小,它与黄压力相加产生的合力方向是:表层向着凹岸,底层向着凸岸。水流也随着合力方向而运动,即表流流向凹岸,这样就构成了单向环流,由于它发生在弯道,故又称为弯道环流。这种环流与河流的纵向流水结合起来,构成了一种螺旋形的环流。单向环流与河流中射向凹岸的表面及其下降水流,流速大,侵蚀力强,结果使凹岸后退,其河道形成深槽。底流是从深槽流向凸岸的上升流,流速慢,搬运能力减弱,造成堆积,形成边滩。上、下两个深槽之间的过渡河段,也因上升流而堆积出河心浅滩。在凹岸不断侵蚀后退,凸岸不断堆积前移之下,原来微弯的河床也就变成弯曲河床了。

再往北东东方向前往宾阳不一会地形骤变,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宽阔无垠,绿油油的水稻。这是河流(红水河)扫出的的平坦地面,以弯曲河流扫荡为主。由于弯曲河流凹岸不断侵蚀后退,凸岸不断堆积乔移,日长月久就形成了平原。由于该地区水水份充足,光照条件好,因此可以大规模的种植水稻。冲击平原是人类文明发源较早的地区,经济发达,文化深厚。

我们前往大龙湖人工水库,途中我们下车观看了一条季节性河流冲出的河谷。现在河流已干涸,能看见许多的鹅卵石,这些鹅卵石大多是没有被磨圆的,说明河水冲刷不够。河周围生长着矮灌木丛,其中稔子树很多,正值花开时期,很漂亮。

我们原路返回马山县,在白沙镇观看了摆在路边的观赏石。由于此类观赏石在大化最为典型,因此也称为大化石。这类观赏石在红水河形成,成分主要是碳酸盐岩,经地热形成变质岩。由于形状怪异,自然构造美,因此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

接着,我们继续往东南方向前进,这是二叠纪石灰岩形成的峰丛,地势较平坦,种植水稻,坡上种植桉树。到达两江,我们沿河流上游走,真切看到河流的侧向侵蚀,凸岸露出一些鹅卵石。

老师指给我们看了河漫滩。当河流洪水泛滥时,除河床外,谷地部分也被淹没,被淹的河底滩地就是河漫滩,平水期初露。当河流发育到一定阶段,旁蚀(测蚀)作用占主导地位,河谷不断展宽,为河漫滩发育奠定了基础。分布在河床两侧洪水时被淹没的平整地面,叫做河漫滩。

通常情况下,v型谷的谷底几乎为河床所占据。粗粒沉积物一部分在河床上堆积,另外在河流凹岸地段,由于流速较缓也有堆积,形成滨河床浅滩。随着曲流的发展,浅滩不断展宽加高,以致在平水期大片露出水面形成雏形河漫滩,并与谷坡的坡积裙相连。这时因河谷还是比较狭窄,洪水期与平水期流速相差不大,所以雏形河漫滩上主要沉积了粗粒河床相的推移质沉积物,较细的悬移物质被带往河流下游。河谷再继续展宽,浅宽的滩上水流速度更加变小,即使在洪水期时粗粒碎屑物已不能被带上滩地,只有较细的悬移质能沉积在这里。这样,便形成了具有二元结构的河漫滩沉积。

而河漫滩沉积的表层往往为细粒的粘土和沙粉,而其下往往是粗粒的河床沉积物,这就是典型的二元相沉积结构。平原河流河漫滩具有二元沉积结构,下部是粗粒的河床相沉积,而且越近底部颗粒越粗,越到上部颗粒越细。河漫滩上层的细粒沉积物是洪水泛滥时悬移质沉积,多为粉砂淤泥。随距河床距离的增加,沉积物有逐渐变细和变薄的趋势。

河里和河岸的鹅卵石都是从大明山冲刷下来的。鹅卵石成分多种多样。有含有晶粒的石英,有易敲碎的泥岩和砂岩,有花斑洞的花岗岩,有较硬的变质岩,有黄铜矿、锡矿,花岗岩寒武纪轻变体,变质程度较深的铅变岩等。同学们拿着地质锤敲打各种岩石,辨别其成分,玩得不亦乐乎。

此次地貌野外实习课完满结束,我们学习到了很多课本上描述不是很清楚的东西。通过实践,我们收获了很多。

高抒、张捷·《现代地貌学》·高等教育出版社·xx年

杜恒俭、陈华彗·《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地质出版社·1989年

宋春青、邱维理 张振春·《地质学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xx年

地貌实习心得体会篇四

地貌是指地球表面的形状和特征。它是地质、气候和生物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在我国的大江南北,山川纵横,地貌多样。我曾有幸游览了一些地貌景观,深切感受到地球自然之美。以下是我对地貌的心得体会。

首先,地貌的美丽令人陶醉。在我游览的地方中,有有名的黄山。在黄山上,我不仅欣赏到了壮丽的高山、奇松和云海景观,还被山水之美深深打动。山峰的雄伟和陡峭将人们的视线引向天空,仿佛可以触摸到云朵。奇松的形态各异,有峰状、象鼻状、梅花状等,栩栩如生,每一棵松都是大自然的艺术品。而云海则让我感觉宛如置身于天空之中,仿佛与天地融为一体。这种壮丽景观让我忘记了世俗的尘嚣,只想沉浸其中。

其次,地貌给人带来了全新的视觉体验。在我所游览的地方,还有沧海桑田的攀枝花。攀枝花因为独特的地质构造和江源地区的崇山峻岭形成了壮丽的峡谷地貌。我游览的那天,阳光明媚,云彩朵朵如花,恍若仙境。在游船上,我仰望着高耸的峡谷岩壁,感叹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岩壁上的藤蔓和瀑布从高处垂落,造成了壮观的景象。同时,峡谷中清澈的河水贴着岩壁流淌而过,使人感到一种怡然自得。这种全新的视觉体验让人忘却了烦忧,倍感放松和愉悦。

再次,地貌也给人以启迪和思考。在我所游览的地方中,还有浦东新区的塘家河。塘家河是长江三角洲的典型微地貌,以独特的水乡风光闻名。在塘家河,我见到了纵横交错的河网以及形态各异的湖泊。同时,这里还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生物群落。这使我想到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在塘家河,人们适应了这个地方的地貌,建造了特色的水镇和水上建筑物,形成了独特的塘家河风格。这使我意识到人类与自然应该和谐共生,尊重自然、借用自然、保护自然。

最后,地貌也告诉我们自然的伟大和无可替代性。在我国的大部分地区,都有独特的地貌景观。例如,广西的喀斯特地貌和新疆的天山山峦。这些地貌景观都是千百万年来地质力量和自然作用的结果,是自然界独一无二的存在。人类应该珍惜自然,保护地球的美丽。只有保护好地球,才能让后代子孙继续享受大自然的馈赠。

总之,地貌无疑是地球最美丽的部分之一。它以壮丽的景色、独特的构造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吸引着我们,给予我们愉悦、思考和启发。在欣赏地貌的同时,我们也应该保护好它,保护好地球的环境,让地貌永远美丽下去。

地貌实习心得体会篇五

实习内容:桂林会仙岩溶湿地的调查;猫儿山漓江上游源头的土壤、植被调查。

实习目的:通过湿地和漓江上游猫儿山的调查,了解河流的形成及其地形地貌。

实习时间:第十八周(20xx年6月20日—20xx年6月21日)。

20xx年6月22日(星期五)—20xx年6月24日(星期日),在校书写实习报告。

3.1猫儿山。

3.1.1基本情况。

猫儿山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位于广西东北部的兴安县、资源县、龙胜各族自治县等县的交界处。地理位置北纬25°48′-25°58′,东经110°20′—110°35′。主峰猫儿山属南岭山地西段越城岭山系,海拔高度2141.5m,境内山峦重叠,原始森林密布,保存着较为完整的土壤垂直带谱。

3.1.2文水。

猫儿山是广西主要的水源林区,年均降雨量2500毫米,茂密的森林植被蕴含着巨大的森林水文效益,森林土壤瞬时涵养水源能力为4738.32万吨,是一座天然的绿色水库。猫儿山森林密布、地域广阔,原始植被占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89.19%。茂密的植被蕴涵着的巨大的森林水文效益,桂林的母亲河——漓江,以及资江、浔江都发源于这里。发源于猫儿山的39条河流,年平均径流量3.14亿吨,连接着长江、珠江两大水系。

3.1.3土壤及植被分布。

土壤是发育于陆地表面具有生物活性和空隙结构、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的疏松表层。由于不同纬度上热量的差异,引起温度降水等气象要素自赤道向两极的变化,从而引起生物土壤呈带状分布。猫儿山区地处北纬25°48′-25°58′,南北跨度10′,同属中亚热带。由于高温多雨,风化作用强烈,加之常绿阔叶林生长繁茂,生物和土壤之间物质和能量之间的转换迅速,在富铝化和生物富集两个过程长期作用下形成红壤。因此,从纬度地带性来看,本区属于中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红壤,也即猫儿山区的地带性土壤是红壤。

猫儿山植被共有202科,691属,1720种。其中木本维管束植物784种,草本植物707种,藤本植物229种。地带性植物为常绿阔叶林,主要有樟科、壳斗科,茶金缕梅科、蔷薇科、冬青科、山矾科、木兰科、杜鹃花科中的一些种类。

猫儿山森林密布,从山脚往山上望去,很明显的看到满山都是阔叶林,植被分层,有明显的界线。从调查的区域来看,主要是毛竹林,并且多为人工种植而成,位于海拔1300m以下的山地山谷,在猫儿山山腰以下部位几乎全为毛竹林,但总体讲管理水平不高,加上多岩石裸露,因此长势一般,没有看到有新笋,看到有竹桩,很明显是被附近的居民砍伐所留的。竹林覆盖度0.6左右,林下灌木草类生长茂密,耐阴种类为主,也有不少的阳性种类,灌木以羊角杜鹃,贵州杜鹃,鹅掌柴为多,草类以铁芒萁、五节芒、野古草为主。

3.2会仙湿地。

3.2.1地理位置与交通。

桂林会仙岩溶湿地位于桂林市临桂县会仙镇、四塘乡一带,北至文全、黄插塘一带,南至睦洞、毛家、渣塘底一带,西至九头山、莫家,东至冯家。地理坐标为:东经110°09′50″—110°14′30″,北纬25°05′20″—25°06′45″,总面积约35.2km2。区内交通发达,以桂梧高速及良永二级骨干公路为主,并与乡村连接成网。目前,共有睦洞、四益、新民、文全、竹园、大湾等四级公路,可以直达湿地的大部分地区,交通便利。

3.2.2气象水文。

桂林会仙岩溶湿地所在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研究区多年年平均降雨量为1835.8mm,年最大降雨量为2452.7mm,年最小降雨量为1313..3mm.。年平均蒸发量为1569.7mm。年均气温为19.5°,极端最高、最低气温分别为38.8°c、)﹣3.3°c。

区内主要河流有睦洞河、相思埭古运河,分别位于湿地中、南部,进东西走向。

3.2.3地形地貌。

会仙岩溶湿地主体位于毛家向斜的轴部,北部位于马面-黄村背斜南部边缘,南部为架桥岭背斜背部倾伏端,中部狮子岩一带为柳江水系与漓江水系分水岭。地势总体为北部较高,其次是南部,中部最低,地面标高147.0—544.3m。

根据会仙岩溶湿地地形特征、成因类型、地表组成物质、下伏基岩古地形及现代地貌的演变过程等,可将其地貌类型划分为峰丛谷地、孤峰平原、残丘平原三种。

3.2.4会仙湿地历史。

据考证,桂柳运河又称相思埭开凿于唐武后长寿元年(公元692年),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其开凿的目的,在于转运粮饷,以便唐王朝更好地控制西南诸地。据史料记载,唐代的桂柳运河仅初具规模,只能在丰水期通航。

清朝年间,官府对此河进行了三次大的维修,开凿疏浚,增建了附属工程,运河之水才长流不枯。由于历史的变迁,桂柳运河在清末民初由军用运河转变为官民两便的水上交通要道,迎来了运河的全盛时期。除官船往来外,满载各种物资的商船日夜穿梭不息。至上世纪20年代末,因陆路交通日便,其作为运输要道的功能才逐渐消失。桂柳运河又是一项水利工程,其河床较宽,断面呈矩形,水深而缓,能航、能排、能灌。在历史上曾起到与灵渠相同的作用,与灵渠并称为南北二渠。它“因势利导以为功迹,一线之泉流而至于经达万里,联江会海,沃农田而资贾楫”,本身就是古人发挥聪明才智,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一个典型范例。

3.2.5会仙湿地的功效与我所见的湿地。

会仙湿地是中国最大的岩溶湿地,占地六平方公里,属湖泊雷行湿地,是漓江大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西热带、亚热带岩溶峰林地貌中最大、最有研究价值的典型湿地,具有保持水源、净化水质、蓄洪抗旱、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的环境调节功能和生态效益。目前,全国岩溶机构准备把会仙湿地建成岩溶湿地研究基地。

本次我们的研究区睦洞湖是会仙湿地的核心区域,面积约2000余亩,由1000多个大大小小的塘叉连接构成,湖面流域面积约12平方公里。湖内勾叉纵横,岛屿众多,芦苇浩荡,水路曲径通幽。我们坐在船上,凉风习习,伴着我们观察着这一中国最大的岩溶湿地,湿地一望无际,看不到哪里是边缘。一路上可以看到露出水面没有被植物覆盖的黑土、很多阔叶植物、湖里的鱼,还有那不受欢迎的水葫芦。一路嬉戏,笑声不断,不久便到达了湖中的山——龙山,等老师到达后,一起攀登这在当地和游客都很亲睐的龙山。上山途中,我们观察着山上的植被变化和种类,山中植物种类众多,植被没有明显的变化界线。下山到中途一块平地的时候听金老师给大家讲湿地的知识。

下山后继续划船去所谓的乾隆桥,由于我们两船的'同学想体验体验划船的感觉,导致我们两船落后了很多,我们还没有到达乾隆桥,在前面的同学已经打道回府了,所幸的是老师也刚刚到达,在桥上合影后我们也快速划船回码头了。

看到乾隆桥后,根本不会想到这就是乾隆桥,它既不大很不宏伟,是一座很普通的石拱桥,并且还略显荒凉——被两三种藤覆盖着,桥旁还有树,看不到桥身。整座桥被森森的植物覆盖着,像是一座树桥。

通过本次岩溶地貌实习,我对岩溶地貌加深了认识,对于它形成的悠久历史有了初步的了解。

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我们结束了本次实习,老师耐心的为同学们讲解有关土壤、植被、水文等方面的知识。从老师那里我学会了如何思考和看待问题,不迷信权威。同时把以前学到的理论用到现在的实际中,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才是能力。

本次实习我觉得唯一不足的是由于同学比较多,有时老师讲的听得不是很清楚。如果能分组,不同的老师带不同的组,那样效果就更好了。不过还是很感谢学校提供给我们一个野外实习的机会,也感谢老师们的无私指导和不辞辛劳的引导,让我们在欣赏风景放松身心的同时,也学到了很多相关的专业知识,受益匪浅。

【2】桂林晚报多媒体数字版《会仙湿地我的梦里水乡》凌世君。

【3】道客巴巴网《桂林会仙湿地》。

地貌实习心得体会篇六

地貌是地球表面上地形和地貌要素的总称,是地球地壳在长期的构造运动和风化、侵蚀等地质过程的作用下形成的自然景观。在我多年的旅行和观察中,我对地貌有了一些心得体会。下面我将从地貌的多样性、地貌的演化、地貌对人类发展的影响、地貌带来的美感和地貌的保护等方面展开。

首先,地貌的多样性是我深深感受到的。地球上有无数种不同的地貌类型,如高山、河流、湖泊、平原等等,每一种地貌都有其独特的地形特征和地球生态系统。我曾在喜马拉雅山脉饱览了登山的乐趣,登顶后俯瞰四周,只见群山连绵、云雾弥漫,给人一种无限壮丽的感受。而在塔克拉玛干沙漠,我见到了广袤无垠的沙丘,惊叹于沙漠的广袤和沙丘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让我更加痴迷于地貌的奇妙之处。

其次,地貌是长时间地质过程的产物,是地球的生命史。地貌的演化是由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例如,地壳运动造成地球表面的隆起和塌陷,形成了高山和盆地等地貌。而风化、侵蚀则不断改变地貌形态,塑造了峡谷和平原等地貌。在云南的石林,我看到了由长时间水流侵蚀形成的奇特石柱景观,被大自然的雕刻能力所震撼。这种演化的过程让我明白了地球的演变是一个持续而不断的过程。

第三,地貌对人类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地貌对土地的利用和资源的分配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在三峡大坝的参观中亲眼目睹了地貌对人类的巨大帮助。长江的地势陡峭,形成了绵延数千公里的峡谷,使得建设三峡大坝成为可能,为中国的电力供应提供了一个巨大的能源基地。而火山地区的火山灰、火山土壤则为农业提供了丰富的养分,成为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这种对人类发展的积极影响让我对地貌充满了敬畏之情。

与此同时,地貌也给人带来了无尽的美感。我在黄山的行山中深深被云海、奇松和怪石的美景所吸引。每一次的徒步旅行都让我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地貌带来的宁静与和谐。在乡村的田野里,我看到了起伏的山脉和广袤的田野交相辉映,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这种美感使我更加热爱大自然,更加珍惜地球赐予我们的一切。

最后,我意识到地貌的保护至关重要。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破坏已经导致了许多地貌的退化和破坏。例如,维多利亚瀑布过度开发和环境破坏导致了其水势减弱和景观变化。我们应该意识到地貌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应该保护好每一块土地,保护好生态系统的平衡。我倡导采取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合理利用地貌资源,保护好地球的美好。

总之,地貌是地球的面孔,是大自然的杰作,也给人类带来了诸多的惊喜和美感。地貌的多样性、演化过程、对人类发展的影响、带来的美感以及保护的重要性都让我深受启发。我将继续探索和学习地貌,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伟大,为地球的保护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地貌实习心得体会篇七

地貌是指地球表面的特征和形态,包括山脉、河流、湖泊、平原等各种地形地貌。在阅读和研究地质学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地貌是地球演化和构造活动的产物,是自然界随时间推移而形成的奇妙景观。通过观察和研究地貌,我加深了对地球历史和地质过程的理解,并从中获得了一些有关自然界的心得体会。

首先,地貌的多样性引人入胜。地球上的地貌形态千差万别,每一个地区都有其独特之处。例如,高山上的峰峦叠嶂,气势磅礴;河流纵横交错,挥洒着活力与生机;平原一片开阔,宛如大自然的画布;还有各种岩石构成的表面,粗犷或是光滑。这些地貌景观不仅令人叹为观止,也使人对地球的奇妙多样性产生了更深的认识。正是这种多样性构成了我们生活在的世界,赋予了我们美的享受和探索的乐趣。

其次,地貌反映了地球历史和地质过程。地貌是地球演化和构造活动的产物,记录了地球的发展历程和各种地质过程的痕迹。例如,大地构造运动形成的山脉和断层,揭示了地球内部的能量释放和板块运动;河流和湖泊的形成与侵蚀作用息息相关,展现了地球表面的动态变化;冰川留下的地貌遗迹,见证了过去冰期的存在。通过研究地貌,我们可以了解地球的变迁和地质过程的发展,以及人类与自然的互动。

第三,地貌体现着地球的脆弱和易受破坏性。地球上的地貌形成需要长时间而漫长的过程,但它们却能在一瞬间被自然灾害或人类活动所摧毁。河流的改道、山体的滑坡、海岸线的侵蚀,都是地貌变迁的例子。这提醒着我们要重视地球的脆弱性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保护环境,减少人类活动所带来的不良影响,以确保地球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地貌给予人类启示。人们可以从地貌的形态中汲取启示和智慧。例如,高山和陡峭的山峰教会了人们坚韧和奋斗的精神;宽广的平原和开阔的海洋教会了人们包容和开放的心态;湖泊和河流教会了人们与自然相融合的智慧。地貌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欣赏和景观,更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启示。

最后,地貌研究给予人们建设美好家园的指引。地貌研究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地球的演化和地质过程,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城市建设提供指引。例如,了解地方地质特征可以帮助我们疏导洪水、建设水库,提高城市的抗灾能力;了解地区地质构造可以帮助我们规划交通路线和资源开发,提升地区的经济繁荣。地貌研究不仅仅是一种科学探索,更是我们建设美好家园的基础。

综上所述,在对地貌的观察和研究中,我深刻感受到地貌的多样性、反映地球历史和地质过程、脆弱易受破坏性、给予人类启示以及指引我们建设美好家园的重要性。地貌不仅仅是地球表面的景观,更是地球演化和人类演绎的故事。我希望通过对地貌的研究与了解,能够更好地保护地球、研究地球并创造美好的未来。

地貌实习心得体会篇八

李洺宇地理科学学院师范二班李洺宇***班级:指导老师:徐刚姓名:学号:

一、实习地点:

北碚区白虎咀----庙咀,嘉陵江沿岸。

2012年12月2日。

三、实习过程:

(1)白虎咀---水塔处。

此处岩层性质为新田沟组泥岩,岩石硬度较小。此处以旁边的小路为分界线,可以明显观察到小路西面与该处的岩石性质有所不同。

(2)水塔处---煤矿工人疗养院。

此处的岩性与上一层岩石性质不同,为下沙溪庙组砂岩。在该处我们利用罗盘分别测量了岩石的产状(走向,倾向,倾角),倾角约为60度,走向为135度,经过测量,可以大致了解该地的产状特点。

(3)煤炭工人疗养院---李家院。

经过观测此处的岩性为泥岩,靠近李家院处,岩石性质多为砂岩,或为泥沙互混岩,此处地貌为向斜槽部,槽部有河流流过。

(4)李家院---海拔246.2米处。

此处岩性多为泥沙互混岩,地处背斜中心处。

(5)海拔246.2米处---齐家湾。

此处岩石性质为泥岩,岩性较软,地貌则表现为东面为背斜翼部,西部则表现为。

背斜核部。

(6)齐家湾---郭家沱。

此处的岩石性质为泥岩,地貌类型表现为背斜,在嘉陵江沿岸,清晰可见河流阶地,有两级。(河流阶地:过去的河谷底部因为河流的下切作用而相对抬升,并高出洪水位高度,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两侧)。

(7)郭家沱---张家沱。

此处岩性为砂岩,在岩石产状中,倾向不变,倾角约为57度,地貌表现为向斜翼部。

(8)张家沱---白鱼石。

此处岩石岩性也为砂岩,地貌则表现为背斜翼部,在河流沿岸,亦可清晰可见河流阶地。但是在接近白鱼石附近岩石性质则多表现为泥岩,岩性较软。

(9)水塔---金刚碑。

此处岩石性质为砂岩,泥岩互混层,地貌则表现为背斜翼部。

本次地貌野外实习路程为白虎咀---庙咀,在此段路程中,我们可以清晰的观测到河流阶地,向斜,背斜,河流作用形成的河漫滩等河流地貌。在这次地貌实习过程中,利用到了在上学期《地质学》学习到的岩石产状测量方法,了解岩层产状,对该地区的地貌类型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另外一个重要的知识就是河流阶地地貌。

在这次的地貌实习中不仅学到了地貌知识,将课本的理论知识应用与实际,而且也在野外的环境中和徐老师,同学们亲密的接触,受益颇多。

2012年12月10日+。

地貌实习心得体会篇九

地貌是指地球表面的形态和构成,是造就我们美丽地球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身处于这个丰富多样的地貌之中,与之相互作用。通过对地貌的观察和研究,我深刻体会到了地球的伟大之处和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下面我将从地貌的多样性、地貌的形成过程、地貌与人类的关系、地貌对人们的影响以及我对地貌的思考五个方面,来总结我在地貌领域的心得体会。

首先,在我对地貌的研究和观察中,我深深被地貌的多样性所打动。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地貌,有海洋和陆地、高山和平原、河流和湖泊等等。而同一个地方也会有着不同的地貌,因为地质运动和气候变化等因素的作用。这些多样的地貌不仅仅美丽,还反映了地球上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不同的生态系统。它们构成了地球的独特之处,令人惊叹不已。

其次,地貌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需要许多因素的相互作用。地质运动、气候变化、水体侵蚀等等都对地貌的形成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例如,高山的形成通常是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层的隆起,而河流的形成则是由于长时间的水侵蚀和冲刷作用。这些过程需要数百年乃至数千年来完成,这也让我深刻认识到地貌是地球演化的产物,是时间的见证。

地貌与人类的关系也是不可忽视的。地球上的土地资源和水资源,大部分都是通过地貌形成的。人类选择居住地的决策,也与地貌的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人们选择在平原上定居是因为平原地貌适合农耕,而人们选择在海边度假是因为海洋地貌提供了休闲和娱乐的场所。此外,地貌还影响到了人类的文化和经济发展。许多地方的经济活动如农业、旅游业、矿产资源开发等等都依赖于地貌。

地貌对人们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首先,地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美丽宜人的居住环境。无论是高山还是平原,都给人们提供了美丽的风景和适宜居住的条件。其次,地貌还对人们的精神和情感产生着影响。登上高山,俯瞰群山,让人们感受到崇高和壮丽;漫步在湖畔,欣赏着湖泊的平静和宁静,让人们感受到宁神和放松。最后,地貌对人们的发展和活动也产生着影响。比如,洪水常发的地区需要人们采取防洪措施,而山区的土地适宜种植坚果和茶叶等农作物。

对于我个人而言,地貌的研究让我更加深入地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我们身处在地球上,我们是地球上的一部分,我们需要尊重和保护地球。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自然环境,地貌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我们明白了地貌与人类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发展人类社会,并保护地球的生态平衡。

总之,通过对地貌的观察和研究,我更加深入地认识到了地球的伟大和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地貌的多样性、形成过程、与人类的关系以及对人们的影响让我深感地球的美丽和复杂。我相信,只有我们更好地理解地貌,才能更好地保护地球,为人类的未来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家园。

地貌实习心得体会篇十

地貌是地球地表形成与变迁的总和,是自然界地球物质和能量变迁的结果。在我国幅员辽阔的土地上,地貌千姿百态,变化万千。我曾有幸亲身体验了一次地貌游学之旅,深深地感受到了地貌的壮丽与神奇。以下是我对于地貌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地貌给人以深深的震撼与感慨。我记得当我第一次亲眼见到陡峭的悬崖峭壁时,不禁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感叹不已。这些高耸入云的岩峰和峡谷都是经历了亿万年的地质作用,才形成了如今的壮丽景观。地貌的变迁是一个漫长而缓慢的过程,需要无数次地壳运动和侵蚀作用的积累。站在这些壮丽的地貌之前,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地球的无穷魅力。

其次,地貌的多样性让人叹为观止。我曾走过高山、穿越河谷、游历平原,每到一个地方,都会被独特的地貌景观所吸引。例如,在巍峨的喀斯特山区,被大自然雕琢出的悬崖峭壁和天坑洞穴,给人一种奇特而神秘的感觉;而在辽阔的内蒙古草原上,起伏的丘陵和广袤的湖泊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每一种地貌都有其独特的魅力,给人以不同的视觉享受和思考空间。

再次,地貌的塑造对于人类的影响不可忽视。地貌直接决定了地表水文、土壤肥力等人类生活所依赖的基本资源。例如,在黄河的下游地区,由于地势平坦而河流泛滥频繁,造成了土地肥沃、土地资源丰富的特点,因此这里是我国重要的农作物种植区。而在喜马拉雅山脉附近,由于地势陡峭而多岩石和碎石,限制了经济作物的生长,这附近的居民主要以畜牧业和旅游业为主。地貌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地貌条件来选择适合的产业和生活方式。

最后,地貌游学使我对地球深深地敬畏和珍惜。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地貌则是地球的标识。在游学过程中,我看到了高山上的积雪、大漠中的沙丘、无尽的大海,无不展示着地球的无穷魅力和宏伟。这一切都需要我们共同保护和守护,以便让后代子孙也能够享受到同样的美景。地貌游学使我对地球的珍贵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更加坚定了我保护地球的决心。

总之,地貌的壮丽与多样性让人叹为观止,同时也对人类生活产生着重要的影响。通过地貌游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地球的伟大与珍贵。在未来的生活中,我将更加关注地貌的保护与研究,为地球的美景和人类的幸福做出自己的贡献。

地貌实习心得体会篇十一

地貌是地球表面的各种地形,是地球的外貌。自古以来,人们对地貌的形成原因和变化过程一直感兴趣。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地球环境的关注,地貌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在我的学习和实地考察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地貌的奇妙和复杂,这让我对地貌有了更深的理解。

首先,地貌的形成离不开地球物质的作用和力量。地壳是地球表面的外壳,由各种岩石和土壤组成。地球物质的性质和构造决定了地貌的形成和变化过程。例如,当地质力量产生地震和火山喷发时,地表会产生剧烈的震荡和变化,形成了山脉、火山和地震带等地貌特征。而风、水和冰等自然力量也对地貌起着巨大的作用。风沙侵蚀和水流冲刷-堆积造就了各种河流、湖泊和冲沟。冰川融化和移动则形成了冰川地貌,如冰川谷、冰川湖等。地貌的形成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需要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和作用。

其次,地貌的变化与地球的演变息息相关。地球是一个经历了几十亿年演化的星球,地貌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的构造和外部环境的改变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在地球演化过程中,随着板块运动和地壳构造的变化,地表陆地和海洋的分布也发生了变化。地壳的隆升与下降,形成了山脉和低洼。而气候和气温的变化也会对地貌产生深远影响。长时间的风蚀和水蚀会改变地表地貌的形态。地貌的演变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需要考虑到各种因素的作用。

此外,地貌也反映了地球环境的变化。地貌是地球表面环境和地球内部过程的综合体现,可以通过观察地表地貌来了解地球环境的变化。例如,河流的走向、湖泊的大小和位置都可以反映出地表水资源的分布和变化。山脉和高原的高度和形状则表明了地表的地形起伏和山地资源的分布。通过地貌的观察,我们可以了解不同地区的环境特征和资源情况,为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提供参考。

最后,研究和保护地貌是人类文明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地貌的形成和变化与人类社会和经济活动密切相关。人类的农业、工业和城市建设都需要考虑地貌的因素和影响。了解地貌的特点和特征,可以帮助我们规划和管理土地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质量。地貌也是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地貌不仅是对自然环境的尊重,也是对历史和文化的传承。我们应该加强对地貌的研究和保护,促进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总之,地貌是地球表面的各种地形,是地球的外貌。地貌的形成和变化离不开地球物质的作用和力量,与地球的演变和环境变化密切相关。地貌反映了地球环境的变化,也是人类社会和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和保护地貌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地貌的深入学习和实地考察,我对地貌的奇妙和复杂有了更深的体会和理解。

地貌实习心得体会篇十二

作为地质学专业的学生,我参加了一次关于海岸地貌的实习活动。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让我亲身体验海岸地貌的形成过程,深入了解其中的原因与现象。通过这次实习,我不仅领略了大自然的伟力,还提升了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下面我将对这次实习的心得进行总结。

第二段:实习内容。

我们实习团队来到了一个具有典型海岸地貌的地方,开始展开我们的调查研究。首先,我们仔细观察了海岸线的形态,并进行了测量和绘制。随后,我们深入了解了海浪、潮汐、海岸侵蚀等相关知识,了解了海岸地貌的形成原因和演变过程。最后,我们还进行了沉积物采样和样本分析,以探究海岸地貌形成的物质基础。

第三段:实习感受。

在实习过程中,最深的感受是海岸地貌的多变和脆弱。我们所研究的海岸线上存在着多种不同形态的地貌,如崖壁、海湾、滩涂等。这些地貌是由海浪、潮汐等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形成的过程中需要长时间的沉积和侵蚀,而很短的时间内,这些地貌就可能会因为气候、地质等因素发生巨变。这使我更加明白了自然界的力量和脆弱性,也更加珍视和保护我们的海岸线。

第四段:实习收获。

通过这次实习,我不仅对于海岸地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还提升了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在采样和分析过程中,我需要准确地操作仪器和设备,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这不仅要求我具备较高的技术水平,还需要细心和耐心。同时,我们的实习团队需要紧密合作,共同完成实践任务。这锻炼了我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第五段:总结。

通过这次实习,我收获颇丰。我不仅对海岸地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还提升了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我明白了海岸地貌的多变和脆弱性,也更加珍视和保护我们的海岸线。这次实习让我更加热爱我的专业,也增添了我继续探索地质学的决心。我相信,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能够更好地应用所学知识,为海岸地貌的保护和研究做出自己的贡献。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