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孟子语录心得体会如何写 孟子语录心得体会如何写作文(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06 01:33:36 页码:8
孟子语录心得体会如何写 孟子语录心得体会如何写作文(7篇)
2023-01-06 01:33:36    小编:ZTFB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最新孟子语录心得体会如何写一

2、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

3、仁爱人。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仁体现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是"有教无类",

4、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孔子

5、年轻时读书就像迎着朝阳走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6、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7、生有淑质,夙丧其父,幼被慈母三迁之教,长师孔子之孙子思,治儒述之道。

8、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

9、言必信,行必果。孔子

10、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孔子家语》

11、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论语》

12、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孔子

13、同学们,孔子言吾日三省吾身,而我们作为新时期的接班人,我们是否也应该在紧张的学习中反思今天,我努力了吗?今天,我充实吗?今天,我快乐吗?

14、孔子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摘孔子《论语》

15、故择其所嗜,必先受业,乃得尝之择其所乐,必先有习,乃得为之。孔子曰“少成若天性,习贯如自然”。

16、孔子道不同,不相为谋。——摘孔子《论语》

17、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孔子

18、让我们把不名誉作为刑罚最重的部分吧!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19、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

20、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孔子《论语述而》

21、孔子往昔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摘孔子《论语》

22、孔子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23、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注释有人说“用恩德来回报怨恨怎么样?”孔子说“用什么来回报恩德呢?应该是用正直来回报怨恨,用感激恩德来回报恩德。”

2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25、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孔子

26、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孔子《礼记学记》

27、不迁怒,不贰过——孔子名言

28、过年穿新衣的期盼也就成为那个时期的同龄人都有过的愿望,能吃到一点肉,也绝对是做梦都想的事情,正如孔子所云三月不知肉味

29、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强者容易坚强,正如弱者容易软弱。爱默生

30、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摘孔子《论语》

31、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32、一个人如同时具有孔子提倡的爱心孟子的正义墨子的实践韩非子的直面人生老子的智庄子的慧荀子的自强,就一定能成为领袖。"

3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34、书是航向夫际广阔生活的船只。凯勒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

35、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孔子

36、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孔子

37、孔子曰智者乐水。老子曰上善若水。禅语曰善心如水。我曰人当学水。人在世上不顺多,当学水之能潜能涌能流能奔能升能降,灵活善变,适镜而生,适镜而居,善待一切,不妄求环境适应自己,而善使自己适应环境。祝君人生处世当如水。

38、美功不伐,贵位不喜。《孔子家语弟子行》

39、敏而勤学不耻下问。(孔子)

40、孔子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谓之学矣。——摘孔子《论语》

41、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僻,友善柔,友便妾,损矣。——孔子

4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43、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孔子

44、无伐善,无施劳。孔子《论语.公冶长》

45、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孔子

最新孟子语录心得体会如何写二

1、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庄子

2、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主。《庄子.天地》

3、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庄子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礼记》

4、“凡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庄子杂篇列御寇》

5、好面誉人者,亦好背而毁之。《庄子.盗跖》

6、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庄子《庄子大宗师》

7、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送賷。吾葬具岂不备邪?《庄子.列御寇》

8、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9、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

10、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秋水》

11、髑髅曰“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庄子名言

12、“不乐寿,不哀夭,不荣通,不丑穷,不拘一世之利以为己私分,不以王天下为已处显。显则明。万物一府,死生同状。”《庄子外篇天地》

13、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飞舞,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飞舞者也。——庄子语录

14、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

15、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

16、贤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恶之不可移。《吕氏春秋》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庄子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庄子

17、一个人如同时具有孔子提倡的爱心孟子的正义墨子的.实践韩非子的直面人生老子的智庄子的慧荀子的自强,就一定能成为领袖。易中天

18、生也有涯,知(智)也无涯。《庄子》

19、衰莫大于心死,愁莫大于无志。庄子

20、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鱼父》

21、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战国)庄子

22、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庄子

23、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

24、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25、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庄子

26、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27、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渔夫》珍惜资源永续利用。

28、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29、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渔夫》

30、浮游,不知所求猖狂,不知所往游者鞅掌,以观无妄。庄子外篇在宥

31、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32、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

33、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庄子

34、有人之形,无人之情。有人之形,故群于人无人之情,故是非不得于身。庄子

35、衰莫大于心死,愁莫大于无志。——(战国)庄子

36、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庄子田子方》

37、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38、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

39、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40、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庄子名言"

41、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庄子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礼记》

4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43、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战国)庄子

44、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

45、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庄子

最新孟子语录心得体会如何写三

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子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处子也。”复徒居学宫之旁;孟子乃嬉为设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 遂居焉。

(选自《列女传》)

注:俎豆:古代祭祀用的两种盛器,这里指祭祀仪式。揖让进退:即打拱作揖、进退朝堂等古代宾主相见的礼仪。

1.中国古代有两个很有名的大学问家、教育家,人称“孔孟”,“孟”指的`是( ),名叫( )。

a.孟子 孟获

b.孟子 孟轲

c.孟获 孟轲

正确答案:b

2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其舍近墓 (2)遂迁居市旁

答:靠近、于是

3.孟子总共搬了三次家,第一次住在( ),第二次住在( ),第三次住在( )。

a.城外公墓旁 学堂旁 市场旁

b.城外公墓旁 市场旁 学堂旁

c.市场旁 学堂旁 城外公墓胖

正确答案:b

4.对这篇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下列哪个词语的表述最恰当? ( )

a.事不过三

b.知错就改

c.择邻而居

d.知子莫如母

正确答案:c

5、孟母三次带子离开的原因是什么?

答:这个地方不适合教育孩子。

6、翻译句子:此非吾所以处子也。

答:孩子的教育应重视环境的选择;环境对人很重要;近朱则赤,近墨则黑。

最新孟子语录心得体会如何写四

孟母三迁古诗阅读答案

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子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处子也。”复徒居学宫之旁;孟子乃嬉为设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

注:俎豆:古代祭祀用的两种盛器,这里指祭祀仪式。揖让进退:即打拱作揖、进退朝堂等古代宾主相见的礼仪。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其舍近墓(2)遂迁居市旁

2、给短文拟一个恰当的题目:______。(3分)

3、孟母三次带子离开的原因是什么?(3分)

4、翻译句子:此非吾所以处子也。(2分)

参考答案:

1、靠近、于是

2、孟母三迁

3、这个地方不适合教育孩子。

4、孩子的教育应重视环境的选择;环境对人很重要;近朱则赤,近墨则黑。

论述类和说明类文章的阅读技巧

1、理解:(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分析文意结构,把握文章思路。(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一:依据文体特征读懂文章

(1)根据文体特征读懂文章。一类是以社会科学为研究对象的一般论述类文章(学术论文),主要运用说明的议论的表达方式行文,内容涉及到经济学,教育学,文化学历史学,语言学,美学等,且内容多为介绍学术论点及其分论点,论据,背景和意义。一类是以自然科学为对象的科技说明文,主要运用说明的表达方式行文,内容多为介绍新科技新发现新认识,主体文字若干段落从不同角度具体介绍这个“新”:背景,构造,原理,特点,现状,发展,评价(优点缺陷)及其研究应用前景。(根据文体特征,可边阅读边猜测下文内容,提高阅读速度。)

(2)注重整体阅读。逐段阅读,标出各段的中心句子,并在头脑中大体复述各段内容。最后在找到全文说明对象(议论对象)的基础上整合文意。

二:选择题的解答

明确此类题目是在玩文字游戏,命题者改造原文设置错部分定语或状语(复句的部分分句),从而改变句意。

(1)设误的常用五种方法:添:添加定语或状语,删:删除句子而改变句意。换:换用别的的词语代替,造成似是而非。调:调换词语或句子顺序,从而改变句意。凑: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杂糅凑合而造成错误。

(2)仔细辨别干扰项逻辑错误,特别关注选项中处于定语或状语位置的类似词语是否等值转换:

㈠偷换概念:通过漏字,添字,改字,换序等方法扩大、缩小或转移概念。尤要注意代词的指代。

㈡以偏概全: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重点关注:

a表数量多少的词语(少数,部分,几个,大多数);b表范围大小的词语(凡,全,都,所有;部分等);c表程度轻重的词语(特别,十分,稍微等);d表频率高低的词语(通常,总是;有时,偶尔等)

㈢混淆时态:(已然与未然)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等

㈣混淆模态:(可能与必然)一定,必将;可能,估计,如果,未必等

㈤正话反说:即肯定和否定颠倒。

㈥顺序错乱:时间先后错位,逻辑事理先后错位,空间位置错乱。

㈦颠倒因果:“因”与“果”错位;或“条件”与“结果”错位。

㈧强加因果:即两件事无因果关系,却强行说成有因果关系。

㈨无中生有:即原文无此信息。

㈩答非所问:即选项回答的不是题干中的问题,或没有答全题干中问题的几层意思。

另外,别让以下几点成为答题盲区:

(1)记住:不能只看选项本身的错对,注意选项是否答非所问;(2)记住:题干中有“根据”、“证据”、“原因”等字样,选项与题干之间要能构成因果关系;(3)记住:有的选项要选最佳答案,而非正误选择;(4)记住:题干涉及几层意思,选项中则要答全几层意思。

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策略

阅读一直是高考的“重头戏”,其中现代文阅读所占分值大、主观性强,乃“重中之重”。但从历年高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情况来看,无论试题难易,学生们的得分普遍不高,成为失分“重灾区”,得分维持在7分左右。学生普遍存在着审题不严、扣题不紧、词不达意甚至无从下手等问题。

专家们分析,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有三:首先是学生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会逐字逐句地品读;其次是学生读不懂文本,找不准答案;再次就是学生找不到答题的切入口,答非所问。

如何改善这一尴尬局面?专家建议学生要学会“从容阅读”,即分层次有步骤地进行逐句、逐段阅读,在这个基础上把握文本的特色、主旨。只要读懂文章,就会知道题目是从何而来,就能够找到答题对象。也许有的学生会觉得逐句阅读浪费时间,但只要坚持这样训练,阅读速度就会随之提升。

备考中,专家称现代文阅读主观性强,学生答题时要将主观题客观化,即要在文中找到客观依据。备考中,不鼓励“题海战术”,阅读的质量才是最重要的。学生们应多关注叙事性强的短篇小说和记叙文,更要关注带有哲理性、抒情意味浓厚的散文,这类文章阅读有一定难度,是高考现代文阅读惯常选用的材料。

第一步,通读全篇,大致了解。

第一遍先整体粗略阅读全文,大致了解文章大意即可,做到心中有数。那么我们要大致了解文章的哪些东西呢?

1、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哪些人?什么事?什么景?什么物?什么话题?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你是怎么看的?2、了解文章的大致结构,主要思路。了解文章叙述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记叙的人物、事情、时间、地点是什么)? 作者的情感变化是怎样的? 材料有哪些?是怎样安排的? 文章是怎样过渡的?弄清文章的线索、顺序、层次等。3、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主旨。

注意事项:用以下几种方法可以达到上面的目的:

一、抓住文章中关键的词句。文章中关键的词句:标题、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中心句、警句、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句、议论句、反复出现的词句、重点关联词(如段落开头的词:不但……而且…… 因为 何况 但是 然而 因此)等等,应特别注意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为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注意文章的主旨往往就隐藏在这些句子里。有的散文采用托物言志、象征等手法,相当隐晦,我们也能从这些词句中找到蛛丝马迹。

二、弄清文章的结构。

从结构形式入手比较容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也就是说,把结构层次弄清了,也就比较容易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从这一点来讲,弄清结构是记叙文阅读的基础。

弄清记叙文的结构,可从下面几方面进行。

( l )找出文章的线索。记叙文的线索形式有:以时空转移为线索,以一人、一事、一物为线索。

阅读文章要设法找出文章的线索,就能沿着它弄清段落层次结构。

( 2 )明确文章的顺序。记叙的顺序,要求我们掌握顺叙、倒叙和插叙三种顺序方法。

顺叙,指记叙的时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如《皇帝的新装》。倒叙,指记叙的时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把先发生的事情写在后面。插叙:如《羚羊木 雕》

阅读时,注意倒叙、插叙的起止点,对找出记叙的线索,把握文章的结构将有所帮助。

( 3 )理清文章的层次。理清文章的层次是弄清文章结构的重要一环。

( 4 )把握文章的详略。文章在选择和使用材料时要有主有次,有详有略。

第二步,审清题意,回读原文。

在对文章有了整体把握后,我们再仔细阅读题干,找出每一题的出题点,回读原文,将题干和文章对应起来,那么回读原文的方法和步骤是什么呢?

1、找准了原文中对应题目的相关区域。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和哪些语句有关。2、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句。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认真揣摩上下文意,就能准确抓住关键词句,大多数题目的答案是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的。3、分析综合,顺藤摘瓜。结合试题(顺藤)找到相关的关键段、句,深 入理解文章,分析综合,归纳出答案(摘瓜)。

第三步,理清要点,认真答题。

1、引用原文。题目要求引用原文答题的,直接找出答案认真的写上。

2、抓住对应的关键词句。没有明确要求引用原文答题的,不能机械地照抄原文的句子。一般来说,答案中涉及到的一些关键词语、句子就在原文中,我们应抓住这些重要的词句,进行有效的提取、剪辑、概括、重组、归纳。

3、组织好语言作答。先根据分值理清好答几个要点,再作答。答题时要紧扣题意,尽量包含文中对应的关键词句,选用恰当的句式,选取适宜的角度作回答,即如何问就如何答,按照题干要求将文中的已知信息重新进行排列组合,使所答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但还有一些题目无法用简单的重组文章语言的方法来回答,那就需要把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组织起来进行表述。

4、还有一些题目是以选择题形式出现,所以我们要了解这类题错误选项设置的规律(如断章取义、偷换概念、范围不清、无中生有、强加因果、偶然必然已然未然有意混淆),把选项和原文中的相关语句进行一对一的比较,做出准确的判断和选择即可。

最新孟子语录心得体会如何写五

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子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处子也。”复徒居学宫之旁;孟子乃嬉为设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

(选自《列女传》)

注:俎豆:古代祭祀用的两种盛器,这里指祭祀仪式。揖让进退:即打拱作揖、进退朝堂等古代宾主相见的礼仪。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其舍近墓(2)遂迁居市旁

2、给短文拟一个恰当的题目:______。(3分)

3、孟母三次带子离开的原因是什么?(3分)

4、翻译句子:此非吾所以处子也。(2分)

参考答案:

1、靠近、于是

2、孟母三迁

3、这个地方不适合教育孩子。

4、孩子的教育应重视环境的选择;环境对人很重要;近朱则赤,近墨则黑。

最新孟子语录心得体会如何写六

1.中国古代有两个很有名的大学问家、教育家,人称“孔孟”,“孟”指的是( ),名叫( )。

a.孟子 孟获

b.孟子 孟轲

c.孟获 孟轲

2.中国古代有两个很有名的大学问家、教育家,人称“孔孟”,“孔”指的是( ),名叫( )。

a.孔子 孔颖达

b.姓孔的人的儿子 孔丘

c.孔子 孔丘

3.对这篇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下列哪个词语的表述最恰当? ( )

a.事不过三

b.知错就改

c.择邻而居

d.知子莫如母

4.孟子总共搬了三次家,第一次住在( ),第二次住在( ),第三次住在( )。

a.城外公墓旁 学堂旁 市场旁

b.城外公墓旁 市场旁 学堂旁

c.市场旁 学堂旁 城外公墓胖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其舍近墓 (2)遂迁居市旁

6.孟母三次带子离开的原因是什么?

7.翻译句子:此非吾所以处子也。

最新孟子语录心得体会如何写七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和齐宣王的对话被称为论辩的典范之作。

在孟子和齐王这段经典对话中,偷换概念是他诡辩的手段。

二人对话时,孟子说到齐王的政治理想:“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孟子认为齐王的理想,是缘木求鱼。并举小国邹国和大国楚国对垒为例,问齐王,邹国胜利还是齐国胜利!答案当然是肯定的,楚国必定胜利。

对话是这样的:孟子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齐王曰:“楚人胜。”

接下来,孟子说:“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不可以敌众,弱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久,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

这段话的意思是,小的少的弱的,自然是打不赢大的,有九个方圆千里的诸侯国,齐国只是其中之一,所以齐国只是一个千里之国,要想以一个千里之国,来打败八个千里之国,是不可能的……

在这里,孟子偷换了概念。

前面论述的话题是,邹国和楚国的对垒,是一个国家对一个国家;而后面论述齐王不能推行“霸道”,否则会失败的时候,却是例举“八个国家的集合”对一个国家——齐国,邹国对齐国,是小国对大国,而孟子讲述的“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这里“一”是齐国,“八个”“ 方千里者”等于“一”,二者概念完全不一样,邹国对楚国是:1对1,后面的“一服八”是1对8,这里实际是8个诸侯国之和,对一个诸侯国——齐国。

齐王忽略了8=1的差异,不知不觉进了孟子圈套。于是曰:“吾昏,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于是孟子得到了宣传自己政治主张的机会,于是开始宣传自己“王道”的政治主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