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回乡走访心得体会和方法 下乡走访的体会和感悟(九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05 12:10:11 页码:14
回乡走访心得体会和方法 下乡走访的体会和感悟(九篇)
2023-01-05 12:10:11    小编:ZTFB

当我们备受启迪时,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优质的心得体会该怎么样去写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关于回乡走访心得体会和方法一

一、严格自律,心地清静

清静的心地来自于刻骨铭心的严格自律,来自于已经融入血脉的纯洁党性。

?依着老子的身份安排工作,沾老子的光是不光荣的。?当家人让碁山镇三庄村老党员吴正范找上级照顾一下孩子时,他断然拒绝说。吴正范参加过抗日战争、辽沈、平津、淮海、渡江、抗美援朝、对印反击战等战役战斗,转业后成为国家干部,1966年患不典型性麻痹症后主动回乡,上级多次询问有无困难,他总是说没有,要帮他翻新一下房子,他

也婉言谢绝。直到现在,吴正范仍然住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老房子里。采访时,他流着眼泪:?我没有啥可光荣的,多少战友牺牲在战场上,要是他们活着该多好。?

城阳街道东关三街的老党员董永明,在部队三次负伤。建国后他回到村里务农,担任村干部,他说:?那时候什么待遇也没有,但是对党有信心、有热情。?组织上多次找到他,把他安排到银行、供销社上班,他婉言拒绝。他的老伴杨秀芬是莱芜人,抗战期间入党,当时在华野15院当护士,复员后随董永明到了莒县,因种种原因,组织关系未能在莒县落下,成为?口袋党员?。近几年国家对建国前老党员进行生活补助,有人劝他怎么不向上级找找,他说:?找什么?现在有待遇了就找,那算什么?我们能从战场上活着回来,已是万幸了。?

二、坚持原则,行为清正

清正行为是清静心地的外在表现,在各种诱惑和考验面前,老党员们始终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做到讲原则、不贪占,行得正、坐得端。

夏庄镇李家抱虎村老党员李春田在部队时多次立功,建国后回到村里,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后又担任会计。近三十年的时间,他坚持原则、秉公办事,不合理的开支决不下账,想占便宜的决不让占。他常说:?群众的血汗钱,咱要是乱花、浪费,那就等于犯罪!?

峤山镇庙东头村老党员张锡文,建国后先后担任过县供销社主任、县商业局局长、县物资局局长等职。他一生党性原则极强,从没有利用自己职务之便为亲戚朋友办过一件私事,临终时对子女说:?我这一生不贪图荣华富贵,从没占过国家集体的便宜,我问心无愧。?

三、淡泊处世,甘于清贫

清贫既是老党员们的生活状态,也是他们的价值观念。长期无私的奉献和对纯洁党性的坚守,也使相当一部分老党员生活清贫,甚至不如普通群众。但他们甘愿承受生活的清苦,始终自食其力、艰苦奋斗,以达观向上的积极心态,过着宁静简朴的生活。

碁山镇天成寨村的刘太源,曾经当选为山东省第五届人大代表,多年担任村支部书记。在他任村支部书记期间,村里曾先后推荐1名大学生、1名技术员、2名社办教师,每次他都是开会研究,推荐别人家的孩子,没为自己的孩子考虑过一次。由于家庭困难,缺乏劳动力,刘太源的儿子早早辍学在家务农,他自己却因为忙于村集体的事情而很少顾得上家里。有一次,妻子病了,家里无钱治疗,儿子看着躺在病床上母亲,对父亲说:?你是咱村的支部书记,就不能先借点村里的钱给俺娘看病刘太源说:?要是每个党员有困难都向组织伸手,那国家怎么承担的起,有困难要自己想办法解决。?最后刘太源把自己家里的房梁锯下来卖掉,才

勉强凑了点费用,将自己的妻子送去了医院。直到20xx年7月去世,刘太源还是住在只是经过简单加固而没有房梁的房子里。

经历过残酷的战争年代,老党员们在物质不丰裕、生活不如意的时候,仍始终保持一种昂然向上的精气神和乐观从容的心境,他们没有抱怨,把所有经历的苦痛都化为对今天幸福生活的珍惜。

通过本次教育活动,我深深为红色群落的本色精神所打动,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要认真传承老党员们的?本色精神?,以老党员为榜样,增强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以更加饱满的工作热情,更加务实地工作态度,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环保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关于回乡走访心得体会和方法二

在喧闹的世界里,心净才能心静!

——题记

夏日正午,我闲下来,便坐在窗边读书。还没有融入书中的世界,耳边便传入一阵刺耳的机器运作的声音,我皱着眉,抬头看向窗外,原来附近正在施工,机器的声音与重物倒塌的“轰隆轰隆”的声音夹杂在一起,像两团乱线揉在一起,不能融合为一体,好像互相排斥,可又不得不交织着,他们就这样矛盾地不停地冲击着我的耳膜。我一下子无心看书,眼前的字再入不了眼。瞬间,我的耳朵捕捉到各种各样的杂音——汽车鸣笛声,楼下人们的喊声,甚至是隔壁邻居的炒菜声……原本平静的心被扰乱,生活中各种烦心的事争先恐后地涌上心头。我放下书,急躁地只想发脾气——周围太喧闹,为什么不能安静一会儿呢?

几天后,爸爸带我回乡下老家去看望奶奶。下车后,扑面而来的是大自然的清香,我深吸一口气,只觉得心中都干净了不少。

老家很美,青葱的树木满山都是,青草遍野,近处的田地,远方的山峦,都是一片绿。这绿泛着清香流入了我的心,我放心地将心灵安置在此,让它在这美景中放松,休憩。乡村的一个特点深得我喜欢,那就是宁静。它没有城市中那么多的汽车,没有大机器。静静地站着,耳朵只能捕捉到风的呼吸和大地的心跳,我随着这律动,在大自然的抚慰下,那些束缚着心灵,使人压抑窒息的琐事都化作缕缕青烟,消散在了空气里。原本沉重的心情此刻变得清清爽爽,干净的如同一张可以任自己自由书写的白纸,只觉得,整个心灵都安静了,整个世界都安静了。

带着放松的心再回到城市时,周围的一切依旧,可我却不再浮躁,仍像在青山之中,世界一片宁静。原来宁静是自己制造的,只要让宁静走进心灵,那么周围的喧闹都会化为乌有。

坐在窗边,我又拿起了那本书,周围的环境一点都没变,但我的心,现在是一片宁静。

我想,我不会再急躁了。因为我知道,宁静已经走进了我的心灵。

关于回乡走访心得体会和方法三

为响应区委组织部要求,我于20xx年8月20日至20xx年9月30日,对我所任职的潘集镇潘集村进行了专题调研,结合我入村工作一个多月来所看、所想,写下此份调研报告,做一个系统的整理和归结。

正文

一)村情村貌

二)经济发展

1)潘集村为典型的皖中农业村,这里气候温和,四季宜人,土质肥沃,雨量充沛,生产稻、麦、杂粮。

2)潘集村经济作物比如各类蔬菜、瓜果。尤其是是酥瓜种的比较多。今年潘集村已种植了近百亩的酥瓜。

3)村民养殖鸡、鸭,牛、羊养殖比较普遍,不过未成规模,只有第6生产组有个比较大的生猪养殖场。

4)村里年轻人一部分外出打工,同时由于毗邻几个大型矿区,也有一百多人选择进矿务工。

潘集村两委在村支书潘冠力、村主任潘明德的带领下,努力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不断加强和完善基层组织建设,成绩斐然。全村共有党员63人,村两委成员7人,潘集村也成为新农村建设重点村。村双委班子精诚团结,齐心协力,努力做好村里的各项工作。

潘集村两委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采取多项措施,以改革创新精神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进行新探索、总结新经验,全面、深入、扎实、持久地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不断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水平,加快基层组织建设步伐,努力为实现“加快发展,富民兴村”的目标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1)全面深化了本村的“争先创优”活动。

2)扎实推进了村级组织办公活动场所建设。

3)健全村干部管理机制。在干部的管理上,潘集进一步规范了党支部“三会一课”制度、党员培养发展制度、党费收缴制度、坐班督查等制度,使村组干部的管理进一步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

4)以老百姓的利益为重,坚持以人为本、和谐为重地解决村内矛盾,极大的促进了村内的安全和稳定,从而较好的推动村子的发展。

5)潘集村的基层机构

①建立了《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各岗位工作职责等规章制度,设有简易的村务公开栏,通过该窗口栏目基本能做到不定期在向村民公布村务、财务收支及计划生育工作等情况。

②随着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农副产品价格不断上升,群众收入也随之提高,而且各村民小组建立了一支巡防队伍,让群众加入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去,保一方平安,为脱贫致富奔小康营造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

(1)虽然潘集村的养殖户比较多,可以说家家户户都有,但是形成规模的只有6组有个生猪养殖场,远未达到集中式长期发展的目的。

(2)潘集村的经济作物也是比较分散,除了这两年新建了特色酥瓜种植园,而且规模也不大,其他的经济作物都是自种自销,没人组织,想种就种,不想种就不种。

今年上半年,我们村在镇政府的支持下和村两委的努力下,为了解决本村一队,二队,三队,四队,六队,七队,八队、九队和黄庄群众出行难等实际问题,铺修了用于生产和生活的4000多米长的矸石路,但是由于资金不足,矸石路路况不尽人意,特别是我村的经济作物遇到天气不好的时候,运输并不方便,造成经济损失。

我村北部毗邻茨淮新河,有天然形成加人工开凿的三条沟汇聚而成的大漯河流经村里,但因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原本的4条水渠现只有2条可用,对灌溉需求与设施跟不上的矛盾仍是让村民头疼的问题。

这两年国家宣传新农村的力度加大,我们总以为农民的生活都富裕了,其实农民还有很多地方是需要我们去关注与关心的。有很多人鼓励农民去城市创业,我却不赞成这么做。城里人口压力已经够大了,如果再有更多的农村人涌进城里,只会更多的给城里造成的人口压力。而且大多数外出务工人员都会把孩子留在家里,这样会出现大批“留守儿童”。孩子是未来和希望,所以我们要把更多的关心放在孩子的身上,与此同时,留守老人的问题也很突出,很多老人在家带着孩子,但是这就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小孩教育不好,老人一般都是溺爱孩子的,还有的老人身体不好,没人照顾。

通过这次调研我认识到农村的现状,认识到农村存在的问题和潜在的深层次矛盾。

(1)修路:要致富先修路,这是所有经济富裕村的经验,也是想要发展必不可少的先提条件。要继续加大村公路的覆盖范围,也要将原有矸石路拓宽,修整。

(2)饮水工程:虽然我村因为靠近镇里,利用优势率先完成了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计划供水600户,现在已有400多户使用受益,但是这只解决了我村的村民吃水问题,让他们用上自来水,想要发展就还要新建一个排灌站,修复原本废弃的水渠,解决我村的养殖业和经济作物的用水问题。

(3)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建造一座文化大院。尽快筹建文化大院,积极引导和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除了电视、电脑以及远程教育平台外,村里基本上没有其他的文化基础设施和文化载体,文化娱乐和图书科普等方面的设施或载体,以及健身场所和设施。村民劳作之余,精神文化生活极为单调,给消极文化活动留下了可乘之机。建议想方设法筹集资金,尽快筹建文化大院,开辟村精神文明活动室,结合远程教育平台,既可以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又能增长他们的科技文化知识,提高身体素质,远离不良风气,促进村风文明。

(4)着重关心留守儿童和老人工作

①坚持开展家庭教育工作、青少年维权工作和调查研究。

②贴近实际,创新活动载体,配合学校开展相关活动。

③继续开展对青少年的扶贫助学活动,搞好留守儿童和贫困儿童的帮扶救助。

④组建关爱团,积极做好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

⑤建立完善的老年人组织,为留守老人建立一个温暖的大家庭。

⑥加大农村保障力度,为老人编织一张牢固的安全网安度晚年。

⑦依法养老,对少数虐待、遗弃老人的子女,要以包括司法、道德、社会、政府等多部门、多渠道惩处他们的行为,保护老人的权益。

(1)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村里的招商引资工作一直没有起色。建议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力争将有意向的项目尽快落实,带动本村经济发展和就业。

(2)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经济

①以占街头和潘北矿为依托,积极引导群众围绕特色农业下功夫,鼓励群众经商。利用这一优势,目前全村有1000多人从事这项工作。

②在积极引导的同时,还须前瞻性的采取一些有利于群众的发展措施。目前以六组为龙头的酥瓜生产,反季节生产不再单一,随时都可供应市场,但是规模有限,下一步可以鼓励并支持其扩大规模。

③拓宽村民再就业渠道,让他们在矿上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来增加群众收入。利用矿区优势,我村可鼓励村民到矿里务工,同时要为他们做好服务培训工作,进行安全教育,一方面可以增加村民收入,一方面也帮助解决留守儿童和老人的问题。

(1)关于发展和吸收党员

建议大力宣传鼓励、引导农村青年、致富能手、回乡退伍军人和大学生积极加入党组织,不断壮大党员队伍,为基层组织注入新鲜血液,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把一些有知识、有文化、工作能力强,具有开拓创新、事业心强的年轻人充实到村两委班子中去,使潘集村更加充满活力,与时俱进。

(2)充分利用远程教育平台

不将远程教育设备当成摆设。远程教育不仅对党员干部开放,也对广大群众开放。建议充分利用好现代远程教育平台对本村党员干部和群众进行培训,加强党员干部和群众对农业科技、法律法规等知识的学习,提高党员干部综合素质,指导农民发展生产,学习技术,促进农民增收。

(3)关于两务公开

建议将村务公开和财务公开落到实处,广泛听取广大村民的意见,尊重广大村民的意愿,不断提高村民对村务的参与度。

以上就是我到村任职以来走访、座谈和查阅相关资料后的调研。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立足全村经济发展的全局,进一,步深入群众当中,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学习党在农村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和农村相关法律法规,积极与村民和党员干部沟通,积极为村两委建言献策,努力做好国家政策法规的宣传员、村情民意的调查员、先进文化传播员、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员、群众事务的代办员、弱势群体的救助员和远程教育的操作员。以维护潘集村社会稳定为前提,以促进本村村民增收为目标,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为潘集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相信在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在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潘集村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关于回乡走访心得体会和方法四

在喧闹的世界里,心净才能心静!

——题记

夏日正午,我闲下来,便坐在窗边读书。还没有融入书中的世界,耳边便传入一阵刺耳的机器运作的声音,我皱着眉,抬头看向窗外,原来附近正在施工,机器的声音与重物倒塌的“轰隆轰隆”的声音夹杂在一起,像两团乱线揉在一起,不能融合为一体,好像互相排斥,可又不得不交织着,他们就这样矛盾地不停地冲击着我的耳膜。我一下子无心看书,眼前的字再入不了眼。瞬间,我的耳朵捕捉到各种各样的杂音——汽车鸣笛声,楼下人们的喊声,甚至是隔壁邻居的炒菜声……原本平静的心被扰乱,生活中各种烦心的事争先恐后地涌上心头。我放下书,急躁地只想发脾气——周围太喧闹,为什么不能安静一会儿呢?

几天后,爸爸带我回乡下老家去看望奶奶。下车后,扑面而来的是大自然的清香,我深吸一口气,只觉得心中都干净了不少。

老家很美,青葱的树木满山都是,青草遍野,近处的田地,远方的山峦,都是一片绿。这绿泛着清香流入了我的心,我放心地将心灵安置在此,让它在这美景中放松,休憩。乡村的一个特点深得我喜欢,那就是宁静。它没有城市中那么多的汽车,没有大机器。静静地站着,耳朵只能捕捉到风的呼吸和大地的心跳,我随着这律动,在大自然的抚慰下,那些束缚着心灵,使人压抑窒息的琐事都化作缕缕青烟,消散在了空气里。原本沉重的心情此刻变得清清爽爽,干净的如同一张可以任自己自由书写的白纸,只觉得,整个心灵都安静了,整个世界都安静了。

带着放松的心再回到城市时,周围的一切依旧,可我却不再浮躁,仍像在青山之中,世界一片宁静。原来宁静是自己制造的,只要让宁静走进心灵,那么周围的喧闹都会化为乌有。

坐在窗边,我又拿起了那本书,周围的环境一点都没变,但我的心,现在是一片宁静。

我想,我不会再急躁了。因为我知道,宁静已经走进了我的心灵。

关于回乡走访心得体会和方法五

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唐代·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唐代七言绝句《回乡偶书二首·其一》译文

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参考资料:

曹寅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10月版 :第266页 .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 ,20xx年12月版 :第56—57页 .

唐代七言绝句《回乡偶书二首·其一》赏析

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次句以“鬓毛衰”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读者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杨衡《对床夜语》诗云:“正是忆山时,复送归山客。”张籍云:“长因送人处,忆得别家时。”卢象《还家诗》云:“小弟更孩幼,归来不相识。”贺知章云:“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语益换而益佳,善脱胎者宜参之。

关于回乡走访心得体会和方法六

前言

为响应区委组织部要求,我于20xx年8月20日至20xx年9月30日,对我所任职的潘集镇潘集村进行了专题调研,结合我入村工作一个多月来所看、所想,写下此份调研报告,做一个系统的整理和归结。

正文

一、基本情况

一)村情村貌

潘集镇潘集村位于潘集区潘集镇中心地区,西邻张圩村,北接茨淮新河,土地面积3373余亩,其中塌陷地210多亩,被占地287亩。辖4个自然村,1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684人,63名党员,其中女性党员12名,农民人居纯收入达到4250元。潘集村矿产资源丰富,被潘一、三,朱集,潘北4个矿区所覆盖,交通也比较便利,属于潘集镇下属条件较好的村。

二)经济发展

1)潘集村为典型的皖中农业村,这里气候温和,四季宜人,土质肥沃,雨量充沛,生产稻、麦、杂粮。

2)潘集村经济作物比如各类蔬菜、瓜果。尤其是是酥瓜种的比较多。今年潘集村已种植了近百亩的酥瓜。

3)村民养殖鸡、鸭,牛、羊养殖比较普遍,不过未成规模,只有第6生产组有个比较大的生猪养殖场。

4)村里年轻人一部分外出打工,同时由于毗邻几个大型矿区,也有一百多人选择进矿务工。

二、基层党组织情况

潘集村两委在村支书潘冠力、村主任潘明德的带领下,努力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不断加强和完善基层组织建设,成绩斐然。全村共有党员63人,村两委成员7人,潘集村也成为新农村建设重点村。村双委班子精诚团结,齐心协力,努力做好村里的各项工作。

潘集村两委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采取多项措施,以改革创新精神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进行新探索、总结新经验,全面、深入、扎实、持久地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不断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水平,加快基层组织建设步伐,努力为实现“加快发展,富民兴村”的目标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1)全面深化了本村的“争先创优”活动。

2)扎实推进了村级组织办公活动场所建设。

3)健全村干部管理机制。在干部的管理上,潘集进一步规范了党支部“三会一课”制度、党员培养发展制度、党费收缴制度、坐班督查等制度,使村组干部的管理进一步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

4)以老百姓的利益为重,坚持以人为本、和谐为重地解决村内矛盾,极大的促进了村内的安全和稳定,从而较好的推动村子的发展。

5)潘集村的基层机构

①建立了《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各岗位工作职责等规章制度,设有简易的村务公开栏,通过该窗口栏目基本能做到不定期在向村民公布村务、财务收支及计划生育工作等情况。

②随着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农副产品价格不断上升,群众收入也随之提高,而且各村民小组建立了一支巡防队伍,让群众加入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去,保一方平安,为脱贫致富奔小康营造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

三、本村存在的问题

一)特色经济不成规模

(1)虽然潘集村的养殖户比较多,可以说家家户户都有,但是形成规模的只有6组有个生猪养殖场,远未达到集中式长期发展的目的。

(2)潘集村的经济作物也是比较分散,除了这两年新建了特色酥瓜种植园,而且规模也不大,其他的经济作物都是自种自销,没人组织,想种就种,不想种就不种。

二)交通问题

今年上半年,我们村在镇政府的支持下和村两委的努力下,为了解决本村一队,二队,三队,四队,六队,七队,八队、九队和黄庄群众出行难等实际问题,铺修了用于生产和生活的4000多米长的矸石路,但是由于资金不足,矸石路路况不尽人意,特别是我村的经济作物遇到天气不好的时候,运输并不方便,造成经济损失。

三)水利设施薄弱

我村北部毗邻茨淮新河,有天然形成加人工开凿的三条沟汇聚而成的大漯河流经村里,但因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原本的4条水渠现只有2条可用,对灌溉需求与设施跟不上的矛盾仍是让村民头疼的问题。

四)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问题

这两年国家宣传新农村的力度加大,我们总以为农民的生活都富裕了,其实农民还有很多地方是需要我们去关注与关心的。有很多人鼓励农民去城市创业,我却不赞成这么做。城里人口压力已经够大了,如果再有更多的农村人涌进城里,只会更多的给城里造成的人口压力。而且大多数外出务工人员都会把孩子留在家里,这样会出现大批“留守儿童”。孩子是未来和希望,所以我们要把更多的关心放在孩子的身上,与此同时,留守老人的问题也很突出,很多老人在家带着孩子,但是这就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小孩教育不好,老人一般都是溺爱孩子的,还有的老人身体不好,没人照顾。

通过这次调研我认识到农村的现状,认识到农村存在的问题和潜在的深层次矛盾。

四、针对我村存在的问题,我的看法与建议

一)解决我村的民生问题

(1)修路:要致富先修路,这是所有经济富裕村的经验,也是想要发展必不可少的先提条件。要继续加大村公路的覆盖范围,也要将原有矸石路拓宽,修整。

(2)饮水工程:虽然我村因为靠近镇里,利用优势率先完成了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计划供水600户,现在已有400多户使用受益,但是这只解决了我村的村民吃水问题,让他们用上自来水,想要发展就还要新建一个排灌站,修复原本废弃的水渠,解决我村的养殖业和经济作物的用水问题。

(3)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建造一座文化大院。尽快筹建文化大院,积极引导和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除了电视、电脑以及远程教育平台外,村里基本上没有其他的文化基础设施和文化载体,文化娱乐和图书科普等方面的设施或载体,以及健身场所和设施。村民劳作之余,精神文化生活极为单调,给消极文化活动留下了可乘之机。建议想方设法筹集资金,尽快筹建文化大院,开辟村精神文明活动室,结合远程教育平台,既可以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又能增长他们的科技文化知识,提高身体素质,远离不良风气,促进村风文明。

(4)着重关心留守儿童和老人工作

①坚持开展家庭教育工作、青少年维权工作和调查研究。

②贴近实际,创新活动载体,配合学校开展相关活动。

③继续开展对青少年的扶贫助学活动,搞好留守儿童和贫困儿童的帮扶救助。

④组建关爱团,积极做好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

⑤建立完善的老年人组织,为留守老人建立一个温暖的大家庭。

⑥加大农村保障力度,为老人编织一张牢固的安安度晚年。

⑦依法养老,对少数虐待、遗弃老人的子女,要以包括司法、道德、社会、政府等多部门、多渠道惩处他们的行为,保护老人的权益。

二)大力发展特色经济

(1)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村里的招商引资工作一直没有起色。建议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力争将有意向的项目尽快落实,带动本村经济发展和就业。

(2)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经济

①以占街头和潘北矿为依托,积极引导群众围绕特色农业下功夫,鼓励群众经商。利用这一优势,目前全村有1000多人从事这项工作。

②在积极引导的同时,还须前瞻性的采取一些有利于群众的发展措施。目前以六组为龙头的酥瓜生产,反季节生产不再单一,随时都可供应市场,但是规模有限,下一步可以鼓励并支持其扩大规模。

③拓宽村民再就业渠道,让他们在矿上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来增加群众收入。利用矿区优势,我村可鼓励村民到矿里务工,同时要为他们做好服务培训工作,进行安全教育,一方面可以增加村民收入,一方面也帮助解决留守儿童和老人的问题。

三)注重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务政务公开

(1)关于发展和吸收党员

建议大力宣传鼓励、引导农村青年、致富能手、回乡退伍军人和大学生积极加入党组织,不断壮大党员队伍,为基层组织注入新鲜血液,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把一些有知识、有文化、工作能力强,具有开拓创新、事业心强的年轻人充实到村两委班子中去,使潘集村更加充满活力,与时俱进。

(2)充分利用远程教育平台

不将远程教育设备当成摆设。远程教育不仅对党员干部开放,也对广大群众开放。建议充分利用好现代远程教育平台对本村党员干部和群众进行培训,加强党员干部和群众对农业科技、法律法规等知识的学习,提高党员干部综合素质,指导农民发展生产,学习技术,促进农民增收。

(3)关于两务公开

建议将村务公开和财务公开落到实处,广泛听取广大村民的意见,尊重广大村民的意愿,不断提高村民对村务的参与度。

结束语

以上就是我到村任职以来走访、座谈和查阅相关资料后的调研。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立足全村经济发展的全局,进一,步深入群众当中,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学习党在农村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和农村相关法律法规,积极与村民和党员干部沟通,积极为村两委建言献策,努力做好国家政策法规的宣传员、村情民意的调查员、先进文化传播员、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员、群众事务的代办员、弱势群体的救助员和远程教育的操作员。以维护潘集村社会稳定为前提,以促进本村村民增收为目标,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为潘集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相信在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在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潘集村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关于回乡走访心得体会和方法七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无改一作:未改/难改)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已经离开家乡很多年了,回家后才感觉到家乡的人事都已变化太多。

只有门前那在春风吹拂下泛起一圈一圈涟漪的镜湖的碧水,还是旧时模样。

少年时离乡,到老了才回家来;

口音没改变,双鬓却已经斑白。

儿童们看见了,没有认识我的;

他们笑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

偶书:偶然写的诗。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老大:年纪大了。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乡音:家乡的口音。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改”。

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一作“面毛”。衰:减少,疏落。鬓毛衰:指鬓毛减少,疏落。

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消磨:逐渐消失、消除。

镜湖:在浙江绍兴会稽山的北麓,方圆三百余里。贺知章的故乡就在镜湖边上。

第一首是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次句以“鬓毛衰”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读者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杨衡《对床夜语》诗云:“正是忆山时,复送归山客。”张籍云:“长因送人处,忆得别家时。”卢象《还家诗》云:“小弟更孩幼,归来不相识。”贺知章云:“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语益换而益佳,善脱胎者宜参之。

第二首可看作是第一首的续篇。诗人到家以后,通过与亲朋的交谈得知家乡人事的种种变化,在叹息久客伤老之余,又不免发出人事无常的慨叹来。“离别家乡岁月多”,相当于上一首的“少小离家老大回”。诗人之不厌其烦重复这同一意思,无非是因为一切感慨莫不是由于数十年背井离乡引起。所以下一句即顺势转出有关人事的议论。“近来人事半消磨”一句,看似抽象、客观,实则包含了许多深深触动诗人感情的具体内容,“访旧半为鬼”时发出的阵阵惊呼,因亲朋沉沦而引出的种种嗟叹,无不包孕其中。唯其不胜枚举,也就只好笼而统之地一笔带过了。

三四句笔墨荡开,诗人的目光从人事变化转到了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上。镜湖,在今浙江绍兴会稽山的北麓,周围三百余里。贺知章的故居即在镜湖之旁。虽然阔别镜湖已有数十个年头,而在四围春色中镜湖的水波却一如既往。诗人独立镜湖之旁,一种“物是人非”的感触自然涌上了他的心头,于是又写下了“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的诗句。诗人以“不改”反衬“半消磨”,以“惟有”进一步发挥“半消磨”之意,强调除湖波以外,昔日的人事几乎已经变化净尽了。从直抒的一二句转到写景兼议论的三四句,仿佛闲闲道来,不着边际,实则这是妙用反衬,正好从反面加强了所要抒写的感情,在湖波不改的衬映下,人事日非的感慨显得愈益深沉了。

还需注意的是诗中的“岁月多”、“近来”、“旧时”等表示时间的词语贯穿而下,使全诗笼罩在一种低回沉思、若不胜情的气氛之中。与第一首相比较,如果说诗人初进家门见到儿童时也曾感到过一丝置身于亲人之中的欣慰的话,那么,到他听了亲朋介绍以后,独立于波光粼粼的镜湖之旁时,无疑已变得愈来愈感伤了。

陆游说过:“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回乡偶书二首》之成功,归根结底在于诗作展现的是一片化境。诗的感情自然、逼真,语言声韵仿佛自肺腑自然流出,朴实无华,毫不雕琢,读者在不知不觉之中被引入了诗的意境。像这样源于生活、发于心底的好诗,是十分难得的。

关于回乡走访心得体会和方法八

理想,是什么呢?小时侯我经常呆呆地想这个问题。现在,我认为理想是一对翅膀,让我们飞过一座又一座的高山,只要你坚持不懈的往前飞,你就一定会看到一个全新而闪亮的世界。

我的理想,其实挺多的,一直都变换不定。这也许是因为我在渐渐长大的缘故吧。但有个理想在我心中整整埋藏了七个年头,那就是当一名教师,确切地说,是一名大山里的乡村教师。我如此的强调是大山里的乡村教师,是因为……

一个无聊的周末,我打开电视偶然间看到这么一个真实的故事:重庆某个偏远的山村,一个拄着拐杖的女孩,艰难地在山里行走,不……怎么算得上是行走?因为只有一只脚着地,另一只脚悬着,靠着双拐支撑着缓慢地走。她的手里还拿着一本语文书,对,她是去上学!她是某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她的班主任跟记者说,她学习很刻苦比一般的同龄小孩更热爱学习,但自身残疾,加上家庭极度贫穷,对于她的未来……此时上一片茫然。记者采访她时,我从她的眼神看出了她对知识的渴望。我仿佛明白了她那颗向往大山外的心,她的笑却是一种苦涩的笑。看到这时,一下泪水就淌出来了,就在那一刻,我对自己说:“我一定要当大山里的一名乡村老师!让那些渴望知识的大眼睛能够学到更多的东西,让他们走出大山,去领略山外的缤纷世界。”我不知道,还有多少像那个女孩一样渴望知识的孩子,正在与贫穷作“斗争”。如果我是一位偏远山村的教师,我一定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我所学的知识全部教给他们。也一定会让家庭贫寒上不了学却渴望学习的每一个孩子,安心地坐在宽敞的教室里学习。我坚信,经济上的困难是不会压倒我们的。因为,我知道还有许许多多跟我一样关心穷困孩子上学的人。还有“希望工程”!只要世间人人都献出一份爱,祖国的“明天”就会有第二个鲁迅和中国的爱因斯坦……

我的理想——走进大山,当一名乡村教师!我已经开始起程了,让我飞跃千山万水,把知识的种子播撒在最贫瘠的土地上!

作文走进高二800字2

人们常说,没有理想,就没有生活。

回头想想,一年前,我们怀揣着一分对未来的梦想,一分对梦想的执着,来到这所学校,看似平静的表面下,有一分对梦想的渴望,对灿烂的企盼。

经过一年的磨练,我的成绩并非近如人意,而且与我的梦想大相径庭。一次次的考分,成功一次次与我擦肩而过。曾一度后悔上高中的决定,可现在的我别无选择。残酷的现实逼迫我们没有时间去思考这些无谓的想法。也许是我的性格不好,常常伤害大家,在此,我向大家说声“对不起,请大家原谅我的作为。”如今,我们都挤在一条独木桥上行走,应该互相帮助,来圆我们的梦想。对于我们来说,通向罗马的大道只有一条而已。

时间飞逝,告别高一的芳草地,生命的史诗中又翻开了新的序曲。第一次漫入高二《2》班的教室,我恍然大悟,新的一年又开始了。一样的老师,一样的同学,却是不一样的心情。少了高一的潇洒与放纵,多图添的是高二的紧张与凝重。

从幼小时的呀呀学语到如今坐在高中课堂上这十几年的光阴,似乎是弹指一挥间,更何况这短暂的三年光景呢?就像是在坐火车沿途风光无限,可无论它多美多好,它都不是你的终点。如果你下车的话,你就永远和这辆车错过了。

“不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吧。我不想在回首往事时说:“我当初要是那样就好了。”我只希望我不会后悔。

黄昏的一屡残阳发出的霞光,夜空中一颗流星坠落前的辉煌,都是不甘心陨落与沉沦的最后拼搏。是对生命至高热爱的追求。

春去春回,花落花开,然后生命却只有一次,生命的雨季也只有一次。要懂得生活,懂得把握,坚信阳光总在风雨后,乌云过会有晴空,每一份希望都在自己手中。

作文走进高二800字3

我有一个梦想,梦中有碧海,有蓝天,有绿树,有芳草,还有一张张年轻的笑脸。我不止一次的梦见我走进了那扇朱红色的大门,走进了我梦中的大学。

今天,我站在高中的大门前,我知道,这里,将会是我梦想开始的地方。有人说,青春是汗与泪浇灌出的果实,而我,将在这片崭新的沃土上,用三年的时间,用我的辛勤和智慧,用我的付出和汗水,培育我的理想之花,期待它结出芳香甜美的果实。

四年前的今天,同样是一个新的开始,可那时的我只是一个稚嫩羞怯的孩子,用懵懂的眼睛窥视着周围的一切。今天,同样是一个新的开始,只是我已不再迷茫,我听到心底潜藏的声音,我听到梦中银铃般的笑声,我听到父母殷切的希望,我听到理想的召唤,它那么热切的呼唤着我,呼唤我策马扬鞭,扬帆起航;它叫醒我蛰伏的心灵,像漆黑的雨夜惊天动地的雷电,把我从混沌无知中唤醒,催我去继续找寻生命的真谛。

过了贪玩的年纪,明白理想的重量,我开始安顿下来,规划我的人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从我踏入高中校门的那一刻起,命运的时钟便开始转动,一分一秒,一点一滴,不容许丝毫懈怠,此时的同窗更像是并肩的战友,互相鼓励,互相帮助,真挚的友谊凝结着不服输的奋斗,在每个人身上体现。

收起假期的慵懒,我开始渴望每一个明媚的早晨,我渴望同学们一张张欢快的笑脸,我渴望老师每一句不倦的谆谆教诲,我渴望父母每一次欣慰的笑容,我渴望每一份沾满汗水的优异的成绩单,我渴望……

紧握手中的笔,写下一行行飘着墨香的文字,我的心在欢愉中跳跃,那是获取知识后的满足,是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

重新启动闹钟,洗去校服上的灰尘,翻开崭新的课本,我迎着初生的太阳,踏上了新的征程。

路上秋色正浓,让我们快快出发,在新的征程上追逐理想的太阳!

作文走进高二800字4

生活或是一条蜿蜒的路,或是一杯平淡如清的白开水,或是一泓死寂无声的湖,或是一团五彩续纷的锦绣……谁知道呢?

当我真正感受到生活的贴切和真实的时候。

我感受到了一些……因为生活像雾帷般地朝我眼前覆盖过来,我还来不及……窗外雨声潺潺,室内帘帷深垂,独坐窗前,或拥那份喧嚣,或品味这一刻宁静,黑暗中,划一根火柴,“嚓”的一声,转瞬间化作荧荧灯火,像噙在我眼中的泪,昏黄压抑的灯光,淹没了时间,突出了空间,而我仿佛不是在坐着,而是在时间和空间中飘流……曾经,有太多的梦随着悄然更叠的风月渐渐丢失,曾经,有太多的“珍贵”被我无情的浪掷;曾经,有太多的甜美苦涩的阴霾一一遮盖。曾经,在静默的天空下,我圆睁着双眼,执勧地寻找着什么,坚信天花乱坠的理想中,总有那么一个愿和自己心迹相通。

然而,曾经却有太多太多的叹息……

窗外雨更大了,只见一个影影绰绰的影子,在窗前晃荡,如同焦距未调好时拍出的照片。我把手伸出窗外去抓那影子,可是什么都没有。

唉!我叹了一口气,已是深夜了,看着桌上的钟,我无言了,那秒钟一圏一圈地走,分针一格一格地移,一滴一滴地,一滴^滴地,走了寒来暑去,走了花开花落,走了日沉日升,走了,走了…悠思间,今年我高二了。

猛回首,竟发现曾经留下的足迹是那样的模糊我悔了,如果生命有一次誊写该有多好!

我把头又转向了窗外,那雨,还是那样专心致志地,那样义无返顾地飘洒而来,还是那样潇洒飘逸,还是那样无拘无束。

雨还是那样,还是那样,而我呢?如果有一天我走了,像一发上膛的炮弹飞出枪膛,给容纳过我的天空留下过什么,也许只是一声巨响,或许什么都没有,但是在我飞完全程的时候,我能骄傲地对自己说:我曾经有过声音,速度和光亮,就够了!

作文走进高二800字5

在喧闹的世界里,心净才能心静!

——题记

夏日正午,我闲下来,便坐在窗边读书。还没有融入书中的世界,耳边便传入一阵刺耳的机器运作的声音,我皱着眉,抬头看向窗外,原来附近正在施工,机器的声音与重物倒塌的“轰隆轰隆”的声音夹杂在一起,像两团乱线揉在一起,不能融合为一体,好像互相排斥,可又不得不交织着,他们就这样矛盾地不停地冲击着我的耳膜。我一下子无心看书,眼前的字再入不了眼。瞬间,我的耳朵捕捉到各种各样的杂音——汽车鸣笛声,楼下人们的喊声,甚至是隔壁邻居的炒菜声……原本平静的心被扰乱,生活中各种烦心的事争先恐后地涌上心头。我放下书,急躁地只想发脾气——周围太喧闹,为什么不能安静一会儿呢?

几天后,爸爸带我回乡下老家去看望奶奶。下车后,扑面而来的是大自然的清香,我深吸一口气,只觉得心中都干净了不少。

老家很美,青葱的树木满山都是,青草遍野,近处的田地,远方的山峦,都是一片绿。这绿泛着清香流入了我的心,我放心地将心灵安置在此,让它在这美景中放松,休憩。乡村的一个特点深得我喜欢,那就是宁静。它没有城市中那么多的汽车,没有大机器。静静地站着,耳朵只能捕捉到风的呼吸和大地的心跳,我随着这律动,在大自然的抚慰下,那些束缚着心灵,使人压抑窒息的琐事都化作缕缕青烟,消散在了空气里。原本沉重的心情此刻变得清清爽爽,干净的如同一张可以任自己自由书写的白纸,只觉得,整个心灵都安静了,整个世界都安静了。

带着放松的心再回到城市时,周围的一切依旧,可我却不再浮躁,仍像在青山之中,世界一片宁静。原来宁静是自己制造的,只要让宁静走进心灵,那么周围的喧闹都会化为乌有。

坐在窗边,我又拿起了那本书,周围的环境一点都没变,但我的心,现在是一片宁静。

我想,我不会再急躁了。因为我知道,宁静已经走进了我的心灵。

关于回乡走访心得体会和方法九

5月12日,我局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到招贤镇?本色——老党员‘红色群落’?展览馆,进行了?本色精神?现场教育,学习老党员?五心?本色精神,参加活动的全体党员干部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参观了红色群落、本色之源和精神传承三个主题展厅,聆听了革命先辈王尽美、吕鸿宾、张相录、王玉璞等感人事迹,观看了本色专题片。一幕幕场景,一幅幅画面,一个个鲜活的事例,使全体人员深刻感受到了建国前老党员?一心向党、公心为民、用心实干、清心律己、热心传承?的本色精神,感受到了理想信念所绽放的耀眼光芒。

一、严格自律,心地清静

清静的心地来自于刻骨铭心的严格自律,来自于已经融入血脉的纯洁党性。

?依着老子的身份安排工作,沾老子的光是不光荣的。?当家人让碁山镇三庄村老党员吴正范找上级照顾一下孩子时,他断然拒绝说。吴正范参加过抗日战争、辽沈、平津、淮海、渡江、抗美援朝、对印反击战等战役战斗,转业后成为国家干部,1966年患不典型性麻痹症后主动回乡,上级多次询问有无困难,他总是说没有,要帮他翻新一下房子,他

也婉言谢绝。直到现在,吴正范仍然住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老房子里。采访时,他流着眼泪:?我没有啥可光荣的,多少战友牺牲在战场上,要是他们活着该多好。?

城阳街道东关三街的老党员董永明,在部队三次负伤。建国后他回到村里务农,担任村干部,他说:?那时候什么待遇也没有,但是对党有信心、有热情。?组织上多次找到他,把他安排到银行、供销社上班,他婉言拒绝。他的老伴杨秀芬是莱芜人,抗战期间入党,当时在华野15院当护士,复员后随董永明到了莒县,因种种原因,组织关系未能在莒县落下,成为?口袋党员?。近几年国家对建国前老党员进行生活补助,有人劝他怎么不向上级找找,他说:?找什么?现在有待遇了就找,那算什么?我们能从战场上活着回来,已是万幸了。?

二、坚持原则,行为清正

清正行为是清静心地的外在表现,在各种诱惑和考验面前,老党员们始终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做到讲原则、不贪占,行得正、坐得端。

夏庄镇李家抱虎村老党员李春田在部队时多次立功,建国后回到村里,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后又担任会计。近三十年的时间,他坚持原则、秉公办事,不合理的开支决不下账,想占便宜的决不让占。他常说:?群众的血汗钱,咱要是乱花、浪费,那就等于犯罪!?

峤山镇庙东头村老党员张锡文,建国后先后担任过县供销社主任、县商业局局长、县物资局局长等职。他一生党性原则极强,从没有利用自己职务之便为亲戚朋友办过一件私事,临终时对子女说:?我这一生不贪图荣华富贵,从没占过国家集体的便宜,我问心无愧。?

三、淡泊处世,甘于清贫

清贫既是老党员们的生活状态,也是他们的价值观念。长期无私的奉献和对纯洁党性的坚守,也使相当一部分老党员生活清贫,甚至不如普通群众。但他们甘愿承受生活的清苦,始终自食其力、艰苦奋斗,以达观向上的积极心态,过着宁静简朴的生活。

碁山镇天成寨村的刘太源,曾经当选为山东省第五届人大代表,多年担任村支部书记。在他任村支部书记期间,村里曾先后推荐1名大学生、1名技术员、2名社办教师,每次他都是开会研究,推荐别人家的孩子,没为自己的孩子考虑过一次。由于家庭困难,缺乏劳动力,刘太源的儿子早早辍学在家务农,他自己却因为忙于村集体的事情而很少顾得上家里。有一次,妻子病了,家里无钱治疗,儿子看着躺在病床上母亲,对父亲说:?你是咱村的支部书记,就不能先借点村里的钱给俺娘看病刘太源说:?要是每个党员有困难都向组织伸手,那国家怎么承担的起,有困难要自己想办法解决。?最后刘太源把自己家里的房梁锯下来卖掉,才

勉强凑了点费用,将自己的妻子送去了医院。直到20xx年7月去世,刘太源还是住在只是经过简单加固而没有房梁的房子里。

经历过残酷的战争年代,老党员们在物质不丰裕、生活不如意的时候,仍始终保持一种昂然向上的精气神和乐观从容的心境,他们没有抱怨,把所有经历的苦痛都化为对今天幸福生活的珍惜。

通过本次教育活动,我深深为红色群落的本色精神所打动,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要认真传承老党员们的?本色精神?,以老党员为榜样,增强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以更加饱满的工作热情,更加务实地工作态度,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环保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