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好的心得体会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们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学习心得体会范文,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有关四川省十次全会心得体会及感悟一
和盛唐大多数文人一样,年轻时的杜甫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了行万里路之上,他漫游吴越和燕赵,并与李白和高适在漫游中相交,从此成为相亲一生的知己。青年时代的杜甫除了诗情勃发,同时还具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天宝六年,即公元747年,唐玄宗诏令天下通一艺以上者到长安就选,杜甫以为机会到了,兴致勃勃地前往应试。然后奸相李林甫、杨国忠擅权朝中,怕贤才入选威胁己位,竟然弄出一个无一人及第的结果。对这一荒唐的结果,他反而上表唐玄宗,祝贺“野无遗贤”。杜甫的人生惨遭沉重打击,之后便是被他悲哀地称为“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十年长安旅居生活。十年里,她不断给达官贵人投诗献文,企图得到赏识和推荐。
直到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杜甫才被任命为河西尉,这个卑贱、且必须直接欺压底层百姓的职务,被杜甫拒绝了。这是一个重要的细节,从这个细节可以看出他和他的朋友高适的不同性格。高适也痛恨出任县尉,但恨归恨,他到底还是赴任了。这种往好里说叫做能屈能伸,往坏里说叫做得过且地的性格,显然要比杜甫的固执更合时宜。后来高适在政治上飞黄腾达,成为唐代诗人中仕途最得意的人,又一次证明了性格决定命运的道理。
公元756年,“安史之乱”爆发了,杜甫不得不携家带口加入到逃难的人群中。听说太子李亨在灵武继位,他立即前往凤翔投奔唐肃宗,要求杀敌立功,报效国家。唐肃宗见这个衣衫褴褛的男子慷慨陈词,就任命杜甫为“左拾遗”。虽然品级只是从八品,但专门负责为皇帝上陈谏言,职位较重要。这是命运给杜甫的一次重要机会,可惜这个机会被他耿直的性格给毁掉了。在他上任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当时朝中的丞相房琯是个贤臣,因其兵败,肃宗听信谣言罢免了他的官职,杜甫直言为他辩护,给皇帝提意见说:这么好的丞相你不任用,难道还想重蹈任用李林甫、杨国忠的覆辙吗?皇帝一听,气得半死,差点就下命令把杜甫拖出去斩首。杜甫因此事得罪肃宗,而被贬华州。
公元759年冬天(12月),官场失意、政治抱负破灭的杜甫开始考虑举家迁往成都。杜甫萌生入蜀的想法,大致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中原战乱,民不聊生,继续呆在那儿已不是明智的选择;二是蜀中安逸的生活、封闭的地理环境以及美丽的自然景区都使诗人心生向往,加之唐玄宗避安史之乱,首选之地也是蜀;第三,恰好这时杜甫有个朋友在四川做官,这人就是剑南西川节度使严武,他曾屡次捎信叫杜甫到成都来。杜甫经过认真的考虑,终于定下了这次行程。由陇西(今甘肃南部)经天水同谷入蜀,在崎岖的山岭和险恶的栈道上行走了一个月,终于抵达梦中的成都。杜甫靠亲友资助,在成都浣花溪畔选择了一块空地,搭建起几间茅屋,屋前屋后种上一点蔬菜,过上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以后的日子,杜甫沉浸在成都安闲和舒适中。他曾游逛武侯祠,写了一首十分著名的诗《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自760年到765年,其间除流亡今四川三台,阆中一带一年多以外,诗人先后在此居住了近四年,写诗两百四十余首,其中包括《蜀相》、《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楼》、《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名篇。广德二年(即公元765年)5月,杜甫随着年龄的增加,思乡之情也与日俱增,这一点在他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有明确的表述。蜀地虽然以它的山水和温情慰藉了诗人的心,但诗人还是很怀念他的故乡,如今故乡的战事已经结束,年过半百的诗人终于下决心回家看一看。于是,他携家经水路出蜀,至夔州(今重庆奉节)又滞留二年。出三峡后飘泊于荆、湘,以舟为家。当船停泊在岳阳楼下时,杜甫的病情已经相当严重了,家人们把他搀扶进当地的一家客栈,一边安顿下来,一边用所剩不多的银两去四处买药。在这举目无亲的他乡客栈,没有人知道这个贫病交加的老人是谁,也没人知道他骨瘦如柴的手曾经写出过多么壮美的诗句。一人伟大的灵魂就这样凄凉地安息在岳阳的客栈里了,享年59岁。在他去世前不久,写下了他的绝笔长诗《风疾舟中伏枕书怀》,诗中,他回顾了不堪回首的一生,末了,依旧对国家的前途忧心:“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他对所忠诚的国家如此牵挂,然而他爱国家,国家却不爱他。
他的一生就像空旷午夜划过天庭的流星,虽然以耗尽生命获得了一次耀眼的闪亮,却没有人去赏识和热爱。这个星空下寂寞的老人,除了给我们留下那些气雄天下的诗歌,就只有三座纪念他的草堂。令我们四川人自豪的是,杜甫漂泊的足迹印满了大半个中国,但纪念他的三座草堂却都在四川,它们分别位于成都、三台和重庆奉节。三座草堂,都是记录杜甫晚年的生活,而成都的杜甫草堂,无疑是三座草堂中的龙头。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早在唐末,韦庄就在遗址上重建草堂,以后经历历代十多次培修,到清嘉庆十六年(1881年)重修完成时,基本奠定了今天博物馆的规模。杜甫草堂博物馆主体是由五重中轴线上的建筑组成的,分别是正门、大廨、史诗堂、柴门、工部祠,另外还有碑亭和茅屋。
【正门】我们现在所在的地方就是正门。在旁边我们可以看到一条小溪,这就是浣花溪。浣花溪属岷江水系,由温江西来,经苏坡桥至成都。在唐朝时浣花溪江阔水宽,能行大船。杜甫诗中写道“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就是描绘浣花溪当年的繁忙景象。浣花溪其名的由来还有一个与她秀美的自然景观相吻合的故事。唐代,浣花溪畔住着一位贫家女子,笃信佛教,是位虔诚的居士。有天晚上,她梦见仙人给了一颗宝珠,醒来之后便有了身孕,这位做梦的妇女次年四月初九生下了一个女孩,这女孩后来被做做“任氏”。任氏长大后,也像母亲一样礼佛信教。有一天,任氏在浣花溪边洗衣服,一个浑身长满恶疮的和尚要求溪边洗衣服的妇女们给他洗那件污秽不堪、沾满脓血的袈裟,一同洗衣的妇女们都不肯,只有任氏欣然答应。当任氏把僧袍放进溪水搓洗时,奇迹发生了——只见她每漂衣一次,便有一朵朵莲花,随手而出,漂满小溪。人们无不惊异,和尚却早已不知去向。当地人于是将这条小溪命名为“浣花溪”。而浣花溪的真实得名是源于成都的蜀锦。灿若云霞的蜀锦在织成之前,必须放到水里洗濯,称为濯锦;而流经成都的两江水质清澈,是濯锦的上佳选择。于是这里的河流都和锦有了关系,比如“锦江”,其实就是濯锦之江的简称。至于浣花溪,也是濯锦的产物——一匹匹织着花朵的锦在溪水里洗濯,不就如同浣花了吗?“浣花溪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这就是杜甫抵达成都后写下和浣花溪有关的诗句。此后,浣花溪民不断以变幻多姿的形象和细节出现在老杜的作品里,这条灵性的河,它给老杜带来了安静、优雅和灵感:“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照壁是中式建筑特有的东西,依寺观、祠庙而建,在建筑群与原野之间,形成一道屏障,它和中国人“花看半开,洒醉微醺”的处世方法和审美情调相辅相成——有了照壁,门内的景致就不会被一览无余,增加了景观的纵深感和神秘感。
正门正中有一匾额,上书“草堂”二字,是清代康熙第十七子,雍正皇帝之弟果亲王允礼的手笔。门两侧还有一副对联:“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万里桥即今成都的老南门大桥,三国时,蜀国费礻韦出使东吴,诸葛亮亲送到桥头。费礻韦深感此行联吴抗魏,任重道远,临别时对诸葛亮说:万里之行,始于此桥,由是此桥被称作万里桥。杜诗中的“百花潭”并非今天的成都百花潭,专家考证,可能在今草堂南面、浣花溪上游的龙爪堰一带。(今百花潭是清末成都知府黄云鹄听信当地人之言所误指)。“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十颗简洁的汉字,准确绘出了杜甫草堂的地理坐标。在这个坐标圆点上,浓缩了一个旷世逸才最重要的三年零九个月,也浓缩了一部芳华绝代的中国文学史。
【大廨】大廨是草堂中轴线上的第二重建筑。“廨”是官署,古代官吏办公的地方。由于杜甫曾做过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人出于尊崇,将这重建筑作了如此命名。安放于大廨厅中央的杜甫塑像,出自出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钱绍武之手。这尊铜像呈跪姿,身材精瘦,以较为抽象和夸张的艺术造型,来表现诗人饱经忧患的一生和他忧国忧民的情怀。我们在此驻足凝视,似乎感到时光己经倒流回一千二百多年前,诗人正漂泊在江河之上,他跪立船头,手抚诗卷,头部微仰,双眉紧蹙,仿佛仍在向苍天悲怆地发问“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的沉重慨叹。这一尊感人至深的塑像,不但外观极为传神,内涵也无比厚重。透过塑像那单薄赢弱的身骨,杜甫一生饱经忧患、贫病交困、郁郁不得志的不幸经历,便已历历如在眼前。再看他那低首捋须、沉思苦吟的神态,诗人忧国忧民的眷眷情怀,更是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大家可以用手摸摸大诗人,顺便带回点诗人般的灵气和才气…在1986年,一位伟人曾在此触目相视,久久不愿离去。感慨很深,大家可能都猜到他是谁了,他就是我们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ps:1、左拾遗: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相当于今天的人事部、组织部职员)2、检校工部员外郎:“工部”为中国封建时代中央官署六部之一,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政令,类似于今天的水利部、交通部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公元720xx年出生于河南巩县,770年因贫病交困,死于湖南湘江的一条船上。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经历了玄宗、肃宗、代宗三朝。由于他具有“致君尧舜上”的远大政治抱负,却始终得不到重用,一生颠沛流离,饱经忧患,因此,能更深刻地认识到当时社会存在的种种矛盾和弊端,体验到下层百姓生活的艰辛和困苦,并用诗歌把这一切反映了出来。他传世的1400多首诗,大都是这种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不朽作品。如“三吏三别”、《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等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名篇。因为杜甫有着深沉而博大的思君、忧国、爱民的情怀,还因为他的诗歌代表着中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所以后世把他尊为“诗圣”。
1958年毛泽东游览了杜甫草堂时,对后人凭吊杜甫草堂的诗句石刻看得十分仔细,盛赞杜诗是“政治诗”。他对大廨前这副清代学者顾复初的名联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上联“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意思是:我(作者)与你(杜甫)生活在不同的朝代,试问这人杰地灵的神州河山,古往今来,在众多诗人墨客中,能有几个像你我这样才华横溢、立志报国?但却不能为世所重,只能如蜷龙卧虎,不得伸展凌云壮志!下联“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是说:您杜少陵先生和我一样,也是流寓作客在蜀中,但您却留下了这座伴随着明月清风而流芳千古的草堂,与天地共存。言外之意是同为流寓,我的命运更为不幸,什么也没留给后人,身后只能是形销而迹灭了。可是作者却没有想到,正是因为撰写了这副对联,所以他的名字竟得与草堂共存。这副对联写得非常含蓄婉致而耐人寻味。毛泽东同志游览草堂时在这里仔细观赏,久久沉思。郭沫若则称赞它是“句丽词清,格高调永”。
大门两侧是一副著名的集古杜句联。“吏情更觉沧州远,诗卷长留天地间。”上联出自于杜诗《曲江对酒》,下联出自《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上下联分别借用杜诗,从匡世济民的思想情操和彪炳天地的诗歌成就两方面褒扬了杜甫,言简意赅。“杜陵落笔伤豺虎,爱国孤悰薄斗牛。”这是叶剑英同志1960年3月参观草堂时所赋绝句的前两句。上联借用杜甫赞美李白的诗句“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赞美杜甫。下联指杜甫一生忧国忧民,虽受排斥,却至死不悔,他那独有的满腔爱国热情,忠义正气,直冲霄汉,逼近斗牛。(斗牛是星宿的名称)“挺身艰难际,张目视寇仇。”这是张爱萍借用杜诗赞美杜甫爱憎分明,在国家艰难时敢于挺身而出的精神。
大廨内还可以看到杜甫草堂全景图。杜甫于公元765年春天离开成都,顺长江向东飘泊。诗人离去不久,草堂便毁损颓败。五代时,诗人韦庄在成都做前蜀政权的宰相,他寻找到的草堂遗址,便“重结茅屋”来表达对杜甫的怀念之情。北宋元丰年间,成都知府吕大防再次重修,并把杜甫像画在墙壁上,使草堂具有了纪念祠堂的性质。以后历代,草堂多次重修,其中最大的两次,是在明代弘治十三年(公元1520xx年)和清代嘉庆十六年(公元1820xx年),基本上奠定了今日草堂的规模和布局。经过一千多年的演变,当年的草堂故居,已成为今天供人们瞻仰、凭吊“诗圣”的纪念性建筑群。建筑格局以一条中轴线贯穿始终,主体建筑从正门、大廨、诗史堂、柴门到工部祠都在这条线上,两旁以对称的附属建筑相配,其间又有溪流萦回,小桥相连,竹树掩映,显得既庄重肃穆,又清幽雅洁。
【诗史堂】穿过大廨,我们便来到了草堂的主厅——诗史堂。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战乱的时局把他卷入颠沛流离的人群中,使他真实而深刻地接触和认识了当时的种种社会景象。他忧国忧时,挥毫赋诗,直书情怀。留传至今的一千四百五十多首诗歌,思想与艺术造诣极高,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诗作也反映了唐朝转折时期的社会动荡,民间疾苦,读其诗,如同读一部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他的诗被后世誉为“诗史”。他是我国诗坛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集大成者,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也被尊为“诗圣”。“诗有千秋,南来寻丞相祠堂,一样大名垂宇宙。桥通万里,东去问襄阳耆旧,几人相忆在江楼。”此联以杜甫的文章道德比诸葛亮的文治武功,颂扬杜甫象诸葛亮一样,英明永垂天地,也表达了对杜诗成就的崇敬和追怀先贤的感情。耆旧,是指德高望重的老人。大厅正中有著名雕塑家刘开渠先生以写实手法雕塑的杜甫胸像,微蹙的眉宇,深沉的目光,以及冷峻的嘴角,准确而凝练的刻画出诗人忧虑国家民族命运的拳拳赤子之心。塑像两侧的楹柱上,悬有朱德同志1957年参观草堂时题写的对联:“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表达了朱老总对诗圣的崇敬和对草堂名胜的热爱与关怀。
大厅的东壁有陈毅同志所题对联:“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此联出自于杜诗,诗人用比兴手法,以松代表美好事物,以恶竹代表腐朽势力,希望代表美好事物的松树快快成长,对代表邪恶的恶竹则主张毫不留情的展出干净。陈毅同志在庐山会议和文革期间多次题写该联,希望正确的思想得到发扬,阻碍我国发展的思想得以遏止。表现了他爱憎分明,惩恶扬善的高尚情操。中间立放的是民间艺人所塑的杜甫的像.大家可能会问这里的大圆桌是做什么的。以前的文人墨客来瞻仰杜甫时,就在这里铺纸摆砚,吟诗作对,纪念诗圣。再来看西壁的对联。这是郭沫若老先生用狂草字体题写的对联。大家认得出联上的字吗?“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杜甫常在诗中以创痍喻战乱给社会带来的灾难。上联指杜甫用诗歌真实,生动的反映出“安史之乱”带来的社会的不幸以及唐朝的盛衰之变,不愧为诗中的圣哲。下联则赞扬诗人同情人民的苦难,写了不少反映人民悲惨境遇的不朽诗作,这些诗作震撼人心,犹如波涛巨澜。
在堂内东、西两侧,分别立放着民间艺人所塑的杜甫(东)、李白(西)泥像。大家一定会奇怪,为什么纪念杜甫的地方会有李白的塑像呢?李、杜同为唐代诗坛成就最为突出的大诗人,被郭沫若誉为“中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虽然两人所走的创作道路不同——杜甫注重现实,李白则极其浪漫,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成为感情真挚的好朋友。虽然他们相处的时间并不很长,后来又各自东西,再未见面,但都深深地系挂着对方,特别是杜甫,始终对李白充满敬意,在其流传下来的诗篇中,怀念李白的就有十几首,首首都表达了对这位挚友的钦佩和思念。李杜交谊,可以说是文坛上千古传颂的一段佳话。鉴于这个原因,李白的塑像出现在纪念杜甫的地方,也就毫不足怪了。
【柴门】出诗史堂,我们看见一条小溪穿插在建筑群之间,上面有一座小石桥勾连交通。小桥左侧竹丛中,有“水槛”横跨溪上;过小桥,柴门迎面而开。水槛与柴门都是当年杜甫的草堂曾经有过的建筑,杜诗中有“新添水槛供垂钓”、“柴门不正逐江开”的描述。所谓“水槛”,就是搭在水亭上的木栏,“柴门”也不过是茅屋的篱笆门,可以说都是很简朴的,远不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现在的水槛与柴门,是后人重修草堂、扩大庭园时所造的象征性建筑,但我们仍可以睹物思人,想象出当年诗人在这里迎送客人或凭栏垂钓的情景。
门上匾额为著名画家潘天寿先生所书,柴门楹柱上悬挂着明人何宇度撰写、今人 诰补书的一副对联:“万丈光芒,信有文章惊海内;千年艳慕,犹劳车马驻江干。”“万丈光芒”出自韩愈《调张籍》:“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这是韩愈对李白杜甫诗歌成就的高度评价。“信有文章惊海内,犹劳车马驻江干”出自杜甫《宾至》:“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意思就是,我又没有文章名扬天下,何必劳烦你老人家的车马到这溪边来看望我?表面看起来是谦虚,骨里里却是难以自禁的郁闷和自负。而何宇度则巧妙地改“岂”为“信”,改“犹”为“漫”,将诗人的自谦之语变成了后人的赞誉之辞,十分精巧而绝妙。确实,正因为杜甫给我们留下了成就极高、震动海内外的不朽篇章,千百年来,才会赢得无数后人的尊崇与倾慕,到此凭吊其故居草堂胜迹。透过柴门,我们也看到了一个时代的才华和疾病。
【工部祠】工部祠是杜甫草堂的灵魂,里面供奉着杜甫塑像,因杜甫曾被授“检校工部员外郎”之衔,人称“杜工部”,所以这重殿作了如此命名。祠前有清代学者、书法家何绍基撰写的著名对联:“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落款为:咸丰甲寅人日由果州暂回省署次杜公祠题此学使道州何绍基。咸丰甲寅,即1854年,时距重修工部祠已经三十三年了。何绍基,湖南道州人,诗人,书法家,曾任四川学政,相当于现今的四川省教育厅厅长。人日,即农历正月初七(旧俗:正月初一为鸡,初二为狗,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老杜隐居草堂期间,时任蜀州(今四川崇州)刺史的好友高适普在公元761年的正月初七(人日)时写诗怀念杜甫:“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九年以后,杜甫已经离开成都,飘泊到湖南湘江,而高适已经去世。一天,他偶然从书箧中翻出这首诗,重新读到九年前故人的人日寄诗,联想到自己处于“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的悲惨境地,不禁睹物生情,潸然泪下,于是写下了《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一诗,抒发了对故友的哀悼之情。从此、高、杜人日唱和的故事传为佳话。
何绍基是个饱读诗书的才子,对高、杜人日唱的雅事烂熟于胸。1854年,他从果州(今南充)主考归来,返蓉途中就构思女孩子这副对联。为了与对联中的人日归来相符,他抵达成都后没有回家,而是直奔草堂,特意在郊外住了一夜。第二天就是初七人日,他来到草堂一挥而就,写下了这副草堂里著名的对联。对联的高明在于,它既缅怀了杜甫,也隐然以杜甫的继承者自居。此联一出,引来文人墨客竞相模仿,此后,人日游草堂也成了成都一大风俗。
进入祠堂,正中为清代建塑的杜甫泥像,东西两侧陪祀的则是南宋诗人陆游和北宋诗人黄庭坚。为什么要塑黄、陆像来配杜甫像呢?工部祠祭祀的当然是杜甫,他是草堂的主人,这时曾有过他的生活和他的诗。但按我们祖先的习惯,祭祀某个大伟人大名人的祠堂,往往得拉一两个和大伟人大名人有关名气稍小些的伟人名人坐在一起,接受后人的香火或顶礼膜拜——这叫做“配享”,也叫“配祭”。比如祭祀孔子的文庙,一般都有亚圣孟子和理学家朱熹的位置,而祭祀关羽的关帝庙,则少不了关平和周仓。那老杜以后的诗人,谁有资格坐在他老人家的身边,一起享受这千载以降的香火呢?祠内清人钱保塘的一副对联“荒江结屋公千古,异代升堂宋两贤”已经揭晓了答案。对联意思是:当年在郊野溪畔筑茅屋而居的杜公是千古不朽的;与他生活在不同时代的黄、陆继承了他的衣钵,升堂而入室,成就显赫,堪称宋代的两位贤哲。宋两贤就是剑南诗派的代表南宋诗人陆游和江西诗派的代表北宋诗人黄庭坚,这在宋代诗歌中居于主流位置的两派,都曾深受杜甫的影响。其次,与杜甫一样,陆游和黄庭坚都是外乡人,同样和四川有不解的缘分。陆游原籍浙江山阴,但四川对这位爱国诗人而言,已经不仅是第二故乡的概念,更是他生命中最辉煌的一段记忆。江西人黄庭坚仕途不顺,被贬四川,曾在宜宾居住了好长一段时间,昔年他喝酒吟诗的流杯池,现已成为宜宾的一大景点。
【碑亭】在工部祠的东侧,有一座以茅草作顶的碑亭,上镌刻“少陵草堂”四个大字,其笔力浑厚,笔姿秀润,这是果亲王允礼所题,正门上的“草堂”二字就取自其中。爱新觉罗.果亲王允礼是清康熙皇帝第十七子,雍正皇帝之弟。雍正初,被封为多罗果郡王,以后又晋封为亲王,世称果亲王。允礼爱诗文,好书画,他于雍正十二年(734)赴泰宁,送 喇嘛回西藏,路经成都,拜谒草堂,题写了“少陵草堂”四字,后镌刻成碑。杜甫草堂为什么又叫“少陵草堂”呢?这是因为杜甫曾居于京兆(长安)杜陵这一带居住过。杜陵在长安城东南,原叫杜县,汉宣帝在此筑陵,才改名杜陵,在杜陵东南十余里有小陵,亦称少陵,为汉许皇后葬处。杜甫在诗中常自称“杜陵布衣”、“少陵野老”。因此后人亦称杜甫为“杜少陵”,杜甫草堂为少陵草堂。在没有重建茅屋时,人们将其作为茅屋的象征,在这摄影留念。少陵碑亭也因此成为草堂和成都一个象征性建筑。
【茅屋】我们由“少陵草堂”碑亭向北,过一座横跨溪流的小木桥,就可以看到一座茅草覆顶,黄泥涂壁的典型川西农居建筑。我们所看到的茅屋是1997年2月在茅屋遗址上恢复重建的。几株大树,一座简化了的此门,还有一眼水井,以及环绕的芭蕉和其他灌木,它们簇拥着一座川西民居式的茅屋。茅屋的正中为堂屋,左右为卧室,东头为厨房。每一间房都入进了相应的家具,桌椅、石磨、水缸等,园内则按杜甫写下的诗句“入门四松在”,“小径升堂旧不斜,五株桃树亦从遮”而种植了松树,桃树,还有菜畦和药圃以及水井都是在杜诗中多次提及的。大家可以进去参观,这石桌凳就是杜甫一家娱乐休闲的地方了。大家请看这棵楠木。杜甫非常喜欢爱这棵楠木,他枝繁叶茂,可以遮雨,避暑,诗人也常在树阴下吟诗。可一次暴风雨将这棵楠木连根拔起。诗人异常伤心,写下“我有新诗何处吟,草堂自此无颜色”的诗句。为了告慰诗圣在天之灵,现在草堂内四处都种上了楠木。楠木,松树和竹子是杜甫最喜欢的三种植物,也可由此看出诗圣刚直不阿,高风亮节。
【浣花祠】这浣花祠是为谁所建呢?又为何取这样一个富于诗意的名字?在我们在进大门之前介绍浣花溪时,曾述及一段充满神奇色彩的故事,说的是一位住在溪边的任姓姑娘,替一个长满癫疮的和尚浣洗又腥又臭的袈裟,浣花溪中便泛出了朵朵莲花。就是这位从小就不同寻常的任姑娘,后来做了一件青史留名的大事,成为一代巾帼英雄。据《新唐书)、《旧唐书)记载,任姑娘成人后,被当时镇蜀的西川节度使崔宁纳为妾。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年,距杜甫离开成都仅三年),崔宁奉召入朝,留下他的弟弟崔宽留守成都。泸州刺史杨子琳乘机发动叛乱,率精兵数千进犯成都,崔宽不能抵御,形势十分危急。在此紧要关头,任氏毅然拿出家财十万,招募勇士千人,由她亲自指挥终于击溃了叛军,使成都百姓免于涂炭。由于任氏保卫成都,维护统一有功,受到朝廷嘉奖,被封为“冀国夫人”。冀国夫人任氏保卫成都,名垂青史,受到人们的尊崇。后人为了纪念其功绩,便在其乡里的浣花溪畔为她建立祠宇,与杜甫草堂和梵安寺(今草堂寺)相邻,其祠称“冀国夫人祠”。但因任氏的出生和事迹与浣花溪有关,故人们多称她为“浣花夫人”,称其祠为“浣花祠”,这样反更亲切,也更具传奇色彩。现在的浣花祠,为清代重建,祠内原有浣花夫人泥塑像,惜乎毁于文革中。1982年,由四川省雕塑家赵叔同先生重塑浣花夫人像。塑像着重表现了这位女中豪杰英武果敢的气概,令人怀想起她亲率勇士保卫成都所建立的殊勋。祠内正殿两侧悬有清代大学者俞抛所撰,现代人江庸补书的一幅槛联:新、旧书不详冀国崇封,但传奋臂一呼,为夫子守城,代小郎破贼;三、四月历数成都盛事,且先邀头大会,以流筋佳节,作设帐良辰。此联构思巧妙,追古抚今,时空交错,文采飞扬,对仗工稳,堪称佳作。上联追述史实,赞誉浣花夫人的英雄事迹,是纵写;下联则记叙三、四月的邀头大会为成都游赏活动中之最盛者。
【花径和影壁】杜甫当年营建草堂,为美化环境,曾在堂前屋后遍植花果树木。杜甫客居草堂时,曾在《客至》诗中写道:“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可见“花径”是一条两旁栽满花木,通向草堂的小路。当我们今天行走在这红墙夹道、藤花匐墙的“花径”时,依稀能想见杜诗描写的当年景色。在花径的东端入口处挂有由著名书法家沈尹默先生所书的“花径”一匾。门楹两旁,有郭沫若先生撰书的对联:“花学红绸舞,径开锦里春”。此联巧妙地将花径二字分别嵌入联首。上联意指草堂内迎风摇曳的似锦繁花,有如人们在欢跳红绸舞,下联则谓此花径可通向春色满园的草堂。
在影壁上用青花碎瓷镶嵌的“草堂”二字。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四川劝业道(清光绪三十四年之后,各省陆续设置的一种官署名,其职责是掌管全省农工商业及交通事务)道尹周善培曾在草堂寺通草堂内墙上大书“草堂”二字,以碎瓷砌就,但在文革中被毁。今花径照壁上所嵌“草堂”二字,为其弟周竺君所书。作为草堂的标志之一,此处被称为“草堂影壁”,党和 毛泽东、朱德摄影留念。毛泽东有一幅照片,就是在这里拍摄的,他老人家反背着手,站在影壁前细细观看,因此他留给我们的只是他的背影――这是不多的几张毛老人家的背影照之一。
【大雅堂】与诗史堂和大廨这些已经存在了几百年的古董不同,大雅堂是20xx年才建成开放的。堂前正中的空地上,立了一尊杜甫铜像。他双眉紧皱,低着头,好像坐在高处俯看脚下。这是由著名雕塑家叶毓山创作的老杜像,取材于杜甫离开成都后的悲惨晚年。那时候,杜甫漂泊在今天的川东,他坐在江崖上,俯视着脚下的流水,他看到的情景,杜诗有云:“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是我国诗歌发展史上的集大成者。既然是集大成者,那么他就必然有其源流,也有其传承。故此,大雅堂里集合了十十倍一诗人,他们和杜甫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他们是杜甫的战友、同伴、兄弟,他们都是中国诗歌史上绕不过去的高峰。他们是以下十二位不同时代的诗人。
屈原: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代表诗句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陶潜(渊明):晋宋时期诗人,代表诗句有:“采菊东离下,悠然见南山”;
陈子昂:唐代文学家,四川射洪人。代表诗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王维:盛唐诗坛上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鼎足而立的大诗人。代表诗句有:“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李白:盛唐诗坛高峰之巅的伟大诗人,被誉后“诗仙”。代表诗句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白居易:盛唐诗坛的三大诗人之一。代表诗句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李商隐:唐代诗人,代表诗句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四川眉山人。代表诗句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黄庭坚:北宋诗人、书法家。代表诗句有:“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溪上桃花无数,花上有黄鹂”;
陆游:南宋诗人,代表诗句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李清照:南宋女词人,代表诗句有:“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人似春将老”;
辛弃疾:南宋爱国词派的领袖和旗帜,代表诗句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正中的墙壁则以平面的方式留给了草堂的主人杜甫,这是一幅大型磨漆壁画,长十六米,宽四米,足足有六十四个平方,相当于一间宽大的客厅的面积。这是迄今为止国内最大的磨漆壁画。杜甫被诗歌紧握的一生徐徐展开,它以色彩和图像的形式,把一个诗人的命运浓缩在这壁画上。
好了,杜甫草堂的参观游览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有关四川省十次全会心得体会及感悟二
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成都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
您好!欢迎您来到美丽的“秦汉古镇·川西水乡”平乐古镇做客!在这里,您将领略到深厚的历史、民俗文化和古镇优美自然风光,希望您能在此度过一段轻松而美好的时光。
首先,让我们先来了解下平乐古镇的来龙去脉吧:平乐古镇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150年西汉元年,这个四面环山的绿色小盆地就因修水利、兴农桑而形成集镇,至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母亲河白沫江见证了平乐古镇的历史,“一江分三水”的独特格局,使平乐在白沫江的滋养下,形成了灿烂的历史、民俗文化及独特的建筑风格。加之平乐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平乐自古便成为“南方丝绸之路第一驿站、茶马古道第一镇”,南方古丝绸之路环镇而过,保留至今,今天来到平乐,我们就可以看到她深重的历史痕迹——古街、古寺、古树、古道、古桥、古风、古民居、古坊、古堰、古歌……
平乐古称“平落”,因四川话“落”与“乐”谐音,平乐逐渐被人们所接受,与古镇自然而和谐的环境相结合,取其“平安快乐、平常人的快乐”之意。所以当您再看到平乐二字的时候,请您记得川西有一个“平安快乐”的地方叫平乐。
平乐古镇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除古镇核心区外,尚有5大风景区,其一花楸山风景区,拥有康熙御赐的“天下第一圃”和川西地区保存最完好的清代古民居群——李家大院,有如陶渊明所描绘的世外桃源;其二金华山风景区,拥有唐代摩崖石刻雕像群和罕见的天马行空浮雕图,是礼佛朝圣的好去处;其三秦汉驿道风景区,以唐代千手观音院、城隍庙、秦汉驿道闻名海外;其四芦沟风景区,拥有万亩竹海,沿途十里长廊尽是翠竹掩映,有“森林氧吧”之称,是避暑纳凉的胜地;其五金鸡沟风景区,造型独特的金鸡桥、原始生态的自然景观、独特的地理结构及保存完好的造纸作坊遗址,是广大青少年探幽访古的绝佳之地。
平乐镇属浅丘型地貌,山丘坝各占三分之一,镇域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地下水资源相当丰富,全镇及相邻镇乡盛产竹木,竹资源尤为丰富。早在宋代平乐镇就是闻名的纸乡。周围四面环山,中间是一坦平原,高处鸟瞰,宛如一小盆地,素有“天府平乐”之美誉。
沿入口进来的这条街叫乐善街,乐善街因连通乐善古桥而得名,是古镇特色精品水景街区,街道引白沫江之水经顺江堰,到达乐善街水景街区,最后又通过安乐堰,汇入母亲河白沫江。大家仔细看看水景街,就会发现,原来长达300余米的水渠上,架有十来座人行桥,更独特的是,这里的每座桥都是完全不一样的风格,有拱桥、平桥、石墩桥、踏板桥……每一座桥都有不同的来历,大家如果感兴趣,可以到桥上走走,看个究竟。
平乐乐善街最大的特点就是集中了平乐的美食和酒吧娱乐。如果您想尝到平乐古镇最有特色的碗碗羊肉,或者想尝到特色的钵钵鸡、奶汤面或者其他中餐美食,那您得好好品位下乐善街,一定可以找到您喜欢吃的东西。在这条街还有平乐古镇的特色商品以及富有特色的酒吧文化,喜欢休闲的您,是否想走进去看看?
经过近年来的保护开发,平乐古镇目前已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重点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在20xx年、20xx年还被评为“成都市十大魅力城镇”和“成都市十佳景区”之一,每年接待海内外游客达上百万人次。
现在我们来到了十字路口,在这里就可以看到平乐古镇核心区保护区的街道了,面对大桥,您的左边就是台子街,上有古戏台,下有字库街,是古镇古老的场镇所在的位置,过去的人们在这里唱戏,下面观戏和喝彩的,还有卖小吃,经常热闹至深夜。字库街古有字库塔,遵循“一字值千金”的古训,昔时读书人的废纸不可随意丢弃,皆需集中到“字库塔”焚烧,以示崇尚文化之意,字库街以此而得名。在您的右边就是江西街了——这里因曾作为平乐古镇最大的会馆——江西会馆的所在地而得名,江西会馆后因年代久远被毁,现存民居铺面皆为晚清前后时期建设,但依然保留了古代江西街的风貌,被称为“茶马驿站第一街”。
到了这里,我们现在就可以看见前面的乐善桥了。白沫江时成大水,冲毁桥梁,中断两岸交通。清同治元年,乡贤周潼宣、张大宾等人承头捐资,为善造福,是名“乐善”。桥长120米,高16.6米,宽10米,七孔桃心,是四川现存最大的古代石拱桥。七年采石,三年建桥,百年风雨,留给后人无数佳话。
站在桥的中央,我们就可以一览古镇的全貌了,是否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平乐古镇乐善桥是目前川西最长、保存最完好的清代古石桥了。您看看桥下铺有一层红砂石的基础,它们互相用“燕尾石”紧紧地嵌合在一起,让桥变得格外坚固;桥墩呈尖锥形,这样的设计极富智慧,洪水涌来,它们就像利刃一样将洪流分开,大大减轻了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力。这样的设计让乐善桥经历了百年的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而毫发无伤,让我们不得不佩服古代工匠的聪明才智和高超的筑桥技艺,保留完整的乐善桥也将作平乐永恒的历史文化精华,载入史册。
看完乐善桥,走过寨子门,我们就到了八店街,为什么叫八店街呢?因为当年建这条街时,一共只有八家店铺开张,街道很短,所以就称八店街了,这里最出名的就是这第一家传统打铁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铁器时代起就有此种手工铁匠铺。此铺已近百年,师傅姓王,家传三代。它保持了原始的打铁风貌:操作时用大小不同熟铁块,先在炉火中煅火,用手拉动风箱,待熟铁烧红,由两人用不同重量大锤轮番敲打,经过成型、淬火、打磨,即成锄、刀、钯、钉、厨具等各种用具。
看完八店街就到了糠市街。中华为农耕古国,养猪业已有数千年,传统养猪主食以米糠喂之,平乐古镇建镇即在这里形成糠市,足见农耕养殖之繁富。此街为木板铺面,全部为明清风格建筑,保存完好,是平乐古镇保存最完好的13条古街之一。
拐到右边,我们看到的码头叫八店街码头,因处八店街当口而得名。当年这儿水运发达,货物的吞吐量是很大的。当地人也叫它是私奔码头,据说卓文君和司马相如月夜私奔时,为了躲开他父亲卓王孙在各个路口设置的关卡,就绕道从我们平乐水路顺流而下逃到成都的,从此演绎了一段千古爱情佳话,感兴趣的朋友一定要仔细看看。
接着往前走就来到了顺河街,这条街因顺河走向而得名。平乐的古街几乎全部沿江而建,整个格局呈鱼骨状,沿白沫江流向相平行的福惠街、长庆街、顺河街等街口节点多为水码头,便于货物的装卸和交易。
前面沿河上,大家可以看到许多建筑临江而建,房屋由柱脚从河里支撑或从岸边支撑起来,这样的建筑叫做吊角楼。平乐古镇建筑大都属于晚清时期建筑,保留了古镇明清建筑的风格。20xx年以来,镇政府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对部分已经破损不堪的建筑外观进行了简单修缮。平乐建筑风格可概况为:小青瓦,木本色,粉白墙和红砂石。
前面竖立有碑文记载的是渔市拐码头,相传是渔业行帮码头,昔时与别具特色的“木栈道”通连,接鱼市拐、联“台子坝”(古代社会活动中心),白沫江渔户、成都渔贩聚集交易,极其热闹。不少成都渔商修房设栈,留下了风格独特的渔栈和码头。现存栓船桩眼、栓马铁环、号子灯桩、木栈道架孔、背负重物时上下的小石梯等足以令人遥想当年的繁华。
拾梯而上,我们来到的这条街就是长庆街了,长庆其名取“白沫江水源源流长,生民得福当庆”之意。与长庆街相连接的是福惠街,福惠连长庆,寓意吉祥。这条长庆街也是我们保留比较完好的一条古街道。现在所看到的老钟表铺就是平乐古街历史的见证,此修配铺为古镇居民修理日常生活用品及更换配件,已近百年。早期专营煤油灯芯,随时代发展开始修理手电、钢笔、翻配钥匙等。工艺上主要用原始的木炭火炉加热升温焊接,手工敲打制作。
在这条街道上,你可以看到很多传统工艺,也可以购买到你称心如意的旅游产品。为了服务于商业活动,长庆古街均为梭式建筑,高低错落,木格窗花。临街铺面前设店堂,后为货栈,多为上宅下店,或前店后栈中天井的一楼一底穿木结构。这条街以前是竹木市,主要卖竹编的筛子、背篼和木凳、木床等。现在旅游业发展起来了,许多店铺就转为经营旅游商品了。
看前面就是“古镇第一照”,这个照相馆是民国时期邛崃最早的照相馆之一了,里面的主人家杨大爷从事摄影工作已经60余年了,平乐古镇现在保留的很多旧照片都是出自杨大爷之手,照相馆也成为记载平乐影象历史的“第一照”了。
平乐古镇当年亦是红色革命的地方,当年红军长征路经邛崃,在平乐留下深深足迹。现在我们看到的草鞋店里面,就是当年红军长征所需用到的草鞋,这些草鞋纯手工编造,打草鞋的大爷七十多岁高龄已打这草鞋几十年了,怀着对红军的深厚感情,并把草鞋店取名为“红军草鞋”。这间很古朴的草鞋店,不大的店子里全陈列着老大爷的杰作,大家如果想学,可以在这里看看大爷是如何将稻草变为草鞋的。
在这条街上我们还可以尝到地道的玉麦馍馍,玉麦是用玉米面、面粉、老南瓜等和在一起,经发酵后,放入竹制的蒸笼蒸煮而成,是老少皆宜的食品。除了玉麦馍馍,我们当地的美食:甜皮鸭、老腊肉、野生河鱼、嫩豆花、奶汤面、碗碗羊肉等等都是大家喜爱的,喜欢小吃的朋友一定不要错过!
在长庆街这里我们能看到禹王坎码头。禹王堰有禹王坎,禹王坎江对岸修码头,马帮在此卸货上船,因专为马帮停靠之用而建,因此称之为马头,因其与禹王坎隔江相对而得名,后来渐渐成为了船只上下货物的地方,名称也随之改为了现在的码头了。
遮天蔽日,冠大于伞,大家是否觉得这里的树很奇特?现在我们看见的叫黄葛树,俗名黄桷树,属桑科榕属,树干分枝多,有气根,树冠大。像这样的古树,沿江共十三棵,多在千年以上,这里有两棵,绑有红绳的一棵树龄已1500多年,小的这棵也已是千年之长。在当地有个风俗,将小儿拜寄与年长的这棵黄桷树为干儿(女),就能得到它的护佑,少病少痛而长命百岁;做生意的人也喜欢向它焚香祷告,保佑自己全年生意兴隆,财源广进。在树下凭栏眺望,可见绿荫参天映沫水,古镇长虹七洞桥。许多游客都喜欢在此摄影留念。
再往前走,矗立在左前的这座牌坊叫镇江坊,前方是福惠街,街口有塔子坝,上通夹门关至名山雅安,下行至成都彭县一带。货物畅通,民安乐业,故以“福惠”为街名,街口建福惠桥以连“长庆”之意。不要小看这条窄窄的街道,在历史上,他曾经作为平乐古镇陆路的主干道,想像当年这里,车水马龙,好不热闹!今天虽然没有当年的繁华景象,但是相信大家依然能感受到这条小街的设计精巧,以及人户皆商的点滴踪迹。
走进上河坎码头,大家看见的河是平乐的母亲河白沫江,它发源于天台山的玉霄峰,大家知道这条河流为什么叫白沫江吗?自古以来,平乐的竹子资源都特别丰富,造纸业也就特别发达,以前盛传着一句话叫:成都草纸半平乐!当时沿江两岸的造纸作坊多达百个,整条江面上漂浮着一层厚厚的白沫,故此得名白沫江。上游就是“一江分三水”的特殊景色,在远处的堰叫禹王堰,据(尚书 禹共)中记载,平乐曾大水为患,当地百姓用竹笼装石头筑坝的办法治理洪水,但屡次都没有成功;后来大禹前往西蜀蒙山途径此处,撒黄金垒土,终于筑堰成功,从此以后,水旱从人,后人为纪念大禹的丰功伟绩,就将此堰命名为禹王堰。近处的堰叫安乐堰,建于清朝初年,分流的水穿吊角楼而过,与禹王堰一样灌溉着镇中的的万倾良田。
现在,我们乘坐的竹筏是当地最具特色的游船,是当地手工竹艺匠人以竹为材料,设计制作成仿古亭台式样,颇受游客欢迎。大家泛舟波上,躺一回靠背椅,喝一杯花楸贡茶,闭上眼睛,再在船上听一曲当地的民歌,晒着暖暖的太阳,吹着微微河风,做神仙也不过如此而已!您不如听听平乐人地道的民歌,感受下平乐主人的好客之情吧。
在船上我们就可以远远看到——天工应物风情园,什么叫天工应物?什么又是风情园?“物生于天,工开于人”。风情园的打造充分借鉴了明代科学家宋应星的不朽著作《天工开物》。该书是世界第一部有关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百科全书。平乐作为川西坝子具有代表意义的古镇,要复原历史记忆,这是最好的范本,风情园的得名也因此而来。想要领略平乐古镇历史一定要去看一看!
这座风情园是集省内名工名匠,历时一年方建成今日之规模。阡陌交通,屋舍俨然,男耕女织……风情园是以“复原古镇历史记忆,传承民间手工技艺和农耕文化遗产”为主题的“百年古村落”,一开园这里便受众家好评,被称作“活下来的文化遗产”、“记忆中的田园牧歌”、“世外桃源”……
在园内,酿酒、榨油、造纸、碾米、磨面、织布、制陶、竹编、木刻、打铁等作坊林立;农家小院、官宦庄园、平民草舍、耕夫土房错落有致;竹林掩映中,小桥流水,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令人宛若穿越时光隧道,步入了百年历史的农耕岁月。质朴中透出壮观,平淡中透出新奇,非常适合现代都市人返璞归真的体验和向往,在四川古镇景区里也非常具有代表性。
一进大门,我们看见的这面墙叫“照壁”,照壁在古人心目中是能够趋吉辟邪的,据说上百年的照壁,如若不倒,则为福壁,触之能增福,大家不妨上前试之一摸,保佑大家平平安安。
我们首先去看看右前方的天工别院。天工别院全院分四进,总长99米,面积999平方米,全部为实木穿斗结构。其中建筑装饰典范以“木雕”“石雕”为主,应用遍及栋梁、柱础、门罩、窗棂等,内容以福禄寿禧、四季花卉、岁寒三友为主,图画充盈而不俗滥,意蕴庄重而不肃杀。“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在这里,游客可享受旧时大户人家的上宾礼遇;也可携带有情人坐花轿、骑大马,在吹吹打打中入洞房、睡花床,感受“洞房花烛夜”的传统婚庆习俗。
走看完天工别院,我们继续风情园行程。前面这个四合院,是川西地区典型的农家院落,农家小院均是传统的三间两头转的川西民居建筑,u字形排列,土砖围墙、篱笆院门、晾晒农作物的晾架、风谷机、红辣椒、玉米棒子、水井等,处处弥散着农村的独特风味,体现了农家院落特点。小院房屋正中是高大明亮的堂屋,一般供奉着祖先的牌位,兼作客厅;侧有卧室、客房、厨房、仓房等。白墙黑瓦,干净利落,不高的篱笆围栏露出浅浅的绿意。院外是休闲园,在这里泡上一杯茶,享受阳光的沐浴,品味农家质朴生活。另外,这里还提供啤酒,以及美味的卤菜,可口的小吃,让游人在体验传统农业之余,大块吃肉,大碗喝酒……
前方的圆形的空地叫“耍坝”,是进行各种民俗表演活动的地方,耍坝是川西民俗文化的重要体现。园区同样设有,且以传统钱币为原型,配合人们内心深处所追求的“福禄寿禧”等元素,构成一个原始的娱乐场所。耍坝上会不定时上演最民俗的文艺活动和杂耍表演。每逢周末,还有精彩纷呈的文艺晚会,在这里,游客能体会到真正的平乐味。
继续前行,前方看到的是平落酒肆。酒肆是古人喝酒聊天之场所,相当于现代人的酒吧,古人也会消遣,虽无酒吧之闲情,但在这样一个简单的环境下,三五朋友围八仙桌而坐,几两小酒足以畅谈人生,风月无边。看完酒肆,我们不妨看看酿酒的过程,邛崃是酒乡,也是中国最大的白酒原酒基地。我们平乐有着悠久的酿酒历史,现今有大大小小的酒厂、作坊近百家。这个酿酒作坊只要是向游人展示当地酿酒的工艺流程。酿酒的原料主要有:高粱、大米、小麦、大豆、糯米、玉米等,经蒸煮后加入酒曲,放入发酵池进行发酵。发酵后,再放入甑中进行蒸馏。蒸发的酒汽经过弯管进入冷却桶冷却成液态,从小管流出,这就是酒。刚生产出来的叫原度酒,60多度的酒,酒量的您不妨上前品尝一口。
穿过酿酒作坊,就来到了土法榨油作坊。平乐当地榨取油脂的原料是油茶籽,榨油坊一般都建在村落集中、水源充沛、绿树掩映的小溪岸边。榨油开工日,榨坊老大带领榨工和在场的榨油客户,点亮蜡烛,燃起红香,虔诚地在赵公祖师神位面前,三跪九叩,诚请他从天上下来“指导”一年的榨事。第一道工序:将焙干的油菜籽投放到碾盘上碾碎。碾盘的动力或用水车带动,或用牛、马拉动,碾盘为石材,其余的构件都由木材制成,做工精巧,既实用又颇具审美价值,转动时,咿呀作响。第二道工序:油菜籽碾成粉末之后必须用木甑蒸熟,然后用稻草垫底将它填入圆形的铁箍之中,做成胚饼,胚饼装入由一根整木凿成的榨槽里,在油槽右侧装上木楔就可以开榨了。第三道工序:手工榨油坊的“主机”是一根粗硕的“油槽木”,它必须是一根百年以上的松木,或是百年以上的红凿木,长度一般在4米以上,切面直径不能少于0.6—1米,树中心凿出一个“油槽”,油胚饼填装在“油槽”里。开榨时,掌锤的老大,执着悬吊在空中的撞锤,唱着节奏性特强的山歌,在两个助手的和应下,将长达5米有余的撞锤,悠悠地撞到油槽中的“进桩”上,于是,被挤榨的油胚便流出一缕缕金黄色的清油。
榨油季节结束之日,榨工将油坊洗扫干净之后,摆一桌丰盛的完工酒,像开工时一样,众人先在赵公神位面前顶礼膜拜,将祖师送回天堂,然后划拳行令,不醉不散。榨油坊,这个诗意浓浓的民俗事象将永久传承着一种文明,传承着一种古老的农耕文化。
下一站来到的是大碑纸坊。平乐镇自宋代起就有了造纸作坊,至明清时期十分兴盛,现存的遗址有七十四处,在全国现存的古造纸遗址中十分罕见,极具保护价值。我们这里出产的纸叫草纸,工艺流程为:1、浸料:选用将生枝叶的竹子,每节截断成五七尺长,放进料池,注水其中漂浸,浸至20天以上。2、槌洗:洗去粗壳与青皮。其中竹穰形同苎麻样,用上好石灰汁涂浆,入篁桶下煮。3、煮竹:将槌洗后的竹料放入篁桶,蒸煮8天,冷却1天后,取出竹麻,放入清水漂塘之内洗净。4、舂料:将竹麻用柴灰浆过,放入釜中,其上按平,平铺稻草灰寸许。桶内水滚沸,即取出别桶之中,仍用灰汁淋下,若水冷,烧开再淋。十余天后,竹料自然臭烂。取出入臼受舂。舂至形同泥面,倒入槽内。5、抄纸:两手持帘入水,荡起竹麻入于帘内,落纸于板上,厚薄由人手法,轻荡则薄,重荡则厚。6、榨床:将毛坯纸叠积板压,使水汽净尽流干。7、焙纸:先用土砖砌成夹火巷,用砖盖在火巷表面,数块之间即空一砖。火气从砖隙透出,外砖尽热,将湿纸用细铜镊逐张揭起焙干后,揭起成轶。看完这么多工序,您是否想拿起工具,体验一番古法造纸之乐。
看完造纸,我们就可以来看松墨堂了,这里展示的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印刷术。我国古代应用最早的印刷术是雕版印刷,大约在晋代就出现了。其原理是:将需要印刷的文字或图像,书写(画)于薄纸上,再反贴于木板表面,由刻板工匠雕成反体凸字,即成印版。印刷时先在印版表面刷墨,再将纸张覆于印版,用干净刷子均匀刷过,揭起纸张后,印版上的图文就清晰地转印到纸张上,从而完成一次印刷。您也可以在这里体验一下,古人印刷,原来如此简单有趣。
看完松墨堂,天工应物风情园的内容基本上就看完了。是否意犹未尽,是否觉得这世外桃源还缺点什么?对了,男耕女织、阡陌交通的农家生活还没体会呢。前方的二十四节气田是专为您设计的,您想种植点什么呢?随便挑一个吧,种完不用担心,这里会有专业的农夫为您进行呵护,下次您来的时候,说不定已经硕果累累,丰收在望了。如果您不放心,那就经常来看看吧。
走完风情园行程,我们就顺滨江文化路,到水上人家去看看。滨江文化路?为什么称之为文化路?大家不妨看看您的脚下,那红砂石与瓦砾组合而成的路,不是一般的路面,很有讲究。中间铺设的瓦砾似的碎片全部采自“邛窑”遗址出土的邛陶碎片,虽然碎片已经不值分文,但当他作为历史文化的见证,铺在这条通往古镇的小路上,我们就不得不去回想,历史带给我们的,是多么丰富精神财富。文化路留给我们的是前辈苦心积累的文化沉淀,好好珍惜我们的今天,才是祖辈之福啊!
在文化路的两边,大家可以看到许多的客栈,他们沿江而建,他们世代生活在渡河边,他们形成他们独特的生活习惯,这就是水上人家。来到水上人家,住一宿枕河客栈,听一夜潺潺水声,做一回沫水清梦,我们一定会忘却那都市的尘埃,淡忘那凡尘俗世里的恩怨情仇……大家听这么一说,是否觉得这水上人家,很有吸引力呢?
在文化路上,顺便再给您讲讲平乐的八大文化:平乐的古建筑遗产众多,文物古迹保存完好,传统文化比较集中,形成了独特的水文化、火文化、纸文化、铁文化、路文化、茶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等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历史文化,如果您想仔细了解这些文化,那就需要您在平乐好好地去品味一番了。
不知不觉,已走完大半行程。现在我们看到的小堰渠就是黄金堰了,据《尚书·禹贡》记载,大禹治水到蒙山一带,因水势过大,几次筑堰均告失败,于是“撒黄金垒土”,白沫江从此驯服,滋润平乐盆地的千顷良田,“水旱从人”,因名“黄金堰”。现在走的这个地方叫河滨公园,前边出现了一棵参天大树,此树名为皂角树,已有700多年的树龄。大家都知道这个皂角树的果实作用很大,在古代还没有肥皂、洗发水的时候,老百姓就将皂角树的果实揉碎,然后用水蒸煮,过滤出黑色的汁液,这就是皂角液,用作洗涤之用,是非常环保的洗涤用品。但现在前面的红砂石礅,它的作用您恐怕难以猜到,其一,大家都看到此树已经明显倾斜,这个红砂石礅呢是用来镇根的,防止其破坏行走的路面;其二,古代建筑、园林很讲究自然和谐,这样倾斜着给人十分突兀的感觉,那么这个石礅呢就正好起到视觉平衡的效果。还有一点很有意思,大家仔细观察,这个石礅外圆内方,反映了古人“天圆地方”的观念。
走过皂角树,前方的是平落堂,内有银家大院,银家大院是晚清时期一位姓银的造纸商人所修建的宅院。大院最初由四个不规则的大天井和三个小天井构成七星抱月的格局,现在只保留了一大一小两个天井。院落建筑尺度大,空间通连奇巧,构件制作精巧,木窗锦纹多变,柱础雕刻生动,实为川西古代四合院之精品。
远方前处的大楼就是大家听闻已久的剑仙楼,剑仙楼是一座高踞白沫江桥头近乐善桥的阁楼,与八店街码头遥相呼应,登楼可一揽古镇风光。古时常有讲评书说剑仙的在此开场,且南来北往的客商多喜在此休闲品茶或谈生意,历经多少沧桑岁月皆是如此,故人们美名其曰“剑仙楼”。现已按照回忆重新恢复。
现在我们来看看平乐特色旅游产品瓷胎竹编。它是以瓷器器皿为胎,用纤细如发的竹丝,柔软如绸的竹蔑,依胎编织而成。
瓷胎竹编用的竹丝选料非常严格,在四川生产的一百多种竹子中,只选中了邛崃平乐生长的慈竹,而且必须是节距在66厘米以上、无划伤痕迹的“两年青”壮竹。50公斤慈竹经反复挑选加工,最后只得成品竹丝400克。制成的经蔑薄如绸,纬丝绷如毛发,且粗细均匀,柔韧适度,原料制作的技术要求极高。
瓷胎竹编工艺品的编织技艺要求高,难度大。从起底、翻底、 翻顶、锁口的全部工序,都要求不出现竹丝接头,不出现绞丝、叠丝等技术差错,始终保持经蔑纬丝比例匀称,给人以一气呵成之感。瓷胎竹编在图案设计方面,由简单的花边发展到复杂多变的几何图案、提花图案、隐花图案和山水花鸟等自然图案。瓷胎竹编工艺品,除了传统的花瓶、咖啡具、茶具、饭碗等产品外,还有首饰盒、文具、笔筒、竹压盘等。
我们的瓷胎竹编工艺还被列为四川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竹编产品已经远销国外,还有平乐的竹麻号子和孔明灯也是四川省和成都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们的保护将给平乐古镇保留更多的历史财富。
欢乐的时光总是这么短暂,看完瓷胎竹编,我们的平乐之行也就此走一整圈了。下来您可以好好仔细去品味下古镇的点点滴滴。期待您下次再光临平乐,感受这秦汉古镇·川西水乡的独特魅力!
古镇文化赏析
平乐的古建筑遗产众多,文物古迹保存完好,传统文化比较集中,形成了独特的水文化、火文化、纸文化、铁文化、路文化、茶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等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历史文化:
1、水文化
穿镇而过的白沫江是平乐的母亲河,同时也是平乐富裕与文明的见证者。北宋初年,火井县治迁至平乐,大批移民入川而来,利用当地丰富的竹资源和水资源开纸厂、搞航运,使平乐一度成为规模空前的“造纸王国”,并建成了“江西会馆”、“湖广会馆”等移民商贸的汇聚之地。当地的纸、茶、柴、布、竹等特色山货便由白沫江水路下南河,一路从府南河进成都,一路从乐山出四川;陆路则由平乐川南蜀道直至云南、缅甸。昔时,古镇数道水码头帆樯如林,数条商业街道商贾云集,岸边茶楼酒肆旌歌绕梁、酒绿灯红;白沫江上商船争流、穿梭不断;古驿道上摇铃阵阵、车马奔驰,好一幅活脱脱的川西“清明上河图”。依水而建,因水而兴是平乐水文化的独特体现。
2、火文化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利用天然气的国家,全世界公认的早于西方一千多年,其发源地就在平乐。西汉时期,平乐就利用浅层天然气煮盐冶铁。三国时期,诸葛亮屯兵平乐,事农耕,开“屯垦”先河,同时,亲临平乐“祭火井”,开发天然气,治铁铸器。至今一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仍然“铁屑”(炼铁废渣)遍地。平乐人蒲元还为诸葛亮设计和制造了“木牛流马”,并进而发明“淬火”技术。为了纪念诸葛亮,平乐人至今仍然保持着燃放“孔明灯”的习俗。
3、纸文化
宋《九域志》称:“平乐镇,濒河,水陆通道,市口繁富,纸市犹大”。平乐自南宋以来即为造纸之乡,据《邛州志》载:“成都草纸半平乐”,这是当时平乐纸乡盛产纸的真实写照,平乐出产的纸直到解放前期都十分有名,畅销整个东南亚地区。相传平乐的母亲河也因为平乐造纸加工的作坊太多,往江中排放污水后,使江面都布满白色泡沫而得名为“白沫江”,足见平乐当时造纸业之发达。
如今的平乐仍然保存有相当规模和数量的古造纸作坊遗址,它们始于南宋,最多为明末清初,经初步发现现存七十四处,造纸遗址沿山造坊,设计独特,据专家考证,在全国现存古造纸遗址中十分罕见,极具保护价值。
4、铁文化
平乐自古就是商贸重地,早在西汉时期,就利用浅层天然气煮盐冶铁。西汉才女卓文君之父卓王孙,寻求理想的冶铁地点打造兵器,在平乐建立了自己最大的冶铁工厂,规模堪比现代“攀钢”,因为时代的变迁以及矿产的缺失,冶铁工厂已不复存在,但至今一平方公里的平乐“铁屎坝”上,仍然“铁屑”遍地。在往后的三国、两晋平乐仍利用当地的天然气优势进行冶铁。平乐也从此有了民间打铁这个行业,这里打出来的铁器和茶叶等,通过白沫江运输到各地贩卖,又在外面购买铁废品回来重新打造。现在的八店街也仍然存有古打铁铺,见证着古镇铁文化历史的源远流长。
5、路文化
平乐的秦汉驿道是 “南方丝绸之路”的必经要道,也是古代商贸交易之要道。考古学家认定的中国第一条丝绸之路——灵关道,从成都出发,经临邛,从平乐古镇经由此道继续通向南方。而此段遗址因位于骑龙山的原始树林中,虽经历了千百年风雨剥蚀和人为的破坏,但尚能保存着平乐镇较为完整的这一段。长约1公里,路面横广约4米、呈鱼脊形。中央用平顶大河卵石砌成一条笔直的中心线,两旁鳞次栉比地用河卵石铺砌路面,十分牢固,驿道两旁筑有墙垣,犹如秦汉以来的“甬道”。秦汉驿道两旁的墙垣,将大路夹在中间,和秦汉时代“甬道”的规模构制完全一致。驿道两边的墙垣用河卵石垒砌,道高1.4m,墙垣原为防止敌人抄掠运输物资而设。从筑路史的发展来看,墙垣又起着养路如排水抵挡塌方的功用,显示出了当时设计施工者的智慧与匠心,是平乐古镇路文化最集中体现。
6、茶文化
古镇花楸堰地区素有“贡茶之乡”的美誉,是崃山产茶十八堡之首的第一堡,这里山不高而云雾缭绕,土不肥而雨露滋润,风不吹而爽气袭人,所产茶叶荧郁青翠,百花隆隐,故名花楸。花楸贡茶工艺考究,因袭传统,均为本地农夫手工精制而成。史载,邛州知府刘建国携花楸茶叶入朝进贡,康熙在品评各地进贡茶叶后,赞誉花楸茶为“天下第一圃”,花楸贡茶由此而得名。年轮更迭,岁月如梭,百年花楸依然保持着原始生态的自然风貌,近10亩古茶园,树龄均及百年之久。无论时空穿梭变换,花楸茶清香甘爽,回味悠长的独特风韵经年不变。
7、宗教文化
平乐宗教文化氛围极为浓郁,其庙宇之多:古时有天宫寺、观音院、万寿寺、七佛寺、雷音寺、城隍庙、川王庙、王爷庙、禹王庙、江西馆等,可惜相继毁于解放初期和文化大革命。现存的金华山天官寺唐代摩崖大佛,宝像庄严,栩栩如生,摩崖造像中的“天马行空”在全国也仅存两幅,堪称精品。位于镇东闫镇子的唐代观音院是邛州南路第一大寺,历来香火旺盛,朝拜者众多,经过重修后焕然一新,极具佛教文化氛围。造型逼真的铜雕观音(中国铜雕精品)和观音的三十三种化身即著名的千手观音、净瓶观音、骑龙观音、骑虎观音等栩栩如生。反映出平乐在历史上,一直为宗教繁衍之地,宗教文化亦源远流长。
8、民俗文化
勤劳朴实的平乐人民,不仅在这块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而且创造了灿烂的民俗文化。古镇碗碗羊肉、泡黄豆叉海椒、奶汤面、岩谷水豆花、甜皮烧鸭、传统的乡村月饼等名小吃远近闻名。每年农历二月十九的观音会,三月十一的城隍庙会,六月初六的朝山会,还有清明灯会,山歌会以及沿江西岸的“竹麻号子”(手工造纸时代的劳动号子),不仅唱响了邛崃、唱响了成都,而且还唱到了北京;婚丧嫁娶时传统的九斗碗古镇酒席的特色;正月初一到十五的狮子灯、牛儿灯更是平乐人的拿手好戏;不时演出的川剧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慢起来象白沫江的缓缓流水,壮起来象巍巍矗立的大碑山。纯朴的民俗文化不仅使本地人感到生活的喜悦,更使外地人感到陶醉。
平乐其他景区介绍
平乐的景区特色在于“镇外有景”,不仅有古镇区作为核心,在集镇核心区外还有南丝绸之路风景区、芦沟风景区、金华山风景区、花楸山风景区和金鸡沟风景区等五大风景区作为支撑:
1、金华山风景区
金华山位于平乐镇东南1公里处,自秦汉以来即为灵山杰地,在中唐以后,金华山天宫寺香火鼎盛,名满川西。众多的人文古迹和独特的地形地貌,不仅使金华山山奇水秀,而且使之具有两大与众不同的鲜明特点,一是“三教汇于一山”,儒、佛、道和谐地统一到金华山上,数不清的摩崖造像凿刻在峰回路转的的山岩上,栩栩如生;依山而建的大佛,宝像庄严,香火不断;大佛座前的一幅“天马行空图”更是全国摩崖造像中的精品,全国仅存两幅。登高俯视,大佛沟极其自然的弯成一个巨大的“s”形,将金华山一分为二,恰似一个天然的太极图,给金华山凭添几分神秘;二是“一步呈一景”,随处可闻的鸟语莺啼、险峻独特的奇峰异石、中唐时期的天宫寺、绿水青山中的亭台楼阁、极具川西特色的吊脚楼、古幽深遂的石梯山道都给人无限的启迪和遐想。现为“邛崃市十大旅游景点”之一。
2、芦沟自然风景区
芦沟自然风景区位于平乐镇区西北l公里,方圆8.6平方公里,周边与火井、油榨、水口三乡连界,森林、竹子覆盖面积16000多亩,登高环视,茫茫竹海,蔚为壮观:从镇区可驱车直入芦沟风景区,至鱼崖798级台阶下。沿途翠竹掩映,小溪流水,清澈见底,使人倍感清新怡神,享有“二十华里绿色长廊,天然氧吧”、“千年古镇之幽谷画廊”的美称。芦沟内有明朝天官杨伸题“寒绿仙关”石刻遗迹、高约100余米的天然石佛像、古造纸作坊遗址、天官试剑石、天官墓、元帅井等景点分布其中,芦沟以北相传是大熊猫常出没的地方。由此东折而上鱼崖,当年红军作战掩体犹存。登鱼崖远眺,油榨、火井尽收眼底,天睛时观邛崃山脉,极为清晰,登临尖山子,可远望临邛古城全景,是阅西川秀色之最佳观景点。以芦沟向西南,东北延展,尽是翠竹,“冬无北风之寒,夏无酷暑之热”,大有“世外桃源”之感。
3、南方丝绸之路风景区
此风景区以骑龙山为载体,以秦汉驿道为主线,是“南方丝绸之路”的必经要道,也是古代商贸交易之要道。考古学家认定的这条中国第一条丝绸之路(秦汉驿道、南方丝绸之路)灵关道,从成都出发,经临邛,从平乐古镇经过继续通向南方,因此平乐有“南方丝绸之路第一驿站,茶马古道第一镇”的称号。而此段遗址因位于骑龙山的原始树林中,虽经历了千百年风雨剥蚀和人为的破坏,但尚能保存着平乐镇较为完整的这一段。长约1公里,路面横广约4米、呈鱼脊形。中央用平顶大河卵石砌成一条笔直的中心线,两旁鳞次栉比地用河卵石铺砌路面,十分牢固,显示出当时设计施工者的智慧和匠心。
驿道两旁筑有墙垣,犹如秦汉以来的“甬道”。秦汉驿道两旁的墙垣,将大路夹在中间,和秦汉时代“甬道”的规模构制完全一致。驿道两边的墙垣用河卵石垒砌,道高1.4m,墙垣原为防止敌人抄掠运输物资而设。从筑路史的发展来看,墙垣又起着养路如排水抵挡塌方的功用。正如现在的山区公路,也往往于山岩陡坡之下的路侧,筑一段坚固的石坎。
4、花楸山风景区
西出古镇4公里,沿黄金堰至黄花路前行约10分钟,便到了素有“乡土人家,世外桃源”美誉的花楸风景区,景区内层峦叠翠,树木葱笼,溪流淙淙,有康熙御赐“天下第一圃”的花楸贡茶;有曲径通幽的万亩竹海;有心旷神移的十里长廊;更有神秘莫测的官田溶洞。以光绪亲赐“皇恩宠锡”御匾的李家大院为代表的清代古民居群,至今依然保持着百年以前的原始风貌。零星散落于竹林深处的川西民居,构成了这里浓郁的乡土特色,纯朴的百姓躬耕田陇,辛勤劳作,过着恬静,惬意的农家生活,是现代都市人返朴归真、感悟田园的乡土人家,是颐养身心、休闲度假的世外桃源。
5、金鸡沟风景区
平乐金鸡沟紧邻平乐镇集镇区,位于沉寂而秀美的大山之间,令人神往。金鸡沟内竹林茂盛,竹海面积达几万余亩,而其沟内山川俊朗,怪石突兀,并且空气清新。被人们誉为“天然氧吧”、“超洁净空间”、“绿色幽谷”等,金鸡沟同时也极赋清润秀美的个性,沟内峰峦起伏出没,幽谷呼应隐现,群峰环抱淙淙细水汇流成溪,溪流之水源自于山林,自沟内而出,自成天趣,又令人倍具亲切之感。金鸡沟为平乐宋代以来造纸之宝地,现沟内古造纸作坊依稀可见,古石板路见证着这里曾经的繁忙景象。
作为南丝绸之路,古川南蜀道上的重镇,古镇还有许许多多的旅游资源,具有浓郁佛教文化氛围的观音院;保存完好的古驿道和倒石桥、倒马坎、落凭寺、五通碑、三义庙等一大批名胜古迹;还有极具开发利用价值的水上风景张飞滩、狮子滩以及两条充满奇峰怪石、峰回路转的金鸡沟、芦沟;狮子山、金龟山错落有致,景色宜人。尚有明代造纸作坊遗址、邓通和卓王孙冶铁遗址、天官试剑石、江西会馆、湖广会馆、古码头、邛南第一桥、元帅井等众多古迹、景点。
有关四川省十次全会心得体会及感悟三
大家好!欢迎来到剑门关。我是为大家的景点讲解的导游员小*。接下来的愉快时光由我和大家一同度过,希望大家在游览过程中积极配合我的工作,我也将竭尽所能为大家提供优质的服务。
“天下山水在蜀”。古人把四川的风光归纳为四个天下:“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夔门天下险、剑门天下雄”,今天我们要游览的是比古罗马大道还早四年的七条古蜀道之一的剑门蜀道的中心景区,被史学家称之为金牛道的景点——剑门关。下面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剑门关的概况:
剑门关位于剑阁县城北30公里处。它居于大剑山中断处,两旁断崖峭壁,直入云霄,峰峦倚天似剑;绝崖断离,两壁相对,其状似门,故称“剑门”。享有“剑门天下险”之誉,俗称“天下第一关”。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巍峨剑门,扼入蜀的咽喉,由于它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剑门关相传战国时期,秦惠王欲吞蜀,苦于无路进蜀,谎称赠五金牛、五美女给蜀王,蜀王信以为真,派身边五丁力士,劈山开道,入秦迎美女,运金牛,才开通了这条蜀道,称为“金牛道”,又称剑门蜀道。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率军伐魏,路经大剑山,见群峰雄伟,山势险峻,便令军士凿山岩,架飞梁,搭栈道。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曹魏,曾在此屯粮、驻军、练兵;又在大剑山断崖之间的峡谷隘口砌石为门,修筑关门,派兵把守。当年魏军镇西将军钟会率领10万精兵进取汉中,直逼剑门关欲夺取蜀国,蜀军大将姜维领3 万兵马退守剑门关,抵挡钟会10万大军于剑门关外。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剑门关集雄、险、幽、秀、奇于一体。险者,千仞峭壁拔地而起,绵亘如城,无二径上山。奇者,七十二峰层峦耸翠,姜维天然头像惟妙惟肖,大剑、二剑关隘气势雷同,仙女桥有桥难渡,雷神峡无雷自鸣。秀者,翠云廊千年古柏,蜿蜒古道三百里,梁山寺十万苍松,堪称松海;翠屏峰四季如春,淡淡含笑。幽者,后关门绿色坠道,苦竹葱郁,芳草靡靡,野香掩掩,如虚幻之境。除了山雄关险之外,剑门关还以山险,石怪,景奇,柏翠,峡幽,历史悠久,文物众多而闻名于世。换句话说:剑门之精神在于险峻,剑门之骨气在于崔嵬,剑门之风姿在于细雨,文物历史是剑门的灵魂,古柏是剑门的精髓。剑门关还有清代炮台遗址,右侧石崖上还刻有康熙皇帝第十七子果亲王亲笔书写的“第一关”三个字。这些胜迹和传说,给秀丽的自然风景增添了几分风采,更让游人流连忘返。在剑门关游览,能充分领略唐朝大诗人李白《蜀道难》的诗句中所描写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神韵。
好啦,剑门关的讲解就暂时告一段落。现在我们正位于剑门关的关口,让我们一起进入,一览剑门关的美景吧!大家请这边走,注意安全。谢谢!
常言道:“天下山水在蜀”。古人把四川的风光归纳为四个天下“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夔门天下险、剑门天下雄”,今天我们要游览的是比古罗马大道还早四年的七条古蜀道之一的剑门蜀道的中心景区,被史学家称之为金牛道的中景点--剑门关,我将和各位朋友一起渡过一段愉快的时光!
剑门风光集险、奇、秀、幽于一体。
险者,千仞峭壁拔地而起,绵亘如城,无二径上山。
奇者,七十二峰层峦耸翠,如城郭剑戟,至于石笋、石虎、姜维天然头像......惟妙惟肖;大剑、二剑关隘,(自第一剑门关和第二剑门关)气势雷同。又如仙女桥有桥难渡,雷神峡无雷自鸣。 秀者,翠云廊千年古柏,蜿蜒古道三百里,梁山寺十万苍松,堪称松海与去山;翠屏峰四季如春,淡淡含笑;金光洞世外仙境,溪水桃源。
幽者,后关门绿色坠道,苦竹葱郁,芳草靡靡,野香掩掩,如入虚幻之境;金牛峡曲径漫衍,纵横相错,雀鸟阵阵,鸣声喈喈,胜似洞天幽雅。
剑门雄关,史称天剑,东抵嘉陵,西至涪江,远属荆衡,近接岷山番,北望秦川八百里,系巴蜀门户;南控天府第一关,乃四川咽喉,群峰插汉,如剑之置,如门之劈,两崖相向,其状若门,史称剑门,剑门关南距成都304公里,北距广元58公里,东临嘉陵江20公里,西接五指山50公里,东京109度,纬度31度,海拔最高峰1260米,关口海拔750米,森林覆盖率70%。它以山险,石怪,景奇,柏翠,峡幽,历史悠久,文物众多而闻名于世,换句话说:剑门之精神在于险峻,剑门之骨气在于崔嵬,剑门之风姿在于细雨,文物历史是剑门的灵魂,古柏是剑门的精髓。
我们已经到达剑门关关口,现在我们将进入景区,一览其美景。
我们看到公路旁右侧崖壁上有三个字“直、方、大”的碑刻。其手迹出自当代杰出学者刘咸火斤(四川省双流人)1896年-1932年结,学贯四部,兼及西学,先后受聘为敬业学院哲学系主任,成都大学及四川大学教授,1932年农历六月二十日出发,经绵阳、江油、梓潼于七月初一到剑门,陪同的剑门乡绅史宗鱼便乘兴请其为剑门关题字,因为能当场想好,大应写好后邮来,后经反复思考决定题写“直、方、大”三字,并附以诗,“舟车东达市朝迁,此地如今不用关,留见方与真魄力,教人立懦与廉顽。”返蓉后因这次出游冒暑染疾,于八月安九咯血而殁。直到52年后的1984年,剑阁县建委为发展剑门旅游事业,向全国征集与剑门相关的古今名人诗文题咏,当年陪伴刘咸火斤 游览剑门关并相送返蓉的门人、时任剑阁县政协副主席的赖子畴,想起了当年为剑门关题词之事。查其《壬申北游日记》证实,后在其为李绍岩书写的墓志铭散存有“真、方、大”三字,便将“真”字去掉了一撇一点,由其侄外孙武侯祠技工杨代欣放大处理为80厘米见方三字,其引用《周易.坤卦.六二》爻辞,赞美剑门关的形势,一切生物都按其自然规律发展运动就叫做“直”大地山川安静沉稳,不为外物所动,就叫做“方”,没有什么事物不能负载,没有什么事物不能包容,就叫做“大”。
我们现在看到两块石头,一块叫做蟾蜍石,一块叫蛇石。相关在战国后期,秦国日益强大,南攻蜀国,东击巴国,出三峡以图楚国,但蜀有剑门之陕,巴有江河之阻,道路崎岖,运输艰难,征伐不易,秦惠文王采用大将司马错之计,诈言秦得天降石牛,夜能粪金,秦王写信给蜀王愿与蜀国友邻,馈赠宝物石牛并献美女给蜀王,请开道迎接回去。蜀王开明氏素性贪欲,便派五丁力士在大、小剑门山、五丁峡一带峭壁处,日夜劈山破石凿险开路,人秦迎美女运石牛。在行之剑门关时因剑门道不能通,五丁力士用宝剑将剑山劈开,但是白天劈开晚上就合拢,一连三天都是如此,第三天晚上半夜子时,五丁力士在峡谷中看见灯火通明,一边是一条大蛇、一边是一只蟾蜍,驮着两山往拢互相挤压,五丁力士情急之下,把手中的宝剑扔向空中,发出一道金光,把两个怪物就此镇住,化作了现在看见的两块石头。公元前320xx年,秦惠文王派遣司马错、张仪、都尉墨前送美女、石牛,后伏大军一举灭掉蜀国。
往前行就是剑门关人文景观--剑门石刻碑林。
一、《剑阁铭》作者张载,字孟阳,湖北人,父张收在蜀郡任太守,张载于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
到蜀中看望父亲,途经剑门,因感慨剑门雄险,而蜀人常恃险作乱,而作《剑阁铭》该诗四字成韵,共184字,它开创了第一以诗文的形式赞剑门之险,第一个记剑门之史,第一个叙剑门之事。同时在诗中提出了“兴实在德、险亦难恃”的观点,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要以德治国,益州刺史张敏读后,认为是天下奇文,上表晋武帝司马炎推荐,被铭刻于剑门山东向石壁上。
二、李白《蜀道难》(公元701-762年)是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人称诗仙,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陇西成纪人,生于吉尔吉斯坦共和国,长于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镇)于十九岁游览剑门关,公元720xx年出蜀漫游,游遍了祖国名川大山,于公元730年在京都长安写下了《蜀道难》现被译为多国文字,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
三、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公元1172年,陆游应四川宣抚史王炎邀请,入其幕僚为其抗金,后因朝庭调其任临安(浙江抗州市)枢密院,幕府解散,陆游改任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官。十一月他离开南郑,踏上西去成都的旅程。陆游当年曾四次在剑门蜀道,因干办公务而往返,陆游先生一界书生投笔从 ,有志不能伸,象一个大病的人,在细雨中骑着一匹毛驴,穿着一袭青衫,借酒浇愁,衣衫上征尘酒痕历历在目,因而写下了这首快灸人口的佳作。
四、杜甫的《剑门诗》杜甫(公元720xx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生于河南巩县,卒于湖南湘江的一条船上,杜甫出生在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时期,经历了唐玄宗、肃宗、代宗三朝,政治上不受重用,生活在社会下层,目睹了残酷的社会现实,创作了一千四百多首忧国忧民的诗歌,公元759年12月1日为避安史之乱,带领全家入蜀,途经剑门因而写了《剑门诗》。
自蜀王开明氏五丁开道,诸葛亮于公元231年建关设尉以来,剑门关就是一个非常雄险的古战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经历了大规模的战争100多余次,平均不到20xx年就有一场战争)凡有志称王蜀中者,必须攻下的天险,所以有“攻下剑门关,犹如得四川”的说法,纵观剑门战争史,只有三次从小路迂回攻破剑门,于是守关者说:“一关失,半川没”。
对面就是解放军总政后勤部《中华雄关》摄制组说的“潼关有土无石,剑门有石无土,山是一块巨石,石是一座大山”的雄关天堑了。西边是金城山(上有一道观临绝壁而建名仙峰观),东向是营盘嘴又名姜
维城,两崖相向,构成剑门关的关口。古之关口,上宽150米左右,底宽50米。中建一座关楼。沧桑巨变,一千七百年前,诸葛亮当年立石为门的“门”历代相继设关的“关”,均以化为战火尘烟。清代最后一次修建筑的关楼(由当时的四川总督陈谟回京述职时倡仪于乾隆二十五年八月初十动工,次年三月初三完工)老人们记忆犹新:过往人马,从北而来,必闯关而过,踏步步石阶而上,始至关楼前沿,石砌楼座正中,有拱券门洞,开木门两扇。门扉护以铁皮,乳钉突起,各九九八十一颗,置剑楼两层于楼座之上,重檐歇山造,翼角凌空,气宇轩昂,檐下匾题“天下雄关”四个金色大字,无不令人嗟叹汗颜!可惜于1935年修川陕公路时被毁。也是是在这里,历史上五位大诗人以同一首《蜀道难》讴歌剑门。最早的是距今1400多年“南梁”的张忄宗“梁山镇地险,积石阻云端。深谷下寥廓,层岩上郁盘。飞梁架绝岭,栈道接危峦。揽辔独长息,方知斯路难。”第二首是公元550年简文帝箫纲的“巫山七百里,巴水三回曲。笛声下复高,猿啼断还续。”第三首是南朝陈代的阴铿的“王尊奉汉朝,灵关不惮遥。高眠长有雪,阴栈屡经烧。轮摧九折路,骑阻七星桥。蜀道如此险,功名讵可要!”第四首就是最有名,影响最深远的唐朝诗仙李白的“噫吁兮,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第五首是清朝初蜀诗人费锡璜的“金牛开九阪,陈宝出三秦。道绝惟通鸟,桥危不渡人。阴岩春积雪,虚壑夜疑神。故国终难到,题诗泪满巾。”
现在我们已来到剑门的标性建筑仿古关楼前了。这座关楼自1983年-1990年先后邀请重庆建工学院,南京工学院,省建设局三次选址五套方案。最后于1992年9月1日动工,次年6月28日建成,当时张中伟副省长在鞭炮声中剪断了彩绸。这座仿古关楼是原关楼平线东移80米,中轴线北偏东20度。其基础隐在12米深的地下,经过仿砾岩工艺处理,使之与周围环境浑然一体,不露人造痕迹。关楼主体,两层一底,楼高17.1米,底层用长80厘米,宽高各30厘米的细清石条一丁一顺,水泥座浆,错缝修筑,构成四面墙体。墙外用黄泥勾缝,泥中混合草籽,待到山花烂漫时,其绿草如茵,旧貌依稀,俨然久经风霜,石砌拱券门洞,拱高4.5米,宽3.06米,进深14米,南北贯通。上用三国时官方通用汉隶书体刻,“剑阁”二字(因诸葛亮在此修30里阁道,故称为剑阁,古之剑阁即今之剑门)。南向门联是流沙河先生一九九七年题写的“剑铸耕铧,戾气低沉祥气起;门迎览客,杀声远去笑声来”。二层横匾为沙孟海先生题写的“剑门天险”顶层由邑人题写的“眼底长安”。北向门联是古关楼遗联:首当要地,是为双剑之门;体若大邦,或应三刀夜梦。二层横匾是丹阳吴文华题的“天下雄关”、顶层横匾是邵宇题的“雄关天成”。关楼东侧
制高点,筑7.8米高的烽火台,四周有堞垛射孔,平战两用:平时可登台瞭望,观山赏景:战时可燃狼烟烽火,乃古代敌情联络信号,台与楼之间以城墙相连,有断有续,石级踏道,通达其间,成为关楼、城墙、烽火台、梯道为一体的古建筑群,总面积443.56平方米,整个建筑采用了“残、断、缺、旧”的仿古手法,使之新建如旧,断墙、残垣,为人们留下了对历史深沉的回顾,1966年4月20日中科院院长郭沫若游览剑门时,当时既无古关楼,也无今古关楼,只有108国道穿关而过(路比关楼低7米),所以郭老题写了地名碑后赋诗说:剑门天失险,如砥坦途通......。
站在关楼上远眺七十二峰,共东向38峰,西向36峰,可欣赏“群峰齿尽黑,万砾色皆红”的美景了。 我们脚下的游山道是1985年由县风景局修建,全长6公里,铺石阶7000余级,宽1-1.5米,我们将沿石阶而上,坡陡路险,请大家小心,注意安全。
剑门关有一位不可不说的历史人物--姜维。我们右侧头顶就是他当年驻军的姜维城。姜维,字伯约(公元220xx年-公元264年),甘肃天水人,羌族,是魏天水中郎将,于公元220xx年归汉,孔明说“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凉州上士也”。(他和孔明成为蜀汉历史上上两段佳话:孔明27岁时一对隆中对定蜀汉,六出祁山恢复汉室;姜维27岁归汉九伐中原=成为孔明之后蜀国又一忠臣良将,公元263年由于汉中阳平关、文县阴平桥头失守,姜维会合张翼、廖化退保剑阁(今剑门关)十月派田章助守江油关。以不足3万人马抵钟会、邓艾、诸葛绪18万大军。姜维首仗用5000人马杀得魏兵大败,后退十余里下寨。后因田章疏于警戒,被邓艾设计偷渡阴平,自摩天岭裹毡而下,破江油关、绵竹关直抵成都。刘禅听信谗言,不战而降,形成了“成都后主已亡国,此地姜维尚守城”。姜维闻成都有失,分兵回救,兵至梓州(今三台),太仆蒋显已持后主诏书令姜维投降。帐下将士闻之,无不眦牙裂目,气愤填膺,拔刀斫石,哭声震野,拒绝投降,誓与剑门关共存亡。有一员将士化作一巨石站在关口,千百年来守着剑门关(今石胄)。公元264年蜀汉灭亡。钟会欲据蜀问计姜维,姜维示意杀北来诸将,不幸事泄军乱,北来诸将欲成都杀钟会、姜维于乱军之中,享年62岁。后人有一付对联作了中肯的评价:生活让强敌西来,叹!表缮谯周乞降后主,锦官城到处烽烟,吁冠深矣,可奈何?纵有剑门一木洵难支大厦:死好见先皇地下,悲。计诛邓艾、志偃武乡,孤忠臣应昭河岳,唯斯胜者,必多负,缘兹斗胆千秋遗恨在阴平。另一付对联是这样写的:“雄关高阁壮英风,捧出丹心披开大胆:剩水残山余落日,虚怀远志空寄当归。”历代墨客骚人对姜维盛赞有
有关四川省十次全会心得体会及感悟四
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都江堰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小明。
城山位于都江堰市西南,东距成都市区68公里。青城山是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
青城山镇镇境有省道大三公路穿越,入青城山公路在镇治地与其连接,公路总长29公里,其中水泥路面19公里。有村道6条,总长8.7公里,一般宽为5-6米。1999年,实现村村通电话目标。青城山镇建立后,镇境逐步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企业,镇企业以生产旅游产品为主。至1999年末,有酿造、茶叶加工、制陶及食品与竹木加工等企业24个,其中个体私营7家。主要产品为老妈红系列酒、老腊肉、青城泡菜、青城山老窖系列、紫砂制品等,年产值7002万元,营销收入6750万元。
青城山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历史悠久,闻名遐迩。1986年后,又先后自筹和引进资金十数亿元,兴建了月城湖、月城湖至四望观的架空索道,开辟了青城后山风景区,建成了王小波、李顺起义陈列馆,恢复了泰安古镇,开辟成了水晶溶洞、神仙洞、白云群洞、翠映湖、五龙沟、红岩等景点,修建了泰安寺至又一村、又一村至白云寺的架空索道,兴建了娱乐中心、味江漂流冲浪、旅游小火车等游乐设施,修建了别墅、度假村、宾馆、会议中心等旅游服务设施。同时加强和不断完善景区管理,青城山景区已连续多年被评为省级优秀旅游风景区。
青城山位于都江堰市西南,乘车前往大约需要20分钟,我想就利用途中的时间,给诸位介绍一下青城山的概况。
青城山距离成都市区63公里,因景区青山环列,林木繁茂,终年幽静清凉,历来是川西著名的游览和避暑的胜地。又因这里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之一,东汉以来历经二千多年,一直是道教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基地,影响广及全国,所以青城山也是著名的道教名山。说到这里,大家可能已经听出青城山的基本特点了;那就是离都市最近的、自然景色清幽和道教文化源远流长的风景名胜地,而且还要加上六个字:保护相当完好。因此,1982年就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1999年青城山与都江堰景区联名申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来的专家充分肯定。当然,“眼见为实”,一会儿大家亲临其境,就知道我所言非虚了。
青城山的得名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说青城山有阴阳36峰环状排列,峰锐崖陡,林木葱笼,宛如一座绿色的城郭,以形得名,叫做青城山;第二种说法是说青城山原名清城山,青字有三点水偏旁,因古代神话说“清都、紫微,天帝所居”,这里就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所以取名“清城山”。后来,道教创始人东汉的张陵张天师创立天师道以清城山为基地,道教主张“清虚自持”“返朴归真”的教义,与清城仙都的意思相合,山名就无变化。
唐初佛教发展很快,清城山上发生了佛道间地盘之争,官司打到皇帝那里,唐玄宗信道,亲自下诏书判定“观还道家,寺依山外”。道家胜利了。可是诏书把清城山的清字写成了没有水旁的青了。道家既借助于皇帝亲判的威力收回地盘,也就将清城山改称青城山了。
青城山为中国道教发源地之一,属道教名山。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古名“天仓山”,又名“丈人山”。东距成都市68公里,处于都江堰水利工程西南10公里处。主峰老霄顶海拔1600米。在四川名山中与剑门之险、峨嵋之秀、夔门之雄齐名,有“青城天下幽”之美誉。青城山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名山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并于2000年同都江堰共同作为一项世界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8年汶川地震中青城山受到比较大的影响。青城山在历史上名称很多,曾叫“汶山”、“天谷山”、渎山、丈人山、赤城山、清城都、天国山等名。青城山被誉为“天下第五名山”。
青城山,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青城山位于都江堰市西南,东距成都市区68公里。主峰老霄顶海拔1260米。青城山群峰环绕起伏、林木葱茏幽翠,享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誊。青城山历史悠久,是中国道教发祥地之一,是全国道教十大洞天的第五洞天。
青城山分前、后山。前山是青城山风景名胜区的主体部分,约15平方千米,景色优美,文物古迹众多,主要景点有建福宫、天然图画、天师洞、朝阳洞、祖师殿、上清宫等;后山总面积100平方公里,水秀、林幽、山雄,高不可攀,直上而去,冬天则寒气逼人、夏天则凉爽无比,蔚为奇观,主要景点有金壁天仓、圣母洞、山泉雾潭、白云群洞、天桥奇景等。
自古以来,人们以“幽”字来概括青城山的特色。青城山空翠四合,峰峦、溪谷、宫观皆掩映于繁茂苍翠的林木之中。道观亭阁取材自然,不假雕饰,与山林岩泉融为一体,体现出道家崇尚朴素自然的风格。堪称青城山特色的还有日出、云海、圣灯三大自然奇观。其中圣灯(又称神灯)尤为奇特。上清宫是观赏圣灯的最佳观景处。每逢雨后天晴的夏日,夜幕降临后,在上清宫附近的圣灯亭内可见山中光亮点点,闪烁飘荡,少时三、五盏,忽生忽灭,多时成百上千,山谷一时灿若星汉。传说是"神仙都会"青城山的神仙朝贺张天师时点亮的灯笼,称为圣灯。实际上,这只是山中磷氧化燃烧的自然景象。青城之幽素为历代文人墨客所推崇,唐代“诗圣”杜甫来到青城山写下了“自为青城客,不唾青城地。为爱丈人山,丹梯近幽意”的佳句。
1940年前后,当代国画大师张大千举家寓居青城山上清宫。他寻幽探胜,泼墨弄清彩,作品愈千幅,还篆刻图章一方,自号"青城客"。六十年代,张大千在远隔重洋的巴西圣保罗画巨幅《青城山全图》,供自己及家人卧游。晚年自云:“看山还故乡青”,“而今能画不能归”,终身对故乡青城仙山充满着眷恋之情。在中国,这世外桃源是十分美丽的。
有关四川省十次全会心得体会及感悟五
各位游客朋友,大家好!欢迎你们来到国家级森林公园瓦屋山旅游观光.我是景区导游×××,非常高兴为大家服务.
在川西南腹地,有两座大山拔地而起,横空出世,这就是佛教名山峨眉山和中国桌山瓦屋山.
瓦屋山的由来众说纷纭,版本甚多,比较符合情理的说法有二,一是因其山形而名,瓦屋山最高峰东西两侧稍有倾斜,形成了屋脊状地形,从不同的角度观看,峰顶酷似乡村小青瓦屋顶,瓦屋山因此而得名.二是以传说和故事而得名,相传,四千多年前的某一天,道教始祖老子骑青牛入蜀,走到一个叫炳灵的地方,刚才还是愁云惨淡,阴霾满天,陡然间云开雾散,天朗气清,老子被眼下奇特的景象所震撼,情不自禁地脱口而出:“哇,唔,山!”云开雾散之处竟然兀立起一脉青山,老子感怀和惊叹此山之灵气,说:“老子寻你久矣,原来在此啊!”老子从此定居此山,潜心修炼,直到他得道升天,老子传人谐老子慨叹之音,把这座山称为“瓦屋山”.瓦屋山有大量道教文化遗迹(如太清宫、川主庙、炳灵祠、木刻太上老君像)以及张天师降蟒传说故事,这些都是瓦屋山作为道教文化名山的有力佐证.民间还流传瓦屋山“瓦哥”身着青衣、踏着青瓦、飞檐走壁、劫富济贫、除暴安良、行侠仗义的故事.现代的“瓦哥”是身强力壮的汉子、英俊潇洒的美男子,是“雅女”梦中的“白马王子”.
各位游客朋友,峨眉山被誉为佛教名山,其实瓦屋山早在宋朝就天下盛名,苏轼来了,苏轼写道:“瓦屋寒堆春后雪,峨眉翠扫雨余天”;陆游来了,陆游赞道:“山横瓦屋披云出,水至牂牁裂地来”;何绍基来了,何绍基咏叹道:“巴蜀风光,峨眉十之三,瓦屋得六七”.还有邓通、诸葛亮、辟支、葛洪、李白、杜甫、岑参、田锡、苏辙、杨升庵……诗人骚客纷至沓来.明朝时期瓦屋山的佛教达到鼎盛时期,明朝进士张维斗在《瓦屋山赋》中曾写道“铁瓦兮雄峙,香像兮长春.其刹则鸡峰鹫岭之崚嶒,宝楯岑楼之联络,晨钟漏呗之缤纷.”(意思是:这里铁瓦鳞鳞、殿宇雄峙、香火鼎盛、佛灯长明.寺庙佛塔高峻重叠,栏杆高楼相连,晨钟暮鼓,回荡林霄,念经之声时来耳畔.)便可知道明代时期的瓦屋山已是个游览胜地,山上梵宫佛殿,星罗棋布,朝山拜佛,善男信女,络绎不绝,吸引着八方游客,香火鼎盛.到了清代由于统治者的血腥镇压才衰败.
瓦屋山山顶高山平台面积达11平方公里,属世界罕见,被地质专家认定为世界最高、最大的“方山”、“桌山”,堪称“天下第一方山”,民间称“人间仙台”.张鲁诗云:“何当有此青玉案,可以横绝峨眉巅.”远眺瓦屋山就象云雾缥缈间的“诺亚方舟”.宋代诗人陆游“山横瓦屋披云出,水至牂牁(zāngkē)裂地来”的诗句,正好点出了瓦屋山的两大主体地质景观:断块平顶山和高山瀑布群.诗人何绍基作诗称赞:
法界鸳鸯飞上天,长桥终古卧波眠.
高原坦荡无人到,烟雨寒多不可田.
瓦屋山以其山奇,水美,林幽而独领名山之风骚,1000多年前的唐太宗时期就与峨眉山并称为“蜀中二绝”,大文豪苏东坡的“瓦屋寒堆春后雪,峨眉翠扫雨余天”诗句,勾画出这组姊妹奇山的斑斓绚丽.瓦屋山海拔2830米,山青水秀,林壑幽美,泉眼密布,溪流纵横,有108口泉眼汇成72道瀑布.瓦屋山动植物种类和数量极为繁多,有60万亩原始森林,30万亩杜鹃林,3900多种植物,460多种动物,被誉为“世界杜鹃花的王国”、“中国鸽子花的故乡”、“四川珍希动物的家园”.
瓦屋山属高山湿润气候,季节分明,景色随季节而变化.春天的瓦屋山芳草萋萋,山花烂漫,是姹紫嫣红的大自然百花园;夏天的瓦屋山凉爽清幽,观飞瀑流泉,濯山涧清溪,是绝佳的避暑圣地;秋天的瓦屋山风和日丽,红叶满山,不是香山胜似香山;冬天的瓦屋山银装素裹,冰清玉洁,让你置身于浪漫的童话世界.
各位游客,瓦屋山景区主要由雅女湖库区和瓦屋山核心景区构成.登瓦屋山主要有两条线路,一是由瓦屋山大酒店出发步行4公里抵达双洞溪,绿叶潭,双龙瀑布;二是从瓦屋山大酒店到珙桐山庄,乘索道至象尔山庄,然后观兰溪瀑布,鸳鸯池等景点.瓦屋山处处是风景,定让你慕名而至,乘兴而归.
[雅女湖]常言道,青山绿水养美女.雅女之美,扬名巴蜀.雅女湖系瓦屋山的一个主要景点,是瓦屋山水电站建成后形成的一个水域面积达13.6平方公里的人工湖,湖长19.04公里,湖宽13.31公里,水均深16米,蓄水量达5.9亿立方米.高峡出平湖,湖平如镜,倒映着天光云影,犹如雅女之温婉娴静,雅女湖因此得名.雅女湖有7个峡谷,18个半岛,24个大小码头,四面青山宛若画屏,湖面绿波浩淼,这是山与水绝美的交响.
[双洞溪] 双洞溪位于瓦屋山东北部,全长两公里,是由半山大法洞、三星洞的溪水汇集而成,林壑幽美,山泉潺潺.从金花桥西南行4公里即达双洞溪.绿叶潭、月亮潭、珍珠瀑布、双龙瀑布、月亮潭瀑布组成的一幅天然画廊.溪沟上木栈摇摇,纤尘不染,溪畔奇树满山、藤蔓勾连、覆满青苔,仿佛步入“武陵仙境”.月亮潭水是经千层岩跌下来的珍珠水,清醇甘美,饮此水能清心明目,长寿驻颜.左边岩上突然出现两条大瀑布,如两区白纱在玉壁上飘洒,两瀑相距不到五十米,高约百多米,互相呼应,这就是有名的“飞纱双瀑”——双洞溪的源头.
[钱窝子]由观瀑亭往上走600米,就到了钱窝子.传说这是汉文帝赐邓通铸铜钱的地方.《史记》、《洪雅县志》均有记载.该处有七个巨型天坑,每个三、四亩地宽,到处是炼铜的矿渣.周围山上长满珙桐树,每到三月漫山开遍珙桐花.
有关四川省十次全会心得体会及感悟六
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成都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__。
您好!欢迎您来到美丽的“秦汉古镇·川西水乡”平乐古镇做客!在这里,您将领略到深厚的历史、民俗文化和古镇优美自然风光,希望您能在此度过一段轻松而美好的时光。
首先,让我们先来了解下平乐古镇的来龙去脉吧:平乐古镇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150年西汉元年,这个四面环山的绿色小盆地就因修水利、兴农桑而形成集镇,至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母亲河白沫江见证了平乐古镇的历史,“一江分三水”的独特格局,使平乐在白沫江的滋养下,形成了灿烂的历史、民俗文化及独特的建筑风格。加之平乐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平乐自古便成为“南方丝绸之路第一驿站、茶马古道第一镇”,南方古丝绸之路环镇而过,保留至今,今天来到平乐,我们就可以看到她深重的历史痕迹——古街、古寺、古树、古道、古桥、古风、古民居、古坊、古堰、古歌……
平乐古称“平落”,因四川话“落”与“乐”谐音,平乐逐渐被人们所接受,与古镇自然而和谐的环境相结合,取其“平安快乐、平常人的快乐”之意。所以当您再看到平乐二字的时候,请您记得川西有一个“平安快乐”的地方叫平乐。
平乐古镇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除古镇核心区外,尚有5大风景区,其一花楸山风景区,拥有康熙御赐的“天下第一圃”和川西地区保存最完好的清代古民居群——李家大院,有如陶渊明所描绘的世外桃源;其二金华山风景区,拥有唐代摩崖石刻雕像群和罕见的天马行空浮雕图,是礼佛朝圣的好去处;其三秦汉驿道风景区,以唐代千手观音院、城隍庙、秦汉驿道闻名海外;其四芦沟风景区,拥有万亩竹海,沿途十里长廊尽是翠竹掩映,有“森林氧吧”之称,是避暑纳凉的胜地;其五金鸡沟风景区,造型独特的金鸡桥、原始生态的自然景观、独特的地理结构及保存完好的造纸作坊遗址,是广大青少年探幽访古的绝佳之地。
平乐镇属浅丘型地貌,山丘坝各占三分之一,镇域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地下水资源相当丰富,全镇及相邻镇乡盛产竹木,竹资源尤为丰富。早在宋代平乐镇就是闻名的纸乡。周围四面环山,中间是一坦平原,高处鸟瞰,宛如一小盆地,素有“天府平乐”之美誉。
沿入口进来的这条街叫乐善街,乐善街因连通乐善古桥而得名,是古镇特色精品水景街区,街道引白沫江之水经顺江堰,到达乐善街水景街区,最后又通过安乐堰,汇入母亲河白沫江。大家仔细看看水景街,就会发现,原来长达300余米的水渠上,架有十来座人行桥,更独特的是,这里的每座桥都是完全不一样的风格,有拱桥、平桥、石墩桥、踏板桥……每一座桥都有不同的来历,大家如果感兴趣,可以到桥上走走,看个究竟。
平乐乐善街最大的特点就是集中了平乐的美食和酒吧娱乐。如果您想尝到平乐古镇最有特色的碗碗羊肉,或者想尝到特色的钵钵鸡、奶汤面或者其他中餐美食,那您得好好品位下乐善街,一定可以找到您喜欢吃的东西。在这条街还有平乐古镇的特色商品以及富有特色的酒吧文化,喜欢休闲的您,是否想走进去看看?
经过近年来的保护开发,平乐古镇目前已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重点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在20_年、20_年还被评为“成都市十大魅力城镇”和“成都市十佳景区”之一,每年接待海内外游客达上百万人次。
现在我们来到了十字路口,在这里就可以看到平乐古镇核心区保护区的街道了,面对大桥,您的左边就是台子街,上有古戏台,下有字库街,是古镇古老的场镇所在的位置,过去的人们在这里唱戏,下面观戏和喝彩的,还有卖小吃,经常热闹至深夜。字库街古有字库塔,遵循“一字值千金”的古训,昔时读书人的废纸不可随意丢弃,皆需集中到“字库塔”焚烧,以示崇尚文化之意,字库街以此而得名。在您的右边就是江西街了——这里因曾作为平乐古镇最大的会馆——江西会馆的所在地而得名,江西会馆后因年代久远被毁,现存民居铺面皆为晚清前后时期建设,但依然保留了古代江西街的风貌,被称为“茶马驿站第一街”。
到了这里,我们现在就可以看见前面的乐善桥了。白沫江时成大水,冲毁桥梁,中断两岸交通。清同治元年,乡贤周潼宣、张大宾等人承头捐资,为善造福,是名“乐善”。桥长120米,高16.6米,宽10米,七孔桃心,是四川现存最大的古代石拱桥。七年采石,三年建桥,百年风雨,留给后人无数佳话。
站在桥的中央,我们就可以一览古镇的全貌了,是否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平乐古镇乐善桥是目前川西最长、保存最完好的清代古石桥了。您看看桥下铺有一层红砂石的基础,它们互相用“燕尾石”紧紧地嵌合在一起,让桥变得格外坚固;桥墩呈尖锥形,这样的设计极富智慧,洪水涌来,它们就像利刃一样将洪流分开,大大减轻了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力。这样的设计让乐善桥经历了百年的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而毫发无伤,让我们不得不佩服古代工匠的聪明才智和高超的筑桥技艺,保留完整的乐善桥也将作平乐永恒的历史文化精华,载入史册。
看完乐善桥,走过寨子门,我们就到了八店街,为什么叫八店街呢?因为当年建这条街时,一共只有八家店铺开张,街道很短,所以就称八店街了,这里最出名的就是这第一家传统打铁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铁器时代起就有此种手工铁匠铺。此铺已近百年,师傅姓王,家传三代。它保持了原始的打铁风貌:操作时用大小不同熟铁块,先在炉火中煅火,用手拉动风箱,待熟铁烧红,由两人用不同重量大锤轮番敲打,经过成型、淬火、打磨,即成锄、刀、钯、钉、厨具等各种用具。
看完八店街就到了糠市街。中华为农耕古国,养猪业已有数千年,传统养猪主食以米糠喂之,平乐古镇建镇即在这里形成糠市,足见农耕养殖之繁富。此街为木板铺面,全部为明清风格建筑,保存完好,是平乐古镇保存最完好的13条古街之一。
拐到右边,我们看到的码头叫八店街码头,因处八店街当口而得名。当年这儿水运发达,货物的吞吐量是很大的。当地人也叫它是私奔码头,据说卓文君和司马相如月夜私奔时,为了躲开他父亲卓王孙在各个路口设置的关卡,就绕道从我们平乐水路顺流而下逃到成都的,从此演绎了一段千古爱情佳话,感兴趣的朋友一定要仔细看看。
接着往前走就来到了顺河街,这条街因顺河走向而得名。平乐的古街几乎全部沿江而建,整个格局呈鱼骨状,沿白沫江流向相平行的福惠街、长庆街、顺河街等街口节点多为水码头,便于货物的装卸和交易。
前面沿河上,大家可以看到许多建筑临江而建,房屋由柱脚从河里支撑或从岸边支撑起来,这样的建筑叫做吊角楼。平乐古镇建筑大都属于晚清时期建筑,保留了古镇明清建筑的风格。20_年以来,镇政府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对部分已经破损不堪的建筑外观进行了简单修缮。平乐建筑风格可概况为:小青瓦,木本色,粉白墙和红砂石。
前面竖立有碑文记载的是渔市拐码头,相传是渔业行帮码头,昔时与别具特色的“木栈道”通连,接鱼市拐、联“台子坝”(古代社会活动中心),白沫江渔户、成都渔贩聚集交易,极其热闹。不少成都渔商修房设栈,留下了风格独特的渔栈和码头。现存栓船桩眼、栓马铁环、号子灯桩、木栈道架孔、背负重物时上下的小石梯等足以令人遥想当年的繁华。
拾梯而上,我们来到的这条街就是长庆街了,长庆其名取“白沫江水源源流长,生民得福当庆”之意。与长庆街相连接的是福惠街,福惠连长庆,寓意吉祥。这条长庆街也是我们保留比较完好的一条古街道。现在所看到的老钟表铺就是平乐古街历史的见证,此修配铺为古镇居民修理日常生活用品及更换配件,已近百年。早期专营煤油灯芯,随时代发展开始修理手电、钢笔、翻配钥匙等。工艺上主要用原始的木炭火炉加热升温焊接,手工敲打制作。
在这条街道上,你可以看到很多传统工艺,也可以购买到你称心如意的旅游产品。为了服务于商业活动,长庆古街均为梭式建筑,高低错落,木格窗花。临街铺面前设店堂,后为货栈,多为上宅下店,或前店后栈中天井的一楼一底穿木结构。这条街以前是竹木市,主要卖竹编的筛子、背篼和木凳、木床等。现在旅游业发展起来了,许多店铺就转为经营旅游商品了。
看前面就是“古镇第一照”,这个照相馆是民国时期邛崃最早的照相馆之一了,里面的主人家杨大爷从事摄影工作已经60余年了,平乐古镇现在保留的很多旧照片都是出自杨大爷之手,照相馆也成为记载平乐影象历史的“第一照”了。
平乐古镇当年亦是红色革命的地方,当年红军长征路经邛崃,在平乐留下深深足迹。现在我们看到的草鞋店里面,就是当年红军长征所需用到的草鞋,这些草鞋纯手工编造,打草鞋的大爷七十多岁高龄已打这草鞋几十年了,怀着对红军的深厚感情,并把草鞋店取名为“红军草鞋”。这间很古朴的草鞋店,不大的店子里全陈列着老大爷的杰作,大家如果想学,可以在这里看看大爷是如何将稻草变为草鞋的。
在这条街上我们还可以尝到地道的玉麦馍馍,玉麦是用玉米面、面粉、老南瓜等和在一起,经发酵后,放入竹制的蒸笼蒸煮而成,是老少皆宜的食品。除了玉麦馍馍,我们当地的美食:甜皮鸭、老腊肉、野生河鱼、嫩豆花、奶汤面、碗碗羊肉等等都是大家喜爱的,喜欢小吃的朋友一定不要错过!
在长庆街这里我们能看到禹王坎码头。禹王堰有禹王坎,禹王坎江对岸修码头,马帮在此卸货上船,因专为马帮停靠之用而建,因此称之为马头,因其与禹王坎隔江相对而得名,后来渐渐成为了船只上下货物的地方,名称也随之改为了现在的码头了。
遮天蔽日,冠大于伞,大家是否觉得这里的树很奇特?现在我们看见的叫黄葛树,俗名黄桷树,属桑科榕属,树干分枝多,有气根,树冠大。像这样的古树,沿江共十三棵,多在千年以上,这里有两棵,绑有红绳的一棵树龄已1500多年,小的这棵也已是千年之长。在当地有个风俗,将小儿拜寄与年长的这棵黄桷树为干儿(女),就能得到它的护佑,少病少痛而长命百岁;做生意的人也喜欢向它焚香祷告,保佑自己全年生意兴隆,财源广进。在树下凭栏眺望,可见绿荫参天映沫水,古镇长虹七洞桥。许多游客都喜欢在此摄影留念。
再往前走,矗立在左前的这座牌坊叫镇江坊,前方是福惠街,街口有塔子坝,上通夹门关至名山雅安,下行至成都彭县一带。货物畅通,民安乐业,故以“福惠”为街名,街口建福惠桥以连“长庆”之意。不要小看这条窄窄的街道,在历史上,他曾经作为平乐古镇陆路的主干道,想像当年这里,车水马龙,好不热闹!今天虽然没有当年的繁华景象,但是相信大家依然能感受到这条小街的设计精巧,以及人户皆商的点滴踪迹。
走进上河坎码头,大家看见的河是平乐的母亲河白沫江,它发源于天台山的玉霄峰,大家知道这条河流为什么叫白沫江吗?自古以来,平乐的竹子资源都特别丰富,造纸业也就特别发达,以前盛传着一句话叫:成都草纸半平乐!当时沿江两岸的造纸作坊多达百个,整条江面上漂浮着一层厚厚的白沫,故此得名白沫江。上游就是“一江分三水”的特殊景色,在远处的堰叫禹王堰,据(尚书禹共)中记载,平乐曾大水为患,当地百姓用竹笼装石头筑坝的办法治理洪水,但屡次都没有成功;后来大禹前往西蜀蒙山途径此处,撒黄金垒土,终于筑堰成功,从此以后,水旱从人,后人为纪念大禹的丰功伟绩,就将此堰命名为禹王堰。近处的堰叫安乐堰,建于清朝初年,分流的水穿吊角楼而过,与禹王堰一样灌溉着镇中的的万倾良田。
现在,我们乘坐的竹筏是当地最具特色的游船,是当地手工竹艺匠人以竹为材料,设计制作成仿古亭台式样,颇受游客欢迎。大家泛舟波上,躺一回靠背椅,喝一杯花楸贡茶,闭上眼睛,再在船上听一曲当地的民歌,晒着暖暖的太阳,吹着微微河风,做神仙也不过如此而已!您不如听听平乐人地道的民歌,感受下平乐主人的好客之情吧。
在船上我们就可以远远看到——天工应物风情园,什么叫天工应物?什么又是风情园?“物生于天,工开于人”。风情园的打造充分借鉴了明代科学家宋应星的不朽著作《天工开物》。该书是世界第一部有关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百科全书。平乐作为川西坝子具有代表意义的古镇,要复原历史记忆,这是最好的范本,风情园的得名也因此而来。想要领略平乐古镇历史一定要去看一看!
这座风情园是集省内名工名匠,历时一年方建成今日之规模。阡陌交通,屋舍俨然,男耕女织……风情园是以“复原古镇历史记忆,传承民间手工技艺和农耕文化遗产”为主题的“百年古村落”,一开园这里便受众家好评,被称作“活下来的文化遗产”、“记忆中的田园牧歌”、“世外桃源”……
在园内,酿酒、榨油、造纸、碾米、磨面、织布、制陶、竹编、木刻、打铁等作坊林立;农家小院、官宦庄园、平民草舍、耕夫土房错落有致;竹林掩映中,小桥流水,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令人宛若穿越时光隧道,步入了百年历史的农耕岁月。质朴中透出壮观,平淡中透出新奇,非常适合现代都市人返璞归真的体验和向往,在四川古镇景区里也非常具有代表性。
一进大门,我们看见的这面墙叫“照壁”,照壁在古人心目中是能够趋吉辟邪的,据说上百年的照壁,如若不倒,则为福壁,触之能增福,大家不妨上前试之一摸,保佑大家平平安安。
我们首先去看看右前方的天工别院。天工别院全院分四进,总长99米,面积999平方米,全部为实木穿斗结构。其中建筑装饰典范以“木雕”“石雕”为主,应用遍及栋梁、柱础、门罩、窗棂等,内容以福禄寿禧、四季花卉、岁寒三友为主,图画充盈而不俗滥,意蕴庄重而不肃杀。“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在这里,游客可享受旧时大户人家的上宾礼遇;也可携带有情人坐花轿、骑大马,在吹吹打打中入洞房、睡花床,感受“洞房花烛夜”的传统婚庆习俗。
走看完天工别院,我们继续风情园行程。前面这个四合院,是川西地区典型的农家院落,农家小院均是传统的三间两头转的川西民居建筑,u字形排列,土砖围墙、篱笆院门、晾晒农作物的晾架、风谷机、红辣椒、玉米棒子、水井等,处处弥散着农村的独特风味,体现了农家院落特点。小院房屋正中是高大明亮的堂屋,一般供奉着祖先的牌位,兼作客厅;侧有卧室、客房、厨房、仓房等。白墙黑瓦,干净利落,不高的篱笆围栏露出浅浅的绿意。院外是休闲园,在这里泡上一杯茶,享受阳光的沐浴,品味农家质朴生活。另外,这里还提供啤酒,以及美味的卤菜,可口的小吃,让游人在体验传统农业之余,大块吃肉,大碗喝酒……
前方的圆形的空地叫“耍坝”,是进行各种民俗表演活动的地方,耍坝是川西民俗文化的重要体现。园区同样设有,且以传统钱币为原型,配合人们内心深处所追求的“福禄寿禧”等元素,构成一个原始的娱乐场所。耍坝上会不定时上演最民俗的文艺活动和杂耍表演。每逢周末,还有精彩纷呈的文艺晚会,在这里,游客能体会到真正的平乐味。
继续前行,前方看到的是平落酒肆。酒肆是古人喝酒聊天之场所,相当于现代人的酒吧,古人也会消遣,虽无酒吧之闲情,但在这样一个简单的环境下,三五朋友围八仙桌而坐,几两小酒足以畅谈人生,风月无边。看完酒肆,我们不妨看看酿酒的过程,邛崃是酒乡,也是中国最大的白酒原酒基地。我们平乐有着悠久的酿酒历史,现今有大大小小的酒厂、作坊近百家。这个酿酒作坊只要是向游人展示当地酿酒的工艺流程。酿酒的原料主要有:高粱、大米、小麦、大豆、糯米、玉米等,经蒸煮后加入酒曲,放入发酵池进行发酵。发酵后,再放入甑中进行蒸馏。蒸发的酒汽经过弯管进入冷却桶冷却成液态,从小管流出,这就是酒。刚生产出来的叫原度酒,60多度的酒,酒量的您不妨上前品尝一口。
穿过酿酒作坊,就来到了土法榨油作坊。平乐当地榨取油脂的原料是油茶籽,榨油坊一般都建在村落集中、水源充沛、绿树掩映的小溪岸边。榨油开工日,榨坊老大带领榨工和在场的榨油客户,点亮蜡烛,燃起红香,虔诚地在赵公祖师神位面前,三跪九叩,诚请他从天上下来“指导”一年的榨事。第一道工序:将焙干的油菜籽投放到碾盘上碾碎。碾盘的动力或用水车带动,或用牛、马拉动,碾盘为石材,其余的构件都由木材制成,做工精巧,既实用又颇具审美价值,转动时,咿呀作响。第二道工序:油菜籽碾成粉末之后必须用木甑蒸熟,然后用稻草垫底将它填入圆形的铁箍之中,做成胚饼,胚饼装入由一根整木凿成的榨槽里,在油槽右侧装上木楔就可以开榨了。第三道工序:手工榨油坊的“主机”是一根粗硕的“油槽木”,它必须是一根百年以上的松木,或是百年以上的红凿木,长度一般在4米以上,切面直径不能少于0.6—1米,树中心凿出一个“油槽”,油胚饼填装在“油槽”里。开榨时,掌锤的老大,执着悬吊在空中的撞锤,唱着节奏性特强的山歌,在两个助手的和应下,将长达5米有余的撞锤,悠悠地撞到油槽中的“进桩”上,于是,被挤榨的油胚便流出一缕缕金黄色的清油。
榨油季节结束之日,榨工将油坊洗扫干净之后,摆一桌丰盛的完工酒,像开工时一样,众人先在赵公神位面前顶礼膜拜,将祖师送回天堂,然后划拳行令,不醉不散。榨油坊,这个诗意浓浓的民俗事象将永久传承着一种文明,传承着一种古老的农耕文化。
下一站来到的是大碑纸坊。平乐镇自宋代起就有了造纸作坊,至明清时期十分兴盛,现存的遗址有七十四处,在全国现存的古造纸遗址中十分罕见,极具保护价值。我们这里出产的纸叫草纸,工艺流程为:1、浸料:选用将生枝叶的竹子,每节截断成五七尺长,放进料池,注水其中漂浸,浸至20天以上。2、槌洗:洗去粗壳与青皮。其中竹穰形同苎麻样,用上好石灰汁涂浆,入篁桶下煮。3、煮竹:将槌洗后的竹料放入篁桶,蒸煮8天,冷却1天后,取出竹麻,放入清水漂塘之内洗净。4、舂料:将竹麻用柴灰浆过,放入釜中,其上按平,平铺稻草灰寸许。桶内水滚沸,即取出别桶之中,仍用灰汁淋下,若水冷,烧开再淋。十余天后,竹料自然臭烂。取出入臼受舂。舂至形同泥面,倒入槽内。5、抄纸:两手持帘入水,荡起竹麻入于帘内,落纸于板上,厚薄由人手法,轻荡则薄,重荡则厚。6、榨床:将毛坯纸叠积板压,使水汽净尽流干。7、焙纸:先用土砖砌成夹火巷,用砖盖在火巷表面,数块之间即空一砖。火气从砖隙透出,外砖尽热,将湿纸用细铜镊逐张揭起焙干后,揭起成轶。看完这么多工序,您是否想拿起工具,体验一番古法造纸之乐。
看完造纸,我们就可以来看松墨堂了,这里展示的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印刷术。我国古代应用最早的印刷术是雕版印刷,大约在晋代就出现了。其原理是:将需要印刷的文字或图像,书写(画)于薄纸上,再反贴于木板表面,由刻板工匠雕成反体凸字,即成印版。印刷时先在印版表面刷墨,再将纸张覆于印版,用干净刷子均匀刷过,揭起纸张后,印版上的图文就清晰地转印到纸张上,从而完成一次印刷。您也可以在这里体验一下,古人印刷,原来如此简单有趣。
看完松墨堂,天工应物风情园的内容基本上就看完了。是否意犹未尽,是否觉得这世外桃源还缺点什么?对了,男耕女织、阡陌交通的农家生活还没体会呢。前方的二十四节气田是专为您设计的,您想种植点什么呢?随便挑一个吧,种完不用担心,这里会有专业的农夫为您进行呵护,下次您来的时候,说不定已经硕果累累,丰收在望了。如果您不放心,那就经常来看看吧。
走完风情园行程,我们就顺滨江文化路,到水上人家去看看。滨江文化路?为什么称之为文化路?大家不妨看看您的脚下,那红砂石与瓦砾组合而成的路,不是一般的路面,很有讲究。中间铺设的瓦砾似的碎片全部采自“邛窑”遗址出土的邛陶碎片,虽然碎片已经不值分文,但当他作为历史文化的见证,铺在这条通往古镇的小路上,我们就不得不去回想,历史带给我们的,是多么丰富精神财富。文化路留给我们的是前辈苦心积累的文化沉淀,好好珍惜我们的今天,才是祖辈之福啊!
在文化路的两边,大家可以看到许多的客栈,他们沿江而建,他们世代生活在渡河边,他们形成他们独特的生活习惯,这就是水上人家。来到水上人家,住一宿枕河客栈,听一夜潺潺水声,做一回沫水清梦,我们一定会忘却那都市的尘埃,淡忘那凡尘俗世里的恩怨情仇……大家听这么一说,是否觉得这水上人家,很有吸引力呢?
在文化路上,顺便再给您讲讲平乐的八大文化:平乐的古建筑遗产众多,文物古迹保存完好,传统文化比较集中,形成了独特的水文化、火文化、纸文化、铁文化、路文化、茶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等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历史文化,如果您想仔细了解这些文化,那就需要您在平乐好好地去品味一番了。
不知不觉,已走完大半行程。现在我们看到的小堰渠就是黄金堰了,据《尚书·禹贡》记载,大禹治水到蒙山一带,因水势过大,几次筑堰均告失败,于是“撒黄金垒土”,白沫江从此驯服,滋润平乐盆地的千顷良田,“水旱从人”,因名“黄金堰”。现在走的这个地方叫河滨公园,前边出现了一棵参天大树,此树名为皂角树,已有700多年的树龄。大家都知道这个皂角树的果实作用很大,在古代还没有肥皂、洗发水的时候,老百姓就将皂角树的果实揉碎,然后用水蒸煮,过滤出黑色的汁液,这就是皂角液,用作洗涤之用,是非常环保的洗涤用品。但现在前面的红砂石礅,它的作用您恐怕难以猜到,其一,大家都看到此树已经明显倾斜,这个红砂石礅呢是用来镇根的,防止其破坏行走的路面;其二,古代建筑、园林很讲究自然和谐,这样倾斜着给人十分突兀的感觉,那么这个石礅呢就正好起到视觉平衡的效果。还有一点很有意思,大家仔细观察,这个石礅外圆内方,反映了古人“天圆地方”的观念。
走过皂角树,前方的是平落堂,内有银家大院,银家大院是晚清时期一位姓银的造纸商人所修建的宅院。大院最初由四个不规则的大天井和三个小天井构成七星抱月的格局,现在只保留了一大一小两个天井。院落建筑尺度大,空间通连奇巧,构件制作精巧,木窗锦纹多变,柱础雕刻生动,实为川西古代四合院之精品。
远方前处的大楼就是大家听闻已久的剑仙楼,剑仙楼是一座高踞白沫江桥头近乐善桥的阁楼,与八店街码头遥相呼应,登楼可一揽古镇风光。古时常有讲评书说剑仙的在此开场,且南来北往的客商多喜在此休闲品茶或谈生意,历经多少沧桑岁月皆是如此,故人们美名其曰“剑仙楼”。现已按照回忆重新恢复。
现在我们来看看平乐特色旅游产品瓷胎竹编。它是以瓷器器皿为胎,用纤细如发的竹丝,柔软如绸的竹蔑,依胎编织而成。
瓷胎竹编用的竹丝选料非常严格,在四川生产的一百多种竹子中,只选中了邛崃平乐生长的慈竹,而且必须是节距在66厘米以上、无划伤痕迹的“两年青”壮竹。50公斤慈竹经反复挑选加工,最后只得成品竹丝400克。制成的经蔑薄如绸,纬丝绷如毛发,且粗细均匀,柔韧适度,原料制作的技术要求极高。
瓷胎竹编工艺品的编织技艺要求高,难度大。从起底、翻底、翻顶、锁口的全部工序,都要求不出现竹丝接头,不出现绞丝、叠丝等技术差错,始终保持经蔑纬丝比例匀称,给人以一气呵成之感。瓷胎竹编在图案设计方面,由简单的花边发展到复杂多变的几何图案、提花图案、隐花图案和山水花鸟等自然图案。瓷胎竹编工艺品,除了传统的花瓶、咖啡具、茶具、饭碗等产品外,还有首饰盒、文具、笔筒、竹压盘等。
我们的瓷胎竹编工艺还被列为四川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竹编产品已经远销国外,还有平乐的竹麻号子和孔明灯也是四川省和成都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们的保护将给平乐古镇保留更多的历史财富。
欢乐的时光总是这么短暂,看完瓷胎竹编,我们的平乐之行也就此走一整圈了。下来您可以好好仔细去品味下古镇的点点滴滴。期待您下次再光临平乐,感受这秦汉古镇·川西水乡的独特魅力!
古镇文化赏析
平乐的古建筑遗产众多,文物古迹保存完好,传统文化比较集中,形成了独特的水文化、火文化、纸文化、铁文化、路文化、茶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等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历史文化:
1、水文化
穿镇而过的白沫江是平乐的母亲河,同时也是平乐富裕与文明的见证者。北宋初年,火井县治迁至平乐,大批移民入川而来,利用当地丰富的竹资源和水资源开纸厂、搞航运,使平乐一度成为规模空前的“造纸王国”,并建成了“江西会馆”、“湖广会馆”等移民商贸的汇聚之地。当地的纸、茶、柴、布、竹等特色山货便由白沫江水路下南河,一路从府南河进成都,一路从乐山出四川;陆路则由平乐川南蜀道直至云南、缅甸。昔时,古镇数道水码头帆樯如林,数条商业街道商贾云集,岸边茶楼酒肆旌歌绕梁、酒绿灯红;白沫江上商船争流、穿梭不断;古驿道上摇铃阵阵、车马奔驰,好一幅活脱脱的川西“清明上河图”。依水而建,因水而兴是平乐水文化的独特体现。
2、火文化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利用天然气的国家,全世界公认的早于西方一千多年,其发源地就在平乐。西汉时期,平乐就利用浅层天然气煮盐冶铁。三国时期,诸葛亮屯兵平乐,事农耕,开“屯垦”先河,同时,亲临平乐“祭火井”,开发天然气,治铁铸器。至今一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仍然“铁屑”(炼铁废渣)遍地。平乐人蒲元还为诸葛亮设计和制造了“木牛流马”,并进而发明“淬火”技术。为了纪念诸葛亮,平乐人至今仍然保持着燃放“孔明灯”的习俗。
3、纸文化
宋《九域志》称:“平乐镇,濒河,水陆通道,市口繁富,纸市犹大”。平乐自南宋以来即为造纸之乡,据《邛州志》载:“成都草纸半平乐”,这是当时平乐纸乡盛产纸的真实写照,平乐出产的纸直到解放前期都十分有名,畅销整个东南亚地区。相传平乐的母亲河也因为平乐造纸加工的作坊太多,往江中排放污水后,使江面都布满白色泡沫而得名为“白沫江”,足见平乐当时造纸业之发达。
如今的平乐仍然保存有相当规模和数量的古造纸作坊遗址,它们始于南宋,最多为明末清初,经初步发现现存七十四处,造纸遗址沿山造坊,设计独特,据专家考证,在全国现存古造纸遗址中十分罕见,极具保护价值。
4、铁文化
平乐自古就是商贸重地,早在西汉时期,就利用浅层天然气煮盐冶铁。西汉才女卓文君之父卓王孙,寻求理想的冶铁地点打造兵器,在平乐建立了自己最大的冶铁工厂,规模堪比现代“攀钢”,因为时代的变迁以及矿产的缺失,冶铁工厂已不复存在,但至今一平方公里的平乐“铁屎坝”上,仍然“铁屑”遍地。在往后的三国、两晋平乐仍利用当地的天然气优势进行冶铁。平乐也从此有了民间打铁这个行业,这里打出来的铁器和茶叶等,通过白沫江运输到各地贩卖,又在外面购买铁废品回来重新打造。现在的八店街也仍然存有古打铁铺,见证着古镇铁文化历史的源远流长。
5、路文化
平乐的秦汉驿道是“南方丝绸之路”的必经要道,也是古代商贸交易之要道。考古学家认定的中国第一条丝绸之路——灵关道,从成都出发,经临邛,从平乐古镇经由此道继续通向南方。而此段遗址因位于骑龙山的原始树林中,虽经历了千百年风雨剥蚀和人为的破坏,但尚能保存着平乐镇较为完整的这一段。长约1公里,路面横广约4米、呈鱼脊形。中央用平顶大河卵石砌成一条笔直的中心线,两旁鳞次栉比地用河卵石铺砌路面,十分牢固,驿道两旁筑有墙垣,犹如秦汉以来的“甬道”。秦汉驿道两旁的墙垣,将大路夹在中间,和秦汉时代“甬道”的规模构制完全一致。驿道两边的墙垣用河卵石垒砌,道高1.4m,墙垣原为防止敌人抄掠运输物资而设。从筑路史的发展来看,墙垣又起着养路如排水抵挡塌方的功用,显示出了当时设计施工者的智慧与匠心,是平乐古镇路文化最集中体现。
6、茶文化
古镇花楸堰地区素有“贡茶之乡”的美誉,是崃山产茶十八堡之首的第一堡,这里山不高而云雾缭绕,土不肥而雨露滋润,风不吹而爽气袭人,所产茶叶荧郁青翠,百花隆隐,故名花楸。花楸贡茶工艺考究,因袭传统,均为本地农夫手工精制而成。史载,邛州知府刘建国携花楸茶叶入朝进贡,康熙在品评各地进贡茶叶后,赞誉花楸茶为“天下第一圃”,花楸贡茶由此而得名。年轮更迭,岁月如梭,百年花楸依然保持着原始生态的自然风貌,近10亩古茶园,树龄均及百年之久。无论时空穿梭变换,花楸茶清香甘爽,回味悠长的独特风韵经年不变。
7、宗教文化
平乐宗教文化氛围极为浓郁,其庙宇之多:古时有天宫寺、观音院、万寿寺、七佛寺、雷音寺、城隍庙、川王庙、王爷庙、禹王庙、江西馆等,可惜相继毁于解放初期和_。现存的金华山天官寺唐代摩崖大佛,宝像庄严,栩栩如生,摩崖造像中的“天马行空”在全国也仅存两幅,堪称精品。位于镇东闫镇子的唐代观音院是邛州南路第一大寺,历来香火旺盛,朝拜者众多,经过重修后焕然一新,极具佛教文化氛围。造型逼真的铜雕观音(中国铜雕精品)和观音的三十三种化身即著名的千手观音、净瓶观音、骑龙观音、骑虎观音等栩栩如生。反映出平乐在历史上,一直为宗教繁衍之地,宗教文化亦源远流长。
8、民俗文化
勤劳朴实的平乐人民,不仅在这块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而且创造了灿烂的民俗文化。古镇碗碗羊肉、泡黄豆叉海椒、奶汤面、岩谷水豆花、甜皮烧鸭、传统的乡村月饼等名小吃远近闻名。每年农历二月十九的观音会,三月十一的城隍庙会,六月初六的朝山会,还有清明灯会,山歌会以及沿江西岸的“竹麻号子”(手工造纸时代的劳动号子),不仅唱响了邛崃、唱响了成都,而且还唱到了北京;婚丧嫁娶时传统的九斗碗古镇酒席的特色;正月初一到十五的狮子灯、牛儿灯更是平乐人的拿手好戏;不时演出的川剧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慢起来象白沫江的缓缓流水,壮起来象巍巍矗立的大碑山。纯朴的民俗文化不仅使本地人感到生活的喜悦,更使外地人感到陶醉。
平乐其他景区介绍
平乐的景区特色在于“镇外有景”,不仅有古镇区作为核心,在集镇核心区外还有南丝绸之路风景区、芦沟风景区、金华山风景区、花楸山风景区和金鸡沟风景区等五大风景区作为支撑:
1、金华山风景区
金华山位于平乐镇东南1公里处,自秦汉以来即为灵山杰地,在中唐以后,金华山天宫寺香火鼎盛,名满川西。众多的人文古迹和独特的地形地貌,不仅使金华山山奇水秀,而且使之具有两大与众不同的鲜明特点,一是“三教汇于一山”,儒、佛、道和谐地统一到金华山上,数不清的摩崖造像凿刻在峰回路转的的山岩上,栩栩如生;依山而建的大佛,宝像庄严,香火不断;大佛座前的一幅“天马行空图”更是全国摩崖造像中的精品,全国仅存两幅。登高俯视,大佛沟极其自然的弯成一个巨大的“s”形,将金华山一分为二,恰似一个天然的太极图,给金华山凭添几分神秘;二是“一步呈一景”,随处可闻的鸟语莺啼、险峻独特的奇峰异石、中唐时期的天宫寺、绿水青山中的亭台楼阁、极具川西特色的吊脚楼、古幽深遂的石梯山道都给人无限的启迪和遐想。现为“邛崃市十大旅游景点”之一。
2、芦沟自然风景区
芦沟自然风景区位于平乐镇区西北l公里,方圆8.6平方公里,周边与火井、油榨、水口三乡连界,森林、竹子覆盖面积16000多亩,登高环视,茫茫竹海,蔚为壮观:从镇区可驱车直入芦沟风景区,至鱼崖798级台阶下。沿途翠竹掩映,小溪流水,清澈见底,使人倍感清新怡神,享有“二十华里绿色长廊,天然氧吧”、“千年古镇之幽谷画廊”的美称。芦沟内有明朝天官杨伸题“寒绿仙关”石刻遗迹、高约100余米的天然石佛像、古造纸作坊遗址、天官试剑石、天官墓、元帅井等景点分布其中,芦沟以北相传是大熊猫常出没的地方。由此东折而上鱼崖,当年红军作战掩体犹存。登鱼崖远眺,油榨、火井尽收眼底,天睛时观邛崃山脉,极为清晰,登临尖山子,可远望临邛古城全景,是阅西川秀色之最佳观景点。以芦沟向西南,东北延展,尽是翠竹,“冬无北风之寒,夏无酷暑之热”,大有“世外桃源”之感。
3、南方丝绸之路风景区
此风景区以骑龙山为载体,以秦汉驿道为主线,是“南方丝绸之路”的必经要道,也是古代商贸交易之要道。考古学家认定的这条中国第一条丝绸之路(秦汉驿道、南方丝绸之路)灵关道,从成都出发,经临邛,从平乐古镇经过继续通向南方,因此平乐有“南方丝绸之路第一驿站,茶马古道第一镇”的称号。而此段遗址因位于骑龙山的原始树林中,虽经历了千百年风雨剥蚀和人为的破坏,但尚能保存着平乐镇较为完整的这一段。长约1公里,路面横广约4米、呈鱼脊形。中央用平顶大河卵石砌成一条笔直的中心线,两旁鳞次栉比地用河卵石铺砌路面,十分牢固,显示出当时设计施工者的智慧和匠心。
驿道两旁筑有墙垣,犹如秦汉以来的“甬道”。秦汉驿道两旁的墙垣,将大路夹在中间,和秦汉时代“甬道”的规模构制完全一致。驿道两边的墙垣用河卵石垒砌,道高1.4m,墙垣原为防止敌人抄掠运输物资而设。从筑路史的发展来看,墙垣又起着养路如排水抵挡塌方的功用。正如现在的山区公路,也往往于山岩陡坡之下的路侧,筑一段坚固的石坎。
4、花楸山风景区
西出古镇4公里,沿黄金堰至黄花路前行约10分钟,便到了素有“乡土人家,世外桃源”美誉的花楸风景区,景区内层峦叠翠,树木葱笼,溪流淙淙,有康熙御赐“天下第一圃”的花楸贡茶;有曲径通幽的万亩竹海;有心旷神移的十里长廊;更有神秘莫测的官田溶洞。以光绪亲赐“皇恩宠锡”御匾的李家大院为代表的清代古民居群,至今依然保持着百年以前的原始风貌。零星散落于竹林深处的川西民居,构成了这里浓郁的乡土特色,纯朴的百姓躬耕田陇,辛勤劳作,过着恬静,惬意的农家生活,是现代都市人返朴归真、感悟田园的乡土人家,是颐养身心、休闲度假的世外桃源。
5、金鸡沟风景区
平乐金鸡沟紧邻平乐镇集镇区,位于沉寂而秀美的大山之间,令人神往。金鸡沟内竹林茂盛,竹海面积达几万余亩,而其沟内山川俊朗,怪石突兀,并且空气清新。被人们誉为“天然氧吧”、“超洁净空间”、“绿色幽谷”等,金鸡沟同时也极赋清润秀美的个性,沟内峰峦起伏出没,幽谷呼应隐现,群峰环抱淙淙细水汇流成溪,溪流之水源自于山林,自沟内而出,自成天趣,又令人倍具亲切之感。金鸡沟为平乐宋代以来造纸之宝地,现沟内古造纸作坊依稀可见,古石板路见证着这里曾经的繁忙景象。
作为南丝绸之路,古川南蜀道上的重镇,古镇还有许许多多的旅游资源,具有浓郁佛教文化氛围的观音院;保存完好的古驿道和倒石桥、倒马坎、落凭寺、五通碑、三义庙等一大批名胜古迹;还有极具开发利用价值的水上风景张飞滩、狮子滩以及两条充满奇峰怪石、峰回路转的金鸡沟、芦沟;狮子山、金龟山错落有致,景色宜人。尚有明代造纸作坊遗址、邓通和卓王孙冶铁遗址、天官试剑石、江西会馆、湖广会馆、古码头、邛南第一桥、元帅井等众多古迹、景点。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和父母一起心得体会一年级(优秀14篇)
- 六年级心得体会两百个字报告 六年级心得体会100字(4篇)
- 三讲五心心得体会一句话报告 五讲三做心得(四篇)
- 喜爱的一本书读后心得体会范文(通用8篇)
- 最新一个月瘦十斤心得体会图片范本(大全13篇)
- 2022播放五年级第三集心得体会及收获(5篇)
- 最新快与慢读书心得体会三年级精选(精选16篇)
- 二年级看戏曲后的心得体会报告 观看戏曲心得200字(七篇)
- 一心为公一身正气心得体会范文(优质11篇)
- 2023年一年级双减家长会心得体会实用(精选13篇)
- 探索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的重要性(汇总14篇)
- 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体会与收获大全(20篇)
- 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的实用指南(热门18篇)
- 免费个人简历电子版模板(优秀12篇)
- 个人简历电子版免费模板推荐(通用20篇)
- 免费个人简历电子版制作教程(模板17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通用23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重要性范文(19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核心要点(专业16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申请流程(热门18篇)
- 法制教育讲座心得体会大全(17篇)
- 教育工作者的超市工作总结与计划(模板18篇)
- 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案例(专业13篇)
- 教师的超市工作总结与计划(精选18篇)
- 单位趣味运动会总结(模板21篇)
- 礼品店创业计划书的重要性(实用16篇)
- 消防队月度工作总结报告(热门18篇)
- 工艺技术员工作总结(专业18篇)
- 大学学生会秘书处工作总结(模板22篇)
- 医院科秘书工作总结(专业1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