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青年大学习第三期心得体会(优质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5 02:21:53 页码:14
最新青年大学习第三期心得体会(优质8篇)
2023-11-15 02:21:53    小编:ZTFB

从某个经历中汲取教训的心得体会,让我收获颇多。写心得体会时,我们应该注重自身的感悟和体验,避免过分模仿他人。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迪。

青年大学习第三期心得体会篇一

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是党对人民、对历史的郑重承诺,基层党员干部作为党的“细胞”,当义不容辞担起这份光荣的历史使命,用实干、巧干夺取全面小康。

善于“干”。“久困于穷,冀以小康。”决战贫困的“战鼓”已擂响,剩下的多是难啃的“硬骨头”“困中困”“难中难”,要想战胜这一个个沉甸甸的贫困痼疾,需要基层党员干部发扬“滴灌”精神、下足“绣花”功夫,坚持目标不变、靶心不散,针对每一户的具体情况,因户施策,定规划、引项目、传技术,实现家门口就业、网上营销,帮助每一户贫困户持续增收,达到稳定脱贫目的。采取正面引导、典型激励等行之有效的手段,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增强脱贫的信心和决心,通过政策帮扶、惠民措施,自身努力提升幸福指数。

敢于“破”。敢于直面问题,树立在实干中化解矛盾、解决难题的信心和勇气。脱贫攻坚已到“滚石上山”的关键时刻,容不得一点闪失、半分懈怠,返贫风险、致贫风险依然存在,“临界户”不在少数,党员干部必须打起十二分精神,瞄准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再次把脉、确诊,对标脱贫达标要求,因户施策,精准帮扶,全力补齐就业、教育、医疗、饮水、出行等民生短板问题,让真脱贫、脱真贫落地落实,持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认同感、幸福感。

勇于“担”。尽职担责,是党员干部必备的基本素质,也是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鲜明品格。因此,基层党员干部要不断强化思想意识、政治责任,时刻把为群众服务放在心上、落在实上。到基层去充分了解群众、了解实情,真心实意为民解困、为民分忧,对标脱贫达标任务书、施工图、时间表,把工作岗位往前移,工作重心往前倾斜,工作时间靠前挤,持续抓好就业扶贫、产业扶贫、教育扶贫等重点工作,让群众实现增收有渠道、脱贫有门路,真正享受脱贫“红利”。杜绝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防止数字脱贫、算账脱贫、“注水”达标,确保高标准、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收官战。

青年大学习第三期心得体会篇二

9月17日,中央组织部部务委员李小新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论坛第五场答话中指出,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带领人民艰苦奋斗,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执政基础不断夯实,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勇于自我革命,净化政治生态,持之以恒正风肃纪,推动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有力。

1949年,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中华民族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站起来了。在这一进程中,体现出的就是中国人民不屈的斗争精神。而这种精神只有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才能将其凝聚成无坚不摧的历史洪流,涤荡乾坤,改造世界。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这种斗争精神非但没有过时,而且将长期激励着中国人民为了更美好的明天而奋斗。弘扬伟大的“斗争”精神,推进“四个全面”战略进程,是发展的需要,更是时代的需要。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斗争”精神。“民以食为天”,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因此,这一重大战略任务在党的“十八大”上率先提出。一个“小康”,一个“全面”,高度概括了民生问题的内涵——除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外,经济、民主、文化软实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等要求应同步发展。而在伟大的“斗争”中体现出的那种对敌人的恨和对人民群众的爱,正是建设小康社会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唯有大家上下齐心,干群同德,才能将“小康”路上的“堡垒”如秋风扫落叶般清除,使小康建设遍及每个角落,达到“全面”之目的。

“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斗争”精神。中国的出路在“改革开放”,这是四十年来中国发展的“铁证”。任何一种制度,都不是万能的,更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时代不同,地域各异,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的发展要求也不同。所以,“深化改革”就成了新时代决策者义无反顾的选择。要“全面深化改革”,面临的困难重重,更需要伟大“斗争”中体现出的那种敢拼敢闯的无私奉献精神。只有在面临危险、困难的时候,这种“无私”才会得以凸显。在这样的精神支撑下,才会在“深化改革”的路上愈挫愈勇。

“全面依法治国”需要“斗争”精神。“依法治国”虽然不是新词语,但将其提到“全面”的高度,就意味着法治国家的构建正在新一代中华儿女的努力下实现着。“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是“依法治国”的前提。虽说在数十年的“斗争”中,个人表现不一,思想境界不一,行动方式不一,但真正的共产党人,都会在“无声的命令”下努力着,奋斗着。其实,这就是心中有“法度”,“依法而行”的自觉表现。将这样的精神运用到“依法治国”的过程中,那“法治”国家的建成就水到渠成。

“全面从严治党”更需要“斗争”精神。“全面从严治党”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总结时提出来的。这是对全党党员、干部的严格要求,要求他们要走进群众,严格党风党纪。而从近年“落马”的党员、干部来看,都是对自己要求不“严”,一味地放纵而导致的。“全面从严治党”,实际上是进行着另一场“斗争”,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勇于自我革命,用崇高的信仰与落后的、腐朽的思想斗,以达到纯洁党的组织,净化政治生态的目的。

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不断“斗争”的结果。在这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中国人民为了追求理想、追求自由,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着各式各样“斗争”。在“斗争”中不断砥砺,不断创新,才走出了一条能让积贫积弱的中国富起来、强起来的光辉大道。因此,在推进“四个全面”的进程中,党员干部以及人民群众更当弘扬伟大的“斗争”精神,拿出冲天的干劲,谱写出“四个全面”建设的新篇章。

青年大学习第三期心得体会篇三

当前,脱贫攻坚已到了决战决胜、全面收官的关键阶段。必须咬定目标、一鼓作气,坚决攻克深度贫困堡垒,着力补齐贫困人口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和饮水安全短板,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同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小康社会。尤其要看到,有的地方扶贫产业“大而不强”,有的群众生活保障“有而不优”,有的家庭收入“高而不稳”,巩固脱贫成果须坚持问题导向,把准注力“点位”,推动脱贫质量更高、成效持续更久。

长远谋划,解决扶贫产业“大而不强”问题。“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经过几年来精心培育,贫困地区产业“遍地开花”,少则几百亩,多则数千上万亩,规模“体量”上去了,但加工、销售、物流等链条却未连成一体,甚至还有空白,导致产业“大而不强”。要对产业发展方向精准定位,制定长远发展规划,定期轮换新品种、采用新技术,提高上游链条供应水平;全力引进加工企业,开发多样下游产品,同时完善农村电商布局,建立快速物流通道,加强产品推荐、打响品牌、美化包装,提高全产业链健壮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实现“大产业”变“强产业”,厚植群众致富的“造血源”。

持续投入,解决生活保障“有而不优”问题。目前,贫困群众“两不愁三保障”基本已经实现,但保障标准还不高、生活质量也偏低,有饭吃却肉偏少、有衣穿却样式少、有住房却不漂亮,群众还有想法和意见,需要持续投入改进。一方面,要加大农村基建力度,改善群众务农、就业、经商条件;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推进医疗卫生改革,提高慢性病报销比例;加大对老年、残疾、重大疾病人群政策兜底力度,改善群众生活质量。另一方面,要全力创造条件,鼓励群众多方式、多渠道创收,在产业上挣土地流转费、务工费、分红费,或是外出务工挣现金、自主创业谋发展,不断提高生活质量和水平,达到小康甚至更高标准。

防范风险,解决家庭收入“高而不稳”问题。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已脱贫的地区和人口中,有的产业基础比较薄弱,有的产业项目同质化严重,有的就业不够稳定,有的政策性收入占比高。”一旦产业经营失败、就业困难、政策“断供”等导致收入锐减,重点监测户、边缘户就随时可能返贫致贫。要防范这种收入虚高不稳风险,关键要增强忧患意识,打破“小富则安”“脱贫即成”乐观心态,理性分析各种潜在风险,在收入途径上“做加法”,降低收入单一化风险。同时,要建立长效防返贫机制,严格落实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的要求,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加强监测,提前进行预警,将风险化解在萌芽状态。

青年大学习第三期心得体会篇四

70年前,朝鲜内战爆发后,美国政府悍然派兵武装干涉、侵略朝鲜,罔顾中国政府多次警告,越过三八线,把战火烧到了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门前。

当此危急关头,应朝鲜党和政府请求,中共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毅然决然地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重大决策,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担当起保卫和平和保家卫国的历史使命。

这场战争的结果大家都知道。英雄的志愿军将士,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率领下,跨过鸭绿江,同朝鲜人民和军队一道,舍生忘死,浴血奋战,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和维护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事业的伟大胜利。正如彭德怀在《关于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工作的报告》中所说:“它雄辩地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

在中朝两国人民、军队英勇顽强、浴血奋战面前,美国侵略者不得不在板门店同朝中方面正式签订军事停战协定。其指挥官克拉克沮丧地说:“我获得了一个不值得羡慕的名声:我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在没有取得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的司令官。”

更重要的是,抗美援朝,一战扬名。我们御敌于国门之外,既避免国土遭受战火的荼毒,更通过这场战争,使人民军队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向国防现代化方向迈出一大步,帝国主义从此不敢轻易地欺侮和侵犯中国。抗美援朝无疑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获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盛赞,中国人民不信邪不怕压,敢于维护世界和平,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和殖民主义的精神,享誉全球。基辛格在《论中国》中写道:“朝鲜战争对中国而言不只是平局。它确立了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作为军事强国和亚洲革命中心的地位,它还建立了中国作为一个令人敬畏的对手的军事威信,在以后的几十年中,这一威信始终不坠!”

需要特别一提的是这一仗的成果:一是打出了一个几百公里的安全纵深,扼制住了美帝国主义扼杀新中国的狼子野心;二是打出了中国几十年的和平建设大环境,维护了东方与世界和平。中国的国威、军威得以在全世界树立,中国人民真正在世界上站立起来了。这是抗美援朝战争的深远历史意义。

青年大学习第三期心得体会篇五

要向前辈学习。作为刚入基层的年轻干部,心高气傲在所难免,年轻干部不妨向做得好、学得好的同志看齐,学习他们几十年如一日扎根基层、建设基层、服务基层的精神,未来也成为独当一面的优秀人才。

要为百姓办事。共产党人的使命就是为人民服务,而作为党员干部,一切的动力也来源于人民唯有将百姓放在心中,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立足实干,为群众做实事,办好事,努力提高群众对基层干部的信任和认可。

要会自我检讨。党员干部的成长过程是一个直面问题、认识自我的过程。在正确看待批评的同时,自己也要对自己进行自我批评。“吾日三省吾身”唯有经历一次认识的再深化、思想的再洗礼,才能达到“思想补钙、作风去污、党性加油”的作用。

要寻服务初心。在脱贫攻坚战中,时常能够看到,入户走访的扶贫干部、倾听民生的驻村干部,他们的脸颊时常挂着汗水,他们在为脱贫攻坚挥洒汗水、奉献自己。在基层中磨砺着为民服务的初心、坚韧不拔的毅力,直面工作瓶颈,紧贴群众需求,这样才能获取组织的信任和群众的点赞。

青年大学习第三期心得体会篇六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新中国成立以来,“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国家,怎样治理社会主义国家”始终是党之大业、时代关切、人民期待。10月28日至31日,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将审议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新中国成立__周年之际,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

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运。98年前,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我们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__年来,时代和人民检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开创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今天,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撼动我们伟大祖国的地位,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正是因为始终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胜的信心不动摇,我们党才能团结带领人民开创一个又一个中国奇迹。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顺应“中国之治”新要求,更加坚定“信”,中国的明天一定“行”。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阔步奋进“中国之治”的必由之路。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自己穿了才知道;路走得对不对,只有人民的体会最真。新中国建立之初,由于缺乏搞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我们只能走“苏联的路子”,但我们党很快就认识到“苏联模式”的局限性,开始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我们党领导全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成功开辟、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今日之中国,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生活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生动注脚。中国的明天,我们要更加坚定道路自信,笃信中国发展进步的唯一正确道路,笃行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唯一正确道路。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不断筑牢“中国之治”的思想之基。实践辉煌的背后是科学理论的指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功,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的成功。从毛泽东思想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学发展观。理论的先进性,发挥着强劲的先导性作用,科学回答了“如何实现社会主义革命”“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站在历史的新起点,理论自信是我们理直气壮,铿锵回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底气,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思想金钥匙”,必须坚持到底、坚定不移。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创新深化“中国之治”的制度保障。成熟稳定的制度,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新中国成立__年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从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到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共同勾勒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发展曲线。这是深深植根于中国社会的土壤,吸吮着千百年来国家制度建设文化,历经初步确立、探索创新到成熟稳定的各个阶段,人民悉心栽培的成果。新时代,我们要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把强大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证。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凝聚增强“中国之治”的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经五千年历史的锤炼,中华民族依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是薪火相传的文化自信气质与积淀的历史底蕴使然。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这是新时代中华民族新文化的自信赋予的强大生命力,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力量使然。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我们要更加坚定文化自信,不忘来时路,汲取时代前进的动能,培育担当时代复兴大任的新人,凝聚共识画好奋进的同心圆。

沧海横流显砥柱,万山磅礴看主峰。新中国成立__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奋斗,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的昨天已经写在人类的史册上,中国的今天正在亿万人民手中创造,中国的明天必将更加美好。

青年大学习第三期心得体会篇七

《求是》杂志近日刊发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与法律制度》,文章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法律制度是一套行得通、真管用、有效率的制度体系,需要坚持好、实施好,也需要不断完善和发展。

12月4日是我国第六个“国家宪法日”,也是“全国法制宣传日”,之所以将这一天确定为“宪法日”,是因为我国现行宪法于1982年12月4日正式实施。设立“宪法日”,目的是更好地保证宪法的实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宪法作为国家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也是治国理政的总规矩,是国家各项制度和法律法规的总依据,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我们要以“宪法日”为契机,弘扬宪法精神,树立宪法权威,强化全民法制意识,塑造共同法律信仰,让“制度自信”之花在人民心中不断绽放。

保证“制度自信”之帆的“躯体”健康,要坚守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深入学习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立足于我国国情和实际,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由多个法律部门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宪法在这个整体中居于统帅地位,并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宪法日”只是一个载体,在这一天会举行“宪法宣誓”活动,会组织学习交流,会走到大街小巷与老百姓讲解宪法内容,我们设立“宪法日”,不单单是为了宣传宪法,而是要通过这样一个“纪念日”,让宪法精神乃至法治精神能深深地扎根于人民的心中,在全社会营造出一种学法、守法、尊法、用法的良好氛围,要让老百姓真正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掌握好还能用得好。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立法为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始终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守好这个“整体”,就是以制度“躯体”之健康为人民谋幸福!

确保“制度自信”之帆的“生命”旺盛,要及时总结实践中成熟的经验和好的做法,将其上升为制度、转化为法律。法律和制度是抽象的、概括的,具有一定的“滞后性”。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着,法律和制度的制定又来源于现实,以社会为基础,在制定过程中对社会实际的预测必然是有限的。先制定的法律和制度不一定能反映出新出现的矛盾和变化,这就需要我们及时总结提升好的经验和做法,将“实践”上升为“理论”,保证制度的“生命”旺盛。我国“国家宪法日”设立于,并于此后逐渐建立起宪法宣誓制度,事实上,自我国现行宪法正式实施以来,设立“宪法日”的呼声就由来已久,这是一个探索、建立、完善的过程。我们在长期地实践和探索中摸着石头过河、与时俱进,建立了这些好的制度、制定了相应的法律,凝聚起全社会的法治信仰,不仅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法律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也更好地推进了全面依法治国,筑牢了“制度自信”的基石。

保持“制度自信”之帆的“灵魂”不老,要积极吸收借鉴人类制度文明有益成果,加强理论研究,注重制度创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保持“制度自信”之帆的“灵魂”不老,就要在传承中超越、在吸收中提升、在借鉴中完善、在改革中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开放包容性,我们要进步,离不开对优秀和先进文明的学习借鉴,要坚持合理借鉴人类制度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在交流互鉴中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在放眼世界中去粗取精、推陈出新,走出自己的路。同时,要加强理论研究,为制度自信提供理论支撑,以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让“制度自信”永葆生机。宪法宣誓制度是国家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宪法宣誓制度并将其载入宪法,这就是一种重要的制度创新,也是宪法实施形式的一种全新尝试。用看得见的“仪式感”培养宣誓者对法律的敬畏,让宣誓者形成内心的认同和良心的约束,“宪法日”也应坚持宪法宣誓制度,通过开展宪法宣誓活动,提升公众对宪法的尊重、热爱和信仰!

乘着“宪法宣传”之风,弘扬宪法精神和法治精神,增强全民法制意识,扬起“制度自信”之帆!

青年大学习第三期心得体会篇八

呼吁并鼓励各位团员以国人为己任,以国难为己难,积极投身于疫情防控大业中,为国家,人民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各位青年团员也不负众望,心中怀着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信念,以志愿者,团员,党员等身份投入社会配合工作,为防疫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青年大学习作为各大青年们团员的网络消息平台,传播了科学防疫的方法及知识,同时也坚定了团员们对本次疫情的必胜决心。胜利,就在前方!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