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的快乐,产生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深入。世上所有的人都是喜欢学习的,只是学习的方法和内容不同而已。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学习心得体会范文,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有关中西文化比较学习心得体会范本一
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深入发展,西餐目前已经逐渐进入了中国人的生活,并且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欢迎。在现代社会交往中,不论人们究竟爱不爱吃西餐,都有可能与之“相逢”。所以,学习一些有关西餐的基本常识和礼仪是很有必要的。
一、席次的安排
(1)西餐多采用长台,大型宴会除主台外,可采用圆台。正式宴会一般均安排席位,也可只排主要客人的席位,其他客人只排桌次或自由入座。无论采取哪种方法,都要在入席前通知到每一个出席者,使大家心中有数(可以在请柬上标明台号)。
(2)西餐的坐席排列,同一桌上席位高低,以距离主人座位的远近而定,右高左低。
(3)西餐习惯男女交叉安排,以女主人的位置为准,主宾坐在女主人右边,主宾夫人坐在男主人右边。
(4)举行两桌以上的西式宴会,各桌均应有第一主人,其位置应与主桌主人的位置相同,其宾客也依主桌的座位排列方法就座。
(5)席位安排遇到特殊情况,可灵活处理,如主宾身份高于主人,为表示对主宾的尊重,可以把主宾安排在主人的位置上,而主人坐在主宾的位置,第二主人坐在主宾左侧。
二、西餐的菜序
品尝西餐,应知道西餐的菜序。所谓西餐的菜序,在此是指享用西餐时正规的上菜顺序。
西餐的菜序与中餐具有明显的不同。例如,在中餐里,汤是用餐的标准“结束曲”;而西餐中,汤是被用来“打头阵”的。应当说明的是,西餐亦有正餐与便餐之分,其莱序,二者是有很大差异的。
1.正餐的菜序
西餐的正餐,特别是较为正规的正餐,其菜序不仅复杂多样,而且十分讲究。在大多数情况下,西餐正餐往往会由七八道菜肴所构成。一顿完整的正餐,进餐时间约需1—2小时。
(1)开胃菜。所谓开胃菜,即用来为进餐者开胃的菜肴。因为在西餐里它首先上桌,所以亦称之为头盆。在西餐的正餐里,有时它并不列入正式的莱序,而仅仅用来充当“前奏曲”。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开胃菜都是由蔬菜、水果、肉食、海鲜等组成的拼盘,大多以各种调味汁凉拌而成,不但色泽悦目,而且口味宜人。
(2)汤。西餐中的汤必不可少,它的口感芬芳浓郁,具有极好的开胃作用。依据传统的讲法,汤才是西餐之中的“开路先锋”。只有开始喝汤时,才可以算是正式开始吃西餐了。西餐的汤有白汤、红汤、清汤等几种。享用西餐时,仅可上一种汤。
(3)主菜。主菜是西餐的核心内容。西餐里的主莱通常有冷有热,但大都应当以热菜作为主角。比较正规的西餐,一般都要上一份冷盘和两份热菜。在上桌的两份热菜中,往往还讲究一份是鱼菜,另一份是肉菜,有时还会添加上一份海味菜。在西餐的主菜里,肉菜被用以代表用餐的档次与水平。
(4)点心。吃过西餐的主菜后,根据需要可点一些诸如蛋糕、饼干、吐丝、馅饼、三明治之类的小点心,使那些还没有吃饱的人借以填满肚子。要是已经吃饱了,可以不吃。
(5)甜品。西餐中最为常见的甜品有布丁、冰淇淋等。这些甜品在正餐上,被视为一道例莱。因此,就餐者应当尽可能品尝。
(6)热饮。西餐用餐结束之前,应为就餐者供应热饮,以此作为“压轴戏”。最正规的热饮,是红茶或者不加任何东西的黑咖啡。二者只选其一,不宜同时享用。热饮的主要作用是帮助就餐者消化。热饮就餐者可以在餐桌上饮用,也可以换地方,例如到休息厅或客厅饮用。
2.便餐的菜序
西餐的正餐,多见于宴会或者其他重要的节假日。它虽然较为隆重,但往往耗资、耗时颇多。在一般情况下,人们总是将西餐正餐进行简化,即西餐便餐。其菜序主要由开胃菜、汤、主菜(各一份)、甜品、热饮等等构成。
三、西餐的餐具
学习西餐礼仪时,掌握西餐餐具的使用方法是重点内容之一。在所有的西餐餐具之中,餐刀、餐叉、餐匙以及餐巾是最具代表性的。以下分别对其加以介绍。
1.刀叉
刀叉是人们对于餐刀、餐叉这两种西餐餐具所采用的统称。二者既可以配合使用,也可以单独使用。不过更多的情况下,刀叉都是配合使用的。
掌握刀叉的使用,需要具体学习刀叉的类别、刀叉的用法、暗示等三个方面的知识。
(1)刀叉的类别及摆放位置。
在正规的西餐宴会上,莱肴是一道一道分别上桌的,而每吃一道莱肴,都需更换一副刀叉。也就是说,每吃一道莱肴时,都要配以专用的、不同类别的刀叉,决不可以从头至尾只使用一副刀叉,也不可以不加区分地胡拿乱用刀叉。
享用西餐正餐时,在每一位就餐者面前的餐桌上,都会摆放上专门供其个人使用的刀叉,如吃黄油所用的餐刀叉、吃鱼所用的餐刀叉、吃肉所用的刀叉和吃甜品所用的刀叉等。这些刀叉除了形状各异之外,还有具体摆放的位置。
吃黄油所用的餐刀是没有与之相匹配的餐叉的,它的正确位置,是横放在就餐者左手的正前方。
吃鱼和吃肉所用的刀叉通常应当是刀右、叉左地分别纵向摆放在就餐者面前的餐盘两侧,方便就餐者依次分别从两边由外侧向内侧取用。
吃甜品所用的刀叉应最后使用,一般被横向放在每人所用的餐盘的正上方。
(2)刀叉的使用。
正确持刀的方法右手持刀,拇指抵刀柄一侧,食指按于刀柄上,其余三指弯曲握住刀柄。不用餐刀时,应将其横放在盘子的右上方。
正确持叉子的方法若叉子不与刀并用时,右手持叉取食叉齿向上。当刀叉并用时,右手持刀,左手持叉,叉齿向下叉住肉;肉被割下后,先把刀放下,叉换右手,用叉子叉上肉送到嘴里。
刀叉并用方式有英国式和美国式两种。英国式的使用方法要求就餐者在使用刀叉时,始终右手持刀,左手持叉,一边切割一边叉而食之,这种方法显得比较文雅;美国式的具体做法是右刀左叉,一鼓作气将要吃的食物全部切好,然后再把右手的餐刀斜放在餐盘的前面,将左手的餐叉换到右手,最后右手执叉就餐。
使用刀叉时注意事项使用刀叉就餐时,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均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切割食物时,不要弄得铿锵作响;②切割食物时,应当从左侧开始,由左而右逐步而行;③切割食物时,应当双肘下沉,前后移动,切勿左右开弓,把肘部抬得过高;④每块被切割好的食物大小,应当入口刚刚合适,一般应当以餐叉铲而食之,不可以用叉刀扎着吃,也不可以用餐叉叉起之后一口一口地咬而食之;⑤双手同时使用刀叉时,叉齿应当朝下,右手持叉进食时则应使叉齿朝上,临时将刀叉放下时,切勿使刀叉朝外;⑥如果刀叉掉落地上,一般不应继续使用,而应请侍者另换一副。
(3)刀叉的暗示。
通过刀叉的不同放置形式,可以由就餐者向侍者暗示本人是否还想再吃某一道菜肴。
暗示尚未吃完在进餐期间,就餐者如果将刀右叉左,刀刃朝内。叉齿朝下,二者呈“八”字形状摆在餐盘之上,就是暗示侍者:此菜尚未用毕。
暗示可以撤掉就餐者如果吃完了某一道菜肴,或者因其不合适口味而不想再吃,则可以刀右叉左,刀刃朝内,叉齿向上并排纵放在餐桌上,或是刀上叉下并排横放在餐盘上。这种做法是在暗示侍者,可以将刀叉连同餐盘一道撤下桌去。
2.餐匙
餐匙又叫做调羹。品尝西餐时,餐匙是一种不可缺少的主要餐具。在西餐中餐匙有两种,
一是汤匙,其形状较大,通常被放在就餐者右侧刀的最外端,并且与餐刀并列排放;二是甜品匙,在一般情况下,它被放在吃甜品所使用的刀叉的正上方,并且与之并列。正确使用汤匙的方法:用右手拇指与食指持汤匙柄,手持汤匙,使其侧起,不要使汤滴在汤盘外面。餐桌上的小匙是用来调饮料的,无论喝什么饮料,用毕应将其从杯中取出,放入托盘。
使用餐匙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餐匙除了可以饮汤、用甜品外,决不可以直接去舀取红茶、咖啡以及其他任何主食、菜肴。
(2)以餐匙取食时,务必不要过量。一旦入口就要一次用完,不要把一匙的东西反复品尝多次。
(3)使用餐匙的动作要干净利索,不要在汤、甜晶或者红茶、咖啡之中搅拌不已。
(4)已经使用的餐匙不可再次放回原处,也不可将其插入菜肴或是放在汤盘、红茶杯、咖啡杯之中。正确的做法是将其暂放于餐盘上。
3.餐巾
餐巾在西餐里除了保洁服装、擦拭口部的作用外,还有一大特殊的作用就是起到暗示的作用。
(1)暗示用餐开始。按惯例,享用西餐时,就餐客人均向女主人自觉看齐,当女主人为自己铺上餐巾时,一般等于正式宣布用餐开始。
(2)暗示暂时离开。用餐时若需要中途暂时告退,往往不必大张旗鼓地向他人通报,而只要把本人的餐巾置于自己座椅的椅面上即可。
(3)暗示用餐结束。当女主人把自己的餐巾放在餐桌上时,意在宣告用餐结束,其他客人见此情景均应自觉地告退。
餐具的选用要根据上菜顺序来确定,一般来说,按照西餐的规矩,吃什么菜用什么餐具、喝什么酒水用什么酒杯。
四、西餐进餐礼仪
(1)准时赴宴。西式宴会一般准时开始,因此,应邀赴宴决不能迟到,也不能到得太早。
(2)男女主人在门口恭迎。见到主人,只要与主人握手即可,不必过多寒暄。因为来宾将接踵而至,如跟主人聊天,不但不礼貌,而且有碍接待其他宾客。
(3)女士优先。入席时,男士应替身边的女士拉开椅子,请她入座后,自己再坐下;进餐时也要随时照顾女士。女士接受服务后,不要忘记向男宾道谢。
(4)宴会自始至终,来宾必须时刻注意女主人的举动,以免失礼。比如说,偶有迟到的客人入座,当她从座位上站起来迎接、招呼时,席上的男宾,也必须陪同站起来。每一道菜上来时,也要经女主人招呼,才能开始进食。
(5)在入席之前,每位客人的面前,摆着一条白色的西式餐巾,这是为了避免进食时弄污衣服的。在西方的家庭中,日常进餐,多将它塞在领口。但参加宴会时,都是放在膝上的。较大的餐巾,通常只打开一半,对折摊开用。餐毕离席时,把餐巾拿起,随意地搁在餐桌上即可。:
(6)在家中招待客人时重要的一道菜多半由男主人端上,尤其是需要切分的禽类或烤肉。
通常等到每个人面前都有了菜,女主人也拿起自己的叉子时,才一起进食。有时,由于客人太多,等久了怕菜凉了不好吃,女主人可能请客人们先吃,那时,也得等邻近的客人都有了菜再开始吃,这才符合礼仪。
(7)吃肉类时,有两种方法:一是边割边吃,一是先把肉块(如牛排)切好,然后把刀子放在食盘的右侧,单用叉子进食。
肉饼、煎蛋、沙拉,都不用刀,只用叉。
肉盘中如有肉汁,想吃的话,可用面包蘸着吃。
吃面包不能用刀叉,只用手撕着吃。
炸薯片、炸肉片、芹菜、芦笋等物,也不用刀叉,跟面包一样,可用手拿着吃,但取食时,仅限于用拇指和食指沾取,食后可用摆在面前的小手巾抹手。
吃甜点时可用叉或匙。
(8)谈话时无需将刀叉放下,可以一面说着话,一面拿着叉子。如果客人把叉子放下,女主人可能以为他吃完那道菜了。
(9)女主人如果问客人是不是愿意再添一点菜。客人可借机表示欣赏女主人所做的菜。
比如,当主人问客人:“让我再给你一点鸡,好吗?”客人可以说:“好,谢谢你,这鸡真好吃。”或者说:“谢谢你,我不要了,这鸡是很好吃。”
(10)和中国礼节一样,女主人要一直陪着吃得最慢的客人。在吃完所要吃的东西以后,就应该把刀、叉并排横放在盘子上。汤匙应留在汤碗中。如果碗底有碟子托着的话,就放在碗碟上。茶匙不可留在杯中,而应放在茶碟上。当想再喝一杯茶或咖啡时,茶杯、茶碟及茶匙应全部递给女主人。
客人在进餐过程中离席,或在女主人表示吃饭结束之前离席都是不礼貌的;必需离席的话,则应请女主人原谅。当女主人表示宴会结束时,就从座位上起立,与此同时,所有的客人也都应随着起立。按礼节来说,在女客人起立后,男客人应帮助她们把椅子归回原处。
有关中西文化比较学习心得体会范本二
摘要分析了牛前胃病的症状分型,总结了该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并进行了例析,以为牛前胃病的诊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牛前胃病;中西医结合;诊治
中图分类号s858.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08)06-0173-01
前胃病是牛的前胃神经兴奋性降低,食物在前胃内不能正常消化和向后推送,引起消化机能障碍和全身机能紊乱的一种疾病。见于中兽医之胃火、胃寒、脾虚慢草、脾胃不和等。主要临床表现为食欲减退或不吃草,前胃蠕动音减弱或停止,反刍减少或停止。本病在牛内科疾病中占比例很大,据西吉县马莲畜牧兽医工作站2000~2006年门诊治疗统计,共诊治病牛1886例,其中前胃病占55.6%。多年来,为寻求诊治牛前胃病较为理想的方法,在临床实践中,以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观点,将本病分为湿热型、湿寒型、虚弱型、外感型、反刍不食型、阴倒阳不倒型,采用中西结合的治疗措施,收到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1湿热型
多因春夏秋农忙季节,使役不当,饲草料搭配不均及饲喂无规则,胃内有积热而又过饮冷水,冷热相聚,湿热郁结,致脾胃不和。症状见食欲、反刍减弱或停止,左腹部间歇性虚胀,舌红苔黄,口腔粘滑,粪干或干稀不均,尿短少而黄,体温正常,被毛干燥无光。
1.2湿寒型
秋冬季外感风寒,内伤阴冷,久卧湿地或被阴雨苦淋,寒湿之邪,由表及里,伤及脾胃,脾乏不运,胃乏不纳。病牛精神不振,食欲减退,耳鼻发凉,口流清水,体温37.8~38.3℃,口色清淡,苔薄。
1.3虚弱型
多见于老弱、怀孕母牛,加之劳役过度,营养不良,草料质量低劣,饲喂饥饱不均,导致体质瘦弱,气血双亏,精神不振,毛焦肷吊,四肢浮肿,行走无力,舌体虚软,口腔滑利。
1.4外感型
此型病牛占很大比例,多因气候突变,正气不足,卫气减弱,外感风寒侵袭,内伤脾胃功能。症见耳鼻四肢末端发凉,被毛逆立,拱背打颤,舌色青白,口津滑利,体温37.9℃。
1.5反刍不食型
患牛倒沫而不吃草,约持续2~5d,多因长期休闲运动不足,饲喂不定时定量,饥饱不均,致使胃不纳脾不运,反刍迟缓,咀嚼无力,粪干尿少,体温正常。
1.6阴倒阳不倒型
饲喂无规则,运动不足,使役忽轻忽重,或长期休闲而突然使役,过劳伤脾,运化紊乱,出现白天磨牙,晚上倒沫。
2.1绝食与给食
对瘤胃积食、胀满坚硬的牛应绝食1~4d,以降低胃内压力,减轻胃内负担,促进前胃蠕动。对瘤胃上虚下实反刍减少或不反刍的患牛,根据具体情况可适当给一点柔软适口性好的饲草,不愿吃草者,可以人工强行填喂0.25~0.50kg草,以刺激胃壁神经,兴奋瘤胃,促进反刍。绝食与给食如果用的恰当,再用药物配合治疗,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中药疗法
以温阳健脾,补中消食,行气宽肠,促进反刍为治则。基本方药:厚朴、枳壳、陈皮、党参、白术、山药、槟榔、枳实、云苓、木香、香附、常山、炒萝卜子、炒二丑、干姜、黄苓、甘草。
(1)湿热型。偏湿者加苍术、赤茯苓、白术增强燥脾去湿作用;偏热者加黄苓、龙胆草、茵陈,以清热利湿,通小便。
(2)湿寒型。寒重加附子、肉桂、干姜、温脾助阳,温中散寒,暖胃进食;湿重加苍术、茯苓、燥脾除湿。
(3)虚弱型。重用党参、黄芪、补气升阳、健脾生津。
(4)外感型。加柴胡、黄苓、紫苏、桔梗、羌活,耳鼻四肢发凉重用桂枝。
(5)反刍不食型。重用山楂、神曲、麦芽、白术、炒仁、健脾开胃,促食欲。
(6)阴倒阳不倒型。属虚火旺之候,用沙参、麦冬、丹皮、滋阴降火,养胃增液;加常山、山药、益智仁、槟榔以促进反刍,开胃进食。
2.3西药疗法
以宽肠健胃、促进食欲及反刍为治疗原则。前胃病不论何型,首先要疏通胃肠。瘤胃积食粪便干燥者,先灌注石腊油1000~2000ml,急性膨气者,瘤胃注射消气灵20ml加常水100~200ml胃管投服。对瘤胃上胀下虚的患牛,即使粪便不干,仍可用石腊油1000ml,大蒜酊60ml、陈皮酊60ml、鱼石脂40g一次混合灌服,以清除胃肠内腐败发酵之物质,兴奋瘤胃,促进反刍。同时,配合运用强心补液,兴奋瘤胃。另外,为了调节胃肠神经功能,可肌注排毒开胃针复合维生素b20ml,对反刍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1)2002年,马莲乡后庄村马某饲养的1头6岁大黄公牛。主诉:该牛不吃不喝不倒草,在本村医疗站取药灌服打针已4d,无效果。检查:患牛精神欠佳,拱背肷吊,瘤胃空虚,
耳鼻稍凉,粪便稀而有粘液;听诊心跳快而弱,瘤胃蠕动消失,偶尔听到流水音,体温38.4℃,见草想吃而不吃。诊为虚弱型前胃迟缓。治疗方药:党参120g、黄芪120g、厚朴60g、干姜40g、槟榔50g、山药60g、茯神60g、桂枝30g、肉桂30g、常山100g、山楂100g、神曲60g、炒白萝卜子60g、炒二丑60g、砂仁60g、枳壳40g、甘草30g,混合一次煎服。灌药后10h开始倒草,倒草10min又停止,30min后又倒草,持续约20min,听诊瘤胃有蠕动音,持续时间较短,夜间能吃少一点草。第2天,再灌服前方1剂,7d后追访,患牛已康复。
(2)2005年马其沟马某饲养的1头7岁黑母牛。主诉:该牛磨牙白天不倒草,夜间仅倒2~3口,病已6d,吃草甚少,粪便干而少,尿黄量少。检查:体温正常,膘情中下等,触诊瘤胃上虚下实,听诊瘤胃蠕动音微弱。稍进水草,瘤胃膨胀明显。治疗:石腊油1000ml、鱼石脂30g、陈皮酊60g、姜酊60g、大蒜酊60g,混合一次灌服;肌注复合维生素b20ml,静注促反刍液1000ml,第2天膨胀基本消失。中药以疏肝和胃汤加减灌服。处方:柴胡30g、黄芩30g、厚朴60g、枳壳30g、陈皮60g、连子60g、常山100g、茯神30g、槟榔60g、人参40g、丹皮30g、黎芦60g、白术30g、神曲35g、山药60g、炒萝卜子90g、炒二丑60g、益智仁30g、甘草30g,混合一次煎服。第3天开始排稀便,见草想吃,喂柔软易消化饲草少许,第4天早上喂草约1kg,30min又倒草。第5天追访病牛已不磨牙,倒草接近正常,食欲增加,饮水正常。
(1)预防前胃疾病的发生,应重视饲养管理的改善,杜绝可能致病的因素,尽可能地饲喂优质全价饲料,特别是维生素,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含量较丰富的饲草料,以防止异嗜癖的发生,维持前胃正常生理功能。
(2)饲料要妥善贮存,精心加工、防止霉败不洁饲料入口;要合理使役,及时观察家畜饮食及反刍情况,注意每次反刍咀嚼次数,次数不够是前胃疾病的前驱症状,应及早诊治。
5参考文献
[1]李瑞甫,牛献珍.用反刍健胃散治疗牛前胃病28例[j].兽药市场指南,2007(6):40.
[2]郭红斌,张洪德,杜建,等.牛前胃病的辨证施治[j].黄牛杂志,2004,30(3):72-73.
有关中西文化比较学习心得体会范本三
动态: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比的研究方兴未艾,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的全方位研究正在不断深入。近年来,国内外有关中西方文化差异专题研究的论文也相继公开发表,为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意义:中西文化承载着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们与传统文化紧密相连,不可分割。本选题以中西方文化差异为切入点,进行较为深入的文化对比研究,反映一个民族的礼仪、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饮食等特征的表现,有助于更好的了解和掌握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基本内容:本选题重在研究礼仪文化、饮食观念、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语言表达方式折射出的文化差异,理论说明与实例分析相结
合。难点:如何从多个角度分析归纳总结文化差异。
创新点:将礼仪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重点加以研究。
1.中西礼仪的差异
2.中西饮食观念得差异
3.中西风俗习惯的差异
4.中西宗教信仰的差异
5.中西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
研究方法和措施:本篇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措施是在选定课题后,由小组成员分工协作,从图书馆查阅相关的书籍、上网寻找资料和有价值的参考文献,最后结合所学课程的相关内容做出总结。
1、阅读相关文献
2、整理笔记并做好材料总结
3、完成文献综述
4、对相关文献进行再阅读、研究,并做好笔记
5、撰写论文。
有关中西文化比较学习心得体会范本四
语文是社会的产物,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结晶。它凝聚着一个民族世代相传的社会意识,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各方面人类社会所有的特征。不同的文化背影和文化传统,使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存在有相当的文化差异。语文是文化的载体,词汇是文化信息的浓缩,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着文化的发展和变化,同时也直接反映着文化的差异。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的过程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根深蒂固的弦统治地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而久远的影响。中国人向来以自我贬仰的思想作为处世经典,这便是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作为行为的基本准则。“中”是儒家追求的理想境界,人生处世要以儒家仁、义、礼、智、信的思想道德观念作为每个人的行为指南,接人待物,举止言谈要考虑温、良、恭、俭、让,以谦虚为荣,以虚心为本,反对过分地显露自己表现自我。因此,中国文化体现出群体性的文化特征,这种群体性的文化特征是不允许把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的。
西方国家价值观的形成至少可追溯到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即以崇尚个人为中心,宣扬个人主义至上,竭力发展自己表现自我。“谦虚”这一概念在西方文化中的价值是忽略不计的。生活中人们崇拜的是“强者”“英雄”。有本事,有才能的强者得到重用,缺乏自信的弱者只能落伍或被无情地淘汰。因此,西方文化体现出个体文化特征,这种个体性文化特征崇尚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
正因为如此,中西两种文化在对某些单词所带有褒贬色彩上有差异。如:ambition一词,本身具有褒贬两种含义。中国人用其贬义,表示“野心勃勃”,而英美人则取其褒义,表示“雄心壮志”。aggressive一词,中国人常用来形容某人“挑衅”“好斗”,而美国人则用来形容某人“进取上进,有开拓精神”。
我国的群体性文化,非常重视家庭亲友关系,把它视为组成社会的细胞;而在西方国家,崇尚独立自主自强自立。中国人重视传统的君臣,父子,论资排辈,等级森严,而在英美国家,长辈与晚辈间地位平等,不计较老少界限,多以朋友相处。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历来崇尚“四世同堂”“合家团圆”,自古就有“父母在,不远游”的良言古训;而在英美国家,18岁的子女仍住在家里依靠父母生活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他们必须依靠自己的双手去独立生活。同样,年龄大的父母即使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一般也不会拖累子女,他们往往要住进老人院,由社会关照。
文化的不同带来价值观念的在不相同。如lod一词,中国人历来就有“尊老敬老”的传统。“老”在中文里表达尊敬的概念,如老祖宗,老爷爷,老先生等。“老张”,“老王”,透着尊敬和亲热,“张老”“王老”更是尊崇有加。中国人往往以年龄大为荣。和别人谈话时,年龄越大,资格越老,也就越会得到别人的尊敬。“姜还是老的辣”。在我们看来,长者不仅是智慧的化身,也是威望的象征。然而,西方国家极少有人愿意倚老卖老而自称”old”。在他们看来,“old” 是“不中用”的代名词,是和“不合潮流”“老而无用”的含义连在一起的。英美人不喜欢别人说自己老,更不会倚老卖老。在西方文化中,他们把年龄作为个人极为重要的隐私看待。尤其是女士,更忌讳别人问自己的年龄。即使愿意谈论自己的年龄,也要别人猜测其年龄,而此时,他们的真正目的的期望别人恭维他们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小,是多么年轻。又如,英美人忌讳莫深的fat一词,见人说fat会令人沮丧不快而且反感。说到fatmeat(肥肉)多半会被认为是毫无价值的该扔掉的废物。而中国人见了小孩子说“胖嘟嘟”“胖乎乎”,表示对孩子的喜爱,对成年男子说fat有“发福”之义,对成年女子讲fat有“丰满”之义,都有赞美恭维之意。日常生活工作中,也经常听到人们说某种东西是块“肥肉”或某差使是个“肥缺”的话语,言下之意是不可多得的东西或是求之不得的位置。中国人不但不讨厌fat,而且对其赞美有加。
同样的一件事物,不同的文化背影,看法大相径庭。中国人蔑视狗,因而有“走狗”“狗腿子”“狗东西”“赖皮狗”“狗急跳墙”“狗仗人势”“狗眼看人低”等说法。而在西方国家,人们则欣赏狗的勇敢和忠诚,对狗的赞誉也屡见不鲜,并把人比作狗。如aluckdog(幸运儿),love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形容人“病得厉害”用sickas a dog.。“累极了”是dog—tired.与此相反,中国人十分喜爱猫,用“馋猫”比喻人贪嘴,常有亲昵的成份,而在西方文化中,“猫”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除了表现在价值观,习俗差异等外,还与生存环境,宗教信仰,历史典故的不同有关。
1、生存环境方面:
语文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lv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在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习语,如to rest on one’s oars(暂时歇一歇),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all at sea(不知所措)等等。
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夏天常与酷暑炎热联系在一起,“赤日炎炎似火烧”,“骄阳似火”是常被用来描述夏天的词语。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英国的夏季正是温馨宜人的季节,常与“可爱”“温和” “美好”相连。莎士比亚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诗中把爱人比作夏天,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2、宗教信仰方面
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人们相信有“佛主”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与此有关的语言很多,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在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美,人们信奉基督教,相关的有“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go to hell(下地狱吧)这样的诅咒。
3、历史典故方面
英汉两种语文中有大量的由历史典故形成的。这些习语结构简单,意义深远,往往是不能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如“东施效颦”“名落孙山”“叶公好龙”等等。英语中achilles’heel(唯一致使弱点),meet one’s waterloo(一败涂地),penelope’s web(永远完不成的工作),a 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等。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了中西方有诸如此多的文化差异,而文化差异又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现代化的进程加速了精神和物质产品的流通,将各个民族纳入到一个共同的“地球村”中,跨文化交际成为每个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一个企业若想让自己的产品畅销国际市场,不仅需要高超的经济和技术手段,而且需要深入了解对象国的文化,使该产品在包装设计和实用性方面符合对象国民众的心理需求。如,在中国,“龙(dragon)” 是我们的精神图腾,是吉祥和权力的象征,中国人也以作为龙的传人而倍感自豪,然而在西方人眼中,对“龙”就没有这份特殊的情感,甚至将“龙”理解为一种张牙舞爪的可怕怪物。如果某一企业家对此不甚了解,将印有“龙”图案的产品推向国际市场,试想这种产品能否刺激西方人的购买欲?能否给企业创造高效益。所以,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障碍已经成为整个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作为中学阶段的英语老师,在英语教学中应重视语言能力的教学,特别要注意在日常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交际能力,将语言的文化差异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作为一个重要问题对待。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在中学阶段英语学习给学生带来的干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称呼语。
汉语中的亲属称谓有泛化使用的倾向,常用于非亲属之间:年轻人对长辈称“叔叔”“阿姨”;对平辈称“大哥”“大姐”。但在英语中,亲属称谓不广泛地用于社交。如果我们对母语是英语的长辈称“uncle smith”“auntie brown”,对方听了会觉得不太顺耳。英语文化中只有关系十分密切的情况下才使用此类亲属称谓且后面不带姓,只带名,如“uncle tom”。
又如学生知道teacher的含义是“老师”,也就相应地把“王老师”称为“teacher wang”。其实,英语中teacher只是一种职业;汉语有尊师的传统,“教师”已不仅仅是一种职业,而成为一种对人的尊称。由于这种文化上的差异,造成学生的简单理解:王老师=teacher wang.此外还把汉语中习惯上称呼的“唐秘书”“张护士”称为secretary tang, nurse zhang, 英语国家的人听起来感觉不可思议。英语中称呼人一般用mr., miss,mrs.等。
2、感谢和答谢
一般来说,我们中国人在家族成员之间很少用“谢谢”。如果用了,听起来会很怪,或相互关系上有了距离。而在英语国家“thank you.”几乎用于一切场合,所有人之间,即使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例外。送上一瓶饮料,准备一桌美餐,对方都会说一声“thank you.”公共场合,不管别人帮你什么忙,你都要道一声“thank you..”这是最起码的礼节。
当别人问是否要吃点或喝点什么时(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 / drink?),我们通常习惯于客气一番,回答:“不用了”“别麻烦了”等。按照英语国家的习惯,你若想要,就不必推辞,说声“yes,please.”若不想要,只要说“no,thanks.”就行了。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含蓄和英语国家人坦荡直率的不同风格。
3、赞美
在英语国家,赞美也常用来作为交谈的引子。赞美的内容主要有个人的外貌,外表,新买的东西,个人财物,个人在某方面的出色的工作等。通常称赞别人的外表时只称赞她努力打扮的结果,而不是她的天生丽质。因此赞美别人发型的很多,赞美别人漂亮头发的很少。对别人的赞美,最普通的回答是:thank you.如,a: your skirt looks nice. b: thank you.
4隐私
中国人初次见面问及年龄,婚姻,收入,表示关心,而英语国家却对此比较反感,认为这些都涉及个人隐私。如在jefc book 1 lesson 16 中有这样的对话:“how old are you,mrs read?” “ah,it’s a secret!”为什么mrs read不肯说出自己的年龄呢?因为英语国家人都希望自己在对方眼中显得精力充沛,青春永驻,对自己实际年龄秘而不宣,妇女更是如此。再如中国人表示关心的“你去哪儿?”“你在干什么?”在英语中就成为刺探别人隐私的审问,监视别人的话语而不受欢迎。
5、打招呼
中国人日常打招呼习惯于问:“你吃饭了吗?”如果你跟英语国家的人这样说,他们认为你是想请他们吃饭,英语国家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以及兴趣爱好为话题。
6、节日
中国和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还显著地表现在节日方面。除中国和英语国家共同的节日(如,new year’s day)处,双方还各有自己独特的节日。中国有the spring festival,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mid—autumn day.等,英语国家有”valentine’s day(情人节),easter(复活节),april fool’s day(愚人节),thanks giving day(感恩节),christmas day(圣诞节)等。中西方节日的风俗习惯也很不相同。在节日里,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表现得无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也不当面打开。如果当面打开并喜形于色,可能招致“贪财”的嫌疑。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对别人送的礼品,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且欣然道谢。
7、词汇的文化内涵
英语词汇在长期使用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对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的介绍,以防学生单纯地从词汇本身做出主观评价。比如red一词,无论在英语国家还是在中国,红色往往与庆祝活动或喜庆日子有关,英语里有“red—letter days”(节假日)。尤其在中国,红色象征革命和社会主义等积极意义,但在英语中“red”还意味着危险状态或使人生气,如“red flag”(引人生气的事)。还有当看到商业英语中的“in the red”,别以为是盈利,相反,是表示亏损,负债。
在教学中,文化教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该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培养文化意识,使他们能主动地,自学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中。比如:加强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比较,将中西文化在称呼,招呼语等等谈话题材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自觉自然地渗透到教学中。又如: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手段,吸收和体验异国文化。可以收集一些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外国艺术,历史和风土人情等。
总之,中西方的文化存在着很多差异,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而必须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际中正确运用语言。
口语交际组:用小品表演的形式,展示中西方交际语言的差异。
1、问候语:中国人问候熟悉的人一般会说“上哪儿去?”“吃过了吗?”如果译成英语,西方人可能会误解或困惑,而西方人的问候一般会用“good morning!””how do you do ?”
2、称呼语:中西方称呼习惯相关极大,比如小孩子称呼爷爷奶奶为grandma、grandpa在西方是亲切得体的,而在中国称呼家庭成员、亲戚或邻居时,往往用“大哥、二嫂”之类的,这些不可用于英语,用英语称呼时,无论男人还是女人,一般是直呼其名就行了。
3、感谢与赞扬: 中国人在交往时,更注重委婉、含蓄,而美国人却注重直来直去,更坦率。当中国人听到赞扬后会谦虚地说“不”,不喜形于色,因为谦虚是中国人的美德。而美国人听到赞扬后会说:“thank you”。
手势语言组:用小品表演的形式,展示中西手势语的学问。
1、右手握拳,竖起大拇指,在中国是表示称赞他人“很棒”,而在西方国家则是表示“拦车”。
2、举起右手,五指合拢,手掌向下朝自己方向招动,在中国是招呼别人过来,在西方国家则是表示“你好”或“再见”。
3、用食指和中指构成“v”型,并且手心面向别人,在中国是表示“2”,而在西方是表示“胜利”。
餐饮礼仪组:用导游解说的形式,介绍中西方餐饮礼仪文化的差异。
1、饮食观念的差异
西方人是一种理性的饮食观念,注重营养,简单明了。
中国人注重“味”,善于调和,但把美味作为第一要求时,往往忽略了营养价值。
2、饮食对象的差异
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他们专吃“大块肉”、“大块鸡”等硬菜。
中国人认为菜肴是吃“味”的,且爱吃素食,所以中国人在用料上也显出极大的随意性。
3、餐饮礼仪的差异
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但这并不卫生。而在西方,宴会核心在于交谊。
服饰礼仪组:用t型秀的形式,西装、 t恤、牛仔服pk唐装、中山装、旗袍,展示中西方服饰文化的差异。
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场合通常穿保守式样的西装,内穿白衬衫,打领带。他们喜欢黑色,因此一般穿黑色的皮鞋。西方女士在正式场合要穿礼服套装。另外女士外出有戴耳环的习俗。西方国家,尤其是在美国,平时人们喜欢穿着休闲装,如t恤加牛仔服。
当今中国人穿着打扮日趋西化,传统的中山装、旗袍等已退出历史舞台。正式场合男女着装已与西方并无二异。在平时的市井生活中,倒会看到不少人穿着背心、短裤、拖鞋等不合礼仪的服饰。
展示会之后畅谈感想,思考和探讨:应如何保护中华民族传统礼仪,以及如何与西方礼仪进行合理有效的融合。
有关中西文化比较学习心得体会范本五
文明是文化系统催生和呈现出来的成果或产物。
文化,是特定的地缘地貌,在特定的历史,特定的环境,摇荡出一种维护特定人群以及社会的生存系统。
自信,源于对事物深刻的了解与认识,对未来非凡的预见和精准的把握,不然自信就会变成迷信或盲信。
文化本质就是生存,当一种文化不能有效维护特定社会与人群的时候,这种文化就需要变革,只有不断变革、融合的文化,才能有效维护人的生存。
文化自信来源于对诞生文化这片“土壤”的了解,对“种子”的熟悉,对“根茎”的认识,方能看清文化的脉络以及走势,不至于被文化的枝叶、花朵而迷惑。
文化的土壤,就是文化诞生特定的时间、地缘、地貌,以及文化的主体先民;文化的种子就是先民们最初对这个世界和不可抗拒自然力量的想象,然后虚拟出了最原始的神话和宗教、宗教的出现预示着文化的开启和哲学的萌芽。
哲学是一个文化的根茎,深埋于文化的底层,哲学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启动和操作系统,无论是本土的,还是外来的,它深受文化“土壤”制约;哲学是一个文化的核心,它会给这个民族打上不可磨灭的烙印。相对来说,地理上隔绝的越远,文化的差异性越大,兼容性越差,但互补性越强。
中西方文化就是如此,西方文化的土壤是“畜牧+工商”,起源于古希腊、古罗马,以宗教信仰和科学理性为核心,注重个性自由、主体意识,重知识的内在价值;东方的文化土壤是“农耕+游牧”,农耕文化长期占据着主导者的地位,这就导致我们的文化重德,重知识的应用,重教世俗的教育,缺乏了西方哲科的纵深追问,精密逻辑。
近代驱动西方社会发展的是科学,而科学又是哲学的分科之学,科学的尽头似乎又是玄学,比如弦理论,量子纠缠,高维空间等等;而西方的哲学从最初对宇宙自然的追问,到对心灵的追问,再到语言的追问,似乎越来越浅薄。
文化所催生出来的文明似乎迫在眉睫,气候环境问题,社会老龄化,人口负增长,战争、病毒等等问题,迫切的需要这个世界联合起来,一起打造人类命运的共同体---后科学时代。
后科学时代的特征就是,制衡单边主义和极端主义,从人之间的竞争,自然的索取,回归到对人,自然的关怀,这正是我们儒家中庸和道家的自然,将会成为下一期文化的核心!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空间数据库课程心得体会和感想 空间数据库课程心得体会和感想感悟(五篇)
- 关于公安部反洗钱规定心得体会和感想(四篇)
- 一线淬炼年轻干部心得体会报告 年轻干部基层工作感悟(六篇)
- 广州团一大纪念馆心得体会怎么写 参观广州团一大纪念馆心得体会(7篇)
- 2023年观看地球一小时心得体会(汇总13篇)
- 最新两个万岁心得体会范文(模板16篇)
- 科技云讲座第四期心得体会和感想 智慧云心得体会(六篇)
- 幼儿园入园及离园心得体会总结 幼儿园入园离园培训心得体会(8篇)
- 基因组学研究进展心得体会和感想(模板9篇)
- 学校四个决不能的心得体会报告 校园开展四个决不能心得体会(9篇)
- 学生会秘书处的职责和工作总结(专业17篇)
- 教育工作者分享故事的感悟(热门18篇)
- 学生在大学学生会秘书处的工作总结大全(15篇)
- 行政助理的自我介绍(专业19篇)
- 职业顾问的职业发展心得(精选19篇)
- 法治兴则民族兴的实用心得体会(通用15篇)
- 教师在社区团委的工作总结(模板19篇)
- 教育工作者的社区团委工作总结(优质22篇)
- 体育教练军训心得体会(优秀19篇)
- 学生军训心得体会范文(21篇)
- 青年军训第二天心得(实用18篇)
- 警察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秀18篇)
- 家属慰问春节虎年的慰问信(实用20篇)
- 公务员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质21篇)
- 植物生物学课程心得体会(专业20篇)
- 政府官员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的重要性(汇总23篇)
- 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范文(18篇)
- 教育工作者行政工作安排范文(15篇)
- 编辑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汇总17篇)
- 学校行政人员行政工作职责大全(1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