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撰写心得体会时,我们应该客观真实地反映自己的思考和感受。写心得体会时,可以适当引用一些相关的理论或学术知识。在下面,为大家精选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提升写作水平。
解决三农问题学习心得体会精选篇一
梁家河里有“马列”
时下,走进梁家河,已经成为各级领导干部工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梁家河“大学问”已经成为党员干部补钙铸魂的精神富矿。许多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都前往梁家河开展“主题党日”活动,试图从中探寻领袖足迹,筑牢初心使命,以此荡涤灵魂、寻找答案、学到本领。
作为一名曾经在乡镇基层摸爬滚打的大学生村官,笔者在工作之余,灯下夜读《梁家河》。一口气读完,心有戚戚焉,震撼、感动、亲切、敬畏,这些复杂的心绪油然而生。掩卷深思,看着红色书皮上,习近平总书记讲的“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这句话,不禁想起毛主席曾经说过:“山沟沟里出马列主义。”不同时代的两句话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体现两代领袖对“山沟沟”的思考、对中国农村问题的重视。
两代领袖结缘延安、深耕延安、心系延安,走进延安、又走出延安,走进时艰苦卓绝探索,走出时收获马列真理。一个在杨家岭中运筹帷幄,打反动、救中国;一个在梁家河里为民请命,务庄稼、搞生产。一个历经13年,成功地进行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了“一没有贪官污吏、二没有土豪劣绅、三没有赌博、四没有娼妓、五没有小老婆、六没有叫化子、七没有结党营私之徒、八没有萎靡不振之气、九没有人吃摩擦饭、十没有人发国难财”这“十个没有”的党风、政风、民风,使革命圣地延安成为当时众多进步青年、仁人志士的向往之地和一方净土,使延安成为新中国治国理政的试验田,从延安起步,缔造了新中国的蓝图;一个爬冰卧雪,吃尽苦头,不断探索寻觅,历经7年,8次申请入团、10次申请入党,从所谓的“黑帮子弟”到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带领干部群众打井抗旱、打坝淤地、修建公路,件件事都办到群众的心坎上,以铁一般的担当,推动梁家河发生实实在在的变化。从某种程度上说,习近平总书记现在的很多思想与行动都与梁家河的经历有关联。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两代领袖缘起延安,见证了共产党人立足中国实际探索解决现实问题的光辉历程,是在基层实践中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解决农村问题的典范,为中国解决“三农问题”进行了最初探索。笔者以为,两代领袖之所以都能够在延安获得成功,能够从延安出发开创“新局面”,是因为他们都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走群众路线,苦苦追寻解决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马列主义办法。事实证明,也只有实事求是讲马列、一切从实际出发解决。
农村问题,才能赢得人心、打牢根基,从胜利走向胜利。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最难啃的骨头在农村。农村治,国家安;农村兴,国家强,得农村者安天下。农村是一个大舞台,是一所大学校。以梁家河为代表的农村的大学问,就是扎根基层的大学问,是解决农村问题的大学问,是一个共产党人成长历练的大学问。两代领袖在延安的探索实践为中国解决农村问题提供了“范本”。历史是最有力的见证者,翻开近代史,细细咂摸、品味,过往的一切历历在目。革命伊始,坚持以城市为中心、进行武装起义的道路遭遇失败,毛主席立足实际、实事求是、力挽狂澜,走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在“山沟沟”里进行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实践,把农村推到中国革命的最前沿,广大农民成为中国革命的磅礴力量。新中国成立后,中央立足实际,将工作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城市发展一日千里、日新月异。虽然我们的农村也伴随着城市化而面貌焕然一新,但相对城市而言发展缓慢。因此,农村是中国最大的国情,发展农村是中国最大的难题,解决农村、农业、农民问题才是中国最实际的“马列”。
山沟沟里有“马列”,梁家河里也有“马列”,农村基层更有最实际的“马列”。习近平在他的7年知青岁月里,扎根梁家河这个“山沟沟”、疙瘩梁,在梁家河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中苦苦追寻,探究解决。
农村问题的答案,探索着最具泥土味、最朴素、最真实的马克思主义大学问,用实际行动标注共产党人的价值坐标,充分彰显了共产党人坚定不移的马列主义初心、立党为公的政治智慧、心系苍生的民本情怀,为解决中国农村问题提供了有益借鉴。
农村问题细小繁杂,需要有慢火熬粥的耐心和韧劲,没有坚定不移的马列初心,就容易畏难退缩。初心就是民心,只有与群众打成一片,才能知道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也是执政者永恒的价值追求,更是总书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始终恪守信仰的马列主义初心。7年知青生活中,习近平面对艰难困苦,没有畏难而退,而是与群众一起苦、一起过、一起干,能吃苦、“不撒奸”,与群众一起开荒、种地、放羊、铡草、挑粪、拉煤、打坝,闯过了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担任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后,他带领干部群众打井抗旱、打坝淤地、修建公路。在打坝淤地时,每次都主动去水沟旁铲土;修筑梯田过程中,每次都带头赤脚站在冰中凿冰,清理坝基,习近平总书记与最底层民众朝夕相处,在解决一个又一个农村的细小问题中看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真正理解了老百姓,了解了社会,孕育了对群众最真切、最质朴的初心,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共产党人坚定不移的马列主义初心。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解决农村问题的主角是群众,没有立党为公的政治智慧,就难以凝聚人心。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古人云:“举事以为人者,众助之;举事以自为者,众去之。”共产党人是人民群众的勤务员,“天下为公”是党始终坚守的价值原点。党没有自己的私利,立党的初衷也是为公众“举事”,而不是“自为”谋私。作为党支部书记,习近平坚持“举事以为人”,获得了民望与“众助”,始终用行动践行着“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治诺言。他响应“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主动申请到陕北农村插队,通过在基层与乡亲们同甘共苦,经受了磨难,锻造了意志,砥砺出坚强。他带领梁家河父老乡亲改产生产生活条件,为建好沼气池,跑了四川5个地区的17个县;为了查找沼气池哪里漏气而一遍一遍地摸索,最终建成陕西首个沼气池,打破了“沼气不过秦岭”的谬言。虽然又苦又累,但他没在自己身上多花心思、打小九九,一心只为人民群众,把人财物都用在人民群众身上,凝聚了人心,充分彰显了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治智慧。
农村最关键的问题是生计,衣食住行是最大的实际,没有民生至上的民本情怀,就干不到群众心坎上。古人云:“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众所周知,梁家河是一个贫瘠农村,钱包不鼓、囊中羞涩、缺米下锅。越是贫困的地方,越是需要在民生领域和基础设施方面进行大投入。面对土地贫瘠,百姓缺吃少用,吃水、烧菜、照明都很困难的现状,习近平“敢吃第一只螃蟹”,带领干部群众,打出了梁家河第一口水井,建立了第一个铁业社、缝衣社和第一座磨坊,建成了陕西省第一个沼气池和第一家代销店。从1971年到1974年三年时间,梁家河的粮食总产量从不到11万斤提高到近18万斤。这一桩桩鲜活的事例证明,这些举措得人心、顺民意、解民困,人民赞同拥护,促进了干群关系和谐,也生动诠释了习近平同志敢作敢为、锐意进取的责任担当,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为政者民生至上的民本情怀。今天,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践中,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更要向总书记学习,大力弘扬梁家河精神,对于老百姓有利的事情,要勇于创新、敢闯敢干,选好产业,扩大渠道,用好用足国家各项好政策,切实将梁家河精神贯彻落实到工作实践中,用领导干部的“辛苦指数”换来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民心所归,大事可成;民心所离,立见灭亡。”处于山沟沟里的梁家河是中国农村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国农村发展的一个样板,里面有最实际、最朴素的“马列主义”,虽然不可复制,但值得学习借鉴。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的事迹证明,只有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服务人民、民生至上的为政情怀,才能俘获人民“芳心”。此中有最实际的“马列”,后来者当镜鉴。
解决三农问题学习心得体会精选篇二
清欢季节,宜捧一本旧书,点一炉沉香,温一壶陈酒,来追忆往事。10月13日,纪念“莱西会议”30周年座谈会召开。站在“莱西经验”30年的历史节点,最好的纪念是传承发扬、继续创新。解读“三配套”经验的基因密码,融入新的精神内涵,展现时代特质,持续夯实,再上新台阶,让“三配套”经验在齐鲁大地上从“花开几枝”到“芬芳满园”。
半保留“复制”。“三配套”经验是与时代精神的同频共振,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的改革创新,是对标新时期三农问题整改的基层党建路子,复制“莱西经验”的过程,并不是照本宣科地生抄硬搬,也不是口头上的“拿来主义“,而是“半保留复制”,一半吸收“莱西经验”的精华,一半刻入地方特色“基因”,丰富“莱西经验”基因库多样化。奖罚分明的“抓乡促村”责任制,“党建引领,信用支撑”的工作模式,让在外流动党员切实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的“风筝工程”,第一书记驻村、组建党建联盟的工作机制,是“三配套”经验的典型,是半保留复制“莱西经验”之外的“基因重组”,是“莱西经验”在半岛地区的“扦插之花”。时代的列车滚滚向前,“三配套”经验里的“半保留复制”永不停歇,它的另一半“复刻”,需要我们年轻干部,根据自身创新能力和地方发展目标去填补、去擘画。
选择性“转录”。“三配套”经验不是组织唱的一出“独角戏”,组织只管搭台子,唱吕剧还是梆子,《小姑贤》还是《王宝钏》,形式和内容都是群众自己的选择。“三配套”经验发掘的是一条组织振兴统领乡村振兴,农村基层党组织统领乡村发展融合、治理融合、服务融合的“一统领三融合”的农村基层党建之路,支部、党员、群众在乡村治理中拧成了“一股绳”,群众参与村民自治共建共享,极大调动了其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实现“当家作主说了算”的民主政治。近年来,基层减负、放权基层的呼声持续走高,其中一部分原因是“莱西经验”让农村发展看到了希望,“三配套”经验作为“莱西经验”的转型升级,为农村基层党建路子指明了方向。我们年轻干部要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提升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为民谋利,务实担当,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增强群众获得感。
一键式“翻译”。“三配套”经验是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从“莱西经验”中,用改革的精神、创新的办法,不断解决。
现实问题和矛盾直接提炼出来的,是“莱西经验”在新时代的新版本,它诞生于母本,又加入了自己的“修饰语言”。不管形式如何变,他们都有个共同的基因密码——服务群众的初“芯”没有变。服务是基层党组织的根,只有强化服务功能,真心实意地为群众服务,让群众得实惠、长受益,才能赢得群众拥护,使党的执政基础深深根植于人民群众之中。我们年轻干部更应该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传承经验,拾级而上,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清廉纯洁干部,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为夯实党的执政基础作贡献。
解决三农问题学习心得体会精选篇三
近年来,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解决农村问题,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了进一步推动这一进程,我们近期参加了一场关于解决三农问题的会议,对此我有一些深刻的体会和思考。
首先,会议中提出的发展农村经济的新思路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会议强调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符合乡村地区的资源特点和农民群众的需求。这意味着政府在推进农村经济发展时应尽量避免一刀切的做法,而是要根据不同地区和不同农户的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发展方案。同时,会议还强调了推动农村产业升级和农村电商发展的重要性。这些新思路在解决农村经济问题上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其次,在会议中我们还充分认识到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三农问题的重要性。会议指出,农村基础设施的不完善是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之一。政府在解决三农问题中,应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提高农村基础设施的质量和覆盖率。只有这样,才能为农民提供更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促进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此外,会议中我对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意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土地问题一直以来是困扰农村的一个大问题。会议明确指出,土地制度改革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之一。由于土地制度改革可以划定出农民的承包地和集体经营用地,这将有助于解决土地流转问题,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土地制度改革还可以通过完善农村土地权益保护机制,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因此,加大土地制度改革的力度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
最后,我认为会议中提出的加强农民素质提升的重要性是必要的。会议指出,解决农村问题必须要从农民群众自身入手,提高农民的素质和技能。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政府应该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培训和教育机会,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和创业能力。同时,政府还应加大对农民的政策支持力度,为农民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参加这次会议让我对解决三农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中,我们要根据乡村地区的资源特点和农民的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发展方案。同时,我们还需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素质提升的投入,加强土地制度改革的力度,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和政策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相信在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够办好农村这篇大文章,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
解决三农问题学习心得体会精选篇四
基层工作要会“说话”
古人云:言者,心声也。说话是工作的外衣,思想是工作的灵魂。基层“迎来的是事,送走的是情”,要把党的政治主张政策理论贯彻落实,要有“言之灼灼的信条”,让群众“闻其言,信其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经过几代领导人的不懈努力,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终于取得“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辉煌成就。抓住新中国成立70年的机遇,深入一线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19个优势,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公民思想道德教育,成了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基层干部要敢于担当,学会到群众中“说话”。
下乡调研,说话要有情有理。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稿和关于治国理政的重要阐述,在基层工作中,开展调研活动成了基层干部工作的常态。召集部分人员参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座谈交流,是适合现实的工作方式。面对群众,干部要原原本本贯彻党的群众路线,踏踏实实宣传党的理论政策。突出重点、难点、疑点,用最优质便捷高效的座谈交流,将“中国之治”“中国之制”“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等中国梦的新理论新探索新优势,展示给基层群众。让群众更深地了解增强“四个意识”、树牢“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基本精神。年尾岁初,既要考虑群众切身诉求和利益关切,又要“沉下去、站前列”为群众排忧解难,把握机会,有针对性地“说话”,讲好政策、讲好理论、讲好故事。增进干群友谊,融洽干群关系。因为“年终”是非常敏感的时间节点,干部说话,符合实际,群众就会感觉有理有情。
服务群众,说话要有依有据。有规矩才有方圆。基层组织在乡村都设立了便民服务站,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党群工作平台。既便于党员学习交流,又便于群众办事。便民服务站在基层宣传政策、处理问题、帮扶帮困等方面,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一改过去的“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工作陋习,如今,服务站提倡的微笑服务,已经不是“装点门面”,而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党中央在基层设立第一书记制度以来,大学生村官、省级选调生干部等新生代“领导人”走向基层,展现“初心”,面对困难,敢于担当。是新时代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最佳选择。在基层工作经历中,学会有依有据说话最重要。每当遇到有困难的群众要有热情说话,遇到办事的群众要有耐心说话,遇到请客的群众要会委婉拒绝,遇到刁难的群众要会真诚说话。这样服务群众,才有可能赢得更多好评和点赞。
扶贫路上,说话要有为有爱。明年是完成脱贫攻坚战的最后期限,今年内还有最后一个月。基层党组织要有为才有位,群众才赞成认同。扶贫,脱贫,是全民责任。为了夺取决胜全面小康的胜利,在基层开展工作时,都要以共同致富作为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口袋富,一阵子;脑袋富,一辈子。扶贫工作要有重点工程重点建设的项目意识。解决青少年儿童因贫辍学问题,应该成为眼下最大的政治,深入校园、深入农家,真真切切查看、询问、帮扶、关爱,这是我们最需要付出的爱。所以,基层扶贫工作中,干部最要紧的是做到会说话。说实话、讲实情、落实处,承诺了就要坚持做好。让群众满意,成为基层干部工作的评价标准,不断提高说话水平,让群众感受到党的干部有为有爱,才可能拥有更多的群众基础,才能引领群众“听党话跟党走”。
总而言之,基层干部要会说话,做新时代有素质讲文明的优秀干部。
解决三农问题学习心得体会精选篇五
聚焦“三种能力”精准培育“第一书记”
去年中共广东省委组织部对全省“百名优秀村(社区)党组织第一书记”进行了表彰。选派优秀机关党员干部到软弱涣散村、贫困村等担任“第一书记”是一项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措施。“第一书记”作为坚强基层党组织、推动乡村振兴、提升基层治理水平的重要突破口,要使“第一书记”的作用最大化,需要不断加强对第一书记的培养和管理,把“第一书记”培育成农村工作的多面手。
强化党建业务能力,让“第一书记”当好党建指导员。抓好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是第一书记的首要任务,唯有抓实农村基层党建,才能为农村健康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农村党建工作不同于机关党建工作,难点更多、情况更为复杂,抓好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必须结合农村实际情况开展。各级组织部门要将强化第一书记的农村党建业务能力作为“培育第一课”,推动第一书记尽快适应、熟悉并驾驭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一方面可通过开展党建业务培训班等进行集中轮训,针对农村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划化建设、党的组织生活规范、党员教育管理等农村党建重点任务进行指导教学;其次应因村施策,针对派驻村党建存在问题,各级组织部门应积极指导第一书记制定相关对策,把党建工作指导抓细抓常。
增强带头致富能力,让“第一书记”做好发展领头羊。发展村庄集体经济、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落细是第一书记的重要职责。从机关单位选派过来的第一书记,工作能力强、整体素质也高,但由于原有机关单位工作岗位局限,未必都有抓经济的经验,一开始并非都是经济能手。有关部门、乡镇党委政府要围绕“发展什么、如何发展”的问题进行专题辅导,帮助第一书记进一步领会涉农政策、掌握工作方法、熟悉业务知识、提升经济发展的本领,通过教方法、传经验,让第一书记当好农村经济发展的“领头羊”。第一书记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派出单位要为第一书记做好“后勤服务”,把派出单位的职能优势和资源优势化作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奠基石”,与第一书记合力解决农村经济难题。
提升服务群众能力,让“第一书记”成为群众知心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第一书记的核心工作就是做好群众工作。但农村工作头绪多、难度大,部分缺乏基层工作经验的第一书记容易陷入各类琐碎事务当中,找不到工作的着力点。使第一书记尽快转变角色,首先要让第一书记尽快熟悉村情、适应工作岗位,乡镇党委可采取“帮扶”措施,选取经验丰富、熟悉农村工作的镇驻村干部担任第一书记的“临时辅导员”,通过共同研究对策、协同开展工作,帮助第一书记尽快熟悉派驻村的各类情况;其次要着重提升第一书记服务群众能力,可针对性地安排第一书记到镇扶贫、计生、信访等一线业务部门进行跟班学习,通过实际工作提升他们服务群众的工作能力,为当好群众知心人夯实基础。
解决三农问题学习心得体会精选篇六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可以说,国家的灵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的灵魂是民族团结进步,社会的灵魂是社会事业的繁荣发展。党员干部身上肩负国之重任、挑起民族大梁、承当社会事务,是新时代当之无愧的“艺术家”,书写着或华丽、或朴实、或跌宕的基层篇章。
小孩子沉浸在农家书屋文学的海洋里,村民在田间地头边劳作边笑开了颜,小草倔强挺起了瘦弱的“身板”……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赋予基层灵魂,点亮了基层之光,照亮了平凡之路,道出了希望之光。党员干部,就是这幅鲜活画卷的“灵魂写手”,给基层带来了“新与旧”的改变。
书写脱贫攻坚路上的“灵魂故事”。党员干部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引路者”。群众的日子越过越红火,离不开党员干部的帮扶。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党员干部怀着“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决心,一步一个脚印,深入农家院落、深入田间地头,摸实情、听民意,想对策、真帮扶,收获了一次次脱贫攻坚胜利的果实。“天雨不润无根之苗,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群众的事无小事,党员干部关心群众吃得怎么样、住得怎么样,更应从找准脱贫路子着手。
书写乡村振兴途中的“灵魂佳作”。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多年来,党中央一以贯之地坚持“三农”优先,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基本都是有关“三农”问题的内容,这基本成为一种惯例。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离不开兴旺发达的产业支撑,更需要祛除乡村生活陋习,治理美化乡村生活环境。党员干部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要怀着建成“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人的美丽乡村,一步一个脚印,走出一条“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之路。
书写党的建设征途的“灵魂样本”。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党的建设论述为伟大工程,并强调指出,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党员干部要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之势,涵养政治品格,做好基层的“清新剂”,自觉弘扬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等价值观,真正把党的政治理想作为一种信仰、把党的政治觉悟作为一种习惯、把党的政治价值作为一种追求。
解决三农问题学习心得体会精选篇七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也是最为关键的因素。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解决“三农问题”,根本要依靠亿万农民。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心骨”“源动力”,只有农民自身素质和能力不断提升,才能有效推进乡村可持续发展。
讲堂育人,深挖本土人才、摸清群众需求、丰富讲堂主题,让广大党员群众愿意来、坐得住、听得懂、学得进、用得着,做到既富口袋、又富脑袋,让乡村振兴看得见。
就地取“才”。“外来和尚会念经”,但“本地和尚”一样能“念经”。抓牢讲堂名师这个“核心关键”,深挖本土人才,为“能人”搭建“干事”平台,让“墙内开花墙内香”。开展“组团成员进讲堂、两委干部上讲台”行动,按照“团长+团员”的力量配比,为乡村振兴讲堂下派组团成员讲师,主抓政策法规和线上业务的宣传解读;村两委干部重点围绕村务工作和从业专长等方面进行讲解,提高党员群众对讲堂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利用好挂联部门的人才资源,让部门业务骨干加入讲师队伍。加大与学校和卫生院的对接合作,将教师医生纳入讲师团队,积极传授家庭教育、健康养生等方面的知识。用好活跃在基层一线的“土专家”“田秀才”,实现讲堂名师本土化。
各取所“需”。鼓要打到点子上,笛要吹到眼子上。不搞“大水漫灌”,在讲堂主题上做足文章,精挑细选,精准聚焦,让党员群众愿意来、听得懂、用得上。要因材施教授以渔,不烧“集体灶”,不吃“大锅饭”。多途径摸清群众“想听什么”,形成主题清单,确保讲堂内容接地气、贴民心。安排具有多年专技工作经验的干部,现场讲授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水稻种植技能,推广畜禽养殖、茶叶种植加工、园林苗木栽培等技术,提高村民增收致富本领。抓好农房管控、涉农补贴等与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政策宣传,让群众成为惠民政策的监督者和获益者。开展平安知识进讲堂活动,举办防汛防台、交通安全等专题讲座,提高群众安全防护意识。备好“菜单”群众“点单”做好“菜品”,实现讲堂主题实用化。
推陈出“新”。“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赶旧人。”创新讲堂开设模式,做到典型示范、以点带面,为讲堂建设提供经验样板,学有参照、赶有目标。坚持以党建为抓手,推动农村工作持续向好发展,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综合应用讲授式、研讨式、案例式、模拟式、体验式教学方法,切实增强教育效果。打破有形课堂走进无形大课堂,将课堂由学习教室搬到了村部大楼、田间地头、村居民宅,由课堂教学变为现场观摩学习,打造现场教学和体验教学,注重从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出发,采取党员群众易于接受的授课方式,调动融入教育培训的积极性,为乡村振兴打下基础。优方式创形式,“创”出乡村振兴新引擎,实现讲堂开设特色化。
解决三农问题学习心得体会精选篇八
近年来,农村问题一直是我国面临的严重挑战之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农村产业的发展以及农村治理的改进都是解决农村问题的重要方面。通过我自己的亲身参与和观察,我深刻认识到要解决三农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下面是我对于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要解决三农问题,必须把农民利益放在首位。农民是农村问题的核心群体,解决农民问题是解决农村问题的基础。我们应该从农民的需求出发,帮助他们改善生活条件、增加收入来源,才能真正解决三农问题。在实际工作中,政府应加大对农民的支持力度,通过提供优惠政策、补贴和培训等方式,帮助他们增加收入来源和提高生活水平。
其次,要解决三农问题,必须推动农村产业发展。农村产业是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方式,也是农村经济的支柱。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产业的支持力度,鼓励农民发展适合自身条件的产业,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产品质量。通过发展农村产业,可以吸引更多的农民留在农村,减少农民外出务工的现象,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再次,要解决三农问题,必须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是农民生活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优先解决农村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问题。通过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可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吸引更多资源和人才投入到农村发展当中。
最后,要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加强农村治理。农村治理是推动农村问题解决的重要保障。政府应该加强对农村治理的引导和监督,加强农村组织建设,培养和选拔一批懂农业、懂乡村、懂农民的专业人才,提高农村决策能力和治理水平。同时,通过建立健全的农村社会管理体系,加强对农村秩序的管理,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促进农民自治和农村社会稳定。
总之,解决三农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和多方面措施的配合。只有把农民利益放在首位,推动农村产业发展,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加强农村治理,才能够真正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村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作为广大青年,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到解决三农问题的工作中,为实现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解决三农问题学习心得体会精选篇九
近年来,我国农村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三农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有关部门针对三农问题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有了一些自己的体会和心得。下面将从土地问题、农业产业发展、农民素质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政策扶持等方面谈谈我对解决三农问题的看法和建议。
首先,土地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农村土地集体经营制度的改革是关乎农民利益的大事。我国农村土地承包制度的确为农民提供了土地稳定性和经营性的保障,但也存在一些弊端,比如土地流转难、土地流转价格低、土地承包权流失等。在我看来,应该大力推进土地流转,鼓励农民流转土地,通过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同时,必须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和土地流转收益,让农民有更多的获得感。
其次,农业产业发展是破解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传统的小农经济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化农业的需要。农业产业化、农村产业振兴是实现农村经济持续增长的有效手段。应该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力度,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和管理模式,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同时,还要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和市场拓展,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第三,农民素质提升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和保障。农民素质的提升离不开教育的支持。应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和职业发展空间,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和优质教育服务,打破城乡教育差距,让农民子女享受到与城市孩子一样的教育机会。除此之外,还应该加大对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力度,提高农民的劳动技能和就业能力。只有通过提升农民素质,才能够为农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
第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确保农民生活质量的重要环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涉及到交通、通信、水利、电力等多个方面。为了改善农村交通状况,应该加大对农村公路和乡镇道路的投入,修建或改造通往农村的公路,提高农民出行的便利性。同时,还要加强农村通信建设,普及移动通信和互联网技术,为农民提供更多的信息服务。此外,对于农村的水利和电力建设也有待加强,提高农民用水和用电的便利性和可靠性。
最后,政策扶持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政府需要制定出台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扶助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比如,可以加大对农业科研和技术研发的投入力度,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和抗风险能力。同时,还可以推出农业保险和农民养老保险制度,为农民提供风险保障和养老保障。此外,还可以加大对农业综合开发和农产品加工业的扶持力度,推动农村产业升级和增加农民收入。
综上所述,解决三农问题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任务。要解决好三农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形成政府、农民、企业和教育等各方共同参与的合力。只有通过改革创新、科技引领、全面发力的方式,才能够逐步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政治信仰教育学习心得体会及收获 教育是一种信仰心得体会(6篇)
- 销售员工年度工作总结(通用14篇)
- 公司各部门安全生产责任书(通用15篇)
- 科技服务合同(精选15篇)
- 最新村支部工作计划表(大全18篇)
- 最新自荐信求职信格式(优质11篇)
- 2023年信息教研组工作计划表(实用8篇)
- 高中三年教师综合评语(大全8篇)
- 2023年幼儿园交通工具的教案(精选18篇)
- 初中三年感悟与心得体会及收获 初三三年的感悟,收获(8篇)
- 探索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的重要性(汇总14篇)
- 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体会与收获大全(20篇)
- 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的实用指南(热门18篇)
- 免费个人简历电子版模板(优秀12篇)
- 个人简历电子版免费模板推荐(通用20篇)
- 免费个人简历电子版制作教程(模板17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通用23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重要性范文(19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核心要点(专业16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申请流程(热门18篇)
- 法制教育讲座心得体会大全(17篇)
- 教育工作者的超市工作总结与计划(模板18篇)
- 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案例(专业13篇)
- 教师的超市工作总结与计划(精选18篇)
- 单位趣味运动会总结(模板21篇)
- 礼品店创业计划书的重要性(实用16篇)
- 消防队月度工作总结报告(热门18篇)
- 工艺技术员工作总结(专业18篇)
- 大学学生会秘书处工作总结(模板22篇)
- 医院科秘书工作总结(专业1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