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英国文学实训心得体会总结 英美文学心得体会(五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2 21:01:47 页码:14
英国文学实训心得体会总结 英美文学心得体会(五篇)
2023-01-12 21:01:47    小编:ZTFB

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我们如何才能写得一篇优质的心得体会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有关英国文学实训心得体会总结一

答:推荐信的份量直接关系到能否出国留学,能否获得奖学金等,作为对外联系的材料,是其中一份较为重要的文件。推荐信的目的是通过国内专家向对方介绍申请人的工作、学习和专业方向等情况。在出国申请是否成功的诸多要素中,有力的推荐信是录取的重要条件之一,其份量仅次于于本科成绩单和雅思成绩。

多数学校都要求申请人提交两封到三封的推荐信,由教授、系主任或工作主管直接寄给指定的邮箱或者发链接到提供邮箱,直接上传。

推荐信是了解申请人的重要依据,在研究生课程中尤其如此。申请人可以选择现在或以前的老师、教授或雇主。推荐人必须熟悉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目的是否明确,在学术上是否有前途,以及学生的适应能力、创造能力、品行和特长。

书写推荐信的最理想的人选是一封由系主任写,一封由专业课教授写,一封由自己的导师写。不过,对方若无规定,则除了自己的亲属之外,任何人皆可为推荐人。推荐人一般应具备高级技术职称,如教授、副教授、研究员、副研究员等。如果推荐人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盛誉,或者被申请就读学校聘为客座教授,或者曾经在该校讲过学,那么这样的推荐人写的推荐信就具有很强的效力了。

推荐信一般应包括下列内容:

被推荐人的基本情况介绍。侧重于个人的毕业时间、学校、所获学位以及个人的专业经历。

推荐人对被推荐人的基本评价。侧重于被推荐人的专业基础、个性、特点、工作态度和在学术上的前途估计。若是推荐研究生,推荐人还需进一步说明其深造学习的基础和当前所具备的研究能力。显然,恰如其分地评价被推荐人的基础、能力和前途,比言过其实的赞誉更令人情服,更具有实际意义。

推荐人可以着重介绍被推荐人曾经获得的奖励,发表过的论文,参加过的重要学术会议,以及曾在学生组织或学术团体中的任职等来支持自己的评价。

推荐人还必须清楚地表明被推荐人留学的身份是研究生还是访问学者,专业领域和研究方向是什么。

如果大学提供了现成的推荐表格,则必须按这类表格认真逐项填写。推荐表格中一般有学生综合评估的一项,即要求推荐人说明该生在所教的学生中应列为前5%,10%,或25%等。这种评估是指教授的个人评价,可以稍高一点。另外,推荐表格上常有许多难以填写的项目,遇到这种情形可填"i don't know",亦不致对该生的评价有何严重影响。

推荐信尾必须有推荐人的亲笔签名。

大多数学校都要求申请人提供二至三封推荐信。有力的推荐是录取的重要条件之一。推荐信要客观、公正、切忌流于形式,内容空洞,要与申请人的其它材料(如成绩单)等相符。推荐信也应注意格式、文法等。因为向来有“名师出高徒”之说。推荐信的格式与一般书信基本相同。有信头,发信日期,收信人姓名,称呼,正文,信尾谦称,签名,推荐人姓名,职称及工作单位等部分。但推荐信还应着重以下方面:

1. 为了便于校方查阅,必须提到被推荐者的全名。

2. 必须交待与被推荐者的认识期间(何时开始认识或认识多久),认识程度(偶尔见面或密切接触)及关系(师生关系,上下级关系,同事等)。

3. 对被推荐者的优点介绍及评价,这是推荐信的核心。主要包括被推荐者的天赋,学习成绩,研究能力,工作经验,学习精神,组织能力,品行及个性方面。

4. 必须表明推荐人的态度,是极力推荐还是有保留地推荐。

答:就看你到底想申请什么学校了,如果想申请8大的话,可以选择读一下那里的预科,或者diploma然后再开始读大二,期间唯一的坏处就是浪费了1-2年的时间,但是能在名校就读,要不就是考虑非8大的,中国留学生的误区就是不是8大就不好,其实不是这样的,非8大的学校,也有很多好专业和好学校的;就像商科专业可以读麦考瑞,理工可以考虑悉尼科技,你也可以到时候本科毕业后读研,就是看你怎么选择了

有关英国文学实训心得体会总结二

浅谈比较文学与对话思想

摘要: 比较文学是一门不断建构自己、不断完善自己的学科,不论是其跨民族、跨文化的文学研究,还是其跨学科界限的文学研究都具有显著的对话性,

因此研究比较文学必须持有一种对话的思想,只有以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作为思想的指导,它才能不断发展、迅速前进。

关键词: 比较文学 对话性 对话思想

对话理论是巴赫金对全人类的一大贡献,在“哲学―美学”中,巴赫金提出了对话哲学的两个核心概念――“超视”与“外位性”,并阐明了“我”与“他者”的关系和主体建构理论。

他认为任何一个个体都是唯一而不可替代的,并有着“他者”所没有的“超视”,这决定了任何一个个体都必须依赖“他者”而存在,但任何一个个体相对于“他者”都必须保持“外位性”,不能相互融合、成为一体,否则这个个体与“他者”之间的互补优势就会消失,从而丧失个体主体建构或者说主体发展的机会。

对话理论适合于比较文学研究的各个方面,可以作为指导它前进的一个理论基础。

比较文学是一种跨民族、跨文化、跨学科界限的文学研究,其实质是不同文学之间以及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对话,是不同地域、不同时间的精神产品的和谐相处。

笔者认为比较文学充分体现了自由、平等的对话精神,不论是其跨民族、跨文化的文学研究,还是其跨学科界限的文学研究都具有显著的对话性,

失去对话性,比较文学就几乎失去了其发展的可能,也就失去了其内在的意义,因此比较文学离不开对话的思想,我们研究比较文学时需要用巴赫金的对话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思想。

亨利・雷马克(henry remak)曾说过:“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文学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从巴赫金对话理论的角度看,这里的“一国文学”和“别国文学”之间是互为“他者”的关系,都具有各自的“超视”。

每一学科或者说比较文学所研究的每一个对象,它们的存在,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都是特定的、唯一而不可取代的。

一个研究对象总有着其他研究对象所无法取代的视角,总有着其他研究对象所了解不到、掌握不到的东西――“超视”。

没有“超视”,就没有了比较文学研究对象之间对话形成的条件,这就意味着其研究对象之间的互补优势的消失,也就意味着比较文学存在理由的消失。

以中国文学和英国文学为例,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

和英国相比,在这五千多年里,人们的经历不同,环境不同,所受的思想教育也不同,特别是中国人民长期所信奉的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这些造就了中国文学在内容、形式、主题、思想的诸多方面的特定的,独一无二的东西。

而英国,这个曾经是世界上顶尖的“日不落帝国”也是如此,英国文学在形式、内容、思想等方面也有其不可取代的特性。

正是由于它们所具有的各自的独特性,它们才彼此都拥有对方所没有的视野,必须相互依存。

“超视”使它们之间的对话有了可能性和必要性,所以比较文学的研究必须采用对话的方式来进行,只有通过对话,才能跳出原来各种文学理念封闭、保守的怪圈。

巴赫金认为,任何个体要建构自我,就必须树立一个“他者”,离开“他者”,自我的主体就无法建构,存在便成了虚无。

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如此,一国文学总是有着他国文学所没有的观察世界的视角,任何国家的文学想建构自我、发展自我就必须把他国文学看成是一个平等的他者,离开了这个“他者”,哪一方都不可能看到另一方的“超视”来建构自我,从而使自我主体有所发展、有所进步,所以说每一国的文学、每一民族的文学,都不能脱离他国和其他民族的文学而独立存在。

除此之外,比较文学所研究的其他领域也是一样,要进行自我建构,就必须有自我之外的“他者”存在。

这是因为比较文学所研究的领域,像文学与艺术、哲学、历史、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及宗教之间的关系,等等,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内涵、特点和内容,它们的具体视野是不相吻合的,必须进行对话来相互学习。

但这并不意味着比较文学的所有研究对象或领域最终要相互替代或重合,从而融为一体,因为每一个研究对象相对于其他研究对象要具有时间和空间的“外位性”,没有了“外位性”,也就失去了“超视”,比较文学的研究也就失去了意义。

不论是哪一个国家的文学、哪一个学科领域都没有对他国文学或其它学科领域进行同化或控制的权利。

因而在研究比较文学时,每一个研究对象都应该树立一个“他者”,承认他国文学和其他学科的外位性和主体性,采取对话的方式,以平等的、互助的原则和他国文学、其他学科进行平等的对话,只有这样才能建构“自我”。

我们在进行比较文学研究时,必须赋予它开放性、平等性。

不论是哪个作家,哪部作品,还是哪个文学流派;不论是艺术、哲学、历史、宗教,还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在比较文学中,它们都是主体,它们之间的关系都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主―客”关系。

没有哪个作家优于哪个作家,哪个流派优于哪个流派,它们都处于平等的关系中。

人们进行比较文学研究的目的是要弄清不同文学之间的相同与不同,而不在于文化掠夺和压制。

可见,我们需要把比较文学所研究的对象之间的关系看作是主体与主体的关系,而这种“主―主”关系正是比较文学的各研究对象之间进行对话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

对话是带有创造性的对话,没有创造性的对话是独白。

比较文学作为一种对话性的学科,需要通过对话来不断地创新。

这里所谈的创新,不仅是比较文学这一学科的创新,更重要的是其所研究对象之间通过对话而进行的创新。

对话不仅为比较文学和它所研究的领域注入了生命的血液,更为它们建构了生命支撑的骨架,提供了创新的机会。

因此,比较文学学者们要有对话意识和创新意识,积极、主动地为比较文学的各个研究对象创造对话的土壤和环境,这就要求学者们“在交往中抱着一种倾听他人、准备改变自己的开放心态以及不放弃与他人的差异和外位性的自信心态”。

要进行对话,就必须遵循对话的原则。

“巴赫金所提示的本真的对话不包含权力私欲的杂念,而只寻求‘平等’、‘对等’、‘共存’,从而保留整体的杂多和众声喧嚣,它不以征服和消灭他者为目的”,“对话的态度表现于对话的主体与自我也把他者当作主体来看待,并设身处地去理解另一个自我,然后在‘我们’的集合中寻求‘共在’的生存。

这种对话的态度在主体看待问题的前提上不是把主体自己看成是自足的,而是把主体当作一种‘匮乏’来看,并且每一个主体也均是一种匮乏,这样他们就得相互扶持,在相互之间寻求补充”。

因此,进行比较文学的研究时,应当持以完全平等的对话态度并遵循互惠性的原则。

目前是一个以横向开拓为特点的文化转型时期,不论研究什么,都把眼光投向整个世界,注意世界各民族文学、各学科领域之间的彼此联系和互相影响。

通过与别国文学和其他学科的对话,我们可以从理论上提高对外国文学和其他学科的认识与了解,并从中吸取对我们有用的东西,为我们服务。

各民族文学、各学科领域的对话交流,以及其在发展过程中的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和相互制约,已成为任何一个民族文学或学科领域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因此,我们要持以对话的思想进行比较文学的研究,以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作为我们思想的指导,使比较文学和它所研究的对象在新的世纪里通过与“他者”的平等对话得到更大的发展。

有关英国文学实训心得体会总结三

1、介绍推荐人和被推荐人,推荐人要陈述自己是谁,在哪里就职,和被推荐人是什么关系。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写清楚推荐人和申请人的关系。如果平时接触的不是很多,可以侧重说明两人一起合作的深度。无论从哪种角度,都要传达出推荐人对于被推荐人很了解,而非一面之缘的信息。跨专业的学生不用担心老师不是相关专业的,推荐信突出是学术能力和学科兴趣。

2、对被推荐人的综合评价 推荐人可以先用一句或者一段话来描述申请人,然后再描述申请人的客观表现,比如平时总是会在课上举手问问题,能找到别人没注意到的细节,或者会对同班同学课上回答的问题进行积极的反馈和补充等等。等于先下定义,然后再列举例子来支撑前面的综合评价。

3、展示优秀品质和学术潜力

除了课堂上的表现,推荐人还可以通过和申请人的共事过程中的体验来侧面体现申请人的优秀品质。比如:交上来的论文总是结构清晰,格式准确,来体现做事仔细,对学术认真;或者除了规定的reading list之外,申请人还经常能在课上旁征博引别的学术资源,其实也就说明这个学生有学习主动性,而且学术广度比较大。注意这里不要写推荐人不可能知道的事情,比如经常“学习到很晚”或者“经常课下和同学发邮件交流学习”等等,否则整封推荐信就会显得失真了。

1、与被推荐人有直接关系并可信赖,十分了解申请人并且能够客观评判其优势和特点。

2、与申请专业具有相关性,比如申请生物专业,可以找生物老师或者相关科目的老师。

3、考察推荐人的背景,头衔名气以及职务较高为佳,不过前提是与申请者十分熟悉。

写明与被推荐人的关系以及认识时间和所教授的课程;

要说明被推荐人的学术能力;

写明被推荐人在班里的表现;

分析被推荐人与其他具有相同条件的学生的区别;

阐述被推荐人是否适合其申请的课程;

被推荐人与众不同的优点。

①开头

推荐信的开头,一般需要描述清楚推荐人与申请者之间的关系,通过什么方式认识,相识多久,以及在这期间对申请者的印象如何,并表现出推荐人非常愿意推荐你到该大学就读。

②正文

推荐信的正文没有固定的格式,通过提供的事例有选择性的描述学生的学科潜质和个性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地展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品质。正文是推荐人对学生进行评估的重要部分,由于评估的内容比较多,可以分段来描述。

③结尾

推荐信的结尾主要是对学生特质的一些概括,或者是推荐人对于学生在这个专业领域今后的发展潜力做简单描述,还可以写一些对学校感谢之类的话。语言上表现出推荐力度以及对于学生前途的美好期待和展望。

一篇完整的推荐信应该包括申请者的学业成绩或特质,综合方面的表现,以及对其未来的展望。由于种种原因,国内有些老师没有能力出具英文推荐信,鉴于这种情况下,推荐人可以写出中文推荐信,同时附上英文翻译件。

1.避免夸夸其谈,对申请者的成就客观评价。推荐人需要表明对申请人的动机有所了解,并且还需要进一步的深造。过度赞美的推荐信不会有任何意义。

2.避免堆砌泛泛的赞美之词,加入具体事例。这样的推荐信才能具有真实性,同时描写精彩细节会让招生官对学生有着更加深刻的印象。

3.避免逻辑混乱,注意语言风格和思维角度,每一封信的侧重点要有所不同。

4.避免明显的语法、句子以及单词错误。

填写推荐人信息,通过邮件链接上传推荐信。有些学校是不接受open reference,即你不需要在网申系统中上传推荐信,只需要将老师的信息填写正确(尤其是邮箱地址),提交网申之后,系统会自动发送邮件给老师,由老师自己来上传推荐信.老师点击邮件中的链接进去,填写自己的信息,上传推荐信即可。

有关英国文学实训心得体会总结四

在欧美比较文学出现危机之时,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却方兴未艾,越来越受到学界的重视,很多高校建立比较文学教研室,并经常召开比较文学学术讨论会。虽然学者们对比较文学的兴趣与日俱增,但比较文学的危机之争依然存在,甚至在教学方面也出现了空壳的现象。中国的比较文学欲摆脱危机应从高校入手,致力于培养比较文学专业人才。

比较文学;危机;策略;专业性

从美国学者韦勒克在国际比较文学学会第二届大会上提出比较文学的危机到现在,比较文学是否存在危机仍然是我国比较文学学者争论的热点,比较文学起源于法国,主要代表人是巴登斯贝格、梵第根、伽列和基亚等。之后,美国将其发展壮大,从局限的渊源学研究、形象学研究扩散到平行研究、跨学科研究,其代表人物有韦勒克、雷马克和奥尔德里奇等。后来,我国学者提出了“双向阐释法”“异同比较法”“模子寻根法”等具有我国特色的比较文学研究方法。但是比较文学的中国学派仍然存在着不足之处,我国比较文学学者不应该拾人牙慧,应致力于寻找解决比较文学危机的新方法,以发展壮大我国的比较文学。

艾金伯勒在其著名的带有论战性著作《比较不是理由》中,对比较文学的发展及其争论做了一个回顾,提出“比较文学是人文主义的观点,主张把各民族文学看作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看作相互依赖的整体,以世界文学的总体观点看待各民族文学及其相互关系;把比较文学看作是能促进人们相互理解、有利于人类团结进步的事业”。

以一种开阔的研究胸怀,拓展和丰富了比较文学跨越性的范围,设想了理想的比较文学前景。并指出了比较文学中存在着狭隘的地方主义、沙文主义、政治干扰等问题,进而提出“比较文学是人文主义”的观点,批评了法国学派忽视文学作品的内在价值、文学的内在规律的倾向,进而对美国与法国学派兼收并蓄,取长补短,勾勒出更为广阔和更注意文学性的比较文学的研究规划。艾金伯勒在危机的呼喊中提出了理想比较文学的愿景,为比较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方向。此外,美国学者勃洛克的论文《比较文学的新动向》可看作美国学派对论战所作的总结,一方面他肯定了法国学派对比较文学所做的贡献,另一方面也指出了其局限性:机械的研究影响和渊源、事实关系及文学作品之间所谓有决定性的因果关系使得比较文学在方法和方法论见解方面变成了一潭死水,致使比较文学无法从当代充满活力和富有创造性的冲动中得到裨益,从而使比较文学危机不断。比较文学的研究应该同时应用分析方法和关系方法从文本出发。勃洛克认为,危机不等于灾难,我们应该意识到危机,甚至自愿接受这一危机,从而产生一种创造的努力。在他看来“当前比较文学需要更多的是伟大的榜样,而不是抽象的方法论公式。灵活性、努力的多样性,甚至彻底的主观性都是不可缺的条件”。比较文学定义的纷争一直未得到很好的解决,正如有的学者所说,比较文学很广泛,不应该用一个明确的定义给它设限。当前比较文学应对危机的策略不应该在理论上兜圈子,而是应该付出行动,创作出优秀的实践上而非仅仅是理论上的作品,从而给广大的学生树立榜样,使他们可以更好地去研究比较文学。巴登斯贝格曾设想能通过发展比较文学来“为新的人文主义做准备”,比较文学对研究者的要求比较高,它需要研究者具备聪明的头脑、机智的态度,并拥有博大的胸怀及博学的知识,它最终会将人们引向团结、同情与爱。

不少学者提出:中国比较文学应加强学科基本理论建设,争取成为比较文学继法国学派、美国学派后的第三个阶段的“代表”——中国学派。纵观国内:中国比较文学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复兴以来,一直处于蓬勃向上的发展时期,各大高校招收比较文学硕士、博士研究生的数量也在增长,而在本科开设比较文学课程的大学更是不断增加,比较文学的教学与研究队伍在日益壮大,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也成为国内一级学会之一。此外,比较文学研究的实绩也日益丰富。目前,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经费日渐充实,建制不断拓展,学生就业前景也很好。由此看来,“如果说比较文学发展的第一阶段主要成就在法国,第二阶段主要成就在美国,如果说比较文学发展的第三阶段将以东西方比较文学的勃兴和理论向文学实践的复归为主要特征,那么,它的主要成就会不会在中国呢?”乐黛云教授关于比较文学“第三阶段的代表”将是中国比较文学的说法,或许是可以实现的。目前很多学者已经宣称自己就是中国学派,有学者的著述也阐明了中国学派的产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张隆溪先生曾指出,“学派往往只是一种历史的总结,一般都是文学史家在后来追认的,哪一个学派都不能靠自我标榜就可以建立,也不会因为自己宣布成立了学派就能获得应有的承认和尊重。”并强调:“一个学派的确立要有自己的特点,要有自己的代表性经典并因此形成了某种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传统,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获得真正的承认。”要想获得学术界认可,中国比较文学学者应该拿出高水平,写出有学术价值的著作来,以实现所谓的中国学派。我们必须先发展完善比较文学,而后再建立一个学派。若想壮大中国比较文学,当务之急应从学校、教师、学生入手,以改善教学方式为主,青年是祖国的希望,同样,培养比较文学的后继者是壮大比较文学的重中之重。

黎皓智教授说过,“比较文学本身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学科,自我更新的周期很快。欲想改变我国比较文学学科建设的滞后状态,应该寄希望于青年学子。青年人的思维最活跃,如刘勰在30多岁写成了《文心雕龙》,王国维30岁出头完成了《人间词话》,鲁迅在26岁时写成《摩罗诗力说》”。王向远教授认为:“中国比较文学以其开阔的胸襟与宏大的视野,超越了法国学派、美国学派那样的学派局限,以东西方文化融合,文化视阈与文学研究融合,历史深度与现实关怀融合的方式,形成了‘跨文化诗学’这一新的学术形态与特色,也使世界比较文学进入了第三个发展阶段。”[6]比较文学应主张多中心、多视角来看待问题,提倡各种理论主张和视域的融合,以此来开拓思维空间。因此,各大高校应从自身的中国文化教养的实际出发,培养学生认真读书,切实思考,脚踏实地来从事研究的精神,而不是去堕入空洞的“学派”概念之中,用死板的定义禁锢发散的思维。

王向远教授曾在中国比较文学教学研究会第六届年会上提出了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充实与更新;李伟昉教授提出了比较文学教材内容的改革与更新;王鹏教授提出了国内比较文学教材中存在的逻辑问题。学术研究需要个性,在教学的过程中教材应不断更新,以适应时代的变化,通过在学术研讨会上的交流,老师们可以发现问题,更新授课内容与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比较文学,进而促进比较文学更好地发展。若想壮大比较文学还应当从高校入手。“比较文学”在中国的20年代末、30年代初作为一门学问学科出现。“在1929年到1931年之间,英国剑桥大学文学系主任兼新批评派的大师瑞恰慈(ivorarm>

有的比较文学的教授们让学生阅读哲学、历史、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宗教等各种学科,比较文学界“最热烈的讨论是理论,而不是文学”,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们自然会很容易迷失方向,不知道“究竟该比什么,怎么比”。比较思维的理念、跨民族、跨学科、跨文化研究的方法被人文社会学科不同专业的研究者所共同使用,其理念与方法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人文与社会学科中不同专业领域的共享资源。国内各高校纷纷成立比较文学专业,本来是一件好事,但有的学校却是打着比较文学专业的旗号设立“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东方文学与文化”“西方文学与文化”等,如果是沿着这样“文化化”的路子,那么,这个学科或许真的就像有的学者所认为的:比较文学可以休矣。更有甚者,在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研究生课程中开设大量无关文学的专业,把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变成了形式主义、结构主义、心理分析理论、女性主义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以及各种形式的文化研究,正如苏源熙所言:“比较文学并非是自己历史上的主人公。”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一个整体,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并不是要我们否定文学与文化的密切关系,但是在教学的过程,是否应该强调文学的中心性,立足于文学;对于本科生是否更应该讲授比较文学的实例专题,而不是在理论上不停地绕圈子,本科时基础打得不牢,研究生阶段又如何更好地掌握比较文学这个“高级研究”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没有实践上的检验,一直围着理论兜圈子,又如何检验理论是否适合呢?比较文学的老师肩负重任,要想培养出优秀的比较文学学生,首先,老师应该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巴斯奈特很早就注意到,“大多数人一开始做的并不是比较文学,然而他们最终都从不同的起点,以这样或者那样的方式旅行到比较文学”中来,中国比较文学界的情况大致也是如此,文学理论、现当代文学、心理学,甚至神学等领域的老师成为了比较文学专业的老师,这样各有侧重点的老师教出来的学生未必是真正的比较文学专业的学生,只是打着比较文学的旗号从事着别的领域,这样肯定会使比较文学慢慢退出自己的领域,造成无所不包的泛文化现象。比较文学研究为不同领域工作的人文学者之间的交流和对话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比较文学的危机”确实是“危”和“机”并存,应该抓住“机”,拣选专业出身的教师来培养学生的比较文学精神,使学生成为比较文学专业的“知识分子”而不仅仅是“知道分子”,在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的基础上还要发挥学生们的胆识与灵活性,在人文科学研究这种主观性很强的“软性”学科中,拥有彻底的主观性,并敢于充分发挥个人的想象力,这将有益于创作出比较文学界的佳作。

[

[1]艾金伯勒。比较文学的目的,方法,规划[a]。干永昌,等。比较文学译文集[c]。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121.

[2]勃洛克。施康强,译。比较文学的新动向[a]。干永昌,等。比较文学译文集[c]。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216.

[3]乐黛云。中国比较文学年鉴序[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16.

[4]张隆溪。钱钟书谈比较文学与“文学比较”[j]。读书,1981(10):132-138.

[5]黎皓智。比较文学的学理基础与学科建设[j]。南昌大学学报,2004,35(3):96-109.

[6]王向远。“跨文化诗学”是中国比较文学的形态特征[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9(3):53-59.

[7]乐黛云。中国比较文学的现状与前景[j]。中国社会科学,1986,12(2):195-211.

[8]梁建东。比较文学的轻与重——与张隆溪先生谈比较文学的发展[j]。中国比较文学,2011(1):64-71.

[9]侯春林。试论比较文学的学派纷争[j]。绥化学院学报,2014,34(3):57-68.

[10]曹顺庆。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基本理论特征及其方法体系初探[j]。中国比较文学,1995,(1):18-40.

[11]马晓华。“拿来”与“重建”——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教学视点[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3,16(6):68-78.

[12]王峰。比较文学的中国学派——兼论第四种比较文学观[j]。天津社会科学,2006(1):110-115.

[13]bernheimer literature in the age of multiculturalism[m]。baltimore:the johns hop kins uni-versity press,1995:1-2.

[14]saussy ite cadavers stiched from fresh night mares: of memes,hives,and self -parative literaturein an age of globalizaion[m]。baltimore: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2006:157-159.

[15]basnett literature:acriticalintro-duction[m]。london:wiley-blackwell,1993:1.

有关英国文学实训心得体会总结五

君主立宪制的英国确保了国家政权的长期稳定,专利保护法和航海法的实行更是促进了英国商贸的发展,工业革命随之而来,当时的英国打败了所向披靡的拿破仑法兰西帝国,以前看书还为拿破仑的滑铁卢感到惋惜,现在想来这是历史的必然。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是第一个现代化国家,并迫使整个世界追随她的脚步迈向现代化。关于工业革命,我们应该记住这些人:

苹果落地推出万有引力,1687年他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阐述了万有引力和三大运动定律,奠定了此后三个世纪里力学和天文学的基础,成为了现代工程学的基础,并宣告着科学时代的来临。他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如果说上帝创造了人,那么他发现了上帝创造人的方法。

当时的英国已经有了蒸汽机,但太过了庞大笨重,根本无法普及,瓦特苦心钻研力学,化学,数学,并在原有的纽科门蒸汽机基础上发明的新式蒸汽机结构,在这之后的50年之内几乎没有什么改变。瓦特蒸汽机发明的重要性是难以估量的,它被广泛地应用在工厂成为几乎所有机器的动力,改变了人们的工作生产方式,极大地推动了技术进步并拉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

他是《国富论》的作者,他揭示人类发展的最深层的动力源泉是谋求私利,使自己的需要得到满足,并提出自由竞争的概念。他告诉世人,汲取财富最佳的方法不是烧杀掠夺,而是出售商品和自由贸易,《国富论》成为了第一本试图阐述欧洲产业和商业发展历史的著作,并发展出了现代的经济学学科,也提供了现代自由贸易、资本主义和自由意志主义的理论基础。在他的影响下,自由贸易成为英国的国策,而今也是全世界的共识。如果没有他,也许当年的中英鸦片战争就不是打开国门,开放通商口岸自由贸易了,而是也许像蒙古帝国一样烧杀掠夺。

当然我们还应该记得的就是英国女王维多利亚,在她统治期间,英国取得了从未有过辉煌的成绩,但她又被人称为“什么都不做”女王,看似什么也不做,但却坚持宪法法律,最大限度打破社会的禁锢,还权于人民,这反而极大的激发了社会的创造力,并使英国达到了无可比拟的高度。英国历史告诉世人,君权不是神授,而是人民授予,历史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不取决于统治者的英明神武,而取决于社会是否公平公正,取决于国家是否保护私产,最终取决于每一个的公民。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