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备受启迪时,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优质的心得体会该怎么样去写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主题陕西邮电工作心得体会实用一
城墙是中国冷兵器时代城市的传统防御设施。我们在距今6020xx年前的半坡遗址看到,半坡人在居住地周围挖掘深沟,以提防野兽和外部的袭击。如果把半坡村落视为城市的最初萌芽,深沟也就是当时相当于城墙的设施。待到人们发明筑墙技术后,城墙自然伴随城市同时诞生,成为古代城市的显著标志了。据史册记载:“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居,此城郭之始也。”这大约是在距今约4520xx年前的原始社会晚期。
西安作为千年古都,历代曾多次修筑城墙。它们多数被历史的尘埃掩埋。但我们看到的这座城墙仍可追溯到公元六世纪的隋代。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并于第二年在龙首塬北麓修建了大兴城。大兴城规模庞大,结构严密。除环绕城市的外郭城城墙外,城内环绕宫城和皇城也筑有城墙,形成“城中有城”的格局。唐王朝建立后,将隋代的大兴城改名为长安城。唐长安城基本上沿袭了大兴城的规模和布局,只是对大兴城进行了扩建和修建。唐代末年,朱温挟持唐昭宗逃往洛阳,留守长安的佑国军节度使韩建出于军事防守需要,放弃外郭城和宫城,把长安城缩小到皇城之内,以皇城城墙作为长安城的城墙,形成自五代至元的长安城规模。公元1369年,明王朝大将徐达从山西进入陕西,将原来的奉天路改为西安,意为“西方长治久安”。从此开始了明在西安的统治,也拉开了明在西安修筑城墙的序幕。由于西安在历史的政治、军事地位极高,所以,明王朝在对全国广筑城墙的过程中,对西安城墙的修筑更为重视。朱元璋任命长兴侯耿柄文和都指挥使璞英主持修筑。从洪武三年,也就是公元1370年,到洪武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378年,历时8年,西安城墙的修筑才全部竣工。明西安城墙修筑得高大坚固,西、南两面城墙基本上和唐长安城皇城的范围相同。东、北两面城墙分别向外扩移了三分之一。这座城墙的外形是一座长方形。城墙高12米,顶宽12—14米,底宽15—18米。南城墙长4256米,北城墙长4262米,西城墙长2706米,东城墙长2886米,周长13.9公里。最初的西安城墙采用黄土夯打而成。在城墙墙基和墙顶还分别有一层厚80厘米和45厘米的三合土层。这种三合土用黄土与石灰、糯米汁、猕猴桃汁拌合而成。干燥之后,坚硬如石,用镐都刨不动。
西安城墙自明代初年建成后,历代屡有修葺。明穆宗隆庆年间,也就是公元1568年,陕西都指挥使张祉为原来的城墙内外包砌了青砖。清乾隆年间,也就是公元1781年,陕西巡府毕沅对城墙进行了大规模补修。沿旧城墙先围基石后灌脚,再用黄土逐层夯打,至顶部铺砌青砖,并对整个城墙外壁加厚砖面。城墙内每隔40—60米,用青砖砌筑水槽一道,排除城墙顶面雨水,对西安城墙的长期保护起了重要作用。尤其是自1983年以来,陕西省和西安市人民政府对这座古城墙进行了大规模修缮,补建已被拆毁的东门、北门箭楼、南门闸楼、吊桥,并建成了环城公园,使这座古建筑重新焕发了昔日风采。
西安古城墙包括护城河、吊桥、闸楼、箭楼、正楼、角楼、敌楼、女儿墙、垛口等一系列军事设施,构成科学、严密、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
护城河也叫“城壕”,是城墙的第一道防线。它可以阻滞敌人进攻,甚至可以利用有利地形把敌人趁机消灭。环绕西安城墙的护城河宽20米,深7米。跨过护城河就是城门,而连接护城河与城门的唯一通道就是吊桥。吊桥的桥头两侧有铁环,贯以粗大的铁索与麻绳,系在闸楼上,用滑轮控制升降。平时,守城士兵听从晨钟暮鼓的指挥,早晨降下吊桥,开启城门;晚上升起吊桥,断绝交通。一旦发生战争,吊桥升起,城门紧闭,城门就成为坚固封闭的战斗堡垒。
城门是城防体系的重点,也是薄弱点。平时,它是出入城市的通道。战争时,又是攻守双方争夺的首要目标。因此,明代十分重视完善城门防御设施。尤其值得注意的一大技术突破是采用了券拱式城门。明代以前,城门沿袭砖门的过梁式结构。从军事角度看,这种城门的最大弱点是经不起火攻。因此,城门上往往眼设置水池,以防敌人火攻。也因此留下“城门失火,殃及鱼池”的成语。券拱式城门的出现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个问题,一色青砖结构不仅使得城门更加坚固,而且可以有效地抵御火攻。
在古代,双方作战,当敌人跨过护城河时,城门却又拦住了去路。所以,在攻城的一方常有几个人扛着粗重的木桩前来撞门,要花费好长时间才能将城门撞开,而有时也可能撞不开。明西安城的城门非常坚固,门扇用厚达16厘米的木板制成,一扇城门须用木材2.8立方米,重达3.19吨。门扇上下横匝着9道宽15厘米,厚23厘米的铁条加固,每两道铁条的间隔处,钉有180枚四棱攒顶的铁蘑菇针。整个门扇上共有1800枚铁蘑菇针。这样密集的钉群,挤密了门扇的木材,增加了门扇刚度,使箭矢无法射入。有的城门还在门扇后的城门洞内,设置了拒马桩、陷马坑、铁蒺藜等,进一步阻挡敌人进攻。
为了提高城门防御的保险系数,城门实际上由三重组成,即:闸楼、箭楼和主楼。闸楼在最外,它的作用是升降吊桥,也叫“阙楼”、“樵楼”。象征门阙,兼用来打更。闸楼三面有城墙与主城墙相连,形成一个半月形的立体空间,叫“羊马城”。敌人即使攻入闸楼城门,也好似进入瓮内,会受到来自四面居高临下的攻击,因此楼下这一空间也叫“瓮城”。箭楼在正中,正面和两侧都有窗户,供射箭用。箭楼与箭楼之间用围墙连接起来的也叫“瓮城”,瓮城内可屯兵。无论敌人进入第一瓮城还是第二瓮城,箭楼均可发挥攻击作用。正楼在最里,正楼上面的城楼是城门的主题建筑。城楼距地面高约32米,长43.2米,三重飞檐,四角高翘,回廊环绕,庄重稳健,是主将镇守指挥的所在。城墙外侧,每隔120米有一个突出于城墙主体之外,宽20米,长12米的敌台,俗称“马面”。整个城墙上共有“马面”98座,“马面”上面的建筑叫敌楼,两个敌台之间相距120米,正好形成一个立体交叉射击区域。也正是弓、弩、箭等古代远射程冷兵器的有效杀伤射程。而它的一面为60米,为“一箭之遥”。这样的布局便于从侧面射杀攻城的敌人。因此,古人有评论说:“有城无台,亦如无城,是城所以卫人,台又所以卫城也。”敌楼供士兵避风雨和储备物资。城墙上外侧有矮雉,又称“垛墙”,整个城墙共有5984个矮雉。垛墙上有垛口和方孔,可供射箭和嘹望。内侧的矮墙称为“女儿墙”,墙高1米,没有垛口,它的作用是为了防止士兵行走时坠入墙下。在西安城墙四角各有一座城楼叫“角楼”。如果你绕城一周,就会发现,城墙的四个角唯独西南角是圆形的,其它三个角是直角,那么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这个角是保持了元代长安城蒙古式风格的转角圆状。明城墙在隋、唐、元代城墙遗址基础上改建而成,范围和唐长安城皇城范围基本相同。
在箭楼与正楼形成的瓮城中,有同向城头的马道。缓上没有台阶,便于战马上下。全城共建有登城马道11处。登城马道底部道口的门是朱漆的,俗称“大红门”。战争期间,这里是调兵遣将的咽喉要道,必须保证畅通无阻。为防敌人奸细混入城墙守卫部队中,登城马道戒备严密,平时不允许守成士兵私下,也不许闲杂人等靠近逗留。等到军中禁夜炮响后,铁门便紧锁了。
西安城墙除明代在东、西、南、北有四个门:长乐门、安定门、永宁门、安远门外,随着岁月的变迁,城门也发生种种变化。现在我们除了可以看到这四个门,还可以看到:勿幕门、朱雀门、含光门、玉祥门、中山门、尚德门、建国门、和平门、文昌门等等,这些名称的来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古城沉浮衰兴。
明西安城墙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它以悠久的历史,伟岸的雄姿,神秘的色彩吸引了八方游客。好了,西安城墙就参观到这里,我们将继续带大家去参观钟鼓楼。谢谢大家!
钟楼和鼓楼是古代中国城市的特有建筑。钟与鼓本是中国最早出现的打击乐器,它的诞生至少有3020xx年以上的历史。最初作为祭礼、朝仪、娱神中的礼器和乐器。大约自春秋时期,也就是公元前八世纪开始用于军事指挥。古代中国城市兼有军事城堡性质,除城市四周构筑城墙,挖掘城壕,设置吊桥外,与之配套的还需要在城市中心修筑钟鼓楼作为指挥中枢。平时以晨钟暮鼓报告时辰,定时启闭吊桥,紧急状态是用以报警戒严,指挥城防。这种严密的城市防御系统在明代发展到顶峰。西安是明代西北军政重镇,它的钟楼和鼓楼无论从建筑规模、历史价值或艺术价值各方面衡量,都居全国同类建筑之冠。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建筑就是钟楼。钟楼位于西安市东西南北四条大街的交汇处,占地11260平方米,建筑面积是1378平方米。它建于公元1384年,也就是明洪武十七年,最初位于西大街的迎祥观,距目前位置1000米左右。当时迎祥观是西安市的中心,但钟楼在建成220xx年后,随着城市中心的东移,城门改建,新的东、南、西、北四条大街形成,位于迎祥观的钟楼便日益显得偏离城市中心。到了明神宗万历20xx年,也就是公元1582年,在陕西巡抚龚懋贤的主持下,将钟楼来个整体拆迁,迁至今址。据钟楼的碑文记载,移建工程除重新建造基座外,木质结构的楼体全是原样原件。所以耗资不多,工程迅速。
钟楼呈典型明代建筑艺术风格,楼高36米,重檐斗拱,攒尖高耸,屋檐微翘,华丽庄严。由基座,楼身和楼顶三部分组成。基座是正方形,每边长35.5米,高8.6米,全部用青砖砌成。基座四面正中各有一个高和宽都是6米的十字交叉券洞。楼身为正方形木质结构,边长22米,高26米,四面五开间,外面以回廊环绕,里面为二层楼,楼内有木梯盘旋而上。楼内上下两层正方形大厅里,陈列着明代以来各种名贵瓷器及红楠木家具,四面门上布满浮雕画,风格厚朴生动。楼顶为四角攒尖结构,上面覆盖着碧绿色的琉璃瓦,顶端大圆顶高达5米,里面是木心,外贴铜皮,铜皮上再箔敷一层黄金,金光闪闪,辉煌灿烂。
钟楼的西北角上陈列着一口明代铁钟,重5吨,钟边铸有八卦图案。这口钟建造以明成化年间,也就是公元1465年—1487年间。但它比钟楼早先悬挂的铜钟却小得多了。钟楼原先悬挂的巨钟是唐代景云年间铸造的“景云钟”。现在这口钟收藏于西安碑林。据说,钟楼从迎祥观迁到今址后,虽然楼的式样大小并没有改变,但景云钟却怎也敲不响了。没有办法,只有另换。对于景云钟不响的原因,有人认为它是“历世久远,神武有灵”,不愿被热挪动;也有人说,钟置于室内正好像是“待瓮以呼”,当时应该移到楼外。但无论如何,这给钟楼的历史又添上一层神秘的色彩。
为了将景云钟移到新建的钟楼上,当年在西大街西段搭起一座斜桥,利用桥面斜坡把景云钟运到了钟楼上。据说“桥梓口”也因此而得名。钟楼内西墙上嵌刻有《钟楼歌》和《钟楼记》碑刻。《钟楼歌》是当年修建钟楼的陕西巡抚龚懋贤在解职赴京时登楼所赋。诗中对钟楼做了热情的赞颂。《钟楼记》是督修过钟楼的巡抚张楷所作,详细记述了钟楼的身世。在钟楼的门上有木刻浮雕故事画共64幅,其中有木兰从军、嫦娥奔月、柳毅传书、八仙过海等等。这些木刻浮雕故事,给钟楼增添了不少历史趣味。建国后,西安市人民政府又对钟楼进行了三次大规模修葺,使这座古建筑又焕发了昔日的风采。
与钟楼遥遥相对的是鼓楼。鼓楼位于钟楼的西北角。鼓楼楼底门洞为南北向,北通北院门,南达西大街。鼓楼建于明太祖洪武十三年,也就是公元1380年,比钟楼要早四年,与钟楼是姊妹楼。在鼓楼的第一层北面有一面巨鼓,与钟楼上的晨钟形成暮鼓,所以称为鼓楼。鼓楼占地1999平方米,建筑面积1804平方米。楼体呈长方形,总高33米,基座高8米。基座的门洞高与宽均为6米,洞深38米。鼓楼建筑为重檐歇山式,琉璃瓦覆顶,重檐三滴水。楼分上、下两层。南北檐下各有一块匾,每块匾重约3吨。南边的匾额是:“文武盛地”,为清乾隆皇帝御笔刻书。北面的匾额为“声闻于天”,是咸宁县书生李允宽书写。在鼓楼的外檐都饰有斗拱,四面有回廊。在鼓楼的三楼有14根红色显柱,24根隐柱交叉立。里面挂有3只大宫灯,12盏中宫灯,16盏小宫灯。天花板上油漆彩绘云形图案,古色古香,十分美丽。1953年,国家拨款对鼓楼进行了大修,设立了文管所,精心保护,使鼓楼更加秀丽巍峨。现在,钟鼓楼交相辉映,使古城西安更加美丽壮观。
好了,钟鼓楼的参观到这里就结束了。谢谢大家!
主题陕西邮电工作心得体会实用二
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大家今天来到老君山观光游览,在此,请允许我给大家作一下自我介绍,我是老君山景区的讲解员(×××),大家在游览的过程中有什么问题希望能够提出来,我将会尽最大努力去解决,预祝大家在老君山游览期间玩的开心,吃的顺心,住的舒心。
中国旅游第一人魏小安说过:“中国旅游看两川,省级看四川,县级看栾川”,接下来我就把栾川的旅游情况给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栾川在生态旅游兴起后,自1992年以来先后开发了鸡冠洞、龙峪湾、重渡沟、老君山、九龙山、养子沟、通天峡、鼎室山、寨沟、倒回沟、石笼沟、伏牛山滑雪场、蟠桃山等十几个景区,而且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色旅游,分别为:以老君山为代表的山水游;以鸡冠洞为代表的溶洞游;以重渡沟为代表的家庭宾馆游;以龙峪湾为代表的森林氧吧游;以九龙山为代表的温泉游;以伏牛山滑雪场为代表的滑雪游。
老君山景区位于县城东三公里处,面积6667公顷,海拔2192米,是八百里伏牛山主峰,原名景室山,后因“东周守藏室史”李耳到此归隐修炼而改名为老君山,一直沿用至今。大家知道,老子是位智者,是千百年来闪烁在神州上空的一颗哲学之星,他的思想学说涉及政治、哲学、经济、文化、军事、伦理、宗教诸多领域,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思想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老子博览群书,通晓历史,熟悉礼制,了解社会,关于纵观历史祸福成败,精研各种学问和思想,形成了常人无法达到的深奥、玄妙的思想。
老子骑牛石雕我们现在所处的地方叫救苦殿洼,大家看到的老子骑牛石雕是根据司马迁在《史记》当中对老子的描述,在被汉武帝誉为“雕刻之乡”的河北曲阳用青石雕刻而成。整个像高3.8米,长4.5米,重18吨,因为老子得道成仙了,所以他骑的青牛也是神牛,是有灵性的,因此在这里流传着一句话:“摸摸青牛头,一辈子不发愁,摸摸青牛颈,一辈子不生病,从头摸到尾一辈子无后悔。”另外大家可以绕着老子坐骑转圈,传说“正转三圈升官,倒转三圈发财”,大家不仿一试。
从救苦殿洼到山顶老君庙是二公里,一般需要四十分钟左右。在这里我给大家讲一下游览道教文化区的注意事项:1、安全问题:人们常说安全重于泰山,安全第一,大家出来旅游时刻要注意自身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由于山上台阶比较多,因此大家一定要记住:“走路不看景,看景不走路”,也就是大家说游览过程中遇到好景色时,就停下脚步专心的去领略景色的神韵,不看景时就脚踏实地的去赶路;2、进殿的规矩:无论进佛教的庙宇或道教的府观,进殿的时候一定要一步跨进殿,不要站在门槛上,因为那不仅是对神的不尊重,另外也有寓意门槛就像我们生活道路上的坎坷,我希望大家在生活的道路上遇到坎坷时都能一步跨过去,不希望任何一个朋友停留在坎坷上过不去;3、要记住:“僧不言姓,道不言寿”,就是大家在和师父们攀谈时不要问师父的年龄俗称;4、团体步调一致:在游览的过程中,走在前面的朋友就请脚步稍微慢一些等一下后面的朋友,走在后面的朋友就请脚步适当快一些尽量跟上前面的朋友;5、“没有比脚更远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峰”。今天对大家来说是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我希望都能好好把握,做一个征服老君山的成功者。
救苦殿(中天门到救苦殿一共518个台阶)人们常说:“自古名山僧占多”“深山藏古寺”,因此佛教的寺庙和道教的府观,最早都叫山门,后来寺院的建立发展到平地上来,寺院的“山门也就因为“山”和“三”是谐音,而发展成建立三道门或者是一座门三个门洞。在这里刚才我们大家在两个平台上休息,可能大家心里会认为那两个平台就是为大家休息而设计的,其实那是为了建立与中天门同一中轴线上的另外两道牌坊而留下的平地,等三道门都建成之后,这个地方就成为我们由人间向仙界的过渡地带。
救苦殿原建于唐代,清末时被火烧,甲申年又集资重建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新殿。殿内供奉的是太乙救苦天尊,《太上三洞表文》中称天尊有九,即:太乙救苦天尊、十方救苦天尊、九幽拔罪天尊、朱陵度命天尊、火炼丹界天尊、法桥大度天尊、金阙化身天尊、逍遥快乐天尊、宝华圆满天尊等。太乙救苦天尊居九天尊之首。太乙救苦天尊之职就是“至圣至仁,极慈极爱,乘九师之仙驭,散百宝之祥光,接引浮生”,传称,太乙救苦天尊神通广大,无处不在,无所不能,当人如遇到苦难,只要口中念诵太乙救苦天尊名号,太乙救苦天尊就会随声应化,帮助人解忧排难,化凶为吉。对於积功行善、功行圆满之人,太乙救苦天尊会“乘九师之仙驭,散百宝之祥光”,接引升仙。道教的主要宫观一般都有太乙殿,供奉太乙救苦天尊之神像或神位。太乙救苦天尊之神像常作天尊骑狮子状。道教徒通常只是在上中下三元之日或为亡魂举行黄箓超度道场时,才奉祀太乙救苦天尊。宋元以来,道教科仪中以太乙救苦天尊为主神的,名目繁多。例如:《太乙救苦天尊说拔度血湖宝忏》、《灵宝炼度》、《九幽灯仪》等等。在此类科仪中,太乙救苦天尊除了接引浮生以外,还主持以水火交炼亡魂、主持清荡血湖地狱、破狱拔度罪魂等等。
舍身崖(站在救苦殿门口)向右走是通往舍身崖景区的,由于我们今天的主要目的地是山顶老君庙和伏牛山主峰的自然风光,所以在这里我就先给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舍身崖,等我们大家回来的时候有时间愿意去我们再过去。翘首而望,看那古松摩云,危崖欲倾,确实雄伟壮观。这就是老君山一处胜景“舍身崖”,每当日落之时,此处“余辉返照千山色,满峪参差人画中”,瑰丽的晚霞映着诡奇万状的险峰怪石,奇光异景,色彩缤纷,令人赞叹不已。关于这美丽如画的“舍身崖”,还流传着一个悲壮动人的故事:
民间传说古时山下有一个叫春女的孝媳,公公、婆母身染重疾,久治不愈,听说老君灵验,便登山拜老君求医。在向老君祈祷的过程中,孝媳许愿说只要双亲病愈,愿舍去自己的性命来报答神灵。果然,当返回家中时,公公、婆母都已康复,且已下地干活。于是春女还愿来到山上,毫不犹豫的从此处跳下深渊。石老汉夫妇见天黑了媳妇还没有回来,便打听,后来有人说见到她上山了,于是夫妇两人就请了十几个小伙上山寻找,在舍身崖的下边山谷里找到了媳妇的尸体,用木匣往回抬,越抬越沉,好不容易抬到石家门口,却看见春女容光焕发,端着热茶从屋里走出来,吓得小伙子们撂下匣子就跑。一传十,十传百,都说石家出鬼了。围观的人很多,这时候一个白眉毛白胡子的老道士来到当院给村民说“此家有孝媳,精诚感天地,黄金赐千两,增寿七十七”,说罢拂尘一扬,木匣自开,黄亮亮的黄金滚了出来。老道化作一缕青烟不见了,这时围观的人才明白过来,原来老君显灵,人们跪地叩头不止。后人为了纪念的春女的孝道,就将此处命名为舍身崖。
观景台朋友们向西边看,首先我们看到的这座山叫中鼎山,稍远一点的叫华室山。中鼎山海拔2052米,山顶上大家可以看到一个透亮的山洞。实际上是崖石形成的一个门状石孔,下面有一堆巨石,当地老百姓叫它乱中鼎,在它的周围,柱状石峰林立,有高有低,上面苍松叠翠,苔藓挂绿,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再远一点的叫华室山,俗称娘娘垛,海拔2072米,有20多座山峰并排站立,上面石松倒挂,气势非凡。伏牛三鼎,雄伟不失其秀丽,端庄逾显其婀娜。这里还流传着二仙占山的故事。说是太上老君骑着青牛云游,远远看见中鼎山雄奇险秀,便落下云头,准备开辟道场传经布道。道德天尊有九鼎之重,一脚下去,顶峰坍塌,老君急忙踩住西边山头,拔出宝剑,插在峰顶作为记号算是占住了华室山。
太上老君刚回太清仙境,王母娘娘也从这里经过,并且一眼看中了华室山,王母落下云头一看太上老君已插剑为号,便心生一计,急忙脱下绣鞋,往山上一放,拨出老君的宝剑,往绣鞋上一插,回灵霄宝殿去了。
时过不久,老君搬来炼丹炉,王母娘娘带着众仙女同时来到华室山,二仙为了谁先占山争执不下,就请来元始天尊评理,元始天尊说:“你们二位同是道家仙源,谦让为好。若论起理来,剑插绣鞋,是鞋在先剑在后,道德君就以景室为道场吧,”事已至此,老君只好东迁景室,后人称曰老君山。西鼎华室山为王母所占,取名“娘娘垛”。中鼎被老君踩塌,取名“压塌坪”。
传经楼传说太上老君到老君山归隐之后,有很多信徒前来听经学道,有一次有几个虔诚的年迈信徒长途跋涉来到老君山想到山顶听老君讲经传道,可是当他们大家行至到这个地方的时候却已筋疲力尽了,老君得知情况后就骑青牛下来,在此处给他们讲经传道,于是此处后来就命名为传经楼。
飞来石走过万山千水,飞来石无处不有,老君山不同它处,看,它架在古树杈上,谁也不知它来自何方?传说每年的三月三王母娘娘都要开一次蟠桃会。有一年盛会结束,各路神仙在向王母娘娘祝寿的时候,有一只调皮的猴子跑到供桌旁偷了一个桃子抱着就跑。不幸的是却被王母娘娘身边的一个仙女发现了,她就顺手拣了一块石头向猴子打过去,而这块石头就正好落在了老君山,构成了老君山小巧玲珑的飞来石一景。
连心石八百里伏牛山百草为药,古时候山下的村民们大多是以采药为生。传说山下村里有一对夫妇为人心地善良,经常施药救人。有一次夫妇俩人带着小孩一起上山采药,突然天降暴雨,山洪就爆发,洪水冲走了孩子。父母为了搭救自己的孩子,被卷进泥石流,结果全家都被洪水夺去了生命。村人得知噩耗之后,就到处寻找他们的遗体,寻找多日毫无结果。后来人们就在这里发现了这三块非常人性化的石头,老君爷托梦因为他们平时行善积德,已经把他们度化成仙了。再后来为了纪念他们一家三口就把它命名为“连心石”,有诗为证:
八方谁见石连心?三石心连到古今。
倘把人情堪比石,连心赢得万家春。
菩萨殿殿内正中供奉的是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其实菩萨是佛教对其的尊称,而在道教里她却被尊称为慈航真人,据《历代神仙通鉴》记载:相传商王时期,在普陀山落伽岩潮音洞中有一位女真人,发愿要普度世间所有男女。她经常以丹药及甘露水济人,南海人称之为慈航真人。另据李善注引《灵宝经》说:禅黎世界坠王有一个女儿,其名姓音,她生下来直到四岁仍不能说话,坠王就将她抛弃在南浮桑之阿空山之中。姓音没有东西吃,便靠咽气、引月服精等功法来延长生命。有一天她在丹凌之舍遇到一位神人,姓音不能说话,便用右手在赤石上写了一些文字。神人看到她写的文字文辞美妙,便让她用心回忆自己所写的文章。姓音一面回忆,一面焦急的总想说出来,不知不觉竟然说出话来。因为神人经常来看姓音,因此后人也称其为观音。观音出山回到国中,国家正有灾难,地上就像着火了一样,而且许多人都因为天旱缺水而死去。于是姓音就祈祷上天降雨,没有多久天上就下其了甘雨,地上也涌出了灵泉,草木得到滋润,田禾也巨丰。因此被人们所信奉。北京白云观和青岛崂山太清宫都供奉有慈航道人的圣像。
五里坡这里到山顶只有二百七十米了,可是由于山路崎岖陡峻,人们走着的时候总有五里那么远的感觉,所以山下群众叫它五里坡。
千年红桦树身边这棵高大树木叫红桦,桦木科桦木属植物的通称。全世界约有100种,主要分布于北温带,少数种类分布至寒带。中国有29种,其中以白桦分布最广,由东北、华北到西北、西南都有。此外还有红桦、硕桦、黑桦等。木材比较坚硬,抗腐能力差,受潮易变形,可作胶合板、细木工等用材;树皮可热解提取焦油,还可制工艺品;园林绿化树种。桦树为落叶乔木或灌木。树皮多光滑,多为薄层状剥裂。红桦树上下都呈橘红色,皮呈片状脱落。传说用红桦树皮写情书给心爱的人,便会心想事成。
朝圣峰大家现在在这个地方休息一下,我们上去这136个台阶就到了我们今天参观游览的人文景观终点站老君庙了。大家现在看一下我们周围的所有山峰,大家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了吗?对了,就是这里所有的山峰都朝向老君庙的方向,人称朝圣峰。著名诗人林丛龙甲申年初夏登老君山时在此处赋诗一首:
迂缓轻车上九天,群峰伏首拜君山。
眼前万树风推浪,脚下双河鸟戏帆。
故事如歌曾化石,华年似水不求仙。
当知老子终何去?伏地为牛亦美谈。
仙人观云海在这个地方大家可以仔细的看一下对面山峰半山腰的一块小石头,非常像一位头戴唐代帽子和身着唐代披风的大诗人,那就是老君山的仙人观云海景点。
老君庙这里是老君山正顶,亮宝台、玉皇顶双峰对峙,中留一门叫南天门,寓意其高,门内平台,前建老君殿,后盖藏经楼,明清两代都叫老子楼。原建筑始于北魏,历代重修,唐代尉迟敬德曾监工重修一次,明朝最为鼎盛,铁椽铁瓦、大铁钟、铜牛,一片金碧辉煌,五十年代初期被毁坏,现在的庙宇是20xx年重修的。
前殿叫“金顶太清观”,金顶是太阳普照,光芒四射的意思,殿内供奉着太上老君及配享香火诸神,后殿道德府是藏经的地方,明万历皇帝下诏书颁经卷至天下名山。在这里有块“诏谕碑”上说的清楚明白。老君山在唐贞观年间就被封为天下名山了,有残缺石碑为证。另有明万历十九年(1520xx年)铸造的大铁钟高1.5米,口径1.3米,厚3.7公分,重约2吨左右。钟围纹饰精美,字迹清晰可辩,上铸一圈正楷字:“皇帝万岁,太子千秋,风调雨顺,国泰民安”16个大字,苍劲有力,其小楷字因年代较远,被风雨剥蚀,难以辨认。
老君庙正殿中供奉的是太上老君,也就是老子李耳。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楚国苦县历乡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人。约生于公元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东周末年看到朝廷腐败,不可挽回,于是就骑着青牛离开洛阳出函谷关,被关令伊喜挽留,遂在那里著《道德经》,之后就顺着虢国古道从灵宝、卢氏到栾川上景室山归隐修炼,活到一百六十岁得道成仙。老子遗留下来的著作,仅有《五千文》即《道德经》,也叫《老子》。它是老子用韵文写成的一部哲理诗。它是道家的主要精典著作,也是研究老子哲学思想的直接材料。其《五千文》被日、前苏联、德、英等国视为古代哲学中的奇葩而译出版。美周《纽约时报》列其为世界十大古代作家之首。
《道德经》一书是一个唯物主义体系,并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它宣扬自然无为的天道观和无神论。其唯物主义体系的核心是“道”,老子反对天道有知,提出了天道无为的思想以及“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即道是构成万物的基础,道并不是意志有目的的构成世界万物,道是世界万物自身的规律。
老子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伟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二千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经书上说太上老君,也就是老子,传说太上老君是玄妙玉女贞静自守,受气于天,怀胎八十一年所降生。据经书载:玉女梦见天开数丈,又真人捧日而出,对日凝想良久,日精渐小,从天坠下,化为流星,如五色珠,飞至口边,玉女吞下后,从左肋下诞生一子,初降即能行九步,且步生莲花,左手指天,右手指地说:“天上天下,唯道独尊,我当开扬无上道法普度一切动植物众生,位登太极,无上神仙。”复趺坐李树下,指树说:“以此为吾姓”至六岁,自谓耳大,取名重耳。人门因其生而白首,而称为老子,又以其耳曼无轮,耳门三漏,化后缢为聃,所以又称老聃。太上老君手持太极神扇,象征三才定位,万物化生,阴阳分明,阳中又阴,阴中又阳,老子的诞辰为农历二月十五日。大多数道观中都有供奉。
孙思邈道教里有四大神医,他们分别是:战国初期医药家扁鹊,东汉末年医学家张仲景,东汉末年医学家华佗,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老君庙里供奉的是在道教里被称为药王的孙思邈,传说他是京兆华原(现在陕西省耀县)人,出生于隋开皇元年,活了102岁(也有说他活了141岁)。他是我国乃至世界历史上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历史上,被人们尊为“药王”。孙思邈7岁时开始就学,博闻强记,每天都能背诵上千字的文章,不到20岁,已成为善谈庄老及百家之说又兼通佛学经典的人。被称“圣童”。他一生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山区,先隐居太白山学道、炼气、养形、究养生长寿之术。后来又到终南山隐居,终身不仕。北宋崇宁二年(1120xx年)徽宗追封为妙应真人。孙思邈给后人留下许多医学理论与药方,被后世中医们誉为临床医学的百科全书,他的许多医药方法和理论被广泛流传,如公元620xx年写成的第一部医学著作《千金要方》,655年写成的《千金翼方》以及《摄生论》、《太清丹经要决》、《枕中方》等著作。他的医学著作集方广泛,内容丰富,对后世医学特别是方剂学发展椰油积极作用。同时他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正确记载脚气病和治疗方法的人。他提倡用海藻治疗大脖子病,比国外早1220xx年左右。孙思邈不仅是一位多有建树的医药学家,而且还是一个炼丹专家。他在《丹经内优硫磺法》一书中,记述了把硫磺、硝石、皂角放在一起烧的硫磺伏火法,这是现存最早的火药配方记录。火药的发明,孙思邈也是功不可没的。
三潇娘娘传说她们女娲娘娘身边的三只金孔雀,即云宵、琼宵、碧宵三姊妹。后来下界到巴国,是为三公主,招赵公明为附马,赵公明逃回蜀国后,遂投入截教修成正果,因为赵公明复仇死于非命。三姊妹被封为主管人间生育之厕神。
玉皇顶道观中供奉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在人们心目中是最高天神天帝,也就是人们经常提到的“老天爷”。
亮宝台亮宝台传说是太上老君展示宝贝的地方。有一年四月初八,各路神仙来景室听老君讲经,之后神仙们要求看看老君的震山之宝,老君上到峰顶拿出了阴阳扇、太极图、炼丹炉。三件宝物金光闪闪,绕老君飞旋三周落到老君手上,众仙赞不绝口。道观内供奉的是财神,财神分为武财神赵公明、关羽和文财神比干、范蠡。这里供奉的是武财神赵公明。民间所供赵公明财神像皆顶盔披甲,着战袍,执鞭,黑面浓须,形象威猛。周围常画有聚宝盆、大元宝、宝珠、珊瑚之类,以加强财源福辏之效果。而姜子牙在《封神榜》里却是封赵公明为金龙如意正乙龙虎玄坛真君,率领招宝天尊、纳珍天尊、招财使者和利市仙宫等,统管人世间一切金银财宝。
南天门是南阳人上山拜老君的唯一一条道路,在山下观望老君庙如在天上,此门形容其高。当初修南天门天梯时,曾有一段有趣的故事。数位民工正在施工,天突降暴雨,还夹着狂风。民工们躲也没处躲,藏也没处藏,新架起但未焊接好的铁梯也有被大风吹倒的可能,万般无奈之中,有个民工喊:“我们为什么不求求老君爷呢?”于是他们一齐跪下来祈求太上老君保佑。霎时,风停雨止,云开雾散。民工都说,老君爷显灵了,老君爷显灵了。这一现象,是偶然的巧合,还真是太上老君施了法术?大家到老君庙里,拜一拜老君就知道了。
晒人场最近处这座山峰,峰顶平坦,四周陡峭。峰顶松树成林,郁郁葱葱,取名叫晒人场,传说是大地上原来没有人,道德天尊请来洪钧老祖捏造泥人,晒干以后撒向十方净土,大地上才有了人。有一天洪钧老祖正在晒人场上晾晒泥人,突然狂风暴雨大作,洪钧老祖来不及一个一个收拾。慌乱之中用手一搓,撒向空中,造成一些瞎眼少耳朵,折胳膊断腿的残疾人组成了人类社会。
挤挤身站在这里向东眺望,地平线上一个玉米粒大小的缺口就是洛阳伊阙龙门。俗话说无巧不成书,这两块山岩是长在一起的,也就无话可说了,偏偏留下一条缝隙,路又经过这里,仅容一人通过,无论胖瘦,都能挤身过去,所以就叫“挤挤身”。
润笔池朋友们请看这一石坎,圆似水瓢,半池清水,四季不干。真是山有多高,水有多高,山有水方显其秀,水因山而显其灵。有人说这里是老子的润笔池。老子在道德府里作文写诗,断不了取水磨墨洗笔,也在情理之中。过去这个地方叫煮人锅,传说是专煮不孝道的人,所以不孝顺的人千万不要近前。
朝阳洞原来洞内供奉着老子和他母亲塑像。山下群众叫它“老君母殿”。这里一年四季阳光和煦。老君把母亲的仙魂安置在这里,显其孝心。
仙人桥两山对峙,长石横架,下临深谷,走在上面战战兢兢。仙人桥相传是太上老君超度节妇孝子、义士信徒得道升仙的地方。据说一个人如果有仙根仙缘,经太上老君点化,走过这座桥,就可以羽化升仙,升仙是道教教徒的最高理想,当然这些都只是一种美好的想象,羽化升仙是什么样子没有一个人看到过。
马鬃岭现在大家游览完了人文景观,现在我就带大家去领略老君山顶峰的无限自然风光。大家看对面的两座山峰,前面的一座山峰就像一匹马的头,而后面的山峰则犹如马鬃,因此后面的山峰就得名为马鬃岭,它是老君山得最高峰,海拔2200米,是观赏老君山自然风光得最佳处,现在从我们这里走过去要十五分钟左右。站在马鬃岭上,我们大家应该都有体会到了,杜甫登上泰山在《望岳》中写到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站在马鬃岭向北望去,我们可以看到县城的街道,房子好像沙盘模型,再往北看,群山逶迤那就是鹅羽岭和熊耳山脉。县城的潭头、秋扒、狮子庙、白土、马超营一线以北的熊耳山主峰,是由距今35亿年至10亿年的地层组成,形成秦岭造山带北缘的后陆逆冲断褶带。
马超营至潭头一线以南至县城(伊河以北)一段,是秦岭造山带北迭瓦逆冲推覆构造带。是距今14亿年至5.7亿年亚洲大陆独有的栾川群、陶湾群(均以本地地名命名)沉积层序,属华北古陆块南缘弧后盆地内的炭质、炭泥质、泥钙质复理石、类复理石沉积,并有碱性岩床、岩墙群侵入。到距今2亿年以后的中生代,此区成为陆内造山带北沿推覆体的前沿逆冲断层带,伴随强烈的岩浆活动,形成了大量以钼为主的多金属矿床。赋存着世界八大钼矿之一,亚洲最大的木矿床,已成为我国的钼业基地。
伊河南岸(黑沟——栾川断裂带以南)至老君山花岗岩岩体之间,是距今18亿年至5.7亿年间,华北古陆块南缘地壳在以扩张伸展为主的构造动力学条件下形成的裂陷海槽中喷发的海底火山岩及火山沉积岩系,显示出裂陷海的构造环境。
四是十里杜鹃长廊,杜鹃它是我国的十大名花之一,在咱们老君山上有四种,在土地垭已看过的是杜鹃花,又叫映山红;在这个地方大家可以看到的是每年5—6月淡紫色花的常绿秀雅杜鹃;以及每年5月开白色花叶子较大,叶色翠绿的河南特有树种河南杜鹃;另外还有一种是花朵比较大的白色太白杜鹃。最后我要告诉大家的是在马鬃岭上可以看到日出、云海、佛光、雾凇等奇观的地方,但是遗憾的是那些奇观却不是时时刻刻都有的,而是都需要一定的特殊环境才会有的:日出是晴天的早上有的,日复一日,太阳东升西落。但是日出奇观,始终吸引着众多的游客。观赏日出,成为许多风景名胜区的重要一景。如泰山,黄山北戴河等处看日出,作为伏牛山主峰的老君山也有日出这一奇观;云海是多发生在午夜或早晨,那是因为午夜和早晨时山地中多形成稳定的逆温层,逆温层上下空气密度和气流速度有较大差异,容易形成气流波动,形成云海;佛光是由光线的衍射作用产生的。在水汽丰富的山势高峻地区,半山腰常分布由白茫茫一片云海。当人站在山上,若光线从人的背后射过来,由于光线的衍射作用,会在人的面前的云幕上出现人影或头影,影外围绕有彩色的光环,就似佛像头上的彩色光圈,因此称佛光。雾凇那是大多在冬天的时候才会出现的,老君山雾淞在中原大地被称为奇观,河南日报著名摄影家王天定先生四上老君山,君山雾淞,名扬天下。那么我在这里就期待着大家下次再来邂逅那些奇观。
朋友们,前面就是石林景区了。提起石林有人可能会想到云南的石林,想到美丽的阿诗玛。老君山的石林与云南的石林相比有很大的不同,从地质角度讲,云南石林属于典型的石灰岩岩溶地貌,老君山的石林属于海底火山岩及火山沉积岩系。其地质术语为:“花岗岩峰林”。说到花岗岩,人们就会想到光秃秃、滑溜溜的特征。这是由于花岗岩的风化形态是球形风化,因此,其形体特征是鹅卵状,表面特征是光滑,难存植被。然而,老君山石林却不具备花岗岩的这些特征,而是刀劈斧削,犬牙交错,披绿挂红,植被茂盛。看上去更加雄伟壮观,多姿多彩。这是由于老君山花岗岩体与其它花岗岩的不同造成的。老君山的岩体是由“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组成。它是在距今1.4——0.8亿年间秦岭造山带抬升造山过程中形成的相对年轻的花岗岩体,被国内地质专家命名为“老君山岩体”。老君山岩体就位后,经长期的构造剥蚀作用,造就了当今奇峰异谷,挺拔秀丽的地貌景观。因此,世界地质公园评审专家赵逊先生称:老君山南坡石林是“迄今为止世界范围内发现的规模最大的花岗岩峰林奇观。”
这次由于时间和天气原因,老君山的一些胜景和奇观大家没有观赏到,不过,1775年乾隆登上嵩山时说:“好景一时观不尽,天生有缘再来游”,希望大家以后有机会再来领略老君山青山绿水的灵韵。预祝大家归途一路顺风。
大家就要分别了,在这分别之际,我想引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来表达我此时此刻的心情: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不知道这首诗能不能表达您此刻的心情?康桥之美远在大洋的彼岸,这君山之美,却近在咫尺,愿不久的一天,您再故地重游。预祝大家返程一路顺风。
主题陕西邮电工作心得体会实用三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我们莲花佛国----九华山旅游!
下面呢我先向大家介绍一下我们九华山的概况
我们九华山位于安徽省池州市,是我们安徽省”两山一湖”黄金旅游区的主要景区。这里景色秀丽,古刹林立,与四川的峨眉山,山西的五台山,浙江的普陀山并称为我国的四大佛教名山。
我们的九华山呢其实原来并不叫九华山。在唐朝的时候叫九子山,因为九华山山峰秀丽,高出云层的山峰有九座,因此叫做九子山。天宝年间,诗仙李白曾两次到过此地,先后写下”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等千古佳句,九华山之名因此而得并且一直用到了今天。
九华山宗教活动历史悠久,道教最先在九华山发展,佛教更加兴盛。在唐朝开元年间,新罗国王子金乔觉航海东来,遍访名山,最后选在了我们的九华山修行。夜间露宿在山上的山洞里。渴了就喝山上的山泉水,饿了就吃山上的野生植物,黄精。最后在他99岁的时候圆寂。佛教界认为他生前苦行,圆寂后与佛经里所记载的地藏菩萨相合,尊为地藏菩萨应化,因他在未出家的时候姓金,所以大家都称为金地藏。九华山也就自此被辟为地藏菩萨的道场。唐代后,九华山佛教声明渐著,经过历朝历代的修葺,到清代全山寺院已经有150多座了。祗圆寺,东崖寺,百岁宫,甘露寺四大丛林,香火之盛甲天下。改革开放以后,古老的佛山旧貌重辉。现有寺院90多座,僧侣600多人。是一个特色鲜明和有重要影响的佛教圣地。
下面我们进入的是九华街景区,首先就看到一座石门坊是大理石雕刻而成,高9米,是仿清的徽派建筑。横额上镌刻着康熙皇帝御书的“九华圣境”四个大。中门两柱南北下方雕有石狮。门坊端庄典雅。过了门坊呢下面大家看到的就是迎仙桥了,这座桥是修建于乾隆年间,是一座单孔石拱桥,在这里呢大家随我一起踏上这座古桥我们一起步入仙境之中!
大家看,过了桥正面就是祗园寺的大殿。祗园寺是国家重点寺院,规模是九华山四大丛林里最大的了。也是唯一的一座丛林寺院,由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客堂,讲堂和藏经楼等十余座单体建筑组成,是典型的组合式建筑。它的山门偏离了大殿中轴线,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因为啊歪置山门是颇有讲究的,一来呢是为了辟邪,二来是门向朝着开山祖寺化城寺。大雄宝殿琉璃碧瓦,飞檐翘角,地位十分突出。在寺庙的前院墙上有一条石刻“泰山石敢当”5个大十分醒目,大家来猜猜看这是做什么用的啊?
呵呵,既然大家猜不出来那我就公布谜底啦,这个呢是我们祗园寺独有的,是用来辟邪镇妖的,大家记住了吗?好,现在我们游览下一个景点。
朋友们:现在我们上车,我陪各位去参观闵园景区。为什么叫“闵园”呢?据传唐代这里有一户姓闵的,产业丰盈,这方圆百里都是闵员外的。金地藏初来九华山时曾向闵公借地,”一袈裟地”的故事流传至今。后来闵公父子皈依佛门,闵氏没有后代,于今九华山没有一户姓闵的人家。
闵园景区
朋友们:现在我们上车,我陪各位去参观闵园景区。为什么叫“闵园”呢?据传唐代这里有一户姓闵的,产业丰盈,这方圆百里都是闵员外的。金地藏初来九华山时曾向闵公借地,”一袈裟地”的故事流传至今。后来闵公父子皈依佛门,闵氏没有后代,于今九华山没有一户姓闵的人家。闵园景区位于天台景区西麓,与九华街隔峰对峙,为南北走向的大峡谷,面积约远平方公里,是一个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的综合型游览区。这里田园山庄秀美,环境清幽,四季宜人,是疗养、度假理想之地。
闵园至拜经台索道现在我们在闵园至拜经台索道下站,我向大家介绍一下索道情况。该索道1993年动工,1994年10月正式营运。下站位于凤凰松上方,上站设在拜经台,全长1350米,高差476米,为单线脉动循环吊厢式,吊厢6组计18只,单向运输能力为340人/小时。原为国产设备,1999年引进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奥地利名牌产品,更换了钢绳和吊厢,性能先进,安全可靠。公司实行规范管理,先后荣获国家旅游局、共青团中央联合命名的”全国青年文明号”、省级文明单位、省安全文明生产生活区示范点和省妇联授予的”巾帼建功”先进集体等光荣称号。该索道连接九华山两个重点景区,上有国家和省级重点寺院天台寺和拜经台,下有闻名遐迩的凤凰松,群峰环抱,苍翠欲滴,乘索道观天台、闵园风光,尽收眼底。
闵园竹海闵园区秀竹丛生,遍覆岗峦,面积达160公顷,号称闵园竹海。竹林依山起伏,碧波荡漾,清风吹拂,满山和鸣,不是大海胜似大海;林中房舍,白墙褐瓦,如海中珠宝,时隐时现;竹林中小径纵横,花香鸟语,空气香甜,清幽至极。朋友,你们大多生活在城市,每天忙碌在高楼大厦和车海人流之中,希望你们有机会到竹海中走一走,体味一下这竹海的诗情画意。竹子全身都是宝。九华山闵园竹海,久负盛名,它为山民创造财富,为旅游带来生机,是九华山生态旅游、绿色旅游最佳境地。
九华山凤凰松
凤凰古松“凤凰展翅”于青山绿水间,为九华佛地一大自然奇观。松高7。8米,胸径1米,主干扁平翘首,如凤凰冠;两股支干一高一低状似凤凰尾。根部周围绿草如茵,松尾下有一大圆石,人称“凤凰蛋”。据说古松已有14园园余年历史,如今干挺、枝繁、叶茂。国画大师李可染称誉此松为”天下第一松”。九华山对外开放后,管理部门加强对古松的保护,设护松栏杆,辟凤凰松广场,新建高档旅游公厕,提高了景点的品位。凤凰古松以古著称,以形取胜,历千年风雨沧桑,风韵犹存,象征九华佛山古老而又年轻。古松和凤凰护持佛教名山,流传着许多美丽动人的故事。李锟《凤凰松》诗云:“毕竟人间第一松,风姿不与众松同。田田羽《如翔凤,矮矮鳞枝若衮龙。几度风霜犹郁郁,千年风雨更葱葱。且看古松凌云志,振翅寥寥望太空。”如今,凤凰古松正展开双翅欢迎来自四面八方的游人。
闵园民居在闵园峡谷中有上、中、下三处民居,散居与群居相结合,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刚才我们在车上看到的上闵园十多户人家,沿九闵公路散居,皖南民居风格,依山而建,白墙褐瓦,一律为新建的平房或两层楼宇。它们点缀青山峡谷,给人以清心悦目、和谐及富有朝气之感。中闵园近百户,以山岗为界分两处集中居住。你们看:那楼宇和平房鳞次栉比,商店林立,巷弄相连,民居与庵堂精舍浑成一体。这里似街不是街,是村又似城,以凤凰松广场为中心,家家经商,人人从事旅游业。一吴姓人家年年都写着这样一副对联:“半是乡村半是镇,亦商亦贾亦为农。”这副对联道出了九华山乡民经营致富的发展方向,让人回味。下闵园20多户集中居住下闵园坡谷,依山而建,朝向不一,高楼耸立,平房点缀,整个村庄掩映在丛林竹海之间,生机蓬勃。目前九华镇正在兴修中闵园至下闵园的生态观光电瓶车道,长员援4公里,路基宽猿援4米,水泥路面宽2援4米,中有两个会车道,已备源部电瓶车,每部15座,时速20公里。这为开辟下闵园得天独厚的度假资源,建立高品味休闲度假区,创造了便利条件。届时这里的居民,家家都是家庭旅馆和农户疗养院。
闵园尼庵闵园有20多座尼庵,尼众集中,建筑特色鲜明。小型尼庵仅一、二进,单门独:、庙舍合一,中为佛堂,两厢是居室。中等规模的一般为两进厅堂式楼宇,中设天井,内落水,有的加大一些深度和高度,风格不变。这些尼庵一律白墙褐瓦、小外窗、马头墙,寓佛殿、居室于一体,生活十分方便。尼庵一般都置:落,内有花房或菜畦,绿荫环抱,环境清幽。闵园尼庵为九华山皖南民居式寺庙建筑的代表,建筑特色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那就是:“白墙褐瓦、马头墙,天井院落杂回廊。地板楼板隔墙板,正厅供佛居两厢。”每座尼庵一般为师徒两人,早、晚诵经礼佛,间或种菜、摘茶,一心护佛,生活恬适。下面我们去参观几处代表性尼庵。
香山茅蓬安徽省重点寺院,位于中闵园东南,民房三开间。殿内供释迦牟尼玉佛员尊。院墙内外有药草、奇花,院内两颗古牡丹,枝繁叶茂,每年开花达数百朵,尤为名贵。有一泓山泉,汇成员米见方的泉水井,院墙砌在井口横石条上,故有”井泉”之称。茅蓬堂中有一副对联:“香焚小楼传经语,鸟唤翠林闻香山。”住持尼性妙1937年住香山茅蓬,专修净土,持戒精严,60余年未下过九华山。_年96岁时圆寂,荼毗后有众多舍利出现,是九华山佛教界公认的当今净土宗大德。
胜鬘精舍 这个”鬘”比较特别。据说印度波斯匿王之女、阿逾?国之王妃,承佛威而说”胜鬘经”(简称《狮子吼经》),宣讲大乘佛教”一乘真实”和”如来藏法身”说。”胜鬘”源出于此。该精舍为安徽省重点寺院,位于中闵园西,又名安乐堂。殿坐东朝西,木质构架,小石块垒墙。:前有大片茶地,院内有菜地、花房,清幽恬适,环境优美。
九华莲社位于凤凰松南侧,安徽省重点寺院。民居式,小石块垒墙,木质构架,二进、四开间,有禅房数间。为九华山佛教接待社,闵园尼众常聚此议事,时有香客留宿。殿内有一副对联:“四大皆空坐片刻无分你我,两头是路吃一盏各奔东西。”原来佛教与人交往,也是”君子之交淡如水”,这副对联韵味十足。
九莲精舍位于中闵园东南。大殿供奉苑尊缅甸玉佛坐像,系广东汕头7位居士敬献。三尊大佛、四大菩萨和十八罗汉齐全,玉佛背面有海岛观音木雕像。该殿两层楼宇,大殿建筑面积400平方米,是闵园区规模最大的尼庵。
接引庵位于华严岭东、中闵园西,从九华街步行上天台必经之地。四开间平房,内有菜地和花圃,龙溪河从庵东经过,流水潺潺。该庵地处十路口,接引香客和游人,殿内门联是:“接从修行路,引开方便门。”别有情趣。
还有其他一些尼庵,也都很有特色,不再一一带大家去看了。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尼庵都集中在闵园呢?这要说一点九华山佛教历史。据史料记载,金地藏开创道场时,九华山曾有尼姑居住。此后一千多年,没有尼姑住山修行的文记载。九华山为名山佛地,清规戒律较多,当时妇女都不准上九华街。民国时期心坚和尚担任九华山佛教会会长,他很有创见,主张九华山也要收尼众,直到民国远年九华山才有尼姑居住。九华街区大庙都是和尚当家,于是就在闵园建尼庵。闵园是块风水宝地,青山绿水,有利于禅修,又不受干扰,于是尼庵越建越多,成为尼庵居住群。但在闵园也有一座大庙,那就是上天台石阶路边的全国重点寺院“慧居禅寺”。现在我陪大家去看看吧。
慧居禅寺位于中闵园东天台西麓,全国重点寺院。由韦驮殿、弥勒殿、地藏殿等组成,初具丛林规模。抗日战争时,青阳中学曾迁移到此。殿内十八罗汉坐像工艺精湛,造型生动,为安徽省重点保护文物。寺内楹联远近闻名,非同凡响,其一:“前后三三参交凡圣,峰峦九九名重东南。”其二:“长江此仙堑,云海茫茫,时闻天风传塔语;九华真佛国,梵宫巍峻,日看神岭散炉烟。”对仗工整,文采飞扬,与满堂金佛交相辉映。1997年在大殿南山坡建藏经楼和山门殿,宫殿建筑,气势恢宏。藏经楼下置九天圣母殿,为全山独有。九天圣母传说是天上的娘娘,本属道教传说,佛道相融也体现了九华山文化特色。
华严洞由慧居寺北下行,穿行林中小径,片刻即到华严洞。安徽省重点寺院,由海慧寺、毗卢茅蓬和华严洞组成。华严洞为九华山名洞之一。天然石洞坐南朝北,呈窝掌状,面积35平方米。前有门楼,门额”华严古洞”。内供佛像,香烟缭绕。东侧为禅房,上有楼阁,窗明几净。海慧寺和毗卢茅蓬建于清光绪年间,后因战乱部分毁坏,现为民国时建筑,民居风格,古朴典雅。两寺与古洞相依,松竹环抱,翠绿荫浓,溪水潺潺,木鱼声声,大有”深山藏古刹”之意趣。”华严佛地苍茫事,古洞烟霞感慨中。”这里的古洞风光,确实令人感慨。
茗地源茶产于中、下闵园。闵园古称“茗地源”,茶因此得名。春夏之间萌?始发,旗枪不展;又因生长在海拔600米左右峡谷中。多有云雾缭绕,饱吸兰花香气,品质纯美。冲泡之后,香气清醇,汤色黄绿清澈,滋味清醇甘甜,《底鲜嫩厚实,宛若兰花绽放。茗地源茶历史悠久,九华毛峰为古代极品茶品种之一。《安徽通志?植物考》载:“茗地源茶,出九华山闵园阴谷中,春夏之间萌?始发,故旗枪不大展,亦不可多得。”闵园盛产茶叶,茶季来临,男女老幼均采茶,寺庵僧众也忙于采茶。施智泉《采茶曲》写道:“明霞艳艳接峦光,步出禅关逸兴长。上下闵园芳草路,家家闻得焙茶香。”九华山对外开放后,加强了茶园管理,恢复名茶试制,茗地源茶和其他品种一道多次获得国际和国内大奖,供不应求。现已列入九华佛茶系列。
龙溪源于九华山分水岭北侧,又名九华溪,由东、西山岗诸涧汇集而成,为九华山主干溪流,它穿越闵园峡谷,流经中、下闵园,穿流七贤、鹊仙、大觉、吊兰和回龙等十余座大小桥梁,构成了一幅由奇峰峻岭、嶙峋怪石、纵横深涧、飞泻银瀑所组成的山水画卷。每当山洪暴发,溪水奔腾咆哮,峡谷轰鸣,浪花飞溅,十分壮观。两岸居民祖祖辈辈与龙溪相伴,依龙溪生存,为龙溪赞美。龙溪是一条生命之溪,又是一条旅游观光之溪。
天台景区
朋友们:九华山有一句民谚:到九华山”不上天台,等于没来。”说明天台景区在整个九华山风景区的重要地位。现在,我向大家做个介绍:
天台景区是九华山高山游览区,南至”老常住”,西至闵园景区,北与花台景区相连,峰峦叠嶂,怪石嶙峋,面积约8平方公里。主要景点有吊桥、小狮子峰、观音石、古拜经台、大鹏听经石、地藏禅寺、蜡烛峰、天台峰、十王峰、捧日亭、金仙洞等百余处,可谓移步换景,异彩纷呈。许多景点的命名又具强烈的宗教色彩。从九华街至天台景区,有石板道直通,也可沿九闵公路乘车至索道停车场,换乘索道上山。乘索道观风景,车移景动,飘飘欲仙;蹬石级观风景,拾级攀登,步步皆景。年老的朋友可以乘索道,年轻的朋友跟我蹬石级、上天台,一路观景吧。
吉祥寺由闵园景区经慧居寺,沿石板道步行不远,即到吉祥寺。吉祥寺位于天台峰西麓,始建于清光绪年间。原寺已毁,仅存一过路亭,上天台必经此亭。过此亭,观风景,吉祥如意,心想事成。过吉祥寺,沿石级上行,左转右拐,迂回山间,沿途有两座寺庙:一是安徽省重点寺庙复兴庵,19_年兴建,横跨石板道,平房三开间;1997年在庵前新建韦驮殿。二是朝阳庵,始建于民国初年,两层民居式建筑,寺北坡有一过路亭,亭内有岩洞名观音洞。这两座寺庙规模不大,朴实无华,但僧人修持精进,坚持早晚功课,客来焚香击罄,客去禅坐诵经。”复兴”、”朝阳”庵名很美,都与吉祥有关,有朝气和活力之感。
吊桥庵行程过半,来到吊桥。”来到半山坐一坐,再行五里天上天。”现在我们上天台,已走过一半路程了。吊桥,古为木桥,1985年改建为单孔石拱桥,桥身由大条石垒成,长15米,宽2。5米。横跨两峰之谷,上挂岩壁,下临深渊。桥面即为吊桥庵长廊,庵建在桥上,桥建在庵内,故名吊桥庵。吊桥庵又名翠云庵,安徽省重点寺院。始建于清,宣统元年(1909)法龙和尚97岁时圆寂。圆寂前回光返照,圆寂后3年肉身不腐,曾供于寺内,_时被毁。现庵为两层民居式建筑,庵旁岩壁上镌有“江南第一山”石刻,为民国时期安徽省省长许世英所书。吊桥庵四周峰峦环抱,怪石峥嵘,山溪潺流,风景如画。
过吊桥,石级陡峭,”通天云梯”考验着行人脚力。过云梯回眸北望,山色苍茫,气象万千:那云雾忽地从坡谷涌起,一刹那整个山峦一片;突然间山风吹来,云消雾散,闵园区的村庄:落星星点点。那小狮子峰在云雾中时而昂首,时而伏踞;”云门峰”风动云涌,时隐时现。那块巨石上裂纹弯曲,形似关刀,传说是关羽当年所携的”青龙偃月刀”所化。朋友:上天台还有近半路程,我们还需鼓劲。有人上天台走到这里作了一首对联:“欲登天台,尚有数万级,足下如何;要领风光,需勇气千尺,君自量之。”我们怎么样呢?当然是”不到长城非好汉”!前面就是观音峰上院,我们上去吧。
观音峰上院原名圆通庵,安徽省重点寺院。这座建于清代的寺院,坐落在海拔1100米高一块岩体上,3层楼宇,民居风格,前傍古道,后接悬崖,东西均为绝壁,独具匠心的设计和巧夺天工的建筑,令游人称奇叫绝。寺前照壁上有一碑刻,记述山东吴老先生受菩萨感应维修寺庙的故事,这是九华山对外开放后发生的真人真事,大家可以看一看。该寺住持僧宏成,自幼出家,虔诚礼佛,辛劳十余年,积攒数十万资金维修寺院。他一年四季身穿衲袍,上山下山行走如风。众人说他禅功独到,武艺高强,是沾了”观音菩萨”灵气,经常到南京等地弘法,在九华山传为佳话。
拜经台因金地藏在此诵经而得名。这是台,位于天台峰西侧,是崇山峻岭中一块难得的平台;又是寺,这座建于清代的寺庙,又名大愿庵,俗称古拜经台,安徽省重点寺院。原为一组狭长的建筑,民居式三进殿宇。住持僧圣明自1993年起重修,形成以大雄宝殿为中心的建筑群体。大殿坐东朝西,宫殿式,双层重檐翘角,气势雄伟,赵朴初先生为大殿题额。北侧地藏殿;东为3层徽派建筑——万佛楼;南为上下5层民居式寮房。整个建筑古朴典雅,风格协调,堪称佛国明珠。
伫立拜经台,极目西南,峰石奇观组成一巨幅金地藏诵经和听经的场景,称为天台一绝。相传金地藏当年站在拜经台一块石板上诵经49天,这块石板上留有一双深深的足印,“足印石”为金地藏圣迹之一。观世音前来听经,她听经的地方长出了一尊亭亭玉立的观音石,观音峰上院旁一石峭立,面庞圆润,胸脯微挺,衣帽毕肖,襟带飘动,酷似女相观音。天上的大鹏也前来听经,后感化成石。拜经台南有一块30余米高的巨石,形似大鹏,喙啄,拢翅,似伏石聆听,人称”大鹏听经石”,俗称”老鹰扒壁石”。那西边有”仙人击鼓石”,两石险立岗顶,前石硕圆如鼓,后石屹立似鼓手,传为仙人为金地藏诵经击鼓,形象逼真。据传金龟也前来听经,在十王峰西北感化成金龟石。十王峰西有一尊木鱼石,群石交叠,顶架二石,从拜经台眺望,酷似木鱼,据传是金地藏诵经时被敲击的木鱼感化而成的。位于小狮子峰北的纱帽峰,极似一顶古代官员的乌纱帽,传说这是唐代京城一名大臣来听金地藏诵经,前面位置让给各路神仙,他在峰北听经,所以在拜经台处看不到。这些拟人状物的峰石,生成于佛山,与佛有缘,而且与金地藏诵经联系在一起,佛国神奇,令人惊叹。
蜡烛峰从拜经台蹬石级至天台,左有两座南北对峙的蜡烛峰,海拔分别为1261米、1252米。两座圆柱形山峰耸立,状如蜡烛;峰顶有树丛,一树突出,形如烛蕊,极似两支正在点燃的蜡烛。南蜡烛峰上一石形似观音,下有一石如灵猴,名”猴子拜观音”。两支巨烛耸立在拜经台与天台寺两寺之间,形神兼备,妙不可言。
灵山胜境,游人如织。从拜经台至天台这段石级道上,人流拥挤。两旁铁练上,挂满密匝的各式各样的铜、铁锁,玲珑别致,情丝缕缕。这些锁有”连心锁”、”平安锁”、”纪念锁”等,寄托着锁主人对名山佛地的心愿和祈求。这条道上还时有”猴出没,不过它们并不伤人,只是一心等候游人施食。行约半小时,气势恢宏的天台寺就在眼前,两边的摩崖石刻更添游人兴趣,这些石刻主要有:
“一览众山小”楷书,每长37厘米、宽45厘米,镌刻于天台山顶岩壁上。署款”光绪辛丑年东至谢徽、怀宁马琨游天台题”。
“中天世界”楷书,每长32厘米、宽24厘米;镌刻于天台渡仙桥下岩壁上。署款”大清_光绪_重建_题”。
“登峰造极”楷书,每长32厘米、宽2园厘米,镌刻于天台寺青龙背西岩壁上。署款”_参观团”。
“非人间”楷书,每长73厘米、宽37厘米,镌刻于天台寺渡仙桥下”桥洞”形成的巨大石门岩壁上。署款”康熙五十六年季春月观察使三韩人朱作鼎题”。
“高哉九华与天接,我来目爽心胸扩”隶书,每长78厘米、宽57厘米。镌刻于天台青龙背岩壁上。署款”孙元良”。
这些摩崖石刻,笔力苍劲,体秀美,具有名家风范;署款的有高僧,有军人,有名士,还有普通游客;石刻气势磅礴,文采飞扬,使天台古寺增添了文化氛围。
天台寺位于海拔1306米的天台正顶上,全国重点寺院,又名地藏寺、地藏禅林。相传金地藏曾居天台,留有”金仙洞”遗迹。寺始建于宋,后废,明洪武时重建,遂为丛林。嘉靖年间僧玺玉居山护林,享年110岁。清时尘尘子重建,称”活埋庵”。至清中叶,天台寺周围源愿座寺庙已形成八刹,均附属天台寺,香火旺盛。原天台寺因地就势,坐北朝南,砖木结构,为民居式3层走马通楼。九华山对外开放后,历经两次维修。20世纪90年代中期,住持僧宏学重建大雄宝殿,再现天台雄风。大殿为3层宫殿建筑,上层为万佛殿,中为地藏殿,下为地下室。卷拱石洞山门依旧。北面建有观音殿,东侧为新建的远层民居式寮房。重建后天台寺耸立山巅,气宇轩昂,寺与周边峰、石、洞融为一体,为九华山高山玄寺的代表,已成规模道场。寺周景点众多,风光如画,可南望黄山,北眺长江,四方观景,观景四方。正如吴晋《登天台》诗云:“一入天台路,群峰最上头。云从足下起,汇向日边流。地势雄吴楚,星躔接牛斗。诸天化雨寂,九夏自成秋。”天台寺历来香火旺盛,现在每天来游山和拜佛的游人香客络绎不绝。香客们有的在佛前祈祷,有的忙于在香袋上盖印。天台寺藏有一颗明代铜质”地藏利生宝印”,据传盖了地藏宝印,可以消灾祈福,表明地藏信仰已深入信众心中。天台寺地下室与金仙洞相连,此洞又名地藏洞,为3米高岩石裂缝,顶覆盖石条而成。传说金地藏曾寓居此洞,为金地藏圣迹之一。
天台峰又名”天台正顶”,海拔1306米,九华山第三高峰。峰顶有天台禅寺,东南有一山脊,由裸露的花岗岩构成,呈黛色,如一条巨龙,故有”青龙背”之称。传说金地藏当年向闵公借地,在此一展袈裟,袈裟随风飘飞,竟遍覆九十九峰。西为龙珠峰,该峰与青龙背有一石桥相连,称”渡仙桥”,桥梁镌刻”中天世界”。天台峰顶有一亭,名”捧日亭”,清乾隆年间池州知府李建。此亭为登高揽胜、观日出的佳境,”天台晓日”为九华古十景之一。在天台峰绝顶,有两块巨石对峙而立,形成一狭窄隙缝,下宽1米,上宽0。8米,高约6米,仅容一人擦肩而过。人在其中,倚壁仰望,碧天一线,故有”一线天”之称。在天台峰常可看到九华佛光,山峰、寺院映在佛光中,现象奇特,正如宋人吴潜诗云:“一莲峰簇万花红,百里春阳涤晓风。九十莲花一齐笑,天台人立宝光中。”
十王峰位于天台峰南侧,两峰有一山脊相连。海拔1342米,为九华山第一高峰。峰东西两侧,危崖层叠,登临其上,极目远眺,众峰如”儿孙绕膝”,有”一览众山小”之意境。西南有”钵盂峰”,海拔1143米,极似僧人钵盂;西北有”罗汉峰”,海拔1280米;“宴仙台”位于十王峰西,高百米,三面悬崖,上有约40平方米的平台。南下为”老常住”旧址,建有真如庵。
道僧洞位于十王峰东南,天然石洞,深5米,面积约20平方米。相传道人先住此洞,清咸丰年间有个和尚为逃避战乱至此,与道人共居,故此洞名”道僧洞”,又名”逃僧洞”。又传唐天复年间(901-904),居洞修行的一道一僧在采集草药治病时开始用茶,“先是生煮羹饮,继而晒干收藏”,日久天长,道僧用以晒茶的石块留下斑斑黄渍,其地”黄石”因此得名。峰间有溪,名”黄石溪”,全长25公里,流水急浅多转折,具有深山幽涧特色;黄石村风光旖旎,盛产名茶,尤以”黄石溪茶”最为名贵,19_年黄石溪毛峰和九华毛峰共同荣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现作为我国外事交往中馈赠国宾的礼茶之一。道僧洞前有寺,侧有山溪飞瀑,环境极为清幽。释普文曾在该洞禅修三十余载,常年采药行医,80岁时在庙前圆寂,肉身3年不腐,现置庙前关圣殿供奉。
向北,走过”一线天”,就到九华山另一个高山景区——花台景区了。
花台景区
朋友们:我们游览了天台景区后,可以沿着天台正顶往西北的石板道,或从吊桥上方往西北的石板道去花台景区观赏它的”天造地设”、”鬼斧神工”的峰石奇观。花台景区面积10平方公里,地处高山峻岭之中,没有尘烟污染,故保有原始、古朴、纯净、清新的天然丽质。境内峰岭突兀,怪石嶙峋,谷洞幽深,蟠龙虬松,山花烂漫,烟云蓬勃,无不争奇斗异,气象万千。自古灵仙往复、僧家驻足、文人播咏,使这里的峰石都涂上了宗教文化的色彩。整个景区就是一座天然巨佛的殿堂、怪石的海洋、山花的世界、探奇的乐园。昔日山高路险,今天已建成天台至花台、花台至老虎洞的石级道,开通了九华山旅游二环线,即从天台正顶出发,经罗汉墩、小花台到文殊洞、下闵园,过龙溪铁索桥至老虎洞经乌龟石抵达九华街。现在我将途经罗汉墩、莲台峰、天门峰、大小花台、文殊洞等处的景点向大家逐个介绍一下。首先要向朋友们说明:花台是正在开发的景区,有些玲珑乖巧、奇幻如梦的景物还没有恰当的美名,热忱欢迎大家积极参与新景点的命名活动。
罗汉峰位于天台峰西北,海拔1280米。由于组成其山体的花岗岩十分密致、坚硬,抗风化、流水冲蚀能力强,故形成浑圆顶状的山峰。前人描述”罗汉峰状若趺僧,阴冥则慈云法雨,若人鬼鸟兽之起于旁也”。峰西有罗汉墩,是山脊上展开的一大片空旷地,遗有古庙基。传说五百罗汉曾在此聚会,故名罗汉墩。相传金地藏卓锡九华后,常居此为沙门僧众讲经说法,留有圣迹。南宋末陈岩写诗赞道:“阅尽人间万劫尘,平生结习一无存。居山更向山头坐,兀兀真成不动尊。”罗汉墩周围有地藏井、地藏岩、钻山神鼠、古佛洞、大悲院、无底洞等胜景。
地藏井 位于罗汉墩西。相传金地藏曾在此地禅修,苦于没有饮用水,就在山上寻找水源,见一地表湿润,便挖出一口活泉,故名地藏井。古人誉为“佛水”、“仙水”,可以治病消灾,延年益寿。当然这是善良的愿望。不过这口井水的确清洌甘甜,经化验检测,富含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是优质矿泉水。大家可以尝尝鲜。
倚栏石刻位于罗汉墩东南岩壁。这是一方摩崖石刻。文为“春来莫忘重到此,倚栏侧目听松风。”款识:庐阳(今合肥)人。隶书,笔力遒劲,是一帧品味较高的石刻作品。我们身置云涌松涛之中,体会“听松风”,当别有一番韵味。
地藏岩位于罗汉墩北。这是一大片平旷的岩面。传说当年金地藏在此坐禅,久而久之,便磨陷出一个窝槽,恰好能容纳一人坐入其中,可仰面倚靠,人称”地藏靠”。十分神奇,我们可亲身体验一下”内不觉已一身,外不识有天地”的境界,愿地藏菩萨给您带来灵气、福气、运气和财气。在地藏岩向西眺望,耸立的插霄峰、百岁宫、东崖禅寺、回香阁尽收眼底;在地藏岩的下方是葛仙炼丹台。葛洪,东晋人,道教丹鼎派的创始人。传说他曾在此处炼制仙丹,台地旁边的石头形似仙鹤,是他的坐骑所化。
钻山神鼠位于罗汉墩北”百步云梯”上方。尖头、小眼睛、头顶长着一溜绒毛(青草),体态憨厚、稳健,正在朝拜西方如来佛。也许这只钻山大老鼠,原来十分凶残,为害天下,后来经地藏菩萨教化开悟,改恶从善而有了佛性呢!
大悲院位于罗汉墩南,沿石板道下行约1公里即至。此地高台平旷,面积约3000平方米。明代有僧人在此建扑云庵、观音堂茅蓬、一棵松茅蓬、大悲院等寺庙,曾是香火兴旺的道场。后毁,尚留有多座庙基。在大悲院下方0。5公里处台地存有猿座2米高的古僧墓塔林。近年有辽宁僧人明仁在古寺遗址重建大悲院,一幢呈苑”形的六开间民居式殿宇和数间寮房掩映在绿树丛中,香烟缭绕。明仁和尚又在大悲院东北0。5公里处台地建有远座已故僧人塔林,用花岗石雕琢而成,每座塔的造型都别具一格。因该地僧人属密宗一系,故称”密宗塔林”。塔林苍松环卫、阳气充足,远眺青山历历,视”开阔,是风水佳境。
无底洞位于大悲院西,深60米,宽处4米,窄处仅1米,呈丫葫芦形。洞中有洞,洞洞连贯。入内岩倒挂,乱石交叠,壁隙纵横,一片阴森。洞中有朝天洞口,凝视碧空,有”坐井观天”之趣。
神秘的水凼从“迎宾磴道”南下至古佛洞,沿途有一排排密匝的松树伸出长长的枝条,似在列队向游人招手的”迎客松”;巨岩石壁上刻的”善哉”两个大与青松辉映,又是一番境界。在大岩下有一神秘的水凼,长年屯集一泓清水,从未干涸。有人说它是女娲泉,传说女娲和泥造人时用的就是这个池子里的水。因为这里的水是雨雾所化,纤尘不染,凝聚了阴阳灵气;又说是女娲沐浴池,因为女娲是蛇身人面,蜷曲在里面洗澡十分舒适而又隐蔽。其实这口水凼是经过数千万年的雨水滴穿形成的,大自然的造化真是不可思议!水凼下方有石峡,从巨岩的裂缝中穿过,长约30米,最窄处仅容一人通过,身体发福的游客可要费一番周折才能挤过去,被人戏称为”胖见愁”。从裂缝仰望天空,恰似一条线,就叫”一线天”吧。请朋友们给这些景点起个恰切的名。
古佛洞位于罗汉峰西北石级旁。两洞相连一大一小。总面积约38平方米。古有苦行僧居此。洞前有石墙、门楼。侧有甘泉、碧溪。相传金地藏曾在此洞栖居修行。清光绪年间,高丽贡使赵玉坡游览九华山,特意来到古佛洞凭吊金地藏修行的踪迹,并作诗一首:“东藩修贡草茅臣,到处看山耳目新。圣世万年屏翰固,中华一脉本原亲。诗名远重鸡林价,游迹先开鹿苑春。笑被江南人创见,乌纱错认戏场人。”诗中的”鹿苑”,是佛教俗语”鹿”苑”的简称。佛经说,上古有金仙修道的石室,有母鹿生鹿女极美,金仙养之,因名鹿苑,是佛成道的地方。这里代指金地藏在九华山修行成道的处所,即”古佛洞”。
莲台峰位于罗汉墩东北,海拔1218米。五大磐石高叠成峰,峰腰悬石错列,架空成洞,洞空旷,有”四门”可以进入。曾有僧人栖居,大厅、禅堂可容百人。洞里冬暖夏凉是难得的修行场所。更奇妙的是峰顶莲台巨石,周围环绕着”九瓣莲花”,从石壁抠着古人所凿的手槽、脚磴可攀援而上,直达莲台。登台东望,太平湖烟波浩渺;西南眺望,小灵龟、佛掌、佛指诸峰令人起敬。莲台峰下有”梦幻石谷”,这里是奇石的天然展览厅。
天心石位于莲台峰西北麓石板道东侧,高约5米,宽6米,浑圆如球。有人称”浑圆石”。有的叫”天心石”。如果命名”天眼石”却非常贴切,因为它正巧是天然大睡佛额头上的一颗”天眼”。该石背好像是一堵屏风,游客在这里用手撑着留个影,一定很”酷”、挺帅!
大象石位于天心石西侧百米山坡林地,在一片茂密的丛林中,一方巨石高耸,它长有大眼睛、长鼻子、浑圆的身段,似正欲出林的大象,非常可爱。传说它是普贤菩萨的坐骑,当年金地藏在花台崇山峻岭中修行时,普贤菩萨曾到这里看望过金地藏。
仙菇石 位于莲台峰北面,两石高叠,上石扁圆似伞盖,下石直立粗壮若伞柄,酷似撑开的伞状蘑菇。看来这朵”仙菇”,我们凡人是可望而不可摘!
马头石 位于大象石西边,岗岭上横卧一巨石,形似低垂马首,它的眼睛上边长有睫毛,张开的嘴掉了下马颌。
天门峰位于会仙峰(小花台)西南。海拔947米,峰拔如削,与南面的悬崖夹峙,高阜如门,故名。每当风起云涌,云雾从天门中奔腾而出,气势磅礴,惊涛拍岩,确实是一处勾人魂魄的景致。在天门峰东有清凉台,台高千仞,南北狭窄,长200米,绝壁直耸,三面孤悬,下临深渊。今清凉台有石栏杆围护。夏秋雨季谷风习习,凉爽宜人,小伫憩息,是难得的享受。清凉台北端险立一株中国台湾松,树龄已有200多年了。它的伞盖平铺,好像僧人拜佛打坐的蒲团,故名“蒲团松”。
大花台原名中峰,位于天台峰东北、会仙峰(小花台)北侧,海拔1291米。众峰环峙,独踞其中,故名。中峰与会仙峰之间有大片杜鹃坞,花开季节,幽兰香飘,映山红遍,故名两峰为大、小花台。相传中峰古有僧居。唐人费冠卿《中峰》诗云:“中峰高挂硋寥天,上有茅庵与石泉。晴景猎人曾望见,青蓝色里一僧禅。”登峰环顾,会仙、抚子、天门、石笋、沙弥、大古、天柱等十余峰各呈殊态,美不胜收。正如古人诗中所描述的:“一峰天半明朱霞,一峰晦黯抬云车。一峰晴明一峰雨,一峰崛立一峰舞。如笏如斧如覆钟,如矛如刀如戟丛。突如塔顶摩苍穹,削者如圭锐者笔。”可以说大花台是游人高山揽胜的最佳点。
小花台原名会仙峰,位于中峰南、莲台峰北,海拔1006米。峰顶石柱、”石人”罗立,参差有致,犹如众仙相约而来,在此欢聚,故名。相传唐代道士赵知微曾率徒登峰中秋赏月,宴请群仙。南宋末诗人陈岩诗云:“仙袂飘飘拂翠巅,知微来此晏群仙。人间风雨山间月,始信仙家别有天。”从小花台沿石板道南行至下闵园,一路可观赏众多峰石奇景。
石 佛位于小花台至下闵园的石板道中段西侧,有一山崖伸出一块岩石,他长有大眼睛、高鼻头,突出的下巴和圆润的额头,可谓形神兼备、惟妙惟肖的天成佛像。天然”佛”位于小花台至下闵园石板道中段西侧,巨大花岗岩石壁上,有约2平方米的行书”佛”,清晰可辨,这是大自然能工巧匠借助风雨剥蚀之力而刻画的杰作。
龙头峰位于天然”石佛”下方。这座山峰酷似龙头,它张开大嘴,口中含着一颗浑圆的宝珠。传说东海龙王前来九华山为地藏护法,并献宝珠。地藏十分感激,但拒绝接受宝物。龙王为表诚意,就地化出一座龙头峰,并镶着宝珠,留在了九华山。
定海神针位于蜗牛石西侧,此石高7米,顶尖削,一柱擎天,独立无依,下临深渊。其石半露于云海之中,故名”定海神针”。地藏靴位于宝塔峰南侧,有一石形似长筒靴倒置在悬崖顶上,俗称”仙人晒靴石”,传说是地藏穿过的一只僧靴所化,故名。另一只在聚玉峰东侧,东西相对,正好一双。
文殊洞位于小花台至下闵园石板道下段北侧,距下闵园0。5公里处,书箱峰西麓。两洞相连,上小下大。大洞36平方米,小洞16平方米,主洞内供文殊菩萨像。洞崖石刻门联:“洞中恒沙佛,天天见如来。”从洞南一条长7米的巨岩裂缝中穿行,扑朔迷离。洞南有一口清泉,其味甘美。相传文殊菩萨曾来此地探访金地藏,故名”文殊洞”。明、清时,此洞辟为道场,来此苦修的僧人至今不断。
九子岩景区
朋友们:九华山向有”东为背即后山,西为面即前山”之说。我们游览了前山诸多风景名胜之后,可趁兴去九华后山九子岩景区,观赏它的自然和人文胜境的原始、古朴、清新的风貌。九子岩景区位于九华山风景区东北部、青阳县朱备镇东桥村境内。从九子岩岭到僧家山麓为花岗岩体所形成的陡悬式中心峡谷区,源于九子峰的九子溪自西向东穿流其间,至朱备镇汇入青通河。面积约20平方公里。它是九华山著名古景区之一,又是新开发的高山旅游景区。这里山水风光雄奇灵秀,生态环境优良清丽,名胜古迹星罗棋布。现在九子岩景区已成为集岩、泉、林、寺于一体的绿色大园林,有”烟霞园”之称。兴建了旅游服务设施,架通了九子岩索道,增修了登山石板道,为旅游观光、佛教朝山、生态考察、休闲度假提供了便利条件。游览九子岩景区可分僧家山和九子岩两部分。首先,我向朋友们介绍僧家山即烟霞园北园门周围的主要景点:
僧家山位于九子峰岭东南麓,是一片岩台层叠、怪石罗列的谷地,林木苍翠,泉溪潺流。这里有唐代古福海寺,1938年兴建双溪寺后,陆续涌现了十余座寺庵茅蓬。因僧家云集,故名僧家山。又因是僧人相伴烟霞之地,故有”烟霞园”之称。今九华山森林公园在这里建有管理机构和旅游服务设施。
福海寺位于僧家山东边施门口北坡。唐景福二年(893)建,初名景福:。宋治平初(约1064)赐额”福海:“。清代名”福海寺”。清代陈蔚《九华纪胜》记载:“寺门前旧有唐僧手植松。寺右宋双峰居士程待制九万墓。寺前卧牛石,寺东花窗石,状若绮疏,寺西七布泉,夏秋间瀑分七道注下,亦奇观也。”福海寺饱经风霜,唐时僧人手植松已不见,但周围胜景依旧。民国时寺尚存,后易为民居。1999年住持尼寂云善资收回佛地,发愿重振禅门,现已建成999平方米的大雄宝殿,坐北朝南,气势恢宏。
程九万墓位于福海寺西北角坡地,墓园_平方米。墓前神道碑镌文:“宋名臣文华阁待制青阳开国公程九万神道。”神道两旁有石羊、石狮、石虎、石俑等雕像,保存完好。程九万是笔架山东麓人,曾在双峰下筑室读书,号”双峰居士”。南宋淳熙二年(1175)进士,历任武威知县、司农薄太府丞、两淮盐运使、和州知州、襄阳安抚使等职,官至正议大夫、华文阁待制。程九万博学多才,著有《青阳诗百首》、《历阳记》十卷。为官忠直清廉,百姓称”程青天”,朝廷诰封”青阳开国公”。程九万墓现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双溪寺安徽省重点寺院。从烟霞园园门口南行100米至岔道口,向西拾级登山即至双溪寺。寺背山依溪,怪石丛列。寺旁岩石下有”洁泉”,从砂石缝中渗出,清澈甘甜。双溪绕流寺前,向东流入青通河。1932年陕西安康县双溪寺机通和尚朝礼九华,慕此地山色秀美,发愿建寺,亦取祖庙名”双溪寺”。他在此创办道场,一时名声大振。1957年寺毁于火灾。1978-1998年,九华山佛教协会后山分会先后在旧址重建地藏殿、弥勒殿、大雄宝殿和钟楼。主体建筑大雄宝殿,坐西朝东,宫殿式,重檐翘角,气势恢宏。内供三尊大佛,“海岛观音”、文殊、普贤和十八罗汉等塑像。大殿前方大理石照壁上镌刻着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双溪寺”。四周岩台层叠,寺西有蕴空茅蓬、定西茅蓬、九莲禅寺。东边有广化院下院、谪仙亭、”林岩竞秀”石刻群,南边有九华山佛教协会后山分会、双溪寺宾馆,寺东北角双溪讲寺上方建有大兴和尚肉身堂。
大兴和尚肉身堂位于双溪寺东北角台地,三开间民居式建筑,内供建国以来九华山佛门第一座真身——大兴和尚肉身。大兴(1894-1985),了维,俗名朱毛和,安徽太湖县人。1925年至九华山百岁宫剃度出家,后长期在九华后山苦行修持,平时常念口头禅:“空、空、空”;”好人好自己,坏人坏自己”。又常为山民采药治病,人称”九华济公”。1985年4月6日圆寂于双溪寺,年91岁。僧徒将其遗体装缸存放;1988年12月23日开缸,见其肉身颜面如生,遂装金供奉。1990年上海两位居士捐资建堂。堂中玻璃龛内端坐着身披袈裟的大兴肉身,慈祥庄严,眉目清晰,喉节可辨。墙上供着大兴和尚遗像。玻璃柜内陈列着其生前的袈裟和僧鞋以及出缸的罗汉佛珠、指甲、衣帽鞋碎片等遗物。大兴肉身堂西南侧有茅蓬“三空亭”和“三空岩”巨幅摩崖石刻(3个“空”,分别为释仁德、释妙安、释皖峰所题)。
“林岩竞秀”石刻群位于双溪寺、大兴肉身堂至广化院下院一带,怪岩磊磊,如布石阵;拟物似兽,象形成景。其中以鳌鱼石、青蛙石等最为奇异。怪岩上镌有“林岩竞秀”、“峰回路转”、“天籁之韵”、“空、空、空”等摩崖石刻,多为当代名人、高僧手迹。
从僧家山西上登九子岩,途中可观龟兔赛跑石、三斧石、问心石、刘公寨石门、碧云峰斗鸡石等景。下面,我向朋友们介绍九子岩主要景点:
九子岩索道下站始于双溪寺东南侧,上站位于九子岩碧云峰岭。索道水平距离770米,高差401米,线周长1700余米,为单线脉动循环吊厢式。乘索道可观赏奇松、怪石、山泉、溪瀑,远眺青通河两岸田园、山庄风光;抵九子岩,可游览九子峰、九子寺、磐陀石诸名胜,欣赏“九子泉声”。
九子峰又名九子岩,位于碧云峰西,狮子峰、五老峰东北,海拔1035米。峰顶矗立形态各异的巨岩巧石,东西排列者有五,南北成行者有四,酷似童子结伴嬉戏。故称“九子岩”。九华山古号九子山,以一峰名山,是其因缘之一。它是九华山具有代表性的一大景观,南宋末陈岩作诗赞叹:“小大扶携作伴行,欢然恋恋意相倾。谁知万古山头石,还有人间母子情。”九子峰南、九子溪北畔有石窍奇观,南北透光,名“石照”;石照深如井,名“天井”。
九子寺安徽省重点寺院。位于九子岩盆地。始建于唐,南宋开禧年间(1205-1207)在九子岩东面的碧云峰顶建”广化寺”,明代重建,称”广化院“。清光绪十五年(1889)迁建于现址,易名”九子寺”,又称”华严禅寺”。今存老殿为清末建筑,民居式,坐西朝东,二层三开间。墙壁嵌有明代碑刻。老殿两侧新建有大雄宝殿和寮房。在碧云峰顶广化:旧址新建有幽冥钟楼,为六角形两层楼阁,内悬猿吨重的巨形幽冥铜钟。九子寺地处山谷盆地,四周峰岩环峙,竹林葱郁,古树苍天,泉瀑争鸣,境极清幽,宛如世外桃源。这里有九子岩石塔、月牙池、磐陀石、地藏洞和“九子泉声”等胜景。
九子岩石塔位于九子寺山门东北侧。塔建于南宋。相传金地藏初入九华山时曾登临九子岩,在磐陀石上坐禅修行。他从新罗携带一条神奇的白犬,名“善听”,又称“谛听”,一直与他相依相伴,法缘情深。后人特在此处建塔纪念,称塔为“谛听塔”。塔共7级,由塔座、塔身、塔刹组成,块石垒砌,呈楼阁式,实心方形。塔高9米,为方形折角须弥座。塔基至顶端逐层向内递减,每层檐角微翘。塔顶为葫芦状。塔身刻有云纹和古钱图案。底层正面有拱形洞龛,内供一尊石佛,塔基旁立有一小石狮,形似小犬。九子岩石塔结构玲珑,造型古朴,与有”古城堡”之誉的九子岩浑然一体,相映成趣。
月牙池位于九子寺东北10余米处。这是该寺空有和尚于20世纪60年代巧用谷地岩石、泉水匠心构筑的胜景。一弯月牙池,水中别有天。池口有一座小石拱桥横跨南北,池中央金龟石(凫水龟)背立一座3级石塔,内供地藏菩萨像。旁有卧牛石,西望对岸之月,故称“犀牛望月”。_,池畔垂柳依依,池中莲叶片片;入夜时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距池东北50米处有两株高大的千年古树,一是丹枫、一是香榆。枫树胸径2米,树冠硕大,枝叶繁茂,是九子岩的标志,故名九子枫。池畔立有空有和尚的诗碑,其中一首描绘出一弯月池别有天地的意境:“神蛙云集伏池边,湛清泉水旋漪涟。犀牛回首观明月,金龟悟性潜水间。石桥玲珑如虹降,古枫翠柏参云端。瀑叠成蟒戏渊谷,游此方知极乐天。”诗中禅意充盈,耐人寻味。
磐陀石位于九子寺西北角200米处谷口岩,有一块约15平方米由南向北平斜的岩石,上有臀印,相传是金地藏入九华曾在此岩石上打坐禅修时留下的圣迹。后人称此”打坐石”为“磐陀石”。今石壁上有“金地藏第一修行处”摩崖石刻。谷口山泉分东西两股支流绕过磐陀石,呈“二龙吐水”之势,漫泻而下,形成壮观的”水帘洞”。洞口面向东北,洞内清泉潺潺,奇石磊磊,洞厅可容纳十余人,境极清幽。”穴石作户牖,垂泉当门帘”,相传金地藏曾在此洞栖居诵经,故名“地藏洞”,至今常有僧人在洞中”打坐”禅修。
九子泉声在九子岩西北谷口上方,山泉汇集成涧,涧水从10米高的峡谷东注而下,如素云垂练,故名”垂云涧”。南宋诗人陈岩赞美道:“飞瀑奔崖色皎然,飘空上下势相连。看来不是天河水,尽是兜罗片片绵。”在此听落涧泉声,淅淅沥沥,如拨丝弦,似弄环珮,清脆悦耳,令人萧然意远。在九子岩东北岭腰有七布泉,其瀑声、泉声又是一番境界。每当夏秋暴雨之际,泉水如蛟龙从巨岩谷口,飞崖走壁,七转七折似7匹白练飘舞在半空之中。落差80米,喷珠泻玉,注入龙潭,如撞钟击鼓,山鸣谷应。此景印证了李白佳句“天河挂绿水”的意境。九子岩的涧泉瀑声,松风涛声,古刹钟声,组成美妙的交响乐。清人周硏编纂《九华山志》时,特将“九子泉声”列为”九华十景”之一,作宝塔诗赞叹道:“泉,滴沥;泉,澄鲜。透沙石,云烟。一瓢饮处,九子岩前。)飞千尺练,冰裂七条弦。夜静远闻莲漏,雨余怒作涛喧。鹤露风声许和,高山流水相连。辟世枕之为名洗耳,大旱用汝代龙行天。万古源头活水来不竭,银河一泻到海茫无边。”
从九子岩枫榆古树旁佛茶茶道馆,往西沿石级“青春大道”可登天华峰,沿途有“牵手三关”、金钱岭、飞来石、卧虎石等奇观。
天华峰位于九子峰西南,南与大古、猫碗、花台诸峰相连,东北与独秀、云外、双峰、天柱、莲花诸峰相依,海拔1084米。境内林深似海,云雾缭绕,峰石称奇,泉溪献秀,空气清新,如”天然氧吧”。峰南侧有古天华庵,又名吉祥寺,今存6间殿宇,门楣上分别镌有”地藏殿”和”观音殿”隶书石刻。庵前广场布有石桌、石凳,面对青山、流泉,品茗话禅,韵味无尽。
朋友们:我们游览了九子岩景区后,当趁兴去与它毗邻的天柱峰景区观光揽胜,可以说是不虚九华后山之游。天柱峰景区原称青峭湾景区,位于九子岩景区西南部,地处青阳县朱备镇东桥村,南与将军村接壤。天柱峰高,耸立擎霄;群山环抱,盆地罗列。它的东麓为青峭湾盆地,东北部为翠峰盆地,东南部为”六亩田”(庙名)。
天柱峰景区
朋友们:我们游览了九子岩景区后,当趁兴去与它毗邻的天柱峰景区观光揽胜,可以说是不虚九华后山之游。天柱峰景区原称青峭湾景区,位于九子岩景区西南部,地处青阳县朱备镇东桥村,南与将军村接壤。天柱峰高,耸立擎霄;群山环抱,盆地罗列。它的东麓为青峭湾盆地,东北部为翠峰盆地,东南部为”六亩田”(庙名)。景区总面积约20平方公里。境内奇峰怪石,高瀑深潭;古寺馆塔,星罗棋布;密林深处,世外桃源。昔日游人至天柱峰景区,一是从前山翻山越岭,二是从后山山间小道进入。如今从朱备镇驱车向南沿青通河东岸公路至东桥村龙口,过桥往西绕行4公里新修的盘山土公路,可直抵天柱峰东麓、青峭湾”天柱馆”。游览了周围翠峰寺、净居寺石塔等景点后,驱车返回龙口南1公里处至将军村,过桥往西行5公里蜿蜒的乡间公路,就能直达“六亩田”(心安禅寺)。现将沿途景点介绍于下院
天柱仙踪天柱峰位于青峭湾西北,海拔1004米。拔地而起,绝壁矗立,峰巅如莲瓣初开,耸入云霄,巍峨壮观。清代《九华山志》载:“天柱峰耸拔千仞,如柱倚天,此华东(指九华山东部)第一峰也。”周边群峰环拱,南侧有峰名”响石崂”,据说每当雨天即发出奇妙的响声;西临双峰;南对大古峰;东北为翠峰滴翠;西北屏立五老峰,状若5位仙翁驾云漫游天柱;西南为列仙峰,峰顶多人形奇石,似行者、拜者、舞者,接踵相从,俨然仙侣结队去天庭赴会。唐代大诗人李白写有《至陵阳山登天柱石》的诗篇,故传诗仙曾游历九华山天柱峰。清代周硏作诗赞道:“鳌头几千仞,奇峰顶上悬。九华尽平地,一柱独擎天。绝境齐昆圃,高踪仰谪仙。共工不敢触,五老立云边。”于是列“天柱仙踪”为“九华十景”之一。
天柱书馆一称“天柱馆”。位于天柱峰东南麓青峭湾。青峭湾,当地人称“草湾”。四面峭壁,天然盆地,海拔700-800米。东与南面河为界,南接将军村岗头,西南止沙弥庵,北抵翠峰三道河。西北至净居寺石塔,总面积约4平方公里。这里住有东桥村青草湾村民组十几户人家,林木掩映,泉水顺着剖开的茅竹汩汩流进院圃。初夏,红桃缀满枝头,炊烟袅袅,一派古朴宁静的山村景象,宛如”世外桃源”。村中有一幢保存完好的民居,砖木结构,两层三开间,门廊呈八形,门额石刻楷书”天柱馆”,上联小”民国戊寅重建”,下联小”族裔玉藻谨书”。这就是重修的明代天柱书馆。青阳学者施达(1573-1636)下之,世称”天柱先生”。酷爱天柱山水,于明泰昌元年(1620)来此隐居,始建”天柱书堂”,授徒讲学,著书立说长达17年。当时江南名士姜演、陈白藩、沈之夏等都出自他门下。他曾撰门联:“除夕酌金樽,与父老共谈风月;星桥开铁锁,任儿童大放花灯。”惜已无遗迹。1938年抗日战争期间青阳名士施玉藻隐居天柱峰下,与乡里同仁重修书堂,改称“天柱馆”,门额即为其所题。今尚存重修天柱馆残碑一块。据“天柱馆”住户黄姓老人说,书馆正厅鼓壁上原供有施达的牌位和画像,_时为防止“破四旧”的破坏,他特地蒙上一层木板。至今尚未揭开,但这一文物无疑得以保护。
净居古塔位于青峭湾西北玉甑峰下双石崖。唐代在双石崖旁始建净居寺,北宋靖康元年(1126)重建于崖下普贤台。明景泰年间朝廷赐住持僧圆慧为”大度禅师”,僧众日增,寺成为丛林。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寺遭火灾,二十八年重建。1940年日军进山时寺被烧毁。惟一一座五级石塔巍然屹立在普贤台西畔。石塔由不规则的麻石板块叠筑而成,故俗称”叠石塔”。塔高约7米,底层边长1。8米,顶层边长0。85米。平面呈方形。共有5级,自下而上逐层向内收缩。每级4块条石竖立,中嵌两块石板,花纹雕饰精工,层层飞角琉檐,造型别致。四面皆有一个壶门,塔顶为一覆钵式顶盖。塔峰微微倾斜。南宋末诗人陈岩在《叠石塔》诗中描述道:“无复晨钟暮鼓声,慧云犹护法灯明。佛乘大有支持力,旧塔虽欹不解倾。”塔前有一块石碑,刻有《九华山净居古塔偈铭》,说明建塔时间为大中祥符元年(1008)。石塔已历千年,是九华山现存最具文物价值的古建筑之一。石塔近旁有宋宣和年间曹令机建的”最胜亭”遗址,相传宋诗僧了机曾于亭前植茶,制成名茶”梦觉香”。塔前有”菖蒲涧”,石缝中生长异于他处的菖蒲,芳香袭人,茎长约3。3厘米,有9-22节不等,以”九节菖蒲”最佳。净居古塔周围峭壁高悬,层峦叠翠。在此可眺望天柱、五老诸峰,中央电视台所摄风光片《漫话长江》中的“天柱仙踪”镜头,即取此景。
翠峰滴翠翠峰,原名滴翠峰,位于天柱峰东北、青峭湾北。从天柱馆山后北行,途经青草湾又一村民点,三五户人家。村前三道河清溪潺流,蛙蛙鱼游弋可数。由此拾级登山,林荫夹道,翠竹如海,约行1。5公里,柳暗花明又一村,便进入了群峦环抱的翠峰盆地,面积约1平方公里。滴翠峰高踞于盆地西北,海拔1041米。此峰头大尾小,最为奇特。清人陈蔚在《九华纪胜》中描述道:“九华诸峰皆耸身锐首,唯滴翠峰上大下小,苍翠三层,露洗烟消,鲜新可掬。”故有上、中、下翠峰之称。翠峰风光旖旎,向为游人所称道。下翠峰”翠峰庵”遗址存有明代乙巳四月(具体年份失考)所立《九华山翠峰庵八景赋》残碑一块,赋列翠峰八景:“滴翠峰高”、”谷口生云”、”斗岭傲)”、”天柱晴峦”、”晓月轩明”、”石洞燕子”、”玉泉香美”、”龙系腰带”。可以说是翠峰景致的诗意概括。
翠峰寺安徽省重点寺院,坐落于盆地西北端,背依滴翠峰,面对天柱峰。雄踞高台,气宇轩昂。寺原名”天柱庵”,唐咸通五年(864)始建于天柱峰前。唐末迁建于滴翠峰下,俗称“高舍”。南宋乾道年间(1165-1173)青阳人余志源来此,因折柳溪边悟解禅道,自称”翠峰”,筑舍聚徒讲经,其居便称为”翠峰庵”。陈岩《翠峰庵》诗对其评述道:“缚屋山中数十年,茅诛棘旋开田。何须折柳溪边去,枯木寒林总是禅。”清末住持僧普照重建殿宇,有两个大殿和数十间寮房,易名为”翠峰寺”。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高僧月霞会同僧普照、印魁、通晓、可安等在此开办”翠峰华严道场”,亦称”华严大学”,专授华严经义。当时就读学僧32人,其中有后来成为近代名僧的虚云、心坚和建造心安寺的智妙法师。此举开创了中国僧伽教育史上设立华严大学之先河,受到当时佛教界的高度评价。不仅使翠峰寺复兴为一大丛林,而且使九华后山一带兴起的寺庵达20余座,成为信众朝礼参学的圣地。翠峰寺现存寺宇,坐西北朝东南,民居式,两层五开间,一形排列,正殿门额书”翠峰华严禅寺”。楼阁、禅房仅是昔日规模的1/3,依然保持古寺风貌。庙廊西壁嵌有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所立《开创翠峰华严道场碑志》,是珍贵的历史文物。寺前有一块300平方米的花圃,以中路为界,两边分别存有两块长方形的墙基,可见当年翠峰华严道场的规模之大。庙台东南下坡为数百级石阶,东侧巨大岩石上刻有“华严道场”4个隶书大,是当年翠峰华严道场的历史见证。
心安禅寺安徽省重点寺院,位于天柱峰东朱备镇东桥村与将军村交界处。乘车至将军村北过桥往西沿着新修的盘山公路,行约5公里,便至”六亩田”(该寺俗名)。此处峰峦屏峙,三面环山,北边有游龙涧,南边有东阳涧两股清溪绕流,心安禅寺高踞于窝掌状的谷地之上。寺院坐西北朝东南,系三合院式民居建筑,正中为大雄宝殿五开间,两层楼宇,硬山顶。一层为大殿、二层为三圣殿。殿后建有40平方米的蓄水池。大殿东北配殿为缘间两层寮房和诵经堂。西南配殿侧为地藏殿。大殿与配殿有回廊相连,夯土墙身,硬山两落水,具乡土气息。山门与东北、西南三方围成院墙。院内有花圃和菜畦,院外有数十棵大枫树。牡丹、芍药、桂花等花开时,芳香四溢。据住持演慧法师介绍,这是他1998年至1999年在原寺基础上重修的。面对古刹重辉,不禁使人怀念起开山祖师智妙和尚。据传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月霞法师在后山开办翠峰华严道场时,有位湖北僧人智妙从师听讲经义,兼作”饭头”(即炊事员)。一次他见到一个来寺听经的老妪因天晚无法回家,便拿些锅巴给她充饥,并让铺给她住下,自己则找别的和尚搭歇。由此他违反了道场”不准留宿尼众信女”的规定,受到知事僧的训诫:“你既然发慈悲心,何不自己开道场!”智妙和尚从激愤中醒悟,便于19_年到距翠峰寺4公里外的文殊峰东的山洼里,以8块银元购得6亩荒地,始建文殊茅蓬。这就是俗称”六亩田”的来历和传说。其实智妙是一位学修精严的禅师。据《智妙小传》记载:智妙(1863-1924),俗姓宋,名真元。湖北汉阳人。月霞法师在九华山翠峰创设华严道场时智妙从之游,随侍左右,听讲佛学,课余则自种福田,专志苦行,获益良多。19_年徙居文殊茅蓬,后扩建堂宇,开单接众,以宗教互融、禅净兼修为宗旨。19_年月霞法师赴上海哈同花园办华严大学时,智妙法师受其嘱托,兼位于翠峰寺华严道场。平时除请知名法师讲经外,还亲自为学僧讲解大乘经论,义理透彻。远近士夫闻声宗仰,或入山求度,或发心供养,络绎不绝。如此历20余年,文殊茅蓬不断扩建,初具丛林规模,以自种福田、安心禅修之寓意,易寺名为”心安禅寺”。1924年智妙法师圆寂,世寿六十,戒腊三十四。智妙法师开山建寺,使心安禅寺成为九华山有名的佛教道场之一,可谓功高德昭。至今欣逢盛世,迎来了建寺百年华诞,在历任住持的增建和护持下,在海内外护法居士信众的结缘下,现在心安寺古刹重辉,法炬复燃;改善了交通条件,修通了上山5公里的盘山公路;架设了高压电线,开通了电话,用上了天然的自来水;维护了生态环境,现有茶园10亩,山场自然林260亩,一片郁郁葱葱。
百丈潭沿公路东下至”三亩田”(地名),再向东南山径行500米,即抵东阳涧畔。有涧水从云峰东下,倾泻于峰峡之间,形成宽约6米、高30米的垂瀑,宛如飞腾的白龙破云而出,声震山谷,气势磅礴,名”百丈潭瀑”。瀑水常年不竭,注入谷下约100平方米的渊潭,瀑高潭深,故名”百丈潭”。四壁陡峭,潭水墨绿,深12。8米,崖壁上古代凿有佛龛和”百丈潭”题刻。据《江南通志》记载:“宋嘉定间,诸大道之父令青阳,殁后葬百丈潭,大道筑庐守墓。”如今庐、墓早已湮没,佛龛尚清晰,而题刻已模糊难辨。百丈潭东北200米处有琉璃滩,河床裸露,经水流冲刷,形成大大小小的水潭,宛若串珠,长达500余米,石骨光滑如凝冰,阳光照射,众潭闪跃,故有”琉璃滩”之称。有些潭面数米见方,深数米,是天然泳池。琉璃滩两岸翠峦倒映,百鸟和鸣,是开发山间露天游泳、避暑度假的佳境。
百丈箭瀑位于”六亩田”东北、”三亩田”北部。有涧水自天柱峰东侧与五老峰、列仙峰结合部东下,名”龙游涧”。暴雨之后两股泉水从高100米的谷口悬崖直泻而下,凑为重瀑,涌激如箭,故名“百丈箭瀑布”。古人称它为九华山东部”第一奇观”。瀑水注入渊池,峻壁四合,犹如天井。池面50平方米,深约5米。池水湛碧,四时不竭,因产石斑鱼,故名”嘉鱼池”;池中有柱形岩石突兀,称”临流矶”,上平如台,又称钓鱼台。相传为汉代道人窦子明在此垂钓,得白龙而飞升成仙,故池称”白龙池”。池旁有猴子石,早晚可见成群山猴,嬉戏于石上或树梢;附近还有仙人禅定石、观音洞、栖仙泉、东角岩(俗称”冬瓜岩”)等胜景奇观。
主题陕西邮电工作心得体会实用四
各位亲爱的朋友:
我们就要到达武侯祠了,武侯祠是纪念三国蜀相诸葛亮的祠堂。诸葛亮生前封武乡侯,死后谥号忠武侯,后来人们便尊称他为武侯,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三国时代虽然比较短暂,但却一直被公认为是最精彩的一段。不知道各位朋友同不同意我的看法?一般认为三国就是公元220xx年——265年。三国的得名大家都知道,是因为当时中原大地上并存着魏、蜀、吴三个地方政权。
武侯祠始建于何时,现在已经没有资料可以考证了,但是从大诗人杜甫《蜀相》这首诗中的诗句:“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我们可以推断,早在唐代以前,武侯祠就已经存在了。为什么这么说,有以下两个原因。其一,从“丞相祠堂何处寻”这句诗我们可以推断,杜甫写这首诗的时间要晚于武侯祠修建的时间,也就是说,杜甫写诗的时候武侯祠已经存在了,不然杜甫也不会辛辛苦苦的去寻找不存在的东西,除非他疯了;其二,根据植物的生长规律,像柏树这样的树种生长是比较缓慢的,要长成森森的翠柏,起码要一百多年的时间。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是公元759年,我们用759减去150,得到609。而唐朝的开国时间是公元620xx年,所以从这两方面我们可以大致得出结论,武侯祠在唐代以前就已存在。在唐、宋时期,这里分别有武侯祠和刘备庙,明朝初年的时候,祠庙合二为一,明朝末年又因为战争被毁,今天我们将要看到的武侯祠,是清代康熙十一年在旧址上重建的。
好了,各位朋友,现在我们已经到了武侯祠,请随我一同去游览。首先,请大家抬头看看大门悬挂的匾额“汉昭烈庙”,汉是指当年刘备蜀汉政权的称号。昭烈,是刘备死后的谥号。这四个字的意思就是告诉我们:这里是祭祀蜀汉皇帝刘备的庙宇。既然如此,人们为什么又称它为武侯祠呢?有哪位朋友知道原因吗?民国年间的邹鲁写的一首诗,告诉了我们其中的缘由:“门额大书昭烈庙,世人都道武侯祠。由来名位输勋业,丞相功高百代思”。也就是说,因为诸葛亮的历史功绩大,他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威望超过了刘备,人们就不顾君尊臣卑的礼仪和这座祠庙本来的名称了。所以大家都称为武侯祠。
现在请大家一起跟随我进入景区,现在我们面前的这幅图是景区的导游图,等一下我们依次游览大门、三绝碑、二门、前后出师表、文臣武将廊,刘备殿,诸葛亮殿,然后经过桂和楼到刘备墓。愿意听我讲解的朋友就跟我走,想要自己游览的朋友可以自由参观,我们11点30分在这个地方集合。
大家看左右两边,立有6通高大的石碑。其中的四块是清代刻建的,一块为明代刻建,一块为唐代刻建。清碑主要记载了祠庙重建和维修的情况:明碑着重介绍了祠庙的历史沿革。我们右手边的这块唐碑是最有名最有价值的。唐碑是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xx年),剑南西川节度使武元衡率其僚属27人,来到武侯祠祭拜诸葛亮后刻建的。因为历来治理四川比治理国家更难,而武元衡在任职期间对治理蜀地采取了许多有效的办法,得到了当时统治者的肯定,他以诸葛亮自诩(就是把自己比作诸葛亮),想要树碑立功。他的27个幕僚中的书记官(相当于现在的省政府秘书长)裴度看出了他的心思,便撰写了一篇文章,文中极力的称颂诸葛亮治蜀的文治武功,对他鞠躬尽瘁、力图统一的精神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把他比作前代的名臣管仲、萧何、张良。这篇文章表面上是称颂诸葛亮,实则吹捧武元衡是堪与诸葛亮媲美的谋略大师、经纬之才。文章立意新颖,比喻十分精妙,评价也很中肯。后来,裴度还受到唐僖宗的赏识,成为三朝宰相,辅佐了四个皇帝。另一个幕僚成都府少尹(成都市副市长)柳公绰为文章书写撰文,他是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的哥哥,书法漂亮,当时许多有钱人家都想买柳公绰撰写的墓志铭。外国使臣也争相购买。所以让柳公绰来撰写裴度的文章实在是相得益彰。所以,这块碑以其文章传世,书法精湛和诸葛亮的伟大功绩而被誉为“三绝碑”。文化大革命时期,为了保护这块碑不被破坏,我们将参与这项工程的工农代表,鲁建的镌刻工艺,也算进了三绝,所以我们有时候听到的三绝也指精妙绝伦的文章、书法和镌刻工艺。
对面的明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石碑下面这个东西,看上去是不是有点像乌龟?不过它并不是乌龟,二是龙生九子的第六子,赑屃。明间有句俗语啊,说:摸摸赑屃头,一生不用愁,摸摸赑屃背,旅途不疲惫。不管真假,大家不妨去摸上一摸。
现在我们来到了二门,大家抬头看看门上的匾额,不妨一起读一读这四个字。不错,这就是着名的“明良千古”匾额,匾额的意思是说刘备慧眼识人,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做了军师,正所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刘备发现了诸葛亮这匹千里马中的千里马可以算一个好伯乐了。细心的朋友可能已经发现了“明”字左边的“日”字中间怎么多了一横成了一个“目”字,会不会是写错了。其实,这个字并没有写错,大家看看匾额的落款写的是:大清康熙年间,如果大家对清朝时期的文字狱有了解的话,应该就明白,多一横是为了避讳明朝的“明”。
过了二门,大家可以看到前面气势恢宏的大殿,那就是刘备殿。两边是文成武将廊,这些我们待会儿再说。先来欣赏一下这面墙上的文字,这就是着名的前出师表。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给皇帝刘禅献上的奏章。这面墙上的文字并不是诸葛亮所题写的,相传是南宋抗金名将岳飞路过南阳武侯祠的时候题写的。这些拓片都是从南阳武侯祠搬运到成都来的,那大家看这前面四行的字都是行楷,到第五行“此诚危机存亡之秋”就开始写成了行书,后面又是草书。为什么会这样呢?据说当时岳飞喝了酒,略有几分酒意。开始写的时候还比较的拘谨,字体也很工整,后来酒精发作加上文章的才华横溢,只好用龙飞凤舞的草书表达满腔的豪情。大家可以从这些文字中体会出岳元帅当时的心情吗?一般人可能都认为武将不大会舞文弄墨的,但是岳飞的字就写的非常的棒,《出师表》全文共13个“帝”字,但是每一个帝字的写法都不相同。大家看,这里、这里、这里。(而事实上这并非是岳飞的真迹,这是明朝时候一位叫白麟的成都文人所题写的。据说当时白麟喝了一些酒,略有几分醉意以后,跑到武侯祠来想弄个名垂青史的惊世之举。想来想去,想到借题发挥,选择了题写《出师表》。这位仁兄刚开始写的时候还比较拘谨,写着写着就豪放了起来。文章的才华横溢再加酒精发作,只好用龙飞凤舞来表达满腔豪情。写完之后,想到自己人微言轻,便翻了几下眼珠子,题上“岳飞”的名字。从此鱼目混珠,让人真假难辨。因为诸葛亮和岳飞二人英名与功业都为千古传奇。后人敬爱他俩,真也好,假也好。假的早已经变成了真的。白麟的书法、孔明的文章、岳飞的落款,虽然是欺世盗名,表里不一。但是书法确实写的好,饱含了情感,所以一直被人们视为上上品。)接下来我们再去欣赏一下后出师表,在中学的课文当中,我们只要求背诵了《前出师表》,后出师表只作为课外阅读的文章,所以大家对后出师表可能相对要陌生一些。与前出师表相比较,后出师表更像一篇分析战争策略的文章,至少告诉了我们出师北伐的原因,而前出师表就一直在教育皇帝该怎么用人,讲国家怎样才能强盛等等。后出师表当中也有9个帝字,每个字的写法也是不一样的。1958年,毛主席参观武侯祠时,对岳飞的书法大加的赞扬,用了“龙腾虎跃,气象万千”八个字来评价。
现在我们来到了文臣廊,廊内一共有14尊塑像,这14位蜀国官吏都很有才华、为官清正廉洁。其中董允直言敢谏,后主刘禅也怕他三分。邓芝不仅在“东联孙吴北巨曹魏”的战略上立下功劳,而且一辈子都没有贪污过,在临死的时候家里没有半点钱财,非常的清正廉洁。蒋琬、费祎,是诸葛亮临终时向刘禅推荐的两位丞相继承人。蒋琬、费祎的才干虽然没有诸葛亮高,不过他们能够忠实的执行诸葛亮的政策,在执政期间,都能够保住蜀国的安定和繁荣。那居于文臣之首的就是我们面前的这位庞统先生。大家看上去可能觉得庞统又丑又黑,庞统也的确长得有点影响市容,对不起观众。但是庞统才思敏捷,博学多智,年轻的时候被称为“凤雏”,与诸葛亮齐名。最开始刘备并不看好庞统,就是因为他长得其貌不扬的。后来经过鲁肃和诸葛亮的多次推荐,刘备又亲自与他谈论了军国大事之后,才受到重用。但是庞统却英年早逝,不幸在攻打雒城(现广汉市)的战役中被乱箭射死,年仅36岁,非常的年轻。说到庞统的死,了解三国的朋友可能都知道他好像死得有点冤枉。当年刘璋邀请刘备入蜀,帮忙抗击汉中的张鲁,刘备按照诸葛亮的计策,准备趁机占领蜀地,为自己多争取一块地盘。于是打算攻打雒城,而雒城是一座易受难攻的城池,只有一条大道可以到达,其他三面都是是山路陡峭的地方,从军事的角度来说,这样的地形从正面进攻是很难取得胜利的,除非有其他的小路,出奇兵制胜。在得到张松敬献的蜀地地图之后,才发现有果真一条小道也可以到达雒城,于是刘备打算兵分两路,由自己率骑兵走小道,庞统率大军走大道。大军主要负责正面攻击,吸引敌人的注意力,制胜的关键在于刘备率领的骑兵。庞统立功心切,加上山路陡峭,担心刘备。再三请示了刘备之后,决定率骑兵走小道,进攻雒城。在出征的当天,军士们三更起床、四更做饭、五更天出发。出发时庞统骑上自己的战马,结果战马不知道受到了惊吓,突然不受控制,把庞统摔了下来,经过三番五次的努力,庞统始终不能驯服战马。大家都知道刘备爱才心切,害怕自己的军师受到伤害,于是将自己的战马的卢马让给了庞统,的卢马是一匹白色的骏马,曾经还救过刘备一命。庞统推迟了一番,最后挡不住刘备的热情,还是接受了。于是,庞统率军出征了,当军队行军到落凤坡的时候,庞统突然观察到两边悬崖陡峭,山林间树木茂盛,作为优秀的军事,他马上产生了条件发射,心想如果在此有埋伏,不就完了吗?在问了探路兵后得知此地叫叫落凤坡,当时庞统全身汗毛竖起,不禁打了个寒战。心里嘀咕:我号称“凤雏”,而这里是落凤坡,难道我要死在这里。一番调整后,他吩咐士兵提高警惕,慢慢前行。所谓无巧不成书,落凤坡确实有张任的军队埋伏,张任曾经就听闻刘备骑的是白马。于是对士兵说:骑白马的定是刘备,给我朝骑白马的放箭!顷刻间万箭齐发,庞统当场被万千穿心而死。成了刘备的替死鬼,确实是死的冤枉。不过,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他死的也不冤枉。话说就在攻打雒城的前一天,庞统收到了诸葛亮的信件,这信件还是从荆州八百里快递过来的。意思是说,我近日夜观星象,发现你的守护星昏暗无色,隐隐有坠落之兆,攻打雒城怕是不会很顺利,建议不要攻打雒城。当时庞统却想,我好不容易有一个机会立功,诸葛亮肯定是想抢我的功劳,于是没有接受建议。就这样,庞统不幸中箭而死。
这个东偏殿中供奉的就是大名鼎鼎的关羽以及他的儿子关平、关兴,部将周仓和赵累的塑像。大家看关羽像高2米多,头戴冕旒,红脸,丹凤眼,卧蚕眉,两眼半眯半闭,美髯垂胸,身着金袍,手执象简,一付帝王打扮神灵面孔。那有没有朋友知道人们为什么会把关羽的塑像弄成帝王打扮呢?关羽的脸又为什么是红的呢?先说为什么是帝王打扮,关羽字云长,他与张飞是最早追随刘备南征北战的猛将,号称“熊虎之将”。他俩与刘备情同手足,因此才有了“桃花三结义”故事。当年18路诸侯讨伐董卓,关羽“温酒斩华雄”,一战成名。关羽曾经被曹操俘获,曹操三天两头给关羽送美酒美肉美人,还给他加官进爵,但是关羽仍然效忠刘备。刘备在赤壁之战后,得到了荆州,并委任关羽镇守。在荆州,关羽曾经水淹襄樊,活捉曹军大将于禁,斩杀庞德,威震华夏。最后,因为骄傲轻敌,被东吴将领吕蒙设计偷袭,与关平、赵累等人同时遇害,丢失了荆州。陈寿的《三国志》中评论他“傲大夫而亲士卒“,简单来说就是看不起当官的,对下属士兵却很好。傲慢和轻敌是导致他失败和被杀的重要原因。历来的统治者对关羽都十分推崇,使他成了“忠义”的化身,现在的明间企业家,尤其广东沿海一带也多半都会拜关公,甚至香港地区的社团、内地的这些组织也都拜关公,就是因为他的忠义。在宋朝时,他被追封为王,到了明清时期,加封为关圣大帝,全国各地都修庙祭祀。因此,这里的关羽像就成了帝王打扮。那关羽的脸为什么又是红色的呢?明间传说,以前关羽的脸是很白的,之所以后来成了红脸,是因为一次战败后,关羽逃到一个寡妇家,眼看着官兵就要追来。家里又是家徒四壁,还有一张床,剩下就是桌子板凳,根本没地方可藏。关羽和寡妇都急了。最后,寡妇将自己的头发剪了一缕下来贴在关羽的下巴和两腮上,又将自己家的公鸡宰杀,将鸡血均匀的涂抹到关羽的脸上。霎时间,关羽又白脸变成了红脸,还满脸的胡须。然后两人一起睡到床上。当官兵赶到,搜查了一番之后,并没有发现眼前趟在床上的人就是关羽,官兵离开之后。关羽向寡妇到了谢之后,也离开了寡妇家。但是后来,不管他怎么洗,脸都是红的。有人说关羽的脸是羞红的。因为古时候对女人尤其是寡妇来说,最重要的不是金银珠宝或者嫁个好人家,最重要的是女人的贞洁。关羽觉得自己会影响寡妇的名声,所以被羞红了脸。这个故事虽然是杜撰的,但是从另一个侧面可以反映出当时关羽在普通百姓中的地位是非常高的。不然寡妇也不会冒着牺牲自己的贞洁的危险来救关羽的命。据说明清时期,在全国数孔夫子的庙宇是最多的,排第二的就是关帝庙。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是何等的高。
现在大家看到的匾额“业绍高光”是后人对刘备的评价。“业”是指刘备的所创立的基业,就是蜀汉政权,绍有继承发扬光大的意思,“高”指汉高祖刘邦,“光”指光武帝刘秀,这四个字的意思是说:刘备的功业继承了汉高祖刘邦和光武帝刘秀的基业。殿门口还有一口圆鼎,圆象征天。等会儿我们还会在诸葛亮殿外看到一口长方形的鼎。象征地,天圆地方嘛,在这里是君臣之意。
殿的正中,供奉的就是刘备的贴金泥塑坐像,这个塑像高3米,是武侯祠当中最高的一尊塑像。刘备字,玄德,河北涿州人。大家看刘备头戴天平冕冠,身穿黄袍,手捧朝天圭玉,宽面大耳的。《三国演义》中描写刘备时,说他两耳垂肩,双手过膝。大家想想什么动物是两耳垂肩啊?对,就是猪;那什么动物又是双手过膝呢?咦!又对了,就是猴子。猪猴,诸侯,所以说刘备天生就有诸侯相,会独霸一方。传说刘备出身的时候也是天有异象,一缕红光射入刘备家中。24岁的时候,刘备召集关羽、张飞等人参加镇压黄巾农民起义,后来在军阀混战中逐渐的壮大了势力。由于缺乏谋臣,他在军阀混战中屡次挫败,先后投靠了吕布、曹操、袁绍、刘表。后来三顾茅庐,拜诸葛亮为军师,赤壁大战后,势力才得到发展。后来占据益州。于公元220xx年在成都称帝。不久后,为了夺回荆州,替关羽报仇,刘备率水陆70万大军攻打吴国。结果,在夷陵,刘备被吴国陆逊火烧连营。遭到惨败,从此刘备一病不起,不久死于白帝城(重庆奉节)。其实,刘备从小到大都胸怀大志,注重信义,待人宽厚。小时候的刘备并不像其他的小孩一样,他不爱学习,最大的爱好是交朋友,喜欢大侠似的人物,很会笼络人心。做人一向都非常的低调。唯一的一次冲动,就是关羽大意失荆州,被东吴陆逊所杀后。刘备和关羽张飞兄弟情深,兴师伐吴,结果遭到惨败,所以说啊,冲动是魔鬼,这也印证了歌手刀郎的那首歌,冲动的惩罚啊。上天对刘备这一次冲动的惩罚实在有点重了。呵呵!希望我们的朋友们以后不要冲动啊!
在刘备像的东侧,是刘备的孙子刘谌的塑像。刘谌是刘禅的第五个儿子,被封为北地王。在魏国邓艾军队进逼成都的时候,他苦苦劝谏父亲刘禅,同邓艾等来犯的敌人决一死战,与国家共存亡。但是刘禅不听,刘谌非常的伤心,去祖庙哭诉了以后,回到自己的住处,先杀了自己的老婆和儿子,然后自杀。他这种以死殉国的精神受到了后人的颂扬。刘备像的西侧,原本是有刘禅的像,由于他不能保住父亲的基业,投降了魏国,后来被安排到汉中。当上了安乐公,魏国皇帝问他觉得在这里过的怎么样?他居然回答:此间乐,不思蜀。乐不思蜀这个成语就出自这里。在宋代的时候,他的塑像就被毁掉,从此没有再塑。正殿的两面墙壁上,悬挂着木刻的《先祖传》、《后祖传》,文章都是从陈寿《三国志》当中摘抄下来的。蜀国的兴亡,可以从刘备、刘禅的传中了解始末。
现在我们来到的这个偏殿,里面供奉的是张飞祖孙三代的塑像。大家对张飞都很熟悉,他长得面色漆黑,豹头环眼,燕颔虎须,看上去十分的威猛而有生气。大家平时可能受到《三国演义》的影响,都觉得张飞长得非常的丑,有点影响市容啊。但今天我要告诉各位,其实张飞有可能长得很帅的。不是开玩笑啊!大家都知道张飞有两个女儿,后来这两个女子都嫁给了后主刘禅。一般从基因的角度来说,女孩子都长得更像父亲,男孩子更像母亲。刘禅是什么人,他可是整天斗蛐蛐,爱美酒美女的酒色之徒啊!你想,如果张飞的两个女儿很丑的话,刘禅怎么可能会娶啊。就算是你张飞是刘禅老爸的哥们儿,拜把兄弟,刘禅也不一定会娶。所以我们推测张飞的两个女儿是很漂亮的。当然张飞长得很帅的可能性也比较大。除了长相,还有很多朋友认为张飞是个莽夫,这个说法有点偏激,其实张飞啊,我们的飞哥也有心细的一面,而且武艺高强。大家都知道飞哥长坂坡桥头的一声大吼吧?当时刘备带着老百姓往江陵方向撤退,曹操的十万追兵紧随其后,刘备让张飞率几十个士兵断后。而张飞并没有和曹操硬拼嘛,他看背后有一片树林,于是心生一计,让士兵在树林外边到处插上战旗,马尾上绑上树枝,在树林中来回的跑,弄起漫天的尘土,而他却一个人单枪匹马立于桥头。恰恰曹操生性多疑,看到我们飞哥一个人立于在桥头,后面树林中又是漫天尘土,怀疑有埋伏,才没有贸然进攻。这样刘备军团才逃过一劫。由此可见张飞还是比较心细、是有谋略的。不过,据我分析,当时曹操没有进攻应该是另有原因。当年关羽温酒斩华雄后,在庆功宴上,曹操称赞关羽说:关将军武艺高强,恐怕当世数一数二。关羽却说:我算什么,我三弟张飞,于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用个不恰当的比喻,就像我们今天从口袋里拿手机一样轻松。这句话在曹操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曹操就想:刘备已经被打得溃不成军,派人来断后就等于送死。而刘关张三兄弟情深意重,刘备不可能会让自己的三弟来送死。那就只剩下两种情况,一是刘备这家伙不按套路出牌了,是派张飞来杀我的,二是,后面的树林尘土漫天,又到处是战旗,肯定有埋伏。于是曹操下令军队后撤。这只是我的推测啊,不代表官方的版本。呵呵!
现在大家跟我一起去看看武将廊,武将廊内也有14塑像。他们或因战功卓着,或因战死沙场,被立像表彰。赵云居于武将之首,是一员智勇双全的将领。在当阳长阪坡,他一个人从曹操的百万大军中,救回了幼主刘禅,威震一时。在汉中争夺战中,他凭借胆识,杀退曹军,刘备称他“一身都是胆”。赵云是蜀国五虎上将中唯一一个寿终正寝的。但是对于他的死,明间有有另一个版本,传说他是死于老婆之手。话说,赵云身经百战,但是身上却没有受过一点伤,等到他年老的之后,在晚上睡觉的时候,经常脱了衣服,给他老婆展示自己的身体,对他老婆说:老婆你看,我很强壮吧,肌肉很发达吧,很厉害吧,身上一点伤都没有。他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说,他老婆甚至连他丫鬟的耳朵都听起茧了,他老婆实在是受不了了,于是想了个办法。某天晚上,她趁赵云熟睡的时候,用绣花针在他的脚底板上扎了一个洞。他老婆心想:如果明天晚上你还说自己身上没有一点伤,我就指出你脚板上有一一个洞,看你还这么炫耀。结果,第二天早上,太阳都升到半空了,赵云还没有醒来,这个时候他老婆才发现他已经死了。当然这个只是民间的一个传说而已,并不可信。在武将廊内,除了赵云以外,其他着名将领还有马超、姜维、黄忠等。马超武艺高强,当他还是一支独立势力时,曾在潼关大败曹操,弄得曹操割须弃袍,狼狈不堪。曹操曾说:“马儿不死,吾无葬身之地!”后来马超被曹操打败,归降张鲁,又中诸葛亮之计,归降了刘备,被封为五虎上将。姜维本是魏国一名小将,诸葛亮首次出祁山攻打曹魏时将他收降。因其忠于蜀汉,文武双全,受到诸葛亮的重用,被指定为诸葛亮的军事继承人。诸葛亮死后,他担负起蜀国的军事重任。曾九伐中原,力图完成诸葛亮“兴复汉室”的遗愿。黄忠,也是蜀国的五虎上将,他老当益壮,征战中总是身先士卒,勇冠三军。
出了刘备殿就是过厅,过厅比刘备殿低一个台阶。这是当时封建社会君尊臣卑等级观念的体现。过厅当中悬挂着董必武、郭沫若、冯玉祥、徐悲鸿、舒同等人撰写的匾额对联。武侯祠三个字是郭沫若老先生在1964年是题写的。
前面这个长方形的鼎,就是我刚才所说到的天圆地方。大家可以抬头看看,房顶上有几尊塑像,中间的大家应该都认识,是我们佛教的弥勒佛,两边的是道教的风神和雨神。大家可能会问了,把他们放在房顶上有什么作用呢?其实,作用很简单,就是震灾的。古时候这种大殿的房顶都是很高的,发生火灾什么的,当时又没有先进的消防工具,水是泼不上去的。因此就把佛教和道教的神仙弄上去震灾。
我们眼前的这种大殿就是诸葛亮殿,也是传说中的武侯祠。殿正中的匾额“名垂宇宙”是康熙皇帝的第17个儿子,果亲王,爱新觉罗允礼题写的。意思是说诸葛亮名满天下,宇宙在这里并不是我们今天所理解的意思,在清朝的时候还没有出现宇宙这个词语。当时上下四方为宇,古往今来为宙。指的是时间和空间。
门额上的这幅对联,是我国十大名联之一,叫攻心联,深得毛主席的赞赏。武侯祠的匾额、对联很多,我们没那么多时间一一研读,主要来欣赏一下这一副。先说说对联的来历,这幅对联是清末云南剑川人赵藩撰写的,当时他在京城做官,他的学生遍布全国,有个学生在四川做西川节度使,但是这个人的做法有点不太妥当,对百姓实行高压政策,激起民愤。于是就写了这幅对联来提醒他的学生。先看上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攻心是来自马谡: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建议,这个反侧是来自于《诗经》辗转反侧,梦寐思伏。就是翻来覆去睡不着觉的意思。自消就是自己消失的意思。连起来就是如果能攻心的话,那些让你辗转反侧不能入睡的人和事就会自动消失,你就可以睡好觉了。能攻心出自诸葛亮的一个典故,诸葛亮平定南方叛乱的时候有一个七擒孟获的故事。大家都知道,照说第一次就可以把孟获杀了,但是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是为了使其真心的归顺。如果当时杀了一个孟获,那以后再出来一个什么李获,张获什么的就麻烦了,所以诸葛亮采取了攻心的上策。从古知兵非好战也,意思是说自古懂战争懂军事的人,都是不是好战的人。这也出自一个典故,在平定叛乱的时候,在今天的宜宾一代有一个部族叫藤甲兵。他们穿的藤甲很轻,这藤甲刀砍不动,箭射不穿的,又防水,树林间的雾气啊,水池啊都是有毒的。诸葛亮还真搞不过,后来才想到了一条妙计,反利于水者,不利于火嘛。于是将藤甲兵引到山谷中用火攻。当时山谷中两万藤甲兵烧得是呼天喊地的。从一个军事家的角度来说,把敌人打败了,应该高兴该哈哈大笑才对。而当时的诸葛亮是什么表情大家知道吗?当时他站在山谷上仰天长叹,掩面而泣啊!他为什么哭,因为他不单单是一个军事家,还是政治家,他觉得自己为了一场战争,灭掉了别人整整一个民族的人。所以说从古知兵非好战。下联“不审时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意思是说如果不审时度势,就算制定了合适的法度也都是错的。提醒后来治蜀的官员要多思考。这下联也是有来历的。当年攻下四川,诸葛亮审时度势,还是用了刘璋的一些旧臣来治理四川。因为如果把官员全部换成荆州集团的人的话,可能会影响四川的稳定。毕竟强龙难压地头蛇嘛。当时刘璋的旧臣法正就得到了诸葛亮的重用,但后来法正就有点嚣张了,飞扬跋扈还收受贿赂。按照诸葛亮的治蜀规定,这样的错误该杀头的了。但是诸葛亮并没有杀法正,而是约法正吃了一顿饭,聊了聊。响鼓不用重锤嘛,法正也明白自己该收敛点了。诸葛亮饶了法正一条命。诸葛亮为什么不杀法正,因为不能杀呀,当时法正算是刘璋旧臣的高级官员,如果杀了法正,其他旧臣还不人心惶惶。谁还会认认真真为国效力。而不杀法正的话,潜台词就是告诉各位旧臣,你们如果认真建设国家的话,我不仅不会杀你们。还会提拔你们。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的审时度势,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大殿正中就是诸葛亮的贴金泥塑像。大家看他羽扇纶巾,身披金袍,其忧国忧民,深谋远虑的神采,显示出了一代儒相的风采。诸葛亮的一身,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两个阶段,前20xx年和后20xx年。前20xx年,他隐居在襄樊的隆中,隐居起来干嘛呢,我们推测他应该是在努力的学习,所以才有经天纬地之才,常常把自己比作前朝的管仲、乐毅、萧何等名臣。他在隆中虽然足不出户,却对天下形势了若指掌。水镜先生司马徽当年向刘备推荐诸葛亮时说:卧龙凤雏得一者,可以安天下。当时刘备正是山穷水尽的时候,加上徐庶临别前的极力推荐,他觉得自己需要得到这样一个能安天下的人。于是马上和关羽张飞找诸葛亮去了,这才有了着名的三顾茅庐。后20xx年,诸葛亮跟随刘备南征北战,用火烧博望、火烧新野、火烧赤壁三把火帮助刘备烧出了一个蜀汉王朝。形成三足鼎立的局势,他在四川施行教化,严明赏罚,选贤任能,兴修水利,发展生产。把蜀汉王朝治理得仅仅有条。后来他又平定南方叛乱,六出祁山,以自己的一身诠释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八个字。最后累死在北伐前线的五丈原军中,被埋葬在陕西勉县定军山下,坟墓至今尚存。前后20xx年加起来正好是54,诸葛亮也刚好活了54岁。那纵观诸葛亮的一身,他不仅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他还是一个伟大的发明家。为什么这么说,诸葛亮一生发明了很多东西流传后世。比如着名的孔明灯、八阵图、木牛流马、诸葛弩等等,那大家看看我们前方的这个东西,知道这是什么吗?其实啊,这也是诸葛亮的发明,在平定南方孟获叛乱的时候发明的。这是一面铜鼓,是公元五六世纪时期的文物,我们习惯性的称之为诸葛鼓。这鼓有三个作用:一是平时没有战事的时候,可以当锅用来做饭;二是在战场上可以当做锣鼓,用来报信;三是晚上可以当枕头睡,可以防止敌人偷袭。不知道大家注意没有,鼓的两头大,中间小,成哑铃的形状,晚上睡觉的时候,可以将地上稍微挖个坑,把鼓的两头放到土里面。如果地面有什么响动的话,声音可以通过鼓的作用扩大了之后传到人的耳朵里,这样就可以防止敌人偷袭。真可谓是一鼓多用了。除了这个鼓之外,号称中国面包的“馒头”也是我们诸葛先生发明的。相传三国时期,诸葛亮率兵攻打南蛮,七擒七纵孟获,使孟获终于臣服。于是诸葛亮班师回朝,途中必须经过泸水。军队车马准备渡江时,突然狂风大作,浪击千尺,鬼哭狼嚎,大军无法渡江。此时诸葛亮召来孟获问明原因。原来,两军交战,阵亡将士无法返回故里与家人团聚,故在此江上兴风作浪,阻挠众将士回程。大军若要渡江,必须用49颗南蛮军士的人头祭江,方可风平浪静。诸葛亮心想:两军交战死伤难免,岂能再杀49条人命?他想到这儿,突然心生一计,命令厨师以米面为皮,内包黑牛白羊之肉,做成49颗人头的形状。然后,陈设香案,洒酒祭江。蛮头与馒头同音。从此,在民间就有了“馒头”这一说法,诸葛亮也被尊奉为面塑行的祖师爷。诸葛亮创始的馒头,毕竟里面加上了牛羊肉馅,工序复杂且花费较多。于是,后人便将做馅的工序省去,就成了现在的馒头。而有馅的,则成为包子。由此可见,我们的孔明先生是真的非常伟大。那殿左右两边分别是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和孙子诸葛尚的塑像。在蜀国面临存亡的时候,他们率部队与魏军奋战,最后寡不敌众,为国捐躯。
接下来我们到三义庙去参观。好了,各位朋友。现在我们面前的这座大殿就是三义庙,后人为了纪念刘关张三兄弟桃园结义,于清朝康熙年间修建这座庙宇来纪念他们三兄弟。三义庙的原址在成都的提督街,今天市中心的位置。后来为了支持市政建设,于1997年迁建到武侯祠。迁建工程严格按照国家文物法规定,将原建筑构件一一编号拆下。运到武侯祠后按编号搭建,恢复原貌。
原来的三义庙有五个殿,规模很大,现在仅存拜殿和正殿,成四合院的布局。整个殿由40根整石雕成的圆形立柱支撑,每根柱子的直径0.5米。其中有24根石柱上刻对联12副。正殿恢复了刘关张的泥塑坐像,廊房两边有10副三国故事的线描石刻画。画的原稿取自于明代《三国演义》版本。这些画的内容是: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刘备招亲,关公刮骨疗毒等。说到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大家知道为什么是刘备做了大哥吗?民间传说,当年桃园结义时,刘关张三位都争着做大哥,在争执不下的情况下。张飞看院子前面有棵大树,于是出了个鬼点子,规定谁在树上爬得最高,谁就是老大。话一说完,关羽张飞就一溜烟的爬到书尖上去了。刘备缺没有行动,他走到树下让关羽张飞二人下来。随后用斧头把树三下五除二的砍掉了。然后对他们说:把树砍了我可以直接走到树尖上去,我才是爬得最高的。我应该做老大。这下,关羽张飞当然不服了,于是刘备又在院子里抓了一只鸡。规定谁要是把鸡毛扔到房顶上,谁就当老大。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把鸡毛扔到房顶上的难度。三人说定以后,由张飞先扔,只见他在鸡的翅膀上拔了一根又长又相对较重的鸡毛,后退了十来步,然后往前一冲,使出了全身的力气将鸡毛往屋顶扔。结果,当然是没有成功,接下来是关羽。关羽拔了一根很短很细的鸡毛,他没有扔,他用吹的,就想我这有。结果还是没有成功。最后轮到刘备,只见刘备把整只鸡抓在手里,连鸡带毛的一起扔到了房顶上。这下,没有办法了,关羽张飞都承认他是老大了。当然这个故事只是传说,传说就不一定真有其事,在这里讲给大家听听,纯粹是调侃一下而已。
那我接下来到刘备墓去看看。我们现在经过的是翠竹簇拥的红墙夹道。夹道的尽头就是刘备墓。红墙夹道,就是指两边的红墙夹着中间的石板道路。墙的两边种的都是竹子,这种竹叫大叶绵竹,我们用肉眼可以看出它的特征,长得高大茂密,叶子比较宽阔,同时比较有韧性,生长期也比较短,大概3到5年就可以长到这么高大和茂密了。四川人民平时用的竹筐竹篓都是用这种竹子编成的。说到竹子,四川可以说是竹子的故乡,全世界共有竹子种类400多种,四川有其中的100多种。也因此四川的大熊猫比较多,主要是因为食物比较丰富。当然大熊猫吃的不是大叶绵竹,它们主要食用箭竹,以后有机会到熊猫基地,我们再细说。好了,来欣赏一下我们面前的这幅对联:一抷土,尚巍然,问他铜雀荒台,何处寻漳河疑冢。三足鼎,今安在,剩此石麟古道,令人想汉代官仪。一抷土尚巍然指的是刘备的惠陵至今巍然屹立,无人损毁。铜雀台大家都知道,是曹操所建,漳河是一个地名,在洛阳城外。现今安阳和邯郸的分界线上。曹操一生杀人无数,怕死后有人找到他的墓地。所以让人在漳河外修建了72个假墓葬。上联拿刘备和曹操做了一对比,吹捧了刘备,贬低了曹操。下联就很简单了,是对历史的和过去的一种感叹。
我们来看一下这块碑,汉昭烈皇帝之陵。上面的陵字是风化掉的,陵在咱们古代专指帝王的坟墓,老百姓的坟墓那是不能够叫着陵的。汉是刘备政权的号,昭烈是刘备死后的谥号。大清乾隆五十三年三月上浣(1788),上浣就是咱们今天上旬的意思,清代人们把一个月分成上浣中浣下浣。就是我们今天的上旬中旬下旬。这通碑是清代立的,汉代的墓是没有立碑这种制度的,只有神位。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汉代墓地前面的碑都是后人立的。
前面我们这个土堆就是刘备墓,墓高12米,周长180米。这个墓和其他朝代的帝王墓相比,有两个明显的不同点。大家发现是什么了吗?对,一是刘备的墓太小了,显得没有帝王之气。二是墓是地上墓葬,不是地下墓葬。刘备墓之所以这么小,我们推测是由于修建陵墓的时间太短太仓促所致。《三国志》记载,刘备于公元220xx年称帝,220xx年出兵攻打吴国。战败后,退居白帝城,于公元220xx年四月病逝。五月,诸葛亮扶其灵柩回成都,八月下葬。一般而言,古代帝王的陵墓在其即位的第二年就开始修建,也就是说公元220xx年刘备陵墓开始建设,但公元220xx年四月刘备病逝,五月运回成都,为什么等到八月才下葬。其中最可能的原因就是陵墓还没有修好。以当时的人力物力来说,短短一年的时间很难修建规模宏大的陵墓,所以在刘备四月病逝的时候,诸葛亮应该是快马告知了刘禅,可能将修建大规模陵墓的计划改变了,改成现在这种规模。这是第一个不同点,第二个不同点,刘备墓是地上墓,而古代帝王的墓地基本都是地下墓,为什么会修成地上墓,这个原因其实很简单,成都属于平原地带,地下水十分的丰富,按照当年的说法是:掘地三尺即成井。修成地下陵墓的话不利于墓葬的保护。据史书记载,墓中还葬有刘备先后死去的甘夫人和吴夫人两位皇后,是一座合葬墓。
关于刘备墓的真假,很多人都怀疑,说这只是刘备的衣冠冢。真身葬在了奉节。但是我可以明确的告诉各位,这个墓是真的。在汉朝,有一个规定,皇帝死后是不能葬在外地的,必须葬在都城。加上当时诸葛亮对刘备十分忠心,不可能让把刘备葬在外地。还有一点,在古代孝道是很重要的,有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纲五常规定。刘禅刚刚即位,为了稳定人心,给大臣们老百姓有个交代,他不可能把他爹葬在外地,给人留下骂名。所以这个墓应该是真的。
刘备墓距今1700多年,虽然是地上墓,但是却从来没有被盗过。传说唐代时一伙盗墓贼,在一个漆黑的夜晚打洞进入墓室内,看见里面灯火辉煌,刘备正与关羽下棋,张飞在一旁观战,十名武士站立在一侧。贼人吓得魂不附体,纷纷下跪求饶,刘备挥手示意卫士赐予玉带和琼浆。他们喝了琼浆,系上玉带,惊慌爬出洞来,回头一看,洞口自然封好,玉带变成了大蛇,缠住了腰,琼浆变成胶黏住了嘴。据说从此再也没有人敢动刘备墓了。这只是传说,据我分析,刘备墓没有被盗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其一、当时刘备下葬时倡导简葬、薄葬,可能确实没什么陪葬品,其二、当时刘备墓外面设有护陵官,戒备森严,其三、刘备墓称为“惠陵”,惠是说刘备仁义施恩惠的意思。刘备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还是很高的,人们很敬重他。其四、刘备的二弟是谁,大家都知道吧。关羽是个讲义气,重信义人!全国人民都知道,连老大都拜他。盗贼也要讲信用嘛,俗话说盗亦有道嘛。估计盗贼们看在关羽的面上,就没有盗刘备的墓了。
主题陕西邮电工作心得体会实用五
各位亲爱的朋友:
我们就要到达武侯祠了,武侯祠是纪念三国蜀相诸葛亮的祠堂。诸葛亮生前封武乡侯,死后谥号忠武侯,后来人们便尊称他为武侯,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三国时代虽然比较短暂,但却一直被公认为是最精彩的一段。不知道各位朋友同不同意我的看法?一般认为三国就是公元220_年——265年。三国的得名大家都知道,是因为当时中原大地上并存着魏、蜀、吴三个地方政权。
武侯祠始建于何时,现在已经没有资料可以考证了,但是从大诗人杜甫《蜀相》这首诗中的诗句:“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我们可以推断,早在唐代以前,武侯祠就已经存在了。为什么这么说,有以下两个原因。其一,从“丞相祠堂何处寻”这句诗我们可以推断,杜甫写这首诗的时间要晚于武侯祠修建的时间,也就是说,杜甫写诗的时候武侯祠已经存在了,不然杜甫也不会辛辛苦苦的去寻找不存在的东西,除非他疯了;其二,根据植物的生长规律,像柏树这样的树种生长是比较缓慢的,要长成森森的翠柏,起码要一百多年的时间。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是公元759年,我们用759减去150,得到609。而唐朝的开国时间是公元620_年,所以从这两方面我们可以大致得出结论,武侯祠在唐代以前就已存在。在唐、宋时期,这里分别有武侯祠和刘备庙,明朝初年的时候,祠庙合二为一,明朝末年又因为战争被毁,今天我们将要看到的武侯祠,是清代康熙十一年在旧址上重建的。
好了,各位朋友,现在我们已经到了武侯祠,请随我一同去游览。首先,请大家抬头看看大门悬挂的匾额“汉昭烈庙”,汉是指当年刘备蜀汉政权的称号。昭烈,是刘备死后的谥号。这四个字的意思就是告诉我们:这里是祭祀蜀汉皇帝刘备的庙宇。既然如此,人们为什么又称它为武侯祠呢?有哪位朋友知道原因吗?民国年间的邹鲁写的一首诗,告诉了我们其中的缘由:“门额大书昭烈庙,世人都道武侯祠。由来名位输勋业,丞相功高百代思”。也就是说,因为诸葛亮的历史功绩大,他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威望超过了刘备,人们就不顾君尊臣卑的礼仪和这座祠庙本来的名称了。所以大家都称为武侯祠。
现在请大家一起跟随我进入景区,现在我们面前的这幅图是景区的导游图,等一下我们依次游览大门、三绝碑、二门、前后出师表、文臣武将廊,刘备殿,诸葛亮殿,然后经过桂和楼到刘备墓。愿意听我讲解的朋友就跟我走,想要自己游览的朋友可以自由参观,我们11点30分在这个地方集合。
大家看左右两边,立有6通高大的石碑。其中的四块是清代刻建的,一块为明代刻建,一块为唐代刻建。清碑主要记载了祠庙重建和维修的情况:明碑着重介绍了祠庙的历史沿革。我们右手边的这块唐碑是最有名最有价值的。唐碑是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_年),剑南西川节度使武元衡率其僚属27人,来到武侯祠祭拜诸葛亮后刻建的。因为历来治理四川比治理国家更难,而武元衡在任职期间对治理蜀地采取了许多有效的办法,得到了当时统治者的肯定,他以诸葛亮自诩(就是把自己比作诸葛亮),想要树碑立功。他的27个幕僚中的书记官(相当于现在的省政府秘书长)裴度看出了他的心思,便撰写了一篇文章,文中极力的称颂诸葛亮治蜀的文治武功,对他鞠躬尽瘁、力图统一的精神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把他比作前代的名臣管仲、萧何、张良。这篇文章表面上是称颂诸葛亮,实则吹捧武元衡是堪与诸葛亮媲美的谋略大师、经纬之才。文章立意新颖,比喻十分精妙,评价也很中肯。后来,裴度还受到唐僖宗的赏识,成为三朝宰相,辅佐了四个皇帝。另一个幕僚成都府少尹(成都市副市长)柳公绰为文章书写撰文,他是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的哥哥,书法漂亮,当时许多有钱人家都想买柳公绰撰写的墓志铭。外国使臣也争相购买。所以让柳公绰来撰写裴度的文章实在是相得益彰。所以,这块碑以其文章传世,书法精湛和诸葛亮的伟大功绩而被誉为“三绝碑”。_时期,为了保护这块碑不被破坏,我们将参与这项工程的工农代表,鲁建的镌刻工艺,也算进了三绝,所以我们有时候听到的三绝也指精妙绝伦的文章、书法和镌刻工艺。
对面的明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石碑下面这个东西,看上去是不是有点像乌龟?不过它并不是乌龟,二是龙生九子的第六子,赑屃。明间有句俗语啊,说:摸摸赑屃头,一生不用愁,摸摸赑屃背,旅途不疲惫。不管真假,大家不妨去摸上一摸。
现在我们来到了二门,大家抬头看看门上的匾额,不妨一起读一读这四个字。不错,这就是着名的“明良千古”匾额,匾额的意思是说刘备慧眼识人,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做了军师,正所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刘备发现了诸葛亮这匹千里马中的千里马可以算一个好伯乐了。细心的朋友可能已经发现了“明”字左边的“日”字中间怎么多了一横成了一个“目”字,会不会是写错了。其实,这个字并没有写错,大家看看匾额的落款写的是:大清康熙年间,如果大家对清朝时期的文字狱有了解的话,应该就明白,多一横是为了避讳明朝的“明”。
过了二门,大家可以看到前面气势恢宏的大殿,那就是刘备殿。两边是文成武将廊,这些我们待会儿再说。先来欣赏一下这面墙上的文字,这就是着名的前出师表。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给皇帝刘禅献上的奏章。这面墙上的文字并不是诸葛亮所题写的,相传是南宋抗金名将岳飞路过南阳武侯祠的时候题写的。这些拓片都是从南阳武侯祠搬运到成都来的,那大家看这前面四行的字都是行楷,到第五行“此诚危机存亡之秋”就开始写成了行书,后面又是草书。为什么会这样呢?据说当时岳飞喝了酒,略有几分酒意。开始写的时候还比较的拘谨,字体也很工整,后来酒精发作加上文章的才华横溢,只好用龙飞凤舞的草书表达满腔的豪情。大家可以从这些文字中体会出岳元帅当时的心情吗?一般人可能都认为武将不大会舞文弄墨的,但是岳飞的字就写的非常的棒,《出师表》全文共13个“帝”字,但是每一个帝字的写法都不相同。大家看,这里、这里、这里。(而事实上这并非是岳飞的真迹,这是明朝时候一位叫白麟的成都文人所题写的。据说当时白麟喝了一些酒,略有几分醉意以后,跑到武侯祠来想弄个名垂青史的惊世之举。想来想去,想到借题发挥,选择了题写《出师表》。这位仁兄刚开始写的时候还比较拘谨,写着写着就豪放了起来。文章的才华横溢再加酒精发作,只好用龙飞凤舞来表达满腔豪情。写完之后,想到自己人微言轻,便翻了几下眼珠子,题上“岳飞”的名字。从此鱼目混珠,让人真假难辨。因为诸葛亮和岳飞二人英名与功业都为千古传奇。后人敬爱他俩,真也好,假也好。假的早已经变成了真的。白麟的书法、孔明的文章、岳飞的落款,虽然是欺世盗名,表里不一。但是书法确实写的好,饱含了情感,所以一直被人们视为上上品。)接下来我们再去欣赏一下后出师表,在中学的课文当中,我们只要求背诵了《前出师表》,后出师表只作为课外阅读的文章,所以大家对后出师表可能相对要陌生一些。与前出师表相比较,后出师表更像一篇分析战争策略的文章,至少告诉了我们出师北伐的原因,而前出师表就一直在教育皇帝该怎么用人,讲国家怎样才能强盛等等。后出师表当中也有9个帝字,每个字的写法也是不一样的。1958年,_参观武侯祠时,对岳飞的书法大加的赞扬,用了“龙腾虎跃,气象万千”八个字来评价。
现在我们来到了文臣廊,廊内一共有14尊塑像,这14位蜀国官吏都很有才华、为官清正廉洁。其中董允直言敢谏,后主刘禅也怕他三分。邓芝不仅在“东联孙吴北巨曹魏”的战略上立下功劳,而且一辈子都没有贪污过,在临死的时候家里没有半点钱财,非常的清正廉洁。蒋琬、费祎,是诸葛亮临终时向刘禅推荐的两位丞相继承人。蒋琬、费祎的才干虽然没有诸葛亮高,不过他们能够忠实的执行诸葛亮的政策,在执政期间,都能够保住蜀国的安定和繁荣。那居于文臣之首的就是我们面前的这位庞统先生。大家看上去可能觉得庞统又丑又黑,庞统也的确长得有点影响市容,对不起观众。但是庞统才思敏捷,博学多智,年轻的时候被称为“凤雏”,与诸葛亮齐名。最开始刘备并不看好庞统,就是因为他长得其貌不扬的。后来经过鲁肃和诸葛亮的多次推荐,刘备又亲自与他谈论了军国大事之后,才受到重用。但是庞统却英年早逝,不幸在攻打雒城(现广汉市)的战役中被乱箭射死,年仅36岁,非常的年轻。说到庞统的死,了解三国的朋友可能都知道他好像死得有点冤枉。当年刘璋邀请刘备入蜀,帮忙抗击汉中的张鲁,刘备按照诸葛亮的计策,准备趁机占领蜀地,为自己多争取一块地盘。于是打算攻打雒城,而雒城是一座易受难攻的城池,只有一条大道可以到达,其他三面都是是山路陡峭的地方,从军事的角度来说,这样的地形从正面进攻是很难取得胜利的,除非有其他的小路,出奇兵制胜。在得到张松敬献的蜀地地图之后,才发现有果真一条小道也可以到达雒城,于是刘备打算兵分两路,由自己率骑兵走小道,庞统率大军走大道。大军主要负责正面攻击,吸引敌人的注意力,制胜的关键在于刘备率领的骑兵。庞统立功心切,加上山路陡峭,担心刘备。再三请示了刘备之后,决定率骑兵走小道,进攻雒城。在出征的当天,军士们三更起床、四更做饭、五更天出发。出发时庞统骑上自己的战马,结果战马不知道受到了惊吓,突然不受控制,把庞统摔了下来,经过三番五次的努力,庞统始终不能驯服战马。大家都知道刘备爱才心切,害怕自己的军师受到伤害,于是将自己的战马的卢马让给了庞统,的卢马是一匹白色的骏马,曾经还救过刘备一命。庞统推迟了一番,最后挡不住刘备的热情,还是接受了。于是,庞统率军出征了,当军队行军到落凤坡的时候,庞统突然观察到两边悬崖陡峭,山林间树木茂盛,作为优秀的军事,他马上产生了条件发射,心想如果在此有埋伏,不就完了吗?在问了探路兵后得知此地叫叫落凤坡,当时庞统全身汗毛竖起,不禁打了个寒战。心里嘀咕:我号称“凤雏”,而这里是落凤坡,难道我要死在这里。一番调整后,他吩咐士兵提高警惕,慢慢前行。所谓无巧不成书,落凤坡确实有张任的军队埋伏,张任曾经就听闻刘备骑的是白马。于是对士兵说:骑白马的定是刘备,给我朝骑白马的放箭!顷刻间万箭齐发,庞统当场被万千穿心而死。成了刘备的替死鬼,确实是死的冤枉。不过,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他死的也不冤枉。话说就在攻打雒城的前一天,庞统收到了诸葛亮的信件,这信件还是从荆州八百里快递过来的。意思是说,我近日夜观星象,发现你的守护星昏暗无色,隐隐有坠落之兆,攻打雒城怕是不会很顺利,建议不要攻打雒城。当时庞统却想,我好不容易有一个机会立功,诸葛亮肯定是想抢我的功劳,于是没有接受建议。就这样,庞统不幸中箭而死。
这个东偏殿中供奉的就是大名鼎鼎的关羽以及他的儿子关平、关兴,部将周仓和赵累的塑像。大家看关羽像高2米多,头戴冕旒,红脸,丹凤眼,卧蚕眉,两眼半眯半闭,美髯垂胸,身着金袍,手执象简,一付帝王打扮神灵面孔。那有没有朋友知道人们为什么会把关羽的塑像弄成帝王打扮呢?关羽的脸又为什么是红的呢?先说为什么是帝王打扮,关羽字云长,他与张飞是最早追随刘备南征北战的猛将,号称“熊虎之将”。他俩与刘备情同手足,因此才有了“桃花三结义”故事。当年18路诸侯讨伐董卓,关羽“温酒斩华雄”,一战成名。关羽曾经被曹操俘获,曹操三天两头给关羽送美酒美肉美人,还给他加官进爵,但是关羽仍然效忠刘备。刘备在赤壁之战后,得到了荆州,并委任关羽镇守。在荆州,关羽曾经水淹襄樊,活捉曹军大将于禁,斩杀庞德,威震华夏。最后,因为骄傲轻敌,被东吴将领吕蒙设计偷袭,与关平、赵累等人同时遇害,丢失了荆州。陈寿的《三国志》中评论他“傲大夫而亲士卒“,简单来说就是看不起当官的,对下属士兵却很好。傲慢和轻敌是导致他失败和被杀的重要原因。历来的统治者对关羽都十分推崇,使他成了“忠义”的化身,现在的明间企业家,尤其广东沿海一带也多半都会拜关公,甚至香港地区的社团、内地的_x这些组织也都拜关公,就是因为他的忠义。在宋朝时,他被追封为王,到了明清时期,加封为关圣大帝,全国各地都修庙祭祀。因此,这里的关羽像就成了帝王打扮。那关羽的脸为什么又是红色的呢?明间传说,以前关羽的脸是很白的,之所以后来成了红脸,是因为一次战败后,关羽逃到一个寡妇家,眼看着官兵就要追来。家里又是家徒四壁,还有一张床,剩下就是桌子板凳,根本没地方可藏。关羽和寡妇都急了。最后,寡妇将自己的头发剪了一缕下来贴在关羽的下巴和两腮上,又将自己家的公鸡宰杀,将鸡血均匀的涂抹到关羽的脸上。霎时间,关羽又白脸变成了红脸,还满脸的胡须。然后两人一起睡到床上。当官兵赶到,搜查了一番之后,并没有发现眼前趟在床上的人就是关羽,官兵离开之后。关羽向寡妇到了谢之后,也离开了寡妇家。但是后来,不管他怎么洗,脸都是红的。有人说关羽的脸是羞红的。因为古时候对女人尤其是寡妇来说,最重要的不是金银珠宝或者嫁个好人家,最重要的是女人的贞洁。关羽觉得自己会影响寡妇的名声,所以被羞红了脸。这个故事虽然是杜撰的,但是从另一个侧面可以反映出当时关羽在普通百姓中的地位是非常高的。不然寡妇也不会冒着牺牲自己的贞洁的危险来救关羽的命。据说明清时期,在全国数孔夫子的庙宇是最多的,排第二的就是关帝庙。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是何等的高。
现在大家看到的匾额“业绍高光”是后人对刘备的评价。“业”是指刘备的所创立的基业,就是蜀汉政权,绍有继承发扬光大的意思,“高”指汉高祖刘邦,“光”指光武帝刘秀,这四个字的意思是说:刘备的功业继承了汉高祖刘邦和光武帝刘秀的基业。殿门口还有一口圆鼎,圆象征天。等会儿我们还会在诸葛亮殿外看到一口长方形的鼎。象征地,天圆地方嘛,在这里是君臣之意。
殿的正中,供奉的就是刘备的贴金泥塑坐像,这个塑像高3米,是武侯祠当中最高的一尊塑像。刘备字,玄德,河北涿州人。大家看刘备头戴天平冕冠,身穿黄袍,手捧朝天圭玉,宽面大耳的。《三国演义》中描写刘备时,说他两耳垂肩,双手过膝。大家想想什么动物是两耳垂肩啊?对,就是猪;那什么动物又是双手过膝呢?咦!又对了,就是猴子。猪猴,诸侯,所以说刘备天生就有诸侯相,会独霸一方。传说刘备出身的时候也是天有异象,一缕红光射入刘备家中。24岁的时候,刘备召集关羽、张飞等人参加镇压黄巾农民起义,后来在军阀混战中逐渐的壮大了势力。由于缺乏谋臣,他在军阀混战中屡次挫败,先后投靠了吕布、曹操、袁绍、刘表。后来三顾茅庐,拜诸葛亮为军师,赤壁大战后,势力才得到发展。后来占据益州。于公元220_年在成都称帝。不久后,为了夺回荆州,替关羽报仇,刘备率水陆70万大军攻打吴国。结果,在夷陵,刘备被吴国陆逊火烧连营。遭到惨败,从此刘备一病不起,不久死于白帝城(重庆奉节)。其实,刘备从小到大都胸怀大志,注重信义,待人宽厚。小时候的刘备并不像其他的小孩一样,他不爱学习,最大的爱好是交朋友,喜欢大侠似的人物,很会笼络人心。做人一向都非常的低调。唯一的一次冲动,就是关羽大意失荆州,被东吴陆逊所杀后。刘备和关羽张飞兄弟情深,兴师伐吴,结果遭到惨败,所以说啊,冲动是魔鬼,这也印证了歌手刀郎的那首歌,冲动的惩罚啊。上天对刘备这一次冲动的惩罚实在有点重了。呵呵!希望我们的朋友们以后不要冲动啊!
在刘备像的东侧,是刘备的孙子刘谌的塑像。刘谌是刘禅的第五个儿子,被封为北地王。在魏国邓艾军队进逼成都的时候,他苦苦劝谏父亲刘禅,同邓艾等来犯的敌人决一死战,与国家共存亡。但是刘禅不听,刘谌非常的伤心,去祖庙哭诉了以后,回到自己的住处,先杀了自己的老婆和儿子,然后自杀。他这种以死殉国的精神受到了后人的颂扬。刘备像的西侧,原本是有刘禅的像,由于他不能保住父亲的基业,投降了魏国,后来被安排到汉中。当上了安乐公,魏国皇帝问他觉得在这里过的怎么样?他居然回答:此间乐,不思蜀。乐不思蜀这个成语就出自这里。在宋代的时候,他的塑像就被毁掉,从此没有再塑。正殿的两面墙壁上,悬挂着木刻的《先祖传》、《后祖传》,文章都是从陈寿《三国志》当中摘抄下来的。蜀国的兴亡,可以从刘备、刘禅的传中了解始末。
现在我们来到的这个偏殿,里面供奉的是张飞祖孙三代的塑像。大家对张飞都很熟悉,他长得面色漆黑,豹头环眼,燕颔虎须,看上去十分的威猛而有生气。大家平时可能受到《三国演义》的影响,都觉得张飞长得非常的丑,有点影响市容啊。但今天我要告诉各位,其实张飞有可能长得很帅的。不是开玩笑啊!大家都知道张飞有两个女儿,后来这两个女子都嫁给了后主刘禅。一般从基因的角度来说,女孩子都长得更像父亲,男孩子更像母亲。刘禅是什么人,他可是整天斗蛐蛐,爱美酒美女的酒色之徒啊!你想,如果张飞的两个女儿很丑的话,刘禅怎么可能会娶啊。就算是你张飞是刘禅老爸的哥们儿,拜把兄弟,刘禅也不一定会娶。所以我们推测张飞的两个女儿是很漂亮的。当然张飞长得很帅的可能性也比较大。除了长相,还有很多朋友认为张飞是个莽夫,这个说法有点偏激,其实张飞啊,我们的飞哥也有心细的一面,而且武艺高强。大家都知道飞哥长坂坡桥头的一声大吼吧?当时刘备带着老百姓往江陵方向撤退,曹操的十万追兵紧随其后,刘备让张飞率几十个士兵断后。而张飞并没有和曹操硬拼嘛,他看背后有一片树林,于是心生一计,让士兵在树林外边到处插上战旗,马尾上绑上树枝,在树林中来回的跑,弄起漫天的尘土,而他却一个人单枪匹马立于桥头。恰恰曹操生性多疑,看到我们飞哥一个人立于在桥头,后面树林中又是漫天尘土,怀疑有埋伏,才没有贸然进攻。这样刘备军团才逃过一劫。由此可见张飞还是比较心细、是有谋略的。不过,据我分析,当时曹操没有进攻应该是另有原因。当年关羽温酒斩华雄后,在庆功宴上,曹操称赞关羽说:关将军武艺高强,恐怕当世数一数二。关羽却说:我算什么,我三弟张飞,于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用个不恰当的比喻,就像我们今天从口袋里拿手机一样轻松。这句话在曹操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曹操就想:刘备已经被打得溃不成军,派人来断后就等于送死。而刘关张三兄弟情深意重,刘备不可能会让自己的三弟来送死。那就只剩下两种情况,一是刘备这家伙不按套路出牌了,是派张飞来杀我的,二是,后面的树林尘土漫天,又到处是战旗,肯定有埋伏。于是曹操下令军队后撤。这只是我的推测啊,不代表官方的版本。呵呵!
现在大家跟我一起去看看武将廊,武将廊内也有14塑像。他们或因战功卓着,或因战死沙场,被立像表彰。赵云居于武将之首,是一员智勇双全的将领。在当阳长阪坡,他一个人从曹操的百万大军中,救回了幼主刘禅,威震一时。在汉中争夺战中,他凭借胆识,杀退曹军,刘备称他“一身都是胆”。赵云是蜀国五虎上将中唯一一个寿终正寝的。但是对于他的死,明间有有另一个版本,传说他是死于老婆之手。话说,赵云身经百战,但是身上却没有受过一点伤,等到他年老的之后,在晚上睡觉的时候,经常脱了衣服,给他老婆展示自己的身体,对他老婆说:老婆你看,我很强壮吧,肌肉很发达吧,很厉害吧,身上一点伤都没有。他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说,他老婆甚至连他丫鬟的耳朵都听起茧了,他老婆实在是受不了了,于是想了个办法。某天晚上,她趁赵云熟睡的时候,用绣花针在他的脚底板上扎了一个洞。他老婆心想:如果明天晚上你还说自己身上没有一点伤,我就指出你脚板上有一一个洞,看你还这么炫耀。结果,第二天早上,太阳都升到半空了,赵云还没有醒来,这个时候他老婆才发现他已经死了。当然这个只是民间的一个传说而已,并不可信。在武将廊内,除了赵云以外,其他着名将领还有马超、姜维、黄忠等。马超武艺高强,当他还是一支独立势力时,曾在潼关大败曹操,弄得曹操割须弃袍,狼狈不堪。曹操曾说:“马儿不死,吾无葬身之地!”后来马超被曹操打败,归降张鲁,又中诸葛亮之计,归降了刘备,被封为五虎上将。姜维本是魏国一名小将,诸葛亮首次出祁山攻打曹魏时将他收降。因其忠于蜀汉,文武双全,受到诸葛亮的重用,被指定为诸葛亮的军事继承人。诸葛亮死后,他担负起蜀国的军事重任。曾九伐中原,力图完成诸葛亮“兴复汉室”的遗愿。黄忠,也是蜀国的五虎上将,他老当益壮,征战中总是身先士卒,勇冠三军。
出了刘备殿就是过厅,过厅比刘备殿低一个台阶。这是当时封建社会君尊臣卑等级观念的体现。过厅当中悬挂着董必武、郭沫若、冯玉祥、徐悲鸿、舒同等人撰写的匾额对联。武侯祠三个字是郭沫若老先生在1964年是题写的。
前面这个长方形的鼎,就是我刚才所说到的天圆地方。大家可以抬头看看,房顶上有几尊塑像,中间的大家应该都认识,是我们佛教的弥勒佛,两边的是道教的风神和雨神。大家可能会问了,把他们放在房顶上有什么作用呢?其实,作用很简单,就是震灾的。古时候这种大殿的房顶都是很高的,发生火灾什么的,当时又没有先进的消防工具,水是泼不上去的。因此就把佛教和道教的神仙弄上去震灾。
我们眼前的这种大殿就是诸葛亮殿,也是传说中的武侯祠。殿正中的匾额“名垂宇宙”是康熙皇帝的第17个儿子,果亲王,爱新觉罗允礼题写的。意思是说诸葛亮名满天下,宇宙在这里并不是我们今天所理解的意思,在清朝的时候还没有出现宇宙这个词语。当时上下四方为宇,古往今来为宙。指的是时间和空间。
门额上的这幅对联,是我国十大名联之一,叫攻心联,深得_的赞赏。武侯祠的匾额、对联很多,我们没那么多时间一一研读,主要来欣赏一下这一副。先说说对联的来历,这幅对联是清末云南剑川人赵藩撰写的,当时他在京城做官,他的学生遍布全国,有个学生在四川做西川节度使,但是这个人的做法有点不太妥当,对百姓实行高压政策,激起民愤。于是就写了这幅对联来提醒他的学生。先看上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攻心是来自马谡: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建议,这个反侧是来自于《诗经》辗转反侧,梦寐思伏。就是翻来覆去睡不着觉的意思。自消就是自己消失的意思。连起来就是如果能攻心的话,那些让你辗转反侧不能入睡的人和事就会自动消失,你就可以睡好觉了。能攻心出自诸葛亮的一个典故,诸葛亮平定南方叛乱的时候有一个七擒孟获的故事。大家都知道,照说第一次就可以把孟获杀了,但是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是为了使其真心的归顺。如果当时杀了一个孟获,那以后再出来一个什么李获,张获什么的就麻烦了,所以诸葛亮采取了攻心的上策。从古知兵非好战也,意思是说自古懂战争懂军事的人,都是不是好战的人。这也出自一个典故,在平定叛乱的时候,在今天的宜宾一代有一个部族叫藤甲兵。他们穿的藤甲很轻,这藤甲刀砍不动,箭射不穿的,又防水,树林间的雾气啊,水池啊都是有毒的。诸葛亮还真搞不过,后来才想到了一条妙计,反利于水者,不利于火嘛。于是将藤甲兵引到山谷中用火攻。当时山谷中两万藤甲兵烧得是呼天喊地的。从一个军事家的角度来说,把敌人打败了,应该高兴该哈哈大笑才对。而当时的诸葛亮是什么表情大家知道吗?当时他站在山谷上仰天长叹,掩面而泣啊!他为什么哭,因为他不单单是一个军事家,还是政治家,他觉得自己为了一场战争,灭掉了别人整整一个民族的人。所以说从古知兵非好战。下联“不审时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意思是说如果不审时度势,就算制定了合适的法度也都是错的。提醒后来治蜀的官员要多思考。这下联也是有来历的。当年攻下四川,诸葛亮审时度势,还是用了刘璋的一些旧臣来治理四川。因为如果把官员全部换成荆州集团的人的话,可能会影响四川的稳定。毕竟强龙难压地头蛇嘛。当时刘璋的旧臣法正就得到了诸葛亮的重用,但后来法正就有点嚣张了,飞扬跋扈还收受贿赂。按照诸葛亮的治蜀规定,这样的错误该杀头的了。但是诸葛亮并没有杀法正,而是约法正吃了一顿饭,聊了聊。响鼓不用重锤嘛,法正也明白自己该收敛点了。诸葛亮饶了法正一条命。诸葛亮为什么不杀法正,因为不能杀呀,当时法正算是刘璋旧臣的高级官员,如果杀了法正,其他旧臣还不人心惶惶。谁还会认认真真为国效力。而不杀法正的话,潜台词就是告诉各位旧臣,你们如果认真建设国家的话,我不仅不会杀你们。还会提拔你们。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的审时度势,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大殿正中就是诸葛亮的贴金泥塑像。大家看他羽扇纶巾,身披金袍,其忧国忧民,深谋远虑的神采,显示出了一代儒相的风采。诸葛亮的一身,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两个阶段,前20_年和后20_年。前20_年,他隐居在襄樊的隆中,隐居起来干嘛呢,我们推测他应该是在努力的学习,所以才有经天纬地之才,常常把自己比作前朝的管仲、乐毅、萧何等名臣。他在隆中虽然足不出户,却对天下形势了若指掌。水镜先生司马徽当年向刘备推荐诸葛亮时说:卧龙凤雏得一者,可以安天下。当时刘备正是山穷水尽的时候,加上徐庶临别前的极力推荐,他觉得自己需要得到这样一个能安天下的人。于是马上和关羽张飞找诸葛亮去了,这才有了着名的三顾茅庐。后20_年,诸葛亮跟随刘备南征北战,用火烧博望、火烧新野、火烧赤壁三把火帮助刘备烧出了一个蜀汉王朝。形成三足鼎立的局势,他在四川施行教化,严明赏罚,选贤任能,兴修水利,发展生产。把蜀汉王朝治理得仅仅有条。后来他又平定南方叛乱,六出祁山,以自己的一身诠释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八个字。最后累死在北伐前线的五丈原军中,被埋葬在陕西勉县定军山下,坟墓至今尚存。前后20_年加起来正好是54,诸葛亮也刚好活了54岁。那纵观诸葛亮的一身,他不仅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他还是一个伟大的发明家。为什么这么说,诸葛亮一生发明了很多东西流传后世。比如着名的孔明灯、八阵图、木牛流马、诸葛弩等等,那大家看看我们前方的这个东西,知道这是什么吗?其实啊,这也是诸葛亮的发明,在平定南方孟获叛乱的时候发明的。这是一面铜鼓,是公元五六世纪时期的文物,我们习惯性的称之为诸葛鼓。这鼓有三个作用:一是平时没有战事的时候,可以当锅用来做饭;二是在战场上可以当做锣鼓,用来报信;三是晚上可以当枕头睡,可以防止敌人偷袭。不知道大家注意没有,鼓的两头大,中间小,成哑铃的形状,晚上睡觉的时候,可以将地上稍微挖个坑,把鼓的两头放到土里面。如果地面有什么响动的话,声音可以通过鼓的作用扩大了之后传到人的耳朵里,这样就可以防止敌人偷袭。真可谓是一鼓多用了。除了这个鼓之外,号称中国面包的“馒头”也是我们诸葛先生发明的。相传三国时期,诸葛亮率兵攻打南蛮,七擒七纵孟获,使孟获终于臣服。于是诸葛亮班师回朝,途中必须经过泸水。军队车马准备渡江时,突然狂风大作,浪击千尺,鬼哭狼嚎,大军无法渡江。此时诸葛亮召来孟获问明原因。原来,两军交战,阵亡将士无法返回故里与家人团聚,故在此江上兴风作浪,阻挠众将士回程。大军若要渡江,必须用49颗南蛮军士的人头祭江,方可风平浪静。诸葛亮心想:两军交战死伤难免,岂能再杀49条人命?他想到这儿,突然心生一计,命令厨师以米面为皮,内包黑牛白羊之肉,做成49颗人头的形状。然后,陈设香案,洒酒祭江。蛮头与馒头同音。从此,在民间就有了“馒头”这一说法,诸葛亮也被尊奉为面塑行的祖师爷。诸葛亮创始的馒头,毕竟里面加上了牛羊肉馅,工序复杂且花费较多。于是,后人便将做馅的工序省去,就成了现在的馒头。而有馅的,则成为包子。由此可见,我们的孔明先生是真的非常伟大。那殿左右两边分别是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和孙子诸葛尚的塑像。在蜀国面临存亡的时候,他们率部队与魏军奋战,最后寡不敌众,为国捐躯。
接下来我们到三义庙去参观。好了,各位朋友。现在我们面前的这座大殿就是三义庙,后人为了纪念刘关张三兄弟桃园结义,于清朝康熙年间修建这座庙宇来纪念他们三兄弟。三义庙的原址在成都的提督街,今天市中心的位置。后来为了支持市政建设,于1997年迁建到武侯祠。迁建工程严格按照国家文物法规定,将原建筑构件一一编号拆下。运到武侯祠后按编号搭建,恢复原貌。
原来的三义庙有五个殿,规模很大,现在仅存拜殿和正殿,成四合院的布局。整个殿由40根整石雕成的圆形立柱支撑,每根柱子的直径0.5米。其中有24根石柱上刻对联12副。正殿恢复了刘关张的泥塑坐像,廊房两边有10副三国故事的线描石刻画。画的原稿取自于明代《三国演义》版本。这些画的内容是: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刘备招亲,关公刮骨疗毒等。说到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大家知道为什么是刘备做了大哥吗?民间传说,当年桃园结义时,刘关张三位都争着做大哥,在争执不下的情况下。张飞看院子前面有棵大树,于是出了个鬼点子,规定谁在树上爬得最高,谁就是老大。话一说完,关羽张飞就一溜烟的爬到书尖上去了。刘备缺没有行动,他走到树下让关羽张飞二人下来。随后用斧头把树三下五除二的砍掉了。然后对他们说:把树砍了我可以直接走到树尖上去,我才是爬得最高的。我应该做老大。这下,关羽张飞当然不服了,于是刘备又在院子里抓了一只鸡。规定谁要是把鸡毛扔到房顶上,谁就当老大。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把鸡毛扔到房顶上的难度。三人说定以后,由张飞先扔,只见他在鸡的翅膀上拔了一根又长又相对较重的鸡毛,后退了十来步,然后往前一冲,使出了全身的力气将鸡毛往屋顶扔。结果,当然是没有成功,接下来是关羽。关羽拔了一根很短很细的鸡毛,他没有扔,他用吹的,就想我这有。结果还是没有成功。最后轮到刘备,只见刘备把整只鸡抓在手里,连鸡带毛的一起扔到了房顶上。这下,没有办法了,关羽张飞都承认他是老大了。当然这个故事只是传说,传说就不一定真有其事,在这里讲给大家听听,纯粹是调侃一下而已。
那我接下来到刘备墓去看看。我们现在经过的是翠竹簇拥的红墙夹道。夹道的尽头就是刘备墓。红墙夹道,就是指两边的红墙夹着中间的石板道路。墙的两边种的都是竹子,这种竹叫大叶绵竹,我们用肉眼可以看出它的特征,长得高大茂密,叶子比较宽阔,同时比较有韧性,生长期也比较短,大概3到5年就可以长到这么高大和茂密了。四川人民平时用的竹筐竹篓都是用这种竹子编成的。说到竹子,四川可以说是竹子的故乡,全世界共有竹子种类400多种,四川有其中的100多种。也因此四川的大熊猫比较多,主要是因为食物比较丰富。当然大熊猫吃的不是大叶绵竹,它们主要食用箭竹,以后有机会到熊猫基地,我们再细说。好了,来欣赏一下我们面前的这幅对联:一抷土,尚巍然,问他铜雀荒台,何处寻漳河疑冢。三足鼎,今安在,剩此石麟古道,令人想汉代官仪。一抷土尚巍然指的是刘备的惠陵至今巍然屹立,无人损毁。铜雀台大家都知道,是曹操所建,漳河是一个地名,在洛阳城外。现今安阳和邯郸的分界线上。曹操一生杀人无数,怕死后有人找到他的墓地。所以让人在漳河外修建了72个假墓葬。上联拿刘备和曹操做了一对比,吹捧了刘备,贬低了曹操。下联就很简单了,是对历史的和过去的一种感叹。
我们来看一下这块碑,汉昭烈皇帝之陵。上面的陵字是风化掉的,陵在咱们古代专指帝王的坟墓,老百姓的坟墓那是不能够叫着陵的。汉是刘备政权的号,昭烈是刘备死后的谥号。大清乾隆五十三年三月上浣(1788),上浣就是咱们今天上旬的意思,清代人们把一个月分成上浣中浣下浣。就是我们今天的上旬中旬下旬。这通碑是清代立的,汉代的墓是没有立碑这种制度的,只有神位。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汉代墓地前面的碑都是后人立的。
前面我们这个土堆就是刘备墓,墓高12米,周长180米。这个墓和其他朝代的帝王墓相比,有两个明显的不同点。大家发现是什么了吗?对,一是刘备的墓太小了,显得没有帝王之气。二是墓是地上墓葬,不是地下墓葬。刘备墓之所以这么小,我们推测是由于修建陵墓的时间太短太仓促所致。《三国志》记载,刘备于公元220_年称帝,220_年出兵攻打吴国。战败后,退居白帝城,于公元220_年四月病逝。五月,诸葛亮扶其灵柩回成都,八月下葬。一般而言,古代帝王的陵墓在其即位的第二年就开始修建,也就是说公元220_年刘备陵墓开始建设,但公元220_年四月刘备病逝,五月运回成都,为什么等到八月才下葬。其中最可能的原因就是陵墓还没有修好。以当时的人力物力来说,短短一年的时间很难修建规模宏大的陵墓,所以在刘备四月病逝的时候,诸葛亮应该是快马告知了刘禅,可能将修建大规模陵墓的计划改变了,改成现在这种规模。这是第一个不同点,第二个不同点,刘备墓是地上墓,而古代帝王的墓地基本都是地下墓,为什么会修成地上墓,这个原因其实很简单,成都属于平原地带,地下水十分的丰富,按照当年的说法是:掘地三尺即成井。修成地下陵墓的话不利于墓葬的保护。据史书记载,墓中还葬有刘备先后死去的甘夫人和吴夫人两位皇后,是一座合葬墓。
关于刘备墓的真假,很多人都怀疑,说这只是刘备的衣冠冢。真身葬在了奉节。但是我可以明确的告诉各位,这个墓是真的。在汉朝,有一个规定,皇帝死后是不能葬在外地的,必须葬在都城。加上当时诸葛亮对刘备十分忠心,不可能让把刘备葬在外地。还有一点,在古代孝道是很重要的,有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纲五常规定。刘禅刚刚即位,为了稳定人心,给大臣们老百姓有个交代,他不可能把他爹葬在外地,给人留下骂名。所以这个墓应该是真的。
刘备墓距今1700多年,虽然是地上墓,但是却从来没有被盗过。传说唐代时一伙盗墓贼,在一个漆黑的夜晚打洞进入墓室内,看见里面灯火辉煌,刘备正与关羽下棋,张飞在一旁观战,十名武士站立在一侧。贼人吓得魂不附体,纷纷下跪求饶,刘备挥手示意卫士赐予玉带和琼浆。他们喝了琼浆,系上玉带,惊慌爬出洞来,回头一看,洞口自然封好,玉带变成了大蛇,缠住了腰,琼浆变成胶黏住了嘴。据说从此再也没有人敢动刘备墓了。这只是传说,据我分析,刘备墓没有被盗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其一、当时刘备下葬时倡导简葬、薄葬,可能确实没什么陪葬品,其二、当时刘备墓外面设有护陵官,戒备森严,其三、刘备墓称为“惠陵”,惠是说刘备仁义施恩惠的意思。刘备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还是很高的,人们很敬重他。其四、刘备的二弟是谁,大家都知道吧。关羽是个讲义气,重信义人!全国人民都知道,连_x老大都拜他。盗贼也要讲信用嘛,俗话说盗亦有道嘛。估计盗贼们看在关羽的面上,就没有盗刘备的墓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经历过磨难后的心得体会及收获 什么是经历过磨难才能收获的(六篇)
- 学生生活十要素心得体会和感想 大学生基本生活常识心得体会(3篇)
- 争做先锋共青团员心得体会(通用11篇)
- 找到你的使命感心得体会报告 感受到使命(8篇)
- 最新社工会议心得体会怎么写(大全8篇)
- 尊师重教心得体会医师版怎么写(优秀14篇)
- 2023年小学生整理内务的心得体会简短(实用17篇)
- 最新三项建设心得体会个人报告(优质14篇)
- 村干部工作经验和心得体会简短(精选14篇)
- 最新毛概心得体会手抄报范本(精选12篇)
- 探索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的重要性(汇总14篇)
- 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体会与收获大全(20篇)
- 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的实用指南(热门18篇)
- 免费个人简历电子版模板(优秀12篇)
- 个人简历电子版免费模板推荐(通用20篇)
- 免费个人简历电子版制作教程(模板17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通用23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重要性范文(19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核心要点(专业16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申请流程(热门18篇)
- 法制教育讲座心得体会大全(17篇)
- 教育工作者的超市工作总结与计划(模板18篇)
- 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案例(专业13篇)
- 教师的超市工作总结与计划(精选18篇)
- 单位趣味运动会总结(模板21篇)
- 礼品店创业计划书的重要性(实用16篇)
- 消防队月度工作总结报告(热门18篇)
- 工艺技术员工作总结(专业18篇)
- 大学学生会秘书处工作总结(模板22篇)
- 医院科秘书工作总结(专业14篇)
相关文档
-
2023年可反问面试官的问题(实用14篇)
34下载数 250阅读数
-
2023年社区科普活动方案范文(模板9篇)
49下载数 397阅读数
-
最新演讲稿:假如我是家长(优质6篇)
30下载数 750阅读数
-
2023年党建结对共建工作亮点特色汇报(汇总15篇)
20下载数 442阅读数
-
有关学习“两会”精神的主题班会策划(汇总14篇)
16下载数 609阅读数
-
勇敢章争章范文范本 勇敢章内容(三篇)
45下载数 277阅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