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洛阳市革命精神心得体会和感想 发展革命精神心得体会(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2 09:57:30 页码:14
洛阳市革命精神心得体会和感想 发展革命精神心得体会(6篇)
2023-01-12 09:57:30    小编:ZTFB

当我们备受启迪时,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得体会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有关洛阳市革命精神心得体会和感想一

这个石窟好大,让我们近距离看看。瞧,这是奉先寺,奉先寺是龙门唐代石窟中最大的一个石窟,长宽各30余米。据碑文记载,此窟开凿于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在位时期,于公元675年建成。洞中佛像明显体现了唐代佛像艺术特点,面形丰肥、两耳下垂,形态圆满、安详、温存、亲切,极为动人。石窟正中卢舍那佛坐像为龙门石窟最大佛像,身高17.14米,头高4米,耳朵长1.9米,造型丰满,仪表堂皇,衣纹流畅,具有高度的艺术感染力,实在是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杰作。据佛经说,卢舍那意即光明遍照。这尊佛像,丰颐秀目,嘴角微翘,呈微笑状,头部稍低,略作俯视态,宛若一位睿智而慈祥的中年妇女,令人敬而不惧。有人评论说,在塑造这尊佛像时,把高尚的情操、丰富的感情、开阔的胸怀和典雅的外貌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因此,她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卢舍那佛像两边还有二弟子迦叶和阿难,形态温顺虔诚,二菩萨和善开朗。天王手托宝塔,显得魁梧刚劲。而力士像就更动人了,大家会看见他右手叉腰,左手合十,威武雄壮。那样子生动极了.

金刚力士雕像比卢舍那佛像旁的力士像更加动人的,是龙门石窟中的珍品1953年清理洞窟积土时,在极南洞附近发现的,是被盗凿而未能运走遗留下的。只见金刚力士两眼暴突,怒视前方,二手握拳,胸上、手、腿上的肌肉高高隆起。整座雕像造型粗犷豪放,雄健有力,气势逼人。那样子你看了也会害怕三分,可能是金刚力士在怒视着偷盗他的贼人,这一尊尊佛像惟妙惟肖.龙门石窟中的洞也很著名.

看,这是龙门石窟中另一个著名洞窟——宾阳洞。这个窟前后用了24年才完成,是开凿时间最长的一个洞窟。洞内有11尊大佛像。主像释迦牟尼像,高鼻大眼、体态端祥,左右二边有弟子、菩萨侍立,佛和菩萨面相清瘦,目大颈平,衣锦纹理周密刻划,有明显西域艺术痕迹。窟顶雕有飞天,挺健飘逸,是北魏中期石雕艺术的杰作。洞中原有两幅大型浮雕《皇帝礼佛图》、《太后礼佛图》,画面上分别以魏孝文帝和文昭皇太后为中心,前簇后拥,组成礼佛行列,构图精美,雕刻细致,艺术价值很高,是一幅反映当时帝王生活的图画。可惜被美国人勾结中国奸商盗运到美国,现分别藏于美国堪萨斯城纳尔逊艺术馆和纽约市大都会博物馆。而洞口初唐书法家褚遂良书碑铭,很值得一览。

在宾阳洞南边的是万佛洞.洞中刻像丰富,南北石壁上刻满了小佛像,很多佛像仅一寸,或几厘米高,计有15000多尊。正壁菩萨佛像端坐于束腰八角莲花座上。束腰处有四力士,肩托仰莲。后壁刻有莲花54枝,每枝花上坐着一菩萨或供养人,壁顶上浮雕伎乐人,个个婀娜多姿,形象逼真。沿口南壁上还有一座观音菩萨像,手提净瓶举尘尾,体态圆润丰满,姿势优美,十分传神。

古阳洞也很出名。这里有丰富造像题记,为人称道的龙门二十品,大部分集中在这里。清代学者康有为盛赞这里的书法之美为:魄力雄强、气象浑穆、笔法跳越、点画峻厚、意态奇逸、精神飞动、骨法洞达、结构天成、血肉丰美。

还有一个药方洞,刻有140个药方,反映了我国古代医学的成就。把一些药方刻在石碑上或洞窟中,在别的地方也有发现,这是古代医学成就传之后世的一个重要方法。

龙门石窟不仅仅是佛像雕刻技艺精湛,而石窟中造像题记也不乏艺术精品。龙门石窟造像题记遍布许许多多的洞窟,约有2600多品,其中龙门二十品,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在国内外学术界、书法界有很广泛的影响。龙门二十品,十九品集中于古阳洞,另有一品在西山中部偏南老龙洞崖壁的慈香窟里。古阳洞是龙门石窟中开凿最早的一个窟,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一年。洞内小佛龛琳琅满目,雕刻精巧。

龙门石窟保留著大量的宗教、美术、书法、音乐、服饰、医药、建筑和中外交通等方面的实物史料。因此,它堪称为一座大型石刻艺术博物馆。它与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刻艺术宝库.龙门石窟地处中原,是外来佛的教艺术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土壤之中的丰硕成果,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完整体系的集中表现。因此,龙门石窟在我国石窟艺术中有自己特殊的历史地位。

好了,今天的龙门石窟一日游结束了,请大家回去养精蓄锐,准备参加明天的云冈石窟一日游.再见!

有关洛阳市革命精神心得体会和感想二

白马寺位于河南省洛阳老城以东12公里处,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为中国第一古刹,世界著名伽蓝,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现存的遗址古迹为元、明、清时所留。寺内保存了大量元代夹纻干漆造像如三世佛、二天将、十八罗汉等,弥足珍贵。

1961年,白马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汉传佛教重点寺院。20xx年1月,白马寺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首批aaaa级景区。

东汉永平七年(公元64年),汉明帝刘庄(刘秀之子)夜宿南宫,梦一个身高六丈,头顶放光的金人自西方而来,在殿庭飞绕。次日晨,汉明帝将此梦告诉给大臣们,博士傅毅启奏说“西方有神,称为佛,就像您梦到的那样”。汉明帝听罢大喜,派大臣蔡音、秦景等十余人出使西域,拜求佛经、佛法。

永平八年(公元65年),蔡、秦等人告别帝都,踏上“西天取经”的万里征途。在大月氏国(今阿富汗境至中亚一带),遇到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见到了佛经和释迦牟尼佛白毡像,恳请二位高僧东赴中国弘法布教。

永平十年(公元67年),二位印度高僧应邀和东汉使者一道,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同返国都洛阳。汉明帝见到佛经、佛像,十分高兴,对二位高僧极为礼重,亲自予以接待,并安排他们在当时负责外交事务的官署“鸿胪寺”暂住。

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汉明帝敕令在洛阳西雍门外三里御道北兴建僧院。为纪念白马驮经,取名“白马寺”。“寺”字即源于“鸿胪寺”之“寺”字,后来“寺”字便成了中国寺院的一种泛称。摄摩腾和竺法兰在此译出《四十二章经》,为现存中国第一部汉译佛典。

在摄摩腾和竺法兰之后,又有多位西方高僧来到白马寺译经,在公元68年以后的一百五十多年时间里,有一百九十二部,合计三百九十五卷佛经在这里译出,白马寺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第一译经道场。

曹魏嘉平二年(公元250年),印度高僧昙柯迦罗来到白马寺。此时佛教也从深宫走进了市井民间。随后,昙柯迦罗在白马寺译出了第一部汉文佛教戒律《僧祗戒心》。同一时期,安息国僧人昙谛,也在白马寺译出了规范僧团组织生活的《昙无德羯磨》。至此,戒律和僧团组织章程都已齐备,一条中土有缘人出家持戒修行的道路铺就,为中土戒律之始。

曹魏甘露五年(公元260年),一场受戒仪式在白马寺举行,这是一个注定要深深印刻在中国佛教史上的事件。这一天,朱士行依《羯磨法》登上戒坛,长跪于佛祖面前,成了中国汉地第一位正式受过比丘戒的出家人。自此,儒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古老传统被打破了。

佛教在中国扎根、传播最初的二百年,整个过程都与白马寺息息相关。这里是中国第一次西天求法的产物,是最早来中国传教弘法的僧人的居所;这里诞生了第一部中文佛经和中文戒律,产生了第一个中国汉地僧人……总之,白马寺是与中国佛教的许许多多个“第一”紧紧联在一起的,这让它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

有关洛阳市革命精神心得体会和感想三

泉州洛阳桥位于福建泉州东北洛阳江上,宋皇祐五年(1053年)兴建,嘉祐四年(1059年)建成;是古代汉族桥梁建筑的杰作。泉州洛阳桥是举世闻名的梁式海港巨型石桥,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桥长834米,宽7米,有桥墩46座,全部用巨大石块砌成。结构坚固,造型美观,具有极高的桥梁工程技术和艺术水平,体现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

洛阳桥,又称万安桥,在市区东北郊洛阳江入海处,该桥是举世闻名的梁式海港巨型石桥,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因建桥处海潮汹涌,江宽流急,建桥工程非常艰巨。为此,采用了一种新型建桥方法,即在江底随桥的中线铺满大石头,筑起一条二十多米宽,里长的水下长堤。然后在石堤上用条石横直垒砌桥墩,成为现代桥梁工程中“筏形基础”的先驱。这种技术,直到十九世纪,欧洲人才开始采用。

为了使桥墩更为牢固,巧妙地利用繁殖“砺房”的方法,来联结胶固石块。这种用生物加固桥梁方法,古今中外,绝无仅有。当时,大桥建成后,桥上还装饰有许多精美的石狮子、石塔、石亭,桥两端立有石刻人像守护。

洛阳桥的修建成功,轰动了泉州远近,引起当地造桥热潮,先后造了十大石桥,其中建在晋江上的安平桥,规模更是宏伟。

洛阳桥是当时泉州郡守宋代大书法家蔡襄倡导兴建的,他撰写的《万安桥记》碑刻,是书法珍品,为历代书法家珍视,现保存在桥头蔡忠惠公祠内。

“万历三十五年秋地震,桥圮,大石桥折入于海,桥北故址塌南四尺奇。余乃采石从海底结趾二十三,葺旧三十五,整补扶栏五百,增两翼镇风塔各一,折梁重易,关搂亭榭一新。”

中国第一座海湾大石桥洛阳桥(原名万安桥),素有“海内第一桥”之誉,是古代著名跨海梁式石构桥,在中国桥梁史上与赵州桥齐名,有“南洛阳,北赵州”之称,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称之为“中国古代桥梁的状元”。世界著名科技史专家李约瑟也对它做了很高的评价。千百年来,一提起洛阳桥备受赞颂的是北宋一代名臣蔡襄,其实建造洛阳桥的实际主持人却是卢锡。

有关洛阳市革命精神心得体会和感想四

大雄宝殿的三主佛、二天将、十八罗汉都是元代造像,与天王殿的弥勒佛,共二十四尊,是1973年从北京故宫慈宁宫大佛堂调入的,为传世极稀的文物瑰宝,国内已非常罕见。其中十八罗汉为国内仅存的一套,是白马寺的镇寺之宝。

东西山墙上为木雕千佛壁龛,供有壁佛5056尊。

殿后站的韦力天将,为寺内现今仅存的一尊元代泥雕作品。

接引殿是寺内的第四重大殿。按佛教说法,佛教徒修行到一定时候,有了一定的功果,便可由阿弥陀佛迎接、引导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正中主尊为阿弥陀佛,右手向前下伸,作接引状;左手指向西方“极乐世界”。右侧为观音菩萨,左侧为大势至菩萨,合称“西方三圣”,均为清代泥塑作品。接引殿于清代同治年间毁于火灾,光绪年间重建,是白马寺内修建最晚,规模最小的殿。

现在请大家随我一起登上清凉台,相传,清凉台原是汉明帝刘庄小时候避暑、读书之处;后来二位印度僧在此居住并译经传教,第一本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就是大此译出的。自东汉以后,历来均以此为藏经之所。清凉台之名,源自清如秀和尚,被誉为白马寺六景之首。如秀能文能诗,书画俱佳。他把白马寺内的六项重要古迹,题为白马寺六景,分别是清凉台、焚经台、齐云台、以及前面已介绍过的夜半钟、腾兰墓和断文碑。

整个台上,以毗卢阁为中心,周围环绕配殿、僧房和廊庑等,构成一个封闭式的院落。毗卢阁是寺内最后一重大殿,为明代重修,重檐歇山顶,殿内佛坛上中间主尊为摩诃毗卢遮那佛,简称毗卢佛,意为“大日佛”,象征着光明普照,佛法广大无边。毗卢佛,是佛教中一个重要教派---密宗(也叫真言宗)所尊奉的最高的神。

毗卢佛的左侧为文殊菩萨,右为普贤菩萨。这一佛二菩萨,合称“华严三圣”均为清代泥塑像。

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兴盛,于是形成了各种各样的佛教宗派。这些宗派之间互相联系,互为影响,也互为斗争。自唐武宗灭佛之后,惟有禅宗弘而不衰,成为汇合各宗派的完全中国化的佛教。其中以祖宗和净土宗、密宗、律宗结合得最紧密。作为“释源”和“祖庭”的白马寺,对于中佛教的这种历史现象有明显的反映。宋元之后,白马寺虽为禅宗寺院,但寺内的接引殿及阿弥陀佛主要是净土宗的内容,而毗卢阁及毗卢佛,则又主要是密宗的内容。

在清凉台东西两侧,分别新建有藏经阁、法宝阁各一座,供奉着泰国佛教世界赠送给白马寺的中华古佛和印度前总理拉奥赠送的释迦牟尼铜像。

现在我们来到齐云塔院。此院位于白马寺山门外东南约200米处,齐云塔是一座方形密檐工砖塔,十三层,高约25米。齐云塔外形呈抛物线,造型别致,玲珑妩媚。据寺内现存宋代刻石记载。齐云塔初建于东汉永平十二年,即公元69年,创建白马寺的第二年,应该是中国最古老的一座佛塔。现存的砖塔,则为金大定十五年(公元1175年)年建,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是洛阳一带地面现存最早的古建筑,1990年齐云塔被辟为河南 省第一座比丘尼道场。

齐云塔有一奇,如果站在塔南约20米处,用击掌,便可听到从塔身发出“哇哇”的声音,好像田野里青蛙的叫声。所以当地人传说,在齐云塔上住有一保金蛤蟆。其实这是一种回音现象,它比北京天坛的明代回音壁(1530年)要早三百五十多年。

中国第一座古刹是白马寺;中国第一座古塔是齐云塔;第一次“西天取经”始于洛阳;最早来华的印度僧人禅居于白马寺;最早传入梵文佛经“贝叶经”收藏于白马寺;最早的译经道场是白马寺内的清凉台;第一相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是在白马寺译出的;第一本汉文佛律《僧祗戒心》始译于白马寺;第一场佛、道之争发生于白马寺;第一个汉人和尚朱士行受戒于白马寺。这十项第一,我们可以称之为“祖庭十古”。正是这“祖庭十古”,使洛阳折马寺能够稳居中国伽蓝之首座,而永远彪炳于中国佛教史册之卷首。

有关洛阳市革命精神心得体会和感想五

各位游客:大家好!

今天我们参观游览的是世界地质公园、有世界上最美的峡谷之称的洛阳龙潭大峡谷景区。龙潭大峡谷风景区,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西北部群山之中、黄河的重要支流——青河川的深处,东距洛阳市80公里,属新安黛眉山峡谷群世界地质公园的组成部分。

青河发源于黄帝密都青要山北麓,流经龙潭大峡谷,在红崖山前与山窝河汇流,注入今天的黄河万山湖(小浪底水库)。青河川曾是古代中原地带通往山西绛州、侯马、太原一线的交通要道。

二、峡谷奇观

青河川中段突现一座山峰,叫红崖山,山前有红崖寺遗址红崖山:处在青河川正中,雄伟挺拔,峰峦叠翠,把青河川岔开:右边为山窝河谷,地势较缓,是古道通往黄河渡口的必经之地,并与峪里峡谷风景区连接;左边就是龙潭大峡谷,又称“八里迷谷”,一直通往黄帝密都青要山腹地,与双龙峡谷风景区连接。

红崖寺:山前的红崖寺,始建于唐朝初年,武则天当政时期,曾经名播四方,香火极盛;唐武宗时,大兴灭佛运动,红崖寺一度被毁。宋、元时期,更名为“三教堂”,仍由佛家法师住持,还是这条古道上名闻遐迩的著名寺院。元末明初,寺院毁于战火。明正德年间由法师宗玺主持重修,到嘉靖龙飞甲辰岁秋仲月由净恩法师主持续建竣工。后来,随着时势的发展,这条古道逐渐被废弃,寺院也随之萧条。红崖寺遗址南侧新建一座石牌坊,是龙潭大峡谷风景区的入口。牌坊前、后各有坊联。前联为:八里迷谷,桩桩迷景逗客伫;千尺险峡,步步险象着人惊。后联为:关峡相望,岚为轻云绕;潭瀑联珠,水呈青龙飞。两副对联形象地概括了峡谷内天造地设的雄奇景观,这就是我们要游览的地质公园——龙潭大峡谷风景区。

洛阳龙潭大峡谷全长4公里,从平面图上看,它很像一条东西横卧的巨龙,而且峡谷内处处以龙的传说为宗,所以历来人们都叫它龙潭大峡谷。从地质学的角度看,这里又是石英砂岩地质奇观展览馆。龙潭大峡谷(包括周围的峡谷群)反映的是距今12亿年前后华北古海洋沉积的特征,属于典型的中元古界紫红色石英砂岩构造。峡谷内悬崖如切,绝壁欲倾,长峡瓮谷,回旋迷离。崖壁上下,由流水长期冲刷旋蚀深切而显现的层理、节理纹路,把崖墙装饰得如帐如幔,幅折弧曲,形成高峡瓮谷,置身于此,大有如梦如幻的感觉。而且,由于地壳抬升和下陷交错形成的落差瀑布和水潭十分发育,每处潭、瀑都与周围地质环境,组合成一组别有韵致的自然景观,亦奇亦幻,原始古朴,具有 特殊的科学价值和美学价值。

1、峡口组景

关于五龙的神话传说:传说上古时代,茫茫宇宙本是混沌一团。自盘古开天辟地之后,清淡为气者冉冉升腾,慢慢聚成蓝天、白云、日月星辰;浑浊为物者沉沉下落,慢慢凝成大地,丛生万物。时有黑、白、青、黄、赤五龙,在大地形成之初,因布设山河功业卓著,被玉皇大帝封于黄河岸边、荆紫山下一处极其幽静的山间休养。天长日久,它们化作五条山脉,围清潭而卧,于是这里便有了“五龙潭”、“五龙瀑”、“五龙洞”、“五龙庙”和“龙潭大峡谷”之说。

五龙潭:龙潭大峡谷的第一道景观是由赤壁丹岩和龙潭、瀑布组成的山水画。赤壁丹崖为第四纪深切峡谷,位于峡谷口,高过百米,长达150米。峡谷崖墙下,是经人工堵截而形成的水潭,潭面长300米,宽50~150米,潭内碧水潋滟,可以荡舟行船;潭周围有五条山脉,犹如五条巨龙环抱着这清水一泓,人们按山脉水系,给它命名为“五龙潭”。关于五龙的神话传说就是由此附会而来的。

五龙瀑:龙潭大峡谷的河水从五龙潭后的绝壁悬沟口处跌落而下,轰然作响,犹如龙吟虎啸,声震山谷,形成一条壮观的瀑布,人们叫它“五龙瀑”。

五龙洞:在五龙瀑西侧岩壁上有一个深2米、宽3米、高5~6米的石洞,传说五龙庙里各位龙爷在五龙潭戏水之后,常来此洞中修神养性,所以人们称其为五龙洞。这里水雾蒸腾,时有岚烟聚散,颇具仙风神韵。其实,它原是由石英砂岩崩塌而形成的天然石洞。

五龙庙:传说五位龙爷在这里定居之后,常年耕云播雨,造福一方百姓,百姓们为它们建起了一座“五龙庙”。它们在这里常年安享人间香火,倒也悠闲自得。

龙潭大峡谷:传说五龙庙内黑、白、青、黄、赤五位龙爷中,惟有赤龙(就是人们常说的火龙)脾气最为暴躁,一天兄弟间因点小事发生口角,赤龙一赌气腾身跃起,一直飞到青要山南畛河上游择地另居,独自生活去了。现在那里还有座火龙庙,就是它的家。赤龙腾身飞走后,在它原来卧伏的身下,留下了一条蜿蜒曲折的深沟,就是我们今天的“龙潭大峡谷”。

2、黄龙峪组景

黄龙峪:从长61米的人工隧道进入峡谷之后,首先是地势比较平缓的黄龙峪,这是进入大峡谷的缓冲地段。在宽不足10米的狭谷中溪水淙淙,两侧悬崖上怪石嶙峋。这里水草丰美,主要有鳞毛蕨、蒲扇卷柏、地丁、厚朴、天麻、百合、海棠等植物,林林宗宗,翠色欲滴。

黄龙峪的其它景观尚有:镇山虎、锯齿崖、降龙棒等,都是根据岩石形象命名的象形景观。

幽谷海棠:走进黄龙峪,我们会发现一种草本植物特别茂盛,那就是城市居民家里阳台上、书案上喜欢摆放的四季海棠。它肥厚的桃形叶子,有婴儿巴掌大小,叶面嫩绿,叶背泛白,叶边和叶脉淡紫,开着粉红色的花朵,在或直立或挂伏的肥嫩紫茎上,婀娜多姿,显得特别精神。尤其在高峡内立陡的石壁上,几乎不见水土,它也能生长得那么旺盛,更显得这看似柔弱的小草有着顽强的生命力。

且说五龙庙五位龙爷中数白龙最小,大家都叫它小白龙。它生性活泼,喜欢异想天开,弄奇作怪。一日,它在五龙潭戏耍,突发奇想,一跃而跳上悬崖,摇身化作一个英俊少年,自称“龙娃”,连蹦带跳地走进龙潭大峡谷里。他左瞅瞅,右看看,突然发现:满沟的海棠花鲜艳夺目,而峡谷两边的石壁上却是光溜溜的,没有一丝绿意。于是他就把地上的海棠轻轻拔下,趁着根上带的那一点点泥土,一棵一棵地沾在峡谷的石壁上。不知是他龙的神力,还是峡谷里石头有灵气,这海棠一沾上石壁就活了,而且活得那么旺盛,那么有精神,原来光溜溜的石峡,一下变成了锦峡绣谷,充满了生气。龙娃一看,心里好不高兴!他一路走来,一心想为龙潭大峡谷锦上添花,在后面还有不少神来之笔,随着游程再给大家一一介绍。

3、高峡瓮谷组景

走过黄龙峪,突然高峡耸立,雄关挡路。放眼峡谷上空,岚烟四横,犹若淡云薄雾在轻舒曼卷。这就是在国内独具特色的双壁对峙、高峡连绵的石英砂岩大峡谷。峡谷内依次有青龙峡、青龙潭、青龙瀑,黑龙峡、黑龙潭、黑龙瀑,飞龙峡、飞龙潭、飞龙瀑等。潭前有关峡,潭后有飞瀑,关峡相望,潭泊联珠,瀑布连叠,飞练悬空,沟深谷狭,令人望而却步,真可谓桩桩迷景逗客伫,步步险象着人惊。

青龙峡、青龙潭、青龙瀑

青龙峡全长60米,高30米,宽不过5米,两侧石壁立陡;峡底为青龙潭,碧水如带,水深难测;潭后绝壁上,悬挂一条瀑布,水花四溅,高约10米。两侧石壁上布满四季海棠,倒映水中,绿色溢满水面,在天气晴好的中午时分,由于太阳光的折射,崖壁上犹如青龙游动,故以“青龙”名之。

黑龙峡、黑龙潭、黑龙瀑

黑龙峡全长20米,高过50米,两侧立壁欲倾,仰视高空,仅露天光一线;由于峡内少光水深,潭水呈暗黑色,故名之为“黑龙潭”。潭后有黑龙飞瀑从断崖上泄下,如白练飘忽,哗哗作响;暗中有亮,静中有声,幽光明灭,亦奇亦幻,置身其中,恍恍然如临梦境,冥冥中如在世外,不禁令人毛骨悚然。

飞龙峡、飞龙潭、飞龙瀑

飞龙峡蜿蜒曲折数百米,崖墙高低参差,峡谷宽窄不一,走势若飞龙,故名。飞龙峡内飞龙潭直径约25米,深10米。潭后有15米高的飞龙瀑布,如一条巨龙插入水中,气势壮观。飞龙峡内还有两组连体水潭,分别叫阴阳潭和串珠潭。阴阳潭由两个水潭衔接一起,像一个卡腰宝葫芦,水深约12米。因高峡内阳光照射不匀,明暗有别,所以有“阳潭”、“阴潭”之说。串珠潭是三个近似圆形的水潭连在一起,看似串珠,所以叫故名串珠潭;三潭之间,串珠潭溪水相连,清澈见底的河床上有一朵朵图案,艳若桃花,所以又叫“桃花联珠潭”。

石龛瓮谷组景

飞龙峡内有一段呈曲面对峙的崖墙,崖墙上的平行层理和纵向节理纵横交织,像高高挂起的麻帐丝幔,幅折弧曲,在崖墙中间呈现出类乎半球形的石龛,使整段峡谷变得口小肚大,仰视若置身瓮中,这便是地质学上的奇观——瓮谷。这也是华北古海洋沉积石英砂岩,经过长期流水冲刷旋蚀而形成的地质现象。飞龙峡中有两处瓮谷:第一个瓮谷最为典型,直径达 20 米,弧度270°;第二个瓮谷,经流水的切割后贯通为嶂谷,其实,在整个龙潭大峡谷两侧红崖绝壁的底部,因水流冲涮旋蚀而形成半球形石龛很多;瓮谷内的半球形石龛是在地壳运动中被抬升到崖墙中间的,因此才使整段峡谷呈现为瓮的形态。这类半球形石龛,在研究本地区新构造运动的特征以及地壳抬升速度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巷谷组景

巷谷:飞龙峡之后,有峡如百尺胡同。两边岩壁陡峭直立,谷底平直,步入其中,犹如穿街过巷,故名。

佛光罗汉像:走进巷谷,有许多柱形石并排立在崖壁上,高约20~25厘米,形似一排排罗汉像;午后阳光从谷底水面上折射到崖壁上,那一排排罗汉像闪闪发光,好似佛光闪耀,形成这“佛光罗汉像”的奇观。这本是石英砂岩柱状节理经过球状风化而形成的地质现象,却也有一段关于小白龙的故事。

话说龙娃在峡谷内一路走过青龙峡、青龙潭,黑龙峡、黑龙潭,飞龙峡、飞龙潭,如同身在画中游,心里好不自在。忽然他看见前面有一群游方和尚,就急急忙忙赶上去打话,问:“各位师傅,不在佛堂念经,来到这深山峡谷干什么?”和尚答道:“我们周游四方,是为了广布佛事,圆满功德。”龙娃说:“既然这样,这里风景多好,你们为什么不在这里打坐,为百姓做点功德呢?”和尚指指峡谷上方道:“那里一片佛光,我们正打算呢。”龙娃仰脸看看,窄窄的胡同,暗淡无光,便说:“黑洞洞的,哪来的佛光?”和尚道:“诚心佛事的人,往那里一站,佛光就显现了。”龙娃摇摇头不信。和尚看他小孩子好玩儿,便逗趣说:“敢打赌么?”龙娃一想,顺手指指脚下的河水说:“你能在这胡同里发出佛光,我就叫这河水往高处流!”谁料龙娃的话音刚落,只见这群和尚一跃而上,整整齐齐地站在了高崖上,霎那间金光闪闪,一片辉煌。龙娃愣了一下,拔腿就跑。他顺着巷谷往里跑了好一阵,刚要停下来喘口气,就听到后面远远传来和尚的声音:“小孩童,你跑什么?”龙娃说:“师傅,是我一时唐突,我哪能叫水往高处流呢!”那和尚的声音又道:“你不是也在这里做好事么,凡事只要诚心,说出去的话就一定能变成现实。你现在就往你的脚下看看……”龙娃往脚下一看,果然河水涌涌,却是从低处往高处流的……。

水往高处流:前面说的只是一段流传民间的神话故事,现实中不会有这种违背自然规律的事情。仔细观察这“水往高处流”的现象,只是人的一种错觉。原来这段河谷正好垂直于地层的走向,岩层的倾向与水流的方向相一致,人们视觉总是会把地层的层面误以为水平面,并把它作为流水的参照物,在河流的坡度小于地层的倾角时,就会产生这种“水往高处流”的视觉误差。

三、白龙湾小白龙永生

白龙湾:走出巷谷,豁然开朗,来到一处河湾;比起刚刚过来的狭谷,真可谓天高地阔,完全是一片新天地。因为传说小白龙在这里为我们英勇献身,人们把这道河湾叫白龙湾。天然盆景园:传说当年龙娃从巷谷走进河湾,见林茂草盛,阳光明媚,心里特别高兴,就随手折下一些树枝插在了石头上。令人称奇的是,像移栽“幽谷海棠”那样,那些树枝霎那间就变成了一丛绿树,而且枝叶繁茂,青翠欲滴,龙娃有意无意又给我们创造了一个“天然盆景园”。尤其是那棵高高的青檀树,傲然生长在光亮亮的巨石上,潇洒临风,卓然不群,不禁令人肃然起敬。“青青石上檀,贫居寒苦岩;虬虬顽固根,傲立万古年。”它的精神品格,足可为人楷模。

擎天刀碑石:无头冤神洞对面,有一个块直里立的巨型片石,其形状侧看似刀,正看似碑,高达50米,稳插地下,直刺云天,大有凌空遏云之势,堪称“天下第一刀”、“人间第一碑”。这是一块崩塌岩块,是在地壳运动中,由于崩塌时发生位移,使它巍然挺立于峡谷一侧。这块象形石高大雄伟,气势恢弘,而且一景多变,步移景换,从不同角度仰望,或苍鹰、或飞鸟、或飞鱼、或大刀、或天碑,大自然赋予其无限的美感令人叫绝。传说,这本是二郎神斩杀小白龙的大刀,圣母娲皇在安置了小白龙神位之后,又把二郎神丢下的大刀竖立起来,刀背对着无头冤神洞,于是二郎神斩杀小白龙的大刀,成了纪念小白龙的无字碑,人们称其为“擎天刀碑石”。当然,小白龙的故事未必真有,但多少年来人们一直颂扬的小白龙精神却是难能可贵的。

四、关于皇姑埯和骆宾王的传说

(一)皇姑厂干的传说

东汉末年,宦官乱政,董卓专权,朝廷内祸事不断。传说,有一年不知是哪位皇姑,为了逃避权臣的逼婚,逃出洛阳,乘车直奔新安北山通往山西的古道,打算去绛州避难。护送她出逃的有一位宫廷的小银匠,和一位马车夫。他们逃难的马车一路狂奔,走进了青河川,刚到红崖寺前,听到后面追杀声越来越近,情急之下,马车夫想出一条让皇姑脱身的计策:他让小银匠扶皇姑下车,顺着荒凉的龙潭沟逃进深山;自己却驾着马车顺着山窝河川古道,直奔黄河岸边,最后驱车跳进河………当追杀的骑兵赶到,见黄河里漂着一辆宫车,猜想皇姑已身赴黄河殉难,就拨转马头回洛阳复命去了。话说皇姑和小银匠逃进龙潭沟,走进一个小村庄。村民们很同情皇姑的遭遇,就领他们到村后,安身在两个山洞里,前边一点的住小银匠,后边隐秘一点的住皇姑,村民们习惯地叫这两个山洞为大皇姑厂干和小皇姑厂干。皇姑隐居在龙潭沟后,由于百姓们的看顾,生活虽无法与宫廷相比,却也衣食无忧。一年以后,洛阳政局渐趋平稳,皇上打听到皇姑在龙潭沟栖身的消息,遂命大臣来迎接她回宫。这时的皇姑已经和村民们打成一片,习惯了布衣素食的平民生活,也留恋这幽静美丽的山野,再也无意回到那血腥不断的皇宫里。听说皇上派近臣来接,她和村民们一起商量,把村头一家较宽敞的民房修整一下,做了临时的“接官厅”。皇姑在接官厅会见了来迎接她的京官,表明了自己坚不回宫的心志,特使无奈,只好回京去了。此后,皇姑和小银匠结了婚,在这朴实简陋的山洞里自食其力,安心度日,一直到他们偕老百年,人去洞空………关于大、小皇姑厂干的一段佳话却一直流传到今天。

(二)骆家村——骆宾王魂归之谜

龙潭大峡谷深处半坡上,有个骆家村;说是村,其实只有一户居民。这家姓骆,自称是骆宾王的后裔,因此引起众多人的关注。骆宾王是唐代著名诗人,系唐初四杰之一。后来他从徐敬业起兵反对武则天,兵败后不知去向。是被杀?是逃匿?传说颇多。新安有个风景非常优美的去处,叫漏明崖,传说骆宾王逃匿之后,辗转多时,最后到新安隐居到这里,并有多首题咏漏明崖的诗。如:

1、渑邑漏明呈奇景,悬崖万仞石棱曾;(古时,曹村漏明一带曾属渑池)唇山白雾共旋绕,河水波绿萦带风。—《漏明吟》

2、层石远接天,绝顶上栖烟。松低轻盖偃,藤细若钩悬。石明如挂镜,苔分似列钱。暂策为龙仗,何处得神仙?—《过石门》

民国年间,漏明崖傍崖而建的庙宇中还存有多首骆宾王的题诗;至今附近村民家中还存有两块纪念骆宾王的诗碑。漏明崖近边有骆岭、骆村、骆庄等村名;龙潭大峡谷这家骆姓居民还能指出骆宾王墓之所在。“骆宾王魂归何处”这千年历史之谜,能否在这里得到破解,有待专家考证。

结束语:女士们,先生们,游客朋友们!洛阳龙潭大峡谷全部游程就要结束了。自然现象给人以启迪,神话传说给人以联想,地质现象则给人以科学知识。我们游览了龙潭大峡谷地质公园,相信大家会收获良多。我们殷情希望大家带走收获,丰富你的生活;留下意见,帮助我们改进工作;

祝大家旅途愉快!

有关洛阳市革命精神心得体会和感想六

各位游客:大家好!

今天我们参观游览的是世界地质公园、有世界上最美的峡谷之称的洛阳龙潭大峡谷景区。龙潭大峡谷风景区,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西北部群山之中、黄河的重要支流——青河川的深处,东距洛阳市80公里,属新安黛眉山峡谷群世界地质公园的组成部分。

青河发源于黄帝密都青要山北麓,流经龙潭大峡谷,在红崖山前与山窝河汇流,注入今天的黄河万山湖(小浪底水库)。青河川曾是古代中原地带通往山西绛州、侯马、太原一线的交通要道。

二、峡谷奇观

青河川中段突现一座山峰,叫红崖山,山前有红崖寺遗址红崖山:处在青河川正中,雄伟挺拔,峰峦叠翠,把青河川岔开:右边为山窝河谷,地势较缓,是古道通往黄河渡口的必经之地,并与峪里峡谷风景区连接;左边就是龙潭大峡谷,又称“八里迷谷”,一直通往黄帝密都青要山腹地,与双龙峡谷风景区连接。

红崖寺:山前的红崖寺,始建于唐朝初年,武则天当政时期,曾经名播四方,香火极盛;唐武宗时,大兴灭佛运动,红崖寺一度被毁。宋、元时期,更名为“三教堂”,仍由佛家法师住持,还是这条古道上名闻遐迩的著名寺院。元末明初,寺院毁于战火。明正德年间由法师宗玺主持重修,到嘉靖龙飞甲辰岁秋仲月由净恩法师主持续建竣工。后来,随着时势的发展,这条古道逐渐被废弃,寺院也随之萧条。红崖寺遗址南侧新建一座石牌坊,是龙潭大峡谷风景区的入口。牌坊前、后各有坊联。前联为:八里迷谷,桩桩迷景逗客伫;千尺险峡,步步险象着人惊。后联为:关峡相望,岚为轻云绕;潭瀑联珠,水呈青龙飞。两副对联形象地概括了峡谷内天造地设的雄奇景观,这就是我们要游览的地质公园——龙潭大峡谷风景区。

洛阳龙潭大峡谷全长4公里,从平面图上看,它很像一条东西横卧的巨龙,而且峡谷内处处以龙的传说为宗,所以历来人们都叫它龙潭大峡谷。从地质学的角度看,这里又是石英砂岩地质奇观展览馆。龙潭大峡谷(包括周围的峡谷群)反映的是距今12亿年前后华北古海洋沉积的特征,属于典型的中元古界紫红色石英砂岩构造。峡谷内悬崖如切,绝壁欲倾,长峡瓮谷,回旋迷离。崖壁上下,由流水长期冲刷旋蚀深切而显现的层理、节理纹路,把崖墙装饰得如帐如幔,幅折弧曲,形成高峡瓮谷,置身于此,大有如梦如幻的感觉。而且,由于地壳抬升和下陷交错形成的落差瀑布和水潭十分发育,每处潭、瀑都与周围地质环境,组合成一组别有韵致的自然景观,亦奇亦幻,原始古朴,具有 特殊的科学价值和美学价值。

1、峡口组景

关于五龙的神话传说:传说上古时代,茫茫宇宙本是混沌一团。自盘古开天辟地之后,清淡为气者冉冉升腾,慢慢聚成蓝天、白云、日月星辰;浑浊为物者沉沉下落,慢慢凝成大地,丛生万物。时有黑、白、青、黄、赤五龙,在大地形成之初,因布设山河功业卓著,被玉皇大帝封于黄河岸边、荆紫山下一处极其幽静的山间休养。天长日久,它们化作五条山脉,围清潭而卧,于是这里便有了“五龙潭”、“五龙瀑”、“五龙洞”、“五龙庙”和“龙潭大峡谷”之说。

五龙潭:龙潭大峡谷的第一道景观是由赤壁丹岩和龙潭、瀑布组成的山水画。赤壁丹崖为第四纪深切峡谷,位于峡谷口,高过百米,长达150米。峡谷崖墙下,是经人工堵截而形成的水潭,潭面长300米,宽50~150米,潭内碧水潋滟,可以荡舟行船;潭周围有五条山脉,犹如五条巨龙环抱着这清水一泓,人们按山脉水系,给它命名为“五龙潭”。关于五龙的神话传说就是由此附会而来的。

五龙瀑:龙潭大峡谷的河水从五龙潭后的绝壁悬沟口处跌落而下,轰然作响,犹如龙吟虎啸,声震山谷,形成一条壮观的瀑布,人们叫它“五龙瀑”。

五龙洞:在五龙瀑西侧岩壁上有一个深2米、宽3米、高5~6米的石洞,传说五龙庙里各位龙爷在五龙潭戏水之后,常来此洞中修神养性,所以人们称其为五龙洞。这里水雾蒸腾,时有岚烟聚散,颇具仙风神韵。其实,它原是由石英砂岩崩塌而形成的天然石洞。

五龙庙:传说五位龙爷在这里定居之后,常年耕云播雨,造福一方百姓,百姓们为它们建起了一座“五龙庙”。它们在这里常年安享人间香火,倒也悠闲自得。

龙潭大峡谷:传说五龙庙内黑、白、青、黄、赤五位龙爷中,惟有赤龙(就是人们常说的火龙)脾气最为暴躁,一天兄弟间因点小事发生口角,赤龙一赌气腾身跃起,一直飞到青要山南畛河上游择地另居,独自生活去了。现在那里还有座火龙庙,就是它的家。赤龙腾身飞走后,在它原来卧伏的身下,留下了一条蜿蜒曲折的深沟,就是我们今天的“龙潭大峡谷”。

2、黄龙峪组景

黄龙峪:从长61米的人工隧道进入峡谷之后,首先是地势比较平缓的黄龙峪,这是进入大峡谷的缓冲地段。在宽不足10米的狭谷中溪水淙淙,两侧悬崖上怪石嶙峋。这里水草丰美,主要有鳞毛蕨、蒲扇卷柏、地丁、厚朴、天麻、百合、海棠等植物,林林宗宗,翠色欲滴。

黄龙峪的其它景观尚有:镇山虎、锯齿崖、降龙棒等,都是根据岩石形象命名的象形景观。

幽谷海棠:走进黄龙峪,我们会发现一种草本植物特别茂盛,那就是城市居民家里阳台上、书案上喜欢摆放的四季海棠。它肥厚的桃形叶子,有婴儿巴掌大小,叶面嫩绿,叶背泛白,叶边和叶脉淡紫,开着粉红色的花朵,在或直立或挂伏的肥嫩紫茎上,婀娜多姿,显得特别精神。尤其在高峡内立陡的石壁上,几乎不见水土,它也能生长得那么旺盛,更显得这看似柔弱的小草有着顽强的生命力。

且说五龙庙五位龙爷中数白龙最小,大家都叫它小白龙。它生性活泼,喜欢异想天开,弄奇作怪。一日,它在五龙潭戏耍,突发奇想,一跃而跳上悬崖,摇身化作一个英俊少年,自称“龙娃”,连蹦带跳地走进龙潭大峡谷里。他左瞅瞅,右看看,突然发现:满沟的海棠花鲜艳夺目,而峡谷两边的石壁上却是光溜溜的,没有一丝绿意。于是他就把地上的海棠轻轻拔下,趁着根上带的那一点点泥土,一棵一棵地沾在峡谷的石壁上。不知是他龙的神力,还是峡谷里石头有灵气,这海棠一沾上石壁就活了,而且活得那么旺盛,那么有精神,原来光溜溜的石峡,一下变成了锦峡绣谷,充满了生气。龙娃一看,心里好不高兴!他一路走来,一心想为龙潭大峡谷锦上添花,在后面还有不少神来之笔,随着游程再给大家一一介绍。

3、高峡瓮谷组景

走过黄龙峪,突然高峡耸立,雄关挡路。放眼峡谷上空,岚烟四横,犹若淡云薄雾在轻舒曼卷。这就是在国内独具特色的双壁对峙、高峡连绵的石英砂岩大峡谷。峡谷内依次有青龙峡、青龙潭、青龙瀑,黑龙峡、黑龙潭、黑龙瀑,飞龙峡、飞龙潭、飞龙瀑等。潭前有关峡,潭后有飞瀑,关峡相望,潭泊联珠,瀑布连叠,飞练悬空,沟深谷狭,令人望而却步,真可谓桩桩迷景逗客伫,步步险象着人惊。

青龙峡、青龙潭、青龙瀑

青龙峡全长60米,高30米,宽不过5米,两侧石壁立陡;峡底为青龙潭,碧水如带,水深难测;潭后绝壁上,悬挂一条瀑布,水花四溅,高约10米。两侧石壁上布满四季海棠,倒映水中,绿色溢满水面,在天气晴好的中午时分,由于太阳光的折射,崖壁上犹如青龙游动,故以“青龙”名之。

黑龙峡、黑龙潭、黑龙瀑

黑龙峡全长20米,高过50米,两侧立壁欲倾,仰视高空,仅露天光一线;由于峡内少光水深,潭水呈暗黑色,故名之为“黑龙潭”。潭后有黑龙飞瀑从断崖上泄下,如白练飘忽,哗哗作响;暗中有亮,静中有声,幽光明灭,亦奇亦幻,置身其中,恍恍然如临梦境,冥冥中如在世外,不禁令人毛骨悚然。

飞龙峡、飞龙潭、飞龙瀑

飞龙峡蜿蜒曲折数百米,崖墙高低参差,峡谷宽窄不一,走势若飞龙,故名。飞龙峡内飞龙潭直径约25米,深10米。潭后有15米高的飞龙瀑布,如一条巨龙插入水中,气势壮观。飞龙峡内还有两组连体水潭,分别叫阴阳潭和串珠潭。阴阳潭由两个水潭衔接一起,像一个卡腰宝葫芦,水深约12米。因高峡内阳光照射不匀,明暗有别,所以有“阳潭”、“阴潭”之说。串珠潭是三个近似圆形的水潭连在一起,看似串珠,所以叫故名串珠潭;三潭之间,串珠潭溪水相连,清澈见底的河床上有一朵朵图案,艳若桃花,所以又叫“桃花联珠潭”。

石龛瓮谷组景

飞龙峡内有一段呈曲面对峙的崖墙,崖墙上的平行层理和纵向节理纵横交织,像高高挂起的麻帐丝幔,幅折弧曲,在崖墙中间呈现出类乎半球形的石龛,使整段峡谷变得口小肚大,仰视若置身瓮中,这便是地质学上的奇观——瓮谷。这也是华北古海洋沉积石英砂岩,经过长期流水冲刷旋蚀而形成的地质现象。飞龙峡中有两处瓮谷:第一个瓮谷最为典型,直径达 20 米,弧度270°;第二个瓮谷,经流水的切割后贯通为嶂谷,其实,在整个龙潭大峡谷两侧红崖绝壁的底部,因水流冲涮旋蚀而形成半球形石龛很多;瓮谷内的半球形石龛是在地壳运动中被抬升到崖墙中间的,因此才使整段峡谷呈现为瓮的形态。这类半球形石龛,在研究本地区新构造运动的特征以及地壳抬升速度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巷谷组景

巷谷:飞龙峡之后,有峡如百尺胡同。两边岩壁陡峭直立,谷底平直,步入其中,犹如穿街过巷,故名。

佛光罗汉像:走进巷谷,有许多柱形石并排立在崖壁上,高约20~25厘米,形似一排排罗汉像;午后阳光从谷底水面上折射到崖壁上,那一排排罗汉像闪闪发光,好似佛光闪耀,形成这“佛光罗汉像”的奇观。这本是石英砂岩柱状节理经过球状风化而形成的地质现象,却也有一段关于小白龙的故事。

话说龙娃在峡谷内一路走过青龙峡、青龙潭,黑龙峡、黑龙潭,飞龙峡、飞龙潭,如同身在画中游,心里好不自在。忽然他看见前面有一群游方和尚,就急急忙忙赶上去打话,问:“各位师傅,不在佛堂念经,来到这深山峡谷干什么?”和尚答道:“我们周游四方,是为了广布佛事,圆满功德。”龙娃说:“既然这样,这里风景多好,你们为什么不在这里打坐,为百姓做点功德呢?”和尚指指峡谷上方道:“那里一片佛光,我们正打算呢。”龙娃仰脸看看,窄窄的胡同,暗淡无光,便说:“黑洞洞的,哪来的佛光?”和尚道:“诚心佛事的人,往那里一站,佛光就显现了。”龙娃摇摇头不信。和尚看他小孩子好玩儿,便逗趣说:“敢打赌么?”龙娃一想,顺手指指脚下的河水说:“你能在这胡同里发出佛光,我就叫这河水往高处流!”谁料龙娃的话音刚落,只见这群和尚一跃而上,整整齐齐地站在了高崖上,霎那间金光闪闪,一片辉煌。龙娃愣了一下,拔腿就跑。他顺着巷谷往里跑了好一阵,刚要停下来喘口气,就听到后面远远传来和尚的声音:“小孩童,你跑什么?”龙娃说:“师傅,是我一时唐突,我哪能叫水往高处流呢!”那和尚的声音又道:“你不是也在这里做好事么,凡事只要诚心,说出去的话就一定能变成现实。你现在就往你的脚下看看……”龙娃往脚下一看,果然河水涌涌,却是从低处往高处流的……。

水往高处流:前面说的只是一段流传民间的神话故事,现实中不会有这种违背自然规律的事情。仔细观察这“水往高处流”的现象,只是人的一种错觉。原来这段河谷正好垂直于地层的走向,岩层的倾向与水流的方向相一致,人们视觉总是会把地层的层面误以为水平面,并把它作为流水的参照物,在河流的坡度小于地层的倾角时,就会产生这种“水往高处流”的视觉误差。

三、白龙湾小白龙永生

白龙湾:走出巷谷,豁然开朗,来到一处河湾;比起刚刚过来的狭谷,真可谓天高地阔,完全是一片新天地。因为传说小白龙在这里为我们英勇献身,人们把这道河湾叫白龙湾。天然盆景园:传说当年龙娃从巷谷走进河湾,见林茂草盛,阳光明媚,心里特别高兴,就随手折下一些树枝插在了石头上。令人称奇的是,像移栽“幽谷海棠”那样,那些树枝霎那间就变成了一丛绿树,而且枝叶繁茂,青翠欲滴,龙娃有意无意又给我们创造了一个“天然盆景园”。尤其是那棵高高的青檀树,傲然生长在光亮亮的巨石上,潇洒临风,卓然不群,不禁令人肃然起敬。“青青石上檀,贫居寒苦岩;虬虬顽固根,傲立万古年。”它的精神品格,足可为人楷模。

擎天刀碑石:无头冤神洞对面,有一个块直里立的巨型片石,其形状侧看似刀,正看似碑,高达50米,稳插地下,直刺云天,大有凌空遏云之势,堪称“天下第一刀”、“人间第一碑”。这是一块崩塌岩块,是在地壳运动中,由于崩塌时发生位移,使它巍然挺立于峡谷一侧。这块象形石高大雄伟,气势恢弘,而且一景多变,步移景换,从不同角度仰望,或苍鹰、或飞鸟、或飞鱼、或大刀、或天碑,大自然赋予其无限的美感令人叫绝。传说,这本是二郎神斩杀小白龙的大刀,圣母娲皇在安置了小白龙神位之后,又把二郎神丢下的大刀竖立起来,刀背对着无头冤神洞,于是二郎神斩杀小白龙的大刀,成了纪念小白龙的无字碑,人们称其为“擎天刀碑石”。当然,小白龙的故事未必真有,但多少年来人们一直颂扬的小白龙精神却是难能可贵的。

四、关于皇姑埯和骆宾王的传说

(一)皇姑厂干的传说

东汉末年,宦官乱政,董卓专权,朝廷内祸事不断。传说,有一年不知是哪位皇姑,为了逃避权臣的逼婚,逃出洛阳,乘车直奔新安北山通往山西的古道,打算去绛州避难。护送她出逃的有一位宫廷的小银匠,和一位马车夫。他们逃难的马车一路狂奔,走进了青河川,刚到红崖寺前,听到后面追杀声越来越近,情急之下,马车夫想出一条让皇姑脱身的计策:他让小银匠扶皇姑下车,顺着荒凉的龙潭沟逃进深山;自己却驾着马车顺着山窝河川古道,直奔黄河岸边,最后驱车跳进河………当追杀的骑兵赶到,见黄河里漂着一辆宫车,猜想皇姑已身赴黄河殉难,就拨转马头回洛阳复命去了。话说皇姑和小银匠逃进龙潭沟,走进一个小村庄。村民们很同情皇姑的遭遇,就领他们到村后,安身在两个山洞里,前边一点的住小银匠,后边隐秘一点的住皇姑,村民们习惯地叫这两个山洞为大皇姑厂干和小皇姑厂干。皇姑隐居在龙潭沟后,由于百姓们的看顾,生活虽无法与宫廷相比,却也衣食无忧。一年以后,洛阳政局渐趋平稳,皇上打听到皇姑在龙潭沟栖身的消息,遂命大臣来迎接她回宫。这时的皇姑已经和村民们打成一片,习惯了布衣素食的平民生活,也留恋这幽静美丽的山野,再也无意回到那血腥不断的皇宫里。听说皇上派近臣来接,她和村民们一起商量,把村头一家较宽敞的民房修整一下,做了临时的“接官厅”。皇姑在接官厅会见了来迎接她的京官,表明了自己坚不回宫的心志,特使无奈,只好回京去了。此后,皇姑和小银匠结了婚,在这朴实简陋的山洞里自食其力,安心度日,一直到他们偕老百年,人去洞空………关于大、小皇姑厂干的一段佳话却一直流传到今天。

(二)骆家村——骆宾王魂归之谜

龙潭大峡谷深处半坡上,有个骆家村;说是村,其实只有一户居民。这家姓骆,自称是骆宾王的后裔,因此引起众多人的关注。骆宾王是唐代著名诗人,系唐初四杰之一。后来他从徐敬业起兵反对武则天,兵败后不知去向。是被杀?是逃匿?传说颇多。新安有个风景非常优美的去处,叫漏明崖,传说骆宾王逃匿之后,辗转多时,最后到新安隐居到这里,并有多首题咏漏明崖的诗。如:

1、渑邑漏明呈奇景,悬崖万仞石棱曾;(古时,曹村漏明一带曾属渑池)唇山白雾共旋绕,河水波绿萦带风。—《漏明吟》

2、层石远接天,绝顶上栖烟。松低轻盖偃,藤细若钩悬。石明如挂镜,苔分似列钱。暂策为龙仗,何处得神仙?—《过石门》

民国年间,漏明崖傍崖而建的庙宇中还存有多首骆宾王的题诗;至今附近村民家中还存有两块纪念骆宾王的诗碑。漏明崖近边有骆岭、骆村、骆庄等村名;龙潭大峡谷这家骆姓居民还能指出骆宾王墓之所在。“骆宾王魂归何处”这千年历史之谜,能否在这里得到破解,有待专家考证。

结束语:女士们,先生们,游客朋友们!洛阳龙潭大峡谷全部游程就要结束了。自然现象给人以启迪,神话传说给人以联想,地质现象则给人以科学知识。我们游览了龙潭大峡谷地质公园,相信大家会收获良多。我们殷情希望大家带走收获,丰富你的生活;留下意见,帮助我们改进工作;

祝大家旅途愉快!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