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财经素养课程标准心得体会总结(大全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1 14:49:56 页码:12
最新财经素养课程标准心得体会总结(大全9篇)
2023-11-21 14:49:56    小编:ZTFB

心得体会是通过个人对某一事物或经历的感悟和思考而形成的一种文字表达。在写心得体会时,要善于借鉴他人的经验和观点,丰富自己的思考角度。以下范文展示了不同人在总结中的不同思路和观点。

财经素养课程标准心得体会总结篇一

近年来,社会对于财经素养的重视程度不断上升。作为迎合这一需求的一项重要举措,财经素养课程标准的制定成为了全国范围内的关注热点。通过了解和学习财经素养课程标准,我深刻体会到其对于培养学生良好财经素养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我将从课程设计、实施效果、实践能力培养、自我管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首先,财经素养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课程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实践操作,从中获取知识、培养技能。这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强化记忆,并将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中。通过实操,我发现自己对于财经方面的知识掌握更加深入、细致。这样一来,学生将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环境,迅速上手并应对现实问题。

其次,财经素养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财经是一个重视时间、事务管理的学科,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时间和资源。课程标准通过对学习内容进行分段、分模块的设计,使学生学会制定目标、制定计划,并不断进行反思和总结。通过参加课程,我深切体会到,自我管理能力对于提高学习效率和自律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再次,财经素养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在今天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并与人类和谐相处。课程标准通过设计团队合作、实践任务和社团活动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和领导力。通过这些活动,我不仅提高了自己的社交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还学会了如何处理与人的关系,这对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财经素养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的财经意识和责任感。财经是一个极其关键的领域,涉及到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利益。课程标准通过财经理论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明白财经决策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财经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通过课程学习,我十分明白个人的财经决策不仅仅影响到自己,还会对家庭和社会造成影响。因此,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我会更加谨慎地做出财经决策,对自己和家庭负责。

最后,财经素养课程标准注重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财经素养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积累,还需要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操作中。课程标准通过设计实践任务和案例研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财经问题解决能力和应用能力。通过参与这些实践活动,我学会了如何分析、解决实际的财经问题,感受到了理论知识的实用性和价值,这些对于提高自己的职业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财经素养课程标准的制定对于培养学生良好财经素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实践能力培养、自我管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财经意识和责任感的培养,以及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课程标准使学生在财经领域具备了更强的竞争力和适应能力。我深刻认识到,财经素养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对于我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我会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的财经素养水平。

财经素养课程标准心得体会总结篇二

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人类已经进入信息时代。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需要具备优异的学术成绩,还需要具备良好的素养。这就是素养型课程的重要性所在。作为一名教育者,我有幸参与了素养型课程的研究和探讨,在实践中收获颇丰。这篇文章将分享我的个人心得和体会。

素养型课程标准是指鉴定和认证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标准。它旨在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创造力、批判性思考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全球意识,从而让学生具备丰富的思想、优秀的人格和实用的技能。素养型课程标准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就,更注重整体素质的提高,是培养未来领袖和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在我看来,素养型课程标准是未来教育的方向。

在实践过程中,我注意到素养型课程标准注重学生的发展和创新,而非单纯的知识传授。教学目标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教学质量,而不是教学内容的数量。教学方法也更加注重学生参与、合作、实践和体验。在实践中,我的教学方法发生了很大变化,更加注重学生的主动思考和参与,尝试不同的教学手段来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创造力。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素养,更能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

通过素养型课程标准的实践,我发现课程设置更趋于完善和系统。以前,我仅仅注重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方法,并无系统地考量学生的发展和进步。而现在,我特别关注课程设置的连贯性和系统性,注重不同级别和不同领域的协调性和衔接性。通过课程的系统设置,能够更好的满足学生不同阶段的发展需求,从而培养他们的全面素养。

在素养型课程标准的实践过程中,我也深刻感受到教师的角色更加重要。教师要成为素养提升的重要推手,不仅要有卓越的教学能力,更要拥有敏锐的教学理念和教育责任感。在协同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加强支持和互助,再加之与学生的互动,营造创新和鼓励学习的环境,以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五、小结与展望。

通过素养型课程标准的实践,我深刻认识到它的重要性所在,它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素养,强调教学的质量与效果。所以,仅仅传授知识已经不能满足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而是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希望这篇文章能够让更多教育者了解、重视和参与素养型课程标准的实践,为培育更多的优秀人才做出积极的贡献。

财经素养课程标准心得体会总结篇三

作为一名学习财经专业的学生,我深知学习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培养专业能力和素质,是大学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而财经课程建设标准,更是这个任务的重要保障。在学习的过程中,我越来越能感受到标准的作用和意义,同时也有一些心得体会。

第一段:标准的作用与意义。

我们首先来讲一下标准的作用与意义。标准是一种技术规范和行为准则,在各产业和领域中有着广泛的运用,而财经课程标准更是作为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它明确了课程的内容、目标、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重要方面,目的在于优化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水平,进一步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那么,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呢?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财经课程的必要性和意义,彻底明确学习的目标。其次,我们需要了解财经课程的结构和课程设置,包括主干课程和选修课程,这些课程的设置应该具有针对性、前瞻性和实践性。此外,我们需要了解教学方法和考核制度的设置,这关系到教学质量的评价和提升。

如果我们想要更好地学习,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实施方面,财经课程建设标准要以实践为基础,注重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的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此外,要加强实践硬件设施建设,以保证教学的质量。

匠心独运、开创先河是成功的关键。财经课程建设标准的实践,需要不断追求卓越,依据标准制定自己的改革方案,着力构建更高效、更创新、更有质量的教学方案。同时,学生也需要借鉴教学评估结果,对自身进行全面而科学的评估,并在未来的学习中不断地努力改进。

财经课程建设标准,能对培养财经人才有很大的作用。在经济发展动荡的时期,如何培养符合市场需要的财经人才,就更显得重要。财经课程建设标准就是为了应对这一需求而设定的,能够提高教育质量,使学生能够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提升就业能力,为社会做出更有价值的贡献。

总结: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教育也在不断变革和创新。财经课程建设标准,正是对教育创新的一种体现。只有引导教育向更加高效、科学、有益的方向发展,以更高的标准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和优化,才能促进和保证未来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进行。

财经素养课程标准心得体会总结篇四

素养型课程标准自2000年制定以来,已经成为了中国基础教育的重要指导标准。随着时代的变迁,人类社会对于人才需求的变化,国家对于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素养型课程标准也随之不断完善、升级。在我进行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素养型课程标准对于培养学生的全面素养、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的重要性。

素养型课程标准强调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着力于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交际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等多方面素养的提升。与传统的知识型课程相比,素养型课程更注重学生的主体性、问题意识、跨学科融合、实践性、人文关怀、国际视野等方面的需求。素养型课程标准的意义在于为学校和教师提供了统一的指导思想和实践模式,告诉我们对于培养学生的素养和能力应该如何进行。

我们知道,将素养型课程标准落实到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中是一件需要认真思考和精心设计的事情。首先,需要对每个学生的发展特点和需求进行深入的探究和研究。其次,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每个学科的知识资源,注重跨学科融合的设计和实践。最后,要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性,采用启发式和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素养型课程标准对于学生的影响是全面、深远和长久的。首先,通过素养型课程的实施,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将得到进一步发展和提升。其次,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能力也将得到提高,能够自主地、自发地展开探究性学习,挖掘和利用各种资源进行学习和实践。最后,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合作能力也将得到提升,能够更好地与他人协作、沟通和交流。

第五段:总结和展望。

总之,素养型课程标准的推出和实践,为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提供了有力的指导和支持。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我们需要继续拓展和完善素养型课程标准,注重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充分发挥教育的育人功能,为素养型人才的培养提供更好的教育和人才培养环境。

财经素养课程标准心得体会总结篇五

2022年4月21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最新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忽如一夜春风来,吹得千万“教研”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调育人为本,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4月30日,我和工作坊的老师们在线上认真学习了2022《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通过这次对道德与法治新课标的集体学习,给我最切身的体会就是教师教育理念要更新,教学方法要逐渐改革,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和谐互动,共同探讨、交流经验、增加实践。在学习新课标这段时间,我对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对教研活动的开展也有了更多的思考。用新课标的理念,对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这给我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上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我将这次新课程学习体会总结如下:。

一、“指明方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新课标提出的核心素养包括: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五个方面。

这五个方面的核心素养相互交融,但各有侧重,不可相互替代,覆盖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全部课程内容,既突显了课程在培养时代新人方面的独特贡献,符合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发展特征,又与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保持衔接,体现了育人方式的阶梯式上升和培养目标上一致的一体化设计。

我们道法课教师围绕核心素养开展教学,就是要确立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的核心地位和统帅地位,使教学的一切要素、资源、环节、流程、活动都围绕核心素养组织和展开,并最终指向核心素养的生成和发展。立足核心素养,教学目标制定就要彰显铸魂育人要求。教师要将核心素养的培养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确立教学目标时应该坚持三个导向:

(一)坚持鲜明的政治导向。

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人,用党的理想信念凝聚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人,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激励人,培养造就大批堪当时代重任的接班人。

(二)坚持清晰的价值导向。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想政治课程。是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和法治素养,融合道德教育、国情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文化教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和法治育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具有政治性、思想性和实践性。道德与法治课程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即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三)坚持明确的知行要求。

设计具体的教学目标时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实际,确保教学目标的适切性和可操作性。

二、“明确导向”——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总体应该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新课标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引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方向,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新课标(2022)中的核心素养要求以阶梯化呈现。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认知规律,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核心素养要求具体在四个学段以阶梯化呈现。

课程内容选取时要更加突出政治性和时代性。在2011年版课程标准基础上,删除与课程性质不一致以及与其他学科重复的内容,着力确立学生学会做人、做事的道德与法治基础,增强“党的领导”、伟大建党精神、全过程人民民主等党和国家发展中重大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成果,增加反映文化传承创新、最新社会发展热点、国内外重大时政事件、与学生生活密切结合的各类情境内容。同时,课程内容设计要凸显一体化的要求,这为我们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也提出了新目标。

三、“注重策略”——“教、学、评”一致。

新课标(2022)提出要综合运用观察、访谈、作业、纸笔测试等方法全面获取和掌握学生道与法治课程核心素养的相关信息,要加强纸笔测试与观察、谈话等方式的结合,关注不同情景中学生品行日常表现,避免仅凭考试分数判断学生水平的传统单一评价方式。要根据评价情况及时分析原因,调整教学方式。

坚持素养导向的“评价与考试命题”强调将大主题蕴含在真实情境与任务中,考查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完成真实任务时能够整体地综合运用知识、体现能力与情感态度的水平,注重知行合一。对评价原则、评价内容、评价主体、评价过程及评价标进行说明,给出样题,体现了评价对教学的引导作用,实现教、学、评一体化。

我认为,学习的目标是为了学以致用,而不是单纯地为了考试,为了升学,因此,作为教师确切有必要转变一下本人的角色地位,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真正地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一来,学生有了较自由的学习环境,有了与老师同等对话的机遇,变得越来越勇敢,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地表现自我。

新理念的学习始于当下,却不止于未来,新课标存在的意义是指导我们道德与法治教师有效开展课堂教学,而精准、细致的研读与解读才是新课标发挥作用的关键,因此在新课标诞生之际,对我们来说任重而道远。“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让新课标有效地指引我们每一次的备课、上课以及反思等教学行为,使其最大化地发挥指引作用。

时代赋予我们的不仅是机遇、更多的是挑战。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也会更加关注核心素养,结合生活实际进行补充说明、实践,不断创新活动方式、提升课堂效率,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财经素养课程标准心得体会总结篇六

财经素养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一项基本素质。为了提高学生的财经素养,教育部制定了财经素养课程标准。近日,我参加了一次研讨会,就这一课程标准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且在实际教学中进行了实践。以下是我对财经素养课程标准的心得体会。

首先,财经素养课程标准的制定是非常必要的。在当今社会,金钱已经成为了衡量一个人能力的重要标准之一。而财经素养就是指人们在处理金钱和财富时所需具备的相关能力和素质。财经素养课程标准的制定,可以帮助学生在学校阶段全面了解财经知识,提前培养正确使用金钱的观念和能力。通过这一标准,学生可以在学习和生活中获得财务管理、投资与理财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有助于他们未来面对职业和生活中的金钱问题时能够做出明智的决策。

其次,财经素养课程标准的内容非常丰富。根据标准,财经素养课程主要包括金钱与时间、收入与支出、储蓄和消费、投资与理财以及风险与保险等五个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全面覆盖了学生日常生活中与财经相关的方方面面。比如,金钱与时间部分主要教授如何正确利用时间进行经济活动,如何衡量时间与金钱的价值;收入与支出部分则帮助学生了解并掌握收入来源和支出方式;投资与理财部分教授学生投资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以及风险管理和保险的相关知识等。这些内容的设置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和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再次,财经素养课程标准的教学方法是灵活多样的。财经素养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讲授、实验、游戏和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比如,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编写家庭预算表,做到从收入到支出的全方位管理,培养他们的理财能力;还可以通过投资模拟游戏让学生模拟参与股市投资,锻炼他们的投资决策能力和风险意识。通过这些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学生不仅能够获得知识,还能够在实际操作中提高运用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的金融市场。

最后,财经素养课程标准的实施需要多方合作。财经素养的培养是学校、教师和社会共同努力的结果。学校要加强课程设置和教学质量把控,确保财经素养课程的有效实施;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社会也应该加强对财经素养的普及教育和实践教育,提供更多有关财经素养的信息和资源。只有各方共同努力,才能够更好地促进财经素养的培养和提高,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财经素养课程标准的制定对于提高学生的财经素养是非常必要的。这一标准的内容丰富多样,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实施需要各方的合作。通过学习和实践财经素养课程标准,学生能够全面了解财经知识,提高自身的财经素养水平,为未来的职业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我相信在财经素养课程标准的推广下,我们的社会将更加注重财经教育,培养更多具备财经素养的人才,推动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财经素养课程标准心得体会总结篇七

20xx年,教育部印发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十余年来,20xx版课程标准在推进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提升我国义务教育质量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国内外课程改革的推进,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及其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课程标准也存在一些与之不相适应的地方。20xx年1月,教育部启动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工作。在总结我国课程改革成功经验和汲取国际课程改革有益成果的基础上,修订组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进行了一体化的修订。修订后的课程标准由三本合为一本,统称为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以下主要从课程标准的修订背景与思路、主要内容与变化等方面进行解读,以帮助相关人员更好地领会和落实新课标。

一、修订背景与思路。

(一)体现新时代人才培养新要求,强化课程育人功能。

课程体现党和国家的意志,是重要的育人载体,直接关系人才的培养方向和质量,涉及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1]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2]6“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2]15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面对国家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面对党和人民对青少年的殷切期望,道德与法治课程必须回应时代之问,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强化课程的育人功能,引导学生认知、领悟、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等,增强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为培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打下牢固的思想根基。

(二)深入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0xx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这一时期心智逐渐健全,思维进入最活跃状态,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3]。其后,20xx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指出坚持党对思政课建设的全面领导,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统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建设形成协同效应,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全面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等要求。2020年12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根据学生成长规律,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按照循序进、螺旋上升的原则,构建了大中小学一体化思政课课程目标、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材体系。围绕思政课教师的培养问题,20xx年9月,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力求通过一系列政策举措,切实配齐建强师资队伍,打造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名师辈出的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与此同时,教育部强化重大主题教育整体设计,研究制定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指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指导纲要》等指导性文件。

上述关于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讲话和相关文件,为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的修订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政治思想、道德规范和法治观念教育,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要基于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统筹设计一至九年级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标准等;要积极促进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师德修养、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和思政课专业素养、教育教学能力,结合教学内容,提供可操作的教学建议,引导教师采用和探索议题式、体验式、项目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促进教师的成长发展。

(三)与党的理论创新同步推进,发挥课程的思想引领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各项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时代的变化、社会的发展要求思政课积极回应和体现党和国家高度关注的重要问题,反映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科技发展的新成果,与党的理论创新同步前进。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的修订,注重体现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充分反映党的重大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成果,帮助学生理解党的初心使命,领悟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了解我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的决定性成就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远大理想。

(四)汲取国际课程改革有益成果,开阔研究视野。

自20世纪末以来,关于核心素养及其评价的研究,成为世界范围内教育改革的热点与潮流。时代在变化,知识形态也在发生相应的变化。在知识经济、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和全球化时代,很多国家、地区和组织不约而同地将教育发展的目标和课程改革的重心指向了核心素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欧盟、美国、法国、澳大利亚、芬兰、日本、韩国等,纷纷开启了关于核心素养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研究,深入探索了核心素养的内涵,创造性地提出了符合本国、本地区实际的素养框架模型,并启动了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课程、教学、教材和评价综合改革,开发了pisa等国际大型素养测评项目。

二、主要内容与变化。

(一)凝练了五大核心素养,确立了课程培养目标。

20xx年版课程标准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阐述课程目标的。新课标实现了对三维目标的传承与超越,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和细化,依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4],结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学生发展需要,凝练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着力培养的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五大核心素养,这是本次课程标准修订的一个主要变化。

1、彰显课程的育人价值。

上述五大核心素养是在深入分析道德与法治课程性质的基础上,总结课程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方面的突出贡献后凝练而成的,体现了课程在促进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上的独特价值。“政治认同”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具备的思想前提;“道德修养”是立身成人之本;“法治观念”是行为的指引;“健全人格”是身心健康的体现;“责任意识”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内在要求。课程标准对每个核心素养从内涵、主要表现和培养意义三个方面进行了具体阐述。这五个核心素养各有侧重、各有指向,也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

2、坚持课程目标的一体化设计。

从学段来看,在提炼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所要培养的核心素养时,体现了一体化的设计思路。这五个核心素养既符合义务教育阶段的育人规律和学生发展特征,同时也与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要求培养的核心素养保持有机衔接,体现出循序渐进性。

“政治认同”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和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目标中,均作为首要的核心素养提出,体现了思政课培养目标的一致性。同时,考虑到小学生和初中生的认知水平与行为能力,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提出了“法治观念”和“责任意识”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与对思想更为复杂、行为更为独立的高中生的“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核心素养培养要求形成进阶。此外,结合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特点和本阶段学生发展的需要,强调了“道德修养”和“健全人格”的培养。

新课标以培育核心素养为纲,描述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内容、研制学业质量标准、提出教学建议和规定考试命题原则。具体来说,基于学科本质及育人价值,提炼了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围绕核心素养描述了课程目标;基于核心素养及其水平,选择和确定课程内容;基于课程目标、依托课程内容,形成促进核心素养发展的议题式、体验式、项目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进行刻画,形成了学业质量标准;基于学业质量标准形成素养导向的考试评价原则,实现核心素养培养在课程中的有效落实。

4、体现总目标与学段目标的有机统一。

课程标准围绕五大核心素养,用具有统摄性、深刻性的大概念,描述了学生学习本课程后应该达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提出了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总目标。同时,考虑到义务教育阶段的年级跨度大,为了更好地将总目标进行分解和落实,帮助各学段明确落实五大核心素养培养的具体目标,课程标准按照一至二年级、三至四年级、五至六年级、七至九年级制定了学段目标,形成了学段间有序衔接、层层递进的目标阶梯,有效落实了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目标一体化设计的要求。

(二)更新了课程内容,建立了更加清晰的框架。

与20xx年版课程标准相比,修订后的课程内容有较大变化。课程内容反映新时代发展的伟大成就,框架和线索更加清晰,形成了学段间循序渐进的内容体系。

1、反映党和国家重大实践和理论创新成果,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党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的产物,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行动指南。道德与法治课程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课程内容充分反映新时代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反映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呈现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和理论探索,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国情和世界发展大势,关心国家发展,关注公共事务。以学生的真实生活为基础,增强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和现实性,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建立了主题鲜明、线索清晰的内容框架。

课程内容以道德与法治教育为框架,有机融入国家安全教育、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劳动教育以及信息素养教育、金融素养教育等相关主题,强化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革命传统和法治教育。同时,道德与法治课程以“成长中的我”为原点,将学生不断扩大的生活和交往范围作为建构课程内容的基础,依据我与自身,我与自然、家庭、他人、社会,我与国家和人类文明关系的逻辑呈现教育主题。

3、坚持一体化设计思路,形成了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内容体系。

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按照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的思路,统筹小学与初中的课程内容,构建起四个学段围绕主题内容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课程内容体系。这样既避免了学段间的交叉重复,形成学段间层层深入的学习进阶,又与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有机衔接,有效落实了思政课课程内容一体化的要求。

(三)新增了学业质量标准,引导树立科学的学业质量观。

20xx版课程标准没有学业质量内容,新课标则在第五部分专门论述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业质量,体现了教—学—评一体化的思想。在“双减”背景下,学业质量标准承担着减负提质的功能,对于提升基础教育质量发挥着重要作用。

课程标准界定了学业质量的内涵。学业质量标准通常也叫“学业成就标准”,是指学生在完成本阶段课程学习任务后应该具备的核心素养及其表现水平。学业质量标准与课程目标直接相连,反映课程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基本要求。同时,学业质量标准作为学生学业成就水平表现的质量标准,是教育质量的重要体现,也是衡量教育质量高低的关键指标。

课程标准概括了学业质量标准的功能。学业质量标准能够引导教师转变育人方式,树立科学的学业质量观。学业质量标准不是传统的知识本位的内容标准,不是衡量学生知识点掌握的多少和深浅,而是以素养为导向,全面反映学生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关键能力,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因此,素养导向的学业质量标准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的重要手段,能够促进教师形成科学的质量观和人才观。同时,学业质量标准也是指导评价与考试命题、教材编写、教学与课程资源建设的基本依据。

核心素养具有综合性、内隐性,一般不能直接观测,需要通过将其转化为具有操作性、可观测的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的行为表现。这些行为表现要具有“够清晰”“易辨识”“可操作”的特点。学业质量标准通过描述学生学习课程后能够做什么的关键特征,反映课程目标的达成度,即:在什么情境条件下,学生能够做什么、完成什么,表现出什么素养。与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一样,学业质量标准也采取分学段描述的方式,形成了清晰的水平梯度。

(四)贯彻落实“八个相统一”要求,提出具体教学建议。

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按照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要求,贯彻落实“八个相统一”的要求,增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教学目标的制订要超越双基目标、三维目标,把促进学生的素养发展置于核心位置,制订彰显铸魂育人的教学目标。结合思政课的特点,在确立教学目标时,要旗帜鲜明地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正确的价值导向,引导学生知行合一。

教学内容要体现时代发展的脉搏,及时跟进社会发展进程,关注国内外大事,将党和国家重大实践和理论创新成果引入课堂,引导学生了解社会生活中的现象,思考社会问题,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教学内容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教学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的原则。教师既要把教学内容讲清楚讲透彻,也要注重启发学生,把说理教育与启发引导有机结合起来。灌输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基本方法,道德与法治课程离不开必要的灌输,但同时也要注重启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水到渠成得出结论。

教学要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丰富学生的实践体验,倡导案例教学和议题式、体验式、项目式等教学方式,以及参观访问、生产劳动、研学旅行等多种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扩展视野、提升能力、学以致用。

(五)发挥评价的育人作用,实现教—学—评的一致性。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对于促进教育教学的健康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克服唯分数、唯升学的功利化倾向,新课标不仅给出了具体的评价建议,还专门论述了学业水平考试的命题要求,引导确立科学的育人目标,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

评价不等于考试,评价是一个内涵和外延更为丰富的概念。核心素养导向的评价内容不是单纯考查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而是“涉及价值观念、学习态度、过程表现、学业成就等多方面”,包括学生的知、情、意、行,强调对学生核心素养的综合发展状况进行全面判断。同时,评价也不仅是在学生学习一段时间之后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而是“贯穿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的全过程和教学的各个环节”。评价伴随着整个学习过程和教学过程,与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交织在一起,发挥评价改进学习、促进教学的作用。

新课标强调评价要坚持素养导向的基本原则,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通过对学生理想信念、爱国情怀、担当精神、品德修养、法治观念和日常品行表现等进行全面而综合的评价,发挥以评促学、以评促教、以评育人的功能。为了能够落实核心素养导向的评价,还提出一系列具体的评价建议:重视表现性评价,鼓励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等多方主体的参与,发挥育人合力;采取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更加多元的评价办法,综合运用观察、访谈、作业、纸笔测试等方法,全面获取学生的相关信息;抓住课堂评价、作业评价、期终评价等主要环节有效落实评价;评价结果可以采用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避免单纯以分数评价学生,可以采用等级制加评语的方式呈现,还要进行有针对性和差异化的评价。

课程标准明确了学业水平考试的命题要求,对考试性质与目的、命题原则、命题规划、题目命制等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同时,为了让教师易于理解和掌握,还给出了三道样题示例,对每道试题的命题立意和考查内容作了具体说明。

 

财经素养课程标准心得体会总结篇八

2022年5月11号下午,我倾听了韩震教授就2022年版《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进行了解读。坐在屏幕下的我,用心地聆听着韩教授对《新课标》的解读,咀嚼着韩教授说的每一句话,回忆着自己的课堂,思考着今后的教学走向,感受颇多。用新课标的理念,给我在小学道法教学上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一、“指明方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新课标提出的核心素养包括: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五个方面。

这五个方面的核心素养相互交融,但各有侧重,不可相互替代,覆盖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全部课程内容,既突显了课程在培养时代新人方面的独特贡献,符合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发展特征,又与初高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保持衔接,体现了育人方式的阶梯式上升和培养目标上一致的一体化设计。

我们道法课教师围绕核心素养开展教学,就是要确立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的核心地位和统帅地位,使教学的一切要素、资源、环节、流程、活动都围绕核心素养组织和展开,并最终指向核心素养的生成和发展。立足核心素养,教学目标制定就要彰显铸魂育人要求。教师要将核心素养的培养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确立教学目标时应该坚持三个导向:

(一)坚持鲜明的政治导向。

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人,用党的理想信念凝聚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人,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激励人,培养造就大批堪当时代重任的接班人。

(二)坚持清晰的价值导向。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想政治课程。是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和法治素养,融合道德教育、国情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文化教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和法治育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具有政治性、思想性和实践性。道德与法治课程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即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三)坚持明确的知行要求。

设计具体的教学目标时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实际,确保教学目标的适切性和可操作性。

二、“明确导向”——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总体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新课标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引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方向,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新课标(2022)中的核心素养要求以阶梯化呈现。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认知规律,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核心素养要求具体在四个学段以阶梯化呈现。

同时,课程内容设计要凸显一体化的要求,这为我们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师也提出了新目标。

三、“注重策略”“教、学、评”一致。

新课标(2022)提出要综合运用观察、访谈、作业、纸笔测试等方法全面获取和掌握学生道与法治课程核心素养的相关信息,要加强纸笔测试与观察、谈话等方式的结合,关注不同情景中学生品行日常表现,避免仅凭考试分数判断学生水平的传统单一评价方式。要根据评价情况及时分析原因,调整教学方式。

我认为,学习的目标是为了学以致用,而不是单纯地为了考试,为了升学,因此,作为教师确切有必要转变一下本人的角色地位,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真正地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一来,学生有了较自由的学习环境,有了与老师同等对话的机遇,变得越来越勇敢,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地表现自我。

总之,道德与法治反映的是大社会,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做人,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上好道德与法治课,关键在教师。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以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作为一名普通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师,新课标存在的意义是指导我们道德与法治教师有效开展课堂教学,而精准、细致的研读与解读才是新课标发挥作用的关键。“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让新课标有效地指引我每一次的备课、上课以及反思等教学行为,使其最大化地发挥指引作用。

时代赋予我们的不仅是机遇、更多的是挑战。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也会更加关注核心素养,结合生活实际进行补充说明、实践,不断创新活动方式、提升课堂效率,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财经素养课程标准心得体会总结篇九

4月21日,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及16学科课程标准正式发布。我第一时间对新的课程方案和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进行了通读。新的课程方案优化了课程设置,将小学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初中原思想品德整合为“道德与法治”,进行一体化设计,完善了培养目标、细化了实施要求。新的课程标准,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增强了指导性,加强了学段衔接。实施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对推动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广大教育工作者也有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把握课程性质,培育时代新人。

道德与法治课程旨在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和人格修养等,增强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为培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打下牢固的思想根基。道德与法治教育基于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的需要,以正确的政治思想、道德规范和法治观念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系统化教育,在道德教育中发挥法治对道德的促进作用,在法治教育中发挥道德对法治的滋养作用,使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培养学生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作为思政课教师,必须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结合课程的政治性、思想性和综合性、实践性,正确解读教材释放的信息,充分发挥学校主导作用,与家庭、社会密切配合,拓宽教育途径,创新教育方法,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教学内容要围绕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法治精神,把“德”与“法”养成在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中,从而助推国民素质全面提升的国家战略。

强化课程理念,落实立德树人。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先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这是党中央在新时代对教育根本任务的新概括,是对学校德育地位和作用的新认识,是对学校教育的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作为思政课教师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及成长规律,按照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的思路,强化课程设计的整体性,立足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以社会发展和学生生活为基础,建立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育人机制,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的知行合一,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明确课程目标,实现核心素养。

新课标指出,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道德与法治课程,明确强调要着力培养学生五个方面的核心素养: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和责任意识。作为思政课教师,对于教材一定要正确的理解和把握,对于课程目标的建立需要紧紧围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使学生形成健全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形成法治信仰和维护公平正义的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培养学生的担当精神。

思政课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因此全体思政教师一定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要”和“八统一”要求,积极修为,努力将课堂作为发挥自己作用的主要岗位阵地,切实承担好铸魂育人的时代重任。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名师工作室,首先要以新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为指导思想,组织教师进行深入地学习,帮助教师准确理解和把握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新理念、新目标、新要求。其次加大教研力度,坚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教研工作方向,结合新课标要求重点开展教学过程方法探索、教法研究、教师专业培训、教学评价研究、教学调研指导等教研工作,形成浓厚的教研氛围,促进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高质量发展。最后作为学科带头人,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发挥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为打造出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助力。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