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山东九个比较优势心得体会及感悟 山东的三大特色优势(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1 18:05:44 页码:14
山东九个比较优势心得体会及感悟 山东的三大特色优势(4篇)
2023-01-11 18:05:44    小编:ZTFB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得一篇好的心得体会吗?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描写山东九个比较优势心得体会及感悟一

杜甫的一生是十分坎坷的。从三十五岁开始,他到长安谋求政治上的出路。在参加进士考试时,时相李林甫以“野无遗贤”为幌子,一个也不录取。他在长安城中,追随达官贵人,希望进入仁途。整整十年,毫无希望。最后,改变办法,直接向唐玄宗进献(三大礼赋),才引起注意。几经周折,终于得了个 “左卫率府兵曹参军(管理军械)”的小官。这时已是、安史之乱”的前夜了。

“安史之乱”爆发后,先被安禄山俘获,后只身逃出,才被肃宗李亨任命为左拾遗。由于营救房琯而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从此,他永远地离开了朝廷。公元七五九年,关中大旱,他随灾民流亡。随后,杜甫和家人一起,经由秦州(今甘肃省天水市)进入四川,在成都暂时安居下来。由于得到严武、高适等人的资助,在四川前后生活了共九个年头。

大历三年(公元768年)正月,杜甫离开四川,先后在湖北的江陵,公安和湖南的岳阳、长沙、衡阳流浪。公元七七0年,这位天才的诗人,终因贫病交加,死在汀江的一条破船上。

杜甫的诗惯以生动逼真的细节、精雕细刻的语言、铿锵流畅的音律、一唱三叹的韵味和博大精深的思想反映时代的呼声、人民的苦难和他自己的种.种感慨,使他自己成为唐代诗坛的伟大诗人,在中国诗歌史上放射着不灭的光辉。

杜甫和泰山关系密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杜甫的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到山东,是省亲的必楠。其次,唐人诗人率皆重视旅游,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是他们共同遵循的准则。杜甫青年时期先游吴越,次游齐赵,可以认为是增加阅历、开扩眼界的必不可少的行动。其三,友情所系。天宝三年秋,杜甫和李白、高适在河南洛阳相识,随后,结到河南东部和山东游历,并与李、高二人同宴于北海太守李邕家。此外,杜甫的另一好友苏源明亦在泰山读书(相传苏源明读书处在泰山山顶)。其四,山东文化的吸引。山东是孔孟的故乡,是我国古代文化的摇蓝,源远流长的文化,给杜甫以强烈的吸引。我们知道,杜甫曾多次游山东。其中,开元二十七年,杜甫在山东时,正是唐王朝追谥孔子为文宣王,改变孔子配享周公的位置,使孔子南向坐,与周公并列,大大提高孔地拉的时候,不会是偶然的巧合。据我们简略统计,从开元二十四年到二十八年,从天宝三年至四年,杜甫前后共有七年的时间在山东一带游历,山东风物对他的影响是可想而知的。

杜甫关于泰山的诗,首先和他到兖州看望父亲有关。他的《登兖州城楼》诗写道:

我到兖州来接受父亲教训的时候,

才第一次登上兖州城上的南楼。

远望天上的浮云连接着泰山和东海,

一望无际的平川连接着青州和徐州。

孤单矮小的周峄山上秦人的碑刻还在,

荒凉的城中鲁人的灵光殿依旧存留。

齐鲁在寺上演出过多少历史的活剧,

我凭眺历史的遗迹有无限感慨和忧愁。

这首诗的第一句原诗是:“东郡趋庭日”。东郡,指兖州,趋庭,是用典。据《论语·季氏》记载。有一次,孔子一人站在庭院中,他的儿子孔鲤疾走而过。孔子问孔鲤:“你学习‘诗’了吗?”孔鲤回答说:“没有。”孔子教训儿子说:“不学‘诗’,是无法把话说好的。”孔鲤就遵教学“诗”。又一日,孔子一人站在庭院里,孔鲤又疾走而过。孔子问孔鲤说:、你学习‘礼’了吗?”孔鲤回答说:“没有。”孔子又教训儿子说:“不学习‘礼’,你怎么会处世呢?”孔鲤就遵教学习‘礼’。因此,后来,“趋庭”一词就成为父教训儿子,儿子接受教训的代名词。由此可见,杜甫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当是青年时代来山东省亲时的作品。其次,在这首诗里,杜甫对山东有良好的印象。山东悠久的历史,古老的文化以及壮伟的风物在他的心灵中增添了感慨的情思。

在山东的游历,使杜甫对山东风士人情的认识逐渐深入,对山东的感情也逐渐加深,他在诗中称赞“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方位的历下人物;描绘“泰山雄地理,巨壑眇云庄”的泰山形胜。特别是号称五岳之首的泰山,时进在他的诗中出现。《对雨书怀走邀许主簿》诗说:

巍峨的泰山上浓云四起,

泼墨乌云在满天空翻腾。

轰轰的雷声使人心胆颤,

濠沱大雨吓得鱼下沉。

座中陈列的是贤人白酒,

门外传来的是长者车声。

相邀时恰值雨后的泥泞,

骑马到您的阶下来相迎。

前人以为,许主簿是任城(今山东省济宁市)的主簿(掌管文书印鑑),杜甫和他屡有交往。这首诗写泰山云雨雷鸣,十分有气势。我们知道,高山易聚云兴雨,所以《公羊传》上有“泰山的云彩,遇石崖而兴起,在极短暂的时间里连合成大片云团,不一会儿就可台布雨于天下”的记载。泰山云雨,清人叶燮在他的《原诗》中,借以形容写诗作文,别具风味。兹转译如下,以博一粲:

天和地表现出来的文章,就是风、云、雨、雷。大自然中的风、云、雨、雷变纪莫测,无边无际,是天地的神巧,也是极好的文章。试以一例为论:

泰山上的云彩,刚地极少极少,但不一会儿就遍布天下。我曾约有半年的时间住在泰山之下,熟悉泰山云彩变纪的情状;有时云兴起时只是极少极少,转眼之间,便充塞天地;有时候呼个山峰同时云出,气势甚大,但升至峰顶即自行消散;有时候浓云密布,连阴数月不散;有时候一顿饭的功夫,便云散天睛;有时云如黑漆;有时候云如白雪;有时候云大如鹏鸟(这当然是《庄子·消遥游》中的水击三千里,翘如天边之云的大鹏)的翅膀;有时候云丝散乱,状如人头上的乱发;有的庞然大块飘浮天际,别无相继;有的纤细连绵络绎不绝;忽而黑云大作,当地人以占卜预测说,将要下雨,然而终于不雨;忽而睛云展现,当地人又以占卜预测说,将要天睛,忽而终于下雨。云的形状动态,千变万化,没有一次是相同的。至于云的色彩、云的性情,也没有一次是相同的。泰山兴起的云有的归山,有的竞一去不返,有的全部归山,有的一半散去,一半归山,也没有是次是相同的。这就是天地自然的文章,也是极妙极工的文章。

描写山东九个比较优势心得体会及感悟二

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河南省巩县人。

杜甫的一生是十分坎坷的。从三十五岁开始,他到长安谋求政治上的出路。在参加进士考试时,时相李林甫以“野无遗贤”为幌子,一个也不录取。他在长安城中,追随达官贵人,希望进入仁途。整整十年,毫无希望。最后,改变办法,直接向唐玄宗进献(三大礼赋),才引起注意。几经周折,终于得了个 “左卫率府兵曹参军(管理军械)”的小官。这时已是、安史之乱”的前夜了。

“安史之乱”爆发后,先被安禄山俘获,后只身逃出,才被肃宗李亨任命为左拾遗。由于营救房琯而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从此,他永远地离开了朝廷。公元七五九年,关中大旱,他随灾民流亡。随后,杜甫和家人一起,经由秦州(今甘肃省天水市)进入四川,在成都暂时安居下来。由于得到严武、高适等人的资助,在四川前后生活了共九个年头。

大历三年(公元768年)正月,杜甫离开四川,先后在湖北的江陵,公安和湖南的岳阳、长沙、衡阳流浪。公元七七0年,这位天才的诗人,终因贫病交加,死在汀江的一条破船上。

杜甫的诗惯以生动逼真的细节、精雕细刻的语言、铿锵流畅的音律、一唱三叹的韵味和博大精深的思想反映时代的呼声、人民的苦难和他自己的种.种感慨,使他自己成为唐代诗坛的伟大诗人,在中国诗歌史上放射着不灭的光辉。

杜甫和泰山关系密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杜甫的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到山东,是省亲的必楠。其次,唐人诗人率皆重视旅游,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是他们共同遵循的准则。杜甫青年时期先游吴越,次游齐赵,可以认为是增加阅历、开扩眼界的必不可少的行动。其三,友情所系。天宝三年秋,杜甫和李白、高适在河南洛阳相识,随后,结到河南东部和山东游历,并与李、高二人同宴于北海太守李邕家。此外,杜甫的另一好友苏源明亦在泰山读书(相传苏源明读书处在泰山山顶)。其四,山东文化的吸引。山东是孔孟的故乡,是我国古代文化的摇蓝,源远流长的文化,给杜甫以强烈的吸引。我们知道,杜甫曾多次游山东。其中,开元二十七年,杜甫在山东时,正是唐王朝追谥孔子为文宣王,改变孔子配享周公的位置,使孔子南向坐,与周公并列,大大提高孔地拉的时候,不会是偶然的巧合。据我们简略统计,从开元二十四年到二十八年,从天宝三年至四年,杜甫前后共有七年的时间在山东一带游历,山东风物对他的影响是可想而知的。

杜甫关于泰山的诗,首先和他到兖州看望父亲有关。他的《登兖州城楼》诗写道:

我到兖州来接受父亲教训的时候,

才第一次登上兖州城上的南楼。

远望天上的浮云连接着泰山和东海,

一望无际的平川连接着青州和徐州。

孤单矮小的周峄山上秦人的碑刻还在,

荒凉的城中鲁人的灵光殿依旧存留。

齐鲁在寺上演出过多少历史的活剧,

我凭眺历史的遗迹有无限感慨和忧愁。

这首诗的第一句原诗是:“东郡趋庭日”。东郡,指兖州,趋庭,是用典。据《论语·季氏》记载。有一次,孔子一人站在庭院中,他的儿子孔鲤疾走而过。孔子问孔鲤:“你学习‘诗’了吗?”孔鲤回答说:“没有。”孔子教训儿子说:“不学‘诗’,是无法把话说好的。”孔鲤就遵教学“诗”。又一日,孔子一人站在庭院里,孔鲤又疾走而过。孔子问孔鲤说:、你学习‘礼’了吗?”孔鲤回答说:“没有。”孔子又教训儿子说:“不学习‘礼’,你怎么会处世呢?”孔鲤就遵教学习‘礼’。因此,后来,“趋庭”一词就成为父教训儿子,儿子接受教训的代名词。由此可见,杜甫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当是青年时代来山东省亲时的作品。其次,在这首诗里,杜甫对山东有良好的印象。山东悠久的历史,古老的文化以及壮伟的风物在他的心灵中增添了感慨的情思。

在山东的游历,使杜甫对山东风士人情的认识逐渐深入,对山东的感情也逐渐加深,他在诗中称赞“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方位的历下人物;描绘“泰山雄地理,巨壑眇云庄”的泰山形胜。特别是号称五岳之首的泰山,时进在他的诗中出现。《对雨书怀走邀许主簿》诗说:

巍峨的泰山上浓云四起,

泼墨乌云在满天空翻腾。

轰轰的雷声使人心胆颤,

濠沱大雨吓得鱼下沉。

座中陈列的是贤人白酒,

门外传来的是长者车声。

相邀时恰值雨后的泥泞,

骑马到您的阶下来相迎。

前人以为,许主簿是任城(今山东省济宁市)的主簿(掌管文书印鑑),杜甫和他屡有交往。这首诗写泰山云雨雷鸣,十分有气势。我们知道,高山易聚云兴雨,所以《公羊传》上有“泰山的云彩,遇石崖而兴起,在极短暂的时间里连合成大片云团,不一会儿就可台布雨于天下”的记载。泰山云雨,清人叶燮在他的《原诗》中,借以形容写诗作文,别具风味。兹转译如下,以博一粲:

天和地表现出来的文章,就是风、云、雨、雷。大自然中的风、云、雨、雷变纪莫测,无边无际,是天地的神巧,也是极好的文章。试以一例为论:

泰山上的云彩,刚地极少极少,但不一会儿就遍布天下。我曾约有半年的时间住在泰山之下,熟悉泰山云彩变纪的情状;有时云兴起时只是极少极少,转眼之间,便充塞天地;有时候呼个山峰同时云出,气势甚大,但升至峰顶即自行消散;有时候浓云密布,连阴数月不散;有时候一顿饭的功夫,便云散天睛;有时云如黑漆;有时候云如白雪;有时候云大如鹏鸟(这当然是《庄子·消遥游》中的水击三千里,翘如天边之云的大鹏)的翅膀;有时候云丝散乱,状如人头上的乱发;有的庞然大块飘浮天际,别无相继;有的纤细连绵络绎不绝;忽而黑云大作,当地人以占卜预测说,将要下雨,然而终于不雨;忽而睛云展现,当地人又以占卜预测说,将要天睛,忽而终于下雨。云的形状动态,千变万化,没有一次是相同的。至于云的色彩、云的性情,也没有一次是相同的。泰山兴起的云有的归山,有的竞一去不返,有的全部归山,有的一半散去,一半归山,也没有是次是相同的。这就是天地自然的文章,也是极妙极工的文章。

描写山东九个比较优势心得体会及感悟三

各位朋友:

现在我们将进入的是蓬莱阁名胜景区,游览时间是一个半小时左右。在游览过程中,我将竭诚为您服务,并很愿意回答您所提出的问题。希望我们共同合作,度过这美好愉快的时光。

首先为大家介绍一下蓬莱阁景区的基本情况。

蓬莱阁景区是以丹崖山为中心、蓬莱水城和田横山为两翼的,融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于一体的名胜风景区。景区面积为10平方公里。蓬莱阁古建筑群始建于北宋嘉祐六年(1061年),经过了宋、明、清三代不断的扩建和改建。整个建筑群建筑面积为18900平方米,占地面积为32800平方米,分为六个建筑单体,共有100多间,整个古建筑群楼台殿阁分布得宜,寺庙园林交相辉映,古朴典雅,独有千秋,成为名扬中外的游览胜地。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蓬莱是古代登州府署所在地,管辖着九个县一个州,是当时中国东方的门户。久负盛名的登州古港,是中国古代北方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和军港,与我国东南沿海的泉州、明州(宁波)和扬州,并称为中国四大通商口岸,并且是我国目前保存得最完好的古代海军基地。蓬莱依山傍海,所以又以“山海名邦”著称于世,山光水色堪称一绝。

蓬莱的魅力不仅在于它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和苍茫豪放的山海风光,而且在于它有着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

在我们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神话中,有两个很重要的系统。一个是昆仑神话系统,一个是蓬莱神话系统。昆仑神话系统发源于西部高原地区,它那瑰丽的故事传到东方以后,与浩瀚的大海这一自然条件结合起来,形成了蓬莱神话系统。

蓬莱也就自然成为中国东方神话的策源地。《山海经》和《封禅书》中,都把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描绘得活灵活现,于是便引得齐威王、燕昭王派出探险家到海中寻求神山,秦始皇东巡求药、汉武帝御驾访仙。据史籍记载,蓬莱城北海面常出现海市,散而成气,聚而成形,虚无缥缈,变幻莫测。那些好事的方士便以海市的虚幻神奇,演绎出海上三神山的传说,惟妙惟肖地描绘出一个令世人向往的神仙世界,更为蓬莱平添了几分神采。

后来八仙过海的故事也加盟到这里,就更加生动迷人了,被称为“人间仙境”也就名副其实。我们刚才进入的是“人间蓬莱”坊,为四柱冲天式单檐彩绘坊,额题“人间蓬莱”四个鎏金大字,为苏东坡手迹。内外两边柱子上分别镌刻的书画名家刘海粟题的“神奇壮观蓬莱阁,气势雄峻丹崖山”和费新我题写的“丹崖琼阁步履逍遥,碧海仙槎心神飞跃”楹联,昭示此牌楼为仙境之门,游人入门即可做神仙之游。

弥陀寺:弥陀寺始建于唐代,是蓬莱阁景区内唯一的佛教寺庙。这里曾是香火极盛的佛教传播基地。但是到了唐代,武宗李炎鉴于佛教盛行造成建寺庙占耕地过多,出家当和尚和尼姑的人也越来越多的状况严重影响了国家赋役来源,与国家利益发生尖锐冲突,发动了禁佛运动。佛教历史上共发生过四次法难,即灭佛。唐武宗的法难称“会昌法难”,时间不长,因为武宗在位一共才六年。他勒令在全国范围内拆毁佛教大寺近5000座,拆除小寺40000多座,还俗佛教徒26万多人。就这样,使佛教受到严重打击。弥陀寺也不能幸免,虽然没有遭到拆除之灾,也一度僧尼还俗,门庭冷落。

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佛教名僧憨山德清(明末四大禅僧之一)来山东崂山传教,含辛茹苦十二年,终于实现了他儒、释、道三教合一、各宗并进、禅净双修的思想。由于当时代表了佛教革新的先进思想,在崂山以及胶东地区的佛教界影响很深,他的弟子遍布各地。这时,蓬莱阁内的弥陀寺香火复盛,渐渐扩建成今天的规模。

弥陀,是号称西方三圣之一的阿弥陀佛的简称(西方三圣指的是阿弥陀佛、观世音、大势至)。弥陀寺,是供奉阿弥陀佛的寺庙。

这里是弥陀寺前殿,东边是密迹金刚,西边是那罗延金刚,两位金刚各手持宝杵,成为护卫寺院的第一道防线。

这里是祖师殿(西厢),中间主尊为慧远法师。他的右侧为刘遗民、恒伊,左边为陶渊明、慧然。

慧远,是古山西雁门楼烦人(今山西原平),俗姓贾,生于公元334年。他自幼聪颖过人,博览六经、《老子》、《庄子》。由于厌倦当时战乱年代,他无心仕途,便和弟弟慧持投到名僧道安门下。他从21岁开始,跟随道安师父20_年。44岁时奉道安之命带着十来个弟子南行,经过庐山时,被庐山秀丽风光所迷,便决定留在庐山接收徒弟,共修佛业。

慧远在江州刺史恒伊的资助下,在庐山的西林寺东面建起东林寺,东林寺的选址和建起,构成宗教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的园林,体现了中国寺庙园林的雏形,在中国佛教史上留下灿烂的一页。后来慧远在东林寺创立净土宗,东林寺就成为净土宗祖庭,慧远成为净土宗一代祖师。为纪念江州刺史恒伊功德,将他塑在慧远的身旁。公元420_年,慧远邀集刘遗民、慧然等123人建斋立誓,建立了中国佛教最早的结社--白莲社。白莲社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佛教净土法门的兴起。刘遗民、慧然功不可没,被塑在慧远左右。

东林寺的前面有一条小溪,名叫虎溪。慧远专心修行,足不出户,所以送客的时候从来不过虎溪桥。如果过了虎溪桥,神虎便会大声吼叫,提醒慧远。一次他送陶渊明和刘遗民,边谈边走,不知不觉便过了虎溪,神虎便吼叫不止,三人相视大笑。这一则文苑佳话,被称为“虎溪三笑”,流传到现在。

这里是关公殿(东厢),中间主尊为关公。关公,是我国东汉末年西蜀名将,官拜前将军、汉寿亭侯爵位。宋代以后,统治者为巩固政权需要,大力宣扬关羽的“忠义”,关羽地位不断提高。特别是元末著名小说《三国演义》问世以后,关羽名声大震,由王升为帝,由帝升为大帝,成为华夏诸神中的一员,并为之修建关帝庙,独立道观。

关公怎么会到了佛寺里,成为佛界神明?相传南朝高僧智者大师(智)在当阳玉泉寺居住时,当地乡民反映:关公遇害,心怀愤恨,常于凄风苦雨之时显灵大呼“还我头来!”。智者大师敬仰关公为一代名将,仁义至极,因此设坛超度关公,并对关公灵位说法,关公闻法后,愿作佛弟子。智者大师念关公已入佛门,就将其塑在佛寺伽蓝殿中。自此,关公成为释、道、儒三教都敬奉的神明。旁边供奉的是关公手下的几员大将,分别是关平、王甫、周仓和赵累。

关公进入佛寺的原因还有一说:南朝陈与隋朝时的高僧智是中国天台宗四祖。南朝陈后主赠名智为“海慧菩萨”。陈亡后,隋朝炀帝为智受“菩萨戒”,并尊他为“智者大师”。关公本是道教的神,而关公被佛教神化是源于《佛祖统记》卷六《智者传》:天台宗智在湖北当阳玉泉山建精舍,曾“见二人威仪如王,长者美髯而丰厚,少者冠帽而秀发”。自通姓名,乃关羽、关平父子,请于近山建寺,把关公列为伽蓝神之一。如现在杭州的灵隐寺,就在十八伽蓝神旁塑关公像供奉。玉泉山,原名覆舟山。因山有泉窟,玉泉流其中,至隋朝智居此后,改名玉泉山。

现在我们一起参观一下弥陀寺的正殿,里面供奉的是西方三圣和十八罗汉。正中供奉的是阿弥陀佛。其左协侍为观世音菩萨,右协侍为大势至菩萨。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他能够接引念佛的人前往西方极乐世界,所以又称“接引佛”,为净土宗敬奉的主要对象。传说阿弥陀佛过去是一位国王,喜欢听佛讲经说法,所以放弃了王位,出家修行,法号“法藏”。他在佛前发下四十八愿,其中一个大愿就是:将来他成佛后,凡信奉他并读诵他的名号的人,命终之时,佛就前往,接引其去西方极乐世界。后来,他经历无数劫难,终于实现誓愿,成为阿弥陀佛,号“无量寿佛”,他所在的世界为西方净土极乐世界。您看他右手下垂,左手当胸,执一莲台表示“弘扬佛法,度尽世间众生苦”。据专门叙述阿弥陀佛及西方极乐世界的汉译佛经《无量寿经》记载,阿弥陀佛在极乐净土中,高站于莲台上,左右分别有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为协侍,构成“西方三圣”的组像。阿弥陀佛胸前有一(万)字,这是古印度宗教的吉祥标志,象征太阳与火,在佛教中用来表示佛的智慧与慈悲无限。

观世音,是以慈悲救苦为本愿的菩萨,又称观自在菩萨、观音声菩萨、窥音菩萨,略称观音菩萨,别称救世菩萨、莲华手菩萨、圆通大士。凡是遇难的人念叨他的名字,他就会顺着声音来救助,所以被称为观世音菩萨。

大势至菩萨,之所以称为“大势至”,据说,在他出行的时候十方土地都为之震动,所以得名。他是一位以智慧之光普照一切的菩萨,但是他的名气却远不及观世音,尽管大势至菩萨在中国受到冷落,但在日本却受到广泛崇拜。日本佛教中,有观世音和大势至接引善人灵魂送归净土的说法。所以在公元1192--1333年这一时期,随着佛教净土学和净土真言的传播,日本对大势至的信仰颇为流行。他手拿莲花,意为“净土”。

旁边供奉的是十八罗汉,是佛的一群高足弟子。罗汉是梵文阿罗汉的简称。和尚经修行,取得正果后,便可以成为罗汉。他们是奉佛主之命到世间拯救众生的,常住世间不涅(不进行生死轮回)。中国佛教中经常提到的有十六罗汉、十八罗汉、以及五百罗汉等等。罗汉原来指的是原始的小乘佛教所达到的最高成就。据说,一个佛教徒修行,可能达到高低不同的四种成就,每种成就就叫一个果位。这四种果位是: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果。有点类似现在的学位,阿罗汉果就好像今天的最高学位,修成这个果位的和尚,就算是功成名就了,永远也不会再投胎转世遭受生死轮回之苦了。得到此果的人就称为阿罗汉。

“蓬kǔn”圆形墙门:这个“kǔn”字指的是宫中的小路。蓬莱既然是一处仙界,这里的“蓬”二字便毫无疑问指的是仙宫中的路了。里面的门额上书有“胜境”二字。

万民感德碑亭:这是万民感德碑亭。清朝康熙皇帝曾降旨普免田赋一年,登州官吏以百姓感恩的名义,建起了这座碑亭。原碑早已毁坏,只剩下碑座,这座石碑是1995年重立的。碑亭为木石结构,式样为八角十六柱,拱顶飞檐式。

丹崖仙境坊:俗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丹崖山并不高,但是因为它有了仙人的传说和仙境的美称,便名扬天下了。道教的求仙、寻仙和修仙,从一开始就与海中的神山联系着。方士们很早就从事着去三神山——蓬莱、方丈、瀛洲觅取不死之药的活动,并且怂恿帝王也去从事这类活动,三神山传说的扩展,又引出了十洲三岛的仙境。在凡界人间,被称为道教胜地的主要有“三山、五岳、洞天、福地”,我们现在所处的地方,就是道教胜地中的三山之一——蓬莱。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丹崖仙境坊,原来叫“丹崖胜境坊”,是木质结构。清光绪末年被毁坏,民国初年修复后,改名“丹崖仙境坊”,后又被毁坏,这是1981年下半年修复的。“丹崖仙境”四个字,是董必武副主席1964年来蓬莱阁时题写的。因为蓬莱阁坐落在丹崖山上,这里的石头是红褐色的,所以称为“丹崖”。丹崖山古称蓬莱岛。自从有了三神山的传说,在我们汉语的词汇中,“蓬莱”二字便成了仙境的代名词。蓬莱阁是建造在仙岛丹崖之上的,所以便成了仙境的象征。这个牌坊是蓬莱阁上标志性比较强的一个建筑物,大家可以在此摄影留念。…等领导人都曾在这里留过影。

文山李启垣在蓬莱阁上留下一副楹联写道:“眼前沧海难为水,身到蓬莱即是仙”。“神仙”二字是蓬莱有别于其它旅游胜地的主要特色,也是蓬莱旅游叫得响的品牌,神仙的超脱与逍遥,自然是很具有魅力的。要做神仙之游,非蓬莱莫属。

显灵门:进入仙境自然有神仙显灵,现在大家看到的就是显灵门。显灵门是天后宫的宫门。天后宫里供奉的是海神娘娘,过去渔民最崇敬的就是海神娘娘,常来这里祈祷海神娘娘保佑出海平安无事。

描写山东九个比较优势心得体会及感悟四

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河南省巩县人。

杜甫的一生是十分坎坷的。从三十五岁开始,他到长安谋求政治上的出路。在参加进士考试时,时相李林甫以“野无遗贤”为幌子,一个也不录取。他在长安城中,追随达官贵人,希望进入仁途。整整十年,毫无希望。最后,改变办法,直接向唐玄宗进献(三大礼赋),才引起注意。几经周折,终于得了个 “左卫率府兵曹参军(管理军械)”的小官。这时已是、安史之乱”的前夜了。

“安史之乱”爆发后,先被安禄山俘获,后只身逃出,才被肃宗李亨任命为左拾遗。由于营救房琯而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从此,他永远地离开了朝廷。公元七五九年,关中大旱,他随灾民流亡。随后,杜甫和家人一起,经由秦州(今甘肃省天水市)进入四川,在成都暂时安居下来。由于得到严武、高适等人的资助,在四川前后生活了共九个年头。

大历三年(公元768年)正月,杜甫离开四川,先后在湖北的江陵,公安和湖南的岳阳、长沙、衡阳流浪。公元七七0年,这位天才的诗人,终因贫病交加,死在汀江的一条破船上。

杜甫的诗惯以生动逼真的细节、精雕细刻的语言、铿锵流畅的音律、一唱三叹的韵味和博大精深的思想反映时代的呼声、人民的苦难和他自己的种.种感慨,使他自己成为唐代诗坛的伟大诗人,在中国诗歌史上放射着不灭的光辉。

杜甫和泰山关系密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杜甫的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到山东,是省亲的必楠。其次,唐人诗人率皆重视旅游,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是他们共同遵循的准则。杜甫青年时期先游吴越,次游齐赵,可以认为是增加阅历、开扩眼界的必不可少的行动。其三,友情所系。天宝三年秋,杜甫和李白、高适在河南洛阳相识,随后,结到河南东部和山东游历,并与李、高二人同宴于北海太守李邕家。此外,杜甫的另一好友苏源明亦在泰山读书(相传苏源明读书处在泰山山顶)。其四,山东文化的吸引。山东是孔孟的故乡,是我国古代文化的摇蓝,源远流长的文化,给杜甫以强烈的吸引。我们知道,杜甫曾多次游山东。其中,开元二十七年,杜甫在山东时,正是唐王朝追谥孔子为文宣王,改变孔子配享周公的位置,使孔子南向坐,与周公并列,大大提高孔地拉的时候,不会是偶然的巧合。据我们简略统计,从开元二十四年到二十八年,从天宝三年至四年,杜甫前后共有七年的时间在山东一带游历,山东风物对他的影响是可想而知的。

杜甫关于泰山的诗,首先和他到兖州看望父亲有关。他的《登兖州城楼》诗写道:

我到兖州来接受父亲教训的时候,

才第一次登上兖州城上的南楼。

远望天上的浮云连接着泰山和东海,

一望无际的平川连接着青州和徐州。

孤单矮小的周峄山上秦人的碑刻还在,

荒凉的城中鲁人的灵光殿依旧存留。

齐鲁在寺上演出过多少历史的活剧,

我凭眺历史的遗迹有无限感慨和忧愁。

这首诗的第一句原诗是:“东郡趋庭日”。东郡,指兖州,趋庭,是用典。据《论语·季氏》记载。有一次,孔子一人站在庭院中,他的儿子孔鲤疾走而过。孔子问孔鲤:“你学习‘诗’了吗?”孔鲤回答说:“没有。”孔子教训儿子说:“不学‘诗’,是无法把话说好的。”孔鲤就遵教学“诗”。又一日,孔子一人站在庭院里,孔鲤又疾走而过。孔子问孔鲤说:、你学习‘礼’了吗?”孔鲤回答说:“没有。”孔子又教训儿子说:“不学习‘礼’,你怎么会处世呢?”孔鲤就遵教学习‘礼’。因此,后来,“趋庭”一词就成为父教训儿子,儿子接受教训的代名词。由此可见,杜甫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当是青年时代来山东省亲时的作品。其次,在这首诗里,杜甫对山东有良好的印象。山东悠久的历史,古老的文化以及壮伟的风物在他的心灵中增添了感慨的情思。

在山东的游历,使杜甫对山东风士人情的认识逐渐深入,对山东的感情也逐渐加深,他在诗中称赞“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方位的历下人物;描绘“泰山雄地理,巨壑眇云庄”的泰山形胜。特别是号称五岳之首的泰山,时进在他的诗中出现。《对雨书怀走邀许主簿》诗说:

巍峨的泰山上浓云四起,

泼墨乌云在满天空翻腾。

轰轰的雷声使人心胆颤,

濠沱大雨吓得鱼下沉。

座中陈列的是贤人白酒,

门外传来的是长者车声。

相邀时恰值雨后的泥泞,

骑马到您的阶下来相迎。

前人以为,许主簿是任城(今山东省济宁市)的主簿(掌管文书印鑑),杜甫和他屡有交往。这首诗写泰山云雨雷鸣,十分有气势。我们知道,高山易聚云兴雨,所以《公羊传》上有“泰山的云彩,遇石崖而兴起,在极短暂的时间里连合成大片云团,不一会儿就可台布雨于天下”的记载。泰山云雨,清人叶燮在他的《原诗》中,借以形容写诗作文,别具风味。兹转译如下,以博一粲:

天和地表现出来的文章,就是风、云、雨、雷。大自然中的风、云、雨、雷变纪莫测,无边无际,是天地的神巧,也是极好的文章。试以一例为论:

泰山上的云彩,刚地极少极少,但不一会儿就遍布天下。我曾约有半年的时间住在泰山之下,熟悉泰山云彩变纪的情状;有时云兴起时只是极少极少,转眼之间,便充塞天地;有时候呼个山峰同时云出,气势甚大,但升至峰顶即自行消散;有时候浓云密布,连阴数月不散;有时候一顿饭的功夫,便云散天睛;有时云如黑漆;有时候云如白雪;有时候云大如鹏鸟(这当然是《庄子·消遥游》中的水击三千里,翘如天边之云的大鹏)的翅膀;有时候云丝散乱,状如人头上的乱发;有的庞然大块飘浮天际,别无相继;有的纤细连绵络绎不绝;忽而黑云大作,当地人以占卜预测说,将要下雨,然而终于不雨;忽而睛云展现,当地人又以占卜预测说,将要天睛,忽而终于下雨。云的形状动态,千变万化,没有一次是相同的。至于云的色彩、云的性情,也没有一次是相同的。泰山兴起的云有的归山,有的竞一去不返,有的全部归山,有的一半散去,一半归山,也没有是次是相同的。这就是天地自然的文章,也是极妙极工的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