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23-01-06 14:47:39
- 小编:ZTFB
- 文件格式 DOC
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那么我们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最新基层职工入党动机心得体会精选一
一、深入学习党的精神,进一步抓好思想政治建设
1、加强理论学习。全体教职工要继续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学习贯彻党的xx大精神。要坚持每周二半日学习制度,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学习计划,并按时完成;要坚持和完善领导干部学习制度,每年要集中学习四次以上;要建立和完善学习园地。主题辅导、党课教育、知识竞赛、举办演讲会等多种形式活跃学习方式;要拓展教师的知识面,根据教师的工作需要,积极引导教师系统学习现代经济、科技、法律和社会管理知识,提高教职工的实际工作能力。
2、健全学习机制。要坚持做好学习记录,全体教职工要有学习笔记,学习笔记不少于1万字。党总支将定期检查每个党支部学习制度执行情况,并作为评选先进党支部主要依据之一。
3、加强机关精神文明建设。要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要有完整的创建工作制度,做到有领导机构,有长远规划,年度计划,工作措施,有经常性的活动和明显效果。要结合本部门的工作特点,开展各自的积极向上的活动,活动内容要丰富多彩、不拘一格。在机关中形成团结和谐、规范有序、充满活力的风气和氛围。
二、认真落实党建工作制度,进一步抓好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
1、抓好党建工作制度的落实。要把建立和完善机关党建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作为抓好机关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重点要落实领导干部党建责任制。
2、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要加强对党员干部特别是具体做党务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轮训工作。要结合本部门的实际需要,组织开展内容丰富生动、形式多样的党员培训和教育工作。今后发展党员,将严格按照规定要求,审查对入党的积极分子的培养过程,凡是没有按要求办的,一律不能列为发展对象。
三、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一是加大教育力度。继续贯彻落实中央《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坚持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和法律法规教育。通过正面典型的示范教育和反面典型的警示教育,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是加强监督力度。认真落实《党内监督条例》,按照《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机关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规定的监督职责,积极有效地开展党内监
四、加强对机关党建工作的检查
党总支要加大对各支部党的工作的督促、监察力度。检查内容包括党建工作完成情况,基础设施建设,党组织活动开展情况,贯彻“十不准”规定情况等,并将对党员干部的学习笔记、各种会议记录进行调阅。
最新基层职工入党动机心得体会精选二
深入贯彻党的__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国工会__大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着力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大力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积极为教职工营造和谐的学习工作生活氛围,全面履行工会各项职能,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切实加强工会自身建设,深化“教工之家”创建活动,努力创学校工会工作的新局面。
一、以人为本,提高教职工整体素质
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敬业爱岗的教师队伍是教育系统贯彻落实“____”重要思想的需要。学校工会要认真学习“__届三中、四中全会和工会__大精神,充分发挥工会的自身优势,努力在营造育才、引才、聚才和用才的良好环境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1、学习教师礼仪规范及优秀教师的事迹,树立榜样,表彰先进,提升教职工的师德素养和业务能力。
2、开展争创优秀文明办公室活动,使教职工在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岗位上出亮点,出效益,出成果。
3、搭建交流平台,为青年教师成长发展创造机会。关心青年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帮助他们解决困难,通过师徒结对、新五项基本功竞赛、征文等载体,为他们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和相互学习交流的平台,进一步提升教职工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
二、落实校务公开,推进民主政治建设
教代会是学校教职工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基本制度,是教育工会推进民主政治建设、扩大基层民主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校务公开是学校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一种有效载体。
1、完善教代会制度,充分发挥教代会作用。强化代表参政议政机制,对中层干部民主评议,对提案认真落实和答复,落实教代会审议通过权和评议监督权。
2、严格按照“教代会条例”认真筹备,开好教代会,注重资料归档的积累工作。
3、深入开展校务公开工作,健全公开制度,监督落实的过程,保障广大教职工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4、做好桥梁和纽带,实现教职工主人翁地位,广开言路,倾听和传递教职工的呼声,切实为教工办实事。
三、落实送温暖工程,保障教职工身心健康
1、以关心人,温暖人为宗旨,全方位,多层次的为广大教工提供服务,维护广大教职工的合法权益。
2、关心教职工的身心健康,定期组织开展文化活动,休闲娱乐活动,营造全民健身的良好氛围。本年度着重开展快乐健康30分活动,每天7:00-7:30,4:00-4:30及双休日开放健身房,乒乓室,鼓励教师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积极参加区各项文体比赛活动,活跃身心,放飞心灵。
3、密切关心教工的健康状况,做好教师的体检工作和医疗互助保障工作。
4、加强帮困送温暖工作,为需要帮助的教工送上爱心。
四.其他:
1、加强工会委员班子的学习与理论研究,探索校工会工作。
2、做好各类培训工作,提升工会干部的工作能力。
3、做好工会各项小家务工作,如:教工园地,宣传橱窗,组室卫生等。
4、进一步搞活基层,增强工会小组的活力。
5、关心退休教工的生活与活动,做好退休教师的体检工作。
最新基层职工入党动机心得体会精选三
一、向上一级工会以书面形式提出建立工会组织及工会筹备组成员的请示报告
在报告中,应说明以下内容:
l、本单位的基本情况。包括成立日期、性质、职工人数、地址、注册资本、流动资本、生产经营项目、领导人的配备及其主管单位等情况。
2、由3—5人组成工会筹备小组,由党组织或行政负责人任组长,具体负责筹备期间的工作,在工会委员会选举产生前代行工会委员会职责。
3、确定召开会员大会、成立工会组织的时间。
二、发展工会会员,建立工会小组
1、发展工会会员。由职工填写《中国工会会员申请 表》,经审批后成为中国工会会员。
2、建立工会小组。可根据单位会员人数的多少,成 立工会小组或车间、部门分会组织,民主选举工会小组长。
三、选举工会代表和组织酝酿“两委”委员候选人
1、印发《关于召开工会代表大会的通知》(包括:开会时间、大会任务、规模及代表的构成、条件和分配原则、新一届“工会两委”的组成、具体工作和要求,以及本届工会任期等),并附大会代表名额分配表。
2、做好代表选举工作。工会代表要求在各车间(科1
室)班组工会小组中分别推选产生。(产生的代表比例根 据会员人数:200—500人为25%—20%;501—1000人为20%—10%;1001—5000人为10%—6%;5001人以上为5%。会员200人以下,一般应召开会员大会。)
3、审查代表选举程序和代表资格,工会“两委”委 员的候选人应推选为代表。
4、协商产生工会“两委”委员候选人。委员人数根 据工会会员人数确定,最多不超过37人;经审会设委员 3至5人。“两委”委员候选人建议名单的产生要以工会 小组或车间(科室)为单位提名。
5、要向单位党组织和上一级工会协商正副主席候选人。
6、“两委”委员候选人名单,经民主推荐,同级党 委同意后,工会要以书面形式并附“两委”候选人情况简介表(以姓氏笔划多少为序)报上级工会审批。审查批复后,公布候选人名单。
四、召开工会会员(代表)大会,成立工会组织 大会任务是:
(1)由工会筹备组长报告筹备组建工会的工作情况;
(2)大会选举产生第一届工会委员会和工会经费审查委员会(或小组)。工会主席、副主席一般应由会员(代表)大会直接选举产生,单位人数较多,规模较大的,也可由委员会选举产生。工会委员会一般设有:组织委员、
生产委员、劳动保护委员、宣传文体委员、女工委员、生活福利委员、财务委员等。
五、召开代表会或会员(职工)大会会议程序
(一)预备会
代表资格审查报告;筹备工作情况报告;通过大会日程和主席团人员名单。
(二)正式会议主要程序
会议开幕、开幕词、发放会员证;厂长(经理)作工作报告;宣读职代会实施细则;选举工会委员会;介绍候选人情况;表决通过选举办法;通过监票人、计票人;投票选举;公布选举结果;召开工会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委员分工;新任工会主席(以临时分工)表态讲话。表决报告的决议;大会闭幕、闭幕词。
大会结束后,要及时向同级党委和上级工会书面报告《关于大会选举结果情况的请示》,报请上一级工会审批。
六、建立女职工委员会或女工小组(由本级工会委员会审批),并同时建立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委员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或小组等。
七、办理确认基层工会社团法人资格。基层工会具备法人条件的,依法取得社会团体法人资格。工会主席为法定代表人。
最新基层职工入党动机心得体会精选四
在社会治理研究领域中,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已经成为学术研究的重要主题。“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衰则国家乱。”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工作重点在于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的建设。
一、问题的提出
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顺应了社会治理的现实要求。十九大报告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十八届四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础在基层,工作重点在基层。”从现状来看,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的快速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也进行全面深入地调整和变革,如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农村进城务工或经商;越来越多的农村土地被房地产开发、基础设施建设被征收;农村和城镇的生产经营形式日趋多样;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人际关系等方面产生较大改变。因此,基层社会的现实情况迫切需求社会治理创新体制和机制来解决纠纷。
在全面深化改革阶段,基层社会治理的诸多问题已现端倪:基层社会阶层的细化带来利益和文化冲突的加剧;基层社会流动性增加使得社会治理呈现出开放性与多元性的特征;外来文化冲击使得基层社会价值出现真空和失范的情形。与此同时,一些社会治理的难题在基层社会不断积聚,如与土地相关的社会矛盾、农村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社会不公正现象增强、社会自治程度不高、社会保障缺失等。若不及时解决基层社会治理的诸多难题,农村与农业生產的稳定与发展都将受到影响,进而必将危及基层社会稳定与经济社会发展。面对上述问题,必须意识到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并将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作为社会治理的基本方式。因而,分析和梳理现阶段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存在的问题和揭示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的制度困境成为研究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的首要任务。在此基础上,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的制度体系以及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的创新机制成为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的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给农村、城镇带来了巨大变化,并逐步形成城乡二元结构的现状。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也给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带来多重挑战。因此,分析和研判基层社会治理的现实情况有助于明晰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的主要任务和实践路径。
(一)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面临城乡二元结构
城乡二元结构存在于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表现为城市和农村的产业形态和运行机制存在较大差异。然而,基层社会治理在面临城乡二元结构的基本问题是法律法规不公平、户籍制度不完善、社会保障不足、收入差距增大、人口流动性大等具有时代性和制度性的问题。以收入差距为例,农村经济落后和农民收入水平低以及法律制度设计不合理等因素导致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水平、医疗水平和消费水平差距较大。因此,从本质上看,城乡二元结构的实质是法律运行和制度设计在城镇和乡村存在差异性。
(二)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面临社会阶层细化的现象
在现代化进程中,社会经济结构的变革形成了新的社会结构和阶层。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大量农民进入城镇务工、居住在城镇,从而形成了农民工阶层。农民工阶层主要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从事非农业劳动。然而,他们多数无法享受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基本社会保障,子女也很难享受城镇教育资源。因此,基层社会治理必须正视农民工阶层正在被细化的现实,进而满足这一阶层的利益诉求和保障其合法权益。
(三)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需要解决乡村治理中自治、法治和德治的问题
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在乡村治理中,由于大量农民离开农村集体进城务工或创业,乡村治理很难有效创新自治、法治、德治的机制,并且农村和城镇都缺少加强自治、法治、德治一体化建设的阵地。因此,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面临需要建立自治、法治和德治一体化的体制机制。
(四)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需满足人们参与行政决策和法律公共服务的需求
由于人们的法律意识、权利意识和参与意识不断提高,他们希望自身的合法权利得到尊重和保障以及得到行政机关提供更为公平的公共法律服务,如积极参与征地拆迁、村民选举等涉及切身利益的法律事务和得到政府的法律援助等公共法律服务。因此,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需要实现行政机关行政决策的程序化和法治化,并不断提升行政机关提供公共法律服务的能力。
(五)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需要认真对待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在社会转型时期,食品安全、安全生产、环境保护、文化市场等重点领域的基层执法直接关系到人们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突发事件、网络诈骗、村霸恶霸、邻里纠纷、留守儿童犯罪等社会治安问题影响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制机制,加快建设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从社会治理领域来看,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法治化建设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基层。由于基层工作分工细、事务繁琐、人员不足等问题,致使社会治安防控体系面临瓶颈问题。《关于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意见》指出:“运用法律手段解决突出问题。充分发挥法治的引导、规范、保障、惩戒作用,做到依法化解社会矛盾、依法预防打击犯罪、依法规范社会秩序、依法维护社会问题。”
三、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的主要问题
(一)基层社会治理的突出问题“信访不信法”现象
在基层社会治理中,人们普遍存在相信上访而不相信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的“信访不信法”现象。由于人们权利意识觉醒并开始有意识地维护自身权益,但法律知识有限、法律途径时间长且成本高等因素导致人们往往选择成本低、效率高的信访途径。土地征收、房屋拆迁、移民安置、经济补偿等问题引发的群体事件和集体上访成为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的难题。究其原因,为了保持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采取了一些治标不治本的方式来化解社会纠纷,致使人们相信权力大于法律、上级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可以压过下级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尽管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把涉法涉诉信访纳入法治轨道解决,建立涉法涉诉信访依法终结制度”,但仍然存在许多人认为单纯依靠法律无法解决纠纷,而信访可以解决正常法律途径无法解决的问题。因此,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必须从顶层设计上规范基层依法行政、行政执法和公正司法,以此扭转人们“信访不信法”的观念和现象。
(二)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的工作机构和工作力量不足
在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的背景下,经济社会发展和基层社会治理都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需要专业的工作机构。一是现有的基层社会治理的工作机构设置无法满足社会治理法治化的需要,致使依法行政和行政执法的无法全覆盖和效果打折扣,如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执法。尽管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的重点和终点在基层,但是在基层行政机关中专业从事法治工作的工作人员严重缺乏。二是由于基层工作待遇差、工作压力大等因素,致使从事法律工作的工作人员不愿长期留在基层工作,而是选择辞职或调离基层工作单位。三是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人员法治思维和法治能力不强,表现为部分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法治思维、法治意识和依法办事能力不强,习惯依照惯例、传统方式和行政方法解决社会纠纷和矛盾。部分村居两委工作人员不习惯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各村居委员会虽然设有人民调解委员会等机构,但多数形同虚设,如仅仅有几名老同志,由于法律知识不足导致他们对法律的理解并不完全,因而倾向于依靠经验和人情来化解法律问题,以至于出现许多矛盾纠纷无法在基层化解,形成集体上访、越级上访。”[1]
(三)基层群众自治的法治化程度较低
基层群众自治的终极目标是达到自我管理和服务,并且基层群众自治应当是在法治的框架下进行。在现实运行中,作为群众性自治组织的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出现目标偏差和路径偏离。一是民主选举不规范问题。在换届选举中,贿选现象、政府干预、宗族派系主导等不符合法律规定和法律程序的现象大量出现。二是村居两委职能问题。村居干部滥用權力、村居财务缺乏监督、集体财产被侵吞、权益分配讲关系等问题导致群众自治性组织内部矛盾增加。三是村居两委民主决策形式化。村居两委的民主决策机制替代成村居两委干部的内部会议和宗派势力的私下决定。在特定时期,乡镇政府干预村居两委的民主决策以实现特定目的,以至于出现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和徇私枉法的情况。四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的功能虚化。从法律规则和顶层设计来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农村集体产权的权益归属者,但事实上村居两委基本代表其行使了基本权能。农村社会组织的缺乏致使参与人数少和没有规范化的制度保证。由上可知,基层群众自治的法治化建设已经迫在眉睫。
(四)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的公共法律服务不足
作为政府公共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基层社会公共法律服务是行政机关的基本职责和任务,但是基层社会公共法律服务不足制约了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的进程。一是对基层政府和群众自治性组织而言,公共法律服务的内容、质量和效果尚未得到明确界定,并且公共法律服务供给不足、成本高、覆盖面窄。二是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城乡之间的公共法律服务存在差异性,即城市的公共法律服务优于乡村的公共法律服务。在乡村社会治理中,公共法律服务存在队伍缺失、水平低、服务差等现实问题。三是作为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的基础性工作,公共法律服务平台是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的重要载体,但是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平台建设相对滞后,表现为平台建设不完善、信息化水平不高等问题。四是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监督机制和绩效考核尚不完善,如法律援助、人民调解、法律顾问等公共法律服务的监督机制和考核机制需要成为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的具体指标。
(五)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的治安防控体系问题
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必须解决好基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问题,因为基层社会治安状况直接影响着城镇和乡村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主要问题在于:一是基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制度建设不完善、不规范。基层社会治安防控的综合协调制度、工作机制创新、合法性审查等规则体系尚不完善。二是大规模社会人口流动带来的社会治安问题。由于人口流动性过大,基层行政机关难以监管社会流动性带来的社会治安问题,如偷盗问题、赌博问题、黑恶势力问题。三是基层社会治安的大数据平台存在数据共享度不高、数据应用不充分等问题。以公共安全视频监控为例,公安机关之间、公安机关与其他行政机关以及社会主体的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存在数据不开放、不能整合利用和隐私保护不完善的法律问题。四是社会治安防控的法律法规体系有待完善。立体化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缺少法律法规作为制度支撑,如“雪亮工程”建设仅为中央出台的文件而非法律法规规定。社会治安的信息化法律法规以及行业标准建设相对滞后,导致社会治理信息化的推行存在法律支撑不足的问题。
四、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困境的原因分析
(一)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的理念落后
基层社会治理存在不出事的行为逻辑,导致基层社会治理的碎片化,即重视权力轻视规则、重视维稳轻视引导、重视管控轻视法治。在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社会治理观念下,基层社会治理以地方稳定为第一要务,从而轻视社会公平、正义的法治精神。因此,不出事的行为逻辑将基层社会治理陷入非法治化的治理怪圈。基层社会治理理念落后体现为:一是价值导向上重视管控而轻视法治。基层社会治理应当体现出平等、公平和公正的法治精神和服务精神。二是社会治理主体上重视政府职能而轻视社会组织作用。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要求下,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要求党委、政府、社会组织和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社会治理而非仅仅由党委政府完全负责。三是治理方法上重视行政方式而轻视法律方式。在传统思维的惯性作用下,基层社会治理习惯运用行政命令的方式而轻视运用法律法规、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等方式。四是社会治理理念上重视应急治理而轻视制度化治理。在社会治理理念上,基层社会治理往往容易形成在纠纷产生后采取应急措施解决问题的理念,而非提前预防、化解社会矛盾的制度化治理理念。
(二)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的定位不准
尽管中央已经明确“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定位,但是基层社会治理仍然存在党委和政府主导的单一社会治理现状。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定位不准表现为:一是基层社会治理存在党委和政府越位和缺位的现实问题。党委和政府负责提供基层社会的公共服务,而忽视了社会组织和社会公众的力量。党委和政府往往容易忽视村居文化教育服务、医疗服务、养老服务等事项,从而出现党委、政府缺位的问题。二是基层社会治理中法治与自治的结合不够。村居两委的自治是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的基础。从法律上看,村居两委与行政机关的关系应当是指导、支持、帮助与协助,而不是领导与被领导、上级和下级的关系。村居两委与党支部之间的权责关系存在模糊的情况,容易形成党支部掌握重大事项的决定权。村居两委缺少民主化的程序机制,即村民和居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等权利容易被剥夺。三是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缺少社会组织和社会公众的多元参与机制。基层社会组织面临缺少法律法规支撑的制度困境;农村生产合作社、调解委员会、治安巡逻队等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数量和程度有限。此外,村居社会组织的社会认同度和满意度也陷入尴尬境地。
最新基层职工入党动机心得体会精选五
资新社区成立于20xx年12月,辖区面积1平方公里,现有居民住宅楼45栋,住户1408户,常住人口3568人,流动人口293人,辖区内有非公企业单位1个,学校1个。个体商业网点35个,有1支志愿者队伍。
社区党建基本情况
党员队伍建设情况:党员总数376名,其中妇女党员145名(38%)、流动党员132名(35%),党员学历构成情况:本科22名、大专83名、高中193名、初中78名;年龄结构:30岁以下16名,30-40岁36名、40-50岁139名、50-60岁96名、60岁以上89名。
党务工作者待遇情况:社区工作人员9名,其中专职党务工作者4名;社区党总支书记杨邵金,是在支部书记中招考的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社区主任月工资1050元,1名副书记月工资1020元,其余工作人员月工资1000元。 3、运转经费情况:办事处年拨款10余元,在上级争取资金15万元,但每年用于干部工资、道路维修、创建卫生城市、计划生育等日常性工作30余万元。
活动阵地建设情况:资新社区办公用房和活动场所是原棉纺厂改制后留下的,面积为300平米;产权为资新社区居委会所有。
社区党建工作特色做法
加强设施建设,帮助居民安居乐业。近年共筹资50余万元,维修危房3座,维修小区道路500多米,20xx年社区安居工程项目启动,总投资600多万,将解决60余户居民住房困难问题。社区投入2万元帮助离退休人员成立了一支秧歌队和腰鼓队、他们活跃在社区内外,参加各种大型活动,社区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大局持续稳定。
关注弱势群体,解决实际困难。社区始终把解决居民实际困难做为社区工作的重点。对于双职工下岗年纪偏大而又无一技之长的家庭给予部分生活补贴,几年来,社区共办理低保157户,月保障金额55452元。凡是户口在本社区的常住居民家中子女,考上重点高中奖励200元;取得大专学历,奖励300元;取得本科学历,奖励500元;取得研究生以上学历,奖励800元。
发展社区服务,带动就业创业。针对社区下岗失业人员多,经济收入较低状况,充分发挥社区的服务功能,把再就业工作做为重中之重。每年与区劳动局联合举办就业培训班,同时建立了劳动就业台帐,并实施电脑化动态管理。拓宽就业渠道,每周都派专人到市劳动部门及驻辖区单位收集就业岗位信息,并及时宣传,与未就业人员沟通,面对面的为其提供就业服务,并记录在案。推进再就业工作的步伐到现在为止,社区20xx年登记在册的119名下岗失业人员现已有114人就业,就业率达到96%。
党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社区党建工作经费不足,活动场所建设受限。社区党建工作非常重要,必须有一定的运转经费保障.但目前除了区委组织部和办事处每年下拨的小额基层运转经费外,只能靠社区集体经济支撑。资新社区是典型的村改居社区,社区集体经济十分薄弱,没有固定的收入。每年都靠向上级争取资金来保证日常工作开展和社区干部工资还有缺口,所以社区党建活动场所建设也一直停滞不前。现有的党建活动室与市民学校、便民大厅等在同一场地,给日常工作的开展带来诸多不便。现有的条件无法满足社区党员学习、活动需要。
群众党员参与活动积极性不高。平时党建开展活动,党员真正能积极参与党员活动的并不多,往往借口工作忙等原因而难以顾及,除非是社区召开会议时发给一定的补助费才能勉强到齐。
对下岗职工党员和流动党员管理存在漏洞。由于传统党组织管理体系的限制,对下岗职工和流动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存在较为普遍的脱节现象,即用人单位不管、原单位不管、社区党组织没权管,使这部分党员游离于党组织管理之外。
积极探索,解决基层党建中存在的问题
健全管理机制,在增强党的凝聚力上下功夫。建立以社区党总支为基础、以社区全体党员为依托、辖区全体党组织共同参与的区域性党建工作格局。 直管 居民党员, 共管 离退休党员协管 社区流动党员双管 在职党员接管 下岗、待岗、解除劳动合同的职工党员和未安置的复转军人、未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中的党员,切实增强社区党组织的凝聚力。
健全配套机制,在不断提高社区自治能力上下功夫。建立配套投入机制,采取财政划拨一点、社区分担一点、职能部门投入一点、社会力量支援一点等办法,来解决社区建设和社区党建的资金困难。设立社区发展基金,促进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做到既把政府的工作延伸到社区,又不增加社区自治组织的负担。要以 刚性 的细则要求公安、计生、民政、劳动和社会保障等等政府相关部门把工作任务落实到社区的同时,实行 权随职走、费随事转 的原则,使社区居民委员会成为名副其实的城市基层自治组织。
改进社区党员教育管理方式,保持社区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实行党员分类管理。对在职党员实行双重管理,支持鼓励在职党员参加所在社区党组织活动,进一步强化在职党员的责任意识和奉献意识;对流动党员实行动态管理,确保社区党员关系不遗漏、组织生活不间断、教育管理不放松、先锋作用不削弱;对社区直接管理的党员实行隶属管理,不断强化党员的组织观念。坚持学习教育制度化。切实做到年有计划,月有安排,制度健全,学习规范,通过学习教育把社区党员团结在社区党组织周围。对年老体弱、行动不便的党员可组织身体好的党员与他们结成对子,定期传递党组织的信息;强化对年轻党员的教育,发挥他们的骨干作用,为社区党组织当好参谋和助手;对长期在外、流动性强的党员可经社区党组织介绍,参加所在地党组织的教育活动。在继续坚持党员责任区的基础上,重点推行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制度,通过设置政策宣传、民事调解、便民服务、治安巡逻、帮教解困、卫生保洁等服务岗位,在党员个人自愿申报的基础上,由社区党支部研究审批,定期评议审核。
调动党员积极性,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一是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教育为先,引导党员把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作为自觉行动;二是找准载体,让各行各业的党员有机会在各自的岗位上、在社区建设各项工作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三是要帮助党员特别是下岗、失业和有困难的党员掌握自强自立的本领,使他们有能力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四是要用严格的党内生活制度约束党员,督促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总之,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需要共同努力,做到不断研究新情况,分析新问题,探索新举措,取得新成效,为全面推动社区党建工作的发展,构建 和谐社区 做出更大贡献。
最新基层职工入党动机心得体会精选六
在社会治理研究领域中,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已经成为学术研究的重要主题。“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衰则国家乱。”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工作重点在于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的建设。
一、问题的提出
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顺应了社会治理的现实要求。十九大报告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十八届四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础在基层,工作重点在基层。”从现状来看,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的快速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也进行全面深入地调整和变革,如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农村进城务工或经商;越来越多的农村土地被房地产开发、基础设施建设被征收;农村和城镇的生产经营形式日趋多样;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人际关系等方面产生较大改变。因此,基层社会的现实情况迫切需求社会治理创新体制和机制来解决纠纷。
在全面深化改革阶段,基层社会治理的诸多问题已现端倪:基层社会阶层的细化带来利益和文化冲突的加剧;基层社会流动性增加使得社会治理呈现出开放性与多元性的特征;外来文化冲击使得基层社会价值出现真空和失范的情形。与此同时,一些社会治理的难题在基层社会不断积聚,如与土地相关的社会矛盾、农村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社会不公正现象增强、社会自治程度不高、社会保障缺失等。若不及时解决基层社会治理的诸多难题,农村与农业生產的稳定与发展都将受到影响,进而必将危及基层社会稳定与经济社会发展。面对上述问题,必须意识到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并将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作为社会治理的基本方式。因而,分析和梳理现阶段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存在的问题和揭示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的制度困境成为研究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的首要任务。在此基础上,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的制度体系以及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的创新机制成为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的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给农村、城镇带来了巨大变化,并逐步形成城乡二元结构的现状。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也给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带来多重挑战。因此,分析和研判基层社会治理的现实情况有助于明晰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的主要任务和实践路径。
(一)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面临城乡二元结构
城乡二元结构存在于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表现为城市和农村的产业形态和运行机制存在较大差异。然而,基层社会治理在面临城乡二元结构的基本问题是法律法规不公平、户籍制度不完善、社会保障不足、收入差距增大、人口流动性大等具有时代性和制度性的问题。以收入差距为例,农村经济落后和农民收入水平低以及法律制度设计不合理等因素导致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水平、医疗水平和消费水平差距较大。因此,从本质上看,城乡二元结构的实质是法律运行和制度设计在城镇和乡村存在差异性。
(二)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面临社会阶层细化的现象
在现代化进程中,社会经济结构的变革形成了新的社会结构和阶层。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大量农民进入城镇务工、居住在城镇,从而形成了农民工阶层。农民工阶层主要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从事非农业劳动。然而,他们多数无法享受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基本社会保障,子女也很难享受城镇教育资源。因此,基层社会治理必须正视农民工阶层正在被细化的现实,进而满足这一阶层的利益诉求和保障其合法权益。
(三)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需要解决乡村治理中自治、法治和德治的问题
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在乡村治理中,由于大量农民离开农村集体进城务工或创业,乡村治理很难有效创新自治、法治、德治的机制,并且农村和城镇都缺少加强自治、法治、德治一体化建设的阵地。因此,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面临需要建立自治、法治和德治一体化的体制机制。
(四)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需满足人们参与行政决策和法律公共服务的需求
由于人们的法律意识、权利意识和参与意识不断提高,他们希望自身的合法权利得到尊重和保障以及得到行政机关提供更为公平的公共法律服务,如积极参与征地拆迁、村民选举等涉及切身利益的法律事务和得到政府的法律援助等公共法律服务。因此,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需要实现行政机关行政决策的程序化和法治化,并不断提升行政机关提供公共法律服务的能力。
(五)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需要认真对待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在社会转型时期,食品安全、安全生产、环境保护、文化市场等重点领域的基层执法直接关系到人们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突发事件、网络诈骗、村霸恶霸、邻里纠纷、留守儿童犯罪等社会治安问题影响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制机制,加快建设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从社会治理领域来看,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法治化建设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基层。由于基层工作分工细、事务繁琐、人员不足等问题,致使社会治安防控体系面临瓶颈问题。《关于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意见》指出:“运用法律手段解决突出问题。充分发挥法治的引导、规范、保障、惩戒作用,做到依法化解社会矛盾、依法预防打击犯罪、依法规范社会秩序、依法维护社会问题。”
三、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的主要问题
(一)基层社会治理的突出问题“信访不信法”现象
在基层社会治理中,人们普遍存在相信上访而不相信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的“信访不信法”现象。由于人们权利意识觉醒并开始有意识地维护自身权益,但法律知识有限、法律途径时间长且成本高等因素导致人们往往选择成本低、效率高的信访途径。土地征收、房屋拆迁、移民安置、经济补偿等问题引发的群体事件和集体上访成为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的难题。究其原因,为了保持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采取了一些治标不治本的方式来化解社会纠纷,致使人们相信权力大于法律、上级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可以压过下级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尽管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把涉法涉诉信访纳入法治轨道解决,建立涉法涉诉信访依法终结制度”,但仍然存在许多人认为单纯依靠法律无法解决纠纷,而信访可以解决正常法律途径无法解决的问题。因此,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必须从顶层设计上规范基层依法行政、行政执法和公正司法,以此扭转人们“信访不信法”的观念和现象。
(二)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的工作机构和工作力量不足
在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的背景下,经济社会发展和基层社会治理都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需要专业的工作机构。一是现有的基层社会治理的工作机构设置无法满足社会治理法治化的需要,致使依法行政和行政执法的无法全覆盖和效果打折扣,如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执法。尽管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的重点和终点在基层,但是在基层行政机关中专业从事法治工作的工作人员严重缺乏。二是由于基层工作待遇差、工作压力大等因素,致使从事法律工作的工作人员不愿长期留在基层工作,而是选择辞职或调离基层工作单位。三是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人员法治思维和法治能力不强,表现为部分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法治思维、法治意识和依法办事能力不强,习惯依照惯例、传统方式和行政方法解决社会纠纷和矛盾。部分村居两委工作人员不习惯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各村居委员会虽然设有人民调解委员会等机构,但多数形同虚设,如仅仅有几名老同志,由于法律知识不足导致他们对法律的理解并不完全,因而倾向于依靠经验和人情来化解法律问题,以至于出现许多矛盾纠纷无法在基层化解,形成集体上访、越级上访。”[1]
(三)基层群众自治的法治化程度较低
基层群众自治的终极目标是达到自我管理和服务,并且基层群众自治应当是在法治的框架下进行。在现实运行中,作为群众性自治组织的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出现目标偏差和路径偏离。一是民主选举不规范问题。在换届选举中,贿选现象、政府干预、宗族派系主导等不符合法律规定和法律程序的现象大量出现。二是村居两委职能问题。村居干部滥用權力、村居财务缺乏监督、集体财产被侵吞、权益分配讲关系等问题导致群众自治性组织内部矛盾增加。三是村居两委民主决策形式化。村居两委的民主决策机制替代成村居两委干部的内部会议和宗派势力的私下决定。在特定时期,乡镇政府干预村居两委的民主决策以实现特定目的,以至于出现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和徇私枉法的情况。四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的功能虚化。从法律规则和顶层设计来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农村集体产权的权益归属者,但事实上村居两委基本代表其行使了基本权能。农村社会组织的缺乏致使参与人数少和没有规范化的制度保证。由上可知,基层群众自治的法治化建设已经迫在眉睫。
(四)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的公共法律服务不足
作为政府公共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基层社会公共法律服务是行政机关的基本职责和任务,但是基层社会公共法律服务不足制约了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的进程。一是对基层政府和群众自治性组织而言,公共法律服务的内容、质量和效果尚未得到明确界定,并且公共法律服务供给不足、成本高、覆盖面窄。二是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城乡之间的公共法律服务存在差异性,即城市的公共法律服务优于乡村的公共法律服务。在乡村社会治理中,公共法律服务存在队伍缺失、水平低、服务差等现实问题。三是作为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的基础性工作,公共法律服务平台是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的重要载体,但是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平台建设相对滞后,表现为平台建设不完善、信息化水平不高等问题。四是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监督机制和绩效考核尚不完善,如法律援助、人民调解、法律顾问等公共法律服务的监督机制和考核机制需要成为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的具体指标。
(五)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的治安防控体系问题
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必须解决好基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问题,因为基层社会治安状况直接影响着城镇和乡村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主要问题在于:一是基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制度建设不完善、不规范。基层社会治安防控的综合协调制度、工作机制创新、合法性审查等规则体系尚不完善。二是大规模社会人口流动带来的社会治安问题。由于人口流动性过大,基层行政机关难以监管社会流动性带来的社会治安问题,如偷盗问题、赌博问题、黑恶势力问题。三是基层社会治安的大数据平台存在数据共享度不高、数据应用不充分等问题。以公共安全视频监控为例,公安机关之间、公安机关与其他行政机关以及社会主体的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存在数据不开放、不能整合利用和隐私保护不完善的法律问题。四是社会治安防控的法律法规体系有待完善。立体化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缺少法律法规作为制度支撑,如“雪亮工程”建设仅为中央出台的文件而非法律法规规定。社会治安的信息化法律法规以及行业标准建设相对滞后,导致社会治理信息化的推行存在法律支撑不足的问题。
四、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困境的原因分析
(一)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的理念落后
基层社会治理存在不出事的行为逻辑,导致基层社会治理的碎片化,即重视权力轻视规则、重视维稳轻视引导、重视管控轻视法治。在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社会治理观念下,基层社会治理以地方稳定为第一要务,从而轻视社会公平、正义的法治精神。因此,不出事的行为逻辑将基层社会治理陷入非法治化的治理怪圈。基层社会治理理念落后体现为:一是价值导向上重视管控而轻视法治。基层社会治理应当体现出平等、公平和公正的法治精神和服务精神。二是社会治理主体上重视政府职能而轻视社会组织作用。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要求下,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要求党委、政府、社会组织和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社会治理而非仅仅由党委政府完全负责。三是治理方法上重视行政方式而轻视法律方式。在传统思维的惯性作用下,基层社会治理习惯运用行政命令的方式而轻视运用法律法规、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等方式。四是社会治理理念上重视应急治理而轻视制度化治理。在社会治理理念上,基层社会治理往往容易形成在纠纷产生后采取应急措施解决问题的理念,而非提前预防、化解社会矛盾的制度化治理理念。
(二)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的定位不准
尽管中央已经明确“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定位,但是基层社会治理仍然存在党委和政府主导的单一社会治理现状。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定位不准表现为:一是基层社会治理存在党委和政府越位和缺位的现实问题。党委和政府负责提供基层社会的公共服务,而忽视了社会组织和社会公众的力量。党委和政府往往容易忽视村居文化教育服务、医疗服务、养老服务等事项,从而出现党委、政府缺位的问题。二是基层社会治理中法治与自治的结合不够。村居两委的自治是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的基础。从法律上看,村居两委与行政机关的关系应当是指导、支持、帮助与协助,而不是领导与被领导、上级和下级的关系。村居两委与党支部之间的权责关系存在模糊的情况,容易形成党支部掌握重大事项的决定权。村居两委缺少民主化的程序机制,即村民和居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等权利容易被剥夺。三是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缺少社会组织和社会公众的多元参与机制。基层社会组织面临缺少法律法规支撑的制度困境;农村生产合作社、调解委员会、治安巡逻队等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数量和程度有限。此外,村居社会组织的社会认同度和满意度也陷入尴尬境地。
最新基层职工入党动机心得体会精选七
转眼间,到基层工作一年有余了。一年来,在组织的关心、支持下,本人在许多方面得到锻炼和提高。这次组织部组织青年干部笔谈,是对青年干部成长的关心,本人深受鼓舞,借此机会,结合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党的十六精神的新要求,以郑培民同志为榜样,联系自己一年来的实践,向组织上汇报一下自己在对青年干部如何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肩负起历史重任方面的认识。
党的xx大确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绘就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政治路线确定后,目标和任务能否顺利实现,就取决于干部路线,取决于有没有一支优秀的干部队伍。本人认为,青年干部成长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刻苦学习,努力提高素质
xx大报告强调指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挑战的时代,许多新事物需要我们去学习、去探索、去实践,许多新问题等待我们去研究、去回答、去解决。这对领导干部尤其是年轻干部的理论修养、领导能力和知识水平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古人有言,士三日不读书,便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一个干部不学习、不爱读书,就会缺少灵气、迷迷糊糊,就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成长也不会快。到街道后,本人牢记“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道理,一刻也没有忘记学习,尽管工作很忙,仍能挤出时间来看看书,一年中先后阅读了《管理学原理》、《工商管理概论》、《财政与税收》、《西方经济学》等书。同时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报考了工学院的《会计》专业学习(明年毕业),这样对原来学习的侧重于宏观经济的经济管理专业知识起到了一个有益的补充。在坚持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本人也注重向周围的人和事学习,经常倾听一些老同志的意见和建议,注重调查研究,注重分析思考,注重运用于实践,这样使自己感到日益充实,没有虚度年华。
二要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实现这一奋斗目标,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这些新思想、新突破、新局面、新举措从何而来?只有通过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而来。
如何才能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呢?我认为首先,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作为年轻干部,一定要有那么一股蓬勃朝气,那么一股冲劲、闯劲。决不能年纪不大,却暮气沉沉。现在工作发展很快,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必须更新观念,大胆创新,勇于提出新的工作思路。本人在抓社区党建工作时,没有停留在老一套上,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大胆健全制度,完善机制,开辟阵地,组建队伍,开展活动。虽说一开始有些同志感到增加了工作量,但坚持一年下来,看到了明显成效,这样就抓住了机遇,快人一拍。其次要克服自满思想。不能满足于已有的成绩,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以创新的意识、创新的精神、创新的思路开展工作,争取更大的成绩。第三要克服畏难情绪。有的同志在工作中看到问题,往往畏首畏尾,停滞不前。这种消极的思想情绪是要不得的。毛泽东同志说过,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面对困难,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面对问题,要有解决问题的决心;面对挑战,要有应对挑战的办法。
当然在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时,还要注意处理好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关系、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借鉴他人新鲜经验与结合本地实际的关系。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最新企业模拟实训仓储心得体会如何写(大全19篇)
- 干部作风效能建设心得体会实用(通用17篇)
- 大学生婚恋课心得体会实用(通用15篇)
- 2023年劳动新心得体会劳动节和方法(优秀16篇)
- 最新传统文化破圈心得体会怎么写(精选12篇)
- 办公室纪律规矩心得体会报告 办公室纪律规矩心得体会报告范文(2篇)
- 最新银行辞职报告申请书(大全10篇)
- 化工厂现场操作心得体会(通用13篇)
- 2023年劳动新心得体会劳动节及感悟(精选16篇)
- 主题眉山三苏祠游览心得体会和感想(2篇)
- 学生会秘书处的职责和工作总结(专业17篇)
- 教育工作者分享故事的感悟(热门18篇)
- 学生在大学学生会秘书处的工作总结大全(15篇)
- 行政助理的自我介绍(专业19篇)
- 职业顾问的职业发展心得(精选19篇)
- 法治兴则民族兴的实用心得体会(通用15篇)
- 教师在社区团委的工作总结(模板19篇)
- 教育工作者的社区团委工作总结(优质22篇)
- 体育教练军训心得体会(优秀19篇)
- 学生军训心得体会范文(21篇)
- 青年军训第二天心得(实用18篇)
- 警察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秀18篇)
- 家属慰问春节虎年的慰问信(实用20篇)
- 公务员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质21篇)
- 植物生物学课程心得体会(专业20篇)
- 政府官员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的重要性(汇总23篇)
- 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范文(18篇)
- 教育工作者行政工作安排范文(15篇)
- 编辑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汇总17篇)
- 学校行政人员行政工作职责大全(1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