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我国货币政策心得体会(优质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0 01:20:18 页码:14
最新我国货币政策心得体会(优质13篇)
2023-11-20 01:20:18    小编:ZTFB

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总结和沉淀知识。在写心得体会之前,我们可以先做好充分的调查和研究,为撰写提供充足的材料和证据。欢迎大家阅读以下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为大家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我国货币政策心得体会篇一

论文摘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两大重要工具,是政府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本文正是通过回顾我国近十年来实施财政货币政策的历程,以及对当前我国当前宏观经济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从而提出实施合理财政货币政策的建议。

论文关键词: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两大重要工具。财政政策是通过税收和公共支出等手段来实现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等宏观经济目标的长期和短期财政战略,是政府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根据财政政策在调节国民经济总量方面的功能可将财政政策划分为扩张性政策、紧缩性政策和中性政策。货币政策是说一国的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运用各种政策工具控制、调节和稳定货币供给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措施总和。货币政策手段主要有:法定准备金、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率。

通常一个国家在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实施何种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要根据宏观经济运行态势,相机抉择。纵观我国实行宏观经济政策的历程,从建国后一直奉行的“双松”政策到底起开始施行的历时近七年之久的“一积极,一稳健”的宏观政策,再到我国政府开始奉行的“双稳健”政策,我国政府正是从实际出发,结合我国国内经济发展的形势和国际经济动态的转变,审时度势,成功地完成了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宏观经济政策的转变。当前从经济发展趋势来看,由于国际经济形势出现的逆转以及已经出台的'宏观调控政策的作用,我国经济增长率将出现一定程度的回调,国际收支不平衡程度将有所缓和。同时,出口增长将回调,但幅度有限,在人民币升值预期的持续作用下,银行的流动性虽然比去年有所缓解,但仍然比较充裕,货币信贷仍然处于比较宽松的环境。在此背景下,继续实行“双稳健”组合似乎是我国继续实行宏观经济政策的科学选择。

然而,就当前经济形势来看,影响我国政府做出宏观经济决策、实现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有三大矛盾需要高度关注。首先,社会过度储蓄引起的过度投资问题。从到11月末,我国金融机构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由123804.4亿元增加到334361.4亿元,增长了1.7倍,增长幅度平均每年达到18%,存差也由24433.3亿元扩大到111219.8亿元,存差扩大了3.55倍。在储蓄增加额中,有45.3%来自于城乡居民增加的储蓄,另有31.1%来自于企业增加的储蓄。就是说,当前我国储蓄的迅速增长主要是由居民和企业两大主体的行为产生的。居民将过多的收入用于储蓄,一方面是与我国社会保障福利制度不健全有关,另一方面是金融机构储蓄主要来自于高收入者而中低收入者所占比重不高相关。企业将过多的资金用于储蓄而不是投资于创新活动,一方面是与我国的产业政策相关,另一方面是这些储蓄大部分是大中型企业增加的存款,而中小企业依然缺乏资金。在社会储蓄持续大幅度增长的情况下,金融机构的压力不断增加。随着存差规模的不断扩大,金融机构要千方百计将这些剩余资金“消化”掉。由此,大量信贷资金通过各种渠道又投向了建设领域,新一轮投资过热和重复建设由此产生。还有,储蓄过度增长引起过度投资,实际还对消费形成了挤出效应,因为在资金一定情况下,投资过多占有份额,必然排挤和抑制了消费。

其次,工业的过快增长引起的产能过剩问题。当前,在国民经济运行中,一方面是越来越多的社会资金向金融机构流入,另一方面是社会消费增长速度又远远慢于增长并不慢,而且从以后还有加快增长的趋势。比如从20到20社会消费平均增长幅度都在13%以上。但是,我国工业在投资的不断刺激下产品生产量增长更快,例如20到20,全国家用洗衣机、电冰箱、彩电、空调器、微型计算机、移动电话、汽车产量分别增长了1.05倍、1.33倍、1.11倍、2.7倍、11倍、5.78倍和1.76倍。年,上述工业品还在以更快的速度增长。当工业品持续以快于国内消费增长速度增加时,便被迫形成大量出口,大量出口既造成国际贸易摩擦加剧,又形成巨额贸易顺差,由此导致外汇储备越来越多,而越来越多的外汇储备反过来又要求m供给规模不断增加。

再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引起的社会收入分配不公问题。当前,我国收入差距呈现全面扩大的趋势,既存在城乡居民、地区间收入差距扩大问题,也存在城镇内部和农村内部不同群体收入差距扩大问题。从年到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2.79倍扩大到3.22倍,2006年扩大到3.4倍。如果考虑到城镇居民公共医疗、养老、教育补贴、住房公积金等社会福利项目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将更大;在地区之间,西部地区居民最低收入省份与东部地区居民最高收入省份差距也呈扩大的趋势,比如北京、上海、江苏等省市公务员收入是贵州的3至4倍。在城镇内部,2000年到2005年,按五等分法,城镇居民最低收入与最高收入比由1∶3.6扩大到1∶5.7,而困难户收入与最高户收入差距达到11倍。行业差距更大,全国事业单位职工年平均工资约1.5万,一般企业1万左右,而大企业5至6万,能源、电信、金融企业可超过10万。农村内部收入差距也如此,从2000年到2005年,按五等分法,农民最低收入与最高收入比已由1∶6.47扩大到1∶7.26。目前,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已达到相当悬殊的程度,基尼系数已超过0.4。2005年,我国城镇有近2000万人月收入在200元,有近4000万农民年收入在800元以下,他们经常入不敷出,要靠借债维持生存。近几年来,我国消费不足实质是结构性消费不足,主要表现为城镇低收入群体和农村居民消费不足。当前,我们面临的矛盾是,一方面,城镇的收入分配在向高收入群体集中,而高收入群体的边际消费倾向在不断下降,他们将越来越多收入存在金融机构;另一方面城镇中低收入群体和农民边际消费倾向高,但他们却无钱消费。如何将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公平地分配到不同收入群体,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和农民身上,让他们提高收入水平并增加消费,这是当前我国宏观政策的关键所在。

从经济运行角度看,如何避免或消除经济运行中储蓄过剩、产能过剩和收入差距扩大等问题,不仅是近期宏观调控需要面对的,而且也是国家长期政策和制度安排需要考虑的。就当前而言,我国的货币金融政策尚显偏松,财政政策相对偏紧,这种政策组合不利于控制工业产能的进一步过剩,也不利于扩大国内的消费,因此考虑到情况的变化,我们应该奉行“总体稳健、适度微调”的思路,在目前政策姿态不变的情况下,根据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在力度上调整当前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组合。

我国货币政策心得体会篇二

节能减排政策的传导过程如下:首先由政府职能部门制定节能减排政策,安排具体的节能减排手段,其次将节能减排相关政策输入到社会经济的运转系统之中,将节能减排政策作用于客体,之后利用节能减排政策实现制定目标。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之中,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通常会使节能减排工作目标受到阻碍,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需要以实际情况为主要依据,实现节能减排政策的传导。

2节能减排工作的影响因素。

2.1经济水平。

我国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速度虽快,但仍然存在许多不足。经济的发展状况对于节能减排技术的影响较大,发达的.经济会正面推动节能减排工作的实行。但是目前我国经济水平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节能减排技术发展较慢,所以,节能减排工作也受到经济水平的影响。

2.2产业结构。

自建国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一直处于不合理的状态。第二产业的持续发展,尤其是工业比例不断加重,导致我国的产业结构出现不平衡状态。在工业的发展过程之中,为了能够实现节约能源、减少排放的目的,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对于节能减排技术的需求量更大,而需求能够导致节能减排技术的发展。所以,产业结构的变化是影响我国节能减排技术发展的重要因素。

2.3知识资本。

从根本上看,节能减排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积累正是知识资本更新和发展的过程,知识资本属于大众所有物,为公共物品,若知识资本的水平高,则技术的供给力度越强。因此,节能减排技术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知识资本积累程度的影响。

2.4能源结构。

我国的能源结构是影响节能减排技术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的能源使用结构极为不合理,在日常生产使用的能源资源中,用量最大的为煤炭,其次为石油、天然气,这些能源资源在使用后会排放多种废气,如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物质,无论有毒或无毒,都会给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我国原煤产量为38.7亿吨,与相比,下降2.5%。20的煤炭产量14年以来首次降低,一是由于新能源的推广使用,二是由于节能减排政策的实施。可见,能源结构的改变与节能减排技术之间有着密切联系。

3节能减排政策实施策略。

为改善生态环境,实现节能减排政策的实施,应加强对企业生产、大众日常生活中能源消耗与排放量的控制,从而加快节能减排工作的进展。在实施节能减排政策时,需要遵循以下策略。

3.1从企业生产入手。

节能减排政策主要针对工业,应建立完善的节能减排法律法规体系,妥善处理高能耗、高排放企业与节能减排政策之间的关系,协调政策与日常生产,加大对企业的监督力度,实现节能减排政策的实际落实,同时,还要加强对节能减排工作的监督,使政策顺利实施。另外,还要完善行业配套保障措施,以完善的法律法规为主要依据,为企业配备完善的保障措施。如我国河北省某电力企业,在在实行节能减排政策时,成立了车间小火电机组监督小组,对小火电机组进行严格地监督审查。发现超过使用年限的设备,立即关闭,撤销其发电权,防止设备过多,增加能源消耗和排放量,实现节能减排工作的实施。另外该电力企业对能源结构进行优化,增加对电网工程的资金投入,升级电网,改善发电技术,利用先进技术提升工作效率,从而减少煤炭等能源资源的使用量,减少了能源消耗和废弃排放,真正地落实了节能减排政策。

3.2从民众生活入手。

节能减排不仅仅要落实到政府、企业,同时,还要实现全民参与,从民众日常生活的角度进行节能减排工作。首先,加强对民众的宣传教育,提升民众的觉悟,使民众能够自发地减少日常的用水量和用电量,为节能减排工作贡献自身力量。其次,加强对能源、资源的管理,水费、电费以及燃气费用均实行梯度收费制度,从金钱方面约束民众的能源使用量。再者,是扩大单双号限行政策的使用范围。汽车尾气排放是影响空气质量的重要原因,因此,我国应扩大单双号限行政策的使用范围,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单双号限行,减少汽车尾气排放量,推动节能减排工作进展,提升节能减排工作的成果水平。

4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的生态环境正遭受严重破坏,因此,保护生态环境,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污染物排放量迫在眉睫。我国必须要提升节能减排技术水平,加强节能减排政策的实施力度,改善节能减排工作效应,从而实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改善我国民众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张丽丽.我国节能减排政策传导机制及实施效应评价研究——以电力行业为例[d].青岛科技大学,.

[2]朱琳.基于成本—效益的节能减排政策执行效果分析[d].天津师范大学,.

[3]宋晓华.基于低碳经济的发电行业节能减排路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

[4]张丽丽.环境规制对我国建筑业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

我国货币政策心得体会篇三

[摘要]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是我国高校发展过程中的一次巨大变革,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合理的改革措施对于我国的研究生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机制;奖学金;评价体系。

从2006年开始,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在哈工大等3所高校试点实行,2009年,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则推广到全部中央部委属院校,同时鼓励各省、市、自治区选择省属高等学校开展改革试点工作。

一、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内容。

1、从计划内公费(非定向、定向)、计划外自费(自筹、委培)转向全面收费。我国研究生教育长期以来实行公费和自费的双轨制,而这次的培养制度改革,打破了传统的录取时的公自费之分,对所有录取研究生一律收费。

2、基于导师资助制度的导师负责制。各高校在改革中试图建立以科研为核心的导师负责制和导师资助制,通过制定导师在招收研究生必须有合适的科研课题和充足的科研经费并能提供部分科研经费资助等系列措施来确定导师对研究生的责任。

3、统筹经费制度。通过学校内部统筹规划和使用三部分资金:财政拨付的研究生培养经费,导师部分研究经费和其他有关资金。部分高校的做法是,设立研究生培养基金(或称为创新基金),制定基金管理办法。此外,许多试点高校将部分社会捐助经费也纳入到这一基金中,并配套学校财务制度的改革。

4、激励机制——奖学金制度。从部分试点高校的做法来看,新的奖学金制度普遍加大了资助额度,扩大了奖学金的额度和覆盖面。另外,各高校对研究生海外研修、国内外访学以及各种实践、创新活动设立专门基金和管理办法,给予资助。

5、保障机制——助学金制度。基于“助教、助研、助管”等“三助”岗位,实施“三助”制度,并不断完善“三助”岗位和制度。

二、完善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建议。

针对改革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实施高校应不断完善本校的培养机制改革方案,来促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顺利进行。

1、制订多元化的导师资助方案。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许纪霖在游学美国时发现,美国高校的文科并没有强行规定导师要缴纳经费,而是由导师自愿提供经费,学校不会有硬性规定,更不会作为导师招收研究生的必要条件。所以我国高校在制定导师资助方案时不能一刀切,而要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和同一学科不同层面研究的区别,制定出多元化、多样化的导师资助方案。具体执行办法是学校根据各门学科的特点进行分类,文科类导师向学校缴纳的费用低些,理工科类导师缴纳的费用高,并且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规定招收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具体资助金额。同时,学校还要设立研究生培养资助基金,用于资助人文社会学科、理科基础学科和新兴交叉学科研究生的科研津贴。

2、控制招生规模,优化师生关系。

改革师生关系是确立以研究为中心的导师负责制和资助制的关键。首先要控制高校研究生招生规模,确立合理的师生比。具有研究生招收资质的`高校要根据既有的综合实力,实现招收研究生与导师比例相适应的基本目标要求。教育管理机构要切实监督和管理好研究生招生工作,严格限制招生规模。其次,要调控以利益为导向的师生关系。利益关系的两极化所带来的结果,要么是无法负担研究生费用的导师采取“放羊式”教学,要么是过分依赖利益关系导致导师与研究生关系异化成“雇佣”关系,教学、科研、师生友谊等关系变得越来越淡化。

3、建立健全奖助体制,使学生安心做学问。

在改革的高校中,奖学金成为激励机制中的主体,这是一种误区,金钱的激励作用是极其有限的。马斯洛需求层次论表明,自我实现需求是人类活动动机的最高层次,获得奖学金只是学生的低级需求,低层次需求都无法满足何来实现高层次需求的动机。因此,从心理学上讲,应该让所有学生都享受到奖学金。首先,扩大研究生奖学金覆盖率,让更多的学生享受奖学金,这是营造平等学习氛围的基础。其次,缩小奖学金之间的差额,创造平等公平的竞争环境。最后,完善“三助”资助体系,不仅要给学生自给自足的机会,而且要不给学生造成学习的压力。

4、制定公平、合理的评价体系和监督体系。

各高校应建立多方共同参与的奖助学金评定监督机制,使评定过程透明化、科学化。首先,可以根据学校的总体要求,由各培养单位确定合理的量化评价指标,明确规定学生学习成绩、科研成果等各方面在评价指标中所占的权重,以尽量减少个人情感因素在其中的作用;其次,研究生导师依据研究生参与课题研究的情况和评价指标体系对学生进行打分,按照评分的结果向所在单位申请研究生奖助学金指标及等级;再次,学院对导师的评定结果进行审核,并报研究生院研究生工作处复核;最后,把奖助学金评定结果在学院的公告栏里及时进行公示,接受教师和学生们的监督。

三、结语。

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研究生招生办法的改革、奖助办法的改革、培养方案的改革等一系列内容,这些改革对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其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宋东霞,刘丽新.从美国培养研究生的角度看我国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

[2]方鸿琴.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署的院校审核[j].高等教育研究,2005.

我国货币政策心得体会篇四

摘要:从房地产产品的规划阶段、建筑外立面装饰材料、单体建筑层高、窗墙比、地下车库面积及层高等方面,分析了图纸设计与成本的关系;以部品材料选择及机电设备布置及管线敷设为例,阐述了标准化与成本的关系;从设计单位的管理、设计周期、施工图纸审查、二次设计方面分析了图纸质量与成本的关系。阐述了房地产产品设计工作对降低成本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设计;标准化;质量;成本。

过去房地产高速发展主要依赖gdp高速增长、宽松的货币政策、快速的城镇化进程和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高度依赖等因素。而随着gdp增速放缓、企业融资成本高和国家调控效果显现,房地产业利润水平已逐步回归到市场各行业的平均利润水平。企业像以往依靠土地增值获取利润的可能性逐步减小,获得效益将由企业的竞争能力决定。在“低成本”的前提下,设计出高质量的产品是核心竞争力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设计管理人员的价值体现。文章结合本人在房地产公司从事的设计工作,从图纸设计、标准化、图纸质量三个方面分析房地产产品设计工作与成本的关系。

1图纸设计与成本的关系。

图纸设计是工程建设的重要环节,设计的产品与选用的材料,无一不与成本相关。文章从规划及建筑设计中与成本有关的几项内容进行说明。

1.1规划阶段。

规划最有利于销售的产品排布,可以创造最大产品价值。如住宅配套商业中的内街与外街商业、独立集中商业与店铺商业布置的考量。住宅产品的设计尽量选择成熟的产品,无论设计、施工均有前期可借鉴的经验。另外,竖向规划尽量结合场地地形,减少土方成本。此阶段将极大影响整个产品投资回报率,必须经过方案比较、通过技术经济指标与预估售价结合,选定最优方案。

1.2建筑外立面装饰材料。

外立面建筑材料的选择主要有石材、面砖、涂料。在高层建筑中,底层立面局部使用石材可提升产品品质,如果是低层建筑,整体选用不同饰面材料体现在每户建造成本上的差别是相当巨大的。

1.3单体建筑层高。

在客户使用感受及产品价值不受影响的前提下,适当降低建筑层高,将带动土建、装修工程量的减少,机电管线长度降低,暖通专业的计算复核也将适当降低。据资料分析,层高每降低0.1m,可降低单层造价2%左右。

1.4窗墙比。

采暖居住建筑应尽量控制窗墙比。以辽宁省地方标准中的严寒地区要求为例,北向小于等于0.25,东西向小于等于0.30,南向小于等于0.45。窗墙比超出规定后,除外窗单方成本高于墙体外,整体为满足采暖耗热量指标要求。同等厚度外墙保温材料导热系数需降低,如仍不能通过节能计算,需提高外窗传热系数,造成窗构造的复杂,成本再次增加。

1.5地下车库面积及层高。

在满足停车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压缩地下室建筑面积。除可减少地下室成本投入外,对基坑施工方案的制定也有更简便的方案选择。合理设计地下室层高,其高度的降低对土方开挖、建筑结构等成本将均有减少。

2标准化与成本的关系。

标准化包括各阶段设计计划控制标准(含其他部门介入时间及参与工作内容),明确各专业设计要求标准,各专业设计成果标准等。本部分以部品材料选择及机电设备布置及管线敷设举例。

2.1部品材料选择。

在方案、施工图设计阶段应逐步明确部品材料的选择,明确反映在施工图纸当中。不应在施工图接近完成时甚至施工阶段,还有大量技术、细部、部品的缺漏没有考虑。否则,对于应用技术和材料的变更以及效果的不确定,直接带来的就是施工图纸不准确或缺失,最终将造成成本不易控制。

2.2机电设备布置及管线敷设。

施工图纸设计前期阶段,必须具备准确的市政配套路由,且依据进出线路由合理进行设备用房布置,以减少外线布置长度。在合理确定进出线路由后,再合理细化下一级设备用房布置,以保证负荷均匀,降低管线投资成本。标准化中,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有可能造成设计、工程工作的无法正常推进,继而带来成本的变化。

3图纸质量与成本的关系。

房地产开发过程中,发生设计变更是不可避免的。工程实施后,相应部位的设计变更或多或少都会产生工程量的变化。控制设计变更从设计角度即保证施工图纸质量。

3.1设计单位的管理。

作为甲方设计管理人员大量工作精力应该是协调、配合、监督、提出指导性意见,提出完整、准确的设计任务要求,而不是替代设计院对图纸进行校对图纸和技术把关工作。要充分发挥建筑设计院的资源优势,因最终图纸质量的高低不能只靠外部人员的审查。外部人员的审查只是单方面的,通过设计院各专业相互协作才能保证图纸的原始质量。

3.2设计周期。

施工图纸尽量保证合理的设计周期和可行的计划。合理的设计周期是保证设计单位各专业充分协调、互提专业条件、图纸交圈的必要条件。业主应与设计单位就设计周期充分沟通,避免为压缩工期而影响图纸质量。

3.3施工图纸审查。

外部审查的审图机构仅会侧重于制图原则及国家规范的把控。公司内部审查则侧重于图纸是否符合原始要求,是否符合设计条件,是否达到双方约定深度,对图纸进行及时优化。

3.4二次设计。

单独列出此项个人认为是很有必要的,对于像铝窗、幕墙等专业化较强的单位一般均是“深化设计+施工”合同,业主在此类设计中仍起到管理、审查作用,但后期常会因为深化设计的原因而产生变更,此类设计变更最好在合同中予以约定。

4结束语。

据中国报告大厅网《2015年我国房地产开发行业发展趋势分析》显示,“房地产开发未来10年,我国房地产行业将进一步加快转型发展,一些中小房企将被淘汰出局,市场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在激烈的竞争中,更多房企将在品牌、资金、技术产品研发、项目管控等方面逐步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开发出质量好、品质佳、低成本、节能低碳型的商品房,房地产业将持续稳定地向前发展。”作为设计人员,“品质佳”不代表不计成本的投入,设计成果经工程施工转换为产品。在保证品质的前提下,合理的控制在设计、实施过程中的成本投入是可实现的,所以说“低成本”和“品质”之间不是矛盾而是共生共赢的关系。

参考文献:

[1]沈源.下一位建筑大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季元振.再问建筑是什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3]鲍学英.工程造价管理[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4.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我国货币政策心得体会篇五

1994年我国进行了以增值税为核心的税制改革,新税制运行几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初步达到了改革目标。但是对新税制的改进与完善建议也从未间断,其中,新税制实行的生产型增值税更是颇受非议。一些人主张进一步改革增值税制,把生产型增值税改为收入型增值税和消费型增值税。本文仅就现阶段我国为什么要选用生产型而不能采用收入型增值税、消费型增值税谈些看法。

从世界各国所实行的增值税来看,以法定扣除项目为标准来划分,分为生产型增值税、收入型增值税、消费型增值税,三种类型增值税的根本区别在于课征增值税时,对企业当年购入的固定资产价值如何进行税务处理。国际上通行的规定是:对购入的固定资产价值不作任何扣除的是生产型增值税;按折旧方法对固定资产价值逐年扣除的是收入型增值税;对购入的固定资产价值当年一次性扣除的是消费型增值税。显然这三种对固定资产价值扣除的不同处理方法,使三种不同类型增值税税基所包括的范围大不一样,生产型增值税税基最大,收入型增值税次之,消费型增值税最小。从不同类型增值税税基可以看出,生产型增值税对购入的固定资产价值不作任何扣除,实质上是对生产过程的固定资产耗费支出部分进行了重复课征,虽保证了财政收入的稳定及时取得,但他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复课税,导致抑制投资的现象。收入型增值税允许将购入固定资产所含税额分次扣除,每次扣除额与其折旧额相配比。它能够避免重复课税,符合增值税的理论要求,但是增值税分子扣除额统一计算,而且收入型增值税不能以发票抵扣制度管理结合。消费型增值税明细表将购入固定资产所含税金一次扣除,搬迁避免了重复课税,有利于鼓励厂商投资,因而备受西欧各国推崇,但它容易导致在投资高峰期因税款抵扣量大而致使财政收入锐减。

二生产型增值税是我国增值税类型的现实选择。

(一)我国实行生产型增值税的原因。

虽然生产型增值税整体上不如消费型增值税优越,但为什么我国对其如此器重,虽倍受指责仍不改初衷呢?笔者认为这与我国90年代的经济形势和经济运行模式是分不开的,同时,在短时间内我国尚不具备把生产型增值税转换为收入型和消费型增值税的条件。

1生产型增值税有利于保证财政收入,增强中央的宏观调控能力。由于外购固定资产已纳增值税不允许抵扣,其课征基数包括了各种耐用的资本货物和用于消费的货物。从整个社会来看,这部分用于课税的基础价值大体上相当于按产品流量法计算的一国生产的`最终产品流量的货物总价值,或者大体上能相当于按所得或成本法计算的生产要素所得的总和。这样便使生产型增值税具有抵扣额小、税基宽的特点,在同样的税率条件下可以取得较多的税收收入,或者说同量的税收收入可以在较低的税率条件下取得,从而保证了财政收入的稳定。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不断下降,从1979年的31%下降到1993年的13%,年均下降1.2%。同期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也不断下滑,1993年仅为33.7%。中央财力非常有限,相伴而来的是中央财政赤字压力陡增,国债规模不断扩大,年国债发行额达到1967.4亿元,占当年财政支出的21.32%,占中央财政支出额的55.61%,致使中央宏观调控能力非常有限,这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显得非常突出。为此,1994年财税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便是提高“两个比重”。增强中央宏观调控能力,而生产型增值税正是为达到该目的而使用的手段之一。在经济高速增长条件下,投资规模不断扩大,采用消费型增值税显然难以达到上述目的。据测算,如果我国采用消费型增值税,1995年因提高固定资产所含税额2825.4亿元,占当年财政收入6187.7亿元的45.6%,即使允许抵扣1/3,也足以使当年国债发行额翻一番,这是我国现有经济形势所不能承受的。

[1][2][3][4]。

我国货币政策心得体会篇六

首先,我认为货币政策是一种宏观经济政策。它对于实现宏观经济的平稳增长和保持物价稳定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货币政策的效果也具有时间滞后性,这就要求政策制定者要谨慎决策,避免因为错误的政策引导而引起不良影响。

其次,我认为货币政策应该以稳健为主。在货币政策的制定中,政策制定者要考虑全局,不能因为追求短期利益而影响长期发展。同时,政策需要符合市场需求和经济变化,不能过于保守或过于激进。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货币政策的稳健运行。

在实践中,我深深感到货币政策对于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近年来,央行在货币政策方面减少了市场干预,使得市场对于货币政策更加敏感。这种市场化的货币政策有效地保持了货币供应和流通平稳,使得经济发展能够更加稳定和可持续。

第五段:总结一下。

最后,对于货币政策我认为需要很好地把握脉搏,根据经济变化做出适时的调整。与此同时,我个人也应该加强对货币政策的学习和了解,提高自己的经济素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与时俱进,适应、引领、推动经济的发展。

我国货币政策心得体会篇七

摘要:自我国开展排污权交易试点工作以来,已经取得了很好的进展,但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政策和法律滞后、监测、交易市场不规范、地方保护主义严重等方面。本文认为,要推进我国排污权交易,应该从完善排污权交易立法、实现排污权所有权多元化、积极培育排污权交易市场、加强分区试点工作、加强国际合作等方面入手。

关键词:排污权交易;产权;总量控制;问题;对策。

排污权交易是许可证制度发展的新趋势,是许可证交易制度或者“买卖许可证”制度,在污染防治领域主要表现为排污权交易。排污权交易是当前深受各国关注的环境经济政策,是环境管理的发展方向,它通过赋予环境容量资源价值、确定产权、并允许产权自由转让的方式,有效配置环境容量资源,降低污染控制的社会成本,因而成为实施总量控制的有效方法。

自我国开展排污权交易试点工作以来,已经取得了很好的进展,但仍处于起步阶段。在阐述我国实施排污权交易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本文将深入探讨我国实施排污权交易的政策建议。

一、我国实施排污权交易存在的问题及障碍。

排污权交易制度也不是整治环境问题的“灵丹妙药”,即使在广泛应用的美国,也仍然存在很多争议。我国环境意识总体上比较落后、环保手段比较欠缺,只有充分认识其存在的问题并加以克服,才能更好地将其应用。现阶段,我国推广排污权交易制度存在如下障碍:

1、政策和法律滞后。

尽管我国排污权交易的试点已进行了数年,但至今还没有制定出全国统一的关于排污权交易的法规,国家现行的《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虽已提到了排污总量控制及排污许可证制度,但尚无相配套的排污权交易制度。各地方根据当地条件,分别制定了一些区域性的排污权交易条例,但这些条例都是地方性法规。如《上海市环境保护条例》中提到了可以进行排污指标的有偿转让,但无具体的操作规范;再如《本溪市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管理条例》,虽第一次在中国建立了严格的超额处罚措施,但其作用只局限于本溪市。另外,对排污权交易的监督、执法也是一个相当突出的问题。例如,我国现行法律对企业的罚责过低,使得某些企业宁愿受罚,也不愿购买排污权或者治理,这就使得排污权交易受到相当大程度的`阻碍。

2、交易过程难以准确监测。

排污权交易实施的前提是对企业排污量的准确监测,而我国目前的公平监测和管理水平较低,在存在执法不公平的情况下,则需要相应的制度建设(包括立法)予以保证。为了保证排污权交易制度的顺利实施,应首先确定排污单位的实际排污量。在这方面,发达国家早已完善其环境或排污监测系统,但在我国则非常薄弱。目前,科学监测在我国很多地区短期内难以达到,企业到底排污了多少,拥有多少排污指标,这两个账户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也没有建立配套的监测机制。因为,以前我们用的是浓度控制手段,监测体系也是与从前的控制体系相适应的,当前有了总量控制的概念,监测体系就有些滞后了。

3、交易市场不规范。

首先,我国乡镇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分布零散,但其造成的工业污染在全国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中达到或超过半数。这一基本国情就决定了我国排污权交易市场的基础信息寻求费用过高,环境保护部门监测与执行费用也会过高,而且存在着逐案谈判的问题,从而间接导致了整个排污交易市场的无效。其次,在竞争激烈的行业中,为限制竞争对手的发展,有富余排污指标的企业不肯出售自己的节余排污权,造成排污权的浪费;或者漫天要价,扰乱了排污交易秩序。最后,排污权交易过程仍摆脱不了政府部门的强力干预,仍有可能出现以政代企的行为。

4、地方保护主义严重。

在一些地方政府看来,限制排污就等于限制生产,出于对本地经济利益的考虑,往往默许企业偷偷增加排污量。此外,在一些跨市、跨省的排污权交易中,计划卖出方的地方政府官员强行介入交易过程,禁止把排污权指标转让给其他地区,要求只能在本地区内进行排污指标交易。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还使得排污权交易受到限制,排污权交易市场不能有效运作。

二、我国实施排污权交易的政策建议。

要解困排污权交易,显然需要对症施药。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不难发现,要从困境中突围,作好如下几项工作是当务之急:

1、完善排污权交易立法。

明晰产权归属,是解决排污权交易中制度瓶颈的关键措施。作为一种市场导向的环境经济政策,排污权交易必须在相应的法律保障下才具有合法性和权威性。虽然我国出台了一些地方性的排污权交易条例和法规,但总体来说,我国排污权交易的法律相当滞后。参考国外和我国试点城市的经验,必须根据我国特有和不断变化的立法和司法要求,创造一系列的法律条件,为排污权交易的推行奠定法律基础,具体包括:从法律上确认排污权、从法律上保障排污权的市场主体、从法律上规定排污权的市场规则和管理机构等。

2、实现排污权所有权多元化。

自然环境具有一定的净化污染物的能力,同时具有一定的容量。所以,在排污权所有权的安排上,必须同时考虑环境容量的大小和环境净化能力,建立可“回收”的环境纳污资源所有权制度,即厂商直接或间接获得的排污权可归自己“所有”,以激励厂商努力减少排污,把排污同时控制在环境容量和环境净化能力的安全临界点之内。在排污权具有完全的竞争性和排他性、外部性可以忽略不计的情况下,排污权所有权交易能增加交易的长期收益预期和减少交易的不确定性,提高交易的绩效和交易双方的剩余。所以,我国排污权市场的完善,最终需要将部分的排污权所有权私有化,形成多元化的排污权所有权结构。

3、积极培育排污权交易市场。

这方面的措施主要有:培育排污权交易市场,提供市场服务信息,调节不合理的价格交易制度,维护市场秩序;促进外部性内部化,在创造市场交易机制和弥补市场失灵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组建专业的排污权中介机构,建立相关的信息网络系统,为交易各方/文秘站-中国最强免费!/提供中介信息,提高交易的透明度,降低排污权交易的费用;另外,政府部门应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对积极减少排放、积极出售排污权的企业从资金、税收、技术等方面予以扶持;排污企业破产或被兼并时,政府应该鼓励排污权作为企业资产进入破产或兼并程序;新增排污企业所需的一般排污权可以通过市场交易获得等。

4、加强分区试点工作。

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复杂,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等。如果采用一刀切的排污权交易制度,不仅管理成本巨大,而且效果也会打折。只有存在高需求、资源有稀缺性,才能形成交易的市场。所以,针对不同地区的地形地貌、气象背景、经济发展和管理水平,应该采取不同的措施。在东部,由于经济发展快,二氧化硫排放指标需求高,计算、评估方法简单,管理成本比较低,适合开展排污权交易。因此,可以选择长三角地区作为进行深入试点,把体系做得更规范,然后逐步扩大到珠三角、华北、东北平原地区。

5、加强国际合作。

系的完善。当前,我国在排污权领域的国际合作已经起步,如美国环保协会正在我国从事一项环境政策推广计划,致力于寻求适合中国自身的有效的环境污染总量控制方法;春季,中国国家环保总局和美国环保局签署了开展酸雨和试行排污权交易政策研究的谅解备忘录;美国环保协会被指定作为合作伙伴开展“四省三市及华能公司总量控制及排污权交易试点项目”。这些国际合作项目已经给我国排污权交易的推进带来了宝贵的经验。

我国的国情与美国有较大差距。因此,我国应对美国实施的排污权交易计划进行改造,及时发现排污权交易在我国实施所存在的问题与障碍,使其适合中国的现状,更好地与中国的法规和现实相结合,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排污权交易制度。

参考文献:

[1]潘志平:论排污权交易[j]。生态经济,(8):80~83。

我国货币政策心得体会篇八

1994年我国进行了以增值税为核心的税制改革,新税制运行几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初步达到了改革目标。但是对新税制的改进与完善建议也从未间断,其中,新税制实行的生产型增值税更是颇受非议。一些人主张进一步改革增值税制,把生产型增值税改为收入型增值税和消费型增值税。本文仅就现阶段我国为什么要选用生产型而不能采用收入型增值税、消费型增值税谈些看法。

从世界各国所实行的增值税来看,以法定扣除项目为标准来划分,分为生产型增值税、收入型增值税、消费型增值税,三种类型增值税的根本区别在于课征增值税时,对企业当年购入的固定资产价值如何进行税务处理。国际上通行的规定是:对购入的固定资产价值不作任何扣除的是生产型增值税;按折旧方法对固定资产价值逐年扣除的是收入型增值税;对购入的固定资产价值当年一次性扣除的是消费型增值税。显然这三种对固定资产价值扣除的不同处理方法,使三种不同类型增值税税基所包括的范围大不一样,生产型增值税税基最大,收入型增值税次之,消费型增值税最小。从不同类型增值税税基可以看出,生产型增值税对购入的固定资产价值不作任何扣除,实质上是对生产过程的固定资产耗费支出部分进行了重复课征,虽保证了财政收入的稳定及时取得,但他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复课税,导致抑制投资的现象。收入型增值税允许将购入固定资产所含税额分次扣除,每次扣除额与其折旧额相配比。它能够避免重复课税,符合增值税的理论要求,但是增值税分子扣除额统一计算,而且收入型增值税不能以发票抵扣制度管理结合。消费型增值税明细表将购入固定资产所含税金一次扣除,搬迁避免了重复课税,有利于鼓励厂商投资,因而备受西欧各国推崇,但它容易导致在投资高峰期因税款抵扣量大而致使财政收入锐减。

二生产型增值税是我国增值税类型的现实选择。

(一)我国实行生产型增值税的原因。

虽然生产型增值税整体上不如消费型增值税优越,但为什么我国对其如此器重,虽倍受指责仍不改初衷呢?笔者认为这与我国90年代的经济形势和经济运行模式是分不开的,同时,在短时间内我国尚不具备把生产型增值税转换为收入型和消费型增值税的条件。

1生产型增值税有利于保证财政收入,增强中央的宏观调控能力。由于外购固定资产已纳增值税不允许抵扣,其课征基数包括了各种耐用的资本货物和用于消费的货物。从整个社会来看,这部分用于课税的基础价值大体上相当于按产品流量法计算的一国生产的最终产品流量的货物总价值,或者大体上能相当于按所得或成本法计算的生产要素所得的总和。这样便使生产型增值税具有抵扣额小、税基宽的特点,在同样的税率条件下可以取得较多的税收收入,或者说同量的税收收入可以在较低的税率条件下取得,从而保证了财政收入的稳定。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不断下降,从1979年的31%下降到1993年的13%,年均下降1.2%。同期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也不断下滑,1993年仅为33.7%。中央财力非常有限,相伴而来的是中央财政赤字压力陡增,国债规模不断扩大,国债发行额达到1967.4亿元,占当年财政支出的21.32%,占中央财政支出额的55.61%,致使中央宏观调控能力非常有限,这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显得非常突出。为此,1994年财税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便是提高“两个比重”。增强中央宏观调控能力,而生产型增值税正是为达到该目的而使用的手段之一。在经济高速增长条件下,投资规模不断扩大,采用消费型增值税显然难以达到上述目的。据测算,如果我国采用消费型增值税,1995年因提高固定资产所含税额2825.4亿元,占当年财政收入6187.7亿元的45.6%,即使允许抵扣1/3,也足以使当年国债发行额翻一番,这是我国现有经济形势所不能承受的。

2生产型增值税有利于消除投资恶性膨胀,抑制非理性投资。生产型增值税不允许抵扣固定资产已纳增值税,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复课税,抑制固定资产投资,这是它的主要缺陷。但是在特定的经济环境下却成为它的优点,在投资领域,我国历来存在普遍的软预算约束,它常常引发投资规模恶性膨胀,并且伴之以严重的产业结构失调和重复投资。这种投资膨胀又常常成为我国通货膨胀的先导,即构成所谓的“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针对这种经济过热,过去我国通常采用“一刀切”的办法,经济膨胀在短时期内迅速实现“硬着陆”,从而造成国民经济的巨大损失和浪费。近年来我国投资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推行了诸如项目资本金制度、项目备案登记制度等一系列新举措,但是,说根本改变了投资软约束的状况还为时过早。因而与软约束投资机制相伴而生的“投资饥渴症”及非理性投资还将长期存在。90年代中期,我国新一轮经济过热兴起,抑制投资膨胀成为经济生活的重点。在这个背景下,1994年税制改革果断选择了生产型增值税,从而为我国实现经济“软着陆”打下了良好的制度性基础。

自东南亚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持续走软。受此影响,我国出口增长速度明显回落,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为此,中央政府增加增加投资。扩大内需,拟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生产型增值税对此是否有所影响呢?首先,政府这次投资的重点集中在基础产业,如交通运输、电力、邮电通讯、勘探采矿等。这些产业大多不在现行增值税征管范围之内,若非扩大征税范围,采纳生产型还是消费型增值税对其影响不大。其次,这次政府扩大投资有一部分发生在制造业领域内,生产型增值税对其是有一定影响的。但它影响的并非有效投资,相反,它阻止了非理性投资,从而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最后,从税务筹划方面看,生产型增值税促使企业多搞更新改造,少搞基本建设,真正转变观念,走内涵扩大再生产的道路,彻底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

3生产型增值税有利于扩大就业。随着国有企业改革力度的加大,“下岗”已不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我国失业率迅速爬升,19失业率为6%,一九九七年失业率为7%,而将有更大的突破。据我国著名劳动力专家冯兰瑞预测,目前我国社会综合失业率已高达22%,当然这包括了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大量失业人口的存在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于是“再就业”成为19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时下,生产型增值税对扩大就业是大有作为的。它不允许抵扣固定资产所含税金,从而限制了资本有机构成高的产业发展,有利于资本有机构成低的产业迅速扩张,从而便于扩大就业。从目前的再就业工程看,下岗人员除从事餐饮、商业、家政服务等第三产业来,大多进入了私营企业及其它中小型企业。而这些企业大都是资本、技术含量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可见,生产型增值税为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缓解就业压力提供了制度性保证,无疑是符合我国当前国情的。

4选择生产型增值税是由我国目前的税收征管水平决定的。长期以来,我国税收征管采用政治动员的方法,辅之以专管员管户的落后模式,征管效率非常低下。近年来我们对征管体制进行了改革,加强税务干部培训,注重提高税务人员素质,购置了一批较先进的征管设备,征管水平有了一定提高。但是由于征管体制改革不彻底,征管模式比较落后,相关配套措施跟不上,征管水平难以在短时间内迅速改观。同时。

中国经济小规模化运营也是税务行政效率低下的原因之一。中国国有企业上万个,其他企业更是数不胜数,但是单个企业规模极不经济,效益低下,税务机关面对如此众多的经济核算主体显得无能为力。特别是很多企业会计核算不健全,纳税意识淡薄,更增加了征管难度。选择消费型、收入型增值税,税款抵扣业务相当复杂,再面对如此众多的纳税人,我国现有征管水平难以应付。

1994年以来我国在部分城市进行了申报、代理、稽查三位一体征管模式的'试点,试图提高我国低下的征管效率。但是由于纳税人纳税意识淡薄、税务中介素质不高、稽核能力有限而陷入困境。其一,居民纳税意识淡薄。建国后我国流行的非税论及长期实行的低工资制,使居民对税收非常陌生;同时税法宣传也明显不足。其二,现行税务中介素质欠佳。现在我国主要以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为税务代理机构,其执业人员大都持有相关专业资格证书,但由于缺乏健全的再教育机制,职业人员专业知识更新慢,很难跟上经济形势发展需要。其职业道德素质也令人担忧,全国现有上述三类事务所上万家,行业内竞争基本呈现无序化状况。某些事务所及其执业人员拉到并笼络客户,违规操作,按照客户要求审核帐表,从而使虚假会计信息合法化。税务师大多为前税务官员,他们深知税制的缺陷、税务征管及稽核的漏洞,在税务代理过程中为客户大肆偷漏税款。其三,税务稽核能力明显不足。由于税务监管人员素质不高,稽核水平上不去,同时由于地区封锁,难以实现信息共享,全面税务稽查也就成为空谈。以这种征管模式应付生产型增值税尚且不足,则更难以适应收入型和消费型增值税。

总之,在短时间内,我国应继续沿用生产型增值税,这符合我国的国情。但这并不是说我国现有增值税制是完美无缺的。相反,我国现有生产型增值税还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还需要不断改革和完善,以适应我国现有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状况。

(二)对推崇在我国现阶段采用消费型增值税观点的看法。

一些作者推崇在我国立即采用消费型增值税,颇有代表性的论据就是世界上实行增值税的大部分国家诸如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以及韩国、秘鲁、墨西哥等国均采用消费型增值税,只有少数国家实行收入型和生产型增值税,并引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财政事务部副部长爱伦・泰特所说的“凡是不彻底的增值税都会产生问题”作为否定我国现阶段采用生产型增值税的依据,似乎只要实现了消费型增值税,我国增值税制就完美无缺了。笔者认为,这种论据是缺乏说服力的。一个国家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采用何种经济政策、实行何种税收方式,最重要、最根本的依据就是本国的国情和政府财力。时下,财政状况拮据,经济状况、经济结构不佳,这就决定了别的体制改革方案多为用钱的方案,用钱去换取一个结构合理,用钱去换取一个社会稳定。相比之下,税制改革方案只能是增收的方案,任何减收的方案都是不切实际的,注定行不通的。增值税转型问题也是如此,税制改革效果如何,收入是第一个衡量标准。一切从国情出发,这是增值税转型、完善面临的最大国情。至于别国如何如何,我们只能借鉴,不能照搬。如果按照某些作者的这种观念,美国这一当今世界的经济强国至今未实行增值税,岂不是经济上落后于美国的其他国家实行增值税均是不合适的了。中国经济就象一艘巨大的“航空母舰”,其航向的调整及航速的加快,不是可以一步到位的,必须有一个相对稳定的过渡期;这一过渡期不是几个月,也不是一年、两年,而是需要较长时期,特别是考虑到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立即采用消费型增值税是不现实的。

(三)对采用收入型增值税的利弊分析。

增值税由生产型一步转向消费型,难度很大。有的作者提出可先由生产型过渡为收入型,最终转为消费型,并认为这才是积极稳妥的办法。有的作者干脆提出收入型增值税是我国理想的增值税类型。其论据大致有:实行收入型增值税将会刺激投资、鼓励新技术的使用、有利于保持税收的“中性原则”,优化社会资源配置效率。这种观点确有可取之处,从理论上可以消除增值税的重复课税问题,但从技术操作上分析,并不科学严谨,是不可取的。

收入型增值税允许外购固定资产分期扣税,或按折旧额扣税。实际上折旧额的计算和扣除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难以严格控管。其一,企业固定资产形态各不相同,有的是作为生产用购进的,有的则是用于消费和福利,后者显然不属于增值税的抵扣范围之内。实际工作中不少时候,生产用固定资产和非生产用固定资产,无论是实物形态上或是价值形态上都是难以严格区分的。就是生产用固定资产有时也同时为多家纳税人共同使用,在股份制大面积推行,核算单位划小的情况下出现的更多。其二,固定资产使用年限长短不一,折旧率高低不等,折旧方法也不相同。《企业财务通则》规定,企业可以按照规定选择具体折旧方法和确定加速折旧的幅度。这种情况下要准确、快捷的计算折旧额,公平企业间的税负十分困难。

收入型增值税为现代税收的简便原则、效率原则所不容。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增值税的三种类型并不存在必然联系,更不存在生产型转向消费型必须经过收入型这一过渡期。主张增值税分步转型并没有充分的理论依据,其在技术上和操作上增加了增值税规范的难度。对这个问题必须澄清,否则,增值税的转型问题要走弯路,国际上实行增值税的国家很多,计有110个,但采用收入型的很少,其中原因就在于此。

三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生产型增值税,以利于由生产型到消费型的过渡。

我国实行的生产型增值税有待完善,其缺陷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生产型增值税固有的缺陷,如重复课税、抑制投资等:另一方面是我国增值税制度运行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如征税范围狭窄、纳税人划分对经济运行的干扰等。当前,我们应当进一步完善现行税制,强化税收征管;同时要大力发展经济,硬化投资约束,为生产型增值税过渡到消费型增值税创造条件。

税人的征税率,减轻税收歧视,引导他们按增值税的设计思路办事;二是要加强对小规模纳税人的管理,规范其帐务处理,使其逐步转化为一般纳税人,如有必要,可以采取会计代办与税务代理相结合的办法,规范其行为。小规模纳税人问题的处理,不是一定要消灭小规模纳税人,而是要将其活动限制在不影响增值税制正常运行的范围内。

2强化税收征管。由于征管水平的限制,我国目前被迫采用了生产型增值税;同样是由于征管水平的问题,致使我国增值税制在运行中漏洞百出。要实现现有增值税的正常运转,要实现生产型增值税向消费型增值税的过渡,我们必须加强税收征管,切实提高征管水平。

3实现全面的增值税管理。国际增值税专家认为,增值税发票虽然是增值税制度的核心、是税务机关管理增值税的重要工具,但不能过分夸大其作用,增值税的管理,不能仅靠一张发票,必须进行全面的管理与控制,即要对纳税人的资格认定,税务登记,、日常购销状况的会计帐簿、资金往来帐户、发票开具、纳税申报、税款缴纳、税务审计、税务稽查等环节进行把关。毫无疑问,我国应将增值税征管的重点放在掌握纳税人的各种税收信息、摸清税源等方面,而不是过多去查验增值税发票。查验增值税发票虽然很重要,也很有效,但关键是应有的放矢,即查验增值税发票应在充分掌握了有关税收信息,觉得存在可疑之处的情况下进行。搞“张张验审,票票过关”,看来既无必要,也不太可能。总而言之,我国的增值税的征管应实现由“治标”到“治本”、由被动到主动、由以“管票”为主到以“管户”、“管税基”为主的转变。

4充分发挥银行、税务代理等机构的作用。一个简便、高效而又严密的增值税制度应建立在比较完备的银行结算体系和较为发达的税务代理社会服务网络等基础之上。增值税的国际实践表明,委托银行征税增值税及通过税务代理等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办理增值税纳税事务,将是十分简便、有效和成功的做法。银行作为专门代理货币收付业务的职能部门,在税款的征集、储存、解交等方面较税务机关更为简捷、便利、更具优势;而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咨询、税务代理等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在办理增值税等税收事务性工作则比纳税人更为专业、熟练、更具效率。我国也应该且又可能将纳税申报、税款缴纳等大量的事务性税收工作,纳入银行及社会中介服务机构的工作范围。这样做的好处在于:(1)方便纳税人及税务机关双方,节省纳税的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2)保证国家税款及时入库;(3)税务机关能将主要的工作精力放在强化税收管理、严格税务稽核监控、堵塞税收漏洞方面。

5改革投资体制,硬化预算约束,发展经济,提高两个比重,增强财政的改革承受能力。前文已经提到,我国采用生产型增值税,实际上是受制于软约束的投资体制,是由现实的财政承受力所决定的。因此,要采用消费型增值税,我们首先要改革投资机制、建立起理性约束及风险控制体系,保证投资的有效性,降低其盲目性。同时我们要不断发展经济,不断提高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降低财政收入对增值税的依赖程度。

我国货币政策心得体会篇九

摘要:从房地产产品的规划阶段、建筑外立面装饰材料、单体建筑层高、窗墙比、地下车库面积及层高等方面,分析了图纸设计与成本的关系;以部品材料选择及机电设备布置及管线敷设为例,阐述了标准化与成本的关系;从设计单位的管理、设计周期、施工图纸审查、二次设计方面分析了图纸质量与成本的关系。阐述了房地产产品设计工作对降低成本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设计;标准化;质量;成本。

过去房地产高速发展主要依赖gdp高速增长、宽松的货币政策、快速的城镇化进程和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高度依赖等因素。而随着gdp增速放缓、企业融资成本高和国家调控效果显现,房地产业利润水平已逐步回归到市场各行业的平均利润水平。企业像以往依靠土地增值获取利润的可能性逐步减小,获得效益将由企业的竞争能力决定。在“低成本”的前提下,设计出高质量的产品是核心竞争力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设计管理人员的价值体现。文章结合本人在房地产公司从事的设计工作,从图纸设计、标准化、图纸质量三个方面分析房地产产品设计工作与成本的关系。

1图纸设计与成本的关系。

图纸设计是工程建设的重要环节,设计的产品与选用的材料,无一不与成本相关。文章从规划及建筑设计中与成本有关的几项内容进行说明。

1.1规划阶段。

规划最有利于销售的产品排布,可以创造最大产品价值。如住宅配套商业中的内街与外街商业、独立集中商业与店铺商业布置的考量。住宅产品的设计尽量选择成熟的产品,无论设计、施工均有前期可借鉴的经验。另外,竖向规划尽量结合场地地形,减少土方成本。此阶段将极大影响整个产品投资回报率,必须经过方案比较、通过技术经济指标与预估售价结合,选定最优方案。

1.2建筑外立面装饰材料。

外立面建筑材料的选择主要有石材、面砖、涂料。在高层建筑中,底层立面局部使用石材可提升产品品质,如果是低层建筑,整体选用不同饰面材料体现在每户建造成本上的差别是相当巨大的。

1.3单体建筑层高。

在客户使用感受及产品价值不受影响的前提下,适当降低建筑层高,将带动土建、装修工程量的减少,机电管线长度降低,暖通专业的计算复核也将适当降低。据资料分析,层高每降低0.1m,可降低单层造价2%左右。

1.4窗墙比。

采暖居住建筑应尽量控制窗墙比。以辽宁省地方标准中的严寒地区要求为例,北向小于等于0.25,东西向小于等于0.30,南向小于等于0.45。窗墙比超出规定后,除外窗单方成本高于墙体外,整体为满足采暖耗热量指标要求。同等厚度外墙保温材料导热系数需降低,如仍不能通过节能计算,需提高外窗传热系数,造成窗构造的复杂,成本再次增加。

1.5地下车库面积及层高。

在满足停车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压缩地下室建筑面积。除可减少地下室成本投入外,对基坑施工方案的制定也有更简便的方案选择。合理设计地下室层高,其高度的降低对土方开挖、建筑结构等成本将均有减少。

2标准化与成本的关系。

标准化包括各阶段设计计划控制标准(含其他部门介入时间及参与工作内容),明确各专业设计要求标准,各专业设计成果标准等。本部分以部品材料选择及机电设备布置及管线敷设举例。

2.1部品材料选择。

在方案、施工图设计阶段应逐步明确部品材料的选择,明确反映在施工图纸当中。不应在施工图接近完成时甚至施工阶段,还有大量技术、细部、部品的缺漏没有考虑。否则,对于应用技术和材料的变更以及效果的不确定,直接带来的就是施工图纸不准确或缺失,最终将造成成本不易控制。

2.2机电设备布置及管线敷设。

施工图纸设计前期阶段,必须具备准确的市政配套路由,且依据进出线路由合理进行设备用房布置,以减少外线布置长度。在合理确定进出线路由后,再合理细化下一级设备用房布置,以保证负荷均匀,降低管线投资成本。标准化中,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有可能造成设计、工程工作的无法正常推进,继而带来成本的变化。

3图纸质量与成本的关系。

房地产开发过程中,发生设计变更是不可避免的。工程实施后,相应部位的设计变更或多或少都会产生工程量的变化。控制设计变更从设计角度即保证施工图纸质量。

3.1设计单位的管理。

作为甲方设计管理人员大量工作精力应该是协调、配合、监督、提出指导性意见,提出完整、准确的设计任务要求,而不是替代设计院对图纸进行校对图纸和技术把关工作。要充分发挥建筑设计院的资源优势,因最终图纸质量的高低不能只靠外部人员的审查。外部人员的审查只是单方面的,通过设计院各专业相互协作才能保证图纸的原始质量。

3.2设计周期。

施工图纸尽量保证合理的设计周期和可行的计划。合理的设计周期是保证设计单位各专业充分协调、互提专业条件、图纸交圈的必要条件。业主应与设计单位就设计周期充分沟通,避免为压缩工期而影响图纸质量。

3.3施工图纸审查。

外部审查的审图机构仅会侧重于制图原则及国家规范的把控。公司内部审查则侧重于图纸是否符合原始要求,是否符合设计条件,是否达到双方约定深度,对图纸进行及时优化。

3.4二次设计。

单独列出此项个人认为是很有必要的,对于像铝窗、幕墙等专业化较强的单位一般均是“深化设计+施工”合同,业主在此类设计中仍起到管理、审查作用,但后期常会因为深化设计的原因而产生变更,此类设计变更最好在合同中予以约定。

4结束语。

据中国报告大厅网《2015年我国房地产开发行业发展趋势分析》显示,“房地产开发未来10年,我国房地产行业将进一步加快转型发展,一些中小房企将被淘汰出局,市场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在激烈的竞争中,更多房企将在品牌、资金、技术产品研发、项目管控等方面逐步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开发出质量好、品质佳、低成本、节能低碳型的商品房,房地产业将持续稳定地向前发展。”作为设计人员,“品质佳”不代表不计成本的投入,设计成果经工程施工转换为产品。在保证品质的前提下,合理的控制在设计、实施过程中的成本投入是可实现的,所以说“低成本”和“品质”之间不是矛盾而是共生共赢的关系。

参考文献:

[1]沈源.下一位建筑大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季元振.再问建筑是什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3]鲍学英.工程造价管理[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4.

我国货币政策心得体会篇十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与国民经济活力摘要:本文针对近几年来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所暴露出的问题,从理论分析的角度,首先指出当前国民经济活力不足,主要不是货币供应量的问题,而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存在体制性梗阻;并分析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传导机构和客体缺乏活力、路径过窄、速度下降、动力和信号失真、环境不乐观等问题;其后,论述了在转轨经济时期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与实体经济体制不健全之间存在着相互牵制、相互影响的关系;最后,给出了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运行效率的政策建议。

我国货币政策心得体会篇十一

[摘要]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是我国高校发展过程中的一次巨大变革,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合理的改革措施对于我国的研究生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机制;奖学金;评价体系。

从2006年开始,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在哈工大等3所高校试点实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则推广到全部中央部委属院校,同时鼓励各省、市、自治区选择省属高等学校开展改革试点工作。

一、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内容。

1、从计划内公费(非定向、定向)、计划外自费(自筹、委培)转向全面收费。我国研究生教育长期以来实行公费和自费的双轨制,而这次的培养制度改革,打破了传统的录取时的公自费之分,对所有录取研究生一律收费。

2、基于导师资助制度的导师负责制。各高校在改革中试图建立以科研为核心的导师负责制和导师资助制,通过制定导师在招收研究生必须有合适的科研课题和充足的科研经费并能提供部分科研经费资助等系列措施来确定导师对研究生的责任。

3、统筹经费制度。通过学校内部统筹规划和使用三部分资金:财政拨付的研究生培养经费,导师部分研究经费和其他有关资金。部分高校的做法是,设立研究生培养基金(或称为创新基金),制定基金管理办法。此外,许多试点高校将部分社会捐助经费也纳入到这一基金中,并配套学校财务制度的改革。

4、激励机制——奖学金制度。从部分试点高校的做法来看,新的奖学金制度普遍加大了资助额度,扩大了奖学金的额度和覆盖面。另外,各高校对研究生海外研修、国内外访学以及各种实践、创新活动设立专门基金和管理办法,给予资助。

5、保障机制——助学金制度。基于“助教、助研、助管”等“三助”岗位,实施“三助”制度,并不断完善“三助”岗位和制度。

二、完善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建议。

针对改革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实施高校应不断完善本校的培养机制改革方案,来促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顺利进行。

1、制订多元化的导师资助方案。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许纪霖在游学美国时发现,美国高校的文科并没有强行规定导师要缴纳经费,而是由导师自愿提供经费,学校不会有硬性规定,更不会作为导师招收研究生的必要条件。所以我国高校在制定导师资助方案时不能一刀切,而要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和同一学科不同层面研究的区别,制定出多元化、多样化的导师资助方案。具体执行办法是学校根据各门学科的特点进行分类,文科类导师向学校缴纳的费用低些,理工科类导师缴纳的费用高,并且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规定招收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具体资助金额。同时,学校还要设立研究生培养资助基金,用于资助人文社会学科、理科基础学科和新兴交叉学科研究生的科研津贴。

2、控制招生规模,优化师生关系。

改革师生关系是确立以研究为中心的导师负责制和资助制的关键。首先要控制高校研究生招生规模,确立合理的师生比。具有研究生招收资质的`高校要根据既有的综合实力,实现招收研究生与导师比例相适应的基本目标要求。教育管理机构要切实监督和管理好研究生招生工作,严格限制招生规模。其次,要调控以利益为导向的师生关系。利益关系的两极化所带来的结果,要么是无法负担研究生费用的导师采取“放羊式”教学,要么是过分依赖利益关系导致导师与研究生关系异化成“雇佣”关系,教学、科研、师生友谊等关系变得越来越淡化。

3、建立健全奖助体制,使学生安心做学问。

在改革的高校中,奖学金成为激励机制中的主体,这是一种误区,金钱的激励作用是极其有限的。马斯洛需求层次论表明,自我实现需求是人类活动动机的最高层次,获得奖学金只是学生的低级需求,低层次需求都无法满足何来实现高层次需求的动机。因此,从心理学上讲,应该让所有学生都享受到奖学金。首先,扩大研究生奖学金覆盖率,让更多的学生享受奖学金,这是营造平等学习氛围的基础。其次,缩小奖学金之间的差额,创造平等公平的竞争环境。最后,完善“三助”资助体系,不仅要给学生自给自足的机会,而且要不给学生造成学习的压力。

4、制定公平、合理的评价体系和监督体系。

各高校应建立多方共同参与的奖助学金评定监督机制,使评定过程透明化、科学化。首先,可以根据学校的总体要求,由各培养单位确定合理的量化评价指标,明确规定学生学习成绩、科研成果等各方面在评价指标中所占的权重,以尽量减少个人情感因素在其中的作用;其次,研究生导师依据研究生参与课题研究的情况和评价指标体系对学生进行打分,按照评分的结果向所在单位申请研究生奖助学金指标及等级;再次,学院对导师的评定结果进行审核,并报研究生院研究生工作处复核;最后,把奖助学金评定结果在学院的公告栏里及时进行公示,接受教师和学生们的监督。

三、结语。

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研究生招生办法的改革、奖助办法的改革、培养方案的改革等一系列内容,这些改革对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其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宋东霞,刘丽新.从美国培养研究生的角度看我国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

[2]方鸿琴.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署的院校审核[j].高等教育研究,.

我国货币政策心得体会篇十二

外汇储备是关系到一国经济内外平衡的一个重要的宏观金融变量指标。只有在很好地协调经济内外平衡基础上的外汇储备增长,才是合理的增长,是有积极意义的增长,是值得追求的增长。实现了这种增长,反过来又会进一步促进经济运行与经济增长的内外协调与均衡,使经济发展进入一种较为理想的良性循环状态。

经过20几年的发展,我国己经确立了市场改革的取向和对外开放的新形势。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利用外资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出口贸易多年保持顺差,我国外汇储备不断增加。从1978年到,我国用27年的时间使国家外汇储备从1167亿美元增加到8189亿美元。2月底,我国外汇储备达到8536.72亿美元,超过日木(8501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一位,截至209月底己经增至9879.28亿美元,至我国外汇储备己突破力一亿大关。截至206月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13326亿美元,同比增长41.6%。我国外汇储备的大幅增长为世人瞩目。

高额的外汇储备一方面体现了我国国力和财富的增长,另一方面,我们也为过多的外汇储备付出了巨大的成本和承担了很高的风险,高额外汇储备也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一系列负面影响和风险,我国外汇储备政策的调整己经刻不容缓。

二、我国高额外汇储备的负面影响。

充足的外汇储备,体现了我国足以影响世界的经济实力,有利于增强国外投资者的信心和吸引外资,提高我国国际融资和对外偿付能力,增强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维护金融体系稳定和国家经济安全,遏制国际金融投机。然而如果外汇储备过快增长超出合理区间且结构不尽合理,将不可避免地给经济发展带来消极影响。

(一)引起高额机会成本。

外汇储备的持有是要付出相应的成本的。外汇储备资产必须具有足够的“流动性”,以确保其日常功能的正常发挥。然而,足够的流动性往往是要以较低的盈利性要求为代价的。外汇储备是一种实际资源的象征,持有外汇储备的机会成本是国内资本生产率减去持有外汇储备的收益率。世界各国的外汇储备既不能存款于国内的银行,也不能投资于国内的有价证券,而只能存款于外国银行(包括本国的境外银行和国内的外资银行)或购买外国的国债等有价证券。由于国债等有价证券流动性强、收益性高,所以,世界各国的外汇储备大都投资于外国政府发行的国债等有价证券。所以持有外汇储备,实际上就相当于向储备货币发行国提供低利率的贷款。

而且,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从海外筹措资金时要被强加风险溢价,从而必须支付高昂的利息;而同时将外汇储备投向流动性高的“安全资产”美国的国债,则只能获得3%左右的收益率。这种利息上的“收益逆差”现象意味着中国借入性外汇储备越多,其损失就会越大,而且收益从低收入的中国转入高收入的美国。这些资金原本应该用于具有更高收益率的国内投资,而非向美国融资。从这个角度看,我国持有巨额外汇储备并借入大量的外债,等于是以低价将国内资金转移到国外给外国人使用,同时还以高价从国外借入资金。这样,不难发现持有借入性外汇储备的机会成本是很高的。

(二)造成内资挤出效应。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全方位地对外开放,这种经济发展模式以出口导向为主,其核心是依靠国际市场。其实像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在经济发展的某个特定时期或某些特定的区域,采取这种发展模式效果应该是显着的,但是如果将其作为整个国民经济的长期发展战略,恐怕是不可取的。这种发展模式的一个弊端就是,为求得眼前的经济增长,把出口放在战略高度,结果必然导致巨额贸易顺差,并积累成超额外汇储备,其实质是本国的资源大规模地净输出;另一方面,外汇储备大增,导致外汇占款过多,而引起基础货币投放过多,在实行信贷规模控制的条件下,这势必会减少商业银行的信贷放款。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无法投放,而形成巨额存差,因此出现了大量的国内储蓄存款闲置浪费的现象,但与此同时,我们却以种种优惠政策吸引外资流入,这些资金进一步替代内资,形成对内资的“挤出”效应,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给人民币带来继续升值压力。

外汇储备规模的迅速增长,加大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外汇储备越多,国内外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越高;人民币升值的预期提高,又加大了外资流入,使外汇储备进一步增加,更增加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可见,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给央行汇率政策的实施带来严重麻烦。另外,从结构上看,我国外汇储备大部分是美元和美国国债,蕴藏着巨大的汇率风险。美元每下跌10%,中国就将蒙受几百亿美元的损失,美元的狂跌至今让人心有余悸。虽然近时期伴随着美元的升值,我国外汇储备的美元和美元资产在升值,但从长远看,美国的“双逆差”难以支撑美元强势,美元仍有下跌趋势,因此大量储备美元还是具有一定风险。

综上所述,我国的巨额外汇储备,不仅导致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压力不断增加,又引发各种投机资本的流入,使得经济出现过热;为减小通货膨胀的影响,政府又被迫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这些做法不但不会抑制外汇储备的增长,反而促使其更快的增加,当前的事实可以证明,这些忧患不解决的话,其产生的一系列影响使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会受到严峻的挑战,前景不容乐观。

三、我国外汇储备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因。

我国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本文认为其主要原因可归结为如下几点。

(一)国民经济发展。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是我国外汇储备激增的最根本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1994年一年gdp平均增长率为9.24%,这种高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外贸拉动”和“外资拉动”,而经济的快速发展又推动了我国外贸的发展。

(二)我国相关制度的影响。

较严格的外汇管理体制和相对平稳的汇率。我国的外汇管理措施较为严格,对进出口商实行的是强制结售汇制度,企业外汇通过国有商业银行的渠道进入了央行,使得本应由企业或银行持有的外汇资产转移到了政府手中。因此,我国外汇储备中包含大量的企业外汇,这与西方国家外汇储备仅含官方储备是不同的。在升值压力和外汇供给比较大的情况下,这种制度实际上放大了外汇供给。此外,虽然我国自去年7月以来,人民币不再盯住单一美元,而是参照“一篮子货币”,根据市场供求关系进行浮动,但是汇率浮动辐度仍然很小,汇率相对平稳。在前述因素导致外汇供大于求的压力下,为了稳定汇率,人民银行不得不将多余的外汇买进,结果导致外汇储备快速增加。

(三)投机性资本的大量涌入。

对人民币未来必然升值的预期导致大量投机性资本流入中国,尤其是以后投机性资本流入中国增长非常快。投机性资本流入,也是近期外汇储备高速增长的重要原因。投资者出于套利的目的会投入更多的投机资本,从而导致投机性资本大量流入我国,导致外汇储备的“虚高”。

四、消化我国高额外汇储备的主要对策。

(一)提高外汇储备的运营效率。

次通过发行特别国债置换出一部分外汇储备交由sic来进行商业化经营,无疑会提高外储的投资收益率。如果按照sic年收益率10%来推算,外储的投资收益率将提高至5.35%左右。

(二)“藏汇于民”政策的落实。

改革我国的外汇管理体制,割断外汇储备与货币供给之间的内在联系,变“藏汇于国”为“藏汇于民”。我国房地产投资过热和房价上涨在很大程度上是资金拉动,而这部分资金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外汇占款,如果我们改革外汇管理体制,变“结售汇制”为“企业留存制”,就能使中国人民银行从外汇市场“做市商”角色中解放出来,成为外汇市场上独立的第三方和监控方,进而割断了外汇储备与货币供给之间的内在关系,变“藏汇于国”为“藏汇于民”。

(三)维护股市的健康发展。

对于储备货币,最大的风险就是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只有建立合理的币种结构,有效避免风险,才能保证储备资产的安全稳定,从而在安全的'基础上盈利。为了将外汇储备的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降到最低,我国应根据各个币种的利率和汇率变动情况选择时机调整和优化外汇储备的结构。例如,近两年美元汇率连续下跌,造成我国外汇储备严重缩水,使我国成为美元贬值的最大受害者。但同时我们也看到,近几年,我国同日本、欧盟之间国际贸易额持续上升,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良好机遇,扩大欧元、英镑和日元的外汇储备份额,最大限度降低因美元汇率下跌导致的外汇储备缩水。当前,我国货币当局已经意识到美元贬值会持续一段时间,在新增的外汇储备中,购买美元资产的比重已明显下降。

实现外汇储备多元化可以带来一系列的好处:首先,可以摆脱对单一货币的过分依赖,减少或避免了因美元汇率剧烈波动而导致的外汇储备价值不稳定的风险,并促进各储备货币发行国加强国际金融的合作与协调;其次,使各国选择储备货币的余地扩大,增加了各国调整储备币种的灵活性、进行国际支付的便利性以及实施本国货币政策的自由度,从而避免因采取强制性紧缩政策纠正国际收支不平衡而对本国经济产生不利影响;再次,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特里芬难题”,当某储备货币发行国国际收支持续顺差(如日本)时,不至于引起国际清偿能力的短缺。多元化储备体系增加了国际储备资产总额,缓和了原有国际储备资产供应不足的矛盾,同时增加了平衡头寸的灵活性。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国际化的加强,各国都在促进本国货币的国际化进程,从发展趋势来看,储备货币多元化的过程还要持续下去。因此,积极的外汇储备管理显得特别重要。

(四)鼓励企业对外投资,弱化创汇企业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2007年,我国的贸易顺差对我国外汇储备增长的贡献率高达56.77%,经常账户顺差几乎全是贸易顺差所创造。如果我们鼓励企业对外投资,企业用所创造的则富在国外直接投资设厂,实行企业战略的全球化,不但能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降低企业的成木,而日‘能够减少这些企业对国内房地产等市场的投资。一旦企业“走出去战略”得以顺利实施,就会减轻央行高额外汇储备压力,解决我国外汇占款难题,走出货币政策无效的困境。

参考文献。

1.苏多永,张祖国,“高额外汇储备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影响”,第6期。

2.李晓伟,“浅论中国外汇储备过多的问题”,东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11月。

3.曹洁云,刘云,“浅析我国巨额外汇储备面临的风险及其对策”,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第3期。

4.王若晨,廖俭,“我国高额外汇储备的风险及对策”,改革与战略,2006年第7期。

我国货币政策心得体会篇十三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在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城市在发展中所占据的位置也越加重要。因此城市的规划也面临着重要的挑战,对城市的合理规划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城市整体布局的合理性,有利于我国进一步加强城市化建设,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也有重要推动作用。

关键词:城市规划;科学化;经济发展。

城市的发展是国家经济发展的真实写照,也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但是,就当前我国城市规划情况而言,尚有诸多的不合理性,怎样通过对城市科学化的规划,使城市更加适应当前的发展形式是城市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就城市规划科学化的基本概念,城市规划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予以探究,促进城市更好的发展。

1城市规划的相关概述。

1.1城市规划科学化的内涵。

城市规划科学化是指在城市规划中要尽量遵守科学性、合理性原则,对城市规划的编制、监督和审批等要与城市具体情况相结合,符合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城市规划科学化是为适应新时期城市发展建设的需要,通过深入系统的研究探索取得的一些列有利于城市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措施,能够认清我国在大规模城市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汲取其中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并通过借鉴发达国家在城市规划中的成功做法,总结出的符合我国城市发展的科学经验,是当前我国城市规划的主要依据,对我国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城市规划科学化具有综合性、法制性、前瞻性、区域性等特点。综合性是指城市规划涉及经济、环境、政治等多方面的内容,在进行规划时要对这些方面加以统筹兼顾。法制性是指城市建设要根据不同地区需要,颁布适合的法律法规,来保证城市建设的需要。前瞻性是指城市规划要充分考虑城市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采取有力的预防措施。区域性是指城市规划是针对某一特定地区的规划。了解城市规划科学化的特点对研究城市化进程,科学规划城市格局具有重要作用。

1.3城市规划出现的问题。

我国城市规划正向科学化方向迈进,但是现阶段仍有一些城市规划问题亟待解决。城市规划的随意性强,在城市建设中,城市规划经常被改动,表现出了很强的随意性,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受地区发展的影响和主管领导的更换等原因,已建成的城市规划或者尚未建成的城市蓝图经常被改动,这就造成城市格局的改动。同时目前不少城市的主管者往往过多考虑了领导任期的因素。表现为在城市建设上急功近利,重点抓领导任期内的政绩,建设所谓的“形象工程”,这就是城市规划不能按照科学的方法进行规划。

2城市规划科学化的发展。

2.1制定严格的城市规划发展战略。

2.2强化城市文化保护意识。

城市文化是一个城市发展的灵魂,一个拥有着丰富文化底蕴的文化城市其发展要比没有文化特点的城市更加富有活力。所以在城市发展规划中,要时刻融入本城市的文化特点,在城市规划发展和对旧城改造过程中,对蕴涵了深厚文化底蕴的大量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历史文化街要做到很好的保护,在城市规划编制和实施过程中,根据本城市的'功能和特点,开展城市规划设计,把民族传统、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有机结合起来,精心塑造富有特色的城市形象,尊重本城市的文化特点,这样不仅在城市发展中为城市注入发展活力,还可以增加城市的文化凝聚力,打造城市的文化品牌。

2.3规划设计城市生态环境。

评价一个城市是否适宜于居住,并不在于城市规模的大小、建筑的高低,而是要看城市的布局是否合理,是否具有健康的生态环境,城市的规划建设是否具有人性化,是否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潜力,所以城市规划中要保证城市生态环境用地,合理的设计环境用地,使其与建筑用地相互搭配。科学的对生态环境进行规划能够使城市的面貌焕然一新,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净化空气,陶冶情操,提升城市居民的幸福感,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4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设计。

随着社会的发展,未来的城市应当服务于人,以人为核心和导向,把城市环境质量视为头等大事。城市规划要在交通、娱乐、就医、教育等方面体现市民的利益切实做到以人为本,为城市居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相关决策者对人们所居住的城市的规划管理也需要进一步的改进与提高,提高审批办事效率,降低社会成本,时刻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重心,实现城市规划科学化。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设计是当下城市发展的新趋势,能够使市民有效利用城市空间和其他城市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城市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结束。

我国新时期的城市发展正经历着质的飞跃,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城市发展的各种影响因素,对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领域要做到综合参考,这样才能打造真正为人们提供便利的良好环境氛围。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始终贯彻科学化的发展理念,运用科学的规划策略的有力武器,在城市发展进程中把握科学化的步伐,我们的城市也会建设的越来越好。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