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历史类书籍读书心得体会如何写 历史类书籍的读书心得(四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03 18:52:17 页码:10
历史类书籍读书心得体会如何写 历史类书籍的读书心得(四篇)
2023-01-03 18:52:17    小编:ZTFB

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心得体会对于我们是非常有帮助的,可是应该怎么写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秀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对于历史类书籍读书心得体会如何写一

一、研究课标,紧扣重点

对中学一线教师而言,当然希望课程标准的指导性、可操作性越强越好。但现有的课

标显然不对我们的胃口。它太宽泛,太模糊,使用的大都是很抽象的语言,如“知道”“了解”“理解”等等,让人无所适从。要了解哪些史实,掌握到什么程度,很难定位。但课程改革的专家们是高度评价这个课标的。说课标就是要宽泛,否则教材就会千篇一律。教材由统编制到审议制的变化是受到高度肯定的,也是新一轮课改的重点。所以我们抱怨这个课标不好非但无济于事,而且还被认为是唱反调。因此能做的只能是仔细研究它,根据我们自己的理解来揣摩它,抓住重点知识。

我们备课组在一个单元教学开始前,先看课标的要求。比如必修3的第一单元是这样写的:(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根据这些描述,我们备课组的四个成员讨论研究,达成共识。第一节内容中诸子百家只要求知道,可以理解为简单识记就可以了。百家争鸣局面的重要意义既然要求认识,那么很明显要作为重点处理。而要认识其意义势必要结合其产生的时代背景考虑,所以百家争鸣的产生背景、百家思想的实质共同处、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就要讲到位。孔孟荀等儒学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要求了解,应该比简单识记的要求高。教学中要把孔子的贡献总结全面,孟子荀子的主张从仁政、民本思想、伦理观三个方面对比掌握,民本思想学生可能较难理解,需要适当解释其内涵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成因。第二节重点分析儒家思想在汉代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要教会学生从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迎合汉武帝大一统的需要以及汉武帝的一系列尊儒措施最终确立了儒学正统地位两个角度分析。第三节重点学习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把握理学、心学的主要内容,分析其本质的共同点。第四节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重点放在黄、顾、王三位思想家上,把握其思想的共同处:即反君主专制的民本思想、重商思想、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要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清楚。通过讨论课标,备课组就重点内容形成一致的看法,具体教学中就容易做到统一。

二、整合教材,化繁为简

新教材刚出来的时候,大家就都觉得很不适应。专题性强,跨度大,面广量大,支离破碎。有些地方罗哩八嗦,有些地方语焉不详,教学难度确实很大。我们备课组在教学中,通过共同备课,把每一节内容都整理成一个简单明了的知识结构。如果教材内容体系不够清晰,就大胆整合,尽力使其清晰化。比如必修3的第一单元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课文子目是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孔子和儒学、战国时期儒家代表,我们就没有用这种目录,而是按照课文标题把结构分成两大块。一块百家争鸣,从概念、形成的原因(根本、具体)、实质、历史影响几个方面把握。另一块儒家思想的形成,分成两点,春秋时候产生,战国时期初步发展。春秋时期孔子的贡献把握三个方面:教育上的私学、有教无类,著述上的整理六经,政治思想上创立儒学,提出“仁”的道德伦理观以及民本思想。战国时期的初步发展把握孟子荀子的思想,分别从仁政、民本、伦理观三个方面分析掌握,荀子思想增加一点综合法家道家思想改造儒学的内容。还比如第三单元第三课“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内容特别烦乱,我们就完全改变了教材的子目,设计了这样的结构:(1)传入:把握内部外部原因以及传入情况。(2)广泛传播:重点掌握原因,分四点:五四运动的促进;先进知识分子的大力宣传(并把他们的宣传活动概括为几句话:写文章,组社团,译原著,纪念劳动节);问题与主义之争的影响;中共早期组织有计划的宣传(办刊物,办学校)。(3)传播特点:突出与工人运动的相结合以及马克思主义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斗争。(4)影响:一大批先进知识分子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为中国提供了新的救国方案,为中共诞生奠定思想基础。这样学生听课、记笔记、巩固复习都比较顺畅。对教材的处理,我们的体会是一定要尽量把课本内容整合成清晰直白的结构,教师好讲,学生也好学。

三、深入浅出,解析疑难

很多教师都反映新教材来不及讲,时间总是不够用。确实,由于教材专题式的体例,跨度大,加上政治经济文化的割裂,使我们对这套教材普遍没有好感。它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要求很高,但目前大部分学校的文科生源都不理想,高一又普遍不重视历史学习。文科班上课,问题问下去没有反应,教师不得不放慢速度,尽可能把每个知识点都讲清讲透。还有的教师则因为课标难以把握,教学就宁多勿缺。所有这些都影响着教学进度。解决的办法就是大胆取舍,不能面面俱到,每堂课的教学肯定要突出重点难点。我们的做法是,只要求简单识记的知识课堂上就一带而过,记不住自己课后去记。课堂教学时间主要用在解决重点难点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上。比如必修3第二单元第一课“发明和发现的国度”,讲的是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每个领域的成就除了一些容易产生误解的知识点解释一下外(比如浑仪学生常常和浑天仪混淆),基本上就是划书,没有什么好讲的。我们的重点就放在解决两个问题上。(1)中国古代科技为什么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2)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如此辉煌,为什么率先进入近代社会的却是欧洲?近代中国科技落后的原因何在?通过这两个问题的解析,提升了学习的高度,并且以后学习第七单元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历程中17世纪欧洲近代科学的诞生时,分析其诞生原因,还可以彼此对比呼应。教材有些地方写的相当简单,但往往埋伏着学生不理解的问题。比如第七单元第三课“蒸汽和电的革命”最后一个子目中写到“生产力的发展也改变着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资产阶级开始确立对世界的统治”,问学生这些话怎么理解,几乎都说不上来。这些问题其实必修2里讲的很详细,但学生早就已经忘光了,教师在这里就必须花时间重复讲解强调。

对于历史类书籍读书心得体会如何写二

一、教学知识目标及能理培养目标:

1、要求学生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祖国境内远古居民时代到魏晋南北朝各民族融合及文化的这段历史。

2、理清这段时期的历史脉络,掌握重要的历史时期的有关知识。

3、培养学生学会用运所学的历史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和处理问题。

二、教学内容:

本学期中国历史教学内容共分为四个单元,叙述从中华文明的起源祖国境内远古居民时代到魏晋南北朝各民族融合及文化的历史,共需32课,每课教学1课时,复习课需要2课时。

三、背景分析依据:

本学期将根据学校工作精神,以全面贯彻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指导,在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下,以课改内容为样板,以考试改革为突破口,加强常规教学的研究力度,切实深化七年级历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在全面贯彻历史课程标准规定的知识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目标的前提下,突出了以下几点:一.减轻学生负担,降低难度;二.增强趣味性和生动性;三.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整体情况分析:学生从小学升入七年级,表现为:好奇、好动、上进心强、学习的积极性高;但是不会听讲和自学、不会做笔记、个别学生不交作业、课堂吵闹、学习习惯差。10个班每个班级人数在70人左右,各个班级在班风、学风上存在着差异,许多学生不重视历史课的学习。虽然绝大部分学生上课时能围绕着老师思路转,但仍有学生回答问题跑调。由于学习态度不端正,习惯又较差,认识又不足,故要达到100%的合格率目标较难,整体看来不愿读书及低智力者大有人在。所以从起始年级就要抓课堂常规管理、学习习惯的培养,严格管理和规范学生的行为,在教学中必须加大力度备好课,做好每一个课件,及时巩固消化,力求每一节课都能有实际成效。

五、教学任务和奋斗目标:

1.深化对《历史教学大纲》及现行教材的理解,提高教学质量。抓好课堂45分钟的效率,在教学中贯彻“全面性、系统性、准确性、综合性、科学性、巩固性”的原则。要做到精讲精练,概念清楚明白,条理清楚,重点突出,难点讲清,切、实做到落实"三基",打好基础,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

2.抓好后进生的个别辅导工作,从端正其学习态度,积极参与课堂的读、思、练活动,使其成绩在原有基础上更进一步。

3.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积极探索教学形式和途径的多样化,丰富历史课堂内容。

4.注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积极运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模型多媒体,网络等进行辅助性教学。

六、主要教学措施:

1.夯实基础,培养学生能力。

这学期的教学内容是授完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理清每个阶段的历史线索,概括每个阶段的历史特征,找到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是本学期教学最核心的内容。这就必须夯实基础,引导学生自己来探索历史发展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

2.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3.以多媒体教学为突破口,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本学期根据学校的计划,信息技术的使用是一个重要内容,响应学校的要求,我在这半学期中,力图以直观的、形象的多媒体教学方法来改进以往的教学,力求使自己的学科成为学生喜爱的学科,课堂教学朝着乐、活、趣的方向努力。

4.加强对个别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5.强化综合训练,抓住学科的薄弱环节,及时补救

对于历史类书籍读书心得体会如何写三

南京大屠杀!我想,大家应该不陌生吧!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十三日,这,如同烈火一般炙然的日子呀!这是中国一辈子的伤疤呀!那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是所有中国人,所有富有正义的人都不会忘记的一段历史!直到现在只要一提到南京,可能最先想到的还是那令人痛惜的“南京大屠杀”吧,在我们小学的课本上,我记得很清楚的那一页,那是在南京大屠杀时所拍下的一张照片,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小婴儿,他一个人孤零零的坐在一片废墟中,再拿进些看,他好害怕,找不到妈妈,看不到熟悉温馨的家园,周围的一切好像都动了起来,一声声可怕的爆炸声,战斗机飞过天空的声音,看得我也好害怕,好害怕那个孩子在被不好的东西打中而失去了无辜的小生命!

日本在南京无情残忍血腥的杀害了我们多少无辜的同胞,仅仅就一周之内就杀害了三十万同胞,平均一分钟就会杀掉五个中国人,这一个个的数字多么的触目惊心,他们无情的残杀中国人,活埋青少年,刺杀幼儿,强暴妇女,多么冷血,多么令人发指!在南京的街头尸横遍地,血流成河,还有的人为了活命躺在地上装死,但被日军发现,用汽油淋到全身让他们烧成灰烬。

他们还拍下了给小孩喂糖给难民喝水的场景,为的是掩盖他们冷血残杀中国人的事实,这一段历史是永远不会从每一个中国人心里抹去的,日本对中国犯下了滔天罪行,却总是想着要悄悄的翻过去这黑暗的一面,这是每一个中国人不能接受的,不能原谅的!

不忘历史,矢志复兴!

十二月十三日国家公祭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更不能忘记这段历史!南京大屠杀是中华民族史上最惨痛的一页,所以,中国人要想不再被别人欺负,首先我们就应该牢记历史要有真正的实力来保护自己,保护自己的国家,借南京大屠杀的事件,我想呼吁全球的人民热爱和平!世界各国已经在为了维护世界和平而做出了巨大贡献,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主题,因为南京大屠杀这段刻骨铭心的惨痛事件,使我们更加强烈的呼唤和平!

有亲眼目堵和亲身经历南京大屠杀的人还健在的已经不多了,但是这是记录在我们中国人历史上的,我们还活着,我们将不会忘记这段悲痛的历史,不会忘记侵略者对无数中国人民的摧残,更不会忘记死在了南京大屠杀中那三十四万同胞。

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更不应忘记这段历史,十二月十三日这是中国的耻辱日,日军在我们的土地上犯下的丧尽天良的罪行,我们将烙在心中,永远不会抹去!世世代代也不会忘记!

对于历史类书籍读书心得体会如何写四

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渝中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__。

解放碑商圈经济飞速发展,承担起商务、商贸双重功能,是整个重庆cbd的极核区,早在20_年12月19日,解放碑商贸中心即cbd"硬核"部分,实现商贸销售总额207.37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0.31亿元,成为"双百亿"商圈,被誉为十字金街,"中国十大新地标商务区"、"中国著名商业街"、"最具投资价值cbd"、"全国特色文化广场"、"西部第一街"等称号,并被中国总部经济研究中心确定为"中国总部经济研究发展实践基地"。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为了动员民众抗日救国,于1941年12月31日在重庆市中区都邮街广场建成了一座碑形建筑,名为"精神保垒"(意指坚决抗战的精神)。保垒为四方形炮楼式木结构建筑,共5层,通高7丈7尺(象征"七·七"抗战),为防日机轰炸,外表涂成黑色。

抗日战争胜利后,重庆市决定在原"精神保垒"的旧址上,建立"抗战胜利纪功碑",以纪念抗战胜利。

"抗战胜利纪功碑"1946年10月31日奠基,12月动工,1947年8月竣工。全部采用钢筋水泥建造,十分坚固。碑高27.5米,为八角形柱体盔顶钢筋混凝土结构。

1949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西南军政委员会决定对"抗战胜利纪功碑"进行改建,由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刘伯承题字,将"抗战胜利纪功碑"改名为"人民解放纪念碑"(简称解放碑)。

解放碑地区在重庆历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位置。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有趣的掌故以及一些神话传说都发生在那里。如解放碑夫子池(现址上修建的是重庆世界贸易中心),原为重庆府文庙,是重庆最具代表性的文庙建筑,是有籍可考的重庆规模最大的文庙,建于宋绍兴年间。直至抗日战争时期,此地都是重庆文化活动的中心,后来形成了重庆夫子池美术展览馆。20世纪80年代名为重庆美术馆,由美术家朱宣咸任馆长,这是重庆市最早的、唯一代表重庆的美术馆。当时在这里艺术活动频繁,几乎所有重要的艺术类展览都在此举办,成为了重庆文化美术活动的中心场所和对外文化交流的中心,影响和带动了大量美术工作者和人民群众。以至于在重庆民间生活中家喻户晓、深入人心的形成了:"到夫子池,看展览",成为了那个时代重庆人与外地来重庆的人士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文化活动。

在解放碑传说有一座桥一位打渔郎在桥上会见了八个乞丐,就是汉钟离、张果老、韩湘子、铁拐李、吕洞宾、曹国舅、蓝采和、何仙姑八大神仙。于是,就有了解放碑会仙桥。上世纪初期,人们填了池塘,拆了桥,后来还修起重庆地标性建筑会仙楼。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