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无锡王氏家风家训心得体会和感想 学家风家训心得体会(五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02 15:05:41 页码:13
无锡王氏家风家训心得体会和感想 学家风家训心得体会(五篇)
2023-01-02 15:05:41    小编:ZTFB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好的心得体会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们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关于无锡王氏家风家训心得体会和感想一

【公园概况和名称由来】

游客们:锡惠公园因山而得名,西部是惠山,东部是锡山。惠山高329米,周围约20多公里,素有“江南第一山”的美称。它是天目山的支脉,从东南连绵而来,山有九峰,境蜒似龙,又称“九龙山”。惠山因晋代开山禅师慧照在此建寺,后人就用慧照命名“惠山”。古时慧、惠两字相通,惠山就由此得名。惠山以泉著名,有天下第二泉、龙眼泉等十多处,名胜古迹有春申涧、惠山寺、听松石床、竹炉山房等数十处。

锡山背靠惠山,高75米,周围长约1.5公里,相传因周秦时盛产锡矿而得名。锡山是惠山东峰脉断处突起的小峰。山顶建有龙光塔和龙光寺,山下有龙光洞。1958年开凿映山湖后与惠山连成一片,使之形成“真山假水”,产生“山水掩映”的情趣。

游客们:锡惠公园全国分为三个游览观赏区:一是名胜古迹区,包括惠山寺、寄畅园、天下第二泉等;二是自然风景区,包括映山湖、愚公谷、春申涧等;三是文娱活动区,在锡山南麓。下面就请大家跟我前往参观游览。

【锡山:龙光塔—龙光洞—吴文化福寿天地】

各位游客:请随我进入锡山大门。锡山大门,面对大运河,飞檐翘角,大门正中高悬“山色溪光”横匾,为当年康熙南巡时所书。进人大门,一块巨石屹立于水池之畔,上刻“锡山”两个大字。各位请看:下刻《无锡金匾县志》所载无锡和锡山的几句话,点出了此处地名的来历。

沿山路向上,锡山顶上就是龙光塔。关于龙光塔,还有这么一段历史传说:明朝正德初年,礼部大臣昆山人顾鼎臣,游览锡惠胜景后说;“惠山是龙身,锡山是龙头,无锡所以自南宋以来长期无状元的原因,是龙头上无角的缘故。”听了这位大臣的话,人们信以为真,于是后人就在锡山顶上建了一座实心的石塔。此后几十年仍没有人中状元,于是有人又提出“龙以角听,塔中宜空”。因此又在万历二年(1574年),建成七层八角的楼阁式砖塔,并由当时常州知府施观民取名“龙光塔”,寓意龙光普照。龙光塔建造以来,屡次被毁。1924年重修时把培改成钢筋混凝土结构,塔顶铸重1.5吨,高2.85米铜刹,塔的高度也增加到32.3米。1992年又一次加固,纠正倾斜,把墙面由杏黄色改成深红色,使古塔更为挺拔端庄,英姿焕发。

锡山脚下是龙光洞,为地下游览场所,于1979年春建成。洞前回廊、楼亭相连,人口处拱门上砖刻“隐辰”两字,“辰”属虎年,“隐辰”是把龙隐于山内之意。洞内有三百多米长的通道,两边壁上灯火通明。东部的地下剧场,可容纳五六百人。另有13个厅室,陈列工艺、陶瓷、泥人等。这里的气温常年保持18“c,冬暖夏凉,游人至此,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沿山路向南,前面看到的便是九龙壁。它由壁座、壁身、琉璃瓦顶三部分组成,彩陶烧制,以花岗岩为基座,金星绿琉璃瓦顶,全长26.71米,高4.09米,九龙腾空,气势不凡。再向西是“吴文化福寿天地”。它沿锡山山坡而建,前面立的石碑上,刻着著名书画家朱屺瞻102岁时题写的景点名称。石阶上是金石砌成的承露台,台前石柱上有巨大的福寿石桃,往上正面刻:“福星殷殷邀依琼林赴宴;寿仙默默为我海屋添筹。”背面是:“行善方可多福,守仁自然长寿。”绕过承露台,上面两座方亭合并而成的双亭,名“降福亭”。亭柱上对联写道:“国泰尽福地,民安多寿星。”亭名和对联均由我国书法家协会代主席沈鹏书写。

锡山就参观到此,下面我们再去参观惠山。首先前去惠山寺遗址。

【惠山:惠山寺遗址—山门—唐宋石经幢】

惠山寺在惠山东麓,早在南北朝时,刘宋司徒长史湛挺就在此建造“历山草堂”,后改为“华山精舍”。梁朝大同三年(537年),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惠山寺。由于寺院地处福地,又因与天下第二泉同处名山胜景,于是名闻遐迩。

游客们:我们来到了惠山寺山门前,看到这座黄色拱形建筑门上刻有“古华山门”4个金色题字,因惠山古称“华山”,惠山寺原是“华山精舍”,所以惠山头山门就叫“古华山门”,大门背面门槛上刻有“胜地名泉”4字。这个山门是1954年惠山街拓宽时王耀庭重新设计的,拱门顶端有双龙戏珠的装饰。

现在我们来到了山门内,各位看到的两座古老的石经幢,南侧一座建于唐代乾符三年(876年),是无锡现存最古老的石刻经幢。八角形幢身上刻有《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由白鹿山人李瑞符书写,经幢高6.26米,由幢基、幢身、幢顶三部分组成,雕刻精美,充分显示了唐代的艺术风格。北侧一座建于宋代熙宁三年(107年),幢高6.22米,形制和雕刻模仿店幢,幢身刻“大白伞盖神咒”。这种刻咒而不刻经的做法,是宋代以后才在佛教界流行的。两座石幢分别用几块圆形湖石垒成,极具历史价值。

【山门殿—日月池和香花桥—听松石床—古银杏树】

进入古华山门,迎面是金刚殿,也叫“山门殿”。始建于明正统十年(1445年),改建于1976年。正中高悬“惠山寺”匾,匾额最早为明代陈勉所写,清雍正时蒋衡重书,现在看到的是1979年根据影片《无锡景》画面复制而成。

大殿廊柱上挂有清代无锡知县廖纶所撰的对联:“大哉王言,山为第一,泉第二;巍然庙貌,调为教孝,寺教忠。”由著名书法家武中奇重书。大殿背面,上悬“江南第一山”横匾,系我国名画家李可染所书,它为古殿平添了几分光彩。

过金刚殿,一泓池水,水中睡莲静卧,名“日月他”。池上架一石桥,名“香花桥”。池是南北朝刘宋元徽二年(474年)开凿的,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了。香花桥是明代建造的,他和桥的名称取自佛经:信佛升天,进入无量寿之时,日月飞升,天佛放大光明,以香花伎乐相迎。香花桥的正中石板上刻有“鲤鱼跳龙门”的圆形浮雕,中间两扇石门,一开一闭,表示虔诚的善男信女可以从开着的佛门进入,若是恶人佛门则永闭不纳。所谓佛门半开,有缘进来,或者说;善门开,恶门闭。游人过桥,都会在开着的石门上踏一脚,表示愿做善人。

各位游客:下面请大家进二山门,请看古银杏树下有座六角小亭,亭中横卧一石,名“听松石床”,长1.99米,宽0.87米,高0.56米,它是驰名全国的江南奇石之一。石块天然断裂形成,质地坚硬,一端翘起,宛如石床。唐高宗时著名书法家李阳冰应无锡县丞公孙罗之邀请同游惠山,特地篆写“听松”两字,刻于石床枕端,以示纪念,虽经1200多年风雨,字迹依然清晰可见。床边原有两棵古松,毁于元末。

“听松石床”前的古树为银杏,相传为明代洪武初年(1368年)惠山寺僧人普真(字性海)所植,已经历了600多年风霜。据说当时共种有18棵,象征佛门18罗汉,现仅存这一棵。此树高21米,直径1.91米,为雄性银杏,只开花不结果,离地6米的树洞中寄生的一株薛荔,也有200多年树龄了,却结出了圆圆的果实。但在1982年,这棵雄性古银杏,居然也结出了7粒白果。古银杏旁的石壁中,嵌有“頫察仰观”4个篆字,是清代无锡书法家邵涵初所写。意思是说人们在此可以“俯察古树之茂盛,仰观锡惠之秀色”。

【大同殿—竹炉山房】

大同殿,也叫大雄宝殿,始建于梁朝大同三年(537年)。到清同治年间,大同殿及周围建筑被毁。后来在此旧址建造了一所树堂名“昭忠词”。前厅里壁上嵌有李鸿章所撰《敕建惠山昭忠词记》等两道石碑。请看这组洞堂的建筑特色,青瓦白墙,梁枋、柱头、门楼都画栋雕梁。图案为戏文风景、花卉鸟兽等。大同殿是保存十分完整的清代树堂建筑,具有我国古代建筑的特点。殿后天井中还保留三株老桂,已有1300多年树龄。中秋时节,桂花飘香,使这座建筑显得更为清雅。

由大同殿出南边门,不远处就是“竹炉山房”。这里原是惠山寺弥陀殿,始建于明洪武初年。房前平台,檐廊古朴典雅,头门边两块磐陀石。正中匾额“竹炉山房”是1979年李苦禅重题。两旁柱上的对联:“削竹编炉,原是山房旧物;烧松煮雪,久为衲子珍藏。”为无锡书法家朱家驻题写。

相传明洪武初年,明太祖朱元津曾私访惠山寺。寺僧性海砍倒一根竹子,一截为三,搭成竹炉,上架钵益,用二泉水煮茶,接待朱元津。朱元津品尝了竹炉上煮的茶,极为满意,赞扬性海是罗汉下凡、后来性海和尚重建惠山寺,并创建听松庵,退居庵内,品茗听松。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性海请湖州竹工,编制竹茶炉,上圆下方,象征“天圆地方”。竹炉高不过一尺,外面用竹编织,里面填土,炉心装铜栅,形似道家的乾坤壶,叩之有金石之声。性海常用它煮二泉水泡茶,招待客人。当时名画家王紴作画,学士王达题诗,合成《竹炉图卷》共四卷,使竹茶炉流芳于世。明代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曾任湖广提学副使的邹迪光重建弥陀寺时改名“竹炉山房”,专门在这里用竹炉煮茶招待四方宾客。后原炉多次被毁,康熙年间,无锡著名词人顾贞观在1684年重制了两只竹炉。竹炉山房也几经重修,现在的建筑是清光绪年间重建的。1984年把乾隆诗碑移到山房门厅和廊下。正中一块正面刻的是乾隆1751年首次来无锡写的《咏惠泉》诗,背面刻着乾隆第四次来无锡时写的4首诗。东边一块碑上刻乾隆第三、四次来无锡的诗句。

【“天下第二泉”—二泉亭—漪澜堂—阿炳墓】

出竹炉山房南行,就是闻名于世的“天下第二泉”所在地。惠山一带,林木茂盛,泉水丰富,自古素有“九龙十三泉”之称。其中“二泉”更是出名。“天下第二泉”得名于唐朝,至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唐代茶圣陆羽,遍尝天下名泉名茶,认为“庐山康王泉第一,惠山石泉第二”,从此惠山泉就以“天下第二泉”的美名享誉四海。

“二泉”得名以来留下了许多人文古迹。唐代时无锡地方官把“二泉”水送往长安。到宋徽宗时“二泉”水被列为贡品,“月进百坛”。苏东坡品饮“二泉”水后,赞称“色味两奇绝”。清代康熙、乾隆两帝六次南巡至无锡,每次必到“二泉”品茗,并吟诗题字。20世纪40年代,著名民间音乐家华彦钧(瞎子阿炳),作二胡曲,取名《二泉映月》,更使“二泉”驰名中外。

“天下第二泉”泉址于1954年进行了全面整修。1992年6月对“二泉”进一步清理疏浚。现在“二泉”泉水随山势自西向东,分上、中、下三池。上池为八角形泉井,深1.94米,水质最好;中池深1米,正方形,紧靠上池,两池都是石底,青石围栏。池上的“二泉亭”,初建于南宋初期,是宋高宗赵构到此巡游时特地下令建造的,并题有“源头活水”四字。亭顶装饰双龙戏珠。现在的亭子重建于清同治初年(豆862年)。亭壁上石刻“天下第二泉”出自元代书法家赵孟頫手书。泉水通过暗渠从港澜堂底流入下池。

漪澜堂位于二泉庭院正中,四周游廊环绕,游客们在此可小想品茗。苏东坡有“还将尘土足,一步漪澜堂”的诗句。乾隆多次在此设御座品茗,堂前匾额是现代书法家费新我所书。大门柱上有苏东坡的诗:“雪萍为我求阳羡,乳水君应怕惠泉。”

三池中下池最大,长8.6米,宽5.7米,深0.33米,是北宋明道二年(1033年)开凿的。西池壁正中有一石螭首(俗称龙头),双爪前踞,龙颈弯突,张开大口,清泉白龙口倾注而出,构成“螭吻飞泉”胜景。石始建于明朝弘治初年,最初采用无锡本地黄色阳山石雕凿而成,至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为“天下第二泉”内现存年代最早的一件古迹。池前一组太湖石,叠成观音立于鳌背像,世称“观音石”,右为龙女,左为善才。观音石下有一段铭文,落款“蕙岩”,说明这是原礼部尚书顾可学别墅“蕙岩小筑”中的遗物,清乾隆年间才移到此地。

无锡历史上最著名的民间音乐家阿炳——华彦钩的墓,坐落在锡惠公园春申涧流向映山湖的洞口南边的山坡上,音乐台背后山头墓地林间,树立着这位民间音乐家的铜像。阿炳信道教,道名彦钧,无锡东亭人。生于1893年8月20日。从小跟父亲学习音乐,对民族乐器琵琶、二胡有很深的造诣,后来双目失明,流落街头。直到解放后重获新生。阿炳墓原在河口灿山下“一和山房”道教墓地。1983年12月,迁葬于此。

阿炳的代表作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创作于1939年,是作者心声的流露及生活的写照。全曲由引子和6个阶段构成,是循环变奏的曲式结构。《二泉映月》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10周年时作为国礼赠送外宾。美国、意大利、法国、日本等纷纷改编,成为一支誉满国际的名曲。

【愚公谷—春申涧—映山湖—惠山泥人一条街】

二泉东侧就是“愚公谷”,原是惠山寺的净月住所,名“龙泉精舍”,是明代晚期极负盛名的我国四大私家园林之一。它是无锡人邹迪光在明万历年间建造的,占地约50亩,先后用十多年时间建成。国邹迪光以愚公自勉,故命名为“愚公谷”。

现在的“愚公谷”于1958年重建,具有明代古典园林特色。“愚公谷”匾是1960年郭沫若题写的。人门向南,由长廊通向荷花池畔,廊k一轩二亭,轩名“荷轩”,由著名画家吴作人书额。轩前对联“得山水清气,极大地大观”,是当代山水画家邑人钱松岳于84岁时书写的。荷轩以南的泉亭,名“滤泉”。泉边枝峰阁有唐代古联:“扫石月盈帚,滤泉花满筛。”南边廊内的对联“老龙听法,顽石点头”,巧妙地写出了当年惠山寺高僧讲经,老龙也前来听法,使大同殿前听松石连连点头的情景,反映惠山寺高僧佛学的博大精深。由滤泉穿过小石桥,只见假山旁有一株古玉兰,树龄已达400多年。

游客们:现在我们前往参观惠山“金粟堂”西南的“春申涧”。春申涧又名“黄公涧”,现为无锡观瀑的景观,因战国时代楚国国相春申君黄歇曾率军在此饮马而得名。山涧前石牌坊,古拙雅致。洞中一块大石横卧,如中流低柱,使洞水分流而下。石上刻有“卧云”两字,是明代南京礼部尚书邵宝为纪念惠山寺住持圆显而题写的,卧云是圆显的号。涧边三角亭,名“卧云亭”。

顺春申涧东下,位于锡、惠两山之间的是映山湖,古时称“秦皇坞”。1958年这里开挖出1400平方米的湖面,清澈如镜的水面使锡、惠两山的景色融为一体,翠峰、古塔、秀亭倒映湖中,风景更加美妙动人。湖畔周围精心种植乔木、灌木、花草。东面建有一石牌坊,题有“映山湖”匾额。牌坊对面,各位请看春申涧出口处的那块石头,上刻“翠螺”两字,形容锡惠山峰如少女的发会。

各位游客:锡惠公园的参观就到此为止,下面随我去观赏一下惠山直街,大家可以随意选购一些无锡的土特产“惠山泥人”。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了惠山东端的五里街,这条路原是赴惠山寺朝山进香的必经之路。现为“惠山泥人一条街”。惠山泥人历史悠久,已有400多年历史,起源于惠山山麓,故名“惠山泥人”,是无锡著名手工艺品。它采用惠山脚下特别细腻洁净的黑泥,在艺术家手里经过捶泥、打稿、捏塑、制模、翻模、泥胚、整修、上粉、上色、开相和上油等十几道工序制作而成。惠山泥人分两类:一类为“粗货”,是泥人的传统产品,以胖娃娃、动物为题材;另一类为“细货”,即“手控戏文”,以戏曲、神话故事、舞蹈为题材,其中代表作有“大阿福”。传说惠山古时林木参天,一对猛兽常下山伤人。后来,一家生了一对双胞胎,一男一女,取名阿福。说来奇怪,猛兽见阿福就俯首帖耳,温顺得很,于是无锡的家家户户都喜欢把阿福供在家中,用以辟邪。

游客们:介绍就到此,请大家自由逛街。

关于无锡王氏家风家训心得体会和感想二

无锡影视基地始建于1987年,占地面积近100公顷,可用太湖水面200公顷。 当年中央电视台按照"以戏带建"的方针,为拍摄电视连续剧《唐明皇》、《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相继建成了唐城、三国城和水浒城三大景区。基地是中视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中视传媒 600088)的直属分公司,中央电视台控股中视传媒67%的股份。

无锡影视基地拥有大规模的古典建筑群体,三国城内的建筑雄浑刚劲,主要景点有吴王宫、后宫、甘露寺、汉鼎、曹营水寨、吴营水寨、周瑜点将台等;水浒城内的建筑工巧华丽,主要景点有皇宫、樊楼、清明上河街、御街、紫石街、水泊梁山等;唐城内的建筑金碧辉煌,主要景点有御花园、沉香亭、华清池、唐宫等。另外还有"老北京四合院"、"老上海一条街"等明清风格的建筑景观。这些建筑都由专家们精心考证设计,真实再现了当时历史背景下的建筑风貌。有些建筑,如甘露寺、沉香亭等,其历史真迹已无处可寻,只有在这里才能欣赏到这些历史精品建筑。

三国景区

城门楼 跑马场 曹操点将台 曹营码头 长阪坡 赤壁栈道 竞技场 吴王宫 甘露寺 吴营码头 古城墙 桃园 周瑜点将台 望湖亭 七星坛 聚贤堂 水榭 火烧赤壁特技场

水浒景区

大相国寺 刑场 水磨坊 永济堂 马棚破庙 小巷小道 东京城 高俅府 高唐州 皇宫 快活林 牢房 梁山 内门大街 宋太公院 清明上河街 石碣村 浔阳楼 桥·湖畔·码头 衙门 紫石街 郓城街 张都监府 御街

唐城景区

唐诗碑林 郦山画阁 唐宫区 草堂 唐街 演乐台 御花园 竹林

大宅门景区

老宅 老北京街 旧上海街 新宅 中宅 民国码头

三国城

中央电视台为拍摄电视剧《三国演义》而建,占地500余亩。内有"吴王宫"、"七星坛"等几十个大型景点,推出了"刘备招亲"、"草船借箭",以及跑马场、湖滨浴场等十大游人参与的影视旅游项目,是目前太湖影视城中最大的景区。丰富多彩的演出节目是三国城的旅游亮点,每天有10多场马战、歌舞、影视特技类节目连续上演。

进入三国城,首先看到的是三国城门楼。三国景点城门楼上,旗幡招展,两尊汉代神兽:天禄和辟邪矗立于广场,城门楼曾是《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智设空城计,退了司马懿几十万大军的拍摄地。

城门楼大道右侧,驻扎着数十顶军帐,"桃园"内桃花盛开,为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之地。桃园后山坡上,一组三国人物兵马群雕栩栩如生,形神兼备,再现名著、传说中的历史人物形象。左侧的跑马场上,参加《三国演义》实拍的影视马术特技队每天都为游客真枪实刀地表演"三英战吕布",场面宏大,惊心动魄,四十多匹骏马也都是训练有素的战马,游客还可以披上戎装,体会一下乱世英雄跃马扬鞭、指点江山的豪迈气概。

《三英战吕布》是三国城内最大、最精彩的演出项目,讲述的是十八路诸侯会盟讨伐董卓,在虎牢关前遇阻,纷纷不敌董卓部将(兼义子)吕布,最后刘备、关羽、张飞上场,战败了吕布。该节目完成套用84集电视剧《三国演义》的拍摄情节,将故事情节浓缩在15分钟的演出之内,展现了中国古代战争的壮观场面、以及马术特技等要求,有着较强的可看性,是到三国城的游客必看节目。

昔日《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舌战群儒、联吴抗曹的聚贤堂,如今古乐绕梁,身着汉代服饰的湖北襄樊古乐团的演员,正操持着被称为"世界八大奇迹"的曾侯乙编钟、编磬复制品,一首首中外名曲让游客深深陶醉于中国民族文化的神韵逸采中,而穿插其间的一台形式活泼的汉宫乐舞,又能让游客欣赏到艺术团演员们云鬓水袖的翩翩舞姿。

水浒城

水浒城依山傍水,主要拍摄场景有:皇宫相府、山寨民宅、衙门监牢、寺院宗庙、街市店铺、酒楼客栈、湖泊苇荡、水泊梁山等。此外,"官船"、"大战船"等十多艘仿宋船以及高速游艇将为您畅游太湖服务。大相国寺提供素食餐饮服务。"水浒城武术特技队"也将每天为您再现电视剧《水浒传》惊心动魄的武打场面。

唐城

唐城,坐落于无锡市大浮山麓苍翠青幽的群峰环抱中,是中央电视台最早建成的影视拍摄基地。它东隔五里湖,与蠡园、"世界奇观"景区隔湖相望,北与太湖佳绝处--鼋头渚一脉相通,南与三国城、水浒城隔山呼应,处于太湖风景旅游区的中心地段。

现唐城已建有"唐宫"、"唐街"、"御花园"、"沉香亭"和"华清池"等五大景区,近百个景点,占地面积为十五公顷。后又推出可供游客参与的影视娱乐项目:"模拟拍摄"和"动感电影"。

仙人承露

进入唐城,赫然矗立的是一尊高11米的纯铜塑像"仙人承露"。仙人银髯飘飘,高举金盘,将承接的甘露洒向人间,也把吉祥美好的祝愿带给来唐城游览的每一位游客。

唐街

绕过铜像,看到的是一条再现盛唐时期国泰民安、繁荣发达景象的"唐街"。它长110米,宽34米,由一组石牌坊、一座塔楼、一组坊门以及"钱庄"、"留连回香楼"、"自在逍遥阁"、"太白酒楼"等景点组成,布局精巧,错落有致。或倚山而筑,或临水而建。街边店铺的各色幌子迎风招展,特色商品吸引着游客频频光顾。街上穿唐服的人们三三两两,优哉游哉;踩高跷、荡湖船、跑驴等民间社戏使得游人引颈翘首。"留连回香楼"内表演的"大唐茶道",则向人们展示了唐代宫廷内煎汤、泡茶、品茶的技艺和礼仪场景。茶艺小姐们敬上的杯杯香茗,芳香沁人,可一洗游客身心的疲劳。

沉香亭·华清池

穿过唐街,是一组专为拍摄电视剧《唐明皇》、电影《杨贵妃》而建的大型皇家园林景区,占地一万平方米。在青山绿水掩映之间,"沉香亭"、"演乐台"、"华清池"三组建筑相映成趣。沉香亭,又称"凉殿",是唐代长安兴庆宫中唐明皇与杨贵妃消夏纳凉的所在地。亭边有一直径达18米、自重10吨的大水车,它是中国最古老的"空调",原物已不复存在。美工师们依据各种史料记载,艺术地再现了这一中国仅有、世界无双的历史景观。大水车运用机械原理,由六十名男子推动轴承,带动河水从24只龙头水斗里喷洒到屋顶,使亭内清凉如秋。对面展示的是拍戏时贵妃沐浴的"华清池",唐城艺术团表演的大型节目《贵妃沐浴》每天在这里上演。两殿之间是专供皇室消遣娱乐所用的"演乐台",中心平台用作歌舞表演,四角是供乐工演奏的乐池。《唐明皇》中"唐皇庆寿"一场戏曾在此拍摄。

唐宫

"唐宫"景区的正面是一座巍峨的唐代大殿,它仿照唐代长安城大明宫含元殿而建,是皇帝坐朝和举行大典的场所。殿内陈设了仿唐的皇宫龙椅、屏风、乐器和兵器等。大殿底楼包容了一个面积达720平方米、功能齐备的演播厅,在这里可以录制大型的综艺节目,各个剧组也可根据剧情的需要,搭建室内戏的场景。大殿对面为仿唐门楼,门楼内设置了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新闻联播"的模拟演播室。 御花园 "唐宫"旁是一座占6500平方米,集楼、台、亭、阁、假山、拱桥于一体的皇家花园--"御花园",它由"迎辉阁"、"观月亭"、"景明阁"、"绮荫斋"、"道教馆"等十多个景点组成,匾额均由国内知名的书法家题写。园内种植了千株牡丹,花开时节姹紫嫣红,煞是好看。御花园内还有一幅目前国内最长的紫砂壁画《大唐盛衰图》。壁画长51米,高1.5米,形象地再现了唐代由盛至衰的发展史。画面用860块紫砂浮雕镶嵌而成。人物、服饰、建筑等栩栩如生。

唐诗碑林

为了更深层次地体现唐文化丰富的内函,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唐城在沉香亭景点旁的竹林中兴建了"唐诗碑林"景点,邀请国内书法名家如陈大羽、张仃、赵冷月、欧阳中石、佟韦等书写了近百首唐诗,再将这些唐诗刻在造型各异的石碑上,寓教于乐,让游人充分享受到唐文化的熏陶。其中二尊规模巨大的雕塑是碑林中的点睛之笔。第一尊是唐明皇与杨贵妃相拥而立的汉白玉雕塑,底座是诗人白居易创作的千古绝唱《长恨歌》。第二尊是"太白醉酒"、"诗仙"李白生性豪放,喜好嗜酒,塑像中李白手撑着脑袋,因酒醉半卧似躺,打翻的酒葫芦仍有滴滴酒水洒落。塑像下部是杜甫的半身塑像,诗人愁眉不展,心事重重,似对国家命运、百姓生活充满了忧虑。除了雕塑外,在八角亭和诗廊中集中展出了几十首脍炙人口、妇孺皆知的唐诗名篇。这里的诗歌、书法、碑刻与唐城的景点水乳交融,完美统一,充分显示了唐诗的意蕴之美。

从九十年代初开始,无锡在影视文化旅游、民俗风情旅游等现代旅游领域取得了较快发展,中央电视台在无锡建立了影视外景基地,已经建成的有"唐城"、"欧洲城"、"三国城"、"水浒城"。

关于无锡王氏家风家训心得体会和感想三

各位游客:

大家好,现在我们来到的是锡惠公园,锡惠公园因园内的锡山和惠山而得名,园内现有大量的历史文化遗存。

如唐代茶圣陆羽评定的天下第二泉、唐朝宰相、悯农诗人李绅在此读书的读书台遗址;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登临过的漪澜堂和他吟咏惠山的诗碑、北宋著名词人秦少游的墓葬;南宋抗金宰相李纲建造的古石桥——金莲桥;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题写天下第二泉的字碑;明代礼部尚书邵宝建造的二泉书院、目前江南最古的园林——寄畅园;清代康熙、乾隆两帝共12次南巡时游览惠山的多处遗迹,为两帝南巡修建的云起楼和竹炉山房等。因此,被誉为“露天历史博物馆”。

有位游人游览锡惠公园时,曾说过这样一句感叹的话:“这里真是唐宋元明清,从古看到今。”这句话,确实道出了锡惠公园这座露天历史博物馆的景象。

好,各位朋友,来看游览示意图,今天我们将从锡惠公园的古华山门入园,可直达惠山寺、天下第二泉等地,此处是全园的精华。具体线路为:从古华山门进,直走便可跨过佛门善地——香化桥,不远处即是惠山寺的天王殿,出殿就见一方水池,名曰金莲池,池上架有江苏最古老的桥梁金莲桥,两者皆因池中所种金莲花而得名。

绕过金莲桥,面前这座气宇轩昂的建筑是为纪念当年乾隆皇帝所作御诗而建,名唤御碑亭。出亭拾台阶而上,我们可以看到奇树奇石的古银杏和听松石床。奇树奇石必有佛祖眷顾,往上走就是惠山寺的主殿大雄宝殿。

从大殿左拐我们将看到另一片清修天地——竹炉山房。出山房,下台阶,便是世界闻名的天下第二泉,这里是整个游览的高潮部分。最后参观完华孝子祠后我们将结束此次游程。

游览线路:古华山门──香化桥──天王殿──金莲桥、御碑亭──古银杏、听松石床──大雄宝殿──云起楼──竹炉山房──二泉──华孝子祠。

好,游客朋友了,这里就是著名的天下第二泉。外地客人到无锡,往往就要打听“二泉映月”在哪里?现在大家明白了,原来它的源头就在这里。天下第二泉得名于唐朝,至今已经有1200多年历史了。唐代茶圣陆羽尝遍天下名泉,认为庐山康王泉第一,惠山石泉第二。从此惠山泉就以天下第二泉的美名闻名于世了。

如果说陆羽使二泉文明于全国,那我们无锡民间音乐家华彦钧也就是瞎子阿炳创作的二泉映月使它走向了世界。由于二泉水十分的甘甜可口,致使唐朝宰相李德裕在喝了之后,竟派人将二泉水运送到长安。皮日休针对这种以权谋私的行为做了首诗;丞相常思煮名时,郡侯催发只闲迟,吴关去国三千里,莫笑杨妃爱荔枝。到了宋徽宗时,而二泉更是被列为贡品,月进百坛,也就是每个月要供应朝廷100坛二泉水。

“天下第二泉”分上、中、下三池。上池为八角形,水质最好;中池正方形,紧靠上池,上中池有天圆地方之喻。池上的“二泉亭”,始建于南宋,亭壁上石刻“天下第二泉”出自元代书法家赵孟頫手书。泉水通过暗渠从漪澜堂底流入下池。

漪澜堂位于二泉庭院正中,游客们在此可小想品茗。苏东坡有“还将尘土足,一步漪澜堂”的诗句。

三池中下池最大,池壁正中有一石螭首(俗称龙头),清泉从龙口而出,构成“螭吻飞泉”胜景。

各位游客,二泉的茶文化,二泉的造园艺术,二泉的诗词绘画、书法音乐,无论从哪一方面,都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今天我们置身其中,有幸能品尝到这样的饕餮盛宴,相信一定会给你的锡惠之行留下最深刻的回忆。

好,请大家随我走出二泉,欣赏下面的美景。

关于无锡王氏家风家训心得体会和感想四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将去游览的是无锡市内最主要的风景名胜区——锡惠公园。它位于无锡市西2.5公里处,包括锡山和惠山,全园面积达6.85平方公里。

游客们:锡惠公园因山而得名,西部是惠山,东部是锡山。惠山高329米,周围约20多公里,素有“江南第一山”的美称。它是天目山的支脉,从东南连绵而来,山有九峰,境蜒似龙,又称“九龙山”。惠山因晋代开山禅师慧照在此建寺,后人就用慧照命名“惠山”。古时慧、惠两字相通,惠山就由此得名。惠山以泉著名,有天下第二泉、龙眼泉等十多处,名胜古迹有春申涧、惠山寺、听松石床、竹炉山房等数十处。

锡山背靠惠山,高75米,周围长约1.5公里,相传因周秦时盛产锡矿而得名。锡山是惠山东峰脉断处突起的小峰。山顶建有龙光塔和龙光寺,山下有龙光洞。1958年开凿映山湖后与惠山连成一片,使之形成“真山假水”,产生“山水掩映”的情趣。

游客们:锡惠公园全国分为三个游览观赏区:一是名胜古迹区,包括惠山寺、寄畅园、天下第二泉等;二是自然风景区,包括映山湖、愚公谷、春申涧等;三是文娱活动区,在锡山南麓。下面就请大家跟我前往参观游览。

各位游客:请随我进入锡山大门。锡山大门,面对大运河,飞檐翘角,大门正中高悬“山色溪光”横匾,为当年康熙南巡时所书。进人大门,一块巨石屹立于水池之畔,上刻“锡山”两个大字。各位请看:下刻《无锡金匾县志》所载无锡和锡山的几句话,点出了此处地名的来历。

沿山路向上,锡山顶上就是龙光塔。关于龙光塔,还有这么一段历史传说:明朝正德初年,礼部大臣昆山人顾鼎臣,游览锡惠胜景后说;“惠山是龙身,锡山是龙头,无锡所以自南宋以来长期无状元的原因,是龙头上无角的缘故。”听了这位大臣的话,人们信以为真,于是后人就在锡山顶上建了一座实心的石塔。此后几十年仍没有人中状元,于是有人又提出“龙以角听,塔中宜空”。因此又在万历二年(1574年),建成七层八角的楼阁式砖塔,并由当时常州知府施观民取名“龙光塔”,寓意龙光普照。龙光塔建造以来,屡次被毁。1924年重修时把培改成钢筋混凝土结构,塔顶铸重1.5吨,高2.85米铜刹,塔的高度也增加到32.3米。1992年又一次加固,纠正倾斜,把墙面由杏黄色改成深红色,使古塔更为挺拔端庄,英姿焕发。

锡山脚下是龙光洞,为地下游览场所,于1979年春建成。洞前回廊、楼亭相连,人口处拱门上砖刻“隐辰”两字,“辰”属龙年,“隐辰”是把龙隐于山内之意。洞内有三百多米长的通道,两边壁上灯火通明。东部的地下剧场,可容纳五六百人。另有13个厅室,陈列工艺、陶瓷、泥人等。这里的气温常年保持18“c,冬暖夏凉,游人至此,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沿山路向南,前面看到的便是九龙壁。它由壁座、壁身、琉璃瓦顶三部分组成,彩陶烧制,以花岗岩为基座,金星绿琉璃瓦顶,全长26.71米,高4.09米,九龙腾空,气势不凡。再向西是“吴文化福寿天地”。它沿锡山山坡而建,前面立的石碑上,刻着著名书画家朱屺瞻102岁时题写的景点名称。石阶上是金石砌成的承露台,台前石柱上有巨大的福寿石桃,往上正面刻:“福星殷殷邀依琼林赴宴;寿仙默默为我海屋添筹。”背面是:“行善方可多福,守仁自然长寿。”绕过承露台,上面两座方亭合并而成的双亭,名“降福亭”。亭柱上对联写道:“国泰尽福地,民安多寿星。”亭名和对联均由我国书法家协会代主席沈鹏书写。

锡山就参观到此,下面我们再去参观惠山。首先前去惠山寺遗址。

惠山寺在惠山东麓,早在南北朝时,刘宋司徒长史湛挺就在此建造“历山草堂”,后改为“华山精舍”。梁朝大同三年(537年),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惠山寺。由于寺院地处福地,又因与天下第二泉同处名山胜景,于是名闻遐迩。

游客们:我们来到了惠山寺山门前,看到这座黄色拱形建筑门上刻有“古华山门”4个金色题字,因惠山古称“华山”,惠山寺原是“华山精舍”,所以惠山头山门就叫“古华山门”,大门背面门槛上刻有“胜地名泉”4字。这个山门是1954年惠山街拓宽时王耀庭重新设计的,拱门顶端有双龙戏珠的装饰。

现在我们来到了山门内,各位看到的两座古老的石经幢,南侧一座建于唐代乾符三年(876年),是无锡现存最古老的石刻经幢。八角形幢身上刻有《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由白鹿山人李瑞符书写,经幢高6.26米,由幢基、幢身、幢顶三部分组成,雕刻精美,充分显示了唐代的艺术风格。北侧一座建于宋代熙宁三年(107年),幢高6.22米,形制和雕刻模仿店幢,幢身刻“大白伞盖神咒”。这种刻咒而不刻经的做法,是宋代以后才在佛教界流行的。两座石幢分别用几块圆形湖石垒成,极具历史价值。

进入古华山门,迎面是金刚殿,也叫“山门殿”。始建于明正统十年(1445年),改建于1976年。正中高悬“惠山寺”匾,匾额最早为明代陈勉所写,清雍正时蒋衡重书,现在看到的是1979年根据影片《无锡景》画面复制而成。

大殿廊柱上挂有清代无锡知县廖纶所撰的对联:“大哉王言,山为第一,泉第二;巍然庙貌,调为教孝,寺教忠。”由著名书法家武中奇重书。大殿背面,上悬“江南第一山”横匾,系我国名画家李可染所书,它为古殿平添了几分光彩。

过金刚殿,一泓池水,水中睡莲静卧,名“日月他”。池上架一石桥,名“香花桥”。池是南北朝刘宋元徽二年(474年)开凿的,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了。香花桥是明代建造的,他和桥的名称取自佛经:信佛升天,进入无量寿之时,日月飞升,天佛放大光明,以香花伎乐相迎。香花桥的正中石板上刻有“鲤鱼跳龙门”的圆形浮雕,中间两扇石门,一开一闭,表示虔诚的善男信女可以从开着的佛门进入,若是恶人佛门则永闭不纳。所谓佛门半开,有缘进来,或者说;善门开,恶门闭。游人过桥,都会在开着的石门上踏一脚,表示愿做善人。

各位游客:下面请大家进二山门,请看古银杏树下有座六角小亭,亭中横卧一石,名“听松石床”,长1.99米,宽0.87米,高0.56米,它是驰名全国的江南奇石之一。石块天然断裂形成,质地坚硬,一端翘起,宛如石床。唐高宗时著名书法家李阳冰应无锡县丞公孙罗之邀请同游惠山,特地篆写“听松”两字,刻于石床枕端,以示纪念,虽经1200多年风雨,字迹依然清晰可见。床边原有两棵古松,毁于元末。

“听松石床”前的古树为银杏,相传为明代洪武初年(1368年)惠山寺僧人普真(字性海)所植,已经历了600多年风霜。据说当时共种有18棵,象征佛门18罗汉,现仅存这一棵。此树高21 米,直径1.91米,为雄性银杏,只开花不结果,离地6米的树洞中寄生的一株薛荔,也有200多年树龄了,却结出了圆圆的果实。但在1982年,这棵雄性古银杏,居然也结出了7粒白果。古银杏旁的石壁中,嵌有“頫察仰观”4个篆字,是清代无锡书法家邵涵初所写。意思是说人们在此可以“俯察古树之茂盛,仰观锡惠之秀色”。

大同殿,也叫大雄宝殿,始建于梁朝大同三年(537年)。到清同治年间,大同殿及周围建筑被毁。后来在此旧址建造了一所树堂名“昭忠词”。前厅里壁上嵌有李鸿章所撰《敕建惠山昭忠词记》等两道石碑。请看这组洞堂的建筑特色,青瓦白墙,梁枋、柱头、门楼都画栋雕梁。图案为戏文风景、花卉鸟兽等。大同殿是保存十分完整的清代树堂建筑,具有我国古代建筑的特点。殿后天井中还保留三株老桂,已有1300多年树龄。中秋时节,桂花飘香,使这座建筑显得更为清雅。

由大同殿出南边门,不远处就是“竹炉山房”。这里原是惠山寺弥陀殿,始建于明洪武初年。房前平台,檐廊古朴典雅,头门边两块磐陀石。正中匾额“竹炉山房”是1979年李苦禅重题。两旁柱上的对联:“削竹编炉,原是山房旧物;烧松煮雪,久为衲子珍藏。”为无锡书法家朱家驻题写。

相传明洪武初年,明太祖朱元津曾私访惠山寺。寺僧性海砍倒一根竹子,一截为三,搭成竹炉,上架钵益,用二泉水煮茶,接待朱元津。朱元津品尝了竹炉上煮的茶,极为满意,赞扬性海是罗汉下凡、后来性海和尚重建惠山寺,并创建听松庵,退居庵内,品茗听松。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性海请湖州竹工,编制竹茶炉,上圆下方,象征“天圆地方”。竹炉高不过一尺,外面用竹编织,里面填土,炉心装铜栅,形似道家的乾坤壶,叩之有金石之声。性海常用它煮二泉水泡茶,招待客人。当时名画家王紴作画,学士王达题诗,合成《竹炉图卷》共四卷,使竹茶炉流芳于世。明代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曾任湖广提学副使的邹迪光重建弥陀寺时改名“竹炉山房”,专门在这里用竹炉煮茶招待四方宾客。后原炉多次被毁,康熙年间,无锡著名词人顾贞观在1684年重制了两只竹炉。竹炉山房也几经重修,现在的建筑是清光绪年间重建的。1984年把乾隆诗碑移到山房门厅和廊下。正中一块正面刻的是乾隆1751年首次来无锡写的《咏惠泉》诗,背面刻着乾隆第四次来无锡时写的4首诗。东边一块碑上刻乾隆第三、四次来无锡的诗句。

出竹炉山房南行,就是闻名于世的“天下第二泉”所在地。惠山一带,林木茂盛,泉水丰富,自古素有“九龙十三泉”之称。其中“二泉”更是出名。“天下第二泉”得名于唐朝,至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唐代茶圣陆羽,遍尝天下名泉名茶,认为“庐山康王泉第一,惠山石泉第二”,从此惠山泉就以“天下第二泉”的美名享誉四海。

,江苏省无锡市锡惠公园导游词

“二泉”得名以来留下了许多人文古迹。唐代时无锡地方官把“二泉”水送往长安。到宋徽宗时“二泉”水被列为贡品,“月进百坛”。苏东坡品饮“二泉”水后,赞称“色味两奇绝”。清代康熙、乾隆两帝六次南巡至无锡,每次必到“二泉”品茗,并吟诗题字。20世纪40年代,著名民间音乐家华彦钧(瞎子阿炳),作二胡曲,取名《二泉映月》,更使“二泉”驰名中外。

“天下第二泉”泉址于1954年进行了全面整修。1992年6月对“二泉”进一步清理疏浚。现在“二泉”泉水随山势自西向东,分上、中、下三池。上池为八角形泉井,深1.94米,水质最好;中池深1米,正方形,紧靠上池,两池都是石底,青石围栏。池上的“二泉亭”,初建于南宋初期,是宋高宗赵构到此巡游时特地下令建造的,并题有“源头活水”四字。亭顶装饰双龙戏珠。现在的亭子重建于清同治初年(豆862年)。亭壁上石刻“天下第二泉”出自元代书法家赵孟頫手书。泉水通过暗渠从港澜堂底流入下池。

漪澜堂位于二泉庭院正中,四周游廊环绕,游客们在此可小想品茗。苏东坡有“还将尘土足,一步漪澜堂”的诗句。乾隆多次在此设御座品茗,堂前匾额是现代书法家费新我所书。大门柱上有苏东坡的诗:“雪萍为我求阳羡,乳水君应怕惠泉。”

三池中下池最大,长8.6米,宽5.7米,深0.33米,是北宋明道二年(1033年)开凿的。西池壁正中有一石螭首(俗称龙头),双爪前踞,龙颈弯突,张开大口,清泉白龙口倾注而出,构成“螭吻飞泉”胜景。石始建于明朝弘治初年,最初采用无锡本地黄色阳山石雕凿而成,至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为“天下第二泉”内现存年代最早的一件古迹。池前一组太湖石,叠成观音立于鳌背像,世称“观音石”,右为龙女,左为善才。观音石下有一段铭文,落款“蕙岩”,说明这是原礼部尚书顾可学别墅“蕙岩小筑”中的遗物,清乾隆年间才移到此地。

无锡历史上最著名的民间音乐家阿炳——华彦钩的墓,坐落在锡惠公园春申涧流向映山湖的洞口南边的山坡上,音乐台背后山头墓地林间,树立着这位民间音乐家的铜像。阿炳信道教,道名彦钧,无锡东亭人。生于1893年8月20日。从小跟父亲学习音乐,对民族乐器琵琶、二胡有很深的造诣,后来双目失明,流落街头。直到解放后重获新生。阿炳墓原在河口灿山下“一和山房”道教墓地。1983年12月,迁葬于此。

阿炳的代表作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创作于1939年,是作者心声的流露及生活的写照。全曲由引子和6个阶段构成,是循环变奏的曲式结构。《二泉映月》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10周年时作为国礼赠送外宾。美国、意大利、法国、日本等纷纷改编,成为一支誉满国际的名曲。

二泉东侧就是“愚公谷”,原是惠山寺的净月住所,名“龙泉精舍”,是明代晚期极负盛名的我国四大私家园林之一。它是无锡人邹迪光在明万历年间建造的,占地约50亩,先后用十多年时间建成。国邹迪光以愚公自勉,故命名为“愚公谷”。

现在的“愚公谷”于1958年重建,具有明代古典园林特色。“愚公谷”匾是1960年郭沫若题写的。人门向南,由长廊通向荷花池畔,廊k一轩二亭,轩名“荷轩”,由著名画家吴作人书额。轩前对联“得山水清气,极大地大观”,是当代山水画家邑人钱松岳于84岁时书写的。荷轩以南的泉亭,名“滤泉”。泉边枝峰阁有唐代古联:“扫石月盈帚,滤泉花满筛。”南边廊内的对联“老龙听法,顽石点头”,巧妙地写出了当年惠山寺高僧讲经,老龙也前来听法,使大同殿前听松石连连点头的情景,反映惠山寺高僧佛学的博大精深。由滤泉穿过小石桥,只见假山旁有一株古玉兰,树龄已达400多年。

游客们:现在我们前往参观惠山“金粟堂”西南的“春申涧”。春申涧又名“黄公涧”,现为无锡观瀑的景观,因战国时代楚国国相春申君黄歇曾率军在此饮马而得名。山涧前石牌坊,古拙雅致。洞中一块大石横卧,如中流低柱,使洞水分流而下。石上刻有“卧云”两字,是明代南京礼部尚书邵宝为纪念惠山寺住持圆显而题写的,卧云是圆显的号。涧边三角亭,名“卧云亭”。

顺春申涧东下,位于锡、惠两山之间的是映山湖,古时称“秦皇坞”。1958年这里开挖出1400平方米的湖面,清澈如镜的水面使锡、惠两山的景色融为一体,翠峰、古塔、秀亭倒映湖中,风景更加美妙动人。湖畔周围精心种植乔木、灌木、花草。东面建有一石牌坊,题有“映山湖”匾额。牌坊对面,各位请看春申涧出口处的那块石头,上刻“翠螺”两字,形容锡惠山峰如少女的发会。

各位游客:锡惠公园的参观就到此为止,下面随我去观赏一下惠山直街,大家可以随意选购一些无锡的土特产“惠山泥人”。

关于无锡王氏家风家训心得体会和感想五

各位游客:在无锡有一座近500年历史的名园,它不仅体现了我国明清两代造园艺术的高超水平,而且文物也十分丰富,这就是我们即将前去游览的寄畅园。寄畅园是中国山麓别墅园林的代表。它位于惠山东麓,占地i4。85亩。该园虽小,却能利用山水地形,精心布局,巧妙运用借景,将惠山、锡山秀色揽人围内,以有限的空间,造无尽的意境,从而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杰出典范。1988年寄畅园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关于寄畅园的创建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它的前身是秦氏家园,故名“秦园”。此园第一代园主秦金,号凤山,是宋代著名文学家秦观的后裔。在明嘉靖年间,他曾先后任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等五部尚书,为告老还乡,颐养天年,利用原惠山寺“南隐”和“汇寓”两僧舍,初步奠定了园林的雏形,因秦金号“凤山”,故初名“凤谷行窝”。到了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第三代园主秦耀因失意于官场而被解职,从而驱使他寄情于山水之间,先后花了七年时间,在“民谷行窝”的基础上建成20景。新园建成后,取王羲之的诗句“取欢仁智乐,寄畅山水阴;清冷涧下濑,历落松竹林”,而命名为“寄畅园”。

清代顺治十四年(1657年),秦氏后裔秦德藻专门请了造园名家张南垣设计改造,并由他的高徒侄子张武负责施工,在园内精心叠石,引入惠山泉。经一代名家张南垣的创意,寄畅园的风光更美了,名声也更大了。康熙、乾隆两朝帝王对寄畅园更是十分垂青,在100年间,他们祖孙两人分别六下江南,每次都要到奇畅园游览。康熙还特意为寄畅园题写了“山色溪光”、“松风水月”刻石。乾隆更是不惜耗费巨资,以寄畅因为蓝本,在北京万寿山建了一座“惠山园”,就是如今在颐和园中的“谐趣园”。

各位游客:寄畅园的历史就介绍到这里,下面随我到园中去参观。

各位:在门厅右侧墙壁上,嵌刻的是明代石刻《寄畅园记》。过门厅,天井里两块刻石,右边是康熙题写的“山色溪光”,概括国内景色;左边是乾隆题写的“玉戛金從”,赞美园内八音洞的美妙泉声。往前是“民谷行窝”大厅,三门敞厅正中悬挂朱妃瞻所题写的匾额。凤谷行窝是寄畅园最早的名。寄畅园第一代主人秦金,号“凤山”,惠山俗称龙山,以“凤山”相对,指出此地是“凤藏龙山”的风水宝地。现在的大厅是清雍正年间改建的,厅前柱子上挂着无锡金石家高石农篆书翁同龢的楹联:“杂树垂荫,云淡烟轻;凤泽洁畅,气爽节和。”走廊东门叫“侵云”门,“侵云”为锡峰塔的别名,出此间可望锡峰塔影。酉门为“碍月”门,可眺望九龙山峰,因峰高阻碍月色,故名“碍月”。

从“碍月”门出来,是一座苏式小庭院,中间是小水池,用太湖石围砌。周围红柱回廊连接整个庭院,廊的两端各有一个月洞门,分别叫“凝翠”和“含秀”。在廊壁上嵌有一部分《寄畅园法帖》石刻。院子南面的“秉礼堂”,古朴典雅,装饰扇木格子落地长窗,共有18扇。这里是执掌礼仪的场所,据说此堂题名是为纪念关公。关羽被曹操软禁后,为试探关羽,只给他一间房,关羽把房让给嫂嫂,自己站在门外,借月光读书到天明。曹操为此佩服至极。园主人更是敬佩关公,题名“秉礼”,即秉烛达旦,遵守礼节之意。从北面出小院,坐西朝东的三门古屋,是“含贞斋”,这里原是明代园主秦耀读书处,这位官场失意的园主喜欢吟咏“盘桓抚古松,千载怀渊明;岁寒挺高节,吾自含我贞”的诗句,因此斋名也就叫作“含贞斋”。屋前两棵银杏树,高大挺拔,在它的后面种植着大片桂花树。穿过树林,看到的是“九狮台”。九狮台是座大型假山,整座假山看上去像九只用太湖石叠成的巨大的雄狮。据说这是根据元代无锡大画家倪云林的《九狮图》画稿堆砌而成的。登上狮首,是全国最高点,整个园林一览无余。

从九狮台南行,不远就到了“邻梵阁”。梵界即为佛界,阁建在假山上,因紧靠惠山寺,故名“邻梵阁”。原来的建筑已毁,现在的阁是在80年代初根据明代王稚登《寄畅园记》的记载重建的,游人登临眺望,锡山风光尽收眼底。

各位游客:我们继续向东走,在快到尽头的高墙前,这座三米多高的湖石,它倚墙而立,像窈窕淑女,在方池前以水为镜,梳理发妆。所以人们都叫她“美人石”。石前这个长方形的池塘,叫“镜池”。游客欣赏“美人石”一定要站在方池的西南角,少女楚楚动人的神态才能惟妙惟肖地展现在您的面前。石前的御碑亭里有乾隆的御笔。乾隆来此游览时,认为此石巍然昂首,有大丈夫气魄,将它改名为“介如峰”。园主人为此特意把乾隆的题和题诗刻成石碑,立在镜池前面。各位游客,大家看一下石的南墙角,有一块不显眼的石头,好像一只癫蛤蟆,对着美人石张口垂涎,真像癫蛤模想吃天鹅肉。

从美人石的碑亭向北看,这片碧波荡漾的水面是“锦汇漪”,因为它汇集全国锦绣景色而得名。而整个寄畅园的风景正是围绕着这一流池水为中心而展开的。“锦汇漪”南北长,东西狭,面积仅有2.5亩,却显得开阔明朗。东面是临水亭廊,西面地势高处造假山,水面上筑有石桥,使水面成为不规则的巨大镜面,把周围的山影、塔影、廊影、亭影、树影、花影和人影汇集在池中。从“锦汇满”东岸沿长廊向北,首先看到的是一座六角小亭,亭名“郁盘”,取自王维《辅川园记》中“郁郁盘盘,云水飞动”之句。亭中青石圆台和石鼓凳是明代遗留下来的秦氏旧物。郁金亭还有一个民间传说:清朝惠山寺有位老和尚,棋艺高超。乾隆游惠山时,便和他在青石圆台上对弈。结果,乾隆连连得胜、他想:我的棋艺远不如老僧,为何反而连连得胜?无非我是皇帝,他不敢取胜罢了。后查明果然不出乾隆所料,因此乾隆虽然获胜,仍郁郁不欢,后人就把此回台取名“郁盘”,亭就叫一郁盘亭”了。

由郁盘亭向北的长廊叫“郁盘长廊”,为秦耀改造园林时所建。旧廊前后古木成荫,郁郁葱葱,墙上漏窗外竹石花木若隐若现。游客仔细看会发现,这里的廊柱特别高,这条长廊也特别高敞。因此在廊内举目四望,“锦汇漪”对面的高大树木,以及雄伟的惠山也能一览无遗。

顺着长廊向北,只见有一方亭伸入水中,此亭名叫“知鱼槛”。它三面环水,是当年秦耀改建寄畅园时建造的。建成以后言主人常常在此凭槛观鱼,怡然自得。亭中的匾额是张辛稼所书,中间悬挂着吴永康画的观鱼图。

“知鱼槛”对面是“鹤步滩”。它是园中的主山,用当地山石围叠,并用土夯实。造园者把这里的假山当作惠山余脉来处理,使它们气势相连,假山脚下有弯曲谷道,洞水顺流而下,水石相谐,情趣盎然,好似成群白鹤栖息漫步,因此取名“鹤步滩”。

“锦汇漪”上的石桥,用7条石板直铺而成,因名“七星桥”。七星桥东面临水的是飞檐翘角的“涵碧亭”。亭后的古樟,已有400多年历史。

嘉树堂是寄畅园最北面的一座建筑,1993年全面翻修,恢复明代硬山式建筑风格。游客站在堂前,南面秀丽的锡山,山顶的龙光塔和园中的知鱼槛、郁金亭等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山地塔影”的奇妙景象。这是寄畅园小中见大建园风格的体现。

嘉树堂东面是“浣绿”廊门,而出西边“闻韵”廊门,便到了“八音涧”。此涧是根据晋代左思“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的名句而命名的。八音洞用黄石堆砌而成,上面种古树,下面清泉流淌,洞水引自“二泉”水,人行其中如行幽谷中。八音涧边假山群中的这些古树,都是有二三百年树龄的古樟,它们枝繁叶茂,最大的胸围有4米。在游览寄畅园中,我们还可欣赏到《寄畅园法帖》石刻,一共200多方,分布在郁盘亭长廊、秉礼堂、含贞斋的墙上,以及邻梵阁、嘉树堂中。这些法帖是清嘉庆年间秦氏家族在乾隆所赐《三希堂法帖》的基础上,搜集宋、元、明、清名家,如秦观、文徵明、董其昌、刘塘等的墨迹,精雕细刻而成。现在看到的是1981年根据旧拓本重新摹刻的,基本再现古时风采。在含贞斋南侧围墙上,还保存着零星残存的原有石刻。如果客人中有书法爱好者,可以慢慢浏览欣赏。

各位游客:寄畅园的游览已经结束了。通过刚才的游览,使我们感到此园面积虽小,却能巧用借景,小中见大,达到咫尺园林,多方胜境的效果。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