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对人文课程的心得体会精选(实用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4 22:14:50 页码:10
最新对人文课程的心得体会精选(实用10篇)
2023-11-14 22:14:50    小编:ZTFB

6.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于某个事件、任务或知识的理解,并启发我们进一步学习和实践。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流畅性,避免使用模糊和笼统的词语。这些心得体会范文经过精心挑选,具有一定的知识性和启发性,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心得体会写作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对人文课程的心得体会精选篇一

当初带着美好的梦想和完美的计划打算背水一战,无论如何也要干出一番事情来?!

现在回想,觉得自己好自信,好疯狂!每天一想到那些成功者的创业故事和心路历程,心里暗想:为什么那个创造奇迹的人不是我呢?难道说他们比我家境好,比我聪明100倍或是1000倍?难道说他们有三头六臂,腾云驾雾之功底?我不信!

人人生而平等,但又为什么后来的结果却大不相同?这是最核心的问题啊。

通过参加各门派名师的.学习,从中学到的一些人生策略和方法且与朋友们分享,希望对诸位有所帮助和启发!

在郑州第一次参加的课程是黄佰胜老师和江斌老师的课程,黄佰胜老师很努力,也很魅力,从他的课程中我学到了最伟大的四傍原则:1,傍大官;2,傍大款;3,傍大师;4,傍大才!感觉真的很有用,一个人不是你有多努力,你就能成功,而是你有没有学会借力使力不费力的人生策略!江滨老师更帅气,他分享他和女朋友分手的故事,让全场为之欢腾和鼓掌。有一次,他和她女朋友手牵手在杭州西湖边散步,一边聊天一边散步,突然间一辆红色敞篷宝马车“唰”的一下从他们身边飞过,这时江滨老师停了下来,回想刚才发生的那一幕,一时间就跟女朋友说:我江滨明年也要买一部红色敞篷宝马车,当时江滨老师甚是兴奋!可他女朋友却说了一句,你江滨如果明年能买上一辆红色敞篷宝马,我现在立刻从这里跳进西湖!说完之后,江滨老师那充满自信的眼神一下子变得黯然失色,身体瞬间有气无力,无所适从?心想我江滨心中有梦想,你居然还嘲笑我?这样的女人能成就我吗?这样的女人能激励我吗?结果不用多想,断然分手。这告诉我们,对于我们男士来说,我们的伴侣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是多么的无比重要,有可能会毁了我们的一生?也有可能成就我们的一生!正所谓,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一定有一个成功的女人!这真的是真理啊,看见那些大成功者,他们背后的女人一定是很懂事的,一定是很成功的!

通过学习,我深深的感悟到,成功者就是不一样,他的思想,他的行动,他的处事方式,就是别人想不到的!所以说,要成功,先发疯,有不一样的想法和做法,就会有不一样的结果!

------2012壬辰龙年春月即3月16日凌晨写于中原郑州。

对人文课程的心得体会精选篇二

人文学科课程标准作为学科教学的基本规范,对于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学习、教学和评价过程中,我深感标准的全面性和实用性。通过对人文学科课程标准的学习与思考,我认识到了学科的内涵与培养目标,也更加明确了教学与评价的方向与方法。在此,我将从宏观规划、课程设计、教学实施、评价制度和教师培训方面展开分析,分享我对人文学科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首先,人文学科课程标准的宏观规划为学科教学提供了指导。学科的宏观规划包括了学科理念、核心素养和核心课程三个方面。在学科理念方面,强调了学科的学术性、思辨性和创造性。这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和潜能。核心素养的提出,落实了学科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获得知识,还要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而核心课程的设计,则确保了学生能全面了解和掌握学科知识和方法。通过宏观规划,学生能得到全面发展,建立起系统且有层次的学科知识结构。

其次,人文学科课程标准的课程设计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与参与感。教学活动的设计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历史学科中,教学活动的设计从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出发,通过问题引导、小组合作、互动探究等方式,让学生发现历史背后的人文关怀和价值取向。这样的课程设计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此外,课程设计还注重了学科之间的联系与整合,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形成学科的整体认识。

第三,人文学科课程标准的实施需要教师提高自身的素养和能力。教师是实施课程标准的关键因素,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应该提高自己的学科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他们需要深入了解学科的发展动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同时,教师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通过启发式教学、案例分析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只有具备了这些素养和能力,教师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实现课程标准的实施目标。

第四,人文学科课程标准的评价制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主性。评价制度对于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不可低估。人文学科课程标准强调的评价方式,旨在激励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语文学科中,评价制度注重课堂表现、作品展示和口头报告等多元化的方式,这样的评价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自主性,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此外,评价制度还需要注重学生的过程和态度,而不仅仅关注结果,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最后,人文学科课程标准的实施需要学校和教育部门的支持和推动。学校和教育部门是课程标准实施的主体,他们应该为课程标准的贯彻落实提供支持和保障。例如,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共同备课、交流教学经验,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教育部门可以加大对教师培训的力度,提供更多的培训资源和机会。同时,学校和教育部门还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管理,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

综上所述,人文学科课程标准作为学科教学的基本规范,对于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学习和思考,我认识到了标准的全面性和实用性,同时也明确了它对于教学的指导和推动作用。人文学科课程标准的宏观规划、课程设计、教学实施、评价制度和教师培训方面的内容,都需要我们关注和探索,使之真正成为学科教学的有力工具。

对人文课程的心得体会精选篇三

每次读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感受都不同:

感受最深的是在教学进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语文课程标准》首次对义务教育阶段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方式。即要求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特别强调在综合性学习中具有合作精神,培养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突出自主性,积极主动地参与,特别要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除此之外,对阅读、写作和学习方法三方面也有很明确的表述。提倡独立阅读、自主阅读、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鼓励自主写作、自由表达,有创意的表达。在学习方法上,鼓励有独到的见解,鼓励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学习。

我们需要的是有见解,有独特思想的人。每个孩子都是一朵需要盛开的花,但花香不同,颜色不同。他们都需要阳光和土壤的哺育,我希望自己就是那片土壤。

对人文课程的心得体会精选篇四

医学人文课程是医学教育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它不仅教授医学知识,更注重医学生对人文关怀的学习。在此次的医学人文课程中,我收获了很多,以下是我对该课程的感悟和体会。

第一段:课程意义。

医学人文课程意义重大。在这一学科中,学生将会了解到医学和人文关怀的真正含义。而人文关怀关注的是患者的心理、社会和文化等多方面的问题,这不仅是一个医生的责任,也是一个医生应具有的素质。因此,医学人文课程对于形成全面医学人才尤为必要。

第二段:课程内容。

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医学人文课程都贯穿着医学各个阶段的教学。特别是在现代医疗领域,对于医生来说,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了治疗疾病的成功率,但同样挑战了医疗伦理和医疗美学。因此,如何在此类情况下平衡医学技术与人文关怀,医学人文课程将是必要的支持。

第三段:学习体会。

在学习医学人文课程中,我认为需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体会和心得:

1.宽容。医生需要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群,包括不同文化和国家的患者等。作为医生,要尊重每个人的差异,接纳这些不同点,同时也学会理解和欣赏他们。

2.沟通。医生需要与病人和病人的家人进行沟通。一个医生的良好沟通技巧能够让患者感受到温暖和关怀,并能够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病人的情况和需求。此外,沟通还能让医生更好地传达自己的观点,让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

3.自我提高。每个医生在医疗工作中将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对于这些挑战,需要有一种积极的态度去面对,而这种积极的态度就需要来源于医生的自我提高。医生们应学会关注自己的弱点,进而进行学习和提升,以求更好地为病人提供服务。

第四段:课程的展望。

医学人文课程为培养全面医学人才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平台。未来,我们希望能够加强医学人文教育,不断提高医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除此之外,还要加强相关专家和医疗机构的合作,推动课程的进一步发展。

第五段:总结。

在本次医学人文课程中,我收获了深刻的体会和感受。我认为,医学人文课程对于医生的职业发展和成长尤为重要。通过学习和理解人文关怀的重要性,不断探索提高医疗质量的方法,同时也使自己更好地适应医疗技术的发展,为患者更好的服务,成为合格的医务人员。

对人文课程的心得体会精选篇五

人文学科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学生人文观念和人文意识的课程体系。人文学科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人文素养。根据教育部颁布的《人文学科课程标准》,我们将在中小学各个年级的人文学科课程中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对人文学科课程标准有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人文学科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视野。人文素养是综合人的全面发展的素养。其中,人文知识是人文素养的基础。而人文视野是指对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各个方面有较广泛了解的视野。按照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传授学生基本的人文知识,还要引导学生积极阅读人文经典,开阔他们的视野,培养他们的人文意识。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如课堂讲解、案例分析、游学等,我们努力让学生在人文学科中感受到温暖和关怀。

其次,人文学科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人文精神。人文情怀是人们对他人有所关怀和尊重的一种情感。人文精神是人们对人类自身和人类社会的一种认同和追求。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人文精神。我们通过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开展公益活动等方式,让他们亲身感受到人文精神的力量。同时,我们还鼓励学生从人文视野看待世界,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

第三,人文学科课程标准提倡跨学科的教学模式。人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历史与地理、文学与语言等。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不同学科的资源和方法,打破学科的界限,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通过跨学科的教学,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人文学科知识的内涵和意义,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第四,人文学科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在人文学科中,学生需要不断地思考、探索和创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我们可以通过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创新思维,从而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最后,人文学科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人文学科是一个与他人交流、合作的学科。在学习过程中,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我们鼓励学生互相协作,分享彼此的观点和经验,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通过小组合作、才艺展示等方式,我们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倾听、尊重他人的意见,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综上所述,人文学科课程标准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的有力工具。通过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视野、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人文精神、提倡跨学科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我们可以更好地实施人文学科课程,帮助学生全面发展、积极健康地成长。

对人文课程的心得体会精选篇六

化学是我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科学领域之一,它涉及到我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比如饮食、医疗、能源等。人文课程则涉及到人类文化、历史、哲学、社会学等领域,它探讨人类生活的本质。化学与人文课程似乎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但是在我的学习过程中,我发现它们之间有着许多联系与互动。在本文中,我将分享我在化学与人文课程学习中的心得体会。

化学和人文课程似乎毫无关联,但是它们实际上有很多联系。首先,化学是一门探讨物质的科学,而我们的生活则离不开物质。人类使用化学知识探索、创建和发展各种物质和实验工具,以改善生活质量和健康。其次,许多科学技术都伴随着社会、文化和政治因素的演变而发展。例如,原子弹的发明在二战结束后迅速促进了核武器的研制,使人们开始思考关于和平与战争的更深入层次的全球政治问题。

化学的发明和发展对人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新材料,如塑料、合成纤维、医药品和电子产品,以及新技术,如化学反应工程和分子生物学,对现代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化学对于文学、艺术和音乐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许多小说的情节和场景涉及到医学和化学等专业领域的知识,而许多音乐家则从化学中汲取灵感来创造出美妙的音乐作品。

第四段:人文对化学的启示。

与此同时,人文课程也是化学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文课程可以启发化学学生深入思考化学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例如,在学习环保方面的化学知识时,人文课程可以提供更深刻的历史、经济和文化脉络,使学生更加理解化学的意义所在,而不只是简单的知识点组合。

第五段:结论。

总之,化学与人文课程在学术上看似两个截然不同的领域,但实际上它们的内在联系和互动远远超过我们想象的。在我的学习过程中,我发现掌握化学知识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生活的不同方面,而人文课程可以启发我更深入理解化学科学的意义和作用。这些想法提醒我需要更加全面地了解化学和人文课程的关系,以便更好地理解人类生活的本质。

对人文课程的心得体会精选篇七

人文学科课程标准是教育改革的重要项目之一,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人文精神。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对人文学科课程标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实践,并得出了一些心得体会。下面,我将从教材编写、教育目标、教学方法、评价体系以及教师角色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人文学科课程标准对教材编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教材注重知识的灌输,缺乏足够的理论联系和实践操作。而在人文学科课程标准中,教材编写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与素养。教材不仅要关注基本概念和原理的讲解,还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究和创新。与此同时,教材中还引入了一些实践案例和经典文本,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通过这样的教材编写,人文学科课程标准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其次,人文学科课程标准明确了教育目标,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教育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而人文学科课程标准更强调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这意味着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还要具备良好的人文修养和创新能力。通过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学科课程标准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和经济的需求,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第三,人文学科课程标准要求教师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讲授和记忆,而人文学科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更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应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探究式教学、项目制学习和互动式教学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第四,人文学科课程标准提出了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传统的评价体系主要以考试和测验为主,重视学生的成绩,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而人文学科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包括书面作业、实践报告、项目展示和口头答辩等。这样的评价体系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最后,人文学科课程标准给教师角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主体的引导者和服务者。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学科知识,还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教育理论的知识。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设计合适的教学活动,并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这样的教师角色转变,人文学科课程标准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

总之,人文学科课程标准是一次教育改革的飞跃。它提出了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目标,并要求教师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通过研究和实践,我深刻体会到了人文学科课程标准的重要性和意义。我将继续积极探索和实践,为更好地落实人文学科课程标准而努力。

对人文课程的心得体会精选篇八

一是医学人文教育课程设置随意性大,存在着不合理性。由于医学人文教育尚未形成学科优势,缺乏专业化、科学化和规范化的管理,导致部分高校的医学人文课程开设不规范,设置随意。绝大多数医学院校将人文教育设置为选修课,且片面地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医学人文教育混淆,偏重对政治信仰的强调,缺乏对生命的关注和伦理的思考,使医学人文教育失去了应有的空间。

二是医学人文教育教学内容偏重理论记忆,缺乏与实践的结合。教学内容侧重概念、理论原理和知识框架的讲授,与社会实践脱节,缺乏引导学生从医学案例中剖析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淡化了医学中人文价值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导致学生感到医学人文教育空洞、枯燥。

三是医学人文教育与医学专业课缺乏融合与渗透。医学教育应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目前医学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与人文课程设置缺乏横向联系,各自孤立,相互融合性差。

四是医学人文教育的连贯性差,未在医学生大学生涯中开展全程教育。医学人文课程的开设仅是局限于某个阶段、某个学期的教学任务,多在临床专业课开设前便结束,致使学生在关键的临床学习期无法得到人文精神的培养。医学人文教育缺乏系统性、全程性,学生对人文精神的理解以及人文知识在医学中的渗透和应用能力不足。

五是医学人文教育的形式单一、方法陈旧。医学人文教育多重视理论教学,有的甚至照本宣科,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教育形式简单,教育阵地只固定在课堂,尚未开拓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教育空间。

分析国内外医学人文教育现状和研究成果,虽然医学人文教育发展迅速,但仍偏重医学人文教育课程理论的构建。真正将医学人文教育渗透到学生内心的灵活多样、行之有效的方法与途径还有待深入探索。笔者在深入研究中国医学人文教育的现状、发展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医学人文教育的.实施过程,探索了加强医学人文教育的新途径、新思路。

1.开展全程医学人文教育。

医学人文课程应从医学生步入学校开始,贯穿于大学教育始终。按照不同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针对性的设置相应的课程与学习模式。实施临床前期、临床见习期、临床实习期的全程医学人文教育。重点加强临床见习期、实习期医学人文教育的渗透,从医学人文角度进行案例分析与专题讲解,开展床边教学,让学生亲自与病人沟通,询问病史、查体等,使学生建立真实的情感体验。引导医学生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应用医学人文知识,能从医学、道德、法律、政治等多个层面去分析、解决医疗问题,使临床见习、实习既是医学专业技能实践的过程,也是医学人文素养形成的过程。

2.改革传统医学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人文精神。

应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可以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产生不同作用。采用启发式教学和研讨式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可运用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以“哲学问题”“社会问题”“伦理问题”“法律问题”“案例问题”等为导向,让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提高其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在探讨与交流中独立构建知识体系,勇于面对当前医疗卫生服务面临的难题,培养学生严谨治学、关爱病人、敬畏生命的道德观念。通过布置团队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精神和奉献精神。还可以采用情景教学法模拟临床情景,分配给学生不同角色,可使其扮演医生、护士、病人、家属等角色,在医疗实践过程中感受人文关怀的意义,体会人文精神对临床工作的重要意义和价值。总之,采取灵活实用的教学方法,把人文教育渗透、融合到医学专业教育中,从而促进医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3.营造医学人文教育的浓厚氛围。

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优良品德的形成具有积极的影响,对提高学生人文道德修养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和谐的校园人文环境就是一种人文素质教育形式。一方面打造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建设突出人文特色,具有文化品位和艺术价值的景观,营造高雅的文化氛围。另一方面建设校园精神文化环境,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举办各类文化艺术活动。定期举办人文专题讲座和读书活动,开展医学生义诊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人文教育。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教师医学人文教育能力。

教师通过“教”把自己所具备的知识、技能、品德传递给学生,学生经过吸收、内化,最后形成自身素质。教师自身良好的人文素养直接影响着学生人文素质水平的提升。因此,只有提高教师自身人文素养,才能培育出高素质人文内涵的学生。强化教师人文教育能力首先要注重教师师德培养,在校园里树立师德标兵与教师楷模,弘扬其先进事迹,号召师生学习,从而起到激励、感染的作用。此外还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措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对非医学出身从事人文专业教育的教师培训相关医学知识,给予一定时间安排到医院参观学习,完善其知识结构。另一方面通过举办人文教育培训、讲座、进修等形式督导教师进行医学人文科研,深化改革医学人文教育方法和内涵,有效的提高医学专业教师的人文素养及医学人文教育教学能力。

5.开辟医学人文教育的网络环境。

开辟医学人文教育的第二课堂,利用网络平台如教师博客、qq群等,建立学生与教师间的随时互动,针对热点问题、典型病例展开讨论并进行知识共享,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培养学生团队合作、人际沟通、语言表达、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将人文精神内化,让人文内涵无形的融入到临床实践活动之中,促进其医疗过程达到预期的良好效果。

总之,医学人文教育要打破学科界限,与医学专业教育融合渗透,要在医学生整个大学期间乃至职业生涯中全程接受教育和不断学习。并采用灵活多样、行之有效的教育模式与方法,将人文知识转化为人文精神,再将人文精神内化为学生的人文素养融入到临床工作实践中,从而真正达到医学人文教育的目的。

对人文课程的心得体会精选篇九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科学知识的需求越来越高。因此,各类高中、大学等学校的自然科学课程已成为学生必修的科目之一。但通常来说,学生们对于自然科学课程的认知往往停留在学习具体知识的层面上,缺少对于科学方法论和科学文化的理解。而实际上,化学作为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课程,它的含义也远远不止于此。我的学习经历以及体验让我开始理解并重视化学这门课程,同时也让我认识到人文课程对于学习科学的帮助。

第二段:化学的科学方法论教育。

学习化学的过程不仅仅是学习一系列科学知识的积累,它也是在帮助我们掌握许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这些方法论可以通过不同实验来验证。在学习化学的课程中,我更多地关注了这些实验的设计和操作方法,并深深地觉得它们可以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一些化学现象。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我对于科学方法的理解也更加全面和深刻。我体会到了通过实验来发现真相的过程并最终得出相应的结论。这让我意识到,科学研究并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一个反复验证和修正的过程。

第三段:化学的文化内涵。

在沉浸于化学实验研究的同时,我也对化学文化的理解更加深入。化学不仅是一门探究物质及其性质、结构以及变化的学科,更是一种生活智慧和具有美学内涵的科学。每种化学现象背后都有一种美丽的结构模型和化学反应动力学的描述,这种美感和美学价值往往能够被人所忽视。因此,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更深入地探究背后的核心价值,这可以让我们具备更加深入的科学文化修养。

第四段:人文课程对于科学理解的帮助。

如果说自然科学的教育强调实验和方法的学习,那么人文课程则强调对于科技问题的整体理解。学生们应该意识到科学并不是绝对的,而是有着诸多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在人文课程的学习中,我们大多数人都会接触到相关基础知识的学习,比如哲学、历史、文化类知识,都可以促进我们对于科学相关理论的综合理解。借助于人文课程的学习,我们可以让自己更加深入地探究科学在我们生活中的基础和价值。

第五段:总结。

化学与人文这两门课程是高中阶段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首先应该意识到这两门课程学习分别的重点,从而可以更好的理解自己对于其中的重要性。化学的教育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掌握科学方法论的知识,同时还带动我们对于化学美学文化内涵的认识。而人文的教育则使我们更加全面地审视科技的发展与社会因素的因果关系。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们应该紧扣这些学习贯通的线索,让自己的想法和知识更加旺盛,并努力为人文和化学积极地创造交流、培养有合作精神的学习氛围。这将对我们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提供非常重要的参考和帮助。

对人文课程的心得体会精选篇十

医学模式是人们在医学科学发展和医学实践活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关于疾病和健康问题的总的看法或基本观点。下面是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医学人文课程学习。

供你参考!

一、人文的内涵。

医学与人文,两者的关系可谓息息相关,源远流长。早在1979年,美。

国学。

者佩里格利诺(rino)曾指出:“医学居于科学与人文之间,并且非二者中的任何一方,而是包含了双方的许多特性。医学是最人文的科学,最经验的艺术,并且是最科学的人文”。由此可见,医学是一门运用科学知识和专业技能来护理和服务人类的学科。纵览古今中外几千年的历史,医学一直被视为治病救人的“仁术”。西医之父希波克拉底曾写下医者的誓言:“无论到了什么地方,也无论需诊治的患者是男是女、是自由民还是奴婢,对他们我一视同仁,为他们谋幸福是我惟一的目的。我要检点自己的行为举止,不做各种害人的劣行”。”这些充满人文关怀的医德箴言,至今还影响和规范着医疗行为。当代名医大家林巧稚、吴孟超、顾玉东身体力行,让世人看到——作为一名医生,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两者缺一不可。这也印证了古代先贤所言:“医乃生死所寄,责任重大,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确实,医学要预防、发现、诊断和治疗疾病,关系到每个人的生命和全人类的健康福祉。这一医学本质决定了它必须是充满人性关怀和人道主义的。

20世纪60年代,美国大力提倡科学技术为人类谋福祉,医学的科学性在无形中被夸大,致使很多医生只钻研医学专业和临床技术,忽略了对自身人文素养的提升。他们在行医的过程中往往忽略了对患者的关怀,一味追求“看病”而不是在“治人”。一旦科学技术成了医学的主体,科学会在一定程度上对人文造成漠视和侵害,致使医学与人文渐行渐远。慢慢的,广大患者群体对于医学乃至医生产生了对立不满情绪,普通民众对医疗健康保障的诉求变得越来越多。为了缓解社会矛盾,宾州州立大学和南伊利诺大学最早开始成立医学人文系,而美国内科医学委员会也开始强制在住院医师的临床培训中增加对医学人文方面的考核。从20世纪70年代起,美国众多高等医学院校纷纷增设人文艺术课程。1982年,美国医学会医学教育委员会发布《医学教育未来方向》的报告,其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和重视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对于医学人才的培养要从经院型转变为多元型,即富于应变、善于学习和应用的人。此后,医学人文学科快速发展,开展人文课程的医学院校数量急速上升。到了1999年,医学人文课程在美国75%的高等医学院校得到开设。很多权威医学杂志也开始关注医学人文的话题。例如,1995年起创刊发行的academicmedicine开设专栏发表医学人文主题文章;随后,一批顶级医学杂志(jama、lancet等)开始增设人文话题版面。人文教育的大力推广对于美国医疗卫生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以美国著名的耶鲁-纽黑文医院(yale-newhavenhospital)为例,“以人文本”的理念体现在医院管理的方方面面:医院给行动不便的患者免费提供小推车;为需要进行外科手术的患者开设等候室,在其中提供电视、沙发、杂志以便消磨时间;为需要进行手术的儿童提供玩具安抚情绪,母亲可以陪伴孩子进入手术室,并由母亲实施涂有果糖香味的面罩吸入麻醉药物。此外,耶鲁-纽黑文医院的门诊部、住院部、科研楼、儿童医院和医学院大楼均通过长廊连在一起,患者、家属和医院工作人员均可免受日晒雨淋之苦。于是在美国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普林斯顿董事掌权、哈佛校长当家、耶鲁教授做主”。

我国医学人文教育的形成和发展不过是近30年间的事。在这期间,我国从传统保守走向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经历了巨大的社会体制改革。早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效仿前苏联的教育模式,实行人文教育和科技教育分离的政策,人文医学教育难有立足之地。而后我国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科学技术和文教卫生事业遭到严重破坏。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医学人文学科的概念仍模糊不清。北京医学院的阮芳赋教授提出了一个初步的建设框架,其中包括20余门人文学科。至此之后,我国各大高等医学院校开始逐步开设人文艺术课程。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取得的进展有目共睹,但就全国总体情况来看,依然面临着十分严峻的问题。比如,开设人文课程的科目局限,所占课时少,人文课程与医学专业课程比例严重失衡;医学人文课程的展现方式单一;医学院校人文学科教师的知识结构较为薄弱。可喜的是,国内多所高等医学院校建立了医学人文学系和研究所。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意识到现代生命科学和医学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可能造成严重的危害;医学能否得到积极长远的发展取决于医学与人文能否和谐相处、良性互动。

三、对我国医学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笔者认为,要想从根本上改变医疗卫生事业缺乏人道主义、医学教育缺少人文精神的现状,必须从关注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的培养上入手。鉴于当今国内各大高等医学院校的人文课程开设还极其有限,作为医学英语的教研人员必须利用有限的时间和资源最大化的充实医学生的人文素养。

1.在医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人文。

提到加强人文教育,可能很多医学院校的管理者会想到的是增加人文课程。但是,“学业繁重而时间紧迫”从来就是医学教育中的最大问题。如果只是一味地增加新课,医学生恐怕只能在重压下敷衍了事,医学人文教育根本无法落到实处。因此,医学院校的领导者和教育者都必须认清新形势下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现状,明确社会发展对医学人才的根本要求,抛弃“重医学专业知识,轻人文知识”的陈旧观念,优化医学专业英语的教学内容,有效开展医学英语教育。医学院校与其增加人文课程,不如优化现有的医学英语课程,让医学生有机会涉猎除英语专业知识以外的文化和艺术鉴赏,增加人文修养,有利于他们形成全面、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医学专业英语对于医学生来说不仅是一个简单的交流工具,更是一双翅膀——通过在医学专业英语教学中融入人文精神,医学生们必定可以如虎添翼,成为复合型医学人才。

2.增进医学英语教学的效果。

针对不同的主题,教师在医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变换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启发式、讨论式、实践式等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上,注意体现四个“有利于”原则,即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利于学生个性潜能的发展。打破传统讲授式的医学英语教学模式,效仿美国医学院的人文教育理念,多层次、多角度展开医学英语教学,全方面培养英语交际技能。在美国,人文学科的教师经常组织小组研讨和临床带教等互动方式来开展教学,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自由、开放的学习氛围,有助于他们发散性思维的形成,并且可以更加轻松自在地加入讨论。国内医学院校完全可以效仿这种教学方法,例如在开展《医学英语文献阅读》的教学中,借助纽约大学文学、艺术与医学素材库的资源开展一周一次的“书友会”活动,引导学生在扩大医学英语阅读量的同时学会用英语写简单的书评,并把自己的成果与大家分享。这些博大精深的医学文献可以帮助医学生们理解患者的疾苦;精读文学作品也有助于训练未来的医生们形成解析临床案例的基本能力;对于医学英语术语的仔细揣摩也有助于医生们更好地认识专业词汇。

3.提高医学英语教师的人文素质。

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师是关键。在美国医学院校讲授人文课程的教师都是复合型人才,同时具备广博的医学知识和很高的人文修养。而在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中医学英语专业的教师与英语专业教师的平均比为1:25。这表明各医学院校普遍缺乏既懂医学专业又擅长英语语言的人才。这种专业英语教师匮乏的现象,成为了制约医学英语教学发展的“瓶颈”。加强医学英语师资队伍建设势在必行。一方面英语教师跨专业学习一些基本的医学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医学专业教师通过参加人文学术讲座和读书沙龙,提升其文化艺术修养。总之,双方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力争打造出一批既具有医学科学技术知识又具有较高英语技能和人文素养的精英教师队伍。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医学人文教育不同于医学知识能力的培养。很大程度上来讲,校园文化氛围对医学生人文素质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无形的激励作用。因此,创建浓厚的人文环境在医学院医学英语教育中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医学院可以定期开展医学英语交流活动,如邀请有海外工作经历的医学专家跟医学生分享在海外的工作和学习心得;或是组织医学生观看医学主题的英语电影;再有开展医学英语角,邀请医学生和医生中的英语爱好者一起参加。另外,还应鼓励和支持学生创建各类学生社团,如。

诗词。

社、音乐团等,积极营造校园的人文氛围。此外,要通过校风、学风等校园精神,图书馆、教学大楼的设施环境,板报宣传、校园绿化共同构造和谐的校园人文环境,给学生以无声的熏陶。

四、结语。

现阶段我国的医学事业发展已逐步与国际接轨,国内的医学研究也渐渐获得了全世界的关注与认可。大批的教学和科研人员正为了医学与人文的良性互动而努力。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自明。目前医学人文教育的开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医学英语教学的开展。限于篇幅,本文仅粗略讨论了医学与人文的关系以及美国与我国医学人文教育的情况。但通过这些有限的介绍,我们不难发现医学人文教育是一项塑造人性、更新观念、改进思维、充实内涵的系统工程,还有许多问题亟待研究和解决。但只要我们认准“医学人文教育势在必行”的目标,在医学英语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前进,就一定能培养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医生。

作者:王恬单位:南方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医学英语教研中心。

一、医学人文教育的背景与现状。

一是医学人文教育课程设置随意性大,存在着不合理性。由于医学人文教育尚未形成学科优势,缺乏专业化、科学化和规范化的管理,导致部分高校的医学人文课程开设不规范,设置随意。绝大多数医学院校将人文教育设置为选修课,且片面地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医学人文教育混淆,偏重对政治信仰的强调,缺乏对生命的关注和伦理的思考,使医学人文教育失去了应有的空间。

二是医学人文教育教学内容偏重理论记忆,缺乏与实践的结合。教学内容侧重概念、理论原理和知识框架的讲授,与社会实践脱节,缺乏引导学生从医学案例中剖析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淡化了医学中人文价值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导致学生感到医学人文教育空洞、枯燥。

三是医学人文教育与医学专业课缺乏融合与渗透。医学教育应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目前医学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与人文课程设置缺乏横向联系,各自孤立,相互融合性差。

四是医学人文教育的连贯性差,未在医学生大学生涯中开展全程教育。医学人文课程的开设仅是局限于某个阶段、某个学期的教学任务,多在临床专业课开设前便结束,致使学生在关键的临床学习期无法得到人文精神的培养。医学人文教育缺乏系统性、全程性,学生对人文精神的理解以及人文知识在医学中的渗透和应用能力不足。

五是医学人文教育的形式单一、方法陈旧。医学人文教育多重视理论教学,有的甚至照本宣科,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教育形式简单,教育阵地只固定在课堂,尚未开拓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教育空间。

分析国内外医学人文教育现状和研究成果,虽然医学人文教育发展迅速,但仍偏重医学人文教育课程理论的构建。真正将医学人文教育渗透到学生内心的灵活多样、行之有效的方法与途径还有待深入探索。笔者在深入研究中国医学人文教育的现状、发展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医学人文教育的实施过程,探索了加强医学人文教育的新途径、新思路。

1.开展全程医学人文教育。

医学人文课程应从医学生步入学校开始,贯穿于大学教育始终。按照不同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针对性的设置相应的课程与学习模式。实施临床前期、临床见习期、临床实习期的全程医学人文教育。重点加强临床见习期、实习期医学人文教育的渗透,从医学人文角度进行案例分析与专题讲解,开展床边教学,让学生亲自与病人沟通,询问病史、查体等,使学生建立真实的情感体验。引导医学生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应用医学人文知识,能从医学、道德、法律、政治等多个层面去分析、解决医疗问题,使临床见习、实习既是医学专业技能实践的过程,也是医学人文素养形成的过程。

2.改革传统医学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人文精神。

应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可以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产生不同作用。采用启发式教学和研讨式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可运用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以“哲学问题”“社会问题”“伦理问题”“法律问题”“案例问题”等为导向,让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提高其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在探讨与交流中独立构建知识体系,勇于面对当前医疗卫生服务面临的难题,培养学生严谨治学、关爱病人、敬畏生命的道德观念。通过布置团队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精神和奉献精神。还可以采用情景教学法模拟临床情景,分配给学生不同角色,可使其扮演医生、护士、病人、家属等角色,在医疗实践过程中感受人文关怀的意义,体会人文精神对临床工作的重要意义和价值。总之,采取灵活实用的教学方法,把人文教育渗透、融合到医学专业教育中,从而促进医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3.营造医学人文教育的浓厚氛围。

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优良品德的形成具有积极的影响,对提高学生人文道德修养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和谐的校园人文环境就是一种人文素质教育形式。一方面打造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建设突出人文特色,具有文化品位和艺术价值的景观,营造高雅的文化氛围。另一方面建设校园精神文化环境,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举办各类文化艺术活动。定期举办人文专题讲座和读书活动,开展医学生义诊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人文教育。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教师医学人文教育能力。

教师通过“教”把自己所具备的知识、技能、品德传递给学生,学生经过吸收、内化,最后形成自身素质。教师自身良好的人文素养直接影响着学生人文素质水平的提升。因此,只有提高教师自身人文素养,才能培育出高素质人文内涵的学生。强化教师人文教育能力首先要注重教师师德培养,在校园里树立师德标兵与教师楷模,弘扬其先进事迹,号召师生学习,从而起到激励、感染的作用。此外还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措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对非医学出身从事人文专业教育的教师培训相关医学知识,给予一定时间安排到医院参观学习,完善其知识结构。另一方面通过举办人文教育培训、讲座、进修等形式督导教师进行医学人文科研,深化改革医学人文教育方法和内涵,有效的提高医学专业教师的人文素养及医学人文教育教学能力。

5.开辟医学人文教育的网络环境。

开辟医学人文教育的第二课堂,利用网络平台如教师博客、qq群等,建立学生与教师间的随时互动,针对热点问题、典型病例展开讨论并进行知识共享,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培养学生团队合作、人际沟通、语言表达、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将人文精神内化,让人文内涵无形的融入到临床实践活动之中,促进其医疗过程达到预期的良好效果。

三、总结。

总之,医学人文教育要打破学科界限,与医学专业教育融合渗透,要在医学生整个大学期间乃至职业生涯中全程接受教育和不断学习。并采用灵活多样、行之有效的教育模式与方法,将人文知识转化为人文精神,再将人文精神内化为学生的人文素养融入到临床工作实践中,从而真正达到医学人文教育的目的。

作者:宋瑞佳郭树怀彭玉荣单位: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北省教育厅。

首先,通过此次进修学习,我们对xx医院的医院文化,发展历史,管理。

规章制度。

有了系统的了解,同时也学习了消防安全等有关知识,收获很大,其次,通过此次培训学习,让我们对怎样成为一名合格并且优秀的护理人员有了深一步的认识,我们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3.要不断加强思想政治修养,要不断向党组织靠拢,提高整体思想素质;。

5.要有团队协作精神,团结就是力量!

除了上述之外,在这次的这次的培训学习,让我感触最为深刻的是护理的形象问题。因为:护士良好的形象不仅使医院给公众留下深刻印象,同时也是医院整体形象的关键之一。人们说,看人先看脸,见脸如见心,面部表情是写在脸上的心思,微笑服务不仅是礼貌,它本身就是一种劳动的方式,是护士以真诚态度取信于病人的重要方式,微笑是无价的,胜过千言万语,它不花费钱财,但可以带给病人万缕春风医|学教育网整理,可以让新入院的病人消除紧张和陌生感,被亲切感代替,可以使卧床重病人消除恐惧焦虑,被信任感代替,可以使老人孩子消除孤独感,被善良的亲情代替,产生尊重和理解的良好心境,缩短护患间的距离,所以,护士真诚的微笑,表现出对患者的尊重、理解和同情。

护士良好的仪表仪容如:亭亭玉立的站姿展示护士挺拔俊秀,稳重端正的坐姿显示护士谦虚娴静的良好教养,文雅美观的蹲姿显示护士职业的素养,轻盈机敏的步态走出护士的动态美,这些都能体现出护士良好的礼仪修养。

俗话说:“不学礼,无以立,”试问现代社会哪个无“礼”行业可生存、发展?我们护理和我们医院凭什么得到社会的认可和病人满意?所以,礼仪能表达护理人员的文化素质,打造护士完美社会形象可树立医院行业口碑。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医疗卫生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护理服务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打针、输液、发药等单纯的护理工作,而是越来越注重为病人提供全身、全方位的优质护理服务,护士各种服务除行业技术外,言行举止也是充分体现对病人的关心、照顾,因此,面对未来的医疗竞争和社会需求,护士礼仪能表达护理人员的形象,赢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最后,我想说的是因为xx医院良好的医院文化,严谨的带教老师和负责的领导班子,我愿意留在花东院,在院领导领导下,立足本职工作,遵守医院各种规章制度,踏踏实实工作,决不辜负医院对我们的期望。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