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黄河边大合唱心得体会如何写 《黄河大合唱》心得体会(七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27 02:09:51 页码:8
黄河边大合唱心得体会如何写 《黄河大合唱》心得体会(七篇)
2022-12-27 02:09:51    小编:ZTFB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学习心得体会范文,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主题黄河边大合唱心得体会如何写一

人生所贵在知己,四海相逢骨肉亲。亲爱的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我代表河南旅行社欢迎您的到来,能够在这阳光明媚的日子与大家相遇,是我莫大的荣幸,我姓杨,您叫我小杨就好了。那么,坐在我身边的,就是本次旅途中最为劳苦功高的一位,我们的司机康师傅。您别看他脸上长着青春痘,他可是有着十年驾龄的老司机了,本次旅途有他保驾护航,您可以把心放到肚子里了。在这次旅途中,我会竭诚为大家服务,如果大家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地方,请一定要找我,俗话说得好,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外出旅游靠导游,希望我们能一起拥有一段美好的旅行,为大家留下一段珍贵的回忆。

【简介 1分钟】

从文化意义上讲,河南是一块我们无法忽视的地域。 湟湟千年华夏文明,正是从这块黄土地上发源流淌,继尔漫延全中国的。河南在中华文明史上的意义,套用一位河南作家的妙语:“河南人就是咱中国人的妈”来解释最为恰当。拂去历史的尘埃,沿着时间的长河,从春秋走来,从秦汉走来,从唐宋走来,从近代走来的那些河南人,一个个都是人格茁壮,性格鲜明,或察天观道,或倚剑长笑,或游刃权谋,或诗笔作刀,无不热血滚烫,豪气冲天,一肩担天下道义,一肩负百姓福利。那么,就让我们顺着地域文化的长河,从个体文明的源头开始,沿着祖先的足迹,一起来感受河南独有的魅力吧。

【过渡 30秒】

今天我们将要参观的是河南开封清明上河园。清明上河园是仿照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按1:1的比例原样建造而成的,完美再现出宋代开封繁华如梦的盛景。清明上河园在1992年7月开始动工,1998年10月28日正式对游客开放。全园占地面积600亩,是中原地区最大的仿宋建筑群。国家旅游总局给清明上河园的价值定位是:“步入画卷,梦回千年”。每天上午九点,清明上河园都要举行隆重热烈的开园仪式,蔚为大观,不可错过。

【开园仪式 1分钟】

清明上河园的开园仪式隆重热烈,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大家请看,首先出场的是马队。骑手们个个身着宋式短装,手擎彩旗,在一片冲天锣鼓声中呼啸而来,分列场地两旁;紧接着奔腾而出的是欢迎盘鼓,盘鼓手也是宋装打扮。大鼓悬在腰畔,动作整齐划一,鼓声震天,鼓点欢快;最后出场的是在张龙、赵虎、王朝、马汉簇拥下上场的一代名臣包拯包青天。只见他铁面黝黑,双目有神,大步向您走来,欢迎您到清明上河园游览。接着,马队骑手们手中旌旗挥舞,盘鼓手中大鼓齐鸣,游客们在“包青天”的带领下,共同走进清明上河园。清明上河园游览的序幕拉开了。

【张择端雕像 1分30秒】

现在请走进迎宾门,您看到的那座大型人物雕像,就是《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张择端。张择端,字正道,号文友,山东诸城人,宋代著名的宫廷画家。年青时游学于京师,擅长画舟、船、车马、集市、桥梁等景物,风格自成一家。他创作的《清明上河图》是以北宋东京开封为背景的长卷风俗画。整个雕像高6米、重达30吨。您看,这位艺术大师手捧画卷,凝视远方,炯炯的目光仿佛是看透了820xx年来的风云变幻、世事沧桑,又像是在祝福咱们古老开封的再次辉煌。雕像正后方的白色花岗岩浮雕,高3米、宽16米,描绘的正是《清明上河图》中的传奇画面。从车夫、搬运夫、船工到市井商人、公子哥儿,太平盛世中的各色人物都刻画地栩栩如生。下面我们转到浮雕的背面进行参观。《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灭亡流出皇宫后经无数人之手收藏。其中有13位收藏者为《清明上河图》做了14阙跋文,来表示对《清明上河图》的喜爱。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一阙“通衢车马正喧阗,只是宣和第几年,当日翰林呈画本,升平生物正堪传”是金代诗人张公药所写,我国已故相声大师马季所题。当您走进清明上河园,就仿佛来到画里一样,重新回到了千年前的北宋古都。园内有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和民俗表演,希望能使您领略到宋代文化独特的魅力,为您留下终生难忘的美好回忆。

【清明上河图石雕3分钟】

眼前的这幅石雕,是园方斥巨资聘请能工巧匠按照6倍于原图的比例打造的石雕《清明上河图》。全长33.32米,高2.23米。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一幅《清明上河图》石雕。与原图一样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同时石雕也为我们的参观欣赏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这幅图描绘的是东京汴梁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是当年繁荣盛世的见证,突出反映了当时北宋都城的城市面貌和各阶层人民的生活。大家请看,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城郊农村的景象。广漠的田野,河渠纵横。岸边老树杈新芽未吐。薄雾轻笼,略显寒意,正是早春天气。打麦场上有几个石碾子,是用于秋收时脱粒用的,此时还闲置在那里。为什么说反映的是清明时节呢?大家请看柳林边有一支队伍,最先的三个人前呼后喊正在追赶着一匹奔马。其后有一顶轿子,轿上插满柳条。因为宋代有一种说法是“扫墓归来不插柳,大鬼小鬼跟着走”,可见图中展现的是扫墓归来的景象。又因是在早春时节,而春季只有在清明节才有上坟扫墓祭拜先祖的习俗。往下看就是全画的中心----虹桥了。这是一座木结构的桥梁,桥面宽敞,桥身弧形,直接连接两岸,中间没有桥墩、桥柱,远远望去宛如彩虹。桥面设有护柱,以保护行人安全,两端立四根风信竿,为航行者指示风向。这样一座桥梁,无论从力学结构,还是外观和使用都十分完美。即使置之于今天众多的现代化桥梁之中,也毫不逊色。飞桥没有桥柱,不直接受激流冲击,所以坚固耐用,五十年都不坏。但是由于是木质材料,却经不住水浸虫蚀,如果不经常保养维修是不能保存永远的。此处也是全幅图中人物画得最密集、最热闹,也是最精彩的一段。再往前是一座高大的建筑物----城门楼。其本身的作用是图中城里与城外的分割线。城门楼是《清明上河图》上一座最大的建筑物,它与虹桥不同,桥连接两岸交通,人物在桥面上活动,在视觉上它不会把画面割裂,而城楼是庞然大物很容易把人物活动分裂开来。画家早就料到了这一点,于是在构思上进行了巧妙的设计。为了使观赏者的眼睛不游离出画面外,还特别安排了一支骆驼队伍正在走出城门,其首驼已探出了多半个身子快要出城,而尾驼仍留在城内。这种手法就像写意画一样。图画到“赵太丞家”就戛然而止,这也正是张择端的高明之处。图中展现的城乡结合处都已经非常繁华热闹了,那么城内究竟会是个什么样子呢?这就要靠您自己去想象了。参观完后,请您向左走大约五十米,就可以到达东京码头。

【东京码头 1分20秒】

游客朋友,您现在所在的位置是东京码头。在《清明上河图》中,这里是一片舟船云集、水运繁忙的景象。码头下面就是被人们称为东京“生命之河”的古汴河。汴河是我国最早开发的古运河之一,它的历史一直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360年,战国七雄之一的魏国魏惠王为了称霸中原,在这里开挖了鸿沟,从现在的河南荥阳引入黄河水,向东经过开封,再到淮阳进入颍水,中原地区从此形成了以鸿沟为主体的水上交通网络,运输状况大大改善。秦朝末年,楚汉相争,西楚霸王项羽和汉高祖刘邦就曾划鸿沟为界。到了现在,中国象棋里的分界线用的也是这条鸿沟。隋朝时,隋炀帝开通大运河,重新疏通了鸿沟;改名为通济渠,上起黄河洛阳、下至淮河泗水,直通长江,成为南北交通和文化交流的大动脉,当时名叫汴州的开封因为位于运河的中心而逐渐兴盛起来。唐代改称汴河,安史之乱以后,长安、洛阳遭到严重破坏,开封的地位更加突出。可以说,正是靠着这种有利的地势开封才取代长安和洛阳,成为闻名于世的七朝古都。

【临水大殿 20秒】

临水大殿由宣和殿、宣德殿连理而成,两殿造型巍峨庄重,偎依而立,如同一对在水边私语的爱侣。两座大殿在宋代是男宾、女眷的两个大包厢,与水心榭联结起来,就是一个功能考究的皇家歌剧院。从这里俯瞰全园,景色层次分明,尤其是池中诸景,尽收眼底,便于观赏水上演出的各种游艺节目

【汴河 20秒】

您眼前看到的汴河,是我们根据《清明上河图》重建的,全长3800米。如果您有时间和兴致,可以走下码头,坐一坐仿古的大宋游船,到园中一游。北国水城那“半园碧波满目情”的独特韵味,一定会令您留恋忘返。接下来请继续向前走约50米,然后右转到主题广场参观。

【欢送词 1分钟】

亲爱的游客朋友们,走到这里我们本次的河南之旅马上就要结束了,杨导也要和大家说再见了,感谢一路上大家对我工作的支持和配合,“天下无不散之宴席”心中纵有万般不舍,分别却是必然的,但我相信这次的分离是为了下次更好的相聚。也许我不是您遇到的最好的导游,但大家是我遇到的最好的游客,希望您多提宝贵意见,也请您千万不要忘了,在河南有一个导游小杨,随时等待着您的到来,青山不改,绿水长流,最后预祝大家归途愉快,一路平安!

主题黄河边大合唱心得体会如何写二

欢迎大家来到这!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为了便于大家参观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绍一下。

兰州中山桥俗称“中山铁桥”,“黄河铁桥”,旧名镇远桥,位于滨河路中段白塔山下,被称为“天下黄河第一桥”。

它建于公元一九○七年(清光绪三十三年)。工程由德国商人承建,共花了白银三十万六千余两。桥两端分别筑有两座大石坊,上刻“三边利济”和“九曲安澜”。桥有四墩,下用水泥铁柱,上用石块。弧形钢架拱梁,是后来进行加固工程时增建的。1920xx年,铁桥受战火影响,中断了11个昼,后经补修而复通。1942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改名为“中山桥”,桥名沿用至今。

兰州中山桥俗称“中山铁桥”、“黄河铁桥”,位于兰州滨河路中段北侧,白塔山下、金池前,建于公元1920xx年(清光绪33年),是兰州历史最悠久的古桥,也是5464公里黄河上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桥梁,因而有“天下黄河第一桥”之称。中山铁桥长234米,宽7。5米,有6墩5孔的铁桥,桥上飞架5座弧形钢架拱梁。清光绪33年(1920xx年),清政府在兰州道彭英甲建议和甘肃总督升允的赞助下,动用国库白银三十万六千余两,由德商泰来洋行喀佑斯承建,美国人满宝本、德国人德罗作技术指导,建起了黄河第一座铁桥,初名“兰州黄河铁桥”。1942年改为“中山桥”,1954年,整修加固了铁桥,又增加了五座弧型架拱梁,使铁桥显得坚固耐用,气势雄浑。

中山桥位于兰州城北白塔山下的黄河铁桥。是兰州境内历史最为悠久的古桥。有[天下黄河第一桥"之称。

中山桥的前身系黄河浮桥。黄河浮桥是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宋国公冯胜在兰州城西7里处始建的。明洪武九年(1376年)。卫国公邓愈将此桥移至城西10里处。称为[镇远桥"。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兰州卫指挥杨廉将浮桥移至现在的位置--白塔山下。至今兰州还存有建桥时所遗的重10吨。长5。8米的铸铁浮桥柱3根。人称[将军柱"。柱上铸有[洪武九年。岁次丙辰。八月吉日。总兵官司卫国公建斯柱于浮桥之南。系铁缆一百二十丈"的字样。

当年的黄河浮桥。用24只大船。横排于黄河之上。船与船之间相距5米。以长木连接。铺以板。围以栏,南北两岸竖铁柱4根。大木柱45根。有两根各长50米的粗铁绳。将船固定在河面上。冬季黄河结冰则拆除。春季则又重搭浮桥。[伫看三月桃花冰。冰泮河桥柳色青"的诗句。就是当时浮桥的写照。兰州古八景之一的[降龙锁蛟"也是指这种景色。

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20xx年)。清政府在兰州道彭英甲建议和甘肃总督升允的赞助下。动用国库银30。669万两。由德商泰来洋行喀佑斯承建。美国人满宝本。德国人德罗作技术指导。将浮桥改建为长233。3米。宽7。5米的黄河第一座铁桥。初名[兰州黄河铁桥"。1942年改为[中山桥"。

铁桥承建时。喀佑劳动保护曾保证保固80年。但历时仅42年。即1949年。铁桥受战火影响中断了11个昼夜。后经抢修虽恢复了通行。但人行桥上桥面晃动不定。已难以担负日益繁忙的运输任务。1954年。人民政府对铁桥进行了全面的整修加固。增加了弧形钢架拱梁。使这座古老的铁桥不仅变得坚固耐用。而且还威风凛凛。绚丽壮观。

随着时间的流逝。兰州市区已架起了10多座造型美观。结构新颖。工艺先进。气势不凡的铁路公路桥。这座古老的黄河铁桥已不实通黄河南北的唯一通道了。尽管如此。人们还是敬仰它。观赏它。因为它象一部史诗。飧刻着兰州古往今来历史的变迁。展示了兰州人民灿烂艺术的画卷。

主题黄河边大合唱心得体会如何写三

广大市民朋友:

你们好!

我是一名六年级的小学生,生活在历史悠久、文化渊源的文化古城——襄樊。这里高楼耸立,绿树成荫。可是,近年来,我发现人们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差,对环境的污染也越来越厉害。特别是我们的黄河——汉江。她早已被人们“折磨”地不成样子。一些市民为了节省一些水费经常在汉江边洗衣服;有些小孩在汉江里游泳时,为了方便,竟在汉江里便溺;还有一些人路过汉江时随手往汉江里扔垃圾。更为严重的是,某些工厂,为了方便起见,把污水废料全部排进汉江里。使汉江里的水越来越浑浊,里面的鱼虾也越来越少。使这条以水质洁净而闻名全世界的“东方莱茵河”变得惨不忍睹。

为了能让我们的黄河重放光彩,我向广大市民朋友们提出以下建议:

1、不要在汉江边洗衣服。

2、不要往汉江里大小便。

3、不要向汉江扔垃圾。

4、政府必须尽快制止一些工厂的废料、废水再向汉江排放。

5、人人争当文明市民,并树立自己的环保意识。开展“保护黄河”活动。

黄河无私地哺育了我们,而我们却对她随意的破坏。我希望各位市民朋友看了我的建议书后,一起行动起来,保护我们的黄河,让她早日重放光彩。

主题黄河边大合唱心得体会如何写四

各位游客:

大家好,孔夫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天,我正是怀着这种情绪来接待各位朋友的到来的。

洛阳,是中外闻名的历史名城。她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众多的文物古迹。为使各位来宾在洛阳期间能对这座古老城市的历史文化和古迹有进一步的了解,在乘车去景点参观的途中,我将洛阳的历史及龙门石窟的大致状况,向大家做简单的介绍。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中游的南岸。因地处洛河北岸而得名,意为洛水之阳。

洛阳在历史上曾是众多朝代建都的城市,素称“九朝古都”。在这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洛阳曾长时光地作为中国的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这天,我们去参观的举世闻名的龙门石窟便是众多的文物古迹之一。

龙门石窟,在洛阳市南郊的龙门山口处,距市区12。5公里,从北魏太和十九年开凿,迄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它和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岗石窟,共同组成我国著名的三大石窟艺术宝库。

龙门,在春秋战国时期称“伊阙”,香山(东山)与龙门山(西山)东西对峙,伊水从中流过,构成一座壮丽的门阙。后因处于隋唐帝国之南,又称龙门。

所谓“石窟”,就是在石壁山崖上开凿的洞直,或是天然构成的石洞,用以藏身或贮藏食物和东西。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已利用天然石洞描绘动物形象和生活情景,然而以石窟寺的现象出现并作为佛教信徒、僧侣礼佛和修行的场所,却是在古印度兴起佛教后出现的。

由于山林的幽静、神秘、石窟的冬暖夏凉,依山雕凿石窟比用砖石筑的寺院便利耐久,所以在古印度出现了集建筑、绘画、雕凿艺术之大成的石窟寺。这种石窟寺艺术,随着僧侣的传教活动传入我国的边疆和内地,同我国民族特点和传统的各种艺术技法风格融合交汇,成为我国的一种特有的雕刻、彩绘工艺。我们这天要看的龙门石窟就是我国众多寺群中的瑰宝之一。

龙门石窟群的雕刻,除了前面所说的有利条件外,还有个不可忽视的自然条件。伊水两岸的山崖都属于古生代寒武纪和奥陶纪的石灰岩层。其石质坚硬、结构紧密,不宜风化和大面积脱裂,很适合于艺术造像,与其他砂岩石相比,有着宜于保存的有利条件。

洛阳龙门石窟的开凿是继甘肃的敦煌石窟、山西大同的云岗石窟之后由皇室开凿的又一大型石窟寺群,建于北魏太和年间,先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五代延至清代。前后400多年。其中大规模、有效率的营建约计150年左右,分别出此刻北魏(占40余年)和隋唐(约占120_年左右)时期。龙门石窟的大大小小的佛龛、石像沿伊水两岸星罗棋布的在龙门东西两山的崖壁上,南北长达1公里。

各位朋友,我们在龙门石窟参观约用1。5—2小时的时光,在此,我们每分钟能够看到1000余尊大大小小的佛像。据1962年龙门文物保管所统计,两山现存窟龛2100多个。大小造像10万余尊,佛塔40余座,造像题记碑文约2870多块。造像以北魏(东魏、北齐)、隋、唐为主。北魏约占百分之三十左右,隋唐占百分之六十左右。龙门石窟最大造像为奉先寺的卢舍那大佛。龙门石窟群,大部分集中在伊水西岸的崖壁上,其中有7个大型洞窟。因龙门东山的岩层比西山的薄,不便雕凿大型造像。在龙门石窟中,北魏时期的洞窟具有代表性的是古阳洞、宾阳中洞、莲花洞等。隋代作品的代表是宾阳南洞。唐代具有代表性的洞窟有:潜溪寺、宾阳北洞、万佛洞、奉先寺等。

龙门石窟造像,既是历代劳动人民和艺术家无穷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又是外来文化和我国文化结合而成的一朵奇葩。这些雕刻匠师,承担着为神佛和帝王造像的使命,却又大胆地突破了宗教和礼教的“仪轨”束缚。在雕刻过程中融进了超多的现实生活,活生生表现了各种人物造像的动人情景。如喜悦、慈祥、威严、矜持、苦痛,以至作为至高无量主宰的佛之庄严肃穆,胁侍人和供养人的虔诚宁静,无一不是艺术家们对现实的“人”的深刻观察,运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加以高度概括集中的结果。真可谓是在雕刻艺术上将佛祖和人表现的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而构思布局的完整,气势的贯注,整体的坚实有力,性格变化的多样,面部表情的生动逼真,衣纹线条的流畅优美等等,更是在千百年艺术实践传统的基础上,超多借鉴外来文化,在技法、风格上精心创造、超多创新、突破传统、刻意经营的结果。富有才华的古代工匠和雕刻设计艺术家,应对光秃的悬崖峭壁,运用着简单的锤凿,雕出如此巍峨壮观又精工细致的群体佛像,这在当时生产力和生产工具十分落后的条件下,确实令人叹为鬼斧神工。

龙门石窟象一个丰富多彩、包罗万象的大博物馆,为我国的历史、宗教、文化、艺术、医药等研究,带给了极为珍贵的资料。

好了,各位朋友,我们已来到了龙门石窟,此刻请大家下车,跟我走,去参观石窟。在参观石窟的过程中,我给各位朋友重点讲解一下龙门石窟种的几个主要洞窟

(在潜溪寺)

这是潜溪寺,它是我们进入龙门西山北端第一个大石窟。潜溪寺洞高、宽9米多,进深近7米,建于唐代初期,距今约1300多年的历史,因在凿洞时地下有源源不断流出的溪流而得名。据说唐代有位叫李潘的宰相曾在此建过别墅。清代时洞外修建有木构窟檐等建筑物,所以又称“斋拔(fú)堂”。窟内洞顶漕进为一朵潜刻大莲花,洞内所供主像为阿弥陀佛,佛身高7。38米,面额丰满,胸部隆起、衣纹斜垂座前,身体各部比例匀称。神情睿智,整个姿态给人以静穆慈祥之感。两侧为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个性是南壁的大势至菩萨,造型丰满敦厚,仪态文静,与主佛造像为龙门石窟唐代石雕中最优美的两尊。洞内前侧两壁各雕一护法天王,高颧大目、体魄雄壮、孔武有力、身披销甲,是唐代高级武将的形象。踩在脚下的夜叉,也塑造的十分生动传神

(前往万佛洞)

我们离开宾阳三洞拾级而上,即可看到万佛洞。万佛洞的形状是方形平顶,顶上雕一莲花藻井,莲花藻井周围刊刻楷书大字:“大唐永隆元年(公元680年)十一月三十日成,大监姚神表,内道场云禅师,一万五千尊佛龛。”洞口过道北侧上有“沙门智运,奉天皇太后太子诸王敬造一万五千尊像一龛”的题记。两个题记互为补充,说明什末人,为什末发愿造像的原因。永隆为高宗李治的年号。太监为宫中的女官。沙门智运和内道场运单师,指比丘尼智运的号。因该洞为智运奉旨修造,所以又叫“智运洞”。天皇指唐高宗,天后指武则天,因洞勺刻有15000尊佛像,又叫“万佛洞”

该洞主尊名阿弥陀佛,有圆光和身光,结跏跌坐在印覆莲束腰须弥座上,一手贴身斜举胸前,一手抚膝。这种手势说明阿弥陀佛在向弟子信徒说法,故称“说法印”。束腰莲花座中间雕刻四个赤膊季节袒胸、筋肌突起、体朵勇猛的力士承托室座。佛背光以上崖壁上雕刻有54朵莲花,每枝上坐一菩萨,姿态生动、富于变化、造型别致、独具匠心。此外,在南北壁上雕有伎乐人,分;乐伎和舞伎。乐伎手执乐器有瑟、竺、拔、茎溪、笛子、西腰鼓等,这是唐代宫廷的“坐部”乐队。舞蹈者或吹、或弹、或拨弄琴弦,彷佛会奏出优美的旋律。将唐朝宫廷中的舞乐场面表现得活灵活现,真可谓工匠们的神工之处。

原洞外除浮雕的二力士之外,还有两尊石狮,即龙门唐代浮雕的精品,在30年代被盗。现存于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和堪萨斯城纳威尔逊艺术博物馆内。

(在宾阳洞)

我们透过潜溪寺后,在路旁右侧有一敞口石龛,正壁上嵌有一块宋代陈挎写的“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草书石匾。这是北宋道士陈传所书。那末,陈传又是神末人呢。他是一个仕途落魄,以隐居修行而深得帝王赏识的传奇式人物,先后在武当山、华山等地修炼。我们看过石匾,南行数十步,进入一座幽静的院落,院中有并排坐西向东三座石窟,即宾阳三洞(中洞、北洞、南洞的俗称)。以中洞为代表,中洞在北魏时称灵岩寺,明清以后才改称宾阳洞,传说是根据道教八仙之一吕洞宾之字(洞宾)和号(纯阳)的末两字相加而命名的。此洞从北魏宣武帝景明元年,就是公元520_年开始雕凿到正光四年,即公元520_年6月完工,历时达20_年之久,用工802366个。宾阳三洞我们还能够理解为“寻为宾阳盖寅宾日出之义”,即朝阳或向阳之意。虽宾阳洞耗费工时金钱如此之多,但三洞的全部工程并未结束。延昌四年,就是公元520_年宣武帝崩。年仅7岁的孝明帝(元诩)即位,其政权实握在他母亲胡太后手中,由于宫廷发生内乱,故宾阳的雕刻工作实际停止。所以北魏皇室经营的大型洞窟—宾阳三洞,实际上只完成了一个宾阳中洞。而南北两洞则由以后的隋唐两朝完成的。宾阳三洞是由三个朝代雕刻成的,所以所雕的佛像在造型和表情上各有不一样。那

末如何辨别呢?请大家跟我来,我先从宾阳中洞给各位讲。

宾阳中洞是一座三世佛窟。北魏由于受“法华经”影响较大,除了信仰释迦、多宝外,还信仰的对象便是三世佛了。在龙门石窟仅此一例。宾阳中洞高9。8米,进深和宽均为11。10米。正面是以释迦牟尼佛像为主的五尊雕像。释迦结中国跌坐(为佛教中修禅者的坐法即:两脚交结,脚背挨着左右股上),身着褒衣博带式袈裟,通高8。4米,面部清秀、神情饱满、高鼻大目、微露笑意。左手向下屈三指,右手向前仰伸,这种手势表示说法印,本尊坐前有两只昂首挺胸、姿态雄健的石狮。胸毛左右分向后披,这是北魏雕刻狮子的特征。释迦左右侍立着二弟子、二菩萨(左文殊、右普贤)。二菩萨含睬若笑、温雅敦厚,给人以亲切感。南北两壁还各有造像一铸,都是一佛、二菩萨,着褒衣带袈裟,立于覆莲座上。在宾阳洞诸像的后座上,雕饰着众菩萨、弟子闻法浮雕像。窟顶做琼隆形,中央雕刻着重瓣大莲花构成的莲花宝盖,莲花周围有八个伎乐和两个供养天人。我们称供养天人为飞天。飞天在佛教艺术中被称为“香音神”,是能歌善舞、满身香气的美丽仙人。这就是《法华经》中所述的“诸天伎乐,百千万神,于虚空中一时俱作,雨众天华”的场景。中洞内前壁的南北王侧,自上而有四层精美的浮雕。以前游人能够进去看。此刻为保护这些珍贵的文

物不再受到侵坏,所以在洞前加铁栏杆。期望各位朋友能够理解。宾阳中洞外南侧,依崖镌刻一碑,即著名“褚遂良碑”,即《伊阙佛龛之碑》,记载唐太宗第四子魏王泰,为其死去的母亲文德皇后长孙氏做功德开窟造像的一篇法愿文(贞观20_年即公元641年)。此碑文已严重腐蚀,难辨其文。

宾样中洞原为北魏雕凿,由于宫廷发生内乱而止。故半途而废。该洞是北魏至淌初的过渡洞。该洞高9米、宽8米多、进深9米。主像是唐代流行的阿弥陀佛,高8米多,脸型稍长、嘴唇厚大、颈有横纹、胸部隆起。木尊两侧侍立二弟子,其中左侧的迪叶雕像,刻工十分逼真。他满脸皱纹、目不斜视、严谨持重、深谙世故。左右弟子外侧侍立的菩萨,披巾、璎珞厚重,造型古朴、典雅,具有北魏的风格。在洞内的四壁上,布满大小150余个佛龛,其中有隋大业和唐贞观年的佛龛多个。宾阳南洞体现的艺术风格,上承北魏时期的刚健雄伟,下启盛唐时期的生动活泼。

宾阳北洞,此洞完工于唐代初年。洞中所供主像为阿弥陀佛,高近10米,结跏跌坐,双手平分指天、地。称作“施无畏印”即天地之间唯我独尊。就是佛祖释迦牟尼出生后站在莲花上,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所说的“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左右两侧南北浮雕二天王。其造型威武,刚强有力

(往奉先寺)

在登几十步台阶就到奉先寺了,龙门石窟最大的佛像就在这个寺内,奉先即奉供祖先之意。奉先寺是龙门石窟中雕刻最大、艺术最精、气势最磅礴、最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洞窟。

奉先寺东西深约40米,南北宽约36米,卢舍那佛(披身佛)左侧的《大卢舍那像龛记》记载:大唐高宗天皇大帝之所建也,佛身通光,高85尺,二菩萨高70尺,伽叶、阿难、金刚神王各高50尺。奉先寺的建造时光,据有关资料和专家推测,约始建于武则天被立为皇后的永微六年,就是公元655年之后。完工于上元二年,即公元675年乙亥十二月三十日,费时约20_年左右。

请看奉先寺的布局: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另外还有两个供养人。主佛梵名“卢舍那”,按佛教说法,佛有三身:法身是佛的本来之身;报身即佛经过长期修行而获得的“佛果”之身;应身即佛为“超度众生”而显现之身。卢舍那即所谓报身佛,译名“净惭”。主尊像为结跏跌坐中央的卢舍召晰,全像通高17。14米,其中头部高4米,两耳为1。9米高,为龙门石窟最大的佛雕。其面容丰腴典雅、眉若新月、双目含情、笑意微露、慈祥外溢。她那智慧的双眼,稍向下俯视,目光恰好和礼佛朝拜者的仰视目光交汇,可引起人们感情上的震颤。由此可见设计者的匠心和艺术魅力所在。两侧侍立的二弟子,老者伽叶形象严谨持重,少者阿难形象丰满圆润、眉清目秀。各恃立菩萨头戴宝冠、身挂璎珞、肩搭帔(pei)帛、下衣长裙有出水之势。这一铺雕像刻画出一种端庄而美丽又动人的风貌。奉先寺的整个布局,使人感觉象是皇帝在宣召文武百官的场面。

一般说来,在佛学的教义里,佛、菩萨均为男性,而在龙门奉先寺的主佛却女性化,这是唐武则天出于政治的需要,而别出心裁,破天荒将卢舍那大佛塑造成中年妇女特有的形象。传说武则天集上述美德与卢舍纳大佛的形象几乎完全吻合。可见卢舍那的形象在必须程度上就是武则天形象的真实写照。

从艺术上看,奉先寺造像布局谐调均称。大佛像五官刻画合乎比例,这一巧夺天工的辉煌成就,具有永不磨灭的艺术魅力。是唐代宗教艺术的概括,是我国雕刻史上伟大范例之一。

(在莲花洞)

那里为什末叫“莲花洞”呢?听我给大家解释:莲花洞是继宾阳中洞之后开凿的又一大型北魏石窟。因洞顶雕有大型飞天环绕的大莲花藻井图案而得名。莲花是佛教象征的名物,意为出淤泥而不染。因此,佛教石窟顶藻井多以莲花为饰,但像这样大型的莲花,雕刻的如此精美,在龙门石窟中这不多见。此洞开凿于北魏孝昌年间即公元526—520_年前后,属于北魏后期作品。此洞高6。10米,深6。15米,主尊释迦高6米(为立佛)。两侧为胁侍菩萨,佛与菩萨之间,为侍立的伽叶、阿难二弟子。其左的伽叶,身披厚重的袈裟,显示着艰辛跋涉、风尘仆仆的苦行僧形象。他右手执锡杖,这是龙门石窟造像中所独有的。莲花洞南北两壁上方各有似为“法华经”所指十方分身佛的小千佛浮雕,每个高度仅有2厘米左右。他们就是龙门石窟中雕刻最小的佛像。在坚硬的石壁上雕刻如此小的佛,而又刻得如此精工细作,确实为龙门一绝。洞口北侧上方有一块平面下凹的碑记,上刻两个大字“伊阙”,原为唐刻陀罗尼经,后复刻明代河南巡抚的“伊阙”二字,说明龙门的原称

(在古阳洞)

古阳洞开凿于北魏太和十六年,就是公元493年迁都洛阳之际。洞内雕刻90%以上是北魏时期的作品,是龙门石窟群中开凿最早、资料最丰富的一座洞窟。全洞平面呈马蹄形,顶似穹隆。由于此洞时北魏皇室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得一窟。由此也看出北魏皇室崇佛的气氛。洞内两壁井然有序的雕凿成三列佛龛。这些小龛都十分精细华丽,龛额装饰细致灵巧,图案花纹丰富多彩,在龙门石窟中堪称集北魏雕刻、绘画、书法、建筑、图案造型艺术之大成。

古阳洞的造像,以其风格、特征而论,代表了迁都洛阳后北魏后期的一些变化。由北魏前期粗旷、雄健、挺实变为清秀、美丽、开始摆脱前期的作风。面部表情刻画也由严峻变得比较温和,给人以亲切之感。

那里值得一提的是:古阳洞四壁及窟顶镌满佛龛造像,这些龛像多有造像题记,记录了当时的造像者的姓名、年月及早像缘由。这些都是研究北魏书法艺术及雕刻艺术的最珍贵资料。在金石碑刻艺术中负有盛名的《龙门二十品》中,有十九品在古阳洞内。《龙门二十品》代表了魏碑体,字形端正大方、气势刚健有力,结体用笔在隶、楷之间,是隶书向楷书过渡中一种比较成熟的独特字体。《龙门二十品》能够说是龙门石窟碑刻书法艺术的精华,所以千百年来为书法家所称道。

由于时光关系,龙门石窟(西山)主要洞窟的讲解就到此结束。此刻给各位留一点时光照相。待一会儿我们将车开过龙门桥,跨过伊河,到河对岸观赏龙门西山兰貌。多谢各位!

主题黄河边大合唱心得体会如何写五

《黄河颂》,旋律激昂,气势磅礴,充满了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展示了黄河桀骜不驯的血性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教学时可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通过直接诉诸视觉、听觉的画面和音乐来激发学生胸中的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深深地打动学生的心灵。教学语言诗意化,环节紧凑,学生激情如行云流水般畅通无阻,以读启悟,品读诗歌。

1、知识与技能

①积累词语,学习本课出现的生字、词,并学会运用。

②有感情的朗读歌词,充分展开想象,体会歌词中体现出的英雄气魄,体味诗人的爱国情感。

③理解歌词中的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并学习运用到写作中去。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朗读,反复体味歌词中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理解歌词中反复等修辞方法的作用。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结合语言环境的学习体会语言运用的好处。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感受黄河的悠久历史与波澜壮阔的形象,理解黄河所凝聚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②启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树立为中华的腾飞而发愤读书志向。

1、学生13—15岁,思维活跃,对语文学习有浓厚的兴趣;

2、学生已经具备初步的自学能力,对生字词自学就可解决;

3、经过一学期的积累,学生已经学习了十来篇现代诗歌,但对于分析、体会诗歌内在的感情还不是很好;

4、多媒体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5、对于黄河大合唱创作的那段历史,学生还不是很清楚,这对于理解诗歌情感有很大障碍,准备的视频资料解决了这个问题。

调动学生情感,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渲染气氛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在正式上课前请大家欣赏一段音乐,请把眼睛闭上,用心去听,用心去感受。听完这段音乐后,用语言表达你有怎样的情绪?有什么样的感受?

(《黄河大合唱》第一章《黄河船夫曲》片段)

师问:大家从音乐中感受到了激动、热血沸腾、悲壮等战斗的激情。为什么你会产生这样的情绪?

师自答:当时抗日战争已全面爆发,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诗人光未然在这时期创作的组诗《黄河大合唱》,反映了国难当头的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

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她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孕育出灿烂的华夏文明,在这里我们的诗人放声歌唱,向着黄河唱出我们的颂歌。今天我们就学习《黄河大合唱》的第二章《黄河颂》

二、反复朗读,感知课文

1、请同学们听范读,在听读的过程中感受诗人的感情。(《黄河颂》配乐朗诵)

2、通过你对诗的理解,大声的有感情的自由朗读课文。

3、大家在充分领悟诗的情感基础上齐读全诗。

大家读的不错,如果想要读得再好一些,这就需要同学们深入了解课文,深刻领悟诗的内涵和意境。

三、内容研讨,赏析词语

(一)序曲

师:文章从结构上共分为几大块?

师:黄河表现了中华民族伟大而又坚强的精神,请问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

(二)主体:望黄河

师自问答:诗人在这里运用拟人手法把人身上所特有的精神品质及情感特征赋予了黄河,为什么黄河能代表民族的精神?首先我们来看诗人描写黄河的形象和气势的诗句。诗人对黄河形象及气势的描绘从哪里到哪里?

师问:这部分内容在文中可由一个字来统领,应该是哪个字?

师问: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诗人使用了哪些词语来描绘黄河的形象和气势?

师问:请看图片,黄河在你眼中是一个什么形象?你能用你所知道的词语或诗句对黄河的特征、形象、气势进行描绘吗?

板书:描绘黄河形象、气势

(三)主体:颂黄河

望黄河波涛滚滚,颂黄河气壮山河。请欣赏歌曲《黄河颂》中的“颂黄河”部分。思考:作者从哪三个方面来歌颂黄河的伟大贡献的?分割三层意思提示性的句子是哪句话?

(1)、歌颂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指出了黄河的历史贡献。

(2)、像一道天然屏障保卫着中华民族,指出黄河的地理优势。

(3)、歌颂黄河流域宽广,泽被众生,黄河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激励着中华民族。

问:作者从外在形象,内在精神充分象征了我们中华民族什么样的精神?

(四)尾声

望黄河诗人心潮澎湃,对着黄河诗人有唱不尽的颂歌,最后诗人代表中华儿女发出向它学习的誓言,学习黄河什么样的精神?

四、问题研究,理解主题

昨天老师把同学们的预习作业本收上来看了一下,在大家的提的疑问中老师归纳出了2条,在大家在老师前面讲课的基础上自行解决。小组交流问题(课件出示)

1、作者仅仅是在写黄河吗?他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2、请再次感受课文,谈谈文中你觉得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深切的爱?同时用你的朗读把这种爱表达出来?

五、总结课文,强化主题

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今天的中华民族还没有强大到无人敢欺侮。我们今天仍然要以黄河为榜样,学习它的伟大坚强,为使我们民族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而努力奋斗。

六、作业布置

1、评析《黄河大合唱》其他乐章的歌词。

2、赏析你平日里喜爱的歌曲之一。

欣赏《黄河大合唱》第一章《黄河船夫曲》片段。

我好像看到一幅图画,几十个船夫划船,画面上充满斗争的力量,歌曲的紧张情绪,是船夫们渡黄河时和波涛挣扎的情形,最后一段是比较轻快一点。这是他们在暴风骤雨中搏战,经过了千辛万苦终于达到了胜利的彼岸。

思考:全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思考:诗人从哪几个方面赞美黄河?

生答:对黄河,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读朗诵词

明确:两块。第一段是朗诵词也就是序曲部分,第二段是歌词即文章的主体部分。在第一段中,朗诵词开宗明义的说出了黄河表现出我们民族什么样的精神?

生答:伟大坚强

生答:拟人。

生答:从“我站在高山之巅”到“劈成南北两面”

生答:望。

生答:滚滚、奔向、惊淘澎湃、万丈狂澜、宛转、九曲连环、劈成等。

生拿出预习本,自由回答。

明确:分割三层意思提示性的句子是“啊!黄河!”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了世代炎黄子孙。

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以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的城防。

生答:伟大坚强

四人小组讨论。要求:(1)小组成员积极参与讨论。(2)将小组意见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加以概括。

明确:歌颂了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

(例:“啊!黄河!”这样的句式直接抒发了热爱黄河的感情,直白抒情,风格豪迈。有的诗风格与之不同,显得委婉含蓄如:我们以前学过的何其芳的《秋天》、郭沫若的《静夜》)

主题黄河边大合唱心得体会如何写六

难忘黄河渡,黄河视野宽。

漂流心欲跳,沉醉日夕圆。

鸿雁鸣冬夜,蒹葭映夏莲。

茫茫天际处,一粟打渔船。

信是瑶台女,飞至大河旁。

来前忧悯蒸黎,随俗简梳妆。

飘逸堆云靓丽,含笑双眸凝视,挚爱孝亷郎。

童子若年画,面悦口含香。

曾几何,八荒地,白茫茫。

禾如黄发,代代吃水祷天帮。

圣善情捐乳汁,泽惠生灵万物,州地换新装。

庭玉尽忠孝,母子享安康。

主题黄河边大合唱心得体会如何写七

中岳庙位于太室山东南麓黄盖峰下,在登封城东4公里处。四周群山环绕,风景秀丽。中岳庙原名“太室祠”,始建于秦(公元前221——207年)。西汉武帝元封元年,游嵩岳时令祠官加增扩建,以后历代均有扩建。唐、宋年间极盛一时。宋末至清初屡有废兴,清乾隆年间对中岳庙进行了一次大规模重修。

现存庙制基本上保留着清代重修以后的规模,中轴线建筑共十一进,中华门、遥参亭、天中阁、配天作镇坊、崇圣门、化三门、竣极门、嵩高竣极坊、中岳大殿、寝殿、御书楼。从中华门起全长13华里,面积十万多平方米,是中岳中现存宏大、保存较完整的古庙宇建筑群。

现存文物:有殿、宫、楼、阁、坊、亭、台、廊庑、门庭等古建筑四百余间,其中主要建筑多为清代宫庭式样,汉至宋代古柏三百三十五株。金石有太室阙、汉翁仲、魏碑、唐碑、宋八棱幢、宋代铁人、宋金四状元碑、金代中岳庙图碑、金代和明代铁狮、明代五岳真形图碑等百余件。除以上古建筑、金石外,庙内尚存木刻道教经典版百余块。另有《说嵩》、《嵩岳庙史》、《龙潭寺记》等板刻千余块。这些历史文物珍品为研究我国建筑史、艺术史、道教史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中岳庙庙会)

每到春年农历三月初十和秋季十月初十,传统的中岳庙会就拉开了序幕。会期长达10天,庙会活动丰富多彩。“拴娃娃”是流行在当地的一种求子习俗。凡婚后不孕的妇女,大多都要在庙会期间参加这项活动。拴的地点一般都在中岳庙后院的崇圣门周围和寝殿里。更详细的资料参考民俗节庆:中岳庙庙会。

(周围景点)

中岳庙的东邻有卢崖寺和卢崖瀑布,西邻有“全国塔”之称的嵩岳寺塔以及古代我国四大书院之一的嵩阳书院,均可一游。

(太室阙)

在这座庙的前方约300米处,有一座太室阙,是中岳庙的象征性大门。东汉元年初五年(118年)建。是汉代太室山庙前的神道阙,与少室阙、启母阙并称中岳汉三阙。

太室阙高3.92米,东西两阙相距6.75米。阙身用长方石块垒砌而成,上部用巨石雕成四阿顶,南面刻有“中岳太室阳城”六篆字,气势挺拔,苍劲有力。另有汉隶和篆、隶参半的两段铭文,记述吕堂等人建阙的因由,是研究我国书法演变的重要实物。

阙身四面用减地平雕的技法,雕刻有人物、车骑出行、马技、舞剑、龙、虎、玄武、象、羊头、斗鸡、犬逐兔、蟾蜍、猫头鹰、建筑物、长青树等画像50余幅,是研究汉代风俗习惯和社会生活的珍贵资料。

太室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

阙是一种装饰建筑,表示尊严,一般立于城、宫、门前的甬道两旁。

(中华门)

中华门是中岳庙的大门。沿庙宇中轴线依次而上,有遥参亭、天中阁、配天作镇坊、崇圣门、化三门、崇高峻极坊、峻极殿、寝殿、御书楼等建筑,共11进院落。

在这些建筑中,宏伟的是峻极殿,亦称中岳大殿。红墙黄瓦,金碧辉煌,是中岳庙的正殿,和北京故宫的太和殿相仿,高达20余米,面阔9间,进深5间,面积为920平方米。

(古神库)

在崇圣门东面有一座“古神库”。铁人分别立于神库四周,为镇库铁人,系宋代治平元年铸造。铁人身高3米多,握拳振臂,怒目挺胸,形象高大威武。这是我国现存形体、保存的四个守库铁人,人们也称他们为“镇庙铁人”。这样的铸像,在别的寺庙是没有的。围绕着这四个铁人,当地流传传有许多传说和风俗。当地小孩子都到铁人面前举行成人仪式,据说铁人还有祛病消灾的作用。

(中岳庙的镇庙铁人)

在中岳庙众多的文物古迹中,站立在崇圣门东侧的四尊铁人显得特别引人注目。铁人分别立于神库四周,为镇库铁人,系宋代治平元年铸造。铁人身高3米多,握拳振臂,怒目挺胸,形象高大威武。这是我国现存形体、保存的四个“守库铁人”,人们也称他们为“镇庙铁人”。

围绕着这四个铁人,当地流传有许多传说和风俗。一位在登封生活多年的老人介绍说,很早以前,这铁人是八个,一边四个,分立在东西两个神库的四周。北宋末年的时候。金兵南侵,民族英雄岳飞率领爱国将士转战在黄河南北两岸。后来,抗金浪潮波及到嵩山,中岳庙的铁人摩拳擦掌,义愤填膺。一天晚上,他们乔装打扮,偷偷来到黄河岸边。谁知摆渡的小船只能坐下四个人,于是只好四个人先过,另外四个铁人在边等候。等摆渡的小船返回载后四个铁人时,天色已经大亮,中岳庙的道主派人找到黄河岸边,把没有过河的四个铁人强拉硬扯绑了回来。所以,至今站立在东边神库周围的四个铁人还是一副怒目而视、壮志未酬的神态。

当地的老百姓受传说的影响,对铁人充满了崇敬之情,孩子周岁时,当地人要到中岳庙的铁人前举行挂锁仪式。挂锁前,家人把事先准备好的铜锁或银锁先挂在铁人的臂膀上,然后让孩子焚香磕头。待锁从铁人身上取下,挂到孩子的脖子上时,就意味着锁是铁人送给孩子的礼物,孩子将受到铁人的保护,以后就会平安健康。

除了挂锁之外,当地人来到中岳庙的铁人前,总要有目的地抚摩一阵。据说人身体的哪个部位疼痛不适,只要摸摸铁人与自己相同的部位,这样,自己的病痛就会减轻甚至痊愈。

(峻极门)

峻极门又名将军门,是中岳庙的中心院落的大门,重修于清乾隆年间。面阔5间,进深6架,歇山式屋顶,琉璃瓦盖顶,系清代典型的宫式建筑。中门两侧,塑有两尊高5米、腰围4.8米的手执金斧的威武守门将军神像,故又称将军门。

(嵩高峻极坊)

嵩高峻极坊位于峻极门之北14米处,因坊后即是中岳嵩山供奉岳神的中岳大殿,故又称迎神门,此坊为四柱三楼式建筑,黄瓦盖顶,系清代建筑之精品。额上题“嵩高峻极”四字,传说为康熙帝御书。

(中岳大殿)

中岳大殿位于拜台北面,建于高约3米的大月台上,此殿的建筑与北京故宫的太和殿相似,面阔9间,进深5间,面积约920平方米,重檐黄瓦,高大雄伟。殿内装有天花板并饰有彩色绘画以及盘龙藻井,相传是用柏树根雕刻而成,工艺精致,巧夺天工。殿内神龛中央坐橡是武则天加封的中岳大帝天中王,像高5米多,姿态雄伟。侍臣、仙童左右分立。神龛外两侧,塑有身穿盔甲,手执金瓜斧,高约6米的镇殿将军方碧和方相,雄伟庄重。

(拜台)

拜台即填台,砖石砌造,边长10.97米,高1.32米。俗称填台,为奠台或拜台。建于中岳大殿前的中轴线上。

(东西廊房)

中岳大殿两侧的东西廊房,与峻极门构成一座长方形的庭院,其面积约有5000平方米,是嵩山地区仅有的一处回廊式古典建筑。廊内供奉七十二司、八大朝臣、十殿阎君塑像。

(寝殿)

寝殿位于中岳大殿之后,是天中王及天灵妃的寝宫,建制七间,歇山式建筑,黄色琉璃瓦盖顶,庄丽雄伟,仅次于大殿。正中供天中王与天灵妃塑像,侍女分立左右,两端的神龛内,雕刻精致的龙凤榻上,天中王睡着,天灵妃陪坐榻旁,人称“睡爷爷,坐奶奶”。

神龛外有太监塑像。殿前月台上有日月碑分列左右。每到庙会期间,凡当地不孕的妇女都要来此求子,名曰“拴娃娃”。

(黄盖亭)

黄盖亭位于黄盖峰上,峰顶原为中岳庙庙址,岳庙下迁后改作中岳行宫。黄盖峰原名神盖山。后因汉武帝刘彻游嵩岳时,曾登此峰,武帝当时身穿大红袍,撑起黄罗伞,如天上黄云盖顶,故改名为黄盖峰。峰上现有一座重檐八角亭,黄色琉璃瓦盖顶,三重石栏,环抱亭脚,几棵翠柏,陪衬其旁,是夏日登山避暑的好地方。

(古柏——猴柏和鹿柏)

嵩山曾是一个被树木覆盖的茫茫林海,现存古树名木一千余株。中岳庙内,西汉至明代种植三百多株古柏,可称为古柏博物馆。这些古柏不但树龄长,且树形颇奇,似猴、似羊、似鹿、似凰,千姿百态,形象逼真。上图为鹿柏,下图为猴柏。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