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回忆鲁迅先生课文心得体会总结(通用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9 15:22:44 页码:14
回忆鲁迅先生课文心得体会总结(通用10篇)
2023-11-19 15:22:44    小编:ZTFB

心得体会的写作可以帮助我们回顾过去,总结经验,并不断提升自己的效率和品质。而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心得体会呢?首先,我们需要认真回顾自己的学习和工作生活等方面的经历,梳理出重要的事实和感悟。其次,我们要深入思考自己的成长和收获,分析出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并从中得出经验和教训。然后,我们要明确心得体会的主题和目的,确保自己的表达清晰、准确且有条理。接着,我们要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进行表达,避免使用复杂的词汇和句式,让读者容易理解和接受。此外,我们还需要注意结构的合理安排和语言的规范使用,保证心得体会的整体质量。最后,我们可以参考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借鉴其中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一份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既能给我们启示,又能帮助我们拓宽思维和见识。

回忆鲁迅先生课文心得体会总结篇一

《回忆鲁迅先生》,作于鲁迅先生逝世3年后。在此文中,她通过撷取鲁迅日常生活的片段,勾画出了一个充满智慧、幽默、爽朗、平易,同时又无比关爱他人的鲁迅形象。可谓用笔之细腻,叙述之传神。

《回忆鲁迅先生》的四十五个片断在内容上没有严格的逻辑顺序,材料与材料之间互不关联,形成某种断裂,有些片断即使倒置似乎也无碍于文章的连贯,这是一篇非常情绪化的文章。作者动笔之前对于全篇的布局似乎漫不经心,全无预设。动笔之后,作者心底的感情如喷涌的泉水,飞湍的激流,尽情倾泻挥洒,形诸笔墨而成为艺术结晶。那些让人感到有诗意潜质和倾诉冲动的内容,她断断续续写出,用感情的红线将素材的珍珠逐渐织成一幅清晰的画面。这是一种罕见的火一样的文字,是一种任凭心绪召唤的诗性文字,是一种理性中夹杂着情绪性的文字。

文章开头就是神来之笔:“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寥寥几句,一个乐观爽朗、平易近人的鲁迅形象便跃然纸上,跟一些人心目中“多疑善怒”、“冷酷无情”的鲁迅形成了鲜明对照。这是萧红用自己心灵感受的非常个人化的鲁迅,是一个使常人敢于走近并能够伸手去触摸的可亲的鲁迅。

萧红在选材上的独到之处是将自己与其交往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剪裁提炼,组织成文。鲁迅先生的习惯动作如:“走路很轻捷”,“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表现出鲁迅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性格:“如鲁迅”喜欢吃油炸的东西,喜欢吃硬的东西“,表现出鲁迅刚毅倔强的个性。审美情趣:”如对作者的装束评头论足,表现出鲁迅先生对美的独到感悟。对青年的关爱:“如与”贩卖精神武器的“商人”“冯雪峰的交往,坚持看青年给他投去的信,表现出鲁迅先生那种博大的爱心。正如同历史学家往往要通过一枚枚石斧、石箭、燧石刀来研究史前学一样,人们都期待着鲁迅的同时代人能多提供为局外人所无从了解的生活细节,通过鲁迅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来感受这位文化巨人的脉搏,来接近一个真实而又富有人情味的伟人。萧红恰恰是通过女性作者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中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出鲁迅的个性,情趣,魅力,气质,从细微处显示了鲁迅的伟大思想和人格。

萧红的这篇怀人散文兼备”史“与”诗"的双重因素,既具有散文的审美特质,又具备传记的基本特征--以真实人物为记叙对象,剪裁提炼。由于作者萧红跟回忆对象鲁迅之间有着直接交往,对回忆对象充满着缅怀崇敬之情,素材又来自于亲历、亲闻、亲见,因此作品不仅富于史传性,而且也富于文学性。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回忆鲁迅先生课文心得体会总结篇二

在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鲁迅,他并不完全,只是真正的鲁迅的一部分,萧红写的这篇文章,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个神一般的人物,中国文坛的传奇:鲁迅。

朋友们时常谈到寂寞,在像这样的冬夜里我也是深感寂寞的一人。我们常常觉得缺少什么似的,常感到一种未曾填满的空虚。我们也许是在心胸里描写着华丽的舞台,美妙的音乐或新鲜的戏剧罢,眼前向我们躺着的呢,只是一条冰冻的道路;虽然路旁未必没有几株裸树,几个叫花子,几堆垃圾或混着黄灰的残雪,然而够荒凉的了。云卷云舒,花开花落,总有一些事情让我们的心灵泛起涟漪。鲁迅先生的文章,就有这样神奇的效果。

从中国小说发展的角度看,鲁迅的小说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称得上是一次深刻的革命。他用“借一斑而略知全豹”的手法,从普通的日常生活事件中提炼情节,揭示现代中国人的灵魂,在有限的篇幅中塑造了具有无限生命力的艺术典型。鲁迅的小说提供了外为中用,在继承民族传统的基础上借鉴外国,发展我国新文学的经验,还提供了以现实主义为基础,兼有浪漫主义的手法,吸收其他多种艺术表现手法的营养,使艺术方法多样化的经验。他以自己独特的小说创作实践,实现了中国小说现代化的转变。

对于作者的这篇文章,我想多少会有一点个人的情感在里面,萧红从小得不到父爱,没有家庭的温暖,她把鲁迅当作老师和父亲。原来的一双对人间有些怀疑的眼睛,一下子便明亮起来;一个孤立无援的贫弱女孩子一下子找到了自己的家。

鲁迅先生的一家同这个东北的姑娘一见如故。鲁迅先生喜欢她,关怀她;许广平同情她,爱她,处处照应她。甚至连小海婴也不愿意离开这位年轻的、梳着两条小辫子的东北阿姨。萧红成了鲁迅先生家中的常客,亲密得宛如一家人。萧红在文坛上健步地奔跑。人们看到她前进的脚印下,也流着一位慈祥老人的汗珠,这位老人正是伟大的鲁迅。

在那个艰苦的年代,如果没有鲁迅先生,也就没有萧红。她很可能默默无闻地寂寞下去,甚至颓唐地毁灭自己。是的,没有鲁迅先生在荆棘满地的前面为青年们开路,萧红同时代的一批青年作家也就不可能冲出牢笼走进文坛。三十年代出现的一批生龙活虎的青年作家,有谁没有受过鲁迅的哺育呢?在建立我国现代文学队伍方面,鲁迅先生立下了不朽的功勋。鲁迅是中国青年作家之父,他一生对青年的帮助,是人们万世所感念的。

不管真实的鲁迅到底是个什么样子,不管他是不是真的勇士,但他一定是看透了中国这个社会。鲁迅所具有的批判精神是我么这个社会最最欠缺的`。

回忆鲁迅先生课文心得体会总结篇三

主要内容:

作者与鲁迅先生一家的生活中的小事,一点一点追忆鲁迅,去怀念他那种智慧、幽默、爽朗、平易近人、关爱他人,将鲁迅更拉近人们身边。

写作特点:

描写具体而生动,语言朴实无华,人物神态等描写生动。作者笔下的鲁迅:

坦率、敏捷、和善、幽默、爽朗、对青年严格要求的同时又深切关爱生活平凡随意,为人宽厚仁爱,待友真诚悉心,意志坚定,伟大而平凡。

课文评点:

对于普通人来说,伟人似乎总是高高在上,令人不可触及。提起鲁迅,总会想起很多词语:深邃、沉重、严厉、倔强、勇毅、果敢……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的头发,吸着烟斗、面目严肃冷峻,这是鲁迅通常留给我们的印象,他似乎“对一切人都怀有忧虑和敌意”,但实际上,伟人也和普通人一样,拥有喜怒哀乐。他活着的时候,周围有许多文学青年愿意“亲近”他,萧红就是其中的一个。在林林总总的鲁迅回忆录中,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是一枝独秀。作者通过女性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出鲁迅超群的智慧,广阔的胸襟和可亲可敬的个性品质。它不仅是鲁迅回忆录中的珍品,而且可谓是中国现代怀人散文的楷模,是敬献于鲁迅灵前一个永不凋谢的花圈。

文章开头就是神来之笔:“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寥寥几句,一个乐观爽朗、平易近人的鲁迅形象便跃然纸上,跟一些人心目中“多疑善怒”、“冷酷无情”的鲁迅形成了鲜明对照。这是萧红用自己心灵感受的非常个人化的鲁迅,是一个使常人敢于走近并能够伸手去触摸的可亲的鲁迅。文中尚有多处提到了鲁迅的笑声:有一次萧红去鲁迅家包饺子吃,“饺子煮好,一上楼梯,就听到楼上明朗的鲁迅先生的笑声冲下楼梯来,原来有几个朋友在楼上也正谈得热闹。”可见鲁迅绝不是一个不可亲近的人,朋友带给彼此的愉悦由此可见一斑;在校对《海上述林》的间隙,鲁迅见萧红进来,对着几乎天天见面的她,居然说出“好久不见,好久不见”这样随便,这样孩子化的语言,透着风趣,透着玩笑;萧红时时受着鲁迅爽朗的笑声的感染,也居然学会了以自己的好心情来回报鲁迅先生,那一次天晴了,太阳出来了,“许先生和鲁迅先生都笑着,一种对于冲破忧郁心境的崭然的会心的笑。”这又是一种如何温馨和谐的其乐融融的景致啊。

“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这些动作表现出鲁迅一往无前、义无返顾的大无畏精神。淡淡几笔,形神兼备地描绘了鲁迅的一些习惯动作,就画龙点睛般地勾画出一个独一无二、鲜灵生动的“活的鲁迅”。

鲁迅先生不大注意人的衣裳,他说:“谁穿什么衣裳我看不见得……”他自己就从来不注重穿着,但却从不缺乏审美观,那些美学的诊断足见他独到的眼光,那根桃红色的束发的绸条马上引来了鲁迅的严正反对“不要那样装饰她……”看来自然朴素、庄重严肃还是鲁迅追求的美的境界。“你不穿我才说的,你穿的时候,我一说你该不穿了。”如此一句简单的语言哪里可见鲁迅的尖锐与咄咄逼人,它体现了鲁迅怎样的人情练达啊。

鲁迅“欢喜吃硬的,油炸的,就是吃饭也欢喜吃硬饭”;就是生病的时候也不大吃牛奶、鸡汤;“鲁迅先生前面摆着一碗酒,酒碗是扁扁的',好像用做吃饭的饭碗”,他从不在意用什么精致的东西,简单随意的生活也隐隐透露着鲁迅刚毅倔强的个性。他虽然胃不好,但对着萧红亲手做的点心,就算做的不好,鲁迅也还是在桌上举着筷子问许先生:“我再吃几个吗?”,言辞间自然地流露出对妻子尊重与依赖的爱意,还有更多对小辈的体恤。

描写特别生动具体的是鲁迅在寓所接待并宴请冯雪峰的场面。萧红笔下的冯雪峰开朗健谈,学问渊博,广闻多见,“走过二万五千里”,被鲁迅戏称为贩卖精神武器的“商人”。冯雪峰——为毛泽东和鲁迅牵线搭桥的人,在触摸巨人心灵的同时,他用自己的思想、学识、胆略,影响着鲁迅,鲁迅亦承认“还没有人解剖过我像我自己那么解剖”的。这个部分鲁迅的诙谐风趣,自然随和,当可为我们所见,对于青年人的爱护,对革命的支持在此文中也进一步得到体现。

“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深恶痛绝之的。”“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他强烈地要求着别人,严格地约束着自己,却仍能宽容地对待别人,谁说鲁迅不可亲近?他对于青年人的爱,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鲁迅的可亲的体温,他是那个寒冷年代的一个无可替代的强大的热源。

阅读鲁迅的著作可以感知作为思想家和文学家的鲁迅;今天又通过《回忆鲁迅先生》,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生活化真实化的鲁迅,鲁迅是人而非神。他有着普通人的心态,他可以对人的穿着品头论足,他可以和年轻人开童心未泯的玩笑,他有普通人一样饮食、起居,他同样可以享受亲情,享受天伦之乐。正如他的诗歌所说的那样:“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回忆鲁迅先生课文心得体会总结篇四

萧红(1911~1942),原名张迺莹,女作家。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今属哈尔滨)一个地主家庭。1930年为了反抗父母包办的婚姻离家出走。1932年认识左翼作家萧军,并与之结为伴侣。后来在鲁迅的帮助下和萧军一起来到上海。抗战爆发后,上海沦陷,萧红到了香港,1942年病逝于香港。主要作品:《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散文集《牛车上》等。

二、故事背景。

本文作于鲁迅逝世三年后。为了培育萧红这朵中国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园圃中的奇葩,鲁迅甘作春泥,甘为人梯,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鲁迅去世之后,萧红从悲痛中振作起来,陆续出版和发表了《马伯乐》《回忆鲁迅先生》《呼兰河传》等名篇佳作。

三、理解词义。

1.明朗:爽朗。

2.轻捷:动作轻快敏捷。

3.安顿:安详,安稳。

4.竭力:做事使出自己全部的力气。

5.忧郁:忧愁苦闷。

6.抹杀:一概不计;完全勾销。也作“抹煞”。

四、问题归纳。

1.“……喜欢吃硬的东西,就是后来生病的时候,也不大吃牛奶。……”说说这段文字刻画鲁迅先生性格的作用。

喜欢吃硬东西,隐隐透露出鲁迅先生刚毅的一面;“舀了一二下”则表现了其倔强的性格。

2.“饺子煮好,一上楼梯,就听到楼上鲁迅先生明朗的笑声冲下楼梯来”分析“冲”这个字的表达效果。

本题运用关键词语表达效果法。一个“冲”字传神地表现出笑声之响亮,反映出鲁迅先生当时愉悦的心情,可见鲁迅先生绝不是一个严肃的人。

3.如何理解“天晴了,太阳出来啦”这句话的内涵?

本题运用句子含义理解“三抓一联系”法。当时的社会是黑暗的,让人觉得压抑。“天晴啦,太阳出来啦”是一个双关语,暗含着对光明的新社会的向往。

4.“客人一走……鲁迅先生才睡下。”这几段文字写了什么内容?突出了什么?

写了鲁迅先生只有在下半夜客人走后才能工作。从“鲁迅先生还是坐着”“仍旧坐在那里”“人家都起来了,鲁迅先生才睡下”等句可以真切地看出鲁迅先生抓紧一切时间工作,笔耕不辍,尤其“人家都起来了,鲁迅先生才睡下”一句采用了对比的写法,突出了鲁迅先生工作到天亮,话虽平淡,情感却十分真挚。

5.保姆为什么总要吩咐海婴“轻一点走”?“总是”在句中有何意味?

因为怕吵醒了工作一晚上,刚刚才睡下的鲁迅先生。“总是”表现了这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同时也是鲁迅先生长期忘我工作的侧面表现。

这是本文中少见的景物描写。虽然十分简单,但却很有象征意味。这些成为鲁迅先生“睡”的背景和衬托,表现了鲁迅先生工作的劳累辛苦。

7.文章以描写鲁迅先生工作来结尾,有什么用意?

本题运用结尾句(段)作用分析法。表现了鲁迅先生废寝忘食的工作热情,以表达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敬爱之情。

(1)更真实。伟人也像平凡人一样会聊天、看电影,也有自己的生活特点和习惯,这就呈现给读者一个活生生的、真实的鲁迅。这样的鲁迅,更让人觉得可亲。

(2)更直观。对鲁迅的工作、生活琐事的记叙,让我们直接感受到鲁迅的为人、做事、对待生活、对待工作方面的许多感人之处,以及他思想、性格方面的不少特点。而这些都不可能从作者的抽象说教中得来。

(3)更真挚。运用细节描写,真情毕现。

(4)更有趣味。关于鲁迅的许多富有趣味的生活细节的描述,可以引起读者浓厚的阅读兴趣。

(5)更有表现力。文中许广平的一句话十分恰当:

“周先生的做人,真是我们学不了的。那怕一点点小事。”看似轻描淡写,实则富有思想内涵。

回忆鲁迅先生课文心得体会总结篇五

1.利用课文排版梳理各个描摹片段,把握人物真实、富有人情味、生活化的形象;通过“圈点批注”,品析文章语言的特点和表达的妙处。

2.指导学生自读梳理结构、讨论体会感情,“圈点批注”品味语言。

3.感受作者对鲁迅的尊敬、爱戴和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利用课文排版梳理各个描摹片段,把握人物的形象特征和精神品质,理解作者的感情。并通过“圈点批注”品析语言。

【教学难点】。

品析作者语言细腻白描和诗化的特点和表达的妙处,学习文章细节描写的生动真实和逼真传神。通过对词句的揣摩体会文章文随笔动,笔随情至的美感和情意。

【教学策略】。

1.圈点批注。

2.合作探究。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老师总结导入:通过上学期对《朝花夕拾》的阅读,大家对鲁迅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我们是否真的喜欢鲁迅?有些同学为什么会对鲁迅敬而远之?也许由于时代的隔膜,加上我们毕竟年少,对鲁迅作品及其为人还不能充分理解。还有一种原因就是,有些对鲁迅高度评价的定论,先入为主地框定了我们的头脑,反而阻碍了对鲁迅精神丰富性的认识。如果读一读这篇回忆鲁迅先生的传记,相信这种状况会大有改变。我们会看到一个热情、幽默、深刻的鲁迅,一个睿智而又平和的鲁迅。原来我们完全可以轻松地走进这位文化巨人。

展示课件并展示图片素材“《朝花夕拾》封页图、木刻鲁迅头像”,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阅读记忆,回顾对鲁迅的认知,激发学生对文章的阅读兴趣。

(二)作者简介。

学生介绍课前预习的作者情况,教师重点补充萧红和鲁迅之间的交往和情谊。

【设计意图】在了解作者的基础上补充萧红和鲁迅之间的交往和情谊,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中作者的崇敬与感恩之情。

(三)初步感知,梳理片段化的写作,体会鲁迅性格的多个侧面。

(更和蔼可亲更有人情味。)。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排练方式,发现有些段落之间空格比较宽,引导其思考出来每一个排练宽的部分其实就是一个描摹片段,统计出来共有14个描摹片段,小组合作分析这些片段分别写出了鲁迅性格的哪些方面:片段一乐观爽朗;片段二义无反顾;片段三平易近人;片段四幽默;片段五先生和“我”亲密无间;片段六对青年人的引领、栽培与无私帮助;片段七对生活的精细;片段八周许两位先生伉俪情深;片段九随和亲切;片段十描摹先生的休息就是翻书,写出了他的鞠躬尽瘁;片段十一忘我工作;片段十二严谨求证;片段十三认真细致;片段十四描摹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日常起居、待人接物、读书写作、休闲娱乐四个角度。多个侧面:思想家文学家,导师和诤友,丈夫和父亲)。

【设计意图】利用教材的排版来梳理文章,学生尝试先分片段概括内容,再归纳各片段,形成对人物形象的具体认知,从碎片化知识到总结规律,进而体会作者思想情感。

(四)批注品析,合作探究。

1教师示范:利用文章本身的旁批入手,文中有两处旁批提到剪影雕塑分析萧红的语言有一种白描的特点。

学生自主圈点批注,找出类似语言风格的句子并旁批自己的阅读体会。

2本文的语言除了有白描的特点外,还给你什么样的感觉,请对你觉得很有特点的句子进行圈点批注,写出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

(诗化的语言)。

(看似漫不经心的背后是对鲁迅深刻的了解,貌似轻描淡写的内里是对鲁迅炽热的感情。)。

【设计意图】学生实践运用“圈点批注”读书法,品读文本语言,体会作者情感。

(五)归纳总结。

本课语言别具特色,简短凝练,写人有白描的功力,给人以奇特生动的感受。结构看似散漫,却贯穿着作者对鲁迅深刻质朴的感情,随着一个个细节的展开沉郁而舒缓地散发出来。

我们在学习文章的时候,要从自读入手,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再利用课文排版梳理各个描摹片段,把握人物的真实、富有人情味、生活化的形象;通过“圈点批注”,品析文章语言细腻的特点和表达的妙处,感受作者对鲁迅的尊敬、爱戴和怀念之情。

【设计意图】梳理文章内容,理顺作者情感,总结课堂教授的读书方法,真正做到一课一得。

(六)布置作业。

1.朗读品味、圈点批注自读课本《好一朵木槿花》第15页《武侯祠前的沉思》一文,分析文章如何用游览路线串起对诸葛亮生平的回忆和思考,体会作者的情感。

2.回忆本单元前几课的内容,尝试自己归纳总结一下写人的方法,比如《邓稼先》一文中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作对比的手法。为本单元的写作做好准备。

3.选作作业: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外补充阅读《人间鲁迅》(林贤治)、《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王晓明)。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课堂所学方法,同时为接下来的写作课做课前准备。

(七)板书设计。

本课板书是在教学过程中组建生成的,将师生课堂共同探讨后的重点和知识点分列出来。

回忆鲁迅先生。

萧红。

特点描摹片段感情。

思想家、文学家读书写作尊敬。

鲁迅导师和诤友待人接物爱戴。

丈夫和父亲饮食起居休闲娱乐怀念。

细腻白描诗化语言。

回忆鲁迅先生课文心得体会总结篇六

1、体会伟人鲁迅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

2、学习本文善于从撷取生活琐事中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理解伟人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提起鲁迅,总会想起很多词语:深邃、沉重、严厉、倔强、勇毅、果敢……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的头发,吸着烟斗、面目严肃冷峻,这是鲁迅通常留给我们的印象,他似乎“对一切人都怀有忧虑和敌意”,但那却不是他的全部,他活着的时候,周围有许多文学青年愿意“亲近”他,萧红就是其中的一个。

萧红,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

1930年为了反抗父母包办的婚姻离家出走。

1932年认识萧军并与之结为志同道合的伴侣。

1934年在鲁迅的帮助下和萧军一起来到上海。

抗战爆发后,上海沦陷,萧红到了香港,1942年病逝于香港九龙。

主要作品:《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

鲁迅说过,“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又曾表示,“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为了培育萧红这朵中国三、四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园圃的奇葩,鲁迅甘作春泥,甘为人梯,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鲁迅去世之后,萧红从悲痛中振奋起来,陆续出版和发表了《马伯乐》、《回忆鲁迅先生》、《萧红散文集》、《呼兰河传》等名篇佳作,这些作品又像春泥一样,继续滋养着中国文坛的茂林佳卉。鲁迅和萧红之间的动人情谊已经成为文坛佳话,被千千万万的读者传诵……在林林总总的鲁迅回忆录中,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是一枝独秀。它不仅是鲁迅回忆录中的珍品,而且可谓是中国现代怀人散文的楷范,是敬献于鲁迅灵前的一个永不凋谢的花圈。

由于作者萧红跟回忆对象鲁迅之间有着直接交往,对回忆对象充满着缅怀崇敬之情,素材又来自于亲历、亲闻、亲见,因此作品不仅富于史传性,而且也富于文学性。

思考:文中的鲁迅留给你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1、作者作者选择了哪些生活场景来表现鲁迅的性格的?

萧红的这篇怀人散文内容涉及鲁迅的饮食起居,待人接物,读书写作,休闲娱乐,在内容上没有严格的逻辑顺序,材料与材料之间互不关联,形成某种断裂,有些片断即使倒置似乎也无碍于文章的连贯。这就表明,这是一篇非常情绪化的文章。作者动笔之前对于全篇的布局似乎漫不经心,全无预设。动笔之后,作者心底的感情如喷涌的泉水,飞湍的激流,尽情倾泻挥洒,形诸笔墨而成为艺术结晶。凡属作者感到有诗意潜质和倾诉冲动的内容她就断断续续写出,用感情的红线将素材的珍珠逐渐织成一幅清晰的画面。

2、作者通过女性作者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出鲁迅的个性,情趣,魅力,气质,试从文中找出这些细微处加以分析。

文章开头就是神来之笔:“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寥寥几句,一个乐观爽朗、平易近人的鲁迅形象便跃然纸上,跟一些人心目中“多疑善怒”、“冷酷无情”的鲁迅形成了鲜明对照。这是萧红用自己心灵感受的非常个人化的鲁迅,是一个使常人敢于走近并能够伸手去触摸的可亲的鲁迅。文中尚有多处提到了鲁迅的笑声:有一次萧红去鲁迅家包饺子吃,“饺子煮好,一上楼梯,就听到楼上明朗的鲁迅先生的笑声冲下楼梯来,原来有几个朋友在楼上也正谈得热闹。”可见鲁迅绝不是一个不可亲近的人,朋友带给彼此的愉悦由此可见一斑;在学校对《海上述林》的间隙,鲁迅见萧红进来,对着几乎天天见面的她,居然说出“好久不见,好久不见”这样随便,这样孩子化的语言,透着风趣,透着玩笑;萧红时时受着鲁迅爽朗的笑声的感染,也居然学会了以自己的好心情来回报鲁迅先生,那一次天晴了,太阳出来了,“许先生和鲁迅先生都笑着,一种对于冲破忧郁心境的崭然的会心的笑。”这又是一种如何温馨和谐的其乐融融的景致啊。

萧红还形神兼备地描绘了鲁迅的一些习惯动作,比如走路很轻捷,“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这些动作表现出鲁迅一往无前、义无返顾的大无畏精神。淡淡几笔,就画龙点睛般地勾画出一个独一无二、鲜灵生动的“活的鲁迅”。

鲁迅先生不大注意人的衣裳,他说:“谁穿什么衣裳我看不见得……”他自己就从来不注重穿着,但却从不缺乏审美观,那些美学的诊断足见他独到的眼光,那根桃红色的束发的绸条马上引来了鲁迅的严正反对“不要那样装饰她……”看来自然朴素、庄重严肃还是鲁迅追求的美的境界。“你不穿我才说的,你穿的时候,我一说你该不穿了。”如此一句简单的语言哪里可见鲁迅的尖锐与咄咄逼人,它体现了鲁迅怎样的人情练达啊。

鲁迅“欢喜吃硬的,油炸的,就是吃饭也欢喜吃硬饭”;就是生病的时候也不大吃牛奶、鸡汤;“鲁迅先生前面摆着一碗酒,酒碗是扁扁的,好像用做吃饭的饭碗”,他从不在意用什么精致的东西,简单随意的生活也隐隐透露着鲁迅刚毅倔强的个性。他虽然胃不好,但对着萧红亲手做的点心,就算做的不好,鲁迅也还是在桌上举着筷子问许先生:“我再吃几个吗?”,言辞间自然地流露出对妻子尊重与依赖的爱意,还有更多对小辈的体恤。

描写特别生动具体的是鲁迅在寓所接待并宴请冯雪峰的场面。萧红笔下的冯雪峰开朗健谈,学问渊博,广闻多见,“走过二万五千里”,被鲁迅戏称为贩卖精神武器的“商人”。冯雪峰——为毛泽东和鲁迅牵线搭桥的人,在触摸巨人心灵的同时,他用自己的思想、学识、胆略,影响着鲁迅,鲁迅亦承认“还没有人解剖过我像我自己那么解剖”的。这个部分鲁迅的诙谐风趣,自然随和,当可为我们所见,对于青年人的爱护,对革命的支持在此文中也进一步得到体现。

“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深恶痛绝之的。”“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他强烈地要求着别人,严格地约束着自己,却仍能宽容地对待别人,谁说鲁迅不可亲近?他对于青年人的爱,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鲁迅的可亲的体温,他是那个寒冷年代的一个无可替代的强大的热源。

阅读鲁迅的著作,读者可以感知作为思想家和文学家的鲁迅;今天又通过萧红的回忆,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生活化真实化的鲁迅,鲁迅是人而非神。他有着普通人的心态,他可以对人的穿着品头论足,他可以和年轻人开童心未泯的玩笑,他有普通人一样饮食、起居,他同样可以享受亲情,享受天伦之乐。正如他的诗歌所说的那样:“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回忆鲁迅先生课文心得体会总结篇七

“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这是文章的第一句话。原本以为有着“一”字胡须和“刷子”头发的鲁迅先生很严肃庄重的我,一看到这句话,便不由得大吃一惊。“不苟言笑”的鲁迅怎么会有如此开怀的、发自内心的大笑?带着这第一个疑问,我开始读萧红的这篇《回忆鲁迅先生》。

一字不落地读完全文后,我发现在文章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鲁迅的性格和为人。

就让我从那个疑问说起吧。萧红多次写到了他的笑容:“明朗的鲁迅先生的笑声”、“转身坐在躺椅上才自己笑起来”、“对于冲破忧郁心境的展然的会心的笑”、“笑而不答”……这可以看出鲁迅并不是永远板着脸,而是和蔼可亲的。其中,鲁迅有一次还开玩笑,对上午才见过面的萧红说“好久不见”,可见他也会像小孩子一样顽皮,心中充满了乐趣和幽默感。鲁迅先生的笑容总是很“明朗”、爽快,这也能看出他做事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为人正直、大方。这也感染了萧红,让她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

这篇文章中,对于鲁迅走路的描写特别精彩:“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这虽然只是鲁迅的习惯动作,但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果断、珍惜时间的鲁迅。

鲁迅“欢喜吃硬的,油炸的,就是吃饭也欢喜吃硬饭”、“喜欢北方口味”、“就是后来生病的时候,也不大吃牛奶”。这体现出他很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很有个性,也很坚持自己的看法,有自己的原则和特别的爱好,有些倔强、固执。但这种性格也使他做事坚持不懈,一气呵成,从不半途而废,总不让自己空闲着,即使生病了也“又谈翻译,又谈某刊物”,还忙着“校《海上述林》的校样,印珂勒惠支的画,译《死魂灵》下部”,“要做的事情非立刻就做不可”;对待工作一丝不苟,讲究效率。他的一生是忙碌的一生,是平凡而有意义的一生。

最后,我想说:“鲁迅先生,您身上有太多太多可贵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您真不愧是我们中国的‘民族魂’!”

回忆鲁迅先生课文心得体会总结篇八

教学目标:

1、体会伟人鲁迅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

2、学习本文善于从撷取生活琐事中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伟人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纪念刘和珍君》及同学们对鲁迅的传统印象引入。

提起鲁迅,总会想起很多词语:深邃、沉重、严厉、倔强、勇毅、果敢……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的头发,吸着烟斗、面目严肃冷峻,这是鲁迅通常留给我们的印象,他似乎“对一切人都怀有忧虑和敌意”,但那却不是他的全部,他活着的时候,周围有许多文学青年愿意“亲近”他,萧红就是其中的一个。

(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萧红,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

1930年为了反抗父母包办的婚姻离家出走。

1932年认识萧军并与之结为志同道合的伴侣。

1934年在鲁迅的帮助下和萧军一起来到上海。

抗战爆发后,上海沦陷,萧红到了香港,1942年病逝于香港九龙。

主要作品:《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

鲁迅说过,“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又曾表示,“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为了培育萧红这朵中国三、四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园圃的奇葩,鲁迅甘作春泥,甘为人梯,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鲁迅去世之后,萧红从悲痛中振奋起来,陆续出版和发表了《马伯乐》、《回忆鲁迅先生》、《萧红散文集》、《呼兰河传》等名篇佳作,这些作品又像春泥一样,继续滋养着中国文坛的茂林佳卉。鲁迅和萧红之间的动人情谊已经成为文坛佳话,被千千万万的读者传诵……在林林总总的鲁迅回忆录中,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是一枝独秀。它不仅是鲁迅回忆录中的珍品,而且可谓是中国现代怀人散文的楷范,是敬献于鲁迅灵前的一个永不凋谢的花圈。

由于作者萧红跟回忆对象鲁迅之间有着直接交往,对回忆对象充满着缅怀崇敬之情,素材又来自于亲历、亲闻、亲见,因此作品不仅富于史传性,而且也富于文学性。

(三)默读课文,初步感知。

思考:文中的鲁迅留给你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四)深入研读讨论。

1、作者作者选择了哪些生活场景来表现鲁迅的性格的?

萧红的这篇怀人散文内容涉及鲁迅的饮食起居,待人接物,读书写作,休闲娱乐,在内容上没有严格的逻辑顺序,材料与材料之间互不关联,形成某种断裂,有些片断即使倒置似乎也无碍于文章的连贯。这就表明,这是一篇非常情绪化的文章。作者动笔之前对于全篇的布局似乎漫不经心,全无预设。动笔之后,作者心底的感情如喷涌的泉水,飞湍的激流,尽情倾泻挥洒,形诸笔墨而成为艺术结晶。凡属作者感到有诗意潜质和倾诉冲动的内容她就断断续续写出,用感情的红线将素材的珍珠逐渐织成一幅清晰的画面。

2、作者通过女性作者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出鲁迅的个性,情趣,魅力,气质,试从文中找出这些细微处加以分析。

文章开头就是神来之笔:“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寥寥几句,一个乐观爽朗、平易近人的鲁迅形象便跃然纸上,跟一些人心目中“多疑善怒”、“冷酷无情”的鲁迅形成了鲜明对照。这是萧红用自己心灵感受的非常个人化的鲁迅,是一个使常人敢于走近并能够伸手去触摸的可亲的鲁迅。文中尚有多处提到了鲁迅的笑声:有一次萧红去鲁迅家包饺子吃,“饺子煮好,一上楼梯,就听到楼上明朗的鲁迅先生的笑声冲下楼梯来,原来有几个朋友在楼上也正谈得热闹。”可见鲁迅绝不是一个不可亲近的人,朋友带给彼此的愉悦由此可见一斑;在学校对《海上述林》的间隙,鲁迅见萧红进来,对着几乎天天见面的她,居然说出“好久不见,好久不见”这样随便,这样孩子化的语言,透着风趣,透着玩笑;萧红时时受着鲁迅爽朗的笑声的感染,也居然学会了以自己的好心情来回报鲁迅先生,那一次天晴了,太阳出来了,“许先生和鲁迅先生都笑着,一种对于冲破忧郁心境的崭然的会心的笑。”这又是一种如何温馨和谐的其乐融融的景致啊。

萧红还形神兼备地描绘了鲁迅的一些习惯动作,比如走路很轻捷,“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这些动作表现出鲁迅一往无前、义无返顾的大无畏精神。淡淡几笔,就画龙点睛般地勾画出一个独一无二、鲜灵生动的“活的鲁迅”。

鲁迅先生不大注意人的衣裳,他说:“谁穿什么衣裳我看不见得……”他自己就从来不注重穿着,但却从不缺乏审美观,那些美学的诊断足见他独到的眼光,那根桃红色的束发的绸条马上引来了鲁迅的严正反对“不要那样装饰她……”看来自然朴素、庄重严肃还是鲁迅追求的美的境界。“你不穿我才说的,你穿的时候,我一说你该不穿了。”如此一句简单的语言哪里可见鲁迅的尖锐与咄咄逼人,它体现了鲁迅怎样的人情练达啊。

鲁迅“欢喜吃硬的,油炸的,就是吃饭也欢喜吃硬饭”;就是生病的时候也不大吃牛奶、鸡汤;“鲁迅先生前面摆着一碗酒,酒碗是扁扁的,好像用做吃饭的饭碗”,他从不在意用什么精致的东西,简单随意的生活也隐隐透露着鲁迅刚毅倔强的个性。他虽然胃不好,但对着萧红亲手做的点心,就算做的不好,鲁迅也还是在桌上举着筷子问许先生:“我再吃几个吗?”,言辞间自然地流露出对妻子尊重与依赖的爱意,还有更多对小辈的体恤。

描写特别生动具体的是鲁迅在寓所接待并宴请冯雪峰的场面。萧红笔下的冯雪峰开朗健谈,学问渊博,广闻多见,“走过二万五千里”,被鲁迅戏称为贩卖精神武器的“商人”。冯雪峰——为毛泽东和鲁迅牵线搭桥的人,在触摸巨人心灵的同时,他用自己的思想、学识、胆略,影响着鲁迅,鲁迅亦承认“还没有人解剖过我像我自己那么解剖”的。这个部分鲁迅的诙谐风趣,自然随和,当可为我们所见,对于青年人的爱护,对革命的支持在此文中也进一步得到体现。

“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深恶痛绝之的。”“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他强烈地要求着别人,严格地约束着自己,却仍能宽容地对待别人,谁说鲁迅不可亲近?他对于青年人的爱,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鲁迅的可亲的体温,他是那个寒冷年代的一个无可替代的强大的热源。

(五)小结。

阅读鲁迅的著作,读者可以感知作为思想家和文学家的鲁迅;今天又通过萧红的回忆,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生活化真实化的鲁迅,鲁迅是人而非神。他有着普通人的心态,他可以对人的穿着品头论足,他可以和年轻人开童心未泯的玩笑,他有普通人一样饮食、起居,他同样可以享受亲情,享受天伦之乐。正如他的诗歌所说的那样:“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回忆鲁迅先生课文心得体会总结篇九

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作家,他的作品深入人心、发人深省。回忆起鲁迅先生的作品与思想,我的心头涌现出一股强烈的感动,我仿佛置身于鲁迅先生的课堂中,聆听着他的教诲,深受启发。这些课文充满了现实主义的勃勃生命力,每一篇作品都引人深思,令人动容。在回忆鲁迅先生的课文中,我收获了很多,同时也对自己的人生产生了新的体悟。

首先,回忆起《阿Q正传》这篇课文,我被鲁迅先生对阿Q这个角色的塑造深深震撼。阿Q是一个懦弱、自卑的人,他经常沦为他人的嘲笑对象。但是,尽管阿Q生活在封建社会下,虽然他没有力量改变自己的处境,鲁迅先生却并未对他加以批判,而是以一种深情的态度来揭示阿Q的真实面貌。通过这篇作品,我懂得了鲁迅先生对懦弱的容忍,这种容忍并不是对懦弱的认可,而是对其背后的社会原因的深思熟虑。这让我明白,一个人的懦弱并不一定是他个人的过错,背后可能是社会环境的无奈所致。因此,我坚信应该关注社会问题,努力改变环境,而不是苛责个体的软弱。

其次,我回忆起了《孔乙己》这篇作品。孔乙己是一个被现实社会边缘化的小人物,他一直以来都身份地位低下。虽然他并没有什么伟大的能力和身世,但是孔乙己却是那么的真实。鲁迅先生在文章中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孔乙己的生活,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普通人的坚韧和尊严。这让我觉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无论他们的社会地位如何,都应该被尊重。同时,也让我认识到,关心弱势群体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肩负起的责任。

此外,回忆起《狂人日记》这篇作品,我深受鲁迅先生对社会病态的揭示所触动。通过主人公的狂言狂语,鲁迅先生剖析了当时社会深层次的道德沦丧和人心险恶。在这个以“狂人”命名的日记中,狂人的疯狂之处在于他清醒地看到了悬浮在社会表象之下的真相。他对社会的时弊不闻不问,无动于衷,正是因为他听到了那些不应该被听见的声音。通过这篇作品,我明白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就要学会关注社会的声音,用自己的眼睛看清世界。

最后,回忆起《药》这篇作品,我被鲁迅先生关注人性的深度所震撼。在这篇作品中,一个平凡的医生通过药物的控制,探寻人性的低能和无情,看似是研究药物却实际上是在研究人类的心灵。通过对人性黑暗面的透视,鲁迅先生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人性的可悲和可怕,并非只存在于各种恶劣的行为中,而是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这让我深感人性的复杂性和可塑性,也促使我更加关注并反思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

总的来说,回忆鲁迅先生的课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作品不仅是文学上的经典,更融入了对社会和人性的深刻思考。在与鲁迅先生的交流中,我学会了勇敢面对自己的软弱和无力,同时也在每一个课文中对社会现象和人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鲁迅先生庄重的文风和犀利的洞察力令人敬佩,终身受益。希望这些回忆与体会能够激励我在人生的道路上更加坚定地追求真理和公正。

回忆鲁迅先生课文心得体会总结篇十

鲁迅,这个名字几乎家喻户晓。他是中国近代文学的巨人,也是思想的启蒙者。对于中国的文化界来说,他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他的作品引领着一代又一代的学子,他的思想让人深思。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回忆鲁迅先生”这篇课文对我影响深远,让我对鲁迅这位伟大的作家有了更深的了解和钦佩。

作为鲁迅的作品之一,这篇课文以纪实的形式展现了鲁迅先生的生平和他对于文学的热爱。通过回忆的方式,作文让读者了解了鲁迅年轻时的志向和不屈的精神。在那个时期,知识分子没有太多的选择,鲁迅作为医生的同时,他更是一位文学家,一位为正义而奋斗的思想者。他的坚持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不论环境多么恶劣,只要心中有追求,就能找到光明的道路。

这篇课文也揭示了鲁迅作为作家的力量和他对于社会的关注。鲁迅通过他的作品揭露和批判社会的种种不公和黑暗现象,他勇敢说出真理,无论是否得罪权势。在回忆中,他对于自己的文学创作有一番自述,言辞中充满了他对黑暗现实的愤怒和对正义的追求。鲁迅的作品警醒了每一个读者,唤醒了人们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此外,这篇课文也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鲁迅作为一位伟大作家的责任与担当。他在文章中提到,自己并没有丰功伟绩,但他仍然承担着一位作家的责任。他在文学创作中,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他没有沉浸在艺术的世界中,而是把自己的才华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用文字为普通人发声。他的作品中无处不体现出他对社会和人民痛苦的同情之心,为我树立了积极向上的榜样。

最后,这篇课文让我对鲁迅这位作家产生了更深的敬意和欣赏之情。回忆中,作者虽然批评了鲁迅一些不够完美的地方,但是却充满了对他的敬佩。他用鲜活的语言和真实的回忆展现了鲁迅先生那种真实的人性和强烈的对于美的追求。他对于鲁迅的评价令人感动,也让我更加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文学,什么是真正的作家。

回忆鲁迅先生这篇课文,给予了我很多启示和思考。作为读者,我们应该珍惜这样的作品,怀念这样的作家。鲁迅先生是一位永远值得我们敬仰的文学家,他的作品和思想将永远指引我们前行。也正如这篇课文所写,鲁迅虽然去世已久,但他的精神依然熠熠生辉。我们要继承鲁迅先生的精神,为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的幸福去努力奋斗。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完成鲁迅留给我们的使命。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