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浙江手部护理心得体会和感想 手部护理的感受(七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23 02:14:49 页码:12
浙江手部护理心得体会和感想 手部护理的感受(七篇)
2022-12-23 02:14:49    小编:ZTFB

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学习心得体会范文,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描写浙江手部护理心得体会和感想一

首先我们先看到的是被誉为“西湖十景”之一的曲院风荷。曲院风荷在南宋时被称为“曲院荷风”。因此地广种荷花,花香醉人,为西湖赏荷最佳之处,故名。后来康熙游湖时,把它改成“曲院风荷”,书“曲院风荷”四字,因此得名。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无底座的塑像是中国着名画家,原中国美院华东分院院长黄宾鸿先生。为什么他的塑像是没有底座,没有那种居高临下,非常雄伟的气势呢?那是黄老先生他觉得自己是来自于民间的画家,他与平民亲密无间,活于人民百姓中,因此他的塑像是没有底座的,与我们平民老百姓平起平坐的。

这座亭子叫作“慕才亭”,这座亭是南朝齐国钱塘人苏小小墓。苏小小是当时非常有名的歌妓,为当时一位叫鲍仁的人为苏小小所建。赞美苏小小身虽在风月烟花之地,但是洁身自好,品格,出淤泥而不染的。亭上有楹联一付:湖山此地曾埋玉,风月其人可铸金。为我国文学巨匠茅盾先生所题。茅盾是浙江桐乡乌镇人,着有《子夜》,《林家铺子》。

我们眼前的这座桥叫作西泠桥,西泠桥与长桥、断桥并称为西湖三大情人桥。冷字是清凉的意思。古时此桥未建之时,人们都要在此地坐船到孤山去游赏,是那个时候的一个渡口。

这是我们着名的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秋瑾的墓。叫作秋瑾墓。秋瑾(1875-1907)为浙江绍兴人,别号镜湖(鉴湖)女侠,别号竞雄。墓高2.1米,汉白玉塑像高2.7米墓有孙中山的题字“巾帼英雄”。帼是女中豪杰的意思。墓后面有秋瑾胡芝瑛为她所写的纪念文章。这位女英雄死后,遗体先是草葬于绍兴卧龙山,后来移到严家潭,后来又移到西泠桥北部,既香格里拉对面,后来又移到湖南的老家。现在我们大家看到的是1981年第10次变迁埋葬。总之是几经波折,英雄终得以安息。秋瑾曾有遗愿“愿与岳飞为邻”,因此后人就遂她心愿就将她遗骨葬于此。

这座楼叫作俞楼,是清末着名朴学大师俞樾的住宅。俞越号曲园,浙江德清人,着书众多,着名学者吴昌硕、章太炎都是他的徒弟。俞樾曾给灵隐的冷泉亭中的董其昌“泉自几时冷起?峰从何处飞来?”作答联“峰从有时冷起,峰从无处飞来。”其妻曾作答联:泉自冷时冷起,峰从飞处飞来。其女曾作答:泉从禹时冷起,峰从项处飞来。俞樾一家三口都非常地有文采,都非常地意思。

俞楼旁边有一口泉,叫作六一泉。苏东坡来杭州作通判的时候,由欧阳修介绍认识了西湖高僧惠勤,成为好朋友,为莫逆之交。苏东坡离开杭州后几年,又来到杭州任知州,此时欧阳修和惠勤皆已死去,东坡为纪念这段友谊,在此名此泉为“六一泉”。六一是欧阳修晚年的自号。欧阳修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金石书画一千卷,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人一个”。“六一”因此而来。

六一泉旁边的这个塑像是潘天寿的像,他是美院院长,着名的画家。擅长写意花鸟画。此像是为了纪念潘天寿诞辰100周年所建。

大家现在看到的是着名的西泠印社。他和文澜阁同为孤山景区内2处国家级文保单位。是20xx年由省级文保单位上升到国家级文保单位的。西泠印社是一个民间学术团体,筹建于1920xx年,正式成立于1920xx年,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为旨。那由于西泠依孤山而建,本身就是一个风景名胜之地。形成了印学与庭园艺术相结合的古雅、清幽的。内有三大建筑:柏堂、竹阁、四照阁。柏堂二字为清末俞樾所题。现在的四照阁是20xx年新建的,原址现建有华严经塔。说起华严经塔呢,它是一座密檐式塔,八面11级,用白石彻造。刻有华严经,下面饰有十八应真像。西泠印社中有汉三老石室,里面陈列了三老碑记有一些讳字忌日,是研究碑刻和隶书的重要材料,并且年代久远,至今有1920xx年的历史,被誉为“华东第一石”。西泠印社内有一个洞,叫作小龙泓洞,是为了纪念浙派篆刻鼻祖丁敬,以他的号“龙泓”作洞名的。他是西泠八家之首。小龙泓前有皖派篆刻艺术创始人邓石如像。小龙泓洞前有泉“闲泉”。社内另有观乐楼,现在辟为吴昌硕纪念馆。西泠社员众多,影响广大。除了弘一这样的名人是社员外,还有一些日本,新年加坡等国际友人是社员。足见西泠印社社员发展之广,影响力之大现西泠印社共有五任社长,第一任是吴昌硕,第二任是马横,第三任是张祥,第四任是沙孟海,第五任是赵朴初。

描写浙江手部护理心得体会和感想二

乌镇地处浙江北端,与江苏省相邻,曾经是两省三府七县交界之处。春秋时期,乌镇是吴疆越界,吴国曾驻兵于此以防越国,当时称乌戌。“乌镇”的称呼,首次出现是在唐咸通十三年。南宋嘉定年间,以市河为界分为乌青二镇,河西为乌镇,河东为青镇,解放后,统称乌镇。

关于“乌镇”一词的由来,还有一个典故。据说在唐宪宗元和年间,浙江刺史李琦妄想割据称王,举兵叛乱,朝廷命乌赞将军率兵讨伐。乌将军武艺高强,英勇善战,打得叛军节节败退。李琦突然在市河河畔挂牌休战,正当乌将军就地扎营伺机再战时,李琦却于当日深夜偷袭营地。乌将军仓促应战,最后连人带马跌入李琦设下的陷阱,被叛军乱箭射死。虽说仗是打输了,但是乌赞将军那种正直、忠诚、爱国的表现,让老百姓十分钦佩。大家为了纪念他,就把镇名以他的姓氏为名,改称“乌镇”。

乌镇二期的西栅景区毗邻古老的京杭大运河河畔,占地三平方公里,由12个碧水环绕的岛屿和72座形态各异的古石桥组成,需坐渡船才可以进入景区。相对一期东栅景区而言,二期的保护和开发更加完善彻底,人和环境、自然、建筑更为和谐。横贯景区东西的西栅老街长1.8公里,两岸临河水阁绵延1.8公里有余,整个景区内保存有精美的明清建筑25万平方米,真正成为了观光、休闲、度假、商务活动的最佳旅游目的地。

草木本色染坊

整个工坊占地2500平方米,地面是青砖铺就的,上面竖立着密密麻麻的高杆和阶梯式晒布架,规模相当庞大。这里除了制作蓝印花布外,还有独特的彩烤工艺流程,而且当时的彩烤色彩也十分丰富,都是从当地的草木原料中提取出来的,像茶叶啊,桑树皮啊,杭白菊啊,都是提取色素的原料。红茶可以染成浅红色,绿茶可以染成浅绿色,杭白菊可以染成浅黄色,桑树皮可以染成浅褚色,因此,这个染坊在当地被叫做草木本色坊。

叙昌酱园

中国是酱油生产起源最早的国家,距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而叙昌酱园是乌镇有历史记载以来最早的酱园,它是镇人陶叙昌于清咸丰九年创立的。

酱园前店后坊,自产自销,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它晒酱的地方。满院子都是青灰色的酱缸,我们从缸身上,斗笠上都可以看到“叙昌酱园”的字样。大晴天的时候,工人们就把斗笠取下,露出盖着蚕丝棉的酱缸,让里面的豆瓣酱尽情的吸收阳光。或许大家要问,为什么要盖一层蚕丝棉呢?首先这是因为要防灰防蚊虫,另外一方面,蚕丝有很好透气性,让豆瓣酱可以在烈日下更好的呼吸发酵。晒的时间大概要3—4个月,直到变成黑褐色为止。

这里是陶家的一个会客厅,旁边还有一些照片,上面是做酱的工艺流程。做酱的工艺比较复杂,要先浸泡黄豆、蚕豆、小麦等原料,再利用竹匾制曲,再发酵,发酵好了加盐水放到外面暴晒,而暴晒的时间是最久的。以前江南一带的人家几乎都是自己做酱的。

亦昌冶坊

亦昌冶坊也是前店后坊的性质,大家现在看到的这口锅被称为“天下第一锅”。明代嘉靖年间,湖州铁匠沈济带着一身熟练的冶炼技术来到乌镇开了个小作坊,当时它是浙西唯一的一家冶铁作坊,因此生意兴隆,发展的很快。这口大铁锅就是同治五年家族生意最鼎盛的时候做出来的,既展示了自家冶炼的高超技能,也展现了他家的经济实力。旁边墙上的照片有关于这口大铁锅的资料记载,我们面前的这一口铁锅,也是根据资料仿制的,并不是真品。

往左走上楼是一个体验区,每个礼拜的二、四、六下午2点到4点,这里会有专门的师傅给大家展示铁锅的制作过程。这个屋子的建筑结构也非常特别,所有立柱都是用石料雕凿而成,因此有“石脚屋”之称,其实这也是为了防止冶炼过程中四处飞溅的火花引燃木料,酿成火灾。这面墙上描绘了冶炼铁锅的所有制作步骤,其中最耗时间,也最难的一步就是给炉子升温,因为要铁水熔化,温度一定要达到1400度以上才行。我们身边这个就是给炉子鼓风的风箱,大家可以在这里绕一圈参观一下。

昭明书院

昭明书院得名于曾在此地读书的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萧统编辑整理的《文选》是我国第一半诗歌散文选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文选》和《古文观止》、《唐宋八大家文钞》都是古代读书人案头必备的文学读本,影响深远。

前方庭院中有四眼水池,四周古木参天,正门入口有明朝万历年间建立的一座石牌坊,上题“六朝遗胜”,龙凤板上有“梁昭明太子同沈尚书读书处”的字样,在文革期间,被有心人涂上了石灰,才得以幸存。

书院的后册是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及作品展览馆。乌镇是文学巨匠茅盾的故乡,自第五届开始乌镇已经成为茅盾文学奖的永久颁奖地,第五届是在乌镇一期东栅,第二期是在我们西栅。

三寸金莲馆

中国封建历史里的缠足现象存在了上千年,对于这段缠足历史,历来都是褒贬不一。这个三寸金莲馆用大量珍贵的实物和图片给大家讲述中国历史上的缠足文化,如此系统全面的介绍,,在世界上也是第一家。

我们现在进的是当初西栅大街大户人家的房子,这里很多景点包括客栈都是把几个大户人家的房子打通建成的。我们现在第一进的地方是做商店用的,主要卖一些工艺品。第二进是蜡像区,让游客了解一下当时裹小脚的场景。这边是我们的女孩到了一定年纪,长辈给她裹小脚的场景。裹脚一般都是在女孩5—8岁的时候,如果年龄太小,脚还很软,可能会裹的不到位,落下终身残疾,没办法走路,如果年龄太大,脚掌就定型了,裹起来更痛苦,而且也裹不漂亮。现在我们到里面的展览馆去看一下。

那个时候就已经有高跟鞋、坡跟鞋了,为的是让脚显的更小些。大家看他们的鞋子都是尖头鞋,那我们现在穿尖头鞋是为了漂亮,为了时髦,那时候他们的脚本来就被绑成了尖形,所以鞋子都是尖头的。当时她们只有大脚趾是不动的,其他四个脚趾都被折断压在脚底板下面,同时还要把脚面骨折断,从而把脚裹成一个弯弓的形状。

大家过来看一下这边的两双鞋子。这是一双富贵高筒靴,是富家小姐或有钱人家的小姐穿的,平常的鞋子都是自己做,做靴子的话就要请专门的鞋匠来订做。这靴子上的花卉是牡丹花,也表示大富大贵的意思。这边这双是专门给古时的歌舞妓跳舞时穿的,脚后跟这个抽屉是放花粉用的,下面还有个镂空的莲花形状图案。跳舞的时候,随着脚步的移动,会有一朵朵的莲花印在地板上,因此这被称为步步生莲鞋。

往里面进去,这些都是小孩子的童鞋,有虎头鞋、十二生肖鞋等等。再进去就可以看见更多的鞋子,这里的鞋子有按种类分,按地区分的。像这几双鞋子普遍要偏大点,因为是民国初年的时候的鞋子,那时候缠脚不是很讲究,所以脚还是比较大的。现在我们看看这些小的,这几双单个的鞋子很有特色,它们都是单个的,叫做订婚鞋。因为当时男婚女嫁都是靠媒婆做媒的,媒婆会把女孩子的绣花鞋其中一只拿到男方家给女孩做媒,而男方的父母就看着这鞋子来选媳妇。他们主要看两方面,一方面看大小,因为当时以小脚为美,另一方面是看鞋的做工,也就是鞋面上的绣花。因为女孩子裹了小脚之后,干不了重活了,只能在家里做些家务活,女工方面当然也是非常看重的,因此挑媳妇主要就是看鞋子的大小和做工这两个方面。

这里还有一双睡鞋,顾名思义是睡觉时穿的鞋子。这鞋的底是软的,睡觉前套在脚上,出门的时候在这双鞋子外面再套一双硬底的鞋子就可以了。

这边有四个地区的鞋,南方的,北方的,中原地区的,江南地区的。其中中原地区的脚型是最漂亮的,像湖南湖北这一带,而且那里做的鞋大多是坡跟鞋。大家都知道,相同长度的鞋子,做成坡跟和做成平跟效果会有很大的差别,做成坡跟后看上去明显更小些。中原地区的女孩有纤骨的称号,她们骨骼长的比北方女孩要小,因此脚也相对小些。而缠脚是要按比例的,缠的过小了会影响女孩子的正常行走,所以北方的鞋子要相对的大一些。

这边是72双精品鞋,这些大一点的是民国时期的,这些有点少数民族味道的是青海地区的,都是从山区农户家收集回来的。

这边还有两双镇馆之宝—两双出土文物。这里是故意放着一大一小两双,做一个对比。这双是北宋年间的,到现在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当时还没有广泛流行缠脚,当时没有缠过的脚是跟我们现在一样,自然生长的,那这个鞋子也是蛮大的,按现在的标准来说有39码的样子。那旁边这双就明显小很多,这是明朝的鞋子,也是从乌镇近郊出土的一双三寸金莲鞋。因为明朝是缠脚最鼎盛的时期,那个时候如果女孩子不缠脚是嫁不出去的。

刚开始流行缠脚是在南朝的时候,李后祖有个宫女叫媚娘,她本身脚比较小,经常在跳舞的时候不穿鞋子,用布把脚绑一下,在棉花上面跳舞,李后祖就赞誉她是“凌云之态”。那时候开始就以小脚为美,到了宋代的时候开始有了三寸金莲的说法。它从宫廷传到一些富贵家庭,再传到妓院,慢慢的开始广泛流行。那时候民间老百姓还不怎么会缠,特别是在农村,农村里的女孩子是家里劳动力的一部分,缠脚后就意味着不能下地干活了。那到了明朝的时候,如果说女孩子不缠脚肯定是嫁不出去的。皇帝朱元璋娶了马皇后,因为上轿时一阵风吹来,把轿帘吹开,露出了马皇后的一双大脚而被人耻笑,于是就有了露马脚之说。

清朝的宫廷里面是不缠脚的,因为满人认为江山是从马背上打来的,缠了脚还怎么骑马呢?康熙皇帝在康熙三年的时候下了一个禁缠令,就是说凡是我康熙元年出生的女孩一律不准裹小脚,可是汉族的老百姓太多了,而且缠足的思想也根深蒂固了,他们还是在偷偷给自己家里的女孩子裹小脚。于是在康熙七年的时候,朝廷就索性不管了,也把这个禁缠令罢免了。真正没有裹小脚是在民国的时候。

这个脚是我们乌镇90多岁的老人家的脚,她这个脚已经不是三寸金莲的小脚了,而是有点畸形。因为这位老人家10的时候父母给她裹了一段时间的小脚,后来又不裹了,但是脚始终长不好,就变成这样畸形的了。

描写浙江手部护理心得体会和感想三

各位游客们,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孤山景区游览。那我们首先先来介绍一下孤山的概况:孤山山高38米,为西湖群山中海拔最低的山,也是西湖中最大的一个岛屿。它东连白堤,南临外西湖,西接西冷桥,北濒里西湖。因为孤山在西湖碧波环绕中,风景优美,因此白居易曾有词有云:“蓬莱阁在水中央”。孤山是白垩纪地质年代火山喷发的流纹岩而成,为栖霞岭的余脉,占地300亩左右。孤山景区中景色美伦美奂,人文景观众多,因此我们可以概括一句话来形容孤山:风景绝佳处,人文汇萃地。

首先我们先看到的是被誉为“西湖十景”之一的曲院风荷。曲院风荷在南宋时被称为“曲院荷风”。因此地广种荷花,花香醉人,为西湖赏荷最佳之处,故名。后来康熙皇帝游湖时,把它改成“曲院风荷”,书“曲院风荷”四字,因此得名。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无底座的塑像是中国著名画家,原中国美院华东分院院长黄宾鸿先生。为什么他的塑像是没有底座,没有那种居高临下,非常雄伟的气势呢?那是黄老先生他觉得自己是来自于民间的画家,他与平民亲密无间,活于人民百姓中,因此他的塑像是没有底座的,与我们平民老百姓平起平坐的。

这座亭子叫作“慕才亭”,这座亭是南朝齐国钱塘人苏小小墓。苏小小是当时非常有名的歌妓,为当时一位叫鲍仁的人为苏小小所建。赞美苏小小身虽在风月烟花之地,但是洁身自好,品格高尚,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亭上有楹联一付:湖山此地曾埋玉,风月其人可铸金。为我国文学巨匠茅盾先生所题。茅盾是浙江桐乡乌镇人,著有《子夜》,《林家铺子》。

我们眼前的这座桥叫作西泠桥,西泠桥与长桥、断桥并称为西湖三大情人桥。冷字是清凉的意思。古时此桥未建之时,人们都要在此地坐船到孤山去游赏,是那个时候的一个渡口。

这是我们著名的中国民主革命,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秋瑾的墓。叫作秋瑾墓。秋瑾(1875-1907)为浙江绍兴人,别号镜湖(鉴湖)女侠,别号竞雄。墓高2.1米,汉白玉塑像高2.7米墓有孙中山的题字“巾帼英雄”。帼是女中豪杰的意思。墓后面有秋瑾胡芝瑛为她所写的纪念文章。这位女英雄死后,遗体先是草葬于绍兴卧龙山,后来移到严家潭,后来又移到西泠桥北部,既香格里拉对面,后来又移到湖南的老家。现在我们大家看到的是1981年第10次变迁埋葬。总之是几经波折,英雄终得以安息。秋瑾曾有遗愿“愿与岳飞为邻”,因此后人就遂她心愿就将她遗骨葬于此。

这座楼叫作俞楼,是清末著名朴学大师俞樾的住宅。俞越号曲园,浙江德清人,著书众多,著名学者吴昌硕、章太炎都是他的徒弟。俞樾曾给灵隐的冷泉亭中的董其昌“泉自几时冷起?峰从何处飞来?”作答联“峰从有时冷起,峰从无处飞来。”其妻曾作答联:泉自冷时冷起,峰从飞处飞来。其女曾作答:泉从禹时冷起,峰从项处飞来。俞樾一家三口都非常地有文采,都非常地意思。

俞楼旁边有一口泉,叫作六一泉。苏东坡来杭州作通判的时候,由欧阳修介绍认识了西湖高僧惠勤,成为好朋友,为莫逆之交。苏东坡离开杭州后几年,又来到杭州任知州,此时欧阳修和惠勤皆已死去,东坡为纪念这段友谊,在此名此泉为“六一泉”。六一是欧阳修晚年的自号。欧阳修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金石书画一千卷,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人一个”。“六一”因此而来。

六一泉旁边的这个塑像是潘天寿的像,他是美院院长,著名的画家。擅长写意花鸟画。此像是为了纪念潘天寿诞辰100周年所建。

大家现在看到的是著名的西泠印社。他和文澜阁同为孤山景区内2处国家级文保单位。是20xx年由省级文保单位上升到国家级文保单位的。西泠印社是一个民间学术团体,筹建于1920xx年,正式成立于1920xx年,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为宗旨。那由于西泠依孤山而建,本身就是一个风景名胜之地。形成了印学与庭园艺术相结合的古雅、清幽的环境。内有三大建筑:柏堂、竹阁、四照阁。柏堂二字为清末俞樾所题。现在的四照阁是20xx年新建的,原址现建有华严经塔。说起华严经塔呢,它是一座密檐式塔,八面11级,用白石彻造。上面刻有华严经,下面饰有十八应真像。西泠印社中有汉三老石室,里面陈列了三老碑记有一些讳字忌日,是研究碑刻和隶书的重要材料,并且年代久远,至今有1920xx年的历史,被誉为“华东第一石”。西泠印社内有一个洞,叫作小龙泓洞,是为了纪念浙派篆刻鼻祖丁敬,以他的号“龙泓”作洞名的。他是西泠八家之首。小龙泓前有皖派篆刻艺术创始人邓石如像。小龙泓洞前有泉“闲泉”。社内另有观乐楼,现在辟为吴昌硕纪念馆。西泠社员众多,影响广大。除了弘一法师这样的名人是社员外,还有一些日本,新年加坡等国际友人是社员。足见西泠印社社员发展之广,影响力之大现西泠印社共有五任社长,第一任是吴昌硕,第二任是马横,第三任是张宗祥,第四任是沙孟海,第五任是赵朴初。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文澜阁,它是全国重点文保单位之一。建筑仿宁波天一阁而建,是重檐歇山顶式的建筑。初建于1782年,重建于1882年。它是浙江博物馆的一部分是清乾隆年间为珍藏四库全书(经史子集)而建的七大藏书阁之一,著名的《四库全书》便珍藏在其中的“青白山居”中。文澜阁是由雍正年间的圣因寺的玉兰堂旧址所建。“澜”之三点水取“以水克火”之含义。请大家抬头看,文澜阁的题字的汉字和满文,是清光绪皇帝所题。

现在我们面对的就是著名的杭州楼外楼餐馆。楼外楼餐馆素有“佳肴与美景共餐”之誉,是杭帮菜的代表菜馆之一。它是由洪端堂创办于清光绪20xx年(1848年)是来自于南宋诗人林升《题临安邸》中的诗词:“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吹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现在重建的楼外楼是按照1973年间周总理说的“要照顾整个西湖风景和孤山的环境,房子不要修得太高太洋,要有民族特色”的意思设计的。楼外楼著名的菜色有“西湖醋鱼”、“龙井虾仁”、“宋嫂鱼羹”,但凡来过此餐馆的人一定要在此品尝这几道由以“西湖醋鱼”为首的名菜。而周总理本人则曾有9次来楼外楼用餐。

请大家来看中山公园,它是为了纪念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而名。中山公园在南宋时就存在了,当时叫作“西太乙行宫”,清康熙时成为了皇帝行宫。到了雍正年间改名为“圣因寺”,1920xx年时为了纪念伟大的孙中山先生,改名为中山公园。在清雍正年间时“圣因寺”与当时的昭庆寺、净慈寺、灵隐寺并称为西湖四大丛林。中山公园门口有两座汉白玉大狮子,是杭州目前最古老的汉白玉作品。公园是规则式园林与自然式园林的结合体,完美的结合体。表现了杭州能工巧匠的创作。孤山里面有一副题字“西湖天下景”乃康有为题。亭上有诗“山山水水处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在孤山景区里面还有两座亭子是30年代东南亚华侨捐献浙江灾区款中多余的钱款所建,为了是纪念东南亚华侨。

接下来大家看到的是浙江博物馆。浙江博物馆是1920xx年初建的,当时名为“西湖博物馆”,现在是90扩建的,拥有7500平方米的面积,为浙江最大的人文博物馆。馆名是中国著名书法家沙孟海先生所书。它的主要作用就是展示浙江历史文化的经典窗口。这个博物馆建筑结构为:大屋单体曲线联廊式的,形成了一种园中有馆,馆中有园的格局。在博物馆的门口三根立柱,是良渚文化的代表建筑,叫作玉琮。而围墙上的双凤朝阳是河姆渡文化的图腾的图案。非常地具有浙江历史文化特色。

在浙江博物馆的东面是浙江西湖美术馆。馆门口有韦天瑜作品《蔡元培与林风眠》。蔡元培先生是“学界泰斗,人世楷模”,是较早提出“美育”思想的学者,而美术教育家林风眠先生则是今天中国美院的前身——国立艺术院的创立者和首任院长。

在浙江西湖美术馆对面,南面的是西泠书画院,院名为沙孟海所题。画院是在原哈同花园的旧址所修建,现是西泠书画院研究印学金色篆刻的地方。

大家好,我们所来到的就的是西湖十景之一的“平湖秋月”。平湖秋月东临锦带桥,西临西泠书画院。平湖秋月在唐朝的时候是叫个望湖亭,明代叫作龙王祠,清康熙年间改为御书楼,并在楼前水面铺筑平台,构围栏,构水轩,形成三面临水的景观,几乎与湖面持平,并立碑题字“平湖秋月”。平湖秋月,故名思义是一个非常好的赏月之地,它与杭州的“三潭印月”,凤凰山睥的“月岩”并称为杭州三大赏月之地。

孤山中的这座塑像,我相信不用我介绍,应该好多游客都认得出来,他就是我国著名的文学泰斗,革命家思想家鲁迅先生。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1920xx年曾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任教,孤山曾是他带领学生采集植物标本的地方。

大家看到的在鲁迅先生的后面的这座建筑,叫作林社。即林启纪念馆筹备处。林启(1839-1900)福建人,在杭州任知府期间,创办了三所新式学堂,分别是求是书院,为浙江大学的前;养正书塾,是杭高中和杭四中的前身;蚕学馆,即后来的蚕桑学校。林启生前非常敬仰隐居孤山的北宋诗人林和靖,曾在孤山补植梅树百株。杭州人为了纪念他,将他埋葬在孤山,并于50年代初在放鹤亭边建林社。

我们现在经过的这个廊桥边上有2只白鹤的塑像,相信大家已经猜到我们接下来来到的景点就是放鹤亭了。放鹤亭是元代陈子安在北宋诗人林和靖隐居地“巢居阁”旧址所建的纪念性建筑,现亭为1920xx年所重建。林和靖长期隐居孤山,终生不娶,平生喜爱作诗作画,喜欢种梅养鹤,人称“梅妻鹤子”。相传他死后,他养的白鹤也在此地悲鸣而死。每到梅花盛开的季节,我们总能在这里感受到“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美好意境。亭内有清康熙皇帝临摹明代董其昌书鲍明远的作品《舞鹤赋》,亭前柱子上有林则徐撰林散之手书的“世无遗草真能隐,山无名花转不孤”楹联。放鹤亭中陈列有乾隆碑刻,是目前杭州保留较完整的乾隆手迹,亦是西湖风景区最大的碑刻。此碑还是世界级的文化遗产。在放鹤亭后面还有林和靖处士的墓。

我们继续向西走。这座六角石亭叫作“云亭”,为西泠印社第一任社长吴昌硕所题。亭后面叫作玛瑙坡,相传宋人常在此采石刻章,壁上记得有吴昌硕“玛瑙坡”书法石刻。

离开云亭之后我们可以看到又有一个亭子,这个亭子叫作中山纪念亭,后面的树木叫作中山纪念林。是1920xx年纪念孙中山先生而建造的。树林四季常绿,和山上的梅花、杜鹃花构成孤山后坡的主要绿色园林景观。孤山后坡的梅花,每到盛开时,是一美丽奇景。孤山访梅,超山赏梅,灵峰探梅是旧时杭州的三大赏梅胜地。

空谷传声,是在中山纪念亭前这里。此为一虚景,在此向北山上大喊一声,可以听到延时的回响,虽具韵味。我们早上如果在这儿晨练的话,就可以在这里练练声,唱唱歌,抒发一下情感。

在孤山的半山腰,有根据电影《鸡毛信》中的人物海娃所塑的像,海娃放羊。使后山绿地平添一份生趣,此地也是青少年儿童非常喜欢嬉戏的地方。

在海娃放羊的旁边,有一个树丛,这儿虽然不起眼,但是也有一个景点。这就是苏曼殊的墓。他是第一个将法国作家的作品《悲惨世界》翻成译中文带给我们广大的中国读者的。后来他在惠州长寿寺出家为僧。

大家现在看到的一条石径和一个牌坊,源泉于西泠印社古道,沟通了西泠印社南北浏览的路线,点出了西泠印社“人以印集,社以地名”的特点。

在孤山公园的入口处,有一个中国印学博物馆。是国内唯一收藏、研究、展示为一体的国家级园林式印学博物馆。大家看,馆的这个印章,大家说大不大?它高4.2米,有“天下第一印”之美誉,通体用汉白玉所雕造,它也是印学博物馆的馆标。

各位游客们,孤山景区到此就算是游览完毕了。我相信还有好多的游客仍有意尤未尽的感觉。希望大家回味孤山的美丽景色的同时,下次还能有机会再来杭州游玩,再来观赏孤山。那么谢谢大家的合作,使我们这次的游览活动非常顺利地结束。再次谢谢大家!

描写浙江手部护理心得体会和感想四

乌镇地处浙江北端,与江苏省相邻,曾经是两省三府七县交界之处。春秋时期,乌镇是吴疆越界,吴国曾驻兵于此以防越国,当时称乌戌。“乌镇”的称呼,首次出现是在唐咸通十三年。南宋嘉定年间,以市河为界分为乌青二镇,河西为乌镇,河东为青镇,解放后,统称乌镇。

关于“乌镇”一词的由来,还有一个典故。据说在唐宪宗元和年间,浙江刺史李琦妄想割据称王,举兵叛乱,朝廷命乌赞将军率兵讨伐。乌将军武艺高强,英勇善战,打得叛军节节败退。李琦突然在市河河畔挂牌休战,正当乌将军就地扎营伺机再战时,李琦却于当日深夜偷袭营地。乌将军仓促应战,最后连人带马跌入李琦设下的陷阱,被叛军乱箭射死。虽说仗是打输了,但是乌赞将军那种正直、忠诚、爱国的表现,让老百姓十分钦佩。大家为了纪念他,就把镇名以他的姓氏为名,改称“乌镇”。

乌镇二期的西栅景区毗邻古老的京杭大运河河畔,占地三平方公里,由12个碧水环绕的岛屿和72座形态各异的古石桥组成,需坐渡船才可以进入景区。相对一期东栅景区而言,二期的保护和开发更加完善彻底,人和环境、自然、建筑更为和谐。横贯景区东西的西栅老街长1.8公里,两岸临河水阁绵延1.8公里有余,整个景区内保存有精美的明清建筑25万平方米,真正成为了观光、休闲、度假、商务活动的最佳旅游目的地。

草木本色染坊

整个工坊占地2500平方米,地面是青砖铺就的,上面竖立着密密麻麻的高杆和阶梯式晒布架,规模相当庞大。这里除了制作蓝印花布外,还有独特的彩烤工艺流程,而且当时的彩烤色彩也十分丰富,都是从当地的草木原料中提取出来的,像茶叶啊,桑树皮啊,杭白菊啊,都是提取色素的原料。红茶可以染成浅红色,绿茶可以染成浅绿色,杭白菊可以染成浅黄色,桑树皮可以染成浅褚色,因此,这个染坊在当地被叫做草木本色坊。

叙昌酱园

中国是酱油生产起源最早的国家,距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而叙昌酱园是乌镇有历史记载以来最早的酱园,它是镇人陶叙昌于清咸丰九年创立的。

酱园前店后坊,自产自销,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它晒酱的地方。满院子都是青灰色的酱缸,我们从缸身上,斗笠上都可以看到“叙昌酱园”的字样。大晴天的时候,工人们就把斗笠取下,露出盖着蚕丝棉的酱缸,让里面的豆瓣酱尽情的吸收阳光。或许大家要问,为什么要盖一层蚕丝棉呢?首先这是因为要防灰防蚊虫,另外一方面,蚕丝有很好透气性,让豆瓣酱可以在烈日下更好的呼吸发酵。晒的时间大概要3—4个月,直到变成黑褐色为止。

这里是陶家的一个会客厅,旁边还有一些照片,上面是做酱的工艺流程。做酱的工艺比较复杂,要先浸泡黄豆、蚕豆、小麦等原料,再利用竹匾制曲,再发酵,发酵好了加盐水放到外面暴晒,而暴晒的时间是最久的。以前江南一带的人家几乎都是自己做酱的。

亦昌冶坊

亦昌冶坊也是前店后坊的性质,大家现在看到的这口锅被称为“天下第一锅”。明代嘉靖年间,湖州铁匠沈济带着一身熟练的冶炼技术来到乌镇开了个小作坊,当时它是浙西唯一的一家冶铁作坊,因此生意兴隆,发展的很快。这口大铁锅就是同治五年家族生意最鼎盛的时候做出来的,既展示了自家冶炼的高超技能,也展现了他家的经济实力。旁边墙上的照片有关于这口大铁锅的资料记载,我们面前的这一口铁锅,也是根据资料仿制的,并不是真品。

往左走上楼是一个体验区,每个礼拜的二、四、六下午2点到4点,这里会有专门的师傅给大家展示铁锅的制作过程。这个屋子的建筑结构也非常特别,所有立柱都是用石料雕凿而成,因此有“石脚屋”之称,其实这也是为了防止冶炼过程中四处飞溅的火花引燃木料,酿成火灾。这面墙上描绘了冶炼铁锅的所有制作步骤,其中最耗时间,也最难的一步就是给炉子升温,因为要铁水熔化,温度一定要达到1400度以上才行。我们身边这个就是给炉子鼓风的风箱,大家可以在这里绕一圈参观一下。

昭明书院

昭明书院得名于曾在此地读书的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萧统编辑整理的《文选》是我国第一半诗歌散文选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文选》和《古文观止》、《唐宋八大家文钞》都是古代读书人案头必备的文学读本,影响深远。

前方庭院中有四眼水池,四周古木参天,正门入口有明朝万历年间建立的一座石牌坊,上题“六朝遗胜”,龙凤板上有“梁昭明太子同沈尚书读书处”的字样,在文革期间,被有心人涂上了石灰,才得以幸存。

书院的后册是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及作品展览馆。乌镇是文学巨匠茅盾的故乡,自第五届开始乌镇已经成为茅盾文学奖的永久颁奖地,第五届是在乌镇一期东栅,第二期是在我们西栅。

三寸金莲馆

中国封建历史里的缠足现象存在了上千年,对于这段缠足历史,历来都是褒贬不一。这个三寸金莲馆用大量珍贵的实物和图片给大家讲述中国历史上的缠足文化,如此系统全面的介绍,,在世界上也是第一家。

我们现在进的是当初西栅大街大户人家的房子,这里很多景点包括客栈都是把几个大户人家的房子打通建成的。我们现在第一进的地方是做商店用的,主要卖一些工艺品。第二进是蜡像区,让游客了解一下当时裹小脚的场景。这边是我们的女孩到了一定年纪,长辈给她裹小脚的场景。裹脚一般都是在女孩5—8岁的时候,如果年龄太小,脚还很软,可能会裹的不到位,落下终身残疾,没办法走路,如果年龄太大,脚掌就定型了,裹起来更痛苦,而且也裹不漂亮。现在我们到里面的展览馆去看一下。

那个时候就已经有高跟鞋、坡跟鞋了,为的是让脚显的更小些。大家看他们的鞋子都是尖头鞋,那我们现在穿尖头鞋是为了漂亮,为了时髦,那时候他们的脚本来就被绑成了尖形,所以鞋子都是尖头的。当时她们只有大脚趾是不动的,其他四个脚趾都被折断压在脚底板下面,同时还要把脚面骨折断,从而把脚裹成一个弯弓的形状。

大家过来看一下这边的两双鞋子。这是一双富贵高筒靴,是富家小姐或有钱人家的小姐穿的,平常的鞋子都是自己做,做靴子的话就要请专门的鞋匠来订做。这靴子上的花卉是牡丹花,也表示大富大贵的意思。这边这双是专门给古时的歌舞妓跳舞时穿的,脚后跟这个抽屉是放花粉用的,下面还有个镂空的莲花形状图案。跳舞的时候,随着脚步的移动,会有一朵朵的莲花印在地板上,因此这被称为步步生莲鞋。

往里面进去,这些都是小孩子的童鞋,有虎头鞋、十二生肖鞋等等。再进去就可以看见更多的鞋子,这里的鞋子有按种类分,按地区分的。像这几双鞋子普遍要偏大点,因为是民国初年的时候的鞋子,那时候缠脚不是很讲究,所以脚还是比较大的。现在我们看看这些小的,这几双单个的鞋子很有特色,它们都是单个的,叫做订婚鞋。因为当时男婚女嫁都是靠媒婆做媒的,媒婆会把女孩子的绣花鞋其中一只拿到男方家给女孩做媒,而男方的父母就看着这鞋子来选媳妇。他们主要看两方面,一方面看大小,因为当时以小脚为美,另一方面是看鞋的做工,也就是鞋面上的绣花。因为女孩子裹了小脚之后,干不了重活了,只能在家里做些家务活,女工方面当然也是非常看重的,因此挑媳妇主要就是看鞋子的大小和做工这两个方面。

这里还有一双睡鞋,顾名思义是睡觉时穿的鞋子。这鞋的底是软的,睡觉前套在脚上,出门的时候在这双鞋子外面再套一双硬底的鞋子就可以了。

这边有四个地区的鞋,南方的,北方的,中原地区的,江南地区的。其中中原地区的脚型是最漂亮的,像湖南湖北这一带,而且那里做的鞋大多是坡跟鞋。大家都知道,相同长度的鞋子,做成坡跟和做成平跟效果会有很大的差别,做成坡跟后看上去明显更小些。中原地区的女孩有纤骨的称号,她们骨骼长的比北方女孩要小,因此脚也相对小些。而缠脚是要按比例的,缠的过小了会影响女孩子的正常行走,所以北方的鞋子要相对的大一些。

这边是72双精品鞋,这些大一点的是民国时期的,这些有点少数民族味道的是青海地区的,都是从山区农户家收集回来的。

这边还有两双镇馆之宝—两双出土文物。这里是故意放着一大一小两双,做一个对比。这双是北宋年间的,到现在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当时还没有广泛流行缠脚,当时没有缠过的脚是跟我们现在一样,自然生长的,那这个鞋子也是蛮大的,按现在的标准来说有39码的样子。那旁边这双就明显小很多,这是明朝的鞋子,也是从乌镇近郊出土的一双三寸金莲鞋。因为明朝是缠脚最鼎盛的时期,那个时候如果女孩子不缠脚是嫁不出去的。

刚开始流行缠脚是在南朝的时候,李后祖有个宫女叫媚娘,她本身脚比较小,经常在跳舞的时候不穿鞋子,用布把脚绑一下,在棉花上面跳舞,李后祖就赞誉她是“凌云之态”。那时候开始就以小脚为美,到了宋代的时候开始有了三寸金莲的说法。它从宫廷传到一些富贵家庭,再传到妓院,慢慢的开始广泛流行。那时候民间老百姓还不怎么会缠,特别是在农村,农村里的女孩子是家里劳动力的一部分,缠脚后就意味着不能下地干活了。那到了明朝的时候,如果说女孩子不缠脚肯定是嫁不出去的。皇帝朱元璋娶了马皇后,因为上轿时一阵风吹来,把轿帘吹开,露出了马皇后的一双大脚而被人耻笑,于是就有了露马脚之说。

清朝的宫廷里面是不缠脚的,因为满人认为江山是从马背上打来的,缠了脚还怎么骑马呢?康熙皇帝在康熙三年的时候下了一个禁缠令,就是说凡是我康熙元年出生的女孩一律不准裹小脚,可是汉族的老百姓太多了,而且缠足的思想也根深蒂固了,他们还是在偷偷给自己家里的女孩子裹小脚。于是在康熙七年的时候,朝廷就索性不管了,也把这个禁缠令罢免了。真正没有裹小脚是在民国的时候。

这个脚是我们乌镇90多岁的老人家的脚,她这个脚已经不是三寸金莲的小脚了,而是有点畸形。因为这位老人家10的时候父母给她裹了一段时间的小脚,后来又不裹了,但是脚始终长不好,就变成这样畸形的了。

描写浙江手部护理心得体会和感想五

乌镇是浙江的一个水乡古镇,也是一代文豪茅盾先生的故乡。据谭家湾古文化遗址的考证表明,大约在6020xx年前,乌镇的先民就在这一带繁衍生息了。那一时期,属于新石器时代的马家浜文化。

唐时,乌镇就隶属苏州府。唐咸通十三年(872)的《索靖明王庙碑》首次出现“乌镇”的称呼。乌镇称“镇”的历史可能从此开始。乌镇的建镇史有1200多年了,京杭运河穿镇而过,历史上曾以河为界分为乌、青两镇。河西为乌镇隶属于湖州府乌程县,河东为青镇隶属于嘉兴府桐乡县,至直1950年乌青两镇才正式合并,统称为乌镇,属桐乡县,隶嘉兴,到今天。

乌镇景区是20xx年1月1日正式开放的,尽管开发较晚,但是起步较高,保存得特别完整,整个开发过程坚持了“以旧修旧、整旧如故”的原则。现在景区里面依然有老百姓居住,并没有因为旅游开发而把他们全部搬走,他们原来怎么生活现在几乎仍然怎么生活,乌镇也因此悠然自得原汁原味,是生活着的古镇!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条小河名为东市河,水深有3米,是活水,连通京杭运河。河对岸的古民居里现在还有老百姓居住的,所以乌镇是一个真正的活着的水乡古镇。

在这边不远处可以看到一座特别有特色的石板桥——逢源双桥。跟一个成词结合起来就是说左右逢源的意思了,还可以看到在这座桥上面有一个廊棚,所以也称为廊桥,桥的下面还有一排水栅栏,在当时这排水栅栏相当于一座水城门的作用。

过桥以后,首先来到的是财神湾,原先这不叫财神湾,而叫转船湾,乌镇的水系比较特殊,呈“十”字型,越到栅头河道越窄,船只也不易掉头,所以当地人就在这儿开塘挖河造了一个能转船的地方,同时为了区别于其它的地方的转船湾,便借用前面的财神堂命名为财神湾。

回过头可以看到的是一家叫“香山堂”的老药店,它的规模尽管小于杭州的胡庆馀堂,但是也有120多年的历史了。它是由宁波药商陆庆馀创建的,并由他的孙子陆渠清将药店搬到这里,在柜台四周约有三百多只药材柜。

看完药店接着往前走,接下来看到的就是刚才所说的财神堂了,在乌镇历来都有接五路的习俗,所谓接五路就是接五路财神,东南西北中各有一位,而这一位财神就是东路的文财神比干,比干是商朝的一位丞相,他为官正直,对君王忠心不二,直到后来自己的心都掏给了商纣王,当时百姓为此很敬重比干,特别是一些商人,他们认为做生意就应该诚心诚意,象比干一样,所以比干奉为财神。

现在我们所走的这条街叫东大街,全长1300米,走的都是旧石板路,两旁都是古民居,整条街上还居住着350多户人家有将近1000的人口。望过去特别整齐干净,因为开发时把所有的三线两管全都下地了,现在两旁人家家里都是有水也有电的,并家家户户帮他们装好了抽水马桶,污水也不排到旁边的河里了,因此旅游的开发也改善了一定的居住环境。

描写浙江手部护理心得体会和感想六

各位游客:

你们好!杭州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七大古都之一,历史上素有“东南佛国”之称。那“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意境今天在杭州仍能感受到。现在我们已经到了灵隐景区。灵隐景区不仅有闻名全国的千年古刹灵隐寺,还有古代石窟艺术瑰宝飞来峰造像。这里名山名水、名人逸事、名泉名亭、名寺名佛融为一体,形成了一个幽雅、秀丽、文化氛围浓郁的仙山佛国。

请看这里写有“咫尺西天”的照壁。“咫”是我国周代计算长度的单位,约八寸,“咫尺”是距离很近的意思,意思是说,从这里只要再往前迈一步就是佛国世界灵隐寺了。现在就请各位游客随我进入景区游览。

“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孤”。我们眼前这座海拔 168米奇秀的小山峰,就是苏东坡诗句中所提到的飞来峰了。相传再1600多年前,印度高僧慧理来到杭州,看到这里奇峰怪石,风景绝异,惊奇的说:“此乃中天竺国灵鹫之小岭,不知何时飞来”?因此后人命此山为飞来峰,又名灵鹫峰。还有人说,飞来峰是从峨眉山飞来,并流传着济公活佛抢新娘救生灵的故事。这真是“山不在高有仙则灵”。

其实飞来峰形成于地质史上的二叠纪时期,已有2亿年历史,是一座石灰岩山峰。它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质地松软,易受水蚀和分化,长年累月就形成很多形状迥异的岩洞,大自然造就了“无石不奇、无水不清、无洞不幽、无树不古”的飞来峰。特别珍贵的是,在天然岩洞里和山崖上,布满了五代至宋、元时期的大批石刻造像,保存较为完整的就有338尊,这些精湛的雕刻艺术品不仅给奇峰秀石增添了神秘色彩,而且使飞来峰成为我国石窟造像中的艺术宝库。

青林洞

好,现在我们来到了飞来峰东南侧最大的一个洞,叫“青林洞”。又称“老虎洞”,因洞口形似虎嘴。请大家抬头观看位于青林洞口上方的三尊大型佛像就是“华严三圣”:中间是“毗卢遮那佛”,是佛教密宗中最高的神;左边是文殊菩萨;右边是普贤菩萨,这龛佛像建于公元1282年,是元代作品中最早的一龛。

在华严三圣旁有3尊小佛像,人称“西方三圣”,它雕刻于五代后周广顺元年,即公元951年,这是飞来峰所有雕刻中年代最早的作品。中间那尊叫阿弥陀佛,他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又称无量寿佛、接引佛;两侧分别是他的左右胁侍大势至菩萨和观音菩萨。这件作品虽然已经风化,但仍可以看出五代时期的艺术风格,其制作是相当工整、精湛的。

让我们再看那洞口右边的崖壁上,刻着是佛教故事《卢舍遮那佛会》浮雕,这是飞来峰中雕刻最为精湛的作品。石龛里,正中坐在莲花座上的是卢舍那佛,他是佛教密宗的最高神。文意光明普照众生,故名大日如来佛。卢舍那佛头戴宝冠,身披袈裟,双臂上举,做说法状,左右两侧骑在狮、象之上的是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还有四大天王和四菩萨像,再加上随身供养一共15尊。龛外还有两个“飞天”浮雕,都是北宋乾兴元年1020xx年的作品。这造像手法精炼、灵巧细致、富有装饰趣味。

洞内除了古代石刻外,还有不少济公传说中的遗迹。我们前方这块酷似石床的岩石就是“济公床”。传说济公常在洞内喝酒吃狗肉,吃饱喝足了便在床上呼呼而睡。现在请大家沿左边小洞猫腰进去找一找,济公的“手印”。看!这巨大的手印就是济公为救被飞来峰压住的小孩,用力顶开倒塌的石块而留下的,下方还留下一顶济公常戴的宋代船型“帽子”。

请看这洞壁上还有雷公和凤凰浮雕,雷公肩生双翅,似在空中怒目俯视,在浓云急雨中布雷吐电,驱除妖魔,那嘴衔花朵引颈展翅的凤凰,则在风雨中飞翔,栩栩如生。这些都是北宋的作品,北宋期间雕塑的罗汉像多数面形方圆,表情呆板,服饰线条生硬,身躯高大。当然也有精品,等一下我们看到的大肚弥勒就会让你大开眼界,惊叹不已。

理公塔、宝藏神大夜叉王、金刚手菩萨像、龙泓洞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看到的是“理公塔”,这座“理公塔”是为了纪念灵隐寺开山祖师慧理和尚而建的。据说,慧理圆寂后他的遗骨就存放在塔下,现在的塔是明代万历十八年重建的,塔为实心,七层六面,一层为塔基,二层刻塔铭,三层刻《金刚经》,四层以上是佛像,古朴沧桑的理公塔见证了一个印度和尚不远千山万水来到中国弘扬佛法的艰辛。

塔旁这两尊石刻都是为元代作品。左边这尊大腹便便、面带微笑的就是西藏喇嘛教中的财神,全称“宝藏神大夜叉王”。它身上披挂着用鲜花串成的璎珞,戴着金银珠宝串成的项圈、脚镯,全身珠光宝气,右手执一颗大宝珠左手握着口吐串串珠宝的银鼠,右脚还踩着一只大海螺。据说他掌管天下无尽珠宝,据佛经上讲,只要按照上面的这种样式绘制刻出“宝藏神大夜叉王”那么想要什么就有什么。

右下方这尊为金刚手菩萨。金刚手就是夜叉神,按喇嘛教密宗的形象应该是十分凶恶的,可这里我们看到的金刚手却头戴宝冠,右手举金刚杵,身围飞舞飘带,一脸孩童的天真雅气,完全打破了密宗仪式。它是唐宋传统风格同藏、蒙民族艺术结合的一件艺术品。

各位游客,我们面前这个洞叫龙泓洞。龙泓洞洞口右侧有一组结构完整,形象逼真的反映佛教历史题材的浮雕,长约6.6米,高1米。描述了《白马驮经》、《唐僧取经》以及《朱士行取经》的故事。唐三藏十分虔诚地双手合十,缓缓前进。这组浮雕说的是唐代高僧玄奘于贞观三年从京都长安出发西行,跋山涉水,克服了许多困难,终于到达北天竺摩揭陀国,拜见戒贤法师的故事。第二组是曹魏僧《朱士行取经》的故事。朱士行左手提棍棒,右手牵匹马,大步前进。第三组是《白马驮经》的故事,说的是东汉永平十年,汉明帝派遣蔡谙等人去西域求佛法,在月氏国遇到来自天竺的僧人摄摩腾、竺法兰,便请他们到北都洛阳传教。这些雕刻结构完善,形象生动地讲述了中国历史上内地僧人到国外去,外国僧人到中国来的宗教文化交流活动,具有写实风格。

大肚弥勒:

各位游客,整个飞来峰最引人注目的要数前方对面崖壁间那尊袒腹露背,笑脸相迎的大肚弥勒佛了。它是整个飞来峰造像中最大的一龛,长9.9米,高3.6米。您瞧,他慈眉善目,安然坦坐,一手按布袋,一手拿念珠,在两旁十八罗汉的拥簇下,他“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这尊雕刻于公元1020xx年宋代杰作已成为飞来峰造像的标志性作品。佛经说,弥勒佛是释迦牟尼的接班人,在释迦牟尼涅盘后再过56亿七千万年,弥勒佛才能够来接班,被称为未来世佛。那么,前面这尊“大肚弥勒”是不是佛主的接班人呢?不是的,据佛经记述弥勒和释迦牟尼一样,是位印度僧人,身披袈裟,面容端正.如今我们看到的弥勒佛是根据五代后梁时浙江奉化契此和尚的形象凿刻的,因为他肚皮极大,又整天乐呵呵地背着布袋游街窜巷,济乐好施,总是“行也布袋,坐也布袋放下布袋,多少自在”。人们总是叫他“布袋和尚”。他在奉化岳林寺圆寂时口中念到:“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后来人们都认为布袋和尚是弥勒的化身,重降人间救助众生,就有了中国式的大肚弥勒。大家知道大肚弥勒为什么如此开心吗?因为“眼前都是有缘人,相亲相近,怎不满腔欢喜?”所以大家有缘相聚一游,人生烦事当一笑了之。

大家请看,那骑着青狮的雕像就是四大天王之一的北方多闻天王,他既有护国护法之任,也兼有财神之责,别名“施财天”,因而有“佛教财神”的称号。造像高2米,身披盔甲,脚蹬武靴,手持宝幢,形象威武,是古代武士的再现。这尊飞来峰造像是五代时期的代表作品,体现了元代密宗造像的特点。根据龛内题记推断,极有可能是忽必烈的宠臣杨琏真伽雇工所刻。元代僧官杨琏真伽在任江南释教总统十余年间欺压百姓,强取民财,盗挖南宋皇陵,后被朝廷追究查办,但元世祖忽必烈将其赦免。他为了感谢元朝朝廷的恩典,祈求自己世寿延长,而组织人员在飞来峰刻下大批石雕造像。请看,在多闻天王像的左侧有三尊僧像,居中的和尚头披葛巾,圆脸宽鼻浓眉细眼的可能就是杨琏真伽像。

自到唐代我国佛雕艺术主要集中在北方,自晚唐以后趋向衰落,而飞来峰的五代、宋、元造像正好弥补了这个空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五代杭州是吴越国的都城所在地,当时的国王宠信佛教,大规模的建造寺院。有据可查的就有200余所。石窟造像也盛极一时。飞来峰是浙江省内最大的一座摩崖造像群。1982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壑雷亭、冷泉亭

各位游客,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黛瓦丹柱的亭子称:壑雷亭。相传是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第十世孙赵与担任临安知府时所建,取名来自苏东坡的诗句:“不知水从何处来,跳波赴壑如奔雷。”

与壑雷亭相邻的便是有名的冷泉亭了,冷泉亭由唐朝杭州刺史元兴所建。最初建于冷泉溪流中,后被山洪冲毁,明万历年间又在岸上重建,白居易曾说:“东南山水应唯杭州为最,杭州尤以灵隐为佳,而灵隐又以冷泉亭为首”。一直以来冷泉亭以“山树为盖,岩石为屏”一直是人们流连聚会休憩赏景的地方。亭内原有一块“冷泉亭”匾额,唐代白居易书“冷泉”二字,200多年后,宋代苏轼又补了一个“亭”字,二公书法风格不同,朝代不同,而其墨迹能同处一匾,堪称古今一绝。但这块亭匾早在明朝时就已经不见了,现在我们所见匾额上“冷泉亭”三字为郭华若将军所书。

描写浙江手部护理心得体会和感想七

各位游客们,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西塘古镇。

西塘地处杭嘉湖平原,属浙江省嘉善县,地处江浙沪三省市交界处,距上海90公里,杭州110公里,苏州85公里,交通十分方便。西塘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也就是2420xx年前,就是吴国和越国的相交之地,因此有“吴根越角”之称。西塘全镇总面积83.61平方公里,其中古镇区面积1.01平方公里,人口近6万。相传春秋时期吴国伍子胥兴水利,通盐运,开凿伍子塘,引胥山(现嘉善县西南12里)以北之水直抵境内,故西塘亦称胥塘。因西塘地势平坦,一马平川,又别称平川,斜塘。在唐开元年间就已建有大量村落,人们沿河建屋、依水而居;南宋时村落渐成规模,形成了市集;元代开始依水而市渐渐形成集镇,商业开始繁盛起来;明清时期已经发展成为江南手工业和商业重镇。“春秋的水,唐宋的镇,明清的建筑,现代的人”,是对西塘最恰当不过的形容。西塘风景秀丽,人才辈出,文化底蕴深厚。

据统计,历史上这里曾出过进士十九人,举人三十一人。杨茂、张成是西塘两位元代工艺美术大师,雕漆巨匠。他们的作品出神入化,尤其是雕漆中的剔红技法达到了顶峰,代表了元代漆器作品的最高水平。周鼎与陈舜俞、吴镇并称“嘉善三高士”。他在《萍川十景诗》中描绘了西塘许多的景致,如西塘晓市、北翠春耕、南泓夜泛、环秀断虹、雁塔湾头等,揭示了古镇西塘当时的生活场景,展示了西塘一幅幅美丽的画卷。顾锡东:著名剧作家。原浙江省文联主席、浙江越剧院院长。顾锡东一生致力于越剧的创作,写下了大量剧本,其中以《五女拜寿》和《汉宫怨》最为著名。西塘素以桥多、弄多、廊棚多而闻名。西塘民风淳厚,橹声悠扬,到处洋溢着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特有的人文积淀。很多明清建筑在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之后大多仍保存完好,依然是街衢依河而建,民居临水而筑,大有“小河穿市过,人家尽枕河”的味道。除此,西塘还有“桥多、弄多、廊棚多”的特点,在1平方公里的老镇区内就有石桥27座,古弄122条以及千余米长的廊棚。游人到此,不仅可以领略到小桥流水、错落有致的明清古建筑,还可以置身期间,亲身感受古朴、安逸、原汁原味的水乡风情,西塘古镇共有十一个景点,每个景点都以其特有的内涵向游人展示着西塘厚重的历史文化与独特的人文风情。

护国随粮王庙俗称“七老爷庙”,始建于明代末年。在西塘有个真实感人的故事。明代崇祯年间,嘉善一带闹旱灾,乡野颗粒无收,处处饥民。当时有个姓金的老爷,家中排行老七,人称金七,是个朝廷押运粮食的小官,他专门在运河上押送粮船。一天,金七督运皇粮路经西塘,见鱼米之乡的百姓挨饿,在岸边围着求粮食,动了恻隐之心,将运粮船队所有粮食尽施于民。皇粮给了百姓,可是欺君之罪,金七知道逃不过惩罚,投身于雁塔湾的河里,自尽了。当地百姓为了纪念这位舍己救百姓的好官,集资造了一座七老爷庙。七老爷投河自尽后朝廷查清真相,追封为“利济侯”,后又加封为“护国随粮王”,七老爷庙也同时改名为“护国随粮王庙”。每年的农历四月初三七老爷生日,西塘要举行庙会,大家把七老爷、七夫人两尊行宫抬出庙门,从晚上十一点出发,各按预定路线巡游,一路旗帜飘扬,锣鼓震天,鞭炮齐鸣,浩浩荡荡巡游,镇上经过的许多地方都搭了帐篷,供七老爷与七夫人在帐内稍歇受供,到次日下午才回到庙中,然后在庙内开始演大戏,连演三天。场面热闹非凡,现在四月初三已成为西塘人一年中最大的民间节日。

在七老爷庙里还挂了很多形似叶子的香包,称为秋叶,因为秋天象征着丰收,这些叶子都是当地60至70岁的老人家手工缝制的。两侧大柱上的对联:“旱裂连阡,施赈活人万众。仁留金邑,追恩长祀千秋”。虽只有短短十个字,但记述了七老爷那一段可歌可泣的事迹。

醉园从严格意义上来说,醉园并不是一个景点而是西塘家庭文化的具体展示,这是一户王姓人家,世居西塘。这座宅院前后三进,住着祖孙三代5口人,主人王亨是一位年近七旬的版画爱好者,几十年来,凭借着自己对版画艺术的满腔热爱,创作了无数版画作品,并先后在全国各大报纸发表,受到了专业人士很高的评价,在父亲的影响下,儿子王小峥也爱上了这门艺术,父子俩的作品大多以水乡为题材,构思新颖,刀法圆润,风格清新秀丽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醉园的总体建筑为江南园林式,醉园的名字是主人醉心于四书五经的诠释,体现了西塘人浓愈的文化氛围,园内有座百年历史的古砖台,期间假山、秀水、清苔、古藤,仿佛在向你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园内另有一小砖桥,高约一米左右。虽然桥小,但人可以从砖桥上走过,是西塘具有使用价值的最小的砖桥。

石皮弄——这条是我们西塘的西街,汇聚了西塘的众多名点小吃。好了,各位游览到这儿,我们已经见识了西塘“桥多、廊棚多”的特色,现在我就带大家去看一下我们西塘的弄。有人说西塘的弄堂是西塘人的命脉,此话有一定的道理。弄堂作为市镇及宅屋建筑的一个部分,也有着它深邃的历史背景,它对西塘人内秀的文化性格有着一定的影响。您现在所看的这条“石皮弄”就是西塘122条弄中最有代表性的一条弄了,它全长68米,由216块石板铺成,最窄的地方0.8米,最宽也不过1米。石皮弄两边山墙8米高。因为石板很薄,平均厚度只有3—5工分,下有一条很长的下水管道,所以石板就象皮一样的覆在上面,故此得名“石皮弄”。对面出来,有一种狭路相逢的感觉。走进石皮弄,我们来到的是尊闻堂。尊闻堂是西塘古老的民间建筑。厅内梁柱粗大,雕饰精美,各种龙纹及花卉布满柱梁。更为叫绝的是厅堂主梁镌刻的巨幅“包袱巾”,由一百个“寿”、“万”字及蝙蝠组成百寿图案,所以“尊闻堂”又名“百寿厅”。下面我们去看一看石皮弄最深处的人家━━静怡轩,静怡轩原为王宅的第七进,清朝建筑,现在厅堂及卧室陈设颇具明清风格,集览、食、住为一体,满足您“做一天西塘人”的愿望。

王宅——种福堂我们现在来到的地方叫王宅,系清代王氏私邸,王氏源起宋御营司都统制王渊,王渊护驾宋高宗赵构南渡,但伴君如伴虎,王源败落了。其子孙隐没于杭嘉湖一带。清顺康年间,其中一脉子孙移居西塘,兴此宅第,前后七进加一后花园,为典型的明清民居风格。大家有没有发现,王宅的大门建造得比较小,这种风格是属于先抑后扬的,主要是因为当时江南地区常年有倭寇进犯,王氏家族为了财不外露,故把门面做的比较小。进入这儿是个天井,这里是一个砖雕门楼,在古代砖雕门楼可的都是主任家的家庆,但在这儿王老爷却把自家的福气刻在上面了,在古代何谓福呢?多子才多福,这王老爷确实有福,生了八个儿子,于是把八个儿子的名字刻在两座门楼上。这“元享利贞”,是王老爷前四个儿子的名字了,分别代表其四个儿子的名字:王元、王亨、王利、王贞;“元享利贞”两边牡丹和灵芝,而在最底下,刻的是一条弯弯的鲤鱼,这鲤鱼寓意的是年年有余,而不是鲤鱼跳龙门了,因为王家的祖辈没落了,这后人对功名已经淡漠了,还是在这里安居乐业好啊。知道了王老爷前四个儿子的名字,想必非常有兴趣了解王老爷后四个儿子。

走道这儿,你看到在整个建筑“先抑后扬”的扬字就在这儿了。这座门楼上就是王老爷后四个儿子的名字——“维和集福”。维,就是家合万事兴;最高的地方,你看到的是蝙蝠,这蝙蝠象征福气,设置在门楼上就是五福临门了;而在下面是和和二仙,传说故事中象征和和美美的两位神仙了;在字的两边,是花中的四君子—梅兰竹菊,但因为年代久远,你看这竹子已经剥落了,但为了保持原貌没有修复;整个地方大门平时是不开;整个天井你还可以看到两口大缸,美其名曰太平缸,那就是古代消防设施了。现在进入的是主人家的第三进,为正厅,即“种福堂”,种福堂,一个播种福气的地方。而连接第二、三进单元的是陪弄、大墙门、天井。种福堂中心宽12米,有十四扇落地长窗,楼面铺一尺见方的厚方砖。厅堂正中央悬挂有康熙年间翰林侍读学士海宁陈邦彦题写名为“种福堂”的匾额,厚重端庄,凛然一股正气,以告诫后人:“平日多行善积德,日后定能使子孙得福”。陈邦彦是翰林学士,皇帝的伴读,整块匾额保留下来也是很不易的。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福自然得福。此建筑的特色为砖雕门楼精致,有至今西塘保存最完好的两座砖雕门楼。种福堂正厅的楼板非常结实,楼板的上面竟也铺有方砖,说来几乎不可信。原来,主人怕楼板上传下来的声音会惊动尊贵的客人,尤其是楼上女客的方便之声,对客人不敬。楼上的方砖铺得更紧密,砖下还有黄沙和石灰铺底,结硬后相当牢固,用一盆水泼酒在地,也滴水不漏。另外,优质方砖对屋子里的空气湿度有调节作用,空气中水分多时,它会利用微细孔吸附多余的水分,当屋子干燥时,它会释放出贮存的水分,这种堂楼结构是江南居宅的一色,大其他地方很见到。

从种福堂出来,现在我们走的这条街叫“西街”,如果您留意看一下您就会发现街两侧的弄堂特别多,就是因为我们西塘以前有很多深宅大院形成的。现在我们再来走一条过去老房子里的“陪弄”。陪弄是宅屋的边弄,与建筑主体相连,一般来说这种宅屋较大较深,主人都是大户人家,平常是不开正门的。陪弄的作用是连接边门,让一家人进出。解放后许多大宅作了房改,一座大宅就有好多人家居住,陪弄也就成为宅内住户的公共通道。这样的陪弄在镇上很多。陪弄不见阳光,没有窗户,非常暗,这也是江南水乡大户人家建宅的一种风俗。“银不露白,暗可藏财”。

西园——走过这条弄我们就来到了又一个景点---西园。西园系明代朱氏私邸,园内有树木、花草、假山、亭池,是当时镇上风景幽美之处,也是目前西塘古镇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座私家园林。大家进门发现这里的门槛特别高,俗话说“宰相门槛高三尺”,这也印证了此园主人地位确实比较高。进入门厅,迎面是一个“照壁”,一方面说明了江南人家“财不外露”的秉性,另一方面,我们可以看见,照壁上面的图案,四个角上画的是四只蝙蝠,在古代,蝙蝠的“蝠”与福气的“福”字同音,寓意“四季有福气”;照壁中间是一个“寿”字,整副照壁的寓意即是“福寿双全”。民国初,园内设茶室、供人游览,当时吴江诗人柳亚子创办的第一个爱国诗社——南社,西塘就有17人参加。民国九年(1920xx年)柳亚子邀友南来西塘与镇上的南社社友在园内吟诗欢歌,鼓吹革命,并摄影留念,一时传为佳话。建国后该园一度失修废弃,1993年,西园重建,辟为一公园。1997年,当地政府为纪念当年南社爱国壮举,重修西园,并陈列南社有关史料,以供瞻仰。西园系明代朱氏私邸,为江南大户人家建筑,园内有亭台楼阁、假山鱼池,是当时镇上风景幽美之处。民国9年春,吴江柳亚子偕同陈巢南来西塘,与镇上文友余十眉、蔡韶声、陈觉殊等在该园吟叙合影, 仿北宋李公麟所画表现苏东坡、米芾、黄庭坚等人雅集的《雅集图》,将照片取名为《西园雅集第二图》。现在园内有“朱念慈扇面书法艺术馆”、“百印馆”、“南社陈列室”等展厅。“朱念慈扇面书法艺术馆”展出了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朱念慈先生的精品扇面一百余件,朱念慈是我国现代扇面真金书法艺术的杰出代表人物之一,1920xx年出生,浙江嘉善人,祖居西塘,曾任中国美术学会高级会员,浙江工艺美术学会顾问。一生致力于书法艺术,并首创真金微楷万字扇,功绩卓著,技艺超群。 “百印馆”里陈列着由杭州西泠印社组织的国内外百名篆刻家篆刻的一百枚反映西塘风情风貌的印章,印花和边款。这百枚印章表现的是西塘百景。其中有原“平川十景”(明代镇人周鼎所作的十首诗)、“平川新十景”、西塘八景、西塘的古厅堂、砖雕门楼、桥弄河街、西塘的老字号和民间艺术等。“环秀断虹”“烟雨长廊”“送子来凤”这些原本就已经相当动人的名字 ,被凝固在方寸之间,平添了几分气质,给西塘以另外的一种韵味。以提倡民族气节,推翻封建的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和政体为志的南社,是在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革命浪潮汹涌澎湃的激荡下,于1990年11月在苏州秘密成立的。南社的主要发起人为陈去病、高旭、柳亚子。参加第一次会议的17名社员中,有14人为同盟会会员,由此可见其革命气氛的浓厚了。南社是一个革命团体,它主要是以文字鼓吹反清革命,与同盟会互相呼应,成犄角之势。一时京、沪、苏、浙、湘甚至南洋等地不少报纸,都为南社社员所掌握。“欲凭文字播风雷”(柳亚子语),为反清民族民主革命大造声势。在西塘参加南社的社员有十八人之多。其中有余十眉、李熙谋、郁左梅、沈禹钟、江雪塍等。他们留下的诗词文章,指点江山,评说时政,是当时小镇文人倾向革命的真实写照。柳亚子南下广州以后,逐渐远离西塘诸友,南社在大革命的浪潮中也四分五裂。但西塘的一班社友又组织成立了胥社,由江雪塍出任社长,宗旨不变、人员不变,可以说是南社在西塘的延伸组织,他们的诗文绝大多数都保留了下来。

薛宅纽扣展——走出西园,我们将去的是薛宅,与清朝官府建筑种福堂所不同的是薛宅是一个民国时期商住民居,整个建筑为砖木结构。薛宅建于民国十五年(1920xx年),原址为一南货店,遭火毁后由薛姓建造而成。由于薛宅处于繁华的商业地段,其格局为前店后宅的结构,前后两进,前临街道后依河,为本镇典型的商住民居,走进薛宅,我们又可以看到一座砖雕门楼,上刻有“垂裕后昆”四个字,这就表示薛宅的主人希望自己创下的这片基业可以永远保存下去。薛宅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浅,虽说前后有两进,但两进之间连接紧凑,从高处看,“回”字形的屋中镶嵌一个天井,连成了一片;二是简,没有陪弄,一律从大门进出,另外整个建筑的装饰非常朴素简单,并没有花哨的雕饰;三是亮,一反传统的以暗为上,暗能藏财的习俗,所有的窗都配有玻璃。现在,薛宅正展出着一些由西塘居民私人收藏的民间用品,这些民间收藏品以西塘地方文化为主要内容,以苏州区域文化为背景,展示江南水乡民俗风情。薛宅现辟为纽扣展大家可以自由参观一下。西塘是中国纽扣之乡,有纽扣生产企业近五百家,年产值10亿元,产量占全国生产交易的40%。纽扣馆位于西街上,共有六个展厅:古代纽扣展示区、近代纽扣展示区、现代纽扣展示区、贝壳纽扣生产工艺流程展示区、纽扣应用区、中国结展示区。贝壳钮扣是我国第一代的专业钮扣,地处杭嘉湖平原的水乡西塘贝壳原料极为丰富。记得过去衬衣上的小田扣就是用江南盛产的蚌壳做的,小小的衬衣田扣,从冲剪、磨光、打孔、漂白、整形,当时的钮扣生产机器大都用人力脚踏操作,完全是手工方式,是一种纯体力的劳动,在“纽扣博物馆”内专门有师傅现场演绎贝壳纽扣生产工艺流程。可以说,钮扣馆的开馆开创了中国钮扣史上崭新的一页,也为有着钮扣之乡的西塘增添了一道新的风景线。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