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莲花心舞蹈心得体会报告 莲花心舞蹈视频原版(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22 23:00:55 页码:10
莲花心舞蹈心得体会报告 莲花心舞蹈视频原版(4篇)
2022-12-22 23:00:55    小编:ZTFB

当我们备受启迪时,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优质的心得体会该怎么样去写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最新心得体会范文大全,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主题莲花心舞蹈心得体会报告一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广州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

番禺莲花山是广东省重点风景名胜区,位于番禺市东部珠江口狮子河畔。莲花山由48座红色砂岩低山组成,海拔最高为108米,占地2.54平方公里。其中有座麒麟峰,因峰顶上有一块酷似莲花的岩石,所以后人把这座山称为莲花山。

莲花山在古时候是一个石矿场,经几百年的采矿,莲花山上或悬崖峭壁,或奇岩异洞,或嵯峨幽邃,或雄伟挺拔,形成了天然与人工相结合的独特景观,堪称岭南一秀。主要景点有:宽敞而酷似莲花瓣的莲花石;气势轩昂的燕子岩;洞内怪石遍布的八仙岩;凌空壮观、酷似人工石林的飞鹰岩以及落莲洞天、三棕叠嶂、南天门、云梯、石廊、石峰、无底洞、白莲池、观音岩、神仙桥等。

建于明朝万历四十年(公元1620xx年)的莲花塔,则是莲花塔景区的代表。莲花塔又名文昌塔,该塔由于雄踞在珠江入口处,是给往来的船只测定方位和指点航向的坐标,故有"省会华表"的美誉。莲花塔是八角形的楼阁式砖塔,高50米,外观9层,内分11层,红色的墙,绿色的琉璃瓦,八角攒尖顶。游人登塔远眺,可饱览浩瀚壮丽的珠江景色,观晨曦夕阳、潮起潮落的。

始建于清代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的莲花城,面积约1万平方米。原为清政府在珠江口设防之用。历史的沧桑点点凝结在古意十足的城池之间,令人回首百余年前的那段往事;

莲花山有"广东长城"之称,是重要的军事要地。鸦片战争时,林则徐率兵在城内驻防,设立了防止英军入侵的第二道防线。现在的莲花山兴建了一座仿清兵营,游人在这里可以体会清代兵营的况味,追忆鸦片战争时期的历历往事。

观音胜境之内,莲花朵朵,"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再配以金身的望海观音像,果然气魄非凡,令人如入"净土",顿生敬畏之感。

南越王劈山取石

秦末汉初,赵佗在岭南割据称王,派人找寻适合建造宫殿的建筑材料。南越国人在狮子洋畔惊喜地发现这一片连绵千米的红色砂岩,它质地坚硬、均匀,密度高,色泽鲜艳,是建造气势恢弘的宫殿的最佳选择。自此,一场开山劈石的人与自然之战拉开序幕。

至今,我们看到那高几十米、与地面垂直的赤壁丹崖,依然无法想象它是如何在一凿一锤中诞生。从莲花山南的莲花岩起,折而向北伸延,偏东至莲花山渔港地基,形成一条南北长约1500米、东西宽50~200米、开采深度30~40 米的采石带,开采面积达33万平方米,大约一共取石料300多万立方米。

当时,莲花山不与陆地相接,只是南海中的一个孤岛。南越人去采石,必须航海。自古善作舟的南越人,当时造船技术已经很高,采石后,他们行海道抵达当时广州江岸,将石运至南越国宫署。

除了南越国宫署,1983年广州象岗山发现的南越王墓,经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新技术研究室鉴定,其建筑墓室所用的石料,与莲花山的砂岩石相似,两者的石质组织、硬度等完全相同,可以基本确定,该墓石材主要采自莲花山。

暴利驱动采石兴盛

"莲花山古采石场应是国家所为,因为需要很大财力、人力和技术手段才能办得到,并且是在一个相对集中的时期内采石的。这里采石历史之古老、开采之规范、技术工艺之高超、规模之宏大、遗留面之美观,在我国甚至世界范围内都具有典型意义。"刘金山说。

西汉以后,莲花山的采石,在宋代至明末清初之间,继续进行着。当时,红色砂岩是使用得最广泛的建筑石料,用于城基、官衙、祠堂、寺庙、民宅等建筑。

屈大均所著的《广东新语》中写道,当时一些"亡命奸徒",在莲花山"蜂屯 蚁聚",凿石纲利,牟取暴利,"岁致金以十万计",可见当时在利益驱动下,莲花山的采石业进行得如火如荼。根据番禺博物馆提供的资料显示,宋、明之间,在莲花山的大量采石工,聚居于"石墟",即今天石楼镇田步头一带。

几个世纪过去了,当年的亭台楼阁湮没在历史的尘烟中。遗留至今的古城墙却见证了这段兴盛历史。广州越华路发现的宋代城基遗址,其城基的红砂岩石块,石料规格与莲花山开采的相似,有的城砖侧印有"番禺县"三字。明代洪武十三年,即1380年,永嘉侯朱亮祖扩建广州旧城,修葺了120xx多米长、6米多高的城墙。今天在越秀山还留有明代古城墙遗址,修筑城基的红色砂岩,大部分来自莲花山古采石场。

开禁之争旷日持久

私人开采石料,遭到视莲花山为风水宝地的当地人的强烈反对,一场旷日持久的 开采与禁采之战,自明代以来不断进行着。明代万历七年,即1579年,因为陈言达私采石料,被"邑侯沈思孝封禁",这是第一次见于史料的禁封。然而,在利益驱动下,明里暗里,禁、开之间的斗争根本无法平息。

至清朝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莲花城和番禺学宫(今农讲所)分别立碑,永远禁止开采。两块碑至今都已经消失,在当年,这标志着开禁之争的结束。

莲花山古采石场在清代的停采,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建筑材料的更替。随着生产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清代开采花岗岩的技术日益成熟,与红色砂岩相比,花岗岩更坚硬、更不易被风化,清代的城墙墙基已经开始使用花岗岩。就这样,渐渐地,莲花山古采石场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留下凿痕累累的陡壁峭崖,供后人凭吊。

人工无意夺天工

初夏的一个清早,沐浴在灿烂阳光中,我们来到了莲花山旅游区。据莲花山旅游区办公室副主任张发俊介绍,整个莲花山本身就是一个采石场,不少地方都可以找到当年采石留下的痕迹。其中狮子洋畔集中分布着15个石场,分别是:燕子岩石场、剑门石场、狮子岩-观音洞石场、百福图石场、莲花山-南天门石场、飞鹰岩石场、海仙池石场、八仙岩石场、无底洞石场、顺景岩石场、树抱石石场、大佛洞石场、碧莲池石场、四方池石场和洞天波月石场。

南天门边"莲花"开

从波光潋滟的莲花湖出发,往东南方走约数十米,看到一处古石场留下的坑谷,谷中有水,谷口岩壁最窄处,有一条长约8米、宽约1.5米的石拱桥,美其名曰"神仙桥"。从坑谷边经过,可以到达一处平地。映入眼帘的是大约10米高、状如莲花的巨石,上面刻着"莲花石"三个大字。只见这里赤壁丹崖,历经沧桑,断面却如斧砍刀削般平整,垂直而下一条条因流水溶蚀而留下的灰白色水痕。

莲花山,因莲花石而得名。莲花石旁边便是"南天门",人们认为,穿过这里便进入一个如诗如画的南国仙境。事实上,那是在厚层砂岩里凿开的宽约10米、门墙厚近10米的城堡式大门。以前,这里是石工们把石头运往莲花山海边的通道。走在"南天门"里,两侧整齐有序的钎痕痕迹依然清晰可见,抚摸上面斑驳的砂岩,耳畔仿佛响起凿石的丁当声,先民们艰辛劳作的景象仿若在眼前。

张发俊介绍,从莲花石、南天门一带,可以眺望到高耸在山端、被喻为"省会华表"的莲花塔。大约在1785年,英国画家托马斯·丹尼尔到访这里,被这里美丽而独特的景致所吸引,专门画了一幅《莲花塔和莲花山城》。这幅画现在被珍藏在香港艺术馆,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这一带的风物。

穿过南天门,经过顺景岩,还有一个以莲花命名的岩洞:莲花岩。那是两座内门相通的巨大岩洞。莲花岩以前的面貌与今天截然不同,岩洞中间似一个盆地,周围由九个岩洞组成,因为九个岩洞状似九瓣莲花而得名。

雄奇峻险燕子岩

从莲花岩出来,朝着海边往下走,不用多久便可以到达古采石场最壮观的地方之一:燕子崖。脚下是崖顶的观光亭,凭栏俯瞰,只见比肩而立的三四十米高赤壁红崖,成大直角,插入谷底由采石坑积水形成的湖泊中,蔚 番禺莲花山燕子岩为壮观。有一段悬崖,中间横空出现一个长方形的洞,里面还摆放着一些条石。张发俊告诉我们,那是以前没运走的石料。然而,那里上不着天、下不挨地,古人们又是如何开采那里的石头?百思不得其解。

沿着小路走到岩底,从岩脚抬头仰望,只见奇峰屹立,有的断面十分齐整,像被刀削的一样,巍巍绝壁直插青天,好像随时都要下坠,令人目眩;有的深陷下去,像个巨大神龛;有的孤柱矗立,直指苍天。这正合了那壁上的题词:"开物天工劈巨岩,嵯峨削立倚天南。呢喃燕子安居处,有客长呤意兴酣。"

岩底的一块石壁上,刻着"莲花山古采石场遗址"九个苍劲有力的大字。这个题字出自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夏鼐之手。1983年,当时莲花山古采石场的价值还没有被充分认识,它存在的年代也无法确知。夏老来到这里,在惊叹它的雄奇壮观之余,推断它"不迟于宋"。夏老的这一看法,引起人们对这个古采石场的广泛关注。

在这些岩石上,除了整齐的钎痕痕迹,还可以发现整齐排列着的碗口粗的洞,这是当时采石搭脚手架插杆洞眼。横向的洞眼一般为圆形,纵向的为方形,这样在采石面搭上脚手架工作台,便于工作。这与中国古代的栈道技术有点类似,当时采石的主要工具仅仅是锤子和凿子。这些洞眼后来一度成为燕子们栖息的好地方。

山明水秀八仙岩

离开燕子岩,沿着曲折小径,在石山穿行,一处一景,常常会给你带来惊喜。这边还是连环对峙的四面崖壁,天空被缩成一方天井,转过一个弯,眼前可能会出现一池碧水,睡莲点点,令 你豁然开朗。即使同是峭岩,也各有风景:有的爬满古藤,生机勃勃;有的看起来普通,但一棵松树不屈不挠地从岩缝中站出来,让一切都变得生动起来。

经过剑门、一线天、碧莲池等景点,我们来到浴仙池。以前在采石后,水平的厚砂岩,有许多垂直节理的裂缝,清泉从裂隙中流出,汇流到一堵峭壁前跌下,如一条雪白的丝绢,水流不大,但跌入这池中却像珍珠落玉盘,泉瀑之水清澈,传说是神仙沐浴之地,因此也被称为"浴仙池"。浴仙池旁边便是莲花山最大的岩洞:八仙岩。信步走进去,只见这里最宽处23米,最深20米,是古代石工由表及里钎凿而成的人间洞天。

关于八仙岩的来由,又有一个传说:据说张果老、汉钟离、曹国舅、铁拐李、蓝采和、吕洞宾、韩湘子等众仙,到增城探访何仙姑回程时,途经莲花山,见此地峰奇峭陡,便驾祥云而下,来到这个大岩洞。众仙见洞内泉水潺潺,凉风习习,且有石桌石椅,别有一番景致,于是在此休息,围坐在洞内高谈阔论。大佛岩,前面是一双手正用凿子采石的雕塑。

守望沧海狮子石

离八仙岩不远便是狮子石。只见青葱山林中,矗立着一块巨石,像一头威武的雄狮,傲然屹立于山崖,双目圆瞪,似在远眺狮子洋万里碧波,白帆点点,又微微张开嘴,似在吼叫。由于狮子石形象逼真,历代先民把它神化,每当漂洋船过,都要顶礼膜拜,祈求保佑。

狮子石的形成年代久远。原来,这里地势低,莲花山不过是海面上的一个岛,千万年过去,地势逐渐抬升,水位下降。狮子石原来是小岛边上一座岩石,千万年来受海浪和海风的不断拍击、侵蚀而成今天的形状。它是莲花山最忠实的卫士,见证着这里沧海桑田的变迁。莲花山,以前叫"狮子山",就是以它命名,"狮子洋"这个名字也是由它而起的。

主题莲花心舞蹈心得体会报告二

今天,妈妈细心管理的马蹄莲花终于开花了,我们全家人都非常高兴,特别是我和妹妹,围着马蹄莲花转来转去,乐得合不拢嘴。

我和妹妹仔细地端详起马蹄莲花来。只见它那嫩绿的叶子向上伸长着,像一个个小小的马蹄,马蹄莲花从这些马蹄之间冒出来,伸向上方,好像要与绿叶子争艳媲美。它那马蹄形的花朵,正蓬勃向上。它那雪白色的马蹄形花瓣,好像美丽少女排红的脸蛋,正朝我们微笑。就在这美丽的花瓣下面,周围还有几片翠绿色的4片,托着那些花朵。花朵中间,有一束嫩黄色的花蕊。

近前闻一闻,呵,好香啊!雪白色的花朵在绿叶的映衬下显得那么美丽、淡雅。看,辛勤的小蜜蜂飞来采花粉了。只见它那颤动的翅膀,一会儿飞到花这边,一会儿飞到花那边,嗡嗡地叫个不停。

可爱的小蝴蝶也扇动着它那美丽而轻快的小翅膀赶来了,它小心翼翼地落在花蕊上,翩翩起舞,让你简直分不出哪是蝴蝶的翅膀,哪是马蹄莲花。白的花,似白蝶,构成一幅极美的马蹄莲图。

而我,仿佛觉得自己也成了马蹄莲仙子,在这仙境中如痴如醉地起舞、歌唱。

下午三点钟左右,马蹄莲花又渐渐地张开了它那美丽的笑脸。在阳光的照耀下,马蹄莲显得生机勃勃。闻着她那缕缕幽芳,真想自己也变成一朵马蹄莲。

描写莲花作文初一600字2

诗人周敦颐说过”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在古时,美丽的花儿数不胜数,如皇帝最爱的牡丹,妖娆的芍药,淡雅的月季,清幽的兰花……这些花儿都是具有无双的气质,都是惹人怜爱的花卉,而为何诗人去独爱清幽的莲呢?

因为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在当时污浊的世间还留有一份清高的诗人,莲便是他的真实写照。莲与他一般,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出于肮脏的淤泥,骨子里却依旧散发出清幽的香气,这边是诗人独爱莲的原因。

对于我,似乎是与诗人一般,在繁花遍野之时,却仍爱池中白莲。

南方的春季与夏季的差别并不大,即使是夏季,花儿也依旧怒放。在家里的水池里静静的飘着几片绿,那便是荷叶,碧绿碧绿的,使我想到: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壮阔,让人感到入目的清凉。在那密密的荷叶间,藏着那羞涩的花骨朵,白白的,顶端还有点鲜鲜的嫩红,仿佛是美人眉间淡淡的朱砂……那淡雅的美,世间的词语用于形容它,都会变得苍白无力。

莲的香气是香而远的,香气并不如玫瑰般甜腻,不如兰花般浓郁,它的香气是淡淡的,可是淡,却让人无法忽略。我总喜欢坐在水池边,看着淡雅的白莲,嗅着那清幽的香气,顿时就会让我感到一阵清凉,无比舒适。到了晚上,我就喜欢把窗户打开,让那清香进来,伴我入睡……

我爱莲,爱它的洁白无瑕,爱它的清香,爱它的碧绿,爱它的一切!

描写莲花作文初一600字3

乍暖还寒的正月,奶奶家的阳台上有两盆旱莲却已开满了鲜艳的花朵。这两盆旱莲一盆是菊黄色的,一盆是深红色的。满眼的灿烂装点着温馨的家,呈现出勃勃生机。这两盆旱莲中我最喜欢那盆菊黄色的,有点像太阳的颜色,这种颜色特别有活力。

旱莲的根很纤细,枝叶和花却很茂盛。越靠根的叶子越小,越朝外的叶子越大。叶子的形状很像荷叶,扁扁的薄薄的,让人很生怜惜。有趣的是每一个叶柄弯弯的从根枝长出,几乎没有一根是直立的。

旱莲的花蕾很小,像一个个小桃心。每一个花蕾都带着一个绿色的小尾巴,如同一只只小小的绿色的蝌蚪,争先恐后地不知道要游到哪里去找妈妈。

旱莲的花儿开放以后魔术般的大了数十倍,甚至比叶子都大了很多。一朵朵美丽娇艳的旱莲花有五朵花瓣,其中有相依并排的三片花瓣的花心,长了一圈和花瓣一样颜色的小绒毛,如同婴儿的眼睫毛,弯弯的薄薄的,可爱极了。剩下的那两片花瓣却没有像花瓣一样颜色小绒毛,而是从根部放射状长着一些细密的黑丝,就像两把并排打开的绸扇。

这五片花瓣生动地组合着,就像一朵朵小喇叭。几天后,那绿色的小尾巴也变成黄色的了!

美丽可爱的旱莲花,在阳台上生机盎然地开放着,给我们家增添了许多生趣,我们一家人都非常喜欢它!

描写莲花作文初一600字4

梅花有不怕寒冷,在风雪中挺立,不与别的花争奇斗艳的品质;茉莉花的香气怡人;鸡冠花颜色鲜艳…。而在这么多的名贵花中,我更加喜爱莲花。

莲花长成后,大片大片粉红颜色的花瓣上透出一点淡白,让人看上去那么美丽,那么动人。莲花的花瓣不仅看上去美丽,而且摸上去也是一种享受。那柔滑的表面透出亮丽的光泽,花瓣条索纤纤,摸了后让人有陶醉的感觉。

清晨,朝阳初生,莲花又迎来了新的一天。莲花上粘满了露珠,在阳光映照下,一颗颗的水珠像粒粒透明的珍珠嵌在花瓣上,透亮欲滴。

莲花代表正直、光明正大。当年包公的官府壁画上也画着一幅莲花图,上面也有“光明正大”几个字。

莲花还代表善良、真诚的意思。相传远古有如来佛祖与观世音,他们坐的便是莲花宝座。

莲花不仅美丽,其果实莲子还可以食用,莲子的果肉营养丰富,果肉甜美,中医上称可补气养血。俗话说的好“红花还得绿叶衬”,如果没有荷叶,莲花也就不会是这样生机勃勃了。荷叶宽大,呈深绿色,让人看了有陶醉在大自然的感觉。

莲花从不与别的花争奇斗艳,也不与别的花比美,只是孤独地立在水中,默默无闻地站着,站在水里,站在风里,站在雨里。送走一个晚霞,又迎来一个朝霞。可是,它的生命是很短暂的,只能过一个夏季。可人们都会记住它代表正直、光明、善良与真诚。

梅花、茉莉花等虽美,但莲花更美,因为它代表纯洁让人感觉美。我喜欢你,莲花!纯洁的莲花!

主题莲花心舞蹈心得体会报告三

各位朋友,大家好!前几天,我们在参观南越王墓、陈家祠等等许多广州古建筑时都见到不少红色的砂岩石块或石雕,今天我就要带大家去参观这些石材的出处――莲花山古采石场。

中华民族学会采石远远早于四大发明的出现。当年建造城墙、宫殿和皇室陵墓,都需要大量的条石,各地也就有自己的采石场。大家看到的那些巨大壮观的石条石块,都会赞叹不已,但相信没有太多人知道先人是如何采集这些石块的。所以今天我就带大家去开一开眼界。

莲花山目前有四大景区:石景区、莲花古洞景区、野营游乐区和文物古迹区。“莲花圣境”是广州市十大旅游美景和番禺八大旅游美景之一。其中石景区就是我们要看的主要内容:一座有20__年开采历史的古采石场。千百年来古代劳动人民凭一锤一钎将一座一座石山开采出来,经过自然风化造就无数悬崖峭壁、奇岩异洞,如:莲花岩、燕子岩、飞鹰岩、八仙岩、观音岩、莲花石、南天门、神仙桥、仙人榻、云梯、无底洞、莲花飞瀑等等。真是“人工无意夺天工”,千姿百态,雄伟壮观,非“叹为观止”四字可以形容,是国内最具旅游和科研价值的“人工丹霞”奇迹。这里更有模仿古代采石的现代采石场,让游人了解古人采石的技术。

据地质学家考证,莲花山石为红色砂砾岩,可作磨刀石,广州市内的“岭南第一楼”――镇海楼的楼基和西汉南越王墓墓室的巨型石板都是红砂岩,基本上可以证实都是从莲花山开采的。广东省内还有几处古采石场,以东莞和南海最为著名。东莞的采石场,在石碑附近,那里的石质为红色砂岩,岩体通斥,中间有沙砾。由于当年工匠分工、分地开采,留下了一间间石房子般的遗迹,所以那里又有个古名,叫“十八房”。另一个重要的采石场在南海西樵山上的石燕岩,因为采石采成洞后许多燕子住在那里而得名。

莲花山是由45座红色砂岩低山组成,其中有座麒麟峰,峰顶上有块圆形的巨大岩石,形状极像一朵含苞待放的莲花,所以这里才得名为莲花山。莲花山上还耸立着一座莲花古塔,建于明代,是广东省保存最为完好的砖木结构塔。由当时的番禺人李惟风等人兴建,应该是一座风水塔,因为广东人相信许多大河大江口都必须有一座镇水宝塔才不会发生水害,不过它也一直起到航标的作用。

这座塔为八角形的楼阁式砖塔,红墙绿瓦,高近60米,外面看起来是9层,里面其实是11层,非常奇特。每层塔檐都为绿色的琉璃瓦和瓦当,屋檐角挂有风铃,风过即发出阵阵脆响。里面的通道极狭窄,只能容下一人通过,两人相遇时,其中一人要退到楼层的中厅避让。登临塔顶,可以看得很远,远眺漫漫珠江中的百舸争流和更远处的田园风光。这座塔由于雄踞珠江入海口处,是往来船只测定方位和指点航向的坐标,所以又有“省会华表”的美誉。它与广州市郊的琶洲塔、赤岗塔一起合称“珠江三支樯”。

莲花塔下有莲花城,有“广东长城”之称,它建于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面积约1万平方米,城建在山顶,俯瞰珠江航道,是一个重要的军事据点。鸦_战争期间,林则徐率兵在城内驻防,把它作为抗击英军的第二道防线(第一道在虎门),至今城墙仍保存良好,山脚下有宽达1万多平方米的岩洞,是林则徐当年的将帅府,里面已经修复如旧,可以看到兵营等遗址。

进入石景区,很快便感到惊险丛生,向右一转就是通往燕子岩的小径。小径都是建在悬崖峭壁之上,峭壁下就是深深的碧潭,这都是当年石匠们采空了石材留下的遗迹,后来雨水积蓄,确确实实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感觉,两股战抖,心底发寒。著名的燕子岩兀然而立的巨石大约有近40米高,上面居然有一双层小亭,有回廊连接山径。小亭周围都是悬崖峭壁,三四十米高,如刀削般,就像智力在幽幽的水潭里,实在是鬼斧神工,面前是两帘瀑布,潺潺而下。

燕子岩下,有石板小桥,迂回于悬崖峭壁和清潭之间。沿石径迤逦前行,左手就是莲花石,过茂林修竹,石洞石桥,可以看到著名的“百福图”。这里雕有一百个福字,难就难在这一百个福属于各种各样的字体,有篆体、隶书、楷书、行草、行楷等等,没有一个是重复的,可惜现在的字迹有些脱落,颜色斑驳,但仍然可以想象当年雕凿时的艰难。一路向前走,还会经过石梯、石廊、石桥、白莲池、浴仙池、观音岩,狮子岩等景区,许多石壁上都有历朝历代的题刻,各具特色,千姿百态,令人叹为观止。

1994年。在古迹区削平了一个山头,耸立起一尊用260吨青铜铸成,高36.88米的望海观音,开辟了“观音圣境”。整个观音像外贴180两金箔,金光灿灿,耀人眼目,加上下面的石座莲花高4米,所以总高度达40.88米,耸立在莲花山顶,面向浩瀚的狮子洋,使航行在珠江的大小船舶多了一个航标。入夜,四_烈灯光照耀下就像观音显圣一样,让夜航的船舶又多了一座灯塔。莲花山“望海观音”像是目前金箔铜像的世界之最。大型仿古建筑观音阁,内设大小观音一千座,是目前世界最大的观音阁。广东以及香港、澳门的善男信女,都千里迢迢前来参拜,人潮络绎不绝,香火极旺。莲花山旅游区还在每年6~8月举办盛大的莲花节,展出上百个品种,数千缸莲花,是广州地区旅游传统大节庆活动之一。

主题莲花心舞蹈心得体会报告四

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广州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

番禺莲花山是广东省重点风景名胜区,位于番禺市东部珠江口狮子河畔。莲花山由48座红色砂岩低山组成,海拔最高为108米,占地2.54平方公里。其中有座麒麟峰,因峰顶上有一块酷似莲花的岩石,所以后人把这座山称为莲花山。

莲花山在古时候是一个石矿场,经几百年的采矿,莲花山上或悬崖峭壁,或奇岩异洞,或嵯峨幽邃,或雄伟挺拔,形成了天然与人工相结合的独特景观,堪称岭南一秀。主要景点有:宽敞而酷似莲花瓣的莲花石;气势轩昂的燕子岩;洞内怪石遍布的八仙岩;凌空壮观、酷似人工石林的飞鹰岩以及落莲洞天、三棕叠嶂、南天门、云梯、石廊、石峰、无底洞、白莲池、观音岩、神仙桥等。

建于明朝万历四十年(公元1620xx年)的莲花塔,则是莲花塔景区的代表。莲花塔又名文昌塔,该塔由于雄踞在珠江入口处,是给往来的船只测定方位和指点航向的坐标,故有"省会华表"的美誉。莲花塔是八角形的楼阁式砖塔,高50米,外观9层,内分11层,红色的墙,绿色的琉璃瓦,八角攒尖顶。游人登塔远眺,可饱览浩瀚壮丽的珠江景色,观晨曦夕阳、潮起潮落的。

始建于清代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的莲花城,面积约1万平方米。原为清政府在珠江口设防之用。历史的沧桑点点凝结在古意十足的城池之间,令人回首百余年前的那段往事;

莲花山有"广东长城"之称,是重要的军事要地。鸦片战争时,林则徐率兵在城内驻防,设立了防止英军入侵的第二道防线。现在的莲花山兴建了一座仿清兵营,游人在这里可以体会清代兵营的况味,追忆鸦片战争时期的历历往事。

观音胜境之内,莲花朵朵,"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再配以金身的望海观音像,果然气魄非凡,令人如入"净土",顿生敬畏之感。

南越王劈山取石

秦末汉初,赵佗在岭南割据称王,派人找寻适合建造宫殿的建筑材料。南越国人在狮子洋畔惊喜地发现这一片连绵千米的红色砂岩,它质地坚硬、均匀,密度高,色泽鲜艳,是建造气势恢弘的宫殿的最佳选择。自此,一场开山劈石的人与自然之战拉开序幕。

至今,我们看到那高几十米、与地面垂直的赤壁丹崖,依然无法想象它是如何在一凿一锤中诞生。从莲花山南的莲花岩起,折而向北伸延,偏东至莲花山渔港地基,形成一条南北长约1500米、东西宽50~200米、开采深度30~40 米的采石带,开采面积达33万平方米,大约一共取石料300多万立方米。

当时,莲花山不与陆地相接,只是南海中的一个孤岛。南越人去采石,必须航海。自古善作舟的南越人,当时造船技术已经很高,采石后,他们行海道抵达当时广州江岸,将石运至南越国宫署。

除了南越国宫署,1983年广州象岗山发现的南越王墓,经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新技术研究室鉴定,其建筑墓室所用的石料,与莲花山的砂岩石相似,两者的石质组织、硬度等完全相同,可以基本确定,该墓石材主要采自莲花山。

暴利驱动采石兴盛

"莲花山古采石场应是国家所为,因为需要很大财力、人力和技术手段才能办得到,并且是在一个相对集中的时期内采石的。这里采石历史之古老、开采之规范、技术工艺之高超、规模之宏大、遗留面之美观,在我国甚至世界范围内都具有典型意义。"刘金山说。

西汉以后,莲花山的采石,在宋代至明末清初之间,继续进行着。当时,红色砂岩是使用得最广泛的建筑石料,用于城基、官衙、祠堂、寺庙、民宅等建筑。

屈大均所著的《广东新语》中写道,当时一些"亡命奸徒",在莲花山"蜂屯 蚁聚",凿石纲利,牟取暴利,"岁致金以十万计",可见当时在利益驱动下,莲花山的采石业进行得如火如荼。根据番禺博物馆提供的资料显示,宋、明之间,在莲花山的大量采石工,聚居于"石墟",即今天石楼镇田步头一带。

几个世纪过去了,当年的亭台楼阁湮没在历史的尘烟中。遗留至今的古城墙却见证了这段兴盛历史。广州越华路发现的宋代城基遗址,其城基的红砂岩石块,石料规格与莲花山开采的相似,有的城砖侧印有"番禺县"三字。明代洪武十三年,即1380年,永嘉侯朱亮祖扩建广州旧城,修葺了120xx多米长、6米多高的城墙。今天在越秀山还留有明代古城墙遗址,修筑城基的红色砂岩,大部分来自莲花山古采石场。

开禁之争旷日持久

私人开采石料,遭到视莲花山为风水宝地的当地人的强烈反对,一场旷日持久的 开采与禁采之战,自明代以来不断进行着。明代万历七年,即1579年,因为陈言达私采石料,被"邑侯沈思孝封禁",这是第一次见于史料的禁封。然而,在利益驱动下,明里暗里,禁、开之间的斗争根本无法平息。

至清朝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莲花城和番禺学宫(今农讲所)分别立碑,永远禁止开采。两块碑至今都已经消失,在当年,这标志着开禁之争的结束。

莲花山古采石场在清代的停采,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建筑材料的更替。随着生产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清代开采花岗岩的技术日益成熟,与红色砂岩相比,花岗岩更坚硬、更不易被风化,清代的城墙墙基已经开始使用花岗岩。就这样,渐渐地,莲花山古采石场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留下凿痕累累的陡壁峭崖,供后人凭吊。

人工无意夺天工

初夏的一个清早,沐浴在灿烂阳光中,我们来到了莲花山旅游区。据莲花山旅游区办公室副主任张发俊介绍,整个莲花山本身就是一个采石场,不少地方都可以找到当年采石留下的痕迹。其中狮子洋畔集中分布着15个石场,分别是:燕子岩石场、剑门石场、狮子岩-观音洞石场、百福图石场、莲花山-南天门石场、飞鹰岩石场、海仙池石场、八仙岩石场、无底洞石场、顺景岩石场、树抱石石场、大佛洞石场、碧莲池石场、四方池石场和洞天波月石场。

南天门边"莲花"开

从波光潋滟的莲花湖出发,往东南方走约数十米,看到一处古石场留下的坑谷,谷中有水,谷口岩壁最窄处,有一条长约8米、宽约1.5米的石拱桥,美其名曰"神仙桥"。从坑谷边经过,可以到达一处平地。映入眼帘的是大约10米高、状如莲花的巨石,上面刻着"莲花石"三个大字。只见这里赤壁丹崖,历经沧桑,断面却如斧砍刀削般平整,垂直而下一条条因流水溶蚀而留下的灰白色水痕。

莲花山,因莲花石而得名。莲花石旁边便是"南天门",人们认为,穿过这里便进入一个如诗如画的南国仙境。事实上,那是在厚层砂岩里凿开的宽约10米、门墙厚近10米的城堡式大门。以前,这里是石工们把石头运往莲花山海边的通道。走在"南天门"里,两侧整齐有序的钎痕痕迹依然清晰可见,抚摸上面斑驳的砂岩,耳畔仿佛响起凿石的丁当声,先民们艰辛劳作的景象仿若在眼前。

张发俊介绍,从莲花石、南天门一带,可以眺望到高耸在山端、被喻为"省会华表"的莲花塔。大约在1785年,英国画家托马斯·丹尼尔到访这里,被这里美丽而独特的景致所吸引,专门画了一幅《莲花塔和莲花山城》。这幅画现在被珍藏在香港艺术馆,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这一带的风物。

穿过南天门,经过顺景岩,还有一个以莲花命名的岩洞:莲花岩。那是两座内门相通的巨大岩洞。莲花岩以前的面貌与今天截然不同,岩洞中间似一个盆地,周围由九个岩洞组成,因为九个岩洞状似九瓣莲花而得名。

雄奇峻险燕子岩

从莲花岩出来,朝着海边往下走,不用多久便可以到达古采石场最壮观的地方之一:燕子崖。脚下是崖顶的观光亭,凭栏俯瞰,只见比肩而立的三四十米高赤壁红崖,成大直角,插入谷底由采石坑积水形成的湖泊中

番禺莲花山燕子岩为壮观。有一段悬崖,中间横空出现一个长方形的洞,里面还摆放着一些条石。张发俊告诉我们,那是以前没运走的石料。然而,那里上不着天、下不挨地,古人们又是如何开采那里的石头?百思不得其解。

沿着小路走到岩底,从岩脚抬头仰望,只见奇峰屹立,有的断面十分齐整,像被刀削的一样,巍巍绝壁直插青天,好像随时都要下坠,令人目眩;有的深陷下去,像个巨大神龛;有的孤柱矗立,直指苍天。这正合了那壁上的题词:"开物天工劈巨岩,嵯峨削立倚天南。呢喃燕子安居处,有客长呤意兴酣。"

岩底的一块石壁上,刻着"莲花山古采石场遗址"九个苍劲有力的大字。这个题字出自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夏鼐之手。1983年,当时莲花山古采石场的价值还没有被充分认识,它存在的年代也无法确知。夏老来到这里,在惊叹它的雄奇壮观之余,推断它"不迟于宋"。夏老的这一看法,引起人们对这个古采石场的广泛关注。

在这些岩石上,除了整齐的钎痕痕迹,还可以发现整齐排列着的碗口粗的洞,这是当时采石搭脚手架插杆洞眼。横向的洞眼一般为圆形,纵向的为方形,这样在采石面搭上脚手架工作台,便于工作。这与中国古代的栈道技术有点类似,当时采石的主要工具仅仅是锤子和凿子。这些洞眼后来一度成为燕子们栖息的好地方。

山明水秀八仙岩

离开燕子岩,沿着曲折小径,在石山穿行,一处一景,常常会给你带来惊喜。这边还是连环对峙的四面崖壁,天空被缩成一方天井,转过一个弯,眼前可能会出现一池碧水,睡莲点点,令 你豁然开朗。即使同是峭岩,也各有风景:有的爬满古藤,生机勃勃;有的看起来普通,但一棵松树不屈不挠地从岩缝中站出来,让一切都变得生动起来。

经过剑门、一线天、碧莲池等景点,我们来到浴仙池。以前在采石后,水平的厚砂岩,有许多垂直节理的裂缝,清泉从裂隙中流出,汇流到一堵峭壁前跌下,如一条雪白的丝绢,水流不大,但跌入这池中却像珍珠落玉盘,泉瀑之水清澈,传说是神仙沐浴之地,因此也被称为"浴仙池"。浴仙池旁边便是莲花山最大的岩洞:八仙岩。信步走进去,只见这里最宽处23米,最深20米,是古代石工由表及里钎凿而成的人间洞天。

关于八仙岩的来由,又有一个传说:据说张果老、汉钟离、曹国舅、铁拐李、蓝采和、吕洞宾、韩湘子等众仙,到增城探访何仙姑回程时,途经莲花山,见此地峰奇峭陡,便驾祥云而下,来到这个大岩洞。众仙见洞内泉水潺潺,凉风习习,且有石桌石椅,别有一番景致,于是在此休息,围坐在洞内高谈阔论。大佛岩,前面是一双手正用凿子采石的雕塑。

守望沧海狮子石

离八仙岩不远便是狮子石。只见青葱山林中,矗立着一块巨石,像一头威武的雄狮,傲然屹立于山崖,双目圆瞪,似在远眺狮子洋万里碧波,白帆点点,又微微张开嘴,似在吼叫。由于狮子石形象逼真,历代先民把它神化,每当漂洋船过,都要顶礼膜拜,祈求保佑。

狮子石的形成年代久远。原来,这里地势低,莲花山不过是海面上的一个岛,千万年过去,地势逐渐抬升,水位下降。狮子石原来是小岛边上一座岩石,千万年来受海浪和海风的不断拍击、侵蚀而成今天的形状。它是莲花山最忠实的卫士,见证着这里沧海桑田的变迁。莲花山,以前叫"狮子山",就是以它命名,"狮子洋"这个名字也是由它而起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