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23-11-20 13:07:44
- 小编:ZTFB
- 文件格式 DOC
心得体会是对过去经验的一种回顾和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做出更好的决策。写一篇较为完美的心得体会,需要有清晰的思路和条理。集结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学习金匮要略心得体会简短篇一
金匮要略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其中对于血痹病的治疗有具体方案。血痹病又称风湿病,是一种常见的风寒湿邪所致的疾病,可以导致关节疼痛和僵硬,甚至影响日常生活。接下来将介绍本人对于金匮要略治疗血痹病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方药的调配。
金匮要略治疗血痹病主要使用羌活、桂枝、细辛等配伍,其治疗的特点是温补寒凉之邪,祛除风湿之痛。在配伍时,要注意调配的比例,在量的使用上也要有所取舍。本人在使用金匮要略治疗血痹病时,也需要认真调配各种方剂,以达到最佳的疗效。
第三段:治疗病因。
除了药物疗法外,治疗血痹病还需要关注病因方面。在金匮要略中,认为血痹病的病因是风寒湿邪的侵入,因此需要从根本上治疗病因,才能收到长期疗效。本人在治疗血痹病时,也会鼓励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饮食调节和适当的锻炼等,有助于预防和减轻病痛。
第四段:患者态度的影响。
在治疗血痹病时,患者的态度和信心也会影响治疗的效果。本人在和患者交流时,会积极引导和鼓舞,帮助其树立起积极治疗的信心。在使用金匮要略治疗血痹病时,患者的配合并且持续的治疗非常关键,对于一些顽固性病例,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持续治疗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第五段:结论和展望。
综上所述,金匮要略治疗血痹病是一种具有优良传统的治疗方法,其特点是温补寒凉之邪,祛除风湿之痛。在使用此法治疗血痹病时,要注意方药的调配比例和治疗病因,同时也要注意患者的态度和配合,才能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未来,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中医药治疗血痹病的方法也将更加完善和多样化。
学习金匮要略心得体会简短篇二
提起这个笔呀,心里不知道怎么回事,有无限的感慨说不出来。
中医呀,是个好东西,值得用一生的时间去领悟的。
现在的人呀,有点浮,真的,不是用真心去做事的,
有时候,我也想呀想,难道制度和人性化是对立而不能容纳彼此的吗,
后来我觉得不是这样的,静下心来想一想吧,
我都不知道怎么来说了,每天的物欲横流,(我写的不好,有好多词,可到了嘴边却想不起来)。
阳在外阴之使也,阴在内阳之守也,用心去体会这句话吧,
我觉得中医的阴阳思想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用在什么地方它都是合适的,
在我的思想中,在我学中医的过程中,我总觉得,阴阳是平衡的,但应以阴为本,现在社会提倡以人为本,有好多例子,我却一下举不出来,比如说一个家庭,一个男的和一个女的就组成一个家了,在这个家里,男为阳,女为阴,男的在外面干活挣钱养家,女的在家里整理内务,使男的在外面更能安心的工作,这不体现了阳在外阴之使也,阴在内阳之守也吗,阴阳互相融合,互相转化,才能家庭和睦,其乐容容呀。男的过一段时间要回家吧,这其实就是阴阳互相转化的过程,但要是男的长年在外打工,不回家,也不给家里寄钱的话,这就说明这个家的阴阳失去转化,阴不能生阳,阳又不能化阴了,那这个家,我看是用不了多长时间了,因为阴阳不能互化的情况下,这个家就完了。
还有一个就是在一个家庭里,以阴为本,就是以女人为本了。我们生活中,大多数情况是这样的,家里的男的死亡或出事了,只要有女人在,那这个家还是个家,但如果一但是女的没了的话,那这个家很快就散了,变成另外一个家了。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觉,但我觉得是这样的,这里不要讨论那些特别的例子,大部分情况都是这样的。
还有一个问题这是我觉得,怎么说呢,就是伤阴比伤阳厉害,伤阳吧,一般像感冒呀,它本身就是一个阳气被郁的一个症状,如果本身阳气盛而阳被郁的话,那就是太阳伤寒之类的了,会有发热之类的,如果本身阳气不盛的话,就是身体不是太好,像书生一类的人,那就会成为太阳中风之类的了,出汗,还发热。但都还过的去,这种病不是太厉害(相比伤阴之类的),那伤阴我在生活中见到的就如中暑之类的,因为暑为阳邪,阳邪盛则伤本阴,病人就会出现混身大汗淋漓,这个时候病人就很危险了,因为体内血汗为阴,而随着阴的流失,那阳气失去依附的载体阴液,阳气就会很快消散的,所以中暑的病人很危险的,像一些休克呀之类的。现在西医来的还是快一点,马上输液,补充体液,在某些方面我觉得西医还是很好的,像外科呀,输液呀之类的,西医比中医来的快。
我是自学中医的,我觉得中医好,它是对病人一个整体的,全面的一种分析,在中医治法里面有“理、法、方、药”四个方面。
理自然就是对病人发病的过程,病人发病的机理等,都要有合理的一种分析,运用阴阳的思路,去看谁轻谁重,也就是中医上说的,重则治标,轻则治本,或标本同治的一个道理。
法,在这里我觉得除了中医上一般的“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大法能灵活运用之外,还要能够能灵活运用一些其它的方法,如外用的,如熏、洗等和针法等等,要灵活多变,要法无定法,药无定药,那才是医者最高水平。
可是现在的人呀,太浮了,怎么说呢,我这里有一个例子:
唉,现在医患关系是没法说了,太紧张了,好像你得了病,只要找到医生,就一定能治好一样,现在的人就是这样的想法,我想说的是,医生是治病救人的,他不可能把所有的病都能治好的,也不可能让他永不失误,我这样说不是为医生偏袒,我内心却实是这样想的,他只能尽最大的努力治好病人的病,当然也会有一些医疗事故之类发生的,我觉得那对医生本人是个最大的打击的,你就是不告他,我觉得他这一辈子心里也会有阴影的,这才叫生不如死呀。
没办法呀,这些事情,我不能不说,如果你是太夫的话,你还敢再看病吗,心里呀,不是味。
还有现在的社会,好人好事还敢做吗,我觉得是不敢,
近几年,社会上有好多例子,
一、说是一个老人倒了,至于怎么倒的,那只有他自己心里最清楚了,如果一个男的去扶他去医院,最后家属去了却硬说是那个男的碰到老人的,老人也是这么说的,好像老人的几个孩子都挺厉害的,都是什么什么官之类的,那个男的没办法呀。
二、还是一个老人从公交上下车倒了,结果大家都不敢去帮他,这个老人起不来,最后他向身边的人说,是我自己摔倒的,你们帮一下我吧,这下才敢有人去帮他。
唉,怎么说呢,大家心里都很清楚。
本来是说中医的,如果却说了这么多的题外话,
不过还有一个例子是在网上开到的,不过我相信应该是真的。
在我们中药里有一味药--附子,说是这个药有毒,可是有记者到其产地去看了看,说是现在的附子呀,其毒远远胜过其本身的毒性,现在都是市场经济,加上现在科技这么发达,在附子的加工过程中加入了好多的化学品,说是如果按中药书上说的那种加工方法的话,一斤才出不到五两吧,经过他那种加工办法的话,就会出到七八两呢,这样药农肯定收益高吗,还有其他一些药,如半夏之类的。
在中医里,有“理、法、方、药”,你说前面的你都对了,可是到了药这儿,它就走样了呀,本来剂量是合适的,可是到了病人这儿就不行了,怎么回事呢,是配方的问题,还是药的问题,还是剂量的问题,是不是药的问题呀。唉。学中医呀,是要全面把握的。
在这里我还想插一点有关西医上面西药的问题,有关西药里抗生素的问题,在西药上面它的药纯,如青霉素,它是一个化合物,他有很清楚的分子式,及其性能的测试,他对某些病却有效,但是我们人是一个活物,说的不好听了点,他是不断进化的,再加上身上的病毒也药品也是有抗药性的,反正我以前看过这样一个报道就是说病毒抗药性的周期大于人类研发新药的周期,这就说明了人类发明了一种药物去抗击病毒,结果病毒很快就会变异,人类又要去研制另一种抗病毒的药物了。
而中医是用自然之物去治自然之病,如果人体发生变异,那自然之中的药物也会发生变异的,自然之中是阴阳平衡的,是相生相克的,如果自然的阴阳平衡被打破的话,那和人是一样的,都会得病的,一旦阴阳不能平衡转化,或发生阴阳分离的话,我觉得那时候自然(也就是地球)也会病入膏huang(字不会打了)的。那时候真的就是神仙转世也会没办法的。
现在地球变暖的现象是地球人都知道了。那后果是什么呢,呵呵,唉。
我学习中医的目的也不为别的,只要能把自己的身体照顾好就行了,把家人的身体照顾好就行了。
俗话说:没啥不能没有钱,有啥不能有病呀,你如果得了不治之症,纵有千万家产又有何用呢,在这里,我认为钱财为阳,人体为阴,如果人没了,那你的千万家产还不得随风而去呀。有人可以去挣钱,但你有钱却不能买回你的一天阳寿呀。反正在我的身边有好多这样的例子,估计大家网友的身边也有这样的例子吧。
今天说的多了点,心比较静,总之,我这后半辈子就严究中医了,不求能成什么家,但那朴素的真理却是我所追求的。
学习金匮要略心得体会简短篇三
原先打算,一条一条的写,但写了几条后发现如果前后不对照的话,没法写。原来的条文本来就是比较乱,还是按某种方式总结比较好。不过,加上jt、郝万山的,自己只看了三遍,感觉水平还不行,也不知道该怎样总结。哎,试试吧,开头总是最难的,想哪写哪吧,以后再整理。
1.胡希恕讲座依据的伤寒论版本,根据讲座来看不是桂林古本,应该是宋.林亿等校正的《伤寒论》通行本,并参考成无己本,很多也与《医宗金鉴》对比。
2.胡希恕认为伤寒论中前面的脉法、伤寒例等是王叔和搞的,非仲景所写,所以他不讲这些。我听的伤寒论讲座是直接从“辩太阳病脉证并治上”开始的,包括下面的六经病,有8篇:
辩太阴病脉证并治辩少阴病脉证并治辩厥阴病脉证并治。
3.每次听的时候都在想,为啥太阳病讲上、中、下三篇,这么长?
六经的条文共381条,太阳病三篇就占了178条,占了快一半;全书方剂112方,太阳病三篇就占了74方,一半还多。目前(以后不一定,呵呵),我的理解是:
对一个正常、健康的人体来说,开始得病时病邪应该都是从外到内影响人体(不是从表到里,少阴病也有表证),也就是说对理论上健康的人,最先得的病应该全部是太阳病!
如果人体抵御能力比病邪能量强,那么在太阳病阶段就可以将病邪排出体外。如果人体抵御能力比病邪能量弱,那病邪就会通过六经往内进行传变。
在通过六经传变的过程中,人体也是在不停的与病邪斗争的,这个过程《黄帝内经》中叫“正邪交争”;比如,在太阳经时,人体会尽量汗出而解;经过人体的抵抗后,病邪在向内传的过程中也会变弱,最终会怎样?我想无外乎3种:
a.病邪最终被排出体外,正气胜,邪气退。
b.人体最终抵抗不了,邪气胜,正气衰。
c.人体正气与病邪势均力敌,病邪没有力量进攻,人体也没能力将它排出去。那病邪就会停留于人体某处,如湿停于关节,就会造成湿痹,如果水停于肺,遇寒就会咳;当然这不是一次就会这样,就像胃寒,都是经常喝冷饮造成的。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我们知道病邪在哪,并采用合适的处理方法,就可以及时截断病邪的继续侵入,帮助人体将病邪早一点排除出去。仲景的伤寒论,就是告诉我们通过病人的病证、脉证去判断病邪在那条或那几条经上,以及如何通过合适的方剂将病邪排出体外。
上面是对理论上健康的人而言的,现在应该没有了;那如果假如人体本身就已经有病邪在体内,或因为这些在里的病邪影响了人体的抗病能力;那在病邪刚到太阳经时,要么直接突破,要么就会与内里的病邪相互作用,这时,就会有很多变数。就像太阳病三篇中大多条文的开头都是:太阳病,,伤寒,,中风,。
我想这就是太阳病篇为啥讲这么多的原因吧,不知道我这样理解对不对?
4.理论上健康的人有没有?
按《黄帝内经》讲:“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而且他们知道:“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那个时候,应该有这种健康的人,当病邪比较厉害的时候,他们一开始得病都是太阳病,所以《汤液经》中治太阳经的方剂也非常多。仲景论广《汤液经》而成《伤寒杂病论》,太阳病讲的也就多。
这一点是我胡掰的啦,我也不知道是不是这样,呵呵。
学习金匮要略心得体会简短篇四
胡希恕讲完太阳病三篇时有一个总结,我觉得讲的非常好,我想就以他总结的这几个方面来对太阳病这三篇进行逐条归类,看看是不是能更有利于学习。
注:这些心得都是给我自己学习用的,这里的认识不代表是对的,今天认为是对的不代表明天也是对的。写在博客里,主要是不管我在哪里,带没带电脑,有了新的理解,都能及时的更新(因为我的记性很差,呵呵,经常忘事)。如果谁看到了,请谨慎参考。
胡希恕是一条一条来解释的,我想从这几个方面来总结:
1.什么是太阳病。
2.太阳病的类型。
3.温病。
4.太阳病的传变与病愈时间。
5.太阳病治疗的禁忌。
6.桂枝汤适应症、加减及禁忌。
7.麻黄汤适应症、禁忌。
8.并病。
9.合病。
一。什么是太阳病?
第1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脉浮”,是指寸脉浮,我觉得左右手应该都浮,轻取既得,手一放上去就能感觉到脉搏,平常不生病的时候应该是中取而得。不是很懂脉法,只是个人理解。
“头项”是指哪里?头就是头了,《医宗金鉴》里讲“颈者,茎之侧也;项者,茎之后也”,项应该是指脖子后部。“强痛”应该是指整个头痛,后脖子僵硬;“强”是该指僵硬麻木,河南话:板。为啥是脖子后面,我觉得因为足太阳经走的是头后面的缘故。如果是少阳病,那就应该是颈痛,就是两侧,因为少阳经走两侧。
“恶寒”,我想应该是一个对比的结果,这里隐含着是说外面环境没变,但身体因为想要通过出汗祛病,必然要运送津液到体表,体温一定会升高,跟之前比就觉得好像外面的温度降低了似的,身体的感觉是外面冷。
符合这三条的就是太阳病,就可以按太阳病来治,但用哪个方剂,还是要再判断方证。
二。太阳病的类型。
只有2种,中风和伤寒。
第2条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中风和伤寒定义的第一句话都是“太阳病”,也就是说,不管中风还是伤寒,前提都有“脉浮,头项强痛,恶寒”这个症状。总的说来就是有这些症状:
“脉浮”,“恶寒”,“头项强痛”,一定有的。
“发热”,前面讲过,必须的。
“汗出”,说明身体在抵抗,想要出汗而解,但能力有限,不能完全祛除病邪。另外,出汗应该不多,应该是摸皮肤感觉有点潮乎乎的那种。
“恶风”,汗出,风吹就一定不舒服,物理原理;不仅恶寒,还恶风。
“脉缓”,在浮脉的基础上缓,和紧脉相对应,按着不硬,不紧绷;因为出汗,血管津液少了的缘故。
“中风”,中字是指中于里,汗出后表虚,邪入里,比伤寒深。
简单说:脉浮缓,恶风寒,发热汗出,就是中风。
伤寒有“体痛,呕逆”,中风有没有,应该也有体痛,不过汗出了,痛的轻,呕逆也轻。。
第3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关于未发热,我觉得体内一定是热的,否则不会恶寒。但最终是一定会发热的。或者说发热或不发热,可以不作为判断点。但中风就一定会发热,也就是说一个太阳病,没有发热就一定不是中风。这是从条文上看。
这里没有写汗出,那就是没有出汗。“不汗出”,是伤寒的一个重要判断点。不是说身体没在抵抗,而是能力太弱,或表被阻塞,汗出不来;皮肤摸起来干干的。
“恶寒”,前面讲过,必须的。
“体痛,呕逆”,身体的汗想出出不来,就会有压迫,身体就痛,压迫上冲,就会呕逆。
“脉阴阳俱紧”,按郝万山的解释,阴阳是指寸脉和尺脉;脉阴阳俱紧,是泛指寸关尺之脉皆呈紧象。不知道对否。只能说,因为汗不出,血管液体充满,所以紧。
“伤寒”,伤寒的伤,指伤于表,像擦伤、碰伤。是指病邪浅,反过来说,就是人体的抵抗能力强,病邪不得入内。
简单说:脉浮紧,无汗恶寒,体痛呕逆,就是伤寒。热不热可以不用判断。
中风和伤寒的主要辩证点就是有汗和无汗。当然前提是太阳病,要有“脉浮,头项强痛,恶寒”这些症状,然后才是有汗、无汗,这个很重要。
三。温病。
第6条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太阳病”,就应该有“脉浮,头项强痛,恶寒”这些症状。
“发热”,这也是太阳病的症状。
“不恶寒”,胡希恕解释是,不是不恶寒,也恶寒的,只是热的太厉害了,压制了恶寒的感觉。当然,解释的通不通,只是帮助你理解的,临床还是要看症状的。
“而渴”,这应该是有里热。
因为有个“不恶寒者”,太阳病的提纲就不具备了,那就是说这个温病不是太阳病,放在这只是让我们对照着看,或者提醒我们不要当太阳病治了。
简单说,发热而渴,不恶寒,就是温病。主要的辩证点是“渴而不恶寒”。
那伤寒论讲没讲温病咋治,胡希恕认为讲了,比如白虎汤证“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就是温病的治法。我觉得不管伤寒论里讲没讲如何治温病,按伤寒论提出的六经和八纲的分析方法,只要对症了,不论是不是温病,应该都可以治。
第6条下面的部分也提出了温病的禁忌:不可发汗,不可泻下,不可火攻。当然也不能吐了。
因为“渴而不恶寒”,“渴”就是表明里有热,发汗泻下等都是伤津液的。那也就提出了治温病的方法,就是清热。那一条条看: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里有热,发其汗,更伤津液,那身体一定会更热。也就是说如果按太阳病治了,就会变成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这个“脉阴阳俱浮”和太阳伤寒的“脉阴阳俱紧”应该是一样了,就是寸关尺都浮;浮主表,同时也主热。
“自汗出”,和中风的汗出应该不一样;中风是机体主动的想排汗驱邪,风温是内有热,逼迫汗自出。
“身重”,金匮要略里讲身重一般都是体表停湿后的感觉。为啥会停湿?有可能内热逼迫津液于体表的原因吧,不是很清楚。
“多睡眠”,不知道。
“鼻息必鼾”,里热上蒸,呼吸应该呼哧呼哧的。
“语言难出”,这应该是热的比较厉害的症状。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下后更伤津液,小便一定会少。
“直视”,这个是津液丧失太多了,比较严重的表现。
“失溲”,应该是肾气虚了,失去收摄能力导致的。
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瘲。
如果被火攻过,这里的“微”,按上下文,我觉得不是微微发黄色的意思,应该是和下一句对应。就是微怎样,剧又怎样。就是轻的身体发黄,重的就会惊厥,发癫痫,并且经常发痉挛。
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如果被火熏过的,一次还可以活几天,再次那就没法活了。
学习金匮要略心得体会简短篇五
《金匮要略》的水气病篇学习中有很多难点,因为其中讲述了大量病机、病理,而且很多是通过脉法来进行讲解的,篇中提到了水肿的很多不同表现,把水肿分成了风水、皮水、正水、石水和黄汗五种。但是有一些病现在争论的也比较多,比如说黄汗,它到底是什么病?里边有很多问题未解决。譬如说这里边治疗“气分”病,两个方子,一个是“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主之”,另一个方子是枳术汤方,“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枳术汤主之”。两个方子治的是同一类证,一证二方,怎么去认识它们?另外还有一些方子,比如说越婢汤、越婢加术汤,后世应用也很多,在治疗水肿、肾炎中都是很常用的。
现对其中的几个方证进行探讨,这些方证是我们临床中常用到的,如呼吸系统疾病引起的水肿、心源性水肿及变态反应性疾病引起的水肿等,现将个人平时读书的一点心得和临证的体会进行总结。
一、越婢汤、越婢加术汤的临床应用。
我们首先看一下越婢汤、越婢加术汤,应该说我对这方子特别感兴趣,为什么呢?因为搞不清它真正的机理,不理解仲景当初为什么会设立这方子。从这个方子的药物组成来看,五味药,很简单。麻黄六两,石膏半斤,生姜三两,大枣十五枚,甘草二两。从药物组成及处方用量看,此方的重点一定在石膏和麻黄上,而且石膏和麻黄的用量都是非常大的,麻黄用到六两,比我们常规的发汗剂麻黄汤中的三两增加到了六两,而石膏相当于大青龙汤中石膏的剂量,所以说越婢汤和越婢加术汤它们到底有什么样的奥妙在里边?这也是我一直探讨的问题,因此,看书时对这个方子也格外留意,出现这个方子的地方也会引起特别关注。
说到越婢汤这个方名,大家公认度比较高的还是成无己说的“越婢者,越脾也。”婢是脾之误,为什么呢,他说麻黄配石膏组成的这个方,它是发越脾气、布散津液,这个提法到目前为止认知度是比较高的,当然也有不同意见,20xx年的时候,出自上海中医药大学的一篇文章,题目是《“越婢汤”当为“越痹汤”再证”》,从文字、文献的角度入手分析,作了一些考证,认为是治疗痹症的一张方子,比如麻黄和石膏的配伍是治疗热痹或寒热错杂的痹症,中间也讲了很多,当然最主要的是从医理的角度证实越婢汤就是越痹汤。因为《内经》讲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所以在内之五脏六腑和外之皮、脉、肉、筋、骨,都是表里相合的,在《内经》也有详细的论述,包括五脏痹和五体痹,在《金匮》中也提到了很多,比如说肺痹、血痹、胸痹、骨痹等等诸多病症。
越婢汤中,麻黄、石膏的量非常大,就从水气病篇来看主要是治风水,治疗风水的方子里边有两种重要的观点: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这个方子从这个角度讲应该是一个发汗剂,除了治疗风水外,在后世《千金方》中,就是越婢汤加白术和附子,不过仍然叫越婢汤,这是治疗一些关节疼痛、下焦脚弱的祛风剂。《外台秘要》中在越婢加术汤的基础上加了附子来治疗,“肉极,热则身体津脱,腠理开,汗大泄,厉风气,下焦脚弱”。下焦脚弱实际上指的就是下焦痿弱无力,厉风气包括一些肌肤痹痛等,包括《外台秘要》中的西州续命汤(麻黄、石膏、桂心、甘草、芎藭、干姜、黄芩、当归、杏仁),其实从组成来看就是越婢汤,治疗或痹不仁,四肢急痛,说白了就是麻黄和石膏的这么一个配伍,后世也是用越婢汤,越婢加术汤,甚至加附子来治疗一些热性痹症,而且往往症状比较重的时候,用以上的一些方子。比如说神经科常用的小续命汤,治疗中风或类中风的一种病证;还有风引汤,里边有很多石头的药物,和干姜等大热之品,那么越婢汤、越婢加术汤、越婢加术附汤是治疗热性、重症痹症的常用方,其组成让人想起非常有名的桂枝芍药知母汤,所以说越婢加术汤完全可以用于痹症的治疗。
《金匮》里面还有一张方子叫木防己汤,在痰饮咳嗽篇有相关论述,“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里是它的一个主治,它的组成是:木防己三两,生石膏十二枚如鸡子大,桂枝二两,人参四两。叶天士、吴鞠通在用这张方子时,做了一下加减,去人参、加入三仁汤的一些组成,杏仁、薏苡仁、白蔻仁、通草、滑石,海桐皮、蚕砂、姜黄等,名为加减木防己汤来治疗一些湿热的痹症。其实木防己汤中主要的成分是石膏和桂枝的一个配伍,越婢汤是石膏和麻黄的一个配伍,再加上白术或苍术,因而以之治疗痹症是完全可以说得通的,所以在搜集文献时,发现很多用越婢汤加减来治疗热痹、寒热错杂的痹症,这是一个很好的配伍方法,值得研究,也是越婢汤在后世的一个运用。
我特别喜欢这个方,像水肿、湿疹、肾炎都是可以运用的。越婢汤或越婢加术汤临床应用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用来治疗湿疹,包括一些风疹、痒疹,其实在《金匮水气病篇》提到了这一问题,比如在条文中,见到“脉浮而洪,浮则为风,洪则为气,风气相搏,风强则为隐疹,身体为痒,痒为泻风,久为痂癞,气强则为水,难以俯仰”。这里面就讲到浮为风,风气盛则往往表现为隐疹,浑身瘙痒等一系列症状。比如说越婢加术汤是治疗风水的一个主方,那么它完全可以用来治疗这个“风气强”的隐疹,用开泄的方法来发越水气,汗出以后则热得泄,那么身体的瘙痒等一系列症状都可以解除。包括《伤寒论》中桂枝二越婢一汤、桂枝麻黄各半汤,都可以通过微汗法用于身痒、隐疹等的治疗,现代文献中也有很多用越婢加术汤治疗水疮湿疹的报道。
其实我个人也曾经治过一个这样的患者,并且留有非常深的印象。患者女性,是某食堂的员工,到了端午节食堂自己包粽子,加工过程中像粽叶、米、枣都是需要用水浸泡,工作量也是很大。到了第二天她从手指头,也就是指甲缝部位出了很多小水泡,开始并没有太留意,后来两手都起了水泡,沿着胳膊最后到颜面,继而全身都出现了水肿,并且后来挠出来很多皮屑、疤痕,看了很多家医院,都是考虑过敏,应用了抗过敏治疗,口服氯雷他啶、静点葡萄糖酸钙、甚至激素治疗,但是时好时坏,最后也没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之后经朋友介绍来到我们这里,她的这个症状从中医讲就是湿气在表。该患者四十多岁,身体挺好的,经过辨证,用到了越婢加术汤,用量也是比较大的:麻黄18g、生石膏60g、苍术15g,生姜、甘草、大枣常规用量。结果用完药后,皮肤瘙痒的症状明显好转,渗出也改善很多。后来又陆续来我这里看了几回,说是外边药房不给她抓药,因为麻黄量太大了。最后一共吃了二十多副,水肿、皮损均完全好转了。
我们回过头再去看《金匮》中的一些内容“脉浮而洪,浮则为风,洪则为气,洪气相搏。风强则为隐疹,身体为痒,痒为泄风,久为痂癞”。所以说越挠皮损越严重,形成痂癞。“气强则为水”出现了颜面等部位的浮肿,这样用越婢加术汤是一个很好的治疗方法。自此以后,个人的一个体会就是,很多类似的皮肤病要想到中医的溢饮、风水,用越婢汤、越婢加术汤、大小青龙汤,可能对这种隐疹、水肿、水泡、水疮有一个很好的作用,当然这也是个人的一点看法和体会。
还有一些水肿,包括最常见的肾性水肿,往往表现为开始的颜面、眼睑的水肿,也有一些人,可能受到一点风气之后继而出现了全身的浮肿。《治验回忆录》中有这样一个医案:有个患者在被雨淋之后全身湿透了,回家之后换了身衣服,没有太注意。但是几天之后便出现了发热、头痛、恶寒、身重等一系列不适,用了发散药,微汗以后再没有继续服药。过了几天竟然全身浮肿,一按便有凹陷,怕冷、身痛、无汗,这个时候我们可能会用五皮饮、五苓散多一些,但是这些方子并没有明显疗效。包括苏叶、桂枝等发散药也配合应用,效果仍不理想。最后用到的就是越婢加术汤。那么这个方中最大的看点是什么呢?就是麻黄的用量,麻黄用到了45克。当然这个患者25岁左右,身体基础可能还是很好的。相信我们现在临床中麻黄很少能用到如此大的剂量,其他就没有太特殊的了。石膏30克、苍术12克、生姜少许。结果患者服完药后盖被躺床上便汗出如洗,换了好几次衣被。肿一下子就消了。再吃一副,这个水肿的症状便完全消失了。所以这里边值得注意的一个就是麻黄的用量。
后世很多人对越婢汤作了一些探讨,有人讲这里边最主要的药是麻黄和石膏。吴鞠能称麻杏石甘汤是一个辛凉重剂,其实越婢汤也是一个辛凉解表的方子,因此,有些文献就将越婢汤列为辛凉解表剂。我们对这个方子比较感兴趣的是该方加上白术或苍术之后,它就变成了一张发越水气、消肿、散肿的方子。如果加上半夏就是我们呼吸科常用来治疗肺胀的主方,重要的是方中加上白术或半夏之后,它的治疗方向就不一样了。同样若加上附子又变成了一张治疗痹症的方子,仅仅一味药的变化就能产生不同的治疗作用,所以这个方子有很多内在的韵味值得大家去探索。
这张方子在后世也有一些变化,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讲到用小青龙汤和越婢汤同时来用,以开太阳治疗痰饮病。但是我们发现叶天士在用这张方时往往把麻黄给去了,加上桂枝,变成了桂枝和石膏的配伍。对于这种配伍方法,从我个人的角度更加推崇麻黄和石膏的这么一个配伍关系。在《临证指南医案》中叶天士用桂枝石膏的配伍来治疗一些温病、温疫的一些方法,这个也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总结和探讨的,毕竟麻黄那么大的量可能真的会有一些风险。而桂枝石膏的配伍,我们每一个人都敢用,这也给我们大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
另外,越婢汤和麻杏石甘汤也有很大的不同,在麻杏石甘汤中麻黄四两、石膏半斤,配伍是1:2的关系。前两年在广州的一篇论文中探讨的就是麻黄石膏的配伍关系。比如麻杏石甘汤中麻黄石膏的比例是1:1好,还是1:2好,还是1:3好,最后还是仲景原方中1:2的配伍关系是最贴切有效的。越婢加术汤治疗其他的病症,比如呼吸科出现的心源性水肿,肺心病出现的右心衰竭。我们引用一下西苑医院原来的一位老大夫赵锡武,有一篇文章介绍他以真武汤配合治水三法治疗充血性心衰。真武汤是这里边一个主方,茯苓、芍药、生姜、白术、附子,另外治水三法就是《素问·汤液醪醴论》提到的“开鬼门,洁净腑,去宛陈莝”。“开鬼门”就是汗法,通过宣肺透表使肺气宣发,营卫调和,最后达到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的效果,水肿自然会消除。赵老师开鬼门的方法便是真武汤,配上越婢汤或越婢加术汤。“洁净腑”我们都知道是加一些利尿药。“去宛陈莝”主要是讲活血法。
我们今天主要讨论一下开鬼门的方法。赵老师有几个医案,比如说有一个病人:56岁女性,气短、心慌、咳嗽三个月,吐白痰、不能平卧、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呼吸音减弱、水肿。用的方子是这样的:附子9克、芍药12克、生姜、甘草、大枣,里边还有麦冬、党参、五味子,量不是很大。最主要的是里边用到了石膏15克、麻黄5克,这就是一个开鬼门法的配伍,在他的方中经常会出现这一配伍方法。
二、黄汗及桂枝加黄芪汤。
在《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中还有一个问题,我们想搞清楚而一直没搞清楚的,就是黄汗。到底黄汗是什么病?至今没有完全说清楚,但是在《金匮》中有芪芍桂酒汤、桂枝加黄芪汤等一系列治疗黄汗的名方。桂枝加黄芪汤中黄芪的量并不是很大,其实它仍然是一种汗法,在方注中也提到要温覆取微汗,这就是一种用汗法治疗黄汗的的方法。什么是黄汗?“黄汗之病,两胫自冷。假令发热,此属历节。食已汗出,又身常暮盗汗出者,此劳气也,若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久其身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后面还有相关论述,其实主要想表达的是身体汗出色黄时用桂枝加黄芪的用法。另外在黄疸病篇中仍用到这个方子。“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脉浮,当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黄芪汤主之。”所以此方的重点还是在于汗解,而非用黄芪来固表,所以黄芪的用量并不大。
对于什么是黄汗,很多人提出了不同看法,比如说有学者讲到黄汗是因为当时人们服用丹药,比如铅、汞、砷中毒后所引起的,虽然当时炼丹成风,但不见得每个人都有条件服丹药。张仲景的方不是说是他自己创造的,更多的是将春秋、战国、包括一些汉代的方收集了起来,那么我们就不知道在汉之前是不是已经盛行服丹药了;第二,这样铅、汞中毒就会出现黄汗吗?好像也很难肯定,再一个就是服用丹药者相对来说是一些高层、士大夫之类的人,而张仲景所面对的平民百姓是很难有这条件的。所以这种说法有点靠不住。
另外在张仲景条文中是这样论述的:“黄汗从何得之?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所以这也说明黄汗的发生与服用丹药没有关系,后世认为黄汗则是一种汗腺的炎症,是由于细菌侵袭皮肤所引起的,但是这种观点虽然合仲景之“汗出入于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但是谁会跑到污水中去洗澡呢?这种说法可见也不是十分可信的,不过黄汗病我至今没有遇到过,而治黄汗病的桂枝加黄芪汤曾经用过一回。这是一个支气管扩张的女性患者,比较矮胖,就是夏天最热的时候穿着羽绒服来找我,说浑身上下出汗,而且特别粘,极其怕冷,舌厚腻微黄是一个热的表现,湿热闭阻阳气,看了之前别的大夫的方子,如当归六黄汤、三仁汤等,但是对这个患者没有效果。想了半天也没有特别好的办法,用了桂枝加黄芪汤,因为有汗出,怕冷,用上黄芪心里比较踏实一点。桂枝10g、生黄芪15g左右,加了一点茯苓、苍术、泽泻等化湿的药,大概两周后症状好转很多,汗出见好,羽绒服也脱下去了。所以这算是自己的一点体会吧。
有人讲单用桂枝汤会怎么样?另外黄芪用在一个湿热证的病人身上,会不会出现敛邪或助湿的可能?其实汗出、水肿,包括我们用防己黄芪汤时,患者的舌苔也是厚的,湿热的可能也是存在的,所以说黄芪完全可以用于湿热的病证中,再加上一些清热利湿的药物,并没有助热助湿的可能。在水气病篇还有两个方子--防己黄芪汤和防己茯苓汤,黄芪均是用来治疗汗出,水肿的问题,所以说用黄芪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三、气分病二方的认识。
在水气篇中比较感兴趣的是另一个方子,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桂枝三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麻黄、细辛各二两,附子一枚炮),首先来看这个方子主要是治疗“寸口脉迟而涩,迟则为寒,涩为血不足,扶阳脉微而迟,微则为气,迟则为寒,寒气不足,则手足逆冷;手足逆冷,则荣卫不利,荣卫不利,则腹满肠鸣相逐,气转膀胱,荣卫俱劳,阳气不通即身冷,阴气不通即骨疾;阳不通则恶寒,阴不通则痹不仁。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实则矢气,虚则遗尿”。这样一个病机,仲景给它一个名字叫气分。气分病如果出现了肿胀为主的症状,“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主之”。
我们来看这个方,桂枝去芍药,这个方子我们在《伤寒论》21条中就已提到: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为什么呢?去芍药之后就完全是一个温阳通阳的方子,所以桂枝去芍药实际上就是温通上焦的阳气,不管是心气还是肺气。另外,我们很熟悉的麻黄附子细辛汤,它是温通肾脏,发越肾气来助邪外出,而这样两个方子放到一块时,它实际上就是麻黄桂枝和附子细辛,加姜草枣的结构来温上下二焦来治中焦病,所以它叫大气一转,其气乃散。这个方中没有什么利水药,如茯苓、白术之类,但又为什么放到水气篇了呢?其实后世陈修园对这方子有体会,他加了一味知母,叫消水圣愈汤,用以治疗心肾阳虚引起的水肿,这个方我也比较感兴趣。赵锡武老中医曾经在治疗心源性水肿时提到这个方子。赵老有一个医案:男性,54岁,咳喘5年,近两天出现咳喘不能平卧,下肢浮肿,当时诊断为肺心病、心衰,用药后心衰基本控制,但此次感冒咳喘发作后出现痰多,尿少,肢肿,心下痞满,腹胀不适的症状,患者也表现为一个重病面容,口唇发绀,典型的肺心病表现,后来老先生就给辨证,为心肾阳虚、痰湿阻滞,用温阳利水、蠲饮化湿的方法,方用消水圣愈汤。说的就是在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基础上加一味知母,知母为什么加?我们可以看一下张仲景治疗痹证用的桂枝芍药知母汤。吃了这副药之后浮肿很快就消除,所以这也是桂枝去芍药加麻附辛的一个应用。本人也用这个方再加一些辛夷、白芷来治疗一些寒性鼻炎、流清涕等一系列冷证的鼻炎效果非常好。
气分病的另一个治疗就是枳术汤(枳实七枚,白术二两),这个方子结构非常简单,就是枳实七枚、白术二两,在仲景方中,用枳实来消痞,配白术以消食,用治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但是到了后世,这个方子有了一些变化,应该是李东垣的老师张易水。他把白术的量明显加大,加上一点枳实,这是张易水的枳术丸,李东垣从这个方中就悟出了很多东西,首先用白术来补脾胃的虚弱,枳实量比较少,关键是用荷叶包上之后蒸饭,把胃气补强,起到一个消食、消痞、强胃的功能,他从这里边也可以衍化出许多名方,比如说橘皮枳术汤、木香枳术汤、曲麦枳术汤、半夏枳术汤以及儿科中常用的枳实导滞汤,这些可能都是从枳术汤中衍化而来的。我们来看枳术汤,不仅是气分病的治疗方法,后世也用以治疗便秘等等。
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可治疗心源性水肿、缓慢性心律失常,还有我们呼吸科经常遇到的阳虚外感也可以用来治疗。另外也说到这个方子加上知母以后特别像桂枝芍药知母汤,也有报道说此方加减后可以用于治疗痹证、游走性关节炎,得热则舒,遇寒加重的一类病证,用于散寒祛风止痛治疗风寒性的痹证,这也是一个临床中非常好的方子。
学习金匮要略心得体会简短篇六
《金匮要略》是我国古代医学史上重要的经典之一,其中关于血痹病的治疗,深受中医界的关注。血痹病是指因风寒湿邪侵袭,导致关节、筋骨、肌肉等组织出现疼痛、肿胀、起节、弯曲等症状的疾病。本文将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和学习,谈一谈《金匮要略》治疗血痹病的几点心得体会。
第二段:诊断要详细。
治疗疾病要先了解其病因、病位、病情。针对血痹病患者的具体情况,医生须要对病人的证候、舌象、脉象以及特殊体征进行仔细的辨别,以正确的方法治疗。不同的体质和病情,可能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治疗方案。
第三段:治疗方案要个性化。
《金匮要略》有很多针对血痹病的方剂,但并不是每个患者都适合同样的方剂。因此,治疗方案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体质、病情等因素,制定适合该患者的方案,充分体现“因人而异”的原则。
第四段:注意饮食调理。
饮食对于血痹病的治疗也非常重要。中医认为,饮食是治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通过均衡、营养丰富的饮食来辅助治疗疾病。血痹患者忌食寒凉刺激性的食品,如辣椒、生葱、生姜、蒜等刺激性食品。建议多吃富含营养的食品,如蔬菜、水果、粗粮等。
第五段:心理调节很关键。
与其他疾病一样,血痹病患者也需要多方面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物理疗法等。另外,心理调节也很重要。血痹病经常给患者带来痛苦和困扰,治疗难度较大。患者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适当的心理调整可以起到积极助益的作用,促进治疗疾病。
总结:
中医治病强调个体化、整体化、系统化的治疗原则,治疗血痹病也不例外。《金匮要略》中所提供的方剂、治疗方法,本身就是个体化、整体化、系统化的代表。在治疗中,医生应该根据实践和研究,结合上述几点,灵活运用,多方面施治,以期收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学习金匮要略心得体会简短篇七
金匮要略是中医临床实践的经典之一,其中的血痹病专论更是医学界的重要指南。在临床中治疗血痹病,我们需要遵循金匮要略中的治疗原则,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治疗。在实际临床中,我不断总结经验,逐渐领悟其中的治疗要领,下面就我在治疗血痹病时的心得体会进行分享。
第一段:了解病证特点,把握治疗原则。
血痹病是一种常见的风湿类疾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肌肉、关节的疼痛、僵硬和肿胀等。在治疗血痹病时,我们首先需要了解病情的特点,明确治疗原则。在金匮要略中,明确指出:“治欲取其血分,调和营气”、“处高枕,取慢穴”等,这些都是指导治疗血痹病的重要原则。此外,还需根据病情的不同,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比如在寒湿痹证中,要注意祛寒散寒,祛湿化浊,以达到疏通经络,行气活血,通畅关节之目的。
第二段:辨证施治,灵活运用药物治疗。
对血痹病的治疗需要根据不同证型进行辨证施治。在我的临床实践中,有一位患者出现了急性风湿热的症状,全身肌肉关节非常疼痛,又伴有高热和乏力,这是一种血痹病的寒湿痹证。此时,我选择使用金匮要略中所列举的药方“桂枝加附子汤”,效果非常好,令患者得到了快速的缓解。此外,针对不同的症状,我们还可以选择使用各种适宜的药膳和中药贴敷等方法,这也是中医治疗血痹病的优势之一。
第三段:运用针灸疗法,刺激关键穴位。
针灸疗法在治疗血痹病中具有非常突出的效果。在我的临床实践中,曾经治疗一位患者,患者感到下肢疼痛、酸软、不能正常行走,经过我采用的针灸疗法,减轻了患者的疼痛感,恢复了患者正常的行走能力。此外,在治疗血痹病时,针灸不仅可以刺激身体的关键穴位,还可以改善人体气血的循环,促进体内营养物质的供应,从而有助于治疗血痹病的症状。
第四段:合理运用物理疗法,促进病情康复。
除了针灸疗法外,物理疗法在治疗血痹病中也具有较好的效果。在临床实践中,我曾经治疗一位年迈患者,患者出现了明显的老年肌无力、关节疼痛等症状,这是一种肌肉痹证。针对这种情况,我采用运动疗法来促进患者病情的康复。在治疗过程中,我们注重维持适当的运动量,通过适当的力量练习,缓解了患者肌无力的症状,增强了肌肉和关节的运动能力。
第五段:强化膳食治疗,保持饮食健康。
在治疗血痹病过程中,食疗也非常重要。在金匮要略中,明确指出:“治病必先饮食”,因此,我们需要结合饮食治疗,改善身体机能和血液循环。比如,针对湿热痹证,我们可以适当增加水果和蔬菜的摄入,以加速身体中湿气的排除。同时,饮食中的热量和营养成分也应该根据个人病情情况灵活调整,适当控制油脂和糖分的摄入,保持饮食健康。
总之,治疗血痹病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治疗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效果。但是,具体治疗方案需要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针对性的选择。同时,饮食也非常重要,应该在治疗过程中注重饮食的调整。通过综合的治疗方法,我相信血痹病患者一定可以得到有效的缓解和愈合。
学习金匮要略心得体会简短篇八
湿为六淫之一,《金匮要略》中湿病是以病因命名。其三,温阳化湿,有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等,主治外寒伤阳、风寒湿邪着于肌表不去之证。故六首方剂所用11味药,除附子以外其性皆温,乃取温化以缓图也。虽附子辛热,但与他药相伍,已属因势利导之法。...
湿为六淫之一,《金匮要略》中湿病是以病因命名。大凡因湿致病,有内外之分,治疗原则不外化湿、燥湿、发汗和利小便等。《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篇主论外湿,列为十一条,在治疗上备有六张方子。从整体上来看,实系治湿病的三个取微汗法。盖因湿属阴邪,最易伤阳,其性濡滞,不易速去故也。其一,开泄腠理,有麻杏薏甘汤和麻黄加术汤,主治表实证;其二,益气祛湿,有防己黄芪汤,主治表虚证;其三,温阳化湿,有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等,主治外寒伤阳、风寒湿邪着于肌表不去之证。
从湿病所列六张方子之组成分析,助阳化气和祛湿解表,两者相辅相成。治外湿固以发汗为主,但须顾护人体阳气。因湿属阴邪,伤阳为先,其性濡滞,不易速除。祛湿则有益于助阳,助阳则湿邪易化。故六首方剂所用11味药,除附子以外其性皆温,乃取温化以缓图也。虽附子辛热,但与他药相伍,已属因势利导之法。
生姜、大枣、甘草三药,临证亦不可忽视。盖因表湿伤营损卫之时,表气不和,则有碍湿邪之外透。仲景善以姜枣草合用,能外和营卫,通津液以和表;内健脾胃,风湿之邪易于外泄而解。
仲景立法严谨,用药精专。以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和甘草附子汤为例。三方的治疗作用主要取决于桂枝、附子、白术三药间的配合。其取舍之理,原文所述不甚分明。笔者认为附子配桂枝,其温阳作用偏表,温经散寒,使湿从表解;附子协白术,温阳作用偏里,助里阳以化湿,则湿从里去,三药同用,则表里皆治。所以,临证首应分辨邪气在表抑或入里,孰多孰少,以免用药盲目,药力牵制,有碍疗效。
综观《金匮要略》治湿之法,表实者发汗不忘利湿,表虚宜微汗而不忘益气;阳虚补阳为先,正虚扶正为上,乃是后学在临床上应掌握的关键所在。
学习金匮要略心得体会简短篇九
《金匮要略》是中医经典古籍之一,东汉张仲景撰于3世纪初,属原撰《伤寒杂病论》十六卷中的"杂病"部分。下面是本站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金匮要略学习心得,欢迎大家阅读。
原先打算,一条一条的写,但写了几条后发现如果前后不对照的话,没法写。原来的条文本来就是比较乱,还是按某种方式总结比较好。不过,加上jt、郝万山的,自己只看了三遍,感觉水平还不行,也不知道该怎样总结。哎,试试吧,开头总是最难的,想哪写哪吧,以后再整理。
1.胡希恕讲座依据的伤寒论版本,根据讲座来看不是桂林古本,应该是宋.林亿等校正的《伤寒论》通行本,并参考成无己本,很多也与《医宗金鉴》对比。
2.胡希恕认为伤寒论中前面的脉法、伤寒例等是王叔和搞的,非仲景所写,所以他不讲这些。我听的伤寒论讲座是直接从“辩太阳病脉证并治上”开始的,包括下面的六经病,有8篇:
辩太阴病脉证并治辩少阴病脉证并治辩厥阴病脉证并治。
3.每次听的时候都在想,为啥太阳病讲上、中、下三篇,这么长?
六经的条文共381条,太阳病三篇就占了178条,占了快一半;全书方剂112方,太阳病三篇就占了74方,一半还多。目前(以后不一定,呵呵),我的理解是:
对一个正常、健康的人体来说,开始得病时病邪应该都是从外到内影响人体(不是从表到里,少阴病也有表证),也就是说对理论上健康的人,最先得的病应该全部是太阳病!
如果人体抵御能力比病邪能量强,那么在太阳病阶段就可以将病邪排出体外。如果人体抵御能力比病邪能量弱,那病邪就会通过六经往内进行传变。
在通过六经传变的过程中,人体也是在不停的与病邪斗争的,这个过程《黄帝内经》中叫“正邪交争”;比如,在太阳经时,人体会尽量汗出而解;经过人体的抵抗后,病邪在向内传的过程中也会变弱,最终会怎样?我想无外乎3种:
a.病邪最终被排出体外,正气胜,邪气退。
b.人体最终抵抗不了,邪气胜,正气衰。
c.人体正气与病邪势均力敌,病邪没有力量进攻,人体也没能力将它排出去。那病邪就会停留于人体某处,如湿停于关节,就会造成湿痹,如果水停于肺,遇寒就会咳;当然这不是一次就会这样,就像胃寒,都是经常喝冷饮造成的。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我们知道病邪在哪,并采用合适的处理方法,就可以及时截断病邪的继续侵入,帮助人体将病邪早一点排除出去。仲景的伤寒论,就是告诉我们通过病人的病证、脉证去判断病邪在那条或那几条经上,以及如何通过合适的方剂将病邪排出体外。
上面是对理论上健康的人而言的,现在应该没有了;那如果假如人体本身就已经有病邪在体内,或因为这些在里的病邪影响了人体的抗病能力;那在病邪刚到太阳经时,要么直接突破,要么就会与内里的病邪相互作用,这时,就会有很多变数。就像太阳病三篇中大多条文的开头都是:太阳病,,伤寒,,中风,。
我想这就是太阳病篇为啥讲这么多的原因吧,不知道我这样理解对不对?
4.理论上健康的人有没有?
按《黄帝内经》讲:“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而且他们知道:“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那个时候,应该有这种健康的人,当病邪比较厉害的时候,他们一开始得病都是太阳病,所以《汤液经》中治太阳经的方剂也非常多。仲景论广《汤液经》而成《伤寒杂病论》,太阳病讲的也就多。
这一点是我胡掰的啦,我也不知道是不是这样,呵呵。
先写太阳病篇,这也是最难得部分。
胡希恕讲完太阳病三篇时有一个总结,我觉得讲的非常好,我想就以他总结的这几个方面来对太阳病这三篇进行逐条归类,看看是不是能更有利于学习。
注:这些心得都是给我自己学习用的,这里的认识不代表是对的,今天认为是对的不代表明天也是对的。写在博客里,主要是不管我在哪里,带没带电脑,有了新的理解,都能及时的更新(因为我的记性很差,呵呵,经常忘事)。如果谁看到了,请谨慎参考。
胡希恕是一条一条来解释的,我想从这几个方面来总结:
1.什么是太阳病。
2.太阳病的类型。
3.温病。
4.太阳病的传变与病愈时间。
5.太阳病治疗的禁忌。
6.桂枝汤适应症、加减及禁忌。
7.麻黄汤适应症、禁忌。
8.并病。
9.合病。
一。什么是太阳病?
第1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脉浮”,是指寸脉浮,我觉得左右手应该都浮,轻取既得,手一放上去就能感觉到脉搏,平常不生病的时候应该是中取而得。不是很懂脉法,只是个人理解。
“头项”是指哪里?头就是头了,《医宗金鉴》里讲“颈者,茎之侧也;项者,茎之后也”,项应该是指脖子后部。“强痛”应该是指整个头痛,后脖子僵硬;“强”是该指僵硬麻木,河南话:板。为啥是脖子后面,我觉得因为足太阳经走的是头后面的缘故。如果是少阳病,那就应该是颈痛,就是两侧,因为少阳经走两侧。
“恶寒”,我想应该是一个对比的结果,这里隐含着是说外面环境没变,但身体因为想要通过出汗祛病,必然要运送津液到体表,体温一定会升高,跟之前比就觉得好像外面的温度降低了似的,身体的感觉是外面冷。
符合这三条的就是太阳病,就可以按太阳病来治,但用哪个方剂,还是要再判断方证。
二。太阳病的类型。
只有2种,中风和伤寒。
第2条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中风和伤寒定义的第一句话都是“太阳病”,也就是说,不管中风还是伤寒,前提都有“脉浮,头项强痛,恶寒”这个症状。总的说来就是有这些症状:
“脉浮”,“恶寒”,“头项强痛”,一定有的。
“发热”,前面讲过,必须的。
“汗出”,说明身体在抵抗,想要出汗而解,但能力有限,不能完全祛除病邪。另外,出汗应该不多,应该是摸皮肤感觉有点潮乎乎的那种。
“恶风”,汗出,风吹就一定不舒服,物理原理;不仅恶寒,还恶风。
“脉缓”,在浮脉的基础上缓,和紧脉相对应,按着不硬,不紧绷;因为出汗,血管津液少了的缘故。
“中风”,中字是指中于里,汗出后表虚,邪入里,比伤寒深。
简单说:脉浮缓,恶风寒,发热汗出,就是中风。
伤寒有“体痛,呕逆”,中风有没有,应该也有体痛,不过汗出了,痛的轻,呕逆也轻。。
第3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关于未发热,我觉得体内一定是热的,否则不会恶寒。但最终是一定会发热的。或者说发热或不发热,可以不作为判断点。但中风就一定会发热,也就是说一个太阳病,没有发热就一定不是中风。这是从条文上看。
这里没有写汗出,那就是没有出汗。“不汗出”,是伤寒的一个重要判断点。不是说身体没在抵抗,而是能力太弱,或表被阻塞,汗出不来;皮肤摸起来干干的。
“恶寒”,前面讲过,必须的。
“体痛,呕逆”,身体的汗想出出不来,就会有压迫,身体就痛,压迫上冲,就会呕逆。
“脉阴阳俱紧”,按郝万山的解释,阴阳是指寸脉和尺脉;脉阴阳俱紧,是泛指寸关尺之脉皆呈紧象。不知道对否。只能说,因为汗不出,血管液体充满,所以紧。
“伤寒”,伤寒的伤,指伤于表,像擦伤、碰伤。是指病邪浅,反过来说,就是人体的抵抗能力强,病邪不得入内。
简单说:脉浮紧,无汗恶寒,体痛呕逆,就是伤寒。热不热可以不用判断。
中风和伤寒的主要辩证点就是有汗和无汗。当然前提是太阳病,要有“脉浮,头项强痛,恶寒”这些症状,然后才是有汗、无汗,这个很重要。
三。温病。
第6条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太阳病”,就应该有“脉浮,头项强痛,恶寒”这些症状。
“发热”,这也是太阳病的症状。
“不恶寒”,胡希恕解释是,不是不恶寒,也恶寒的,只是热的太厉害了,压制了恶寒的感觉。当然,解释的通不通,只是帮助你理解的,临床还是要看症状的。
“而渴”,这应该是有里热。
因为有个“不恶寒者”,太阳病的提纲就不具备了,那就是说这个温病不是太阳病,放在这只是让我们对照着看,或者提醒我们不要当太阳病治了。
简单说,发热而渴,不恶寒,就是温病。主要的辩证点是“渴而不恶寒”。
那伤寒论讲没讲温病咋治,胡希恕认为讲了,比如白虎汤证“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就是温病的治法。我觉得不管伤寒论里讲没讲如何治温病,按伤寒论提出的六经和八纲的分析方法,只要对症了,不论是不是温病,应该都可以治。
第6条下面的部分也提出了温病的禁忌:不可发汗,不可泻下,不可火攻。当然也不能吐了。
因为“渴而不恶寒”,“渴”就是表明里有热,发汗泻下等都是伤津液的。那也就提出了治温病的方法,就是清热。那一条条看: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里有热,发其汗,更伤津液,那身体一定会更热。也就是说如果按太阳病治了,就会变成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这个“脉阴阳俱浮”和太阳伤寒的“脉阴阳俱紧”应该是一样了,就是寸关尺都浮;浮主表,同时也主热。
“自汗出”,和中风的汗出应该不一样;中风是机体主动的想排汗驱邪,风温是内有热,逼迫汗自出。
“身重”,金匮要略里讲身重一般都是体表停湿后的感觉。为啥会停湿?有可能内热逼迫津液于体表的原因吧,不是很清楚。
“多睡眠”,不知道。
“鼻息必鼾”,里热上蒸,呼吸应该呼哧呼哧的。
“语言难出”,这应该是热的比较厉害的症状。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下后更伤津液,小便一定会少。
“直视”,这个是津液丧失太多了,比较严重的表现。
“失溲”,应该是肾气虚了,失去收摄能力导致的。
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瘲。
如果被火攻过,这里的“微”,按上下文,我觉得不是微微发黄色的意思,应该是和下一句对应。就是微怎样,剧又怎样。就是轻的身体发黄,重的就会惊厥,发癫痫,并且经常发痉挛。
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如果被火熏过的,一次还可以活几天,再次那就没法活了。
提起这个笔呀,心里不知道怎么回事,有无限的感慨说不出来。
中医呀,是个好东西,值得用一生的时间去领悟的。
现在的人呀,有点浮,真的,不是用真心去做事的,
有时候,我也想呀想,难道制度和人性化是对立而不能容纳彼此的吗,
后来我觉得不是这样的,静下心来想一想吧,
我都不知道怎么来说了,每天的物欲横流,(我写的不好,有好多词,可到了嘴边却想不起来)。
阳在外阴之使也,阴在内阳之守也,用心去体会这句话吧,
我觉得中医的阴阳思想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用在什么地方它都是合适的,
在我的思想中,在我学中医的过程中,我总觉得,阴阳是平衡的,但应以阴为本,现在社会提倡以人为本,有好多例子,我却一下举不出来,比如说一个家庭,一个男的和一个女的就组成一个家了,在这个家里,男为阳,女为阴,男的在外面干活挣钱养家,女的在家里整理内务,使男的在外面更能安心的工作,这不体现了阳在外阴之使也,阴在内阳之守也吗,阴阳互相融合,互相转化,才能家庭和睦,其乐容容呀。男的过一段时间要回家吧,这其实就是阴阳互相转化的过程,但要是男的长年在外打工,不回家,也不给家里寄钱的话,这就说明这个家的阴阳失去转化,阴不能生阳,阳又不能化阴了,那这个家,我看是用不了多长时间了,因为阴阳不能互化的情况下,这个家就完了。
还有一个就是在一个家庭里,以阴为本,就是以女人为本了。我们生活中,大多数情况是这样的,家里的男的死亡或出事了,只要有女人在,那这个家还是个家,但如果一但是女的没了的话,那这个家很快就散了,变成另外一个家了。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觉,但我觉得是这样的,这里不要讨论那些特别的例子,大部分情况都是这样的。
还有一个问题这是我觉得,怎么说呢,就是伤阴比伤阳厉害,伤阳吧,一般像感冒呀,它本身就是一个阳气被郁的一个症状,如果本身阳气盛而阳被郁的话,那就是太阳伤寒之类的了,会有发热之类的,如果本身阳气不盛的话,就是身体不是太好,像书生一类的人,那就会成为太阳中风之类的了,出汗,还发热。但都还过的去,这种病不是太厉害(相比伤阴之类的),那伤阴我在生活中见到的就如中暑之类的,因为暑为阳邪,阳邪盛则伤本阴,病人就会出现混身大汗淋漓,这个时候病人就很危险了,因为体内血汗为阴,而随着阴的流失,那阳气失去依附的载体阴液,阳气就会很快消散的,所以中暑的病人很危险的,像一些休克呀之类的。现在西医来的还是快一点,马上输液,补充体液,在某些方面我觉得西医还是很好的,像外科呀,输液呀之类的,西医比中医来的快。
我是自学中医的,我觉得中医好,它是对病人一个整体的,全面的一种分析,在中医治法里面有“理、法、方、药”四个方面。
理自然就是对病人发病的过程,病人发病的机理等,都要有合理的一种分析,运用阴阳的思路,去看谁轻谁重,也就是中医上说的,重则治标,轻则治本,或标本同治的一个道理。
法,在这里我觉得除了中医上一般的“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大法能灵活运用之外,还要能够能灵活运用一些其它的方法,如外用的,如熏、洗等和针法等等,要灵活多变,要法无定法,药无定药,那才是医者最高水平。
可是现在的人呀,太浮了,怎么说呢,我这里有一个例子:
唉,现在医患关系是没法说了,太紧张了,好像你得了病,只要找到医生,就一定能治好一样,现在的人就是这样的想法,我想说的是,医生是治病救人的,他不可能把所有的病都能治好的,也不可能让他永不失误,我这样说不是为医生偏袒,我内心却实是这样想的,他只能尽最大的努力治好病人的病,当然也会有一些医疗事故之类发生的,我觉得那对医生本人是个最大的打击的,你就是不告他,我觉得他这一辈子心里也会有阴影的,这才叫生不如死呀。
没办法呀,这些事情,我不能不说,如果你是太夫的话,你还敢再看病吗,心里呀,不是味。
还有现在的社会,好人好事还敢做吗,我觉得是不敢,
近几年,社会上有好多例子,
一、说是一个老人倒了,至于怎么倒的,那只有他自己心里最清楚了,如果一个男的去扶他去医院,最后家属去了却硬说是那个男的碰到老人的,老人也是这么说的,好像老人的几个孩子都挺厉害的,都是什么什么官之类的,那个男的没办法呀。
二、还是一个老人从公交上下车倒了,结果大家都不敢去帮他,这个老人起不来,最后他向身边的人说,是我自己摔倒的,你们帮一下我吧,这下才敢有人去帮他。
唉,怎么说呢,大家心里都很清楚。
本来是说中医的,如果却说了这么多的题外话,
不过还有一个例子是在网上开到的,不过我相信应该是真的。
在我们中药里有一味药--附子,说是这个药有毒,可是有记者到其产地去看了看,说是现在的附子呀,其毒远远胜过其本身的毒性,现在都是市场经济,加上现在科技这么发达,在附子的加工过程中加入了好多的化学品,说是如果按中药书上说的那种加工方法的话,一斤才出不到五两吧,经过他那种加工办法的话,就会出到七八两呢,这样药农肯定收益高吗,还有其他一些药,如半夏之类的。
在中医里,有“理、法、方、药”,你说前面的你都对了,可是到了药这儿,它就走样了呀,本来剂量是合适的,可是到了病人这儿就不行了,怎么回事呢,是配方的问题,还是药的问题,还是剂量的问题,是不是药的问题呀。唉。学中医呀,是要全面把握的。
在这里我还想插一点有关西医上面西药的问题,有关西药里抗生素的问题,在西药上面它的药纯,如青霉素,它是一个化合物,他有很清楚的分子式,及其性能的测试,他对某些病却有效,但是我们人是一个活物,说的不好听了点,他是不断进化的,再加上身上的病毒也药品也是有抗药性的,反正我以前看过这样一个报道就是说病毒抗药性的周期大于人类研发新药的周期,这就说明了人类发明了一种药物去抗击病毒,结果病毒很快就会变异,人类又要去研制另一种抗病毒的药物了。
而中医是用自然之物去治自然之病,如果人体发生变异,那自然之中的药物也会发生变异的,自然之中是阴阳平衡的,是相生相克的,如果自然的阴阳平衡被打破的话,那和人是一样的,都会得病的,一旦阴阳不能平衡转化,或发生阴阳分离的话,我觉得那时候自然(也就是地球)也会病入膏huang(字不会打了)的。那时候真的就是神仙转世也会没办法的。
现在地球变暖的现象是地球人都知道了。那后果是什么呢,呵呵,唉。
我学习中医的目的也不为别的,只要能把自己的身体照顾好就行了,把家人的身体照顾好就行了。
俗话说:没啥不能没有钱,有啥不能有病呀,你如果得了不治之症,纵有千万家产又有何用呢,在这里,我认为钱财为阳,人体为阴,如果人没了,那你的千万家产还不得随风而去呀。有人可以去挣钱,但你有钱却不能买回你的一天阳寿呀。反正在我的身边有好多这样的例子,估计大家网友的身边也有这样的例子吧。
今天说的多了点,心比较静,总之,我这后半辈子就严究中医了,不求能成什么家,但那朴素的真理却是我所追求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最新学习云计算的心得体会简短(实用16篇)
- 应急救护培训心得体会如何写(汇总18篇)
- 最新维护新疆稳定心得体会和感想(实用10篇)
- 军训心得体会演讲稿精选(优秀16篇)
- 最新学习葫芦丝心得体会和感想(优秀18篇)
- 2023年证券合规培训心得体会简短(实用13篇)
- 2023年web课程设计心得体会(模板9篇)
- 2023年汽车厂实习心得体会如何写(优秀13篇)
- 银行信贷业务心得体会及感悟(模板19篇)
- 学习葫芦丝心得体会精选(通用14篇)
- 学生会秘书处的职责和工作总结(专业17篇)
- 教育工作者分享故事的感悟(热门18篇)
- 学生在大学学生会秘书处的工作总结大全(15篇)
- 行政助理的自我介绍(专业19篇)
- 职业顾问的职业发展心得(精选19篇)
- 法治兴则民族兴的实用心得体会(通用15篇)
- 教师在社区团委的工作总结(模板19篇)
- 教育工作者的社区团委工作总结(优质22篇)
- 体育教练军训心得体会(优秀19篇)
- 学生军训心得体会范文(21篇)
- 青年军训第二天心得(实用18篇)
- 警察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秀18篇)
- 家属慰问春节虎年的慰问信(实用20篇)
- 公务员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质21篇)
- 植物生物学课程心得体会(专业20篇)
- 政府官员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的重要性(汇总23篇)
- 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范文(18篇)
- 教育工作者行政工作安排范文(15篇)
- 编辑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汇总17篇)
- 学校行政人员行政工作职责大全(1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