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稿的结束部分需要总结和强调主要观点,并给予听众一个积极的启示。撰写演讲稿时,要遵循明确的目标,清晰的结构和生动的表达方式。以下是一些演讲员们在实际演讲中的亮点和经验总结,供大家参考学习。
孔子与儒家演讲稿篇一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创立的思想主张和价值观对中国甚至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学习孔子思想的过程中,我深受其智慧和思辨精神的感召,从中感受到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二、孔子思想的精髓。
孔子的思想主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仁爱之道。他认为人应该促进社会和谐和个人道德的完善,培养身心健康、明智睿智和真诚待人的品质。在孔子眼中,人应该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不断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此外,孔子还提倡关注家庭教育、传统文化和中庸之道,他认为“中庸之道,天下之大本也”,这一思想成为了后来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基石。
三、孔子思想的指导意义。
孔子的思想,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生活在一个虚伪而低俗的时代,空洞的物质主义和功利主义占据了我们的大脑和灵魂,世间本没有的扰攘,使我们失去了简单而真实的生活体验。在这个时代,读懂孔子思想,我们可以明白什么是真正的人生价值和意义,学会如何追求自我完善和社会和谐。
四、孔子思想的教育启示。
孔子的思想和文化,已经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影响到了中华文明的立身处世观。而在现代社会,我们可以从中学到很多方面的教育启示。首先,学习孔子思想需要注重实践和实际行动,不能仅停留在口号和概念上。其次,我们需要注重对家庭教育和传统文化的关注,从中找到自己的生命意义和价值观。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会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实践孔子思想,以及合理地发挥中华传统文化的优势。
五、结论。
总之,学习孔子思想的过程,是我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提升自我修养的重要途径。从仁爱之道到中庸之道,从修身到治国平天下,孔子的思想和智慧都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体验。我们需要注重实践、学会思考,不断在孔子思想的指引下提升自我,成为一名有良好道德修养、责任感和社会意识的学子。
孔子与儒家演讲稿篇二
儒家经典语录(1)。
道德篇:
1、德者事业之基。《菜根潭》。
道德是事业的基础。
2、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周易.坤》。
做好事的家庭必给后代流下幸福,贯做恶事的家庭必给后代留下祸殃。
3、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
有道德的人不会孤单,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和他相伴。
4、作德,心逸日休;作伪,心劳日拙。《尚书.周官》。
讲道德,心安理得;做坏事,心劳日拙。
5、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尚书.周官》。
财富可以修饰房子,道德可以滋润人身,使人心宽体胖。
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尊敬我的长辈,继而推广到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护我的子女,继而推广到爱护别人的子女。
7、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爱别人的人,别人永远爱他;尊重别人的人,别人永远尊重他。
8、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
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言行合乎礼,这就是仁。
9、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荣辱》。
先顾礼义后求利益才算光荣,先求利益而不顾礼义便是耻辱。
10、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
别人对我有恩德,不应该忘怀;我对别人有恩德,不应该不忘怀。
11、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礼记〃曲礼上》。
对自己喜欢的人要看到他的缺点,对自己憎恶的人要看到他的优点。
12、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与朋友相交往,说话要守信用。
13、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颜渊》。
君子以文章来交朋友,以朋友的帮助来培养自己的仁德。修养篇:
1、为世忧乐者,君子之志也;不为世忧乐者,小人之志也.《申鉴〃杂言上》为国而忧、为国而乐,这是君子的志向;只考虑个人得失,这是小人的志向。
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汉〃曹操《步出夏门行》。
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美。三国〃蜀〃诸葛亮《诫子书》。
不学就不能增加才智,无志向就不能成学业。
4、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唐〃杜甫《前出塞九首之九》。
大丈夫志在四方,岂能害怕吃苦?
5、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过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宋〃宋轼《晁错论》。
古代创立大业之人,不仅有超世之才,而且必有坚忍不拔之意志。
6、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明〃王阳明《教条场诸生〃立志》。
志向不确立、犹如无舵之船,无绳之马,飘荡放纵,到何处去呢?
吗?老师传授的学业没有复习吗?”
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自己作风正派,不发命令政教也能顺利实行;自己的作风不正,即使三申五令,别人也不听从。
9、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礼记〃儒行》。
广泛地学习永不满足,身体力行永不懈怠。
10、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董仲舒传》。
羡慕水中游鱼,不如回家织网。
11、君子以行言,小人以舌言。《孔子家语.颜回》。
君子用行动说话,小人用舌头说话。
12、在上不娇,在下不谄,此进退之中道也。宋〃王安石《上龚舍人书》。
处在上位不骄慢,处在下位不谄媚,这是进退的正确态度。
13、美曰美,不一毫虚美;过曰过,不一毫讳过。明〃海瑞《治安疏》。
有几分美就说几分,一丝一毫不虚夸;有几分过就说几分过,一丝一毫不讳饰。
14、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清〃朱柏庐《治家格言》。
做了好事就希望别人看到,这便不是真正做好事;做了坏事唯恐人道,这便是做了大坏事。
1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富贵不能迷乱心意,贫贱不能改变志气,威武不能屈节,这才叫大丈夫。
16、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孔子家语〃在厄》。
17、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君子心地宽阔,小人经常忧愁。
儒家经典语录(2)。
治学篇:
玉如不琢磨就不能成为器物;人如不学习,就不懂道理。因此,古代贤君,建国治民,都把教育放在首位。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
青色从蓝草中提取,但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由水变成的,但比水更寒冷。有成语“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3、养子不教父之过,训导不严师之惰。宋〃司马光《劝学文》。
4、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唐〃韩愈《师说》。
历来求学的人一定要有老师。老师,就是传授道理、讲解知识、解答疑难。
5、雨泽过润,万物之灭也;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明〃吕坤《呻吟语〃礼制》。
雨水超过了需要即成万物之灾害,宠爱过头,这是子孙的灾难。
6、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尚书〃旅獒》。
造一座高山,如果少最后一筐土,则将前功尽弃。
7、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温习旧知识能有新收获,便可以做老师了。
8、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9、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分昼夜。”《论语〃子罕》意谓时光易逝,当自强不息。
10、人之于文学,犹玉之琢磨也。《荀子〃大略》。
人们对于文化知识,要象雕磨玉石那样精益求精。
1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梁〃沈约《长歌行》。
12、积财千万,无过读书。《颜氏家训〃勉学》。
积聚万贯家财,抵不上读书有益。
13、天下未有不学而成者也。《中说〃礼乐》。
世界上没有不经过学习就能成功的人。
14、富贵比于浮云,光阴逾于尺璧。唐〃杨炯《王子安集〃原序》。
富贵尤如天上浮云,光阴才是无价之宝。
15、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宋〃林逋《省心录》。
知道自己不足的人一定好学,以下问为耻的人常常自满。
16、人不可以不学,犹鱼不可以无水。宋〃陆九渊《与黄循中》。
17、勿谓今日不学而有来日,勿谓今年不学而有来年。宋〃朱熹《劝学文》。
18、学无早晚,但恐始勤终惰。宋〃张孝祥《勉过子读书》。
学习无早晚,只怕开始勤奋后来怠惰。
19、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学道者须加力索。《菜根谭〃后集百九》。
20、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21、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
22、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近思录〃为学类》。
胆要大而心要细,智慧要全面而行为要端正。
23、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小雅〃鹤鸣》。
24、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礼记〃中庸》。
2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这是真正的聪明。
2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论语〃为政》。
只读书而不思考无所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也只会疲惫不堪。
27、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28、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宋〃苏轼《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
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不学就不会产生疑问,不问就不能增长学识。
艺术篇:
1、诗言志,歌永言。《尚书.舜典》诗表达志向,歌抒发情怀。
2、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不学习《诗经》,就不会说话。
3、万卷山积,一篇吟成。清.袁牧《续诗品.博习。
只有积累丰厚学问,才能写出一首好诗。
4、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清.王国维《人间词话》。
词以境界高为最好,境界高格调自然就高,自然就有名句。
5、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
文章是治国安邦的伟大事业,是传之不朽的大事。
6、所谓诗,所谓文,实国事、世事、家事、身事、心事系焉。宋.郑思肖《心史总后叙》。
所谓诗歌文章,实际上都与国事、世事、家事、身事、心事相联系的。
7、道者文之根本,文者道之枝叶。《朱子语类》。
道是文章的根,文是道的枝和叶。
8、观其文可以知其人。清.袁牧《读书。
看一个人的文章就可以知道这个人的思想品德。
9、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哲学篇:
1、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周易.乾》。
同类的声音互相应和,属性相同的互相吸引。
2、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论礼。
天地相合而万物产生,阴阳相接而变化发生。
3、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荀子.天论。
天有四时,地有资材,人有治理自然与社会的能力。
4、天道之常,一阴一阳。阳者,天之德也:阴者,天之刑也。《春秋繁露.阴阳义》。
自然界的常规,是一阴一阳。阳是天的美德,阴是天降的灾祸。
5、进有退之义,存有亡之机,得有丧之理。《贞观政要.征伐》。
前进之中有后退的含意,生存之中有灭亡的因数,得到了还有丧失的可能。
6、贫生于富,弱生于强,乱生于治,危生于安。《潜夫论.浮侈》。
贫穷来自富有,脆弱来自坚强,混乱来自太平,凶险来自安全。
7、物极则反。唐.孔颖达《周易.乾》疏。
事物发展到了顶点就向自身的反面转化。
8、无小而不大,无边而不中。唐.王勃《释迦如来成道记》。
没有细小就无所谓巨大,没有边缘就无所谓中间。
9、天下之事,不进则退,无一定之理。《近思录.治体类》。
天下的事情,不前进就会后退,没有静止不动的道理。
10、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的考虑,就一定会遭遇突然出现的祸殃。
11、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晏子春秋.内篇杂下第十八》。
愚笨的人只要勤于思考,也会有对的时候。成语“千虑一得”和“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本此。
12、公生明,偏生暗。《荀子.不苟》。
公正产生明察,偏见产生昏暗。
13、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唐.韩愈《原道》。
坐在井底看天,说天是小的,其实并不是天真的小呢。
14、有名而无实,则其名不行;有实而无名,则其实不长。宋.苏轼《策别安万民》。
徒有虚名而无实际,其名声不会传之久远;有实际而不加以播扬,实际也会萎失消亡。
孔子与儒家演讲稿篇三
孔子在游历的时候,碰见三个小孩,有两个正在玩耍,另一个小孩却站在旁边。孔子觉得奇怪,就问站着的小孩为什么不和大家一起玩。
小孩很认真地回答:“激烈的打闹能害人的性命,拉拉扯扯的玩耍也会伤人的身体;再退一步说,撕破了衣服,也没有什么好处。所以我不愿和他们玩。这有什么可奇怪的呢?”
过了一会几,小孩用泥土堆成一座城堡,自己坐在里面,好久不出来,也不给准备动身的孔子让路。孔子忍不住又问:“你坐在里面,为什么不避让车子?”“我只听说车子要绕城走,没有听说过城堡还要避车子的!”孩子说。
孔子非常惊讶,觉得这么小的孩子,竟如此会说话,实在是了不起,于是赞叹他说:“你这么小的年纪,懂得的事理真不少呀:”小孩却回答说:“我听人说,鱼生下来,三天就会游泳,兔生下来,三天就能在地里跑,马生下来,三天就可跟着母马行走。
这些都是自然的事,有什么大小可言呢?”孔子不由感叹他说:“好啊,我现在才知道少年人实在了不起呀!”
孔子与儒家演讲稿篇四
这么一个名流千古的人,其实,他从没想过让自己名流千古,他只想,塬塬本本做自己。
“自己?”是的。
那是一个礼乐逐渐崩坏的年代,似乎,被后人称为春秋时代。祖先虽是宋国贵族,但他却两袖清风,在那个价值与尊严都荡然无存的时代里,只有血液,还留有身为贵族的傲气吧!
幸得,他还有一项能走遍天下的技能,那便是知识。虽然他总告诉学生他喜欢风乎舞雩,但没有人发现他更爱深夜无人的星空,思索人生的意义。有时他会感慨:如果没有这个乱世,他是否需要这么飘荡流离?但是,没有这个乱世,他却永远可能醉生梦死。
“十五而志于学”,它比同年的小孩要更早熟,不是他看到什么样的未来,只是懂得空想毫无益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这么两句彷佛轻描淡写的两句话,却是他用生命刻画来的。
辗转求用,历经了大半辈子,做过“委吏”、“乘田”、“中都宰”,五十岁时,还曾经当过彷如宰相的司寇。只是,他心爱的鲁国不肯重用,他只有黯然的率领弟子离去,周游列国。
这么一段颠沛流离的日子,应该是苦难吧!但是他活的快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吃东西嘛!贪点口腹之欲,人之常情,那又何妨?只要不过分即可。“惟酒无量,不及乱。”酒呢?偶尔来那么一点,那也是人生快意!高兴的时候,他也会听点音乐,击节而歌。与学生聊天时,他也会像个朋友般,拉着学生谈笑。遇到学生能举一反叁,他高兴的称赞,自己不小心发点牢骚,被学生指证,他也会立刻承认。谁说他望之俨然?他从没端过架子,也没有刻意要装出道学样!他只是塬塬本本的,以他心目中的价值观过活。
渐渐地,大家都知道他在说什么了!说“仁”,讲“礼”,主张“正名”,强调文艺的“兴、观、群、怨”。这些,都是他用生命体验来的智慧,“朝闻道,夕死可以。”好的东西,怎么能不跟好朋友分享呢?是的,分享!不就是生命的分享吗?尽管没有太多的人听进去,他仍风尘仆仆,执意让更多人分享他生命的智慧。
有一天,他终于觉得自己老了!以往走惯了的田野大道,突然觉得遥远了!学生体恤的,刻意慢下了步伐,但他终于还是知道了,自己的年龄不再适合奔波。望着那么一大群跟着他的学生,总有那么几个,是可以栽培的,自己年少的志向,就由他们去实现吧!自己老了,总要留些什么吧!整理《诗》《书》《礼》《乐》,并删鲁史、修春秋。自己在星空下领悟得来的道理,不自觉的全灌在书中了。他,不写书,却仍藉着整理书而把自己的意念灌注其中,一如千百年后不断追随的史笔春秋。
于是,也许大家爱称他至圣先师,可是,他永远还是喜欢那个志于学、孜孜不倦于礼,总被唤做“仲尼”的自己。
孔子与儒家演讲稿篇五
早晨,推开窗,一缕阳光射了进来,我不禁想起“朝闻道,夕可死矣”这句名言。啊!孔子,你给予了我生命的动力!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据说弟子有三千多人,著名的有七十二人,故称“七十二贤人”。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就出于他之口,他把“仁”和“礼”视为道德的最高原则,对中国的思想有巨大影响,被尊为“圣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在两千多年前,孔子便提出了“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看法,这在当时是多么具有进步性啊!当时战火连绵,百姓疾苦,受教育就是空谈,有权有势之人才可以上学,但孔子主张教学没有等级、类别,他在全国各地收徒,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并且不主张死板的教学,而应“学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育弟子们要活学活用,学与思并重。“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人人皆知的名言,就是孔子所说。他提出温习的重要性,教育人们要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应该是我们对待学习的一种态度。
“君子”一直是孔子的最高追求,重在强调一种人格的追求,教人做一个不平凡的人。为此,他提出了君子的言行和道德修养要求:其一,君子不器;其二,君子要重视自我修养;其三,君子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其四,君子要重义避利,追求道义;其五,君子群而不党。
孔子幼年丧父,中年丧妻,晚年丧子,经受了多次打击,但他并没有因此消沉,而是始终在追求自己的目标,把黎民百姓看作天,不忘自己的道德标准。伟大的光辉在他身上处处闪映。他还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这正反应了孔子伟大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修养。
或许,孔子的字典里永远没有退缩一词吧!
文档为doc格式。
孔子与儒家演讲稿篇六
尊敬的各位领导、来宾、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今天是儒家思想创始人、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诞辰____年纪念日,我们在这里隆重纪念活动。首先,谨让我代表高霞小学全体师生对在百忙之中来参加这次活动的领导、来宾表示衷心的感谢。
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我们的民族精神之瑰宝。多年来,我校围绕中华传统美德,大力建设以民族精神为底色的校园文化。我们根据学生的培养目标及发展需要,以儒家“仁爱”思想为核心,以培养“四有”新人为归宿,以“诵读经典、感悟经典、学做真人”为主旋律,通过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学国学,爱国学,用国学的教育活动,让学生逐步了解、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增长才干,为民族文化的绵延、创新与发展打造基石。
在国学教育活动中,我们采用“读(每周一篇人人读)、找(查找经典故事等)、背(自背、互背校本课程)、操(在全校推广国学礼仪操)、赛(班级、学校比赛)、赏(配乐、配画吟诵)、展(手抄报、画展)、写(根据情节描写,展开想象读写)、演(举行国学教育文艺汇演)、用(生活中运用)”等生动活泼的学习形式,用国学所蕴含的丰富而深刻的人生哲理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五爱”人,增强文化修养,提高综合素质。
在国学教育活动中,我们做到“五大结合”,即国学与语文教学相结合,在培养学生书写能力和诵读能力的同时提高人品;国学与校本课程相结合,开发了《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孝敬》《增广贤文》《论语》等国学校本课程,构建独具“感恩、爱心、善念”的学校文化;国学与传统节日活动结合,挖掘、拓展端午节、老年节、除夕等传统节日的特定内涵;国学与学生的行为习惯培养相结合,开展“文明银行储蓄”活动,每月一个专题活动等;国学与传统礼仪文化相结合,开展三礼(礼仪、礼貌、礼节)、“开笔礼”等活动。
孔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他的功绩和影响是世界上前所未有的。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纪念活动,是为了表达我们对这位伟大先哲的怀念和敬仰,对儒家文化的感悟和对继往开来者传承光大的责任,提升我校的文化品位形象,提高校园道德风尚,树立构建和谐校园的思想,营造尊师重教氛围,培养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高霞学子。让我们借鉴孔子的精神财富,传承优良的民族精神,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提高我们的道德水准,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为创建一个美丽、文明、富饶的晋江而奋斗。
谢谢大家!
孔子与儒家演讲稿篇七
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
今天,我们庄严地站在这里,就是要纪念一位教师。
他的工作平凡而辛苦:他曾为物质生活的困顿苦恼过,为自己的主张不被人重视牢骚满腹,即使这样,他依然勤勤恳恳,无怨无悔地做着“教师”——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他是一位伟大的教师,是所有教师的教师,是在他之后所有知识分子、士农工商、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教师。他是第一位教师,是教师的.鼻祖,更为重要的是,正是因为他的光辉榜样,教师职业的神圣和伟大才获得了世人的肯定,教师才成了一门与众不同的职业。
他是教师的起点,一个光辉的起点。回望人类历史的长河,在教师这个行业中,能够同他并列的,整个人类历史上也只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爱因斯坦……这位教师不是别人,正是孔子。
2561年前9月28,孔子诞生于山东曲阜。15岁时,他立志做学者。27岁时,开始创办私人学校。此后,孔子拥有了较高的声誉。51岁时,担任鲁国首都的市长“中都宰”,政绩卓著。55岁——68岁,孔子经历了长达14年的周游列国,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孔子回到鲁国后,很受尊敬,享受国老的待遇,专修诗书礼乐。公元前479年,孔子73岁时去世。
孔子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开创的儒学,是中华民族的巨大精神财产,是人类伟大的思想宝库。宋代朱熹在诗中写道:“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孔子的思想如长夜明灯,照耀着人类历史的长空。
当然,人们提起孔子的时候,想起的更多的还是他的《论语》。《论语》就像是一本语录,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被他的学生记录下来。这些语录,有的是孔子上课所说,有的是孔子生活所言,一句句简短的话中,透出的是孔子的朴素、豁达和智慧。
孔子的弟子有三千,他们就像一颗颗种子,把孔子的生活态度、生活智慧广为传播。
如果说人的眼睛有两种功能:一是向外看,看外面无限宽广的世界,以此来丰富我们的见识。二是朝内看,无限深刻地去发现内心世界,让它更为洁净。那孔子就是教会人们如何去看自己的内心,如何让它平和而温暖。
对待学习,孔子这么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指导人们在家要孝敬父母,尊重兄长;在外对长辈、对师友和对周围的人要敬重、友爱。做人要谨严慎行,心胸宽广;讲话要诚实可信,关爱他人。在教学方法上,孔子提出教师要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讲课时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和钻研兴趣,对学生要循循善诱,耐心细致。这一系列教育思想和观念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都具有非常好的启迪和教育意义,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学习。
让我们一起怀着崇敬的心情,走进孔老夫子的世界,在他的世界里净化自己,美化自己,提升自己。
孔子与儒家演讲稿篇八
因这情感凝聚而成的话语,洞穿千年而让我隐隐作痛。
把灯夜读,当看到那个瘦削的身影“接淅而行,去他国之道”的时候,看到他击磬于卫、受拘于匡、遭难于宋、绝粮于陈的时候,我不由得潸然泪下。他的叹息也够深够重了:“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济此,命也夫”;“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他受到的讥讽也够多够狠了:“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然而,抱道如怀玉,仆仆路途,周流四方,汲汲遑遑,如木铎徇于天下一任江汉以濯秋阳以暴而不渝其志的,依然是那个永远斯文又永远倔强无比的孔子。
大学毕业前的一个雨天,我又一次走入孔林,走近孔子的墓冢。那一天他的周围宁静了许多,草依然青,松依然黛,透过迷濛的烟雨,我似乎又看到了几千年前那些“三年心丧毕,相诀而去,则哭,各复尽哀”的弟子们。我不知道,我是否也要燃一根心香,来祭奠夫子脚下那即将结束的大学生涯和感谢先师也给了自己喂养生命与思想的露汁。
“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寄学于道却又最终寄道于学的孔子也许永远都走不出当时社会所带给他的心灵阴影,但那辆在春秋大地上周游了十四年的破旧的牛车却在历史的天空上碾出了一道深深的辙痕,让后人在它的烛照下走得格外清晰而精神明亮。
孔子与儒家演讲稿篇九
随着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的发展,人们在变得更加理性的同时,也更加物欲化。迫切需要一种理论指引我们重新步入正常的发展轨道。孔子作为儒学的创始人,是人道的启蒙者。他的儒家思想至今还具有现实意义,我们应进一步发扬光大。
(一)自强不息。
孔子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年轻时,他好学上进,不断进德修业。他的政治思想形成后,便为实现自己的主张孜孜以求。孔子向往三代圣王之治,希望王道大行,实现仁政德治。孔子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他对社会历史与现实有清醒而深刻的认识,可他依然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懈奋斗。他希望教化社会人心,讲究仁爱,遵守秩序,并为之四处奔走,到处碰壁亦信念不改,甚至“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孔子心目中有一片圣洁的天地,这就是要实现天下为公、讲信修睦、谋逆不兴、盗贼不作的大同社会。孔子晚年喜爱《周易》,《易传》中多次提及的“刚健”、“有为”,《象辞》所说的“自强不息”,其实正是孔子生命主题的写照。
(二)与时俱进。
孔子执着于自己的政治追求,但他绝不是愚顽不化的人。人们误解《礼运》篇,以为孔子向往的大同社会是所谓“原始共产主义时代”,其实,认真对读《孔子家语》与《礼记》的该篇,就会发现孔子所言是指“三代明王”时期。孔子思想的显著特征是主张“时变”,主张在变化的时势中找到最合适的切入点,《大学》引述古训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易传》则有:“生生之谓易”以及“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发展观念。《论语》、《中庸》、《易传》中都记有孔子的相关论述,而《周易》中所说的“与时偕行”,最为准确地表述了孔子的这一思想。
(三)天人和谐。
孔子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突出表现在他的天、地、人“三才”一贯思想上。在《易传》中,天、地、人被看成宇宙组成的三大要素。《贲·彖传》日:“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与自然并列,就应和谐相处,由此形成了儒家“天人相通”、“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相互协调观念。孔子认识到客观规律不可抗拒,他说:“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孔子言行中包含有丰富的天人和谐等生态意识,认为人应当自觉认识与遵守自然规律。《论语·述而》说孔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孔子家语·五帝德》记孔子说:“治民以顺天地之纪”、“仁厚及于鸟兽昆虫”、“养财以任地”、“履时以象天”、“春夏秋冬育护天下”之类,都包含有注重生态平衡,遵从自然规律的意义。
(一)教育。
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曾预言,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科技发展将会突飞猛进,这取决于四个有利因素:经济实力的强大、决策者的决心、大量的青年人才、良好的传统。在传统方面,杨振宁极为看重由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在教育方面的深远影响。众所周知,孔子非常重视教育,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学思结合、重视实践、学仕结合……其中的一些观点今天看来更显卓越。比如,他的富民而教的主张,几乎就是我国普及教育、提高民族素质,以实现“科教兴国”政策的古代版本。
再如,在兴起于西方的现代教育中,技术教育、职业教育是最重要的内容,道德教育、人格教育则普遍被忽视,其结果是人的工具化、物化,一孔子德才兼备、德智并重的教育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可补其偏。
(二)经济。
在追求利益最大化动机的驱动下.西方传统的管理思想强调高效率、标准化。在这种体制下,人只被视为整个生产流程中的一个环节、一道工序,或只是庞大而复杂的制造金钱的机器上的一个零件,他的生活和权利得不到企业管理者真诚全面的关心。与此相反,儒家管理思想的基本理念则是“以人为本”,实实在在地爱人、关心人,而不仅仅是利用人、控制人。这就使得生产者在企业中有一种“家”的归属感,企业的对内凝聚力、对外竞争力也由于生产者对“家”的忠诚奉献得以增强。用一位日本企业巨子的话说,儒家的管理模式就是:一手拿算盘,一手持《论语》。
儒家管理思想的基本精神在“儒商”身上表现得最为全面。其博施济众、依群利己的经营宗旨,以人为本、仁民爱物的经营原则,以义取利、诚信为本的经营道德,好学重教、以智经商的经营特色,以和为贵、和气生财的经营方法。——这一切无不是孔子思想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创造性运用。
(三)政治。
当今世界有两大显著趋势,其一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扩展,人们被愈加紧密地联系在一个“地球村”中,其二是某些民族、国家间的冲突和矛盾似乎在朝着扩大、加剧的方向发展,帝国主义、国家主义、民族主义的幽魂仍在四处游荡。在未来的世界中,各国应当遵循怎样的政治伦理,才能使我们这个星球平安无事?1988年,世界三分之二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发表宣言说:“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汲取孔子的智慧”。孔子充满仁爱精神的“忠恕”之道应当是当今世界各个民族和国家相互尊重、和平共处的中心价值。孔子主张的“和而不同”应当是克服“西方中心主义”、“大国沙文主义”,实现文化多元存在、民族共同发展、国家共同繁荣的基本法则。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不应成为歧视和强权的现实借口,福山的“历史终结论”也不足成为人类未来发展的一元宿命。唯有彻底摒弃满怀恶意的达尔文主义的西方政治思维,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作为世界政治生活中的最低共识,用孔子一样对他人充满善意的目光去看待其他的国家和民族,庶几人类可以实现“有道”的大同社会。
参考文献:
[1]张卫中.论语直解[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
[2]杨树增.论语导读[m].北京:中华书局,2002.。
[3]周韬.孔子与儒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4]蔡尚思.孔子思想体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孔子与儒家演讲稿篇十
田园诗是忒俄克里托斯(公元前310?-245?)首创的。他传下的诗有二十九首,这些诗描写西西里美好的农村生活和自然风景,清新可爱。古希腊的田园诗对后世欧洲带有贵族倾向的诗歌有很大的影响。
其他解释: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多以农村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体后,唐宋等诗歌中的田园诗,便主要变成了隐居不仕的文人,和从官场退居田园的仕宦者们所作的以田园生活为描写对象的诗歌.田园诗和边塞诗并称唐代开元、天宝年间两大词派,前者恬淡疏朴,后者雄浑豪迈。
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代表人物王维。
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和发扬了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而独树一帜,使山水田园诗成就达到高峰,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王维其他方面也有佳作。有的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有的表现侠义,有的揭露时弊。一些赠别亲友和写日常生活的小诗,如《送元二使安西》、《相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送沈子福归江东》等,古今传诵。这些小诗都是五绝或七绝,情真语挚,不用雕饰,有淳朴深厚之美,与李白、王昌龄的绝句相媲美,代表盛唐绝句最高成就。他的应制诗、唱和诗及宣扬佛理的诗偶有名篇佳句,多不足取。王维五律和五、七绝造诣最高,亦擅其他各体,在唐代诗坛很突出。其七律或雄浑华丽,或澄净秀雅,为明七子师法。七古形式整饬,气势流荡。散文清幽隽永,极富诗情画意,如《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王维生前身后均享有盛名,有“天下文宗”、“诗佛”美称。对后人影响巨大。
唐代诗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前半生主要居家侍亲读书,以诗自适。曾隐居鹿门山。40岁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返襄阳。在长安时,与张九龄、王维交谊甚笃。有诗名。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以排遣仕途的失意。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而亡。孟浩然诗歌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题材不宽,多写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虽不无愤世嫉俗之作,但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他和王维并称,其诗虽不如王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造诣,而且是继陶渊明、谢灵运、谢眺之后,开盛唐田园山水诗派之先声。孟诗不事雕饰,清淡简朴,感受亲切真实,生活气息浓厚,富有超妙自得之趣。如《秋登万山寄张五》、《过故人庄》、《春晓》等篇,淡而有味,浑然一体,韵致飘逸,意境清旷。孟诗以清旷冲澹为基调,但冲澹中有壮逸之气,如《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联,精力浑健,俯视一切。但这类诗在孟诗中不多见。总的来说,孟诗内容单薄,不免窘于篇幅。现通行的《孟浩然集》收诗263首,但窜有别人作品。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绿树、青山、村舍、场圃、桑麻和谐地打成一片,这是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景画,这里有清新的泥土味;这里有强烈的生活感。这里“淡到看不见诗”(闻一多《孟浩然》),但是深深融在整个诗作的血肉之中的不乏恬淡的艺术美更不乏淳朴的生活美。孟浩然在这里仿佛寻找到了一种皈依的感觉。诗人终于将那政治追求中遇到的挫折,名利得失全部忘掉了,甚至连那隐居中孤独抑郁的情绪也彻底丢开了。思绪终于舒展了,甚至诗人的举措也都灵活自在了,自然在这里显示了它的征服力。
陶渊明(365~427),东晋浔阳柴桑人,字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著名诗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对他的评价还有隐逸诗人,靖节先生。后世称他为“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
后世评价:
陶渊明——隐逸诗人之宗。
陶渊明是东晋时期的一位非常重要的诗人。他被尊称为隐逸诗人之宗,而且开创了田园文学这一文**流。他的诗文充满了田园气息,他的名士风范和对生活简朴的热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文人,乃至整个中国文化都深受其影响。陶渊明在中国几乎是个家喻户晓的名字。上过中学的人都学过他的《桃花源记》,很多人会随口念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老师还会给我们讲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然而要进一步对他说些什么,恐怕就有点困难了。一个人之所以成为那样的人,总得有很多因素的影响造成。若要更进一步了解这位隐逸诗人,知道他的生平、多读他的诗文,是必不可少的。
陶渊明,字元亮。晚年时更名为潜。谥号靖节。东晋浔阳柴桑人——就是现在的江西九江。曾祖陶侃做过晋朝的大司马,封长沙郡公。祖父、父亲都做过太守。但在陶渊明的少年时代,家族的显赫已经成为历史。有时候日常生活所需也出现危机。陶渊明年轻时徘徊于仕与隐之间。在那个年代,做官是所有文人的入世之道;正所谓学而优则仕。然而看样子陶渊明是不大喜欢做官的。二十九岁那年,他做过江州祭酒的小官,但很快就“不堪吏职”辞职不干了。此后一直在家隐居,直到中年后迫于生计,又一度出门任职。当他在做彭泽令的时候,他因不想“束带”去见督邮,说了句“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然后又辞官归隐了。这一次是真正地归隐田园,再也没有出来做官。
从他的事迹可以看出他是个生性热爱自然,不喜拘束的人。正如他《归田园居》中写道: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这样的人让他去做官,每天逢场作戏官场酬酢,定是难受得很。当他真正抛弃了所谓的“功名利禄”之后,一个无限舒展的世界向他敞开了。从他的诗里,我们就可以看出来,他的精神世界迈向了另一个层次: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随口念来,让人心向往之。
东晋是乱世之末,又是佛教风行、崇尚名士风度的时代,因此,才会造就出陶渊明这样超越世俗的田园诗人。唐以来的许多大诗人,像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陆游,都是非常推崇陶渊明的,在艺术创作和人生态度上也深受其影响。陶渊明的诗文代表了关于“人的觉醒”,也就是说,人不光要有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也非常重要。当我们再次念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样的诗的时候,便感到了一种来自灵魂深处的自由与舒展。
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十二岁母病逝,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日后,他的个性、修养,都很有外祖父的遗风。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陶渊明少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任江州祭酒。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感到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晋书陶潜传》)他辞职回家后,州里又来召他作主簿,他也辞谢了。安帝隆安四年(400年),他到荆州,投入桓玄门下作属吏。这时,桓玄正控制着长江中上游,窥伺着篡夺东晋政权的时机,他当然不肯与桓玄同流,做这个野心家的心腹。他在诗中写道:“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对仕桓玄有悔恨之意。“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滋?”(《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对俯仰由人的宦途生活,发出了深长的叹息。隆安五年冬天,他因母丧辞职回家。元兴元年(402年)正月,桓玄举兵与朝廷对抗,攻入建康,夺取东晋军政大权。元兴二年,桓玄在建康公开篡夺了帝位,改国为楚,把安帝幽禁在浔阳。他在家乡躬耕自资,闭户高吟:“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表示对桓玄称帝之事,不屑一谈。元兴三年,建军武将军、下邳太守刘裕联合刘毅、何无忌等官吏,自京口(今江苏镇江)起兵讨桓平叛。桓玄兵败西走,把幽禁在浔阳的安帝带到江陵。他离家投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一说陶渊明是在刘裕攻下建康后投入其幕下)。当刘裕讨伐桓玄率兵东下时,他仿效田畴效忠东汉王朝乔装驰驱的故事,乔装私行,冒险到达建康,把桓玄挟持安帝到江陵的始末,驰报刘裕,实现了他对篡夺者抚争的意愿。他高兴极了,写诗明志:“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荣木》第四章)刘裕打入建康后,作风也颇有不平凡的地方,东晋王朝的政治长期以来存在“百司废弛”的积重难返的腐化现象。经过刘裕的“以身范物”(以身作则),先以威禁(预先下威严的禁令)的整顿,“内外百官,皆肃然奉职,风俗顿改“。其性格、才干、功绩,颇有与陶侃相似的地方,曾一度对他产生好感。但是入幕不久,看到刘裕为了剪除异己,杀害了讨伐桓玄有功的刁逵全家和无罪的王愉父子。并且凭着私情,把众人认为应该杀的桓玄心腹人物王谥任为录尚书事领扬州刺史这样的重要的官职。这些黑暗现象,使他感到失望。在《始作镇军参军经曲经阿曲伯》这首诗中写道:“目倦山川异,心念山泽居”“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紧接着就辞职隐居,于义熙元年(405年)转入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部任建威参军。三月,他奉命赴建康替刘敬宣上表辞职。刘敬宣离职后,他也随着去职了。同年秋,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邮至,属吏说:“当束带迎之。”他叹道:“我岂能为五十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遂授印去职。陶渊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自辞彭泽县令结束。这十三年,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最后赋《归去来兮辞》,表明与上层统治阶级决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
陶渊明辞官归里,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夫人翟氏,与他志同道合,安贫乐贱,“夫耕于前,妻锄于后”,共同劳动,维持生活,与劳动人民日益接近,息息相关。归田之初,生活尚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满堂前。”渊明爱菊,宅边遍植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从杂诗》)至今脍炙人口。他性嗜酒,饮必醉。朋友来访,无论贵贱,只要家中有酒,必与同饮。他先醉。便对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义熙四年,住地上京(今星子县城西城玉京山麓)失火,迁至栗里(今星子温泉栗里陶村),生活较为困难。如逢丰收,还可以“欢会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如遇灾年,则“夏日抱长饥,寒夜列被眠”。义熙末年,有一个老农清晨叩门,带酒与他同饮,劝他出仕:“褴褛屋檐下,未足为高栖。一世皆尚同(是非不分),愿君汩其泥(指同流合污)。”他回答:“深感老父言,禀气寡所谐。纤辔(回车)诚可学,违已讵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饮酒》)用“和而不同”的语气,谢绝了老农的劝告。他的晚年,生活愈来愈贫困,有的朋友主动送钱周济他。有时,他也不免上门请求借贷。他的老朋友颜延之,于刘宋少帝景平元年(423年)任始安郡太守,经过浔阳,每天都到他家饮酒。临走时,留下两万钱,他全部送到酒家,陆续饮酒。不过,他之求贷或接受周济,是有原则的。宋文帝元嘉元年(424年),江州刺史檀道济亲自到他家访问。这时,他又病又饿好些天,起不了床。檀道济劝他:“贤者在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你)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他说:“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檀道济馈以梁肉,被他挥而去之。他辞官回乡二十二年一直过着贫困的田园生活,而固穷守节的志趣,老而益坚。元嘉四年(427年)九月中旬神志还清醒的时候,给自己写了《挽歌诗》三首,在第三首诗中末两句说:“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表明他对死亡看得那样平淡自然。
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作品大多是反映田园生活.《四时田园杂兴》(共计六十首)就是他的杰作.
孔子与儒家演讲稿篇十一
道德篇:
1、德者事业之基。《菜根潭》道德是事业的基础。
2、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周易.坤》。
做好事的家庭必给后代留下幸福,贯做恶事的家庭必给后代留下祸殃。
3、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
讲道德,心安理得;做坏事,心劳日拙。
5、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尚书.周官》。
财富可以修饰房子,道德可以滋润人身,使人心宽体胖。
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尊敬我的长辈,继而推广到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护我的子女,继而推广到爱护别人的子女。
7、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爱别人的人,别人永远爱他;尊重别人的人,别人永远尊重他。
8、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
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言行合乎礼,这就是仁。
9、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荣辱》。
先顾礼义后求利益才算光荣,先求利益而不顾礼义便是耻辱。
10、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战国策?魏四》。
别人对我有恩德,不应该忘怀;我对别人有恩德,不应该不忘怀。
11、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礼记?曲礼上》。
对自己喜欢的人要看到他的缺点,对自己憎恶的人要看到他的优点。
12、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与朋友相交往,说话要守信用。
13、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颜渊》。
君子以文章来交朋友,以朋友的帮助来培养自己的仁德。
修养篇:
1、为世忧乐者,君子之志也;不为世忧乐者,小人之志也.《申鉴?杂言上》。
为国而忧、为国而乐,这是君子的志向;只考虑个人得失,这是小人的志向。
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汉?曹操《步出夏门行》。
年老的千里马躺在马棚里,它的雄心壮志仍然是能够驰骋千里;有远大抱负的人士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雄心不会止息。
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美。三国?蜀?诸葛亮《诫子书》。
不学就不能增加才智,无志向就不能成学业。
4、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唐?杜甫《前出塞九首之九》。
大丈夫志在四方,岂能害怕吃苦?
5、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过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宋?宋轼《晁错论》古代创立大业之人,不仅有超世之才,而且必有坚忍不拔的意志。
志向不确立、犹如无舵之船,无绳之马,飘荡放纵,到何处去呢?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检查自己——替别人办事没有尽心吗?同朋友交往不诚实吗?老师传授的学业没有复习吗?”
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自己作风正派,不发命令政教也能顺利实行;自己的作风不正,即使三申五令,别人也不听从。
9、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礼记?儒行》。
广泛地学习永不满足,身体力行永不懈怠。
10、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董仲舒传》。
羡慕水中游鱼,不如回家织网。
11、君子以行言,小人以舌言。《孔子家语.颜回》。
君子用行动说话,小人用舌头说话。
12、在上不娇,在下不谄,此进退之中道也。宋?王安石《上龚舍人书》。
处在上位不骄慢,处在下位不谄媚,这是进退的正确态度。
13、美曰美,不一毫虚美;过曰过,不一毫讳过。明?海瑞《治安疏》。
有几分美就说几分,一丝一毫不虚夸;有几分过就说几分过,一丝一毫不讳饰。
14、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清?朱柏庐《治家格言》。
做了好事就希望别人看到,这便不是真正做好事;做了坏事唯恐人知道,这便是做了大坏事。
1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富贵不能迷乱心意,贫贱不能改变志气,威武不能屈节,这才叫大丈夫。
16、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孔子家语?在厄》。
有道德的人研究学问著书立说追求真理的志向和气节不会因为贫寒和苦难而有所改变。
17、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君子心地宽阔,小人经常忧愁。
治学篇:
玉如不琢磨就不能成为器物;人如不学习,就不懂道理。因此,古代贤君,建国治民,都把教育放在首位。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
青色从蓝草中提取,但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由水变成的,但比水更寒冷。有成语“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3、养子不教父之过,训导不严师之惰。宋?司马光《劝学文》。
生养孩子却不加教育,这是父亲的过错。教育学生不严格要求,这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4、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唐?韩愈《师说》。
历来求学的人一定要有老师。老师,就是传授道理、讲解知识、解答疑难。
5、雨泽过润,万物之灭也;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明?吕坤《呻吟语?礼制》。
雨水超过了需要即成万物之灾害,宠爱过头,这是子孙的灾难。
6、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尚书?旅獒》。
造一座高山,如果少最后一筐土,则将前功尽弃。
7、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温习旧知识能有新收获,便可以做老师了。
8、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9、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分昼夜。”《论语?子罕》。
意谓时光易逝,当自强不息。
10、人之于文学,犹玉之琢磨也。《荀子?大略》。
人们对于文化知识,要象雕磨玉石那样精益求精。
1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梁?沈约《长歌行》年轻力壮的时候不奋发图强,到了一头白发的时候学习,悲伤难过也是徒劳。
12、积财千万,无过读书。《颜氏家训?勉学》。
积聚万贯家财,抵不上读书有益。
13、天下未有不学而成者也。《中说?礼乐》。
世界上没有不经过学习就能成功的人。
14、富贵比于浮云,光阴逾于尺璧。唐?杨炯《王子安集?原序》。
富贵尤如天上浮云,光阴才是无价之宝。
15、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宋?林逋《省心录》。
知道自己不足的人一定好学,以下问为耻的人常常自满。
16、人不可以不学,犹鱼不可以无水。宋?陆九渊《与黄循中》人不能不去学习,就像鱼不能牧业税一样。
17、勿谓今日不学而有来日,勿谓今年不学而有来年。宋?朱熹《劝学文》不要想着今天不学习有明天,不要想着今年不学习有明年。
18、学无早晚,但恐始勤终惰。宋?张孝祥《勉过子读书》。
学习无早晚,只怕开始勤奋后来怠惰。
19、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学道者须加力索。《菜根谭?后集百九》。
绳子可以锯断木头,水滴可以穿透石头,修习真理的人应该努力地去探索。
20、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一定有我值得效法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有的话,要加以改正。
21、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
做官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学问。学习了之余还有余力或者闲暇,就去做官。
22、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近思录?为学类》。
胆要大而心要细,智慧要全面而行为要端正。
23、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小雅?鹤鸣》别的山上的石头,能够用来琢磨玉器。
24、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礼记?中庸》要博学多才,就要对学问要详细地询问,彻底搞懂,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
2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这是真正的聪明。
2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论语?为政》。
只读书而不思考无所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也只会疲惫不堪。
27、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不能坚持到底,即使是朽木也不能折断。只要坚持不停地用刀刻,就算是金属玉石也可以雕出花饰。
28、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宋?苏轼《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
经典的书籍不要怕麻烦,要多次的品味以后你才能知道其中蕴涵的真正意义。
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不学就不会产生疑问,不问就不能增长学识。
艺术篇:
1、诗言志,歌永言。《尚书.舜典》。
诗表达志向,歌抒发情怀。
2、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
不学习《诗经》,就不会说话。
3、万卷山积,一篇吟成。清.袁牧《续诗品.博习。
只有积累丰厚学问,才能写出一首好诗。
4、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清.王国维《人间词话》。
词以境界高为最好,境界高格调自然就高,自然就有名句。
5、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
文章是治国安邦的伟大事业,是传之不朽的大事。
6、所谓诗,所谓文,实国事、世事、家事、身事、心事系焉。宋.郑思肖《心史总后叙》。
所谓诗歌文章,实际上都与国事、世事、家事、身事、心事相联系的。
7、道者文之根本,文者道之枝叶。《朱子语类》。
道是文章的根,文是道的枝和叶。
8、观其文可以知其人。清.袁牧《读书。
看一个人的文章就可以知道这个人的思想品德。
9、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
以诗歌来感发意志,促使个体向善求仁的自觉,以礼实现人的自立,最后在音乐的教育熏陶下实现最高人格的养成。
哲学篇:
1、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周易.乾》同类的声音互相应和,属性相同的互相吸引。
2、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论礼天地相合而万物产生,阴阳相接而变化发生。
3、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荀子.天论天有四时,地有资材,人有治理自然与社会的能力。
4、天道之常,一阴一阳。阳者,天之德也:阴者,天之刑也。《春秋繁露.阴阳义》。
自然界的常规,是一阴一阳。阳是天的美德,阴是天降的灾祸。
5、进有退之义,存有亡之机,得有丧之理。《贞观政要.征伐》。
前进之中有后退的含意,生存之中有灭亡的因数,得到了还有丧失的可能。
6、贫生于富,弱生于强,乱生于治,危生于安。《潜夫论.浮侈》。
贫穷来自富有,脆弱来自坚强,混乱来自太平,凶险来自安全。
7、物极则反。唐.孔颖达《周易.乾》疏。
事物发展到了顶点就向自身的反面转化。
8、无小而不大,无边而不中。唐.王勃《释迦如来成道记》。
没有细小就无所谓巨大,没有边缘就无所谓中间。
9、天下之事,不进则退,无一定之理。《近思录.治体类》。
天下的事情,不前进就会后退,没有静止不动的道理。
10、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的考虑,就一定会遭遇突然出现的祸殃。
11、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晏子春秋.内篇杂下第十八》。
愚笨的人只要勤于思考,也会有对的时候。成语“千虑一得”和“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本此。
12、公生明,偏生暗。《荀子.不苟》。
公正产生明察,偏见产生昏暗。
13、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唐.韩愈《原道》。
坐在井底看天,说天是小的,其实并不是天真的小呢。
14、有名而无实,则其名不行;有实而无名,则其实不长。宋.苏轼《策别安万民》。
徒有虚名而无实际,其名声不会传之久远;有实际而不加以播扬,实际也会萎失消亡。
孔子与儒家演讲稿篇十二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我的印象中,孔夫子就是这样一位实事求是的人。
在初一时,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夏令营活动,有幸去到了南京的夫子庙,夜游夫子庙果真是一次极大的享受。夫子庙位于秦淮河畔,始建于东晋成帝司马衍咸康三年,是一组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中国四大文庙之一。每走一步,心中对孔夫子的尊敬就更重一分。孔子出身鲁国的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为社会的混乱情形而忧心重重,希望以他超时代的思想和智慧来拯救自己的国家。我心目中的`他不是神,也不是那些流芳百世的文字或膜拜的木牌,而是一个真真切切的聆听人的内心的默默观察世界的老人。说他是老人,是因为,两千年后的今天,无论是哪方面,他都足以教我们去领悟这个民族的根。
他创造了以仁为本的思想,却要应对尔虞我诈的世事,年少时的贫困并没有抹灭他远大的志向,中年时的挫折也未曾动摇他坚定的心,晚年的离丧没能阻断他思想的升华!
孔子作为一名老师,他的智慧也体现在他的教育之中,"性相近,习相远。"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早就已经指出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孔子是诲人不倦的,但是"不倦"却是建立在学生痴于学习却百思不得其解的基础上的。细想一下,如果一个学生他自身就不想学,那么硬逼着他又能有什么大的效果呢?都说言教重于身教,孔子用它自身良好的品行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
处于那样的乱世,孔夫子以笑面对,乐观地在思考中漂泊。因此不会在铜镜前流连,不会看到头上的银丝,不会在意何时离去,智慧的光辉洗去了一切,生活因知识而富足。并非什么也没有,而是什么都知足。看开人生,绝非悲观。他知道历史的滚滚洪流留下的永远不是那些凶残的统治者,不是那些只知道冲锋陷阵的武夫,而是那些智者,那些真正的胸怀天下,那些关怀黎民苍生的先哲。他做到了,虽然他没有看到。但是历史铭记了他。一个坚定的儒学圣人,一个关怀天下的人!他记挂着人们,世代的人们也纪念着他。
这,就是我心中的孔夫子!
孔子与儒家演讲稿篇十三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体系“儒家”在中国历史上广泛传播并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作为一个人类价值观的体系,儒家思想以推崇仁爱、尊重礼仪、以德治国、修身齐家等核心思想,为人们提供了一种价值取向和人生的指导方向。本文将聚焦于儒家思想对我的影响和心得体会。
第二段:追求“仁”的目标。
达到“仁”的境界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它是一种超越自我、满足他人的心境,旨在建立人们之间的尊重和理解。我们常常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言简意赅地表达了“仁”的核心意义。我在学习儒家思想中明确了自己追求“仁”的目标,这份追求也放大了人际关系,我在与家人、朋友甚至是陌生人的接触中,能够更多考虑别人的感受和需求,让自己更加成熟、慈悲和富于同情心。
第三段:崇尚“礼”的精神。
“礼”是指社会道德规范,凝结着人们对行为的规范化,同时通过观念、理念的传递和示范,推广了一种公共价值和精神。在儒家文化中,礼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它开始在家庭、社区和整个国家中得到尊重和关注。在我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将很多的礼仪和习俗教给我,我常常感到“礼”的生命力和社会联系的作用,它不仅能够调节人们之间的情感,还能和行为贯通起来,让人们更具有责任感和敬意,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秩序。
第四段:以德治国。
在儒家思想中,“以德治国”被赋予了很高的政治和道德价值。儒家认为,国家领导者必须站在人民利益的角度出发,推广仁爱、礼仪和秩序的理念,使政治治理和社会道德能够有效发挥作用。以我的生活经验,可以感受到“以德治国”的效应,当政府实行合理公正的政策时,社会保持稳定,经济发展更有利地向前推进,这样的治理方式不只是培养了政府领导者的兴趣,也同时满足了社会群体的利益,实现了多方面共赢的目标。
第五段:修身齐家。
在儒家思想中,人们修身齐家是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它要求人们能够改善自己的行为,以及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一个人只有做到自律、严格要求自己才能够做出榜样,给家庭和社区带来积极的影响。我在学习儒家思想的过程中,获得了一些对家庭和个人生活的新认识,也慢慢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我更加注重自我改造,积极携手家人共同创建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让“修身齐家”的理想和现实相符合。
结论:
总体来看,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仍对我们生活中的各种方面产生着深刻而积极的影响。在传承这一文化遗产的同时,我们应该多加学习和研究,以便更好地将其应用于现代生活中,让其内涵和价值观真正成为人们生活的指南和助手,让我们的国家和社会更加富强,更具有社会正义感和社会发展感。
孔子与儒家演讲稿篇十四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出生地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是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孔子万晚年的最高理想是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人。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其思想与孔子思想合称为孔孟之道,主张“民本仁政”思想发扬、完善并推广孔子思想和儒学、儒家五大圣人之一。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孟子“善养吾浩然之气”。浩然正气者,谓君子之气也。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共同编写完成。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后期赵国人,荀子是孔子之后儒家八派中的一荀学派代表人物,是继孟子之后的又一儒学大师。他在吸收法家学说的同时发展了儒家思想。他尊王道、崇礼义、讲法治,主“性恶”论,强调后天的学习。他的文章擅长说理,组织严密,分析透辟,善于取譬,常用排比句增强议论的气势,语言富赡警炼,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著有《荀子》,今存三十二篇。经典句子:“大巧在所不为,大智在所不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等。
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河南河阳人,汉族,自称“郡望昌黎”。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其文章气势雄伟,说理透彻,逻辑性强,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1、孔子,提倡仁、义、礼等价值,挺立道德主体,开创了儒家学派。弟子记其言行,杂以己言,战国初年成《论语》一书。
2、子思,孔子嫡孙。相传《礼记》中之《中庸》、《表记》及《坊记》,均为子思所作,但无确据。大抵子思能绍述孔子遗教,所以与其后之孟子,合成思孟学派。
3、孟子,以复兴孔子学说为己任,主张性善论,为日后儒家学派建立严密的哲学体系。孟子及其弟子的学说集为《孟子》一书。
4、荀子,一方面继承儒家重礼义的思想,一方面反对孟子的性善论而主张性恶论。着有《荀子》。
5、贾谊,主张「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加强中央集权,重农抑商。
6、董仲舒,是儒学阴阳五行化的代表人物,着有《春秋繁露》。
7、扬雄,着《法言》、《太玄》等。
8、韩愈,排斥佛道,提倡儒家道统,为宋明理学张本。
9、李翱,着有《复性书》,提出复性说,为宋明理学之先驱。
10、胡瑗,与孙复、石介并称宋初三先生,讲明体达用之学,开宋儒性命之学先声。
11、李觏,批评儒家贵义贱利的观点。有《直讲李先生文集》行世,1032年作《礼论》七篇。
12、邵雍,象数之学大师,与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合称北宋五子,为北宋重要思想家。着有《皇极经世》等书。
13、周敦颐。宋明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在《太极图说》中提出无极而太极的天道论观点。其所提出的太极、理、气、性命等,成为宋明理学的基本范畴。有《周子全书》。
14、张载,创关学。提出「太虚即气」说,从儒家天道论的观点拒斥道、佛的形上学观点。又提出见闻之知与德性之知、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等区分之观点。有《张子全书》。
15、程颢、程颐,世称二程,理学奠基人。程颢有《明道文集》,中以《定性书》、《识仁篇》为着。其学称为洛学,为北宋理学之大宗。主性即理,然亦重视天道。程颐主性即理,于工夫尤多措意。有《伊川文集》、《伊川易传》等传世。他们的着作收入《二程全书》。
16、谢良佐,与游酢、杨时、吕大临并称程门四大弟子,认为心为仁,为天之理。着有《上蔡语录》。
17、杨时,思想接近大程,有《龟山集》。
18、胡宏,以道为体用总名,倡言「仁其体,义其用,合体与用,斯为道矣」,创湖湘学派。着有《五峰集》、《知言》。
19、朱熹,其学本二程而又能汇通各家,故为宋代理学之集大成者,复以朱注四书流行,影响后代思想极大。其学说在天道论方面继承程颐讲性即理,在工夫论方面倡言格物致知学说。平生着作极多,主要有《四书集注》、《朱子大全》、《朱子语类》等。
20、张栻,与朱熹、吕祖谦并称「东南三先生」,有《南轩集》。
21、薛季宣,创永嘉学派。
22、吕祖谦,有《东莱文集》等。
23、陆九渊,为心学派的开创者,提出心即理,发明本心等观点。有《象山先生全集》。
24、杨简,陆九渊弟子,有《慈湖遗书》。
25、陈亮,永康学派创始人,主张义利双行,王霸并用。有《龙川文集》。
26、叶适,主张功利之学,有《习学记言序目》、《水心文集》等。
27、蔡沈,耽于象数学,有《书经集传》等。
28、真德秀,有《西山文集》等。
29、魏了翁,有《鹤山全集》。30、许衡,有《鲁斋遗书》。
31、吴澄生,与许衡齐名。
32、薛瑄,着有《读书录》,为河东学派代表人物。
33、陈献章,重心性之学,有《白沙集》。
34、罗钦顺,主张理在气中。
35、王守仁,发扬光大陆九渊之学,提出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学说,形成阳明学派,是明代理学的大宗,影响至今不息。有《传习录》、《大学问》等。
36、王廷相,主张理根于气,有《慎言》、《雅述》等。
37、王艮,创立泰州学派。
38、钱德洪,王守仁学说的传人,有《绪山会语》。
39、王畿,王守仁之学传人,有《王龙溪集》。
40、何心隐,泰州学派代表人物之一。有《何心隐集》。
41、李贽,猖狂不拘世法,然亦能出己见。如以人心之私,乃自然之理,且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以及「圣人与凡人一」等,皆别有所见。着有《焚书》、《藏书》等。
42、刘宗周,反对王守仁致良知教,主张诚意、慎独之学,创立蕺山学派,是明代理学的殿军。有《刘子全书》、《刘子全书遗编》。
43、孙奇逢,与黄宗羲、李颙并称三大儒。
44、陈确,反理学和佛学。
45、黄宗羲,启蒙思想家和思想史家,主张「盈天地皆心也」的心学观点,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1662年着《明夷待访录》,1676年《明儒学案》成书,并着有《宋元学案》等。
46、方以智,着作宏富,有《物理小识》、《通雅》、《东西均》等。
47、顾炎武,以音韵治经,开清代朴学之风。1662年着《天下郡国利病书》,1670年始刻《日知录》8卷。
48、王夫之,宋明理学的总结者。提出无其器则无其道、变化日新及行可兼知等观点。着述甚丰,着作被集为《船山遗书》。
49、李颙,讲学关中,有《四书反身录》、《二曲集》。50、颜元,提倡实学。李塨传其学,世称「颜李学派」,二人着作编为《颜李遗书》。
51、李光地,深得康熙皇帝赏识,奉命主编《性理大全》、《朱子大全》等书。
52、戴震,主张理存于欲,批判宋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是以理杀人的工具。有《孟子字义疏证》等。
53、焦循,认为人有智慧,能进化,进化必有赖于习行,同时主张人性善。有《孟子正义》等。
54、凌曙,公羊学家,有《春秋繁露注》、《春秋公羊孔疏》等。
55、刘宝楠,有《论语正义》等。
56、龚自珍,开近代以公羊议政之风,有《定庵文集》。
57、魏源,初尚宋儒理学,后主今文。师刘逢禄,习公羊春秋,与龚自珍相友善,并称「龚魏」。宣传变法,有《海国图志》、《古微堂集》等。
58、曾国藩,理学家,有《曾文正公集》等。
59、张之洞,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有《劝学篇》等。60、孙诒让,着有《周礼正义》和《墨子间诂》等。
61、康有为,以公羊学托古改制,引起近代思想界的震动。62、谭嗣同,主张变法,有《仁学》。1863、章炳麟,古文学大师,有《章氏丛书》等。
64、梁启超,与其师康有为编撰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倡言变法维新。倡导用新方法研究学术史,启蒙之功不可掩。着作编为《饮冰室合集》。65、刘师培,国学大师,着作由钱玄同编为《列申叔先生遗书》。
66、熊十力,当代新儒主要开宗人,援佛入儒,建立新唯识论的哲学体系。着有《新唯识论》。
67、梁漱溟,当代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国文化要义》等。
68、钱穆,有《先秦诸子系年》、《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等。是当代中国学术重镇新亚书院的主要创办人。
69、冯友兰,着有《中国哲学史新编》、《贞元六书》多种,为新儒家重要代表人物。
70、贺麟,有《文化与人生》、《当代中国哲学》等。
71、唐君毅,当代新儒家代表人物,在港台和海外有着广泛的影响,其哲学体系为心灵九境说。代表着作为《中国哲学原论》、《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
72、牟宗三,当代新儒家大师,与唐君毅并称唐牟,建立道德的形上学及两层存有论的哲学系统。着有《心体与性体》、《智的直觉与中国哲学》、《现象和物自身》、《圆善论》等。[4]73、何子渊,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儒家学派的法脉传人。从“敢夸才依马唯骥道南吾”到“同人于野仁者乐也”,再到“求真、尚善、包容”的教育思想,作为其哲学旨归。代表作有《东汉文存》。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大学生进出口公司实习心得体会(汇总14篇)
- 2023年水利专业个人实习鉴定(通用10篇)
- 雾都孤儿读后感演讲稿(精选11篇)
- 2016人事月工作总结格式模板欣赏
- 有关礼仪的广播稿(大全9篇)
- 最新诚信无价广播稿(汇总13篇)
- 2016学校安全伴我行广播稿(汇总19篇)
- 最新2016安全伴我行红领巾广播稿(汇总12篇)
- 最新幼儿园安全广播稿(汇总15篇)
- 最新青春励志广播稿600字(精选17篇)
- 探索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的重要性(汇总14篇)
- 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体会与收获大全(20篇)
- 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的实用指南(热门18篇)
- 免费个人简历电子版模板(优秀12篇)
- 个人简历电子版免费模板推荐(通用20篇)
- 免费个人简历电子版制作教程(模板17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通用23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重要性范文(19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核心要点(专业16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申请流程(热门18篇)
- 法制教育讲座心得体会大全(17篇)
- 教育工作者的超市工作总结与计划(模板18篇)
- 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案例(专业13篇)
- 教师的超市工作总结与计划(精选18篇)
- 单位趣味运动会总结(模板21篇)
- 礼品店创业计划书的重要性(实用16篇)
- 消防队月度工作总结报告(热门18篇)
- 工艺技术员工作总结(专业18篇)
- 大学学生会秘书处工作总结(模板22篇)
- 医院科秘书工作总结(专业14篇)
相关文档
-
2023年可反问面试官的问题(实用14篇)
36下载数 217阅读数
-
2023年社区科普活动方案范文(模板9篇)
42下载数 916阅读数
-
最新演讲稿:假如我是家长(优质6篇)
48下载数 708阅读数
-
2023年党建结对共建工作亮点特色汇报(汇总15篇)
27下载数 889阅读数
-
有关学习“两会”精神的主题班会策划(汇总14篇)
47下载数 927阅读数
-
勇敢章争章范文范本 勇敢章内容(三篇)
39下载数 675阅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