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健康教育调查报告(汇总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23:48:28 页码:10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健康教育调查报告(汇总16篇)
2023-11-12 23:48:28    小编:

在工作和学习中,我们常常需要编写各种类型的报告。在写作之前,要充分研究和了解所述事物,并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阅读优秀的报告范文有助于认识到自己写作的不足并进行改进。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健康教育调查报告篇一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因此,如何在班主任工作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当今德育工作研究的热点问题。那种不去调查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心理问题,对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不进行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的行为,已受到大多数班主任的摒弃。而“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做学生的知心人”已成为新时代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不仅关系到个体自身的全面发展,而且影响着全民族的素质水平与精神文明程度。重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社会环境的优化,以增强其社会适应力,已成为面向21世纪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毕业班学生刚刚进入少年期,这是个体从儿童过渡到成年的开始阶段,是人生的重要转折期,研究毕业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其成因,找出教育对策,不仅能够使学生顺利地从童年过渡到少年,而且对于整个小学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调查方法和调查结果。

我们对毕业班六乙班50多名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问题的问卷调查,并根据美国心理学家h?c?奎伊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症状分类进行了统计,分类结果如下:

不服从类:16人;有焦虑、害怕倾向类:22人;注意不持久类:10人;逃离家庭类:1人;驾驭别人类:16人;害羞类:12人;敏感类:6人;夜晚不归类:0人;易激动类:4人;协调不佳类:13人;抑郁类:9人;缺乏恒心类10人;暴发脾气类:5人;不诚实类2人;缺乏自信类:13人;有攻击行为历史类:1人;容易心烦意乱类:7人;不合作类:6人;被动类:7人;缺乏兴趣类:5人。(有些学生属于双重或多重类别)。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心理的不成熟、焦虑退缩和品行障碍等已是毕业班学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的症状,其具体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过度焦虑,烦恼的情绪反应,属于青春萌发期的躁动;

2、担心学习与前途考不上好中学;成绩不理想;对某一学科不感兴趣;父母压力大;写字太慢不想写作业。

3、人际关系父母责备、不信任自己,父母吵架、离婚;与同学相处不和;没有好朋友;同学起绰号;怕朋友出卖。

4、健康与生理变化个子太矮、太胖、太瘦;近视眼;脸上长青春豆;有眼纹、眼袋;少年白头;皮肤干燥;身材扁平;容易生病。

5、一切不顺心的事:邻居吵闹,噪音大;运气不好;事乱如麻;教室闷;家庭成员生病。

6、生活单调枯燥,每天都是一样,生活单调;没兴趣;整天穿校服;不能玩游戏。

7、行为问题总爱钻牛角尖;疑心重;说谎;借钱买零食。

8、敏感、缺乏自信和恒心。他们对周围人给予的评价非常敏感和关注,哪怕一句随便的评价,都会引起内心很大的情绪波动和应激反应,以致对自我评价产生动摇,遇到暂时的挫折和失败,往往会走入另一个极端,灰心丧气,怯懦自卑,没有恒心。

9、注意力不持久,爱隐居,经常做白日梦。临近毕业,一方面由于升学等烦恼的事情多,他们的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想通过隐居的方式逃避现实世界;另一方面他们又富于幻想,胸怀远大的理想,对未来的中学生活充满向往,经常做白日梦。

10、想驾驭别人,不服从,易激动。随着思考方式的改变,他们开始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世界,喜欢质疑和争论,居功自傲,盛气凌人;自以为已经长大了,强烈要求自作主张,竭力摆脱家长的管束,在思想言行的各方面都表现出极大的独立性,喜欢“对着干”,情绪易激动,难控制。

11、害羞。他们一方面对开始出现的第二性征如:胡须变黑、喉结突出、月经开始、乳房隆起、长青春豆等感到害羞,女生不愿挺胸走路,不愿穿裙子,某些男生喜欢对发育成熟的男女生“乱点鸳鸯谱”,使得这些学生很难为情;另一方面由于性意识的觉醒产生了对异性的好感,特别注意自己的形象,容易在异性面前害羞。

三、成因分析。

(一)生理因素的影响。

进入少年期的毕业班学生由于体内激素的作用,在身体技能和形体上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的大脑发育趋向完善,智力提高很快,身高和体重迅速增加,第二性征开始出现,性意识开始觉醒。这些生理变化会使学生产生神秘感,非常在意自己在异性的眼中的形象,由于世俗文化的牵制和约束而无法表达出来,造成情绪困扰,出现青春期焦虑,如注意力下降,爱出神遐想,对自己的身材或皮肤不满意,情绪起伏明显,从而对学习和身体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心理因素的影响。

1、性格缺陷。如过于孤僻、压抑、内向,过于急躁、固执、偏激、多疑,过于自卑或过于自信、好强,娇气、不善交往而游离集体等等是减弱学生抗衡紧张刺激能力,形成不良的心理反应模式,构成人格障碍的重要原因。

2、升重点中学特有的心理困惑构成的持续的紧张状态也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由于某些学生没有房产证、户口,既不能就近上地段内的重点中学又不知将被电脑派位到那一所普通中学;由于学习成绩一般或比较差,考重点中学无望;由于父母对升入重点中学的要求过高,给学生的压力过大。这些毕业班特有的精神压力可使一些学生出现心理异常,对学习和前途感到异常烦恼。

3、人际关系紧张,缺乏归属感。首先是与父母的关系存在显而易见的矛盾冲突,父母的监护和学生的独立要求,父母的保守倾向和学生的冒险意识,常常成为他们之间关系失调的原因。其次,进入少年期的学生都强烈地渴望友谊,非常在意自己是否被别人喜欢,是否被朋友接受,对同学和朋友的言语接触很敏感,容易产生嫉妒或争夺别人关心的现象,感到人际关系紧张、孤独。

(三)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这主要指家庭、学校、社会及其文化等个体以外的客观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由于部分家长对学生的升学期望过高,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容易使学生产生恐惧与畏缩的条件作用,并持续和泛化,以致想通过说谎来讨好家长,逃避惩罚;其次,父母离异重组家庭、工作变动频繁、生活节奏快、生存压力大的现象较普遍,这些都使学生收到的关爱和注意不够,需要学生不停地作出顺应努力;此外,部分家长对子女过于保护,使他们过分依赖父母,造成社会适应不良。

实施素质教育以来,学校生活丰富多彩,学生减负不少,但临近毕业,升学成了家长和学生最关注的问题。由于一些学生不知将分到哪所中学或因为地域内的学校教学质量一般,所以,许多学生都想参加重点中学的单科选拔考试,放松的弦一下子紧绷起来,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矛盾冲突,学习生活过于紧张,学生主动利用业余时间给自己补课,双休日参加各种奥数班、奥英班、写作班,没有自由支配的时间;此外,部分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不会与老师、同学进行沟通和协调,以上这些因素都使学生压抑、烦躁、紧张、缺乏自信心,缺乏生活的乐趣。

随着传媒工具的日益增多,各种西方文化、港澳台文化的冲击,现代科技革命带来的巨大变化等使学生原有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及行为反应发生改变,学生喜欢玩电脑、上网聊天,玩游戏机、穿紧身衣和牛仔裤、唱流行歌曲、看卡通书等,而毕业班紧张的学习生活则压抑了这些爱好,使他们觉得生活乏味,苦恼。

四、教育对策。

(一)热爱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师爱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它能产生育人的正确动机,能产生关心、尊重、信任学生与适度的严格要求学生的正确行为。班主任要从爱护、帮助学生的角度出发,主动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让学生敢于说真心话,对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不歧视、不嘲笑、不训斥,不冷漠,而是以朋友的身份主动关心学生,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二)加强性心理和性生理卫生教育,使学生做好心理准备。

班主任要主动与校医配合,进行性生理卫生教育,开展性心理讲座,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第二性征的出现、女子的初潮、男子的遗精。教会女生月经期护理的科学方法,保持愉快的心境和稳定的情绪,思想乐观,避免过于激动和紧张,要注意劳逸结合,增强体质;教育男生注意性器官的卫生,端正对性问题的认识;正确面对异性的好感,鼓励男女生正常交往,互相帮助;让学生学会接纳自己正在变化的、不太标准的身体,并通过科学合理的饮食和持之以恒的锻炼,使身材变得健美。

(三)进行升学心理疏导,减缓学习压力。

班主任要召开毕业班家长会,指导家长正确地对待某些重点中学的选拔考试,要对自己孩子的智力、学习成绩、兴趣有个客观正确的认识,不要逼孩子参加考试,不要把孩子的业余时间泡在各种培训班里;要教会学生合理安排学习活动,注意用脑卫生,保证休息和睡眠;及时给学生以辅导和答疑,引导学生正确分析考试成败,不要在升学上盲目攀比。此外,为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笔者呼吁教育行政部门要制止某些重点中学的升中选拔考试,让小学生有个快乐的童年。

(四)指导人际交往,促进个性全面健康发展。

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正常的人际交往能消除人的孤独感,缓解心理压力,振奋精神,培养其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社会价值感,增进社会适应能力,形成乐观豁达的认识观念,实现个性的全面健康发展。班主任要指导学生学习人际交往,使他们处理好与父母、老师、同学及异性的关系,体会父母老师的一片苦心,选择品行皆优的朋友相处,在自尊、自爱、真诚、友善的基础上进行正常的异性交往;同时父母老师也要体谅学生要求独立、勇于进取的愿望,帮助他们发现和解决问题;此外,还要教会学生交往的技巧,如:心怀与人为善、友好相处的愿望,消除偏见和成见,认真倾听,发生争吵时先冷静5分钟,保持善意和幽默的气氛等。

(五)教会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保持良好心境。

班主任要指导学生掌握一些常见的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主动调理自己的心境、情绪、感情、意志乃至学习能力,达到心理卫生和生理预防的目的。如通过思想、语言进行自我暗示。面临紧张的考场,反复告诫自己“沉着、沉着”;在荣誉面前,自敲警钟“谦虚、谨慎”;在挫折面前,安慰自己“要看到光明,要提高勇气”等。在学习自我暗示时,要训练学生坚强的意志,让他们对自我暗示有坚定不移的信心,坚持在实践中锻炼。

(六)创造良好社会文化氛围,加强思想教育。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呼吁政府要努力创设高尚、健康、文明、优雅、安全的社会文化氛围,加强大众传媒的管理,严禁未成年人进入游戏机室、网吧,加强打黄力度;同时,学校要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利用各科教学和少先队活动对学生进行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教育,让学生明辨真善美和假恶丑,自觉抵制不良诱惑,与丑恶现象作斗争,努力形成健康向上、自尊自强、友善乐观的心理。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健康教育调查报告篇二

论文摘要: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正面临挑战,分析当前高校学生自身心理特征,完善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型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型,招生数量和办学规模都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与此同时,由于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凸现,有心理障碍和问题的学生在高校学生群体中所占的比例不断提高,严重的还导致了恶性事件的发生。我国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因此,研究高校学生的心理特征,加强高校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研究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每个时期的高校学生都带有其特定的时代气息,在他们身上能够折射出社会大环境对他们心理成长的影响。当前的高校学生主要有以下心理特征:

1.自卑心理与自负心理的矛盾。

来自不同家庭的高校学生既存在自卑心理又存在自负心理。家庭条件相对一般的学生往往受经济条件的影响,在学习、生活过程中表现出自卑心理,存在孤独感。而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学生往往心理上比较乐观,容易产生不切实际、盲目乐观的自负心理。家庭环境是影响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最直接因素。

2.渴望被认同的心理。

高校学生充满奇思妙想,敢想敢当,敢于实施,很多学生希望自己能在学生群体中崭露头角,得到周围同学和教师的认可。如果在尝试的过程中受到挫折,容易产生失落情绪,会认为自己的才能被忽视了。高校学生有着强烈的被社会认同的心理,一旦出现不被认可的情况,无法及时有效地进行自我心理调节。

3.反叛心理。

在传统管制型教育模式下,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是不对等的。学生处于从属地位,教师有着明显的话语权。学生长期处于这种压抑环境中,造成了他们的反叛心理。进入高校的他们,学习上已经不存在太大的压力,向往自由的高校学生对传统的管制教育比较反感,希望学校能够给予一定的自由度。自由和纪律本身就是矛盾的,这就在无形中对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造成了一定的隔阂,给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一定的困扰。

4.恋爱价值观。

恋爱是大学生永恒的话题,对于高校学生来说,他们渴望恋爱。但高校学生心理上并没有完全成熟,缺乏恋爱经验,在遇到感情纠葛时,往往采取过激行为。这也是困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道难题。高校学生应当正面直观的面对恋爱问题,树立正确的恋爱价值观,既要有追求爱情的勇气,又要具备承担爱情责任的能力。

5.人生目标茫然。

进入高校的大学生随着学习压力的陡然剧降,出现了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动力、生活目标随波逐流等问题,常有生活无意义感,人生目标茫然。古语有云“预则立,不预则废。”从迈进大学校门的那一刻起,学生就应该了解自己所处的这个时代、这个社会为自己提供了怎样的发展空间,自己的人生坐标又在哪里,以朝着这个坐标不断地调整自己前进的方向。

虽然在高校中已经普遍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或建立了心理咨询中心,但很多从事高校心理咨询的工作人员主要由辅导员或德育工作者担任,他们并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心理学培训,缺乏心理学的专业知识,专业素养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高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心理咨询工作人员的培养教育没有纳入到正轨。高校要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就必须对心理咨询人员开展系统化、有针对性的培训。

2.利用网络等新形式及时进行辅导。

很多的高校学生在心理咨询中心或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不敢或不愿完全敞开自己的心扉。这就导致了心理咨询工作人员无法对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做出准确的分析和判断,以致于无法科学合理的“对症下药”。网络技术的普及以及网络世界的开放性、虚拟化等特点,使得高校学生可以在不暴露自己真实身份的前提下无所顾忌地敞开心扉,释放自己心中积压的苦恼与烦闷,通过网络尽情地倾诉与宣泄,从而使心理压力得到释放和缓解。对于从事心理咨询的工作人员来说,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这一资源,准确及时地把握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研究,使得心理咨询工作开展的更有效果。

3.建立朋辈聊天室等资讯途径。

随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大力宣传,学生也逐渐摆脱了对心理咨询的种.种误解。但是高校学生中能够走进心理咨询中心,对心理咨询工作人员敞开心扉接受咨询的学生并不多。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学生在选择倾述对象时更倾向于向同龄人倾述。而在高校中建立朋辈聊天室,是缓解不愿走进心理咨询中心的学生的心理压力的一种有效途径。高年级学生作为朋辈咨询员,可能不具备一定的心理学教育理论,但是他们可以通过自身的学习生活实践经验去与那些需要咨询的学生进行沟通,使得需要咨询的学生摆脱向心理咨询工作人员进行心理咨询就是接受思想教育的心理阴影。

4.加强学校、家庭、社会和学生的良性互动。

影响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因素很多,既有来自社会、家庭、学校等方面的外在因素,也有学生个体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内在原因。首先,家庭是学生心理成长的最初也是最直接的因素。从家庭生活不美满的环境中走出来的高校学生往往行为比较偏激,因此,父母在关心子女生理健康的同时,也应当关心子女的心理健康。不少家长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不够重视,有的家长甚至与子女基本上没有沟通。其次,学校在传播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在向学生传播着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变化规律。第三,社会是高校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主要实践场所,同时社会也通过各种媒介影响着高校学生的成长。因此在面对就业这样的实际问题时,家庭应该鼓励支持,高校应开设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进行引导,社会则应该提供就业、创业机会。另外,学生这一主体也应该深刻了解自己,明确自己的职业取向,端正职业态度,创造自身条件。因此,只有学校、家庭、社会和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才能发挥积极效应,学生才能取得职场的成功。

5.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高校学生的课外空余时间相对较多,且他们往往对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充满了兴趣。学校可以经常性的组织一些针对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也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心理健康研讨会、社会公益活动等。通过心理健康课外活动让学生体验、反思和反馈思想情绪的变化。与此同时,学校也应该建设好校园文化氛围,办好宣传栏、做好宣传广播等,使学生时时处处接受熏陶。

6.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评价、预防及治疗体系。

针对高校学生的心理特征,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评价及治疗体系已迫在眉睫。很多高校在新生入学阶段会通过新生问卷调查等方式来建立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通过该措施,可以对学生的心理状况有个大致的了解,也可以从中发现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从而对其进行有效的预防及有针对性的治疗。对高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评价,不仅有利于掌握高校学生总体的心理变化趋势,也有利于把握学生个体的心理变化历程,针对个体学生的心理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培养目标。

四、结束语。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个人的成长,关系到学生家庭的利益,也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因此重视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针对高校学生的心理特征,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评价、预防及治疗体系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健康教育调查报告篇三

时间:20xx年4月16日。

地点:教学楼2503,市场营销x班。

姜丹。

辅导员张老师及市场营销x班全体同学。

社会转型期出现的一些问题,也成为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刚进校的大学生,面临适应大学生活的巨大挑战,特别是心理方面出现诸多的不适应,有针对性的做好大一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结合我校的要求和我系特点,我班开展了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1、全体同学鼓掌表示班会开始。

2、主持人介绍班会主要内容和开场白。

3、介绍心理健康的概念及标准,并请同学讨论生活学习中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及注意事项。

6、辅导员总结班会情况,给予意见与建议。

今天,我们专门讨论了我们的“家庭”,这个“家”在很多时候总是充满的欢声笑语,总是让我们恋恋不忘;但有时候在这个“家”里也会发生一些不开心的事情,让我们烦恼。就把它当作一种学习的延续,就把它当作一种普通的人际互动,相信我们一定能够处理好这些问题。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不一样的,都有我们的“过人之处”,所以就让我们带着一种向他/她学习的态度、一种宽容与大度的胸怀、一种换位思考的习惯来对待每一个人。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健康教育调查报告篇四

高职院校学生,由于其认知水平仍较低,且社会经验和心智能力仍不足,当其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和个人问题时,极容易形成思想价值的混乱,在人生观和价值观上出现较大偏差,从而导致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出现严重问题,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正是针对这一问题,通过有效的教育引导工作,使得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能够了解自身的价值和社会属性,明确自身的责任和义务,同时,获得健康的身心状况,获得人格的健全和心智的成熟。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实现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解决,并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获得心理的抚慰和治疗,拥有健康的心理条件[1]。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则能够使得学生获得心理精神困境的解脱,实现心理健康状况的有效改善和提升。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为严峻,需要得到院校的充分重视并采取相应的办法和措施。首先,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会经验不足,人生阅历较少,在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时,往往会产生较大的困惑,且在不同价值观的影响下,使得思想价值出现偏差,出现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其次,由于高职院校的特殊性,学生不得不面对来自社会、家长和自身的巨大压力,在学习和将来就业问题存在较大的.困惑,导致其出现严重的消极悲观心理,且出现焦虑和抑郁等负面的情绪,严重影响其正常的生活和学习。由于高职院校在心理健康问题上重视程度不够,只能够保证正常的文化教育,而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2]。学生得不到正确的指引和有效的引导,使得心理健康状况较差,且不易得到有效改善。

为有效改善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首先,就应当提高高职院校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由于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是我国教育当中普遍忽视的问题,应试教育体制下,学校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为改善高职学生的心理状况,院校应当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采取具体的办法和措施以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院校应当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常规的教育工作当中,并将其作为教育工作的重点内容。院校应当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并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多种教育活动。教师在教育当中,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引导和问题的疏通解决[3]。

3.2开展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要想实现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就必须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充分的了解,才能够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高职院校应当开展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活动,通过教师、寝室、宿管和班委的有效配合,全面掌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以方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对于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采取针对性且有效性的心理教育和指导。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可通过学生心理健康问卷调查的形式,并结合教师、班委、宿管等的沟通和调查,建立全面系统的心理健康档案。院校可根据这一档案,制定针对性的教育方案,并开展针对性的心理健康咨询活动和教育活动,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性和有效性。

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掌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之后,应当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活动来实现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首先,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常规的教育体系当中。结合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了解学生当前面临的困惑和问题,并制定针对性的教育方案[4]。应当为学生普及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让学生了解到自身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并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接受教育和引导。同时,还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心理保健能力,预防心理疾病问题的出现。其次,应当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活动,提供丰富的心理健康咨询渠道,让学生能够选择最佳的咨询方式,获得有效的心理沟通和引导,将自身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倾诉,以得到心理教师的疏导和安慰,获得心理健康治疗。

4结语。

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的思想价值和心理健康问题具有重要的作用,需要得到充分的认识和贯彻。将心理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当中,能够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实现学生良好的心理状态。首先,应提高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并开展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建立健康档案,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活动,实现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并举,才能使学生拥有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并拥有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以保证学习和生活质量的有效提高。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健康教育调查报告篇五

在本次调查后推出了《中国大学生择业价值观及求职心理调查报告》,富有针对性地重点对大学生的择业价值观和就业压力等内在动因进行了考察。其中主要发现包括:。

发展因素、保健因素和声望地位因素三大要素影响着大学生的择业价值观,其中属于发展因素的“个人发展与晋升空间大”成为大多数大学生择业的首要标准。中华英才网总裁、著名人力资源专家张建国表示,大学毕业生正处于在初次就业时期,未来发展、物质利益等多方面的需要同时支配着大学生的求职行为,对于促成大学生与企业匹配的机构,需要从多层面解释和把握大学生的择业价值观。

大学生就业预期普遍偏高,体现在期望薪金上尤其突出。调查反应出,大学生期望薪金主要集中2000-3000元,硕士、mba和博士则主要集中在5000以上的薪金档位,同时,他们愿意接受的最低月薪中位数为1800元。而对照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去年12月发布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的数据,专科毕业生起薪为1333元,本科毕业生为1549元,硕士、博士分别为2674元和2917元。显然,大学生薪酬愿景仍实际情况存在相当的差距。

中华英才网人才研究中心专家指出,这种情况也印证了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史密斯.霍尔伯特(smithherbert)的论断:由于大多数大学生都认为自己的资质高于平均水平,从而导致整体收入预期水平的偏高。张建国谈到:“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大学生对自身价值的认识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但是尚未能对自身收入形成一种理性的预期。”

另一方面,张建国还认为,大学生每年接受大学教育的直接方面的直接成本(包括学费、食宿费用等)约10000元,四年就达40000元。这样,大学生只有寻找到高收入工作,才能弥补这高昂的大学成本以保持净预期收益不变。因此,大学教育成本高昂也是大学生就业期望偏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本次调查研究分析了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所遇到的压力问题,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客观实际的问题,如求职竞争激烈、家庭需要、爱情与好工作难以兼顾等,张建国认为,这些问题通过训练或者咨询是难以解决的。但针对另一类由主观原因引起的压力,如自我认识不清、缺乏求职技巧和经验、认为自己专业不对口不利于就业等,张建国则表示,这些问题能够通过专业的训练或者深入的分析得到缓解。

值得注意的是,接近一半(49.3%)的大学生自我认识不清,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在报告中指出,“从治本的角度来说,或者我们应该反思当前的教育制度。而如果从治标的角度来看,学校和院系的相关部门应该更多的与大学生进行交流,帮助他们弄清楚未来工作的方向。”

报告显示,近八成大学生毕业之际选择就业;而招聘网站是大学生获取招聘信息的第一渠道。但是否有过兼职、实习经验,对大学生的就业有着不小的影响。在调查中发现,在校期间没有兼职经历或兼职时间短的学生对自身的认识相对更模糊,更缺乏求职技巧和经验;而有过一定兼职或者实习经历的大学生的获取渠道相对更为丰富,就业压力相对较小。

张建国认为,这个结论体现出大学生在求职上的积极性以及准备的充分性,也为改善大学生就业压力提供了借鉴依据——兼职或实习就是一个很好的为未来工作的先期准备,在兼职过程中积累的工作经验会在一定程度上给正式求职带来多方面的帮助。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健康教育调查报告篇六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系统地向我们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解析心理异常现象,传授心理调适方法,介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方法和途径,从而促进我们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课程在对我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还指导我们加强对心理冲突调适能力的提高,使我们学会进行自我心理调适,有效消除心理困惑,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课上老师指导我们建立真实的自信;由学会知识到学会学习:学会健康地去“爱”;学会与他人相处:做好成功走向社会的准备。

结合生活实际,引导我们树立“健康”新观念,增强我们的心理保健意识。“观念”是人的思想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心理和行为起着重要的影响和指导作用。“健康”是我们所熟悉的概念,也是人们所关注的问题。人们非常注意自己的健康状况,但一提到“健康”,总把它与“疾病”相联系。认为身体无“疾病”就是“健康”。其实就人的题体而言,“健康”并不难定义。现代医学已足能鉴定和验证:只要任何器官都没有实质上的细胞病变,就可以说是健康的。但我们所讲的“健康”,并不单纯指的是生理上的健康:“而是除此之外,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这说明人作为一个整体,身体和心理是相互依附、彼此制约的,只有在生理和心理两方面都属于正常状态。并对社会有良好的适应能力,才能鉴定为“健康”。因此,只有在生理和心理两方面都属于正常状态,并对社会有良好的适应能力,才能鉴定为“健康”。

因此,老师引导我们树立“健康”新观念,增强我们心理保健意识。在课堂讲授中,特别强调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除了加强体育锻炼,注意饮食卫生,保证自己的生理健康外,还要努力学习、加强交往、注重个人修养,确保自己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保证生理健康的重要条件。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前提,是大学生进行正常学习、交往、生活各方面得到发展的保证。从现实情况和社会发展需要来看,作为新世纪的一代大学生,除了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外,还必须具有相应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现代社会的特征是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意识增强,原有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择业观念以及道德规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要想尽快适应社会,重要的一条是提高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

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实际,培养学生健全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人我关系的认识和评价,他在人格形成、发展和人格结构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个体的认识、情感、意志都受其影响和支配。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状况既是以往心理发展和健康状况的反应,也是现阶段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的新起点。因此,老师帮助我们正确地认识自我。了解自身的心理健康实际,培养我们健全的自我意识。

辨证唯物主义指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在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诸因素中,自我意识不健全既是构成心理疾患的重要因素,又是心里不健康的重要标志。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最重要的是必须解除学生自身存在的不正确的“自我观”,培养其健全的自我意识。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健康教育调查报告篇七

一、研究目的。

中学生心理健康题目是学校教育的热门和焦点题目。由于现代社会变得十分复杂,价值观多元化,家庭不稳定,还有各种社会思潮无不影响着广大中学生的健康长大。适应社会与学校环境对于一些学生来说,已经是很困难的事情。从各方面调查来看,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情况令人担忧。据外国学者估计,中学各年级学生中,约有15%的学生具有各类的心理题目,其中男生高于女生,城市高于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为广大教师提出了一个时代的命题,为能够及时有效地给学生提供心理健康的辅导和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培养,我针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些题目进行了调查,试图了解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学生长大中有多大的作用,以便为自己和其他教师提供一些工作依据。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交城第六中学初中一、二年级学生。

2、研究方法:采用无记名调查问卷法,个别谈话的方法进行比较全面的调查研究。

3、样本容量:210调查问卷与调查统计情况附后。

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躯体疾病、而是一种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均臻良好的状态。”因此,中学生健康不仅仅是指生理、躯体方面的,而且应包括心理方面的。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教育事业的进步,特别是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中学生心理健康题目日益引起各方面的关注重视、研究与探讨。在接受调查的210名学生中有206人以为自己有心理题目,其中有32.04%同学以为与父母师生关系紧张,有25.73%的同学以为与同学间关系紧张,有23.30%的同学存在青春期题目,而又以女生比例较大,而应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留意的是有18.93%同学存在心理题目是由差生题目引起的。(4题)据统计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题目主要表现为喜怒无常,情绪不稳,自我失控,心理承受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学习困难,考试焦虑,记忆力衰退,留意力不集中,思维贫乏,学习成绩不稳,难于应付挫折,青春期闭锁心理,并在行为上出现打架、骂人,说谎,考试舞弊、厌学、逃学,严重的出现自伤或伤人现象。我们可以把以上表现回类为以下题目。

一)学习类题目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题目是中学生心理题目的主要部分,供求信息其题目有:

1.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免费发布信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

于家庭和老师的期看,此项以男生比例较大;而自己成才的期看只占18.84%,又以女生比例较大(24题)。在如何消减压力上,其中约78.03%的中学生从不或很少与家长、老师沟通来缓解压力,他们只选择与同学或朋友沟通、倾诉占64.77%,值得关注的是其中与网友沟通的占10.98%。而令人担忧的是有13.26%的学生从不与人沟通来缓解压力(8题)。

2.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题目,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

“国家教育委员会的一位负责同道在一次会议上说,中学生厌学的有30%,有的县甚至高达60%”。通过调查结果表明,有约85.17%的学生以为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学习效率低下的情况,会觉得心烦气躁。学习有时候是一件很累很烦的事情,说明在读中学生有很大一部分不能真正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是导致学习没有突破的重要原因。只有14.83%的同学从来不会现学习效率低下的情况,会觉得心烦气躁。(20题)。

3.考试焦虑,特别是碰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

在回答“考试前你总会心情紧张吗?b2b”的题目中约84.64%的同学承认自己在考试前感到过紧张焦虑,特别是在考前有13.94%的同学感到心情紧张(22题)。曾经有一项调查显示近80%的被访学生知道家长对自己的期看是进进高一级的重点学校和将来能找到好工作,其中约74%以为家长要求适中,23%以为要求过高,但这23%的被访学生中对自己的远景抱有信心的有46%,其中54%以为信心不强。学习和考试的压力一直以来都是学生的主要压力来源,这是不足为奇的,特别是在的面临考试期间、在压力较大的状况下很多同学经常或偶然有早晨起来还没睡醒或白天眼睛易疲惫以及不能集中精神学习的情况;也有好的学生不顺心时轻易生气,说明压力给中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都带来了一定的伤害。以上题目主要是由学校教育结构、学校教育指导思想、学校教育方法的影响而形成的。在现行的中等教育体制中,我国的教育结构存在着不公道现象,尽大部分学生在中学所学的知识基本上是为考高中而预备的,实际上升进高中的只是一部分,学生面临的是升学难、就业难、出路窄的现象,特别是那些成绩差的后进生更是感到升学无看。一种毕业后无出路的忧愁和恐慌感控制着他们,这一种情况反映在学习上,就是感到学习的沉重,讨厌学习,考试焦虑。教育结构的不公道性还表现出教学内容过难,“据人民教育出版社调查,80%的中学生学习理科教材有困难”。这种情况导致了一些学生由厌恶学习发展到逃避学习,脱离学校往寻求不正当刺激,从而形成一系列品行障碍。

二)人际关系题目人际关系题目也是中学生反映较多的题目。其题目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与教师的关系题目。

其主要题目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了压仰心理,攻击行为等题目。本次调查表明约有57.21%的同学对师生关系较满足,有31.73%的同学以为师生关系一般,而以为不满足、较差、很差的分别占5.29%、2.88%、2.88%。(5题)中学时期,教师仍然是学生的'理想目标、公正代表,他们希看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与爱。假如教师缺乏理解、耐心与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失看。假如,“教师对学生缺乏尊敬,贬低其价值的不良态度使学生的心理遭到严重的创伤。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往往病态地感知这一切,这也是师生间发生冲突的原因”。这种情况下,学生有一种压仰感,消极情绪产生,师生关系日趋紧张。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健康教育调查报告篇八

调查目的: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在思想道德情操、科学文化知识、身体和心理素质、劳动和生活技能等方面得到和谐发展为宗旨的,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核心内容。但现阶段涉及较多的还是心理问题较明显的大中学生,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仍未受到足够的重视。而实际上由于社会的发展、各种竞争的不断加剧以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一些失误,许多心理问题都表现出了向低龄化发展的趋势。同时大中学生存在的许多心理问题的成因也常可追溯到他们的小学时代。因此,对小学生开展心理素质教育非常有必要。

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

调查过程:

1、我们的调查选用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编制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entalhealthtext,简称miit)作为测验材料。

2、从璜山镇小的四和六年级八个自然班抽取被试共327人,其中男生173人,女生154人。年龄为11—13岁,基本上来自工人、一般干部和知识分子家庭。

调查结果:

1.就璜山镇小大多数的小学生而言,心理发展总体还是较健康的。

2.小学生中的心理问题还是普遍存在的。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来自社会、学校和家庭,其中最主要的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的一块误区。受中国传统意识的影响,也受社会、学校的片面人才观的影响,加上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许多家庭存在着“重养育轻教育,重生理轻心理”、“智育中心论”等错误的家教观念。一方面对孩子过分溺爱,一味满足孩子的各种需要,对孩子过分保护,在许多事情上包办代替,养成孩子依赖性强、任性固执等个性,使之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另一方面,又片面追求孩子智力发展,把聪明、有知识、学习成绩好作为孩子的唯一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而结果往往适得其反。长期以来学校教育沿用的应试教育模式则不但忽视对儿童心理素质的培养,还由于一味追求升学率、以分数论学生好坏等,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总之,从上述调查结果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杭州市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还是普遍存在的,应该重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2.解决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根本是由应试教育真正向素质教育转轨,在小学广泛开展心理素质教育。

3.要注重改善家庭教育的方式,改变错误的家教观念,保持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一致性。

4.要特别重视女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健康教育调查报告篇九

面对学业与就业的问题,高校生的心理压力也渐渐的增加。为了进一步了解高校生心理健康问题以及更早的对其进行心理健康辅导,我们对高校生心理健康问题作了调查与分析。此次活动以人文学院同学为样本,进行抽样调查,以问卷调查为形式,以青岛农业高校同学心理健康状况为调查目的,共发放问卷96份,回收90份,回收率为93.75%,其中有效问卷81份,有效率为90%。报告从有效问卷实行抽样的方法,选取20份作为样本进行分析,现将结果公布如下:

在此次调查中,学习问题是同学最为关怀、也是反应最为突出的问题。例如,问题中“考试前后您会有心情紧急吗?”,其中有44%的同学认为,考试所造成的心理压力最大。这说明刚刚进入高校生活,有近一半的同学对高校生活不适应,尤其对高校学习方式不适应,感到心理压力很大。从紧急的高考中走过,很多同学不能适应高校开放宽松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或过于精神紧急死扣书本,不能从高中应试教育中解脱出来,或感觉生活空虚,整日无所事事,荒废了学习,虚度了年华。

在所调查的'同学中,有45%的同学感觉高校生活自由开放,同学也比较重视学习,学习自觉性较高,其中56%的同学在业余时间上自习或听课,与此相反,只有10%的同学网玩嬉戏或谈恋爱。但这也从侧面反应了同学心理上的学习压力依旧很大。

如今高校生在经济生活方面基本没有太大困难,在第6题“你每个月的生活费用够用吗?”中,有67%的同学基本够用,更有11%的同学有剩余,与此同时,在第12题中“你的生活费用最大支出在哪两个方面?”有60%的同学用在饮食和消遣。以上都说明随着社会的进展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高校生生活水平也在提高,由于经济生活造成高校生心理压力的状况明显下降。

人际交往问题是在本次调查中反应较为突出的问题。对于“与一群伴侣在一起,你常感到孤独或失落吗?”有79%的同学选择“是”或“有时是”,这反应了当代高校生与他人交往的力量欠缺。

高校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来自农村地区。在以前的日常生活中着急范围较窄,与人交往的机会也较少,初到高校,面对如此开放自由的环境,面对如此多的同学。面对如此多的公共场合,一下子不知所措,乱了阵脚,于是羞于表达形成内向性格。而在城市中长大的同学,来自独生子女家庭,难以体会农村地区同学的状况。于是形成隔阂。与此同时,在第12题“你觉得大多数人都不行信任吗?”有78%的同学认为“是”或“间或是”。这更反映了高校生人际交往中消失了一些问题。

通过这次调查,不难发觉当代高校生在心理健康方面还是有欠缺的。针对这一问题,我校与院也都设立了心理询问办公室,盼望能关心有困难的同学早日心向阳光!调查数据也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供应了真是、丰富的资料和鲜活的事例,达到了此次活动的目的,活动较为胜利。本次活动得到了各个方面的大力支持,特再次向参与此次调查的同学表示诚心感谢!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健康教育调查报告篇十

通过深入调查,特别是通过网络进行问卷调查以及查阅相关资料,初步了解了当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针对此问题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呼吁社会及家庭等各方面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为当代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营造良好范围,提供有利条件。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知识性地增加,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在这种情况下,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更高,不仅要求人才具有坚定的方向与较高的道德水准,而且还要求人才应该具有与时代发展相一致的现代意识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如开拓进取的精神、勇于承担责任、顽强自信、乐观,能够承受挫折与失败等。另一方面它又造就了变化剧烈的社会环境,由此给人们的心理世界带来了巨的冲击和动荡,“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嬗变。

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在学院校生活和学习的学生,对社会心理这块时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校园里有丰富多彩的学生活,但在有些同学看来,一切却是那样枯燥无味,缺少生气;学生活紧张活泼,有些同学却兴趣索然,萎靡不振。在离开了父母呵护、相对宽松的学学习环境中,一部分同学空虚、迷惘、玩世不恭,甚至轻生。当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实在令人担忧。

人是一个身心统一体。人的健康相应地也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生理健康是为了保持一个健康的体魄,心理健康则是保持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心理健康能直接地影响着人的生理健康,为此,心理卫生学认为健全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而健康的身体有赖于健全的心理。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心理健康是比生理健康更为重要的一种健康。

第三国际及心理卫生会曾为心理健康下过这样的定义:"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还具体地指明心理健康的标志是:

(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和谐;

(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

(3)有幸福感;

(4)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

基于各种心理学理论和生活实际,综合国内外心理学家的观点和研究成果,特别是马同志、陈同志等的观点,提出学生心理健康的6项指标:

(1)智力发展正常且能充分发挥;

(2)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悦纳自我;

(3)具有顽强的毅力,拥有自我调控能力;

(4)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5)正视现实,生活、工作热情高;

(6)人格完整、稳定、协调。

南京一项“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追踪调查”和统计分析表明:1993~1996年新生1908人进行心理测试并建档,发现心理问题发生率为9.2%,高危人群为26.2%。另一项以全国12.6万学生为对象的调查,发现有心理障碍的人数竟占23.6%。教育部对我国学生的一项调查发现:学生中有20.3%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且男生比女生更表现突出。

在学生中,有人因自我否定、自我拒绝而几乎失去从事一切行动的愿望和信心;有人因考试失败或恋爱受挫而产生轻生念头或自毁行为;有人因现实不理想而玩世不恭或万念俱灰;有人因人际关系不和而逃避群体自我封闭。量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学生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已成为学生的主要疾病。具体表现为、焦虑、强迫、抑郁和情感危机、神经衰弱等。当代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1、家庭教育的影响。

长期以来,在高考指挥棒的调遣下,学校和家长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往往采用应试教育的方法,只重视智力教育,而没有将培养学生心理素质渗透到其中,忽略了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同时,在教养方式上,相当一部分家长因为受教育程度较低,多采用简单、粗暴的传统的家长制手段。这种消极的教养方式,容易使子女形成敏感多疑、自卑易怒、抑郁焦虑、偏执敌对等不健康的品质。总之,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学校、父母的教育观念、家庭教养方式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正相关系。

2、社会现实的影响。

市场经济中的激烈竞争在促进社会各方面飞速发展的同时亦造成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紧张的生活节奏和巨的工作压力使人感到精神压抑、身心疲惫。开放给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但随之出现的一系列社会不良现象亦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了诸多矛盾,甚至切身感受到社会转型期的阵痛,这使得学生人格弱点泛浮出来,形成心里疾患。

3、高校心理咨询工作欠缺。

学校教育在一个人格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值青春期的学生身心发展趋于成熟,但尚没有形成完全健康的人格。从现在学生的心理困惑看,许多都是由于人格障碍而导致的。然而,据报道,北校医院心理咨询中心每周一至周五下午应诊,预约就诊的患者已经排到了两个月以后;北京52.2%的高校至今还未设立心理咨询机构,亦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心理咨询教师,学生的许多心理问题仍被混同于一般的思想问题施以不科学的教导。

1、拓宽交际范围,提高相处和交际能力。

在与同学相处时,首先要了解自己的优缺点,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有效的'协调与控制情绪,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带着一颗包容的心,友好、主动的与同学们进行沟通和交流。同时,要积极主动参加学院和学校组织的文体活动,掌握人际交往的技能和技巧,扩自己的交友圈,在真诚、友善的基础上主动沟通交际,增加彼此的信任感,以提高相处和交际能力。

2、要有自己的职业规划。

学生要尽早设计明确的职业倾向,在对自己正确定位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弥补不足,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管理能力和实践能力。另外,要正视理想与现实、专业与兴趣的',要学会在现实中重新认识自己,找到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分析自己,不要整日为了忧虑而忧虑,要学会未雨绸缪,利用有限的4年时间达到自己预设的目标。

3、快乐的学习和生活。

当前学生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因此学生在找出自身差距的同时,更要找到自己发展的潜力,通过不断丰富自身的综合素质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要时常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善于从学习中寻找乐趣,并时常带着愉快、自信的心情微笑地面对每一天。当自己的学习、生活出现问题时,不要只顾着伤心、苦闷、彷徨,适当的时候来一点阿q精神,继而保持自信乐观的态度,尽量减少挫折感,缓解外部环境带给自己的种种压力。

4、改变观念,及时寻求心理助。

过去,由于历史文化等传统原因,对人的个性心理问题的关注、认识和研究不够,往往把心理问题神秘化,甚至把有心理障碍的人看作是不可理喻的邪恶之人或洪水猛兽,致使有心理疾患的人也不敢张扬、不能就医。学生作为一个高学历群体,要转变观念、更新认识。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都是一个人健康不可或缺的因素,有了心理疾患就像身体不适一样,应该及时去就医,以求得咨询、疏导,也就是说,对待心理问题要有一颗平常心。

优良的心理素质在青年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必将对二十一世纪人才的质量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全面提高跨世纪人才质量已成为高等学校所面临的迫切任务。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思想文化激荡、价值观念多元、新闻舆论冲击、社会瞬息万变、的世纪,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未来人才都可能在某一时刻出现心理危机。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将经受更为严峻的考验。

为此,就要不断加强对青年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使他们真正懂得:要想占有未来,不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更要作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突破时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击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参与国际人才竞争,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健康教育调查报告篇十一

我院正在开展寻找“最美大学生”活动,通过讲故事、作报告这种直接而有效的方式,让同学讲述自己或身边的人的感人故事,引起同学共鸣,激励学生成长!

通过这些方式,让我们身边更多的人意识到“最美大学生”不是很难发现,自己也有可能成为我们的“最美大学生”,让我院学生拥抱感恩心态,塑造成功模式的信念,促进大学生人格发展,健康成长。

(二)开展土建院心理主题班会活动。

我院开展土建院心理主题班会,引导学生感恩生活,追求适合自己的成功style,并进一步增强我院学生班集体凝聚力,促进优良班风、学风创建。

首先,各参赛班级在本班自行开展,并做好活动记录,然后各班级的心理委员代表各自班级的开展的班会在5月15日在逸夫楼a201做ppt汇报演讲。我院徐金兰老师,校心理中心主任胡伟煌等人作为现场评委嘉宾,最终xx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江小罗,xx道路桥梁技术工程1班林增誉,xx土木工程2班吴永才等8人获奖。

(三)开展土建院原创微博征集活动。

我院“原创微博征集活动”,从起初初的征集,到五月底的评比,历时几个月,期间征集了同学们大量的原创微博,唤起我院学生对心理健康、快乐梦想,感恩与成功的关注,增强了学生心理健康意识,促进了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与人格完善。

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辅导员老师徐金兰,万珊等对此次活动进行评比,最终xx建筑学1班黄际升,xx工程管理1班范丽霞,xx城乡规划张小勤等24名同学获奖。

(四)举行“跳”出快乐,“毽”康生活活动。

为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团体体育活动当中,丰富大学生课外生活,锻炼大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让大家走出教室和宿舍接受运动的快乐,愉悦身心、陶冶情操。

本次活动主要是以跳绳和踢毽子两项比赛项目开展,其中跳绳分大小绳,踢毽子分单踢和盘踢,该活动受到广大同学的欢迎,参加的积极性都很高,达到了本次活动的目的,走出宿舍,走向操场,走出网络,关怀身边的人,学会感恩。

(五)开展留级生团体辅导。

为激发留级生的学习热情,4月2日晚,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邀请我校心理咨询中心武厚老师来开展团体辅导。团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很多同学都表示会重新振作,好好学习,用成绩来证明自己的实力。

1、沟通有待进一步加强:活动开展期间,班级心理保健员与学院心理素质发展部干部之间有时沟通不够,出现了工作的重复和间断。

2、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活动延续的时间相对较长,到了活动后期,学生的积极性有所下降,尤其是各班心理保健员出现了一些疲于应付的现象。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健康教育调查报告篇十二

调查目的:本文针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些问题进行研究,试图探明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规律,以便为自己和其他的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者提供一些心理学研究依据。

调查时间:20xx年12月10日——20xx年2月28日。

调查对象:xx县部分农村教师、学生、家长、教育管理人员。

调查方式:采用不记名调查问卷法,个别谈话和召开部分学生座谈会的方法进行比较全面的调查研究(。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教育界和全社会的热点、焦点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社会变得十分复杂,价值观多元化,家庭不稳定,还有各种社会思潮无不影响着广大中学生的健康成长。适应社会,学校环境对于一些学生来说,已经是很困难的事情。从各方面调查来看,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情况令人担忧:据加拿大、日本学者估计,中学各年级学生中,约有15%的学生具有各类的心理问题,其中男生高于女生,城市高于农村,包括情绪障碍、不良习惯、性格问题等。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为广大教师提出一个时代的命题,我们即将步入工作岗位的教师预备队伍,更应该从现在起就开始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以便为将来步入工作岗位能够及时有效地给学生提供心理健康的辅导和良好的心理健康的培养。

调查结果和分析:

世界卫生组织对心理健康的定义是:“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完满的状态。”健康除了身体无病外,还要具备心理的稳定及良好的社会适应性。中学生心理健康是指具备健全的智力、情感、意志;连续统一的人格及对己、对人、对社会的正确认知和良好的适应。

参照世界卫生组织所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我把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确定为以下四个方面:学习适应性,自我认知与现实感,人际关系的和谐程度,个性发展的良好性。

a、中学生学习适应性。

一个心理健康的中学生,通常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学习目的明确,学习目标具体,切合实际;学习的自觉性强,善于制定学习计划,并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表现出意志力强;学习信心足的特点,在对待考试问题上,他们沉着冷静,灵活应对.

通过调查学习适应性,大体分为四个类型:第一种类型占26.11%,从中学生从调查问卷中可知:对于无老师看管的自习课学生会自觉学习;第二种类型占60.32%,学生会选择小声聊天或讨论学习;令人遗憾的是第三种类型10.5%和第四种类型3.07%,对于无老师看管的自习课,学生会选择看杂志漫画或干脆睡觉(以下用a,b,c,d四种代号表示四种类型)。当回答对考试的感受时,a类和b类学生表示喜欢做些难题,而c类学生感到怕,d类学生则表示无所谓。当问卷中提出老师讲课出现错误时只有30%的a类学生敢于提出来,其它(包括b类、类c类、d类)的学生都选择保持沉默或在下面议论。可见传统教育中“教师绝对权威专制”的弊端。对于学习的目的性,a类学生表示学习一技之长,b、c类学生表示如父母所愿,或考上大学有个好出路,而d类学生表示不明确。

b、学习自我认知与现实感。

自我认知指对自己的心理过程与特征及其表现的认识,而现实感则指个人对自己同现实之间关系的认识。心理健康的中学生往往有较强的自我认知能力,他们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自我评价恰当。在对现实的感知能力上,他们能够客观地认识现实,并根据对现实的认识给自己做出恰当的人生发展定位,有与现实联系紧密的自我价值体系。

通过调查问卷,可以按计分方法把学生分为四种价值类型:踏实型、从众型、功利型和冷漠型:

冷漠型:是不在乎社会规范,回避人际交往,也不注意他人的价值取向,所持的态度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c、中学生人际关系。

中学生人际关系包括同学之间的关系,异性之间的关系、师生之间关系。在我的调查问卷中分数最高为10分,表示人际关系最好;最低为0分,表示最差。调查结果只有17%的学生达到8分以上,是人际关系较好的类型;40.2%的学生达到6分―8分数段,表示人际关系一般;有42.8%是低于6分,人际关系较差。突出体现的问题是:当问及“你喜欢拿别人的缺陷开玩笑吗?”80.67%的学生都答“会”,当问及“你的好友学习成绩超过自己时,你会真的感到眼红,妒忌吗?”70.3%的学生答“会的”,这是令人心颤的回答。也许只有在心理健康不记名的调查中学生才会说出自己的“阴暗一面”,但是又非常真实的一面。这些都应该引起我们教育者的高度重视,因此,教师不仅要在学习上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还要做到在精神上成为学生的父母、朋友的.角色,这样才有师生之间真正的心灵沟通,才能帮助学生解除困惑,让他们以健康的心态去对待学习和生活。

d、中学生的人格特征。

我国心理学工作者根据日本铃木清等人编制的《不安倾向诊断测验》修订出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其中把学生人格倾向分为八个方向: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

a、抽象能力有较好发展,独立性要求高,不愿接受约束与限制;。

b、情感容易激动,心里话愿和朋友谈,但不愿与家长、老师谈;。

c、学习自觉性较高,但也容易表现出独断性,争强好胜,坚持错误,但仍稚嫩;。

d、能根据社会要求约束自己,自我控制力较好;。

e、理想逐步向概括性发展,能够对自己理想中的人物特点加以分析;。

f、对人生意义有了初步的理解,对人生和世界评价带个人人性特点;。

讨论与建议:。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通过调查资料显示结果是不容忽视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学生健康心理已成为当前农村十分紧迫和重要的课题。这就给教育者一个“历史责任”:怎样去培养一个健康向上、求知进取的二十一世纪接班人,笔者提出以下两点建议,仅供教育者们参考:

1、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健康教育的观念意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学校开设心理辅导。

(1)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预防心理障碍产生;。

(2)开发学生各种潜能,提高学习的效率;。

(3)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鼓励学生创造性学习;。

(4)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增强社会适应性;。

(5)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培养自我评价能力;。

(1)进行群体辅导、个别辅导;。

(3)组织心理辅导专门活动与训练,进行个案(特殊学生)研究;。

(4)严格遵守心理辅导咨询的保密性原则,有合格的心理辅导工作者(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全面的知识能力结构,健康的情感和坚强意志,健全的人格特征)。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健康教育调查报告篇十三

从教育心理教研室到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再到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咨询中心;从老校区主楼六楼到新校区图书馆负一楼,再到六号教学楼五楼,15年风雨兼程,我们一路走来。本届活动的主题是:三进三提,心理健康教育全覆盖。主要活动总结如下:

心理咨询中心培训并聘请了21名学生“心理小讲师”,小讲师们利用晚自习等课余时间,走进学生班级,先后组织同学们开展了81场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活动,覆盖所有教学分院。活动形式多样,有团体心理游戏、有趣味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有心理影视赏析等,通过面对面交流、心连心互动,提升了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学会了科学应对和处理压力的具体方法。

心理咨询中心联合后勤处卫生所、宿管中心、自管会等单位共同开展了全校范围的身心健康体检,定期走进学生公益,为在校生进行身体健康检查、心理健康状况筛查,提升了学生对自己身心状况的重视度和认知度,更加了解自己的身心状况。

5月2日,心理咨询中心和校心理部参加了凯里市世界自闭症儿童日城市徒步活动,在市区国贸广场向凯里市民宣传自闭症知识。同时通过公众号、网站、杂志等在校内进行自闭症知识宣传,让更多的同学了解自闭症儿童这个特殊群体。

5月4日,心理咨询中心马燕老师应邀参加由xx州教育局、共青团州委主办的“轻松备考大型中高考学生心理减压公益活动”,为施秉二中的初三学生开展考前心理减压公益讲座,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应考。

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依托,邀请学生班级到心理咨询中心进行了团体沙盘游戏体验、心理健康桌面游戏和心理素质拓展训练,深入了解心理咨询中心的各项工作内容。本学期截至目前有8个xx级班级主动到咨询中心参观,参观体验人数约有400人。

成功举办了第四届心理健康手抄报大赛,邀请各分院心理委员参与手抄报评选,让学生在制作手抄报的过程中,加深对心理健康知识的了解。本届手抄报大赛共收到来自13个教学分院的300多份手抄报,经过四轮评选,最终评出26名获奖者。

我们步入了新时代。新时代,要有新梦想,要实现“心健康”。最后,衷心感谢领导和兄弟部门对我们工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希望我们今后仍旧精诚合作,让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再创佳绩!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健康教育调查报告篇十四

我校位于冷水镇中心地段,依山傍水,北濒汉水、316国道,西临襄渝线,冷厚路与校相通,水陆交通十分便利。我校服务半径为一镇一乡(冷水镇、大双乡),方圆155.5平方公里,辖区有17个行政村231602人口。学校总占地面积为10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5580平方米。现有教学楼一幢,教室14间,综合楼一幢。学校在编教职工49人,在岗46人。为全面落实素质教育要求,培养时代需要的劳动者做出了诸多的努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特别是健康教育在达标实践中稳步推进,发展势头看好。

现将学校健康教育工作多方面进行自查,经自查评价,我校健康教育达到iii级指标。具体情况如下:

确保了每周每班1课时的健康教育课,开课率为100%。做到了有教师、有课本、有计划、有教案、有课时、有考核、有总结。

健康课是传授健康知识的基础阵地,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性教育,教师做到了在欢快的气氛中让学生自觉地接受知识,从而建立了健康的理念,增强了健康是有生命、有活力体现的意识。另外,学校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全体师生进行健康知识讲座,进行指导,根据季节变化给学生讲一些流行病的预防和治疗的知识。

1、教材和教具:学校使用的教材是:《体育与健康教育》、《中小学生健康教育及双创知识问答》课文深度和文字质量符合教学规律的三项基本要求。

2、教学计划:学校有健康教育实施方案,每个年级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制定了行之有效的、完整的健康教育教学计划,并做到教学进度、教学内容与计划的一致性。

3、教案:教师备课有课时、课题、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教具、教学内容及授课过程、教学小结等八项主要内容。要求备课教师做到无概念错误,教案整洁、简练。授课中切实按计划上课。

每间教室采光条件良好,装配了六盏日光灯。黑板都是毛玻璃黑板。大多数班都是新添置的课桌椅,厕所设施完整,每天清扫、消毒,垃圾池全封闭;学校安排专人负责消毒,每周全面消毒两次,学校专门召开周边饮食摊点和学生食品安全大会,并签订安全责任书。

知识教育是基础,让学生建立健康的卫生行为是关键。各班班主任时常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行为,如:不随地吐痰、不乱扔纸屑,勤洗手,饭后嗽口等卫生习惯。在老师们的长期教育下,学生已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健康课教师还利用每周一的升旗仪式时间,检查学生的个人卫生。大多数学生做到了头发、指甲整洁,面、耳、颈干净,衣服、鞋干净整齐,班主任对此项工作有记录、有评价。

班主任及学科教师经常与学生谈心,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使学生不仅有一个健康的体魄,还一个健康的心理。

学校宣传栏定期开辟了健康园,内容形式不限,宣传一些健康小知识、常见病的预防、治病小偏方等有益的内容。班级每期板报都有卫生角专栏。校园广播室设有专门的健康知识专栏每天按时播音,开学不久学校给学生发了多封致家长一封信,宣传甲型h1n1传染病预防知识和鼓励家长给孩子打疫苗等,学校定期组织健康教育知识竞赛,激励学生积极参与,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的健康意识大大提高。

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与国家的兴衰以及他们自身的发展密切相关。健康是每个人生存、文明生活、高效率学习与工作的基本前提。体育与健康课确保了青少年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和健康成长,同时为提高学习效率,提高生活质量增添了无穷乐趣。在校领导的关怀重视下,学校把体育健康课教学做为重点,充分发挥体育与健康的综合能力,使学生身心得到了和谐的发展。

学校为提高学生的各项身体素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

1、上好早操。

在校领导的重视和各位班主任的积极配合下,学生的早操取得了很好效果。坚持每天早操按时上操,严格要求学生的做操程序和动作质量。由体育教师领导,班主任跟班,使学校的做操合格率达到90%。

2、体育锻炼和体育活动。

为提高学校的体育竞技水平和学生体育专项能力,学校配合体育组定期举行校级各种小型体育比赛,丰富了学生的体育生活,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中学生日常行为的规范,使学校的室内、外卫生十分洁净,各班卫生环境保持较好,地面、墙壁、操场无纸屑、无污渍,室内物品摆放整齐、窗户明亮,给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总之,我们的学校体育健康教育工作距上级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增强学生的体质,培养他们强键的体魄和顽强的意志,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是学校体育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在学校体育健康教育工作中,进一步坚持全面发展,预防为主,增进健康的原则,把学校体育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健康教育调查报告篇十五

1、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情绪状态、正确的自我观念、恰当的自我评价、完整的个性结构、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择业心理,应该符合社会的要求,能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对环境有适应能力。倘若具备了以上素质,则我们的心理健康不成问题,则一定能在学业和事业上取得一定的成功。

(一)建立积极的自我观念,激发自我潜能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核心在于自我观念问题。在团体情境中,成员之间通过个体的自我分享,会意识到原来别人的许多问题与一直困扰自己的问题是相似的,这样就会减轻心理负担,改变不当的自我评价,建立积极的自我观念。此外,团体中每个人为寻求改变而付出的努力和所取得的进步,对于其他成员都是一种鼓励,可以增强自己解决问题的信心,激发自我潜能。在团体中形成新的自我观念,在团体活动结束后也会促进个体更好地与所在群体的互动和协调。

(二)纠正心理偏差,促进心理发展,培养健全的人格团体心理辅导的积极目的在于发展的功能,这是咨询心理学遵循发展模式的直接体现。通过团体活动可以改善成员的不成熟的偏差及行为,促进其良好的心理发展,培养健全人格。尤其是学校团体心理辅导能给予正常学生以启发与引导。在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可以创造一种安全、温暖、可信任的气氛,这种气氛会促使成员自我表露,在团体中将与自己有关的事情表达出来与他人分享。团体中的分享,可以促使成员多角度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团组成员的相似境遇使得团体成员不会感到孤独、无助和另类,从而在心理上产生归属感和安全感,满足一定的心理需要,消除一些心理压抑感,合理宣泄情感,在互动中成长。

(三)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是人与人之间发生相互联系的最基本形式。人际交往的体验如何,是影响个人社会生活质量的最重要因素。心理学家丁瓒曾说,所有心理问题都是由人际关系的不适应造成的。有关资料显示,人际交往困惑是目前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为了适应社会生活,每一个人都需要培养人际沟通技巧,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在团体训练中,成员可以学习如何有效地交往,如何解决问题,如何做决定,怎样表达自己的意见等。通过小组成员相互作用的体验,学习对自己、对他人、对团队的理解和洞察,并掌握如何处理这些人际关系的技能。

(四)增强团体凝聚力,增进成员之间的相互认同团体凝聚力是指团体对个体的吸引力和个体之间的相互吸引力。团体凝聚力的强弱对组织的管理有重要影响。团体心理辅导中的各种活动有利于增强团体凝聚力,在团体中,成员通过分享经验或竞争,彼此之间达成共识,增进理解,增进成员之间的相互认同,从而增加成员对团体的认同。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在我国虽然起步较晚,但近些年来许多人已经进行了很好的研究,辅导方向上也由最初的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逐渐向心理品质的各个方面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研究成果。研究方向也由治疗团体开始转向了发展性团体,这些都是积极变化。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健康教育调查报告篇十六

摘要:目前大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入到深化发展的阶段,借鉴先进经验,深入发掘自身优势,寻求自身专业化发展成了当前的重点。台湾和大陆的文化一脉相承,而且台湾的心理谘商和辅导工作有50多年的经验,对大陆高校的心理健康工作具有实际的借鉴意义。通过对两岸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脉络、服务体系、伦理规范等状况进行比较分析,结合大陆的历史与现状,厘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方向。

樊富珉教授指出,吸取、借鉴国外及港台地区心理咨询发展的成功经验能促进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咨询更迅速的发展[1]。但心理咨询起源于西方,如果不加思考地照搬西方的做法就很容易出现“一个中国人用完全西方的理论给另一个中国人做咨询”的现象,出现适应不良。台湾的心理健康工作起步较早,且文化上与大陆一脉相承,对正处在转型和专业规范时期的大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1台湾心理辅导工作发展脉络。

台湾的“学校辅导”包括谘商(大陆称为咨询)、生活辅导、学业辅导和生涯辅导等内容。虽然与大陆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概念上有所差异,但在工作理念、工作性质、工作目标、工作方式及学术领域、专业分工和主体服务内容上是基本一致的[2]。五十多年来,台湾的学校辅导事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实务到实务与理论相结合、从行动到行动与制度相融合的发展历程[3]。台湾著名的辅导专家吴武典将台湾的学校辅导分为5个阶段:1)介绍期(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2)实验期(20世纪60年代),推动了中等学校辅导工作实验计划;3)推广期(1968~1991年),以“九年国教”为标志;4)发展期(1991~),以台湾教育部门实施的“辅导工作六年计划”为标志;5)转型期(20至今)[4]。通过的《心理师法》、通过的《学生辅导法》都标志着台湾的学校辅导工作越来越专业。

大陆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迄今只有20余年的时间。大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德育视野”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叶一舵教授将大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历程划分为4个时期:1)调查、呼吁期(20世纪80年代的初、中期);2)尝试、起步期(20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初期);3)探索、发展期(20世纪90年代初至90年代末);4)推进期(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据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对1538所高校的调查数据显示,大陆已有93%的高校建立了独立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92.2%的高校建立了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全国建有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机构的高校已增至1983所[5]。教育部思政厅发布1号文件《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明确提出“要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化建设”,这说明大陆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入到一个科学化和规范化的新时期。但各高校心理健康机构的建设并不平衡,以北京地区为例,有些学校的心理部门有800m2的工作场地,且专职人员齐备,设施完善,有专业经费;有的学校则只有15m2的工作场地,一个专职人员,没有专业的设施和经费支持。比较两岸的发展脉络可发现,台湾的学生辅导工作一直试图在学生辅导的普及化和专业化中取得平衡,在发展过程中重视制度和法律建设;大陆的心理健康教育一直属于大德育的范畴,目前已经走过了从无到有的普及阶段,开始进入到专业发展和规范化的阶段。

2.1名称和机构设置。

台湾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部门普遍称为“学生辅导中心”,例如台湾师范大学称之“学生辅导中心”;或者为了凸显谘商的性质,称之“学生心理谘商与辅导中心”,例如彰化师范大学。从名称上看,台湾的心理教育工作包含个别谘商和普遍辅导,带有引导和帮助的性质。从机构设置上看,彰化师大与高雄师大的学生辅导中心为独立的行政或研究单位,属于一级机构,其余大部分均为学生事务处下属,或称中心、或称工作组,但工作均相对独立。学生辅导中心都拥有较完善的硬件设施和房间配备。大陆大部分高校仍沿用“心理咨询中心”的名称,很大程度上将心理健康教育理解为“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医学模式”,缺乏发展的理念;有些称之为“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体现了发展的理念,但却忽略了心理咨询的专业性[6]。目前很多高校已经看到了这些弊端,从名称上开始了一些改革尝试。如,3月清华“学生心理咨询中心”改名为“学生心理发展指导中心”,突出了面向全体学生、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为学生服务的定位。大陆多数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在管理体制上隶属学工部,这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易于在全校推动,但这种隶属关系缺乏学科依托,至于哪种管理模式更合理,目前国内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意见。从工作条件上看,大陆心理中心的发展非常不平衡,有的学校其硬件配备已经超越了台湾高校,甚至达到国际一流水平,而有些学校则仅有一间个体咨询室,条件简陋。

2.2机构人员构成。

台湾的学生辅导中心一般设主任1人,为谘商与辅导专业教授或有执照的谘商心理师担任,其他人员由专职辅导老师(大部分都是有执照的谘商心理师)、支援辅导人员(兼职谘商心理师、社工师)、协同人员、行政助理人员等构成。人员分工较为明确,且专业性强,负责咨询预约及宣传、行政管理等工作的行政人员也必须受过基本的心理咨询教育。但目前台湾很多高校其专业人员比例还是较低,制约着台湾高校心理辅导的发展,一般高校会把正在取得资格认证的驻地实习人员作为重要的补充。20底台湾通过《学生辅导法》,规定大专院校中学生规模不足1200人的设一名专职辅导人员,超过1200人的则每1200人设置一名专职辅导人员,这就从法律的层面保证了人员数量和专业性。大陆的学生辅导中心一般设主任1人,但不一定为专业人员,可能由校长、学工部长或其他行政领导兼任。20教育部文件《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规定“每校配备专职教师的人数不得少于2名,每人增设一名专职教师”,这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业人员得到了一定的保证,但各高校执行的力度不一致,大部分高校未达到规定的人数标准,文件也并未提出辅助人员的聘任保证。从人员的专业性要求上,大陆也与台湾存在较大差异。大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隶属于学工部,很多专职教师还需要做一些评优、军训等学生事务工作,工作的独立性无法得到保证;另外,因为学历教育的限制,很多专职人员虽具备了相关专业背景,但并未经过严格的心理咨询临床训练,专业能力有限;因职称评定、角色定位的模糊,很多专业人员对职业前景不看好[6]。

2.3工作内容。

台湾新颁布的《学生辅导法》对学生辅导工作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一是针对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采用相关课程、心理测评、相关辅导活动等形式,给学生提供身心发展、自我统整、学业、生涯发展及社会适应等方面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资讯;二是以个别或小团体为单位,针对学生的特别需求,实施心理谘商或治疗、危机管理、资源整合、个案管理、转介服务及延续辅导,并给家长及教师提供咨询服务,以协助学生解决认知、情绪或行为问题。工作重点和核心是服务,学生辅导老师作为专业人士为学生提供适宜的服务和帮助。大陆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内容与台湾类似,既包括全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又包括个别的心理咨询工作。但大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晚,整个社会的认知程度有限,中小学的相关工作也相对滞后,这使得高校心理健康工作肩负着很多的知识普及功能,推广开设心理健康必修课和各种心理健康宣传活动。但专职工作人员忙于各种宣传普及活动和行政事务,无暇做咨询等专业工作,这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非常不利。随着工作的深入,不管是学校、学生还是专业人员自身对专业性的要求都越来越高,专业性不足和边界不清等问题也日益凸显。

2.4伦理规范和配套法规。

台湾高校的心理辅导工作在伦理和法规方面的建设较完善,如《伦理守则》《性别平等法》《个人资讯法》《心理师法》等。对于处罚和上报等程序,处理部门也都有较为完善的规定,如果出现违反伦理和法规的事情,都有“法”可依,按程序进行规范处理。这些规定都最大限度保证了来访者的利益,保证了由专业人员从事心理咨询,也保证了心理咨询和辅导的.专业性,捍卫了大众对心理咨询的认可。大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制度和法规方面的建设显得非常薄弱。教育主管部门的文件并未对工作伦理和专业保证方面做出规定,行业协会的伦理守则最近才出台,而且大陆心理咨询工作须满足学生管理的需要,也要满足维持校园稳定需要,很多咨询师感受到双重角色的冲突和伦理、法规困境。如遇到学生需要危机转介等问题时,往往都是特事特办,没有规范的伦理法规可以遵循。《精神卫生法》的出台标志着相应法规建设正在进行中,但还不够规范。

前台湾谘商与辅导学会理事长、高雄师范大学学生辅导中心主任徐西森教授指出:“台湾的现在就是十年、二十年后的大陆。”但他也谆谆告诫:“千万不要照搬某个具体的做法,一定要找到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做法。”

从台湾学生辅导的发展脉络来看,一直非常重视制度、法规的执行,不断通过各个层面的呼吁和规范给咨询和辅导工作创设良好的工作生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定不是心理咨询中心自己的事情,也不是学校维护安全稳定的工作,而是整个社会都参与的事情。需要从人员、立法、制度建设和专业建设等方面入手,调动学生工作队伍、其他老师、学校、医院、社工、政府部门的资源,为心理健康工作营造积极的生态环境,发挥工作生态的整合作用。辅导员和心理委员等是生态发展的人员保证,立法和规范建设是生态发展的制度保证,心理健康和心理咨询本身的专业发展是生态发展的根本动力。

3.2保证心理健康工作的专业化。

心理健康和心理咨询本身的专业性是行业信誉的保障,也是发展的必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复杂,只具备一点基本理念显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必须不断提高高校心理专业人员的专业化水平,保证专业的人在做专业的事情,不能让专职人员沦为“大型活动组织者”“会议筹办者”“兼职咨询师的辅助者”。高校心理专业工作人员也必须处理好行政事务与专业发展的矛盾,保持专业持续发展,才能保证心理健康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2]叶一舵.台湾学校辅导发展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