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盘龙城导游词(汇总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0 19:31:44 页码:11
最新盘龙城导游词(汇总9篇)
2023-11-10 19:31:44    小编:

人生充满了不确定性,我们需要学会适应和应对变化。撰写一篇完美的总结需要我们思考和挖掘自己在此期间的成长和不足之处。推荐一些优秀的总结模板,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盘龙城导游词篇一

盘龙城遗址,是中国商代前期城市遗址,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叶店乡杨家湾盘龙湖畔,下面本站小编为大家带来了湖北盘龙城旅游。

导游词。

范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各位旅客朋友们:

大家好!

武汉盘龙城经济开发区原名为武汉市黄陂滠口经济发展区,成立于1992年12月(武政199270号),20xx年5月,经市开发区管理办公室同意(武开发区办20xx5号),更名为武汉盘龙城经济开发区,履行职能不变。20xx年,国家发改委和省政府重新审核批准为省级开发区,核定规划建设面积20平方公里。开发区文化底蕴深厚,区位优势独特。开发区地处黄陂最南端,市区之北最近郊,隔府河与汉口相望,在武汉外环线和中环线之间,为阳逻深水港、汉口火车站、天河机场之间的一个“金三角”,是武汉市一个新的经济发展带。

原辖区为滠口镇,国土范围157.5平方公里,1993年,黄陂县成立滠口经济发展区管理委员会,属县人民政府派出机构。20xx年4月,黄陂县改区后,划出42平方公里(含刘店、下集、叶店、许庙、刘古塘五个村)交发展区管委会封闭托管。20xx年9月,区人民政府将岱黄高速公路以西另外7个村(后湖、刘集、丁店、三店、丰山、龙王庙、黄花涝)划入开发区托管,区域行政区划范围为88平方公里,12村共有140个自然湾,188个村民小组,10493户、33299人。开发区境内的商代古城遗址盘龙城,被誉为中华瑰宝,距今有3500多年,已出土一批珍贵文物,1988年被国务院确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被追溯为“华夏文明南方之源,九省通衢武汉之根”。盘龙城遗址绝对保护区1.1平方公里,相对保护区4平方公里。盘龙城遗址现由市文化局直接管理,在此专设了武汉市盘龙城遗址博物馆筹建处。市人民政府对保护、开发、利用盘龙城高度重视,被列为市“十五”规划重点建设项目,拟在遗址附近修建“武汉盘龙文物博览园”、殷商文化一条街、遗址复原区等,并已开始引资对其进行旅游开发。

开发区区位优势独特,交通便捷。开发区境内楚天大道东接岱黄一级公路,西连天河机场和外环线,南通过盘龙大桥与市区直接相连,北接川龙大道直达黄陂城区。开发区地处黄陂最南端,市区之北最近郊,隔府河与汉口相望,在武汉外环线和中环线之间,为阳逻深水港、汉口火车站、天河机场之间的一个“金三角”,是武汉市一个新的经济发展带。

基于开发区具备建设国内一流开发区的基础条件,从而确立了如下加快发展的总体思路:坚持走诚信立区、环境兴区、开放强区、招商富区的发展路子,依托武汉、辐射中国、放眼世界,努力把盘龙城经济开发区建成武汉现代制造业的密集区、高新科技的产业区、环境优美的生态区、中外闻名的旅游区、临空港产业区;建设类似上海浦东的武汉新城。

各位旅客朋友们:

大家好!

盘龙城位于武汉市黄陂区叶店乡杨家湾盘龙湖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公元前15世纪左右,商代前期古城遗址,面积约1.1平方公里,是我国已发现的最早的古城之一。盘龙城城池在遗址的东南部,近似方形,南北长约290米,东西宽约260米,周长1100米。现残存有土夯城垣,城外壕沟遗迹,大型宫殿(共3座),以及柱穴,大型柱基,陶制水管道等。现已发掘1号、2号宫殿基址,可复原为两组宫殿建设,一为周围有回廊,中央分为4室,一为大空间厅堂,其建筑格局与文献所载"前朝后寝"相符。

城外四周分布着民居、手工作坊遗址和小型墓地。民居为单体地面建筑和半地穴式简易窝棚。手工作坊有多处,一般为酿酒、制陶、冶炼遗址。大型墓地分布在城外李家咀一带,已出土一批精美的商代青铜器、玉器、陶器等。其中有大量的制作考究的青铜食器、礼乐器等,尤为罕见的是94厘米长的玉戈。盘龙城遗址的发现,对研究我国商代社会,城市建设及商代文化面貌等,具有极重要的价值。

各位嘉宾,大家好!今天将要带大家参观的是殷商古城——盘龙城遗址。

盘龙城地处武汉北郊黄陂区盘龙湖畔。盘龙湖将其三面环抱,因此得名盘龙城。1954年,长江洪水泛滥,武汉受灾。防汛中,人们在盘龙湖取土筑堤,意外发现了这座殷商文化遗址。这座长江流域发现的第一座商城,也是继安阳殷墟以后的第二最早古城,于1988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它已入选为中国20世纪一百项考古发现之一。

下面先让我们到图片陈列室对盘龙城作一个具体的了解吧!这座建于商代前期的古城,其范围东西长约1100米,南北宽约1000米。城内有宫殿区,城外北为平民居住区,南为手工作坊区,东西为墓葬区。大家从图中可以看到遗址城内东北部三座大型宫殿基址坐北朝南平行排列。城外四周分布的手工作坊、小型墓地、简陋民居残迹以及城外较远的大型墓地,典型地反映了早期城市的形态,即宫殿在城内,居民区、手工业区在城外。

这是一号宫殿的图片。一号宫殿基址面宽39.8米,进深12.3米。基址台基向四面倾斜,地面铺碎陶片,起散水作用。从残存的柱洞和墙基可以推断,这是一座由中分四室排列的宫殿。四室由木骨泥墙分隔,中间二室较小,且前后各开一门,而两端二室只有正面有一门,估计是有后窗的。四室之外有一周宽约2米的回廊围绕,回廊外沿有43根木柱,回廊与主体建筑之间,组成了重檐层叠的宫殿,屋面向四面斜坡。这种建筑格局与古代文献《考工记》等记述的“殷人重屋,堂修七寻,堂崇三尺,四阿重屋”及“茅茨土阶”等商人建筑格局是完全一致的。“四阿”即四批顶,“重屋”就是重檐,“茅茨”就是茅草盖顶。

二号宫殿基址位于一号宫殿南面约13米处,东西长27.5米,南北宽约10.5米,四周有大檐洞8个。由于基址中间没有间墙,这里应该是一座大空间的厅堂。根据一号宫殿在后,二号宫殿在前以及结构来看,这可能是“前朝后寝”或称“前堂后室”的布局。文献《考工记》追述周代宫廷是“内有九室、九嫔居之,外有九室、九卿朝焉”。盘龙城一号宫殿有四室,可能为嫔妃起居室,这二号宫殿中间没有间隔,应该就是臣僚们参政议事的地方,当然也不能排除是举行庆功、赏罚、婚丧、祭祀的场所。而这种“前朝后寝”以及廊庑、城垣环绕的格局,便成了此后3000多年中国古代宫廷建筑的基本形式。

下面就请大家和我一起到盘龙城遗址现场边走边欣赏。按照当地老一辈人的介绍,在1954年以前此城四周城垣高出地面7到8米,底宽约20米,而且轮廓完整,是一座外陡内斜的土城。外坡陡峭,难于攀登;内坡斜缓,便于登临防守,这样设计是处于设城自卫的考虑。城垣每面中间有一个缺口,应该是当时的城门。由于后来从地表上取出大量的土方,城垣面貌变化很大,今天仅存了这古城西垣和南垣部分,但它们仍高出地面1到3米。

好,大家一定已经注意到这城垣外的这条深沟了吧!这就是当年的护城河。壕沟与城垣走势一致,口大底小,沟面宽约14米,沟底宽约4米,距今地表约有9米。沟底还发现了大量残存的木板、木柱,据推想这可能是当时河上架的桥梁材料,桥用于通行。在壕沟外侧分布着商代遗址,经考古工作组发掘探测的结果断定:城垣的建构,应该在商代早期,距今已有3500多年,属于奴隶主统治时期的社会。城垣的夯筑法是用层层水平式的夯土筑出城垣的立体部分,同郑州商城几乎一模一样,但是它的规模要比郑州商城小得多。这种中原文化风格建筑,可以推断是由中原人带来的。

大家从现在古城内部的现场看,这里地势高低不平,东部为高地,西部为洼地,落差较大。高地为夯筑而成的土台,低地可能是以为筑城,筑台取土造成的,后来就成了城内的池沼或饮水池了。东部土台上地势平坦,夯土最后有1米左右。这里发现有建筑基址,以及上面的宫殿建筑,宫殿外侧的建筑遗址可能是配殿之类。古人是水平相当高的建筑师,这种高台建筑除了取得层叠巍峨,远看有“空中楼阁”的效果外,在功能上,能取得防水、防潮、通风、采光的好处。从防御角度看,它有居高临下,便于了望、利于防守的优势。真可谓是全方位立体式的经典之作啊!当然这种高台建筑,是由当时特定的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条件所决定的。

说到政治,我们不能不说说盘龙城战争军事历史了!早在新石器时代,长江中游地区的原始居民属于三苗。据遗存和文献记载,武汉最早的市民应该是位于三苗地区的盘龙城中居民,而三苗就是武汉最早的名称。三苗不是一个单纯的族体,而是一个庞杂的族系,其部落纷繁复杂,族民们英勇善战。三苗鼎盛时,曾一度进入中原南部,同当时中原最早的夏王朝发生过冲突。传说夏国君王大禹曾南征三苗,经过艰苦的战争才取得胜利。到了商朝,商王为了扩大在南方的势力,为了争夺南方资源,发动了南征,在武汉等地驻军和移民,使长江中游大小部落俯首称臣。公元前十四世纪左右,商王盘庚迁都殷城,其势力继续向南延伸。其中一支进入了汉水流域的涢水、滠水两岸,就是今天的安陆、云梦、黄陂等地区。在今天盘龙湖畔构筑土城,大兴宫殿、作坊,铸造铜器,造就了商人在大江以北的一座坚实的军事堡垒,这也就是今天我们来到的地方。非常遗憾的是这座展现武汉市文明曙光的军事堡垒,在历史上只是一闪而过,仅保留了近三百年就没落了,只留下一座城池,在武汉北郊沉寂了数千年。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当年盘龙城被攻陷时的画面,在一个夜黑风高的晚上,城内贵族们早已喝得东倒西歪,城中的奴隶和城外的三苗人拿着武器,里应外合,出其不意地同贵族军队拼死硬仗,整个盘龙城中火光映天,商朝贵族落荒而逃。正是三苗人不畏强权、视死如归的英勇精神,终于赶跑了中原商人,而这座兴盛一时的商代城堡最终埋没在了武汉的荒郊野外。我想,盘龙城的兴盛与没落也正双向反映了积极进取、宁死不屈的楚文化精神层面的特征。

好,接下来,让我们参观一下盘龙城文物展览室。在这里,出土文物之丰富,形式之多样,艺术之感人,是盘龙城遗址的一大特色。他展现了我国南方古代文明的瑰宝,描绘了一幅丰富多彩的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图景。这里出土的文物有青铜、陶器、玉雕、木雕和石雕等多种物件、在生产方面,则有锸、羌、斧、铲、锛、凿、锯、刀、镰等些是衡量当时农业生产水平的重要标尺;在礼仪祭祀等方面,有鼎、鬲、甗、簋、斝、爵、觚、盉、罍、卣、盘等,这是奴隶社会一定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在兵器方面,有戈、矛、斧、钺、刀、镦、镞等数种类。特别是厚重的大钺、既是战争的重要武器,又是“大辟”的刑具,说明当时这里曾驻有一支装备“先进”的部队;在食器和饮器方面则有鬲、鼎、甗、斝、爵、杯、簋、盆、碗、瓮、缸、豆、壶、罐等器具。其种类、形制益臻完备。大家看这些随葬用的酒器,有酿酒用的罍,贮酒用的壶、卣,温酒用的盉、斝,饮酒用的爵、觚等、其种类数量之繁多,令我们不禁想到,我们的祖辈们是如何的嗜酒啊!

这些文物大都造型典雅,雕饰奇巧,线条流畅,仅铜器上使用的纹饰就有饕餮纹、夔纹、目云纹、弦纹、夔纹、三角纹、圆圈纹、镂孔、涡纹、云雷纹和线纹等。如这饕餮纹,古代传说是一种食人的猛兽,眼如铜铃,口似血盆,令人毛骨悚然。《吕氏春秋》上说的“周鼎者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它象征了一种权威。

随着这个富含文化的千年“死城”的沉寂,楚国的先民带着中原文化在荆楚大地成功地与本土三苗各族融合,随着楚国的强盛,形成了与中原文化分庭抗礼,中华主流文化之一——楚文化。正是盘龙城引进了中原文化,传播了开创的精神,加深了民族间的了解和沟通,加快了南北文化融合的步伐,成为了博大精深,异彩分呈的文化的渊源。才让我们于数前年后在这个车水马龙,灯火阑珊的都市之外的承载悠久文化盛宴的殷商博物馆心有所获!

盘龙城导游词篇二

经过3个小时的车程,我们终于到了目的地。下场一看,德庆的风景美如画:一棵棵高大、茂盛、郁郁葱葱的树木屹立在一座座雄伟、宽阔的山峦上,地上长满了嫩绿的小草,上面开着色彩鲜艳的野花,如果把这风景比作一幅幅美丽的、蕴藏着无限魅力的图画,那画家的本事可不得了。

中午,我们开车到了盘龙峡景区。现正中午,太阳毒辣地烘烤的大地,可景区一点都不热,因为景区里种满了树和竹子,可以感受到丝丝凉风吹来。我们走着悬空的楼梯,下面就是万丈深渊了。走了半小时的石子小路,终于到了漂流区。漂流区前有一条瀑布,这瀑布飞流直下,激起一朵朵白色的浪花,站在桥上都能感觉到凉凉的水珠扑面而来。马上就要坐上船了,我的心情又紧张又激动。坐上船去,船摇摇晃晃,下了一个坡,立刻水就涌进船来,水非常凉,水一碰到我,我立刻觉得寒身刺骨,鸡皮疙瘩掉一地。后来,又有一个大斜坡,船一颠一颠地落了下去,我在船里重心不稳,跌跌撞撞的,要不是我抓住了把手,我就掉下去了。到了水势比较平缓的地方,我才松了一口气,可后面还有更大的挑战在等着我——大瀑布来了!可我并不知情,唱着小调,悠闲地划划水,完全没有意识到“危险”。突然,我向后一跌,船像箭一样飞快地冲下去,到了瀑布下。到了瀑布下,我还没缓过神来,胆战心惊地拍拍胸口,向终点飘去。

漂完流后,我依依不舍地回了酒店,下次一定还要来漂流。

盘龙城导游词篇三

德庆盘龙峡位于广东省德庆县西北部,是一个原始自然生态旅游区,景区内古木葱茏。下面是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广东德庆盘龙峡。

导游词。

欢迎参考!

盘龙峡生态旅游区位于广东省肇庆市德庆县西北部,距德庆县城28公里,有专用公路直达景区,交通十分方便。区内峡谷漫长,罕见的瀑布群共有大大小小100多个,是首个得到广东省旅游局认可有10级以上瀑布群的旅游区,被誉为“亚洲罕见、广东第一”瀑布群。20xx年获中国最高权威旅游杂志《中国国家地理》评为“广东最美丽的地方”。被亚太旅游联合会评选为“中国最佳生态旅游景区”。

盘龙峡生态旅游区以其得天独厚的山、水、森林等自然生态资源禀赋,成功开发了峡谷漂流、栈道观光、瀑布观光、峡谷品氧、大型梯级天然泳池、全国最大的水车群、全国最具风情的山顶木屋度假村、岭南仅存的古老织布村、高空溜索、越野卡丁车等等生态休闲型旅游产品。自20xx年开放以来受到各地游客的青睐,成为广东省内游的必游精品线路。

有“中国勇士第一漂”之称的盘龙峡漂流,于20xx年在全国首创冬季漂流,成为国内唯一可以开展四季漂流活动的景区,在广东省内众多的漂流景区当中一枝独秀,享有极高的知名度。经广东省旅游局考证,德庆盘龙峡100多公顷范围内的近百个大小瀑布组成的瀑布群在全省独占鳌头,这种规模的瀑布群在亚洲亦属十分罕见,因此正式命名“盘龙峡瀑布群”为“亚洲罕见、广东最大的瀑布群景区”。

其中最有名的是“腾龙飞瀑、聆天飞瀑、烟雨飞瀑”三大天然奇观,水势变幻属南国罕见,最大的腾龙瀑布落差达90米,是广东省落差最大的瀑布。

盘龙峡生态旅游区位于广东省德庆县西北部,距县城28公里,整个生态旅游区占地3万亩。这里是一个原始自然生态旅游区,景区内古木葱茏。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植物活化石”黑桫椤遍布其间,是广东省摄影家协会拍摄基地。峡谷空气负离子含量达每立方米12.5亿个,是南中国最大的天然大氧库。

盘龙峡生态旅游区以其得天独厚的山、水、森林等自然生态资源禀赋,成功开发了勇士漂流、瀑布观光、峡谷品氧、全国最大的水车群、全国最具风情的山顶木屋度假村、熏衣草木屋王国酒店、盘龙天堂度假酒店、高空滑索、森林水世界等等生态休闲型旅游产品。

盘龙峡瀑布群是以“腾龙飞瀑、聆天飞瀑、烟雨飞瀑”三大天然奇观闻名,水势变幻属南国罕见,最大的腾龙瀑布落差达90米,是广东省落差最大的瀑布。

盘龙峡位于肇庆市德庆县官圩镇,它是个综合的生态旅游区。盘龙峡的植物非常多,环境很好,曾在20xx年被《中国国家地理》评为“广东最美丽的地方”,同时它也是广东省摄影家协会拍摄基地。

盘龙峡的游览从近山顶的瀑布区开始,上山车票为10元,需要另外支付费用购买。这里有大大小小的水车群,宛如一个童话般的水车世界,这是全广东最大的水车群景观。然后沿着栈道穿越瀑布群,瀑布分为东西两部分,整体落差达300米。东瀑布在不到200米的距离就有四到五个落差达60多米的瀑布,西瀑布群则以雄伟闻名,其中最大的是落差86米的腾龙瀑布。

游览过盘龙峡谷后往下走就是薰衣草世界,一眼望去,田地中种满了不同品种的薰衣草,有羽叶薰衣草、狭叶薰衣草、齿叶薰衣草等。不同的花朵不同的味道,羽叶薰衣草更是不分季节地绽放着,当然薰衣草最盛开的季节还是春季,所以春天这里最为美丽。

除外,盘龙峡还有漂流及温泉可玩,可以按照去的季节选择,如果你是夏季来盘龙峡,不妨体验下“中国勇士第一漂”,非常的刺激。如果玩漂流,一定要带上换洗衣物,因为湿身是必然的。更衣室在景区外面,门口的售票处旁边,需要注意的是水是冷的,不太好洗澡,可以稍微冲下,换上干净衣服就好。景区有联票一起销售,盘龙峡门票+勇士漂流套票的市场价为218元。

如果是冬季则可以去泡下温泉解乏,酒店连门票的套票,经常会直接含无限次温泉在内的,可以留意下自己购买的套票内容。

盘龙城导游词篇四

位于武汉市黄陂区叶店乡杨家湾盘龙湖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公元前15世纪左右,商代前期古城遗址,面积约1.1平方公里,是我国已发现的最早的古城之一。盘龙城城池在遗址的东南部,近似方形,南北长约290米,东西宽约260米,周长1100米。现残存有土夯城垣,城外壕沟遗迹,大型宫殿(共3座),以及柱穴,大型柱基,陶制水管道等。现已发掘1号、2号宫殿基址,可复原为两组宫殿建设,一为周围有回廊,中央分为4室,一为大空间厅堂,其建筑格局与文献所载"前朝后寝"相符。

城外四周分布着民居、手工作坊遗址和小型墓地。民居为单体地面建筑和半地穴式简易窝棚。手工作坊有多处,一般为酿酒、制陶、冶炼遗址。大型墓地分布在城外李家咀一带,已出土一批精美的商代青铜器、玉器、陶器等。其中有大量的制作考究的青铜食器、礼乐器等,尤为罕见的是94厘米长的玉戈。盘龙城遗址的发现,对研究我国商代社会,城市建设及商代文化面貌等,具有极重要的价值。

盘龙城导游词篇五

各位旅客朋友们:

大家好!

武汉盘龙城经济开发区原名为武汉市黄陂滠口经济发展区,成立于1992年12月(武政199270号),20xx年5月,经市开发区管理办公室同意(武开发区办20xx5号),更名为武汉盘龙城经济开发区,履行职能不变。20xx年,国家发改委和省政府重新审核批准为省级开发区,核定规划建设面积20平方公里。开发区文化底蕴深厚,区位优势独特。开发区地处黄陂最南端,市区之北最近郊,隔府河与汉口相望,在武汉外环线和中环线之间,为阳逻深水港、汉口火车站、天河机场之间的一个“金三角”,是武汉市一个新的经济发展带。

原辖区为滠口镇,国土范围157.5平方公里,1993年,黄陂县成立滠口经济发展区管理委员会,属县人民政府派出机构。20xx年4月,黄陂县改区后,划出42平方公里(含刘店、下集、叶店、许庙、刘古塘五个村)交发展区管委会封闭托管。20xx年9月,区人民政府将岱黄高速公路以西另外7个村(后湖、刘集、丁店、三店、丰山、龙王庙、黄花涝)划入开发区托管,区域行政区划范围为88平方公里,12村共有140个自然湾,188个村民小组,10493户、33299人。开发区境内的商代古城遗址盘龙城,被誉为中华瑰宝,距今有3500多年,已出土一批珍贵文物,1988年被国务院确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被追溯为“华夏文明南方之源,九省通衢武汉之根”。盘龙城遗址绝对保护区1.1平方公里,相对保护区4平方公里。盘龙城遗址现由市文化局直接管理,在此专设了武汉市盘龙城遗址博物馆筹建处。市人民政府对保护、开发、利用盘龙城高度重视,被列为市“十五”规划重点建设项目,拟在遗址附近修建“武汉盘龙文物博览园”、殷商文化一条街、遗址复原区等,并已开始引资对其进行旅游开发。

开发区区位优势独特,交通便捷。开发区境内楚天大道东接岱黄一级公路,西连天河机场和外环线,南通过盘龙大桥与市区直接相连,北接川龙大道直达黄陂城区。开发区地处黄陂最南端,市区之北最近郊,隔府河与汉口相望,在武汉外环线和中环线之间,为阳逻深水港、汉口火车站、天河机场之间的一个“金三角”,是武汉市一个新的经济发展带。

基于开发区具备建设国内一流开发区的基础条件,从而确立了如下加快发展的总体思路:坚持走诚信立区、环境兴区、开放强区、招商富区的发展路子,依托武汉、辐射中国、放眼世界,努力把盘龙城经济开发区建成武汉现代制造业的密集区、高新科技的产业区、环境优美的生态区、中外闻名的旅游区、临空港产业区;建设类似上海浦东的武汉新城。

盘龙城导游词篇六

广西容县真武阁在城东绣江北岸,建于明万历元年(1573)。阁下有石台,称古经略台。楼阁平面矩形,三层,高13.2米,加上石台,总高近20米,是周围区域观赏的对象。登阁远望,也可遥瞰东南远处的都峤山与绣江景色。真武阁二层以上比底层收小很多,三重屋檐出挑深远而楼层很低,比一般楼阁的出檐节奏更快,有强烈的韵律感和动势,使得它不象是一座三层建筑,倒更象一座单层建筑而有三层重檐。但它又较一般重檐建筑更为从容和层次鲜明。屋坡舒缓流畅,角翘简洁,增加了舒展大度的气魄,非常清新飘逸,是充分表现中国建筑屋顶美的佳作。真武阁不以浓丽华贵取胜,而以轻灵素雅见长,灰黑色的铁黎木不加油饰,屋面为小青瓦镶绿脊,色调极清雅柔和。

屹立于容县城东绣江之滨的真武阁,相传建于唐代乾元---大历年间(758年---779年),因诗人元结任容管经略史时所建而得名,台上原有建筑早废,现在我们所见到的三层纯木结构真武阁,是创建于明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的原物,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了。真武阁轻盈秀美,玲珑剔透,“隆栋蜚梁,斗窗云槛”,“摘星辰于尺五”,“纵目以四方”,“为一邑之具瞻”。

古经略台真武阁是文化公园中最珍贵的古建筑,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略台是唐乾元二年(759年)著名诗人元结任容州都督府容管经略使时,为了操练兵士和观赏周围风光所建,台上原有建筑早废。到明代万历元年(1573年),为奉祀真武大帝以镇火灾,在经略台上建起了三层楼阁,即真武阁,至今已有400多年。阁高13.2米,面宽13.8米,进深11.2米,黄瓦宽檐,全阁用近3000条格木构件,以杠杆结构原理,串联吻合,互相制约,合理协调组成一个优美稳固的整体,全阁未用一件铁器。更为奇特的是,二层楼的四根大内柱,虽承受上层楼板、梁架配柱和阁瓦、脊饰的沉重荷载,柱脚却悬空不落地。400多年来真武阁经历了多次地震和暴风的袭击,仍岿然不动,安然无恙。1962年我国著名古建筑学家梁思成教授亲自到真武阁进行详细考察后说,在木结构建筑中,乃至现代任何金属建筑中,主要依靠这种杠杆作用来维持一座建筑的平衡,是从来没有看见过的。梁教授发表的有关真武阁的专题论文,引起海内外专家学者广泛关注,纷纷前来参观研究,无不为真武阁的奇妙结构和优美壮丽的造型而感叹。

真武阁踞高台,瞰绣江,下临古城残垣,以其丰富的科学、文化、宗教内涵,成为容县唯我独有的垄断性人文资源,充分展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堪称世界古建筑奇迹,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和艺术观赏价值。

文化公园内的景子铜钟,为自治区级保护文物。铜钟用青铜铸造,重3500斤(古制),是广西现存最大铜钟之一。据铸于钟身的文字所载,此钟是唐代河南人房儒复任容管经略使时于贞观十二年(796年)铸造的,那年是农历丙子年,为避唐高祖之父李丙名讳,以“景”字替代“丙”字,称为景子铜钟,至今已1200余年。此钟原铸于唐代容州开元寺内,该寺早毁,铜钟历经沧桑,幸存至今。景子铜钟色泽光润,造型浑厚庄重,钟身浮雕的纵横弦线条流畅,体现了我国古代高超的冶铸技艺,也富于历史研究和观赏价值。

在经略台真武阁周围,历史上还有多座古建筑,如唐代面面亭、明代灵钟亭、清代游廊及临江古城墙等,都已毁废。容县博物馆关于扩大真武阁景区范围的构想一文中,提出将上述古建筑修复,建成一个古建筑博物馆的设想是可行的。此外,文化公园向东扩展后,还可恢复贵妃梳妆台,并适当修建一些仿唐代、明代建筑,如演艺场、手工作坊、美食购物街等。定期演出唐代、明代乐曲和歌舞,如杨贵妃霓裳羽衣舞等,以及唐明两代服饰表演,并可观赏仿代明代工作仿的技艺表演,购买能反映当时风貌和特色的纪念品、工艺品,品赏当时美味佳肴和风味小吃。上述旅游项目,必将大受广大游人的欢迎。将真武阁以西的船厂旧址及邻近的绣江湖水面开发成为绣江乐园。绣江湖平静宽阔,波光粼粼,是开展水上游乐活动的理想场所。游人在湖上泛舟,放眼四望,西为宏伟的长268米的绣江大桥,如长虹凌空横跨江上;东北面古朴端庄的真武阁掩映在绿树丛中;北边容城临岸建筑高低错落,鳞次栉比;东南方雄奇的都峤山八大峰历历在目;而西北面,气势恢宏、延绵起伏的大容山奔来眼底。绣江湖美景如画,在绣江乐园各项水上游乐项目建成开放后,将成为容城一处游乐和度假的胜地。

盘龙城导游词篇七

盘龙城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另一件长达94厘米的玉戈,20xx年被正式列入国家"。下面是本站为大家带来的盘龙城。

导游词。

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位于武汉市黄陂区叶店乡杨家湾盘龙湖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公元前15世纪左右,商代前期古城遗址,面积约1.1平方公里,是我国已发现的最早的古城之一。盘龙城城池在遗址的东南部,近似方形,南北长约290米,东西宽约260米,周长1100米。现残存有土夯城垣,城外壕沟遗迹,大型宫殿(共3座),以及柱穴,大型柱基,陶制水管道等。现已发掘1号、2号宫殿基址,可复原为两组宫殿建设,一为周围有回廊,中央分为4室,一为大空间厅堂,其建筑格局与文献所载"前朝后寝"相符。

城外四周分布着民居、手工作坊遗址和小型墓地。民居为单体地面建筑和半地穴式简易窝棚。手工作坊有多处,一般为酿酒、制陶、冶炼遗址。大型墓地分布在城外李家咀一带,已出土一批精美的商代青铜器、玉器、陶器等。其中有大量的制作考究的青铜食器、礼乐器等,尤为罕见的是94厘米长的玉戈。盘龙城遗址的发现,对研究我国商代社会,城市建设及商代文化面貌等,具有极重要的价值。

各位嘉宾,大家好!今天将要带大家参观的是殷商古城——盘龙城遗址。

盘龙城地处武汉北郊黄陂区盘龙湖畔。盘龙湖将其三面环抱,因此得名盘龙城。1954年,长江洪水泛滥,武汉受灾。防汛中,人们在盘龙湖取土筑堤,意外发现了这座殷商文化遗址。这座长江流域发现的第一座商城,也是继安阳殷墟以后的第二最早古城,于1988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它已入选为中国20世纪一百项考古发现之一。

下面先让我们到图片陈列室对盘龙城作一个具体的了解吧!这座建于商代前期的古城,其范围东西长约1100米,南北宽约1000米。城内有宫殿区,城外北为平民居住区,南为手工作坊区,东西为墓葬区。大家从图中可以看到遗址城内东北部三座大型宫殿基址坐北朝南平行排列。城外四周分布的手工作坊、小型墓地、简陋民居残迹以及城外较远的大型墓地,典型地反映了早期城市的形态,即宫殿在城内,居民区、手工业区在城外。

这是一号宫殿的图片。一号宫殿基址面宽39.8米,进深12.3米。基址台基向四面倾斜,地面铺碎陶片,起散水作用。从残存的柱洞和墙基可以推断,这是一座由中分四室排列的宫殿。四室由木骨泥墙分隔,中间二室较小,且前后各开一门,而两端二室只有正面有一门,估计是有后窗的。四室之外有一周宽约2米的回廊围绕,回廊外沿有43根木柱,回廊与主体建筑之间,组成了重檐层叠的宫殿,屋面向四面斜坡。这种建筑格局与古代文献《考工记》等记述的“殷人重屋,堂修七寻,堂崇三尺,四阿重屋”及“茅茨土阶”等商人建筑格局是完全一致的。“四阿”即四批顶,“重屋”就是重檐,“茅茨”就是茅草盖顶。

二号宫殿基址位于一号宫殿南面约13米处,东西长27.5米,南北宽约10.5米,四周有大檐洞8个。由于基址中间没有间墙,这里应该是一座大空间的厅堂。根据一号宫殿在后,二号宫殿在前以及结构来看,这可能是“前朝后寝”或称“前堂后室”的布局。文献《考工记》追述周代宫廷是“内有九室、九嫔居之,外有九室、九卿朝焉”。盘龙城一号宫殿有四室,可能为嫔妃起居室,这二号宫殿中间没有间隔,应该就是臣僚们参政议事的地方,当然也不能排除是举行庆功、赏罚、婚丧、祭祀的场所。而这种“前朝后寝”以及廊庑、城垣环绕的格局,便成了此后3000多年中国古代宫廷建筑的基本形式。

下面就请大家和我一起到盘龙城遗址现场边走边欣赏。按照当地老一辈人的介绍,在1954年以前此城四周城垣高出地面7到8米,底宽约20米,而且轮廓完整,是一座外陡内斜的土城。外坡陡峭,难于攀登;内坡斜缓,便于登临防守,这样设计是处于设城自卫的考虑。城垣每面中间有一个缺口,应该是当时的城门。由于后来从地表上取出大量的土方,城垣面貌变化很大,今天仅存了这古城西垣和南垣部分,但它们仍高出地面1到3米。

好,大家一定已经注意到这城垣外的这条深沟了吧!这就是当年的护城河。壕沟与城垣走势一致,口大底小,沟面宽约14米,沟底宽约4米,距今地表约有9米。沟底还发现了大量残存的木板、木柱,据推想这可能是当时河上架的桥梁材料,桥用于通行。在壕沟外侧分布着商代遗址,经考古工作组发掘探测的结果断定:城垣的建构,应该在商代早期,距今已有3500多年,属于奴隶主统治时期的社会。城垣的夯筑法是用层层水平式的夯土筑出城垣的立体部分,同郑州商城几乎一模一样,但是它的规模要比郑州商城小得多。这种中原文化风格建筑,可以推断是由中原人带来的。

大家从现在古城内部的现场看,这里地势高低不平,东部为高地,西部为洼地,落差较大。高地为夯筑而成的土台,低地可能是以为筑城,筑台取土造成的,后来就成了城内的池沼或饮水池了。东部土台上地势平坦,夯土最后有1米左右。这里发现有建筑基址,以及上面的宫殿建筑,宫殿外侧的建筑遗址可能是配殿之类。古人是水平相当高的建筑师,这种高台建筑除了取得层叠巍峨,远看有“空中楼阁”的效果外,在功能上,能取得防水、防潮、通风、采光的好处。从防御角度看,它有居高临下,便于了望、利于防守的优势。真可谓是全方位立体式的经典之作啊!当然这种高台建筑,是由当时特定的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条件所决定的。

说到政治,我们不能不说说盘龙城战争军事历史了!早在新石器时代,长江中游地区的原始居民属于三苗。据遗存和文献记载,武汉最早的市民应该是位于三苗地区的盘龙城中居民,而三苗就是武汉最早的名称。三苗不是一个单纯的族体,而是一个庞杂的族系,其部落纷繁复杂,族民们英勇善战。三苗鼎盛时,曾一度进入中原南部,同当时中原最早的夏王朝发生过冲突。传说夏国君王大禹曾南征三苗,经过艰苦的战争才取得胜利。到了商朝,商王为了扩大在南方的势力,为了争夺南方资源,发动了南征,在武汉等地驻军和移民,使长江中游大小部落俯首称臣。公元前十四世纪左右,商王盘庚迁都殷城,其势力继续向南延伸。其中一支进入了汉水流域的涢水、滠水两岸,就是今天的安陆、云梦、黄陂等地区。在今天盘龙湖畔构筑土城,大兴宫殿、作坊,铸造铜器,造就了商人在大江以北的一座坚实的军事堡垒,这也就是今天我们来到的地方。非常遗憾的是这座展现武汉市文明曙光的军事堡垒,在历史上只是一闪而过,仅保留了近三百年就没落了,只留下一座城池,在武汉北郊沉寂了数千年。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当年盘龙城被攻陷时的画面,在一个夜黑风高的晚上,城内贵族们早已喝得东倒西歪,城中的奴隶和城外的三苗人拿着武器,里应外合,出其不意地同贵族军队拼死硬仗,整个盘龙城中火光映天,商朝贵族落荒而逃。正是三苗人不畏强权、视死如归的英勇精神,终于赶跑了中原商人,而这座兴盛一时的商代城堡最终埋没在了武汉的荒郊野外。我想,盘龙城的兴盛与没落也正双向反映了积极进取、宁死不屈的楚文化精神层面的特征。

好,接下来,让我们参观一下盘龙城文物展览室。在这里,出土文物之丰富,形式之多样,艺术之感人,是盘龙城遗址的一大特色。他展现了我国南方古代文明的瑰宝,描绘了一幅丰富多彩的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图景。这里出土的文物有青铜、陶器、玉雕、木雕和石雕等多种物件、在生产方面,则有锸、羌、斧、铲、锛、凿、锯、刀、镰等些是衡量当时农业生产水平的重要标尺;在礼仪祭祀等方面,有鼎、鬲、甗、簋、斝、爵、觚、盉、罍、卣、盘等,这是奴隶社会一定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在兵器方面,有戈、矛、斧、钺、刀、镦、镞等数种类。特别是厚重的大钺、既是战争的重要武器,又是“大辟”的刑具,说明当时这里曾驻有一支装备“先进”的部队;在食器和饮器方面则有鬲、鼎、甗、斝、爵、杯、簋、盆、碗、瓮、缸、豆、壶、罐等器具。其种类、形制益臻完备。大家看这些随葬用的酒器,有酿酒用的罍,贮酒用的壶、卣,温酒用的盉、斝,饮酒用的爵、觚等、其种类数量之繁多,令我们不禁想到,我们的祖辈们是如何的嗜酒啊!

这些文物大都造型典雅,雕饰奇巧,线条流畅,仅铜器上使用的纹饰就有饕餮纹、夔纹、目云纹、弦纹、夔纹、三角纹、圆圈纹、镂孔、涡纹、云雷纹和线纹等。如这饕餮纹,古代传说是一种食人的猛兽,眼如铜铃,口似血盆,令人毛骨悚然。《吕氏春秋》上说的“周鼎者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它象征了一种权威。

随着这个富含文化的千年“死城”的沉寂,楚国的先民带着中原文化在荆楚大地成功地与本土三苗各族融合,随着楚国的强盛,形成了与中原文化分庭抗礼,中华主流文化之一——楚文化。正是盘龙城引进了中原文化,传播了开创的精神,加深了民族间的了解和沟通,加快了南北文化融合的步伐,成为了博大精深,异彩分呈的文化的渊源。才让我们于数前年后在这个车水马龙,灯火阑珊的都市之外的承载悠久文化盛宴的殷商博物馆心有所获!

武汉盘龙城经济开发区原名为武汉市黄陂滠口经济发展区,成立于1992年12月(武政199270号),20xx年5月,经市开发区管理办公室同意(武开发区办20xx5号),更名为武汉盘龙城经济开发区,履行职能不变。20xx年,国家发改委和省政府重新审核批准为省级开发区,核定规划建设面积20平方公里。开发区文化底蕴深厚,区位优势独特。开发区地处黄陂最南端,市区之北最近郊,隔府河与汉口相望,在武汉外环线和中环线之间,为阳逻深水港、汉口火车站、天河机场之间的一个“金三角”,是武汉市一个新的经济发展带。

原辖区为滠口镇,国土范围157.5平方公里,1993年,黄陂县成立滠口经济发展区管理委员会,属县人民政府派出机构。20xx年4月,黄陂县改区后,划出42平方公里(含刘店、下集、叶店、许庙、刘古塘五个村)交发展区管委会封闭托管。20xx年9月,区人民政府将岱黄高速公路以西另外7个村(后湖、刘集、丁店、三店、丰山、龙王庙、黄花涝)划入开发区托管,区域行政区划范围为88平方公里,12村共有140个自然湾,188个村民小组,10493户、33299人。开发区境内的商代古城遗址盘龙城,被誉为中华瑰宝,距今有3500多年,已出土一批珍贵文物,1988年被国务院确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被追溯为“华夏文明南方之源,九省通衢武汉之根”。盘龙城遗址绝对保护区1.1平方公里,相对保护区4平方公里。盘龙城遗址现由市文化局直接管理,在此专设了武汉市盘龙城遗址博物馆筹建处。市人民政府对保护、开发、利用盘龙城高度重视,被列为市“十五”规划重点建设项目,拟在遗址附近修建“武汉盘龙文物博览园”、殷商文化一条街、遗址复原区等,并已开始引资对其进行旅游开发。

开发区区位优势独特,交通便捷。开发区境内楚天大道东接岱黄一级公路,西连天河机场和外环线,南通过盘龙大桥与市区直接相连,北接川龙大道直达黄陂城区。开发区地处黄陂最南端,市区之北最近郊,隔府河与汉口相望,在武汉外环线和中环线之间,为阳逻深水港、汉口火车站、天河机场之间的一个“金三角”,是武汉市一个新的经济发展带。

基于开发区具备建设国内一流开发区的基础条件,从而确立了如下加快发展的总体思路:坚持走诚信立区、环境兴区、开放强区、招商富区的发展路子,依托武汉、辐射中国、放眼世界,努力把盘龙城经济开发区建成武汉现代制造业的密集区、高新科技的产业区、环境优美的生态区、中外闻名的旅游区、临空港产业区;建设类似上海浦东的武汉新城。

盘龙城导游词篇八

各位嘉宾,大家好!今天将要带大家参观的是殷商古城——盘龙城遗址。

盘龙城地处武汉北郊黄陂区盘龙湖畔。盘龙湖将其三面环抱,因此得名盘龙城。1954年,长江洪水泛滥,武汉受灾。防汛中,人们在盘龙湖取土筑堤,意外发现了这座殷商文化遗址。这座长江流域发现的第一座商城,也是继安阳殷墟以后的第二最早古城,于1988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它已入选为中国20世纪一百项考古发现之一。

下面先让我们到图片陈列室对盘龙城作一个具体的了解吧!这座建于商代前期的古城,其范围东西长约1100米,南北宽约1000米。城内有宫殿区,城外北为平民居住区,南为手工作坊区,东西为墓葬区。大家从图中可以看到遗址城内东北部三座大型宫殿基址坐北朝南平行排列。城外四周分布的手工作坊、小型墓地、简陋民居残迹以及城外较远的大型墓地,典型地反映了早期城市的形态,即宫殿在城内,居民区、手工业区在城外。

这是一号宫殿的图片。一号宫殿基址面宽39.8米,进深12.3米。基址台基向四面倾斜,地面铺碎陶片,起散水作用。从残存的柱洞和墙基可以推断,这是一座由中分四室排列的宫殿。四室由木骨泥墙分隔,中间二室较小,且前后各开一门,而两端二室只有正面有一门,估计是有后窗的。四室之外有一周宽约2米的回廊围绕,回廊外沿有43根木柱,回廊与主体建筑之间,组成了重檐层叠的宫殿,屋面向四面斜坡。这种建筑格局与古代文献《考工记》等记述的“殷人重屋,堂修七寻,堂崇三尺,四阿重屋”及“茅茨土阶”等商人建筑格局是完全一致的。“四阿”即四批顶,“重屋”就是重檐,“茅茨”就是茅草盖顶。

二号宫殿基址位于一号宫殿南面约13米处,东西长27.5米,南北宽约10.5米,四周有大檐洞8个。由于基址中间没有间墙,这里应该是一座大空间的厅堂。根据一号宫殿在后,二号宫殿在前以及结构来看,这可能是“前朝后寝”或称“前堂后室”的布局。文献《考工记》追述周代宫廷是“内有九室、九嫔居之,外有九室、九卿朝焉”。盘龙城一号宫殿有四室,可能为嫔妃起居室,这二号宫殿中间没有间隔,应该就是臣僚们参政议事的地方,当然也不能排除是举行庆功、赏罚、婚丧、祭祀的场所。而这种“前朝后寝”以及廊庑、城垣环绕的格局,便成了此后3000多年中国古代宫廷建筑的基本形式。

下面就请大家和我一起到盘龙城遗址现场边走边欣赏。按照当地老一辈人的介绍,在1954年以前此城四周城垣高出地面7到8米,底宽约20米,而且轮廓完整,是一座外陡内斜的土城。外坡陡峭,难于攀登;内坡斜缓,便于登临防守,这样设计是处于设城自卫的考虑。城垣每面中间有一个缺口,应该是当时的城门。由于后来从地表上取出大量的土方,城垣面貌变化很大,今天仅存了这古城西垣和南垣部分,但它们仍高出地面1到3米。

好,大家一定已经注意到这城垣外的这条深沟了吧!这就是当年的护城河。壕沟与城垣走势一致,口大底小,沟面宽约14米,沟底宽约4米,距今地表约有9米。沟底还发现了大量残存的木板、木柱,据推想这可能是当时河上架的桥梁材料,桥用于通行。在壕沟外侧分布着商代遗址,经考古工作组发掘探测的结果断定:城垣的建构,应该在商代早期,距今已有3500多年,属于奴隶主统治时期的社会。城垣的夯筑法是用层层水平式的夯土筑出城垣的立体部分,同郑州商城几乎一模一样,但是它的规模要比郑州商城小得多。这种中原文化风格建筑,可以推断是由中原人带来的。

大家从现在古城内部的现场看,这里地势高低不平,东部为高地,西部为洼地,落差较大。高地为夯筑而成的土台,低地可能是以为筑城,筑台取土造成的,后来就成了城内的池沼或饮水池了。东部土台上地势平坦,夯土最后有1米左右。这里发现有建筑基址,以及上面的宫殿建筑,宫殿外侧的建筑遗址可能是配殿之类。古人是水平相当高的建筑师,这种高台建筑除了取得层叠巍峨,远看有“空中楼阁”的效果外,在功能上,能取得防水、防潮、通风、采光的好处。从防御角度看,它有居高临下,便于了望、利于防守的优势。真可谓是全方位立体式的经典之作啊!当然这种高台建筑,是由当时特定的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条件所决定的。

说到政治,我们不能不说说盘龙城战争军事历史了!早在新石器时代,长江中游地区的原始居民属于三苗。据遗存和文献记载,武汉最早的市民应该是位于三苗地区的盘龙城中居民,而三苗就是武汉最早的名称。三苗不是一个单纯的族体,而是一个庞杂的族系,其部落纷繁复杂,族民们英勇善战。三苗鼎盛时,曾一度进入中原南部,同当时中原最早的夏王朝发生过冲突。传说夏国君王大禹曾南征三苗,经过艰苦的战争才取得胜利。到了商朝,商王为了扩大在南方的势力,为了争夺南方资源,发动了南征,在武汉等地驻军和移民,使长江中游大小部落俯首称臣。公元前十四世纪左右,商王盘庚迁都殷城,其势力继续向南延伸。其中一支进入了汉水流域的涢水、滠水两岸,就是今天的安陆、云梦、黄陂等地区。在今天盘龙湖畔构筑土城,大兴宫殿、作坊,铸造铜器,造就了商人在大江以北的一座坚实的军事堡垒,这也就是今天我们来到的地方。非常遗憾的是这座展现武汉市文明曙光的军事堡垒,在历史上只是一闪而过,仅保留了近三百年就没落了,只留下一座城池,在武汉北郊沉寂了数千年。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当年盘龙城被攻陷时的画面,在一个夜黑风高的晚上,城内贵族们早已喝得东倒西歪,城中的奴隶和城外的三苗人拿着武器,里应外合,出其不意地同贵族军队拼死硬仗,整个盘龙城中火光映天,商朝贵族落荒而逃。正是三苗人不畏强权、视死如归的英勇精神,终于赶跑了中原商人,而这座兴盛一时的商代城堡最终埋没在了武汉的荒郊野外。我想,盘龙城的兴盛与没落也正双向反映了积极进取、宁死不屈的楚文化精神层面的特征。

好,接下来,让我们参观一下盘龙城文物展览室。在这里,出土文物之丰富,形式之多样,艺术之感人,是盘龙城遗址的一大特色。他展现了我国南方古代文明的瑰宝,描绘了一幅丰富多彩的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图景。这里出土的文物有青铜、陶器、玉雕、木雕和石雕等多种物件、在生产方面,则有锸、羌、斧、铲、锛、凿、锯、刀、镰等些是衡量当时农业生产水平的重要标尺;在礼仪祭祀等方面,有鼎、鬲、甗、簋、斝、爵、觚、盉、罍、卣、盘等,这是奴隶社会一定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在兵器方面,有戈、矛、斧、钺、刀、镦、镞等数种类。特别是厚重的大钺、既是战争的重要武器,又是“大辟”的刑具,说明当时这里曾驻有一支装备“先进”的部队;在食器和饮器方面则有鬲、鼎、甗、斝、爵、杯、簋、盆、碗、瓮、缸、豆、壶、罐等器具。其种类、形制益臻完备。大家看这些随葬用的酒器,有酿酒用的罍,贮酒用的壶、卣,温酒用的盉、斝,饮酒用的爵、觚等、其种类数量之繁多,令我们不禁想到,我们的祖辈们是如何的嗜酒啊!

这些文物大都造型典雅,雕饰奇巧,线条流畅,仅铜器上使用的纹饰就有饕餮纹、夔纹、目云纹、弦纹、夔纹、三角纹、圆圈纹、镂孔、涡纹、云雷纹和线纹等。如这饕餮纹,古代传说是一种食人的猛兽,眼如铜铃,口似血盆,令人毛骨悚然。《吕氏春秋》上说的“周鼎者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它象征了一种权威。

随着这个富含文化的千年“死城”的沉寂,楚国的先民带着中原文化在荆楚大地成功地与本土三苗各族融合,随着楚国的强盛,形成了与中原文化分庭抗礼,中华主流文化之一——楚文化。正是盘龙城引进了中原文化,传播了开创的精神,加深了民族间的了解和沟通,加快了南北文化融合的步伐,成为了博大精深,异彩分呈的文化的渊源。才让我们于数前年后在这个车水马龙,灯火阑珊的都市之外的承载悠久文化盛宴的殷商博物馆心有所获!

盘龙城导游词篇九

各位游客,大家好!今天将要带大家参观的是殷商古城——盘龙城遗址。

盘龙城地处武汉北郊黄陂区盘龙湖畔。盘龙湖将其三面环抱,因此得名盘龙城。1954年,长江洪水泛滥,武汉受灾。防汛中,人们在盘龙湖取土筑堤,意外发现了这座殷商文化遗址。这座长江流域发现的第一座商城,也是继安阳殷墟以后的第二最早古城,于1988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它已入选为中国20世纪一百项考古发现之一。

下面先让我们到图片陈列室对盘龙城作一个具体的了解吧!这座建于商代前期的古城,其范围东西长约1100米,南北宽约1000米。城内有宫殿区,城外北为平民居住区,南为手工作坊区,东西为墓葬区。大家从图中可以看到遗址城内东北部三座大型宫殿基址坐北朝南平行排列。城外四周分布的手工作坊、小型墓地、简陋民居残迹以及城外较远的大型墓地,典型地反映了早期城市的形态,即宫殿在城内,居民区、手工业区在城外。

这是一号宫殿的图片。一号宫殿基址面宽39.8米,进深12.3米。基址台基向四面倾斜,地面铺碎陶片,起散水作用。从残存的柱洞和墙基可以推断,这是一座由中分四室排列的宫殿。四室由木骨泥墙分隔,中间二室较小,且前后各开一门,而两端二室只有正面有一门,估计是有后窗的。四室之外有一周宽约2米的回廊围绕,回廊外沿有43根木柱,回廊与主体建筑之间,组成了重檐层叠的宫殿,屋面向四面斜坡。这种建筑格局与古代文献《考工记》等记述的“殷人重屋,堂修七寻,堂崇三尺,四阿重屋”及“茅茨土阶”等商人建筑格局是完全一致的。“四阿”即四批顶,“重屋”就是重檐,“茅茨”就是茅草盖顶。

二号宫殿基址位于一号宫殿南面约13米处,东西长27.5米,南北宽约10.5米,四周有大檐洞8个。由于基址中间没有间墙,这里应该是一座大空间的厅堂。根据一号宫殿在后,二号宫殿在前以及结构来看,这可能是“前朝后寝”或称“前堂后室”的布局。文献《考工记》追述周代宫廷是“内有九室、九嫔居之,外有九室、九卿朝焉”。盘龙城一号宫殿有四室,可能为嫔妃起居室,这二号宫殿中间没有间隔,应该就是臣僚们参政议事的地方,当然也不能排除是举行庆功、赏罚、婚丧、祭祀的场所。而这种“前朝后寝”以及廊庑、城垣环绕的格局,便成了此后3000多年中国古代宫廷建筑的基本形式。

下面就请大家和我一起到盘龙城遗址现场边走边欣赏。按照当地老一辈人的介绍,在1954年以前此城四周城垣高出地面7到8米,底宽约20米,而且轮廓完整,是一座外陡内斜的土城。外坡陡峭,难于攀登;内坡斜缓,便于登临防守,这样设计是处于设城自卫的考虑。城垣每面中间有一个缺口,应该是当时的城门。由于后来从地表上取出大量的土方,城垣面貌变化很大,今天仅存了这古城西垣和南垣部分,但它们仍高出地面1到3米。

好,大家一定已经注意到这城垣外的这条深沟了吧!这就是当年的.护城河。壕沟与城垣走势一致,口大底小,沟面宽约14米,沟底宽约4米,距今地表约有9米。沟底还发现了大量残存的木板、木柱,据推想这可能是当时河上架的桥梁材料,桥用于通行。在壕沟外侧分布着商代遗址,经考古工作组发掘探测的结果断定:城垣的建构,应该在商代早期,距今已有3500多年,属于奴隶主统治时期的社会。城垣的夯筑法是用层层水平式的夯土筑出城垣的立体部分,同郑州商城几乎一模一样,但是它的规模要比郑州商城小得多。这种中原文化风格建筑,可以推断是由中原人带来的。

大家从现在古城内部的现场看,这里地势高低不平,东部为高地,西部为洼地,落差较大。高地为夯筑而成的土台,低地可能是以为筑城,筑台取土造成的,后来就成了城内的池沼或饮水池了。东部土台上地势平坦,夯土最后有1米左右。这里发现有建筑基址,以及上面的宫殿建筑,宫殿外侧的建筑遗址可能是配殿之类。古人是水平相当高的建筑师,这种高台建筑除了取得层叠巍峨,远看有“空中楼阁”的效果外,在功能上,能取得防水、防潮、通风、采光的好处。从防御角度看,它有居高临下,便于了望、利于防守的优势。真可谓是全方位立体式的经典之作啊!当然这种高台建筑,是由当时特定的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条件所决定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