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感动中国人物顾方舟作文600(精选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09:38:49 页码:11
2023年感动中国人物顾方舟作文600(精选15篇)
2023-11-12 09:38:49    小编:HLL

文学经典作品是培养情感和审美能力的良好资源,值得我们深入研读。总结要注重对问题的剖析和思考,而不仅仅是表面的描述。"以下是一些总结的参考文献,可以为你的写作提供一些建议和指导。"

感动中国人物顾方舟作文600篇一

梁万俊的生死8分钟,使我们惊讶。在万米高空上,面对飞机漏油,他仍能英勇镇定,将飞机平安降落在机场,他创造了奇迹!田世国的孝心又感动了天下,他毅然将自己的肾移给了母亲,身体较为虚弱的38岁的田世国用孝顺与真诚感动天下,他让所有的母亲都收获不小。还有两位敬忠职守的警察,任常霞、明正彬;为人民奉献出生命的牛玉孺;有着医生良知的桂希恩;中国奥运的骄傲——刘翔,女排;中国的伟大外交官孙必干;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和一个为山区孩子开创美好未来,放弃学位的年轻人——徐本禹。

徐本禹的感人故事深深打动了我,我不得不从心底里敬佩他。他小时侯也很穷,靠别人的资助才读上了大学,到了北京,他又考上了硕士,但他却放弃了。因为他看到山区里的孩子也渴望读书,所以他去了没有水、没有电的贫困地区教那些孩子学习、读书,母亲也希望他能做一个会感恩的人。他做到了,他在别人需要帮助时,伸出了自己的的手。他点燃了火把,刺痛了我们的双眼,他扛起了一个不属于他的责任。

还有很多很多感人肺腑的事迹,他们给我们带来了真诚、勇敢、敬业、孝顺、努力、奉献等许多宝贵的人生财富,他们也将我们富有情感的泪水一滴滴滴落,他们的生命光辉照耀着整个中国,他们的高尚心灵永远是我们的人生指南。感动中国的人物,感动我心!

感动中国人物顾方舟作文600篇二

一个人,或许有一些故事,可能看似平凡简单,但却能点燃心中的激情与理想。持久性地做着平常的事,用心中的信念支持着自己去奉献与坚持,这伟大而又不凡的人叫榜样。榜样就像久违的甘霖,点点滴滴滋润着我们的心田;榜样好似无华的丰碑,时时刻刻指引着我们的方向,这是榜样的无穷力量,这是共产党员的本质色彩!

在这个伟大的时代呼唤着伟大的精神,崇高的事业需要榜样的引领。山里的花谢了又开,当年幼小的竹林现在已长的郁郁葱葱,而我们身边的榜样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之上,像当初那样恪守初心,不负使命。信念、奉献、坚守、作为……这些都是榜样赋予我们新一代最宝贵的财富。我们要把榜样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岗,让榜样的力量激励我们砥砺前行,相信到那时处处都是创新、处处都是进步。

“不是因为有希望才选择了坚守,而是因为只有坚守才可能有希望”,甘心奉献的支老师用“轻描澹写”的一句话道出了共产党员的朴实无华,展示了共产党员的坚定信念。他们用不负使命的那份信念、那份初心完成了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与奉献。他们把毕生最美好的年华奉献给了党和人民,他们用实际行动向我们诠释着榜样的力量,这力量会让富裕代替贫穷、康健代替疾病、友爱代替仇恨,而明媚的花园,也终将代替暗澹的荒地。

最美的乡村教师支月英,用一双平凡的握粉笔的手,撑起了整整两代山里人求知的天空。这双手握住了奉献,又攥住了信念;这双手握住着焊枪,更握住着共产党员的坚守。这是握住了党旗的双手,更是一个充满家一样温暖的爱的屋檐。正是千千万万个“支月英”用这样的一双双手,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撑起了国家的繁荣昌盛,他们是挺立的.青松、是老百姓的主心骨、是五星红旗上璀璨的星。

榜样的力量让人奋发向上,榜样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要向榜样学习,以榜样为镜,时时思考应当如何对待党的重托与群众期盼,争取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

感动中国人物顾方舟作文600篇三

陈斌强,38岁,浙江磐安县冷水镇中心学校初中语文教师。

陈斌强9岁时父亲车祸去世,妈妈独自抚养三个孩子长大。2007年,妈妈得了老年痴呆症,丧失了日常生活能力。

一天,陈斌强的姐姐在无意中提到,妈妈最大的愿望就是和儿子住在一起。陈斌强回忆起多年来妈妈对自己的付出,他决定再困难也不会丢下妈妈。

那时,陈斌强的儿子不到两岁,妻子建议他把妈妈送到养老院去,他说:“一个连儿子都不认识的老人,送到养老院,被欺负了怎么办?”为了照顾妈妈,他硬是把儿子提前一年送进幼儿园。

为了能每天亲自照顾母亲,他每天用一根布条把母亲绑在自己身上,骑着电动车行驶30公里去学校上班。开始同事们都不太理解,说:“这样带在身边照顾,一两天倒可以,一年两年怎么吃的消?”可陈斌强做到了,一连五年,风雨无阻带着妈妈上班。

照顾母亲的生活异常辛苦。陈斌强一天到晚连轴转:晚上9时,服侍母亲睡下;凌晨1时,准时起床抱母亲上厕所;清晨5时,闹钟响起,他要赶在师生之前起床,将母亲房间打扫干净,处理好母亲的大小便;早上7时喂过母亲吃饭后,开始学校一天的工作。

尽管生活上的事儿很多,可是陈斌强的教学任务却一点也没落下,他教着两个班语文,负责教初一学生广播体操,总管学校体艺2+1活动。他总说:“我是跑着走的。”

感动中国人物顾方舟作文600篇四

2月5日晚上,我与全家坐在电视旁看感动中国人物20xx颁奖晚会。看了之后,我们深受感动,他们个个都是非常有爱心的人。有的不畏艰难帮助别人;有的在困苦中重建信心;有的做官两袖清风,帮国家造林不为一点金钱。

在感动中国人物中让我感动的是杨善洲爷爷,他为了国家,亲手造林5。6万亩,为中华创造了一片绿洲,他还把这片绿洲无偿奉献给了祖国。记得他女儿没考上中专生,就想让杨善洲爷爷给她安排个工作,而杨善洲爷爷严肃的说:“不行,我没那个权力。”这让我十分的感动。杨善洲爷爷真是个两袖清风的人啊!

最让我感动的就是胡忠老师和谢晓君老师了。他们在西藏的福利学校工作。西藏,那是多么严寒的地方啊。西藏,那是多么容易出现“高原红”的地方啊。而两位老师却勇往直前,不畏艰难的给西藏的小朋友们上课。本来可以在成都有个更好的工作,生活条件也很不错,而他们却执意要为西藏的小朋友们上课。这到底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西藏的小朋友们啊!两位老师还让他们的女儿不要在学校里叫他们爸爸妈妈。这又是为了什么,这是为了不想让福利学校的小朋友们伤心啊!因为福利学校的小朋友们有的是父母双亡,有的是单亲家庭,如果让两位老师的女儿叫他们爸爸妈妈,这一定会让福利学校的小朋友们伤心的。

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更值得我们发扬。

感动中国人物顾方舟作文600篇五

顾方舟(1926年6月16日-2019年1月2日),男,出生于上海市,原籍浙江宁波,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内科学院(伦敦)院士,欧洲科学、艺术、文学学院院士,医学科学家、病毒学专家,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原院长、一级教授。

顾方舟,我国脊髓灰质炎疫苗研发生产的拓荒者。1957年,他临危受命研制脊髓灰质炎疫苗。疫苗问世后他以身试药,冒着麻痹、死亡的危险,没有犹豫,顾方舟和同事们首先把自己当作试验对象,试服了疫苗。1960年底,正式投产的首批500万人份疫苗推广向全国11座城市,脊灰疫情流行高峰纷纷削减。

顾方舟借鉴中医制作丸剂的方法,创造性地改良配方,把液体疫苗融入糖丸,糖丸疫苗的诞生,是人类脊灰疫苗史上的点睛之笔,发病人数逐年递减,上百万的孩子免于残疾。2000年,经世界卫生组织证实,中国成为无脊灰国家。从1957年到2000年,消灭脊髓灰质炎这条不平之路,顾方舟艰辛跋涉了44年。

2019年1月,顾方舟在生命最后留下两句话:“我一生做了一件事,值得,值得。孩子们快快长大,报效祖国。”2019年9月,顾方舟被授予“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

感动中国人物顾方舟作文600篇六

在上学期,我们在学校内第一次接触了一个外国人——胡颂恒先生。他是来我们学校来教我们英语的新老师。

当时,他来到办公室里,就迎来了一大群的同学塞在门口,被堵的“水泄不通”。别人认为这是在迎接老师的到来;其实我决的是对外国人的好奇而已,但是突出了自己没有礼貌似的。在上学期他没有教我们一堂课,我们失望极了。

但是,在这个学期的第二个星期一的第二堂课,他教了我们丰富的知识。他的教育方法跟我们老师的不同,他教的是在玩游戏中学习英语单词,比起平常的死记硬背好多了!

后来,在下课的时候,他给我们每人发了一张他的名片,这时候我才知道他叫胡颂恒。

他似乎就是为中国的穷人而生。

对于一个在中国只生活了四年的澳大利亚人来说,这有些夸张。但是,当他微驼着背,穿着雨鞋,挎着一个布包,慢慢走在广东肇庆郊区泥泞的山路上,用那双浅棕色的眼睛,友爱而略含伤感地望着那些住在棚户里的外来工时,没人再怀疑这一点。

原来他是来中国帮助我们国家外来工的穷孩子免费读书的。其实,他从小就很喜欢中国的。他千万百计地想通过国际组织申请去印尼当志愿者。可惜没有被选上,却意外地获得了到香港的机会。

从此,他就开始了对我国外来工贫穷孩子的免费教育。不到多久,他就成为了一名困难户。物资也是朋友们从澳大利亚寄来的。

我被深深感动。可惜这种理应感动中国的.却评不上“感动中国”。

我们应该学习他这种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感动中国人物顾方舟作文600篇七

她圆圆的脸上总是挂着微笑,给人的感觉是那样的亲切。戴着眼镜的她,眼神里时常透出温柔似水的目光,是那样的柔和,那样的慈祥——她就是我的班主任郭老师。

她不仅传授我们学科知识,更是耳提面命、谆谆教导我们人生道理。是她带给我们每位同学春天般的温暖,母亲般的关爱。

还记得刚开学时,那天郭老师上完新课后,布置了几道课堂练习,同学们都轻松地写着作业,而我因为上课开小差,茫然无措地不知从何下笔。下课后,老师看出我没交作业的窘迫,让我放学后单独留下来“补习”。放学后,我战战兢兢地等在教室,但是郭老师没有批评我,只是不厌其烦地帮我讲解一遍又一遍。在结束时,温柔地看着我,随意地说了一句:“以后可别让老师再加班哦!”

那一刻,我有些面红耳赤,仓促地走出教室时看了一眼手表,竟然已经快七点了!坐房间,小声地练习着。

我家住在二楼,于是我就在阳台上练习。我妹妹经常对我说:“你别废话了,我得睡觉了。”

一想到比赛的时候,那么多观众,那么多的评委,万一一紧张,台词忘了,那就太尴尬了,丢人就丢到家了。我准备告诉老师让他找其他人去吧!老师说:“我相信你,你一定会成功的。”

老师的'话使我找回来一点点自信,在之后我就更加努力。我常常练得嗓子发干,可是一想到老师的话时。我就坚持下去,常常对自己说:“没事,就当是为班级做贡献吧!”

有时,老师也叫我在班级里试着演讲,同学们当观众,老师也坐在角落里竖起大拇指给我加油。

比赛终于到了,我取得了一个好成绩。老师为我举办了一场祝贺会。

我变得不再胆小,跟不认识的人说话也不脸红了。我变得越来越喜欢与朋友、老师交流,我的内心非常开心,我战胜了胆怯。我的变化都源于老师的鼓励。

老师是我的恩人,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老师让我变得自信自强,老师就是我人生的启迪者。

感动中国人物顾方舟作文600篇八

仰望星空,我们能看见两个“北斗”。一个有7颗星,已在宇宙间存在亿万年之久,自古以来为人类指位定向;一个有30颗星,从无到有诞生发展不过26年,在浩渺太空却能为人类提供精确到10米的定位。

前者名为“北斗七星”,是自然的馈赠;后者名为“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是一项由中国航天人创造的奇迹。

作为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北斗三号工程副总设计师、卫星首席总设计师,每谈及此,谢军总是有诸多感慨。

1982年,谢军从国防科技大学毕业,分配至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04所工作,从这里踏上航天之路。

一张蓝图绘到底。198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陈芳允提出了利用两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进行定位导航的设想,即双星定位设想,由此开启了筚路蓝缕般的伟大征程。

1994年,北斗一号卫星系统工程建设正式启动。2000年,2颗北斗一号卫星成功发射,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北斗一号系统采用有源定位体制,可为中国用户提供定位、授时和短报文通信服务,系统设计建设符合当时中国国情,充分体现了“快、好、省”的原则。

2004年,当北斗二号卫星系统工程正式启动时,谢军也正式走上了北斗二号导航卫星总设计师的岗位。于谢军而言,这是一个全新的岗位,也意味着一份全新的使命和职责。

相较北斗一号,北斗二号系统要在兼容北斗一号系统技术体制基础上,增加无源定位体制,为亚太地区用户提供定位、测速、授时和短报文通信服务。

谢军坦言,尽管研发之路困难重重,荆棘载途,但他和团队从未轻言放弃,始终攻坚克难,逆流而上。

在谢军记忆中,2007年是北斗二号的一个重要节点。“为了保证国内申请的宝贵的频率资源,我们克服困难,在4月14日成功发射了北斗二号第一颗导航卫星。”谢军说。

首战告捷,也正式拉开了北斗二号组网建设的序幕。

从那之后,北斗二号进入了组网建设快车道。2010年,成功发射了5颗北斗二号卫星;2011年4月,建成“3geo+3igso”基本系统;2012年12月,14颗卫星正式组网运行,北斗二号系统提供正式运行服务。

谢军表示,到2019年,我国已成功发射20颗北斗二号卫星,走出了独具特色的卫星导航系统发展之路,“这是一种独特的混合星座体制,亚太地区精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混合星座系统优点明显,是利用高轨卫星固定对一些区域提供服务,同时,中圆轨道卫星对全球提供服务。”谢军说。

步步铿锵,步步有力。

就在北斗二号建设如火如荼的2009年,北斗三号系统建设启动。谢军认为,这是北斗系统迈向世界一流、全面比肩gps的关键一步。

“卫星上天不能随便动,一动就相当于坐标值在变,需要精准控制、精准测量,这就涉及到关键器件原子钟。”谢军说,在北斗导航卫星上,高精度原子钟至关重要。

而最初,北斗导航卫星上使用的原子钟依赖于进口,既受制于人,又不能完全保证质量,影响导航服务。

时间精度是卫星导航的命门,天地间时间越同步、误差越小,定位精度就越高。深思熟虑之后,谢军下决心让星载原子钟国产化,走自主研发之路,“一定要让重要的核心关键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一念既定,再难再苦也要迎难而上,快马加鞭。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谢军坦言,星载原子钟的研发非常难。

应用于北斗导航卫星上的铷原子钟,通过微波场激励铷灯泡中的铷原子来回运动产生固定的频率,所发出频率在经过滤光泡将不稳定的噪声滤掉后进入吸收泡,最后通过光电探测器生成光检信号。

“高精度的时间频率信号,决定着星地之间的时间服务精度,原子钟对于空间环境要求非常高。”谢军说。

为了达到理想的上星使用效果,谢军带领研发团队进行攻关、试验,他们在整星上专门设计了温控小舱,以极高的控温精度,保障原子钟空间温度环境。

有时,为了一个问题,团队成员也会争得面红耳赤,哪怕归零,也要回溯问题所在。

就是在这样严慎细实的研制过程中,我国自主研发的铷原子钟装在了北斗导航卫星上。

谢军说,从2004年还存在于图纸上的“想象”,到如今大量应用于北斗导航卫星上的高精度成品,回头想想,这一路走来不容易,然而其过程却正是新时代北斗精神的深刻体现。

自主创新、开放融合、万众一心、追求卓越,这就是新时代北斗精神。

首获占“频”之胜、攻克无“钟”之困、消除缺“芯”之忧、布“站”之难。如今,中国的北斗导航系统已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在北斗二号卫星上国产化比例不到80%,在北斗三号卫星上已实现100%。

谢军说,“我们在全球范围内提供优于10米的导航,根据实测结果,水平定位精度达到1.6米,高程定位精度达到4.4米,重点区域甚至更为精确,授时精度10个纳秒。”

在谢军看来,这就是自主创新、追求卓越最为淋漓尽致的体现。

今年6月23日,是谢军航天生涯中无法忘怀的一个重要日子。

那天清晨,谢军早早就站在了西昌卫星发射场发射塔架前,望着眼前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心情既激动又平静。

这天9时43分,北斗系统第五十五颗导航卫星,暨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点火发射,翱翔太空。

在卫星发射27分钟后,星箭完成分离,卫星两侧太阳翼顺利展开。那一刻,谢军紧绷的心终于松弛了下来。

谢军说,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收官之星遨游太空,是几代航天人、北斗人为之奋斗的目标最终实现的里程碑。

26年来,参与北斗系统研制建设的全体人员迎难而上、敢打硬仗、接续奋斗,发扬“两弹一星”精神,培育了新时代北斗精神,要传承好、弘扬好。要推广北斗系统应用,做好确保系统稳定运行等后续各项工作,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感动中国人物顾方舟作文600篇九

在中央电视台评选的“感动中国”人物评选名单里,高秉涵是唯一一位来自中国台湾的候选人。评选人物介绍里这样说:高秉涵,台湾律师,老兵,1936年出生于山东菏泽。

“不曾深夜痛哭的人,不足以谈人生。”高秉涵的这句感慨,被曾经采访过他的央视记者柴静引为博客标题,也被很多网友借用为签名档,人们的高秉涵悲辛经历深感同情,也对其伟大义举更为感佩。

“感动中国”度人物推选委员会给予他的颁奖词是这样写的:“海峡浅浅,明月弯弯。一封家书,一张船票,一生的`想念。相隔倍觉离乱苦,近乡更知故土甜。少小离家,如今你回来了,双手颤抖,你捧着的不是老兵的遗骨,一坛又一坛,都是满满的乡愁。”

其实,如今已年逾七旬的高秉涵老人完全可以不做这份工作,他完全可以与家人团聚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可是他却仍然坚持奋斗在一个岗位上,这是什么?我认为,这便是“责任”的最好解释。

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就像我们:作为学生,要好好学习;作为孩子,要懂得孝敬父母、长辈;作为公民,要爱护身边的环境。可是,有时的我,虽然知道这件事有自己必须肩负的使命,可是却还是不能完完全全地做好。

一次,我意外地发现家里的水仙花死了,几片原本绿油油的叶子早已变成枯萎的黄色,耷拉下来;小小的白色花苞渐渐萎缩;水仙花浸着的自来水也呈现出一种淡淡的铁锈色。我不禁对此景象感到惋惜——这株水仙花是我自己亲自切割再放入水中的,但之后就对它不闻不问,一直是爸爸在帮忙换水、养护。记得那时我还在心中独自信誓旦旦地保证:要让它开出美丽的花朵。但事后,我无法用其他的一切理由来掩盖我的不负责任。

而就在将它扔入垃圾桶的那一瞬间,我似乎猛然意识到:我对养育的水仙花不负责任,才一手造就了今天这样的结果、局面;那如果将水仙花换做是人生呢?——后果将会是不堪设想的。

责任,最简单的理解就是“做好自己该做的”——所以,我相信,只要每个人都做到了这一点,那么我们的生活就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好。

感动中国人物顾方舟作文600篇十

1979年,陈俊贵随所在部队到新疆参加修筑天山深处独库公路的大会战。1980年4月6日,部队被暴风雪围困在天山深处,面临断炊的危险。四名战士奉命带着最后的干粮出门求援,在风雪弥漫的生死关头,班长把最后一个馒头给了年龄最小的陈俊贵。

班长和战友陆续牺牲了,陈俊贵终于找到了人群,部队得救了。接受4年冻伤治疗后,他复员回到辽宁老家,始终没有忘记班长的临终嘱托:希望陈俊贵可以去他的老家看望一下自己的父母。陈俊贵不知道战友的家庭地址和父母姓名,多方打听无果,1985年冬天,陈俊贵作决定,带着妻子和刚刚出生的儿子,来到班长和战友牺牲的新疆天山脚下,为战友守墓。

20多年里,他从未停止对班长父母的寻找。终于,他从一名扫墓的老战友口中得到班长在湖北省罗田县白莲乡的地址。20xx年10月,陈俊贵赶赴罗田县,得知班长父亲母亲都已去世。陈俊贵跪在班长父母坟前说:对不起,我来晚了,你们不要牵挂,今生今世我都将守在郑林书坟前,让他永不寂寞!

目前,陈俊贵已将班长和副班长的遗骨,从新源县移到新扩建的尼勒克县乔尔玛筑路解放军烈士陵园安葬,还担任了这里的管理员。陈俊贵说:我不仅可以和班长在一起,还可以守护为修筑天山独库公路牺牲的战友们了!

只为风雪之夜一次生死相托,你守住誓言,为我们守住心灵的最后阵地。洒一碗酒,那碗里是岁月峥嵘;敬一个礼,那是士兵最真的情义。雪下了又融,草黄了又青,你种在山顶的松,岿然不动。

感动中国人物顾方舟作文600篇十一

星期五,老师给我们观看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让我不禁感叹到我们中华民族百姓自强不息的精神,为之折服。

其中有一个人,虽然没有高学历,没有漂亮的外表,但他有一双看不见摸不着的,但用心细细的体会你就会发现他有一双隐形的翅膀。这个人就是无臂钢琴师“刘伟”,他一直用一句名言来激励着自己“我的人生只有两条路,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地活着。”残酷的命运一次次的打击着他,但他原地爬起,这还是命运个刘伟的一次次磨练,一次次锻炼的机会。10岁时刘伟因为一场事故而被截去双臂,12岁时学会游泳,两年后在残疾人游泳锦标赛上获得两枚金牌16岁学会打字,19岁再次参加奥运会之前不久因为得了一场病不能做剧烈运动所以只能选择放弃这次机会,虽然放弃了游泳但学会了弹钢琴,一年后达到相当于手弹琴的专业7级水平,22岁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一分钟打出了233个字母,成为世上用脚打字最快的人,23岁他登上“维也纳金色大厅”舞台让世界见证了中国男孩的奇迹,推荐员说:“没有任何东西比得上刘伟的钢琴声!”

困难是可怕的但是只要有对抗困难的魄力就一定能对抗困难的。居里夫人曾经说过“无论对任何困难,我绝不屈服。”刘伟也富有这一种顽强不屈的精神,这种精神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有很多的帮助,所以我们要学习这种精神。

感动中国人物顾方舟作文600篇十二

获得殊荣的,大多数都是普通人。可以说,没有人是为了今天的奖台而选择自己独特的生活。他们不知不觉中,做出了不平凡的举动,只是因为忠于自己的内心,缘于爱。

《感动中国》节目让我明白:因为爱祖国,有了“核潜艇之父”黄旭华;跟随将军回乡务农,扎根并奉献农村一生的龚全珍以及中国航天团队,因为爱职业,因此有了98岁高龄依旧工作在第一战线的“良心医生”胡佩兰;因为亲情之爱,有了身患绝症,为了孩子未来的苦绣《清明上河图》的姚厚芝。

中国古老的美德,包括仁、义、礼、智、信。仁者爱人,位列第一。

爱,超越年龄,阶层、民族,在这些不同的职业,不同背景下的普通人,身上折射出光辉,它是人类最美的语言。

爱还可以传承。当我们看到90多岁的刘盛兰老人老有所养,当我们看到残疾的方俊明背后的妈妈和女儿,当姚厚芝年幼的儿子那样动情地出“我爱你”,我们不仅能够理解现场的眼泪,还收获了对社会的信心。

都说中国梦,中国梦其实源于每个人普通的梦,关键在于有爱,在于坚持爱,传承爱。

爱需要传承,感动不只是一场晚会的激情,一次刹那间心灵的温暖,它落实到具体的行动。每个人都行动起来,我们的明天会截然不同。

让我们伸出我们的双手,去拥抱那些让我们感动的人,让爱的力量充满整个中国,让爱充满千家万户,让每个人都生活在爱中,让爱传万家。

感动中国人物顾方舟作文600篇十三

林俊德,中国工程院院士、总装备部某基地研究员林俊德,20xx年病逝。

林俊德入伍52年,参加了我国全部核试验任务,为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倾尽心血,在癌症晚期,仍以超常的意志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林俊德的中学和大学都是靠政府助学金完成的。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从事核试验研究。由于核爆炸具有极大的破坏性,测量仪器研制一直存在很大难度。林俊德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独立创新制作了钟表式压力自记仪,为测量核爆炸冲击波参数提供了完整可靠的数据。在之后40多年的科研旅途中,他先后获得30多项科技成果。

20xx年5月4日,他被确诊为“胆管癌晚期”。为了不影响工作,他拒绝手术和化疗。5月26日,因病情突然恶化,他被送进重症监护室。醒来后,他强烈要求转回普通病房,他说:“我是搞核试验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现在最需要的是时间。”

5小时后,心电仪上波动的生命曲线,从屏幕上永远地消失了。这位军人,完成了生命中最后的冲锋。

临终前,林俊德交待:把我埋在马兰。马兰,一种在“死亡之海”罗布泊大漠中仍能扎根绽放的野花。坐落在那里的中国核试验基地,就是以这种野花来命名的。

感动中国人物顾方舟作文600篇十四

看了感动中国后,总觉得那些评选出来的人物都让人敬佩感动。在这个简单的却又内涵丰富的舞台上,闪闪发光的不是那些耀眼的明星,而是我们生活中的普通人。

在201*年的感动中国节目中,虽然感动我的人有十个,有隐姓埋名30年的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有为报答战友深情,几十年守护天山筑路士兵墓园的老兵陈俊贵;有努力改变乡村面貌的基层好干部山西村官段爱平但是在这些人之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年届90仍然坚持拾荒助学的山东老人——刘盛兰。

刘盛兰是一位普通村民,年轻时在外打工,后来是在一家企业作保管员。73岁的时候,老伴去世,他成了孤寡老人。为了让自己老了无力行动时,身边会有一个照顾他的人,他开始了助学。这是老人的初衷。但是后来,他助学的规模远远的超出了自己的想像。

刘盛兰在报纸上看到了一则救助报道从那时起73岁的他就将自己微薄的工资捐出去。而受捐助的学生也逐渐从周边几个地市“扩张”到全国各地。最多的时候他同时资助着50多名学生。

每天清早,刘盛兰起来弄点简单的饭菜,就骑着自行车走村串巷去了,直到捡回一大堆破烂。他几乎未尝肉味,没添过一件新衣,“吝啬”的连一个馒头都舍不得买,可捐资助学总计7万多元,资助了100多个学生。刘盛兰一直没进养老院,这样能拿到每年4000元的生活补贴。这些钱他全部捐给了贫困学生。

刘盛兰唯一珍藏的是一个深蓝色布袋,里面装满了汇款单和回信。这么多年过去了,老人也不记得汇出去多少钱、收了多少封信。8月,因为肾病,刘盛兰住进了医院,但他仍然惦记着捐资助学,担心汇款中断和没到位会断了孩子们的希望。得知老人住院,很多的受资助的孩子回来看望他,照顾他。

还记得那撼动心灵的颁奖词:残年风烛,发出微弱的光,苍老的手,在人间写下大爱。病弱的身躯,高贵的心灵,他在九旬的高龄俯视生命。一叠叠汇款,是寄给我们的问卷,所有人都应该思考答案。是他让我感受到了崇仁厚德!

看过了《感动中国》之后,我的内心仿佛受到了神圣的洗礼,在感动与眼泪背后,我收获的不仅仅是这些文字上的,更多的是内心中无法言喻的那份震撼与动容。

生活中,许许多多的人用自己那一点一滴的小事感动着我们,也感动着他人。生活中从来就不缺乏感动,只不过是在繁忙的学习生活之中,我们忘记了用发现美的眼睛去发现这些让我们的内心能为之震撼的感动事迹。

用心的去看世界,去发现细节的感动吧!

感动中国人物顾方舟作文600篇十五

有一种回忆叫做感动,有一种真情叫做温暖,有一种尊严叫做承诺。这,这就是洗礼人类心灵的盛典,这就是真情的温暖。

《感动中国》中,涌现出了很多伟人,但是最令我感动的还是信义兄弟孙水林、孙东林。

孙水林在腊月26,拿着20几万元钱,去给一些农民工发工资,可天有不测风云,就在去的路上,突然发生了车祸,孙水林的妻儿当场死亡,自己也在抢救过程中去世了。弟弟孙东林听到这个不行的消息后,并不是悲伤,而是记急着完成哥哥的遗愿,把这些钱送到每个农名工手里。因账单在车祸途中已丧失,所以孙东林告诉农民工们,希望他们能凭良心拿钱。当孙东林手上的20几万元钱发完后,还有些农名工没法到钱,这是孙东林就拿出自己几万元的积蓄,老母亲也拿出自己的一万元养老金。最后每个农民工都分到了钱。

我想,这对信义兄弟不仅感动了我的心,也感动了全中国人的心。推选委员说:“这是一面镜子,值得我们每个人去照,值得我们整个社会去照,值得我们把心掏出来照。”

虽然它们不是什么伟大的人,但它们有一颗伟大的心。他们用炙热的心照亮我前行的路,是他们,教会了我怎样做人,做一个怎样的人。

每一次付出都是一次旅行,每一个故事都是一道美丽的风景,每一位感动中国人物都是国人心中的一杆路标。相信每个看了《感动中国》的人都会有一种真实的清洁感,就好像一次精神上的沐浴,而同时,走路的脚要结实一分,就好像使一次年度的充电,一个缺电的电池再度内心充实,于是,又可以支撑自己,也希望可以可以帮助别人。这,正是感动的一种力量。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