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24-02-24 06:13:02
- 小编:书香墨
- 文件格式 DOC
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见证,其研究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现在和展望未来。寻找合适的教练和指导,可以提供专业的训练方法和建议。这是一些关于总结写作的范文,展示了不同人的总结方式和风格。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指南篇一
授课内容: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授课班级:七年级一班教师:张亚娟授课日期:2014—10—26教学目标:
1)了解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组成;
2)掌握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
3)理解和掌握主要化学元素的作用;
4)通过生物体组成元素与非生物的对比,理解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与差异性。
通过学习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认识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使学生初步学会抓住知识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用抓住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观点分析事物,认识世界的思维方法。
通过对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相关知识的学习和分析,培养学生理解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跨学科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1、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及这些化学元素的重要作用。
2、组成生物体最基本的元素是碳;
3、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核心概念:大量元素,微量元素。
地球上的生物,现在已知的大约200万种。不同种类的生物体,在个体大小、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方面都不相同。但是,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和化合物是大体相同的,也就是说,生物体的生命活动都有共同的物质基础。
物质都是由化学元素组成的。科学家通过研究各种生物体细胞内的生命物质,查明了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种类、数量和作用、大家都知道生物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由物质构成的,构成细胞的物质和世界上其他物质一样都是由元素构成的。那么组成生物体的元素有哪些呢?接下来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生命的物质基础的第一节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我们可以通过比较的方法,找出两者不同的地方。除了找不同点外,还要找相同点。
下面以小组为单位,运用恰当科学的方法来解读表格中的数据,归纳结论,然后进行交流。我们通过比较,发现玉米和人的化学元素组成差异较大,除了o和c两种含量最多的化学元素有较大差异外,一些含量较小的化学元素差异也很大。
我们来分析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有哪些。同学们边看边思考下面。
的问题:
1、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有哪些?与非生物是否相同?
2、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中含量是否相同?
3、哪些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含量很高?哪些很低?
经过同学们的认真观察,对比分析,回答了上述问题。对学生的答案给予评价,鼓励学生自己主动思考问题。
分析上表,我们知道组成玉米和人体的基本元素是c、h、o、n,这四种元素在组成生物体的元素中含量最多。从上表还可以看出,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虽然大体相同,但是,在不同的`生物体内,各种化学元素的含量相差很大。
同种生物不同生长期体内各元素含量也有不同。同种生物体内不同器官各种元素的含量也有差异。
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仙人掌和海洋中的鲸的化学元素大体相同;各种化学元素在这两种生物体内的含量有差别。
通过上面的学习,同学们都理解了组成生物的化学元素种类大体相同,但不同生物中含量有差异。根据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含量的不同,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大量元素;那么什么是大量元素呢?大量元素就是指含量占生物体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例如:c、h、o、n、p、s、k、ca、mg等。
与之相对的是微量元素;微量元素是指生物生活所必需,但是需要量却很少的一些元素。例如:fe、mn、zn、cu、b、mo等。
同学们要注意:微量元素在生物体内的含量虽然很少,却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
在组成生物体的大量元素中,c是最基本的元素,c、h、o、n、p、s6种元素是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如表1—2,大约共占细胞总量的97%。生物体的大部分有机化合物是由上述六种元素组成的。例如:糖类多是由c、h、o组成,核酸是由c、h、o、n、p等元素组成的,而蛋白质由c、h、o、n等元素组成。
一是: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组成多种多样的化合物,如糖类、蛋白质、核酸、脂肪等,这些化合物在生命活动中都具有重要作用。
二是:化学元素能够影响生物体的生命活动。例如,油菜缺b时,会出现“花而不实”的现象。这是因为微量元素b能够促进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的伸长。当柱头和花柱中积累了大量b时,有利于受精作用的顺利进行。在缺少b时,花药和花丝萎缩,花粉发育不良。mo作为牧草生长的必需微量元素(新西兰草场钼矿)。
小孩缺钙长不高,老年人缺钙易患骨质疏松。人缺铁会出现贫血症状,果树缺铁会的黄叶病;植物体缺钾茎秆软弱易倒伏;人体缺碘易患大脖子病等。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有两方面的重要作用,但是,组成生物体的元素的作用,只有在生活的机体中,在生物体特定的结构基础上,在与其他物质的相互作用中,才能体现出来,化合物是生命元素的主要存在形式,蛋白质和核酸是生命的最基本物质。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中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化学元素是生物界所特有的。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指南篇二
1、教材内容:本节是20xx版新人教高中生物学必修1《分子与细胞》的第2章第2节细胞中的无机物,本节知识主要从水和无机盐的存在形式和作用两个方面展开。整体难度不大,但教材新增内容水的组成和性质,学生理解时有一定困难,应结合水分子模型和化学相关知识,予以重点突破。
2、和旧教材相比,20xx版教材在知识结构、教材内容变化都较大,具体调整如下:
教材知识结构调整:
新教材先讲水的作用,再讲水的存在形式(和老教材正好反过来)。
教材新增添内容:
1、水为什么能成为良好的溶剂。
2、水具有流动性的原因。
3、细胞代谢、抗逆性和自由水与结合水比例关系和相关实例。
4、p22思考与讨论,新增资料2,关于n、p、k对植物的作用。
5、课后习题,新增火星探索,推测生命存在的相关资料。
新教材删减内容:
1、水在不同年龄段、性别中含量的差别。
2、原教材p36多种元素和化合物共同构成了细胞这个生命系统中的基本层次。
3、原教材p36《与生活的联系》中补充淡盐水的维持细胞渗透压的知识。
4、原教材p36《技能训练》中的实验设计内容。
【学情分析】。
学生刚刚步入高中,还未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语言的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也有待提高,针对上述问题,本节课在教学过程设计上更多注重对学生自学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得出结论等方面能力的培养。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水的组成和性质,决定细胞中的存在形式和作用形成结构决定功能。(生命观念)。
2、运用资料分析法,推理无机盐生理功能,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生命观念、科学思维)。
3、树立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社会责任)。
【教学重、难点】。
1、水的存在形式和作用。
2、无机盐的存在形式和作用。
3、水是良好的溶剂和水的流动性。
【教学方法】。
1、多媒体展示法。
2、小组合作讨论法。
3、模型展示法。
【教学过程】。
导入:
展示人类探索火星的照片,显示资料:据探测,火星上有固态水,也有流动水的痕迹,土壤中含有生命必需的mg、na、k等元素。科学家据此推测,火星上曾经或者现在存在生命。
教师设问:科学家的推测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水和无机盐对于生命的存在至关重要。(水是生命之源)。
教师:水和无机盐在生命活动中具体有哪些作用呢?那我们今天一块来学习水和无机盐的相关知识。
设计意图:以火星探索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新课。同时在学生心底埋下进行科学探索的种子。
教师:展示本节的教学目标:
设计意图:展示本节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我们要学习那些内容,掌握到什么程度。
一、细胞中的水:
教师:自主学习教材第20页第1、2段,概括水的五大生理作用。通过让学生阅读课本,引导学生归纳出水作用的相关要点。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取信息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根据有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水为什么能成为良好的溶剂?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20页相关知识,结合老师提供的水分子的比例模型。小组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1、结合水的组成及特性,尝试解释水为什么能成为良好的溶剂。(水分子电荷模型水分子比例模型)。
2、结合氢键的形成及特点,说明水分子为什么具有流动性?
3、水的那一特性,对于维持生命系统的稳定性十分重要?
教师:先阅读课本知识,结合老师提供的水分子模型及课件上的水分子电荷模型。小组讨论结束,安排学生上讲台解释下水为什么能成为良好的溶剂,水具有流动性的原因。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阅读、提取信息能力,观察水分子电荷模型和水分子比例模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讲台讲解,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及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展示:心肌和血液含水量的表格,心肌和血液含水量基本相同,为什么二者状态不同?
组织器官——含水量。
心肌——79%。
血液——83%。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表格,提取信息能力,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水的存在形式、特点及含量。
教师展示: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总结出答案。
一、水的存在形式及特点。
水特点。
自由水:自由流动、游离状态。
结合水特点:失去流动性和溶解性。
二、水的含量和细胞代谢的关系:自由水比例越高,其新陈代谢越旺盛。结合水越多,植物抵抗干旱、寒冷的能力越强。
教师:展示资料,引导学生根据水和细胞代谢及抗逆性关系,小组讨论解释下列现象。
资料1:秋天农民收获玉米和花生种子后,要晒干储存,为什么?
资料2:寒冷的冬天,农民较少灌溉,以利于小麦过冬?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现象,通过一些简单的生活实例来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
课件展示习题:
联系生活,判断以下哪些是结合水,哪些是自由水?
(a)切西瓜时流出的瓜汁水。
(b)鸡蛋清里的水。
(c)新鲜小麦种子晒干时丢失的水?
(d)晒干的花生、稻谷中主要含有的水。
(e)晒干后的种子再烘干,失去的水。
教师:安排一名学生到讲台展示答案,如果答案不对,可以安排其他学生予以补充。
设计意图:检验学生对自由水、结合水的掌握情况。
教师总结:有c说明花生种子失去自由水,还能萌发,有de说明植物失去结合水,种子死亡,说明生命活动离不开水。
二、细胞中的无机盐。
教师课件展示:阅读教材p21“细胞中的无机盐”,并填空。
1、含量:很少,占细胞鲜重的。
2、存在形式:大多数以形式存在如:na+、k+、ca2+、fe2+、fe3+、cl-等。
教师课件展示资料:小组讨论,阅读资料,总结出无机盐的作用。
资料1:右图是一种叶绿素分子和血红素分子结构简图。
资料2:哺乳动物钙离子含量太低,动物出现抽搐,番茄缺少钾,叶片会失去绿色导致干枯死亡。(叶绿素血红素)。
资料3:k+可以维持细胞内液渗透压,na+可以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
资料4:血液中含有hco-3和h2co3,可以维持酸碱平衡。
设计意图:
1、学生阅读资料获取信息,运用不完全归纳法,推理出无机盐的功能。注重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2、认同无机盐对生物体的重要性。
3、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其团队意识,合作精神。
教师课件展示:无机盐的功能,并要求学生背诵一遍,以加强记忆。
功能一:无机盐是一些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
功能二:可以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
功能三:无机盐调节渗透压,维持细胞形态。
功能四:无机盐可以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
设计意图:展示无机盐的功能,要求学生背诵,以加强记忆,强化落实。
【联系生活,回答问题】。
资料2:贫血患者除了补铁以外,还应该多吃一些含蛋白质丰富的食物,为什么?
设计意图:及时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让学生学以致用,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实例。同时,让学生认清无机盐不是补充越多越好。
教师: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了生命活动离不开水,生命活动也离不开无机盐,这样也就解释了,为什么科学家在火星上发现了水和无机盐的痕迹,就推测火星上有生命的结论。
学生:学生激烈讨论后,提出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等建议。
设计意图:通过对细胞中水的重要作用的学习,了解目前水资源的状况,形成保护水资源的社会责任。
【构建思维导图,进行知识小结】。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必修1第2章第2节,包括细胞中的水和无机盐两大块教学内容。针对整个教学过程,现总结反思如下:
火星的研究是当下的热点,通过展示一组火星探索图片,提问:“科学家的推测说明了什么?”来导入本节课的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提出问题,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接下来引导学生回答给出的问题,学习细胞中的水和无机盐的作用,并进行合作探究及适当。
参与听课的老师提出很多宝贵的意见,本节课有如下优点:
课件制作精美,图片素材丰富,充分发挥了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普通话标准,语言表达准确、简练,富有亲和力,教态自然。
充分发挥学生自学能力、合作探究能力、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等,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新课标的教学理念。
备课充分,课堂应变能力强,思路清晰,连贯性强。
学生积极发言,课堂气氛活跃。
注重了学生的节约用水和保护水资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不足之处有:
学生回答问题后,可以让其他同学提问和补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以考虑减少陈述讲解的内容,更加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我在听取了其他教师的意见后,决定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善:
上课前认真备课,尤其是在备学生方面。
课堂上引导学生提问和补充,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指南篇三
【导语】本站的会员“不曾遗忘”为你整理了“高中生物。
教学。
设计”范文,希望对你有参考作用。
1.能够描述磷脂双分子层的特点及形成原由。
2.通过构建磷脂双分子层模型,提高学生推理及操作能力。
3.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磷脂双分子层的特点及形成原由。
【难点】。
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提问:为何莲花身处污泥之中,却纤尘不染?引导学生回答出生物膜的功能。进而追问:为什么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引入本节课的内容。
(二)新课展开。
分组活动,由学生作为科学家代表,对教材中所提及的实验依次进行解说。
(欧文顿是通过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易通过细胞膜这一现象,推断出膜由脂质构成的。并未进行膜成分的提取与鉴定,所以并不准确,所以需要对膜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
第二组学生代表上台对从哺乳动物红细胞提取膜实验进行解说。教师提问:为什么以哺乳动物红细胞为实验材料?细胞膜中的脂质主要是什么?教师提问:学生阅读p66页中磷脂的内容,教师简单介绍磷脂的特点,并尝试构建磷脂分子模型。
(成熟的哺乳动物红细胞没有细胞核与细胞器,是提取细胞膜的.理想材料;细胞膜中的脂质主要是磷脂。)。
第三组学生代表上台对荷兰科学家的实验进行解说。教师提问:那么磷脂分子是如何参与到细胞膜的构建中呢?学生利用磷脂模型尝试构建可能的磷脂双分子层。学生展示完毕后,教师进行点评和修改完善,最后解释原由。
(磷脂是由甘油、脂肪酸和磷酸构成,磷脂的“头”部是亲水的,脂肪酸“尾”部是疏水的,因此在细胞膜的构建中,磷脂的“头”部均朝外部,“尾”部均朝内部,构成了磷脂双分子层。)。
(三)巩固提升。
教师提问:对于磷脂双分子层的探索过程,你有什么启示?
(生物是一门需要不停探索的学科,探索过程是一个漫长、曲折和艰辛的过程,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严谨的科学态度。其次,生物的结构往往与其功能是相适应的,两者间存在密切的联系。)。
(四)小结作业。
师生。
总结。
生物膜中磷脂双分子层的组成。
布置作业:除了脂质外,蛋白质也是生物膜的组成成分。那么蛋白质位于细胞膜的什么位置呢?又有哪些科学家对此做了哪些探究呢?同学们回家查查资料,了解一下。
四、板书设计。
略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指南篇四
高中生物必修1模块让学生从分子水平认识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其中蛋白质部分是个重点内容,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一节提到细胞中含量最多的有机物是蛋白质,以后学到载体蛋白、酶等知识都与蛋白质紧密相关。蛋白质种类繁多,功能多样,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学好这部分内容对学生从分子水平理解细胞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举足轻重,同时也为学好必修2基因表达部分打基础。蛋白质这一节内容分为氨基酸及其种类、蛋白质的结构及其多样性、蛋白质的功能三部分。我们计划用两个课时完成这一节,其中第一课时完成氨基酸的结构及其种类以及氨基酸的结合方式的教学,第二课时完成剩下内容的教学同时通过练习加强巩固。本教学设计是针对第一课时来进行的。
教学目标分为以下三个子目标来完成。
1、知识目标:
说明氨基酸的结构特点及氨基酸的结合方式。
2、能力目标:
(1)通过氨基酸结构通式的推导,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
(2)通过探讨氨基酸的缩合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氨基酸结构比拼活动,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以及合作意识。
本节教学的重点难点是: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的结合方式;
生物必修1面向的是高一学生。他们学习化学才一年多的时间,有机化学的知识比较肤浅,没有看过比较复杂的化学结构式、化学键,也没有学过有机物反应的过程,因此对本节课重点内容难以把握,给课堂教学带来比较大的障碍。本节内容如果按教材的编排,直接让学生观察氨基酸的结构,然后归纳氨基酸的结构通式,会使学生被动接受知识,陌生的化学结构式让学生很难领悟,更谈不上激发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习主体(学生)和客体(学习内容)发生交互作用的过程,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内化过程,要么通过同化作用,把新知识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要么通过顺应作用,改组扩大原有的认知结构,把新知识包容进去。它并非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自主的、自动的建构过程。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甲烷、乙酸、氨气等化合物,具备了相应的知识基础。因此,对本节教材的教学采用问题引探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并采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本课设计情景让学生回顾学过的化学知识,然后改组原有的知识结构,纳入新知识,最后分析、总结出氨基酸的结构通式。然后介绍氨基酸种类,延伸到日常生活中蛋白质食品的正确选择上,联系到这些食物中的蛋白质组成,过渡到氨基酸的结合方式的学习。这里并没有按照教材通过看图来引出氨基酸的缩合方式,而是通过上述来实现知识点的过渡。把这幅图放在下一课时讲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多样性时才一起讲解。
氨
基酸结构及结合方式
学习过程
教学过程
激发兴趣积极思维
看图激趣创设情景
变构感悟寻求思路
温故知新探究发现
灵活运用深入探究
变式演练激励创新
整理知识构建网络
自我小结融入体系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指南篇五
1、识别几种细胞器形态。
2、说出几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树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辩证观点。
3、说出细胞溶胶的功能。
4、简述细胞器的协调配合。
二、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细胞器的形态,功能;细胞器的协调配合。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引入新课。
第二章:细胞的结构。
第三节:细胞质。
细胞质的概念。
细胞溶胶【创设情景】多媒体展示细胞结构示意图:
细胞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细胞膜和细胞壁的结构和功能,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细胞质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细胞质中各结构之间的联系。
提问】什么叫细胞质。
资料1: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
有些蛋白质是在细胞内合成后,分泌到细胞外起作用的,这类蛋白质叫做分泌蛋白,如消化酶、抗体等。科学家在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们在豚鼠的胰腺腺泡细胞中注射3h标记的亮氨酸,3min后,被标记的亮氨酸出现在附着有核糖体的内质网中;17min后,出现在高尔基体中;117min后,出现在靠近细胞膜内侧的运输蛋白质的囊泡中,以及释放到细胞外的分泌物中。
总结】细胞内部就像一个繁忙的工厂,各细胞器就是各个车间,具有一定的功能,相互协作,共同完成细胞的功能。
讲述】分离得到各种细胞器后,下面我们就了解一下各种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提问】阅读课本,思考线粒体的分布,形态,结构,功能。
生长旺盛的细胞或生理功能活跃的细胞中线粒体居多,如肝细胞中多达20__个,一般细胞中为几十个至几百个。
提问】阅读课本,思考:什么叫质体叶绿体的分布,形态,结构,功能。
提问】比较线粒体和叶绿体。
提问】阅读课本,思考内质网的分布,形态,结构,功能。
提问】阅读课本,思考核糖体的分布,形态,结构,功能。
提问】阅读课本,思考高尔基体的分布,形态,结构,功能。
提问】阅读课本,思考液泡的分布,形态,结构,功能。
提问】阅读课本,思考中心体的分布,形态,结构,功能。
提问】各细胞器之间的液体部分叫什么。
小结】我们来总结一下各细胞器的膜层数,基本结构和功能。
学生思考、回答:
细胞质是细胞膜包被的细胞内的大部分物质。
成分:有各种细胞器和透明、黏稠、流动着的液体组成.
细胞器的成分:有膜包被,如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高尔基体、溶酶体、液泡等。无膜包被,如中心体、核糖体等。
他们共同完成细胞的功能。
差速离心法。
学生回答:
分布:动植物细胞。
形态:颗粒状或短杆状。
结构:双层膜:内膜折叠成嵴;基质,含有有氧呼吸的酶,和少量的dna.
功能:是细胞有氧呼吸的场所(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95%能量)。
质体分为白色体和有色体。白色体是贮存脂质和淀粉的,存在于不见光的细胞中;有色体含有色素,最重要的是叶绿体。
形态分布:在很多植物细胞内,呈椭球形、球形,。
结构:双层膜;基粒:由囊状结构堆叠而成;。
基质:少量的dna。
功能:光合作用场??
共性:双膜、dna、能量转换站。
分布: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
形态:由单层膜连接而成的网状结构。
功能:蛋白质、脂质合成和加工的车间。
分布:附着在内质网上,游离在细胞质基质。
形态:椭球形粒状小体(无膜结构)。
组成:rna和蛋白质。
功能:生产蛋白质的机器。
分布: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
形态:扁平囊状结构和小泡。
功能: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和包装的“发送站”
分布:植物细胞。
形态:泡状结构;细胞液有糖类、无机盐、色素、和蛋白质有机酸和碱。
功能:调节细胞的内环境;液泡具有一定的浓度,可以是细胞保持膨胀状态。
形态:由两个相互垂直的中心粒及周围物质构成,不具有膜。
分布:总是位于核附近的细胞质中。
功能:与动物细胞有丝__有关。
细胞质中除细胞器以外的液体部分称为细胞溶胶。
含有多种酶,是多种代谢活动的场??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指南篇六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目前根据统计,人类因病死亡的总死亡率中,癌症居第二位,且日趋年青化,专家预测我国癌症死亡率将逐年上升。依据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课程理念与课程标准制定的内容标准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本节课知识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
1、说出癌细胞的主要特征。
2、讲出致癌因子。
3、预防和减少癌症发生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目标:本节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有密切联系,癌症的防治是社会关注的问题,因此,应突出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讨论癌症防治等情感教育目标。
二、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关键,是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实施的办法可以通过名种教学活动来达到,让学生亲自体验和感悟,可通过评价的激励机制和导向来实现。为实现以上目的,教学设计采取如下方法进行:在课前1-2星期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主要内容有:
1、危害人体健康的疾病有哪些。
2、调查生活周围人群中癌症患者及癌症的种类及患者的生活习惯等。
3、引起癌症的因素有哪些。
4、调查不同生活环境中(如工厂、化工厂、农村、城市)人群中癌症发病率的调查,
5、如何预防癌症。
6、癌症是不治之症吗。
7、走访抗癌英雄,了解抗癌事迹。要求学生记录并统计调查结果,上课时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讨论、交流,加深认识,掌握知识目标的同时,达到情感教育目标。
三、教学程序:
程序教师组织与指导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言:目前威胁人类健康造成死亡的主要疾病有那些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什么叫癌细胞。学生根据调查到的情况讨论发言:
1、心血管病。
2、癌症。
3、艾滋病。
4、糖尿病。
5、恶性的传染病等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及对癌症的关注。
探讨癌细胞的概念特征组织学生对癌细胞与正常细胞的比较研究进行讨论。学生展示他们的调查成果。幻灯或投影展示癌细胞病理切片、图片。分组讨论得出癌细胞的主要特征:
1、无限增殖。
2、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3、容易在体内扩散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
讨论致癌因子组织学生分组汇报,引导学生从物理、化学、生物三方面对致癌因子分类。投影正常细胞和紫外线照射的色素细胞图片,引导学生讨论:
1、晒太阳对体有什么好处。
2、如何正确处理日光浴与预防紫外线过度辐射之间的联系。
3、为什么臭氧层破坏会导致皮肤癌患者增多引导学生对日光浴的利弊进行辩证思考,并引发学生关注臭氧空洞这全球性环境问题,同时引导学生了解为什么不提倡吸烟。
各小组调查代表展示他们的调查成果、阅读阅读材料1、2、3讨论得出致癌因子有:
1、物理致癌因子:主要指辐射,如紫外线、x射线等。
2、化学致癌因子有数千种,主要有:无机物如石棉、砷化物、铬化物、镉化物等;有机物如黄曲霉毒素、亚硝胺、联苯胺、烯环烃等。
3、病毒致癌因子:如rous肉瘤病毒。
4、引导学生讨论环境污染是导致癌症的重要因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认识和关注身边的致癌因素。
致癌因子为什么会导致细胞癌变让学生阅读课文、讨论分析细胞癌变的原因,引出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概念。
指出原环境中的致癌因子会损伤细胞中的遗传物质,使细胞中的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导致正常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失控而变成癌细胞。学生阅读课文、进行讨论分析交流。
培养学生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
4、讨论、举例课前调查到的不良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让学生通过活动讨论,养成以健康的生活方式防癌的情感。
人类将彻底战胜癌症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讨论、分析:确信人类将彻战胜癌症。
学生阅读、讨论、分析得出结论。落实科学、技术、社会相互关系的教育,进一步开阔学生的眼界。
课堂学习引导学生讨论拓展题1和2。学生讨论分析、派代表发言。用以评估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细胞的癌变是指在生物体的发育中,有些细胞受到各种致癌因子的作用,不能正常的完成细胞分化,变成了不受机体控制的、能够连续不断的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
癌细胞具有能够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发生了变化、癌细胞表面发生了变化的特征。
能使细胞发生癌变的致癌因子有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病毒致癌因子。
物理致癌因子:主要是辐射致癌;化学致癌因子:如苯、坤、煤焦油等;病毒致癌因子:能使细胞癌变的病毒叫肿瘤病毒或致癌病毒。
细胞癌变的机理是癌细胞是由于原癌基因激活,细胞发生转化引起的。
预防细胞癌变的措施:避免接触致癌因子;增强体质,保持心态健康,养成良好习惯,从多方面积极采取预防措施。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指南篇七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目前根据统计,人类因病死亡的总死亡率中,癌症居第二位,且日趋年青化,专家预测我国癌症死亡率将逐年上升。依据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课程理念与课程标准制定的内容标准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本节课知识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1、说出癌细胞的主要特征2、讲出致癌因子3、预防和减少癌症发生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目标:本节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有密切联系,癌症的防治是社会关注的问题,因此,应突出“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讨论癌症防治”等情感教育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关键,是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实施的办法可以通过名种教学活动来达到,让学生亲自体验和感悟,可通过评价的`激励机制和导向来实现。为实现以上目的,教学设计采取如下方法进行:在课前1-2星期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主要内容有:1、危害人体健康的疾病有哪些?2、调查生活周围人群中癌症患者及癌症的种类及患者的生活习惯等3、引起癌症的因素有哪些?4、调查不同生活环境中(如工厂、化工厂、农村、城市)人群中癌症发病率的调查,5、如何预防癌症?6、癌症是不治之症吗?7、走访“抗癌英雄”,了解抗癌事迹。要求学生记录并统计调查结果,上课时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讨论、交流,加深认识,掌握知识目标的同时,达到情感教育目标。
三、教学程序:
程序教师组织与指导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言:目前威胁人类健康造成死亡的主要疾病有那些?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什么叫癌细胞。学生根据调查到的情况讨论发言:
1、心血管病。
2、癌症。
3、艾滋病。
4、糖尿病。
5、恶性传染病等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及对癌症的关注。
探讨癌细胞的概念特征组织学生对“癌细胞与正常细胞的比较研究”进行讨论。学生展示他们的调查成果。幻灯或投影展示癌细胞病理切片、图片。分组讨论得出癌细胞的主要特征:
1、无限增殖。
2、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3、容易在体内扩散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
讨论致癌因子组织学生分组汇报,引导学生从物理、化学、生物三方面对致癌因子分类。投影“正常细胞和紫外线照射的色素细胞”图片,引导学生讨论:
1、晒太阳对体有什么好处?
2、如何正确处理日光浴与预防紫外线过度辐射之间的联系?
3、为什么臭氧层破坏会导致皮肤癌患者增多?引导学生对日光浴的利弊进行辩证思考,并引发学生关注臭氧空洞这全球性环境问题,同时引导学生了解为什么不提倡吸烟。各小组调查代表展示他们的调查成果、阅读阅读材料1、2、3讨论得出致癌因子有:
1、物理致癌因子:主要指辐射,如紫外线、x射线等。
2、化学致癌因子有数千种,主要有:无机物如石棉、砷化物、铬化物、镉化物等;有机物如黄曲霉毒素、亚硝胺、联苯胺、烯环烃等。
3、病毒致癌因子:如rous肉瘤病毒。
4、引导学生讨论环境污染是导致癌症的重要因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认识和关注身边的致癌因素。
致癌因子为什么会导致细胞癌变让学生阅读课文、讨论分析细胞癌变的原因,引出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概念。
指出原环境中的致癌因子会损伤细胞中的遗传物质,使细胞中的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导致正常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失控而变成癌细胞。学生阅读课文、进行讨论分析交流。培养学生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
怎样预防癌症组织学生进行教材资料分析和讨论:“病从口入”用于癌症是否合适?自己和家人的日常生活中,那些做法会增加患癌的机会?那些做法有利于预防癌症?学生阅读阅读材料4、讨论、举例课前调查到的不良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让学生通过活动讨论,养成以健康的生活方式防癌的情感。
分析得出结论。落实科学、技术、社会相互关系的教育,进一步开阔学生的眼界。
课堂学习引导学生讨论“拓展题1和2”。学生讨论分析、派代表发言。用以评估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指南篇八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虽然大体相同,但是含量不同。根据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含量的不同,可分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其中大量元素有chonpskcamg;微量元素有femnzncubmo等(谐音:猛铁碰新木桶)。
二、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重要作用。
大量元素中,chon是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其中碳是最基本的元素;微量元素在生物体内的含量虽然极少,却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
三、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自然界中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是生物界所特有的。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和在无机自然界中的含量相差很大。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差异性。
四、构成细胞的化合物p17。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指南篇九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知道为什么碳元素是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2、能力目标:学会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方法。
(1)通过对c元素的分析,说明有机化合物形成的可能性及必然性,初步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组成细胞中的元素的百分比的分析,通过对不同化合物的质量分数的学习,培养学生理解、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着高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1、直观演示法:
利用图片投影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讲述法。
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五、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六、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3—5分钟)。
2、讲授新课:(30分钟)。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
3
段。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
还重视教材中的疑问,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组成细胞的化合物:指导学生完成讨论题。
3、课堂小结,强化认识。(3—5分钟)。
幻灯片展示本课的要点: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是什么(c、h、o、n);组成细胞重要化合物(无机物、有机物);检测糖类等物质的方法(包括试剂、操作、反应结果)。
4、板书设计。
5、布置作业。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指南篇十
知识与技能。
简述生物膜的结构。
过程与方法。
以细胞膜分子结构的探究历程为主线,动脑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并构建模型,体验科学的实验思想和实验方法。尝试提出问题做出假设。
情感态度方面。
二。教材分析。
本节以较多的篇幅介绍了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并安排了两个思考与讨论,让学生在认识细胞膜结构的同时,了解这些知识的来龙去脉,认识到可以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提出假说,假说仍然需要观察和实验来验证。随着技术手段的改进不断发现新的证据,原有的观点或理论还会不断得到修正和完善,并归纳总结出生物膜模型建构的基本方法。此外,还应重点理解和掌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会运用该模型解释相应的生理现象。
三。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认知能力,但是对问题探索的动力主要来自对相关问题的好奇与有趣水平,目的性不十分明确。所以教师的思维导向就显得十分重要。本节课利用科学史实验资料,设计学生要探究的问题。让学生在问题引导下进行基于资料和问题的课堂探究活动。问题的设计层层深入。按照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能力达到一定深度,使学生顺利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难点: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1、引入新课。
2.讲述膜的磷脂排布。
3.演示电镜照片。
4.演示实验过程。
5.引导构建模型。
6.总结内容。
教师活动。
中有什么物质?你作出推论的依据是什么”引导学生分析回答。
“磷脂是一种由甘油、脂肪酸和磷酸所组成的分子,头部是亲水的,尾部是疏水的。并逐步提出问题:磷脂分子在水表面(空气-水界面)上将怎样排布?磷脂分子在水中"呈球状"又是怎样排布的呢?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哪一种最可能是生物膜的磷脂分子的排布方式。
1925年荷兰科学家用有机溶剂提取了人类红细胞细胞膜的脂类成分,“将其铺展在水面”,测出膜脂展开的面积二倍于细胞表面积。这是为什么?让学生分析,得到答案。
播放“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的融合实验”课件,然后追问:这一实验显示了膜中的蛋白质分子处于一定的运动状态,那么,是不是所有的蛋白质分子都处于运动状态?脂质分子呢?据此,人们将膜的结构特点并没有概括为“运动性”,而是“流动性”,你能探知其中的缘由吗?能否举些实例证明膜具有流动性?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善于联想和周密思维的好习惯,激发深入探究,帮助理解“膜的流动性”。
桑格和尼克森通过对已有的模型进行修正,于1972年提出了流动镶嵌模型,这一模型为大多数人所接受。至此,同学们也能想象出这一模型的“相貌”了,先自主想象一下,再掀起它的神秘面纱。
总结归纳,随堂练习。
学生活动。
探究膜的主要成分。
体验实验过程。
思考实验结果。
观看动画。
体验发现过程。
自主构建模型。
六、板书设计。
4.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一、探究历程。
1、现象:脂溶性物质易进入细胞膜。
结论:成分是脂质、蛋白质。
2、现象:单分子层面积是膜面积的2倍结论:磷脂双分子层。
3、现象:暗亮暗结构。
结论:三层结构,静态统一。
4、现象:杂交细胞膜蛋白流动。
结论:膜上分子有流动性。
二。流动镶嵌模型(图)。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指南篇十一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这部分内容是高中生物(必修)第二册第八章《生物与环境》第三节《生态系统》的核心内容。在教学中,本节知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知识和第三章《新陈代谢》的知识联系密切,又直接关系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学习,学科内综合性强,理论联系实际紧密,需要提高灵活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和识图解图能力。
纵观____三年来的全国高考题,该部分知识为高考热点内容之一,历年高考都会考查。但近三年来天津卷涉及较少。从考查形式上看,既有选择题也有非选择题。往往涉及到图形、图表的分析。命题方式灵活多样,主要考察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灵活运用知识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其中“能量流动的特点”及各营养级能量传递的计算及综合运用本章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等知识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及热点问题,是高考命题的焦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和考纲的具体要求,结合学生知识水平,拟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1)了解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来源、流动渠道和研究目的。
(2)理解能量流动的特点。
(3)应用食物链中各营养级能量传递进行计算。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识图解图能力、观察和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等。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物质运动和物质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2、教学难点。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相关知识的计算。
3、重难点的突破。
四、教学方法。
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在课前制定有针对性的复习目标,并要求学生提前复习,教师加以检查落实。授课中以多媒体为辅助手段,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各种教学方法。通过对近几年与本部分内容相关的高考题的分析研究,以及解题中如何确立关键词、关键点及解题思路、解题方法及技巧的讲解,使学生对本节知识有个系统的认识并加以掌握。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指南篇十二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组成;
2)掌握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
3)理解和掌握主要化学元素的作用;
4)通过生物体组成元素与非生物的对比,理解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与差异性。
二.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认识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使学生初步学会抓住知识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用抓住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观点分析事物,认识世界的思维方法。
三.技能目标:
通过对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相关知识的学习和分析,培养学生理解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跨学科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1.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及这些化学元素的重要作用;2.
2.组成生物体最基本的元素是碳;
3.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核心概念:大量元素,微量元素。
地球上的生物,现在已知的大约200万种。不同种类的生物体,在个体大小、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方面都不相同。但是,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和化合物是大体相同的,也就是说,生物体的生命活动都有共同的物质基础。
物质都是由化学元素组成的。科学家通过研究各种生物体细胞内的生命物质,查明了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种类、数量和作用。大家都知道生物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由物质构成的,构成细胞的物质和世界上其他物质一样都是由元素构成的。那么组成生物体的元素有哪些呢?接下来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生命的物质基础的第一节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一.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我们可以通过比较的方法,找出两者不同的地方。除了找不同点外,还要找相同点。
下面以小组为单位,运用恰当科学的方法来解读表格中的数据,归纳结论,然后进行交流。我们通过比较,发现玉米和人的化学元素组成差异较大,除了o和c两种含量最多的化学元素有较大差异外,一些含量较小的化学元素差异也很大。
我们来分析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有哪些。同学们边看边思考下面。
的问题:
1.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有哪些?与非生物是否相同?
2.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中含量是否相同?
3.哪些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含量很高?哪些很低?
经过同学们的认真观察,对比分析,回答了上述问题。对学生的答案给予评价,鼓励学生自己主动思考问题。
分析上表,我们知道组成玉米和人体的基本元素是c、h、o、n,这四种元素在组成生物体的元素中含量最多。从上表还可以看出,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虽然大体相同,但是,在不同的生物体内,各种化学元素的含量相差很大。
同种生物不同生长期体内各元素含量也有不同。同种生物体内不同器官各种元素的含量也有差异。
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仙人掌和海洋中的鲸的化学元素大体相同;各种化学元素在这两种生物体内的含量有差别。
通过上面的学习,同学们都理解了组成生物的.化学元素种类大体相同,但不同生物中含量有差异。根据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含量的不同,可以分为两大类:
ca、mg等。
与之相对的是微量元素;微量元素是指生物生活所必需,但是需要量却很少的一些元素。例如:fe、mn、zn、cu、b、mo等。
同学们要注意:微量元素在生物体内的含量虽然很少,却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
二.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重要作用。
在组成生物体的大量元素中,c是最基本的元素,c、h、o、n、p、s6种元素是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如表1-2,大约共占细胞总量的97%.生物体的大部分有机化合物是由上述六种元素组成的。例如:糖类多是由c、h、o组成,核酸是由c、h、o、n、p等元素组成的,而蛋白质由c、h、o、n等元素组成。
一是: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组成多种多样的化合物,如糖类、蛋白质、核酸、脂肪等,这些化合物在生命活动中都具有重要作用。
二是:化学元素能够影响生物体的生命活动。例如,油菜缺b时,会出现“花而不实”的现象。这是因为微量元素b能够促进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的伸长。当柱头和花柱中积累了大量b时,有利于受精作用的顺利进行。在缺少b时,花药和花丝萎缩,花粉发育不良。mo作为牧草生长的必需微量元素(新西兰草场钼矿)。
小孩缺钙长不高,老年人缺钙易患骨质疏松。人缺铁会出现贫血症状,果树缺铁会的黄叶病;植物体缺钾茎秆软弱易倒伏;人体缺碘易患大脖子病等。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有两方面的重要作用,但是,组成生物体的。
元素的作用,只有在生活的机体中,在生物体特定的结构基础上,在与其他物质的相互作用中,才能体现出来,化合物是生命元素的主要存在形式,蛋白质和核酸是生命的最基本物质。
三.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中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化学元素是生物界所特有的。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和在无机自然界中的含量相差很大。例如,c、h、n3种化学元素在组成人体的化学成分中,质量分数共占73%左右,而这三种元素在组成岩石圈的化学成分中,质量分数还不到1%。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还具有差异性。(小资料)生物大分子在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具有重要作用。碳原子本身的化学性质,使它能够通过化学键连结成链或环,从而形成各种生物大分子。可以说,地球上的生命是在碳元素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小结要点: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指南篇十三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知道为什么碳元素是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
(2)学会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c元素的分析,说明有机化合物形成的可能性及必然性,初步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组成细胞中的元素的百分比的分析,通过对不同化合物的质量分数的学习,培养学生理解、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同生命的物质性。
(2)认同生物界在物质组成上的统一性。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2.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教学难点。
1.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是碳。
2.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3.教学用具。
多媒体。
4.标签。
生物,教案,人教版。
教学过程。
[情境创设]。
[师生互动]。
(一)组成细胞的元素。
问:组成生命的细胞和组成地壳的元素有没有什么不同?
答: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在自然界的无机环境中都能找到,没有一种元素是生命特有的。但是元素在细胞中和无机环境中的含量却有区别,说明生命和非生命的无机环境既有统一性又有差异性。
作为生命的基本组成单位——细胞,它可以构成不同的生物体。那么元素在各种细胞中的含量是怎样的?引导学生分析图2-1-1和图2-1-2。
问: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种类有许多,它们的含量是否相同?
答:不相同。
问:人体细胞在干重状态下和鲜重状态下哪种元素含量最大?
答:干重状态下和鲜重状态元素下元素含量最大的分别是c元素和o元素。
下面我们以玉米和人体为例,来说明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种类和含量。(出示玉米和人体化学元素对比表投影片)。
问:从表中看,哪一种化学元素是玉米和人体中含量最多的?
答:是c。
问:除此之外,还有哪几种元素含量较多?
答:o、h、n。从表中可以看出c、o、n、h这4种元素在组成生物体的元素中含量最多,所以,c、o、n、h是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
问:表中只列举了13种元素,那么是不是说玉米和人体内只含有这13种元素呢?
答:不是。
实际上除了表中的13种元素之外,还有mn等。据统计,在生物体的细胞内至少可以找到62种元素,其中常见的约有29种,重要的有24种。所以,一般情况下可以说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主要有20多种。
问:构成生物体的这些元素的含量有什么特点呢?同学们可以相互讨论一下。
答:有的含量非常多,有的较多,有的很少,差别较大。
正是因为生物体内各种元素含量差别较大,所以可以按照含量的多少把它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大量元素,一类是微量元素。
问:什么是大量元素?
答:含量占生物体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
问:哪些元素属于大量元素?
答:c、h、o、n、p、s、k、ca、mg。
问:什么是微量元素?
答:生物体内含量很少的一些元素。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指南篇十四
授课内容: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授课班级:七年级一班教师:张亚娟授课日期:2014—10—26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组成;
2)掌握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
3)理解和掌握主要化学元素的作用;
4)通过生物体组成元素与非生物的对比,理解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与差异性。
二、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认识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使学生初步学会抓住知识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用抓住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观点分析事物,认识世界的思维方法。
三、技能目标:
通过对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相关知识的学习和分析,培养学生理解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跨学科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1、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及这些化学元素的重要作用。
2、组成生物体最基本的元素是碳;
3、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核心概念:大量元素,微量元素。
地球上的生物,现在已知的大约200万种。不同种类的生物体,在个体大小、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方面都不相同。但是,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和化合物是大体相同的,也就是说,生物体的生命活动都有共同的物质基础。
物质都是由化学元素组成的。科学家通过研究各种生物体细胞内的生命物质,查明了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种类、数量和作用、大家都知道生物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由物质构成的,构成细胞的物质和世界上其他物质一样都是由元素构成的。那么组成生物体的元素有哪些呢?接下来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生命的物质基础的第一节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一、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我们可以通过比较的方法,找出两者不同的地方。除了找不同点外,还要找相同点。
下面以小组为单位,运用恰当科学的方法来解读表格中的数据,归纳结论,然后进行交流。我们通过比较,发现玉米和人的化学元素组成差异较大,除了o和c两种含量最多的化学元素有较大差异外,一些含量较小的化学元素差异也很大。
我们来分析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有哪些。同学们边看边思考下面。
的问题:
1、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有哪些?与非生物是否相同?
2、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中含量是否相同?
3、哪些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含量很高?哪些很低?
经过同学们的认真观察,对比分析,回答了上述问题。对学生的答案给予评价,鼓励学生自己主动思考问题。
分析上表,我们知道组成玉米和人体的基本元素是c、h、o、n,这四种元素在组成生物体的元素中含量最多。从上表还可以看出,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虽然大体相同,但是,在不同的`生物体内,各种化学元素的含量相差很大。
同种生物不同生长期体内各元素含量也有不同。同种生物体内不同器官各种元素的含量也有差异。
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仙人掌和海洋中的鲸的化学元素大体相同;各种化学元素在这两种生物体内的含量有差别。
通过上面的学习,同学们都理解了组成生物的化学元素种类大体相同,但不同生物中含量有差异。根据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含量的不同,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大量元素;那么什么是大量元素呢?大量元素就是指含量占生物体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例如:c、h、o、n、p、s、k、ca、mg等。
与之相对的是微量元素;微量元素是指生物生活所必需,但是需要量却很少的一些元素。例如:fe、mn、zn、cu、b、mo等。
同学们要注意:微量元素在生物体内的含量虽然很少,却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
二、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重要作用。
在组成生物体的大量元素中,c是最基本的元素,c、h、o、n、p、s6种元素是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如表1—2,大约共占细胞总量的97%。生物体的大部分有机化合物是由上述六种元素组成的。例如:糖类多是由c、h、o组成,核酸是由c、h、o、n、p等元素组成的,而蛋白质由c、h、o、n等元素组成。
一是: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组成多种多样的化合物,如糖类、蛋白质、核酸、脂肪等,这些化合物在生命活动中都具有重要作用。
二是:化学元素能够影响生物体的生命活动。例如,油菜缺b时,会出现“花而不实”的现象。这是因为微量元素b能够促进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的伸长。当柱头和花柱中积累了大量b时,有利于受精作用的顺利进行。在缺少b时,花药和花丝萎缩,花粉发育不良。mo作为牧草生长的必需微量元素(新西兰草场钼矿)。
小孩缺钙长不高,老年人缺钙易患骨质疏松。人缺铁会出现贫血症状,果树缺铁会的黄叶病;植物体缺钾茎秆软弱易倒伏;人体缺碘易患大脖子病等。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有两方面的重要作用,但是,组成生物体的元素的作用,只有在生活的机体中,在生物体特定的结构基础上,在与其他物质的相互作用中,才能体现出来,化合物是生命元素的主要存在形式,蛋白质和核酸是生命的最基本物质。
三、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中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化学元素是生物界所特有的。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指南篇十五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生物课程将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掌握社会生活、生产实践中所需要的生物科学知识,努力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本着体现这一教学理念的思想,这节课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特点,设计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利用多媒体的简洁性、动态性,结合教学重点和难点,创设问题情境,营造探究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变静态微观知识为鲜活有趣的宏观再现,降低难度,缩短时间,让学生通过学习获得成功的体验和满足求知的心理。
二、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植物的矿质营养》是人教版教材高二生物必修本第三单元第五节内容。本节课是在学习了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和光合作用的基础上向学生介绍了植物的矿质元素及矿质元素的吸收过程,反映了《新大纲》在设计教材顺序时以人为本,从学生实际出发的思想,关注了学生的思维和学生德育的培养。
本节内容前与根尖的结构、水分代谢、光合作用,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等内容相联系,后与呼吸作用相关联,具有显著的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
同时,这节内容所介绍的实验方案,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本节内容,还为将来学生设计实验做好铺垫,为此,我用创设情景的方法,让学生面对相关现象,进行分析和设计,观察想象并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习惯。
根据新课标要求以及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使学生理解矿质元素的概念,了解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的种类和来源。
(2)、使学生理解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过程及其与植物根细胞呼吸作用之间的密切关系。
(3)、使学生理解根吸收矿质元素离子与根吸水的联系和区别。
(4)、使学生了解矿质元素在植物体内的存在形式、运输方式和利用特点。
2能力目标。
(1)、通过对水培法培养植物的学习,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养成科学探究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过程与呼吸作用的关系以及分析影响根吸收矿质离子的环境因素,训练学生分析实验和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水分和矿质元素吸收过程的比较,学习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去研究事物的本质,不断提高综合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在介绍植物必需元素的种类、分析影响矿质离子吸收的环境因素的教学中,联系合理施肥、无土栽培技术、中耕松土等生产实际,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培养学生关注科学、技术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对学生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2)、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四、说教学的重、难点。
根据高二新课程标准,在理解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明确什么是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及其种类是本节的教学重点之一。根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和对水分的吸收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学生虽然已经学习了有关元素的知识,但只是在认知水平上,不能进行系统的分类,并且潜意识里总有水和盐相伴而行的观点,认为是水把盐带进去的,这就为理解"相对独立"的观点设起障碍,所以我把"对水的吸收和矿质元素的吸收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作为本节课重点和难点。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五、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生物是一门培养人的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
考虑到我校高二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充分引导学生全面的看待发生在身边的现象,发展思辩能力,注重学生的心理状况。
当然教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体现了课改的精神。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
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
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由于本节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直观的感受,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并思考,并例举生产实践上存在的一些有关的现象,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节知识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
六、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下面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七、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3—5分钟)。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重点、难点引入新课时宜采用实验方法导入新课,通过实验现象巧设悬念,突出重点。教学中首先从一个实验观察引入,请学生观察用土壤浸出液和蒸馏水培养的植物,问:"它们在长势上有什么区别","为什么土壤浸出液中的植物长得好?"引出植物要生长得好需要吸收土壤中的矿质元素,从而提出课题。这样导入能造成学生急切期待解释现象的心理,从而对学生产生极大的_力,创造学习新知的良好氛围和激发探求知识的渴望,从而把学生的注意力迁移到教学目标的实施上来,使学生的思维和注意力很快调节到状态,为学习新知识打下坚实基础。可以说,精心设计好导言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2、讲授新课:(30分钟)。
2.1介绍灰分元素,由此引入矿质元素,使学生了解科学家的科学研究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
2.2科学家们通过溶液培养法研究得到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种类。这段内容的处理,我采用请学生设计实验找出植物生活所必需的矿质元素的方法。通过启发引导,设计实验方案,并通过学生互相评价,教师评价,逐渐形成较为成熟合理的实验设计,教师借机引导出对照实验应注意的问题(对照的思想和实验条件的控制等)。告诉学生科学家就是通过这种方法,即溶液培养法找到植物必需矿质元素的。
2.3根吸收矿质元素过程。
植物根细胞吸收矿质元素是主动运输的过程,这一概念的建立在科学走过一段弯路。人类最初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是错误的,后来经过分析大量的实验事实才认识到:"根细胞吸收矿质元素的过程是主动运输的过程".处理这段教材时,我先请学生提出猜想,"矿质元素是如何进到根细胞内部的?你能提出你的猜想吗?"学生往往会提出一个错误的猜想,即认为:"矿质元素离子是随着水进入根细胞内部的(假设一)。"同时,有的学生会根据前面章节所学过的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认为:"矿质元素离子是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入根细胞内部的(假设二)".
教师提供资料(二组实验事实),引导学生分析,共同否定了假设一,这段讨论设计的目的在于,潜移默化地告诉学生人们认识问题的本质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会有一些错误的认识,但是科学本身具有自我更正的特性。
请学生分小组讨论如何证明假设二,即科学的结论不能仅从理论到理论,一个假说要成为理论,一定要有充足的实验证据。在这里请学生提出证明假设二的研究思路,希望能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让学生初步了解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并在教师提示下,能够提出问题和假设。
最后通过cai课件的演示,把微观粒子的运动形象化,直观化,增强了矿质元素离子吸收的动感。使学生理解主动运输是根尖细胞吸收矿质离子的主要形式。而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能量来自呼吸作用,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有温度和根系通气状况等,最后得出结论:凡是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都会影响根细胞吸收矿质离子。这与生产实践很贴近,应充分挖掘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
2.4植物对离子的选择吸收。
把蕃茄和水稻实验前和实验后ca和si浓度绘制成图像,用投影片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得出蕃茄吸收ca多,吸收si少;水稻吸收si多,吸收ca少。提问:为什么植物对离子的吸收具有选择性?学生通过吸收过程的学习知道吸收的第二步是主动运输,主动运输需要载体。因此,吸收什么样的矿质元素离子与根细胞膜上载体的种类有关。吸收离子的数量与载体的多少有关。
2.5矿质元素的运输和利用。
请学生自己看书,总结出离子在植物体内的三种存在形式及能否被再度利用。通过学生间的讨论,补充、修正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2.6介绍无土栽培,引导学生分析无土栽培的好处及在我国发展的前景。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渗透科学、技术、社会相关联的思想,激发并培养学生热爱生物科学的情感兴趣。
3、课堂小结,强化认识。(3—5分钟)。
课堂小结,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
4、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还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板书:
5、布置作业。
针对高二年级学生素质的差异,我进行了分层训练,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最后来谈谈这节课的教学评价。
八、说教学评价。
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教师了解教学过程、调控教学行为的重要手段。评价的目的不仅在于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在于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发现教学中的缺陷,为改进教学提供依据。这节课采用的评价方式有以下几种:
1、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对创设问题的讨论、回答,对学生进行直观性评价。
2、在学生完成比较表格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动态评价,鼓励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通过练习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课堂终端量化。根据习题正确率,进行目标达成度的评价,反馈这节课的目标达成情况,从而调整下一节课的内容(如课前复习的侧重点)及课后作业的布置(加强目标达成较弱环节的习题练习)。
4、通过研究性活动,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综合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指南篇十六
在教学中我以新课标为依据,不拘泥于教材,创造性地重组教材,优化课堂教学。本节的主干知识是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的过程,这是一个微观的分子水平上的过程,学生缺乏直观经验,教学中可利用多媒体动画和物理模型模拟等,使这一内容直观化;侧枝内容是rna的种类及遗传密码的概念、种类、特点等。这部分内容涉及的物质种类也比较多繁杂,我将它们置于本节课之前和之后分别讲解。
二、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本章的开篇,是本章学习的基础,也是教学的难点所在,要用2课时。由于课时调整,我在上完dna结构后直接跳跃讲述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的内容,课程标准中与本节教学相对应的要求是:概述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概述”是理解水平的要求,即要求学生能够把握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能够与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区分和扩展等。因此,本节教学主要是对转录和翻译过程的描述,而且让学生理解转录和翻译的物质结构基础以及二者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要达到理解层次的目标,需要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观点思考和讨论相关的问题,需要运用有关dna和rna结构的知识,以及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进行分析;“为什么是三个碱基编码一个氨基酸呢?”需要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进行分析。本节教材的另一特点是插图多而且复杂。插图包括结构示意图、化学组成区别图、转录过程流程图、翻译过程流程图和一个mrna分子上的多个核糖体同时合成多条肽链示意图等。能否处理好教材中的插图,是本节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2、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dna分子结构后,已经能够建构dna的分子模型,并掌握了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同时对dna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想进一步探知有关dna的其他问题,学习的欲望强烈,但是学生往往会陷入学习时明白,学完了就糊涂的困惑中。因此在每节课前都有一个复习旧知识的环节,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概述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2)能运用数学方法,分析碱基与氨基酸的对应关系,理解密码的简并性。
2、能力目标。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用生物学观点认识和分析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
四、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过程。
(2)教学难点。
遗传信息的翻译过程。
五、教学策略与手段。
基于以上分析,在整体上我决定,一方面从学习目标的任务入手进行。
主要完成什么是转录?怎么转录?什么是翻译?怎么翻译?这四个问题。另一方面调整课堂结构不再利用传统的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整体的教学叙事程序而是采用从整体到局部先了解全貌再深究细节的程序;在策略上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从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入手设置问题串层层设疑激发并保持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在教法上采用多媒体课件、模型模拟等形式把抽象、复杂、微观的过程动态化、形象化、宏观化。这样有利于突出重点、分解难点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感悟和理解又能节省时间。但教材中的八幅图表不能放弃不用否则就会忽视了学生的识图、辩图和析图能力的培养;在学法指导上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六、教学过程。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指南篇十七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生物课程将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掌握社会生活、生产实践中所需要的生物科学知识,努力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本着体现这一教学理念的思想,这节课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特点,设计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利用多媒体的简洁性、动态性,结合教学重点和难点,创设问题情境,营造探究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变静态微观知识为鲜活有趣的宏观再现,降低难度,缩短时间,让学生通过学习获得成功的体验和满足求知的心理。
二、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植物的矿质营养》是人教版教材高二生物必修本第三单元第五节内容。本节课是在学习了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和光合作用的基础上向学生介绍了植物的矿质元素及矿质元素的吸收过程,反映了《新大纲》在设计教材顺序时以人为本,从学生实际出发的思想,关注了学生的思维和学生德育的培养。
本节内容前与根尖的结构、水分代谢、光合作用,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等内容相联系,后与呼吸作用相关联,具有显著的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
同时,这节内容所介绍的实验方案,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本节内容,还为将来学生设计实验做好铺垫,为此,我用创设情景的方法,让学生面对相关现象,进行分析和设计,观察想象并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习惯。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以及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使学生理解矿质元素的概念,了解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的种类和来源。
(2)、使学生理解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过程及其与植物根细胞呼吸作用之间的密切关系。
(3)、使学生理解根吸收矿质元素离子与根吸水的联系和区别。
(4)、使学生了解矿质元素在植物体内的存在形式、运输方式和利用特点。
2能力目标。
(1)、通过对水培法培养植物的学习,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养成科学探究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过程与呼吸作用的关系以及分析影响根吸收矿质离子的环境因素,训练学生分析实验和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水分和矿质元素吸收过程的比较,学习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去研究事物的本质,不断提高综合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在介绍植物必需元素的种类、分析影响矿质离子吸收的环境因素的教学中,联系合理施肥、无土栽培技术、中耕松土等生产实际,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培养学生关注科学、技术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对学生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2)、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四、说教学的重、难点。
根据高二新课程标准,在理解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明确什么是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及其种类是本节的教学重点之一。根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和对水分的吸收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学生虽然已经学习了有关元素的知识,但只是在认知水平上,不能进行系统的分类,并且潜意识里总有水和盐相伴而行的观点,认为是水把盐带进去的,这就为理解"相对独立"的观点设起障碍,所以我把"对水的吸收和矿质元素的吸收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作为本节课重点和难点。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五、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生物是一门培养人的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
考虑到我校高二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充分引导学生全面的看待发生在身边的现象,发展思辩能力,注重学生的心理状况。
当然教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体现了课改的精神。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
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
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由于本节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直观的感受,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并思考,并例举生产实践上存在的一些有关的现象,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节知识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
六、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下面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七、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3—5分钟)。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重点、难点引入新课时宜采用实验方法导入新课,通过实验现象巧设悬念,突出重点。教学中首先从一个实验观察引入,请学生观察用土壤浸出液和蒸馏水培养的植物,问:"它们在长势上有什么区别","为什么土壤浸出液中的植物长得好?"引出植物要生长得好需要吸收土壤中的矿质元素,从而提出课题。这样导入能造成学生急切期待解释现象的心理,从而对学生产生极大的_力,创造学习新知的良好氛围和激发探求知识的渴望,从而把学生的注意力迁移到教学目标的实施上来,使学生的思维和注意力很快调节到状态,为学习新知识打下坚实基础。可以说,精心设计好导言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2、讲授新课:(30分钟)。
2.1介绍灰分元素,由此引入矿质元素,使学生了解科学家的科学研究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
2.2科学家们通过溶液培养法研究得到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种类。这段内容的处理,我采用请学生设计实验找出植物生活所必需的矿质元素的方法。通过启发引导,设计实验方案,并通过学生互相评价,教师评价,逐渐形成较为成熟合理的实验设计,教师借机引导出对照实验应注意的问题(对照的思想和实验条件的控制等)。告诉学生科学家就是通过这种方法,即溶液培养法找到植物必需矿质元素的。
2.3根吸收矿质元素过程。
植物根细胞吸收矿质元素是主动运输的过程,这一概念的建立在科学走过一段弯路。人类最初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是错误的,后来经过分析大量的实验事实才认识到:"根细胞吸收矿质元素的过程是主动运输的过程"。处理这段教材时,我先请学生提出猜想,"矿质元素是如何进到根细胞内部的?你能提出你的猜想吗?"学生往往会提出一个错误的猜想,即认为:"矿质元素离子是随着水进入根细胞内部的(假设一)。"同时,有的学生会根据前面章节所学过的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认为:"矿质元素离子是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入根细胞内部的(假设二)"。
教师提供资料(二组实验事实),引导学生分析,共同否定了假设一,这段讨论设计的目的在于,潜移默化地告诉学生人们认识问题的本质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会有一些错误的认识,但是科学本身具有自我更正的特性。
请学生分小组讨论如何证明假设二,即科学的结论不能仅从理论到理论,一个假说要成为理论,一定要有充足的实验证据。在这里请学生提出证明假设二的研究思路,希望能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让学生初步了解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并在教师提示下,能够提出问题和假设。
最后通过cai课件的演示,把微观粒子的运动形象化,直观化,增强了矿质元素离子吸收的动感。使学生理解主动运输是根尖细胞吸收矿质离子的主要形式。而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能量来自呼吸作用,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有温度和根系通气状况等,最后得出结论:凡是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都会影响根细胞吸收矿质离子。这与生产实践很贴近,应充分挖掘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
2.4植物对离子的选择吸收。
把蕃茄和水稻实验前和实验后ca和si浓度绘制成图像,用投影片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得出蕃茄吸收ca多,吸收si少;水稻吸收si多,吸收ca少。提问:为什么植物对离子的吸收具有选择性?学生通过吸收过程的学习知道吸收的第二步是主动运输,主动运输需要载体。因此,吸收什么样的矿质元素离子与根细胞膜上载体的种类有关。吸收离子的数量与载体的多少有关。
2.5矿质元素的运输和利用。
请学生自己看书,总结出离子在植物体内的三种存在形式及能否被再度利用。通过学生间的讨论,补充、修正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2.6介绍无土栽培,引导学生分析无土栽培的好处及在我国发展的前景。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渗透科学、技术、社会相关联的思想,激发并培养学生热爱生物科学的情感兴趣。
3、课堂小结,强化认识。(3—5分钟)。
课堂小结,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
4、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还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板书:
5、布置作业。
针对高二年级学生素质的差异,我进行了分层训练,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最后来谈谈这节课的教学评价。
八、说教学评价。
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教师了解教学过程、调控教学行为的重要手段。评价的目的不仅在于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在于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发现教学中的缺陷,为改进教学提供依据。这节课采用的评价方式有以下几种:
1、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对创设问题的讨论、回答,对学生进行直观性评价。
2、在学生完成比较表格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动态评价,鼓励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通过练习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课堂终端量化。根据习题正确率,进行目标达成度的评价,反馈这节课的目标达成情况,从而调整下一节课的内容(如课前复习的侧重点)及课后作业的布置(加强目标达成较弱环节的习题练习)。
4、通过研究性活动,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综合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音乐教育工作者的中班音乐教案设计(优秀22篇)
- 国旗下的讲话稿(实用20篇)
- 学生向老师的一封感谢信(汇总21篇)
- 编辑推荐的快乐春节四年级作文(热门23篇)
- 教育工作者分享教学心得范文(16篇)
- 银行柜员的廉政工作和述职报告范文(16篇)
- 教师扶贫工作总结(实用13篇)
- 职业年龄公务员年度考核个人工作总结大全(14篇)
- 公务员年度考核个人工作总结(汇总18篇)
- 公务员年度考核个人工作总结(精选14篇)
- 学生会秘书处的职责和工作总结(专业17篇)
- 教育工作者分享故事的感悟(热门18篇)
- 学生在大学学生会秘书处的工作总结大全(15篇)
- 行政助理的自我介绍(专业19篇)
- 职业顾问的职业发展心得(精选19篇)
- 法治兴则民族兴的实用心得体会(通用15篇)
- 教师在社区团委的工作总结(模板19篇)
- 教育工作者的社区团委工作总结(优质22篇)
- 体育教练军训心得体会(优秀19篇)
- 学生军训心得体会范文(21篇)
- 青年军训第二天心得(实用18篇)
- 警察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秀18篇)
- 家属慰问春节虎年的慰问信(实用20篇)
- 公务员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质21篇)
- 植物生物学课程心得体会(专业20篇)
- 政府官员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的重要性(汇总23篇)
- 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范文(18篇)
- 教育工作者行政工作安排范文(15篇)
- 编辑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汇总17篇)
- 学校行政人员行政工作职责大全(1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