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政治知识点总结的重要性(优秀2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2-08 00:42:04 页码:12
政治知识点总结的重要性(优秀22篇)
2024-02-08 00:42:04    小编:JQ文豪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为个人的进一步发展制定计划。在总结中,可以从整体性、个体性、量化性等多个角度对自己的表现进行分析和评价。请大家通过阅读这些总结范文,不刻意追求完美,而是从中寻找适合自己的总结风格和写作技巧。

政治知识点总结的重要性篇一

(1)继承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二者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2)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这就是文化传承。

(3)把握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我们就能够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2、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1)社会制度的更替会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2)科学技术的进步会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自古以来,科学技术中每一项重大发现和发明都推动了经济、文化的发展。(例如:当代信息技术)。

(3)思想运动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思想运动往往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不同思想在思想运动中相互激荡,不但催生着社会变革,也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4)教育在文化传承中发挥重要作用。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政治知识点总结的重要性篇二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特点——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

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鲜明的特点——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特点——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

关于前提、基础的说法:

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基础和前提——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决策机关进行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是——拓宽民意反映渠道。

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前提和基础是——公民享有对涉及公众利益的决策的知情权。

我国政党制度的前提是——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

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文化多样性。(也是世界文化的基本特征)。

人们认识事物的基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政治知识点总结的重要性篇三

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发展的实质——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一、基本指导思想。

要以课本为主。有些考生认为:课本没什么看的!太简单了!这种想法是绝对不可取的。万变不离其宗,千变万化的试题只是命题角度的变化,高考试题也同样如此,它不会脱离《考试大纲》,不会脱离课本的知识点。所以在第一轮复习中,我们要把主要精力放在课本上。

二、要注意复习课本的方法和技巧。

复习课本不是像刚学习的时候那样的细致,但也不是简单的翻一遍,或是单纯的背诵一遍,必须要注意方法和技巧。虽说是第一轮复习,但实际上它包含两遍:

第一,先把课本读厚。具体做法是:结合《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把每一课的知识点都找出来,逐个消化。需要知识的识记,需要理解运用的知识点,要再通读一下课本上的相关内容,特别是以自己不一理解的重点问题,除了要问老师和同学之外,还要做少量相关的习题。这一遍复习不能留下任何的知识死角。要下苦功夫细致地复习,时间不够要抽时间,把识记、看课本和做题有效地结合起来。另外,每复习一个阶段要做一套检测题,检查一下自己知识点上还有没有漏洞,以便及时查漏补缺。我建议:以每两课为一个阶段,复习完两课后做一套试题,自我检测一下。

第二,再把课本读薄。根据记忆规律,我们过一段时间还要重复复习一个前面我们复习进的内容,但时间有限,我们必须找出可行的方法!我的建议是:每进行完一个阶段(也就是两课),就要及时地总结一下,用一个专门的本子,列出两课的知识框架结构,并找出里面重点的知识和自己认为比较难的知识点,以备日后快速有效的复习。同时要做一个习题集,记录下那些自己做错的且比较重要的试题,每次考试前都要抽时间翻一下。

三、处理好课内和课外的关系。

如果考生的政治基础比较好,那么只要做好上面的两步,并跟上老师的复习进度,就基本可以了。但是如果考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那就要投入比较多的时间来做好第一步,除了课内要跟上老师的复习进度,还要安排好课外时间。比如,要抽出时间记忆知识点和知识框架结构;要抽出时间做一定量的习题;要抽出时间理解和消化课本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在这个时间的安排上,我认为:前一类学生的课外时间投入最好是每天50分钟左右,而后一类学生的课外时间投入最少要90分钟,用30分钟时间记忆,30分钟理解,30分钟做题,等到基础知识牢固了,可以适当地减少课外的时间的投入。那种靠考前突击记忆的做法是十分有害的,历次实践证明:如果平时没有时间,那么考前更没有时间,也没有好的心态去记忆,政治虽是文科,但同时要把功夫放在平时。

四、注意时事政治的积累。

政治科考试的最大特点是和当年的时政结合紧密。因此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背政治书的做法无疑也是错误的。所以,我们要在平时注意积累时政。步骤有两个:

第一,在平时注意把当月的重点时政记录下来,并作一归类。可以分为政治类、经济类、文化类、科技类、体育类等,特别要注意各个领域内的重大时政。

第二,在积累时政的过程中,把其与课本的复习相结合,学会自己命题。这一步要求考生多角度、多方面去分析时政,用所学的知识自己跟自己提问,同时要注意平时考试中知识点和时政的结合角度。

政治知识点总结的重要性篇四

从人类社会学来讲,政治是人类社会中存在的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现象,它影响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希望大家认真阅读!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宗旨是——人民当家作主

我国政府的工作宗旨——为人民服务。

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也是政府的宗旨)

联合国的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维护我国的独立的主权(这也是我国外交政策的首要目标)

1.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2.纸币的本质是价值符号。

3.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是——主权(还可说是国家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最高权力)

1.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中华民族之魂——中华民族精神(还可说是维系中华种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

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安定的根本性措施。

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与发展。

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

运动永恒、绝对、无条件的

矛盾双方的对立是绝对、无条件的

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静止是暂时、相对、有条件的

矛盾双方的统一是相对、有条件的(包括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都是相对、有条件的)

真理是相对、有条件的

如何贯彻三个代表思想:关键是与时俱进。核心保持党的先进性。本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唯物主义世界观要求我们必须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能把意识性的东西做为出发点,如真理、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小平爷爷思想、三个代表思想等)

民族精神的火炬——传统文艺(或说文学艺术)

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中华民族精神。

政治知识点总结的重要性篇五

一、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1、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原理:

(1)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

(2)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也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方法论: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的处理人和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2、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原理:

(1)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

(2)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客观的;。

(3)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

物质: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且能够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叫做物质(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并指明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补充: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1、原理:

(1)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的首要条件;。

(2)它是形成各种社会关系的基础,是人们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基础;。

(3)它决定着整个社会的状况和发展变化;。

2、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部分组成。生产力的发展是客观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集中体现了社会的物质性。

二、人们的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应。

1、意识:

(1)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应;。

(3)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2、表现:

(1)意识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现象,也能够反应。事物的本质。

(2)意识的反作用:在实践活动中,意识总是指挥着人们用一种物质的东西去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从而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变化。

3、方法论: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三、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

1、一切从实际出发: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

原理:

(1)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要求;。

(3)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

2、了解国情、立足国情。

原理:

(2)正确认识和把握国情,是科学的制定和坚定地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基础;。

方法论:正确认识和把握基本国情,对于青年学来说,就是要学习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就要了解我们的现实,就要把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立足点切实放在中国国情上。

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1、观点:(1)唯物:承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应。

(2)唯心: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2、根本分歧: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4、唯心主义的派别:客观唯物主义;主观唯物主义。

5、方法论: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坚持从实际出发反对主观主义。

(1)坚持无神论,反对有神论;。

(2)要把想问题、办事情的立足点切实放在中国国情上;。

(3)客观的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办事情要有客观精神;。

(4)正确估量和对待自己。

第二课、联系地、发展的看问题。

一、坚持联系的观点。

1、联系: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2、联系的普遍性:

(1)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是相互联系的;。

(2)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

(3)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3、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

4、联系的多样性:

(1)整体和部分的联系。

1)二者不可分割;。

2)二者相互影响;。

3)整体和部分的地位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方法论:

1)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

2)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2)因果联系。

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

1)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我们正确认识世界,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

2)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二、坚持发展的观点。

1、原理:(1)自然界是发展变化的;。

(2)人类社会是发展变化的;。

(3)人的认识是发展变化的。

2、方法论:

(1)把事物如实的看成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

(2)要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

(3)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

事物的成长。

3、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指符合客观规律,具有远大的发展前途和强大的生命力。)。

三、运动: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主体,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2、静止:

(1)事物之间的空间位置保持不变;。

(2)事物的性质在一定时期内基本不变;。

(3)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4)绝对运动、相对静止。

四、按客观规律办事。

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本质的、固有的、必然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

(1)它的存在和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3)集中表现在它的不可抗拒性;。

3、方法论:按客观规律办事,就是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第三课、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

1、矛盾是事物自身包含的对立统一的关系。

2、矛盾的普遍性。

原理:。

(1)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

(2)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的始终;。

方法论:

(1)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

(2)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3、矛盾的特殊性:

(1)不同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

(2)同一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

(3)矛盾双方也具有不同的特点。

原理:

(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的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从而找出正确解决矛盾的方法。)。

3、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

(1)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连接;。

(2)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转化。

方法论:

(1)学会科学的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

(2)把马克思主义原理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

4、矛盾的不平衡性:

(1)主次矛盾:既要抓重点,又要统筹兼顾;。

(2)矛盾的主次方面:分清主流和支流,全面的看问题。

————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第四课、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

1、事物发展的原因。

原理:

(1)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2)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必要条件;。

(3)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方法论:

(1)在个人成长过程中,要正确对待内因和外因;。

(2)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必须把内因和外因相结合。

2、事物发展的状态。

原理:

(1)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从量变开始的。没有量变作准备,就不会有质变发生。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2)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有必然会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方法论:

(1)要坚持适度原则;。

(2)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

(3)要重视量的积累(优化结构)。

3、事物发展的趋势。

(1)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原因:

1)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因而具有远大的发展前途和强大的生命力;。

2)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3)在社会领域中,新事物从根本上符合绝大多数人民的利益,因而必然会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2)新事物的成长壮大一般都要经过艰难曲折的过程。

2)在社会历史领域中,人民群众对新事物的认识、理解和接受需要一个过程;。

3)新事物的成长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

方法论:

(1)要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

(2)要正确对待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4、坚持唯物辨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1)分歧:1)联系和孤立的观点;。

2)发展和静止的观点;。

3)全面和片面的观点。

(2)根本分歧: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政治知识点总结的重要性篇六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衡量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国内生产总值即gdp。

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和标志——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也可以说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

区别有权威与无权威政府的根本标志是——政府的管理是否被人民自觉地认可和服从。

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文化遗产。

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科学技术。(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长期处于世界前列。)。

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的标志——印刷术的推广。

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传统建筑(也被称为凝固的艺术)。

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文字的发明。(区别: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政治知识点总结的重要性篇七

绿色消费的核心是——可持续性消费。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

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矛盾的观点(也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关于(产生)生存和发展的说法:

人类社会产生和存在(或说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文化多样性。

关于关键的说法:

监督政府权力的行使的关键是——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这个机制(一靠民主,二靠法制)。

人们解决矛盾(问题)的关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政治知识点总结的重要性篇八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劳动产品不一定是商品,只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才是商品。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

商品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属性,生产者购买生产资料或接受劳务,付出货币的目的是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

购买者购买商品的目的在于取得商品的价值。

总之,商品是交换价值的基础。

2.货币。

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货币可以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本身也是一种商品。

货币在商品经济中广泛流通,成为一般等价物的表现形式。

货币具有价值,成为商品交换的媒介。

货币具有流通手段、价值尺度、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

货币的五种职能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是货币的基本职能。

3.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价值规律的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的作用是促进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4.我国的经济制度。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

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一种经济制度。

5.我国的分配制度。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是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我国实行这一分配制度的依据是:我国现实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我国社会主义劳动的性质和特点。

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同社会主义基本社会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经济,体现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

7.对外开放。

对外开放是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对外开放是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

对外开放是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

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包括: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8.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业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产业。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随着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将越来越低。

9.我国工业生产总值居于世界前列。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我国工业生产总值已居于世界前列。

我国已经成为一个工业大国。

10.科技、教育。

科技振兴,教育为本。

政治知识点总结的重要性篇九

2.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中具有根本性意义。

3.国体是指国家性质,也就是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4.民主作为国家制度,是指在统治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的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

5.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

6.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对人民实行民主,对敌人实行专政。

7.人民民主的特点:人民民主具有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特点。

8.最广泛的民主,不仅表现在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而且表现在民主主体的广泛性。

9.最真实的民主,表现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的保障,人民能够自己管理国家,也表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广大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

10.最管用的民主,表现在我国建立了一整套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这套制度体系体现了人民意志,保障了人民权益,激发了人民的创造活力。

11.我国宪法规定:“国家尊重和和保障人权、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在要求。我国在尊重和保障人权方面取得的成就,充分反映了人民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12.今天中国所焕发出的蓬勃活力,就是中国人民真实地拥有广泛自由、民主、人权的生动写照。

13..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国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

14.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

15.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权利来源于人民。

16.我们的全部政治生活,是以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为基础的。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是我们政治生活的基本内容。

17.公民的权利是法定的、神圣的、不可非法剥夺的。

18.公民的义务是法定的、庄严的、不容推卸的。

19.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行使这个权利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基础和标志。

20.政治自由。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人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充分表达口己的意愿,这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重要方式,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表现。

21.公民的监督权是指公民有监督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权利。

22.公民的监督权包括批评权、建议权、申诉权、控告权和检举权等。

23.公民必须履行的政治义务,即公民对国家、社会应承担的政治责任。包括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24.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是我国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25.遵守宪法和法律。宪法和法律是公民根本的行为准则。

26.在我国,国家与公民个人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27.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我国公民平等地享有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平等地适用法律。

28.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29.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在我国,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二者不可分离。权利与义务在法律关系上是相对应而存在的,权利与义务都是实现人民利益的手段和途径。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确保权利的实现。

30.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相辅相成。国家保障公民充分享有和行使权利,公民必须自觉地履行义务;公民自觉履行义务,必然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为公民享有和行使权利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因此,不能把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对立起来。

31.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在我国,国家与公民个人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国家尊重和保障公民个人的合法权益。公民在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时,要把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结合起来。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利益。

32.依法行使政治权利,依法履行政治义务,是我们政治生活的基本内容。

33.参与政治生活,必须明确政治生活的作用。

34.参与政治生活,需要学习政治知识。

35.依法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

36.在我国,公民可以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以及社会听证制度等方式直接参与民主决策。

37.村民可以通过村民会议等形式,发表意见,参与本村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决策与管理。凡涉及全村村民利益的事,都由村民会议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讨论决定。

38.制定村民自治章程或村规民约等形式,是村民规范自己和村干部的行为,运用民主的办法来管理村里的日常事务,实现“自己的事情自己办,自己的难题自己解”的有效途径。

39.差额选举:优点:为选民行使选举权提供选择余地,在被选举人之间形成竞争;局限性:可能影响当选者结构合理性;被选举人间的竞争易导致假宣传,金钱交易。

40.等额选举:优点:可以充分考虑当选者结构的合理性;局限性:限制选民自由选择,积极性受影响。

41.是否积极参加选举,是衡量公民参与感、责任感的重要尺度。公民行使好这一权利,是公民政治参与能力和政治素养高低的体现。

42.直接决策方式(民主协商):社情民意反映制度(电话、信函、传真、电子邮件、新闻媒体在决策成文前了解民意)、专家咨询制度(论证会、座谈会,征求专家的意见);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公示,是公布一个决策草稿,然后有针对性征求意见);社会听证制度(听证会,征求各方面代表的意见)。

43.信息是决策的基础,民意是正确决策的重要信息资源。

44.拓宽民意反映渠道,是决策机关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

45.公民享有对涉及公共利益的决策的知情权,是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前提和基础。

46.公民参与民主决策有助于决策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性;有利于决策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

47.实行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扩大基层民主,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能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是人民当家做主的有效途径,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重点工程。

48.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49.自己选举当家人,是村民自治的基础,也是村民参与民主管理的主要途径。

政治知识点总结的重要性篇十

(1)商品: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商品的基本属性商品的价值量。

(2)货币:货币的产生和本质货币的职能纸币的产生和发展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3)价值规律: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价值规律的作用。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3.企业和经营者。

(2)企业的经营者:国有企业经营者的地位企业经营者的素质。

4.产业和劳动者。

(1)三大产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5.财政税收和纳税人。

(1)国民收入的分配与财政:国民收入的分配财政收入和支出财政的巨大作用。

6.银行和储蓄者。

(2)公民的储蓄:存款储蓄及其作用债券与商业保险。

7.商品服务市场和消费者。

(1)商品服务市场:商品服务市场的内容和特点市场交易原则。

8.当代世界市场和我国的对外贸易。

(1)我国的国体和政体:

我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国家职能,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的并反映我国的国家性质,我国的国家职能有对内职能(依法打击敌对分子和敌对势力的破坏活动;组织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的稳定;组织领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教科文卫事业;搞好社会公共服务---维护安定团结和社会治安、建立健全社会福利制度和保障制度、兴办公共设施和保护生态环境)和对外职能(防御外敌入侵和颠覆,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创造有利于我国发展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促进经济发展,积极发挥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

(2)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决定全国和地方一切重大事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任免权、决定权、监督权);人民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由人民民主选举产生,受人民监督,为人民服务,向人民负责,是国家权力的直接行使者,宪法赋予他们特有的权利(发言表决免责权、提案权、质询权等)并且必须自觉履行义务(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机密、密切联系群众、接受选民或原选举单位的监督等)。

(3)我国的国家机构:

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是民主集中制、对人民负责、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其本质是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实行依法治国的目的是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当家作主的地位。

(4)我国的公民与国家:

正确对待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坚持公民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坚持公民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原则—认真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5)中国共产党的性质:

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这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和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决定的,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保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调动各方面的各级因素);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和社会生活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方式)。

(6)我国铲除了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的根源,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民族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民族平等(政治、经济、文化权利)、民族团结(是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之一,是民族繁荣、昌盛的重要保证)、各民族共同繁荣(政治、经济、教育、科学、文化事业都得到发展和不断进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逐步消除东西部差距,是增进民族团结,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由之路,发展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首先民族地区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同时需要国家、发达地区的帮助;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

(7)我国的宗教政策:

在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宗教信仰自由的含义、宗教活动必须在宪法、法律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活动,国家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8)当代国际社会:

国际关系是变化发展的,决定国际关系的因素主要是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制度和推行对外政策的依据;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9)当今时代的主题:

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和平与发展的障碍;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经济是基础,科技是龙头,各国能否在科技发展上取得优势,增强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最终决定本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10)我国的对外政策:

1.唯物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4)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有效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

从实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辩证法。

(2)运动和发展: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和发展的普遍性正确理解发展的实质。

要以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有创新精神,与时俱进,学会创造性思维。

(6)内因和外因:内因和外因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3.认识论。

(3)实践:实践的基本特征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4.人生观和价值观。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5)理想与现实:树立崇高理想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6)社会实践: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群众利益高于一切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在社会实践中,实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唯物)辩证法。

1联系的观点:含义、特点(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多样性)。

(1)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事物的联系又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们不能否认和割断事物之间的客观联系,也不能主观臆造联系。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具体地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改变条件创造条件),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政治知识点总结的重要性篇十一

1.绿色消费的核心是——可持续性消费。

2.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

3.“三个代表”思想的核心是——坚持党的先进性。

4.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

5.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矛盾的观点(也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人类社会产生和存在(或说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文化多样性。

监督政府权力的行使的关键是——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这个机制(一靠民主,二靠法制)。

人们解决矛盾(问题)的关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又叫商品的二因素或二重性)——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可说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还可以说是商品的本质属性、共有属性、特有属性、社会属性)。

2.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又叫二重性)——同一性和斗争性。

3.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区别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特点——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

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鲜明的特点——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特点——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

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基础和前提——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决策机关进行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是——拓宽民意反映渠道。

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前提和基础是——公民享有对涉及公众利益的决策的知情权。

我国政党制度的前提是——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

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文化多样性。(也是世界文化的基本特征)。

人们认识事物的基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衡量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国内生产总值即gdp。

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和标志——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也可以说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

区别有权威与无权威政府的根本标志是——政府的管理是否被人民自觉地认可和服从。

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文化遗产。

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科学技术。(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长期处于世界前列。)。

1.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的标志——印刷媒体的推广。

2.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传统建筑(也被称为凝固的艺术)。

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文字的发明。(区别: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发展的实质——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

决定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是——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

辩证法的精神实质——革命的、批判的、创新的。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宗旨是——人民当家作主。

我国政府的工作宗旨——为人民服务。

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也是政府的宗旨)。

联合国的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维护我国的独立的主权(这也是我国外交政策的首要目标)。

1.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2.纸币的本质是价值符号。

3.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是——主权(还可说是国家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最高权力)。

1.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中华民族之魂——中华民族精神(还可说是维系中华种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

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安定的根本性措施。

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与发展。

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

运动永恒、绝对、无条件的。

矛盾双方的对立是绝对、无条件的。

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静止是暂时、相对、有条件的。

矛盾双方的统一是相对、有条件的(包括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都是相对、有条件的)。

真理是相对、有条件的。

如何贯彻三个代表思想:关键是与时俱进。核心保持党的先进性。本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唯物主义世界观要求我们必须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能把意识性的东西做为出发点,如真理、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邓小平思想、三个代表思想等)。

民族精神的火炬——传统文艺(或说文学艺术)。

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中华民族精神。

wto的基本原则——有非歧视原则、市场准入原则、互惠原则等。其中最重要的是非歧视原则,包括最惠国待遇原则与国民待遇原则。

我国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对人民负责。

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的原则(最重要特点)——民主集中制。

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三原则。(注意区分民族区域自治是基本的民族政策,是基本的政治制度。)。

发展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必须遵循的原则——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

发展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要坚持的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我国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基本战略——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在全社会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以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又称“政体”)。

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我国政党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也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是——依法行政。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集中表现在——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物质性上。

促进社会统一的基本国策——一国两制。

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

我国的基本宗教政策——宗教信仰自由。

我国的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国策——对外开放。

政治知识点总结的重要性篇十二

人的生命独特性突出表现在,人类的生命最具有智慧。

人的生命独特性更多地表现在,人的个性品质、人生道路、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式和途径的多样性。每个人要根据自己的个性,发挥自己的优势,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独特闪光的成才之路,展示自己的风采,为社会贡献自己的智慧和才能。

2.珍爱我们的生命

(1)永不放弃生的希望。无论何时何地,无论遇到多大的挫折,都不要轻易放弃生的希望。

(2)肯定生命,尊重生命。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价值的。实现人生的意义,追求生命的价值,要脚踏实地,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

每个人对国家、社会和他人都有价值。在肯定自己的价值,珍爱自己生命的同时,也要尊重他人的生命,善待他人的生命。

当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的时不要轻言放弃,不丧失生的希望;当他人的生命遭遇困境需要帮助的时,尽自己所能伸出援助之手。

(3)延伸生命的价值。

我们要珍爱生命,让有限的生命焕发光彩,并为之不懈努力,不断延伸生命的价值。

政治知识点总结的重要性篇十三

初一政治走进中学知识点总结,祝大家期末考试顺利。

(1)、同学的重新组合;

(2)、学习科目的增加;

(3)、学习任务和特点的`变化;

(4)、校园生活多姿多彩。

(1)、自觉遵守中学的规章制度;

(2)、尽快建立新的人际关系;

(3)、主动适应新的学习生活。

(1)学业方面的成就能达到适合自己能力的水准;

(2)行为方面,能遵守学校既定的规范;

(3)社会关系与人格方面,能友合群,与同学友好相处。

政治知识点总结的重要性篇十四

1、我国“一国两制”中的国家主体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2、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主体是公有制。我国分配制度的主体是按劳分配。

3、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4、先进生产力的主要标志是科学技术。

5、我们参与经济生活的主要表现于日常生活的消费和理财。

6、我国经济大舞台上的主角是公有制经济。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是国有经济。

二、“基本”类。

1、我国的基本国情是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我国的基本国策有对外开放、计划生育、保护环境。

3、最终实现祖国统一大业(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4、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是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质偏低。

5、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依法治国。

6、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7、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8、公民必须履行的基本义务是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

9、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p37。

10、我国环境的基本状况:从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已初步得到遏制,部分地区有所改善,但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依然相当严峻,不容乐观。

11、我国资源的基本国情: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开发利用不尽合理、不够科学,由此造成的浪费、损失十分严重。

12、“两个基本点”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13、我国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和必然要求是: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p36。

14、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立法)、有法必依(守法)、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执法)。

三、“基础”类。

1、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2、我国人民团结奋进的共同政治基础:四项基本原则。

3、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公有制。

4、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发展教育和科学。

5、发展科技和培养人才的基础是教育。

6、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自然资源。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大自然。

7、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基础是工农联盟。

8、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是物质文明的发展。

9、国家立法活动的基础是宪法。普通法律的立法基础:宪法。

四、“根本”类。

1、国家的根本任务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在各方面形成与……充满生机和活力。(p38)。

3、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四项基本原则;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4、中国发展的根本基点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5、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是教育。

6、实现经济振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大计是发展科技、教育。

7、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8、我国的根本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

9、依法治国的根本依据是宪法。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宪法。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是宪法。

10、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有国家性质、根本制度、国家根本任务、基本经济制度等。

11、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共同富裕。

12、发展社会主义文化首要的和根本的要求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13、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保证是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14、提升广大人民的综合素质和我们国家的综合国力的根本是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

15、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16、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原因: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

17、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18、从根本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五、“本质”、“实质”、“性质”类。

1、我国改革的实质(性质):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的本质:发展问题。

3、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是:共同富裕。

4、我国的国家性质: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社会性质:社会主义社会。

六、“最”类。

1、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一国两制。

2、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立法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3、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共同富裕。

4、最富有责任心的人的共有情感:面对责任不言代价与回报。

5、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为了祖国的统一和繁荣结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6、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科学技术。

7、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要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不断为之增添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内容。

8、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法律地位和效力或最具权威的是:宪法。

9、最能考验公民责任意识的是:国家处在危难时刻。

七、“集中”、“集中体现”类:

1、社会责任感的集中体现:不言代价与回报地履行责任。

2、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集中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4、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科学技术。

5、中华民族精神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集中体现: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击非典精神、三峡移民精神等。

6、体现共同富裕原则的经济成分:集体经济。

7、艰苦奋斗集中表现为创业精神。

八、“决定”类。

1、决定一个国家民族未来的事业是:教育。决定人们一生命运的事业是:教育。

2、实现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条就是: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3、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是:科技创新能力。

4、我国实行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决定因素是: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

5、我国实行的分配制度的决定因素是:基本经济制度。

九、“制度”类。

1、我国的根本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

2、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5、我国的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6、我国的两种制度指的是: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

十、“核心”、“中心”类。

1、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

2、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3、我国现代化建设各项工作的中心:经济建设。一个中心指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4、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

5、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是: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中国共产党。

十一、“关键”类。

1、控制人口增长的关键是:少生。

2、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是发展,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者。

3、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关键性作用的是:国有经济。

十二、“目的”、“目标”

1、基本路线确定的奋斗目标: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在各方面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相适应的比较成熟、比较定型的制度,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生机与活力。

3、在实际工作中,要牢牢把握大局的目的是:发展。

4、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根本目的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5、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六个更加”。

6、实现共同理想的必然趋势和最终目的:实现最高理想(共产主义)。

十三、“原则”、“原因”类。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原则: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管理。

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

3、发展两岸关系的原则: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4、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共同富裕。

5、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原则:集体主义。

6、中华文明历经沧桑,饱受磨难,却绵延不断,历久弥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十四、“前提”类。

1、两种制度的前提是:一个中国。2、改革和发展的前提:稳定。3、依法治国的前提:有法可依。

十五、“保证”、“保障”

1、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政治保证:四项基本原则。

2、物质文明发展的政治保证和法律保障是:政治文明。

3、物质文明发展的精神(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是:精神文明。

4、搞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5、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十六、“重要”、“重点”类。

1、搞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2、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3、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4、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体所有制。

5、中华民族生命肌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精神。

6、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是:依法行政。

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非公有制经济。

8、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诚实守信。

9、获得成功的重要途径:增强自身实力。

十七、带有“一”的知识点:

1、一个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一个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

政治知识点总结的重要性篇十五

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有法可依是依法治国的前提;有法必依是依法治国的中心环节;执法必严是依法治国的关键;违法必究是依法治国的必要保证。

对政府的要求: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

对公民的要求:人人都要自觉学法守法用法,依法维护国家利益,依法规范自身行为。

二、为什么说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1)从内容上看,宪法规定了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

(2)从效力上看,宪法具有的法律效力。

(3)从制定和修改的程序看,宪法比普通法律更严格。所以说,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三、在行使监督权等政治权利的时候应注意什么?

(1)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正确行使权利。

(2)应该实事求是,以事实为依据,如实反情况。

(3)投诉和举报时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

(4)不能采用贴_、聚众闹事等方法。

四、怎样维护国家安全?

(1)保守国家秘密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2)发现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应及时向国家安全机关或公安机关报告。

(3)配合国家安全机关工作,为国家安全机关执行公务时提供便利条件和协助。

(4)树立国家安全意识,自觉关心、维护国家安全。

五、怎样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

(1)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起来。

(2)在实际工作中牢牢把握“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大局。

(3)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改革是动力,发展史硬道理,稳定压倒一切。

政治知识点总结的重要性篇十六

(一)标志。

1、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依法治国。

2、一个国家主权和尊严的标志:国旗。

3、主权国家的标志和国家威严的象征:国徽。

4、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生产工具。

5、原始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石制工具。

7、私有制在社会上确立的标志:土地成为私有财产。

8、奴隶社会形成的标志,也是人类进入阶级社会的标志:奴隶制国家的建立。

9、奴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金属工具在生产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10、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文字的出现。

11、封建社会形成的标志:封建国家的建立。

12、封建社会生产力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的标志:冶铁技术的发展。

13、世界近代史开端的标志: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4、资本主义社会形成的标志:资产阶级国家政权的建立。

15、工业革命的标志: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

16、工业革命完成的标志:用机器制造机器。

17、第二次科技革命的主要标志:电力的广泛应用。

18、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主要标志:电子计算机、原子能的发明和应用。

19、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20、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开端的标志:五四运动。

22、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依法治国。

(二)基础。

1、实现权利的基础:义务。

2、国家机构产生的基础:人民选举。

3、未成年人保护的基础:家庭保护。

4、国家和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国家领土。

5、人类社会的基础:生产劳动。

6、生产关系的基础:生产资料所有制。

7、产生国家的基础:阶级对立。

8、脑力劳动者任何成就归根到底建立的基础:广大体力劳动者的劳动。

9、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

10、封建等级制度的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

1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基础:小手工业者的分化。

12、资本主义社会大生产的基础:机器大工业。

13、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基础: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

14、资本主义民主的基础:资本主义私有制。

15、资产阶级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基础:资本主义私有制。

16、中国社会主义建立的基础:经济极端落后。

17、人类生活和生产的物质基础:自然资源。

18、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经济建设。

19、全国人民团结奋进的共同政治基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20、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商品生产和流通起基础性调节作用的:市场。

21、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社会主义公有制。

2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人民当家作主。

23、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发展教育和科学。

24、实现现代化,基础在:教育。

25、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核心和基础: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三)根本基本。

1、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

3、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

4、我国的根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

5、我国的根本任务: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6、履行义务的基本要求和集中体现:守法。

9、既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又是公民的基本义务:劳动、受教育。

11、人民参加国家管理的一项最基本的政治权利: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12、生产力的基本因素:生产资料、劳动者(生产工具、劳动对象、劳动者)。

14、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同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

15、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生产过剩。

16、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根本动机:千方百计追逐剩余价值。

17、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农民阶级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

18、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19、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0、我国的最基本国情: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1、我国的基本国策:计划生育、对外开放。

27、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四)目标。

1、依法治国的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5、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6、实现共同理想的必然趋势和最终目标:实现最高理想。

7、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目标: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公民。

(五)本质实质。

1、犯罪最本质的特征:犯罪是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

2、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从事生产劳动。

3、国家的本质:在阶级社会,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4、奴隶制国家的本质:奴隶主阶级统治奴隶阶级的工具。

5、封建制国家的本质:地主阶级统治农民阶级的工具。

7、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维护资产阶级利益和统治的工具。

8、资本主义民主的实质:资产阶级享有的民主。

10、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本质特征:生产资料公有制。

(六)目的。

1、人民法院适用刑罚的目的:预防犯罪和减少犯罪。

2、原始社会末期出现的商品生产的目的:交换。

3、资产阶级革命的目的:推翻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政权。

4、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根本动机:千方百计追逐剩余价值。

5、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6、改革的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7、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生产目的:满足全体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

(七)制度。

1、我国的根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

2、实现资本主义民主的重要政治制度:议会制度、选举制度、政治制度。

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4、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5、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6、我国的政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八)矛盾。

1、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之间的矛盾。

2、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

3、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4、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同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

7、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矛盾和斗争。

(九)核心。

1、依法治国的核心:依宪治国。

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部分:思想道德建设。

4、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核心:为人民服务。

(十)保障。

1、国家长治久安的保障:依法治国。

2、社会主义道德实现的保障:社会主义法律。

3、公民权利的立法保障:宪法和法律。

(十一)特征、特点。

2、法律最主要的特征: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3、我国公民权利和自由的特点:平等、广泛、真实。

5、犯罪最本质的特征:犯罪是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

6、义务教育的基本特征:强制性、普及性、免费。

7、生产劳动的主要特征:制造工具。

8、采集和渔猎的生产方法的特征:搜集天然食物。

14、资本主义民主的重要特点:狭隘性和虚伪性。

15、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主要特征:垄断占统治地位。

16、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生产过剩。

18、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生产资料公有制。

(十二)关系。

1、道德和法律的关系:

(1)共同点:都是人们的行为规范,都约束人们的行为。

c、调整对象和范围不同。道德所运用的范围几乎涉及到人们在社会生活、社会活动中的一切行为,违反道德的思想、品德和行为的动机也会受到舆论的批评。法律则只调整人们的行为,没有行为表现的思想活动就不属于法律调整的范围。

2.社会主义道德和社会主义法律的关系。

(1)社会主义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有着共同的目标――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促进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向前发展。因此,它们有着互相配合、互相促进、互相补充的关系。

(2)社会主义法律,将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加以确认,并规定为人们必须履行的法定义务,保障了道德的实现。

(3)社会主义法律对道德建设起促进作用。因为法律的强制力一方面表现在对违法行为进行处理和制裁,可以使人们明确而具体地认识到国家保护什么,反对什么;另一方面又表现在对先进行为、对保护人民利益和国家财产做出贡献的公民进行表彰和奖励。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以榜样来引导人们行为,弘扬正气,压制邪恶,必然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准。

(4)社会主义道德可以促进社会主义法律的实施。人们的道德水准提高了,不但自己会自觉地遒纪守法,而且能以主人翁的态度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勇于同一切违法现象作斗争,使一切违法行为在社会舆论中处于十分孤立的地位,并得到及时的揭露和有力的抵制。

3、宪法和普通法律的关系:

(3)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不同。宪法制定和修改的程序比普通法律更为严格。

4、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权利和义务是一致的。

(1)首先,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里,人民既是国家的主人,又是国家的建设者,因此人民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同时承担着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重要职责。

(2)其次,权利和义务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权利是履行义务的前提,只有保证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和自由,才能调动公民履行义务的积极性;义务是实现权利的基础,公民只有自觉履行义务,为社会、国家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为维护社会稳定,搞好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才能为充分享受权利和自由,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社会环境。

5、一般违法和犯罪的关系:

(1)一般违法和犯罪是有区别的。犯罪是违法程度达到触犯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严重违法行为。一般违法是违反其他法规,应当受到行政处罚或民事处罚的违法行为。

(2)但违法和犯罪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违法和犯罪只有违法程度的区别,其本质是相同的,都是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都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在现实生活中,犯罪往往都是从违法开始的。

6、犯罪和刑罚的关系:刑罚与犯罪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犯罪是适用刑罚的前提,刑罚是犯罪的法律后果。

7、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平等、团结、互助。

8、生产关系三方面内容之间的关系:这三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是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其中,生产资料归谁所有是基础,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其他两个方面。

9、奴隶主和奴隶的关系:赤裸裸的剥削和被剥削关系(占有关系)。

10、地主和农民之间的关系:明显的剥削和被剥削关系(依附关系)。

11、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关系:隐蔽的剥削和被剥削关系(雇佣关系)。

12、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无产阶级领导革命所必然经历的两个不同性质的革命阶段,两者之间具有必然的联系。在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以后,就必然进一步开展社会主义革命,消灭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13、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关系: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有机整体,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是互相促进的,两者都是为了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

14、社会主义低级阶段和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关系:

15、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的关系:最高理想和共同理想都是崇高的社会理想,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

实现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必要准备和必经阶段。建立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过程,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则更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艰苦奋斗。共同理想的实现,正是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创造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

实现最高理想是实现共同理想的必然趋势和最终目标。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低级阶段,社会主义发展的最终目标和必然趋势是实现共产主义。我们现阶段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也就是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

政治知识点总结的重要性篇十七

1、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2、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决定作用: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

3、文化创新的作用和意义:

(1)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

(2)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4、文化创新的途径

(1)根本途径(实践):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基础。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基本途径之一(古今):文化创新必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努力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3)基本途径之二(中外):加强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做到博采众长。学习、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文化成果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4)坚持正确方向,反对错误倾向:文化创新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今)与传统文化(古)、民族文化(中)与外来文化(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政治知识点总结的重要性篇十八

教育的目的,是替年轻人的终生自修作准备。

――r.m.h.

创造人的是自然界,启迪和教育人的却是社会。

――别林斯基。

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

――马卡连柯。

教育之于心灵,犹雕刻之于大理石。

――爱迪生。

母亲是英勇无畏的,当事情涉及到她所诞生的和她所热爱的`生命的时候。

――高尔基。

上帝不能处处都在,于是他便创造了母亲。

――谚语。

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

――米尔。

对双亲来说,家庭教育首先是自我教育。

――克鲁普斯卡娅。

孩子还小时,给他们深根;等他们长大了,给他们翅膀。

――印度谚语。

你知道用什么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这个方法就是对他百依百顺。

――卢梭。

有小孩的父母,即使对家畜等,也不可使用粗野的语言。

――木村久一。

文章来源:

个人转载本站内容,请务必保留上面文章来源信息!任何媒体未经许可不得任意转载!

政治知识点总结的重要性篇十九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文化对人有哪些影响?

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3、文化对人的影响特点

(1)潜移默化的影响:

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能够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情操上的陶冶,提高人的审美水平、道德素养。这些文化影响既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发生,又是人们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的结果。因此,要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

(2)深远持久的影响:

文化对人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4、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在长期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是各种文化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5、优秀文化塑造人生

(1)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2)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优秀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而由此产生的精神力量,往往历久不衰,激励人们不断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3)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符方面得到全面提高。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物质生活需要逐步得到满足,优秀文化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作日益突出。

6、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

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过程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

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也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过程。

政治知识点总结的重要性篇二十

(1)传统习俗的继承:

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2)传统建筑的继承:

建筑是立体的文化,凝固的艺术,一个民族的建筑无不体现其民族文化的特征和色彩。

(3)传统文艺的继承:

文学艺术,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

(4)传统思想的继承

中国传统思想,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影响。

2、传统文化的特点:

(1)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容又能够因时而变。

(2)传统文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对形成本民族的性格、心理、道德等特征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是维系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3、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能适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所以,传统文化的内容应与时俱进。

4、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意义

(1)从民族、国家、社会的角度来看,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社会才能发展进步。

(2)从个人角度来看,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自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

5、继承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6、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1)继承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2)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7、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1)、社会制度的更替会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2)、科学技术的进步会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自古以来,科学技术中每一项重大发现和发明都推动了人类社会的经济、文化的发展。(例如:当代信息技术)

(3)思想运动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思想运动往往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不同思想在思想运动中相互激荡,不但催生着社会变革,也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4)、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政治知识点总结的重要性篇二十一

摘要:应用文献资料法分析教育科研的重要性,研究得出:开展教育科研是教育形势发展之所需,学校可持续发展之所需,教师行业发展之所需。所谓教育科研,是指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教育教学的问题为研究对象,以科学方法为依托,以探素质教育规律、指导教育时间为目的的一种创性的认识活动。

关键词:教育科研;学校;教师;重要性。

要科学全面地理解教育科研的深刻内涵,须理解“科学理论”主要是指马克思主义原理和现代教育理论;“教育问题”是指教育领域客观存在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种种矛盾和疑难;“科学方法”指认识自然或获得科学知识的程序或过程;“教育科研目的”是探索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教育科研的本质是一种“创造性的认识活动”,教育科研不是简单重复的劳动,而是一种脑力劳动,需要发挥教师创造性的思维,教育科研的对象是针对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目的是着眼于改进教育教学工作,途径是教师经常性的反思和总结,过程是实施有效的分享与合作。

1.开展教育科研之必要。

1.1教育形势发展之所需。

首先,世界教育形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当今国际呈现出政治多元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人生学习化的鲜明特征。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已来临。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更为丰富多彩。其次,中国教育发生了深刻变化。当前的中国教育还面临着许多热点和难点问题:“两基”的巩固和提高、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教育优质发展、教育和谐发展、减负增效、德育有效性、课程改革、素质教育、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从“上学难”到“上好学”等。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战。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教学形式、学习方式、阅读方式、师生关系、评价方式等都发生了变化,基本上形成了“处处是学习之地,人人是学习之人,时时是学习之时”[2]的格局。第三,学校和课堂发生了深刻变化。第四,教育的对象发生了深刻变化。现在是独生子女时代,留守儿童、农民工子女、单亲家庭子女都比以往任何时候多。由上可知:教育的外延大大扩展了,其内涵更加丰富了,目的更加明确了,功能更加增强了。而教育观最大的变化是“办学以教师为本,育人以学生为本”思想的确立。教书育人的教师,只有不断地加强学习和研究,了解世界和中国教育发展变化和形式,才能赶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也才能做好教育教学的工作。

1.2学校可持续发展之所需。

学校发展有三件法宝:一是抓风气,二是抓规矩,三是抓科研。教育科研是学校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具有先导性、基础性的作用。“学校只有教育科研为先导,才能是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顺应改革的潮流,才能办出特色和水平,也才能可持续发展”。[3]一个课题可以成就一所学校,教育科研能给学校带来教育的春天。一所学校如果不搞教育科研,那是上不了档次的,也是办不出特色的。有人说,不搞教育科研的学校是不完善的学校,不重视教育科研的领导是不称职的领导。

1.3教师专业发展之所需。

教师发展研究,不仅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实在的行动。教师就在教育研究的现场,教师就是最佳的研究者。教育科研是提高教师生命质量的一种手段,应该成为教师的内在需求。没有科研传统的教师,工作常常是机械和重复的。作家梁遇春曾写文章嘲弄说,很多教师就像是知识的贩卖店,一本讲义用十几年,就那么点知识贩卖了一遍又一遍。不做科研,不研究学生,每天疲于奔命,没有创新的教师确实只是知识贩卖店里面无表情、枯燥乏味的伙计。我们现在很多人都是这样,工作繁重、重复、机械。毫无乐趣可言,这是现代人的生存困境,是生命的异化。我们教师也同样面临着这样的困境,怎么摆脱这种困境,对于教师来说,教育科研是一剂良药,科研可以使我们不断创新,使我们乐在其中,使我们提高生命的质量。

考察任何一位优秀教师、名师以及教育家,我们都会看到,科研在教育实践、教育生涯中有着非常重要、不可或缺的地位和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科研丰富了他们的内涵,是科研改善了他们的行走方式,是研究优化了他们的生命状态,是研究是他们不断走上了事业的高峰。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该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研究工作对教师来说,并不是什么神秘莫测和高不可攀的东西”,“教师的劳动是一种真正的创造性劳动,它是根本接近于科学研究的”。教育家鲍林也说:“如果一个人在进行教育的同时也进行研究,那么他的教学效果一定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我国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说:“人一旦从研究的角度来看待他的本职工作,那么无论他的工作多么平凡,都会有无穷无尽的研究价值,同时也就有无穷无尽的乐趣”。“不是生活中缺少科研内容,常常是我们自己缺乏发现科研内容的能力”。研究是生命的支柱,我现在取得的'一点成绩都是我研究探索的结果。我研究教书,创立了语文课堂教学‘六步教学法’,交给学生若干种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我研究育人,构建了丰富的班主任工作经验,培养了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我研究管理,创立了科学民主的学校管理、班级管理的经验;我研究人生,构建了一整套享受人生快乐的学说”。钱伟长校长也叮嘱教师:“你不上课,就不是老师;你不搞科研,就不是好老师。教师是必要的要求,不是充分的要求,充分的要求是科研。科研反映你对本学科清楚不清楚。教学没有科研作为底子,就是一个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所以,有教师说,不进行教育科研的教师,不可能真正尝到当教师的乐趣,并成为真正出色的教师。教师有三项职责:教书、育人、科研。其中,教书是中心,育人是目标,科研是基础。教师要深入研究教育教学中的经验和问题,扬长避短、改进工作,实现向科研型教师的转变。

2.教育科研的力量――结束语。

教育科研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教师专业成长最便捷的一条途径。教育科研的力量是巨大的!一所学校要发展,首先得确立发展思路,依法治校、人才强校、质量立校、民主理校、科研兴校、特色名校、效果活校、品牌亮校、文化润校。法律法规是学校发展的基本底线,师资是学校发展的第一资源,质量是学校发展的永恒主题,民主是学校管理的一大法宝,科研是学校发展的源头活水,特色是学校发展的代名词,改革是学校发展的强调动力,品牌是学校发展的形象代言,文化是学校发展的核心灵魂。学校要想办好,办出品牌特色,必须重视教育科研。教育改革,科研先行;学校发展,科研引领;教师成长,科研伴随;学生成才,科研指导。教育与科研紧密相连。教学与研究是教师职业生命的两条腿,缺一不可;反思与研究是教师的一种专业的生活发式和职业发展的内在需求。有了教师的成长发展,才会有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科研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教育科研是教师的成才之路,让学校教育科研亲近每个教师。(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蒋国平.做课题并不难[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1.

[2]汪霞.发达国家义务教育发展现状[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12.

[3]刘析.现代国外教学思想与我国体育教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10.

政治知识点总结的重要性篇二十二

6.只有受过教育的人才是自由的。——爱比克泰德。

7.师者,人之模范。——杨雄。

8.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前苏联)马卡连柯。

9.有了真正的方法,还是不够的;还要懂得运用它。——(英)狄德罗。

10.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苏格拉底。

11.妇女教育的不可动摇的目的就是养育子女。——希特勒。

12.即使是普通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法)爱尔维修。

13.一个人只能为别人引路,不能代替他们走路。——(法)罗曼·罗兰。

14.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第斯多惠。

16.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法)卢梭《爱弥儿》。

18.用殴打来教育孩子,不过和类人猿教养它的后代相类似。——马卡连柯。

20.即使是普通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法)爱尔维修。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