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红楼梦的文学魅力范文(2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2-03 11:43:02 页码:14
红楼梦的文学魅力范文(20篇)
2024-02-03 11:43:02    小编:曼珠

总结是学习的目标,通过总结可以检验和巩固我们的学习成果。6、提炼出关键信息是一篇完美总结的关键。以下是一些精选的总结范文,通过阅读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总结的要领和方法。

红楼梦的文学魅力篇一

今天我读了一篇使我感受特别深的文章,叫《真实也是一种魅力》。

讲的是:我去找工作,但是许多天过去了,还是没有一家公司招收我,理由不是说我的个子太低,就是说我以前的成绩不好。我听了,心就像被鞭子抽了一样,但还是强忍着眼泪,继续一家一家的找。有时,灰心的我,甚至想着像其他同学那样,如法炮制几份证书或几篇文章,让自己的自荐表丰满起来,让对方过目不忘,但我不习惯,有时更会感到恐慌。几经波折,一所中学终于给我带来了希望,那里的校长让我第2天上午10点来,但我却迫不及待了,那天上午7点便来了,我静静的等待着,终于到我了,我把自己真实、活泼的一面介绍了出来,不知怎么了,就这样,我当场就被录用了,没有笔试也没有演讲。

在这篇文章里,有一句话让我记忆深刻,是:“真诚地敞开心扉,才能找到通往成功的道路!”是啊,荀子曾说:君子养心莫善于诚。但在当今的社会上,复杂多变,竟争激烈。人与人之间早已多了一份隔阂,多了一份虚伪,多了一份欺骗,而少的则是每个人不可少的品质――真诚。当然了,一个不能真诚待人的人,也绝不可能得到真诚的回报与真诚的友谊。

同学们,我们要学会“以诚感人者,人亦以诚而应”人与人之间应当互相以诚相待,才可获得发自内心深处的快乐与感动。

红楼梦的文学魅力篇二

孙悟空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中的一个主人公。他有通天下地的神通,还有七十二般变化,可以变成苍蝇,蜜蜂,水蛇,老鼠等等。

他大闹天宫时,表现出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这种性格使他能够护送唐僧去西天取经。在《西游记》的一些故事里,体现了他独特的魅力。比如说,在狮驼城时,三个妖怪使用调虎离山计抓走了沙僧,八戒和唐僧,唯独孙悟空逃离了魔掌。三个妖怪中的三魔又献了一计:‘把唐僧关在锦香亭的铁柜里,再让小妖们满城议论唐僧已经被吃了。孙悟空闻得此言,一定会走,到那时候,我们再慢慢吃唐僧。”果然,孙悟空得知师傅被吃了,心中万分悲切,去雷音寺找如来诉苦,又请如来降了妖怪。妖怪被降后,孙悟空又找妖怪还他师父,妖怪只好把铁柜打开,放唐僧出来,孙悟空见师父安然无恙,有说不尽的喜悦。从这个故事,我看到孙悟空对师父的忠诚,并懂得“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这个道理。

有一次在平顶山莲花洞,师徒四人遇难,孙悟空巧用分身法,偷了妖怪的宝贝,制服了银角大王,后来又与太上老君一道,降服了金角大王,使师父和师兄脱离危险。

红楼梦的文学魅力篇三

此回借黛玉进入贾府,通过她一路目中所见,耳中所闻,不仅详尽描写了荣宁二府的格局布置,亦即人物的活动环境,而且第一次生动刻画了贾母、贾氏三姐妹、凤姐、邢王夫人,宝玉黛玉等好几个主要人物,因此可以说“这方是正文起头处,此后笔墨与前两回不同”(甲戌本脂批)。

从艺术结构来看,此回情节的设计同样体现了作者的匠心。如果说第二回“演说荣府”仅仅只是通过冷子兴的口头叙述,使读者对荣宁二府的主要成员及其相互关系有一个大概的了解;那么此回则是通过具体生动的艺术描写,使几个主要人物以各自不同的声音笑貌,栩栩如生地走到了读者的面前。这也就是脂批所云“画家三染法”中的第二次皱染,经过这次皱染,几个主要人物便耀然于读者心中眼中了。

知是她外祖母。方欲拜见时,早被她外祖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这可谓是如见如闻,活现于纸上之笔,也是所谓“颊上三毫”,传神得力。其他如写凤姐出场、宝玉出场,也都是为人所称道的文字。

(二)《凤姐出场》赏析。

黛玉刚进贾府,正和贾母等谈论着自己的体弱多病和吃药等事,“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未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来者是谁,作者没有马上交代;但这一声正好像戏曲舞台上角色未出场,先从后台送出一声响亮的“马门腔”,它先声夺人,一下子就把来者的三魂六魄给拘定了。真所谓“未写其形,先使闻声”,作者在没有正面描写人物的笑语声,传出了人物内在之神。

随着后台这一声,一个浓妆的少妇出场了。作者接着用重笔浓彩描绘了其外形特征:“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褃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这里,前十数句关于凤姐衣着和外貌的描写,是细腻的工笔画,是实写,而最后两句则是充满了空灵之气的写意画,是虚写;虚实结合,一个有生命的贵族少妇形象合眼如见。

但作者到此还没有交代这位少妇是谁。接下去我们先是听到贾母的介绍:“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这一介绍虽然体现了这位浓妆少妇的性格特征和贾母对她的宠爱,但依然使黛玉不得要领。最后众姐妹告诉黛玉:“这是琏嫂子”,黛玉这才想起昔日听母亲说过的情况,而王熙凤这个名字才最终交代了出来。

凤姐一出场,满屋内便只有她一个人的说话声。她先是赞美黛玉“标致”,顺手就恭维了贾母;接着又为黛玉幼年丧母伤心拭泪,以此来讨取贾母的欢心;等到贾母责备她不该说这些伤心话来招她时,她又“忙转悲为喜”,自责“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然后又以当家少奶奶的身份,一面安顿黛玉,一面吩咐婆子们……至此,读者先闻其声,再见其形,再知其名,再睹其种种表演;出现在读者面前的王熙凤,自然就不再是一个抽象的名字,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了。凤姐的出场前后作如许皱染,后文焉得不活跳于纸上!

(三)《宝玉亮相》赏析。

紧接着凤姐出场之后,又接写了宝玉出场,“一语未了,只听外面一阵脚步响,丫环进来笑道:‘宝玉来了!’黛玉心中正疑惑:‘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心中想着,忽见丫环话未报完,已进来了一位年轻的公子……”

乍一看,这段描写似和凤姐出场出于同一机轴,都是通过了黛玉的耳中所闻、心中所思和目中所见,都是所谓“未写其形,先使闻声”。但实际上作者是有意识地把这两个人物的出场加以对比描写,使之“相映而不相犯”(甲戌本脂批),这正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

凤姐出场,“一语未了”,黛玉听到的是“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的笑语声,这一声可谓先声夺人,一下子就把凤姐的三魂六魄给拘定了。而宝玉出场,“一语未了”,黛玉听到的首先是“外面一阵脚步响”,接着是丫鬟的回话声。“一阵脚步响”,说明来者是个年青的男性(古代女性走路不可能发出脚步响),且是贾母前受宠爱的人(否则不敢如此大胆放肆),这就非常切合宝玉的身分地位;丫鬟的回话声,一开始就点明了来者系谁,这和凤姐出场时直至最后才讲出姓名来正好前后相映。因此,虽然同是“未写其形,先使闻声”,但同中又有异,且通过了所闻之声的不同,显示了人物身分性格的差异。如果把这两个人物的出场描写调换一下,凤姐出场是听到“一阵脚步响”,宝玉出场是听到“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的笑语声,那就从根本上失却了这两个人物之神。

不仅如此,两人出场时在黛玉心中所引起的反映也不相同。凤姐出场,黛玉心中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这里,黛玉的心中所思和以后的目中所见是一致的。而宝玉出场,黛玉心中正疑惑着:“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黛玉的心中所想和实际的宝玉正好适成反照。在此之前,黛玉早就听得母亲说过,二舅母生有个表兄,乃“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外祖母又极溺爱,无人敢管”;她本人入府后,又听王夫人亲口嘱咐:宝玉乃是家里的“混世魔王”,“嘴里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只休信他”;一直到宝玉出场前夕,在黛玉心中所唤起的都是这样一种印象。这种在人物出场前一再加以贬抑的手法,一方面造成了一种强烈的悬念,使读者产生必欲看个究竟的愿望,正如脂批所云:“不写黛玉眼中之宝玉,却先写黛玉心中已毕有一宝玉矣,幻妙之至。只冷子兴口中之后,余已极思欲一见。及今尚未得见,狡猾之至。”(甲戌本)同时,它又和后面黛玉实际的目中所见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从而更衬出了宝玉的神采风韵,脂批所云“这是一段反衬章法”(甲戌本)者是也。如果说凤姐的出场是以先声夺人取胜,那么宝玉的出场则是以强烈的悬念和反差见长。

(四)《乱判命案》赏析。

贾雨村刚到任上,就有一件人命官司详至案下:金陵一霸薛蟠为争买被拐卖的香菱,纵容豪奴打死了冯渊,贾雨村在审理此案的过程中,从门子处得悉其中利害,便徇情枉法,胡乱判断了此案。此回情节之设,一方面是出宝钗之需要,同时亦是为揭露世途之黑暗。特别是其间通过门子之口所提出的一纸“护官符”,对揭露封建官场的黑暗腐朽有着深刻的典型意义。

门子告诉贾雨村:“如今凡作地方官者,皆有一个私单,上面写的是本省最有权有势,极富极贵的大乡绅名姓,各省皆然;倘若不知,一时触犯了这样的人家,不但官爵,只怕连性命还保不成呢!所以绰号叫作‘护官符。’金陵一省的“护官符”即为四句谚俗口碑,下面并注有其始祖官爵并房次: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宁国荣国二公之后,共二十房分,除宁荣亲派八房在都外,现原籍住者十二房。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保龄侯尚书令史公之后,房分共十八,都中现住者十房,原籍居八房。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都太尉统制县伯王公之后,共十二房,都中二房,余在籍。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紫薇舍人薛公之后,现领内府帑银行商,共八房分。

这里,小说借一纸“护官符”,提出了贾、史、王、薛四个典型的封建家族,它们上通朝廷,下结州县,盘根错节,连络有亲,一损皆损,一荣皆荣,扶持遮饰,俱有照应,相互结成了一张庞大而错杂的封建关系网。四大家族之一的薛家“呆霸王”薛蟠打死人命而被贾雨村“就中维持”这一具体事件,就相当典型地说明了这一点,这正如戚本的一首回前诗所指的:“请君着眼护官符,把笔悲伤说世途。”此回于抨击封建吏治实是重要的一笔。

此外,甲戌本在门子介绍“这四家皆连络有亲,一损皆损,一荣皆荣”的正文旁,又有行侧批云:“早为下半部伏根。”这实即提醒读者:四大家族的“荣”、“损”乃是一部小说之“根”,《红楼梦》的下半部就是围绕了这条“根”而展开的。所谓“荣”、“损”,亦即兴衰,这为我们理解小说是写封建家族兴衰史也提供了启示。总之,这一回亦如前五回的其他几回一样,在《红楼梦》的艺术结构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五)《宝钗扑蝶》赏析。

此回情节作者通过对人物性格的刻划及行动的描绘,生动、形象地再现了人物活动的场面,为我们展现了一幅不可多得的仕女画。

文中描写那宝钗一路逶迤来至潇湘馆,想找黛玉一起来玩,“忽然抬头见宝玉进去了,宝钗便站住低头想了想:宝玉和林黛玉是从小儿一处长大,他兄妹间多有不避嫌疑之处,嘲笑喜怒无常;况且林黛玉素习猜忌,好弄小性儿的,此刻自己也跟了进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想毕,抽身回来。这里,作者通过对宝钗内心活动的描写,显示了宝钗处事的谨慎和考虑问题的精细周密。这和宝钗平和、稳重的性格是十分相契的。但是,宝钗的性格又不是单一的,接着作者写宝钗“刚要寻别的姊妹去,忽见前面一双玉色蝴蝶,大如团扇,一下一下迎风翩跹,十分有趣。宝钗意欲扑了来玩耍,遂向袖中取出扇子来,向草地下来扑。”这段描写,使人物的性格显得丰满,因宝钗虽是平和稳重,但毕竟是个少女,少女那种天真活泼的情趣,也会在她身上表露出来。

从作者对宝钗扑蝶的细节描写来看,作者先写那“一双蝴蝶忽起忽落,来来往往,穿花度柳,将欲过河去”。将蝴蝶飞舞时的形态,描写得十分逼真。这不仅为我们增添了绘画美,而且十分自然地引出了人物活动:“宝钗蹑手蹑脚的,一直跟到池中滴翠亭上,香汗淋漓,娇喘细细。”这样的人物行动描写,不仅显得真切、动人,而且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

(六)《黛玉葬花》赏析。

此回写黛玉因将晴雯不开门一事错疑在宝玉身上而独自悲泣。至次日,又恰遇饯花之期,众姐妹在花园内玩耍,唯独黛玉却因满地落花,勾起无限伤春愁思,因把那些残花落瓣去掩埋。由不得感花伤已,随口念了几句,不想宝玉听了竟恸倒在山坡之上。

这是一段充满诗情画意的情节场面描写,其新意有三:其一,是借葬花之举渲染伤感的气氛,这不仅别出心裁,而且对表现黛玉这样一位闺阁千金的伤感之情是十分贴切的。其二,以黛玉吟诗来抒发其内心的孤独和伤感,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畸笏叟曾作批语曰:“余读葬花吟,凡三阅,其凄楚感慨令人身世两忘,举笔再四,不能加批。”其三,以宝玉作陪衬,更加突出了黛玉的悲伤,作者写宝玉因听了黛玉的诗而恸倒在山坡上,这虽是淡淡的一笔描写,但却比直写黛玉更有感染力。

从情节结构来说,作者在描写宝钗扑蝶之后,接着又写黛玉葬花,这对于表现宝钗和黛玉的性格特点来说,正好起到了相互映衬的作用。这两段都是十分典型的情节描写,宝钗扑蝶,作者通过宝钗喜悦之情的描写,显示了她平和、开朗的性格特点。而黛玉葬花,则通过悲伤气氛的描写,表现了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特点。这样的对比,使宝钗和黛玉的性格特点表现的更加生动、鲜明,使人读后难以忘怀。

(七)《筵席笑声》赏析。

刘姥姥事先受了嘱咐,为了“哄着老太太开个心儿”,在宴会上故意出洋相,逗得大家哈哈大笑。这是一段十分精彩的描写,最难得的是曹雪芹写大家都在笑,但笑得各不相同,笑得非常个性化,笑得很合乎人物的身分地位、性格心理,及至年龄和体质状况。

当贾母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同时自己“鼓着腮帮子不语。”众人听她这几句话,看她这副可笑的模样,“上上下下都哈哈大笑起来”。“湘云掌不住,一口茶都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只叫‘嗳唷’!”小说写这两人最先作出这样的反映是很合理也是很真实的。这两位都是聪明过人的姑娘,但她们又不同,湘云颇有男孩儿豪爽不羁之风,所以她忍不住笑时就把口里不及咽下的“一口茶都喷出来”;黛玉则素来体质纤弱,所以气都笑岔了,肚子也笑疼了,于是“伏着桌子只叫‘嗳唷’!”但同样也是笑得肚子发疼的惜春,则是“离了坐位”,拉着她奶母叫“揉揉肠子”,因为年幼的惜春是有奶母在旁随时照顾的。

作者写“薛姨妈也掌不住,口里的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的茶碗都合在迎春身上”,也很形象生动,薛姨妈在座上是属于上一辈的人,连她也不能自持,竟象湘云姑娘那样,把口里的茶“喷了探春一裙子”;而被薛姨妈口里的茶喷湿了裙子的探春,又不由自主地笑得把手里的茶碗合在她姐姐迎春的身上,可见把迎春的衣服也弄湿了。这连续性的动作反映出人们笑得前仰后合,乐不可支。

写“宝玉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叫‘心肝’!”也极其简约而又准确地写了同这一老一小的神情动作,贾的欢乐心情和宝玉的撒娇神态,跃然纸上。至于写“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说不出话来”,更是传神之笔。王夫人想到这笑的一幕必定是出于凤丫头的促狭,但这既能博得婆婆和大家的欢乐,而又无伤大雅,也就不必深责,何况这时她自己也被笑的力量压倒了,所以她便只能“用手指着凤姐儿”而“说不出话来”。这种描写使人仿佛听到她的笑声,看到她的手势,还联想到她当时那种愉快的微妙的内心活动,把人物形象突现了出来了。

恩格斯是很重视小说“细节描写的真实”(《致玛·哈克奈斯》)的。他又说:“我觉得一个人物的性格不仅反映在他做什么,而且表现在他怎样做。”(《致斐·拉萨尔》)正因为曹雪芹绝不是一般地写他笔下的人物都在“笑”,而是具体地富有个性地写出人物各自在“怎样笑”,这就使得一段短短的细节描写,具有强烈的真实感、鲜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从而形成一种巨大的艺术吸引力和感染力,使读者对《红楼梦》里那次宴会产生了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八)《湘云醉眠》赏析。

宝玉过生日,恰巧宝琴、平儿、岫烟也是这天生日,因此虽然王夫人不在家,也不曾像往年热闹,但大家还是高高兴兴凑了分子,在芍药栏中红香圃三间小敞厅内,摆下宴席,给宝玉等人祝寿。而且,“正因为贾母、王夫人不在家,没人管束,便任意取乐”,众人猜拳行令,“呼三喝四,喊七叫八”,满厅中“红飞翠舞,玉动珠摇”。紧接着就引出一段充满诗情画意的妙文:“憨湘云醉卧芍药”。

这段文字不长,从小丫头笑喜喜走来报信,到湘云醒来吃了酽茶,衔了醒酒石,喝了醒酒的酸汤,不过四百余字,但却描绘了一幅有声,有色,有花香,有动,有静,有梦境和诗意的少女春睡图。山石僻处,青板石凳上,湘云醉卧花丛。空中弥漫着花香,一群蜂蝶闹攘攘的围着。这里是安祥宁静的花的世界。只有蜜蜂轻轻的嗡嗡声,湘云在梦中“唧唧嘟嘟”的说酒令声,最后是众人吃吃的笑声打破了周围的宁静和湘云的梦。这里是落英缤纷的花的世界,芍药花飞,洒在湘云酒醉的脸上和华美的衣襟上,连掉在地上的扇子,有一半也已埋在落花里。这是一个多么美的境界啊!这是有声的画,诗与画的结合,是一曲《睡美人》,也是曲《花之圆舞曲》。

美的图画中有美的意境,也有美的性格,醉眠花丛,香梦沉酣的正是也只能是热情爽朗,不拘礼节的史湘云,不是也不可能是林黛玉或薛宝钗。林黛玉只会葬花埋香,吟着伤感的《葬花词》。举止娴雅,品格端方的薛宝钗也不可能像史湘云这么浪漫。只有史湘云,只有吟着“萧疏篱畔科头坐,清冷香中抱膝吟”(《对菊》)和“且住,且住!莫放春光别去”(《如梦令·柳絮》)这样诗句的史湘云,才有这般豪爽的雅兴。也只有史湘云,才这样洒脱不羁。她是醉了,但不是酩酊大醉,颓然醉倒的。她只是有几分醉意,想纳凉避静,来到花丛;又怀着美好的诗情,用鲛帕包了芍药花瓣为枕,在青板石凳上躺下,不觉悠然入梦。在梦里还念念不忘说酒令,真是憨态可掬。“直饮到梅梢月上,醉扶归,却为宜会亲友。”这酒令也像她的心胸一样的清朗旷达。这梦是史湘云的梦,这意境也是史湘云的意境。曹雪芹不光是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的图画,也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美的性格,美的心灵。

1、《红楼梦》人物介绍。

2、《红楼梦》的人物关系及简介。

4、读《红楼梦刘姥姥进大观园》有感。

7、《红楼梦》属于全世界,却不属于曹雪芹。

8、《红楼梦》知识点汇总。

红楼梦的文学魅力篇四

《红楼梦》代表了我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成就,在此之前的文人小说都被认为是不入流的,知道《红楼梦》才让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真正有了一席之地;其次,书中包罗万象,不仅包括了服饰、民俗、建筑、饮食,更有做人处事之道、针砭时事之言、人际世故之法,简直就是一部人文民俗的百科全书;再者,其中包含的人物之多,关系之复杂,从世界文学是看来,也是罕见的;而且,作者的“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更是从感情方面是读者震撼,从而使其在为学史上有非常高的人气;何况,诱因作者曹雪芹未能完成整部书籍,他的朦胧色彩更是无数文学家追捧。总而言之,它在文学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高尔基语)。没有一部在艺术上称得上是成功的作品,不首先在语言上取得卓越的成就。《红楼梦》正是在这方面出色地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的优秀传统,同时又作了新的创造性的发展。

在中国文学史上,《红楼梦》虽然不是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小说,但却是第一部把白话文运用得最好的小说,白话文是口头语言,看上去好象比古奥典雅的文言文易懂、易学,其实并不容易;尤其是从口头语言到艺术语言,这中间还有一段艰辛的'锤炼过程。“五四”新文学运动兴起以后,白话文曾经是文学革命的一个重要标志。但最初出现在那一时期的白话文学,有的就象一个刚刚放足的女子,还显得行走不自如。有些欧化的句法,则似乎比古文还难懂。然而在这以前约一个半世纪,用白话文写成的《红楼梦》,却已经达到那样纯熟、那样富有艺术魅力的境地,直到今天仍然不失为楷模;这实在不能不惊叹曹雪芹作为一位语言艺术大师的巨大力量。

《红楼梦》在语言上的特色,主要表现为明畅、纯练,富于表现力。但它明畅而不流于浅露;纯练却又无刻削之痕。至于它的表现力,也不是呈现于辞句的表面,而是常常深含在内里。它用笔平实,往往好象是不经意地随手写来,既显得自然流泻,然而又时见波澜生于腕底。它着墨深细,层层皴染,然而却不显得琐碎和繁复。

还有值得注意的是:白话文虽然是构成这部小说的基础,但它同时也吸收了中国优秀的古典散文、诗歌等文言文的精髓,并创造性地把古文那种行文布局、叙事状物的精炼笔法,溶化到作品里。无怪前人曾把《红楼梦》与《左传》、《史记》、《汉书》并称,赞道:“足与二十四史方驾”,“非寻常史家所及”。至于《红楼梦》的文采辞章,得力于《离骚》等中国古典诗歌之处,就更加显而易见了。此文在一开始曾说,《红楼梦》出现在十八世纪的中国封建社会是一个“奇迹”,这不过是极言《红楼梦》成就之高罢了。其实,时间所给予的这种安排还是有它的道理的。只有当中国文学发展到十八世纪,诗、文、戏曲,特别是小说提供了一系列的创作经验以后(其中也包括失败的经验,如曹雪芹所指责的才子佳人小说),曹雪芹才有可能写出一部继往开来而又打破传统的《红楼梦》。同时,也只有当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末世”,生活向文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责任。

红楼梦的文学魅力篇五

《红楼梦》是我国18世纪的一部著名长篇小说。由于其深厚的文化历史内涵和高超的艺术成就,成为我国文学领域的经典作品,享有崇高的地位。它对于研究我国的文学艺术、历史文化都具有极高的价值。这部着作现在已经有各种文字的译本。就《红楼梦》的英文译本来看,现在主流的译本有共有7种,本文笔者就霍克斯对于《红楼梦》的第二十八回的翻译,管窥蠡测,略探其翻译风格。

一、译者简介及《红楼梦》英译概况。

大卫?霍克斯是英国著名汉学家亚瑟?韦利(arthurwaley)的学生,1948年至1951年曾在北京大学做过研究工作。1955年以论文《楚辞的年代及作者考》获得博士学位。曾任牛津大学万灵学院研究员,中国文学教授。霍克斯在进行《红楼梦》的英译翻译的时候把《红楼梦》的一百二十回分为五卷。第一卷出版于1973年,名为“黄金时代”,共二十六回;第二卷名为“海棠社”,包括了从二十七回到五十三回;第三卷是从五十四回到八十回,名为“预兆”;标题为“泪债”的第四卷包括十八回。最后的二十二回构成了霍译本的第五卷,标题为“梦醒了”。

二、赏析霍克斯的翻译(下简称霍译本)。

1、霍译本中语言的运用在语言运用这个层面上,古今中外的译家们都提出过各自的见解,如严复先生的“信、达、雅”,刘重德先生的“信、达、切”,鲁迅先生的“兼顾两面”论,钱钟书先生的“化境”,以及英国学者泰特勒的三原则和美国学者奈达博士的“对等”原则。但对于文学翻译来说,仅仅忠实与通顺是不够的,其目标是全面再现原文的审美意义。这样的目标决定了译者的翻译过程也是创作文学作品的过程。霍克斯在对《红楼梦》进行翻译的时候特别注重细节方面的理解和把握,在选词上能够通过使用恰当的词语来描述书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在本回的翻译中,我们可以找到一些典型的例子。如:在本句“原来是这个狠心短命的――”中的“短命”译者并没有翻译为”short-lived”或者在别的译文中出现的”wretched”,而是使用了”hateful”一词,在展示林黛玉对贾宝玉怨恨的同时又很清晰的反映出其内心世界中对于贾宝玉的爱意。同时为了使读者更容易理顺,了解文章中的人物关系,在一些人称代词的处理上,霍克斯直接的把他们翻译为被指代的名字。如:文中的“宝玉向黛玉说道:‘你听见了没有,难道二姐姐也跟着我撒谎不成?’”中的“二姐姐”直接被翻译为“feng”;“太太,老爷,姨太太的只多着一个如意…”中的“太太,老爷,姨太太”被译为”sirzheng,ladywang,”。

2、霍译本中有关诗词、歌曲和酒令的翻译文学翻译的过程中,矛盾先生认为应该分为三个步骤,理解,印证和表达。理解是掌握原文所要表达的信息,正确的分析表层,挖掘深层。印证既“通过原着的语言外形,深刻地体会了原作者的艺术创作过程,把握住原着的精神,在自己的生活体验中找到最合适的.印证”。表达则是在印证的基础上,运用合适恰当的文学语言,尽可能准确而完整地再现原作的内容,形式,风格,使译文达到内容和形式的辩证统一,再现原着的神韵和语言风格。

然而在《红楼梦》中,诗词,歌曲还有酒令随处可见,如何在领会原着的精神要旨之外,把其神韵、风格表现的淋漓尽致呢?笔者发现霍译本中霍克斯在对诗词方面的处理也是比较独到的。中国诗词讲究的是句子工整,句式对仗,讲究押韵,霍克斯在翻译“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以及“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两句“葬花词”时,使用“attend”和“end”进行押韵,“fled”和“dead”押韵,比对原诗的“侬今葬花人笑痴”中的“痴”和“花落人亡两不知”一句中的“知”押韵,可见译者在处理的时候采用以[d]音结尾的词,和原文达到了一致。又如宝玉的诗,“花影不离身左右,鸟声只在耳东西”。霍译本中译为:flowersinmyeyesandbird-songinmyears,augmentmylossandmockmybittertears.译者用押韵的”ears”和“tears”的押韵来反衬宝玉诗中的“左右”和“东西”有着异曲同工的妙用!此外,针对本回中的歌曲的翻译,译者在追求音美的同时追求它能给读者带来的感官上的美!如蒋玉菡在他做的酒令中所吟唱的歌曲:“可喜你天生成百媚娇,恰便似活神仙离碧霄。度青春年正少配鸾凤,真也着。

呀!看天河正高听谯楼鼓敲剔银灯同入鸳帏悄”原歌中作者使用“娇”“霄”“少”“着”“高”“敲”“悄”几字进行押韵,使得整个歌曲一唱三叹,颇有韵律,霍克斯在进行翻译的时候则使用“love”与“above”,“sixteen”,“green”和“seen”,“high”和“sky”,“me”与“see”分别押韵,达到了原歌曲的效果。酒令是酒席上的一种助兴游戏,其形式丰富多彩,如投壶猜枚,联诗对句,拆字测签,猜拳行令等,或遣词造句,或意义通联,或妙语双关,或双声叠韵,或顶针回环。真是变化万千,在翻译本回中的酒令时,译者也通过运用韵律的手段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使外国人对中国这一传统的娱乐手段有所了解。

3、霍译本中的文化倾向性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是语言所承载的内容,因此翻译需要进行语言文化的对比研究,就汉语和英语而言,两者属于不同的语言体系,这就注定它们之间的翻译不能完全对等。在汉语译成英语时,由于文化的载体改变了,就会出现两种情况:首先,译入语没有相应的词语来承载源语种的文化因素,形成词语空缺。其次,译文受众缺乏原文的汉文化背景知识,以自己的文化背景去理解译文,造成误解。霍克斯在翻译《红楼梦》中,对原文蕴含的文化知识在译文中进行了适当的补充,在对异族文化中容易造成误解的概念进行了必要的转换,使读者有效地跨越了文化的障碍。

(1)霍译本中有关人名的翻译。在读霍译本的时候,笔者发现霍克斯在翻译人名的时候没有按照一般方法直接地按照汉语拼音进行翻译,而是创造性地在使用更加符合欧美人风格的名字的同时,将名字的寓意翻译了出来。如:贾宝玉的丫环和小厮的名字的翻译“晴雯”被翻译为“skybright”(天晴),袭人被译为“aroma”(香气),焙茗被译为”tealeaf”(茶叶),锄药被译为”ploughboy”(耕童)。通过这样翻译贾宝玉的丫环和小厮的名字,霍译本不仅仅符合了原作名字本身的含义,并且使不具备一定《红楼梦》背景知识的外国读者在符合其自身的文化习惯的前提下,能够了解着作一定的文化内涵。值得一提的就是译者对于“琪官”和“紫绡”二人名字的翻译。“琪官”是蒋玉菡的艺名,因此在文中译者在翻译的时候使用了“bijou”。“bijou”一词来自法语意为“珠宝”,通过使用法语单词,译者更好的增加了一定的艺术氛围,也便于读者去识别小说中的演员。关于贾宝玉的另外一个丫环“紫绡”的翻译,“紫绡”是曹雪芹在构思时所想使用的贾宝玉的四大丫环的名字,但是在最后定稿的时候,曹雪芹把贾宝玉的四大丫环命名为“袭人,晴雯,麝月,秋纹”。可以说霍克斯是对《红楼梦》全书有着较为明确的了解和探考,因此在霍译本中把“紫绡”一名翻译为”ripple”(波纹)。

(2)有关颜色的翻译。霍译本中有关颜色的翻译在本回中体现的并不多,如在翻译贾宝玉的住处“怡红院”的时候将其译为“greendelight”,在提到贾宝玉的丫环红玉和蒋玉菡的大红汗巾的时候转而将“红”译为“crimson”。颜色词“红”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阳光、幸福、热烈、繁荣、运气等,然而在英语中,红色则是更多的和暴力、流血联系在一起。霍克斯明确的意识到这种差别,深刻理解“红”的含义,将其译为“green”或者“crimson”,从而避免了与外国文化得冲撞。

(3)霍译本中有关宗教用语的翻译。在本回中有两处提到了“阿弥陀佛”这个佛教用语,霍克斯在翻译的时候把它们分别译为“blessednameofthegod”和“holyname”。我们可以清楚认识到这两句话是典型的基督教用语。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绝大多数中国人比较迷信,一般都信奉佛教,因此在对于中国的读者来讲,他们很容易通过对“阿弥佗佛”的用法的理解来明白说话人的心境。但是对于信奉基督教的西方人来讲,如果把他们译为“buddha”,他们则可能很难理解。因此霍克斯直接把它们译为为西方人所熟悉的日常用语,以便外国读者更好地了解文中的本质含义及所想表达的思想。综上来看,霍克斯在翻译的时候强调对于原文的整体把握,并且渗透了不少文化因素在其中,以便译文受众者更好地理解原着的精髓。

三、结束语。

文学翻译不单单是事物概念和情节的记叙,更具有吸引读者的艺术形象和艺术意境,不仅要再现原作的思想内容,还要尽可能彻底地保留原作的美学价值。通过对于大卫?霍克斯的《红楼梦第二十八回》英文译本赏析,我们真切清楚地认识到文学翻译的标准,过程,语言艺术及和相关文化的关联。

红楼梦的文学魅力篇六

摘要:乾隆读之,笑言此乃明珠家事,“翩翩浊世佳公子,不是人间富贵花”之纳兰容若与怡红院浊玉是何渊源呢?而其命意可谓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不知曾登上神坛的鲁迅先生看到了什么,如此重视妇女解放的他,奈何对待身边的.朱安那般反差,诚若“木石之盟”与“金玉良缘”孰是孰非颇难定论。诸联《明斋主人总评》谓之曹家独得八斗之才,可谓无所不知。上自诗词文赋、琴理画趣,下至医卜星象、弹棋唱曲、叶戏陆博诸杂技,言来悉中肯綮。三字概之:曰新、曰真、曰文。戚蓼生《石头记序》:此万万不能有之事,不可得之奇,而竟得之《石头记》一书。嘻!异矣。王国维谓之彻头彻尾之悲剧,俞平伯感之善写人情:感怀伤时,悲遇惜情,蔡元培喟之讳言政治:吊明之亡,揭清之失。……相比《西游记》而言,无尽之“吴承恩密码”,费尽后人无尽思量,而此皇皇巨著,区区一书竟成就一代红学,堂而皇之步入学术之林,荣登二十世纪三大显学之列,国际热度堪与莎士比亚学比肩。

关键词:木石之盟、通灵宝玉、

本是娲皇补天石,然周天之数三万六千五百,独余一石未用,无可奈何便弃于青埂峰下,谁知此石自经煅炼,灵性已通,因而已是通灵宝玉,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自闻得僧道高谈快论,不觉凡心日炽。对于人世间荣耀繁华,心切慕之。愿得入红尘俗世,在那富贵名利场中,温柔乡醉梦里受享几年,自当永佩两位洪恩,万劫不忘也。虽说那红尘中虽有乐事,终究不能永远依恃,乐极往往悲生,人非物换,到头来还是一梦,万境归空。通灵宝玉竟是顽石浊物,无材补天,幻形入世,蒙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历尽人世离合悲欢、炎凉冷暖世态。

…正是百川会处擎天柱,万劫无移大地根。那座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围圆。三丈六尺五寸高,按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二丈四尺围圆,按政历二十四气。上有九窍孔,按九宫卦。…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五官俱备,四肢皆全。…而坊间皆传悟空亦乃女娲补天之石,绝非简单天精地华而生。一则破石而出,一则含玉而生。然皆殊途同归,都归了佛家。只是不知当年神猴挥棒大闹天空为报其“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之怨否?然而“皇帝轮流做,今年到我家”只怕是与大胆反封建或敢于挑战无上权威无关吧?若非天庭众高手放水,只怕早已凶多吉少,何有后来取经成佛之事……至于两者渊源如何,诚未可知。

《离骚》为屈大夫之哭泣,《庄子》为蒙叟之哭泣,《史记》为太史公之哭泣,《草堂诗集》为杜工部之哭泣,李后主以词哭,八大山人以画哭,王实甫寄哭泣于《西厢》,曹雪芹寄哭泣于《红楼梦》。尤为木石之盟悲剧而终痛哭。宝玉之情,人情也,为天地古今男女所共有之情,为天地古今男女所不能尽之情。天地古今男女所不能尽之情,而适宝玉为林黛玉心目中、意念中、谈笑中、哭泣中、幽思梦魂中、生生死死中悱恻缠绵固结莫解之情,此为天地男女之至情。…如此倾城绝恋,似乎该有情人终成眷属。无奈封建秩序森然,只能千古婉唱。世人皆道:贾宝玉林黛玉乃自由之恋爱,追求婚姻之自由,理当受祝福。然当时人人有自由之观念乎,尤其有平等之观念乎?既知爱情至上,理应尊重他人之爱情。

绛珠焚稿,我辈垂泪,仙草葬花,我等皆泣,直至魂归离恨天,凡此种种,试问宝玉可逃干系乎?锦锈丛中,繁华世界,神瑛虽病,通灵渐失,痴心难解,既然林之为其挚爱,黛玉体弱多泪,岂能不知,如若在意,必伴左右。至于大婚之时,分不清宝钗与黛玉,亦难怪绛珠仙草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遥!宝玉难辞其咎。然林爱情之纯挚,心地之光明,品行之诚悫,胸怀之浩洁,真正不愧情界中人;抱恨而死,所以可伤。至于宝钗却不然。其后宝玉逃禅之时,弃宝钗等不顾,我佛尚慈悲,普渡众生,宝玉不内疚乎?归之太虚幻境,或为再遇绛珠,或为顿悟得道,而我以为宝玉实乃自私自利,且不论置天下苍生不顾,至亲至爱,尚能舍弃,断是不能成佛。宝钗始虽强合,门当户对,当属政治联姻,婚姻底里不自由,相较迎春误嫁中山狼,不知好过多少。至于其后已不能自持,然在宝玉滥用其情,而未将他人之爱情略一重视,虽则一夫多妻制度中,不能以此责之,然究非情之至者;佛家最重众生平等,是亦佛之贼也。

至于其中诸多百思不得其解,一吐为快。其一,儒家不可不谓重礼教,尝言先王之所以治天下,无一不出于礼,只是为何如此众多“满嘴道德文章,满腹男盗女娼”之辈呢?其二,历代无不以孝治国,试问书中又有几人孝感动天呢?其三,既厌恶“仕途经济”之学问,斥八股文乃“后人饵名钓禄之阶”,是“拿安诓功名混饭吃的”。贬追逐富贵名利之徒乃“于八股时文更是:“国贼禄鬼”,兰桂齐芳是为何故,而非茫茫大地真干净呢?未可知也。至于《红楼梦》是曹家自传也好,明珠家事也罢,其间诸多未解之迷,皆留给后人一一解之。

红楼梦的文学魅力篇七

屈原,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屈原的文学成就!

著作。

屈原是个诗人,从他开始,中华才有了以文学著名于世的作家。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称“骚体”),被誉为“衣被词人,非一代也”。屈原的作品,根据刘向、刘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离骚》1篇,《天问》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各1篇。据《史记·屈原列传》司马迁语,还有《招魂》1篇。有些学者认为《大招》也是屈原作品;但也有人怀疑《远游》以下诸篇及《九章》中若干篇章非出自屈原手笔。据郭沫若先生考证,屈原作品,共流传下来23篇。其中《九歌》11篇,《九章》9篇,《离骚》、《天问》、《招魂》各一篇。

重在表现作者内心的情愫。《离骚》是屈原以自己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其中闪耀着鲜明的个性光辉,是屈原全部创作的重点。《天问》是屈原根据神话、传说材料创作的诗篇,着重表现作者的学术造诣及其历史观和自然观。《九歌》是楚国祀神乐曲,经屈原加工、润色而成,在人物感情的抒发和环境气氛的描述上,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然而是代人或代神表述,并非作者自我抒情,它更多地显示了南楚文学传统的痕迹。《离骚》一组,《九歌》一组,构成了屈原作品的基本风格。

理想。

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他的“美政”理想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所谓“举贤授能”,就是不分贵贱,把真正有才能的人选拔上来治理国家,反对世卿世禄,限制旧贵族对权位的垄断。他还以奴隶傅说、屠夫吕望、商贩宁戚的历史事迹为例,说明了不拘身分选拔人才的合理性。所谓“循绳墨而不颇”,就是修明法度,即法不阿贵,限制旧贵族的种种特权。

屈原虽遭谗被疏,甚至被流放,但他始终以祖国的兴亡、人民的疾苦为念,希望楚王幡然悔悟,奋发图强,做个中兴之主。他明知忠贞耿直会招致祸患,但却始终“忍而不能舍也”;他明知自己面临着许许多多的危险,在“楚材晋用”的时代完全可以去别国寻求出路,但他却始终不肯离开楚国半步。表现了他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及其“可与日月争光”的人格与意志。

屈原作品和神话有密切关系。许多虚幻的内容就是承袭神话发展而来的。屈原又是关注现实的诗人,作品里反映了现实社会中的种种矛盾,尤以揭露楚国的黑暗政治最为深刻。

屈原作品的风貌和《诗经》明显不同。这与长江流域的民风和黄河流域的民风不同有关。当时,北方早已进入宗法社会,而楚地尚有氏族社会的遗风,民性强悍,思想活泼,不为礼法所拘。所以,抒写男女情思、志士爱国是如此直切,而使用的材料,又是如此丰富,什么都可以奔入笔底。写人神之恋,写狂怪之士,写远古历史传说,写与天神鬼怪游观,一切神都具有民间普通的人性,神也不过是超出常人的人而已。它们使作品显得色泽艳丽,情思馥郁,气势奔放。这样的作品,表现了与北方文学不同的特色。从体制上看,屈原以前的诗歌,不管是《诗经》或南方民歌,大多是短篇,而屈原发展为长篇巨制。《离骚》一篇就有2400多字。在表现手法上,屈原把赋、比、兴巧妙地糅合成一体,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把抽象的品德、意识和复杂的现实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

在语言形式上,屈原的作品形式上参差错落、灵活多变;语言上采用了大量楚地方言,极富于乡土气息;其方言土语大都经过提炼,辞藻华美,传神状貌,极富于表现力。屈原作品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十字句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及“之”“于”“乎”“夫”“而”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总之,他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巨大的创造性。

屈原作品,在楚人建立汉王朝定都关中后,便产生了更大的影响,“楚辞”的不断传习、发展,北方的文学逐渐楚化。新兴的五、七言诗都和楚骚有关。汉代的赋作家无不受“楚辞”影响,汉以后“绍骚”之作,历代都有,作者往往用屈原的诗句抒发自己胸中的块垒,甚至用屈原的遭遇自喻,这是屈原文学的直接发展。此外,以屈原生平事迹为题材的诗、歌、词、曲、戏剧、琴辞、大曲、话本等,绘画艺术中如屈原像、《九歌图》、《天问图》等,也难以数计。所以鲁迅称屈原作品“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其影响于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诗经》)以上”(鲁迅《汉文学史纲要》)。著名诗人郭沫若曾为其编剧《雷电颂》,以纪念其事迹。

作品风格。

屈原的作品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其主要表现是他将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融入了艺术的想象和神奇的意境之中。如《离骚》写他向重华陈辞之后御风而行,他先叩天宫,帝阍闭门不纳;他又下求佚女,佚女恰巧不在那里;他去向宓妃求爱,宓妃却对他无礼;他欲求简狄和二姚,又苦于没有好的媒人去通消息。这种上天入地的幻想与追求反映了屈原在现实中对理想的苦苦探求。此外如《九歌》、《天问》等还采用大量神话和历史传说为素材,其想象之大胆、丰富,古今罕有。

除此之外,屈原的作品还以一系列比兴手法来表情达意。如他以鲜花、香草来比喻品行高洁的君子;以臭物、萧艾比喻奸佞或变节的小人;以佩带香草来象征诗人的品德修养。这种“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使现实中的忠奸、美丑、善恶形成鲜明对照,产生了言简意赅、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文档为doc格式。

红楼梦的文学魅力篇八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世界文学经典巨著之一,是中国最具文学成就的古典小说。书中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着重描写贾家荣、宁二府由盛到衰的过程。

1.木石前盟。

黛玉前身是西方灵河岸上的一棵绛珠仙草,宝玉的前身是补天石,亦即神瑛侍者。神瑛侍者每天用甘露灌溉绛珠草,使仙草既受天地精华,又受雨露滋养,于是脱掉草胎木质,修成女体。后来神瑛侍者下凡造历,绛珠仙草决定也下凡为人用一生的眼泪偿还神瑛侍者的甘露之恩。

2.王熙凤初次出场。

林黛玉初进贾府正和贾母叙谈时,王熙凤放诞无礼扬声说笑而来,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然后在一群媳妇、丫鬟的围拥下盛装进屋。一进来,就拉着黛玉的手夸她长得标致,不像贾母的外孙女,倒像嫡孙女。接着又哀伤起黛玉的母亲,说哭便哭,用帕拭泪,待到贾母说:“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忙转悲为喜。

3.黛玉之死。

黛玉无意中听说了宝玉和宝钗即将成婚的'消息,急火攻心,吐出血来,病日重一日。此时贾府上下人都忙宝玉的婚事,黛玉病榻前冷冷清清,她把以前的诗稿和题诗的旧帕全烧了,只求速死。就在宝玉和宝钗成亲时,黛玉只叫了声:“宝玉,宝玉,你好…”便香消玉殒。

4、黛玉葬花。

黛玉因头夜晴雯不开门一事,错疑在宝玉身上,正枉自嗟叹着身世生宝玉的气哩。今天恰逢饯花之期,便躲了众人来到昔日葬桃花的地方,更不由感花伤己,感叹“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凄伤身世,不觉已悲痛地倒在了葬花坡之上。

5、心中无我。

贾宝玉在园子里看见龄官蹲在地上不断地写着一个“蔷”字,想象她一定有什么心事;又见她“模样儿这样单薄,心里还那里搁得住熬煎”,恨自已不能替她分担。这时忽然落雨了,他自已淋得浑身冰凉,却没有感觉,只看着龄官头上滴下水来,反而提醒龄官身上湿了,不要写了。

6.王熙凤弄权铁槛寺。

铁槛寺老尼净虚为了帮长安府太爷的小舅子抢亲,答应给熙凤三千两银子;凤姐便通过关节暗地使长安节度云光逼婚,结果迫使一对青年男女自尽。凤姐说她是从来不信什么阴司地狱报应的,凭是什么事,她说要行就行。她假借贾琏名义,做成这一笔肮脏交易,贾琏并不知情。(第十五回)。

7.诉肺腑心迷活宝玉。

湘云劝宝玉留心“仕途经济”,宝玉说要是黛玉“也说这些混帐话,我早和她生分了“。恰黛玉听见,很是宽慰。后因黛玉讽刺宝玉,宝玉气急,经黛玉道歉,宝玉说“你放心!,黛玉故作不懂,宝玉刚要解释,黛玉说“你的话我都知道了’,0之后,宝玉把赶来送扇子的袭人误作黛玉,并说睡里梦里都忘不了你之类的话。(第三十二回)。

8.共读西厢花纷纷。

宝玉到沁芳桥边桃花底下看《西厢记》,正准备将落花送进池中,黛玉说她早已准备了一个花冢,正来葬花。黛玉发现《西厢记》,宝玉借书中词句,向黛玉表白。黛玉觉得冒犯了自己尊严,引起口角,宝玉赔礼讨饶,黛玉也借《西厢记》词句,嘲笑了宝玉。于是两人收拾落花,葬到花冢里去。(第二十三回)。

9.探春勇斗赵姨娘。

凤姐小产,家中事情由李纨和探春管理。赵姨娘的兄弟死了,探春按惯例给二十两赏银,赵姨娘不满,探春坚持原则,并痛斥赵姨娘说她‘‘没有脸面,’和“忘了根本。平儿说“如今请姑娘裁夺,添加些也是可以的”,遭探春拒绝,并把爷儿们每月上学多领的八两银子也一概免了。(第五十六回)。

10.钗黛互吐剖心语。

黛玉生病,宝钗前来探望,宝钗的百般体贴让黛玉感激不已,黛玉向她说了先前以为她心里藏奸,后来因宝钗没有当着众人说她读《西厢记》《牡丹亭》而心存感激的话,并说自己无依无靠的苦衷。宝钗亦说自己虽有哥哥母亲,只是略比你强一点,也算是和黛玉同病相怜。

11.探微恙互看金玉。

宝钗生病,宝玉前去看望。宝钗要看宝玉之玉,只见正面写着通灵宝玉,下面有“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反面写着“一除邪祟,二疗冤疾,三知祸福"。宝玉也要看宝钗的金锁。上面写着“不离不弃,芳龄永继”。莺儿说是癞头和尚送的,觉得这几字和宝玉的像是一对。宝钗没等她说完就把她支开了。(第八回)。

12.元春省亲。

元春被封为贵妃,皇帝恩准她元宵节回贾府省亲。贾府为迎接元春省亲,专门修了一座大观园。元宵节之日,元春乘坐绣凤金銮大轿,前呼后拥来到大观园。元春将大观园各处分别赐名,并命众兄弟姐妹各展才华题诗一首,以示庆贺。(第十八回)。

13.鸳鸯女誓绝鸳鸯偶。

邢夫人求凤姐为贾赦求娶鸳鸯,凤姐拒绝。邢夫人先探鸳鸯心意,赞鸳鸯针线好,又浑身打量鸳鸯,为之道喜,说明缘故,要拉鸳鸯回老太太,鸳鸯则一直不说话。鸳鸯对平儿说即使作大老婆她也不干。贾赦叫贾琏去南京找鸳鸯父金彩,亲唤鸳鸯之兄金文翔吩咐,鸳鸯咬定牙不愿意,到贾母面前剪发明誓。(第四十六回)。

14.黛玉焚稿。

黛玉得知宝玉和宝钗定婚的消息,一病不起,日重一日。这时黛玉睁开眼,只有紫鹃一人,陷入了彻底的绝望之中。她挣扎着狠命撕那宝玉送的旧帕和写有诗文的绢子,又叫雪雁点灯笼上火盆,黛玉将绢子撂在火上,雪雁也顾不得烧手,从火里抓起来撂在地下乱踩,却已烧得所余无几了。(第九十七回)。

15.尤三姐殉情。

尤三姐虽素行不端,但却刚烈有加,发誓说非柳湘莲不嫁。后贾琏外出,路遇柳湘莲,言尤三姐之意。柳湘莲欣然允诺。柳湘莲回京后与宝玉闲谈,知尤三姐是贾珍妻妹,就生出毁约的意思来,尤三姐听说这事,自刎而亡。柳湘莲追悔莫及,遁人空门。

红楼梦的文学魅力篇九

金陵十二钗判词:

宝钗黛玉。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停机德”指的是出自战国时代燕国乐羊子妻停下机子不织布来劝勉丈夫求取功名贤淑之德的故事。符合封建道德标准的女人,称为具有“停机德”,这里是赞叹宝钗。“咏絮才”指女子咏诗的才华,出自晋朝谢奕女幼年时期的故事。后世称赞能诗善文的女子为有“咏絮才”这里喻指黛玉应怜惜。“玉带林中挂”,倒过来是指“林黛玉”。好好的一条封建官僚的腰带,沦落到挂在枯木上,是黛玉才情被忽视,命运悲惨的写照。“金簪雪里埋”,是指薛宝钗如图里的`金簪一般,被埋在雪里,也是不得其所,暗示薛宝钗必然遭到冷落孤寒的境遇。她虽然胜了黛玉,当上“宝二奶奶”,但也好景不常,终在宝玉出家离去后,空守闺房,成了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元春。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第一句“二十年来辨是非”写元春在宫中生活了二十多年,对人世间的荣辱甘苦有了新的认识,觉得自己实到了“那不见得人的去处”,“终无意趣”。

第二句“榴花开处照宫闱”写元春从女史到凤藻宫尚书,直至贤德贵妃,荣耀一时,像石榴花盛开时一般火红。在外人看来,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女子应该满足了,但元春的结论却是懂得了“辨是非”,认识到了宫廷内部的种种黑暗和腐败,对自己的生活道路采取了否定的态度。

第三句“三春争及初春景”的三春是指元春的三个妹妹迎春、探春、惜春。”“争及初春景”的“初春”寓指元春,这句意思是说迎春、探春、惜春比不上元春的荣华富贵。

最后一句“虎兔相逢大梦归”“虎兔相逢”指虎年和兔年之交,元春死的十二月既是虎年的末尾,又是兔年的开始,所以说“虎兔相逢”,兔被虎吃掉了,是元春入宫作妃的必然结局。作者在这里把批判的锋芒直接指向了一般人都认为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皇权!

探春。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探春是贾府的三小姐,贾政之妾赵姨娘之女。“才自精明志自高”。指的是她的志向高远,精明能干,清醒精敏,不被富贵蒙昏了头。“生于末世运偏消”写她生于封建社会衰亡的末世,又是庶出的不幸,“才”、“志”不能得到充分发挥的可惜。

“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暗示探春将远嫁边疆,如断了线的风筝般一去不返,出嫁时乘船而去。句中的“清明”点出她将在清明时分远嫁他乡,如在综观画里的女子一样在船上对着江边“掩面泣涕”,挥别父母家人,往后只能在睡梦中与家人团聚。

湘云。

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

“富贵又如何?襁褓之间父母违”写湘云生于封建侯门富贵之家。所谓“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指的就是她家。但这又能怎么样?湘云在婴儿时期“襁褓之间”父母便去世了。虽然富贵而无人关心,从小没得过温暖。“展眼吊斜辉,湘江水逝楚云飞”第三句“展眼吊斜辉”说的是转眼之间,只有湘云一人独自面对落日感伤了。“湘江水逝楚云飞”点出了“湘云”二字。湘江在湖南,地属古代的楚国,故有楚云之称。湘江流逝,楚云飞散,隐喻史家衰败以及湘云夫妇生活的短暂,用的是楚怀王梦见巫山神女与之欢会的典故。

妙玉。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此为妙玉的判词。妙玉虽入空门,然却恋着宝玉,最终被劫,也许就是佛家对她的惩罚吧。

迎春。

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

首句“子系中山狼”中“子系”二字合成“孙”的繁体字,指的是迎春的丈夫孙绍祖。“中山狼”用的是《中山狼传》的典故,喻凶狠残暴而又忘恩负义的人。这里是比喻迎春丈夫孙绍祖的险恶狠毒。“得志便猖狂”写得意后便为非作歹,横行霸道。孙绍祖在家境困难时曾经拜倒在贾门府下,乞求帮助。后来,孙绍祖在京袭了官职,又“在兵部侯缺题升”,一跃成为“暴发户”。贾家衰败后,孙绍祖向它逼债,任意践踏迎春。

惜春。

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判词首句“勘破三春景不长”中“三春景不长”是双关语。字面上指暮春,即春末,所以说景不长。实际上指惜春的三个姐姐即元春、迎春、探春这“三春”的遭际悲苦,所以说“景不长”。第二句“缁衣顿改昔年妆”,缁衣指的是尼姑穿的黑色服装。这两句是说惜春从她三个姐姐的遭遇中,看到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好景不长,决心摆脱世俗,遁入空门。

第三、四句“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具体指出贾府小姐惜春最后出家为尼,再也不是公府千金而是过着“缁衣乞食”的生活。当然,这里的“乞食”并不一定就指像乞丐一样讨饭,但生活艰难,颠沛流离的命运是难以逃脱的。这首判词写惜春由三个姐姐的不幸遭遇预感到,自己将来也不会有好结果,决定出家为尼。但这条逃避现实的道路凄凉孤独,仍然是行不通的。诗里流露的同情与惋惜,明显地反映了作者的矛盾心情。

熙凤。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凡鸟从末世来”指的是凤姐这么一个能干的女强人生于末世的不幸,“凡鸟”是繁体里的“凤”字,也就暗指王熙凤。从凤字拆出来得“凡鸟”二字比喻庸才,借用吕安对喜的典故,点出“凤”,自然是种讥讽。画里的雌凤所靠着的冰山,指的就是将融化的贾府所象征的靠山。“一从二令三人木”指的是丈夫贾链对凤姐的态度变化。新婚后先“从”,对她百依百顺,样样都听她的;“二令”解为“冷”,指的是丈夫对她的渐渐冷淡与开始对她发号施令;“三人木”以“拆字法”是指她最后被休弃的命运。“哭向金陵事更哀”就是她被休弃后哭着回娘家的悲哀的写照。在当时封建的社会中,被休弃是非常悲惨的。

巧姐。

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

第一句“势败休云贵”意思是说,权势已经衰败,就不要提什么过去的富贵了。第二句“家亡莫论亲”是说,家业已经凋零,就不要再谈论什么骨肉至亲了。第三句“偶因济村妇”是指巧姐的母亲王熙凤曾“接济”过刘姥姥。第四句“巧得遇恩人”的“巧”是语意双关,明指凑巧,暗示巧姐。恩人,指刘姥姥。巧姐被舅父王仁,谐音“忘仁”拐卖,幸为刘姥姥带走,才逃出虎口。这首判词揭露了封建统治者内部人与人之间的伪善关系。得势富贵的时侯,攀宗论亲;势败没落的时侯,欺诈拐骗,骨肉相残;完全是赤裸裸的权势与金钱的交易。巧姐的遭遇是令人同情的,她来到乡村,长在农家,成了村姑。比较而言,要比她姑母们幸运得多。

李纨。

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

首句写到“桃李春风结子完。”这里“李”、“完”暗示出李纨的名字。李纨与贾珠结婚,生了一子,丈夫不到二十岁就一病而亡。她的青春就像春风中的桃李花一样,一到结了果实,也就衰谢了。第二句“到头谁似一盆兰”与画面一样同指贾兰。这句说在贾府的末代子孙中,谁也比不上贾兰有“出息”。

第三句“如冰水好空相妒”中“如冰水好”写李纨年轻丧夫尊礼守节,抚孤成立,这种品德在封建统治者看来是像冰水一样得洁净美好。“空相妒”,指虽然贾兰中了举,李纨也博得了“贞节”的美名,但这无法挽回贾府的衰败,只能徒然遭人妒忌罢了。

第四句“枉与他人作笑谈”的意思是白白地供给别人当作笑料来谈论李纨一生奉行“三从四德”,是一个封建社会贤女节妇的典型。丈夫夭折以后,“望子成龙”便成了她唯一目的。贾兰中了举,暂时满足了她的愿望,但是贾家的衰败又属必然,局面已成,无法挽回。李纨最终也只落得“槁木死灰”,成为封建礼教的殉葬俑。曹雪芹将这位封建礼教的忠实奉行者安排在“薄命词”里,讽之为“枉与他人作笑谈”的“虚名儿”,这实是对封建礼教极妙的讽刺。

可卿。

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

判词中第一句“情天情海幻情深”之中,“情天情海”指男女相思之情,深而且广。“幻”是虚幻,荒诞。这句是揭露贾蓉之父贾珍和儿媳妇秦可卿之间不正当的男女关系。最后两句“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指出,莫说不肖子弟都来自荣国府,开头造成祸患的实在是宁国府的人。可卿也是被贾珍迫奸淫而自尽。

红楼梦的文学魅力篇十

在环境下幽静的的,传来的一曲悠扬、清丽的钢琴声。那柔美的旋律,独特的音乐早已是我陶醉其中。然而,这一切又怎比得上我手中《红楼梦》的魅力!

它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着重描写了贾家荣、宁二府的兴衰,从侧面表现了作者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数的不满。

此外,她刻画了许多优秀女子。香菱的[来源于苦命、袭人的贤惠、湘云的开朗、晴雯的无奈、无一不让人悲叹。

更有宝钗和黛玉这两位绝世女子,几乎集中了中国古代女子的所有优点,每读到她们。我都感慨万千。

林黛玉的真性情。她敢爱敢恨,她的勇于付出更是在对宝玉的爱情上表露无遗。她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禁锢,追去真爱,这与薛宝钗构成鲜明的对比。她的柔情、她的.细腻、她对宝玉的至死不渝。

红楼梦的文学魅力篇十一

1.四春之中,性格比较懦弱的是迎春;精明志高、具有管理才能的是探春;最后出家为尼的是惜春。

2.《红楼梦》中,有小宝钗、小黛玉之称的两个人分别是袭人、晴雯。

3.《红楼梦》的两条主线是:贾府由盛到衰的'演变过程;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

4.《红楼梦》中,品格端方,容貌丰美,行为豁达,随时从分。说的是薛宝钗。

5.《红楼梦》中,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如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嗔时而有情。说的是贾宝玉。

6.《红楼梦》中,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缝必主淫。漫言不有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说的是秦可卿。

7.贾府的媳妇,稳重贤惠,本分随和,青春丧偶,统领众姐妹,曾负责海棠诗,此人便是李纨。

8.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的作者是《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此诗的名字是《葬花词》,此诗意在喻人,悲叹自己的命运,控诉社会的黑暗,其思想性与艺术性均达到最高境界。

9.《红楼梦》的作者是清代作家曹雪芹,相传后40回是高鄂所作。

10.《红楼梦》中有两句诗评论王熙凤在贾府衰亡中的悲惨下场,这两句诗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11.《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

12.《红楼梦》中,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贵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说的是袭人。

13.金陵十二钗指的是: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贾元春、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贾巧姐、李纨、史湘云、秦可卿、妙玉。

14.《红楼梦》中结的两个诗社分别是海棠社和桃花社,社长是李纨和林黛玉。

15.《红楼梦》中,绛珠仙草指的人物是林黛玉,神瑛侍者是贾宝玉。

16.《红楼梦》中,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未世运偏消。清明涕泪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说的是贾探春。

17.《红楼梦》中,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转眼吊斜辉,湘江水逝楚云飞。说的史湘云。

18.潇湘妃子指的是林黛玉,蘅芜君指的是薛宝钗。

19.《红楼梦》中被人称为病西施的是林黛玉。

20.《红楼梦》中有诗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指的是贾宝玉。

21.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分别指林黛玉、薛宝钗。

22.《红楼梦》中,因吃酒醉卧怡红院的人是史湘云;最泼辣狠毒的女子是王熙凤;最具有管理才能、大胆改革的女子是贾探春。

23.《红楼梦》中的阆苑仙葩指的是贾宝玉,美玉无瑕指的是林黛玉。

24.《红楼梦》中有两位小姐当上了王妃,此二人是元春、探春。

25.《红楼梦》中,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代表人物是晴雯。

26.《红楼梦》中,撕扇子作千金一笑的是晴雯。

27.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一曲红楼多少梦?情天情海幻情身。作品塑造了三个悲剧人物:林黛玉,为爱情熬尽最后一滴眼泪,含恨而死;贾宝玉,终于离弃温柔富贵之乡而遁入空门;薛宝钗,虽成了荣府的二奶奶却没有赢得真正的爱情,陪伴她的是终生凄凉孤苦。

28.《红楼梦》中,有一个女子,她模样标致,语言爽利,心机极深细,但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这个人是王熙凤;还有一个女子,她寄人篱下,渴望真挚的爱情,但在森严冷漠的封建大家族中,只能凄婉的唱出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这个人是林黛玉。

29.最具叛逆性格的丫鬟是晴雯。最卑躬屈膝的丫鬟是袭人。书中还刻画了一个善良风趣的农村老妇人,她就是刘姥姥。

30.贾府的四春分别是:孤独的元春、懦弱的迎春、精明的探春、孤僻的惜春。取原应叹息之意。

31.《红楼梦》中最热闹的情节是元妃省亲,最有趣的情节是刘姥姥进大观园,最凄惨的情节是黛玉焚稿。

红楼梦的文学魅力篇十二

“停机德”指的是出自战国时代燕国乐羊子妻停下机子不织布来劝勉丈夫求取功名贤淑之德的故事。符合封建道德标准的女人,称为具有“停机德”,这里是赞叹宝钗。 “咏絮才”指女子咏诗的才华,出自晋朝谢奕女幼年时期的故事。后世称赞能诗善文的女子为有“咏絮才”这里喻指黛玉应怜惜。 “玉带林中挂”,倒过来是指“林黛玉”。好好的一条封建官僚的腰带,沦落到挂在枯木上,是黛玉才情被忽视,命运悲惨的写照。 “金簪雪里埋”,是指薛宝钗如图里的金簪一般,被埋在雪里,也是不得其所,暗示薛宝钗必然遭到冷落孤寒的境遇。她虽然胜了黛玉,当上“宝二奶奶”,但也好景不常,终在宝玉出家离去后,空守闺房,成了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元春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第一句“二十年来辨是非”写元春在宫中生活了二十多年,对人世间的荣辱甘苦有了新的认识,觉得自己实到了“那不见得人的去处”,“终无意趣”。

第二句“榴花开处照宫闱”写元春从女史到凤藻宫尚书,直至贤德贵妃,荣耀一时,像石榴花盛开时一般火红。在外人看来,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女子应该满足了,但元春的结论却是懂得了“辨是非”,认识到了宫廷内部的种种黑暗和腐败,对自己的生活道路采取了否定的态度。

第三句“三春争及初春景”的三春是指元春的三个妹妹迎春、探春、惜春。”“争及初春景”的“初春”寓指元春,这句意思是说迎春、探春、惜春比不上元春的荣华富贵。

最后一句“虎兔相逢大梦归”“虎兔相逢”指虎年和兔年之交,元春死的十二月既是虎年的末尾,又是兔年的开始,所以说“虎兔相逢”,兔被虎吃掉了,是元春入宫作妃的必然结局。作者在这里把批判的锋芒直接指向了一般人都认为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皇权!

探春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探春是贾府的三小姐,贾政之妾赵姨娘之女。“才自精明志自高”。指的是她的志向高远,精明能干,清醒精敏,不被富贵蒙昏了头。“生于末世运偏消”写她生于封建社会衰亡的末世,又是庶出的不幸,“才”、“志”不能得到充分发挥的可惜。

“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暗示探春将远嫁边疆,如断了线的风筝般一去不返,出嫁时乘船而去。句中的“清明”点出她将在清明时分远嫁他乡,如在综观画里的女子一样在船上对着江边“掩面泣涕”,挥别父母家人,往后只能在睡梦中与家人团聚。

湘云

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

"富贵又如何?襁褓之间父母违"写湘云生于封建侯门富贵之家。所谓"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指的就是她家。但这又能怎么样?湘云在婴儿时期"襁褓之间"父母便去世了。虽然富贵而无人关心,从小没得过温暖。"展眼吊斜辉,湘江水逝楚云飞"第三句"展眼吊斜辉"说的是转眼之间,只有湘云一人独自面对落日感伤了。"湘江水逝楚云飞"点出了"湘云"二字。湘江在湖南,地属古代的楚国,故有楚云之称。湘江流逝,楚云飞散,隐喻史家衰败以及湘云夫妇生活的短暂,用的是楚怀王梦见巫山神女与之欢会的典故。

妙玉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此为妙玉的判词。妙玉虽入空门,然却恋着宝玉,最终被劫,也许就是佛家对她的惩罚吧。

迎春

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

首句"子系中山狼"中"子系"二字合成"孙"的繁体字,指的是迎春的丈夫孙绍祖。"中山狼"用的是《中山狼传》的典故,喻凶狠残暴而又忘恩负义的人。这里是比喻迎春丈夫孙绍祖的险恶狠毒。"得志便猖狂"写得意后便为非作歹,横行霸道。孙绍祖在家境困难时曾经拜倒在贾门府下,乞求帮助。后来,孙绍祖在京袭了官职,又"在兵部侯缺题升",一跃成为"暴发户"。贾家衰败后,孙绍祖向它逼债,任意践踏迎春。

惜春

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判词首句"勘破三春景不长"中"三春景不长"是双关语。字面上指暮春,即春末,所以说景不长。实际上指惜春的三个姐姐即元春、迎春、探春这"三春"的遭际悲苦,所以说"景不长"。第二句"缁衣顿改昔年妆",缁衣指的是尼姑穿的黑色服装。这两句是说惜春从她三个姐姐的遭遇中,看到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好景不长,决心摆脱世俗,遁入空门。

第三、四句"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具体指出贾府小姐惜春最后出家为尼,再也不是公府千金而是过着"缁衣乞食"的生活。当然,这里的"乞食"并不一定就指像乞丐一样讨饭,但生活艰难,颠沛流离的命运是难以逃脱的。这首判词写惜春由三个姐姐的不幸遭遇预感到,自己将来也不会有好结果,决定出家为尼。但这条逃避现实的道路凄凉孤独,仍然是行不通的。诗里流露的同情与惋惜,明显地反映了作者的矛盾心情。

熙凤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凡鸟从末世来"指的是凤姐这么一个能干的女强人生于末世的不幸,"凡鸟"是繁体里的"凤"字,也就暗指王熙凤。从凤字拆出来得"凡鸟"二字比喻庸才,借用吕安对喜的典故,点出"凤",自然是种讥讽。画里的雌凤所靠着的冰山,指的就是将融化的贾府所象征的靠山。"一从二令三人木"指的是丈夫贾链对凤姐的态度变化。新婚后先"从",对她百依百顺,样样都听她的;"二令"解为"冷",指的是丈夫对她的渐渐冷淡与开始对她发号施令;"三人木"以"拆字法"是指她最后被休弃的命运。"哭向金陵事更哀"就是她被休弃后哭着回娘家的悲哀的写照。在当时封建的社会中,被休弃是非常悲惨的。

巧姐

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

第一句"势败休云贵"意思是说,权势已经衰败,就不要提什么过去的富贵了。第二句"家亡莫论亲"是说,家业已经凋零,就不要再谈论什么骨肉至亲了。第三句"偶因济村妇"是指巧姐的母亲王熙凤曾"接济"过刘姥姥。第四句"巧得遇恩人"的"巧"是语意双关,明指凑巧,暗示巧姐。恩人,指刘姥姥。巧姐被舅父王仁,谐音"忘仁"拐卖,幸为刘姥姥带走,才逃出虎口。这首判词揭露了封建统治者内部人与人之间的伪善关系。得势富贵的时侯,攀宗论亲;势败没落的时侯,欺诈拐骗,骨肉相残;完全是赤裸裸的权势与金钱的交易。巧姐的遭遇是令人同情的,她来到乡村,长在农家,成了村姑。比较而言,要比她姑母们幸运得多。

李纨

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

首句写到"桃李春风结子完。"这里"李"、"完"暗示出李纨的名字。李纨与贾珠结婚,生了一子,丈夫不到二十岁就一病而亡。她的青春就像春风中的桃李花一样,一到结了果实,也就衰谢了。第二句"到头谁似一盆兰"与画面一样同指贾兰。这句说在贾府的末代子孙中,谁也比不上贾兰有"出息"。

第三句"如冰水好空相妒"中"如冰水好"写李纨年轻丧夫尊礼守节,抚孤成立,这种品德在封建统治者看来是像冰水一样得洁净美好。"空相妒",指虽然贾兰中了举,李纨也博得了"贞节"的美名,但这无法挽回贾府的衰败,只能徒然遭人妒忌罢了。

第四句"枉与他人作笑谈"的意思是白白地供给别人当作笑料来谈论李纨一生奉行"三从四德",是一个封建社会贤女节妇的典型。丈夫夭折以后,"望子成龙"便成了她唯一目的。贾兰中了举,暂时满足了她的愿望,但是贾家的衰败又属必然,局面已成,无法挽回。李纨最终也只落得"槁木死灰",成为封建礼教的殉葬俑。曹雪芹将这位封建礼教的忠实奉行者安排在"薄命词"里,讽之为"枉与他人作笑谈"的"虚名儿",这实是对封建礼教极妙的讽刺。

可卿

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

判词中第一句"情天情海幻情深"之中,"情天情海"指男女相思之情,深而且广。"幻"是虚幻,荒诞。这句是揭露贾蓉之父贾珍和儿媳妇秦可卿之间不正当的男女关系。最后两句"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指出,莫说不肖子弟都来自荣国府,开头造成祸患的实在是宁国府的人。可卿也是被贾珍迫奸淫而自尽。

红楼梦的文学魅力篇十三

带着这样的疑问,在一个温暖的冬日,我们内蒙古小记者走进呼市玉泉区“凤凰汇苑文化会所”,观摩了《魅力》杂志编辑出版的各个流程,专访了《魅力》杂志总编刘吉军先生。

在格调高雅的“凤凰汇苑”,在一片散发着书香的氛围中,我们开始了访谈。小记者们提出了很多问题,刘吉军先生――他让我们叫他“小刘哥哥”,微笑着向我们娓娓道来他的奋斗经历。从“小刘哥哥”的讲述中,我们了解到,他从做大型购物超市企划宣传起步,从普通工作干起,执着地追求自己的事业和人生理想,经历了坎坷挫折,终于成为一位杂志出品人兼总编,成为首届“呼和浩特青年创业之星”。

用“小刘哥哥”的话说,“《魅力》不仅仅是一本杂志,更是一种高尚的生活。”在去采访前,我始终想不明白,为什么把这本杂志叫做《魅力》?“小刘哥哥”风趣地回答说:“我们这里有一个口号‘与魅力共同魅力’,这里的人要是没有魅力就不许进来。”大家都笑了。从“小刘哥哥”的讲述中,我读出了自信,读出了勤奋,读出了坚强。

这次访谈,也使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人的一生不会总是一帆风顺的,只要努力拼搏,立定志向后勇敢迈进,不怕困难、不怕挫折、坚持下去,就一定会走出坎坎坷坷,一定会开创出一片新天地,一定会获得成功,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红楼梦的文学魅力篇十四

白居易闲适诗词艺术魅力是什么呢?大家从白居易的诗中可以领略到魅力。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把自己的诗词创造分为四类:讽喻、闲适、感伤和杂律。然而仔细分析,除讽喻外,闲适、感伤和杂律实为一类乃闲适诗也。这三类作品,虽然在表现手法上各有特色,但在内容上却互为贯通,都是诗人在四十岁以后被贬江州司马抑郁不得志时书写内心苦闷的作品。

那么是否白居易闲适类的诗作,真的只是其“独善其身”时的无奈叹息呢?

首先,从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所走过的创作道路来看。白居易主要生活在中唐年间。当时唐王朝已日渐衰弱,内则藩镇割据,宦官擅权;外则回纥、吐蕃不断侵扰。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锐。白居易作为一个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现实主义的杰出作家,其作品反映出来的思想内容也必定是对现实的观照与反映。因此,就产生了他的作品中最具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的讽喻诗、闲适诗。具体来看:

当他在“勿轻直折剑,犹胜曲金钩”(《折剑头》)、“正色摧强御,刚肠嫉喔咿”,(《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勇敢的战斗,不怕牺牲,敢于直言上书时,却遭到统治阶级的贬官命运。正如白居易自己所说:“是非不由己,祸患安可防。”(《杂感》)他只得满怀凄楚的心情离开长安。一种壮志未酬,却“穷巷途尽,爱莫能助”的心情油然而生,转而不愿意在污浊中随波逐流而寄情言志于山水之中。也就在此时,他“兼济天下”无情批判的讽喻诗,转而被“独善其身”的闲适诗所代替。但这种闲适并不全像史家所说的超然脱俗之闲适,而是诗人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无可奈何的闲适。也是诗人清廉自洁,不愿与污浊的社会同流合污的闲适之言,无声的呐喊之言!

其次,从诗人认为文艺的社会功用在于——“为民”的文艺观来看。白居易认为文艺的作用,就在于它能“辅察时政”“泻导人情”、“上可裨教化,舒之济万民”。他认为“为君”和“为民”是一回事。且明确提出诗歌必须为人民说话,反映人民的疾苦。也就有了他的“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观。他的诗不只是单纯的语言通俗易懂,更重要的是其诗歌的内容不但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还体现了人民的心声,因而他的作品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由此,乐天把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推向了“为民”的高峰,也正是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白居易才创作出具有较高艺术和社会价值的诗作。虽然他的闲适诗的批判锋芒不及讽喻诗那样直率、辛辣,但是作为一个现实主义传统手法的继承者,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无论其遭受到怎样的打击,现实主义始终是他创作的主要基调。

然而,同样为现实主义继承者的诗人杜牧,神韵领袖王士祯却对白居易的作品大肆攻击,认为乐天的诗或为“淫言”(指《长恨歌》《琵琶行》);或为“无神韵”。历代评论家对他的诗作(讽喻诗除外)无论从思想内容,还是艺术价值都予以彻底地否定。

下面,笔者就中学语文课本中出现的白居易的作品及他同时期的同类诗作试做进一步的探究:

一.书写坎坷遭遇咏叹幽愁暗恨。

元和十一年,白居易遭小人排挤,被贬江州做了一名司马,照唐代官制,州司马是刺史下面的辅助官,实际上无事可干。作为一名急于“兼济天下”的诗人,白居易的心中充满了忧苦,然而“忧愤出诗人”,就在这郁郁不乐的岁月中,用手中的笔写下了唱绝千古的《琵琶行》。

在诗中作者塑造了一位昔日欢乐的歌妓少女,而今忧愁难解的商人少妇的形象。诗人对于这个歌妓由欢乐而悲凉的身世遭遇不仅同情,更重要的是联系到自己的贬谪生活做对照,看起来似乎比拟不伦,实为诗人想借这个歌妓的形象深刻地揭露出封建社会摧残妇女的罪恶,同时也将自己不幸的遭遇和失意的心情倾泄出来,以示抗议!

诗人自己被贬谪在江州的寂寞生活,苦闷的心情,与琵琶女在感情上起了共鸣,虽然自己与琵琶女的地位不同,但是命运相同,都属于被封建社会抛弃的人物。诗人是在政治上被抛弃,而琵琶女则是在生活上被抛弃,自然使作者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这既是当时封建专制下清廉、正直的中国文人悲剧命运,也是当时下层劳动人民,特别是下层妇女悲惨命运的真实写照!

正是有了如此坎坷的遭遇,如此太多的离别与苦闷,诗人才能在残酷与失败中,冷静地思考,深刻地反思;以一句唱绝千古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向黑暗社会发出了愤怒的呐喊!

二.借景抒情借事咏怀。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陶潜归隐后所描述的田园之趣,如此恬静、祥和,确实是一个真正隐者淡泊心志的真实写照。然而纵观陶潜一生,却是时而出仕,时而归隐。每一次隐逸,却又是每一次出仕的前奏。这实乃中国文人普遍的文化心态:儒道互补,仕隐相随,兼济与独善交替。白居易作为一个现实主义流派的继承者,也不外乎如此,如唱绝千古的《长恨歌》。

诗中作者借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故事,在如痴、如嗔、怅恨不已的哀怨中,警世喻今。《长恨歌》从诗歌语言来看,流畅优美,通俗易读。在描写中,有时仅用一两个字,打上一个比方就把人物及场面写活了,如“回眸一笑”、“芙蓉如面柳如眉”。不仅写出了杨贵妃貌美多情,也写明和回答了“君王不早朝”乃唐玄宗作为人的本性———崇美的真实显现。再从文采和格律来看,文辞艳丽,对仗工整。如“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因此,无论从思想和艺术价值来看,《长恨歌》在中国文学史的殿堂中都占有一席之地。又如他的《钱塘湖春行》无论艺术价值和思想意义也值得令人称道。

此诗作于长庆三年,乐天被贬杭州游西湖时所作。西湖是中国文人描绘最多的景点之一,如东坡“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赞美,而乐天的《钱塘湖春行》却以西湖的春景入手,把冬尽春来,万物复苏,一片生机蓬勃的景象,描绘得恰到好处。使人在不事雕琢的刻画中,体味到了融合怡荡的春意。

但从《钱塘湖春行》的背景来看,乐天新近被贬,心绪难平,适游西湖春景,故借景抒情。诗中的湖光山色、新燕浅草等引发了诗人的兴致,但深入体会诗中的“行不足”、“最爱”,则感到自有其不同的兴寄。早春降临之际是大地复苏,万象更新,在这里岂止万物生机勃勃,人们亦将为之精神振奋,充满信心。“乱花”之后必然是姹紫嫣红,“几处”之后必然是处处莺歌燕舞……这种美好的前景,谁又不心向往之呢?因此在这首写景诗中,我们难道不可以理解为这是乐天借景所喻吗?“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这就是乐天所要表达的主旨:借生机盎然的春意,表达自己虽遭被贬,但仍然乐观、积极向上,以及满怀兼济天下的雄心壮志!

三.闲言中的忧伤感闲适中的不平静。

在白居易的诗歌创作中,随着自己政治生涯的起伏跌宕,再加上儒、道互补的文化心态的积淀影响,诗歌的创作思想也沿着“兼济”、“独善”水乳交融的方向发展。入世是敢于直谏,勇于斗争;闲适时也仍以国家、人民的命运为己任。一种强烈的“济世之志”猛然撞击着“知足保和”的`独善,于是在祥和、宁静的困言中透出了作者为国家之前途而忧虑,为民生之疾苦而呐喊,不再甘于沉默的爆发。

在《自蜀江至洞庭湖口有感而作》一诗中,诗人自四川顺长江而下,出巫峡,看到洞庭湖的泛滥,想到夏禹治水的功绩,因而有感而作。在诗中作者把传说与现实结合起来,通过对湖水侵蚀农田的描写,对大禹的怀念与歌颂,斥责了唐王朝不关心人民的疾苦,只顾着尔虞我诈,争权夺利的腐朽专制,从而把自己忧国忧民的心绪表现出来,充满了积极进取的浪漫主义精神。

正当在为国家前途、人民命运大声疾呼、勇敢战斗的时侯,历史的车轮又在其诗歌创作的道路上,悄然轧上了一道深深的痕迹。元和十五年,宪宗暴死,穆宗即位。这时李德裕、牛宗闵两个官僚集团互相倾轧。加之穆宗的荒淫,不恤政事。一时朝纲混乱,人心思危,政治清明之期遥遥无望。乐天多年“兼济天下”的抱负,在上下求索中被无情的现实淹没了。多年的谪居生涯,仕途上的腥风血雨,使他泯灭了对黑暗腐朽的统治阶级所抱的最后一丝幻想,终于在太和三年退隐洛阳。

当年“无轻直折剑,犹胜曲金钩”的壮志,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淹没在惧怕卷入党争的漩涡。然而一件偶然的变故,使乐天走出了思想的困惑,以昔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豪情,撕开了闲适中的寂静,以悲凉慷慨的风格,呈现出年华虽逝,壮志依然奋发。

武宗会昌二年(838年),白居易的知交加诗友刘禹锡病逝。为了纪念自己的老友和抒发此时的心绪,乐天写下《哭刘尚书梦得两首》悼亡之作,在诗中,乐天借对刘禹锡的怀念,抒发了时光易逝、圣贤易老的惆怅,在悲愤的气氛中流露出英雄落寞的孤寂。然而诗中“杯酒英雄君与曹,文章微婉我知丘”,写出了君即曹操,我即孔丘的豪迈之情。这是不甘沉沦于黑暗现实的昂扬之情,也是向黑暗发出挑战的呐喊之言。这就是白居易闲言中的幽伤感,闲适中的不平静所表现出来的艺术魅力。

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乐天从始至终走的都是一条为国为民及为个人前途愤懑、呐喊的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在这条道路上,乐天溶进了自己的思想感情,用手中的笔,口中的言,写下了对黑暗社会不满与谴责的现实主义诗作。故而他的闲适诗,虽在斗争的锋芒上弱于讽喻诗,但并没有如史家所说的那样一味地走上“乐天知命,知足保和,明哲保身”的消极道路,而是在失去斗争阵营的闲适中,用洗己的心和笔,写下了对统治阶级的愤懑之情和忧国忧民的济世之志。这就是在闲适外衣下所包含诗人品格“清廉洁白,毅然有所自立”的闲适之言。

红楼梦的文学魅力篇十五

《红楼梦》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恋爱婚姻悲剧为主线,描写了以贾家为代表的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过程,揭示了封建大家庭内部错综复杂的矛盾,塑造了一批鲜活的人物形象,反映了封建社会必然走向没落和崩溃的历史趋势。

红楼梦的文学魅力篇十六

这本奇书看一遍甚难懂得,只有仔细琢磨,才能懂得其中的含义。那通灵宝玉,是贾宝玉的灵魂,佭珠仙草为了报答神瑛侍者——贾宝玉对他的灌溉,化作林黛玉泪洒红尘。前面一段的太虚幻境,别有一番韵味。说是红楼梦,其实本意就是石头记,那块女娲补天留下的通灵石,造成了一场未完待续,永远无法结束的梦境。

最然我憎恨而又同情的便是王熙凤,他害死尤二姐,心狠手辣地逼迫了多少无辜的人。很多人认为他是一个性格泼辣,十分恶毒的人,但是我认为,在这样昏庸无能的社会,她无心无力,为了生存,为了自我利益,他不得不这样做,这一切,都是自找的。

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就像一盘碎渣,贾母觉得林黛玉身子弱,又看到宝玉和黛玉的爱情,不觉同意了宝钗做宝二的奶奶的位置。而林黛玉,则因疑心和嫉妒身亡。一个是寄人篱下的孤儿,一个是皇家大商人的女儿。如何攀比?黛玉对宝玉来说,只有怜爱。透过宝玉的眼睛,这位“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的千金小姐美中有自然,她那雪白一般的酥臂,肌肤润泽,仿佛“一池出芙蓉”,不觉动了羡慕之心。林黛玉,这朵病态的红玫瑰,如果在一起,红玫瑰就会凋谢。薛宝钗,则是脸若银盆,眼如水杏的是白玫瑰,在贾宝玉心中永远取代了这个位置。

红楼梦的文学魅力篇十七

年少时读《水浒传》,一看编者载明这书是施耐庵和罗贯中合著的,不免好奇为什么一部书要两个人抬起写?是一个人才力还抑或时间不够吗?不知道。及读《红楼梦》,也难免要想,是不是曹雪芹举家食粥酒常赊实在撑不下去才留下个半拉子工程?要不是出一个对半部《红楼梦》爱不释手的高锷,《红楼梦》这部伟大的文学名著恐怕不会流传至今。但想归想,那时候也傻傻地分不清施某写到了哪个地方,曹某又是写到了哪里些。

后来,听金圣叹和脂脂斋煸精,信了施写的《水浒传》是七十回和曹作的《红楼梦》才八十回之后,再读这些个两截凑的《水浒传》和《红楼梦》时,免不了会为无缘一赌《水浒传》和《红楼梦》的真容而生心遗憾。我曾想,看《水浒传》的刀工和技法,也不像是急就章,怎么一个人就写不了呢?而《红楼梦》的作者明确说是这书增增删删鼓捣了十年,怎么最后还是个半拉子工程?再说续者的水平未必比原作者高,干嘛要搞成这些个两截凑的本子?如果金圣叹和脂脂斋没有见过原本,不可能装逼装得如此有鼻子有眼,吊足人的胃口。在作者,既然把作品当儿养,岂有只传半部书的道理?那么问题就只可能出在第一批传承人的疏漏了。但这传承人与作者应该非亲即友,即使不会下厨,总该也是美食家呀,怎么会这么粗心犯下如此低级的错误?再我又想,以《水浒传》和《红楼梦》的成书年代,应该是刀耕火种的办法,无非墨笔写在纸上,偌大的工程,一部书写下来总要写上一大摞,按一般的惯例,应该不止一稿。虽然《水浒传》有几稿不确定,但《红楼梦》至少有五稿这是肯定的。再者因为书写得好,所以肯定会有传抄的。譬如我们那青涩的谈情谈性色变的年代,一部粗糙得其实啥也没说明白的《少女之心》惹得多少少男少女冒了天大的风险在课堂上偷偷传抄啊。所以这两部书在流传的过程中应该不会都是孤本,而且还巧到恰好又在这流传之中弄丢得只剩半本。但因为原本没了,所以结局只能是遗憾。

再后来,因为想到对《水浒传》和《红楼梦》生疑生憾的并不止我一个,也就对此慢慢释然,只陶醉于对这两部名著的膜拜之中了。是啊,名著就是名著,《水浒传》和《红楼梦》自从面世,就养活了一批又一批的狗尾续家,后来又是一代又一代的红学家,再近一点是又又一拨一拨上百家讲坛的巨儒大伽……我在惊叹于这两部名著超常的魅力之余,难免又想到一层,作一个爱好者来说,谁若机缘巧合,读到这两部书中的一部原本,那将是多大的幸事啊。我甚至不敢想象这两部原本如果重见天日,那会引起怎样的轰动啊。

《水浒传》和《红楼梦》的原本真的失传了吗?其实没有。只不过被人为地阉割,弄成了两截凑这鬼样子。更令人大跌眼镜的是这两部书原本的重见天日都是波澜不惊,与轰动八不搭界,很是寥寥。

1933年上海中西书局印过《水浒传》原本后50回的单行本。河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过《水浒传》原本,取名叫《古本水浒传》,共百二十回。但此前此后,天下人论《水浒传》,包括在百家讲坛开讲的,还是以两截凑的《水浒传》立论。《水浒传》原本,根本无人提及。其实《古本水浒传》本来有一个大放异彩的机会,那就是鼓吹农民革命的她遇上了无产阶级革命家伟人毛泽东。毛泽东评《水浒传》大家耳熟能详。可我断言毛应该没有读到《古本水浒传》,否则他不会说《水浒传》这部书好就好在投降,投降派宋江把聚义厅改为了忠义堂。革命家毛泽东瞧不起革命半途而废的宋江,这好理解。

究竟原本与两截凑的本子有何区别?我们还是来点比较。

两截凑的《水浒传》写到单八将聚齐是七十回,但聚齐之后却是招安荡四寇包括打方腊,而原本《水浒传》写到单八将聚齐也就是七十回之后却是继续打官军。宋江何时把聚义厅改为忠义堂了?没有。还招安,招个鸟安!原本里的英雄宋江豪气不输项羽,到了百二十回书结尾的时候,他身边战死得没剩几个人了,还在兴兵布阵与济州太守张叔夜决一死战。似如此将革命进行到底的英雄,哪里会是哪朝哪代哪个皇帝打心底里喜欢的人物呢?谁不知道皇帝爱的是教人讲君臣父子守规矩的孔子?爱错也不会爱上鼓吹犯上作乱造反夺他宝座的施耐庵啊。所以《水浒传》传成个两截凑,这也难怪传承者人为地阉割。但现实地一想,《水浒传》不阉割,也没有人敢传。但一部完整的作品拦腰斩断之后毕竟不像回事儿,所以传者只得把原本改上一改,另续个尾巴。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也不能抹杀传承人的一片苦心。当然,把原本改一改,改成起先由你宋江怎么闹,但只要你肯招安就行,因为招了安皇帝我可以用你来以毒攻毒,最后达到毒毒归零天下太平,所以这个改法自然也可以ok,于是两截凑的本子才得以流传。

而《红楼梦》原本的藏家,我想他一定以为自己的藏本奇货可居,是足以引起轰动的。谁知其神神秘秘于将28回的原本传到网上后,结果连讨论这部《癸酉本石头记》真假的人都找不到几个。时易世移,文学的圈子越来越小,大家伙的关注已经不在这个点儿上。

我们对于《红楼梦》的被填鸭的认识是这部书是一部反封建的爱情悲剧,这悲剧的主角自然宝黛,两人相爱又不能结合,纯情的木石姻缘让万恶的金玉良缘给破坏了。谁知《红楼梦》原本里的爱情却是另一码子事。原本中,宝黛成了正果。虽然两人只差入洞房,但名义上还是做夫妻了。因此这如果还是个悲剧,也不是悲在相爱不能结合。其实细品之下,对原本的这个安排也不难理解,按书中的价值观,从亲疏关系上看,于宝玉来说,黛当然应排在钗之前,姑表亲于姨表,宝玉如要在黛钗之间二选一,那是不会有第二种选择的。至于黛玉的死,续书是因爱情不得抑郁得病死的,而原本是“玉带林中挂”,是在树林子里吊死的。这吊死与鸳鸯有关。看前面有鸳鸯拒嫁贾赦而寻死觅活的文字,看后面才知鸳鸯竟是个恶奴。初看好像有点突兀,细究才知合理,因为她恨主子。至于黛玉死后宝玉娶宝钗,对宝玉来说那是二婚了。将金玉良缘摆当成二婚,你当然想不到。至于宝玉出走后,宝钗嫁给贾雨村为妾的这个摆当,你可能更想不到,但细想一下,又觉得在理,因前有伏笔——对联“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而以玉自比的贾哥恰好是字时飞。再者,因为贾哥才是宝钗心目中读正经书干正经事的理想男生啊。关于原本的这一情节设计,我想是红学家想破脑壳也想不到的。但一经点破,又不得不让人佩服作者的高,高,实在是高。作者就是给人物取个名字,或者是书出现的一副对联一首诗,都不是闲笔。宝钗在等贾哥时飞兄,作者早已暗示你了,你猜不出下文,是你修为欠缺。至于宝玉的黄昏恋对象是史湘云,这一点你也许想不到,但据我所知,有红学家是想到了的。其实谁想到这个结局也不足为奇,因为书前面的确有三十一回回目“因麒麟伏白首双星”这个明明白白的提示。假如宝玉和湘云后面没点子事,作者也不会废笔墨让两人恰巧有一对儿麒麟。再如我原来读《红楼梦》,觉得书中这个情呆那个情痴,这个有情那个无情搞不明白,还有那多么迷心的女神警幻仙子怎么像《水浒传》中的王进神龙一现就没了呢?看了原本你才知道女神最后还是要出场的,她还要发布情榜。情榜上谁是有情谁无情都一目了然,而且这些细目是指证这个本子是伪造的人能想出来的么?当然,从小说的角度来看,如此结尾,也才叫个完整。再譬如,原来看贾政管教贾环,觉得老子打儿子稀松平常,后看原本看到贾环最后儿杀老子,才明白作者每伏一笔,后来都是有下文的。诸如此类,你看过之后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匠心独运,技高一筹。如果你再反观红学家及至著名红学家的研究成果,你应该是会一次又一次忍俊不禁,甚至笑掉大牙。《癸酉本石头记》的面世可以说是最直截了当地宣告了红学的破产。不过客观地说,因为人为的原因,现在《癸酉本石头记》这个本子是有点粗糙。但这种粗糙所呈现的艺术魅力,已经不是诋毁者的伪造说能够抹杀的。除了原作者,不可能有这样的天才。多少大伽级的红学家猜了多少年都测不出来的结果,让一个毛头毛脑的家伙用个电脑软件就搞出答案来了,这不是天方夜谈么?谁有这能耐能伪造出来,他就有水平写出原著。

过去红学家说《红楼梦》脱胎于《金瓶梅》。如果从这个思路上说,《红楼梦》被阉割的原因那就是“诲淫”了。但读了原本,你才会意识到书中几个青年男女你欢我爱,弄几首所谓淫诗艳词,或者其凄惨的落了个白茫茫的大地真干净的结局不适合国人惯于从大团圆的结局中寻求慰藉的胃口,都不是原因,真正的原因是因为排满。譬如原来我读到四十九回,写一个男宝和几个美女在雪地里烤鹿肉吃,虽然烤糊了,但大家伙都吃得有情有调。原来我只觉得作者给我的这个画面唯美,美得自己想穿越到书中也美一回。看了原本,回头才知作者在此还有吃“胡虏肉”这个弦外音。还有像人物的取名,贾蔷(羌)贾蓉(戎)之类多了去。涉及政治的事,在文字狱热闹的大清,因为不能明着说,所以作者只能暗着说。关于这一点,我们周家的鲁迅倒是说对了,他说革命家从《红楼梦》中看到的是排满。如果革命家看到的是原本,我想那还真是这么回事。如此看来,《红楼梦》被阉割与《水浒传》被阉割,是一个鸟原因。

一个写手,如果你写的是大我不是小我,你的作品写出一朵花来即使优秀如《水浒传》和《红楼梦》也难免被政治阉割,这应该是一个公式。这就是我读了两个原本之后的一点要与大家分享的东东。不管你是读者也好还是写手也罢,如果你关注到了这一点,也许你就掌握了一把解读许多文化现象的钥匙。至于我所说的两个原本的真假,我以为,文学的证明只能用文学的方法,考据不是我喜,你自己去对比着读,自由心证去吧。另关于《水浒传》原本的真假,有梅寄鹤先生一篇《古本水浒》序帮你导读。《癸酉本石头记》是否是《红楼梦》原本,你到百度文库将其和相关立论找来一读,又假如你不靠红学吃饭,我想看过之后,你心中会有定论。

本文作者:周云林(微信公众号:草根叙事)。

红楼梦的文学魅力篇十八

200多年来,《红楼梦》正是以这样神奇的艺术魅力,荣登全球文学之巅。它闪烁着思想的光辉,映照着人们的精神生活,拨动着人们生活的琴弦,给整个世界带来了美的享受。通读了《红楼梦》的人似乎都有这样一种感觉,就说《红楼梦》是一个气魄宏大、细致入微、人物鲜活、景色美丽的人间世界,一个绝妙的艺术天地。

作者曹雪芹,这位名列世界伟大作家之林的作家,一生就写了一部《红楼梦》,结果轰动了全世界,巨著自问世以来,读者读出了不同的内涵,有人读出了哲学,有人读出了文学,还有人读出了儿女情长,读者从各个不同的角度,都读出了自己心中的“红楼梦”,也通过《红楼梦》在社会的延伸,说出了自己的“红楼梦”,应该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况我一个普通读者,在朦朦胧胧读了一遍、刚又细读一遍《红楼梦》后,不敢对国宝级的巨著妄加评论,始终怀着一颗局促不安的心,生怕有损这个国宝级的名著的'价值和风采。然而,《红楼梦》耀眼的艺术光辉又吸引着我非要写出对美的感受,我只有徜徉在《红楼梦》的艺术走廊里,在尽情欣赏这花团锦簇的裙钗时,细细找寻它“文学”的路标,沿着这条独辟的蹊径,小心翼翼地进入这迷宫似的“大观园”,从它细小的一隅,对《红楼梦》里“笑”和“哭”的艺术作个一知半解的品评吧。

作者曹雪芹笔下的人物笑容千姿百态,笑容种类三千四百多种,并对各种“笑”描写的淋漓尽致,恰到好处,笑的种类千奇百怪,无所不及。有冷笑、微笑、嘲笑、又笑、呕笑、也笑、调笑、陪笑、忙笑、忍笑、带笑、含笑、欲笑、遂笑、众人笑、含羞笑、哈哈笑、凑趣笑、赶忙笑、涎皮笑、嘻嘻笑、一旁笑、含羞带笑、掩面伏身而笑,一笑笑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一笑笑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一笑笑出了《红楼梦》的艺术风格,贾母的笑和刘姥姥的笑是不一样的,凤姐的笑与袭人的笑也不同,与黛玉难得的一笑更是大相径庭,宝钗的笑与众人的笑更不同,别具一格,纵观全书描写她的笑中,都不带感情色彩,几乎没有冷笑、大笑,而是悄悄笑、抿着嘴笑,而黛玉则时而用冷笑,这就说明每个人的出身、环境、性格特征不一样,笑也是不一样的,《红楼梦》描写出了每个人笑的特点,让“笑”笑出了艺术美。

作者曹雪芹还运用大的场景来描写笑,当读到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时,就拉开了“笑”的序幕:“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自己却鼓着腮不语。众人先是一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的大笑起来。史湘云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嗳哟;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宝玉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直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手里的饭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座位,拉着她奶母叫揉一揉肠子。地下的无一个不是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她姐妹换衣裳的”。这一段可谓笑的大观园,让你看了都想笑。作为描写艺术,我觉得《红楼梦》就是文学描写的艺术殿堂。

《红楼梦》本身就是一部人生悲剧,曹雪芹巧妙地写出了悲剧中人物的哭相,他笔下人物的哭相也各不相同,贾母的“哭”:“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贾母眼泪交流”、“贾母听了这话,那眼泪止不住流下来”。宝玉的“哭”:“宝玉听了,不禁放声大哭,倒在床上”、“不禁嚎啕大哭”、“宝玉又哭得气噎喉干”。黛玉的“哭”:“黛玉也哭个不住“、“黛玉听说,流泪叹道:她偏在这里这样,分明是气我的心”、“泪痕满面”、“眼圈又红了”。凤姐的“哭”:“滚到尤氏怀里,嚎天动地,大放悲声”。紫鹃的“哭”:“两泪汪汪”、“那眼泪似断线珍珠一般泪如雨下”、“哭得泪人一般”。平儿的“哭”:“擦着眼泪”。《红楼梦》里人物的“哭”也“哭”出了每个人的特点来,读完之后,总让您深深地回味。

透过曹雪芹对人物“笑”、“哭”的艺术描写,我又领悟到了他对环境的描写也是独具匠心,下了一番功夫,用来渲染气氛。如:林黛玉刚进宁、荣国府时的环境描写:“忽见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门前列坐着十来个华冠丽服之人。正门却不开,只有东西两角门有人出入。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大书‘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照样也是三间大门,方是荣国府了。却不进正门,只进了西边角门。那轿夫抬进去,走了一射之地,将转弯时,便歇下退出去了。”,通过这样环境描写,就把宁、荣国府的富贵豪华之气给渲染出来了。

曹雪芹对人物的描写堪称一绝。虽然《红楼梦》所创造的人物众多,但不是千人一面,而是丰富多彩。对宝玉、黛玉、宝钗、贾母、王夫人、薛姨妈、凤姐、迎春、探春、袭人、鸳鸯、尤三姐等人物描写生动形象,栩栩如生,人物性格几乎没有雷同,都具有典型性,正是运用了小说“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特点。如:在第三回《托内兄如海荐西宾,接外孙贾母惜孤女》中,林黛玉刚进荣国府时的人物描写,就很具典型性:“第一个肌肤微丰,合中身体,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第二个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秀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这样的人物描写生动传神,启发读者深思。

再看《红楼梦》里的语言描写,曹雪芹因生活在北京,充分运用北京语言的特点,来表达人物的个性,宝玉有宝玉的语言风格,黛玉有黛玉的语言特点,凤姐开口说出来便知是凤姐,刘姥姥的语言更是泾渭分明,书中人物语言各不相同,也就显现出曹雪芹的语言功力,从而彰显了《红楼梦》语言艺术的独特魅力。

看《红楼梦》,就像在浏览文学艺术宝库,使人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艺术熏陶,感受无穷的艺术魅力,从而受到很深的写作启迪,特别是《红楼梦》里的鲜活的白描手法,也堪称中国文学史上文学描写的典范。

红楼梦的文学魅力篇十九

我是中学的时候第一次看余光中先生的散文集的,这一篇是《青青边愁》这本散文集的的第一篇,所以印象尤为深刻,如今有机会又把书找了出来,再读一次,还是对这一篇最为钟意。

关于游记散文,不得不说的是另一位大陆的散文大家――余秋雨先生,无论学界评价怎样,他的文章读起来是美的。我以为的美的游记散文,不是将景色描绘的多么迷人,而是表达作者自己观景的感想,发散出来的思考,是那些比景色更深一层的精神上的体悟。两位余先生都是此中的大家,只不过一个通过历史,一个透过哲学。

“不朽”是一个关于时间的抽象概念,古往今来似乎似乎谁都能说上几句,而文人们又大多多愁善感,常常被他所“伴生”的`物是人非所牵绊。

我一直认为不朽是一个相对名词,因为有“朽”所以才会有“不朽”,所以在人们提到它时往往不是说什么永恒不变,而是先说什么变了。

在记述前往英国西敏古寺的行程时,先生所说“变”是早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历代诗人们,而不变的是那堆雕刻各色形象的雕塑吗?不是的,“他”说:“传神尽在阿睹,画龙端待点睛。”不朽的是那些顽石眼睛中透露的,是世人们需要用精神去体悟的历代先辈的灵魂――或者说是他们的思想。

为什么常常会有人说黑夜是灵感迸发的源泉,为什么在作文是常常需要一个安静的空间?因为寂静创造孤独,而孤独能让你的精神与不朽的载体相触。在无声处,看着一尊尊模样各异的雕塑,心里会想什么?庸人们怕是会因对鬼祟的恐惧而早早逃离,而智者,则是看着那些雕塑思考更多:“帝王与布衣,俗众与僧侣,同一拱巍巍的屋顶下,鼾息相闻。”这是平等。

有的人看到变与不变的建筑会想到沧海桑田,前尘不在,就像余秋雨先生给那汪秀美的湖泊写的那样:“再也读不到传世的檄文只剩下廊柱上龙飞凤舞的楹联。再也找不见慷慨的遗恨,只剩下几座既可凭吊也可休息的亭台。再也不去期待历史的震颤,只有凛然安坐着的万古湖山。”有的人在变与不变中看到的是永恒的思想,就像余光中先生在那座英国寺庙里写的那样:“时间,你带的走歌者带不走歌。”两者没有高下优劣之分,不过是一个为民族文脉发声,一个为人类精神作颂罢了。

其实读了那么多的游记散文,自己也曾经作过几篇,初成时还沾沾自喜,但后来再看却是问题一堆。只抒情的文章犹如空中楼阁一触即溃,不得深思,只叙事的文章走马观花,有目无神。读书,心生向往;落笔,方知浅薄。

话又说回来,不朽,是一堆顽石吗?

非也,恰如辛弃疾评价朱熹:

“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红楼梦的文学魅力篇二十

时过境迁,追忆过往。千百滋味,皆涌心头。

红楼一梦,梦贾府兴衰过往。凡事物必有枯荣之劫。元妃之死,致使贾府失宠,加速了贾府的衰败过程。犹忆曾经的贾府璀璨夺目,众人皆以迈入贾府为幸。殊不知在这光鲜亮丽的背后,曾经烜赫一时的贾府早已步入垂暮之年,最终只落得人去楼空,一片凄凉之景。

红楼一梦,梦降姝神瑛凄美惨剧。前世,你为绛珠仙草,他是神瑛侍者。为报灌溉之恩,你立誓要将一生的眼泪还于他。今生,你是林黛玉,他是贾宝玉,本是天人眷侣,却硬生生被封建官僚主义所谓的“金玉良缘”拆开,从此天人两隔。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