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乡村振兴调研报告大学生(优质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1-08 05:18:10 页码:8
乡村振兴调研报告大学生(优质15篇)
2024-01-08 05:18:10    小编:书香墨

“报告”使用范围很广,按照上级部署或工作计划,每完成一项任务,一般都要向上级写报告,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况、工作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工作设想等,以取得上级领导部门的指导。报告的作用是帮助读者了解特定问题或情况,并提供解决方案或建议。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报告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乡村振兴调研报告大学生篇一

杨市村位于枞阳县白荡湖东北稍,境内省级、县级四条公路贯通,交通便捷,是金社镇政府所在地,也是全县55个脱贫帮扶村之一。全村区域面积6.3平方公里,辖53个村民小组,33个自然村庄,1个街道,人口5700余人(含城镇居民),耕地面积3367亩(其中水田2597亩,旱地770亩)人均耕地0.6亩,山林面积801亩,有三个圩口。今年以来,该村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着力点,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目标,力争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突破。

1、人口、劳动力、在外务工人员等情况。

目前全村现有农村总户数1548户,农村总人口5350人,全村劳动力约3870人,在外务工人员有3120人,其中脱贫户外出507人。

2、脱贫攻坚及巩固脱贫成果情况。

该村20xx年有建档立卡279户,人口10xx人,贫困发生率19.80%。20xx年脱贫48户215人,20xx年脱贫19户78人,20xx年脱贫25户109人,20xx年脱贫61户244人,20xx年脱贫65户250人,20xx年脱贫63户123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07%,贫困村顺利出列。20xx年脱贫1户4人,实现了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发生率降为零。目前该村易致贫边缘户5户,人口数xx人,脱贫监测户xx户,人口数42人。

3、村集体经济情况。

该村利用集体资源,盘活存量土地资产,想方设法扩展增收渠道,村集体收入由20xx年3.4万元到20xx年24.0997万元,主要集体经济收入来源是圩田、和水面流转、光伏收益和扶贫专项资金入股分红收益,集体经济状况薄弱。

村两委干部职数有10人,,其中党委5人,村委会委员5人,村务监督委员会3人,后备干部1人,扶贫专干1人女性4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4人,村民代表81人,村民组长36人,组织机构健全。

该村通过开展农村环境和卫生整治,落实了门前三包,完善村规民约,加强宣传教育等手段,引导村民树立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和爱护环境的意识,使村庄环境卫生长期清洁。保持“应绿尽绿,能绿则绿”,对村内主要街道进行绿化、亮化,房前用竹篱、围栏围起,房前屋后规范栽种瓜果、绿化小品,全村形成“植物自然,乡土浓郁”的景观。

20xx年党建引领扶贫资金10万元入股富源制香厂,20xx年新型农民经营主体扶贫资金10万元入股枞阳县富民粮食加工有限公司、产业发展扶贫资金10万元入股枞金羊业养殖合作社;2019年扶贫专项资金50万元实施了5条乡村公路硬化、水利兴修12万元用于4个塘口清淤,村级发展专项20万元入股枞阳县富民粮食加工有限公司、中央财政发展资金10万元入股枞金羊业养殖合作社,20万元行业资金实施“万千工程”入股乌金白茶生态有限公司,铜陵市总工会、枞阳县总工会提供帮扶资金37万元新建村为民服务大厅,20xx年扶贫19.5万元进行楼庄小套泵站建设,扶贫专项资金72万元实施老茶园改造和新建钢构厂房。

1、坚持党建统领发展,推动乡村组织振兴。

2、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推动乡村产业振兴。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一是加强产业发展利用区位优势,因地制宜合理优化布局,整合自然资源,利用县文化旅游集团平台搭建、休闲采摘、农家餐饮、农事体验活动,与附近的白云岩风景区、狂狮河漂流等观光旅游、户外运动对接起来,增加部分帮扶户的收入。二是大力培养农业产业发展的实用人才,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育农村专业技术、熟练技术和种养殖技术的能手队伍,使之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电商服务人员,利用远程教育和现场教育相结合,开展科技培训入户、技术服务入户、农业信息入户,提高科技带头人的自我发展能力和带动辐射能力。三是主动联系县农业农村投资发展公司流转部分村民自留山山林和村集体山林对接国家储备林项目,这样可以增加村民和集体收入,村集体可作为县农投公司委托方对山林进行有效管理,协助公司砍伐经济价值低的杂状树木,种植经济价值高苗木替代这样可以获得一定管理收益。四、空心村现象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主要原因村里中青年大量外流导致留守老人、留守妇女和留守儿童成为生活的主体;使之社会活力弱化。表现为村庄内生组织乏力和公共生活退化;房屋闲置老化。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阻碍了乡村振兴建设的步伐。呈现”断壁残垣、破败无序、人畜混杂”等脏乱差现象,既影响了村民的生产生活,又影响了村容村貌及环境卫生,与建设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格格不入。村两委要紧紧抓住当前的国家政策,主动对接县政府乡村振兴局、交通、规划等相关职能部门,力争把改造“空心村”落到实处。将农村危房改造、清洁工程、通村公路、美丽乡村创建、农村环境整治结合在一起,可以用补偿金弥补或规划兴建安置房,这样一来,农户得到了应有的补偿,村集体实际掌握了土地使用权,农地的整治可以增加土地的增减指标挂钩,村集体可以增加较多的收入。

3、铺筑返乡人才创业路,推动乡村人才振兴。

乡村振兴,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加快培育新型农民经营主体,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让愿意上山下乡,回报乡亲的人更有信心,让愿意返乡创业的能人更有决心,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人才队伍,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

20xx年度,县政府安排了财政专项扶贫资金72万元。根据规划,村集体新建800平方米(造价成本:900元/每平米)钢构厂房一幢,根据预算,附属工程围墙、水泥地坪、排水沟、简易绿化、公厕等尚有资金缺口45万元。目前帮扶单位中:铜陵市总工会承诺支持20万元,枞阳县总工会承诺支持15万元,缺口资金大约10万元。

因村集体经济困难,迫切需要有关单位给予帮扶支持,目前钢构产房项目已在线上挂网拍租,浙江义乌市老板已经有意向合作,主要生产玩具。为了吸引外商投资,村集体研究决定对厂区水、电、路、通讯、土地平整及附属设施进行改造升级。截止目前,水、电、路土地平整、通讯设施已基本完成,尚有公厕和简易绿化等尚未完成。此外,该项目的实施,可使脱贫群体28户收益,解决就业岗位78人,人均每年可以获得3万多元稳定收入。

乡村振兴中产业兴旺是根本。大力发展乡村产业,筑好巢,引好凤,不仅壮大了集体经济,还实现了农民“离土不离乡”,脱贫户就地就近就业增收,从而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力服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帮扶单位、帮扶干部的光荣使命和神圣职责,更是首要的政治任务,(我是农发行干部,县乡村振兴局同志说农发行不是帮扶单位,另有藕山镇万桥村是帮扶单位,县农发行领导表示不能支持两个单位),作为乡村振兴工作队成员,我建议村两委一方面向镇帮扶联系人-人大主席汇报,再主动向县人大负责同志汇报,取得支持;建议对接获得我行项目贷款支持的县投发、县建投、县农投等相关企业,共同解决杨市村钢构厂房的10万元资金缺口,力争村办企业早日开工投产发挥效益。

乡村振兴调研报告大学生篇二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我们响应学校号召,积极参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利用专业所学知识,在实践中得到更好的锻炼,培养实际操作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将自己所学知识运用在实践中,在实践中巩固自己的知识,调节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培养实际工作能力和分析能力,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因此我们选择在暑假空闲时间,对自己家乡周边的乡村进行实地调研与分析。

因为疫情的原因,今年的社会实践与以往的都不相同,组队是在线上,讨论也在线上,除了实地调研,其他的工作都在线上完成,虽然实践队员不能面对面的交流,但是依旧出色的完成了每个人的工作。在实践活动开始前,我们先进行了相关资料的查询,然后共同完成了问卷的制作,并在网上发布。接着实践队员每天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实践调研,并完成记录和实践报告新闻稿。在实践过程中,每位队员都会遇到大小不一的情况,但是都被一一化解,在实践过程中锻炼了自己,也成长了不少。为使更多的村民能够了解到国家颁布的乡村振兴战略,队员走街串巷不断地在村民中间宣传国家战略,帮助村民更好地了解国家政策。在实践活动的最后,队员自发在村庄中打扫公共设施,为美丽乡村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经历了此次的社会实践调研,以及走访调查,实践队员更加深入了解到了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而且这次的实践活动是实践队员了解社会、开阔视野的重要途径,我们大学生也可以用自身的实践行动去关心社会、了解社会、融入社会,为乡村的振兴奉献自己的一份心,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十年前,四都乡作为松阳县整乡搬迁的下山脱贫乡镇,不少农户下山搬迁到县城周边生活,村里的房子、田地、山林被大量闲置,乡村“空心化”现象严重。十年后,四都乡大力发展精品民宿,一些贤才能人返乡创业,乡村重新焕发新活力。调研组针对四都乡基层党组织如何利用民宿经济发展助推乡村振兴的课题,展开深入调研,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四都乡是松阳典型的山区乡镇。20__年以来,该乡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其独特的地理气候、生态资源和乡村优势,高起点、高标准推进精品民宿建设。截止目前,全乡共有中高端民宿、农家乐27家,床位283张,餐位1500余个,共接待游客50余万人,四都山居民宿的集聚效益和经济效益日益凸显,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增强。

一、四都乡民宿经济发展的成效与启示。

(一)品质引领,政府主动作为。

一是高起点,开展规划设计。引进国内外知名团队参与规划建设,先后与清华大学、哈佛大学等团队开展紧密合作。如平田村26幢民居由多个知名学院的团队联合设计施工。在政策处理之初,村两委干部主动参与难题解决,村民思想不通,实行党员联系户包干制度落实;村庄建设进度延缓,村两委干部齐上阵,确保按时完工。

又如,20__年8月第一家精品民宿“过云山居”试营业,三年多入住率稳定在90%以上。业主与村集体良好互动,多次参与“主题党日”志愿者服务,为村民送上寒冬里的暖阳;20__年以来,南京先锋书店、云夕酒店、榔树民宿综合体等先后入驻四都,期间,村主要干部全程参与,营商环境和谐。

先锋书店。

二是强整合,建设基础设施。四都乡统筹整合,全域谋划,结合六边三化三美、五水共治、传统村落保护等工作,整合资金,在道路建设、村庄环境整治、自来水提升、污水治理等方面优先考虑民宿发展村的配套建设,加大政府投资力度。20__年以来,共投入政府资金3000余万元用于村庄和民宿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

(二)内涵发展,民宿共建共享。

一是立足当地,深挖特色。坚持高品质的规划设计,现已营业的过云山居、云端觅境等除了凭借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也充分展示了在地文化,挖掘和突出当地文化元素,乡村特色,在保留中创新,在创新中显品质。

二是发挥优势,融入乡村。一方面通过举办萝卜节、乡村音乐节、乡村论坛、艺术沙龙等风格各异的活动以及与村民共过传统节庆等形式,进一步融入农村、农民。另一方面村两委邀请设计师、专家等参与村庄建设,为村庄发展把脉,聘请了王维仁、张雷、叶胜海等7人为乡村振兴顾问。

三是注重长效,打造品牌。重视民宿自身文化品牌的建设,积极研发符合民宿特色的logo、伴手礼等,开展员工服务、礼仪等培训,组织参加管家、厨师比赛等。

(三)强村富民,助推乡村振兴。

一是民宿带动“双增”。四都民宿已初步形成了以江苏、温州、上海、杭州等城市为主的客源市场,民宿经济进一步壮大,带动了当地农民就业500余人,间接带动相关行业就业1000余人,村集体年增收40余万元。

二是民宿促进产业。通过民宿的健康发展,有效地促进了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新成立香榧、番薯、果蔬等村级合作社4家,全乡生态循环农业、文化产业、全域旅游等发展势头良好。

云端秘境。

三是民宿改善乡风。随着优秀人才的乡村回归和深入参与,“乡村振兴”讲习所孕育而生,社会治理格局发生新变化,文化修复、人心修复于无声处改变着乡风民风。

调研组也发现四都民宿发展存在一些短板,如民宿的融合度不高,“民宿+文化”、“民宿+农业”等深度挖掘不够,功能比较单一,缺乏与生活习俗、生态资源、农业生产的深度融合;民宿的同质化现象,一定程度上存在自然景观类似,文化特色相同,不能充分体现民宿主人独特气质、内涵,“故事分享”不多。

二、四都乡民宿经济发展的建议。

根据四都乡民宿旅游开发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调研组提出如下发展策略。

一是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乡村民宿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应始终放在“乡村振兴”和“三农”战略的大背景下谋划,否则就丧失了生命力。下一步,要树立与村集体、村民共融共生的发展意识,最终于村集体之间建立利益联结机制。

二是深化一二三产融合。要鼓励民宿业主树立对农业、农村、农民的行业特色、空间要素、民俗文化的深度融合意识;要加强对当地原汁原味的人文环境保护和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做好“民宿+文化”、“民宿+农业”等文章。

通过五年的探索和发展,四都乡在民宿经济发展上取得了一定成效,坚持以党建引领村庄发展,在城乡融合发展、产业转型升级、乡村文化复兴、生态环境保护、农民持续增收、农村治理有效等方面走出了乡村振兴的“四都模式”,为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迈出了新步伐。

围绕进一步加强我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乡村绿色发展、加强乡村人才建设、提高乡村民生保障水平、推动我市乡村振兴工作全面提升。6月13日,全市青年干部培训班乡村振兴工作调研组通过实地走访、查看资料、与农户面对面沟通、组织座谈等方式对我市__县、__县部分乡村进行调查研究,认真思考,结合我市实际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现报告如下。

一、我市乡村振兴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必须以问题为导向,找出乡村发展的差距所在,补齐短板,才能不断缩小城乡差距,逐个问题逐个环节地解决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目前,我市乡村振兴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整体还处于起步阶段,乡村建设的历史欠账仍然较多,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乡村人力资源匮乏。人力资源匮乏制约我市乡村振兴发展。一是人才队伍结构欠佳。我市乡村实用人才存在老化、弱化和退化的“三化”现象。从年龄结构上看,45岁以上的占比较多,35岁以下的乡村实用人才较少,缺乏后备力量。文化程度不高,我市乡村人实用才学历层次较低。人才分布不均衡,有的乡镇街道人因为政府最近几年大力支持推动了工业、农业经济的较快发展,导致人才集中于几个乡村。二是人才队伍总量不足。我市乡村存在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劳动力以自发进城务工或经商的方式大量外流,有许多在外闯出天地的人从此留在了城市,基本不回村里,同时,随着城镇化建设的迅猛推进,城市的发展理念、生活环境、基础设施、教育资源、公共服务等要素不断吸引年轻的大学毕业生,乡村的资源要素已不能满足现在年轻人的发展,导致人才资源、人力资源双要素匮乏,致使乡村发展中人才短缺的问题日益显现和突出。三是缺乏完善的激励机制。乡村实用人才和优秀的村书记是我市农业经济的直接推动者,应充分发挥典型作用,通过政府正向奖励、正向宣传,让优秀人才特别是创新能力强、对周边农户有较大带动作用的乡村人才被社会所认可,最大程度调动农村实用人才的创业创新智慧和热情。但是,当前乡村已有的很多实用人才缺乏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特别是优秀的乡村实用人才没有得到相应的奖励。同时,电视、网络、微信、报纸等各类媒体对乡村实用人才的典型报道较少,影响了乡村实用人才的积极性。四是培训体系不健全。我市乡村诸多部门对乡村实用人才进行培训,主要有农业局、科协等,但相互之间又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合作,培训内容又往往会存在重复性,培训的针对性不强,不能适应当前三农发展的要求。

(二)乡村生态环境欠佳。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良好生态环境是乡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近年来,全市乡村环境、人居环境已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但仍有存在不足之处。一是部分群众的生态环境保护认识不到位。随意丢弃生活、生产废弃物,到处排放污水等陋习短时间内难以改变,致使“脏、乱、差”现象难以彻底根除。二是乡村环保基础设施落后的局面依然存在。乡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总体上处于落后状态,大部份乡村没有建立有效的生活垃圾、污水收集处理设施,部分水利设施老化失修严重,对水源地保护和生态环境改善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三是农业废物综合利用率低,畜禽养殖污染日益加重。大棚蔬菜、地膜覆盖已在广大乡村大量使用,上述废棚(地)膜长期滞留于土地中,对土壤质量构成污染。农作物秸秆利用方面,仍大量存在焚烧秸秆现象,是造成大气严重污染重要来源之一。在畜禽养殖过程中,农户散养和小规模养殖占主体,畜禽粪便随意堆砌排放,基本未做无无害化处理及肥料化利用,对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

(三)乡村农业体系不完善。我市乡村对于大规模健康养殖、水稻种植产业、乡村旅游都有一定的发展,但这些力度还不是很大,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产业转型升级乏力。一是农业不大也不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产业发展不足,特色产业培育困难,农业产业链条不长,产品附加值低,农产品商品化率不高,一二三产业融合度不深。二是缺少大型龙头企业带动。绝大多数农产品仍然以卖原料为主,即使是简单的清洗、分装、预冷、储藏、加工也没有,全市乡村在传统绿色产业、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实现产业升级重组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三是品牌建设严重滞后。农业品牌培育力度不够,知名品牌总量少,销售渠道主要以线下为主。对于乡村电商、现代农业示范区、现代工业强镇、新型经营主体等的培育和建设力度更是很小。

二、我市乡村振兴建设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一)不断加强乡村振兴人才支撑的几点建议。一是强化领导班子建设。把干部资源向县(区)倾斜,把精力、资源、力量聚焦到乡村振兴上。改善乡镇领导班子专业结构、知识结构,增强班子领导“三农”工作能力,把热爱乡村、有发展潜力的年轻干部选调到乡镇领导班子。择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加大党员发展工作力度,加强三农工作队伍的再教育、再培训工作。二是创新教育培育理念。要发展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解决“谁来种地,怎样更好种地,谁来帮助种地”的历史性难题,更加卓有成效的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就需要更好地培育乡村实用人才和加快推动乡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所谓“培育”,虽然与“培训”仅有一字之差,但与“培训”有着较大的差别。“培训”仅是传授知识及技能,而“培育”则包括农村实用人才成长的全过程,这其中就包括技能培训、思想培训、市场培训、思维培训和政策扶持。如果不能有效实现从“培训”到“培育”的转变,乡村实用人才的队伍建设就无法实现更大的发展。三是吸收各类实用人才。研究制定中长期“乡村实用人才计划”吸收和引进各类人才充实乡村实用人才队伍。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的新形势下,要抓住有利的时机,创造各类适宜的条件,大力吸收和引进各方面的人才(工商界、农业高技术高技能、市场推广、机关党建等人才资源,不断壮大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大量吸收涉农大中专毕业生,通过网上招聘会、人才交流大会、赴外招引人才活动等各种形式,鼓励我市的涉农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吸收涉农院校毕业生为农村实用人才。

(二)不断加强乡村生态环境治理。一是加强宣传提高环境意识。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多形式、多层面地进行宣传城乡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意义。通过第三方服务建立村中的物业管理组织,加强垃圾中转站、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全权负责管理村清洁卫生工作,逐步形成垃圾一体化处理模式及长效管理机制,使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改善。二是大力推进建设生态文明。积极推进农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绿色化、生态化,发展绿色产业,培育观光休闲、农耕体验、健康养生等“美丽经济”。培育一批集生活、生产、生态于一体的乡村田园综合体、村落风景区、旅游风情小镇,打造一批美丽小镇、美丽村庄、美丽庭院、美丽田园,让美丽乡村成为农民幸福生活的宜居家园和市民休闲养生养老的生态乐园。三是深入开展乡村环境整治。巩固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实施农村“厕所革命”,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深入推进农药化肥零增长行动,完善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制度。加强农村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实施碧水蓝天工程,推广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严格落实“河长制”,加强重要水资源流域整治和保护,保护好饮用水源。

(三)不断推进乡村农业体系建设。一是加快完善现代农业融合体系框架。继续推进种植业、养殖业、园林特产业蓬勃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大力发展梅花鹿、东辽黑猪、食用菌等特色优势产业,不断优化结构,培育壮大特色主导产业,加快推进与企业合作,开展产业融合试点示范,整合集中连片原料基地、加工园区和物流配送基地,打造一批区域性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示范区,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经验及模式。二是加快实施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框架。提高黑土地和高标准农田的保护和建设,发展科学施肥,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水灌溉工程建设,提高耕种机械化使用率,全面提升田地、水利、道路、山林、电力等设施建设和改造,提高耕种质量。按照各地资源禀赋特点,注重分工协作,避免浪费资源环境,禁止在不适合区域发展相应产业。借助部分乡村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民俗旅游的发展契机。注入文化景观元素,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观光游,打造独具特色的生态田园人文乡村旅游产业链,创建一批特色小镇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全面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加快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框架。大力发展”互联网+农业”模式,加快农产品电商化和物联网工程的建设,围绕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工基地、流通市场等地,建设一批可清洗、分装、预冷、储藏、加工的设施,择优选择和推介一批有基础、有实力、有意向的中小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采购等方面开展合作,完善产业分工协作,促进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竞争力新优势。

根据培训班安排,6月8日至11日,第三组学员赴浙江先后考察了杭州桐庐县荻浦村、环溪村,建德市齐平村、戴家村,淳安县下姜村,富阳区东梓关村、龙门古镇,湖州安吉县横山坞村、碧门村、余村等地,通过现场观摩、入户调研、研讨交流等方式,对所到村庄的产业发展模式、工作推进方式、市场运作形式等进行深入了解,基本达到了开阔视野、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学习经验的目的。

一、主要经验。

考察过程中,我们亲身体会到,浙江各地以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为目标,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所到之地村村如画、处处皆景,文化底蕴深厚,产业兴旺发达,一派生机盎然景象。客观来讲,__在经济基础、资源禀赋、人文积淀等方面同浙江各区县相比有较大的差距。但经过深入思考,我们与浙江的差距还主要体现在发展理念和推进方式上,这方面更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规划引领标准高。各考察点所在的市县(区)把规划放在美丽乡村建设的首要位置,依托高水平设计团队,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在规划理念上,充分结合实际,发挥自身优势,不贪大求洋,注重打造个性特色,做到“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桐庐县荻浦村邀请浙江省美院参与村庄规划设计,孝义文化成为贯穿古村落建设的主题。富阳区东梓关村委托绿城设计团队(gad)打造的“杭派民居”,成为山水相映、入乡随俗、就地取材、低碳环保的诗画江南样板。在规划体系上,以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为龙头,全面制定涵盖县域村庄布局规划、土地综合整治规划、中心村建设规划、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规划以及产业发展规划的规划体系,实现了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思路规划化,规划项目化,项目资金化。在规划执行上,严格按照规划进行施工建设。所到之处,没有发现有私搭乱建等行为,很少有与整体环境不协调的建筑,做到了一张蓝图绘到底。安吉县余村以“竹海景区”定位纳入天荒坪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编制,科学布局生态、生产、生活空间,坚持一张规划管到底,关停污染企业,加快旧村改造,实现了村民建房、村庄发展与旅游开发的有机结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得到了有效实践。

(二)产业融合业态新。所到村庄在业态发展上都力求创新求异,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原则,突出旅游与农业、工业、文化的结合,跳出了“景点体验”这种传统模式,精心打造多元新业态综合体,实现了三产的有机融合。建德市齐平村采取引进农业企业、集中流转土地、统建大棚出租的方式,大力发展铁皮石斛产业,推出铁皮石斛文化养生健康旅游路线,带动餐饮、民宿、农产品销售近3000万元,实现了从经济薄弱村到“铁皮石斛特色村”的华丽转身。安吉县碧门村以“产居相融•悠然碧门”为定位,利用现有的竹制品产业,突出文创引领,搭建电商平台,培育网店30余家,电商销售年交易总额近1亿元,实现传统产业提档升级。淳安县下姜村成立景区管理有限公司,大力发展精品民宿,打造“群众观教育培训基地、彩色农业观光体验基地、旅游休闲清凉度假基地、传统手工艺品加工基地”,“下姜逐梦”荣膺千岛湖旅游新十景。建德市戴家村依托下山移民新村,建立民宿接待中心,对村民进行规范化培训,遵循统一管理、个性化服务的经营模式,年接待游客近10万人次。

(三)精细管理环境美。浙江生态环境本来就十分优越。本次考察所到之处,映入眼帘的都是一幅幅生动美丽的画卷。更难能可贵的是村民在生态环境保护上高度自觉,无论是考察沿线还是所到村庄,不管是河道沟渠还是道路两旁,视野之内几乎看不到生产生活垃圾,这与当地政府的精细管理和群众的环保意识密不可分。安吉县余村早在2015年就率先推行垃圾不落地试点,实行“定点投放、定时收集”,每天早上垃圾清运车到村里收集垃圾,村民自觉分类倾倒,在收集过程中均做到“垃圾不暴露、转运不落地、沿途不渗漏、村容更整洁”。桐庐县环溪村探索“中国式”垃圾分类——将生活垃圾分为可堆肥垃圾和不可堆肥两类,村里大街小巷分类设置黄色、蓝色垃圾箱,每家每户统一配发分类垃圾桶,引导农户分类倾倒,分类处理。值得一提的是,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中,环溪村采用太阳能微动力技术,实施自动化控制运行,生活污水经过节水池、无动力厌氧池、三格人工湿地、沉砂池,最后的出水达到国家一级排放标准,污水处理与村庄美化、环境绿化得到有机结合。

(四)文化增色底蕴深。文化是一个地方最能够打动人心、嵌入记忆的符号。浙江各地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成为对游客吸引力的“软实力”。当地政府把地域文化作为提升内涵的灵魂,不遗余力的进行精准定位、深入挖掘。桐庐县荻浦村作为千年历史的“孝义第一村”,在建设发展中打造古风荻浦的品牌文化,重点挖掘古孝义文化、古戏曲、古造纸、古树木四大特色古文化。深澳村着力加强古村落保护和利用,坚持修旧如旧,不搞大拆大建,擦亮历史文化名村品牌。环溪村以周敦颐后裔族据地为依托,传承爱莲文化,弘扬廉政文化。富阳区龙门古镇充分利用江南地区明清古建筑群中保存最为完好的优势,依托古镇千年文化积淀和山水资源优势,发展特色旅游,建设影视基地,打造运动休闲产业。特别是浙江各地在民居保护和文化展示中既突出原真性,又实现差异性,既在外部改造上展示地方风格和特色,又在内部装修上融合现代生活方式,做到了简约而不简陋,乡土而不老土,实现了传统风貌与现代设施有机统一。如荻浦村把猪圈、牛圈修缮改造成具有乡村特色的猪栏茶吧、牛栏咖啡屋;横山坞村十二间房民宿利用旧厂房打造充满后工业主题气息的艺术民宿,成为民宿界网红。

(五)多元参与机制优。纵观浙江各地乡村建设,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推进,到美丽乡村建设,再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共建理念贯穿于发展建设之中,是浙江模式成功的主要因素。政府主导,就是在规划编制、资金整合、项目监管、基础设施建设、环境综合整治等方面做好基础性工作。桐庐县、安吉县都充分发挥政府财政投入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主导和引领作用,实行以奖代补,主导实施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村庄整治、产业培育、改水改厕、下山移民、农居改造等建设项目。农民主体,就是突出发挥村规民约的自治作用,把重大决策、规划蓝图交给群众民主决策,不断激发农民群众、农村集体的主人翁意识和建设主体作用。社会参与,就是引入社会资本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形成全社会共建共享美丽乡村的新机制。建德市齐平村和戴家村、安吉县碧门村无不是引入社会资本参与产业经营、旅游开发,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化。市场运作,就是要尊重市场规律,通过公司与农民或农民合作组织合作等方式建设村庄、经营村庄,让市场配置资源起决定性作用。安吉县横山坞村以村级开发6%留用地入股新建商业楼宇、标准厂房,每年为村集体增收160余万元。

二、启示和思考。

当前,全区上下正在深入推进思想大解放,推动工作大提升。浙江之行,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正确理念的引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前提。只有摒弃陈旧观念,厘清错误认识,才能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征程中轻装前行。

(一)克服妄自菲薄的思想,勇于作为。浙江经济基础好、自然禀赋好,乡村建设起点高、起步早,与之相比我们确有不少差距。但是__作为__主城区,生态环境、地理位置优越,山水特色、人文优势明显,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应该更有信心。

(二)克服等待观望的思想,主动作为。不能把上级政策倾斜、资金投入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要条件。要摒弃“等、靠、要”的错误思维,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有限资金,主动谋划、创新推动,动员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尤其是调动群众参与乡村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有序作为。乡村振兴非一日之功,不能毕其功于一役;乡村建设也不是简单的城市化,推倒旧居建设整齐划一的移民小区。要将精致设计、精致建设、精致管理贯穿乡村建设的始终,有序推进,持续发力,久久为功。

三、工作建议。

从这次外出学习考察的情况和浙江乡村振兴战略的先行探索与实践来看,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一个全面的、综合的、统领农村发展全局的系统工程,政策要求严、利益关系多、推进标准高,必须以党的__大精神为统领,紧密结合__实际,系统设计,协同推进。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突出规划引领。邀请国内一流规划编制团队,高起点编制全区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规划,进一步细化确定全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重点和建设时序。编制规划要避免走过场、撑场面的形式主义,注重与其它各类规划融合,努力实现“多规合一”,形成城乡一体、相辅相成、互促共进的规划体系和建设思路。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确保规划执行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对于重点村庄,建议试行农村住房建设带图审批制度,提高现有《农宅户型设计标准图册》使用效果,严控建筑风貌。

(二)坚持示范带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能“撒胡椒面”,一哄而上。要结合全区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规划,重点做好城区周边、景区附近、公路沿线、江河沿岸村庄规划建设。加强与__本地高校合作,每年选定一批条件较好的村开展规划建设管理的试验示范,不追求固定模式,因村制宜,突出特色,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韵、一村一景”,从而以点带面,形成重点示范、梯次开花、竞相发展的乡村振兴生动局面。

(三)加强产业支撑。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要充分发挥__生态环境良好、人文底蕴深厚的优势,加强产业培育,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乡村旅游、休闲养老、文化创意等新型业态,不断增加群众收入。要树立经营村庄的理念,限度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借力社会资本,运用市场机制,把各村所具备的生态环境、乡土文化的优势转化为发展的显势,盘活存量资产,利用闲置资源,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促进美丽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四)注重生态治理。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农村垃圾、污水处理、村庄绿化作为乡村生态治理的重点环节抓实抓好。农村垃圾处理要围绕推行垃圾分类和建设垃圾终端处理设施开展工作,引进和应用成熟的垃圾处理技术,基本实现对农村垃圾的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处理。农村污水力求接入城市污水处理管网,不能接入的,参照桐庐环溪村模式建设小型污水处理设施。村庄绿化重点加强房前屋后、大街小巷、庭院内外的绿化美化。要通过评选美丽庭院、文明家庭,设立“垃圾兑换超市”,引导村民培育良好的卫生习惯和文明乡风。

(五)促进文化传承。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振兴。要坚持“利用是传承”的理念,注重发挥文化资源经济属性,以散落在广大乡村的古建筑、古民居为依托,大力发展具有__特色的文化产业,打造精品民宿、修学研学、摄影写生、古道穿越等一批新型业态,实现静态保护向活态传承的转变。要深层次挖掘村庄文化元素,加强村庄文化阵地建设,把弘扬传统美德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起来,让乡土文化回归乡村,传播正能量,树立新风尚,真正让人“看得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六)整合各方力量。整合涉农政策、资金、项目,充分发挥财政杠杆的调节和激励作用。制定农村建设工程以奖代补办法,本着“村民自筹、财政奖补、项目整合”的原则,对重点村的厕所改造、村庄绿化、民居改造、清洁能源利用、文化建设、污水排放、垃圾处理等项目进行奖补,调动社会各界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引导农民利用村级重大事项民主决策机制等平台,参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达到投工投劳、出资出智共建美好家园的目的。

时间一天天过去,暑期社会实践结束也有十天了,想到当初我们顶着炎炎烈日东奔西走去了解乡村振兴的发展与进程,在我的记忆里有着许多关于“三下乡”活动的片段,在那里有贫困落后的小村庄里热情的爷爷奶奶;有认真为我们讲解乡村振兴知识的村干部;有刀子嘴豆腐心的政府职员……还有很多人情冷暖,以及我们对乡村现状的认识。

想起我们团队刚刚成立时候的场景,那时我们团队队员之间还不是很熟悉,各自带着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梦想聚在一起。记得当时我们在一起商量了很多个社会实践主题,但最后我们选择了乡村振兴这个主题。我们好奇农村的经济文化和发展现状,因此想要了解农村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探究农村的发展奥秘和建设改革。

我们都是第一次做社会实践,每个人都会因为未知的将来而感到一丝丝紧张,但也被未知的事情所吸引,我们每个人都很努力怕被别人甩远。也许有些最初的队员因为有些原因而退出,但是团队每次在一起开会在一起做事大家都会提出自己的看法不断完善团队的基础。记得当初每次开会时间都很难定,我们来自不同专业,我们各有各的事情,但是大家都会为团队着想挤出自己的时间,因为我们是一个团结的团体。

为此,以青春的名义,以时代的号召,我们将成立主题为“改革开放之乡村振兴”的社会实践调研团。创造一个挑战自己的机会,促进十堰地区农村的发展。并希望通过此次调研让广大农民朋友学习更多的先进思想与理念,建设一个农业强、生态美、农民富的全面发展的乡村。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与改革同行,与振兴为伍,与发展为伴,与复兴为友!

(一)一张蓝图干到底。

以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为目标,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断完善农民主体、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规划引领的建设机制,通过15年的努力,围绕宜居乡村、共富乡村、人文乡村、乐活乡村、善治乡村建设目标,一任接着一任干,最终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发展模式。在经济发展先于、高于、优于云南是这样,于今天我们的发展而言,对时间基本需要,可能也是一项难以跨越的历史规律。

(二)强化规划引领。

注重美丽乡村的规划建设,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在规划理念上,充分结合实际和发挥自身优势,“不求大、不求洋”,注重打造个性特色,推进美丽乡村的品牌化和特色化建设。外桐坞村借力自身优势,在中国美院的协助下,着力打造艺术村落,对整村基础设施进行整体设计,并且实现了垃圾集中收集和污水处理全覆盖和软硬件全面配套。同时,从机关干部、村组成员至普通百姓,依次划定时限,拆除院落围墙和违建,有力保障了规划的有效实施。在经济发展方面努力夯实艺术家工作室、高端民宿、艺术品展示拍卖等产业发展基础,实现了从原来单一依靠西湖龙井生产,向艺术旅游、休闲养生、名家学术交流为一体的“江南艺术旅游第一村”的转变。外桐坞的这一转变与西湖龙井产业的联系似乎可以追寻到一些蛛丝马迹,但除了底蕴深厚的茶文化外,高低错落,有致分部,优雅有序的村庄建设,可能才是更重要的吸引艺术名家聚集的根本因素。

(三)抓好环境整治。

注重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不断建立完善环境治理体系。桐庐县环溪村、荻浦村对农村生活垃圾全部进行无害化分类处理,村里大街小巷分类设置垃圾桶,将生活垃圾按可堆肥垃圾和不可堆肥垃圾分类存放,每家每户也统一配发了有编号的垃圾袋,引导农户分类倾倒,分类处理。其中:可堆肥垃圾送至资源化利用站制成有机肥料,不可堆肥垃圾收集后运至垃圾处理场,实现了垃圾的“户集、村收、镇中转”。另外微型化的污水处理设施也较为特色,相对于我们实施的村落污水收集处理设施而言,环溪村污水处理设施主要特点是小,有的结合地势环境收集处理5—10户人的`污水,再通过管网汇集到村落污水收集处理设施,有效提高入户收集率的同时,还实现了村内污水2级以上的生态处理。

(四)注重资源挖掘。

注重文物古迹的保护和历史文化的开发利用。一是深度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环溪村是北宋大儒周敦颐后代集居地,该村深度挖掘《爱莲说》文化底蕴,不断将“清莲环溪”文化发扬光大,打造成为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凸显传承千年孝廉价值观。在荻浦村,当地群众还将从前的猪圈、牛圈修缮,改造成具有乡村特色的猪栏咖啡屋、牛栏咖啡屋,挖掘了乡土文化。二是安吉鲁家村创新运行架构,在村委会领导下设立鲁家两山学院以及安吉乡土农业发展和安吉乡土旅游服务两家有限公司,特别是“鲁家两山学院”承担的“两山理论”研学和理念输出,固然是历史机遇的造就,但在意识的先进、机遇的把握和资源的挖掘方面,对比而言,我们的落后可能比两省之间的gdp差距还要大得多。

(五)着力产业发展。

牢固树立建设和经营并重的理念,大力发展生态高效农业、农产品深加工、规模种养、农家乐和休闲乡村旅游,推动农业生产经营形态多样化的同时,只要将美丽乡村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村美与民富相结合,发展工业也未尝不可。一是航民村占地不足2平方公里,仅有304户1079名村民,在1979年创建的村办企业萧山漂染厂的基础上,不断拓展经营范围,至今萧山航民集团全资、控股、参股工商企业达28家,已形成以:防止、印染、热电、船运、酒店、黄金饰品加工的股份制集团公司,至20__年年底全集团公司实现工业产值133.8亿元,利润9.1亿元,拥有职工1.2万人。村民每年分红达6.5万元,从小学至大学村民实现免费入学,大米、食用油等无偿供应。二是日昌升集团作为一家建筑新材料生产为主的企业,以建设美好生活为愿景,引领产业变革、推动产业进步为使命,以技术创新为驱动,推动产业升级、绿色发展。自20__年成立以来,组建了国内首家新材料研究院,形成数十项技术专利,自主研发全球领先的第四代新材料制造工艺。在生产厂区创新性的采取自上而下的台阶是开采模式,真正实现了边开采、边恢复,采区见不到扬尘、黄土,大型的污水处理设施运转有效,花园试的厂区环境对传统高科技企业来说可能不那么难,但在一个以矿石开采、沙石料生产的企业而言,不仅仅是厂区环境优美,富春江边的码头水质也碧绿清澈,就更让人长见识了。

乡村振兴调研报告大学生篇三

为全面摸清我乡村级收入现状,进一步研究增加村级经营性收入、保障农村基层组织正常运转的对策措施,根据市里的统一要求,结合我乡的当前的工作实际,抽调乡组织室、经管站有关人员组成调研组,对我乡的个行政村开展了村级收入情况的调研。现将仪阳乡的调研情况统计分析汇报如下:

共有49个行政村,常住人口4.06万人,耕地面积46699亩。其中村级收入在3万元以下的村有5个,占10.2%,3万元-5万元的村有26个,占53.1%,5万元-10万元的村有9个,占18.4%,10万元-50万元的村有9个,占18.4%,50万元-100万元的村有1个,占2%。

总体上来说,近几年我乡村级收入有了很大转变,主要呈以下三个特点:

(1)村财政收入来源比较广,充分利用资源性(开发旅游、发展肥桃)、资产性(各种固定资产的承包、转让、租赁费用等)的优势增加村级收入。

(2)村级收入比较稳定。村干部敢于创新,村级自身造血功能比较好。(村级的一些企业、协会初具规模)。

(3)村财管理使用具有计划性。除了用于改善基础设施、发展公益事业、落实干部待遇等非生产性的开支外,有相当一部分资金用于再生产投入,保持村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各村自然、经济基础不同,为壮大村集体经济.各村因村制宜,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子,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临近城区的村,发挥区位和交通优势,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仪阳乡为鼓励村级发展招商引资,发展民营,对村级自主招商引资项目上制定了在乡级工商税收中返还20%的优惠政策。乡驻地村为民营经济发展搞好服务,引进了6个工业项目,建商业楼2.2万平方米,全村从事第三产业人数达1260人,集体每年纯收入200多万元。

(2)农产品有优势的村,在产业链上做文章。仪阳乡村依托丰富的桃花资源,大搞生态旅游,连续两年,仅门票一项集体增加收入20万元。他们还成立了肥桃协会,积极为桃农开展系列化微利服务,集体年可增收10万元。目前全乡有22个村普遍采取了“支部+协会”的管理模式,大力发展林果、有机菜、桑蚕,促进了集体群众双增收。

(3)有矿产资源的村,立足资源增加收入。全乡非煤矿山,每年向村级提供承包费80多万元,东西部山区一些山多、石多的村就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

(4)“三荒”资源多的村,围绕土地增加收入。去年以来,全乡发展用材林、经济林10000多亩,有效的增加了村级收入。

不同类型的村通过不同的方式,有效地解决了历次税费改革对集体收入的影响,确保了基层政权的正常运转。

经过调查,我们认为,当前发展村级经济,增加村级收入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资源性问题,资源相对单一,有的已承包给个人,部分剩余的利用率不高。

2、资金性问题,资金相对匮乏,对再生产的投入力度不够。

3、引进来、走出去的问题,有些村级企业只局限于本地区、没有做好本区域外的文章。

总之,我乡发展村级经济、增加村级收入存在的问题既有全市性的共性因素,也有我乡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从深层次剖析还有村级班子建设的问题,是各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通过调查分析,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客观原因——自然条件差,全乡共有144座山,49个村47个有山,而且全都是立地条件差、开发难度大的青石山。水源奇缺,80%的村只能解决生活用水。除石才外,没有任何资源可以开发。20多个村集中在东部山区,都是山村、小村。

2、主观原因——致富能力不强,部分村干部思想不解放、思路不活跃,经济意识不强,找不到致富门路,即使有好的致富门路,也不敢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村级经济发展的路子。

3、历史原因——村级债务重,村以前欠帐比较多,换贷负担重,沉重的村级债务加重了村级组织和农民的负担,村级收入有相当一部分资金用于换贷,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再生产的投入。

加快村级经济发展、增加村级收入,是巩固党在农村执政的物质基础,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环节。我们要把加快村级经济发展、增加村级收入、增强农村发展后劲、推动“三农”工作健康发展至于农村工作的首位,统一思想认识,增强发展壮大村级经济的紧迫感和自觉性。通过扎实有效的抓发展,抓创新,不断增强“造血”功能,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1、选准项目,政策扶持,营造加快村级经济发展、增加村级收入的良好环境。制定项目发展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加强配套服务,进一步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对发展村级经济有较大成绩的进行表彰奖励。

2、建议市财政每年安排一定额度的专项资金,乡镇拿出配套资金,作为集体经济薄弱村创办实体,增加村级收入的启动资金;在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上,优先安排给村级经济薄弱村,改善生产条件,优化起发展环境。

3、乡党委要积极引导各村因地制宜,加强村两委班子的培训、学习、交流,活跃思路,特别是在选人上下大气力,通过换届,一大批“双带”型的致富能手进入班子,为下一步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另外,要积极引导村级企业引进来、走出去,变资源优势为新兴产业优势,利用山野风光、历史文化沉淀,开发扩大乡村游、民俗游等等。

乡村振兴调研报告大学生篇四

由南江政协党组牵头,由县住建局、县农委、挡案局、文物局共同组成的调研组冒雨于2018年7月5日上午驱车来到兴马乡罗岗村村委会,听取了乡政府和罗岗村党支部、村委会的乡村文化建设情况的介绍,影像观摩,实地走访调查任家大院的保护现状。之前还分别对金碑村,白坪村等进行了调研,对金碑村史馆、农耕文化建设,贡茶产业的培育,白坪村民宅的修复改告,马家祠堂的修善启动,给予了高度评价。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由各级各部门的大力配合和协作,我县古村落古文化的保护和修复工作取得了巨大成绩。

此次调研目的:进一步通过实地调查任家大院古村落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产,深入了解该大院的历史与发展,追溯古村落的文化渊源。同时,通过数据分析由古村落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了解当代人保护古村落文化遗产的意识情况,并借鉴金碑、白坪老宅的保护措施,为保护古村落文化遗产提供具有建设性的可行性措施。

罗岗村距离兴马乡人民政府12公里,与通江接壤。村内有明清年间留下的任家大院古建筑,任氏家族三合院四合院共有七处,建筑独特,基本保存完好。明清时期任氏家族古碑墓群3处,康氏明代金字碑,符氏牌坊碑,石雕工艺精美绝伦。独有国家级珍稀树种葵花树,直径达1.3米,高30多米;古银杏树4株,直径均在1米以上,特别有一颗迎客松,矗立在罗岗村的最高处,守望着全村的每一个角落,招呼着过往的每一位客人,这些古树均已纳入国家挂牌保护。水泥路通村,泥碎路通户,已建平房51座,重建川斗结构房11座。目前,南江县住建局已完成申报传统文化村落保护项目的资料编制工作。

我县象罗岗任家大院古村落现有数量已经不多了,且分布范围分散。但保存基本完整、特色鲜明、历史文化价值高等特点,在历史文化遗产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目前我县对于古村落的保护,主要还处于探索阶段和对少数村庄的扶持,发展不平衡,差距大,起点低,建设与文化脱轨等,这应引起各方面的关注和高度重视。

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乡村旅游文化的发展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提升新农村乡村旅游文化建设的质量,成为我县新农村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新农村建设大环境下,作为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旅游文化资源的古村落,开展丰富的乡村旅游文化活动,对新农村建设将产生积极的影响.此次对罗岗村任家大院古村落的保护与旅游文化发展的调研,分析古村落基础设施现状与文化的融合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修复保护,开发利用及参观旅游等问题,并提出建议思考。

十九大报告提出古村落的保护与有效的旅游开发问题成为我县新农村建设下不可回避的问题。基于此,以我县兴马罗岗古村为例,结合新农村建设的背景,对任家大院古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问题进行考察,对古村落、古墓群保护和旅游开发的优势实地调研.为古村落文化振兴提供了难逢的发展机遇。但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由于在新农村建设的认识和实践上存在诸多的问题和误区,一些古村落传统的建筑风貌、淳朴的人文环境等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有的古村落正面临着瓦解甚至消亡的危险。作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体的古村落一旦毁坏,便意味着千百年来经过人们世世代代传承的历史文化积淀的消失,这种巨大的精神损失是永远无法弥补的。因此加强古村落的保护受到了社会普遍的关注。

古村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脉所在,拥有大量宝贵的文化遗产.在古村落的新农村建设中,其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是必须面对的一个全新问题.在研究分析古村落保护开发中必须以当地村民为主体参与其中。千百年来,乡村文化作为社会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乡土之美、人文之美。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如春风吹拂大地,正焕发起广袤乡村的无限生机和蓬勃活力。如何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文化引领促进作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中,勾绘出新时代中国乡村文化小康的美丽画卷,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和文化部门为之奋斗的目标。

文化发展水平是衡量社会幸福指数的重要指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因此,实施乡村文化振兴战略,既是打赢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的必然要求,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通过调研思考,共同感到,抓好乡村文化振兴,应着力在以下四个方面下功夫,多方筹措资金,高标准重点打造。有鉴于此,调研组对我县古村落文化建设提出如下四点建议: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文化小康坚持从规划入手,产建结合,设施配套,村史馆是乡村文化的缩影,具备条件的一定要建设好。为此,乡村文化振兴必须在改善民生上持续发力,文化与产业嫁接,广开收入来源,发展乡村旅游,古村落,古墓碑是最佳文化载体。让老百姓记住乡愁,获得感稳当,幸福感踏实。

(二)聚焦乡风文明,着力创建“有文明风尚”的新乡村。乡村文化振兴是提振农村精气神,增强农村凝聚力,孕育社会好风尚的思想基础和行动保障。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必须发挥人文精神支撑和引领作用。

1发挥好文化对文明乡风的引领作用。

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创建目标,广泛开展丰富多样的文明乡风活动,乡村建设要与文化建设相结合,挖掘历史文化内函,历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乡镇是执行的主体,在决策中必须与乡村振兴战略接轨。如开办夜校道德讲堂、建好文明劝导服务队伍、组建乡风文明理事会、订立村规民约、建好文化宣传墙、开展创评活动,将文明乡风培育融入村民生产生活各方面,固化成为群众日常行为的基本遵循。

2发挥好文化对精神风貌的重塑作用。

在对当地传统乡贤文化进行挖掘整理、传承转化的同时,广泛开展“寻找新乡贤、学习新乡贤”活动,充分发挥优秀基层干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新乡贤的示范引领作用,拓展和构建乡村文明新风时代内涵。围绕传承乡贤文化,积极谋划农村现实题材文化艺术创作,为推动重塑乡村文明注入强大正能量。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一个地方最能够打动人心、嵌入记忆的符号。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要把当地古村落文化保护,古墓群作为提升文化内涵的灵魂进行精准定位、深入挖掘,让乡村更具魅力。建议县文物局将全县象罗岗村有价值的古墓碑群申报为省重点文物或县文物保护单位。

1在规划中保护好乡村风貌。

在乡村规划建设中,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要把保留传统乡村文化风貌融入村庄规划建设的全过程,充分发掘乡土文化资源,县文物局与住建局、农委等保持勾通,合作利用好文化遗产。尤其是旧民宅、名木古树、民俗文化、文化遗产等发掘保护的规划设计,发掘每个村的人文、生态特色内涵,打造文化长廊、文化团队、文化活动、文化产业品牌,搞好“一村一特色、一村一品牌”规划设计。

2在建设中延续好乡村文脉。

在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中,整合资金,尊重历史记忆,保护好有景观价值和文化底蕴的旧民宅及古树名木等历史遗存。请专家团队来规划,让当地村民积极献策建议,参与管理。在民居外部改造上严格按照地方风格和特色进行打造,使其与乡村建设相互辉映,相得益彰,充分彰显文化魅力,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留得住游人。

3在传承中发展好乡村技艺。

扎实开展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支持开展非遗申报、技艺传承、专利申报等工作,推进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习场所建设,不断拓展各级非遗项目保护性生产,加强与学校、企业的合作,对非遗进行研究、创意开发,把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

我县乡村文化底蕴丰厚,特别是县域的农耕文化、红色文化、山水文化及田园风光都为发展全县旅游和乡村休闲旅游创造了有利条件,要牢固树立全局谋划、全方位推进、全时空统筹、全要素配套、全产业联动、全社会参与的大文化旅游发展观,激发乡村旅游发展活力。

1依托田园生态风光发展乡村休闲旅游。

紧紧依托农村绿水青山、田园风光,大力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满足游客观光农业、农事体验、果园游憩、品尝农家饭菜、采摘绿色菜果、享受乡土文化等需求,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打造乡村旅游品牌,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

2依托乡土文化培育特色品牌。

结合特色民俗和乡土文化等资源,积极发展乡村手工艺、文艺和乡村文化创意产业,一点一打造,一点一策,用艺术的眼光建设“一村一品、一村一业、一村一韵”的特色文化乡村。

3依托全县旅游壮大文化业态。

将文化与旅游、农业、工业有机结合起来,将人们的精神需求与物质需求联系起来,培育乡村文化旅游新业态,精心打造多元“文化+”综合体,形成一院一处景、一村一幅画、一镇一天地、一线一风光的全县大美格局。把文化投入当作硬实力来对待,列入规划,将文化之魂植入到乡村建设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共同愿景,也是乡村振兴的目标所在。为此,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必须把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统一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宏伟目标上来,真正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实现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的宏伟目标。

乡村振兴调研报告大学生篇五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事业成败,关键在人。为进一步摸清我市乡村人才队伍数量、构成及存在的问题,推进我市乡村振兴战略,市人才办选取平桥区、xx县、潢川县、息县、新县以及所辖的部分乡镇为样本进行调查研究。这几个县区及所辖乡镇在地理地貌、区域经济等方面各具特色,能够总体反应我市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概貌,在人才的开发、引进、使用及面临问题等方面在全市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在同步小康和国家现代化的新征程中,解放和发展农业生产力,振兴乡村、实现城乡统筹均衡发展,成为中国发展的迫切任务。实现乡村振兴,县域协调发展是关键。因此,我们主要调研的是县、乡、村三级的人才队伍建设现状。

(一)县区层面。

省级优秀农村实用人才12名;

市县级拔尖人才、学科带头人560名,技师以上高技能人才4752人。

人才规模总量小,人才总量、人才资源总量占人力资源总量比例、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等衡量人才发展主要指标,都低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

2.服务类人才队伍建设情况。

高职称、高学历人员少、占比低,服务水平不高。潢川县水产局共30名工作人员,没有一名是全日制专业院校毕业生。队伍出现老化,35岁以下人员占比为24%,36岁至50岁占比为37%,51岁以上占比为39%,近三年专技人才处于净减少状态,使用新技术、新设备的能力不足,工作积极性大幅度下降。潢川县农业局系统专业技术人员306人,40岁以下的仅有8人。

3.保障类人才队伍建设情况。

教师队伍中,研究生学历占2.9%,本科学历占35.6%;

过去转正的民师在近几年集中退休,近三年四县共引进教师2338名,减少3668名,队伍处于净减少状态。

卫生系统人员分布呈现出两个极端,一方面是城区医院编制不够用,自聘大量工作人员,乡镇医院普遍编制未满。

(二)乡镇层面(以新县千斤乡、xx县金刚台镇、潢川县付店镇为例)。

1.党政人才队伍。三个乡镇机构主要有党委、政府等行政机构以及其他事业单位。编制共230名,其中在编在岗199人,空编31人。各乡镇具体情况如下表:

三个乡镇35名党政领导中,研究生学历1人,大学本科24人。30岁以下7人,30~50岁23人,50岁以上5人,平均年龄在42岁以上。

总的来看,党政人才空编较多,政府部门运转较为紧张。

2.教育系统。

付店镇近三年教师退休16人。千斤乡近三年教师因病不能上班3人、退休19人,借调到县城12人,xx年调出4人。金刚台镇近三年教师因病不能上班2人、退休25人,xx年调出5人。

三乡镇教师队伍中,高学历教师少,中专和大专学历占48.6%,30岁以下占32%,31—49岁占40%,50岁以上占28%。有省级骨干教师3人,占0.5%,市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27人,占5.3%,县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39人,占7.6%。年龄结构老化,中老年教师数量多且知识陈旧,不能灵活运用现代教学手段。从调查情况看,入学儿童减少,很多边远山区村小学生数不足30人。现行教职工配置标准是按照教职工与学生比,初中为1:13.5、小学为1:19。但是,山区村小学学生少,需要开足规定的课程,教师的需求大大超过正常标准,导致各地现有教师总数虽然超编却依然紧缺,很多教学点需聘请代课教师才能维持教学,一名教师教4-6门课程,甚至包班、全天候教学。同时,乡村学校普遍缺乏体、音、美、艺类教师,限制了素质教育的开展。xx县金刚台镇中心学校,上级配备的2台钢琴等设备长期闲置。

三个乡镇小学有住校生57名,不利于小学生健康成长。

3.医疗卫生系统。

三个乡镇医疗卫生系统中,本科学历的有3人,大专学历54人,中专学历51人,中级职称10人,初级86人。受凡进必考所限,存在一定的空编,很多工作靠自聘人员解决,但自聘人员良莠不齐,大多数从事辅助工作。人才培养周期长,成长后容易流失,导致卫生院培养后备人才的意愿弱。村卫生室人员多为中专学历,大多是家族传承,年龄40~65周岁居多,医疗水平低下,大多只能胜任农村医疗保健等基础工作,且处于后继无人的状态。

4.农村实用人才基本情况。

实用人才总数仅为1374人,占人口比例为2.9%;

30岁以下165人,30~50岁805人,50岁以上917人,5.村干部情况。三乡镇48个村(街)共有村干部206,其中,支部书记、村委主任65人。

从调查情况看,村干部绝大多数都是高中或初中学历,对新思想的接受能力、新技能的学习能力不强,村支部书记中懂电脑操作的仅有6人,其他村干部中也是屈指可数。

虽然所调查县、乡党委、政府在促进人才队伍建设上做了大量工作,但分析各类数据,可以看出人才服务乡村振兴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一)县级涉农部门技术人员服务乡村无动力、缺办法。

1.工作无动力。由于种种原因,农业科技专门经费投入不足,农技人员从事专业工作缺乏必要的经费支撑,开展专业服务没有经费、没有交通工具。农技推广需要下村到组到户,种粮大户的科技需求不分节假日,这让专业技术人员觉得付出与所得相差太远。同时,服务乡村没有刚性的制度约束和鼓励,导致很多人宁可在办公室闲着也不下乡村服务,呈现出人才缺乏和人才浪费同时存在的现象。潢川县农业局在岗人员576人,其中全供27人,差供549人,财政供给部分仅够缴纳各种险金,很多人上班只是露一下脸而已。

2.服务能力弱。由于近些年政策性安置的压力下移,大学生很少能进入县级涉农部门,造成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只出不进、青黄不接,专业服务水平极弱。一些地区为了农产品安全配备了一些先进检测设备,却没有这方面的技术人员,设备成了摆设。同时,群众包产到户后到对农业科技的需求大大降低,导致涉农专业技术人员找不到服务的切入点,没有职业成就感。

(二)乡、村干部组织力不强。

1.乡镇党政人才组织力不强。一是自顾不暇。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乡镇干部除了要做好自身的业务工作,还要参与扶贫、环保、信访、安全生产等中心工作,可以说没有节假日、全天候工作,对乡村振兴的长远性、复杂性认识不足,对如何引才、留才、用才无心思考。

2.乡镇事业单位人才不忘初心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现有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过少。同时,有限的工作人员还经常被抽到各扶贫、环保、信访、安全生产等中心工作中去。xx县金刚台镇农业服务中心10个编制,实有人员10名,只有2名专业技术人员,且都属于专科学历,服务水平不适应发展需要。

二是新老更替的通道堵塞。长期以来,村干部很少主动离职。同时,待遇低对年轻人无吸引力,老干部难免,新干部难选,整个队伍新老更替缓慢。三是能力不足。队伍学历普遍偏低,加上长期从事事无巨细的基层管理和服务工作,行为和思维固化,在乡村振兴中难以发挥引领作用。

(三)保障能力有待提高。

当前,优秀的乡村教师、医生大都被城里单位“吸”走,留在乡村的教师、医生老龄化严重,且普遍学历低、职称低、专业水平低。现有乡村教育、卫生人才总量短缺,中学教师人均周工作量12节,小学教师16节,教学点教师包班、复式教学,还有繁重的备课、批改、辅导及管理任务。乡镇卫生院一人多岗,导致乡村教育、医疗质量大大落后于城市,农村人才认为乡村没有前途,纷纷向城镇转移。xx年1月4日,潢川县张集乡平楼村的孕妇龚长绘因就近的张集乡、伞陂镇等四个乡镇卫生院都没有接生条件,只好在在暴雪中历时12小时、穿越4个乡镇,通过公安、急救中心的配合,最后由县妇幼保健院派出专家赶赴没有接生条件的卫生院接生。

(四)引才难题尚未破解。

近三年,我市考入专科以上院校14.8万人,但回来就业创业的不足2.2万人,处于严重失血状态。

1.乡镇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才引进难。受凡进必考和“缺三补一”的限制,乡镇公务员长期配备不齐,有编无人,并且由于考试方法单一,专业型、技能型人才很难入围,队伍中管理型人才多、技术型人才少,结构不合理。乡镇事业单位由于机构改革遗留的存量以及复退军人的政策性安置,长期处于满员状态,难以补充新鲜血液、改善人员结构。

2.教育、卫生人才引进难。按照要求,新补充的高中、初中、小学教师分别以研究生、本科为主,但实际上只能降格以求,最能留得住的本县、本乡人才没有加分因素。平桥区二高属重点高中,xx年到郑州大学等三所高校只引进了4名教师,更不用说乡村的学校了。乡镇卫生院只能招到专科、中专学历的。xx年,我市实施的引进基层教育、卫生人才“双千工程”,卫生系统共引进841名,没有一名本科生。潢川县城区医院引不进人才,就从乡镇卫生院借调、遴选,两年共“吸”走95人,导致乡镇成熟的人才留不住,新人才引不来。目前,乡村教师中50岁以上的占34.75%,村医中30岁以下的没有一人。

(五)留才措施尚待完善。

1.人才待遇偏低。乡村体制内年轻人才收入普遍在2000-3500元,县城房价在每平方米6000元左右,乡镇在每平方米4000元左右,成家立业、赡养老人、抚养子女比较困难。偏远山村工作的人才生活、出行成本更高,课余生活单调,导致人心不稳,特别是外地籍人才更不稳定,“在岗不在状态”。乡村教师还存在“高级后职业倦怠”现象,评聘高级职称后就没有动力,不愿在一线教学,属于隐性流失。同时,乡村教师性别以女性为主,xx年“双千工程”招聘的教师性别比为11:89,女教师婚恋难问题突出。

2.人才投入不足。县、乡镇都是“吃饭财政”,村级靠转移支付,对人才投入偏低,很多工作靠感情、靠情怀。xx县鄢岗镇把乡贤能人、外出成功人士和离退休老干部、老党员选聘为“名誉村长”,帮助开展乡村治理,这些人没有任何报酬,就是靠感情、靠情怀。

3.人才容量偏小。人口的减少和老龄化,导致乡村的劳动力短缺、创新力下降,市场越来越小、产业越来越单一,人才容量也越来越小。同时,乡村人口流失也伴随着资金、资源流失,加上金融机构热衷于扶持“高大上”的项目,乡村创业被冷落,导致乡村创业艰难、创业人才留不住。

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振兴,更是现代农民在职业技能和职业身份上的再提升。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顺应城镇化潮流,通过定政策、建机制,打造宜居宜业的新乡村,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让愿意上山下乡、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形成人才汇聚、环境优化、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实现更高质量的城乡融合、乡村振兴。

(一)抓关键,选优建强乡村干部队伍。

1.加强乡镇干部队伍建设。一是选优配强乡镇领导班子,坚持“从一线选拔”的用人导向,优先考虑长期在乡镇工作、政治素质好、业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形成老xx相结合的合理年龄结构。

二是坚持按编制员额及时补充人员,在全县区乡镇范围内对乡镇编制实行动态管理、调剂使用。新招录人员时注重结构优化,可以设置专业限制,实现由重管理型人才向管理型和技术型并重的转变。对艰苦边远乡镇可降低进入门槛。

三是建立关爱激励机制,关注乡镇干部的成长进步,落实职务与职级并行,建立交通、通讯补贴,使他们在政治上有奔头、经济上有甜头、工作上有干头。

2.加强村级干部队伍建设。一是选好带头人。采取下派、外引、内育等方式,注重从农村致富带头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复员退伍军人和乡贤等群体中,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

二是建强后备队。拓宽选拔渠道,注重从致富能手、村民小组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和退伍军人等群体中选拔村级后备干部。

三是加强教育培训,提升村干部服务群众、助力乡村振兴的能力;

(二)兴产业,积极培育致富带头人。

1.推动乡村产业转型升级。人才因产业而聚,产业因人才而兴。

一是发展三产融合产业。围绕xx毛尖、油茶等特色产业和境内自然风光,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方式,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集自然、风情、历史、人文于一体的“可游、可养、可居、可业”的乡村景观综合体、多彩田园综合体,形成“农业+文化+旅游+教育+康养+互联网”的`乡村新产业新业态,让人们在乡村体验农事耕作之趣、感受景区之美,最后还买走各种深加工的特色农产品。

二是创新“互联网+乡村”模式。借助“互联网+”将乡村产业进行改造,实现“线上+线下”新零售模式,畅通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的通道。

2.大力实施“头雁工程”。

一是实施信商回归工程。建立在外人才库,通过“项目、亲情、政策”吸引信商回归创业,吸引在外就业的大学生、外出人员、退休机关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等回乡村发展。

二是实施乡贤治理工程。把乡贤能人、外出务工经商成功人士和离退休老干部、老党员、老户长选聘为乡贤委员会成员,解决基层组织解决不了的“难”事和公益建设中群众不理解、不支持的“困”事,提升乡村社会治理水平。同时,对政治素质好、有突出贡献的乡村人才优先推荐为地方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

(三)聚人气,建好保障型人才队伍。

加强乡村教育、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教育、卫生事业质量,是乡村引得进、留得住人才的重要保障。

1.建好医疗人才队伍。落实高校毕业生到到乡镇卫生院工作特岗计划;

定期组织乡村医疗人才提供到县级以上卫生医疗机构学习实训,提高他们的医疗水平。同时,强化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乡村卫生医疗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乡村卫生医疗硬件环境。解决村医的养老、医疗保险。

通过考核招聘等方式主动到高等院校引进乡村教育所需的全科教师和外语、艺术类教师。落实乡村教师享受乡镇工作补贴、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生活补助和艰苦边远地区津贴等政策,并适当提高补助标准。深化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按照生师比与班师比相结合的方式核定编制。将学校安保、生活服务等事项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围。

(四)建机制,鼓励人才积极服务乡村振兴。

1.增强县级涉农人才服务乡村的动力。

一是优化人员结构。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础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发[20xx]30号)文件要求,严把人员进入关,确保在一线工作的农业技术人员不低于县区农业技术人员总编制的2/3,专业农业技术人员占总编制的比例不低于80%。

二是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增加涉农部门经费投入,让农技人员有钱从事专业工作。建立政府购买服务制度,对农技推广实行合同制管理,根据承担任务的情况以及后期评估的成效给予专门资助。允许农技人员针对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大户开展培训、授课、技术指导时收取适当的费用。同时,建立农技人员服务乡村目标责任制,每年服务乡村必须达到一定的次数和效果,对业绩突出的人员给予表彰奖励,对完不成任务的给予处罚。

2.从制度上体现基层导向。

一是从职称上体现。对乡村人才评定专业技术职务放宽结构比例和岗位数额限制,评审时以实际业绩为主,放宽论文、论著、成果等条件要求。坚持评聘分离,保持职称的持续激励作用。

二是从发展上体现。市、县部门补充新人原则上面向乡村有三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人员遴选,让乡村人才看到希望。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定期为乡村人才提供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上级对口单位学习实训的机会,结合专项短训、学术交流、派出深造等方式,促使他们知识常新、成果常有,提升职业成就感。

3.实施乡村人才专项计划。

一是整合人社、教育、农口、商务等部门培训资源,实施乡村领军人才培育计划,培育一批种养殖能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文化旅游人才、非遗传承人、电商物流经营人才,实现特色农业干起来、群众带起来、乡村富起来的目标。

二是建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科技人员到乡村兼职挂职、技术指导、项目合作、基地共建和离岗创新创业的政策措施,支持专家教授、企业家、技能人才等为乡村提供精准服务。

三是开展教育、卫生、科技和文化人才下乡,实施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三区人才计划,实施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科技特派员服务三农行动计划,促进人才向乡村、向艰苦地区流动。

4.解决乡村人才的实际困难。加大投入,改善乡村生活、工作条件。建设人才周转房,适当发放交通补贴、生活补贴,帮助乡村人才降低生活、工作成本。提高评先评优指标分配比例,增加乡村人才评先评优机会。评选拔尖人才、学术技术带头人等人才计划时,优先选拔扎根乡村的人才。建立市、县、乡领导联系乡村人才制度,帮助解决工作、生活中困难,让其增强职业认同感和自豪感。

(五)定政策,优化引才留才环境。

像“xx英才计划”激励产业人才一样,建议出台《关于促进xx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对乡村人才编制、安居、流动、激励和创业资助等方面做出具体规定,构建人才安心乡村、扎根乡村的长效机制。

1.完善引才政策。

一是设立人才专项编制,按照“实名编制、人走编收”方式,用于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对专业性强的岗位,可以采取考核招聘的方式。建立稳定的人才补充渠道,边远山区的可以考虑户籍、性别限制。

二是扩大用人单位自主权。对县、乡医院和其他符合条件的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实行备案制管理,推行“四自”管理办法:自主设置内设机构和下属机构、自主设定岗位结构比例和岗位聘用、自主选人用人、自主薪酬分配。

三是建立专业技术岗位购买制度,通过政府购岗方式,从在外人才中聘用一批真正懂农业的亟需专业技术型人才,补齐乡村专业技术人才短板。

2.完善留才政策。

一是重视小食堂、小浴室、小阅览室、小活动室建设,安装宽带网络,定期组织开展文化娱乐活动,营造“家”的氛围,让乡村人才安心。

二是建立乡村创业孵化组织,完善扶持政策,通过多元化融资支持、创新激励、创业场租补贴等方式,为乡村人才创业提供覆盖初创期、成长期的支持政策。对大学生创业提供担保贷款及贴息,对大学生从事现代农业就业和林下经济创业的,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

允许企业采用股权、期权、分红、绩效奖励等激励手段,让乡村人才名利双收。三是抓好优秀乡村人才的评选表彰,宣传返乡创业先进典型事迹,为乡村人才的成长进步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

乡村振兴调研报告大学生篇六

 围绕进一步加强我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乡村绿色发展、加强乡村人才建设、提高乡村民生保障水平、推动我市乡村振兴工作全面提升。6月13日,全市青年干部培训班乡村振兴工作调研组通过实地走访、查看资料、与农户面对面沟通、组织座谈等方式对我市xx县、xx县部分乡村进行调查研究,认真思考,结合我市实际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现报告如下: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必须以问题为导向,找出乡村发展的差距所在,补齐短板,才能不断缩小城乡差距,逐个问题逐个环节地解决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目前,我市乡村振兴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整体还处于起步阶段,乡村建设的历史欠账仍然较多,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乡村人力资源匮乏。人力资源匮乏制约我市乡村振兴发展。一是人才队伍结构欠佳。我市乡村实用人才存在老化、弱化和退化的“三化”现象。从年龄结构上看,45岁以上的占比较多,35岁以下的乡村实用人才较少,缺乏后备力量。文化程度不高,我市乡村人实用才学历层次较低。人才分布不均衡,有的乡镇街道人因为政府最近几年大力支持推动了工业、农业经济的较快发展,导致人才集中于几个乡村。 二是人才队伍总量不足。我市乡村存在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劳动力以自发进城务工或经商的方式大量外流,有许多在外闯出天地的人从此留在了城市,基本不回村里,同时,随着城镇化建设的迅猛推进,城市的发展理念、生活环境、基础设施、教育资源、公共服务等要素不断吸引年轻的大学毕业生,乡村的资源要素已不能满足现在年轻人的发展,导致人才资源、人力资源双要素匮乏,致使乡村发展中人才短缺的问题日益显现和突出。三是缺乏完善的激励机制。乡村实用人才和优秀的村书记是我市农业经济的直接推动者,应充分发挥典型作用,通过政府正向奖励、正向宣传,让优秀人才特别是创新能力强、对周边农户有较大带动作用的乡村人才被社会所认可,最大程度调动农村实用人才的创业创新智慧和热情。但是,当前乡村已有的很多实用人才缺乏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特别是优秀的乡村实用人才没有得到相应的奖励。同时,电视、网络、微信、报纸等各类媒体对乡村实用人才的典型报道较少,影响了乡村实用人才的积极性。四是培训体系不健全。我市乡村诸多部门对乡村实用人才进行培训,主要有农业局、科协等,但相互之间又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合作,培训内容又往往会存在重复性,培训的针对性不强,不能适应当前三农发展的要求。

    (二)乡村生态环境欠佳。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良好生态环境是乡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近年来,全市乡村环境、人居环境已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但仍有存在不足之处。一是部分群众的生态环境保护认识不到位。随意丢弃生活、生产废弃物,到处排放污水等陋习短时间内难以改变,致使“脏、乱、差”现象难以彻底根除。二是乡村环保基础设施落后的局面依然存在。乡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总体上处于落后状态,大部份乡村没有建立有效的生活垃圾、污水收集处理设施,部分水利设施老化失修严重,对水源地保护和生态环境改善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三是农业废物综合利用率低,畜禽养殖污染日益加重。大棚蔬菜、地膜覆盖已在广大乡村大量使用,上述废棚(地)膜长期滞留于土地中,对土壤质量构成污染。农作物秸秆利用方面,仍大量存在焚烧秸秆现象,是造成大气严重污染重要来源之一。在畜禽养殖过程中,农户散养和小规模养殖占主体,畜禽粪便随意堆砌排放,基本未做无无害化处理及肥料化利用,对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

    (三)乡村农业体系不完善。我市乡村对于大规模健康养殖、水稻种植产业、乡村旅游都有一定的发展,但这些力度还不是很大,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产业转型升级乏力。一是农业不大也不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产业发展不足,特色产业培育困难,农业产业链条不长,产品附加值低,农产品商品化率不高,一二三产业融合度不深。二是缺少大型龙头企业带动。绝大多数农产品仍然以卖原料为主,即使是简单的清洗、分装、预冷、储藏、加工也没有,全市乡村在传统绿色产业、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实现产业升级重组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三是品牌建设严重滞后。农业品牌培育力度不够,知名品牌总量少,销售渠道主要以线下为主。对于乡村电商、现代农业示范区、现代工业强镇、新型经营主体等的培育和建设力度更是很小。

    二、我市乡村振兴建设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一)不断加强乡村振兴人才支撑的几点建议。一是强化领导班子建设。把干部资源向县(区)倾斜,把精力、资源、力量聚焦到乡村振兴上。改善乡镇领导班子专业结构、知识结构,增强班子领导“三农”工作能力,把热爱乡村、有发展潜力的年轻干部选调到乡镇领导班子。择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加大党员发展工作力度,加强三农工作队伍的再教育、再培训工作。二是创新教育培育理念。要发展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解决“谁来种地, 怎样更好种地,谁来帮助种地”的历史性难题,更加卓有成效的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就需要更好地培育乡村实用人才和加快推动乡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所谓“培育”,虽然与“培训”仅有一字之差,但与“培训”有着较大的差别。“培训”仅是传授知识及技能,而“培育”则包括农村实用人才成长的全过程,这其中就包括技能培训、思想培训、市场培训、思维培训和政策扶持。如果不能有效实现从“培训”到“培育”的转变,乡村实用人才的队伍建设就无法实现更大的发展。三是吸收各类实用人才。研究制定中长期“乡村实用人才计划”吸收和引进各类人才充实乡村实用人才队伍。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的新形势下,要抓住有利的时机,创造各类适宜的条件,大力吸收和引进各方面的人才(工商界、农业高技术高技能、市场推广、机关党建等人才资源,不断壮大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大量吸收涉农大中专毕业生,通过网上招聘会、人才交流大会、赴外招引人才活动等各种形式,鼓励我市的涉农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吸收涉农院校毕业生为农村实用人才。

    (二)不断加强乡村生态环境治理。一是加强宣传提高环境意识。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多形式、多层面地进行宣传城乡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意义。通过第三方服务建立村中的物业管理组织,加强垃圾中转站、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全权负责管理村清洁卫生工作,逐步形成垃圾一体化处理模式及长效管理机制,使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改善。二是大力推进建设生态文明。积极推进农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绿色化、生态化,发展绿色产业,培育观光休闲、农耕体验、健康养生等“美丽经济”。培育一批集生活、生产、生态于一体的乡村田园综合体、村落风景区、旅游风情小镇,打造一批美丽小镇、美丽村庄、美丽庭院、美丽田园,让美丽乡村成为农民幸福生活的宜居家园和市民休闲养生养老的生态乐园。三是深入开展乡村环境整治。巩固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 实施农村“厕所革命”,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深入推进农药化肥零增长行动,完善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制度。加强农村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实施碧水蓝天工程,推广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严格落实“河长制”,加强重要水资源流域整治和保护,保护好饮用水源。

    (三)不断推进乡村农业体系建设。一是加快完善现代农业融合体系框架。继续推进种植业、养殖业、园林特产业蓬勃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大力发展梅花鹿、东辽黑猪、食用菌等特色优势产业,不断优化结构,培育壮大特色主导产业,加快推进与企业合作,开展产业融合试点示范,整合集中连片原料基地、加工园区和物流配送基地,打造一批区域性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示范区,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经验及模式。二是加快实施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框架。提高黑土地和高标准农田的保护和建设,发展科学施肥,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水灌溉工程建设,提高耕种机械化使用率,全面提升田地、水利、道路、山林、电力等设施建设和改造,提高耕种质量。按照各地资源禀赋特点,注重分工协作,避免浪费资源环境,禁止在不适合区域发展相应产业。借助部分乡村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民俗旅游的发展契机。注入文化景观元素,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观光游,打造独具特色的生态田园人文乡村旅游产业链,创建一批特色小镇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全面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加快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框架。大力发展”互联网+农业”模式,加快农产品电商化和物联网工程的建设,围绕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工基地、流通市场等地,建设一批可清洗、分装、预冷、储藏、加工的设施,择优选择和推介一批有基础、有实力、有意向的中小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采购等方面开展合作,完善产业分工协作,促进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竞争力新优势。

乡村振兴调研报告大学生篇七

(一)一张蓝图干到底。

以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为目标,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断完善农民主体、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规划引领的建设机制,通过15年的努力,围绕宜居乡村、共富乡村、人文乡村、乐活乡村、善治乡村建设目标,一任接着一任干,最终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发展模式。在经济发展先于、高于、优于云南是这样,于今天我们的发展而言,对时间基本需要,可能也是一项难以跨越的历史规律。

(二)强化规划引领。

注重美丽乡村的规划建设,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在规划理念上,充分结合实际和发挥自身优势,“不求大、不求洋”,注重打造个性特色,推进美丽乡村的品牌化和特色化建设。外桐坞村借力自身优势,在中国美院的协助下,着力打造艺术村落,对整村基础设施进行整体设计,并且实现了垃圾集中收集和污水处理全覆盖和软硬件全面配套。同时,从机关干部、村组成员至普通百姓,依次划定时限,拆除院落围墙和违建,有力保障了规划的有效实施。在经济发展方面努力夯实艺术家工作室、高端民宿、艺术品展示拍卖等产业发展基础,实现了从原来单一依靠西湖龙井生产,向艺术旅游、休闲养生、名家学术交流为一体的“江南艺术旅游第一村”的转变。外桐坞的这一转变与西湖龙井产业的联系似乎可以追寻到一些蛛丝马迹,但除了底蕴深厚的茶文化外,高低错落,有致分部,优雅有序的村庄建设,可能才是更重要的吸引艺术名家聚集的根本因素。

(三)抓好环境整治。

注重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不断建立完善环境治理体系。桐庐县环溪村、荻浦村对农村生活垃圾全部进行无害化分类处理,村里大街小巷分类设置垃圾桶,将生活垃圾按可堆肥垃圾和不可堆肥垃圾分类存放,每家每户也统一配发了有编号的垃圾袋,引导农户分类倾倒,分类处理。其中:可堆肥垃圾送至资源化利用站制成有机肥料,不可堆肥垃圾收集后运至垃圾处理场,实现了垃圾的“户集、村收、镇中转”。另外微型化的污水处理设施也较为特色,相对于我们实施的村落污水收集处理设施而言,环溪村污水处理设施主要特点是小,有的结合地势环境收集处理5—10户人的`污水,再通过管网汇集到村落污水收集处理设施,有效提高入户收集率的同时,还实现了村内污水2级以上的生态处理。

(四)注重资源挖掘。

注重文物古迹的保护和历史文化的开发利用。一是深度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环溪村是北宋大儒周敦颐后代集居地,该村深度挖掘《爱莲说》文化底蕴,不断将“清莲环溪”文化发扬光大,打造成为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凸显传承千年孝廉价值观。在荻浦村,当地群众还将从前的猪圈、牛圈修缮,改造成具有乡村特色的猪栏咖啡屋、牛栏咖啡屋,挖掘了乡土文化。二是安吉鲁家村创新运行架构,在村委会领导下设立鲁家两山学院以及安吉乡土农业发展和安吉乡土旅游服务两家有限公司,特别是“鲁家两山学院”承担的“两山理论”研学和理念输出,固然是历史机遇的造就,但在意识的先进、机遇的把握和资源的挖掘方面,对比而言,我们的落后可能比两省之间的gdp差距还要大得多。

(五)着力产业发展。

牢固树立建设和经营并重的理念,大力发展生态高效农业、农产品深加工、规模种养、农家乐和休闲乡村旅游,推动农业生产经营形态多样化的同时,只要将美丽乡村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村美与民富相结合,发展工业也未尝不可。一是航民村占地不足2平方公里,仅有304户1079名村民,在1979年创建的村办企业萧山漂染厂的基础上,不断拓展经营范围,至今萧山航民集团全资、控股、参股工商企业达28家,已形成以:防止、印染、热电、船运、酒店、黄金饰品加工的股份制集团公司,至20__年年底全集团公司实现工业产值133.8亿元,利润9.1亿元,拥有职工1.2万人。村民每年分红达6.5万元,从小学至大学村民实现免费入学,大米、食用油等无偿供应。二是日昌升集团作为一家建筑新材料生产为主的企业,以建设美好生活为愿景,引领产业变革、推动产业进步为使命,以技术创新为驱动,推动产业升级、绿色发展。自20__年成立以来,组建了国内首家新材料研究院,形成数十项技术专利,自主研发全球领先的第四代新材料制造工艺。在生产厂区创新性的采取自上而下的台阶是开采模式,真正实现了边开采、边恢复,采区见不到扬尘、黄土,大型的污水处理设施运转有效,花园试的厂区环境对传统高科技企业来说可能不那么难,但在一个以矿石开采、沙石料生产的企业而言,不仅仅是厂区环境优美,富春江边的码头水质也碧绿清澈,就更让人长见识了。

十年前,四都乡作为松阳县整乡搬迁的下山脱贫乡镇,不少农户下山搬迁到县城周边生活,村里的房子、田地、山林被大量闲置,乡村“空心化”现象严重。十年后,四都乡大力发展精品民宿,一些贤才能人返乡创业,乡村重新焕发新活力。调研组针对四都乡基层党组织如何利用民宿经济发展助推乡村振兴的课题,展开深入调研,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四都乡是松阳典型的山区乡镇。20__年以来,该乡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其独特的地理气候、生态资源和乡村优势,高起点、高标准推进精品民宿建设。截止目前,全乡共有中高端民宿、农家乐27家,床位283张,餐位1500余个,共接待游客50余万人,四都山居民宿的集聚效益和经济效益日益凸显,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增强。

一、四都乡民宿经济发展的成效与启示。

(一)品质引领,政府主动作为。

一是高起点,开展规划设计。引进国内外知名团队参与规划建设,先后与清华大学、哈佛大学等团队开展紧密合作。如平田村26幢民居由多个知名学院的团队联合设计施工。在政策处理之初,村两委干部主动参与难题解决,村民思想不通,实行党员联系户包干制度落实;村庄建设进度延缓,村两委干部齐上阵,确保按时完工。

又如,20__年8月第一家精品民宿“过云山居”试营业,三年多入住率稳定在90%以上。业主与村集体良好互动,多次参与“主题党日”志愿者服务,为村民送上寒冬里的暖阳;20__年以来,南京先锋书店、云夕酒店、榔树民宿综合体等先后入驻四都,期间,村主要干部全程参与,营商环境和谐。

先锋书店。

二是强整合,建设基础设施。四都乡统筹整合,全域谋划,结合六边三化三美、五水共治、传统村落保护等工作,整合资金,在道路建设、村庄环境整治、自来水提升、污水治理等方面优先考虑民宿发展村的配套建设,加大政府投资力度。20__年以来,共投入政府资金3000余万元用于村庄和民宿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

三是优保障,提供高效服务。如何利用民宿发展助推村集体增收,四都乡陈家铺村、西坑村、庄河村走出了一条盘活存量资源的道路,将村闲置房产、土地、山林等统一租赁到村集体,为客商提供优质资源。做好政策处理和要素保障工作,主动对接民宿项目建设各阶段存在的难题解决,形成乡、村、民宿三方联动模式,为业主提供优质服务。

(二)内涵发展,民宿共建共享。

一是立足当地,深挖特色。坚持高品质的规划设计,现已营业的过云山居、云端觅境等除了凭借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也充分展示了在地文化,挖掘和突出当地文化元素,乡村特色,在保留中创新,在创新中显品质。

二是发挥优势,融入乡村。一方面通过举办萝卜节、乡村音乐节、乡村论坛、艺术沙龙等风格各异的活动以及与村民共过传统节庆等形式,进一步融入农村、农民。另一方面村两委邀请设计师、专家等参与村庄建设,为村庄发展把脉,聘请了王维仁、张雷、叶胜海等7人为乡村振兴顾问。

三是注重长效,打造品牌。重视民宿自身文化品牌的建设,积极研发符合民宿特色的logo、伴手礼等,开展员工服务、礼仪等培训,组织参加管家、厨师比赛等。

(三)强村富民,助推乡村振兴。

一是民宿带动“双增”。四都民宿已初步形成了以江苏、温州、上海、杭州等城市为主的客源市场,民宿经济进一步壮大,带动了当地农民就业500余人,间接带动相关行业就业1000余人,村集体年增收40余万元。

二是民宿促进产业。通过民宿的健康发展,有效地促进了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新成立香榧、番薯、果蔬等村级合作社4家,全乡生态循环农业、文化产业、全域旅游等发展势头良好。

云端秘境。

三是民宿改善乡风。随着优秀人才的乡村回归和深入参与,“乡村振兴”讲习所孕育而生,社会治理格局发生新变化,文化修复、人心修复于无声处改变着乡风民风。

调研组也发现四都民宿发展存在一些短板,如民宿的融合度不高,“民宿+文化”、“民宿+农业”等深度挖掘不够,功能比较单一,缺乏与生活习俗、生态资源、农业生产的深度融合;民宿的同质化现象,一定程度上存在自然景观类似,文化特色相同,不能充分体现民宿主人独特气质、内涵,“故事分享”不多。

二、四都乡民宿经济发展的建议。

根据四都乡民宿旅游开发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调研组提出如下发展策略。

一是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乡村民宿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应始终放在“乡村振兴”和“三农”战略的大背景下谋划,否则就丧失了生命力。下一步,要树立与村集体、村民共融共生的发展意识,最终于村集体之间建立利益联结机制。

二是深化一二三产融合。要鼓励民宿业主树立对农业、农村、农民的行业特色、空间要素、民俗文化的深度融合意识;要加强对当地原汁原味的人文环境保护和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做好“民宿+文化”、“民宿+农业”等文章。

通过五年的探索和发展,四都乡在民宿经济发展上取得了一定成效,坚持以党建引领村庄发展,在城乡融合发展、产业转型升级、乡村文化复兴、生态环境保护、农民持续增收、农村治理有效等方面走出了乡村振兴的“四都模式”,为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迈出了新步伐。

围绕进一步加强我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乡村绿色发展、加强乡村人才建设、提高乡村民生保障水平、推动我市乡村振兴工作全面提升。6月13日,全市青年干部培训班乡村振兴工作调研组通过实地走访、查看资料、与农户面对面沟通、组织座谈等方式对我市__县、__县部分乡村进行调查研究,认真思考,结合我市实际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现报告如下。

一、我市乡村振兴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必须以问题为导向,找出乡村发展的差距所在,补齐短板,才能不断缩小城乡差距,逐个问题逐个环节地解决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目前,我市乡村振兴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整体还处于起步阶段,乡村建设的历史欠账仍然较多,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乡村人力资源匮乏。人力资源匮乏制约我市乡村振兴发展。一是人才队伍结构欠佳。我市乡村实用人才存在老化、弱化和退化的“三化”现象。从年龄结构上看,45岁以上的占比较多,35岁以下的乡村实用人才较少,缺乏后备力量。文化程度不高,我市乡村人实用才学历层次较低。人才分布不均衡,有的乡镇街道人因为政府最近几年大力支持推动了工业、农业经济的较快发展,导致人才集中于几个乡村。二是人才队伍总量不足。我市乡村存在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劳动力以自发进城务工或经商的方式大量外流,有许多在外闯出天地的人从此留在了城市,基本不回村里,同时,随着城镇化建设的迅猛推进,城市的发展理念、生活环境、基础设施、教育资源、公共服务等要素不断吸引年轻的大学毕业生,乡村的资源要素已不能满足现在年轻人的发展,导致人才资源、人力资源双要素匮乏,致使乡村发展中人才短缺的问题日益显现和突出。三是缺乏完善的激励机制。乡村实用人才和优秀的村书记是我市农业经济的直接推动者,应充分发挥典型作用,通过政府正向奖励、正向宣传,让优秀人才特别是创新能力强、对周边农户有较大带动作用的乡村人才被社会所认可,最大程度调动农村实用人才的创业创新智慧和热情。但是,当前乡村已有的很多实用人才缺乏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特别是优秀的乡村实用人才没有得到相应的奖励。同时,电视、网络、微信、报纸等各类媒体对乡村实用人才的典型报道较少,影响了乡村实用人才的积极性。四是培训体系不健全。我市乡村诸多部门对乡村实用人才进行培训,主要有农业局、科协等,但相互之间又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合作,培训内容又往往会存在重复性,培训的针对性不强,不能适应当前三农发展的要求。

(二)乡村生态环境欠佳。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良好生态环境是乡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近年来,全市乡村环境、人居环境已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但仍有存在不足之处。一是部分群众的生态环境保护认识不到位。随意丢弃生活、生产废弃物,到处排放污水等陋习短时间内难以改变,致使“脏、乱、差”现象难以彻底根除。二是乡村环保基础设施落后的局面依然存在。乡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总体上处于落后状态,大部份乡村没有建立有效的生活垃圾、污水收集处理设施,部分水利设施老化失修严重,对水源地保护和生态环境改善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三是农业废物综合利用率低,畜禽养殖污染日益加重。大棚蔬菜、地膜覆盖已在广大乡村大量使用,上述废棚(地)膜长期滞留于土地中,对土壤质量构成污染。农作物秸秆利用方面,仍大量存在焚烧秸秆现象,是造成大气严重污染重要来源之一。在畜禽养殖过程中,农户散养和小规模养殖占主体,畜禽粪便随意堆砌排放,基本未做无无害化处理及肥料化利用,对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

(三)乡村农业体系不完善。我市乡村对于大规模健康养殖、水稻种植产业、乡村旅游都有一定的发展,但这些力度还不是很大,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产业转型升级乏力。一是农业不大也不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产业发展不足,特色产业培育困难,农业产业链条不长,产品附加值低,农产品商品化率不高,一二三产业融合度不深。二是缺少大型龙头企业带动。绝大多数农产品仍然以卖原料为主,即使是简单的清洗、分装、预冷、储藏、加工也没有,全市乡村在传统绿色产业、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实现产业升级重组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三是品牌建设严重滞后。农业品牌培育力度不够,知名品牌总量少,销售渠道主要以线下为主。对于乡村电商、现代农业示范区、现代工业强镇、新型经营主体等的培育和建设力度更是很小。

二、我市乡村振兴建设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一)不断加强乡村振兴人才支撑的几点建议。一是强化领导班子建设。把干部资源向县(区)倾斜,把精力、资源、力量聚焦到乡村振兴上。改善乡镇领导班子专业结构、知识结构,增强班子领导“三农”工作能力,把热爱乡村、有发展潜力的年轻干部选调到乡镇领导班子。择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加大党员发展工作力度,加强三农工作队伍的再教育、再培训工作。二是创新教育培育理念。要发展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解决“谁来种地,怎样更好种地,谁来帮助种地”的历史性难题,更加卓有成效的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就需要更好地培育乡村实用人才和加快推动乡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所谓“培育”,虽然与“培训”仅有一字之差,但与“培训”有着较大的差别。“培训”仅是传授知识及技能,而“培育”则包括农村实用人才成长的全过程,这其中就包括技能培训、思想培训、市场培训、思维培训和政策扶持。如果不能有效实现从“培训”到“培育”的转变,乡村实用人才的队伍建设就无法实现更大的发展。三是吸收各类实用人才。研究制定中长期“乡村实用人才计划”吸收和引进各类人才充实乡村实用人才队伍。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的新形势下,要抓住有利的时机,创造各类适宜的条件,大力吸收和引进各方面的人才(工商界、农业高技术高技能、市场推广、机关党建等人才资源,不断壮大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大量吸收涉农大中专毕业生,通过网上招聘会、人才交流大会、赴外招引人才活动等各种形式,鼓励我市的涉农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吸收涉农院校毕业生为农村实用人才。

(二)不断加强乡村生态环境治理。一是加强宣传提高环境意识。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多形式、多层面地进行宣传城乡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意义。通过第三方服务建立村中的物业管理组织,加强垃圾中转站、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全权负责管理村清洁卫生工作,逐步形成垃圾一体化处理模式及长效管理机制,使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改善。二是大力推进建设生态文明。积极推进农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绿色化、生态化,发展绿色产业,培育观光休闲、农耕体验、健康养生等“美丽经济”。培育一批集生活、生产、生态于一体的乡村田园综合体、村落风景区、旅游风情小镇,打造一批美丽小镇、美丽村庄、美丽庭院、美丽田园,让美丽乡村成为农民幸福生活的宜居家园和市民休闲养生养老的生态乐园。三是深入开展乡村环境整治。巩固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实施农村“厕所革命”,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深入推进农药化肥零增长行动,完善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制度。加强农村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实施碧水蓝天工程,推广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严格落实“河长制”,加强重要水资源流域整治和保护,保护好饮用水源。

(三)不断推进乡村农业体系建设。一是加快完善现代农业融合体系框架。继续推进种植业、养殖业、园林特产业蓬勃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大力发展梅花鹿、东辽黑猪、食用菌等特色优势产业,不断优化结构,培育壮大特色主导产业,加快推进与企业合作,开展产业融合试点示范,整合集中连片原料基地、加工园区和物流配送基地,打造一批区域性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示范区,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经验及模式。二是加快实施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框架。提高黑土地和高标准农田的保护和建设,发展科学施肥,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水灌溉工程建设,提高耕种机械化使用率,全面提升田地、水利、道路、山林、电力等设施建设和改造,提高耕种质量。按照各地资源禀赋特点,注重分工协作,避免浪费资源环境,禁止在不适合区域发展相应产业。借助部分乡村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民俗旅游的发展契机。注入文化景观元素,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观光游,打造独具特色的生态田园人文乡村旅游产业链,创建一批特色小镇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全面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加快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框架。大力发展”互联网+农业”模式,加快农产品电商化和物联网工程的建设,围绕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工基地、流通市场等地,建设一批可清洗、分装、预冷、储藏、加工的设施,择优选择和推介一批有基础、有实力、有意向的中小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采购等方面开展合作,完善产业分工协作,促进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竞争力新优势。

围绕进一步加强我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乡村绿色发展、加强乡村人才建设、提高乡村民生保障水平、推动我市乡村振兴工作全面提升。6月13日,全市青年干部培训班乡村振兴工作调研组通过实地走访、查看资料、与农户面对面沟通、组织座谈等方式对我市__县、__县部分乡村进行调查研究,认真思考,结合我市实际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现报告如下。

一、我市乡村振兴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必须以问题为导向,找出乡村发展的差距所在,补齐短板,才能不断缩小城乡差距,逐个问题逐个环节地解决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目前,我市乡村振兴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整体还处于起步阶段,乡村建设的历史欠账仍然较多,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乡村人力资源匮乏。人力资源匮乏制约我市乡村振兴发展。一是人才队伍结构欠佳。我市乡村实用人才存在老化、弱化和退化的“三化”现象。从年龄结构上看,45岁以上的占比较多,35岁以下的乡村实用人才较少,缺乏后备力量。文化程度不高,我市乡村人实用才学历层次较低。人才分布不均衡,有的乡镇街道人因为政府最近几年大力支持推动了工业、农业经济的较快发展,导致人才集中于几个乡村。二是人才队伍总量不足。我市乡村存在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劳动力以自发进城务工或经商的方式大量外流,有许多在外闯出天地的人从此留在了城市,基本不回村里,同时,随着城镇化建设的迅猛推进,城市的发展理念、生活环境、基础设施、教育资源、公共服务等要素不断吸引年轻的大学毕业生,乡村的资源要素已不能满足现在年轻人的发展,导致人才资源、人力资源双要素匮乏,致使乡村发展中人才短缺的问题日益显现和突出。三是缺乏完善的激励机制。乡村实用人才和优秀的村书记是我市农业经济的直接推动者,应充分发挥典型作用,通过政府正向奖励、正向宣传,让优秀人才特别是创新能力强、对周边农户有较大带动作用的乡村人才被社会所认可,最大程度调动农村实用人才的创业创新智慧和热情。但是,当前乡村已有的很多实用人才缺乏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特别是优秀的乡村实用人才没有得到相应的奖励。同时,电视、网络、微信、报纸等各类媒体对乡村实用人才的典型报道较少,影响了乡村实用人才的积极性。四是培训体系不健全。我市乡村诸多部门对乡村实用人才进行培训,主要有农业局、科协等,但相互之间又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合作,培训内容又往往会存在重复性,培训的针对性不强,不能适应当前三农发展的要求。

(二)乡村生态环境欠佳。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良好生态环境是乡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近年来,全市乡村环境、人居环境已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但仍有存在不足之处。一是部分群众的生态环境保护认识不到位。随意丢弃生活、生产废弃物,到处排放污水等陋习短时间内难以改变,致使“脏、乱、差”现象难以彻底根除。二是乡村环保基础设施落后的局面依然存在。乡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总体上处于落后状态,大部份乡村没有建立有效的生活垃圾、污水收集处理设施,部分水利设施老化失修严重,对水源地保护和生态环境改善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三是农业废物综合利用率低,畜禽养殖污染日益加重。大棚蔬菜、地膜覆盖已在广大乡村大量使用,上述废棚(地)膜长期滞留于土地中,对土壤质量构成污染。农作物秸秆利用方面,仍大量存在焚烧秸秆现象,是造成大气严重污染重要来源之一。在畜禽养殖过程中,农户散养和小规模养殖占主体,畜禽粪便随意堆砌排放,基本未做无无害化处理及肥料化利用,对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

(三)乡村农业体系不完善。我市乡村对于大规模健康养殖、水稻种植产业、乡村旅游都有一定的发展,但这些力度还不是很大,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产业转型升级乏力。一是农业不大也不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产业发展不足,特色产业培育困难,农业产业链条不长,产品附加值低,农产品商品化率不高,一二三产业融合度不深。二是缺少大型龙头企业带动。绝大多数农产品仍然以卖原料为主,即使是简单的清洗、分装、预冷、储藏、加工也没有,全市乡村在传统绿色产业、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实现产业升级重组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三是品牌建设严重滞后。农业品牌培育力度不够,知名品牌总量少,销售渠道主要以线下为主。对于乡村电商、现代农业示范区、现代工业强镇、新型经营主体等的培育和建设力度更是很小。

二、我市乡村振兴建设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一)不断加强乡村振兴人才支撑的几点建议。一是强化领导班子建设。把干部资源向县(区)倾斜,把精力、资源、力量聚焦到乡村振兴上。改善乡镇领导班子专业结构、知识结构,增强班子领导“三农”工作能力,把热爱乡村、有发展潜力的年轻干部选调到乡镇领导班子。择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加大党员发展工作力度,加强三农工作队伍的再教育、再培训工作。二是创新教育培育理念。要发展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解决“谁来种地,怎样更好种地,谁来帮助种地”的历史性难题,更加卓有成效的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就需要更好地培育乡村实用人才和加快推动乡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所谓“培育”,虽然与“培训”仅有一字之差,但与“培训”有着较大的差别。“培训”仅是传授知识及技能,而“培育”则包括农村实用人才成长的全过程,这其中就包括技能培训、思想培训、市场培训、思维培训和政策扶持。如果不能有效实现从“培训”到“培育”的转变,乡村实用人才的队伍建设就无法实现更大的发展。三是吸收各类实用人才。研究制定中长期“乡村实用人才计划”吸收和引进各类人才充实乡村实用人才队伍。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的新形势下,要抓住有利的时机,创造各类适宜的条件,大力吸收和引进各方面的人才(工商界、农业高技术高技能、市场推广、机关党建等人才资源,不断壮大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大量吸收涉农大中专毕业生,通过网上招聘会、人才交流大会、赴外招引人才活动等各种形式,鼓励我市的涉农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吸收涉农院校毕业生为农村实用人才。

(二)不断加强乡村生态环境治理。一是加强宣传提高环境意识。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多形式、多层面地进行宣传城乡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意义。通过第三方服务建立村中的物业管理组织,加强垃圾中转站、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全权负责管理村清洁卫生工作,逐步形成垃圾一体化处理模式及长效管理机制,使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改善。二是大力推进建设生态文明。积极推进农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绿色化、生态化,发展绿色产业,培育观光休闲、农耕体验、健康养生等“美丽经济”。培育一批集生活、生产、生态于一体的乡村田园综合体、村落风景区、旅游风情小镇,打造一批美丽小镇、美丽村庄、美丽庭院、美丽田园,让美丽乡村成为农民幸福生活的宜居家园和市民休闲养生养老的生态乐园。三是深入开展乡村环境整治。巩固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实施农村“厕所革命”,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深入推进农药化肥零增长行动,完善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制度。加强农村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实施碧水蓝天工程,推广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严格落实“河长制”,加强重要水资源流域整治和保护,保护好饮用水源。

(三)不断推进乡村农业体系建设。一是加快完善现代农业融合体系框架。继续推进种植业、养殖业、园林特产业蓬勃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大力发展梅花鹿、东辽黑猪、食用菌等特色优势产业,不断优化结构,培育壮大特色主导产业,加快推进与企业合作,开展产业融合试点示范,整合集中连片原料基地、加工园区和物流配送基地,打造一批区域性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示范区,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经验及模式。二是加快实施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框架。提高黑土地和高标准农田的保护和建设,发展科学施肥,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水灌溉工程建设,提高耕种机械化使用率,全面提升田地、水利、道路、山林、电力等设施建设和改造,提高耕种质量。按照各地资源禀赋特点,注重分工协作,避免浪费资源环境,禁止在不适合区域发展相应产业。借助部分乡村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民俗旅游的发展契机。注入文化景观元素,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观光游,打造独具特色的生态田园人文乡村旅游产业链,创建一批特色小镇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全面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加快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框架。大力发展”互联网+农业”模式,加快农产品电商化和物联网工程的建设,围绕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工基地、流通市场等地,建设一批可清洗、分装、预冷、储藏、加工的设施,择优选择和推介一批有基础、有实力、有意向的中小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采购等方面开展合作,完善产业分工协作,促进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竞争力新优势。

乡村振兴调研报告大学生篇八

(一)组织领导推动情况。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少数民族乡村振兴工作,在市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统一部署下,成立了市委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民族工作联席会议,加强对民族乡村振兴工作的领导。市民族宗教局制定印发了《关于贯彻落实的意见》,从实现脱贫攻坚转向重点扶持民族乡村振兴。二是加强试点推进。全市省级乡村振兴12个特色乡镇中民族乡1个(xx穆云xx乡),110个省级乡村振兴试点示范村中民族村15个,乡村振兴中心村100个中民族村8个,306个产业薄弱村中民族村44个。三是加强宣传引导。广泛开展党的民族政策和乡村振兴政策宣传。在xx电视台《多彩xx》专题栏目展示民族乡村发展成果,推出“多彩xx”微信公众号,弘扬xx优秀传统文化,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民族乡村振兴的舆论氛围。

(二)扶持政策落实情况。一是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市财政每年安排民族乡转移支付、民族补助款、xx文化保护、扶持发展资金等专项资金约1073万元。每年争取中央、省级民族资金3000多万元,助推民族乡村建设发展。二是深化挂钩帮扶。建立健全联席会议、挂钩帮扶、分工负责等民族工作机制,在省“双挂钩”帮扶民族乡基础上,持续开展市领导挂钩帮扶9个民族乡,市民族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挂钩帮扶发展相对滞后的26个民族村,县(市、区)党政领导、部门、企业挂钩帮扶其他民族村,基本实现民族乡村挂钩帮扶“全覆盖”。三是全面推进脱贫攻坚。对58个民族贫困村和6218名少数民族贫困群众进行了逐村逐户逐人建档立卡,采取“一对一”结对帮扶,因户施策、准帮扶。截止2019年底,全市民族贫困村和少数民族贫困群众全部实现脱贫。

(三)特色产业培育情况。各地立足民族乡村实际,积极培育“一村一品”,着力引导、培育、扶持和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以产业振兴带动民族乡村经济发展。一是扶持民族乡村特色经济发展。通过重点扶持,部分民族村产业初步形成。古田县富达村全村种植芙蓉李5200多亩,年产量7000多吨,产值7000多万元,是我市规模最大的鲜食芙蓉李产区,设有水果交易市场,拉动了旅游、电商等产业。蕉城区北山村大力发展畲药产业,建设畲药育苗、种植基地,辐射带动周边种植面积3000亩。xx市穆云xx乡的水蜜桃和刺葡萄被分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识,成为民族乡村群众增收的主要产业。二是示范引领和帮扶薄弱两头抓。培育了一批乡村振兴典型,福鼎赤溪村入选农业农村部全国15个乡村振兴典型案例,穆云xx乡入选2019年度xx省乡村振兴重点特色乡(镇)、九仙村、新楼村、渔溪洋村、二铺村入选乡村振兴实绩突出村。帮扶全市44个产业薄弱民族村发展,建立市县两级领导挂钩联系乡镇帮扶产业薄弱村工作机制,实现产业薄弱村挂钩帮扶全覆盖。

(四)人居环境建设情况。一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按照“五清楚、两特色”要求,将民族村列入“千村整治、百村示范”美丽乡村建设任务,改善民族村农村人居环境,截至目前,共有78个民族村纳入美丽乡村建设。二是推进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共有4批64个村实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试点建设,中央财政专项资金补助每个村100万元,其中30个特色村寨试点村经综合评估后通过验收,被国家民委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总量和命名数均居全省首位。目前,第四批23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试点村建设正有序推进。三是实施“造福工程”搬迁。坚持分类指导、科学选址、合理规划、动员和引导偏远自然村的村民向交通便捷的中心村、集镇迁移,通过移民搬迁改善民族乡村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全市异地搬迁安置少数民族群众累计达6万人。

(五)文化保护发展情况。一是开展少数民族文化活动。连续15年举办“三月三”xx文化节活动(其中连续五届承办xx省“三月三”xx文化节),带动广大xx乡村“会亲节”“牛歇节”“桃花节”等民俗文化活动的广泛开展。二是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组织开展xx非遗传承人申报评选工作,支持xx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开展授徒传艺、教学、交流等活动。三是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加强民族乡村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xx文化展示、传承、交流场所建设,建成县、乡、村、民族学校四级民族文化站、文化室、传习所(基地)等文化基础设施140多处。20个民族村列入全市乡村文化振兴示范村建设名单。四是促进传统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将民俗活动与xx非遗展示、xx乡村摄影、xx美食展示与制作体验、xx特色商品展销等内容融合,推动民族乡村旅游,全市4个民族村被列为aaa级旅游景区,20个民族村被列为省级旅游村(特色村)。

二、存在问题。

(一)民族乡村产业基础薄弱。一是民族村集体经济实力不强。民族乡村财力薄弱,制约了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振兴发展。如古田县6个民族村,最高集体收入不超过20万元,其中石峰、梅坪、富达以光伏收入为主,增收项目少。二是大部分民族村地处偏僻山区,立地条件差,实现乡村振兴难度大。xx市105个民族村,除溪塔、虎头、铁湖等10多个民族村地处平原交通便利外,多数民族村地处偏远,村落分散,地理环境制约了产业的发展和人居环境的改善。三是民族村产业规模较小。除溪塔刺葡萄、虎头水蜜桃、富达芙蓉李、雷东水产等民族村产业具有较大规模外,多数村主导产业不明显,未能形成“一村一品”优势,农民增收难度大。

(二)民族乡村建设总体规划未到位。一是村庄规划编制滞后。全市246个民族村未编制村庄规划的有182个,部分民族村规划制订标准不高。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特色不明显,民族风格体现不够。二是民族乡村文化与经济协调发展、与乡村旅游相结合不够,没有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历史建筑保护、文化内涵挖掘与人居环境改造提升融合不够。新村建设、特色村寨建设缺乏长远发展规划。

(三)民族乡村人居环境有待提升。一些偏远的民族村特别是民族自然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大部分民族村交通基础薄弱,农村公路建设技术等级较低。全市336个少数民族人口200人以上的自然村中,有31个村通村公路未硬化;路宽4.5米以下的村有110个。人居环境改造提升资金不足。如霞浦县西坑村通村公路改建项目总造价526万元,交通专项补助299万元,资金缺口227万元。

(四)民族乡村人才建设亟待加强。一是农村创业人才少。少数民族农村青壮年大量外出务工,农村人口老龄化、空心化现象比较严重,尤其偏远乡村带动产业发展的人才短缺,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要。二是民族文化人才紧缺。xx传统文化保护、挖掘、传承、发展人才不足,xx特色文化优势尚未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

三、意见建议。

争取省级扶持确定试点示范等工作中对民族乡村予以倾斜,并加强督查指导,促进各项政策落实。要加大挂钩帮扶力度,把民族村纳入美丽乡村“绿盈乡村”旅游村乡村振兴试点示范村等建设。民族乡要严格落实省市《关于做好挂钩帮扶民族乡村工作的通知》要求,确保挂钩帮扶资金60%以上用于民族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扶持产业发展。

(二)进一步科学编制民族乡村振兴规划。一要坚持乡村发展规划引领。按照乡村振兴“二十字”总要求,把民族乡村振兴纳入“十四五”发展规划,因地制宜,根据民族村的历史、文化、经济等村情和特点,编制新村建设、产业发展、文化保护等规划。围绕农村一二三产融合,统筹谋划村庄产业发展。二要加大规划制定力度。各有关部门要加强统筹协调、组织编制、经费保障以及规划实施等工作,按照集聚提升、城郊融合、特色保护、搬迁撤并等要求,分类做好民族乡村振兴规划。民族乡村要按照“多规合一”的工作要求,把美丽乡村规划、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规划等有机结合起来,加强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力争到2020年底,有条件的民族村基本完成村庄规划编制工作。三要推动规划落实。严肃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处理好保护、发展与建设的关系,严格执行规划,把少数民族乡村建设成为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科学合理布局的宜居宜业美丽乡村。

(三)进一步培育民族乡村特色产业。产业振兴是民族乡村振兴的基石。一要因地制宜。根据民族乡村实际,大力培育茶叶、水产、食用菌、水果、蔬菜、畜牧、中药材、林竹花卉及乡村旅游等“8+1”特色产业,细化落实“8+1”产业发展措施,持续念好新时代的“山海田经”,拓宽少数民族群众增收渠道。二要体现特色。深入挖掘民俗文化特色和当地资源禀赋,利用xx服饰、畲医畲药、xx食品、xx歌舞、畲乡旅游等特色资源,坚持产业发展与特色村寨建设有机结合,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大力发展民族特色经济。三要扶持品牌。发挥民族乡村试点示范辐射作用,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扶持力度,加强特色产品品牌打造和宣传,把民族特色和网红经济结合,精心打造民族乡村“网红打卡地”,使少数民族特色农产品、特色文化节目、旅游文创产品成为吸引游客的亮点和卖点,扩大我市少数民族特色产业产品知名度和影响力。把xx村寨建设与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当地传统优势、种植养殖产业发展融为一体,打造特色产业品牌,激发内生动力,促进民族乡村发展。

(四)进一步补齐民族乡村发展短板。一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各有关部门要针对民族乡村道路交通、安全饮水、污水治理、垃圾治理等薄弱方面,加大民生建设项目的扶持力度,为乡村产业发展创造条件。二要扎实办好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进一步改善民族中小学办学条件,加强软硬件设施建设,扩大招生规模,提高教学质量,为乡村振兴培养各类人才。加大乡镇卫生院和民族村医务室的投入,改善医疗卫生条件。三要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进一步落实《xx市xx文化保护条例》,加大对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发挥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民族乡村振兴试点示范作用。依托特色资源,丰富少数民族文化活动,推动畲医畲药、xx武术、xx歌舞等文旅融合发展。

(五)进一步加强民族乡村人才队伍建设。一要加强民族乡村工作队伍建设。加大少数民族大学生村官的配备力度。完善乡村人才振兴的配套扶持政策,建立健全民族乡村干部队伍培养、配备、管理、使用机制,推动人才向农村基层一线聚集。加大选派民族乡村振兴指导员、科技特派员、专家服务团等各类人才力度,服务民族乡村振兴。二要加强农村实用技能培训。农业农村局、民宗局、人社局等部门要将民族村农村实用技能培训列入年度培训计划,每年开展相关专项培训,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针对民族乡村特色产业发展需求,重点培养懂技术、会实践、善管理的新型农村人才,培育少数民族乡村振兴带头人。三要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民族乡村振兴。发挥好农民主体作用,激发和调动农民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主动性。实施“宁智回归”工程,密切与在外乡贤、高校毕业生等对接联系,吸引和动员他们返乡创业。搭建人才交流平台,建立城乡、区域、校地之间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机制,支持、鼓励更多人才投身民族乡村振兴事业。

乡村振兴调研报告大学生篇九

(一)一张蓝图干到底。

以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为目标,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断完善农民主体、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规划引领的建设机制,通过15年的努力,围绕宜居乡村、共富乡村、人文乡村、乐活乡村、善治乡村建设目标,一任接着一任干,最终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发展模式。在经济发展先于、高于、优于云南是这样,于今天我们的发展而言,对时间基本需要,可能也是一项难以跨越的历史规律。

(二)强化规划引领。

注重美丽乡村的规划建设,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在规划理念上,充分结合实际和发挥自身优势,“不求大、不求洋”,注重打造个性特色,推进美丽乡村的品牌化和特色化建设。外桐坞村借力自身优势,在中国美院的协助下,着力打造艺术村落,对整村基础设施进行整体设计,并且实现了垃圾集中收集和污水处理全覆盖和软硬件全面配套。同时,从机关干部、村组成员至普通百姓,依次划定时限,拆除院落围墙和违建,有力保障了规划的有效实施。在经济发展方面努力夯实艺术家工作室、高端民宿、艺术品展示拍卖等产业发展基础,实现了从原来单一依靠西湖龙井生产,向艺术旅游、休闲养生、名家学术交流为一体的“江南艺术旅游第一村”的转变。外桐坞的这一转变与西湖龙井产业的联系似乎可以追寻到一些蛛丝马迹,但除了底蕴深厚的茶文化外,高低错落,有致分部,优雅有序的村庄建设,可能才是更重要的吸引艺术名家聚集的根本因素。

(三)抓好环境整治。

注重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不断建立完善环境治理体系。桐庐县环溪村、荻浦村对农村生活垃圾全部进行无害化分类处理,村里大街小巷分类设置垃圾桶,将生活垃圾按可堆肥垃圾和不可堆肥垃圾分类存放,每家每户也统一配发了有编号的垃圾袋,引导农户分类倾倒,分类处理。其中:可堆肥垃圾送至资源化利用站制成有机肥料,不可堆肥垃圾收集后运至垃圾处理场,实现了垃圾的“户集、村收、镇中转”。另外微型化的污水处理设施也较为特色,相对于我们实施的村落污水收集处理设施而言,环溪村污水处理设施主要特点是小,有的结合地势环境收集处理5—10户人的`污水,再通过管网汇集到村落污水收集处理设施,有效提高入户收集率的同时,还实现了村内污水2级以上的生态处理。

(四)注重资源挖掘。

注重文物古迹的保护和历史文化的开发利用。一是深度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环溪村是北宋大儒周敦颐后代集居地,该村深度挖掘《爱莲说》文化底蕴,不断将“清莲环溪”文化发扬光大,打造成为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凸显传承千年孝廉价值观。在荻浦村,当地群众还将从前的猪圈、牛圈修缮,改造成具有乡村特色的猪栏咖啡屋、牛栏咖啡屋,挖掘了乡土文化。二是安吉鲁家村创新运行架构,在村委会领导下设立鲁家两山学院以及安吉乡土农业发展和安吉乡土旅游服务两家有限公司,特别是“鲁家两山学院”承担的“两山理论”研学和理念输出,固然是历史机遇的造就,但在意识的先进、机遇的把握和资源的挖掘方面,对比而言,我们的落后可能比两省之间的gdp差距还要大得多。

(五)着力产业发展。

牢固树立建设和经营并重的理念,大力发展生态高效农业、农产品深加工、规模种养、农家乐和休闲乡村旅游,推动农业生产经营形态多样化的同时,只要将美丽乡村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村美与民富相结合,发展工业也未尝不可。一是航民村占地不足2平方公里,仅有304户1079名村民,在1979年创建的村办企业萧山漂染厂的基础上,不断拓展经营范围,至今萧山航民集团全资、控股、参股工商企业达28家,已形成以:防止、印染、热电、船运、酒店、黄金饰品加工的股份制集团公司,至20__年年底全集团公司实现工业产值133.8亿元,利润9.1亿元,拥有职工1.2万人。村民每年分红达6.5万元,从小学至大学村民实现免费入学,大米、食用油等无偿供应。二是日昌升集团作为一家建筑新材料生产为主的企业,以建设美好生活为愿景,引领产业变革、推动产业进步为使命,以技术创新为驱动,推动产业升级、绿色发展。自20__年成立以来,组建了国内首家新材料研究院,形成数十项技术专利,自主研发全球领先的第四代新材料制造工艺。在生产厂区创新性的采取自上而下的台阶是开采模式,真正实现了边开采、边恢复,采区见不到扬尘、黄土,大型的污水处理设施运转有效,花园试的厂区环境对传统高科技企业来说可能不那么难,但在一个以矿石开采、沙石料生产的企业而言,不仅仅是厂区环境优美,富春江边的码头水质也碧绿清澈,就更让人长见识了。

十年前,四都乡作为松阳县整乡搬迁的下山脱贫乡镇,不少农户下山搬迁到县城周边生活,村里的房子、田地、山林被大量闲置,乡村“空心化”现象严重。十年后,四都乡大力发展精品民宿,一些贤才能人返乡创业,乡村重新焕发新活力。调研组针对四都乡基层党组织如何利用民宿经济发展助推乡村振兴的课题,展开深入调研,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四都乡是松阳典型的山区乡镇。20__年以来,该乡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其独特的地理气候、生态资源和乡村优势,高起点、高标准推进精品民宿建设。截止目前,全乡共有中高端民宿、农家乐27家,床位283张,餐位1500余个,共接待游客50余万人,四都山居民宿的集聚效益和经济效益日益凸显,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增强。

一、四都乡民宿经济发展的成效与启示。

(一)品质引领,政府主动作为。

一是高起点,开展规划设计。引进国内外知名团队参与规划建设,先后与清华大学、哈佛大学等团队开展紧密合作。如平田村26幢民居由多个知名学院的团队联合设计施工。在政策处理之初,村两委干部主动参与难题解决,村民思想不通,实行党员联系户包干制度落实;村庄建设进度延缓,村两委干部齐上阵,确保按时完工。

又如,20__年8月第一家精品民宿“过云山居”试营业,三年多入住率稳定在90%以上。业主与村集体良好互动,多次参与“主题党日”志愿者服务,为村民送上寒冬里的暖阳;20__年以来,南京先锋书店、云夕酒店、榔树民宿综合体等先后入驻四都,期间,村主要干部全程参与,营商环境和谐。

先锋书店。

二是强整合,建设基础设施。四都乡统筹整合,全域谋划,结合六边三化三美、五水共治、传统村落保护等工作,整合资金,在道路建设、村庄环境整治、自来水提升、污水治理等方面优先考虑民宿发展村的配套建设,加大政府投资力度。20__年以来,共投入政府资金3000余万元用于村庄和民宿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

三是优保障,提供高效服务。如何利用民宿发展助推村集体增收,四都乡陈家铺村、西坑村、庄河村走出了一条盘活存量资源的道路,将村闲置房产、土地、山林等统一租赁到村集体,为客商提供优质资源。做好政策处理和要素保障工作,主动对接民宿项目建设各阶段存在的难题解决,形成乡、村、民宿三方联动模式,为业主提供优质服务。

(二)内涵发展,民宿共建共享。

一是立足当地,深挖特色。坚持高品质的规划设计,现已营业的过云山居、云端觅境等除了凭借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也充分展示了在地文化,挖掘和突出当地文化元素,乡村特色,在保留中创新,在创新中显品质。

二是发挥优势,融入乡村。一方面通过举办萝卜节、乡村音乐节、乡村论坛、艺术沙龙等风格各异的活动以及与村民共过传统节庆等形式,进一步融入农村、农民。另一方面村两委邀请设计师、专家等参与村庄建设,为村庄发展把脉,聘请了王维仁、张雷、叶胜海等7人为乡村振兴顾问。

三是注重长效,打造品牌。重视民宿自身文化品牌的建设,积极研发符合民宿特色的logo、伴手礼等,开展员工服务、礼仪等培训,组织参加管家、厨师比赛等。

(三)强村富民,助推乡村振兴。

一是民宿带动“双增”。四都民宿已初步形成了以江苏、温州、上海、杭州等城市为主的客源市场,民宿经济进一步壮大,带动了当地农民就业500余人,间接带动相关行业就业1000余人,村集体年增收40余万元。

二是民宿促进产业。通过民宿的健康发展,有效地促进了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新成立香榧、番薯、果蔬等村级合作社4家,全乡生态循环农业、文化产业、全域旅游等发展势头良好。

云端秘境。

三是民宿改善乡风。随着优秀人才的乡村回归和深入参与,“乡村振兴”讲习所孕育而生,社会治理格局发生新变化,文化修复、人心修复于无声处改变着乡风民风。

调研组也发现四都民宿发展存在一些短板,如民宿的融合度不高,“民宿+文化”、“民宿+农业”等深度挖掘不够,功能比较单一,缺乏与生活习俗、生态资源、农业生产的深度融合;民宿的同质化现象,一定程度上存在自然景观类似,文化特色相同,不能充分体现民宿主人独特气质、内涵,“故事分享”不多。

二、四都乡民宿经济发展的建议。

根据四都乡民宿旅游开发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调研组提出如下发展策略。

一是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乡村民宿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应始终放在“乡村振兴”和“三农”战略的大背景下谋划,否则就丧失了生命力。下一步,要树立与村集体、村民共融共生的发展意识,最终于村集体之间建立利益联结机制。

二是深化一二三产融合。要鼓励民宿业主树立对农业、农村、农民的行业特色、空间要素、民俗文化的深度融合意识;要加强对当地原汁原味的人文环境保护和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做好“民宿+文化”、“民宿+农业”等文章。

通过五年的探索和发展,四都乡在民宿经济发展上取得了一定成效,坚持以党建引领村庄发展,在城乡融合发展、产业转型升级、乡村文化复兴、生态环境保护、农民持续增收、农村治理有效等方面走出了乡村振兴的“四都模式”,为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迈出了新步伐。

围绕进一步加强我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乡村绿色发展、加强乡村人才建设、提高乡村民生保障水平、推动我市乡村振兴工作全面提升。6月13日,全市青年干部培训班乡村振兴工作调研组通过实地走访、查看资料、与农户面对面沟通、组织座谈等方式对我市__县、__县部分乡村进行调查研究,认真思考,结合我市实际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现报告如下。

一、我市乡村振兴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必须以问题为导向,找出乡村发展的差距所在,补齐短板,才能不断缩小城乡差距,逐个问题逐个环节地解决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目前,我市乡村振兴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整体还处于起步阶段,乡村建设的历史欠账仍然较多,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乡村人力资源匮乏。人力资源匮乏制约我市乡村振兴发展。一是人才队伍结构欠佳。我市乡村实用人才存在老化、弱化和退化的“三化”现象。从年龄结构上看,45岁以上的占比较多,35岁以下的乡村实用人才较少,缺乏后备力量。文化程度不高,我市乡村人实用才学历层次较低。人才分布不均衡,有的乡镇街道人因为政府最近几年大力支持推动了工业、农业经济的较快发展,导致人才集中于几个乡村。二是人才队伍总量不足。我市乡村存在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劳动力以自发进城务工或经商的方式大量外流,有许多在外闯出天地的人从此留在了城市,基本不回村里,同时,随着城镇化建设的迅猛推进,城市的发展理念、生活环境、基础设施、教育资源、公共服务等要素不断吸引年轻的大学毕业生,乡村的资源要素已不能满足现在年轻人的发展,导致人才资源、人力资源双要素匮乏,致使乡村发展中人才短缺的问题日益显现和突出。三是缺乏完善的激励机制。乡村实用人才和优秀的村书记是我市农业经济的直接推动者,应充分发挥典型作用,通过政府正向奖励、正向宣传,让优秀人才特别是创新能力强、对周边农户有较大带动作用的乡村人才被社会所认可,最大程度调动农村实用人才的创业创新智慧和热情。但是,当前乡村已有的很多实用人才缺乏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特别是优秀的乡村实用人才没有得到相应的奖励。同时,电视、网络、微信、报纸等各类媒体对乡村实用人才的典型报道较少,影响了乡村实用人才的积极性。四是培训体系不健全。我市乡村诸多部门对乡村实用人才进行培训,主要有农业局、科协等,但相互之间又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合作,培训内容又往往会存在重复性,培训的针对性不强,不能适应当前三农发展的要求。

(二)乡村生态环境欠佳。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良好生态环境是乡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近年来,全市乡村环境、人居环境已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但仍有存在不足之处。一是部分群众的生态环境保护认识不到位。随意丢弃生活、生产废弃物,到处排放污水等陋习短时间内难以改变,致使“脏、乱、差”现象难以彻底根除。二是乡村环保基础设施落后的局面依然存在。乡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总体上处于落后状态,大部份乡村没有建立有效的生活垃圾、污水收集处理设施,部分水利设施老化失修严重,对水源地保护和生态环境改善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三是农业废物综合利用率低,畜禽养殖污染日益加重。大棚蔬菜、地膜覆盖已在广大乡村大量使用,上述废棚(地)膜长期滞留于土地中,对土壤质量构成污染。农作物秸秆利用方面,仍大量存在焚烧秸秆现象,是造成大气严重污染重要来源之一。在畜禽养殖过程中,农户散养和小规模养殖占主体,畜禽粪便随意堆砌排放,基本未做无无害化处理及肥料化利用,对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

(三)乡村农业体系不完善。我市乡村对于大规模健康养殖、水稻种植产业、乡村旅游都有一定的发展,但这些力度还不是很大,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产业转型升级乏力。一是农业不大也不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产业发展不足,特色产业培育困难,农业产业链条不长,产品附加值低,农产品商品化率不高,一二三产业融合度不深。二是缺少大型龙头企业带动。绝大多数农产品仍然以卖原料为主,即使是简单的清洗、分装、预冷、储藏、加工也没有,全市乡村在传统绿色产业、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实现产业升级重组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三是品牌建设严重滞后。农业品牌培育力度不够,知名品牌总量少,销售渠道主要以线下为主。对于乡村电商、现代农业示范区、现代工业强镇、新型经营主体等的培育和建设力度更是很小。

二、我市乡村振兴建设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一)不断加强乡村振兴人才支撑的几点建议。一是强化领导班子建设。把干部资源向县(区)倾斜,把精力、资源、力量聚焦到乡村振兴上。改善乡镇领导班子专业结构、知识结构,增强班子领导“三农”工作能力,把热爱乡村、有发展潜力的年轻干部选调到乡镇领导班子。择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加大党员发展工作力度,加强三农工作队伍的再教育、再培训工作。二是创新教育培育理念。要发展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解决“谁来种地,怎样更好种地,谁来帮助种地”的历史性难题,更加卓有成效的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就需要更好地培育乡村实用人才和加快推动乡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所谓“培育”,虽然与“培训”仅有一字之差,但与“培训”有着较大的差别。“培训”仅是传授知识及技能,而“培育”则包括农村实用人才成长的全过程,这其中就包括技能培训、思想培训、市场培训、思维培训和政策扶持。如果不能有效实现从“培训”到“培育”的转变,乡村实用人才的队伍建设就无法实现更大的发展。三是吸收各类实用人才。研究制定中长期“乡村实用人才计划”吸收和引进各类人才充实乡村实用人才队伍。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的新形势下,要抓住有利的时机,创造各类适宜的条件,大力吸收和引进各方面的人才(工商界、农业高技术高技能、市场推广、机关党建等人才资源,不断壮大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大量吸收涉农大中专毕业生,通过网上招聘会、人才交流大会、赴外招引人才活动等各种形式,鼓励我市的涉农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吸收涉农院校毕业生为农村实用人才。

(二)不断加强乡村生态环境治理。一是加强宣传提高环境意识。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多形式、多层面地进行宣传城乡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意义。通过第三方服务建立村中的物业管理组织,加强垃圾中转站、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全权负责管理村清洁卫生工作,逐步形成垃圾一体化处理模式及长效管理机制,使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改善。二是大力推进建设生态文明。积极推进农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绿色化、生态化,发展绿色产业,培育观光休闲、农耕体验、健康养生等“美丽经济”。培育一批集生活、生产、生态于一体的乡村田园综合体、村落风景区、旅游风情小镇,打造一批美丽小镇、美丽村庄、美丽庭院、美丽田园,让美丽乡村成为农民幸福生活的宜居家园和市民休闲养生养老的生态乐园。三是深入开展乡村环境整治。巩固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实施农村“厕所革命”,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深入推进农药化肥零增长行动,完善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制度。加强农村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实施碧水蓝天工程,推广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严格落实“河长制”,加强重要水资源流域整治和保护,保护好饮用水源。

(三)不断推进乡村农业体系建设。一是加快完善现代农业融合体系框架。继续推进种植业、养殖业、园林特产业蓬勃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大力发展梅花鹿、东辽黑猪、食用菌等特色优势产业,不断优化结构,培育壮大特色主导产业,加快推进与企业合作,开展产业融合试点示范,整合集中连片原料基地、加工园区和物流配送基地,打造一批区域性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示范区,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经验及模式。二是加快实施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框架。提高黑土地和高标准农田的保护和建设,发展科学施肥,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水灌溉工程建设,提高耕种机械化使用率,全面提升田地、水利、道路、山林、电力等设施建设和改造,提高耕种质量。按照各地资源禀赋特点,注重分工协作,避免浪费资源环境,禁止在不适合区域发展相应产业。借助部分乡村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民俗旅游的发展契机。注入文化景观元素,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观光游,打造独具特色的生态田园人文乡村旅游产业链,创建一批特色小镇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全面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加快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框架。大力发展”互联网+农业”模式,加快农产品电商化和物联网工程的建设,围绕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工基地、流通市场等地,建设一批可清洗、分装、预冷、储藏、加工的设施,择优选择和推介一批有基础、有实力、有意向的中小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采购等方面开展合作,完善产业分工协作,促进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竞争力新优势。

围绕进一步加强我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乡村绿色发展、加强乡村人才建设、提高乡村民生保障水平、推动我市乡村振兴工作全面提升。6月13日,全市青年干部培训班乡村振兴工作调研组通过实地走访、查看资料、与农户面对面沟通、组织座谈等方式对我市__县、__县部分乡村进行调查研究,认真思考,结合我市实际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现报告如下。

一、我市乡村振兴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必须以问题为导向,找出乡村发展的差距所在,补齐短板,才能不断缩小城乡差距,逐个问题逐个环节地解决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目前,我市乡村振兴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整体还处于起步阶段,乡村建设的历史欠账仍然较多,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乡村人力资源匮乏。人力资源匮乏制约我市乡村振兴发展。一是人才队伍结构欠佳。我市乡村实用人才存在老化、弱化和退化的“三化”现象。从年龄结构上看,45岁以上的占比较多,35岁以下的乡村实用人才较少,缺乏后备力量。文化程度不高,我市乡村人实用才学历层次较低。人才分布不均衡,有的乡镇街道人因为政府最近几年大力支持推动了工业、农业经济的较快发展,导致人才集中于几个乡村。二是人才队伍总量不足。我市乡村存在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劳动力以自发进城务工或经商的方式大量外流,有许多在外闯出天地的人从此留在了城市,基本不回村里,同时,随着城镇化建设的迅猛推进,城市的发展理念、生活环境、基础设施、教育资源、公共服务等要素不断吸引年轻的大学毕业生,乡村的资源要素已不能满足现在年轻人的发展,导致人才资源、人力资源双要素匮乏,致使乡村发展中人才短缺的问题日益显现和突出。三是缺乏完善的激励机制。乡村实用人才和优秀的村书记是我市农业经济的直接推动者,应充分发挥典型作用,通过政府正向奖励、正向宣传,让优秀人才特别是创新能力强、对周边农户有较大带动作用的乡村人才被社会所认可,最大程度调动农村实用人才的创业创新智慧和热情。但是,当前乡村已有的很多实用人才缺乏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特别是优秀的乡村实用人才没有得到相应的奖励。同时,电视、网络、微信、报纸等各类媒体对乡村实用人才的典型报道较少,影响了乡村实用人才的积极性。四是培训体系不健全。我市乡村诸多部门对乡村实用人才进行培训,主要有农业局、科协等,但相互之间又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合作,培训内容又往往会存在重复性,培训的针对性不强,不能适应当前三农发展的要求。

(二)乡村生态环境欠佳。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良好生态环境是乡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近年来,全市乡村环境、人居环境已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但仍有存在不足之处。一是部分群众的生态环境保护认识不到位。随意丢弃生活、生产废弃物,到处排放污水等陋习短时间内难以改变,致使“脏、乱、差”现象难以彻底根除。二是乡村环保基础设施落后的局面依然存在。乡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总体上处于落后状态,大部份乡村没有建立有效的生活垃圾、污水收集处理设施,部分水利设施老化失修严重,对水源地保护和生态环境改善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三是农业废物综合利用率低,畜禽养殖污染日益加重。大棚蔬菜、地膜覆盖已在广大乡村大量使用,上述废棚(地)膜长期滞留于土地中,对土壤质量构成污染。农作物秸秆利用方面,仍大量存在焚烧秸秆现象,是造成大气严重污染重要来源之一。在畜禽养殖过程中,农户散养和小规模养殖占主体,畜禽粪便随意堆砌排放,基本未做无无害化处理及肥料化利用,对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

(三)乡村农业体系不完善。我市乡村对于大规模健康养殖、水稻种植产业、乡村旅游都有一定的发展,但这些力度还不是很大,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产业转型升级乏力。一是农业不大也不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产业发展不足,特色产业培育困难,农业产业链条不长,产品附加值低,农产品商品化率不高,一二三产业融合度不深。二是缺少大型龙头企业带动。绝大多数农产品仍然以卖原料为主,即使是简单的清洗、分装、预冷、储藏、加工也没有,全市乡村在传统绿色产业、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实现产业升级重组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三是品牌建设严重滞后。农业品牌培育力度不够,知名品牌总量少,销售渠道主要以线下为主。对于乡村电商、现代农业示范区、现代工业强镇、新型经营主体等的培育和建设力度更是很小。

二、我市乡村振兴建设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一)不断加强乡村振兴人才支撑的几点建议。一是强化领导班子建设。把干部资源向县(区)倾斜,把精力、资源、力量聚焦到乡村振兴上。改善乡镇领导班子专业结构、知识结构,增强班子领导“三农”工作能力,把热爱乡村、有发展潜力的年轻干部选调到乡镇领导班子。择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加大党员发展工作力度,加强三农工作队伍的再教育、再培训工作。二是创新教育培育理念。要发展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解决“谁来种地,怎样更好种地,谁来帮助种地”的历史性难题,更加卓有成效的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就需要更好地培育乡村实用人才和加快推动乡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所谓“培育”,虽然与“培训”仅有一字之差,但与“培训”有着较大的差别。“培训”仅是传授知识及技能,而“培育”则包括农村实用人才成长的全过程,这其中就包括技能培训、思想培训、市场培训、思维培训和政策扶持。如果不能有效实现从“培训”到“培育”的转变,乡村实用人才的队伍建设就无法实现更大的发展。三是吸收各类实用人才。研究制定中长期“乡村实用人才计划”吸收和引进各类人才充实乡村实用人才队伍。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的新形势下,要抓住有利的时机,创造各类适宜的条件,大力吸收和引进各方面的人才(工商界、农业高技术高技能、市场推广、机关党建等人才资源,不断壮大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大量吸收涉农大中专毕业生,通过网上招聘会、人才交流大会、赴外招引人才活动等各种形式,鼓励我市的涉农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吸收涉农院校毕业生为农村实用人才。

(二)不断加强乡村生态环境治理。一是加强宣传提高环境意识。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多形式、多层面地进行宣传城乡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意义。通过第三方服务建立村中的物业管理组织,加强垃圾中转站、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全权负责管理村清洁卫生工作,逐步形成垃圾一体化处理模式及长效管理机制,使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改善。二是大力推进建设生态文明。积极推进农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绿色化、生态化,发展绿色产业,培育观光休闲、农耕体验、健康养生等“美丽经济”。培育一批集生活、生产、生态于一体的乡村田园综合体、村落风景区、旅游风情小镇,打造一批美丽小镇、美丽村庄、美丽庭院、美丽田园,让美丽乡村成为农民幸福生活的宜居家园和市民休闲养生养老的生态乐园。三是深入开展乡村环境整治。巩固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实施农村“厕所革命”,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深入推进农药化肥零增长行动,完善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制度。加强农村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实施碧水蓝天工程,推广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严格落实“河长制”,加强重要水资源流域整治和保护,保护好饮用水源。

(三)不断推进乡村农业体系建设。一是加快完善现代农业融合体系框架。继续推进种植业、养殖业、园林特产业蓬勃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大力发展梅花鹿、东辽黑猪、食用菌等特色优势产业,不断优化结构,培育壮大特色主导产业,加快推进与企业合作,开展产业融合试点示范,整合集中连片原料基地、加工园区和物流配送基地,打造一批区域性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示范区,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经验及模式。二是加快实施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框架。提高黑土地和高标准农田的保护和建设,发展科学施肥,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水灌溉工程建设,提高耕种机械化使用率,全面提升田地、水利、道路、山林、电力等设施建设和改造,提高耕种质量。按照各地资源禀赋特点,注重分工协作,避免浪费资源环境,禁止在不适合区域发展相应产业。借助部分乡村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民俗旅游的发展契机。注入文化景观元素,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观光游,打造独具特色的生态田园人文乡村旅游产业链,创建一批特色小镇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全面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加快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框架。大力发展”互联网+农业”模式,加快农产品电商化和物联网工程的建设,围绕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工基地、流通市场等地,建设一批可清洗、分装、预冷、储藏、加工的设施,择优选择和推介一批有基础、有实力、有意向的中小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采购等方面开展合作,完善产业分工协作,促进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竞争力新优势。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长期以来,农业和农村扮演着食物供给、要素贡献的角色,生产功能、增产导向占主导地位。当经济社会发展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后,结构性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发展对资源要素量的投入依赖程度下降,这需要农业从增产转向提质,农村从要素供给向生态空间、文化传承、新消费载体等转变。

(一)发挥党组织领导作用。党管农村工作是我们的传统,这个传统不能丢。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办好农村的事情,关键在党。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部署,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需要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健全党管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和党内法规,增强领导农村工作本领,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二)坚持规划先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必须注重规划先行、突出重点、分类实施、典型引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篇大文章,要统筹谋划,科学推进。推进乡村振兴具有前所未有的长远性和全局性,必须坚持规划先行,加快形成城乡融合、区域一体、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强化乡村振兴战略的规划引领作用。要始终坚持以各级相关文件精神为引领,根据农村实际,认真谋划乡村振兴发展。

乡村振兴调研报告大学生篇十

在党的--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在推进xx自贸港建设进程中,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作为xx自贸港建设的重要前提和底线目标来抓。人才是高质量创新发展之本,是加快乡村振兴的基石。“吸引人才到乡村”是解决xx“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

一、xx“三农”升维突破的三个层面。

“十四五”时期,可从国家、xx、社会三个层面,分析xx“三农”发展的需求和关注点。国家层面:从习近平总书记“4•13”重要讲话到《xx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等,均对xx“三农”给出了明确定位,要从“打造国家热带现代农业基地”和“打造国家热带农业科学中心”维度向“建设全球热带农业中心”和“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维度跃升。这意味着xx将承担引领全球热带农业发展的重任。

xx层面:“三农”发展全面融入“三区一中心”战略定位,为全岛更平衡、更充分建设自贸港打下坚实基础。要加快“三农”要素自由便利流动,促进“三农”与各项工作相协调,衔接到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现代新型产业体系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等发展大盘中。

社会层面:农民向有尊严的职业身份迈进,农业从生存型产业向高收入产业跃升,农村从小康水平向富裕、文明、生态跨越,“三农”将实现升维突破。

二、xx“三农”人才吸引力分析。

与其他地区相比,xx热带农业更有特色、更稀缺、更具盈利潜力。xx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大量资金注入热带农业,推动热带农业实现快速发展。目前,xx还蕴藏着大量极具开发潜力的热带动植物资源,而且南海海洋资源与生态优势也亟待被认识与开发。可以说,xx“三农”还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和吸引力。

xx“三农”对人才吸引力大小取决于以下相关要素:从业收入、环境条件、事业潜值和社会资源等。受制于xx乡村产业基础薄弱、农业产业链条短窄、基础设施落后、市场营销能力欠缺等问题,xx“三农”对人才的总体吸引力不高。与全国平均发展水平相比,xx“三农”的发展差距还十分明显。20xx年xx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为xxxxx元,低于全国xxxxx元的平均水平。全国平均村集体资产xxx.x万元,xx村集体资产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

此外,xx“三农”经济组织类层繁多、发展不均,人才吸引力参差不齐:如传统种植业、传统养殖业、农村集体经济等,人才吸引力较低;收益较高且有一定准入门槛的热带生物种业、热带特色林业、特色水果产业、海洋渔业以及休闲农业,人才吸引力较高。

经济学认为,一切盈利能力强的产业,均乐于应用市场机制配置最优资源,促进自身发展。立足当前实际,规避不利因素,应分类分层次研究“三农”人才吸引力,精准制定xx自由贸易港“三农”人才吸引政策。

三、“三农”人才吸引力提升建议。

一是精准识别不同类层“三农”经济组织盈利能力,制订精准引才对策,分类分层次引进和培育人才。一般来看,农业划分为农、林、牧、副、渔五类。随着生态、科技、空间、功能、融合等概念引入,形成传统农业、工厂化农业、信息化农业、电商农业、绿色生态农业、高效农业、特种农业等农业类型。随着供需两端能力提高,继而涌现出休闲农业、立体农业、文创农业、“农业+休闲康养”、“农业+自然教育”等多层次新型业态。

从盈利能力看,各类农业盈利能力差异明显。传统基础农业盈利能力较弱,如传统小农产业、国家储备橡胶产业,需要政府主导和社会扶持发展。副业形式多样,特色农产品加工、特色手工艺品盈利能力较强,如椰汁饮料、椰子糖、传统黎锦等;xx渔业发展空间大、潜力足,产值增幅空间较大。各类新型农业因满足新型市场需求、产品供给特色及市场应变能力强,展现较高盈利性。如农村生态旅游获得了远高于农产品数十倍的市场收入。

精准引进和培育农业人才,就要做到一类一层一策。对于传统基础农业,以定向培养方式吸引人才,增加从业人员公共福利;对于农业企业,加大力度吸引大专以上毕业生,尤其是应届毕业生,辅以xx特殊农业人才津贴;对于农垦企业、xx企业等国有农业企业的管理人才,建议从xx公务员队伍、高校和科研机构等选聘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电商农业领域,着力吸引“信息化+商业化”人才;生态农业领域,吸引熟悉公共环境政策的公益事业人才等。

二是推动农业从业者活动多元化、收入多样化,鼓励向经济效益高的领域施展才华,提高收入,促进“三农”发展。拓宽农业从业人员的活动半径,开展各类经济活动,获取多维度发展效益。向内,重点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和乡村能人,千方百计增加收入来源,鼓励创造更多从业岗位提高工资性收入;发展涉农商业活动,提高经营性收入;整合资源加强金融运作,做活财产性收入;撬动财政资金杠杆,增加转移性收入。向外,建议推动高校教师和科研学者从事农业活动,放开兼职创业约束,开办服务公司,合理合法获取经营收入;推动高校学生从事农业活动,对退休人员、下乡企业家、退伍军人、大学毕业生、优秀农民工等一切愿意从事农业劳动的人才,给予政策倾斜和支持。

三是建立xx现代化农业人才储蓄池,提供开放合作新平台。网罗天下英才,建立国内外人才储蓄池,纳入xx“三农”人才数据库,重点吸引以下人才:一是国际化人才,重点服务构建以天然橡胶、椰子、槟榔为主的xx—东盟跨国热带农业产业链,提升xx热带农业国际竞争力;二是产业链人才,强化产业链系统思维,高效整合国内外资源,提升xx热带农业价值链;三是加大力度引进农垦企业现代化管理人才,推进要素组合创新,加快农垦体制机制改革,把农垦做强做优。建立“不拘一格降人才”的体制机制,提供开放合作平台。支持柔性引才,鼓励以讲座、技术咨询、项目合作、兼职服务等形式合作。按照贡献度健全各方利益联结机制,对牵头促成人才合作的个人或单位,按照人才需求度和贡献度分层次给予引才奖励。在人才使用、评价、工作居留、服务保障上率先突破。开辟“三农”国际人才服务绿色通道,想方设法为国内外人才创造安稳生活环境,解决人才家庭基本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后顾之忧。

乡村振兴调研报告大学生篇十一

街道共有25个村(居)、3个纯城市社区,另外有齐鲁石化2个社区在辖区范围内。25个村居中,有3个村居(西夏、车站、山王)集体收入比较好,年均收入在100万以上。收入来源,西夏主要是齐鲁石化、华能电厂等大企业占地,从用电用水等给予部分政策支持,和租占地费用;车站、山王是两个城中村,主要靠房屋租赁费用。有19个村居集体收入在10万至100万之间,收入的主要来源为村居周边工业企业租地费。有1个村居(安乐店)集体收入在10万以下,3万以上,仅为7.82万元,主要来源为承包地租金。另外,有2个村居(陈家、矮槐)在3万以下,收入来源全部是上级补助资金,为经济薄弱村,经济薄弱的主要原因是集体合同不规范(期限长、没经民主议事程序)个别人长期占用集体资产等问题、租赁承包费用低等原因,集体资产价值流失比较严重,集体收入不高甚至没有收入。

二、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主要做法。

(一)产权制度改革促进集体经济发展。

__街道自2016年开始,以安里村为试点探索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逐步在25个村居全面铺开,截至目前,除车站社区以外,其余24个村居已完成改革工作。共核实村居集体总资产约20.19亿元、集体土地约2471万平方米(折亩数约37065亩),经过身份认定,共确定享受集体经济股份的村居民24141名,经过股权量化,共有约16.37亿元的集体经营性净资产(能够用于经营产生经济收益)被以股份的形式确权到人。已有安里、渠村、杨家、仉行、窝托5个村居完成工商注册登记,其余村居正在积极办理中。经过清产核资,摸清了家底,解决集体资产产权不明晰的问题,村(居)民对集体资产有多少、分别是什么非常清楚,堵住了被侵占、被挪用、流失的漏洞。最主要的一点,提高了集体资产的预期收益。

(二)拆违促进集体经济发展。

20__年,我们通过拆违,拆除了75万平,为各村居拆除腾空大量可用建设土地。同时在拆违过程中,一并进行了经济承包合同的理顺,对那些明显不合理,远低于市场价格的土地和院落收归村集体或重新发包。比如杨家社区,分别对拆违拆出的3个地块规划了农贸市场、邻里中心、沿街商铺等项目,进行对外租赁经营,预计大幅提升集体收入500~600万元。

(三)积极策划新业态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

今年以来,__街道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成立重点项目办公室,组建村居集体资产运营中心,加强村居集体资产管理,不断协助村居股份合作社规划产业,统筹规划养老产业、现代农业、娱乐中心等建设,发展壮大村居集体经济,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今年重点推进的村集体项目主要有6个,具体情况如下:

一是在渠村违建腾空区,结合生态防护林项目建设,规划建设城南市民休闲中心,集室内休闲、体育运动等于一身,村集体收入预计年增收40万元左右。

二是在矮槐村,利用交通优势,规划建设智慧仓储项目,利用拆违治乱腾空的土地约130亩,初步规划建设仓储面积约40000平米,分两期建设,预计投资6000万元,引进社会资本,建成后可疏导齐园农贸市场的副食产品等物资的储存,为齐园农贸市场重点项目建设做好配套。

同时,矮槐村借助乌河整治的机会,发挥乌河生态资源的优势,远期规划乡村旅游景点。集体收入预计年增收90万元。

三是对华能__电厂西侧窝托社区的山体进行复垦利用,与企业开展合作开发利用,规划建设标准化停车场。

四是以安里村生态园为辐射点,北至南外环、东至淄江路、南至安里生态园南路、西至辛朱路,包括安里、王朱、仉行等村,涵盖森林公园、特色农业、文体特色产业以及蚯蚓养殖等,打造集生产、生活、生态、服务、旅游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生态循环田园综合体。

综合体内建设联动棚,将安里村各户初具规模的葡萄种植引入综合体内,实现村民致富、品种优化、统一管理,绿色生态。待综合体发展成熟后,将范围扩大至王朱村,同时引入渠村煎饼等食品加工业。带动城南村居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五是在山王社区违建腾空区,规划建设智能立体停车场项目,预计建设260个车位的智能立体停车场,预计投资900万元。

服务周边餐饮、小区居民停车,极大缓解牛山路及周边小区停车难、乱停车的问题。投入使用后山王集体收入年增收5万元,20年后固定资产全部移交山王社区。规划建设城市休闲娱乐综合体项目,位于牛山路与山王路交叉口,预计投资2000万元,由股东和集体集资,规划建设特色餐饮、酒吧等休闲娱乐项目。

投入使用后,集体收入预计年增收300万元。

六是在杨家社区拆违腾空区,加快推进农贸市场、邻里中心建设,其中杨家农贸市场项目位于一诺路以西、牛山路以南,占地面积约20亩。

通过股东集资1.5万元/人,共集资1000万元进行开发。现已开工建设,预计7月份交付使用。集体收入预计年增收200万元。杨家社区邻里中心项目位于牛山路以北,占地面积约12亩,预计投资1300万元,由集体和股东集资建设,现已开始施工,预计年底交付使用。集体收入预计年增收300万元。两个项目,集资分红回报率保守估计不低于15%,平均每位股民增收1万元。

三、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发展壮大集体经济面临的问题。

一是村居可用土地资源较少。

土地是实现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但目前大多数村居可用建设土地资源并不丰富。

二是在建项目的手续问题。

由于__街道整个辖区位于大武地下水富集区上,必须在保护好水源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方能开展建设项目,项目规划、立项问题较难解决。

三是发展思路不明。

部分村居受困各类因素影响,发展思路不明确,没有好的发展项目。

四是政策扶持方面。

一方面,上级资金扶持力度不够,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缺乏流动性资金,靠自身建设集体项目难度较大,需上级出台资金方面的扶持。另一方面,土地资源利用存在政策障碍。对于利用村集体建设用地出让给村集体股份合作社,用于建设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目前土地利用方面缺乏政策依据和支撑。

四、关于加快农村产业振兴的几点建议。

一是在完善组织功能方面。

应建立健全集体经济组织,发挥好管理集体资产、开发集体资源、发展集体经济、服务集体成员等功能作用,确保集体经济组织对集体资产的有效管理运营。在经营模式创新上,借鉴江浙一带“股改+小微产业园“模式等成型经验,利用好资金、资产和资源,以入般、合作、租赁、专业承包等形式,与承包大户、技术能人、企业等联合与合作,实现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

二是工商注册登记方面。

一方面,工商注册程序繁琐,目前,经济股份合作社仍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进行注册登记,缺少相关的法律法规。另一方面,工商注册登记后税费负担过重。登记注册后,合作社取得法人资格,面临税费的问题。合作社办理工商登记后共需缴纳房产税、租赁营业税、土地使用税、红利税等十余项税费,__街道目前集体资产20.19亿元,如果没有优惠政策支持,将面临缴纳超过1个亿的税费。另外,村居委会还负担着社区治安、卫生、教育等公共职能,其运转经费仍由合作社列支,应当制定相关税费优惠政策,对集体经济组织收入中用于村居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建设的部分,实行税前列支。

三是建设农村产权交易市场方面。

构建统一性的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为集体资产资源的发包、出租和集体资产变卖处置、集体工程项目购建等,提供正规的公共交易平台。

四是政策扶持层面。

一方面,加大上级资金扶持力度,对于利用村居集体建设用地发展壮大村集体的项目给予资金扶持。另一方面,对于利用村集体建设用地出让给村集体股份合作社,用于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建设项目,需加快解决土地资源利用过程中存在的政策瓶颈问题。

乡村振兴调研报告大学生篇十二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xx市在脱贫攻坚实践中,以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精准扶贫,实现了高质量的脱贫摘帽。现结合xx市脱贫攻坚实践,就其以乡村振兴统领精准扶贫实践,实现高质量脱贫,推动乡村全面发展得出一些有益的启示与思考。

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xx年党的十九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来的。明确要坚持农村优先发展,按照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推动城乡一体、融合发展,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脱贫攻坚本身就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与首要任务,脱贫攻坚战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相互衔接、相互统一,共生共融,共同作用于农村现代化目标的实现。

乡村振兴统领精准扶贫首先要选准、发展扶贫产业。xx结合自身优势及产业发展实际,确定发展农特产业及旅游业,带动脱贫。

为推动农业发展,xx在稳定发展粮、油等传统农业的同时,扶持发展了茶叶、瓜蒌、油茶等六大特色农业。在精准脱贫实践中,实行一户一方案、一人一措施,分类指导贫困户发展茶叶、瓜蒌、蚕桑等特色种养业实现脱贫;结合村发展情况,确定贫困村发展能够带动覆盖多数贫困户的主导产业,发展村集体经济。据统计,xx市有1000余家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带动60个贫困村、8500多贫困户,60个贫困村主导产业均达到省农业农村厅一村一品标准,26176户发展了农特产业,全市茶叶、蚕桑、瓜蒌、油茶、食用菌等农特产业规模扩大至了42.6万亩。

在精准脱贫实践中,xx大力发展旅游+、+旅游,推行景区包村和旅行社、酒店、农家乐等旅游主体包户,以订单、入股、劳务、创业等不同形式,带领贫困群众参与旅游发展带动脱贫。全市30多旅游经营企业及旅游专业合作社结对17个贫困村,8000多贫困群众稳定脱贫。三年来共投入1270万元旅游扶贫专项资金,建设旅游基础设施、开发旅游商品,18个贫困村引进实施了投资旅游项目,规模近2亿元,xx年以来,xx全域旅游共带动6526户、22589人脱贫。

xx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扶贫。农业是弱势产业,既深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又被动于市场。xx紧跟互联网+时势,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扶贫,推进消费拉动,带动脱贫。在政策支持开办网店、建立公共服务体系和物流体系,组织采购贫困地区农特产品进入网销平台,引导预算单位消费,并对接省有关单位消费,线上线下同步发力,拉动消费促脱贫。据统计,全市建有5个运营服务中心和544个乡村服务网点,电商网络覆盖全市183个村(居)。xx年,农村产品电子商务交易额达9.9亿元,1200多名贫困群众走上旅游商品电商脱贫之路。

乡村振兴统领精准扶贫还要注重强基固本增后劲。良好的基础设施是农村发展的物质基础。为此,xx市全面加强农村路、水、电网及信息化等双基建设,重点突出了贫困地区的双基建设。xx—xx年,投入15亿元建成1863公里农村道路,xx年底60个贫困村内农村道路硬化600公里,路面加宽改造120公里;xx年—xx年,投入2.05亿元,改造提升3631处八小水利工程和实施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项目,投资7779万元建设266处农村安全饮水工程,60个贫困村通上自来水;xx-xx年投入3.48亿元,实施了568个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项目。

乡村振兴统领精准扶贫要扶志启智激内生动力。农民是农村主体,是农村建设的生力军。xx注重对农民进行常态化的技术技能培训。在精准脱贫攻坚战中,对贫困户加大了技术培训及服务力度,如农业农村局在xx——xx两年间,共举办48期培训2300多贫困人口,并对600余户贫困户提供保姆式服务;致力于对贫困户进行志、智双扶。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扶贫夜校等各阵地充分发挥阵地效应,扶贫夜校密集地送思想、送政策、送信息、送技术,仅xx年就举办了2389场次,参加人数5.2万人次。

乡村振兴统领精准扶贫要打造宜居生态。在精准脱贫工作实践中,xx以美丽乡村建设带动贫困户住房安全有保障。加大产业扶持,使贫困户能安居乐业。创新运用市场化方式保洁,推进环境综合整治。实行城乡环卫一体化作业。

xx创新方式,真抓实干,在精准脱贫工作中探索出了多个在全国全省有一定影响的亮点做法与典型经验,主要有一抓双促的xx经验。

精品文章。

xx村抓党建促发展、促脱贫,把负债村建成了富裕村、明星村。在脱贫工作中,xx村实行三级—村干+党员+理事长包保贫困户制度。在村级发展上,xx村成功探索出村社一体、村企共建模式。一抓双促的xx经验被省委主要领导批示并在全省予以推广。

xx还建立起就业扶贫驿站、就业扶贫基地等,让贫困群众以家为中心,在20分钟左右路程半径范围内就业,以家门口就业方式使贫困群众既能看家,又能养家,实现脱贫,稳定一方。

这些实践促使脱贫增收短期目标与乡村产业长远发展的有效衔接。xx市因地制宜,选准发展农特产业及旅游业扶贫,很好地减少了盲目发展新产业的市场风险,带动贫困户稳定发展特色产业实现稳定脱贫,并推动了产业的进一步壮大。

xx在精准脱贫攻坚战中,以乡村振兴战略为统揽,在全面推进乡村发展中重点突出了贫困地区的发展与脱贫,以贫困地区问题的解决推进了整体的发展。产业发展、双基建设、生态宜居等方面,在要素、投入、公共服务向农业农村倾斜的同时,都重于激发、引导贫困地区的动力和发展,逐步坚实产业基础、补齐公共设施与服务短板,实现高质量脱贫的同时,又因贫困地区的发展有力推动了乡村的全面发展与提升,形成了相互支撑的格局,实现了两者的有机互动。

充分发挥等。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农村的持续发展,实现农村的全面振兴——。

必须要进一步形成在党委领导下责任明确的协同大扶贫格局。在精准脱贫攻坚战中,xx党委政府主力推动、各方面齐心努力,实现了高质量的脱贫摘帽,将党委政府为主体的帮扶模式进一步升级为党委政府领导下的市场、社会群体、贫困户等责任明确的协同帮扶大格局,明确政府、社会和企业作为帮扶主体、贫困户作为脱贫主体的责任,使社会群体、经营主体等由在政策推动下的带领脱贫上升到以责任自觉担当脱贫,让贫困户或农民真正发挥脱贫及农村建设的主体作用,无疑会为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推进进而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提供用之不竭的动力源。

必须要进一步加强党建引领,建设人才队伍,培育农民。xx的脱贫攻坚工作实践,有力地彰显了党组织的统领作用。农村发展,重要的是要有强有力的当家人及战斗堡垒,xx村的巨大变化就是很好的见证。在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必须培育好村级党组织、发挥好党员的'作用。选好配强农村党组织书记,培育好懂农业善经营的人才,注重从高校毕业生、乡村本土人才中选拔优秀人才,尤其是要注重培养本土人才,抓好村后备干部培养工作。

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xx村五议三公开两参与做法,让广大群众全面参与进来,群众的意志得以充分表达,也确保了决策的科学与合理,确保着全村健康有序发展。

必须要注重制度设计,聚焦实效改进考核机制。制度具根本性、持续性、长远性,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保证。在制度设计中坚持原则性的同时,要注重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使政策既具可操作性,亦能最大限度体现政策关怀。如我们在关注既有贫困人群的同时,也要关注更广泛的贫困群体——表面上看较好,但实际生活水平较低的相对贫困人口。

从顶层设置一些享受低保及相关扶贫政策的前置条件。如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对象,凭参加就业培训、务工凭据享受有关政策补助,享受产业分红等;动态化管理贫困人口,把好事做好贯穿于扶贫乃至一切工作的始终。

乡村振兴调研报告大学生篇十三

**村坚持全面落实省市委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聚焦“同城化”发展和“后花园”定位,加快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不断深化农业农村改革,着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倾力打造美丽宜居乡村,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全力争当乡村全面振兴排头兵。

2年9月开始,在进一步疏理全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进展的基础上,区农业农村局选取了全区具有代表性的产业发展乡镇**镇、现代农业乡镇**镇、乡村旅游乡镇**镇、人口大镇**镇、果业发展乡镇**镇进行调研,从产业发展水平、乡村本土人才、村落居住环境、基层组织建设、村民文化活动等多个方面,了解农村群众对乡村振兴的自我认知、生活需求、发展需求、政策需求;为做好课题研究提供支撑。

“十三五”贫困村**个,减贫**万户**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2019年计划退出的**个贫困村、**脱贫人口全部达到脱贫退出标准、贫困发生率将下降至**%左右,完全有信心实现全区高质量脱贫摘帽,全区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二)聚焦产业兴旺,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做实产业发展文章,大力发展蔬菜、脐橙、甜叶菊、油茶等农业产业,依靠龙头企业带动,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引导群众自主发展产业,让农民获得稳定收益,目前全区稳定发展烟叶**亩;累计发展油茶**万亩;发展脐橙**万亩;蔬菜种植面积达**万亩。充分利用土地确权成果,加快指导土地规模流转,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累计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家、合作社**家、家庭农场**家,为提升农业规模化、现代化提供了主体保证。强化龙头培植和农业产业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了**、**等农业龙头企业,**蔬菜搭乘中欧班列、代表**产业第一次走出国门,打响了蔬菜品牌,蔬菜、甜叶菊、油茶、果业等产业已成为名片。实现了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的良性互动。

路通达率均达100%、通信网村组覆盖率100%、互联网行政村覆盖率100%、行政村卫生室覆盖率100%;农村常住户安全饮水达标率100%、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100%,入户路硬化率达98%、安全住房达标率100%、通生活用电率100%,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彻底改观。

(四)聚焦生态宜居,生态效益逐步显现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统筹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第一场硬仗,大力整治“厕所革命”、实行了政府购买服务农村环卫一体化保洁,实现城乡生活垃圾“一把扫帚扫到底”。立足“先做减法、再做加法”的总体思路,全区范围内大力开展了“空心房”拆除、铁皮棚拆除、畜禽渔污染源整治,生态宜居带动采摘、体验、观光、加工、包装、电商销售等产业链条,不断增强了乡村旅游的“人气”,全区有各类休闲农业企业**个,年接待游客达**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亿元。**小镇成功认定为省4a级乡村旅游点、农庄成功评为省四星级农庄,文化城入选为客家民俗风情之旅精品路线。

实开展农村志愿服务、“五星创评”活动,以“智”“志”双扶为目标开展感恩教育,不断改变了群众的精神面貌,不孝老爱亲风、乱埋乱葬风、赌博风、铺张浪费风、迷信风得到有效整治,乡村文化生活健康繁荣。

(七)聚焦治理有效,基层组织建强有力注重支部引领,强化带头,积极探索开展“旗帜引领·五星创评”活动,进一步发挥支部先锋模范作用,引领广大群众感恩。由村支部牵头,结合主题活动,按照“农户自主申报、帮扶干部推荐、村民会议评定、星级结果公示”的程序,定期分家庭卫生、勤劳致富、遵纪守法、邻里和睦、诚信感恩五类情况进行评星定级,让群众有标杆、有遵循、有约束。修订完善了村规民约,每个村设立一块红黑公示榜,坚持每周评比、每月公示。带头做起、践行“五星”标准要求,将其星级评定情况纳入分析、先锋创绩、公开承诺等范畴,形成亮身份带动比星级的良好局面。坚持以“乡村夜话”为抓手,引导广大干部进村入组,在乡村广场、宗族祠堂、农户家中围坐一起,在面对面交流中察民情、集民智、连民心,真正实现了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目前,**个行政村全部下派了第一书记,村级组织牵头创办产业合作社**个,扶持主导产业**个,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总额**万元,平均**万元/村。

短板仍然明显,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还未根本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给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带来一定困难。

(一)农业产业化层级偏低,缺乏特色产业基础一是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明显乏力,农业生产对农民增收的贡献下滑,农民收入的增长主要依靠农业经营净收入之外的国家财政或务工支撑,产业入股分红等财产性收入比重极小,比如在脐橙产业、蔬菜产业还是以土地租金、简单劳务收入为主。二是缺乏特色产业基础,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农村电商等还未形成产业体系,比如休闲旅游就是吃餐饭,没有延伸收益。三是产业转型效益不明显。蔬菜、脐橙、甜叶菊、油茶总体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较弱,加工附加值不高,还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产业整体效益不够明显,比如农产品仍在鲜活原料产品和初级产品加工供应等最初层级。四是缺少具有争力龙头企业和知名产品品牌,销售体系配套跟不上,比如板鸭、蔬菜、腐竹、茶油、脐橙等仍然是农产品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突出。

(二)农村环境问题依然突出,农村建设无序发展一是大部分村庄建设没规划,或者部分规划设计定位与乡村特色结合不紧密,对乡村特色、历史文脉、生态资源挖掘不够。已有规划执行不到位,乱修乱建、无序发展,现阶段农户随处建房、户型随意等现象没有得到转变。二是农村生活陋习依然存在,部分农民环境保护意识依然薄弱,传统思想根深蒂固,现阶段农户乱倒乱扔、乱堆乱放、乱挖乱占、乱搭乱建、乱贴乱挂现象仍然存在。三是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成效易反弹,农村门前屋后清扫不到位、垃圾不入桶、垃圾乱倒等现象仍有存在。四是规范管理欠缺,队伍缺员资金缺钱,常常是一整就好,一过就糟。

(三)农业生产要素制约明显,集体经济带动乏力一是农业投入成本高,比较效益低,继续依靠增加投入、扩大规模等传统粗放发展方式难以形成竞争优势,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任务艰巨,农业抵御风险能力差,仍是靠天吃饭。二是城乡劳动生产率及生产效益比较差距显著,多数有文化、有知识、懂技术、高素质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不愿、不会、不敢从事农业生产,实现农业持续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增大。三是基层农技队伍人才断层、青黄不接、知识结构不合理现象严重,没有新力量补充,没有补技术带动。四是多数农村缺乏集体经济组织,集体经济收入来单一,经济实力有限,部分村受地域、资源、环境等因素制约,潜能尚未激发,“造血”能力不足,基础设施欠账大,乡村建设可支配资金捉襟见肘,基础设施条件仍停留在有没有的水平,根本谈不上好不好,与乡村振兴要求相比有很大差距。

兴就是建基础设施,是政府的事,是上级的要求,等靠要思想严重,缺乏积极主动参与乡村振兴的主人翁意识。四是村民对村庄规划、发展愿景没有认识,对想建成什么样,该怎么建设,发展什么特色根本没有认识,等着政府来推进。|(五)乡村振兴缺乏资金保障,深度融合发展受抑一是资金投入不足,但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实际可支配财力明显不足,产业培育、文化发展、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人居环境改善等大投入公共服务仍然靠县区级一级解决。二是部分农民技能素质相对低下,缺乏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农村复合型人才,对电子商务、网店微店等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认识不足,抑制了农村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三是传统文化转化率低,民俗文化缺乏载体,文化资源利用程度低,文化资源优势未能转化为文化产业和文化资本优势,乡村文化活动缺乏参与性、体验性和代入感,比如东河戏、花灯、米果都停留在纸上、名誉上,听起来响亮却没有带动效益。四是社会和民间资本不能有效投入乡村振兴,金融机构支持和服务乡村振兴效应不明显。

(六)基层组织作用发挥不强,组织堡垒显效不明显。村“两委”干部普遍存在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不高等问题,服务脱贫攻坚等中心工作的能力不强;村干部报酬偏低,一定程度影响了工作积极性,模范作用发挥不够明显;一些农村支部由于集体经济缺乏,开展基层工作的资金不足,影响了基层组织堡垒作用的发挥。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应当聚焦“同城化”发展和“后花园”定位,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互相促进,突出完善乡村设施与提升村容村貌有机结合,着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一)十四五发展思路11、注重产业融合,在“产业升级”上求突破。

(11)发展优势规模产业。按照“一区三园”的产业格局,重点发展蔬菜、甜叶菊、油茶、脐橙等优势主导产业,培育形成一大批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集群化、品牌化的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发挥品牌优势,建成集生产、休闲、观光、体验、物流、销售于一体的蔬菜产业,建成集育苗、种植、加工于一体的脐橙产业,建成集生产、观光、精深加工于一体的油茶产业,建成集科研、育苗、种植、精深加工于一体的甜叶菊产业。到2025年末,发展稳定脐橙10万亩、甜叶菊5000亩、设施蔬菜12万亩、油茶30万亩,打造农业产业化联合体3个,初步形成农业产业集群,农业总收入达150亿元以上。

3个田园综合体,创建20个县级以上休闲农业品牌,其中市级以上10家。接待国内外旅客1000万人以上,旅游总收入达30亿元以上。

(3)积极发展有一村一品的特色农产品。继续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产业、品牌产业,积极培育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主体,推行土地入股、土地流转、土地托管、联耕联种等多种经营方式,提高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水平。到2025年,276个行政村均实现有1项以上特色产业,1个以上产业基地,形成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3000家,带动农民就业5万人,人均增加收入1万元。培育区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0家,其中市级以上10家;培育农产品加工型企业15家。

(44)积极发展农村微田园产业。创造条件把村民的住宅中多余的房间与种植的土地合理利用起来,由集体经济组织租赁对符合利用条件的村民住宅进行合理改造,租赁合适的闲置土地进行田园改造,采取充分休闲民宿、体验农田等模式引导城市居民到农村居住、到农村种植,提升村民的住宅利用率、土地利用率,提升村民房屋价值、土地价值,从而使得村民真正从本身固有的资源中获得更大的收益。到2025年,创建微田园5000户以上。

22、注重全民培训,在“人才升级”上求突破。

(11)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实施全民培训工程。整合培训资源,优化职业教育方式,开展全民培训,培育一批技能农民、农业技术人员、乡土人才、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商品营销人员。到2025年,确保适龄劳动力至少掌握1门策划实用技能。

(22)加强职业农民培育,引导人才投身乡村建设。大力培育现代青年农场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集体经济组织经营人员、致富带头人、“一村一名大学生”,打造一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支持鼓励职业农民创新创业,领办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创建乡村大学生创新创业协会。到2025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0000人。

33、注重留住乡愁,在“文化繁荣”上求突破。

(11)深挖传统文明蕴藏。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更好满足农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科学保护、合理利用传统村落。到2025年,形成传统文化村庄20个以上。

(22)丰富乡村公共文化。以远程教育、农家书屋、综合服务平台为载体,不定期举办一些贴近群众生活的讲座,如农业科技培训、健康教育讲座等,引导村民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积极开展“文化进万家”“送欢乐下基层”、文艺志愿服务、全民阅读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鼓励群众自办文化,支持依法依规成立各类群众文化服务团队,让群众自发、主动的获取文化,尊重文化、热爱文化,并从中得到愉悦和实惠。

积极探索建立一批“乡村记忆”示范点。到2025年,形成生态示范村庄20个以上。

44、注重宜居宜业,在“生态发展”上求突破(11)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深入开展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聚焦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生活污水处理、村容村貌整治、推进“厕所革命”、加大绿化美化力度,梯次推动乡村山水林田路房整体改善,让农村更洁净、更美好。到2025年,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城乡一体化第三方治理,无害化水冲式卫生厕所普及率达100%以上,村庄公共厕所普及率达100%以上,农村集中居住生活污水处理率达65%以上,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覆盖率100%。

(22)着力补齐我区农村人居环境突出短板。全面加强农村道路、供水、通讯、网络等建设,稳步提升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和集中供水覆盖率,加快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建成覆盖城乡、服务便捷的信息基础设施,实现城镇光纤入户、农村光缆入村,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不断提升农村发展的基础保障能力。

(33)严格规范管控。突出乡村特色,加强农房、乡村基础设施等规划管理,合理引导乡村村落建设,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现代文明向农村拓展,真正建设好“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到2025年,实现乡村控制性规范全覆盖。

55、注重规范管理,在“治理有效”上求突破。

(11)充分发挥村庄乡贤、能人的带动作用。把乡村振兴的规划、思路及美好愿景,以会议、文艺演出、微信宣传、效果图等多种形式反复向村民宣传,使之成为广大群众的共同认识,鼓励群众为村庄出谋划策。

(22)全面提升村“两委”干部的管理水平。定期进行业务培训,组织学习考察先进的村庄管理,统一乡村干部关于乡村振兴的思想认识,通过制度设置,激励和制约村干部正常履职,全面做到“公开、公正、公平”,实现能者上庸者下。

33、提升乡村道德法治水平。广泛开展“文明户”“五星家庭”“清洁户”等评选表彰,弘扬传统美德,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破除封建迷信思想和陈规陋习,树立乡贤好人,倡导祖训家教,激励孝老护幼,弘扬正能量,刹住歪风邪气,使农村更加安定和谐。强化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严惩横行乡里、欺压百姓的“村霸”“宗族势力”及其背后的保护伞,健全农村公共安全体系,加快平安乡村建设,让农村居民在乡村振兴中收获稳稳的幸福。

分发挥减灾体系建设和农业保险的保护兜底效应,确保农民安全增收不滑坡。

(22)持续深化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土地制度改革,强化农村承包土地流转管理服务,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政策落实;探索推广“反租倒包”制度,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引导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遏制耕地撂荒现象。

(33)持续深化投入保障制度改革。加大财政资金支农力度,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公共财政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巩固“财政惠农信贷通”“产业扶贫信贷通”工作成果,积极扩大信贷规模,抓好风险防控。拓宽资金筹措渠道,调整完善土地出让金使用范围,提高农业农村投入比例。深化涉农资金整合,创新财政支农方式;保证各级财政资金足额配套;引进一切可利用的社会资金,撬动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农村。

(44)加强城乡就业、教育、医疗、社保等社会事业发展。认真落实低保、优抚、救助等民生政策,统筹推进扶老、助残、救孤、济困等福利事业发展,推进社会保障扩面提标。坚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探索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逐步实施十五年免费教育;积极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体育事业,全方位保障群众健康生活。

产业、环境的布局,改线状布局为块状布局;新农村集聚点从规划布点、建设标准、环境配套到基础设施等进行系统设计,修编乡村规划,通过规划约束和政策引导逐步实现集聚居住,节约土地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成本,建成美丽宜居乡村。

22、聚力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挖掘自然景观、文化传统优势资源,结合地方风俗传统与绿化生态环境,发挥后花园优势定位,集中力量打造一批生态旅游、农业体验、客家风情、休闲观光示范乡村。

33、进一步完善工作领导体制机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涉及单位、部门多,工作面广,为形成工作合力,增强工作实效,要强化人员配置,理顺工作机制,明确工作职责,抽调专门人员集中办公,确保办公所需经费,充分发挥领导机构决策参谋、统筹协调、政策指导、推动落实、督导检查等职能。

乡村振兴调研报告大学生篇十四

今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年。落实好党的十九大精神,实现乡村振兴开好局、起好步,需要深入调研、统筹谋划。农业农村部开展了百乡万户调查活动,组织干部开展驻村调研,全面摸清我国乡村发展的实际情况。近期,我到费孝通先生80年前调查过并写出《江村经济》一书的村——江村(苏州市吴江区开弦弓村)开展调研,对推进乡村振兴作了一些思考。

一、中国乡村面临千年未有之变局。

当前,中国之乡村,从内地到沿海,从城郊到农区,从山区到平原,都在发生着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农业生产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农村社会从封闭向开放转变,城乡关系从割裂向融合转化,每年有超过1000万农村居民市民化、1000万农村人口脱贫,农村即将消除贫困、全面小康。可以说,中国乡村正面临千年未有之变局。江村也在微观层面,演绎着这个时代变局。乡村的巨变,既源于党领导农民坚持不懈的奋斗,也源于外部环境变化的推动,是内因与外因、主观与客观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第一,改革开放带来的市场化国际化,让农业从计划封闭变成了自由开放。改革开放发端于农村,农村改革废除了人民公社、统购统销等计划经济体制,实行家庭承包经营,放开了农产品市场,农民获得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时间和劳动的自由支配权,想种啥就种啥、想吃啥就吃啥,这在车马归队、劳力归田的大集体时期是不可想象的。农产品供给更加丰富,流通范围大大拓宽。江村的太湖螃蟹、太湖三白销往全国各地,浙江白茶、山东苹果、赣南脐橙等则摆上了江村百姓的餐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农业更是与全球农业融为一体。2017年农产品进出口额超过2000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二。不断加深的市场化国际化,既给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动力源泉,也带来了严峻挑战。

第二,快速推进的工业化城镇化,使农民从土里刨食、温饱不足变成了进城务工、走向小康。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洗脚上田、进城务工。2017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8.25%,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也达到了42.35%,2.8亿农民工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割麦插秧累断腰”已成为历史,种田比以往更加省工省事省时。江村的村民跟我说,现在腰包更鼓了,日子更好了,笑容更多了,寿命更长了。近年来,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不少城里人选择到农村当农民、搞农业,这表明农业农村正在逐渐成为稀缺资源。农民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带来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互融合,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相互碰撞,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相互促进,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相互作用,这不可避免地对农民的思想理念、价值观念产生深刻影响。

乡村振兴调研报告大学生篇十五

2019年10月11日,县人大常委会组织部分组成人员、县人大大表对全县乡村振兴工作推进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组深入到新场镇团结村、新新社区、东风村等地,实地调研垃圾分类、厕所革命、农业产业发展、污水处理、垃圾中转站建设等工作开展情况,听取县人民政府工作汇报以及部分镇、县级部门、人大代表意见建议。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县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近年来高度重视乡村振兴工作,有规划、有抓手、有亮点,乡村振兴工作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

一、基本情况。

健全乡村振兴的组织体系。成立了xx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指挥部,由县委主要领导任指挥长,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主要领导任副指挥长,县四大班子分管领导任成员,统筹推进全县乡村振兴工作。成立县委乡村振兴办公室,具体负责乡村振兴工作的安排布置、督促检查和考核评比。明确乡村振兴的目标蓝图。根据县委、县政府“1+4”发展战略,明确提出到2022年,建成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先进县的总体目标,并明确2019年争创省级、市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先进镇1个、示范村5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3个。建立乡村振兴的规划体系。确立了乡村振兴总体规划“1+2+n”思路,“1”指xx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即xx县乡村建设规划和xx县乡村产业发展规划,“n”为各类子规划及年度实施方案。目前,《xx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已于7月印发,《xx县乡村建设规划(2018—2022年)》《xx县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2年)》分别由县自然资源局和县农业农村局编制完成。

(二)打好乡村振兴第一仗,加快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一是抓好统筹协调。成立“美丽xx·宜居乡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工作领导小组,专项设立“五大行动”综合督导组和工作推进组,分别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及分管领导任组长,统筹负责“五大行动”组织领导和推进实施。研究制发《“美丽xx·宜居乡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xx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大行动”专项行动方案》《xx县2019年度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大行动”实施方案》等重要方案,为全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明确了三年总体规划、三年专项方案、年度实施方案,划定了长期、近期工作目标。

二是抓实具体工作。因地制宜抓实“五大行动”推进工作。在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方面,重点推进垃圾收、转、运体系正常运转,加快推进8个垃圾中转站项目建设。在58个村推广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措施。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方面,明确了58个行政村、31725户农户的生活污水治理任务,其中,6个小型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已完成项目选址及工程测绘,正在按程序组织进行设备采购。全县规划建设场镇污水处理厂19个,已建成5个,在建14个。在农村“厕所革命”方面,计划任务数8959户、整村推进数11个。目前,全县农村厕所革命整村推进新(改)建户用卫生厕所完成1168户,民生工程新(改)建农村户用卫生厕所完成3055户,进度分别达到41.6%、44.9%。依托场镇、市场、村小、村委会等既有公厕设施,推进农村公共厕所新(改)建128座。结合旅游、交通等相关项目,加快旅游公厕、交通枢纽及加油站公厕改造10座。在农村村容村貌提升方面,以“家园美化、村庄绿化、照明亮化、环境净化、乡土文化、发展变化、‘六网一中心’”为重点,聚焦13个行政村(社区)开展村容村貌提升、村庄清洁行动,统筹投入650万元。在农村畜禽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方面,整合项目资金1350万元,安排落实秸秆综合利用等项目5个,统筹推进相关治理工作。

(三)着力农业产业发展,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点。

围绕“一个镇(街道)一个千亩现代农业产业园”“一个村一个百亩特色产业(扶贫)园”建设思路,建成县级农业园区19个。全县“一区六带”建设成效明显,茶叶、蔬菜、水果、中药材种植面积分别达到26.5万亩、21万亩、6.36万亩、3.2万亩。xx绿茶出口量位居全市第一,达到2.3万吨,并成为全省首批蔬菜直供港澳试点基地建设县之一。2019年上半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324元,同比增加821元,增幅9.7%。在全省40个高收入组中增幅率指标位列第13位。以县级农业园区为基础,研究制定《xx县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总体规划(2019-2022年)》《xx县2019年度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实施方案》,聚焦新场茶叶园区、马村水果园区、甘江果蔬园区,年内争创省级现代农业园区1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2个,力争新增投资2300余万元。在农业产业发展基础上,按乡村振兴战略的构想,以新场镇、新场镇东风村、团结村等镇村为重点着力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点,并取得初步成效。

二、存在问题。

(一)宣传发动不足。全县乡村振兴战略工作亮点可圈可点,但就全县来看,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够,群众不知道就不参与,不参与就不支持,存在基层特别是镇、村对群众的宣传不够、发动不够、组织不够。群众的参与度和积极性有待提高。

(二)工作不平衡。农业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也是农村发展的第一要务,近年来我县农业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一些村社劳动力和人才大量外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产业兴旺发展战略任道重远。

28家,家庭农场5个,完成xx县新场茶叶现代农业园区和xx县马村水果现代农业园区2个县级园区认定,为我县农村产业兴旺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基层农技服务质量和技术保障不够。

(四)项目推动滞后。项目缺乏资金保障,工作推动滞后,全县8个垃圾中转站项目建设,目前只开工建设2个,19个场镇污水处理厂已建成5个,还有14个在建之中,全县农村厕所革命整村推进新(改)建户用卫生厕所完成1168户,民生工程新(改)建农村户用卫生厕所完成3055户,进度分别达到41.6%、44.9%。“五大行动”行动工作开展滞后,2019年相关工作完成难度大。

三、工作建议。

(一)加大宣传、家喻户晓。要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特别是充分发挥农民夜校的作用,宣传乡村振兴的重大决策部署、重大意义,宣传全县乡村振兴规划、宣传各地亮点和好的做法,充分激发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广泛汇聚广大农民的智慧和力量。充分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

(二)以点带面、有序推进。按照省、市关于创建省级、市级先进镇(街道)、示范村要求,指导相关镇(街道)、村社加快开展项目建设,持续推动园区发展,全力打造亮点,积极争创省级先进县,省、市先进镇(街道)、示范村工作。同时,以点带面,积极规划和包装生成项目,有序推进其他镇村乡村振兴工作,逐步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

(三)完善机制、形成合力。进一步完善督查考评机制,在全县上下形成合力,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进一步完善农技队伍服务、培训、考评机制,为全县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技术和服务保障。

项目包装生成、加大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力度,确保人居环境整治“五大行动”资金及时到位,为项目建设按时完成提供资金保障。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