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初三语文教案篇一
1、学习作者旁征博引、逐层深入的论证方法。
2、懂得勤奋是成功的关键。
重点难点。
弄清文章的议论三要素。
教学设想。
1、从议论文三要素入手把握全文内容。
2、列举成功的例子,交流成功的条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这首小诗告诉人们不要只看到并“惊羡”于别人成功所得的荣誉,而要了解在成功的后面所蕴含的艰辛和曲折,要学习花的奋斗和牺牲,从它的成功中吸取成长的经验,这才是更重要的。
导入:
《成功的花》。
冰心。
成功之花。
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
然而,当初她的芽儿,
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二、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议论文的三要素。
四人小组讨论。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中心论点是怎样提出的?
3、用了哪些论据?各属于什么论据?(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4、论证过程中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
1、只有勤奋一项完全是我们自己定的,我们必须在这一项很下工夫。
2、文章开头阐释了“成功”的概念,由此引出成功的公式,说明成功需具备的条件,接着对三个必要条件依次进行分析,从而得出中心论点,强调勤奋是成功的关键。然后进一步论证勤奋的重要性。
3、事实论据:
囊萤、映雪、悬梁、刺股――勤奋的重要。
自身的经历――机遇的重要性。
道理论据:
韩愈: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理解:学业的精深在于勤奋刻苦,荒废在于嬉戏玩乐。行为道德的成功在于深思熟虑,毁败在于随便不假思索。
王国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的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理解:第一境登高望远,树立目标(预期)。
第二境百折不挠,发奋图强(勤奋)。
第三境。
4、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例证法)引用论证(引证法)对比论证(第7节)。
初三语文教案篇二
1、体会书信中感情的流露和哲理的阐明。
2、体会两封信中的联系及“坚强”的含义。
3、尝试用书信与同学、朋友、师长进行友好的交流。
教学重点作者对人生的深刻体司、对儿子的殷殷期望。
教学难点对于“坚强”完整而深刻的理解。
教学方法及教具朗读法、自主合作、小组字习。
两课时。
环节教学内容二次备课教学随记。
一、导入新课:
大家谈得都很不错,尤其是能从游子的思亲感受到父母的思子。在通讯尚不发达的年代,书信无疑成了沟通两地相思情感的最好使者。著名的翻译家——傅雷,在其长子傅聪留学海外时,就在一封封家书中为儿子排忧解难,传达着自己的惦念之情。写得多了,经过整理,一部《傅雷家书》就诞生了。今天我们就来阅读其中的两封,感受一下那份牵挂!
二、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出示问题。自主学习。
1、这封信是傅雷在儿子什么心境下写的?找出句子。
讨论明确:这种情绪消沉的`情形,以后还是会有的……。
开头为什么这样称呼?称呼:“聪,亲爱的孩子。”
这样称呼起了宽慰儿子,给他以感情上的慰藉。
1、对于情绪的高低起伏,2、傅雷给儿子提出了哪些忠告?
讨论明确:(1)面对情绪上起伏跌宕的正确态度之一:泰然处之,保持心理相当平衡。
(2)面对情绪上起伏跌宕的正确态度之二:正视错误,冷静对待,彻底感悟,引为借鉴。
4、课文中有两处生动的比喻,请找出并体会其含义。
讨论明确:(1)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
(比喻说明控制情绪的必要性,否则只会适得其反。)。
(2)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
(恰如其分地表达出傅雷要求儿子在回首往事的时候要以一种平静的心态,做到冷静、洒脱。)。
3、归纳与总结:
参照课文段落层次的划分,学生明确第一封书信层次及其大意,并总结划分的方法与体会。
说明:教学过程包括预习内容与指导、展示交流、点拨升华、作业反馈等内容。
板书设计。
反思与重建。
环节教学内容二次备课教学随记。
1、导入:
多媒体播放贝多芬《第九号交响曲》的vcd片段。
2、指3、导学生阅读课文并体会“坚强”的具体含义。(学生分组朗读课文)。
明确:“坚强”有两方面的表现:
(1)在失败时,(2)精神消沉时:(第一封信)。
“能够从客观的立场分析前因后果,做将来的借鉴,以免重蹈覆辙。一个人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所侵蚀。
(3)在成功时:(第二封信)。
多少过分的谀词与夸奖,都没有使你丧失自知之明,众人的掌声、拥抱,名流的赞美,都没有减少你对艺术的谦卑!
4、傅雷在儿子成功时表达了他对儿子的赞赏。
5、请找出具体的语句。
6、并理解。
明确:世界上最高的最纯洁的快乐,莫过于欣赏艺术,更莫过于欣赏自己孩子的手和心传达出来的艺术!……我们真是心都要跳出来了!
傅雷对儿子的赞美,浸透了他自己的人生体会与独特的感受,作为一个过来人,他更提出了要有“赤子之心”这样一个更高的要求。要求儿子在艺术上“保有一颗纯洁的心灵”。这是艺术的更高的境界,也是人生的至境,只有这样才能体会到“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
7、课文最后一段:“有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
8、对这一句话应该如何理解?
明确:这是傅雷鼓励儿子要勇敢面对各种各样的矛盾,在解决矛盾后追求艺术更高境界。
四、学生参照第1课时,自己划分并归纳段落大意。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学习。
五、布置课后练习:
摘抄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并体会其含义。
课堂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庸()碌谀()词扶掖()。
廓然无累()涕泗横流()枘凿()。
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扶掖枘凿廓然无累重蹈覆辙自知之明气吞斗牛。
3.结合上下文,品味下面两句话的意思,回答问题,并从课文中再摘抄几句含义深刻的语句。
说明:教学过程包括预习内容与指导、展示交流、点拨升华、作业反馈等内容。
初三语文教案篇三
1)、理解课文中运用衬托、对比的手法以及运用神话结尾的作用。
2)、理解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学习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1)、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愚公智叟名字的深意。
讨论探究法
检查学生的学案,了解预习情况。
(一)、导入:《愚公移山》。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富有神话色彩的寓言,历来为人们所传颂。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它。
(二)、朗读课文,熟知文意
1、交流课前预习答案:
1)、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愚公为什么要移山,分析愚公移山的不利条件有哪些?
(不利条件:山高路远、人老势薄,工具简陋,遭人讥讽)
3)、在“移山”事件中提到了哪些人物?给他们分分类并说出分类依据
(家人、遗男、其妻、神仙支持愚公移山,智叟反对移山)
4)、“愚公”和“智叟”的名字有何深意?
1、人们怎样看待愚公移山的行为?
其妻:支持移山,关心身体,提出实际困难
家邻:赞同移山,齐心协力
智叟:反对移山,讥笑嘲讽
神仙:感动诚心,援助移山
我们:?
2、我们到底能不能让愚公搬家?
1)、神仙移山为何不帮愚公搬家?
2)、作者为何不写愚公搬家?
3)、我们可以告诉愚公搬家吗?我们从愚公的形象中读出了什么?
续写:两座大山搬走以后的故事(300字)
第四部分:测案
思考问题:
1、愚公的形象:
智叟的形象:
2、本文在塑造愚公的型形象时运用了什么手法?
3、本文是一篇寓言,它的寓意何在?
初三语文教案篇四
l、背诵课文,积累名句。
2、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句的解释
3、理解文章的寓意,体会作者所处的社会现实和他的思想感情;
1、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句的解释
2、理解文章的寓意
一、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整体回顾。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
2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3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
4全文的主旨句是:
5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
6.本文采用的写法。本文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有喻指千里马指;伯乐指;食马者指
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的愤懑心情和对的抨击。
三、课堂练习
1.韩愈,字,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有《 》。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并称韩柳。
2、解释加横线的字。
故虽有名马()()只辱于()骈死于槽枥之间()()()
不以千里称也()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是马也()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
策之不以其道()()尽其材()通其意( )
执策而临之()()15其真无马邪?
初三语文教案篇五
1、知识与技能:
分析小说人物形象,探究小说的主题。
2、过程与方法: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外貌等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进而揭示小说的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
【教学重点】。
把握小说中菲利普夫妇的主要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
多角度探究小说的主题。
【教学方法】。
开放性与启发诱导式。
【学习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猜测质疑。
1、让学生用一个字来概括画面的内容。
2、体会文中两处环境描写的作用。
二、梳理问题,分析小说人物形象。
学生大胆猜测与质疑。将问题分类,按由主到次的顺序解决。
菲利普夫妇:自私、虚伪……。
于勒:生活贫困、狼狈不堪。
“我”:善良、有同情心,没被金钱腐蚀。
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前后不同的态度说明了什么?
三、探究小说主题。
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及小人物的辛酸,表达了作者渴望真诚平等的人际关系。
四、拓展延伸。
设计两道习题:(考察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训练学生基本语文能力)。
1、教师根据课文内容出一则上联“十年苦盼天涯咫尺亲人好似摇钱树”,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对出一则下联。
2、假如在船上遇见的于勒是一个百万富翁,菲利普夫妇又该如何表现?让学生尝试即兴创作并表演课本剧。
五、布置作业。
1、选作题:
请学生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接着续写小说的结尾。
(激发学生想象,让学生能结合人物自身的性格特点进行创造性的发挥,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
2、必做题:
要求学生每人课外至少阅读莫泊桑的一篇小说,如《项链》、《羊脂球》等。两周后开莫泊桑的读书报告会。
(有针对性的训练学生的写作,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进一步整体感知莫泊桑小说的'艺术魅力。)。
初三语文教案篇六
2.学习武松打虎的英雄气概。
1.读准加点字的读音:
袒露踉踉跄跄诡诈迸出血泊景阳冈。
2.理解一些词句的意思:
例:筛酒——斟酒。
(1)这酒好生有气力——。
(2)偷出右手来——。
3.小说节选部分的情节可以分为、、、下冈四部分。
2.概括武松的性格特征。
3.你认为除了武松自身的'性格特征以外,还有什么是他能打死猛虎的原因?
1.你还知道武松的哪些传奇故事?
2.我们从武松的身上学到了什么?
初三语文教案篇七
1、背诵课文,积累名句。
2、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句的解释
3、体会作者借陋室抒发的感情,学习古人不幕荣利、安贫乐道的高尚节操
1、背诵课文,积累名句。
2、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句的解释
3、体会作者借陋室抒发的感情,学习古人不幕荣利、安贫乐道的高尚节操
1、本文主旨句:全文点睛句:
2、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
3、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
4、作者在文中把自己与古代贤士相比,表现出了他的高尚情趣的一句话是:
5、《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6、文中表现作者对自己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的语句是
7、本文中心思想:本文通过对居室情景描绘,极力形容陋室,表达了作者
的愿望和的情趣。
1、文章的作者是朝诗人,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是用韵的。
2、解释加横线的字
鸿儒( )无案牍这劳形( )( )( )惟吾德馨( )调素琴( )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 )白丁( )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 )
初三语文教案篇八
1、反复朗读,理解诗意,词意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了解古代诗词的形式和遣词造句的特点。
3、融入诗情画意之中,探究诗词的情趣和意趣。
在文学的王国里,我们常常感受到各种文学作品带给我们的无穷的艺术魅力,其中,古典诗词给我们的享受尤为美妙。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五首古代诗词,感受这些诗词优美的意境和深沉的感情。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剑外:剑门关以南,今四川一部分,又称剑南。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唐代著名诗人,人称诗圣。其代表作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过程,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集》,代表作有“三吏”、“三别”。
[背景]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唐军收复了大河南北的大片土地,安史之乱算是平息了。但这时成都发生兵乱,杜甫避乱寄居梓州(今四川省三台县),听到安史之乱被平定的消息,不禁惊喜若狂,在极度兴奋之中写了这首诗。这首诗极自然概括地写出了所有乱离人的共同感受,使它成为千古名篇。前人评这首诗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
听老师范读,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齐读一遍。
首联中的“忽传”、“初闻”、“满”表现了一种怎样的情形?(惊喜)。
颔联、颈联写全家人欣喜若狂、准备还乡的情景。
尾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写诗人扇动想象的翅膀,迅捷如飞,回到了自己的故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一幅疾速飞驰的画面闪现在我们面前。四个地名间漫长的距离瞬间即至,瞬间即过,表达了诗人迫不及待、归心似箭的心境。)。
初三语文教案篇九
本课在教材第36---51页。文章讲述了一位艰辛的母亲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形成纯正、善良、高贵的品行,不倦而持久地努力,以微薄的心力构造庞大的工程,描绘了这个母亲内心的苍凉和对孩子锲而不舍的挚爱。
1.了解二些生僻字词的用法,能正确、灵活地加以运用。
2.了解小说的有关知识,明白作者如何通过这种体裁表情达意。
3.通过作者对文中主人公心理活动的描写,了解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4.文章使用了许多写作手法来加强表达效果,掌握其精髓,并正确、灵活地运用。
1.教师深情朗读部分片段,并详细讲解这些内容如何表达、升华作者的思想。
2.教师设置问题,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加以理解,明白课文中女主人公的作为。
3.组织讨论,学生从自己的感受探讨母爱的无私、伟大。
4.结合其它关于母爱的名篇,谈如何从细微处来表情达意。
1.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母爱的无私、伟大,从内心深处激起对母亲以及其它亲人的热爱。
2.使学生能够恰当、客观地认识社会环境对人的成长以及发展的巨大作用,引导学生摈弃从社会中沾染的不良习惯与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1.理解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有关常识,在此基础上加以记忆。
2.体会小说这种文学体裁如何表达作者的情感以及如何使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3.领会小说的巨大思想内涵及其对于社会发展、民族进步的重要意义。
1.理解课文中对陶影心理活动的描写对于刻画人物所起的作用。
2.理解作者通过文中主人公来反映母亲的苍凉和对孩子锲而不舍的挚爱。
1.运用仪器和设备,放映一些反映或表达母爱的世界名片的片段,或通过图片来加强效果。
2.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揣摩、领会作者的一些写作手法,来感受这些手法的写作技巧。
1.第一课时课前,教师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提出预习内容和要求;查找反映母爱的图片、音像等资料,如课文的朗读带、世界名片的录像带或者自己的能够反映母亲或其它亲人的关怀的故事。
2.第二课时课前,教师搜集一些以“母爱”为内容的文章,如张洁的《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以及梁晓声《年轮》片段,与本文进行风格上的比较。
1.第一课时课前,尝试有感情地阅读这篇文章,标示出重读的字词,摘抄描写陶影的心理活动的句子;主动查找并了解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
2.第二课时课前,摘抄一些反映母爱或其它亲人关怀的文章,认真体会,感受温情。
(第1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结合创作背景,导入新课。
1.从描写陶影的生活状态的内容入手,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感受母爱,进入新课。
2.朗诵教学,教学诵读的基本技巧。
2.学习朗读的技巧,在朗读中初步体会小说的意境及其表达的情感。
3.设置问题,分组研读。
3.探究动词的使用效果,体会小说的内涵。
4.分组描绘母亲或其它亲人的图画。
4.体会作者如何慢慢通过铺垫表达情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描绘自己的母亲或其它亲人对自己的关怀。
1.畅所欲言,谈谈自己的母亲或其它亲人对自己无私的关怀。
2.不同的人、不同的心境,会赋予母爱不同的内容,结合一些人对母爱的说法,导人新课。
3.有感情地朗读文中集中反映母爱的片段,指导学生注意字音、停顿、重音和朗读的技巧。
4.给学生两三分钟时间,默读体会课文。
2.感受自己摘抄的描写母爱或其它亲人关怀的句子,感受亲情与真情。
3.在听的过程中,纠正字音,划出停顿和重音,初步体会这些句子所蕴涵的感情。
4.在心中默读,体会小说的意境。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让学生说出教师朗读的句子表达了文中主人公对孩子的何种情感(教师及时补充和纠正)。
2.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并深入分析这些句子表达的情感,重点对坐车给孩子买票及训斥孩子啃西瓜皮等细节进行讲解,使学生体会母亲的良苦用心。
3.分析:一些词语从本身来说并无特殊之处,但在特定条件下使用会起到非常好的效果。比如“温文尔雅”用在陶影身上似乎不妥当,但它却恰恰说明了普通的母亲为了孩子能够养成好的品行,而对自己的超越和升华。提问学生如何理解“捺”的用法。
4.进行总结,分析作者对于细节处理的妙处。
1.回答教师的提问:句子表达了陶影对琶子无私、伟大、真诚的母爱,表现了母寿内心的苍凉。
2.根据教师的讲解,体会母亲为了让孩寻能获得尊严,主动买票,为了让孩子具有大家风度,全力以赴地对孩子进行正面教育的良苦用心。(学生交流体会,补充答案)
3.讨论回答:“捺”字把一个母亲对孩子的爱具体化了,生动地写出了母亲所能感觉到的巨大责任感,更能刻画一个普通母亲心里的所思所想,对于深化主题、丰满人物形象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4.通过教师的总结,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体会作者细节处理的妙处所在,把握通过细节的处理来升华文章主旨的写作技巧。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根据对文章的理解,修改已绘制的图画。
2.结合课文,指导学生真正从内心理解“母爱”的内涵。
3.提醒学生注意:母亲或其它亲人的形象不一定非要真实地表达出来,图纸的许多内容可以运用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勾勒出来。
1.小组进行活动,总结组内同学对文章的理解,修改各自已绘制的图画。
2.通过教师的讲解,真正理解“母爱”的内涵,并对之有所感悟。
3.通过自己的感受和教师的提示,体会图画中的母亲或其它亲人形象不一定非要真实地表达出来,可结合想象和联想进行勾勒。
教学步骤
(第2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复习上次课知识,进入新课。
1.诵读,复习上次课知识,进入本课。
2.学习课文。
2.引导学生学习文中前后所发生事情的区别与联系。
3.畅所欲言,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把握本文的主旨。
3.研讨作者对于陶影心理活动描写的作用。
4.比较阅读,教学生学习鉴赏小说的技巧。
4.比较教师所列其它文章与本文的异同,掌握比较阅读的方法,学会迁移运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通过教师范读、点名朗读等方式,读出重点词、句子的音律,并回顾上节课的学习过程。
2.提问学生是否了解文中所举第三件事情的经过,并请一个同学略述其经过。
1.认真配合教师,在读的过程中,温习上次课的知识点,并感受作者的写作技巧。
2.回答,踊跃略述其经过,认真听取教师的补充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提问:前后事例就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而言,最大的区别在何处?
3.总结:这件事情应该说明母亲心中的无奈与苍凉,因为外部环境的力量强大,自己的力量微薄,辛苦构建的防线这么容易被突破,而在公园里的一幕与此又非常相似。
4.组织学生讨论,理解在课文中的许多独特而形象的比喻的表达效果。
1.回答:最大的区别在于,上几件事情没有将母亲对孩子的感情升华,而在后几件事情里,母子间的感情因为最后的结尾得到和谐统一,这就将感情升华了。
2.回答:作者主要反映外部的不良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所起的影响。
3.结合教师的分析,讨论外部环境如何对人的成长与发展所起的作用,面对这些影响,如何趋利避害。
4.经过讨论,认识到在文章中综合运用写作手法对形象化表达作者所要刻画的效果具有非常好的作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列举张洁的《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以及梁晓声的《年轮》的部分内容,引导学生比较阅读这三篇同是反映母爱或亲情的文章。
2.总结全文,并告诉学生小说的积极社会意义。
1.分组讨论,主动探究这几篇文章的区别:从内涵创设、语言风格和主题思想三个方面加以理解,各抒己见。
2.小组交流学习心得,共同分享学习经验和收获。
本节总结
这是一篇反映母爱无私、伟大的文章,虽然取自普通人的普通事,却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和讲解,学生基本能够掌握比较阅读的.方法和小说浓缩人生精华的思想。教师在讲解和引导的过程中应当与学生一样,始终处在亲历人的角度,同时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各抒己见,畅谈对这篇文章的感受和体验。小说的内容纷繁、庞杂,抓住重点事例,是理解这篇文章的关键。
板书设计
一厘米
毕淑敏
本文是刻画伟大母爱的好文章。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发挥学生积极主动、自主合作的探究精神。小说的学习一直讲究体会和个人感悟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设置问题,推进学生的学习活动,并善加指导。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本篇文章的主题内涵、语言特色,而且要教会学生比较阅读的方法,以便学生在日后的小说阅读和鉴赏中学会迁移,进而拓展探究能力。
初三语文教案篇十
课前准备:
1、分四人一组,各组发白纸一张,选定组长为本组的中心发言人。
2、3个回形针,一张卡通信纸。
3、课前预习,比如自学生字词、找出成语、熟悉课文内容等。
4、准备大作本。
教学目的。
1、学习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2、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3、理解并运用事实论据。
4、帮助学生确立理解“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与创造性思想、创造力之间的关系,鼓励学生端正态度,积极投身到创新的洪流中去。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2、难点:理解并运用事实论据。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有3个学生回答了不同的答案。看来生活中事物的标准答案不止一个。
真如苏东坡的诗句所云: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所以说:每一种事物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观察的角度不同,结论也不相同。
二、整体感知。
请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
2、“用浪线划出引起你思考的警句,并结合自己谈谈会。”
请组长把小组的共同见解作好记录。
学生读书2分钟,然后自由交流:4—5分钟,由组长负责用自己理解的方式做好记录,教师可以参与到其中的一组中去。
二、交流见解。
第一题。
指导回答问题的思路:问题———观点———论证方式。
问题一:创造性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
(观点1、渊博的学识2、有探求新事物、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3、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的毅力)。
事实论据:约翰?古登贝尔克的事例(第8自然段);罗兰?布歇尔的事例(第9自然段)——都是从自然科学方面设例。
问题二:创造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
(观点411、任何人都有创造力,创造的意识在自己的思想里。
2、即使是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也并非是轻而易举的获得灵感。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而形成的。
3、区别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的细小的想法。)。
事实论据:举例论证: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
第二题。
交流引起你思考的警句,并结合自己谈谈会。
教师总结: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1、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
2、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
3、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楔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三、创造火花(过渡语:在生活中我们要善于寻求第二种答案,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创造力,下面我们就动一动手,来发挥一下自己的创造才能。)。
材料:
3个回形针,一张卡通信纸。在实践中探索回形针的用途。
(夹书、书签、钓鱼钩、__的花夹子、当拉链坠、门帘、项链)。
目的:
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使学生明白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四、本文写法上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目的:反思学习过程,学有所得。
v1、充分运用了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有力的证明了论点——————事实是证明论点的最有力的武器。
五、写作实践。
下面就请同学们以课文创造性思维的必须要素之一为论点,充分运用了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以及一些成语、典故,给文章添加一个自然段。
要求是:立意新颖,不流于俗套;紧扣中心,有一定深度;语言简明,150字左右。
学生写作,后交流,学生评价,教师评价。
六、奇思妙想(作为机动内容———时间多,当堂交流,时间少,作为作业)。
说一说自己想发明创造什么?你准备怎么去努力实现你的发明创造。
初三语文教案篇十一
(1)记忆本课中出现的新的生字、生词。
(2)了解王鼎钧及其散文创作。
(3)能够理清文章中的主要事件并进行概括。
(4)理解文章主旨。
(5)理解文章的创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文章浓重的悲剧感;研读重点片段。
(2)小组探究,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
(3)合作探究,对文章的写作目的形成自己的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文明进步和自然生态之间的矛盾,认识到保护自然环境的必要性,增强保护美好生活环境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图片:1、城市发展图片;2、环境破坏图片。谈话导入:20xx-2013年之间,南美洲有1680平方公里的热带雨林消失不见。绿色是生命的颜色,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我们在一点点的吞噬地球上宝贵的绿色。引入文章。
1、预习准备: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语。
课堂交流:1、介绍自己查阅到的关于作者王鼎钧的资料。2、梳理生字词。
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
2、师友互助
教师提出合作要求:
1、细读文章,这是一棵什么样的树?
2、人们为什么要砍伐这棵树?你认为应该砍掉吗?
学生朗读文章。
1、研读文章前半部分,理解这棵树带来的历史感,以及对人们的城市生活的改变。
2、理解后半部分文字。说说自己的看法和依据。
对文章形成概括性的认识。
3、对比探究
教师提出探究要求:
1、《三棵树》《那树》两篇文章的主旨是否相同?
2、两文语言有何不同?
(苏文抒情外露,情感深挚;王文含蓄委婉,语言富有诗意。)
学生回顾,比较,交流。
(参考:两文都涉及了城市建设破坏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问题,苏文还有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对童年生活的追寻;王文还批判了人们的自私、冷漠。)
对比探究,理解文章的不同特色。
4、分层提高
教师引导探究:文章中有许多句子的表达极为特别,试找到一处做简单的评析。
学生自读寻找、评价。
学生交流。
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
5、归纳总结
说说读了这两篇文章后自己的看法。
学生自由谈论。
6、拓展提高
1、资料见后。
读一读,从普通民众、林业工作者身份出发为解决这个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2、《写给市长的一封信》谈谈自己对城市绿化的建议。
在这次市级常态课展示活动中,我做了一节九年级散文《那树》的研究课。走下讲台,回顾这一节课,有些感想,期望与同行共同分享。这节课是起始课,内容是散文的欣赏与写法探究。在授课之前,我对文章的内容进行了一番研究,发现文章中的可挖点还是很多的,那么如何在课堂短短的45分钟内强化教学效果,是我在备课过程中考虑最多的问题。散文阅读最重要的莫过于赏析美感和探究写法,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也就从这两方面展开。把作者简介、疏通文字、初读课文、把握大意这类问题放在预习环节,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其效果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检测,这样既节约了时间,又能突显本课的教学重点。由于学生在阅读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础,因而对本课我不是采用常用的阅读方式,而是采用互动性阅读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解读文本,感悟文本,借助这样一种开放型的阅读活动,激起学生身上的文化素养与文本这间的碰撞,促进学生实现文化的构建和再建。
这篇文章的处于九年级第三单元,这个单元以“生命”为主题,王鼎钧“那树”通过描写那树,含蓄地表达对自然界宝贵生命惨遭虐杀的痛惜和忧虑,因此,处理教材时我将引导学生合作研讨,共同探讨人类文明和自然冲突的话题。
在引导学生感知老树形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托物寓意的手法,理解课文的主旨在这一过程中,设计了两个问题:
(1)用自己的话概括那树的故事。此环节主要是帮助学生初步把握课文内容,只要学生能够答出大致内容就得到了本环节的目的。以课堂实际效果来看,学生完全可以做到这一点。在以后的教学中,类似目标的达成,就完全可以交由学生独立处理。
(2)结合课文有关语句说说,那是一棵________的树。这里由于学生的注意点比较分散,所以在引导学生思考前,划定了文章一至五小节的思考范围,加强了课堂实效性。此环节涉及的问题比较零散,涉及的知识点有:排比句的表达作用,比喻拟人手法的表达作用,典型动词的表达作用,等等。期间时刻注意让学生进入文本,体验文本内涵,以朗读带理解,通过各种各样的朗读形式,让学生充分感受文章的美感。其中写到大树给人类贡献了浓荫这一内容,里面有个动词——“吸”用的非常生动,这里让学生做“吸”的表情和动作,加强了学生对内容的体验,符合体验式教学的精神,收效明显。
在探究文章打动人心的奥秘,品析鉴赏本文的哲理美、修辞美,感受悲剧色彩,深层体会王鼎钧散文的艺术魅力这一主要环节。采用了类似的方式,以人类残忍对待老树的描写为主线带动学生情感体验,让学生充分感受文字的魅力,以及对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内涵,进行充分的理解。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最新网络推广方案(模板14篇)
- 人力资源转正工作总结(实用14篇)
- 2023年大学生鉴定表自我鉴定(优秀16篇)
- 2023年教育机构的劳动合同签 教育机构劳动合同(大全12篇)
- 教师暑假培训心得体会 培训暑假教师心得体会(优秀15篇)
- 最新供电所年终工作总结及计划(优质9篇)
- 最新一年级语文乌鸦喝水教案(精选8篇)
- 最新思乡之情的诗句(模板18篇)
- 青春飞扬演讲稿(优质18篇)
- 2023年青春飞扬演讲稿(优质13篇)
- 探索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的重要性(汇总14篇)
- 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体会与收获大全(20篇)
- 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的实用指南(热门18篇)
- 免费个人简历电子版模板(优秀12篇)
- 个人简历电子版免费模板推荐(通用20篇)
- 免费个人简历电子版制作教程(模板17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通用23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重要性范文(19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核心要点(专业16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申请流程(热门18篇)
- 法制教育讲座心得体会大全(17篇)
- 教育工作者的超市工作总结与计划(模板18篇)
- 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案例(专业13篇)
- 教师的超市工作总结与计划(精选18篇)
- 单位趣味运动会总结(模板21篇)
- 礼品店创业计划书的重要性(实用16篇)
- 消防队月度工作总结报告(热门18篇)
- 工艺技术员工作总结(专业18篇)
- 大学学生会秘书处工作总结(模板22篇)
- 医院科秘书工作总结(专业14篇)
相关文档
-
2023年可反问面试官的问题(实用14篇)
25下载数 502阅读数
-
2023年社区科普活动方案范文(模板9篇)
28下载数 428阅读数
-
最新演讲稿:假如我是家长(优质6篇)
27下载数 193阅读数
-
2023年党建结对共建工作亮点特色汇报(汇总15篇)
23下载数 431阅读数
-
有关学习“两会”精神的主题班会策划(汇总14篇)
24下载数 317阅读数
-
勇敢章争章范文范本 勇敢章内容(三篇)
22下载数 256阅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