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傅雷家书读后感初二 傅雷家书读后感(实用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16 16:40:02 页码:8
傅雷家书读后感初二 傅雷家书读后感(实用12篇)
2023-12-16 16:40:02    小编:文锋

“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优秀的读后感文章怎么写,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傅雷家书读后感初二篇一

傅雷,是我国的著名文学家,作为一个父亲,他是严厉而又严格的,他的爱子之情在傅雷家书中无处不在。《傅雷家书》看似只是写在纸上的一些家常话,可正是这些家常话,才让傅雷家书有了伟大的意义,那些朴实无华的语言,其中蕴含了真挚的情感,孜孜不倦的教诲,令人感同身受,生出钦佩之情。

令我记忆最深刻的几句话,是这样写的:“孩子,我虐待了你,我永远对不起你,我永远补偿不了这个罪过!这些念头整整一天没有离开过我的头脑,只是不敢向妈妈说,人生做错了事,良心就永久不得安宁!”是的,巴尔扎克说的好:“有些罪过只能补偿,不能洗刷!”

傅雷在多篇家书中表达了对儿子的深沉的感情和无微不至的关怀,也对严厉的教导给儿子留下的伤害感到愧对。

傅雷家书是一本极具教育意义的书,在平淡的语句中,傅雷一位严父的形象跃然纸上,在施蛰存的纪念傅雷一文中,曾说过,他的家教如此之严,望子成龙的心情如此之热烈,他要把他的儿子塑造成符合于他的理想的人物,这种家庭教育是相当危险的,没有几个人能成功,然而傅雷成功了。

由此可见,傅雷是一位成功的父亲,也是品德端正高尚的人。

傅雷家书带给了我很多启示,傅雷那具有浩然之气的刚直,他的孩子们艺术的涵养,学问的渊博,都让人对这个家庭肃然起敬,只愿家书中那种刚直的精神,永存这世间。

傅雷家书读后感初二篇二

傅雷家书以将父子之间来往的书信编集成书的方式向我们揭示了做人的道理,对于国家的热爱以及父子之间的亲情。

在儿子傅聪遇到瓶颈的时候,父亲傅雷会教导他,鼓励他;在傅聪人际关系出现问题时,傅雷会给他传授为人处世的道理。

或许父爱不如母爱那般温柔甜蜜,但却总会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炽热深沉的关切之情。无论傅聪身处何地,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傅雷永远都会与他在一起,用文字来支持他。

尽管如此,傅雷却始终把道德与艺术放在第一,把亲情放在第二。读了《傅雷家书》,可以看到一位父亲对儿子的深爱,也了解了傅雷不仅在艺术造诣高深,还在生活对朋友爱惜尊重,政治上关心国家发展。

他如益友、知己般与儿子平等探讨艺术的多个方面的个性特征,并且还能从傅雷对孩子的教育中获得做人的道理,让孩子体会父母之爱。

我们的父母也如傅雷那样,对我们有着一颗期盼之心,希望我们成人成才,也有一份浓浓的、毫无保留的爱。明白了父母的关心,我们才会更努力学习、为了不负这份期望而成人成才!

傅雷家书读后感初二篇三

家书,所谓就是家人间的来信。在《傅雷家书》中,傅雷在十几年中给傅聪写的一百多封信中,字里行间处处亲情满篇,还有对傅聪的教导,教他如何做人、做事。

在这本书中,每一封家书都是精神上的财富。傅雷给傅聪写的信中,大到祖国之事,小到傅聪家庭当中的琐碎之事。傅雷在给傅聪的每封信中几乎都会给他强调一些重要的事,例如:如何对待感情、如何理财、如何对待工作、如何劳逸结合……等等。

在这本书中,可以看到傅雷对祖国的热爱,祖国之事,他是必要给远在他乡的傅聪提到,让他时时刻刻知道祖国发生了什么事。而傅聪也真是像极了傅雷,傅聪身在异国他乡,学习了很多语言,为国争取了许许多多的荣誉。当然,他也必不可能会忘记了自己的母语,反而他的母语却越用越流畅。

《傅雷家书》他教给我们的不仅仅只是那严厉的家规和那许许多多的礼仪,更多的可能是展示给我们的是傅雷与傅聪的亲情。在我看来,傅雷和傅聪不像是一对父子,更像是一对兄弟,傅雷给傅聪的信中,除了把他是父亲这一角色给傅聪展现出来,还有一个角色就是当作兄弟这一角色。

现在我读了这本书,更多是的对自己自身的一个评价,以前的我总是对自己的父母不满意,总是对他们大呼小叫,他们也是不停地包容着我,而现在,我已经今非昔比了,不会再像以前这样了。

我感谢这本《傅雷家书》,他写给傅聪的信,教导的不仅仅只是傅聪,更是我,更是读这本书的每个人。

傅雷家书读后感初二篇四

第一次听到傅雷先生的名字,以为他是个外国人,后来了解到他是我国著名的文学翻译家,同时也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我对他是十分敬佩的。

因为傅雷先生的关系,我买了《傅雷家书》来看,虽然只是简单的书信,可里面包含的却是浓浓的爱子之情。

因儿子离得较远,因此傅雷先生自能用比较独特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写信。当然,在这些书信中也透露出傅雷先生对自己孩子的牵挂和爱。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傅雷先生总是耐心在书信的指导孩子:把全部精力放在研究学问上,多用理智,少用感情。或许有的人认为这是一种唠叨,这不是唠叨,这是爱,是无私的父爱,是不求会好的父爱。父爱是沉默的,如果你感觉到了那就不是父爱了,父爱在无形中教你如何坚强、自立。

在书信中,傅雷先生自责自己对儿子的管教严格,手段“残忍”,这是自己的错误。哎,其实这是爱子情深啊!“少时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傅雷先生在儿子幼时,严加管教、一丝不苟,“残忍地虐待”了儿子傅聪。听来笑话,哪里有父亲虐待自己的亲生骨肉的呢?俗话说得好,棍棒底下出孝子,而傅雷老师用的是严父底下出才子。

傅雷先生对儿子的教导方式,是中国父母的好榜样。但我不希望家长不要只学傅雷先生的一个“打”字,那样光打孩子只会给孩子带来无尽的痛苦,要是“打”会有乐观的结果,那么孩子们还有什么生活的余地。我只希望家长能用平和的口气和的口和自己的孩子好好谈谈。平时,父母对我们实行“暴力”的时候,我们应该抱有理解的态度,我们要体谅父母的心急如焚。因为他们这么做是对我们好,也是恨铁不成钢。毕竟父母们都抱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啊!

父爱如山,他们虽然沉默,却用宽厚的肩膀承载起子女的每一次成长,母爱如海,她们用柔软的胸怀,包容我们一次次的任性。《傅雷家书》不仅父母需要读,孩子更需要读,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父母,让所谓的“代沟”不再成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障碍。

傅雷家书读后感初二篇五

读《傅雷家书》,人人都可以感受到傅雷作为一个父亲的温度,而我却感受到了他作为一个学者的力度。尽管傅雷在信中对傅聪嘘寒问暖,十分感人,但我却更加关注两人谈论艺术与文化的信件。

作为一个曾出过国、留过学,也接受过中国传统教育的翻译家,傅雷对于东、西方文化的主旋律是兼容并包。他既认为文艺复兴时代的伟大作品可以让人眼光宽广,又把汉代的精美石刻奉为精品,其开放而宽广的胸怀和贯通中西、海纳百川的治学态度可见一斑。

傅雷是一个善于对比和求同存异的学者。他常在书信中谈起中国古代的诗词。他有时会将诗词独立提出,有时则与西方音乐同时谈起,寻找共同之处。比如,他认为,莫扎特、舒伯特都富于一种近乎于李白的气质,而萧邦乐曲的神髓则与某些中国古诗词颇具相像之处。

他对东西方文化的对比与分析,并不拘泥于诗歌和音乐,也有许多是针对于文化更深层之中优缺点的。这也体现了他不但长于探求细节,而且也对宏观的文化颇有些见解。

比如,他认为西方人的思想是混乱的,具有双重性和矛盾性。又比如,在贝多芬的作品之中,始终充满了“人”(即自我)和“神”(即命运)的斗争,而在他最后的晚年里,“人”落在了下风,贝多芬在命运前低了头。是否低头没有定论,但西方思想的混乱由此可见。

实际上,西方宗教信仰之“无我”(非是现在所谓无我),与现代精神之“有我”之间的战争,尽管自文艺复兴之时便已开始,但一直到今天,仍未结束。反观中国古代,由于诸子百家,无一以宗教信仰为人之根本,纵是后来传入的佛教,也极重视自我智慧的完全觉醒(彻悟),所以,中华民族不可能在思想上出现如西方人般的矛盾与混沌。

最不同寻常的是,这些关于艺术与文化的绝佳评论,有相当一部分,是写于他被强加反党罪名,隔离审查期间。在这时,他的待遇差到了极致,每天甚至只能看五分钟书。对于一个爱书如命的知识分子,这样的情形几近人间地狱。但他依然在对文化和艺术提出着自己的想法,依然在谨慎而严密的思考着。

也许,只有这样无论境遇好坏,总有一颗求索之心的人,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学者!

傅雷家书读后感初二篇六

《傅雷家书》是一部十分经典的名著,这本书为何经典?因为这本书,并不与我们平时所读到的一篇一章的书相同,而是以一封一封家信集合而成的。每一封家书中都能够读出浓浓的亲情,与此同时,我还发现了一个细节,令我陷入沉思。

傅雷在傅聪的童年时期对他管教十分严格,总是打骂他。虽然最后傅雷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且十分懊悔,但这,毕竟已成为不可改变的历史。

对孩子管教太严,固然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一个孩子的天性受到大幅度限制,那么这个孩子也就不是孩子了,而是被锁在牢笼里的囚犯,无法施展手脚。而且这样也不利于孩子与父母的沟通交流,导致孩子与父母的感情不深,孩子走向错误的道路,父母不能及时发现与纠正,使孩子在歪路上越走越远。

那么是不是对孩子过度关爱,就一定好呢?

近日,我看到一则新闻:一个大学生亲手将自己的母亲用刀捅死。听说这位母亲为了自己儿子的学业,不顾自己八岁的女儿,放弃自己的工作,去给上大学的儿子陪读。结果儿子因一件小事与母亲意见不合,就用刀将母亲捅死。母亲在临死前,一声“救命”都没有喊过。

虽然,这种杀死生母的事情是十分少有的,但还是让我不寒而栗。当父母无原则的溺爱孩子,得来的结果是这样。

父母,本是出于对孩子的爱,而不求回报的付出。但过度的爱会让孩子以为这是父母理所应当的,并且十分依赖父母。回想23岁便离开人世的杨锁,不正是因为过分依赖父母,而在父母双双离开人世时,饿死于家中的吗?溺爱带来的间接影响,是会危及到一个孩子的一生的。步入社会中,被溺爱的孩子生存能力明显比独立的孩子弱很多。也许这也印证了孟子的名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吧。

爱,本是良药。但过度的爱,不是良药,而是致命的毒。放开手,让孩子尽情飞。这才是真正的成长。

傅雷家书读后感初二篇七

都说父爱如山,母爱如泓。我认为,母爱就像一首田园诗,幽远清净,清纯淡雅,而父爱则像是一副水墨画,深沉伟岸,博大无边。今天读了《傅雷家书》从一字一句中,能感受到浓浓的爱。

无时无刻不思念,每日每夜的担心,更少不了逐字逐句的教导。傅雷及夫人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培养傅聪,教会了他如何做人,如何学习,如何立业。其中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的是这样一段话:

“自己责备自己而没有行动表现,我是不赞成的。这是做人的基本作风,不仅对某人某事而已,我以前常和你说的,只有事实才能证明你的心意,只有行动才能证明你的心迹,待朋友不能如此马虎。”

恩德是傅聪的好朋友。恩德的眼睛肌肉十分弱,即使她好学、聪明,收获却大打折扣。于是傅聪母亲便写信让傅聪写一封信,以朋友的身份,给她一些精神上的帮助。可傅聪在来信里却责备自己太忙以至于无法写信。于是,便有了上文。这样诚恳的话语,是傅雷写给儿子的,他就是用这样的方式教会傅聪如何做人,做一个负责任的认真的朋友。也就是这短短的几行字,像一只无形的手掌,在傅聪人生岔路口上,放了一个“前方危险”的指示牌。不是强迫,而是交流。

我想,这段话,同样适用于我身上。我的朋友,能子啊我需要鼓励时,为我加油;能在我需要帮助时,向我伸出双手;而我对朋友的帮助,也不应停留在嘴上。

一页一页地翻过,但一行行文字却久久地留在我的心里。

傅雷家书读后感初二篇八

初读《傅雷家书》是在高中课本上,那是一封傅雷写给长子傅聪的家书,具体内容已记不清。

后来有机会借到一本《傅雷文集》,书本较厚,书中收录了傅雷夫妇生前写给长子傅聪,次子傅敏以及部分友人的书信。《傅雷文集》的版本较多,我所读的这一版是由傅雷与傅聪所参与编排的。傅雷与妻子朱梅馥在几十封家书里,除了向读者呈现为人父母的一片爱子之心外,傅雷更是就忠心爱国,为人处世上,给予了傅聪谆谆教诲。让世人感动之余又心生崇敬之情。

傅雷,汉族,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他在翻译巴尔扎克著作上更是成绩卓越。除此之外,他在音乐,艺术鉴赏等方面也有所成绩,而这些与傅聪成长为世界级的钢琴大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在《傅雷文集》中,他写于傅聪的书信中多次提及他对音乐的态度,对chopin(萧邦)作品的独到见解。区别于傅雷妻子朱梅馥的家书,他的更多了份严谨与理性,对于儿子傅聪在音乐上取得的成绩,他在书信中反复叮嘱戒躁戒傲,他扮演着严父与挚友的双重角色。

《傅雷文集》所收录的书信按时间顺序编排,我们能从那一封封或长或短的家书里,获取到傅聪的人生成长经历,同样,也能从中看到傅雷在国内的生活状况,从头至尾,他的所思所想,他人生的起落,读来,百感交集。

文集前半部分书信,围绕着傅聪在国外的生活展开。傅聪夫妇同天下父母一样从儿子的饮食到穿衣,从工作到睡眠保障,事无巨细,全都都要问个仔细。其中有个细节让我印象深刻,为人子的傅聪耐不住父母的叨念,在回信中草草交代几句自己的生活现状,而傅雷便在下一封家书中写上注解,注明傅聪没有回答的事情,并且强调,要是傅聪不一一答复,他会继续在书信中标记一遍,直至他仔细回复。这种固执,让人读来既有趣,又多少有些心酸。当时傅雷的次子傅敏还在家居住,傅雷在家书中多提及傅敏的学习状况以及他与妻子为孩子能陪伴在自己身边而倍感家庭生活的温馨。对于傅聪,傅雷写到他与妻子每月最大的期盼就是收到儿子长长的`回信,在对儿子情感上的表达上,他从不吝啬词汇。

虽然傅聪远赴国外,但傅雷对其思想上的教育从未松懈。他用极大篇幅写到他对马克思思想的支持,对于唯物论与辩证法的赞同,对中国未来发展的美好期望。除了书信来往,傅雷还经常寄包裹给远在国外的傅聪,在那个年代,寄包裹到国外手续十分麻烦,而这些包裹,极大部分是各种书籍著作,有的版本稀缺,傅雷在家书中常提及,他寻来这些书籍的不易,甚是担忧包裹在中途辗转丢失,希望傅聪收到后能仔细阅读并保管。他还要求傅聪能用中文给他回信,虽然傅聪常年在国外生活,但他希望儿子能多领略中国文化的魅力,对于儿子在回信中的句式错误,他都会耐心注出,并附上词源出处。他更是常常提及自己能省些麻烦寄收包裹,离不开诸多朋友的信任帮助,对于这些恩情,傅雷希望傅聪能铭记于心,懂得回报关切他人。这些为人处世的道理,任给谁,都是一生的财富。

傅聪自出国后,很少再回国。在此后,他经历了几场恋爱,在文集的家书中,傅雷告诫傅聪恋爱与婚姻一样需要忠诚与责任感,希望傅聪能明确家庭的重要性。后来,傅聪与第一任妻子弥拉结婚,傅雷夫妇与弥拉的书信来往中希望弥拉能多关切傅聪的日常生活,此时,傅聪早已成为享誉国际乐坛的知名钢琴家,继而傅聪儿子降临,傅雷夫妇常对着孙子的照片而欣喜落泪。

后期傅雷身体状况每况日下,他在书信中提及,他已不能常时间从事翻译工作。没了生活来源,傅雷夫妇只能靠国外的傅聪寄来的生活费来保障基本花销。对此傅雷妻子朱梅馥在家书中提到,傅雷常为此感到难堪,担忧儿子要负担两个家庭的开销,会因此增加演奏会的次数,身体吃不消。因此生活上能省则省,让自己都感动于丈夫的一片爱子之情。

然而,在特殊的历史时期里,傅雷同样遭遇了xx的浩劫,他在此前的家书里向傅聪表述了国内的政治现况,他劝阻儿子,不让其回国,他希望儿子能追求自己所钟爱的事业。傅雷没有要求过儿子傅聪为自己牺牲些什么,至此他人生最艰难时,他也不愿儿子放弃自由。他对傅聪深切的爱,不言而喻。

傅雷家书读后感初二篇九

如果你把傅雷家书当做普通的家书去阅读,收获肯定不多。如果你能深切的理解傅雷家书字里行间蕴含的丰富的情感和沟通的方式,你就会觉得这是一部艺术作品。

看傅雷家书,觉得收获很多。我总想如果人的一生真的可以为自己所热爱的事业而奉献那是一件多么崇高而伟大的事情,同时也会让自己的人生得到更加丰富和更加充实的经历。我现在似乎已经可以找到生活的目标,虽然以前是盲目的。其实爱人不在身边的时候最重要的是不要让自己的内心空虚。只要我们朝着目标努力就会有所收获,我也深知其中的道理。就像傅雷说的也许金钱物质方面不能给予你足够的回报,但是学术和艺术一定会给付出的努力以一个答案。我想不管努力是否可以带来未来生活的无忧无虑,但是它起码可以带给我们心灵的充实。我深信如果每天都把时间用在自己认为有用的地方上去,一定会得到进步和满足。

傅雷说他要和他的儿子是最亲密的朋友,多好的一种父子关系啊,他还说恋人和爱人之间也是一种亲密的朋友关系。只有在互相的鼓励和互相的支持下,有着最丰富最真实的心灵的沟通才是最让人羡慕的。我觉得读书真的可以丰富人的大脑让人变得平静。而且文学和艺术,还有音乐都会给我们心灵的熏陶。我们在那里面吸收的养分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的乐趣,我现在深知这一点。

其实我一直觉得我对于文字的理解多于对于那些更加直观的东西的理解,当他越是需要人的体会的东西我就理解得越深些,这可能也跟天性有关。在我看来,一切内心地感受都可以通过文字表达出来,而越是心灵相近的人越是能够深刻理解和体会。如果心情郁闷了不妨就写出来,等年老了再回过头来读,发现年轻时的心情真的是很难得的阿,而老去的心也不可能再有年少时的感受了。真的觉得人生在世能够得到一个心灵相通的朋友成为心灵的读者是一件非常让人高兴的事情。其实傅雷在信中写的,他的性情激烈,然而他的夫人却能用宽厚和委婉之心体谅,虽然受到了很多的折磨却可以成为思想上的伴侣,这也是傅雷的福气啊!

他给儿子写的信有好几种作用:一,讨论艺术;二,激发青年人的感想;三,训练傅聪的文笔和思想;四,做一面忠实的“镜子”。信中的内容,除了生活琐事之外,更多的是谈论艺术与人生,灌输一个艺术家应有的高尚情操,让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傅雷家书读后感初二篇十

“待人要谦逊,做事要严谨,遇事不逃避,戒骄戒躁”。“做人第一,其次才是做艺术家,再其次是做音乐家,最后是做钢琴家”。这两句意义深刻的句子都出自《傅雷家书》,其作者也就是傅雷了。《傅雷家书》,是傅雷夫妇用书信的形式给他们的儿子讲述自己的经历,并教给他们做人的道理。虽然家书是无声的,但却满满承载着父母对孩子们浓浓的爱意。

书中,傅雷对儿子说道:“不是说你应当时时刻刻想到自己了不起,而是说你应当从客观的角度重视自己:你的将来对中国音乐的前途有那么重大的关系,你走一步,无形中都对整个民族艺术的发展有影响,所以你更应当战战兢兢,郑重其事!”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傅雷在希望儿子学有所成时还跳动着一颗真诚的爱国之心。我们为师者,更要要时时刻刻热爱我们的祖国;有国才有家,有了国家的保护,我们才能拥有幸福安定的生活,务必要将爱国思想灌输给孩子们:告诉同学们,从疫情开始到现在,我们能依旧享受着繁华与快乐,因为,我们背后有一个强大的祖国!阿富汗的一夜变天,百姓饱受战火的苦难的场面,更加告诉我们,今生,无悔生于华夏!幸而生于华夏!

在读书求学这方面上,傅雷曾这样教导儿子:“我认为目前主要是抓住俄文的要点,学得慢一些,但所学的必须牢记,这样才能基础扎实。”“除了直觉以外,仍需要理论方面的逻辑方面的,历史的发展方面的知识来充实,即使是你的直觉,也还要那些学识来加以证实,自己才能放心”“所谓冷静、客观、谦虚,就是指这种实际的态度。”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傅雷希望儿子能严谨务实,持之以恒。我们何曾不是如此,学习,要慢慢的积少成多,贪多务得,是不行的,为师者,必须要有长流水!我们也要有恒心,要谦虚;有句话是这么说的:“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退步。”我想大家都想前进吧,所以做人得谦虚,还要严格的要求自己,毕竟付出才有回报,而且付出和回报都是同等的。

《傅雷家书》那一封封书信中,深沉而又伟大的父爱展现得淋漓尽致。傅聪也从中体会到了父母对他深厚的关爱。可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又有几对父母能够以身作则,又有哪些孩子会真的言听计从?反观自己,又有几次能严格要求自己?反观孩子,又能有几个青春期的孩子,不打着“我是青春叛逆期”的借口,一次又一次的亵渎父母、伤害我们的父母!曾记得,我班某位原本品学兼优的孩子,因为2020年的疫情,居家学习的时间,开始沉迷手机,白天黑夜颠倒,直至返校,依旧无法摆脱手机,依旧白天黑夜不分,学习与生活无法正常,父母无计可施。最后,穷途末路的家长只能求救于我。我以班主任和语文老师的身份,让她在一个星期内,读完《傅雷家书》,看完所有抗战白衣天使的视频。两个星期后,欣喜地重新看到原来的她!这,确实是优秀作品的力量!

《傅雷家书》让我们学会读书求学,读懂至爱亲情,收获成长。这真是留给我们的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我会将这优秀作品教育、感染、引导无数的孩子!

傅雷家书读后感初二篇十一

一气读完《傅雷家书》,深切感受到一位父亲对儿子的苦心孤诣,谆谆教诲。那一封封家书,一段段文字,是用最伟大的父爱,用最殷切的期盼凝聚而成。

《傅雷家书》是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夫人写给儿子傅聪等的家信摘编,写信时间为一九五四年至一九六六年。1954年,傅聪出国学习钢琴,孤身远在他乡,孤独枯寂,傅雷夫妇以家书来鼓励儿子潜心学习,报效国家。多年来,傅雷夫妇的家书一直伴随着傅聪的生活,学习,乃至恋爱,结婚生子。傅聪后来成为钢琴大师,傅敏成为一名优秀的英文老师,都是与傅雷夫妇的的悉心教诲分不开的。

傅雷是儿子思想的启蒙者,傅雷教导儿子: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一个人的机会、享受,是以千千万万人的代价换来的,那是多么宝贵。让儿子抓紧时间,苦修苦练,报效国家,对得住同胞。

傅雷虽是一位翻译家,但却不能不令人佩服他的博学多才。他给儿子的家书中涵盖了哲学、音乐、美术、文学、历史、戏剧等多方面的内容,用及其开阔的眼界让傅聪去感受人生的博大,壮阔,让他用这些营养去滋润自己的音乐艺术,以达到更高的境界。

他经常给儿子寄唐宋诗词,元明散曲,让他了解唐宋人如何唱诗,唱词,他还经常鼓励儿子多读作品,去看美术展览,听自己的弹奏录音,以此丰富学识,加深修养。

他希望儿子对于新感受的东西不要让它浮在感受的表面,而要仔细分析,究竟新感受的东西和原来的观念、情绪、表达方式有何不同。这是需要冷静而强有力的智力,才能分析清楚的。希望儿子常常用这个步骤来巩固他得来的新东西。长此做去,不但演奏风格可以趋于稳定、成熟,而且智力也可大大提高,受到锻炼。

傅雷是儿子事业的支持者,在1954年12月27日的信中,他这样说:“一位匈牙利小提琴家的演奏,从头至尾都是拿出谱来拉的,我个人总觉得“差些劲”。周伯伯前晌谈到朗读诗歌,说有人看了原文念,那是念不好的,一定要背,感情才混成。我觉得这话很有见地。诗歌朗诵尚且如此,何况钢琴、拉琴!我自己教恩德念诗,也有这经验。凡是空口背而念的,比看着原作念得,精神更一贯,情绪更丰富。”他希望傅聪能背下乐谱来演奏,这样才能驾轻就熟,更深刻地表达作品。

他常鼓励儿子多写信谈音乐问题,谈自己的感想和心得,还有老师和别的教授们的意见。说一个人的思想是一边写一边谈出来的,借此可以刺激头脑的敏捷性,也可以训练写作的能力和速度。在1955年12月21日早晨给傅聪的信中这样写道:“多写信讨论问题,就是多些整理思想的机会,许多感性认识可以变作理性认识。你一边写信一边整理思想,一边就会发现自己有很多新观念,无论对人生,对音乐,对钢琴技巧,一定随时有新的启发。”傅雷常常鼓励傅聪,把苦闷写下来,相信能凭一些经验安慰儿子。让傅聪多多来信分析自己,发泄情绪,让儿子有健康的心理。他有足够的勇气担受儿子的苦闷,也有足够的力量帮儿子摆脱烦恼。

在傅聪彷徨时,他鼓励儿子说艺术家没有矛盾不会进步,不会演变,不会深入。有矛盾正是生机勃勃的明证。解决一个矛盾,便是前进一步!矛盾是解决不完的,所以艺术没有止境,需要我们日以继夜,终生的追求、苦练。

儿子的每一次比赛,他都会给以鼓励。在取得成绩的时候,祝贺的同时,他不忘鞭策。他说:“多少迂回的路,多少痛苦,多少失意,多少挫折,换来你今日的成功!可见为了获得更大的成功,只有加倍努力,同时也得期待别的迂回,别的挫折。人生本是没有穷尽的马拉松赛跑,你的路程还长得很呢:不过是一个光辉的开场。”

在傅聪的生活上,傅雷如同唠叨的老人,提醒儿子的生活习惯,生活细节。在1954年8月16日晚写给儿子的信中,他提醒儿子到别人的家里,进了屋子,脱了大衣,不要还留着围巾;二是不要把手插在上衣口袋里,或是裤袋里。这两件都不合西洋的礼貌。在饭桌上,两手不拿刀叉时,也要平方在桌面上,不能放在桌下,搁在自己腿上或膝盖上。出台行礼或谢幕,面部表情要温和,切勿像过去那样太严肃。在儿子的恋爱问题上,傅雷希望儿子不要凭借一时的热情去选择爱人,而要考虑性情、品德、品格、爱好。

傅聪从未从事过音乐,却对一位音乐家在艺术生活中所经过的心路历程体会得多么细致,多么深刻,儿子的事业倾注了最大的热情和期望。就是这样一位父亲,呕心沥血,高度负责,在儿子远赴他乡,留洋在外,孤独落寞之时,送去一封封感人至深的家书,滋润孩子的精神,时时给他以指导、鞭策和鼓励,使他有勇气去面对迂回曲折,坚强地走自己的理想之路。

天下所有的父母都应该向他致敬,向他学习,傅雷的教子思想也将永放光芒!

傅雷家书读后感初二篇十二

傅雷家书共收录五四至六六年间傅雷寄傅聪的一百二十五封、寄傅敏的两封附其妻朱梅馥寄傅聪的一封信。

儿子出国后不久,傅雷陷入了沉思,便回忆起小时侯对傅聪十分严格的施教,的确是太狠了,他后悔“可怜过了四十五岁,父性才真正觉醒”,“而正在爱的最深切的关头,偏偏来了别离”。信中傅雷向儿子道歉:“孩子,我虐待了你,我永远对不起你,我永远补赎不了这种罪过”。再严格的管教也无须跪着磕头似地道歉,教育应该,总的就是与儿子别离后的思念。归根结底还是老爸对儿子的爱。看了这三封信想必儿子更激起了对过去的恶魔如今的天使的他的复杂的感情,有恨却早已被爱所掩盖。从此就一定会刻苦学琴,别辜负了父母的爱和自己的梦。

到波兰后,儿子勤奋练琴,水平有大幅地提高。各地的乐团和交响乐队纷纷邀请他参加音乐会。儿子的演奏,老爸聆听得透彻又全面,全面又真实。每次听完儿子的演奏,千言万语就全涌到了笔上。先是傅聪市三的告别会,他评价说:“效果甚好,就是低音部分模糊得很;琴声太扬,象我第一天晚上到小礼堂空屋子里去听的情形”。后是傅聪当年八月的音乐会,他推测说:“主要是先没试琴,一上去听见‘tone’大,已自吓了一跳,‘touch’不平均,又吓了一跳,‘pedal’不好,再吓了一跳。这三个刺激是你二十日上台紧张的最大原因。”傅雷不仅清楚地听准琴声,而且还明确地摸透心理。对儿子的成功缺误尽不含糊不含杂地指在信中。分析这么认真,不像是有空塞耳机兴口的一翻感憾,总的就是对儿子成才的信赖。归根结底还是老爸对儿子的爱。看了这五封信想必儿子更激起了对艺术的热衷情,执著地追随美。最后次年二月的大赛,傅聪弹了个好的名次。

艺术外,傅雷信中还谈及文学、礼仪、人生观等各方面。文学上,他写道:“《琵琶行》中‘大弦嘈嘈’‘小弦切切’一段,好比staccato,象琵琶的声音极切;而‘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几句,等于一个长的pause。‘银瓶.....

水浆迸’两句,,又是突然的attack,声势雄壮”;礼仪上,他写道:“对客气的人,或是师长,或是老年人,说话时手要垂直,人要立直。使这种规矩成了习惯,一辈子都有好处”,道理上,他也写道:“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的解脱。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谈文学,能看穿诗韵和琴的联系;说礼仪,能教好基本的规矩;论道理,能说出起伏的实质,讲什么傅雷都最透最明。虽是远得很,教育始终不改变。傅雷不愧是当棒了老爸的!

这本书通翻最大地觉得父爱给予的帮助和教育,其次才是话题内容。就傅聪言,正因为傅雷长期不略地写信,努力成了这个更有道德有水平的艺术家;就个人而言,我也多同感,常更老爸谈谈又长知识长道德,真的不错。傅雷家书是父子爱的结晶,是不作广告的教育宝典。确实精彩!要回头写读后感时,我觉得很不容易。因为全书收录的这些家书,可谓篇篇精彩,字字珠玑,做笔记或任何总结概括都有可能损害这部经典之作。所以,在这里我只是记录一些一读该书后的重要印象,以及我所理解的作者所表达的重要思想。首先,从形式方面看,《家书》让我了解了什么是细致入微,无微不至,严谨认真……相信所有读过家书的读者对这些特点都深有感触吧。根据自己很少的经验,我觉得,之所以能够如此,很大程度因了书信这种表达、交流或写作方式。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有如此涉及广泛、自然舒畅的作品诞生。他不仅谈艺术学习,还谈生活、恋爱,谈做人,谈修养,甚至于儿子写错字,父亲也会“郑重其事”地指出并耐心分析、纠正。也正是这种方式而不是其他方式(如论文,译作),使得我们可以直截地清楚地感受到,著名文艺评论家、文学翻译家傅雷先生做人、做学问的细致、严谨、认真的态度和作风。如果说《傅雷家书》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或者经典的“教子篇”,那么,我想首先,而最具这种意义的应当是这种态度和作风。但绝不仅限于此,还有,傅雷先生由于自己的学识、思想而能将任何大事小事阐发出深刻但绝不艰涩的道理,从而给人以启发。当然,我不认为它仅仅是“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或者“教子篇”,对于像我这样并非艺术学徒(狭义)的读者,这些家书仍不失其伟大。书中处处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时时给人深刻的开导。其中贯穿始终,我以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关于做人、修养以及学问的关系实为一体的思想。在我看来,这就是重视和强调“一般修养”的重要。在其他信中,这种思想都有出现,比如关于去博物馆、去森林等建议,便是希望通过这些方式提高一般修养,而不是一味练琴、搞音乐。对我的启发则是,读书只是修养途径之一,另外还应有其他。即使读书,也不应仅限某某学科。一般修养的建立和提高即要求文学艺术,科学、哲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诸领域都需阅读。因为,人生或生活绝不像大学学科分类那么规范齐整。各领域都只是我们所生活的世界的一个侧面,要理解我们生活的世界以及我们自己,广泛阅读是有好处的。其实我早就受了毛泽东的影响而这么要求自己了。除此之外,其他比如,关于感情(激情)和理智的关系,应当以理智控制感情;常以星际或宇宙的视野看待人生的一切事物,因而明白人的局限性,等等,皆为真知灼见,无不闪耀着理性的灵光!以上便是一读《傅雷家书》后的一些感想。所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读后感只能记录我的一部分收获,更多的则写不出来,而是要融入身体。本来读书笔记、读后感之类就是手段而已,理解并践行其中的道理才是最后目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