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23-12-09 08:29:08
- 小编:QJ墨客
- 文件格式 DOC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言材料篇一
不妥之处请同志们批评指正。
“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总书记深情回顾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深刻揭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生动力,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磅礴力量,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文明悠久,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中,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结在一起,才有前途,才有希望。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同繁荣,是中华民族的立身之本、生命之依、力量之源。
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是维护国家统一的思想基础,是促进民族团结的必要条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根本方向,以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根本途径,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才能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汇聚起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就要紧紧依靠各族人民的力量。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中华文化之所以如此精彩纷呈、博大精深,就在于它兼收并蓄的包容特性。各族文化交相辉映,中华文化历久弥新,这是今天我们强大文化自信的根源。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在历史长河中,各民族共同熔铸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已深深融进了各族人民的血液和灵魂,成为推动中国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
***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重要论述,是对党的民族理论作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是做好新时代边疆地区民族工作的“纲”和“魂”。我们一定要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做好工作,持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夯实全区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维护北疆稳固的思想基础、政治基础,把“模范自治区”这个崇高荣誉珍惜好、维护好、呵护好。
学院认真贯彻落实***总书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把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习作为学院学习的重大政治任务,深入领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和核心要义。立足职能,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作为学生教育的重要内容,多维度、立体化扎实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让“五个认同”和“三个离不开”思想潜移默化到广大学生的一言一行中,努力做实做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充分发挥学校的自身优势,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到教学工作全过程各方面,把***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重要论述和党的民族理论政策作为教育培训重点,引导全校师生自觉践行“四个意识”“两个维护”。
作为学院的一员,我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以“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为总目标,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把民族团结作为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加强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学习以及民族团结教育,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创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氛围,推动形成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自觉维护国家最高利益和民族团结大局,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汗流在一起,情融在一起,画好最大“同心圆”,为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贡献力量。
回望历史,我国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奋斗历程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和非凡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展望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各民族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共同努力奋斗。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我们就能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
谢谢大家!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言材料篇二
讲话,是指说话;发言;谈话,或者指演说和普及性的著作体裁。这是自1980年以来,中央召开的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既在顶层设计上对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提出明确要求,又从西藏的实际出发,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阐释了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西藏工作的目标任务、方针政策和战略举措,为做好新时代西藏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下面我简单谈几点认识。一要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为着眼点。西藏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对国家统一和安全具有重大意义。西藏工作的特殊重要性、西藏社会的主要矛盾和特殊矛盾,决定了西藏工作的着眼点必须放到铸牢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上来,必须把实现社会局势的持续稳定、长期稳定、全面稳定作为硬任务,坚持依法治理、主动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相结合,紧紧依靠各族干部群众,谋长久之策、行固本之举,推进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和长治久安。我们要切实把思想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团结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上来,始终把民族团结作为西藏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进一步增强做好民族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一定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把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言材料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两天半以来,通过聆听报告、观看教育片、参加研讨,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和更加深刻的理解。下面,我仅对学院党委层面如何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出发,多次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中央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提出“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到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再到党的十九大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写入党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全党的共同意志和基本遵循。对学院党委而言,如何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完整纳入“三全育人”体系建设之中,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习近平同志关于民族工作重要论述的重大观点,是新时代开展民族工作的重要遵循,是促进民族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我们要通过开展理论学习中心组和党支部集中学习、举办全体教职工专题培训、讲授专题党课、组织主题活动等形式,围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总目标,以“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主题,以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根本途径,重点学习党的民族创新理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以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党的民族政策、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等,使全院师生充分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我们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本质要求,也是我们履行政治责任、担当历史使命的具体表现。所谓“立德树人”,就是要以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为核心,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提升综合素质上下功夫,着力培养具有“天下观的爱国者、有理想的奋斗者、有本领的实干者、有担当的开拓者和有德行的奉献者相统一基本特质”的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在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中,我们要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深刻领会“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的重大意义,把爱国作为立德树人的基调和人才成长的底色,把加强民族团结作为战略性、基础性、长远性工作来做,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增进广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认知、认同和归属。要积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与“一体”的辩证关系,强化国家认同,促进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引导学生牢固树立自己是中华民族一员的意识,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进一步增强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从而推动中华民族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大团结大进步。
当前,学院正在积极推进学校党委部署的“三全育人”工作改革,今后,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三全育人”工作改革紧密结合起来,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着力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夯实“十大育人”体系建设,全面构建“三全育人”思政大格局。
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不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努力培养“四有”好老师,建设一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要引导广大教师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不断提升政治素养,大力增进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更好地承担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职责,发挥促进民族团结的引路人作用。
要进一步提升课程思政的育人效应,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专业课教学之中,在学院现有的“课程思政”示范课中培育思政功能更加明显、特色更加鲜明的示范课程。广大教师应充分挖掘党的十九大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团结、“五个认同”等知识点,将有关民族政策、民族关系的现实案例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元素引入教学过程,有机融入课程教学活动和教育实践中,使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体验与认同。
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涵,大力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征文、竞赛、展览等方式,加大宣传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中国革命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等,打造以官网、官微等为主干的多元化网络育人集群,在润物无声的文化“滴灌”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继续打造特色品牌校园文化活动,使活动能够突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进一步深化文化认同、汇聚民族力量。
作为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的高校基层党组织,我们要肩负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使命担当,守正创新地做好意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建设等工作,全面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组织保障,切实提高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维护稳定、促进发展的能力,让每个基层党组织都成为团结一方、安定一方的战斗堡垒,让每一名党员都成为维护民族团结稳定、促进共同富裕的一面旗帜。
伟大祖国的56个兄弟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和睦相处,团结互助,用自己辛勤的劳动,共同开拓了祖国的大好山河,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我国少数民族生活的地区,不仅有美丽如画的自然风光,而且土地肥沃,气候宜人,物产丰富,还拥有珍贵的动植物资源、水力资源以及矿产资源等。
我国南方气候温和,少数民族的服饰多种多样。男子一般穿对襟上衣和裤子。妇女穿的飘逸轻盈,各有特色。如傣族的绸料筒裙,景颇族的毛织花裙,苗族、布依族和部分壮族妇女的百褶大筒裙,彝族的多层百褶裙,黎族姐妹的绣花衣裙等。
由于我国各少数民族居住地区的地理、气候条件不同,经济、生活方式也不同,他们的住房结构各具特点。在湿润多雨的南方少数民族地区,人们一般居住在干栏式楼房里。这种楼房分上下两层,所用材料以竹木为主。楼房上层用于圈养家禽、牲畜,放置农具或杂物。有些少数民族人民甚至完全用竹子做材料,建成别致的小竹楼。一栋栋造型独特的小竹楼,掩映在青青翠竹和香蕉,柚子树织成绿色帷幕中,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美丽极了!
不同少数民族,对大米的吃法也各有不同。南方的傣族、佤族、黎族等少数民族,喜欢把米装入竹筒放在火上烧烤,使米饭带着竹子的清香味。壮族、布依族群众喜欢吃五色糯米饭和糯米糍粑。朝鲜族群众习惯用糯米打成糯米糕食用。新疆的维吾尔、乌孜别克等民族,常把大米和羊肉、胡萝卜、洋葱,有的还加入葡萄干、木瓜等,炒焖成喷香可口的什锦饭,由于焖好的饭用洗净的手抓食,所以又叫“抓饭”。
在春暖花开或秋收季节,壮族群众喜欢开展抛绣球的活动。抛绣球是壮族男女相互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青年们在草坪或空地上竖起一根高十米的木杆,顶端钉一块木板,木板中心有些圆孔。男女各为一队,以抛出的绣球穿过木板上的圆孔为胜。也有在场中间搭歌棚,绣球抛不过棚或抛出界,或接不住对方抛过来的绣球,就要被罚唱歌,非常有趣。
少数民族也有许多风格各异的传统节日,如:火把节、泼水节、那达慕大会、开斋节、洛萨节等。其中泼水节是傣族、布朗族、德昂族、阿昌族等民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四月中旬举行,时间为三到五天。节日期间,人们身着盛装,互相泼水祝福,还举行划龙舟等活动。晚上灯火通明,人们点花灯,放烟花,纵情欢呼歌舞,洋溢着喜庆的气氛。
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人啊!
“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回顾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深刻揭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生动力,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磅礴力量,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文明悠久,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中,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结在一起,才有前途,才有希望。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同繁荣,是中华民族的立身之本、生命之依、力量之源。
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是维护国家统一的思想基础,是促进民族团结的必要条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根本方向,以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根本途径,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才能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汇聚起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就要紧紧依靠各族人民的力量。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中华文化之所以如此精彩纷呈、博大精深,就在于它兼收并蓄的包容特性。各族文化交相辉映,中华文化历久弥新,这是今天我们强大文化自信的根源。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在历史长河中,各民族共同熔铸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已深深融进了各族人民的血液和灵魂,成为推动中国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重要论述,是对党的民族理论作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是做好新时代边疆地区民族工作的“纲”和“魂”。我们一定要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做好工作,持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夯实全区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维护北疆稳固的思想基础、政治基础,把“模范自治区”这个崇高荣誉珍惜好、维护好、呵护好。
学院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把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习作为学院学习的重大政治任务,深入领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和核心要义。立足职能,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作为学生教育的重要内容,多维度、立体化扎实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让“五个认同”和“三个离不开”思想潜移默化到广大学生的一言一行中,努力做实做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充分发挥学校的自身优势,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到教学工作全过程各方面,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重要论述和党的民族理论政策作为教育培训重点,引导全校师生自觉践行“四个意识”“两个维护”。
作为学院的一员,我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以“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为总目标,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把民族团结作为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加强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学习以及民族团结教育,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创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氛围,推动形成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自觉维护国家最高利益和民族团结大局,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汗流在一起,情融在一起,画好最大“同心圆”,为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贡献力量。
回望历史,我国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奋斗历程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和非凡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展望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各民族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共同努力奋斗。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我们就能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
谢谢大家!
说起民族团结,生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我对它的感受异常深刻。可以说,在我的生活中,民族团结之花处处都在开放。
民族团结在我们祖国有着非同寻常的重要性。人们常说: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而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我就举个例子吧:我们学校有很多的少数民族同学,由于他们汉语基础较差,经常把汉语倒过来说。
在学习中,经常遇见不懂的题和语文书中的词句。或者不理解题目的要求,在作业中常常出现文不对题、词不达意的情况。这时就需要我们汉族同学来帮忙了。各种习题汉族同学都会热心解答,让少数民族同学能渐渐熟悉汉语、理解汉语。使这些少数民族同学能够准确流利地使用汉语,学习成绩提高很快。
啊,少数民族真是离不开汉族。假如你对音乐和舞蹈感兴趣,不妨让我们学校的少数民族朋友们来教教你吧:像冬不拉、民族舞等很多种民族乐器和舞蹈,每一种都蕴含着浓厚的民族特色,那可真美啊,我们真象一个大家庭啊!
俗话说“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这句话正点明了我们中华民族五十六个民族团结又友爱。只有我们心心相连、手手相牵,五十六个民族才会融为一个直正的大家庭,如果我们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创和谐,我们一定能建设好我们的祖国。
在我的心底里,隐藏着一个梦,那是一个美好的中国梦,那个梦聚集着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的希望!承载着十三亿颗中国心!我愿:五十六个民族永远团结在一起,在中国这个大家庭里,如兄弟姐妹永不分离!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56个民族是一个巨大的团体。只要全民族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只要我们56个民族紧紧相依,就没有什么艰难险阻不能克服,就没有什么梦想不能实现。历史一再表明,民族团结和睦,国家就繁荣发达;民族内乱分裂,国家就衰败落后。洪涝灾害冲不垮万众一心的中华儿女,地震垮塌压不垮万众一心的中华儿女,狂风怒号也吹不倒万众一心的中华儿女。
“今天,我们都是汶川人!”六年前,这句话成为全体中国人共同的心声。在玉树大地震后,不分地域,不分民族,中华儿女再次奏响心手相连、众志成城的心曲:“今天,我们都是玉树人!”邻近的西藏,抽调拉萨、林芝、昌都的公安消防官兵,在第一时间分头向玉树挺进。昌都消防官兵成为最早进入灾区一线的外地救援队伍。18日上午,记者在玉树抗震救灾指挥中心,见到了志愿者赵成才和29位战友,组成“老兵联盟”,以最快的速度赶到了玉树。哪里有任务,他们就出现在哪里,记者这几天已在好几个不同的场合见到过这些忙碌的“老兵”。赵成才告诉记者,“老兵联盟”是个典型的多民族组织:成员有汉族、藏族、回族、蒙古族,“在这儿,我们都属于中华民族,我们都是一家人。”
民族团结一家亲,这个梦想已经不遥远了,它触手可及。我们要共同努力,让五十六个兄弟姐妹的笑声洒满每一个人的心中,洒满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洒满华夏大地!让民族之花,开满新疆,开满祖国妈妈的心田!
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丰富党员政治生活关键之举,通过此次专题研讨活动,让我受益匪浅,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我更加深刻体会到“筑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的重要性,我会把学习到的有关内容结合到平日的工作当中,武装头脑,认真工作,并全力的带动身边同事家人朋友们共建美好家园。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内蒙古大兴安岭林业的发展情况,在党中央的坚强有力领导下,各族人民努力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强、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生态良好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林业。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林区的文化教育事业迈上了快车道,职工的生活越加丰富,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到职工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从文化产业迅速发展,到文艺创作成果丰硕。林区文化事业发展成就巨大,多层面满足了职工的精神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文化认同,就要把牢正确的方向,创新方式方法;要增强各族人民的文化自豪感,将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融入对整个中华文化热爱之中,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心灵深处,就是长远之策、固本之举。
“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一样紧抱在一起”做好一名党员的工作,增进文化认同,各族人民就能抱得更紧,更能凝心聚力,进而激发出更深沉而持久的爱国之情,共创繁荣而灿烂的中华文化,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此过程中的强化也必将提升中华文化的魅力,增进中华民族的大团结,让我们在复兴路上走的更自信而坚实。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言材料篇三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好!
我
演讲。
的题目是《盛开的民族团结之花》。蔚蓝的天空,因为有了白云的点缀,才不会寂寞;宽广的大地,因为有了万物的装点,才显得生机盎然。一个家庭,一个单位,乃至整个国家,只有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共同发展,才能构建永久的和谐。
党中央正在绘就一幅支持新疆跨越式发展的宏伟蓝图,内地众多兄弟省份纷纷来疆接洽援疆事宜。中央的关怀、兄弟省份的支持不是春风胜似春风,吹绿了新疆各族人民心底的希望、吹开了新疆各族人民心底的最美的花儿。这是一朵民族团结的花儿,这是一朵幸福的花儿,就像天山上盛开的雪莲花,迎风摇曳、尽情绽放。
在这个民族大家庭中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先进人物和事迹,如:阿里木,一个外出务工、靠卖羊肉串为生的普通的维吾尔族人,正凭着9年执著于不普通的事感动着贵州、感动着新疆、感动着中国。八年来,阿里木把主要靠卖羊肉串攒下的10多万元,全部捐赠资助了上百名贫困学生。人们亲切地称他为:烤羊肉串的“慈善家”。
吾斯满·买明,新疆大学吉木萨尔籍学生。乌鲁木齐“7。5”事件发生以后,全班同学都非常恐慌,想回家又不敢回,吾斯满不顾个人安危,护送内地13名汉族同学安全离校踏上返家的列车,将家在疆内的20余名同学安全送至长途车站。吾斯满冒着生命危险维护民族团结之情,谱写了一曲民族团结的赞歌。
这些事迹已经深深地烙在了在各族人民的心中,在全国营造出人人求团结、处处讲团结、事事谋团结的浓厚氛围,民族团结之花在这里纵情怒放。
在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中民族团结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各族人民之间的关心和爱护是天经地义的,我们在工作和学习的征途上同甘共苦换来的情义比山高,比水长,比生命还珍贵。我们要用自己的真情和行动浇灌一朵朵民族团结之花,让民族团结之花开得像火一样红。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言材料篇四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国无魂不立,族无魂不聚。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大家前来参考查阅!
说起民族团结,生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我对它的感受异常深刻。可以说,在我的生活中,民族团结之花处处都在开放。
民族团结在我们祖国有着非同寻常的重要性。人们常说: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而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我就举个例子吧:我们学校有很多的少数民族同学,由于他们汉语基础较差,经常把汉语倒过来说。
在学习中,经常遇见不懂的题和语文书中的词句。或者不理解题目的要求,在作业中常常出现文不对题、词不达意的情况。这时就需要我们汉族同学来帮忙了。各种习题汉族同学都会热心解答,让少数民族同学能渐渐熟悉汉语、理解汉语。使这些少数民族同学能够准确流利地使用汉语,学习成绩提高很快。
啊,少数民族真是离不开汉族。假如你对音乐和舞蹈感兴趣,不妨让我们学校的少数民族朋友们来教教你吧:像冬不拉、民族舞等很多种民族乐器和舞蹈,每一种都蕴含着浓厚的民族特色,那可真美啊,我们真象一个大家庭啊!
俗话说“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这句话正点明了我们中华民族五十六个民族团结又友爱。只有我们心心相连、手手相牵,五十六个民族才会融为一个直正的大家庭,如果我们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创和谐,我们一定能建设好我们的祖国。
民族融合一直都是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的鲜明特征。在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有四个主要的时期,分别是春秋战国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宋辽金元时期和清代。在中国近代史上,一八四零年鸦片战争爆发以来,中国各民族都面临着为实现民族解放而奋斗的共同任务和使命。在长期抵御外来侵略的斗争中,各个民族之间建立的患难与共的关系和深厚的友情,也意识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重要性。
新中国成立之后,党中央根据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人口分布状况,制定了民族区域自制制度。这项制度是从中国国情出发,体现了国家尊重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力,也体现了国家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共同发展的原则。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稳步发展成就瞩目,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面貌焕然一新,人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为了进一步改变民族地区的落后状况,全国打响了脱贫攻坚战,二零二零年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小康,一个民族也不能少!”这句话表明,缩小各民族之间的发展差距,实现共同繁荣,共享发展成果,才是真正的“全面小康”。
一部中国历史,就是一部民族团结、融合发展、共荣共存的历史。在中国,“各民族就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中华民族是一个共同体。
而在美国,持续发酵的“乔治·弗洛伊德”事件暴露出西方国家存在严重的种族歧视问题。其实,西方种族歧视问题由来已久。西方国家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一直推行暴力、血腥的殖民主义政策。西方的殖民主义史是人类的一部黑历史。殖民主义是西方种族歧视问题的根源所在。在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一些西方国家,因为社会制度、贫富分化等原因,导致有色人种和少数族裔受到不公正待遇。现在不少西方国家的民众为了表达对弗洛伊德死亡事件的不满,正在举行大规模的示威游行。
相比之下,中国各族人民和谐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才有了今天中国的繁荣昌盛。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珍惜来之不易的美好局面,继续为维护民族发展和实现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愿世界少一些战争和不公平,多一些和谐与平等!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中国历史文化和世界民族发展规律作出的重大论断,是我们党对民族工作认识的一次历史性飞跃,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鲜明主线。2021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通过党史学习教育,在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维护各民族大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重大问题上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和工作水平。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大家只有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才能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民族团结进步之花才能长盛不衰。下面,结合专题学习,谈几点认识和体会。
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就是要深刻理解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中华民族与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接在一起,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才有前途,才有希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才能打得更牢。
从我们内蒙古来看,各民族发展同样也是这么走过来的,自古以来就有匈奴、乌桓、鲜卑、突厥、回纥、契丹、蒙古、女人真、汉等民族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到蒙恬将军北筑长城,从汉武帝开疆扩土到昭君出塞、胡汉和亲,从北朝连年混战到北魏孝文帝入主中原推行民族融合,从辽宋南北对峙到忽必烈建立元朝,从明末清初“旅蒙商”北上探路到清朝蒙古族土尔扈特部落万里东归……徜徉在历史长河,不同时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不绝书。拨开历史的层层帷幕,可以清晰地发现:交往交流、互融互通始终是内蒙古这片土地上各民族发展前行的主旋律。在这片土地上,各民族历经迁徙、贸易、婚嫁,以及碰撞、冲突甚至兵戎相见,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同顶一片天,同耕一块田,同饮一河水,共生互补。在这片土地上,各民族文化相互借鉴、互动融通,语言相互学习、彼此影响,习俗彼此接纳、相互尊重,造就了文化的博大精深,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进步。多元一体的文化融合,成为各民族亲近与交融的强大精神纽带。在这片土地上,各民族之间很早就形成了密切广泛、互补互济的经济联系,草原丝路、边塞互市无论是一统还是割据,经济的天然联系都不曾中断。这种相互需求、难以割舍的生活联系,为民族关系的日益密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这片土地上,各民族对中国和中华民族深刻认同。特别是1840年以来,救亡图存、保家卫国的共同使命使各民族同仇敌忾、共御外侮,投身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革命洪流,血流到了一起,心聚在了一起,连接成生死相依、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历史比任何滔滔雄辩更能呈现真相、留下启示。从多元到一体,由自在到自觉,千百年历史发展中的无数事实表明:让各族人民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我们共同创造的美好家园,是我们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是我们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是我们共同坚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民族工作成功的根本保证,也是各民族大团结的根本保证。没有坚强有力的政治领导,一个多民族国家要实现团结统一是不可想象的。”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自然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心骨。回顾历史可知,党的一百年,就是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一百年;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一部带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的历史。实践充分证明,只有牢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团结各民族、解放各民族、振兴各民族,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空前的大团结。只要牢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任何势力任何人能够撼动我国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破坏我国各民族大团结的良好政治局面,削弱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民族工作面临着一系列新情况、新挑战、新任务,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
一要保持政治定力。把党的领导贯穿到做好民族工作的全过程、体现到加强民族团结的各方面,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确保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始终沿着正确轨道向前推进。
二要强化理论武装。全面深入系统地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深刻把握精神实质、核心要义,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善于从政治高度看待、认识和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
三要从光辉历史汲取前行力量。“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引导支部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宗教观,自觉践行守望相助理念,常态化、长效化抓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让共同体意识在党员干部群众心中牢牢扎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搞好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五个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前提,没有“五个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把增进“五个认同”作为重要抓手,不断夯实思想之基。
一要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爱国表现为维护国家主权、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尊重民族历史文化、骨肉同胞相惜等真挚情感的流露。因为爱自己的祖国,56个民族始终并肩捍卫着祖国统一,把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作为各民族最高利益。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我们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古圣先贤的思想,体现了仁人志士的夙愿,体现了革命先烈的理想,也寄托着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就要深刻认识我们伟大祖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祖国,共同捍卫了祖国统一。要时刻胸怀祖国,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旗帜鲜明地维护国家利益和祖国尊严,坚决同一切分裂祖国行为作斗争。要爱岗敬业、自强不息、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实现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同频共振,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功立业。
二要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各民族共同开拓了辽阔的疆域、共同书写了悠久的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精神。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就是要深刻理解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中华民族与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接在一起,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才有前途,才有希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才能打得更牢。
三要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文化认同问题解决了,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就会巩固。中华文化认同是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纽带,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长远性和根本性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正确认识中华文化认同和本民族文化认同是并育而不相悖的关系,中华文化如此精彩纷呈、博大精深,源于其兼收并蓄的包容特性,各族文化交相辉映,中华文化历久弥新,铸就了今天我们强大文化自信的根源。要以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为着力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四要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坚持中国共产党这一坚强领导核心,是中华民族的命运所系。民族工作能不能做好,最根本的一条是党的领导是不是坚强有力。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民族工作成功的根本保证,也是各民族大团结的根本保证。只要我们牢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任何人任何政治势力可以挑拨我们的民族关系,我们的民族团结统一在政治上就有充分保障。实践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凝聚各民族、发展各民族、繁荣各民族。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就要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切实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把各族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加强民族团结的全过程和各方面,确保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始终沿着正确轨道向前推进。
五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这是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伟大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觉而坚定地以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为理论和实践的根本指导思想,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是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总结,历经党和人民长期实践的反复检验,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中国鲜活而极具生命力的具体实践形态,具有历史必然性和科学真理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已然成为当代中国的根本政治标识和现今各族人民的最大共识。
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就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信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国内外形势,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守正创新、接续奋斗,从世界历史的高度,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辉煌的篇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各民族手挽手、肩并肩,共同努力奋斗。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团结一心、开拓进取,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圆伟大中国梦做出积极贡献。
民族融合一直都是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的鲜明特征。在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有四个主要的时期,分别是春秋战国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宋辽金元时期和清代。在中国近代史上,一八四零年鸦片战争爆发以来,中国各民族都面临着为实现民族解放而奋斗的共同任务和使命。在长期抵御外来侵略的斗争中,各个民族之间建立的患难与共的关系和深厚的友情,也意识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重要性。
新中国成立之后,党中央根据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人口分布状况,制定了民族区域自制制度。这项制度是从中国国情出发,体现了国家尊重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力,也体现了国家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共同发展的原则。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稳步发展成就瞩目,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面貌焕然一新,人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为了进一步改变民族地区的落后状况,全国打响了脱贫攻坚战,二零二零年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小康,一个民族也不能少!”这句话表明,缩小各民族之间的发展差距,实现共同繁荣,共享发展成果,才是真正的“全面小康”。
一部中国历史,就是一部民族团结、融合发展、共荣共存的历史。在中国,“各民族就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中华民族是一个共同体。
而在美国,持续发酵的“乔治·弗洛伊德”事件暴露出西方国家存在严重的种族歧视问题。其实,西方种族歧视问题由来已久。西方国家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一直推行暴力、血腥的殖民主义政策。西方的殖民主义史是人类的一部黑历史。殖民主义是西方种族歧视问题的根源所在。在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一些西方国家,因为社会制度、贫富分化等原因,导致有色人种和少数族裔受到不公正待遇。现在不少西方国家的民众为了表达对弗洛伊德死亡事件的不满,正在举行大规模的示威游行。
相比之下,中国各族人民和谐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才有了今天中国的繁荣昌盛。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珍惜来之不易的美好局面,继续为维护民族发展和实现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愿世界少一些暴乱和不公平,多一些和谐与平等!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党员干部要重点学习、领会、贯彻的一项重要任务。要从思想认识、意识形态、工作推动等方面抓好工作落实。结合学习情况,谈几方面的认识。
推广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各民族交往交流的必要条件。学好用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有利于促进民族经济快速发展,有利于促进各民族广泛参与到政治生活中,有利于促进各民族文化繁荣发展,更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同志更好地融入社会、更好的发展自我。我局的少数民族干部均在使用汉语、说汉语,工作都很出色,独当一面,个人发展空间得到了很大提升。学好用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各民族人民才能共同发展,共同迈向现代化。
我区是国家模范自治区,但在推广使用国家统编教材方面出了问题,这也警醒我们,需要我们每个人认真思考,做好民族工作,不是简单地对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传统文化等方面简单的认同接纳,我们必须坚持“五个认同”,要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要贯彻好党的民族政策,要践行守望相助理念,才能做好民族工作,才能切实维护好模范自治区荣誉。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盟创建工作是当前全盟上下的重要工作,各部门各级党员干部要立足岗位、立足本职、献计出力。一是立足岗位实际,按盟委决策部署,开展好我局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创建工作。二是团结带领各族党员干部凝心聚力谋发展,为全盟统计事业做贡献。三是学习贯彻好民族政策,宣传好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尊重差异,增进一体。
说起民族团结,生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我对它的感受异常深刻。可以说,在我的生活中,民族团结之花处处都在开放。
民族团结在我们祖国有着非同寻常的重要性。人们常说: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而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我就举个例子吧:我们学校有很多的少数民族同学,由于他们汉语基础较差,经常把汉语倒过来说。
在学习中,经常遇见不懂的题和语文书中的词句。或者不理解题目的要求,在作业中常常出现文不对题、词不达意的情况。这时就需要我们汉族同学来帮忙了。各种习题汉族同学都会热心解答,让少数民族同学能渐渐熟悉汉语、理解汉语。使这些少数民族同学能够准确流利地使用汉语,学习成绩提高很快。
啊,少数民族真是离不开汉族。假如你对音乐和舞蹈感兴趣,不妨让我们学校的少数民族朋友们来教教你吧:像冬不拉、民族舞等很多种民族乐器和舞蹈,每一种都蕴含着浓厚的民族特色,那可真美啊,我们真象一个大家庭啊!
俗话说“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这句话正点明了我们中华民族五十六个民族团结又友爱。只有我们心心相连、手手相牵,五十六个民族才会融为一个直正的大家庭,如果我们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创和谐,我们一定能建设好我们的祖国。
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丰富党员政治生活关键之举,通过此次专题研讨活动,让我受益匪浅,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我更加深刻体会到“筑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的重要性,我会把学习到的有关内容结合到平日的工作当中,武装头脑,认真工作,并全力的带动身边同事家人朋友们共建美好家园。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内蒙古大兴安岭林业的发展情况,在党中央的坚强有力领导下,各族人民努力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强、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生态良好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林业。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林区的文化教育事业迈上了快车道,职工的生活越加丰富,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到职工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从文化产业迅速发展,到文艺创作成果丰硕。林区文化事业发展成就巨大,多层面满足了职工的精神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文化认同,就要把牢正确的方向,创新方式方法;要增强各族人民的文化自豪感,将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融入对整个中华文化热爱之中,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心灵深处,就是长远之策、固本之举。
“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一样紧抱在一起”做好一名党员的工作,增进文化认同,各族人民就能抱得更紧,更能凝心聚力,进而激发出更深沉而持久的爱国之情,共创繁荣而灿烂的中华文化,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此过程中的强化也必将提升中华文化的魅力,增进中华民族的大团结,让我们在复兴路上走的更自信而坚实。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自秦朝统一六国以来,设立三公九卿制度管理国家,九卿之中的“典客”就是专门掌管民族事务的职位。历朝历代一直都非常重视民族问题,因为对于多民族国家来说,民族团结是一个关系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纵观历史,凡是国力强盛、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时期,无一不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消除了民族歧视,制定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制度,各民族无论人口多寡,一律平等,这些奠定了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基础。20-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的确,各民族只有亲如一家,情同手足,只有齐心协力,团结发展,才能汇聚强大力量,才能共创民族辉煌,共圆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如今在全面小康路上,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路上,一个民族都不能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在抗洪抢险救灾中,在汶川地震、玉树地震救援中,在打赢脱贫攻坚战、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处处展示着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力量。
心相通,则情相融;志相同,则力相聚。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在历史波澜的沉浮跌宕中之所以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就在于各民族有着共同的价值追求和精神依托;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焕发出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就在于各民族不断地交往、交流、交融,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如今,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站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上,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尤其是对于党中央关于推进双语教学改革的重大决策,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必须站在政治的、全局的、战略的高度去认识。
身为教师,身为领导干部,必须要做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给广大师生上好思政课,积极引导广大师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共同促进祖国繁荣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积极贡献力量。
6月2日分公司党委利用召开党史教育学习班的机会,邀请***市党校党史教研室的陈*燕教授为分公司全体党员领导干部开展了主题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宣讲,作为从小生活在内蒙古的我们,对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工作的主线”有着深刻的体会和明确的思想。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始终保持“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生动局面,是保证各族人民共享中华民族新的光荣与梦想的思想基础,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力量源泉。各族人民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绘就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共同书写了悠久的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精神,汇聚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内蒙古作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第一个省级自治区、模范自治区,所有工作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具体实践。从这个意义上讲,内蒙古所有工作都应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五个认同”,形成“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国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各族人民拧成一股绳、团结如一人,是实现这一伟大目标的根本保证。这就需要全区各族干部群众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始终把党和国家放在心中,始终把国家利益和中华民族的利益作为最高利益,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领域,在工作谋划、推进、落实的全过程,在工作学习生活的各方面,都要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万众一心朝着伟大目标奋勇前进。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的必然要求。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经济全球化出现逆流,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敌对势力对我干扰渗透破坏力度加大,民族问题和边疆民族地区成为他们阻挠、遏制中国发展崛起的重点,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尖锐复杂。全区各族干部群众要清醒认识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对内蒙古各族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性,始终把维护伟大祖国统一、中华民族团结作为最高利益和基本前提,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风雨同舟,和衷共济,应对一切风险挑战。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开启建设现代化内蒙古新征程的必然要求。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同繁荣,是中华民族的立身之本、生命之依、力量之源。当前,我们正站在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的历史起点上。进入新发展阶段,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将更加频繁。这就要求所有工作都要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连结更加紧密的命运共同体,携手开启新征程、奋斗新时代、开创新局面。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满足各族群众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让大家庭中每一个成员都过上好日子,是我们党的宗旨和初心。要过上好日子,就必须团结起来。没有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就没有中华民族的大发展;没有中华民族的大发展,就没有各族人民的幸福生活。只要各民族手挽手、肩并肩,共同努力奋斗,各族人民的日子就一定会越来越红火,就一定能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
语言相通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前提和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语言相通是人与人相通的重要环节。语言不通就难以沟通,不沟通就难以形成认同。”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文种的国家,大多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各地又有不同的方言。如果各讲各的,谁也听不懂,就难以形成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无从谈起。只有语言相通才能相互沟通、相互理解,形成高度认同,凝聚起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普通话和规范汉字是宪法、法律规定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中国人,不论哪个民族、哪个地区的,都必须学好用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这既是宪法法律赋予的责任,也是每个公民国家意识和热爱祖国的具体体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
内蒙古作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必须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主线,坚决维护边疆稳定和民族团结。团结就是力量,团结铸就辉煌。新时代新征程,前进路上并不平坦,甚至布满荆棘,唯有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各项工作,促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才能创造美好未来;唯有不断巩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汗往一处流”的良好氛围,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才能披荆斩棘、乘风破浪。千年潮未落,风起再扬帆。以梦想为岸、以团结作帆、以奋斗划桨,2500多万各族儿女勠力同心,向着更加光辉的未来启航。
民族融合一直都是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的鲜明特征。在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有四个主要的时期,分别是春秋战国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宋辽金元时期和清代。在中国近代史上,一八四零年鸦片战争爆发以来,中国各民族都面临着为实现民族解放而奋斗的共同任务和使命。在长期抵御外来侵略的斗争中,各个民族之间建立的患难与共的关系和深厚的友情,也意识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重要性。
新中国成立之后,党中央根据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人口分布状况,制定了民族区域自制制度。这项制度是从中国国情出发,体现了国家尊重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力,也体现了国家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共同发展的原则。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稳步发展成就瞩目,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面貌焕然一新,人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为了进一步改变民族地区的落后状况,全国打响了脱贫攻坚战,二零二零年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小康,一个民族也不能少!”这句话表明,缩小各民族之间的发展差距,实现共同繁荣,共享发展成果,才是真正的“全面小康”。
一部中国历史,就是一部民族团结、融合发展、共荣共存的历史。在中国,“各民族就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中华民族是一个共同体。
而在美国,持续发酵的“乔治·弗洛伊德”事件暴露出西方国家存在严重的种族歧视问题。其实,西方种族歧视问题由来已久。西方国家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一直推行暴力、血腥的殖民主义政策。西方的殖民主义史是人类的一部黑历史。殖民主义是西方种族歧视问题的根源所在。在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一些西方国家,因为社会制度、贫富分化等原因,导致有色人种和少数族裔受到不公正待遇。现在不少西方国家的民众为了表达对弗洛伊德死亡事件的不满,正在举行大规模的示威游行。
相比之下,中国各族人民和谐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才有了今天中国的繁荣昌盛。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珍惜来之不易的美好局面,继续为维护民族发展和实现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愿世界少一些暴乱和不公平,多一些和谐与平等!
新疆位于祖国西北边陲,面积166万平方公里,占中国国土总面积的六分之一,是中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新疆地处亚欧大陆腹地,陆地边境线5600多公里,周边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巴基斯坦、蒙古、印度、阿富汗等八个国家接壤,在历史上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现在又成为第二座“亚欧大陆桥”的必经之地,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新疆,古称西域,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公元前60年,西汉中央政权设立西域都护府,新疆正式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省。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1955年10月1日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新疆现有15个地、州、市,88个县(市),其中33个为边境县(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新疆的重要组成部分,有174个团场。截止__年底,新疆人口为1963.11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约占60.5%。新疆共有47个民族成份,其中世居民族有13个。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从新疆多民族的实际出发,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符合国情的`民族、宗教政策,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各族人民真正当家作主的权力。目前,全区有5个民族自治州,6个民族自治县,42个民族乡。国家非常重视新疆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选拔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由解放初期的3000余人发展到现在的34.8万人,占全区干部总数的51.8%,一大批优秀的少数民族干部、管理人才和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活跃在政府机构以及经济、教育、科技等各个领域。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和风俗习惯得到充分尊重,少数民族的教育、文化事业有了很大发展。目前,在新疆各类教育中均有多种少数民族语言的教学。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一直在新疆认真贯彻执行。宗教人士、宗教场所和群众正常的宗教活动受到尊重和保护。目前,全区有清真寺23000多个,充分满足了信教群众的需要。
自1983年以来,我们新疆已连续26年在全区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早已深入人心。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民族关系越来越巩固。盼发展、求团结、思稳定已成为新疆各族人民共同愿望和共同追求。近年来,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认真贯彻中央关于维护新疆稳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严厉打击民族分裂主义骨干分子、暴力恐怖犯罪分子和宗教极端势力,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保持了我区的社会政治大局稳定。
展望未来,新疆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难得的机遇和美好的前景。我们将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新疆的各项事业的发展,国务院在__年专门发了加快新疆经济建设发展的32号文件,为今后新疆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今后,我们将坚持以思想为指导,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大力推进优势资源转化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技兴新和人才强区战略,加大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力度,促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集中精力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加快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保持社会政治大局稳定,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新疆的长治久安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进步。
新疆是祖国西部的一块正在开发的宝地,发展前景广阔。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新疆各族人民将在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在各兄弟省区市的支持下,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励精图治,锐意进取,努力把新疆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言材料篇五
演讲稿由与会人员提前准备,以便在会议或重要活动中表达自己的观点、意见或汇报自己的思想工作。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自秦朝统一六国以来,设立三公九卿制度管理国家,九卿之中的“典客”就是专门掌管民族事务的职位。历朝历代一直都非常重视民族问题,因为对于多民族国家来说,民族团结是一个关系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纵观历史,凡是国力强盛、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时期,无一不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消除了民族歧视,制定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制度,各民族无论人口多寡,一律平等,这些奠定了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基础。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的确,各民族只有亲如一家,情同手足,只有齐心协力,团结发展,才能汇聚强大力量,才能共创民族辉煌,共圆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如今在全面小康路上,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路上,一个民族都不能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在抗洪抢险救灾中,在汶川地震、玉树地震救援中,在打赢脱贫攻坚战、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处处展示着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力量。
心相通,则情相融;志相同,则力相聚。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在历史波澜的沉浮跌宕中之所以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就在于各民族有着共同的价值追求和精神依托;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焕发出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就在于各民族不断地交往、交流、交融,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如今,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站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上,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尤其是对于党中央关于推进双语教学改革的重大决策,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必须站在政治的、全局的、战略的高度去认识。
身为教师,身为领导干部,必须要做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给广大师生上好思政课,积极引导广大师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共同促进祖国繁荣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积极贡献力量。
民族团结是社会稳定的重要政治基础,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之福,祖国分裂、民族冲突是各族人民之祸,加强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三心合一心,黄土变成金”。
团结是力量,团结是财富,团结是生产力,团结是国家发展进步的基础。“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使数万同胞遇难、数百万人痛失家园,灾区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发展蒙受巨大损失。地震天不塌,大灾有大爱。
地震发生后,全国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传播着血浓于水的中华民族骨肉亲情、民族大义、文化大同、无疆大爱,全国各族人民充分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爱国主义精神,纷纷伸出援助之手。这是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成果,是党富民强国大政方针的生动写照,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团结一心、风雨同舟的强大力量。
高举维护国家统一、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法律尊严、维护民族团结的旗帜,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珍爱民族团结,像保护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民族团结,自觉扞卫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扞卫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严厉打击民族分裂主义,坚决粉碎境内外敌对势力的分裂破坏图谋。
没有民族的和睦相处,就没有社会的安定团结;没有社会的安定团结,就没有国家的繁荣发展;没有国家的繁荣发展,就没有各民族的兴旺昌盛。只有各兄弟民族手挽手、心连心,团结一致,才能众志成城,抵抗自然灾害,应对金融危机,在风云突变的国际局势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丰富党员政治生活关键之举,通过此次专题研讨活动,让我受益匪浅,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我更加深刻体会到“筑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的重要性,我会把学习到的有关内容结合到平日的工作当中,武装头脑,认真工作,并全力的带动身边同事家人朋友们共建美好家园。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内蒙古大兴安岭林业的发展情况,在党中央的坚强有力领导下,各族人民努力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强、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生态良好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林业。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林区的文化教育事业迈上了快车道,职工的生活越加丰富,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到职工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从文化产业迅速发展,到文艺创作成果丰硕。林区文化事业发展成就巨大,多层面满足了职工的精神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文化认同,就要把牢正确的方向,创新方式方法;要增强各族人民的文化自豪感,将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融入对整个中华文化热爱之中,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心灵深处,就是长远之策、固本之举。
“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一样紧抱在一起”做好一名党员的工作,增进文化认同,各族人民就能抱得更紧,更能凝心聚力,进而激发出更深沉而持久的爱国之情,共创繁荣而灿烂的中华文化,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此过程中的强化也必将提升中华文化的魅力,增进中华民族的大团结,让我们在复兴路上走的更自信而坚实。
伟大祖国的56个兄弟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和睦相处,团结互助,用自己辛勤的劳动,共同开拓了祖国的大好山河,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我国少数民族生活的地区,不仅有美丽如画的自然风光,而且土地肥沃,气候宜人,物产丰富,还拥有珍贵的动植物资源、水力资源以及矿产资源等。
我国南方气候温和,少数民族的服饰多种多样。男子一般穿对襟上衣和裤子。妇女穿的飘逸轻盈,各有特色。如傣族的绸料筒裙,景颇族的毛织花裙,苗族、布依族和部分壮族妇女的百褶大筒裙,彝族的多层百褶裙,黎族姐妹的绣花衣裙等。
由于我国各少数民族居住地区的地理、气候条件不同,经济、生活方式也不同,他们的住房结构各具特点。在湿润多雨的南方少数民族地区,人们一般居住在干栏式楼房里。这种楼房分上下两层,所用材料以竹木为主。楼房上层用于圈养家禽、牲畜,放置农具或杂物。有些少数民族人民甚至完全用竹子做材料,建成别致的小竹楼。一栋栋造型独特的小竹楼,掩映在青青翠竹和香蕉,柚子树织成绿色帷幕中,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美丽极了!
不同少数民族,对大米的吃法也各有不同。南方的傣族、佤族、黎族等少数民族,喜欢把米装入竹筒放在火上烧烤,使米饭带着竹子的清香味。壮族、布依族群众喜欢吃五色糯米饭和糯米糍粑。朝鲜族群众习惯用糯米打成糯米糕食用。新疆的维吾尔、乌孜别克等民族,常把大米和羊肉、胡萝卜、洋葱,有的还加入葡萄干、木瓜等,炒焖成喷香可口的什锦饭,由于焖好的饭用洗净的手抓食,所以又叫“抓饭”。
在春暖花开或秋收季节,壮族群众喜欢开展抛绣球的活动。抛绣球是壮族男女相互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青年们在草坪或空地上竖起一根高十米的木杆,顶端钉一块木板,木板中心有些圆孔。男女各为一队,以抛出的绣球穿过木板上的圆孔为胜。也有在场中间搭歌棚,绣球抛不过棚或抛出界,或接不住对方抛过来的绣球,就要被罚唱歌,非常有趣。
少数民族也有许多风格各异的传统节日,如:火把节、泼水节、那达慕大会、开斋节、洛萨节等。其中泼水节是傣族、布朗族、德昂族、阿昌族等民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四月中旬举行,时间为三到五天。节日期间,人们身着盛装,互相泼水祝福,还举行划龙舟等活动。晚上灯火通明,人们点花灯,放烟花,纵情欢呼歌舞,洋溢着喜庆的气氛。
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人啊!
根据会议安排,下面我谈谈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识,与大家共同交流探讨,如有不妥之处,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中华民族是守望相助的大家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践行守望相助理念都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奠定稳固的心理认同。我们要深入践行守望相助理念,不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各项基础。
首先,要充分认识守望相助理念的时代价值,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基础。
守望相助理念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守望相助,体现的是民族传统中的德性追求,展现的是天下大同的道义境界。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并充分利用和挖掘其内在价值,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早在2009年8月考察内蒙古时,习近平总书记就结合内蒙古实际,首次对守望相助的内涵进行了全新阐释,希望内蒙古各族干部群众守望相助。守,就是守好家门,守好祖国边疆,守好内蒙古少数民族美好的精神家园;望,就是登高望远,规划事业、谋求发展要跳出当地、跳出自然条件限制、跳出内蒙古,有宽广的世界眼光,有大局意识;相助,就是各族干部群众要牢固树立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思想,各族人民拧成一股绳,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此后,他在对外关系、港澳台问题、民族关系等多个方面强调守望相助,使之成为治国理政具体实践所必须遵循的一个重要理念。
守望相助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重视和关怀的重要体现。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内蒙古是我国最早成立民族自治区的地方,是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最早付诸实施的地方,地处祖国北疆,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内蒙古改革发展稳定工作做好了,在全国、在国际上都有积极意义。同时,内蒙古具有民族团结的光荣传统,自治区成立70多年来,赢得并长期呵护了“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内蒙古、三次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都对内蒙古各族人民始终保持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优良传统给予了高度评价,赋予守望相助全新的时代内涵,对内蒙古各族干部群众提出了殷切期望和要求。总书记对内蒙古践行守望相助理念的殷殷嘱托,体现了对内蒙古的关爱之切、期望之重、思虑之深和筹谋之远。
其次,要深刻领会守望相助理念的精神品质,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
守望相助理念体现了开放包容的精神品质。内蒙古高原是北方游牧文化的摇篮,自远古以来,匈奴、乌桓、鲜卑、突厥、回纥、契丹、女真、蒙古、汉等民族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共同创造了美好家园,共同孕育了草原文化,形成了内蒙古各族人民开放包容的精神。在新中国7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这种优秀传统民族文化与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的丰富实践不断结合,增进了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守望相助理念体现了平等和谐的精神品质。内蒙古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各民族大团结局面已经形成,各族群众交得了知心朋友、做得了和睦邻居,多民族社区、多民族学校、多民族企事业单位、多民族家庭等非常普遍,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始终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第三,要努力实现守望相助理念的各项要求,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基础。
一是守好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统筹做好就业增收、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社会治安等方面工作,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二是守好祖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以建设生态安全屏障、构筑万里绿色长城为引领,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坚决守护好内蒙古这片碧绿、这方蔚蓝、这份纯净。三是守好各族人民美好的精神家园。加快推进乌兰牧骑事业发展,深化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满足各族人民文化新期待。
善于登高望远,推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解放思想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示要求,调整优化供给结构、投资结构、产业结构和城乡结构,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大力培育新产业、新动能、新增长极,引导一切发展活动向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聚焦发力。
弘扬优良传统,让民族团结之花常开常盛。全面加强民族团结宣传,深入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典型人物和事迹宣传报道,着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工作中,拉紧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精神纽带,不断增进各族干部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要培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命运共同体意识。在非公经济人士中深入开展学习宣传教育活动,使之牢固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自觉将个人理想追求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密结合起来,在促进民族团结、共建美好家园,担当各民族“守望相助”共同使命的伟大实践中建功立业、成就梦想、体现价值。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充分发挥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深入企业走访调研,积极反映企业利益诉求,依法维护企业权益,教育和引导广大企业经营者,依法诚信经营,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推动党委、政府关于支持民营企业的各项惠企惠民政策贯彻落实落地。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要助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夯实物质基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不能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也不能少。进一步认清责任使命,在推动民营经济发展上体现使命担当,聚精会神服务企业转型升级,真心实意帮助企业过坎闯关。在加强物质支持的同时更加注重思想引导,使各族群众感党恩、跟党走,共同迈入小康社会、共享发展成果。
两天半以来,通过聆听报告、观看教育片、参加研讨,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和更加深刻的理解。下面,我仅对学院党委层面如何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出发,多次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中央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提出“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到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再到党的十九大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写入党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全党的共同意志和基本遵循。对学院党委而言,如何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完整纳入“三全育人”体系建设之中,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习近平同志关于民族工作重要论述的重大观点,是新时代开展民族工作的重要遵循,是促进民族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我们要通过开展理论学习中心组和党支部集中学习、举办全体教职工专题培训、讲授专题党课、组织主题活动等形式,围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总目标,以“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主题,以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根本途径,重点学习党的民族创新理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以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党的民族政策、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等,使全院师生充分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我们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本质要求,也是我们履行政治责任、担当历史使命的具体表现。所谓“立德树人”,就是要以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为核心,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提升综合素质上下功夫,着力培养具有“天下观的爱国者、有理想的奋斗者、有本领的实干者、有担当的开拓者和有德行的奉献者相统一基本特质”的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在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中,我们要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深刻领会“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的重大意义,把爱国作为立德树人的基调和人才成长的底色,把加强民族团结作为战略性、基础性、长远性工作来做,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增进广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认知、认同和归属。要积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与“一体”的辩证关系,强化国家认同,促进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引导学生牢固树立自己是中华民族一员的意识,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进一步增强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从而推动中华民族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大团结大进步。
当前,学院正在积极推进学校党委部署的“三全育人”工作改革,今后,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三全育人”工作改革紧密结合起来,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着力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夯实“十大育人”体系建设,全面构建“三全育人”思政大格局。
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不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努力培养“四有”好老师,建设一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要引导广大教师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不断提升政治素养,大力增进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更好地承担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职责,发挥促进民族团结的引路人作用。
要进一步提升课程思政的育人效应,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专业课教学之中,在学院现有的“课程思政”示范课中培育思政功能更加明显、特色更加鲜明的示范课程。广大教师应充分挖掘党的十九大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团结、“五个认同”等知识点,将有关民族政策、民族关系的现实案例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元素引入教学过程,有机融入课程教学活动和教育实践中,使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体验与认同。
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涵,大力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征文、竞赛、展览等方式,加大宣传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中国革命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等,打造以官网、官微等为主干的多元化网络育人集群,在润物无声的文化“滴灌”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继续打造特色品牌校园文化活动,使活动能够突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进一步深化文化认同、汇聚民族力量。
作为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的高校基层党组织,我们要肩负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使命担当,守正创新地做好意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建设等工作,全面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组织保障,切实提高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维护稳定、促进发展的能力,让每个基层党组织都成为团结一方、安定一方的战斗堡垒,让每一名党员都成为维护民族团结稳定、促进共同富裕的一面旗帜。
对多民族国家来说,民族团结是一个关系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我们党自成立起,就将实现各民族之间的真正平等和团结,作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方针。
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多次强调“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要求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坚定不移地维护民族团结。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多次强调,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
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总书记深刻指出:“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这一重要论述,站在党的历史使命的高度,深刻阐明了做好民族团结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指明了新时代民族工作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战略任务,意义重大而深远。
在中国历史上,凡是国力强盛、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时期,无一不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时期。西汉文景之治、唐代贞观之治、清代康乾盛世都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反之,历史上发生过数不清的战乱和纷争,使国家和人民都饱受动荡之苦。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消除了民族歧视和压迫的总根源,从根本上奠定了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基础。70多年来,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坚决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防范和化解国内外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提供了坚强保证。
当前,我国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迎来更加光明的前景。
放眼世界,民族宗教问题历来是影响世界格局演变的重要因素。
当前,一些国家因为民族矛盾、种族仇恨、宗教纷争、领土争端,导致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甚至国家解体、民族分裂、经济衰退、满目疮痍。民族宗教问题成为影响世界格局演变的重要因素。
近代以来,面对西方列强船坚炮利和挑拨离间,中华民族陷入四分五裂、亡国灭种的空前危机。当时的西方人普遍认为,中国肯定会像奥匈帝国等多民族国家一样,分裂为无数个单一民族国家。但是,他们的预言失败了。中华民族不仅没有分裂,反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空前地团结起来,“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打败了侵略者,赢得了中华民族的独立。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浴血奋战、浴火重生,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各民族在反对共同敌人的斗争中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新中国成立以来,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敌对势力利用民族宗教问题对我渗透、破坏、颠覆的图谋从未停止、愈演愈烈。2019年美国参众两院出台直接涉华法案、决议共37项,大多是这类议题。他们以“__”之名行“霸权”之实,执意炮制涉港、涉台、涉藏、涉疆等法案,粗暴干涉中国内政、遏制中国发展的图谋昭然若揭。国内外敌对势力越是要破坏民族团结,我们就越是要推动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不断筑牢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的人心防线。
习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我国近14亿人口中,少数民族有1亿多,都是我们党紧紧依靠的对象;960多万平方公里陆地国土面积中,155个民族自治地方占64%,都是我们党领导下的地方。
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明显上升,必将迎来许多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些都需要我们进一步把各族群众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良好局面。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自秦朝统一六国以来,设立三公九卿制度管理国家,九卿之中的“典客”就是专门掌管民族事务的职位。历朝历代一直都非常重视民族问题,因为对于多民族国家来说,民族团结是一个关系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纵观历史,凡是国力强盛、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时期,无一不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消除了民族歧视,制定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制度,各民族无论人口多寡,一律平等,这些奠定了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基础。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的确,各民族只有亲如一家,情同手足,只有齐心协力,团结发展,才能汇聚强大力量,才能共创民族辉煌,共圆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如今在全面小康路上,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路上,一个民族都不能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在抗洪抢险救灾中,在汶川地震、玉树地震救援中,在打赢脱贫攻坚战、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处处展示着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力量。
心相通,则情相融;志相同,则力相聚。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在历史波澜的沉浮跌宕中之所以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就在于各民族有着共同的价值追求和精神依托;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焕发出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就在于各民族不断地交往、交流、交融,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如今,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站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上,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尤其是对于党中央关于推进双语教学改革的重大决策,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必须站在政治的、全局的、战略的高度去认识。
身为教师,身为领导干部,必须要做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给广大师生上好思政课,积极引导广大师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共同促进祖国繁荣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积极贡献力量。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言材料篇六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国无魂不立,族无魂不聚。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大家前来参考查阅!
精神家园——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文化和谐是民族关系和谐的重要保障。长久以来,各民族间碰撞升华的文化火种,使中华民族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各民族在地域构成上交错杂居又相互包容、在经济生活中相互帮扶、在情感诉求中相互亲近依存,这是对中华文化认同的一种现实表述。各民族的文化交流与自身文化传承间的平衡状态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在当时当下的真实写照,更是中华文化的传承依据,是最珍贵的精神财富。
一个民族的长治久安,复兴兴旺更多的是依托于文明永固创新不竭的基础之上,而这一切的前提是对文化的认同及信心。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者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注入了灵魂。通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各族群众树立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通过弘扬革命文化,让各族群众了解中国共产党革命的历史,进而将文化自觉和政治自觉相结合,形成正确的政治认同;通过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传承、改造和创新,从而更具有现代性。
在内蒙古的土地上生活着49个民族,各民族在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文化体系,孕育了光辉灿烂的草原文化。内蒙古之所以能够保持和谐发展的局面,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方向,并大力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70多年来,内蒙古在制度建设、人才培养、载体构建、技术支撑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建国初期,内蒙古创立了面向基层群众的“乌兰牧骑”,成为全国文艺界的一面旗帜;改革开放以来,文化大区、文化强区战略的实施,实现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入新世纪,实施了草原文化研究工程,创造性地提炼出“崇尚自然、践行开放、恪守信义”的草原文化核心理念,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入了深层的民族文化精髓。
两天半以来,通过聆听报告、观看教育片、参加研讨,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和更加深刻的理解。下面,我仅对学院党委层面如何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出发,多次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中央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提出“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到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再到党的十九大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写入党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全党的共同意志和基本遵循。对学院党委而言,如何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完整纳入“三全育人”体系建设之中,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习近平同志关于民族工作重要论述的重大观点,是新时代开展民族工作的重要遵循,是促进民族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我们要通过开展理论学习中心组和党支部集中学习、举办全体教职工专题培训、讲授专题党课、组织主题活动等形式,围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总目标,以“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主题,以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根本途径,重点学习党的民族创新理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以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党的民族政策、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等,使全院师生充分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我们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本质要求,也是我们履行政治责任、担当历史使命的具体表现。所谓“立德树人”,就是要以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为核心,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提升综合素质上下功夫,着力培养具有“天下观的爱国者、有理想的奋斗者、有本领的实干者、有担当的开拓者和有德行的奉献者相统一基本特质”的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在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中,我们要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深刻领会“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的重大意义,把爱国作为立德树人的基调和人才成长的底色,把加强民族团结作为战略性、基础性、长远性工作来做,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增进广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认知、认同和归属。要积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与“一体”的辩证关系,强化国家认同,促进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引导学生牢固树立自己是中华民族一员的意识,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进一步增强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从而推动中华民族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大团结大进步。
当前,学院正在积极推进学校党委部署的“三全育人”工作改革,今后,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三全育人”工作改革紧密结合起来,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着力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夯实“十大育人”体系建设,全面构建“三全育人”思政大格局。
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不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努力培养“四有”好老师,建设一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要引导广大教师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不断提升政治素养,大力增进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更好地承担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职责,发挥促进民族团结的引路人作用。
要进一步提升课程思政的育人效应,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专业课教学之中,在学院现有的“课程思政”示范课中培育思政功能更加明显、特色更加鲜明的示范课程。广大教师应充分挖掘党的十九大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团结、“五个认同”等知识点,将有关民族政策、民族关系的现实案例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元素引入教学过程,有机融入课程教学活动和教育实践中,使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体验与认同。
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涵,大力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征文、竞赛、展览等方式,加大宣传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中国革命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等,打造以官网、官微等为主干的多元化网络育人集群,在润物无声的文化“滴灌”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继续打造特色品牌校园文化活动,使活动能够突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进一步深化文化认同、汇聚民族力量。
作为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的高校基层党组织,我们要肩负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使命担当,守正创新地做好意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建设等工作,全面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组织保障,切实提高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维护稳定、促进发展的能力,让每个基层党组织都成为团结一方、安定一方的战斗堡垒,让每一名党员都成为维护民族团结稳定、促进共同富裕的一面旗帜。
新疆位于祖国西北边陲,面积166万平方公里,占中国国土总面积的六分之一,是中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新疆地处亚欧大陆腹地,陆地边境线5600多公里,周边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巴基斯坦、蒙古、印度、阿富汗等八个国家接壤,在历史上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现在又成为第二座“亚欧大陆桥”的必经之地,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新疆,古称西域,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公元前60年,西汉中央政权设立西域都护府,新疆正式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省。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1955年10月1日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新疆现有15个地、州、市,88个县(市),其中33个为边境县(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新疆的重要组成部分,有174个团场。截止__年底,新疆人口为1963.11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约占60.5%。新疆共有47个民族成份,其中世居民族有13个。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从新疆多民族的实际出发,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符合国情的`民族、宗教政策,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各族人民真正当家作主的权力。目前,全区有5个民族自治州,6个民族自治县,42个民族乡。国家非常重视新疆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选拔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由解放初期的3000余人发展到现在的34.8万人,占全区干部总数的51.8%,一大批优秀的少数民族干部、管理人才和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活跃在政府机构以及经济、教育、科技等各个领域。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和风俗习惯得到充分尊重,少数民族的教育、文化事业有了很大发展。目前,在新疆各类教育中均有多种少数民族语言的教学。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一直在新疆认真贯彻执行。宗教人士、宗教场所和群众正常的宗教活动受到尊重和保护。目前,全区有清真寺23000多个,充分满足了信教群众的需要。
自1983年以来,我们新疆已连续26年在全区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早已深入人心。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民族关系越来越巩固。盼发展、求团结、思稳定已成为新疆各族人民共同愿望和共同追求。近年来,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认真贯彻中央关于维护新疆稳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严厉打击民族分裂主义骨干分子、暴力恐怖犯罪分子和宗教极端势力,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保持了我区的社会政治大局稳定。
展望未来,新疆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难得的机遇和美好的前景。我们将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新疆的各项事业的发展,国务院在__年专门发了加快新疆经济建设发展的32号文件,为今后新疆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今后,我们将坚持以思想为指导,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大力推进优势资源转化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技兴新和人才强区战略,加大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力度,促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集中精力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加快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保持社会政治大局稳定,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新疆的长治久安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进步。
新疆是祖国西部的一块正在开发的宝地,发展前景广阔。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新疆各族人民将在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在各兄弟省区市的支持下,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励精图治,锐意进取,努力把新疆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
“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总书记深情回顾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深刻揭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生动力,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磅礴力量,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
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结在一起,才有前途,才有希望。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同繁荣,是中华民族的立身之本、生命之依、力量之源。
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是维护国家统一的思想基础,是促进民族团结的必要条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根本方向,以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根本途径,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才能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汇聚起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就要紧紧依靠各族人民的力量。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中华文化之所以如此精彩纷呈、博大精深,就在于它兼收并蓄的包容特性。各族文化交相辉映,中华文化历久弥新,这是今天我们强大文化自信的根源。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在历史长河中,各民族共同熔铸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已深深融进了各族人民的血液和灵魂,成为推动中国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
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重要论述,是对党的民族理论作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是做好新时代边疆地区民族工作的“纲”和“魂”。我们一定要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做好工作,持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夯实全区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维护北疆稳固的思想基础、政治基础,把“模范自治区”这个崇高荣誉珍惜好、维护好、呵护好。
二、推动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学院认真贯彻落实总书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把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习作为学院学习的重大政治任务,深入领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和核心要义。立足职能,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作为学生教育的重要内容,多维度、立体化扎实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让“五个认同”和“三个离不开”思想潜移默化到广大学生的一言一行中,努力做实做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充分发挥学校的自身优势,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到教学工作全过程各方面,把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重要论述和党的民族理论政策作为教育培训重点,引导全校师生自觉践行“四个意识”“两个维护”。
作为学院的一员,我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以“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为总目标,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把民族团结作为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加强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学习以及民族团结教育,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创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氛围,推动形成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自觉维护国家最高利益和民族团结大局,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汗流在一起,情融在一起,画好最大“同心圆”,为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贡献力量。
回望历史,我国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奋斗历程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和非凡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展望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各民族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共同努力奋斗。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我们就能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谢谢大家!
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丰富党员政治生活关键之举,通过此次专题研讨活动,让我受益匪浅,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我更加深刻体会到“筑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的重要性,我会把学习到的有关内容结合到平日的工作当中,武装头脑,认真工作,并全力的带动身边同事家人朋友们共建美好家园。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内蒙古大兴安岭林业的发展情况,在党中央的坚强有力领导下,各族人民努力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强、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生态良好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林业。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林区的文化教育事业迈上了快车道,职工的生活越加丰富,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到职工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从文化产业迅速发展,到文艺创作成果丰硕。林区文化事业发展成就巨大,多层面满足了职工的精神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文化认同,就要把牢正确的方向,创新方式方法;要增强各族人民的文化自豪感,将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融入对整个中华文化热爱之中,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心灵深处,就是长远之策、固本之举。
“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一样紧抱在一起”做好一名党员的工作,增进文化认同,各族人民就能抱得更紧,更能凝心聚力,进而激发出更深沉而持久的爱国之情,共创繁荣而灿烂的中华文化,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此过程中的强化也必将提升中华文化的魅力,增进中华民族的大团结,让我们在复兴路上走的更自信而坚实。
民族团结是社会稳定的重要政治基础,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之福,祖国分裂、民族冲突是各族人民之祸,加强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三心合一心,黄土变成金”。
团结是力量,团结是财富,团结是生产力,团结是国家发展进步的基础。“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使数万同胞遇难、数百万人痛失家园,灾区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发展蒙受巨大损失。地震天不塌,大灾有大爱。
地震发生后,全国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传播着血浓于水的中华民族骨肉亲情、民族大义、文化大同、无疆大爱,全国各族人民充分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爱国主义精神,纷纷伸出援助之手。这是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成果,是党富民强国大政方针的生动写照,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团结一心、风雨同舟的强大力量。
高举维护国家统一、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法律尊严、维护民族团结的旗帜,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珍爱民族团结,像保护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民族团结,自觉扞卫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扞卫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严厉打击民族分裂主义,坚决粉碎境内外敌对势力的分裂破坏图谋。
没有民族的和睦相处,就没有社会的安定团结;没有社会的安定团结,就没有国家的繁荣发展;没有国家的繁荣发展,就没有各民族的兴旺昌盛。只有各兄弟民族手挽手、心连心,团结一致,才能众志成城,抵抗自然灾害,应对金融危机,在风云突变的国际局势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自秦朝统一六国以来,设立三公九卿制度管理国家,九卿之中的“典客”就是专门掌管民族事务的职位。历朝历代一直都非常重视民族问题,因为对于多民族国家来说,民族团结是一个关系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纵观历史,凡是国力强盛、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时期,无一不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消除了民族歧视,制定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制度,各民族无论人口多寡,一律平等,这些奠定了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基础。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的确,各民族只有亲如一家,情同手足,只有齐心协力,团结发展,才能汇聚强大力量,才能共创民族辉煌,共圆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如今在全面小康路上,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路上,一个民族都不能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在抗洪抢险救灾中,在汶川地震、玉树地震救援中,在打赢脱贫攻坚战、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处处展示着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力量。
心相通,则情相融;志相同,则力相聚。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在历史波澜的沉浮跌宕中之所以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就在于各民族有着共同的价值追求和精神依托;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焕发出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就在于各民族不断地交往、交流、交融,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如今,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站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上,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尤其是对于党中央关于推进双语教学改革的重大决策,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必须站在政治的、全局的、战略的高度去认识。
身为教师,身为领导干部,必须要做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给广大师生上好思政课,积极引导广大师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共同促进祖国繁荣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积极贡献力量。
民族团结是社会稳定的重要政治基础,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之福,说起民族团结,生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我对它的感受异常深刻。可以说,在我的生活中,民族团结之花处处都在开放。
高举维护国家统一、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法律尊严、维护民族团结的旗帜,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珍爱民族团结,像保护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民族团结,自觉悍卫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悍卫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严厉打击民族分裂主义,坚决粉碎境内外敌对势力的分裂破坏图谋。
没有民族的和睦相处,就没有社会的安定团结,没有社会的安定团结,就没有国家的繁荣发展;没有国家的繁荣发展,就没有各民族的兴旺昌盛。民族团结在我们祖国有着非同寻常的重要性。人们常说: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而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伟大祖国的56个兄弟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和睦相处,团结互助,用自己辛勤的劳动,共开拓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国家要富强,离不开各民族的团结。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各民族手足同根、骨肉相连,为走向共同繁荣、建设文明富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而并肩奋斗着。
俗话说“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这句话正点明了我们中华民族五十六个民族团结又友爱。只有我们心心相连、手手相牵,五十六个民族才会融为一个直正的大家庭,如果我们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创和谐,我们一定能建设好我们的祖国。
手握手、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维护民族团结是刻不容缓的,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真正落实到行动中去的,让我们每个人从身边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滴水可以汇成江河,不传谣,不信谣,不参与违法犯罪活动,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话不说;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事不做,共同筑起一道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铜墙铁壁。
一堆沙子是松散的,可是它和水泥,水,沙子混合以后,比花岗岩还坚硬。我们要团结,不要分裂,让我们民汉一家亲,永远这样相亲相爱吧,如果我们分裂了,别的国家就有机可乘,必将会让我们走向灭亡,如果我们心连心,手握手,筑起铜墙铁壁,那么,就算有再强大的敌人,我们也不会害怕!我们中华民族必将象巨人一样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民族团结是社会稳定的重要政治基础,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之福,说起民族团结,生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我对它的感受异常深刻。可以说,在我的生活中,民族团结之花处处都在开放。
高举维护国家统一、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法律尊严、维护民族团结的旗帜,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珍爱民族团结,像保护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民族团结,自觉悍卫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悍卫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严厉打击民族分裂主义,坚决粉碎境内外敌对势力的分裂破坏图谋。
没有民族的和睦相处,就没有社会的安定团结,没有社会的安定团结,就没有国家的繁荣发展;没有国家的繁荣发展,就没有各民族的兴旺昌盛。民族团结在我们祖国有着非同寻常的重要性。人们常说: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而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伟大祖国的56个兄弟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和睦相处,团结互助,用自己辛勤的劳动,共开拓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国家要富强,离不开各民族的团结。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各民族手足同根、骨肉相连,为走向共同繁荣、建设文明富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而并肩奋斗着。
俗话说“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这句话正点明了我们中华民族五十六个民族团结又友爱。只有我们心心相连、手手相牵,五十六个民族才会融为一个直正的大家庭,如果我们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创和谐,我们一定能建设好我们的祖国。
手握手、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维护民族团结是刻不容缓的,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真正落实到行动中去的,让我们每个人从身边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滴水可以汇成江河,不传谣,不信谣,不参与违法犯罪活动,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话不说;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事不做,共同筑起一道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铜墙铁壁。
一堆沙子是松散的,可是它和水泥,水,沙子混合以后,比花岗岩还坚硬。我们要团结,不要分裂,让我们民汉一家亲,永远这样相亲相爱吧,如果我们分裂了,别的国家就有机可乘,必将会让我们走向灭亡,如果我们心连心,手握手,筑起铜墙铁壁,那么,就算有再强大的敌人,我们也不会害怕!我们中华民族必将象巨人一样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自秦朝统一六国以来,设立三公九卿制度管理国家,九卿之中的“典客”就是专门掌管民族事务的职位。历朝历代一直都非常重视民族问题,因为对于多民族国家来说,民族团结是一个关系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纵观历史,凡是国力强盛、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时期,无一不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消除了民族歧视,制定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制度,各民族无论人口多寡,一律平等,这些奠定了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基础。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的确,各民族只有亲如一家,情同手足,只有齐心协力,团结发展,才能汇聚强大力量,才能共创民族辉煌,共圆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如今在全面小康路上,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路上,一个民族都不能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在抗洪抢险救灾中,在汶川地震、玉树地震救援中,在打赢脱贫攻坚战、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处处展示着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力量。
心相通,则情相融;志相同,则力相聚。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在历史波澜的沉浮跌宕中之所以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就在于各民族有着共同的价值追求和精神依托;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焕发出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就在于各民族不断地交往、交流、交融,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如今,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站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上,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尤其是对于党中央关于推进双语教学改革的重大决策,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必须站在政治的、全局的、战略的高度去认识。
身为教师,身为领导干部,必须要做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给广大师生上好思政课,积极引导广大师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共同促进祖国繁荣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积极贡献力量。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党员干部要重点学习、领会、贯彻的一项重要任务。要从思想认识、意识形态、工作推动等方面抓好工作落实。结合学习情况,谈几方面的认识。
一、做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使用工作。
推广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各民族交往交流的必要条件。学好用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有利于促进民族经济快速发展,有利于促进各民族广泛参与到政治生活中,有利于促进各民族文化繁荣发展,更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同志更好地融入社会、更好的发展自我。我局的少数民族干部均在使用汉语、说汉语,工作都很出色,独当一面,个人发展空间得到了很大提升。学好用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各民族人民才能共同发展,共同迈向现代化。
二、维护好模范自治区荣誉。
我区是国家模范自治区,但在推广使用国家统编教材方面出了问题,这也警醒我们,需要我们每个人认真思考,做好民族工作,不是简单地对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传统文化等方面简单的认同接纳,我们必须坚持“五个认同”,要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要贯彻好党的民族政策,要践行守望相助理念,才能做好民族工作,才能切实维护好模范自治区荣誉。
三、创建好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盟。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盟创建工作是当前全盟上下的重要工作,各部门各级党员干部要立足岗位、立足本职、献计出力。一是立足岗位实际,按盟委决策部署,开展好我局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创建工作。二是团结带领各族党员干部凝心聚力谋发展,为全盟统计事业做贡献。三是学习贯彻好民族政策,宣传好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尊重差异,增进一体。
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丰富党员政治生活关键之举,通过此次专题研讨活动,让我受益匪浅,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我更加深刻体会到“筑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的重要性,我会把学习到的有关内容结合到平日的工作当中,武装头脑,认真工作,并全力的带动身边同事家人朋友们共建美好家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研究,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青少年教育、社会教育,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心灵深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内蒙古大兴安岭林业的发展情况,在党中央的坚强有力领导下,各族人民努力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强、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生态良好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林业。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林区的文化教育事业迈上了快车道,职工的生活越加丰富,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到职工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从文化产业迅速发展,到文艺创作成果丰硕。林区文化事业发展成就巨大,多层面满足了职工的精神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文化认同,就要把牢正确的方向,创新方式方法;要增强各族人民的文化自豪感,将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融入对整个中华文化热爱之中,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心灵深处,就是长远之策、固本之举。
“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一样紧抱在一起”做好一名党员的工作,增进文化认同,各族人民就能抱得更紧,更能凝心聚力,进而激发出更深沉而持久的爱国之情,共创繁荣而灿烂的中华文化,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此过程中的强化也必将提升中华文化的魅力,增进中华民族的大团结,让我们在复兴路上走的更自信而坚实。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
通过本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项学习,我们了解到,要深刻反思自治区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的问题和教训,进一步澄清模糊认识、纠正错误认识、统一思想认识,坚定不移地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开展民族工作。
我作为机关支委,更要时刻用正确的理论武装头脑、充实自我,指导自我的言谈举止。要认识到民族团结是一种精神、一种思想整合力量、一种追求,它对凝聚人心、整合社会起着重要作用。没有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无从谈起。
首先,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责任,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是实现各民族团结和睦的基础。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教育,牢固树立“民族大融合”思想,可以使维护民族团结成为良好的社会风尚,使每一个公民都自觉地履行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神圣义务,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各民族团结进步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
要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活动,不只是教育群众,也要教育党员、教育干部。使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国家民族法律法规为广大干部群众所掌握,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维护民族团结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增强全社会贯彻落实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国家民族法律法规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在日常工作中,要落实好中央关于广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决策部署,坚定不移地支持和推动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国家民族法律法规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使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想深深扎根于各民族青少年心中,使我国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优良传统代代相传。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使民族大团结观念深入人心,也是防范境内外敌对势力分裂祖国的迫切需要。我们看到过,,近些年在处理民族关系中,由于对经济利益矛盾的调处不当,或因对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执行不力,引发了一些民族纠纷。甚至,一些普通的民事纠纷因境外敌对势力的挑拨与煽动而成为境内外民族分裂主义分子制造暴力事端的借口。这些民族纠纷的产生,更加警醒我们需要广泛而深入地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是反对民族分裂、处理好民族关系的重要举措。
正确协调和处理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形成各民族团结斗、共同繁荣的局面,实现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内容。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不懈追求的目标。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根本动力来自全国各族人民。让我们共同努力,使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参与热情和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使社会主义制度下一切物质的和精神的、现实的和潜在的积极因素竞相迸发其能量,一切有利于造福社会和人民的源泉充分涌流,从而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真正变为现实。
“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回顾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深刻揭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生动力,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磅礴力量,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文明悠久,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中,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结在一起,才有前途,才有希望。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同繁荣,是中华民族的立身之本、生命之依、力量之源。
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是维护国家统一的思想基础,是促进民族团结的必要条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根本方向,以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根本途径,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才能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汇聚起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就要紧紧依靠各族人民的力量。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中华文化之所以如此精彩纷呈、博大精深,就在于它兼收并蓄的包容特性。各族文化交相辉映,中华文化历久弥新,这是今天我们强大文化自信的根源。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在历史长河中,各民族共同熔铸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已深深融进了各族人民的血液和灵魂,成为推动中国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重要论述,是对党的民族理论作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是做好新时代边疆地区民族工作的“纲”和“魂”。我们一定要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做好工作,持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夯实全区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维护北疆稳固的思想基础、政治基础,把“模范自治区”这个崇高荣誉珍惜好、维护好、呵护好。
学院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把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习作为学院学习的重大政治任务,深入领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和核心要义。立足职能,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作为学生教育的重要内容,多维度、立体化扎实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让“五个认同”和“三个离不开”思想潜移默化到广大学生的一言一行中,努力做实做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充分发挥学校的自身优势,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到教学工作全过程各方面,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重要论述和党的民族理论政策作为教育培训重点,引导全校师生自觉践行“四个意识”“两个维护”。
作为学院的一员,我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以“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为总目标,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把民族团结作为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加强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学习以及民族团结教育,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创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氛围,推动形成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自觉维护国家最高利益和民族团结大局,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汗流在一起,情融在一起,画好最大“同心圆”,为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贡献力量。
回望历史,我国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奋斗历程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和非凡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展望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各民族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共同努力奋斗。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我们就能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
谢谢大家!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自秦朝统一六国以来,设立三公九卿制度管理国家,九卿之中的“典客”就是专门掌管民族事务的职位。历朝历代一直都非常重视民族问题,因为对于多民族国家来说,民族团结是一个关系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纵观历史,凡是国力强盛、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时期,无一不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消除了民族歧视,制定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制度,各民族无论人口多寡,一律平等,这些奠定了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基础。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的确,各民族只有亲如一家,情同手足,只有齐心协力,团结发展,才能汇聚强大力量,才能共创民族辉煌,共圆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如今在全面小康路上,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路上,一个民族都不能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在抗洪抢险救灾中,在汶川地震、玉树地震救援中,在打赢脱贫攻坚战、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处处展示着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力量。
心相通,则情相融;志相同,则力相聚。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在历史波澜的沉浮跌宕中之所以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就在于各民族有着共同的价值追求和精神依托;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焕发出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就在于各民族不断地交往、交流、交融,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如今,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站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上,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尤其是对于党中央关于推进双语教学改革的重大决策,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必须站在政治的、全局的、战略的高度去认识。
身为教师,身为领导干部,必须要做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给广大师生上好思政课,积极引导广大师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共同促进祖国繁荣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积极贡献力量。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言材料篇七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多样性和融合性既是我们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也是我们国家的重要优势。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丰富党员政治生活关键之举,通过此次专题研讨活动,让我受益匪浅,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我更加深刻体会到“筑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的重要性,我会把学习到的有关内容结合到平日的工作当中,武装头脑,认真工作,并全力的带动身边同事家人朋友们共建美好家园。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内蒙古大兴安岭林业的发展情况,在党中央的坚强有力领导下,各族人民努力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强、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生态良好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林业。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林区的文化教育事业迈上了快车道,职工的生活越加丰富,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到职工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从文化产业迅速发展,到文艺创作成果丰硕。林区文化事业发展成就巨大,多层面满足了职工的精神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文化认同,就要把牢正确的方向,创新方式方法;要增强各族人民的文化自豪感,将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融入对整个中华文化热爱之中,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心灵深处,就是长远之策、固本之举。
“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一样紧抱在一起”做好一名党员的工作,增进文化认同,各族人民就能抱得更紧,更能凝心聚力,进而激发出更深沉而持久的爱国之情,共创繁荣而灿烂的中华文化,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此过程中的强化也必将提升中华文化的魅力,增进中华民族的大团结,让我们在复兴路上走的更自信而坚实。
说起民族团结,生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我对它的感受异常深刻。可以说,在我的生活中,民族团结之花处处都在开放。
民族团结在我们祖国有着非同寻常的重要性。人们常说: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而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我就举个例子吧:我们学校有很多的少数民族同学,由于他们汉语基础较差,经常把汉语倒过来说。
在学习中,经常遇见不懂的题和语文书中的词句。或者不理解题目的要求,在作业中常常出现文不对题、词不达意的情况。这时就需要我们汉族同学来帮忙了。各种习题汉族同学都会热心解答,让少数民族同学能渐渐熟悉汉语、理解汉语。使这些少数民族同学能够准确流利地使用汉语,学习成绩提高很快。
啊,少数民族真是离不开汉族。假如你对音乐和舞蹈感兴趣,不妨让我们学校的少数民族朋友们来教教你吧:像冬不拉、民族舞等很多种民族乐器和舞蹈,每一种都蕴含着浓厚的民族特色,那可真美啊,我们真象一个大家庭啊!
俗话说“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这句话正点明了我们中华民族五十六个民族团结又友爱。只有我们心心相连、手手相牵,五十六个民族才会融为一个直正的大家庭,如果我们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创和谐,我们一定能建设好我们的祖国。
伟大祖国的56个兄弟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和睦相处,团结互助,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共同开拓祖国的大好山河,创造辉煌的中华文化,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在我国少数民族生活的地区,不仅拥有美丽如画的自然风光,还拥有土地肥沃、气候宜人、物产丰富、珍贵的动植物资源、水力资源、矿产资源等。
我国南方气候温和,少数民族服饰多种多样。男人一般穿领子上衣和裤子。女性穿着轻盈,各有特色。例如傣族丝绸裙、景相族毛织花裙、苗族、布依族和一些壮族女性褶裙、彝族多层褶裙、黎族姐妹绣花裙等。
由于我国少数民族居住地区地理、气候条件不同,经济、生活方式也不同,他们的住房结构各有特点。在湿润多雨的南方少数民族地区,人们一般住在干式大楼里。这座大楼分为上下两层,使用的材料以竹木为主。大楼的上层用于养家禽和家畜,放置农具和垃圾。有些民族甚至完全用竹子做材料,建造独特的小竹楼。一栋造型独特的小竹楼,藏在青翠的竹子和香蕉里,柚子树织成绿色的窗帘,与自然融为一体,美丽!
根据少数民族的不同,米的吃法也不同。南方傣族、钱族、黎族等少数民族,喜欢将大米放入竹筒进行火上烧烤,使大米具有竹子清香。壮族、布依族大众喜欢吃五色糯米饭和糯米糕。朝鲜人习惯用糯米做糯米糕吃。新疆的维吾尔、乌孜别克等民族,经常加入米、羊肉、胡萝卜、洋葱、葡萄干、木瓜等,炒成好吃的什么锦饭,炖的饭用洗净的手抓住,所以也被称为抓饭。
春暖花开或秋收季节,壮族人喜欢举行扔绣球的活动。抛弃刺绣是壮族男女表达感情的方法。青年们在草坪和空地上竖起高10米的木棒,在顶部钉上木板,木板中心有圆孔。男女各为一队,以抛出的绣球穿过板上的圆孔为胜。也有在会场中间设置歌坛,绣球不能抛弃棚子,也不能接受对方抛弃的绣球,所以被罚款唱歌很有趣。
少数民族也有火把节、泼水节、那达慕大会、开斋节、洛萨节等多种传统节日。其中泼水节是傣族、布朗族、德昂族、阿昌族等民族的传统节日,每年4月中旬举行,时间为3-5天。节日期间,人们穿着盛装,互相泼水祝福,还举行了划龙舟等活动。晚上灯火通明,人们点着花灯,放着烟花,欢呼歌舞,充满了喜庆的气氛。
五十六个民族是家人啊。
两天半以来,通过聆听报告、观看教育片、参加研讨,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和更加深刻的理解。下面,我仅对学院党委层面如何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出发,多次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中央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提出“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到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再到党的十九大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写入党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全党的共同意志和基本遵循。对学院党委而言,如何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完整纳入“三全育人”体系建设之中,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习近平同志关于民族工作重要论述的重大观点,是新时代开展民族工作的重要遵循,是促进民族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我们要通过开展理论学习中心组和党支部集中学习、举办全体教职工专题培训、讲授专题党课、组织主题活动等形式,围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总目标,以“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主题,以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根本途径,重点学习党的民族创新理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以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党的民族政策、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等,使全院师生充分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我们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本质要求,也是我们履行政治责任、担当历史使命的具体表现。所谓“立德树人”,就是要以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为核心,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提升综合素质上下功夫,着力培养具有“天下观的爱国者、有理想的奋斗者、有本领的实干者、有担当的开拓者和有德行的奉献者相统一基本特质”的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在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中,我们要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深刻领会“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的重大意义,把爱国作为立德树人的基调和人才成长的底色,把加强民族团结作为战略性、基础性、长远性工作来做,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增进广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认知、认同和归属。要积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与“一体”的辩证关系,强化国家认同,促进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引导学生牢固树立自己是中华民族一员的意识,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进一步增强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从而推动中华民族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大团结大进步。
当前,学院正在积极推进学校党委部署的“三全育人”工作改革,今后,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三全育人”工作改革紧密结合起来,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着力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夯实“十大育人”体系建设,全面构建“三全育人”思政大格局。
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不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努力培养“四有”好老师,建设一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要引导广大教师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不断提升政治素养,大力增进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更好地承担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职责,发挥促进民族团结的引路人作用。
要进一步提升课程思政的育人效应,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专业课教学之中,在学院现有的“课程思政”示范课中培育思政功能更加明显、特色更加鲜明的示范课程。广大教师应充分挖掘党的十九大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团结、“五个认同”等知识点,将有关民族政策、民族关系的现实案例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元素引入教学过程,有机融入课程教学活动和教育实践中,使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体验与认同。
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涵,大力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征文、竞赛、展览等方式,加大宣传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中国革命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等,打造以官网、官微等为主干的多元化网络育人集群,在润物无声的文化“滴灌”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继续打造特色品牌校园文化活动,使活动能够突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进一步深化文化认同、汇聚民族力量。
作为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的高校基层党组织,我们要肩负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使命担当,守正创新地做好意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建设等工作,全面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组织保障,切实提高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维护稳定、促进发展的能力,让每个基层党组织都成为团结一方、安定一方的战斗堡垒,让每一名党员都成为维护民族团结稳定、促进共同富裕的一面旗帜。
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明显上升,必将迎来许多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些都需要我们进一步把各族群众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良好局面。
“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回顾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深刻揭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生动力,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磅礴力量,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文明悠久,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中,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结在一起,才有前途,才有希望。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同繁荣,是中华民族的立身之本、生命之依、力量之源。
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是维护国家统一的思想基础,是促进民族团结的必要条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根本方向,以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根本途径,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才能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汇聚起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就要紧紧依靠各族人民的力量。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中华文化之所以如此精彩纷呈、博大精深,就在于它兼收并蓄的包容特性。各族文化交相辉映,中华文化历久弥新,这是今天我们强大文化自信的根源。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在历史长河中,各民族共同熔铸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已深深融进了各族人民的血液和灵魂,成为推动中国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重要论述,是对党的民族理论作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是做好新时代边疆地区民族工作的“纲”和“魂”。我们一定要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做好工作,持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夯实全区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维护北疆稳固的思想基础、政治基础,把“模范自治区”这个崇高荣誉珍惜好、维护好、呵护好。
学院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把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习作为学院学习的重大政治任务,深入领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和核心要义。立足职能,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作为学生教育的重要内容,多维度、立体化扎实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让“五个认同”和“三个离不开”思想潜移默化到广大学生的一言一行中,努力做实做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充分发挥学校的自身优势,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到教学工作全过程各方面,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重要论述和党的民族理论政策作为教育培训重点,引导全校师生自觉践行“四个意识”“两个维护”。
作为学院的一员,我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以“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为总目标,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把民族团结作为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加强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学习以及民族团结教育,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创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氛围,推动形成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自觉维护国家最高利益和民族团结大局,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汗流在一起,情融在一起,画好最大“同心圆”,为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贡献力量。
回望历史,我国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奋斗历程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和非凡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展望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各民族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共同努力奋斗。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我们就能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
谢谢大家!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党员干部要重点学习、领会、贯彻的一项重要任务。要从思想认识、意识形态、工作推动等方面抓好工作落实。结合学习情况,谈几方面的认识。
一、做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使用工作。
推广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各民族交往交流的必要条件。学好用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有利于促进民族经济快速发展,有利于促进各民族广泛参与到政治生活中,有利于促进各民族文化繁荣发展,更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同志更好地融入社会、更好的发展自我。我局的少数民族干部均在使用汉语、说汉语,工作都很出色,独当一面,个人发展空间得到了很大提升。学好用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各民族人民才能共同发展,共同迈向现代化。
二、维护好模范自治区荣誉。
我区是国家模范自治区,但在推广使用国家统编教材方面出了问题,这也警醒我们,需要我们每个人认真思考,做好民族工作,不是简单地对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传统文化等方面简单的认同接纳,我们必须坚持“五个认同”,要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要贯彻好党的民族政策,要践行守望相助理念,才能做好民族工作,才能切实维护好模范自治区荣誉。
三、创建好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盟。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盟创建工作是当前全盟上下的重要工作,各部门各级党员干部要立足岗位、立足本职、献计出力。一是立足岗位实际,按盟委决策部署,开展好我局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创建工作。二是团结带领各族党员干部凝心聚力谋发展,为全盟统计事业做贡献。三是学习贯彻好民族政策,宣传好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尊重差异,增进一体。
在我的心底里,隐藏着一个梦,那是一个美好的中国梦,那个梦聚集着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的希望!承载着十三亿颗中国心!我愿:五十六个民族永远团结在一起,在中国这个大家庭里,如兄弟姐妹永不分离!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56个民族是一个巨大的团体。只要全民族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只要我们56个民族紧紧相依,就没有什么艰难险阻不能克服,就没有什么梦想不能实现。历史一再表明,民族团结和睦,国家就繁荣发达;民族内乱分裂,国家就衰败落后。洪涝灾害冲不垮万众一心的中华儿女,地震垮塌压不垮万众一心的中华儿女,狂风怒号也吹不倒万众一心的中华儿女。
“今天,我们都是汶川人!”六年前,这句话成为全体中国人共同的心声。在玉树大地震后,不分地域,不分民族,中华儿女再次奏响心手相连、众志成城的心曲:“今天,我们都是玉树人!”邻近的西藏,抽调xxx、xxx、xxx的公安消防官兵,在第一时间分头向玉树挺进。xxx消防官兵成为最早进入灾区一线的外地救援队伍。18日上午,记者在玉树抗震救灾指挥中心,见到了志愿者赵成才和29位战友,组成“老兵联盟”,以最快的速度赶到了玉树。哪里有任务,他们就出现在哪里,记者这几天已在好几个不同的场合见到过这些忙碌的“老兵”。赵成才告诉记者,“老兵联盟”是个典型的多民族组织:成员有汉族、藏族、回族、蒙古族,“在这儿,我们都属于中华民族,我们都是一家人。”
民族团结一家亲,这个梦想已经不遥远了,它触手可及。我们要共同努力,让五十六个兄弟姐妹的笑声洒满每一个人的心中,洒满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洒满华夏大地!让民族之花,开满新疆,开满祖国妈妈的心田!
在我的心底里,隐藏着一个梦,那是一个美好的中国梦,那个梦聚集着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的希望!承载着十三亿颗中国心!我愿:五十六个民族永远团结在一起,在中国这个大家庭里,如兄弟姐妹永不分离!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56个民族是一个巨大的团体。只要全民族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只要我们56个民族紧紧相依,就没有什么艰难险阻不能克服,就没有什么梦想不能实现。历史一再表明,民族团结和睦,国家就繁荣发达;民族内乱分裂,国家就衰败落后。洪涝灾害冲不垮万众一心的中华儿女,地震垮塌压不垮万众一心的中华儿女,狂风怒号也吹不倒万众一心的中华儿女。
“今天,我们都是汶川人!”六年前,这句话成为全体中国人共同的心声。在玉树大地震后,不分地域,不分民族,中华儿女再次奏响心手相连、众志成城的心曲:“今天,我们都是玉树人!”邻近的西藏,抽调拉萨、林芝、昌都的公安消防官兵,在第一时间分头向玉树挺进。昌都消防官兵成为最早进入灾区一线的外地救援队伍。18日上午,记者在玉树抗震救灾指挥中心,见到了志愿者赵成才和29位战友,组成“老兵联盟”,以最快的速度赶到了玉树。哪里有任务,他们就出现在哪里,记者这几天已在好几个不同的场合见到过这些忙碌的“老兵”。赵成才告诉记者,“老兵联盟”是个典型的多民族组织:成员有汉族、藏族、回族、蒙古族,“在这儿,我们都属于中华民族,我们都是一家人。”
民族团结一家亲,这个梦想已经不遥远了,它触手可及。我们要共同努力,让五十六个兄弟姐妹的笑声洒满每一个人的心中,洒满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洒满华夏大地!让民族之花,开满新疆,开满祖国妈妈的心田!
在我的心底里,隐藏着一个梦,那是一个美好的中国梦,那个梦聚集着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的希望!承载着十三亿颗中国心!我愿:五十六个民族永远团结在一起,在中国这个大家庭里,如兄弟姐妹永不分离!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56个民族是一个巨大的团体。只要全民族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只要我们56个民族紧紧相依,就没有什么艰难险阻不能克服,就没有什么梦想不能实现。历史一再表明,民族团结和睦,国家就繁荣发达;民族内乱分裂,国家就衰败落后。洪涝灾害冲不垮万众一心的中华儿女,地震垮塌压不垮万众一心的中华儿女,狂风怒号也吹不倒万众一心的中华儿女。
“今天,我们都是汶川人!”六年前,这句话成为全体中国人共同的心声。在玉树大地震后,不分地域,不分民族,中华儿女再次奏响心手相连、众志成城的心曲:“今天,我们都是玉树人!”邻近的西藏,抽调拉萨、林芝、昌都的公安消防官兵,在第一时间分头向玉树挺进。昌都消防官兵成为最早进入灾区一线的外地救援队伍。18日上午,记者在玉树抗震救灾指挥中心,见到了志愿者赵成才和29位战友,组成“老兵联盟”,以最快的速度赶到了玉树。哪里有任务,他们就出现在哪里,记者这几天已在好几个不同的场合见到过这些忙碌的“老兵”。赵成才告诉记者,“老兵联盟”是个典型的多民族组织:成员有汉族、藏族、回族、蒙古族,“在这儿,我们都属于中华民族,我们都是一家人。”
民族团结一家亲,这个梦想已经不遥远了,它触手可及。我们要共同努力,让五十六个兄弟姐妹的笑声洒满每一个人的心中,洒满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洒满华夏大地!让民族之花,开满新疆,开满祖国妈妈的心田!
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丰富党员政治生活关键之举,通过此次专题研讨活动,让我受益匪浅,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我更加深刻体会到“筑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的重要性,我会把学习到的有关内容结合到平日的工作当中,武装头脑,认真工作,并全力的带动身边同事家人朋友们共建美好家园。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内蒙古大兴安岭林业的发展情况,在党中央的坚强有力领导下,各族人民努力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强、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生态良好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林业。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林区的文化教育事业迈上了快车道,职工的生活越加丰富,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到职工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从文化产业迅速发展,到文艺创作成果丰硕。林区文化事业发展成就巨大,多层面满足了职工的精神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文化认同,就要把牢正确的方向,创新方式方法;要增强各族人民的文化自豪感,将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融入对整个中华文化热爱之中,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心灵深处,就是长远之策、固本之举。
“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一样紧抱在一起”做好一名党员的工作,增进文化认同,各族人民就能抱得更紧,更能凝心聚力,进而激发出更深沉而持久的爱国之情,共创繁荣而灿烂的中华文化,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此过程中的强化也必将提升中华文化的魅力,增进中华民族的大团结,让我们在复兴路上走的更自信而坚实。
民族团结是社会稳定的重要政治基础,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之福,祖国分裂、民族冲突是各族人民之祸,加强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三心合一心,黄土变成金”。
团结是力量,团结是财富,团结是生产力,团结是国家发展进步的基础。“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使数万同胞遇难、数百万人痛失家园,灾区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发展蒙受巨大损失。地震天不塌,大灾有大爱。
地震发生后,全国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传播着血浓于水的中华民族骨肉亲情、民族大义、文化大同、无疆大爱,全国各族人民充分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爱国主义精神,纷纷伸出援助之手。这是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成果,是党富民强国大政方针的生动写照,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团结一心、风雨同舟的强大力量。
高举维护国家统一、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法律尊严、维护民族团结的旗帜,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珍爱民族团结,像保护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民族团结,自觉扞卫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扞卫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严厉打击民族分裂主义,坚决粉碎境内外敌对势力的分裂破坏图谋。
没有民族的和睦相处,就没有社会的安定团结;没有社会的安定团结,就没有国家的繁荣发展;没有国家的繁荣发展,就没有各民族的兴旺昌盛。只有各兄弟民族手挽手、心连心,团结一致,才能众志成城,抵抗自然灾害,应对金融危机,在风云突变的国际局势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民族团结是社会稳定的重要政治基础,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福利,祖国分裂,民族冲突是各族人民的祸害,加强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三心合一,黄土成金。
团结是力量,团结是财富,团结是生产力,团结是国家发展进步的基础。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数万同胞遇难,数百万人痛失家园,灾区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发展遭受巨大损失。地震天不塌,大灾害有很大的爱。
地震发生后,全国各族人民呼吸、共同命运、心灵相连,传播着血浓于水的中华民族骨肉亲情、民族大义、文化大同、无疆大爱,全国各族人民充分发扬了一方困难、八方支持的爱国主义精神,纷纷伸出援助之手。这是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成就,是党富民强国政方针的生动写照,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团结、风雨同舟的强大力量。
高举维护国家统一、保护人民利益、保护法律尊严、保护民族团结的旗帜,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珍惜民族团结,像保护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民族团结,自觉保护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保护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严厉打击民族分裂主义,坚决打破国内外敌对势力的分裂破坏图谋。
没有民族的和平,就没有社会的稳定团结,没有社会的稳定团结,就没有国家的繁荣发展,没有国家的繁荣发展,就没有各民族的繁荣。只有各兄弟民族手挽手、心连心,团结一致,才能众志成城,抗击自然灾害,应对金融危机,在风云突变的国际局势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民族团结是社会稳定的重要政治基础,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之福,祖国分裂、民族冲突是各族人民之祸,加强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三心合一心,黄土变成金”。
团结是力量,团结是财富,团结是生产力,团结是国家发展进步的基础。“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使数万同胞遇难、数百万人痛失家园,灾区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发展蒙受巨大损失。地震天不塌,大灾有大爱。
地震发生后,全国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传播着血浓于水的中华民族骨肉亲情、民族大义、文化大同、无疆大爱,全国各族人民充分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爱国主义精神,纷纷伸出援助之手。这是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成果,是党富民强国大政方针的生动写照,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团结一心、风雨同舟的强大力量。
高举维护国家统一、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法律尊严、维护民族团结的旗帜,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珍爱民族团结,像保护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民族团结,自觉扞卫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扞卫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严厉打击民族分裂主义,坚决粉碎境内外敌对势力的分裂破坏图谋。
没有民族的和睦相处,就没有社会的安定团结;没有社会的安定团结,就没有国家的繁荣发展;没有国家的繁荣发展,就没有各民族的兴旺昌盛。只有各兄弟民族手挽手、心连心,团结一致,才能众志成城,抵抗自然灾害,应对金融危机,在风云突变的国际局势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丰富党员政治生活关键之举,通过此次专题研讨活动,让我受益匪浅,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我更加深刻体会到“筑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的重要性,我会把学习到的有关内容结合到平日的工作当中,武装头脑,认真工作,并全力的带动身边同事家人朋友们共建美好家园。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内蒙古大兴安岭林业的发展情况,在党中央的坚强有力领导下,各族人民努力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强、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生态良好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林业。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林区的文化教育事业迈上了快车道,职工的生活越加丰富,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到职工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从文化产业迅速发展,到文艺创作成果丰硕。林区文化事业发展成就巨大,多层面满足了职工的精神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文化认同,就要把牢正确的方向,创新方式方法;要增强各族人民的文化自豪感,将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融入对整个中华文化热爱之中,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心灵深处,就是长远之策、固本之举。
“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一样紧抱在一起”做好一名党员的工作,增进文化认同,各族人民就能抱得更紧,更能凝心聚力,进而激发出更深沉而持久的爱国之情,共创繁荣而灿烂的中华文化,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此过程中的强化也必将提升中华文化的魅力,增进中华民族的大团结,让我们在复兴路上走的更自信而坚实。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言材料篇八
讨论,发音y&a可爱新台币。中文词汇,意思研究和讨论。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丰富党员政治生活关键之举,通过此次专题研讨活动,让我受益匪浅,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我更加深刻体会到“筑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的重要性,我会把学习到的有关内容结合到平日的工作当中,武装头脑,认真工作,并全力的带动身边同事家人朋友们共建美好家园。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内蒙古大兴安岭林业的发展情况,在党中央的坚强有力领导下,各族人民努力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强、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生态良好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林业。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林区的文化教育事业迈上了快车道,职工的生活越加丰富,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到职工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从文化产业迅速发展,到文艺创作成果丰硕。林区文化事业发展成就巨大,多层面满足了职工的精神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文化认同,就要把牢正确的方向,创新方式方法;要增强各族人民的文化自豪感,将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融入对整个中华文化热爱之中,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心灵深处,就是长远之策、固本之举。
“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一样紧抱在一起”做好一名党员的工作,增进文化认同,各族人民就能抱得更紧,更能凝心聚力,进而激发出更深沉而持久的爱国之情,共创繁荣而灿烂的中华文化,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此过程中的强化也必将提升中华文化的魅力,增进中华民族的大团结,让我们在复兴路上走的更自信而坚实。
民族融合一直都是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的鲜明特征。在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有四个主要的时期,分别是春秋战国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宋辽金元时期和清代。在中国近代史上,一八四零年鸦片战争爆发以来,中国各民族都面临着为实现民族解放而奋斗的共同任务和使命。在长期抵御外来侵略的斗争中,各个民族之间建立的患难与共的关系和深厚的友情,也意识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重要性。
新中国成立之后,党中央根据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人口分布状况,制定了民族区域自制制度。这项制度是从中国国情出发,体现了国家尊重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力,也体现了国家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共同发展的原则。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稳步发展成就瞩目,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面貌焕然一新,人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为了进一步改变民族地区的落后状况,全国打响了脱贫攻坚战,二零二零年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小康,一个民族也不能少!”这句话表明,缩小各民族之间的发展差距,实现共同繁荣,共享发展成果,才是真正的“全面小康”。
一部中国历史,就是一部民族团结、融合发展、共荣共存的历史。在中国,“各民族就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中华民族是一个共同体。
而在美国,持续发酵的“乔治·弗洛伊德”事件暴露出西方国家存在严重的种族歧视问题。其实,西方种族歧视问题由来已久。西方国家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一直推行暴力、血腥的殖民主义政策。西方的殖民主义史是人类的一部黑历史。殖民主义是西方种族歧视问题的根源所在。在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一些西方国家,因为社会制度、贫富分化等原因,导致有色人种和少数族裔受到不公正待遇。现在不少西方国家的民众为了表达对弗洛伊德死亡事件的不满,正在举行大规模的示威游行。
相比之下,中国各族人民和谐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才有了今天中国的繁荣昌盛。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珍惜来之不易的美好局面,继续为维护民族发展和实现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愿世界少一些战争和不公平,多一些和谐与平等!
在我的心底里,隐藏着一个梦,那是一个美好的中国梦,那个梦聚集着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的希望!承载着十三亿颗中国心!我愿:五十六个民族永远团结在一起,在中国这个大家庭里,如兄弟姐妹永不分离!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56个民族是一个巨大的团体。只要全民族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只要我们56个民族紧紧相依,就没有什么艰难险阻不能克服,就没有什么梦想不能实现。历史一再表明,民族团结和睦,国家就繁荣发达;民族内乱分裂,国家就衰败落后。洪涝灾害冲不垮万众一心的中华儿女,地震垮塌压不垮万众一心的中华儿女,狂风怒号也吹不倒万众一心的中华儿女。
“今天,我们都是汶川人!”六年前,这句话成为全体中国人共同的心声。在玉树大地震后,不分地域,不分民族,中华儿女再次奏响心手相连、众志成城的心曲:“今天,我们都是玉树人!”邻近的西藏,抽调拉萨、林芝、昌都的公安消防官兵,在第一时间分头向玉树挺进。昌都消防官兵成为最早进入灾区一线的外地救援队伍。18日上午,记者在玉树抗震救灾指挥中心,见到了志愿者赵成才和29位战友,组成“老兵联盟”,以最快的速度赶到了玉树。哪里有任务,他们就出现在哪里,记者这几天已在好几个不同的场合见到过这些忙碌的“老兵”。赵成才告诉记者,“老兵联盟”是个典型的多民族组织:成员有汉族、藏族、回族、蒙古族,“在这儿,我们都属于中华民族,我们都是一家人。”
民族团结一家亲,这个梦想已经不遥远了,它触手可及。我们要共同努力,让五十六个兄弟姐妹的笑声洒满每一个人的心中,洒满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洒满华夏大地!让民族之花,开满新疆,开满祖国妈妈的心田!
精神家园——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文化和谐是民族关系和谐的重要保障。长久以来,各民族间碰撞升华的文化火种,使中华民族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各民族在地域构成上交错杂居又相互包容、在经济生活中相互帮扶、在情感诉求中相互亲近依存,这是对中华文化认同的一种现实表述。各民族的文化交流与自身文化传承间的平衡状态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在当时当下的真实写照,更是中华文化的传承依据,是最珍贵的精神财富。
一个民族的长治久安,复兴兴旺更多的是依托于文明永固创新不竭的基础之上,而这一切的前提是对文化的认同及信心。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者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注入了灵魂。通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各族群众树立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通过弘扬革命文化,让各族群众了解中国共产党革命的历史,进而将文化自觉和政治自觉相结合,形成正确的政治认同;通过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传承、改造和创新,从而更具有现代性。
在内蒙古的土地上生活着49个民族,各民族在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文化体系,孕育了光辉灿烂的草原文化。内蒙古之所以能够保持和谐发展的局面,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方向,并大力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70多年来,内蒙古在制度建设、人才培养、载体构建、技术支撑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建国初期,内蒙古创立了面向基层群众的“乌兰牧骑”,成为全国文艺界的一面旗帜;改革开放以来,文化大区、文化强区战略的实施,实现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入新世纪,实施了草原文化研究工程,创造性地提炼出“崇尚自然、践行开放、恪守信义”的草原文化核心理念,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入了深层的民族文化精髓。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自秦朝统一六国以来,设立三公九卿制度管理国家,九卿之中的“典客”就是专门掌管民族事务的职位。历朝历代一直都非常重视民族问题,因为对于多民族国家来说,民族团结是一个关系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纵观历史,凡是国力强盛、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时期,无一不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消除了民族歧视,制定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制度,各民族无论人口多寡,一律平等,这些奠定了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基础。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的确,各民族只有亲如一家,情同手足,只有齐心协力,团结发展,才能汇聚强大力量,才能共创民族辉煌,共圆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如今在全面小康路上,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路上,一个民族都不能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在抗洪抢险救灾中,在汶川地震、玉树地震救援中,在打赢脱贫攻坚战、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处处展示着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力量。
心相通,则情相融;志相同,则力相聚。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在历史波澜的沉浮跌宕中之所以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就在于各民族有着共同的价值追求和精神依托;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焕发出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就在于各民族不断地交往、交流、交融,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如今,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站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上,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尤其是对于党中央关于推进双语教学改革的重大决策,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必须站在政治的、全局的、战略的高度去认识。
身为教师,身为领导干部,必须要做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给广大师生上好思政课,积极引导广大师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共同促进祖国繁荣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积极贡献力量。
民族团结是社会稳定的重要政治基础,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之福,说起民族团结,生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我对它的感受异常深刻。可以说,在我的生活中,民族团结之花处处都在开放。
高举维护国家统一、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法律尊严、维护民族团结的旗帜,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珍爱民族团结,像保护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民族团结,自觉悍卫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悍卫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严厉打击民族分裂主义,坚决粉碎境内外敌对势力的分裂破坏图谋。
没有民族的和睦相处,就没有社会的安定团结,没有社会的安定团结,就没有国家的繁荣发展;没有国家的繁荣发展,就没有各民族的兴旺昌盛。民族团结在我们祖国有着非同寻常的重要性。人们常说: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而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伟大祖国的56个兄弟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和睦相处,团结互助,用自己辛勤的劳动,共开拓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国家要富强,离不开各民族的团结。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各民族手足同根、骨肉相连,为走向共同繁荣、建设文明富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而并肩奋斗着。
俗话说“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这句话正点明了我们中华民族五十六个民族团结又友爱。只有我们心心相连、手手相牵,五十六个民族才会融为一个直正的大家庭,如果我们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创和谐,我们一定能建设好我们的祖国。
手握手、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维护民族团结是刻不容缓的,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真正落实到行动中去的,让我们每个人从身边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滴水可以汇成江河,不传谣,不信谣,不参与违法犯罪活动,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话不说;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事不做,共同筑起一道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铜墙铁壁。
一堆沙子是松散的,可是它和水泥,水,沙子混合以后,比花岗岩还坚硬。我们要团结,不要分裂,让我们民汉一家亲,永远这样相亲相爱吧,如果我们分裂了,别的国家就有机可乘,必将会让我们走向灭亡,如果我们心连心,手握手,筑起铜墙铁壁,那么,就算有再强大的敌人,我们也不会害怕!我们中华民族必将象巨人一样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两天半以来,通过聆听报告、观看教育片、参加研讨,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和更加深刻的理解。下面,我仅对学院党委层面如何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出发,多次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中央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提出“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到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再到党的十九大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写入党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全党的共同意志和基本遵循。对学院党委而言,如何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完整纳入“三全育人”体系建设之中,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习近平同志关于民族工作重要论述的重大观点,是新时代开展民族工作的重要遵循,是促进民族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我们要通过开展理论学习中心组和党支部集中学习、举办全体教职工专题培训、讲授专题党课、组织主题活动等形式,围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总目标,以“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主题,以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根本途径,重点学习党的民族创新理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以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党的民族政策、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等,使全院师生充分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我们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本质要求,也是我们履行政治责任、担当历史使命的具体表现。所谓“立德树人”,就是要以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为核心,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提升综合素质上下功夫,着力培养具有“天下观的爱国者、有理想的奋斗者、有本领的实干者、有担当的开拓者和有德行的奉献者相统一基本特质”的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在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中,我们要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深刻领会“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的重大意义,把爱国作为立德树人的基调和人才成长的底色,把加强民族团结作为战略性、基础性、长远性工作来做,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增进广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认知、认同和归属。要积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与“一体”的辩证关系,强化国家认同,促进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引导学生牢固树立自己是中华民族一员的意识,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进一步增强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从而推动中华民族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大团结大进步。
当前,学院正在积极推进学校党委部署的“三全育人”工作改革,今后,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三全育人”工作改革紧密结合起来,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着力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夯实“十大育人”体系建设,全面构建“三全育人”思政大格局。
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不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努力培养“四有”好老师,建设一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要引导广大教师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不断提升政治素养,大力增进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更好地承担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职责,发挥促进民族团结的引路人作用。
要进一步提升课程思政的育人效应,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专业课教学之中,在学院现有的“课程思政”示范课中培育思政功能更加明显、特色更加鲜明的示范课程。广大教师应充分挖掘党的十九大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团结、“五个认同”等知识点,将有关民族政策、民族关系的现实案例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元素引入教学过程,有机融入课程教学活动和教育实践中,使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体验与认同。
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涵,大力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征文、竞赛、展览等方式,加大宣传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中国革命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等,打造以官网、官微等为主干的多元化网络育人集群,在润物无声的文化“滴灌”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继续打造特色品牌校园文化活动,使活动能够突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进一步深化文化认同、汇聚民族力量。
作为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的高校基层党组织,我们要肩负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使命担当,守正创新地做好意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建设等工作,全面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组织保障,切实提高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维护稳定、促进发展的能力,让每个基层党组织都成为团结一方、安定一方的战斗堡垒,让每一名党员都成为维护民族团结稳定、促进共同富裕的一面旗帜。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言材料篇九
民族团结是社会稳定的重要政治基础,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之福,说起民族团结,生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我对它的感受异常深刻。可以说,在我的生活中,民族团结之花处处都在开放。
高举维护国家统一、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法律尊严、维护民族团结的旗帜,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珍爱民族团结,像保护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民族团结,自觉悍卫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悍卫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严厉打击民族分裂主义,坚决粉碎境内外敌对势力的分裂破坏图谋。
没有民族的和睦相处,就没有社会的安定团结,没有社会的安定团结,就没有国家的繁荣发展;没有国家的繁荣发展,就没有各民族的兴旺昌盛。民族团结在我们祖国有着非同寻常的重要性。人们常说: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而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伟大祖国的56个兄弟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和睦相处,团结互助,用自己辛勤的劳动,共开拓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国家要富强,离不开各民族的团结。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各民族手足同根、骨肉相连,为走向共同繁荣、建设文明富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而并肩奋斗着。
俗话说“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这句话正点明了我们中华民族五十六个民族团结又友爱。只有我们心心相连、手手相牵,五十六个民族才会融为一个直正的大家庭,如果我们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创和谐,我们一定能建设好我们的祖国。
手握手、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维护民族团结是刻不容缓的,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真正落实到行动中去的,让我们每个人从身边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滴水可以汇成江河,不传谣,不信谣,不参与违法犯罪活动,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话不说;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事不做,共同筑起一道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铜墙铁壁。
一堆沙子是松散的,可是它和水泥,水,沙子混合以后,比花岗岩还坚硬。我们要团结,不要分裂,让我们民汉一家亲,永远这样相亲相爱吧,如果我们分裂了,别的国家就有机可乘,必将会让我们走向灭亡,如果我们心连心,手握手,筑起铜墙铁壁,那么,就算有再强大的敌人,我们也不会害怕!我们中华民族必将象巨人一样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言材料篇十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好!我是某某班的谁谁谁,很高兴能参加这次。
演讲。
比赛。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盛开的民族团结之花》。
蔚蓝的天空,因为有了白云的点缀,才不会寂寞;宽广的大地,因为有了万物的装点,才显得生机盎然。在由56个民族构成的祖国大家庭里,在多民族聚居、美丽富饶的新疆,我们只有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团结一心,共同发展,才能构建永久的和谐。
今年新疆的春天来的晚了一些,已经到了往年花开满园的时节,却没有看到多少绿意。虽然现在的天气我们还不能在广场、街心、院子里伴着热情的琴声、鼓声尽情起舞,但是在新疆2000万人民的心底却早已花香扑鼻。
自从中央新疆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内地众多省份纷纷来我们的家乡新疆接洽援疆事宜,无论是新闻里还是老师们都在说:新疆迎来了大发展、大繁荣的最好时机,一幅副支持新疆跨越式发展的宏伟蓝图正在被绘制。国家的关怀,远在内地的祖国人民的支持不是春风胜似春风,吹绿了新疆各族人民心底的希望、吹开了新疆各族人民心底的最美的花儿。这是一朵民族团结的花儿,这是一朵幸福的花儿,就像天山上盛开的雪莲花,迎风摇曳、尽情绽放。
“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这三个离不开的思想表现了我一直很喜欢的那句话:天山轻松根连根,各族人民心连心。在各族人民心连心的民族大家庭中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先进人物和事迹,最让我感动的是阿里木叔叔的故事。阿里木叔叔是一个外出务工、靠卖羊肉串为生的普通的维吾尔族人,但是他又是不普通的,因为叔叔正凭着他的所作所为感动着贵州、感动着新疆、感动着中国。
八年来,阿里木叔叔把主要靠卖羊肉串攒下的10多万元,全部捐赠资助了上百名贫困学生。人们亲切地称他为:烤羊肉串的“慈善家”。他的事迹已经深深地烙在了在各族人民的心中,在全国营造出人人求团结、处处讲团结、事事谋团结的浓厚氛围,民族团结之花在这里纵情怒放。
在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中民族团结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各族人民之间的关心和爱护是天经地义的。让我们心连心,手挽手,为新疆的安定团结贡献自己的一片爱心,为祖国的繁荣昌盛携手共进!让我们向阿里木叔叔学习,用自己的真情和行动浇灌一朵朵民族团结之花,让民族团结之花开得像火一样红!
我的演讲结束,谢谢大家!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言材料篇十一
民族共同体是在一定区域内形成的具有特殊历史文化联系、稳定经济活动和心理素质的民族情结。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丰富党员政治生活关键之举,通过此次专题研讨活动,让我受益匪浅,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我更加深刻体会到“筑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的重要性,我会把学习到的有关内容结合到平日的工作当中,武装头脑,认真工作,并全力的带动身边同事家人朋友们共建美好家园。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内蒙古大兴安岭林业的发展情况,在党中央的坚强有力领导下,各族人民努力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强、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生态良好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林业。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林区的文化教育事业迈上了快车道,职工的生活越加丰富,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到职工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从文化产业迅速发展,到文艺创作成果丰硕。林区文化事业发展成就巨大,多层面满足了职工的精神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文化认同,就要把牢正确的方向,创新方式方法;要增强各族人民的文化自豪感,将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融入对整个中华文化热爱之中,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心灵深处,就是长远之策、固本之举。
“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一样紧抱在一起”做好一名党员的工作,增进文化认同,各族人民就能抱得更紧,更能凝心聚力,进而激发出更深沉而持久的爱国之情,共创繁荣而灿烂的中华文化,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此过程中的强化也必将提升中华文化的魅力,增进中华民族的大团结,让我们在复兴路上走的更自信而坚实。
在我的心底里,隐藏着一个梦,那是一个美好的中国梦,那个梦聚集着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的希望!承载着十三亿颗中国心!我愿:五十六个民族永远团结在一起,在中国这个大家庭里,如兄弟姐妹永不分离!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56个民族是一个巨大的团体。只要全民族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只要我们56个民族紧紧相依,就没有什么艰难险阻不能克服,就没有什么梦想不能实现。历史一再表明,民族团结和睦,国家就繁荣发达;民族内乱分裂,国家就衰败落后。洪涝灾害冲不垮万众一心的中华儿女,地震垮塌压不垮万众一心的中华儿女,狂风怒号也吹不倒万众一心的中华儿女。
“今天,我们都是汶川人!”六年前,这句话成为全体中国人共同的心声。在玉树大地震后,不分地域,不分民族,中华儿女再次奏响心手相连、众志成城的心曲:“今天,我们都是玉树人!”邻近的西藏,抽调拉萨、林芝、昌都的公安消防官兵,在第一时间分头向玉树挺进。昌都消防官兵成为最早进入灾区一线的外地救援队伍。18日上午,记者在玉树抗震救灾指挥中心,见到了志愿者赵成才和29位战友,组成“老兵联盟”,以最快的速度赶到了玉树。哪里有任务,他们就出现在哪里,记者这几天已在好几个不同的场合见到过这些忙碌的“老兵”。赵成才告诉记者,“老兵联盟”是个典型的多民族组织:成员有汉族、藏族、回族、蒙古族,“在这儿,我们都属于中华民族,我们都是一家人。”
民族团结一家亲,这个梦想已经不遥远了,它触手可及。我们要共同努力,让五十六个兄弟姐妹的笑声洒满每一个人的心中,洒满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洒满华夏大地!让民族之花,开满新疆,开满祖国妈妈的心田!
在我的心底里,隐藏着一个梦,那是一个美好的中国梦,那个梦聚集着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的希望!承载着十三亿颗中国心!我愿:五十六个民族永远团结在一起,在中国这个大家庭里,如兄弟姐妹永不分离!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56个民族是一个巨大的团体。只要全民族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只要我们56个民族紧紧相依,就没有什么艰难险阻不能克服,就没有什么梦想不能实现。历史一再表明,民族团结和睦,国家就繁荣发达;民族内乱分裂,国家就衰败落后。洪涝灾害冲不垮万众一心的中华儿女,地震垮塌压不垮万众一心的中华儿女,狂风怒号也吹不倒万众一心的中华儿女。
“今天,我们都是汶川人!”六年前,这句话成为全体中国人共同的心声。在玉树大地震后,不分地域,不分民族,中华儿女再次奏响心手相连、众志成城的心曲:“今天,我们都是玉树人!”邻近的西藏,抽调xxx、xxx、xxx的公安消防官兵,在第一时间分头向玉树挺进。xxx消防官兵成为最早进入灾区一线的外地救援队伍。18日上午,记者在玉树抗震救灾指挥中心,见到了志愿者赵成才和29位战友,组成“老兵联盟”,以最快的速度赶到了玉树。哪里有任务,他们就出现在哪里,记者这几天已在好几个不同的场合见到过这些忙碌的“老兵”。赵成才告诉记者,“老兵联盟”是个典型的多民族组织:成员有汉族、藏族、回族、蒙古族,“在这儿,我们都属于中华民族,我们都是一家人。”
民族团结一家亲,这个梦想已经不遥远了,它触手可及。我们要共同努力,让五十六个兄弟姐妹的笑声洒满每一个人的心中,洒满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洒满华夏大地!让民族之花,开满新疆,开满祖国妈妈的心田!
民族团结是社会稳定的重要政治基础,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之福,祖国分裂、民族冲突是各族人民之祸,加强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三心合一心,黄土变成金”。
团结是力量,团结是财富,团结是生产力,团结是国家发展进步的基础。“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使数万同胞遇难、数百万人痛失家园,灾区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发展蒙受巨大损失。地震天不塌,大灾有大爱。
地震发生后,全国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传播着血浓于水的中华民族骨肉亲情、民族大义、文化大同、无疆大爱,全国各族人民充分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爱国主义精神,纷纷伸出援助之手。这是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成果,是党富民强国大政方针的生动写照,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团结一心、风雨同舟的强大力量。
高举维护国家统一、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法律尊严、维护民族团结的旗帜,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珍爱民族团结,像保护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民族团结,自觉扞卫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扞卫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严厉打击民族分裂主义,坚决粉碎境内外敌对势力的分裂破坏图谋。
没有民族的和睦相处,就没有社会的安定团结;没有社会的安定团结,就没有国家的繁荣发展;没有国家的繁荣发展,就没有各民族的兴旺昌盛。只有各兄弟民族手挽手、心连心,团结一致,才能众志成城,抵抗自然灾害,应对金融危机,在风云突变的国际局势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言材料篇十二
党的十九大报告描绘出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最大同心圆,五个认同是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的思想基础,进一步丰富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内涵。**县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通过找准与社会心理的契合点、找准与民族情感的共鸣点找准与群众利益的结合点等有效路径,充分发挥五个认同的精神引领作用,抓牢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全面提升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新境界。
找准与群众利益的结合点,增强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县通过群众学习双语,扶贫帮困,建强基层组织,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
一是把学习双语作为基层少数民族干部群众加强民族团结、增强五个认同提升能力素质和创业致富的重要举措,各级党组织积极组织基层少数民族基层干部群众学习普通话,取得了较好效果。
二是做实做细群众工作,按照脱贫攻坚五个一全覆盖包联要求,每名驻村干部至少结对帮扶*户贫困家庭,制定一户一本台账、一户一个脱贫计划、一户一套帮扶措施,用好后盾单位资源,协调资金物资**万元,办实事好事****件。组织***余人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余人。申请批复项目**个,涉及资金****万元通过抓发展、惠民生,让群众有事干、有钱挣、有盼头,不断增强党在各族群众中的凝聚力,不断增添爱国爱疆正能量。
三是完善阵地的整体功能,干部办公有了稳定的家,党员活动有了像样的家方便了群众办事,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彰显了新的活力,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进一步得到提高。活动场所作用发挥得好,群众得到了方便和实惠,基层组织服务能力和水平也得到了有效提高。在平时,村(社区)利用阵地为群众提供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文化生活,激发各族群众热爱新疆的美好情感,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融洽,基层阵地俨然成了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的为民服务的窗口。
找准与社会心理的契合点,增强各族人民的认同感。做好群众思想工作,强化组织领导,建强基层组织,为组建运行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一是对困难户家庭进行一对一结对帮扶教育,做到五个讲清,及时了解家属思想动态、现实表现,帮助解决生活困难。做返乡学生教育管理,逐人建立工作台账,对返乡学生采取一对一包联,及时了解思想动态,解决生活困难和学业困难。
二是选优配强第一书记,结合访惠聚驻村工作队、村两委班子年度考核以及村党总支书记、第一书记考察工作,对全县各村基层干部队伍进行1次专项摸排,分析村级干部人员现状,对第一书记作用发挥情况进行评估,提出了适合继续担任的、需要调整更换工作方案,选派了一批基层工作经验丰富、善于做群众工作的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担任村党总支第一书记,有效解决了村级党组织带头人能力不强、作用发挥不明显等问题。目前,已对*名第一书记后备人选进行了考察,先后分两批精心选派**名市、县领导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配齐配强了村党总支第一书记,切实做到因村择人、依人定村、人岗相适。
三是配齐基层人员力量,按照1+5模式,选配***名村组干部、驻村工作队干部、驻村管寺干部、警务室民警和乡镇下沉干部充实到基层一线中来,并按照干部人员特长、工作岗位,将基层各支人员力量进行合理分配,确保了有人干事。
四是调整优化包联关系,根据县直单位千部、工作任务、联系村复杂程度,对县直部门单位和村(社区、队)进行了全面评估,科学优化调整联乡驻村入户单位包联关系,并结合周末书记、干部下沉、访惠聚等工作,明确了包联任务,压实了后盾单位责任。
五是严格按照自治区党委乡镇干部下沉工作要求,充分考虑各村人口、地域维稳任务等实际,合理调配乡镇下沉干部人数,将***名基层经验丰富、善于做群众工作的优秀乡镇干部下沉到村开展工作。建立联系村民小组干部和联户长制度,落实工作落实奖惩机制,督促指导开展工作,充分调动村民小组干部和联户长的工作积极性,压实工作责任,提升工作水平。
找准与民族情感的共鸣点,增强各族人民的融合感。同吃同住同劳动促进各民族相互了解,相互欣赏。
一是认真贯彻落实总目标,动员干部在春节期间赴基层开展结亲活动,按照应派尽派要求,下沉干部*名,其中:厅级*人,县处级**人,科级及以下***人,入住户***人,实现了*个村(社区、队)全覆盖。截至目前,共入户走访3964万余户,解决热难点问题**件,办实事好事**件,化解矛盾纠纷1件,排查安全隐患**个。
二是找准与人们思想的共鸣点、与群众利益的交汇点,做到接地气。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引导各民族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到中华文化是包括56个民族的文化,是激励各族人民建设伟大祖国、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支柱。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言材料篇十三
民族共同体是在一定区域内形成的具有特殊历史文化联系、稳定经济活动和心理素质的民族情结。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伟大祖国的56个兄弟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和睦相处,团结互助,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共同开拓祖国的大好山河,创造辉煌的中华文化,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在我国少数民族生活的地区,不仅拥有美丽如画的自然风光,还拥有土地肥沃、气候宜人、物产丰富、珍贵的动植物资源、水力资源、矿产资源等。
我国南方气候温和,少数民族服饰多种多样。男人一般穿领子上衣和裤子。女性穿着轻盈,各有特色。例如傣族丝绸裙、景相族毛织花裙、苗族、布依族和一些壮族女性褶裙、彝族多层褶裙、黎族姐妹绣花裙等。
由于我国少数民族居住地区地理、气候条件不同,经济、生活方式也不同,他们的住房结构各有特点。在湿润多雨的南方少数民族地区,人们一般住在干式大楼里。这座大楼分为上下两层,使用的材料以竹木为主。大楼的上层用于养家禽和家畜,放置农具和垃圾。有些民族甚至完全用竹子做材料,建造独特的小竹楼。一栋造型独特的小竹楼,藏在青翠的竹子和香蕉里,柚子树织成绿色的窗帘,与自然融为一体,美丽!
根据少数民族的不同,米的吃法也不同。南方傣族、钱族、黎族等少数民族,喜欢将大米放入竹筒进行火上烧烤,使大米具有竹子清香。壮族、布依族大众喜欢吃五色糯米饭和糯米糕。朝鲜人习惯用糯米做糯米糕吃。新疆的维吾尔、乌孜别克等民族,经常加入米、羊肉、胡萝卜、洋葱、葡萄干、木瓜等,炒成好吃的什么锦饭,炖的饭用洗净的手抓住,所以也被称为抓饭。
春暖花开或秋收季节,壮族人喜欢举行扔绣球的活动。抛弃刺绣是壮族男女表达感情的方法。青年们在草坪和空地上竖起高10米的木棒,在顶部钉上木板,木板中心有圆孔。男女各为一队,以抛出的绣球穿过板上的圆孔为胜。也有在会场中间设置歌坛,绣球不能抛弃棚子,也不能接受对方抛弃的绣球,所以被罚款唱歌很有趣。
少数民族也有火把节、泼水节、那达慕大会、开斋节、洛萨节等多种传统节日。其中泼水节是傣族、布朗族、德昂族、阿昌族等民族的传统节日,每年4月中旬举行,时间为3-5天。节日期间,人们穿着盛装,互相泼水祝福,还举行了划龙舟等活动。晚上灯火通明,人们点着花灯,放着烟花,欢呼歌舞,充满了喜庆的气氛。
五十六个民族是家人啊。
我们伟大的祖国母亲,有56个优秀的孩子,在广阔富裕的祖国大地上幸福地生活着。其中,汉族人口最多,约占全国总人口91。59%。其他55个民族的人口流量很少,但他们居住的地区范围非常广,从中国东北乌苏里江流域到西北帕米尔高原,从海南岛椰子森林到内蒙古草原,都是我们少数民族兄弟姐妹居住的。
我国少数民族集中居住的地方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广西、西藏、宁夏、新疆、甘肃、青海、云南、贵州、四川、等省、自治区。这些地方大多位于祖国边疆,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少数民族人民一代为保卫祖国边疆、建设边疆而奋斗。
伟大祖国的56个兄弟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和睦相处,团结互助,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开拓祖国的美好河山,创造辉煌的中华文化,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国家要富强,离不开各民族的团结。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离不开彼此。各民族手脚同根、骨肉相连,为共同繁荣、建设文明富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而奋斗。
为促进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使各民族同胞共同走向富裕,国家将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丰富资源与东部地区的资金、技术和人才优势相结合,实施了西部大开发的计划。
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输等重大建设项目已经全面开展,西部地区全面实施免费义务教育,有利于促进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文化教育的和谐发展。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自秦朝统一六国以来,设立三公九卿制度管理国家,九卿之中的“典客”就是专门掌管民族事务的职位。历朝历代一直都非常重视民族问题,因为对于多民族国家来说,民族团结是一个关系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纵观历史,凡是国力强盛、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时期,无一不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消除了民族歧视,制定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制度,各民族无论人口多寡,一律平等,这些奠定了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基础。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的确,各民族只有亲如一家,情同手足,只有齐心协力,团结发展,才能汇聚强大力量,才能共创民族辉煌,共圆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如今在全面小康路上,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路上,一个民族都不能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在抗洪抢险救灾中,在汶川地震、玉树地震救援中,在打赢脱贫攻坚战、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处处展示着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力量。
心相通,则情相融;志相同,则力相聚。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在历史波澜的沉浮跌宕中之所以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就在于各民族有着共同的价值追求和精神依托;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焕发出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就在于各民族不断地交往、交流、交融,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如今,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站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上,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尤其是对于党中央关于推进双语教学改革的重大决策,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必须站在政治的、全局的、战略的高度去认识。
身为教师,身为领导干部,必须要做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给广大师生上好思政课,积极引导广大师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共同促进祖国繁荣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积极贡献力量。
两天半以来,通过聆听报告、观看教育片、参加研讨,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和更加深刻的理解。下面,我仅对学院党委层面如何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出发,多次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中央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提出“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到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再到党的十九大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写入党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全党的共同意志和基本遵循。对学院党委而言,如何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完整纳入“三全育人”体系建设之中,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习近平同志关于民族工作重要论述的重大观点,是新时代开展民族工作的重要遵循,是促进民族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我们要通过开展理论学习中心组和党支部集中学习、举办全体教职工专题培训、讲授专题党课、组织主题活动等形式,围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总目标,以“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主题,以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根本途径,重点学习党的民族创新理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以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党的民族政策、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等,使全院师生充分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我们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本质要求,也是我们履行政治责任、担当历史使命的具体表现。所谓“立德树人”,就是要以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为核心,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提升综合素质上下功夫,着力培养具有“天下观的爱国者、有理想的奋斗者、有本领的实干者、有担当的开拓者和有德行的奉献者相统一基本特质”的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在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中,我们要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深刻领会“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的重大意义,把爱国作为立德树人的基调和人才成长的底色,把加强民族团结作为战略性、基础性、长远性工作来做,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增进广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认知、认同和归属。要积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与“一体”的辩证关系,强化国家认同,促进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引导学生牢固树立自己是中华民族一员的意识,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进一步增强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从而推动中华民族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大团结大进步。
当前,学院正在积极推进学校党委部署的“三全育人”工作改革,今后,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三全育人”工作改革紧密结合起来,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着力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夯实“十大育人”体系建设,全面构建“三全育人”思政大格局。
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不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努力培养“四有”好老师,建设一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要引导广大教师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不断提升政治素养,大力增进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更好地承担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职责,发挥促进民族团结的引路人作用。
要进一步提升课程思政的育人效应,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专业课教学之中,在学院现有的“课程思政”示范课中培育思政功能更加明显、特色更加鲜明的示范课程。广大教师应充分挖掘党的十九大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团结、“五个认同”等知识点,将有关民族政策、民族关系的现实案例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元素引入教学过程,有机融入课程教学活动和教育实践中,使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体验与认同。
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涵,大力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征文、竞赛、展览等方式,加大宣传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中国革命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等,打造以官网、官微等为主干的多元化网络育人集群,在润物无声的文化“滴灌”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继续打造特色品牌校园文化活动,使活动能够突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进一步深化文化认同、汇聚民族力量。
作为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的高校基层党组织,我们要肩负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使命担当,守正创新地做好意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建设等工作,全面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组织保障,切实提高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维护稳定、促进发展的能力,让每个基层党组织都成为团结一方、安定一方的战斗堡垒,让每一名党员都成为维护民族团结稳定、促进共同富裕的一面旗帜。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自秦朝统一六国以来,设立三公九卿制度管理国家,九卿之中的“典客”就是专门掌管民族事务的职位。历朝历代一直都非常重视民族问题,因为对于多民族国家来说,民族团结是一个关系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纵观历史,凡是国力强盛、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时期,无一不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消除了民族歧视,制定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制度,各民族无论人口多寡,一律平等,这些奠定了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基础。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的确,各民族只有亲如一家,情同手足,只有齐心协力,团结发展,才能汇聚强大力量,才能共创民族辉煌,共圆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如今在全面小康路上,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路上,一个民族都不能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在抗洪抢险救灾中,在汶川地震、玉树地震救援中,在打赢脱贫攻坚战、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处处展示着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力量。
心相通,则情相融;志相同,则力相聚。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在历史波澜的沉浮跌宕中之所以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就在于各民族有着共同的价值追求和精神依托;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焕发出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就在于各民族不断地交往、交流、交融,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如今,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站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上,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尤其是对于党中央关于推进双语教学改革的重大决策,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必须站在政治的、全局的、战略的高度去认识。
身为教师,身为领导干部,必须要做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给广大师生上好思政课,积极引导广大师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共同促进祖国繁荣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积极贡献力量。
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丰富党员政治生活关键之举,通过此次专题研讨活动,让我受益匪浅,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我更加深刻体会到“筑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的重要性,我会把学习到的有关内容结合到平日的工作当中,武装头脑,认真工作,并全力的带动身边同事家人朋友们共建美好家园。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内蒙古大兴安岭林业的发展情况,在党中央的坚强有力领导下,各族人民努力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强、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生态良好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林业。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林区的文化教育事业迈上了快车道,职工的生活越加丰富,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到职工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从文化产业迅速发展,到文艺创作成果丰硕。林区文化事业发展成就巨大,多层面满足了职工的精神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文化认同,就要把牢正确的方向,创新方式方法;要增强各族人民的文化自豪感,将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融入对整个中华文化热爱之中,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心灵深处,就是长远之策、固本之举。
“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一样紧抱在一起”做好一名党员的工作,增进文化认同,各族人民就能抱得更紧,更能凝心聚力,进而激发出更深沉而持久的爱国之情,共创繁荣而灿烂的中华文化,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此过程中的强化也必将提升中华文化的魅力,增进中华民族的大团结,让我们在复兴路上走的更自信而坚实。
说起民族团结,生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我对它的感受异常深刻。可以说,在我的生活中,民族团结之花处处都在开放。
民族团结在我们祖国有着非同寻常的重要性。人们常说: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而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我就举个例子吧:我们学校有很多的少数民族同学,由于他们汉语基础较差,经常把汉语倒过来说。
在学习中,经常遇见不懂的题和语文书中的词句。或者不理解题目的要求,在作业中常常出现文不对题、词不达意的情况。这时就需要我们汉族同学来帮忙了。各种习题汉族同学都会热心解答,让少数民族同学能渐渐熟悉汉语、理解汉语。使这些少数民族同学能够准确流利地使用汉语,学习成绩提高很快。
啊,少数民族真是离不开汉族。假如你对音乐和舞蹈感兴趣,不妨让我们学校的少数民族朋友们来教教你吧:像冬不拉、民族舞等很多种民族乐器和舞蹈,每一种都蕴含着浓厚的民族特色,那可真美啊,我们真象一个大家庭啊!
俗话说“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这句话正点明了我们中华民族五十六个民族团结又友爱。只有我们心心相连、手手相牵,五十六个民族才会融为一个直正的大家庭,如果我们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创和谐,我们一定能建设好我们的祖国。
两天半以来,通过聆听报告、观看教育片、参加研讨,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和更加深刻的理解。下面,我仅对学院党委层面如何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出发,多次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中央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提出“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到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再到党的十九大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写入党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全党的共同意志和基本遵循。对学院党委而言,如何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完整纳入“三全育人”体系建设之中,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习近平同志关于民族工作重要论述的重大观点,是新时代开展民族工作的重要遵循,是促进民族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我们要通过开展理论学习中心组和党支部集中学习、举办全体教职工专题培训、讲授专题党课、组织主题活动等形式,围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总目标,以“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主题,以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根本途径,重点学习党的民族创新理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以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党的民族政策、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等,使全院师生充分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我们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本质要求,也是我们履行政治责任、担当历史使命的具体表现。所谓“立德树人”,就是要以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为核心,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提升综合素质上下功夫,着力培养具有“天下观的爱国者、有理想的奋斗者、有本领的实干者、有担当的开拓者和有德行的奉献者相统一基本特质”的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在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中,我们要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深刻领会“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的重大意义,把爱国作为立德树人的基调和人才成长的底色,把加强民族团结作为战略性、基础性、长远性工作来做,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增进广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认知、认同和归属。要积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与“一体”的辩证关系,强化国家认同,促进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引导学生牢固树立自己是中华民族一员的意识,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进一步增强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从而推动中华民族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大团结大进步。
当前,学院正在积极推进学校党委部署的“三全育人”工作改革,今后,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三全育人”工作改革紧密结合起来,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着力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夯实“十大育人”体系建设,全面构建“三全育人”思政大格局。
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不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努力培养“四有”好老师,建设一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要引导广大教师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不断提升政治素养,大力增进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更好地承担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职责,发挥促进民族团结的引路人作用。
要进一步提升课程思政的育人效应,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专业课教学之中,在学院现有的“课程思政”示范课中培育思政功能更加明显、特色更加鲜明的示范课程。广大教师应充分挖掘党的十九大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团结、“五个认同”等知识点,将有关民族政策、民族关系的现实案例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元素引入教学过程,有机融入课程教学活动和教育实践中,使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体验与认同。
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涵,大力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征文、竞赛、展览等方式,加大宣传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中国革命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等,打造以官网、官微等为主干的多元化网络育人集群,在润物无声的文化“滴灌”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继续打造特色品牌校园文化活动,使活动能够突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进一步深化文化认同、汇聚民族力量。
作为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的高校基层党组织,我们要肩负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使命担当,守正创新地做好意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建设等工作,全面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组织保障,切实提高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维护稳定、促进发展的能力,让每个基层党组织都成为团结一方、安定一方的战斗堡垒,让每一名党员都成为维护民族团结稳定、促进共同富裕的一面旗帜。
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丰富党员政治生活关键之举,通过此次专题研讨活动,让我受益匪浅,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我更加深刻体会到“筑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的重要性,我会把学习到的有关内容结合到平日的工作当中,武装头脑,认真工作,并全力的带动身边同事家人朋友们共建美好家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研究,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青少年教育、社会教育,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心灵深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内蒙古大兴安岭林业的发展情况,在党中央的坚强有力领导下,各族人民努力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强、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生态良好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林业。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林区的文化教育事业迈上了快车道,职工的生活越加丰富,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到职工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从文化产业迅速发展,到文艺创作成果丰硕。林区文化事业发展成就巨大,多层面满足了职工的精神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文化认同,就要把牢正确的方向,创新方式方法;要增强各族人民的文化自豪感,将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融入对整个中华文化热爱之中,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心灵深处,就是长远之策、固本之举。
“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一样紧抱在一起”做好一名党员的工作,增进文化认同,各族人民就能抱得更紧,更能凝心聚力,进而激发出更深沉而持久的爱国之情,共创繁荣而灿烂的中华文化,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此过程中的强化也必将提升中华文化的魅力,增进中华民族的大团结,让我们在复兴路上走的更自信而坚实。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言材料篇十四
中华民族共同体:指以中国为主要区域,形成的具有中华民族历史文化联系、稳定经济活动特征和心理素质的民族综合体。
中华民族共同体在内涵和外延上包含两方面内容:作为人的共同体和作为文化的共同体。无论是作为人的共同体还是作为文化的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在结构上都具有“多元一体”的特点。作为人的共同体,中华民族的“多元”指中华民族的起源是多元的,在今天,指的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内有56个民族成员,56个民族在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具有多样性。“一体”指的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及其先民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广袤疆域,共同创造了悠久的中国历史、灿烂的中华文化,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整体。
提出过程:习近平总书记中央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提出“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14年5月28-29日,到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14年9月28日,再到党的十九大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17年10月18-24日。
从历史发展整体的角度来看,没有什么比找到路的方向和归属,更能给大家带来希望和幸福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良好发展即是如此,总是建立在一定的意识自觉、精神指引和美好追求上,这离不开共同体意识的有效支撑。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乎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气质与命运走向,有助于明确政治方向、汇聚智慧力量、提供精神归宿、巩固国家善治、捍卫民族尊严。
1.有助于明确政治定位,指明行动方向。“没有方向的船,什么风都是逆风”。作为党和国家在十九大提出的重要论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对新时代包括民族工作在内的各项工作的具体开展提供政治定位、点亮行动的明灯。在深化改革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行动指南,更有助于确立民族共识、巩固集体认同、铸牢整体意识,激发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建设性与能动性。
2.有助于汇聚集体智慧,凝聚发展力量。谚语有云,“众人拾柴火焰高”。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行动指南并努力维护共同体的行动举措,实际上是一个智慧聚集与力量凝聚的过程。如亚里士多德所言,“每一个别的人常常是无善足述;但当他们合而为一个集体时,却往往可能超过少数贤能”。历史经验也告诉我们,正是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发挥中,我们党和国家才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飞跃。因此,新时代仍需努力铸牢这种意识,以充分凝聚人心、汇集有效资源、整合进步力量。
3.有助于共筑精神家园,提供精神归宿。现代社会在带来丰饶物质的同时,也裹挟了浮躁、焦虑与不安,而后者的凸显即是共同体意识缺失所带来的精神空虚的表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际上是扎根中华文明的沃土,汲取民族文化的营养,创新性地构筑安宁真诚的精神家园,形成一个共同认同、栖息的精神意义世界。唯有如此,才能滋养并慰藉共通性的内在心灵,形成精神上的共有归宿。
4.有助于维系良好秩序,巩固国家善治。有情有义,方能行稳致远,一个国家和民族也是如此。大家有情有义,同铸共同体意识,才能开展有效的互动与合作,形成充满活力的制度体系与治理格局。共同体意识的存在与铸牢,是善治形成并巩固的重要条件,特别是其蕴含的权威理念、规范意义,是成员形成正当性、有序性观念和行为的重要依托和体现。与此同时,共同体意识还蕴含着一种对未来的积极期待,从而对秩序的未来延续与创新提供良好的保障。这些都将有助于促进成员主体的多元合作与共治,增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福祉。
5.有助于促进民族振兴,捍卫集体尊严。集体尊严是一种不可冒犯的独立自主状态,但更是一个赢得尊重的担当贡献过程,这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大家共建共有的价值感。这种尊严状态既建立在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坚实基础之上,又依赖于每一个国人的付出、担当与贡献。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个在近代蒙受外来侵略、内部衰败苦难的民族而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因此,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与否,直接关联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兴衰和尊严。
利用二十分钟时间,从5个方面,简要阐述了,为什么要“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希望对大家学习有所帮助,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言材料篇十五
6月2日分公司党委利用召开党史教育学习班的机会,邀请***市党校党史教研室的陈*燕教授为分公司全体党员领导干部开展了主题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宣讲,作为从小生活在内蒙古的我们,对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工作的主线”有着深刻的体会和明确的思想。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始终保持“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生动局面,是保证各族人民共享中华民族新的光荣与梦想的思想基础,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力量源泉。各族人民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绘就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共同书写了悠久的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精神,汇聚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内蒙古作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第一个省级自治区、模范自治区,所有工作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具体实践。从这个意义上讲,内蒙古所有工作都应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五个认同”,形成“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国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各族人民拧成一股绳、团结如一人,是实现这一伟大目标的根本保证。这就需要全区各族干部群众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始终把党和国家放在心中,始终把国家利益和中华民族的利益作为最高利益,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领域,在工作谋划、推进、落实的全过程,在工作学习生活的各方面,都要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万众一心朝着伟大目标奋勇前进。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的必然要求。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经济全球化出现逆流,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敌对势力对我干扰渗透破坏力度加大,民族问题和边疆民族地区成为他们阻挠、遏制中国发展崛起的重点,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尖锐复杂。全区各族干部群众要清醒认识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对内蒙古各族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性,始终把维护伟大祖国统一、中华民族团结作为最高利益和基本前提,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风雨同舟,和衷共济,应对一切风险挑战。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开启建设现代化内蒙古新征程的必然要求。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同繁荣,是中华民族的立身之本、生命之依、力量之源。当前,我们正站在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的历史起点上。进入新发展阶段,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将更加频繁。这就要求所有工作都要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连结更加紧密的命运共同体,携手开启新征程、奋斗新时代、开。
创新。
局面。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满足各族群众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让大家庭中每一个成员都过上好日子,是我们党的宗旨和初心。要过上好日子,就必须团结起来。没有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就没有中华民族的大发展;没有中华民族的大发展,就没有各族人民的幸福生活。只要各民族手挽手、肩并肩,共同努力奋斗,各族人民的日子就一定会越来越红火,就一定能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
语言相通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前提和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语言相通是人与人相通的重要环节。语言不通就难以沟通,不沟通就难以形成认同。”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文种的国家,大多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各地又有不同的方言。如果各讲各的,谁也听不懂,就难以形成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无从谈起。只有语言相通才能相互沟通、相互理解,形成高度认同,凝聚起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普通话和规范汉字是宪法、法律规定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中国人,不论哪个民族、哪个地区的,都必须学好用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这既是宪法法律赋予的责任,也是每个公民国家意识和热爱祖国的具体体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
内蒙古作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必须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主线,坚决维护边疆稳定和民族团结。团结就是力量,团结铸就辉煌。新时代新征程,前进路上并不平坦,甚至布满荆棘,唯有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各项工作,促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才能创造美好未来;唯有不断巩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汗往一处流”的良好氛围,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才能披荆斩棘、乘风破浪。千年潮未落,风起再扬帆。以梦想为岸、以团结作帆、以奋斗划桨,2500多万各族儿女勠力同心,向着更加光辉的未来启航。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言材料篇十六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的基础、民族团结的基础和精神力量的灵魂。任何国家都离不开灵魂,任何氏族都离不开灵魂。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铸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民族认同水平上处理多与一体化的关系,尊重多,强调一体化,提高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多一体化的一体化的认同。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铸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重要理论创新成果,是习近平同志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的重要观点,是新时代开展民族工作的重要遵循。建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巩固新时代各族人民共同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各个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形成了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在我国历史典籍中,有很多关于不同历史时期各民族交流交流的记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铸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研究,生动反映各民族交流交流的历史。
铸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民族认同水平上处理多与一体化的关系,尊重多,强调一体化,提高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多一体化的一体化的认同。多元是指多民族也就是56个民族,一体化是指由56个民族构成的中华民族。我们必须尊重多元存在的客观事实,认识到强调一体化对维持各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保持中华民族大家庭团结,关系到56个民族的切身利益和长期发展。
铸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离不开文化的滋养。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将中华民族紧密凝聚的文化纽带。只有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才能不断提高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与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一致,中华文化也是多元化与共同性的有机统一。多样性是指56个民族的文化丰富,表现中华文化的特色和活力的共同性是指56个民族共有的文化基因,表现中华文化的根和灵魂。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必须深刻理解其多样性,强调其共同性,宣传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这有助于加强各民族大众对中华文化的整体认同。目前,关键是坚定文化信心,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所孕育的,是各民族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精神财富。我们在讲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要站在中华民族的高度,建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由各民族共同创造,共同拥有的意识和观念,努力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在我的心底里,隐藏着一个梦,那是一个美好的中国梦,那个梦聚集着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的希望!承载着十三亿颗中国心!我愿:五十六个民族永远团结在一起,在中国这个大家庭里,如兄弟姐妹永不分离!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56个民族是一个巨大的团体。只要全民族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只要我们56个民族紧紧相依,就没有什么艰难险阻不能克服,就没有什么梦想不能实现。历史一再表明,民族团结和睦,国家就繁荣发达;民族内乱分裂,国家就衰败落后。洪涝灾害冲不垮万众一心的中华儿女,地震垮塌压不垮万众一心的中华儿女,狂风怒号也吹不倒万众一心的中华儿女。
“今天,我们都是汶川人!”六年前,这句话成为全体中国人共同的心声。在玉树大地震后,不分地域,不分民族,中华儿女再次奏响心手相连、众志成城的心曲:“今天,我们都是玉树人!”邻近的西藏,抽调拉萨、林芝、昌都的公安消防官兵,在第一时间分头向玉树挺进。昌都消防官兵成为最早进入灾区一线的外地救援队伍。18日上午,记者在玉树抗震救灾指挥中心,见到了志愿者赵成才和29位战友,组成“老兵联盟”,以最快的速度赶到了玉树。哪里有任务,他们就出现在哪里,记者这几天已在好几个不同的场合见到过这些忙碌的“老兵”。赵成才告诉记者,“老兵联盟”是个典型的多民族组织:成员有汉族、藏族、回族、蒙古族,“在这儿,我们都属于中华民族,我们都是一家人。”
民族团结一家亲,这个梦想已经不遥远了,它触手可及。我们要共同努力,让五十六个兄弟姐妹的笑声洒满每一个人的心中,洒满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洒满华夏大地!让民族之花,开满新疆,开满祖国妈妈的心田!
民族团结是社会稳定的重要政治基础,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之福,说起民族团结,生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我对它的感受异常深刻。可以说,在我的生活中,民族团结之花处处都在开放。
高举维护国家统一、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法律尊严、维护民族团结的旗帜,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珍爱民族团结,像保护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民族团结,自觉悍卫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悍卫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严厉打击民族分裂主义,坚决粉碎境内外敌对势力的分裂破坏图谋。
没有民族的和睦相处,就没有社会的安定团结,没有社会的安定团结,就没有国家的繁荣发展;没有国家的繁荣发展,就没有各民族的兴旺昌盛。民族团结在我们祖国有着非同寻常的重要性。人们常说: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而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伟大祖国的56个兄弟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和睦相处,团结互助,用自己辛勤的劳动,共开拓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国家要富强,离不开各民族的团结。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各民族手足同根、骨肉相连,为走向共同繁荣、建设文明富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而并肩奋斗着。
俗话说“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这句话正点明了我们中华民族五十六个民族团结又友爱。只有我们心心相连、手手相牵,五十六个民族才会融为一个直正的大家庭,如果我们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创和谐,我们一定能建设好我们的祖国。
手握手、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维护民族团结是刻不容缓的,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真正落实到行动中去的,让我们每个人从身边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滴水可以汇成江河,不传谣,不信谣,不参与违法犯罪活动,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话不说;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事不做,共同筑起一道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铜墙铁壁。
一堆沙子是松散的,可是它和水泥,水,沙子混合以后,比花岗岩还坚硬。我们要团结,不要分裂,让我们民汉一家亲,永远这样相亲相爱吧,如果我们分裂了,别的国家就有机可乘,必将会让我们走向灭亡,如果我们心连心,手握手,筑起铜墙铁壁,那么,就算有再强大的敌人,我们也不会害怕!我们中华民族必将象巨人一样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自秦朝统一六国以来,设立三公九卿制度管理国家,九卿之中的“典客”就是专门掌管民族事务的职位。历朝历代一直都非常重视民族问题,因为对于多民族国家来说,民族团结是一个关系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纵观历史,凡是国力强盛、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时期,无一不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消除了民族歧视,制定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制度,各民族无论人口多寡,一律平等,这些奠定了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基础。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的确,各民族只有亲如一家,情同手足,只有齐心协力,团结发展,才能汇聚强大力量,才能共创民族辉煌,共圆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如今在全面小康路上,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路上,一个民族都不能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在抗洪抢险救灾中,在汶川地震、玉树地震救援中,在打赢脱贫攻坚战、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处处展示着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力量。
心相通,则情相融;志相同,则力相聚。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在历史波澜的沉浮跌宕中之所以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就在于各民族有着共同的价值追求和精神依托;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焕发出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就在于各民族不断地交往、交流、交融,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如今,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站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上,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尤其是对于党中央关于推进双语教学改革的重大决策,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必须站在政治的、全局的、战略的高度去认识。
身为教师,身为领导干部,必须要做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给广大师生上好思政课,积极引导广大师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共同促进祖国繁荣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积极贡献力量。
按照召开度民主生活会的有关要求,我于近期仔细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当好民族工作的重要检视,不断反思工作中存在的差距与不足,仔细思考强化与改善民族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路与举措。在此,结合思维与工作现实,谈谈个人的体会与感悟。
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重要致辞、作出重要指示,党中央就民族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安排,为我们当好新形势下的民族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推进我国民族团结工作取得了新的历史性成就。要坚强把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检视重要指示精神,作为长期、重要政治任务,深刻了解了其精神实质、丰富内涵与现实要求,完整治解新形势下党的民族政策,准确把握民族关系、看待民族问题,并转化为推进工作的强大动力。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检视,同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维,同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工作重要致辞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紧密结合起来,始终在思维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全面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增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以现实行动与工作实效践行“两个维护”。要深入对标对表习近平总书记与党中央的要求,深刻反思民族工作是否存在认识与实践偏差,进而把民族工作放在统计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加精心细致地当好新形势下的民族工作,更加坚持不懈地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公路。
内蒙古自治区是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立的第一项省级自治区、模范自治区,所有工作始终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始终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阿拉善盟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大力推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有力地巩固了民族团结的优良传统与社会稳定、边疆安宁的良好局面。要始终坚强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工作的政治领导、思维领导与组织领导,充分发挥统计工作的职能责任,不断引导各族干部群众确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宗教观,把各族干部群众的思维与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安排上来。要仔细落实盟委关于强化民族工作的有关决策安排,把全面强化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作为关键性、基础性工作来抓,持续推行国家统编教材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宣传引导力度,仔细细致当好政策阐释解读工作,全力营造理解支持使用国家统编教材的浓厚氛围。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统计系统民族工作的主线,强化党的民族政策学习与民族团结教育,完善增进各民族交往交流融合的思路举措,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各族干部群众心里牢牢扎根,推进全盟各族干部群众携手“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
阿拉善盟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的良好局面来之不易,是全盟各族干部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成果。党员领导干部在维护民族团结、增进社会与谐稳定中具有率先垂范、以身作则的义务,在教育群众、组织群众、发动群众以及维护民族团结方面有着不容推卸的职责。要把促进团结作为民族工作的中心环节,要自觉承担起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牢固确立“三个离不开”思维、增强“五个认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职责,提升统计系统民族工作质量与效能。要善于发挥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领导干部要进取履行社会责任,经常性地深入到各族群众之中,以现实行动当好民族政策宣传及民族团结教育,带动各族群众自觉学习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坚决把党中央各种决策安排落到实处。要不断强化统计机关思维政治建设,着力抓好有关理论知识的学习教育,引导机关党员干部旗帜鲜明讲政治,不为各项错误思维诱惑,不受狭隘民族主义诱惑,在关键时刻能够站出来、冲上去、顶得住,推进统计系统开展民族工作取得实效。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最新幼儿园国庆节教案小班 国庆节小班教案(大全15篇)
- 最新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 圆的面积教案(精选12篇)
- 最新骨气的句子(精选9篇)
- 汽车销售月总结报告 汽车销售总结报告(大全17篇)
- 最新策划方案做(精选14篇)
- 2023年小班体育游戏教案(模板11篇)
- 2023年汽车销售月总结报告简洁(精选10篇)
- 护理工作年度个人总结(大全8篇)
- 2023年中华魂演讲稿一等奖(实用8篇)
- 班主任的工作总结与反思大学生(模板8篇)
- 学生会秘书处的职责和工作总结(专业17篇)
- 教育工作者分享故事的感悟(热门18篇)
- 学生在大学学生会秘书处的工作总结大全(15篇)
- 行政助理的自我介绍(专业19篇)
- 职业顾问的职业发展心得(精选19篇)
- 法治兴则民族兴的实用心得体会(通用15篇)
- 教师在社区团委的工作总结(模板19篇)
- 教育工作者的社区团委工作总结(优质22篇)
- 体育教练军训心得体会(优秀19篇)
- 学生军训心得体会范文(21篇)
- 青年军训第二天心得(实用18篇)
- 警察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秀18篇)
- 家属慰问春节虎年的慰问信(实用20篇)
- 公务员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质21篇)
- 植物生物学课程心得体会(专业20篇)
- 政府官员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的重要性(汇总23篇)
- 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范文(18篇)
- 教育工作者行政工作安排范文(15篇)
- 编辑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汇总17篇)
- 学校行政人员行政工作职责大全(18篇)
相关文档
-
2023年
铸 牢 中 华 民族共同体意识研讨发言材料(大全8篇)43下载数 228阅读数 -
铸 牢 中 华 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模板17篇)35下载数 481阅读数 -
2023年
铸 牢 中 华 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免费(汇总8篇)38下载数 343阅读数 -
铸 牢 中 华 民族共同体意识演讲稿铸 牢 中 华 民族共同体意识感悟(通用15篇)46下载数 564阅读数 -
2023年
铸 牢 中 华 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铸 牢 中 华 民族共同体意识学习心得(实用19篇)20下载数 139阅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