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鲁迅自传主要内容概括 鲁迅自传心得体会(模板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30 05:43:19 页码:8
2023年鲁迅自传主要内容概括 鲁迅自传心得体会(模板14篇)
2023-11-30 05:43:19    小编:曼珠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鲁迅自传主要内容概括篇一

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的作品深深地反映了中国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的黑暗。他的自传是一部揭示了中国近代历史的珍贵著作,阐述了他在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中的思考和感悟。通过阅读鲁迅自传,我深受鼓舞和启迪,并从中汲取了许多宝贵的心得体会。

首先,鲁迅的自传让我明白了坚守自己理想的重要性。在自传中,鲁迅提到了他在医学院的求学经历。尽管在学校中,他面临着严厉的制度和传统的束缚,但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文学创作作为自己的事业。他追求自己的兴趣和激情,坚持不懈地为自己选择的道路努力。这让我深深地明白,只有通过坚守自己的理想,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实现真正的成功和快乐。

其次,鲁迅自传中的叙述揭示了社会不公和不平等的丑陋面貌。在自传中,鲁迅写道他在北洋大学的时候目睹了清朝末年的社会混乱和腐败。他看到了强权和傲慢的统治者所导致的贫困和苦难。这使我深深地认识到,社会的不公和不平等是人们面临的困境,我们必须努力反对不平等和不公,争取自己的权益,并为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三,鲁迅的自传使我明白了教育改革的迫切性。在自传中,鲁迅描述了自己在教育界的经历和对教育的思考。他指责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强调了教育应该是培养人的全面素质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他强调了教育的人文关怀和人格发展的重要性。这让我明白,教育是一个国家和社会进步的关键,只有通过教育改革,我们才能建设一个公平和富有创造力的社会。

第四,鲁迅自传中的人物形象塑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自传中,鲁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实的对话,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有的是坚毅而无私的教育家,有的是忍辱负重的小人物,有的是自私和冷漠的统治者。这种形象的塑造使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现实。这也激励了我去关注和关爱身边的人,理解他们的困境,并努力改变社会中的不公正现象。

最后,鲁迅自传中的思想启示我要勇敢地面对挑战和困难。在自传中,鲁迅描述了他在生活和事业中所面临的诸多困难和艰辛。但他从未放弃,勇敢地面对挑战,并为自己的信念坚持奋斗。这使我深刻地明白了要成就一番事业,我们必须敢于面对困难和逆境,在困难中寻找机会和希望,坚持自己的信念,并为实现自己的目标奋斗到底。

总之,鲁迅的自传是一部令人深思和启发的著作。通过阅读鲁迅自传,我明白了坚守理想的重要性,认识到社会的不公和不平等的问题,意识到教育改革的迫切性,感受到了人物形象的形象魅力,以及明白了勇敢面对挑战的重要性。这些心得体会将永远激励着我,让我更加有信心和勇气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并为社会的进步和改变努力奋斗。

鲁迅自传主要内容概括篇二

1、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传承鲁迅精神。

2、了解“小传”的文体特征,学写“小传”。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文中记录的鲁迅先生的主要经历。

2、体会鲁迅精神。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小传”文体的基本特点,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

预习要求:。

1、默读课文和《呐喊自序》,试将作者大半生的主要经历按时间顺序制成表格。

3、完成本文的生难字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鲁迅图像)。

(二)作者简介。

这是后人给他的评价,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是如何记叙自己的。

(三)听录音。

(四)生难字词。

自传()乞食()彷徨()侮蔑()筹办()。

(五)检查预习,列表梳理鲁迅1881年—1930年间的活动。

(学生预习完成表格,教师明确)。

年份主要活动。

1881年(1岁)生于浙江省绍兴府城里一家姓周的家里。

1893年(13岁)家遭大变故,寄住在亲戚家。

1896年(17岁)父亲去世。离开绍兴,前往南京求学。

1898年(19岁)考入江南水师学堂;半年后改入矿路学堂。

1902年(23岁)到日本留学,两年后进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1906年(27岁)中止学医,决心从事文艺事业。

1909年(30岁)回国,在浙江杭州两级师范学堂做教员。

1910年(31岁)在绍兴中学堂做教务长。

1911年(32岁)任浙江师范学校校长。

1912年(33岁)为躲避段祺瑞执政府迫害,南下到厦门大学做教授。

国文系讲师。

1927年(47岁)在广东中山大学做教授,4月辞职,9月出广东,后一直住在上海。

小结:

传记——用来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

时间:1881年——1930年(约50年的人生经历)。

家庭状况(1)。

内容。

生平经历(1—3)求学过程(2)。

文档为doc格式。

鲁迅自传主要内容概括篇三

鲁迅。

预习提示。

鲁迅这篇自传,简要叙述了他从1881年出生到1930年的经历与著述情况,语言俭省,感情含蓄。阅读时要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课文内容,用心体会文中隐含的思想感情。

掌握下列词语:

筹办衰落学籍。

我于一八八一年生于浙江省绍兴城里的一家姓周的家里。父亲是读书的;母亲姓鲁,乡下人,她以自修得到能够看书的学力。听人说,在我幼小时候,家里还有四五十亩水田,并不很愁生计。但到我十三岁时,我家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几乎什么也没有了,我寄住在一个亲戚家里,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我于是决心回家,而我的父亲又生了重病,约有三年多,死去了。我渐至于连极少的学费也无法可想;我的母亲便给我筹办了一点旅费,教我去寻无需学费的学校去,因为我总不肯学做幕友或商人,——这是我乡衰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

其时我是十八岁,便旅行到南京,考入水师学堂了,分在机关科,大约过了半年,我又走出,改进矿路学堂去学开矿,毕业之后,即被派往日本去留学。但待到在东京的豫备学校毕业,我已经决意要学医了。原因之一是因为我确知道了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助力。我于是进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了两年。这时正值俄日战争,我偶然在电影上看见一个中国人因做侦探而将被斩,因此又觉得在中国医好几个人无庸,还应该有较为广大的运动……先提倡新文艺。我便弃了学籍,再到东京,和几个朋友立了些小计划,但都陆续失败了。我又想往德国去,也失败了。终于,因为我的母亲和几个别的人很希望我有经济上的帮助,我便回到中国来;这时我是二十九岁。

我一回国,就在浙江杭州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和生理学教员,第二年就走出,到绍兴中学堂去做教务长,第三年又走出,没有地方可去,想在一个书店去做编译员,到底被拒绝了。但革命也就发生,绍兴光复后,我做了师范学校的校长。革命政府在南京成立,教育部长招我去做部员,移入北京;后来又兼做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的国文系讲师。到一九二六年,有几个学者到段棋瑞政府去告密,说我不好,要捕拿我,我便因了朋友林语堂的帮助逃到厦门,去做厦门大学教授,十二月走出,到广东做了中山大学教授,四月辞职,九月出广东,一直住在上海。

我在留学时候,只在杂志上登过几篇不好的文章。初做小说是一九一八年,因为一个朋友钱玄同的劝告,做来登在《新青年》上的。这时才用“鲁迅”的笔名;也常用别的名字做一点短论。现在汇印成书的有两本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一本论文,一本回忆记,一本散文诗,四本短评。别的,除翻译不计外,印成的又有一本《中国小说史略》,和一本编定的《唐宋传奇集》。

一九三0年五月十六日。

练习。

一通读全文,根据课文所提供的材料,列表梳理鲁迅在1881年到1930年间的主要活动。

二从这篇文章可以看出,鲁迅在青年时期,特别是留学日本期间,经历了数次人生道路的选择。说说鲁迅为什么要选择学医,又是出于什么考虑决定弃医从文的,从这里可以看出鲁迅是怎样的人。

三仔细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我的母亲便给我筹办了一点旅费,教我去寻无需学费的学校去,因为我总不肯学做幕友或商人,——这是我乡衰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

(破折号用在这里起什么作用?鲁迅为什么一方面说自己“总不肯学做幕友或商人”,另一方面又强调“这是我乡衰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

2.我一回国,就在浙江杭州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和生理学教员,第二年就走出,到绍兴中学堂去做教务长,第三年又走出,没有地方可去,想在一个书店去做编译员,到底被拒绝了。

(加点的语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到一九二六年,有几个学者到段棋瑞政府去告密,说我不好,要捕拿我……(这本来是一件重大事件,作者为什么用轻描淡写的语气表达?)。

4.我在留学时候,只在杂志上登过几篇不好的文章。

(这句话中的“不好”一词表达的语义与语气上与上一句中的“不好”是否相同?)。

鲁迅自传主要内容概括篇四

2、了解鲁迅的生平,学习鲁迅为救国救民奋斗一生的精神。

1、重点:学习本文以时间为序,概要记述鲁迅一生的写法;

2、难点:理解鲁迅鲁迅为救国救民奋斗一生的精神,尤其是弃医从文的原因。

1、读写结合;2、讲议结合。

一、导入:

同学们进入初中以来,学习过不少鲁迅先生的作品,但是大家对于鲁迅先生的青年时代的经历可能知道得还不是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先生自己所写的一篇自传。

二、通读课文后,检查预习:要求按照时间的顺序,从文中找出鲁迅先生在1881年至1930年的主要活动。

三、文共有四段,每个自然段写什么?

第一段:家庭状况;第二段:求学过程;

第三段:工作简历;第四段:创作成果。

四、思考:

1、鲁迅少年时期总不肯做幕友或商人,这是为什么?

这表明鲁迅既不愿意做封建统治阶级的帮凶,也不愿意做惟利是图的商人,他所要选择和追求的人生,决不仅仅是为了谋求个人的生存出路,而是要寻找一条能将个人前途与国家前途相结合的道路。

1、

2、鲁迅青年时期弃医从文,这又是为什么?从中可以看出鲁迅是个怎样的人?都是为了救国。可见,鲁迅是一个时刻以国家兴亡为己任,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的伟大作家。

3、走过几条路?具有什么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道路:少年时期:不做幕友和商人。

青年时期:走实业之路。

走医学之路。

走文学之路。

精神: 爱国勤奋坚韧。

五、总结:

总之,从这篇文字简练、语言朴实的自传中,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鲁迅先生近50年的人生经历,而且还能体会到他深沉的爱国思想与勤奋创作、不懈奋斗的精神。

六、布置习作:

1、了解自传的写作特点:传记是用来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也简称“传”。

(1)从立传人物来看,分为自传和他传。自传是叙述自己。

生平经历的书或文章;他传是记叙别人的思想、经历、言行的传记,一般是对在某个方面有突出成就并有较大影响的人写传。

(2)从篇幅长短来说,它可以分为小传和大传。

(3)从创作方法来说,它大体可分为两类:

一类以记叙翔实的史实为主的历史性传记;另一类属文学范畴,多用形象化方法,描写各种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面貌及其历史背景,这是传记文学。

请同学们把本文按各种分法归类。

参考:本文属于自传、小传和历史性传记。

2、学习写一篇《个人自传》。

3、附例文(拓宽知识面):

解放前,老舍曾写过一篇自传,质朴自谦,妙趣横生。这篇自传全文如下:

舒舍予,字老舍,现年40岁,面黄无须。生于北平。3岁失怙,可谓无父;志学之年,帝王不存,可谓无君。无父无君,特别孝爱老母,布尔乔亚之仁未能一扫空也。幼读三百篇,不求甚解。继学师范,遂奠教书匠之基。及壮,糊口四方,教书为业,甚难发财,每购奖券,以得末彩为荣,示甘于寒贱也。27岁发愤著书,科学哲学无所懂,故写小说,博大家一笑没什么了不得。34岁结婚,今已有一男一女,均狡猾可喜。闲时喜养花,不得其法,每每有叶无花,亦不忍弃。书无所不读,全无所获并不着急,教书作事均甚认事,往往吃亏,亦不后悔。如此而已,再活40年也许能有点出息。

(书舟摘自《人物》1981年第3期)。

鲁迅自传主要内容概括篇五

读鲁迅自传。可以感受到人生的艰难和世情的冷暖。除此之外,大家还有什么感悟呢?下面是本站小编精心为你整理鲁迅自传读后感,一起来看看。

前不久,我刚听完了《鲁迅自传》这本书,书中主要介绍了鲁迅一生的经历和生活。我认为这本书非常好。

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鲁迅。他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中国近代最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的精神被称为“中华民族魂”,并且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是浙江绍兴人,母亲鲁瑞,父亲周伯宜。“鲁迅”是他1920xx年为《新青年》写稿时开始使用的笔名,从此成为世界最崇敬的笔名。他去过日本留学,开始是做医生,后来又成了作家。

在《鲁迅自传》一书中,最值得我们学习的是鲁迅的精神。鲁迅把一生都献给了祖国的革命事业上。虽然他家很穷,但仍造就了一位伟人,真是好厉害!因为当时中国正处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非常时期,而鲁迅则带领大家在这场暴风雨中前行。他顶住压力发表了许多着名的小说,真是太顽强了!先生很简单的介绍自己的作品,还提到“登过几篇不好的文章”。其实,先生是中国现代史上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其作品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为世人所推崇。他的这种写法,恰恰表现了他谦逊质朴的人品。我认为他才是真正的中国人,不做日本鬼子的奴隶,不当日本鬼子的俘虏。所以,我们应当学习他的精神。

“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鲁迅说的这句话一点不错,而他也是这么做的。他的身影永远刻在我的心中!

有一位智士说过,不读鲁迅的文章,就不能懂得旧的中国;也可以说,不读鲁迅的文章,不能算是有修养的中国人。

我怀着崇敬的心情,翻开了这本《鲁迅自传》,映入眼帘的是鲁迅先生的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当我读到鲁迅先生原本是学医的,为什么最后会成为中国文学家呢?带着这样的问号,我继续往下读。

看到一半的时候我终于找到了答案,是20世纪初,学校放映幻灯片,其中有一个中国人被日军砍头,而周围都是一群神情麻木的中国人在观看。读到这时我深受感动,一个精神麻木,没有灵魂的人,无论体魄多么健壮,也是没有出路的。鲁迅先生也许是因为这部科影片改变自己,以文学作为终生事业,拯救中华民族的灵魂。

我们中华民族新的一次文化转型从20世纪延续到21世纪。五千年的文明史,给我们留下了一份丰富遗产。鲁迅先生的创作生活就处于从新文化运动开始至抗日战争即将爆发的20多年间。这一时期文化运动是为新文化的建设奠定基石。他也是新文化的倡导这。以打倒“孔家店“为旗帜,鲁迅先生是从旧营垒中杀出来的斗士,他的斗争最为坚决,他与旧文化和旧制度的决裂最为彻底,他深爱着我们的民族和人民,他痛恨落后和愚昧。他以自己的如之笔,作为投枪和匕首,向着反动势力进行了无情的不屈不挠的斗争。鲁迅的骨头最硬,面对敌人的迫害和自己营垒中同志的攻击。他左抵右挡,不顾身上的血迹,毫不妥协地进行了顽强的斗争,直至倒在革命的战场上。

读了鲁迅的文章,才能更深一步的了解鲁迅,了解旧中国。鲁迅用文学的笔杆,唤醒了沉睡的中华人民。鲁迅用一木一石,叠起巨大的建筑立在人们的心中。

今天,我读了《鲁迅自传》一文,真是深有感触……。

鲁迅于一八八一年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府城一周姓家庭。在幼小的时候,鲁迅家里很富裕,但在十三岁时,家里遭了很大的变故,几乎什么也没有了。鲁迅被寄住在一个亲戚家里。鲁迅的父亲又生了重病,约三年多,死去了。鲁迅十八岁时,便到南京,考入水师学堂,分在机关科,大约过了半年,又走出,改进矿路学堂去学开矿,毕业后,即被派往日本留学。但待到东京的预备学校毕业,鲁迅决定要学医了。原因一是不想中国人都像他父亲一样被庸医治死;二是让中国人身体健壮。但有一次,偶然在电影上看见一个中国人因做侦探而被斩,其他的中国人在旁边看热闹。因此鲁迅觉得国民现在的问题不是身体健康与否,而是思想不觉悟,没有走出愚昧无知的状态,最需要改变的是他们的精神状态,于是鲁迅弃医从文。

我的心为之一震:是啊,我们身为中国人,就应该像鲁迅先生那样,在国家危难时刻,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彻底的民-主主义思想,表现出对反动当局的轻蔑,鲁迅先生唤醒国民而置个人安危于顾,这种为国为民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

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像鲁迅先生的人,比如周恩来,每天只休息五六个小时,其余的时间都有在工作上;居里夫人每天都呆在实验室研究镭,最后把研究成果毫不保留地奉献给了全人类;化学巨匠诺贝尔在炸药死神的一次次“亲吻”中,给人类留下一百多项发明及高达3。3亿瑞典币的巨额资金。这些人类的楷模,面对逆境甚至死亡的威胁,他们都没有怨天尤人,更没有退缩,而是不畏艰难,为国为民。

我相信,只要中国人都像鲁迅先生一样,爱国爱民,我们的国家就会越来越强大。

鲁迅自传主要内容概括篇六

目的:

1.了解并掌握“自传”这种文体的'相关常识及写法。

2.了解鲁迅先生1881―1930的人生经历和著述情况。

3.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鲁迅的伟大抱负和崇高思想。

4.培养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意识与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按时间顺序梳理鲁迅先生1881―1930年间的人生经历。

2.理解并认识鲁迅弃医从文,实现思想转变的深刻原因。

3.认识“自传“的文体特点及写法。

4.指导学生怎样收集资料及怎样确定选题。

教学设想:

1.三课时。

2.运用多媒体课件。

教学内容及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解题、作者简介。

[4][5][6]。

鲁迅自传主要内容概括篇七

全文共4个自然段。

第1段:家庭状况。这一段介绍了出生年份及出生地点。用一句写父亲,用三个单句写母亲,在有详有略中反映了母亲对“我”有更深的影响。并重点介绍了离家求学的原因,先说“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接着说“寄食”不成;再说父亲病故。接二连三的打击,其结果是“渐至于连极少的学费也无法可想”,加上自己既不愿做寄食者,又“总不肯”学做幕友或商人,那么只有去“寻无需学费的学校去”。这里详写,是因为这是鲁迅人生的第一个转折关头。

第2段:求学经过。这是鲁迅先生的青年时代。这期间他经历了数次人生选择。从到南京考入水师学堂到改进矿路学堂再到日本留学改学医学,最后是弃医从文,鲁迅先生一直在探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与良方。文章把从东京到仙台学医,又弃医去“提倡新文艺”写得比较具体。因为这段时期(即1902-1909年留日期间)正是鲁迅探求救国道路的关键时期,他以后用文学作为战斗武器的决定时期。

第3段:工作简历。这段写1909年到1930年20余年间的工作经历。这期间鲁迅先生几经坎坷,屡遭磨难。从杭州到绍兴,到北京,到厦门,到广东,到上海,鲁迅先生几乎踏遍了全国。虽然他的工作、职务几经变动,他自己也一直饱受打击,但他始终以从容不迫的态度待之,表现出坚韧顽强的精神。

第4段:写作成果。俄国1917年十月革命的胜利,给正在沉思、探索的鲁迅先生以强烈的震动,使他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五四”运动的爆发,使鲁迅先生精神更为振奋。从1918年起,他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同年4月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揭露了封建制度和孔孟之道吃人的本质,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呐喊。从此,鲁迅先生的创作一发而不可收,文中“一本,一本回忆记……”充分说明了他的战斗历程和坚持不懈的斗争精神。

二、详略安排。

文章篇幅虽不大,但有详有略,错落有致。如第1段由于父母对其影响上有大有小,在记叙中也就有略有详。第2段略写水师学堂,只用“我又走出”四个字交代。而弃医学文一节却写得比较具体。因为弃医从文是鲁迅先生一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

三、写作特点。

1、寓情于叙述中。

本文以记叙为主,对亲身经历的事情一般不加评论,但却能看出作者明显的思想倾向。比如用“我已经决意要学医了”、“先提倡新文艺”几句话表现作者的爱国思想。

2、语言简洁平实。

鲁迅一生,可谓阅历丰富,成就辉煌,即使仅止于1930年,也称得上伟大了。但这篇自传,仅用800余字,就写完其不平凡的大半生。可见其简洁程度。全文没有描写,不用形容词,语言表现力却很强。再就是对所有重要事情,只叙事实,不加评论,省了大量笔墨。

四、高度概括性。

鲁迅先生的大半生复杂坎坷,但这篇文章仅用千字便高度浓缩了他近50年的经历。特别是第3段,这段写1909年至1930年20余年间的工作经历,涉及时间长,地点变换多,工作、职务变动大,其中还有变动的原因,这样复杂的内容却用极洗炼、概括的语言记述下来,交代得非常清楚。

五、建议。

学习本文可依据“整体感知,理清思路——具体研习,理解人物——欣赏品味,领悟特色”这三部曲进行。首先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大体内容,可围绕两个方面的问题边读边思考:1、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成文的?文章分段的依据是什么?2、本文介绍了鲁迅哪些方面的情况?然后,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具体研习并重点了解作者写了自己哪几次人生选择,每次选择的理由是什么,其中的的弃医从文是个转折点,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样分析就能形成对鲁迅形象的认识,感受鲁迅的精神风采。最后从选材和语言两方面认识本文的艺术特色。

设计示例。

一、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习自传的写法。

2.体会本文选材精要,叙述详略得当的特点。

(二)能力目标。

培养概括能力和说话能力。

(三)情感目标。

学习鲁迅严肃的人生态度和深厚的爱国思想。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难点:

1.了解时代背景,理解文章内涵。

2.选材精当和详略得当的特点。

3.寓内心情感于平淡叙述之中的写作手法。

解决办法:

以“多彩剧场”活动表演再现清末、民国及大革命时期生活片断,使学生对作者所生活的时代有感性的、直观的认识。以讨论、比较等分析方法突破选材及详略得当等写作方法这一难点。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组织化妆表演,表演以片断形式连缀成鲁迅的生活时代;目的在于生动地再现历史,具体感知距今已相对遥远的时代,理解鲁迅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情。

2.名人论坛。让学生课前尽可能多的搜集有关鲁迅生平事迹,除在课上交流外,需对所获材料进行分析,归纳鲁迅的人格精神。此活动既可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广泛阅读的良好习惯,又可锻炼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3.口头——《我的自传》,以3分钟口头作自我介绍,意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自传的写作特点,学以致用,同时也锻炼即兴语言表达能力。短时间内要表达好自己的中心意图,就需对众多生活琐事进行筛选和详略处理,这也突出了对本课重点的理解。

4.教具:旧时男女服装、录音机、自制电影背景画。

五、步骤。

导入新课。

对,他就是我们所深深敬仰的鲁迅先生。我们已经学过他的多部作品,谁能来回忆一下?

(生答:《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孔乙己》《一件小事》《藤野先生》《社戏》《故乡》等。)。

同时,我们也大致了解一些他的生平事迹。今天我们来学习,系统了解这位伟人的一生,同时也了解一下他是如何评论自己的。

(一)明确目标。

1.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传记文体取材精当,语言平实的特点。

2.了解人物传记的一般知识。

3.汲取古今中外杰出人物的思想精华,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整体感知。

鲁迅生于1881年,逝于1936年,共走过了54个春秋,经历了无数次坎坷波折。可是,我们从本文中看不到一丝他对个人命运的慨叹惋惜,却能感受到他为祖国不惜一切、无悔奋斗的精神和谦逊平易的高尚风范。下面请同学们读书感受一下。

默读全文,按照时间线索,理清鲁迅生活经历。

(读书同时,布置电影拍摄场,绒布背景上写着“电影《鲁迅》拍摄现场”字样,第一个场景:三味书屋;第二场景:樱花树下与藤野话别;第三个场景:北京师范大学讲堂。大部分学生读完之后,表演即开始)。

1.(画外音:电影《鲁迅》镜头“三味书屋”开拍。)先生端坐太师椅上严肃的授课: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鲁迅着补丁长袍匆忙上场,怀抱药包,先生厉声问:“怎么迟到呢?”鲁迅恭敬的回答:“去给父亲买药。”“药店早已开门怎么会晚?”“大夫说需找过冬的蟋蟀做引子,药才会起效。”“天知道那药引子对你父亲的病有什么用。”一同学大叫:“他家早穷得穿不起裤子,不是以前的少爷了,老师你干脆把他哄走吧,别丢了我们这些少爷的身份。”老师转头对这学生说:“你们同姓周,是一家人呢?”那同学洋洋得意的答:“以前是,现在可不一定了。”鲁迅已坐在桌边安静的读着书。(画外音:鲁迅幼年遭遇了怎样的不幸?)。

2.(画外音:《鲁迅》镜头“日本仙台”开拍。樱花树下,一群留着长辫的“清国留学生”在闲逛,嘴里叫着:“大好时光去读书才是傻瓜,给国家卖命哪如自己享乐啊?”鲁迅和藤野握手话别)。

鲁迅:先生,感谢您正直、热忱的关怀。我此次告辞,怕以后不会再学医了。

藤野: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学医呢?(惋惜状)。

鲁迅:以前想学医救国,我国的庸医害了许多如我父亲一样的人,他们只会用找不到的药引唬人,掩盖自己的无能。想要中国富强就要有好医生啊!所以来学医。可如今看来,医是救不了这儿的。(指头)那些人(指清国留学生)需要的不是肉体医生,却需要精神医生啊!

藤野:以后做些什么呢?

鲁迅:我想弃医从文,写文章唤醒国人,建立强国。

(师生紧紧握手)同说:“多保重。”(画外音:鲁迅为何“学医”为何“从文”?)。

第12页。

鲁迅自传主要内容概括篇八

全文共4个自然段。

第1段:家庭状况。这一段介绍了出生年份及出生地点。用一句写父亲,用三个单句写母亲,在有详有略中反映了母亲对“我”有更深的影响。并重点介绍了离家求学的原因,先说“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接着说“寄食”不成;再说父亲病故。接二连三的打击,其结果是“渐至于连极少的学费也无法可想”,加上自己既不愿做寄食者,又“总不肯”学做幕友或商人,那么只有去“寻无需学费的学校去”。这里详写,是因为这是鲁迅人生的第一个转折关头。

第2段:求学经过。这是鲁迅先生的青年时代。这期间他经历了数次人生选择。从到南京考入水师学堂到改进矿路学堂再到日本留学改学医学,最后是弃医从文,鲁迅先生一直在探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与良方。文章把从东京到仙台学医,又弃医去“提倡新文艺”写得比较具体。因为这段时期(即1902-1909年留日期间)正是鲁迅探求救国道路的关键时期,他以后用文学作为战斗武器的决定时期。

第3段:工作简历。这段写1909年到1930年20余年间的工作经历。这期间鲁迅先生几经坎坷,屡遭磨难。从杭州到绍兴,到北京,到厦门,到广东,到上海,鲁迅先生几乎踏遍了全国。虽然他的工作、职务几经变动,他自己也一直饱受打击,但他始终以从容不迫的态度待之,表现出坚韧顽强的精神。

第4段:写作成果。俄国1917年十月革命的胜利,给正在沉思、探索的鲁迅先生以强烈的震动,使他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五四”运动的爆发,使鲁迅先生精神更为振奋。从1918年起,他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同年4月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揭露了封建制度和孔孟之道吃人的本质,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呐喊。从此,鲁迅先生的创作一发而不可收,文中“一本,一本回忆记……”充分说明了他的战斗历程和坚持不懈的斗争精神。

文章篇幅虽不大,但有详有略,错落有致。如第1段由于父母对其影响上有大有小,在记叙中也就有略有详。第2段略写水师学堂,只用“我又走出”四个字交代。而弃医学文一节却写得比较具体。因为弃医从文是鲁迅先生一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

1、寓情于叙述中。

本文以记叙为主,对亲身经历的事情一般不加评论,但却能看出作者明显的思想倾向。比如用“我已经决意要学医了”、“先提倡新文艺”几句话表现作者的爱国思想。

2、语言简洁平实。

鲁迅一生,可谓阅历丰富,成就辉煌,即使仅止于1930年,也称得上伟大了。但这篇自传,仅用800余字,就写完其不平凡的大半生。可见其简洁程度。全文没有描写,不用形容词,语言表现力却很强。再就是对所有重要事情,只叙事实,不加评论,省了大量笔墨。

鲁迅先生的大半生复杂坎坷,但这篇文章仅用千字便高度浓缩了他近50年的经历。特别是第3段,这段写1909年至1930年20余年间的工作经历,涉及时间长,地点变换多,工作、职务变动大,其中还有变动的原因,这样复杂的内容却用极洗炼、概括的语言记述下来,交代得非常清楚。

学习本文可依据“整体感知,理清思路——具体研习,理解人物——欣赏品味,领悟特色”这三部曲进行。首先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大体内容,可围绕两个方面的问题边读边思考:1、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成文的?文章分段的依据是什么?2、本文介绍了鲁迅哪些方面的情况?然后,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具体研习并重点了解作者写了自己哪几次人生选择,每次选择的理由是什么,其中的的弃医从文是个转折点,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样分析就能形成对鲁迅形象的认识,感受鲁迅的精神风采。最后从选材和语言两方面认识本文的艺术特色。

鲁迅自传主要内容概括篇九

1、提问:在小学我们学习过不少有关鲁迅先生的故事,今天我们先以讲故事的方式,说说你对鲁迅先生的认识。(帮助学生把小学学过或课外阅读的有关鲁迅的故事组织起来,通过讲述故事说出自己对鲁迅的认识,为新课的教学设置情境)。

2、导人课文,板书课题。

从故事中我们了解到鲁迅先生的经历是复杂的,他于1930年5月写了一篇简短的自传,介绍了自己大半生的经历――《鲁迅自传》。

1、学生回忆学过的《三味书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踢鬼的故事》等,讲给同学们听,尽可能说出对鲁迅的看法。(对讲述自己课外阅读故事的同学予以表扬)。

2、学生初步感知鲁迅自传的内容。

二、整体阅读。

1、阅读课文:自由朗读课文,勾画字词,感知内容。

2、检查阅读效果:教师出示词语卡片,检查学生对词语的认读和理解情况。(学力、变故、筹办、维新、污蔑)。

3、感知课文内容。

提问:课文写了鲁迅先生的哪些。

主要经历。

1、解读课文,从设计鲁迅先生简历人手;详细了解鲁迅的经历。(提示:小学毕业时,我们都填写过自。己的简历表,仿照那种形式,我们给鲁迅先生设计一份“简历表”,把课文中鲁迅先生的经历按照时间顺序填写清楚)。

2、再识鲁迅。引导学生作初浅分析。(提示:鲁迅先生的生活、求学、工作经历与众不同,这与他所处的时代有关,仔细阅读课文,发现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与同学共同探讨)。

3、自由快速阅读课文,积累词语。

4、根据老师出示的卡片内容,还原语境,理解词义。

5、根据课文内容,学生概括各段的主要内容,积极发言,把握鲁迅的主要经历。

第一自然段写了鲁迅先生的生活经历;第二自然段写了鲁迅先生的求学经历;第三自然段写了鲁迅先生的工作经历;第四自然段写了鲁迅先生的创作和著述的情况。

6、分析课文。(换个角度,让学生把自传与个人简历结合起来,达到复杂内容简单化的教学目的,练习提取有利信息的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

三、本课小节。

通过本课学习,我们了解了鲁迅的生活、求学、工作、著述等主要生平事迹,真切地看到了一个革命先驱者奋斗的'艰难历程,并且梳理了文章以时间顺序记录个人主要经历的写法,这是自传体的一般写作方法,在以后的写作中我们可以尝试。

四、板书设计参考。

笔名:鲁迅。

主要经历:

鲁迅自传主要内容概括篇十

1、了解小传特点,理清顺序。

2、品味俭省、平实的语言。

3、培养、提高学生网络环境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1.了解鲁迅先生的主要经历,解读鲁迅精神。

2.品味俭省的语言,感受含蓄情感。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位父亲,他穷尽一生之力呵护着“十世单传的婴儿”,教给他在风沙扑面的世界上作为人的生存本领;有这样一位战士在他短暂的55年人生历程中“生命不息、战斗不止”;有这样一位良师益友,他的爱纵贯了长幼,跨越了尊卑………。他是伟人,也是凡人。

同学们知道他是谁吗?(请在桌面上打开课件“鲁迅自传”)在你的心目中先生是个怎样的人?(请在空格中打上“你眼中的鲁迅”。)。

哪位同学想把你的'评价展示给大家?

(“转播”学生评价,演示给大家,并作简要评价)还有不同评价吗?(再“转播”,再简评)下面请大家阅读上“名人眼中的鲁迅”。

“鲁迅眼中的鲁迅”怎样,请让我们一起走近鲁迅,去追寻他闪光的人生足迹。

二、明确学习重点、难点:

课前,大家已作了预习,你认为应确定怎样的学习重点、难点?

我结合课文确定了这样两个重点,请齐读。如果你还有补充请添补在下面“空格”内。

三、自主、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课文。点击“自主、合作、探究”。

首先请自主朗读课文,并思考:

1、本文以为顺序,以为线索。

2、概括各段大意。

小结:

1、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思想转折为线索。

2、少年变故、青年求学、回国工作、著述情况。

(二)重点、难点突破。

我们已粗略了解了鲁迅的主要经历,请同学们按“shift键”进入“合作探究”,依据问题,再读课文,归纳梳理先生的人生足迹,窥探、感受先生的精神世界。

了解自传特点,追寻伟人足迹。

阅读课文,两人合作完成下面的任务:

梳理鲁迅在1881年到1930年的主要活动,并在文中划出有关时间和事件的关键词句。

品味含蓄语言,触摸伟人心灵。

1、联系你学过的课文,你能为鲁迅的童年补上“空白”?揣摩词语和标点,体会先生的感情,补上语言背后的“空白”。

2、鲁迅为什么不走乡间子弟的老路?

3、鲁迅为什么要选择学医?又是出于什么考虑决定弃医从文的?

4、鲁迅回国后,为什么屡屡从这个学校辗转到另一个学校?

下面我们来共同关注大家“合作研究”的成果。

1、在“表格”内“单击”出现先生主要经历,请对照。(有无疑问?随机点拨)。

2、谁来读读第一段?你是怎样完成前2个问题的?为什么?

3、谁回答第3个问题。

四、拓展延伸。

1.总结:我们今天学习了一篇名人自传。这篇自传以时间为顺序,选择生活中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材料成文,不能面面俱到,要详略得当,分清主次。对关键的事件要交代清事情的原委,让读者看的明白,理解的清楚,更重要的是,我们从鲁迅先生的自传中了解了先生热爱国家、人民、求学进取、自强不息、追求进步、不懈奋斗的伟大精神。鲁迅先生虽然并不生活在我们的时代,但他的精神有着跨越时空的永恒力量,激励我们为国家、人民而努力读书,不畏邪恶,正直自强。

2.扩展:为了让同学们对鲁迅先生有更多的了解,更好的认识学习先生身上高尚的思想、伟大的品格,请同学们将你课下搜集到的关于鲁迅先生的语萃、事迹讲给同学们听,要求同学们试着谈谈你从中得到的收获。全体同学准备好摘记本,将你认为同学们交流中有价值的材料记录下来。

鲁迅自传主要内容概括篇十一

教学目标:

1、了解小传特点,理清顺序。

2、品味俭省、平实的语言。

3、培养、提高学生网络环境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难点:

1.了解鲁迅先生的主要经历,解读鲁迅精神。

2.品味俭省的语言,感受含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位父亲,他穷尽一生之力呵护着“十世单传的婴儿”,教给他在风沙扑面的世界上作为人的生存本领;有这样一位战士在他短暂的55年人生历程中“生命不息、战斗不止”;有这样一位良师益友,他的爱纵贯了长幼,跨越了尊卑……….他是伟人,也是凡人。

同学们知道他是谁吗?(请在桌面上打开课件“鲁迅自传”)在你的心目中先生是个怎样的人?(请在空格中打上“你眼中的鲁迅”。)。

哪位同学想把你的评价展示给大家?

(“转播”学生评价,演示给大家,并作简要评价)还有不同评价吗?(再“转播”,再简评)下面请大家阅读上“名人眼中的鲁迅”。

“鲁迅眼中的鲁迅”怎样,请让我们一起走近鲁迅,去追寻他闪光的人生足迹。

二、明确学习重点、难点:

课前,大家已作了预习,你认为应确定怎样的学习重点、难点?

我结合课文确定了这样两个重点,请齐读。如果你还有补充请添补在下面“空格”内。

三、自主、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课文。点击“自主、合作、探究”。

首先请自主朗读课文,并思考:

1、本文以为顺序,以为线索。

2、概括各段大意。

小结:

1、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思想转折为线索。

2、少年变故、青年求学、回国工作、著述情况。

(二)重点、难点突破。

我们已粗略了解了鲁迅的主要经历,请同学们按“shift键”进入“合作探究”,依据问题,再读课文,归纳梳理先生的人生足迹,窥探、感受先生的精神世界。

了解自传特点,追寻伟人足迹。

阅读课文,两人合作完成下面的任务:

梳理鲁迅在1881年到1930年的主要活动,并在文中划出有关时间和事件的'关键词句。

品味含蓄语言,触摸伟人心灵。

1、联系你学过的课文,你能为鲁迅的童年补上“空白”?揣摩词语和标点,体会先生的感情,补上语言背后的“空白”。

2、鲁迅为什么不走乡间子弟的老路?

3、鲁迅为什么要选择学医?又是出于什么考虑决定弃医从文的?

4、鲁迅回国后,为什么屡屡从这个学校辗转到另一个学校?

下面我们来共同关注大家“合作研究”的成果。

1、在“表格”内“单击”出现先生主要经历,请对照。(有无疑问?随机点拨)。

2、谁来读读第一段?你是怎样完成前2个问题的?为什么?

3、谁回答第3个问题。

四、拓展延伸。

1.总结:我们今天学习了一篇名人自传。这篇自传以时间为顺序,选择生活中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材料成文,不能面面俱到,要详略得当,分清主次。对关键的事件要交代清事情的原委,让读者看的明白,理解的清楚,更重要的是,我们从鲁迅先生的自传中了解了先生热爱国家、人民、求学进取、自强不息、追求进步、不懈奋斗的伟大精神。鲁迅先生虽然并不生活在我们的时代,但他的精神有着跨越时空的永恒力量,激励我们为国家、人民而努力读书,不畏邪恶,正直自强。

2.扩展:为了让同学们对鲁迅先生有更多的了解,更好的认识学习先生身上高尚的思想、伟大的品格,请同学们将你课下搜集到的关于鲁迅先生的语萃、事迹讲给同学们听,要求同学们试着谈谈你从中得到的收获。全体同学准备好摘记本,将你认为同学们交流中有价值的材料记录下来。

鲁迅自传主要内容概括篇十二

1.了解并掌握“自传”这种文体的相关常识及写法。

2.了解鲁迅先生1881—1930的人生经历和著述情况。

3.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鲁迅的伟大抱负和崇高思想。

1.引导学生按时间顺序梳理鲁迅先生1881—1930年间的人生经历。

2.理解并认识鲁迅弃医从文,实现思想转变的深刻原因。

3.认识“自传“的文体特点及写法。

1.一课时2.运用多媒体课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解题、作者简介。

1.导语2.板书课题3.解题。

解释经文的著作。经传如《左传》、《经传释词》。

a传zhuan传记:记述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

列传/别传/外传/自传如《史记.屈原列传》。

叙述故事的小说作品。如《水浒传》、《阿q正传。

自传:自己为自己做的传。《五柳先生传》。

b传记。

(记录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

他传;为别人写的传记文章。《梵高传》。

c.《鲁迅自传》写于1930年5月,是作者在1925年所作《自叙传略》的基础上增补修订而成。在这篇自传中,鲁迅简要介绍了自己的生平及成长经历、著述和社会活动等情况。学习本文,主要目的有二:一、了解鲁迅这位文学巨匠的人生经历、思想转变。二、了解掌握自传的特点和写法。

d.说到鲁迅,同学们应该记得我们在接触他的散文《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所了解的相关情况,现在请大家与我们一起来回顾。(抽生简述,屏示资料)。

二.学生速读课文,解决字词疑难。

1.圈点勾画疑难字词,结合注释注音释义。

2.提问讨论疑难字词。

3.屏示重要字词资料。

三.学生细读全文,根据课文内容梳理鲁迅的人生经历。

1.投影表格,学生结合课文思考,书上标注。

2.师生共同完成屏示表格。

四.讨论。

1.鲁迅为什么要弃医从文?其思想动因是什么?你如何评价?

2.从此文可以看出,自传有什么特点?写法大致如何?

五.总结延伸。

1.屏示鲁迅的《自题小像》、《自嘲》两诗。

2.屏示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臧克家《有的人》等材料。

鲁迅自传主要内容概括篇十三

江苏海安丁所中学丁海意吴方桂。

鲁迅先生的大半生是复杂坎坷的,《鲁迅自传》仅用千余字就浓缩了先生近50年的人生经历和写作成果,表现了先生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生态度和深沉的爱国思想,为我们展示了一段真实而精彩的人生。

鲁迅先生十三岁时,祖父涉嫌科场舞弊,被罢官下狱。狱中的打点需要钱,父亲一病三年也需要钱,家道急剧衰落,以至于学费都无法筹措。且家庭败落后,亲戚族人也都一个个换了嘴脸。这种由富家公子到“乞食者”急剧的变化,使少年鲁迅深刻感受到了世态的炎凉,人生的阴暗面,过早的体会到了人情冷暖,看透了上流社会人物的虚伪与堕落,对于封建科举制度的吃人罪恶有了切身的感受。

这是一段痛苦而真实的人生经历。为了生存和发展,少年鲁迅不得不更多的为自己个人的前途和命运而奔波,虽然这其中的许多人生选择多是被迫的、无奈的。对此,鲁迅先生并不讳言。

也正是由于这一段痛苦的人生财富使得少年鲁迅迅速成长、成熟起来。当先生被亲戚称为“乞食者”时,“我于是决心回家”,“决心”二字包含了少年鲁迅无限辛酸和强烈的自尊;当学费也无法筹措时,少年鲁迅宁愿流离他乡也不愿做幕友和商人,“自强自立,有强烈反抗精神”精彩人生必备性格初见端倪。

胸怀大志、卓然不群的少年鲁迅,他怀揣着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追求新思想、新事物的理想,毅然决然地跨出封建宗法社会的门槛,离开家乡,到南京求学。他之所以选择上水师学堂、矿路学堂,一是因为这两所学校免交学费,解决了当时经济困难,二是这些是“新学”,有自强救国的希望。可为什么考入水师学堂后很快又改进矿路学堂呢?这是由于少年鲁迅没钱求学,无奈选择了水师学堂,虽然水师学堂不要学费,但教员水平极差,根本学不到什么东西。直到鲁迅离开二十年后,江南水师学堂还有教员公然在课堂上断言:“地球有两个,一个自动,一个被动,一个叫东半球,一个叫西半球。”所以,为了求学,少年鲁迅又改进矿路学堂。

在南京的4年间,中国经历了怵目惊心的剧变,戊戌变法彻底失败,义和团运动遭到镇压,八国联军蹂躏国土,这促使鲁迅更加急迫地寻找新鲜的知识和救国的真理。1902年1月,鲁迅在矿路学堂毕业。旋赴日本留学。

鲁迅选择学医,是确知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助力,想通过学医,改变中国人“东亚病夫”的状况,来达到强国的目的。但后来通过“看电影事件”认识到体质弱并不是导致国弱受人欺凌的根本原因,愚昧、麻木才是病根,因此“弃医从文”,希望通过提倡新文艺,对国民进行思想启蒙,来达到富国强民,改变落后面貌。

如果说出国前鲁迅多次的人生选择多是被迫的、无奈的,那么留学日本后,鲁迅也经历了数次人生道路的选择,则完全把自己的学业和国家命运紧紧联系在了一起,是为民救国的赤子。如果说出国前的鲁迅更多的是为自己个人的前途和命运奔波的话,出国后接受了新思想的鲁迅,则成长为一位拥有救国救民理想、积极探索救国道路的志士,开始了他更富有传奇色彩的精彩人生。

工作以后,鲁迅从浙江杭州到绍兴,又从北京转到厦门、广州,最后定于上海。由普通中学教员到教务长、教育部员、大学教授,每一次波折都是一段精彩人生!都是因为宣传进步思想,揭露政府劣行和帝国主义列强罪行而受到排挤、迫害!而这些也正是他为人民奔波,同敌人作战的“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写照。

鲁迅先生对自己的奔波表现得极为平淡,用“走出”“又走出”“被拒绝”“到底被拒绝”,较详叙述的只是从北京到厦门的一次,这表明鲁迅先生对个人奔波毫不介意,而对反动政府的迫害则不屑置辩,不以为然。由此可见,在文章朴实平缓的语言之中,包含了先生对民族、国家的挚爱,也有对反动者的气愤与不耻。“到1926年,有几个学者到段祺瑞政府去告密,说我不好,要捕拿我……”,被政府通缉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但鲁迅先生却以轻描淡写的语气表达出来,将那种欲置自己于死地的告密行为说成“说我不好”,重话轻讲,充分体现了先生蔑视反动政府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与反动军警不两立的坚定立场。而将告密者尊称为“学者”,则不无调侃嘲弄之味。

先生很简单的介绍自己的作品,还提到“登过几篇不好的文章”。其实,先生是中国现代史上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其作品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为世人所推崇。他的这种写法,恰恰表现了他谦逊质朴的人品。

我们从《鲁迅自传》中看不到一丝先生对个人命运的慨叹惋惜,却能感受到他为祖国不惜一切、无悔奋斗的精神和谦逊平易的高尚风范。总之,先生光辉的一生,无愧于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宣誓,是一段真实感人、精彩纷呈的人生。

作者通联:邮编226632联系电话:0513—8332699,0513—8016386e-mail:。

鲁迅自传主要内容概括篇十四

一、结构内容。

全文共4个自然段。

第1段:家庭状况。这一段介绍了出生年份及出生地点。用一句写父亲,用三个单句写母亲,在有详有略中反映了母亲对“我”有更深的影响。并重点介绍了离家求学的原因,先说“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接着说“寄食”不成;再说父亲病故。接二连三的打击,其结果是“渐至于连极少的学费也无法可想”,加上自己既不愿做寄食者,又“总不肯”学做幕友或商人,那么只有去“寻无需学费的学校去”。这里详写,是因为这是鲁迅人生的第一个转折关头。

第2段:求学经过。这是鲁迅先生的青年时代。这期间他经历了数次人生选择。从到南京考入水师学堂到改进矿路学堂再到日本留学改学医学,最后是弃医从文,鲁迅先生一直在探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与良方。文章把从东京到仙台学医,又弃医去“提倡新文艺”写得比较具体。因为这段时期(即1902-19留日期间)正是鲁迅探求救国道路的关键时期,他以后用文学作为战斗武器的决定时期。

第3段:工作简历。这段写1909年到1930年20余年间的工作经历。这期间鲁迅先生几经坎坷,屡遭磨难。从杭州到绍兴,到北京,到厦门,到广东,到上海,鲁迅先生几乎踏遍了全国。虽然他的工作、职务几经变动,他自己也一直饱受打击,但他始终以从容不迫的态度待之,表现出坚韧顽强的精神。

第4段:.写作成果。俄国19十月革命的胜利,给正在沉思、探索的鲁迅先生以强烈的震动,使他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五四”运动的爆发,使鲁迅先生精神更为振奋。从19起,他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同年4月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揭露了封建制度和孔孟之道吃人的本质,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呐喊。从此,鲁迅先生的创作一发而不可收,文中“一本/论文,一本回忆记……”充分说明了他的战斗历程和坚持不懈的斗争精神。

二、详略安排。

文章篇幅虽不大,但有详有略,错落有致。如第1段由于父母对其影响上有大有小,在记叙中也就有略有详。第2段略写水师学堂,只用“我又走出”四个字交代。而弃医学文一节却写得比较具体。因为弃医从文是鲁迅先生一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

三、.写作特点。

1、寓情于叙述中。

本文以记叙为主,对亲身经历的事情一般不加评论,但却能看出作者明显的思想倾向。比如用“我已经决意要学医了”、“先提倡新文艺”几句话表现作者的爱国思想。

2、语言简洁平实。

鲁迅一生,可谓阅历丰富,成就辉煌,即使仅止于1930年,也称得上伟大了。但这篇自传,仅用800余字,就写完其不平凡的大半生。可见其简洁程度。全文没有描写,不用形容词,语言表现力却很强。再就是对所有重要事情,只叙事实,不加评论,省了大量笔墨。

四、高度概括性。

鲁迅先生的大半生复杂坎坷,但这篇文章仅用千字便高度浓缩了他近50年的经历。特别是第3段,这段写1909年至1930年20余年间的工作经历,涉及时间长,地点变换多,工作、职务变动大,其中还有变动的原因,这样复杂的内容却用极洗炼、概括的语言记述下来,交代得非常清楚。

五、教学建议。

学习本文可依据“整体感知,理清思路――具体研习,理解人物――欣赏品味,领悟特色”这三部曲进行。首先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大体内容,可围绕两个方面的问题边读边思考:1、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成文的?文章分段的依据是什么?2、本文介绍了鲁迅哪些方面的情况?然后,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具体研习并重点了解作者写了自己哪几次人生选择,每次选择的理由是什么,其中的的弃医从文是个转折点,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样分析就能形成对鲁迅形象的认识,感受鲁迅的精神风采。最后从选材和语言两方面认识本文的艺术特色。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习自传的写法。

2.体会本文选材精要,叙述详略得当的特点。

(二)能力目标。

培养概括能力和说话能力。

(三)情感目标。

学习鲁迅严肃的人生态度和深厚的爱国思想。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难点:

1.了解时代背景,理解文章内涵。

2.选材精当和详略得当的特点。

3.寓内心情感于平淡叙述之中的.写作手法。

解决办法:

以“多彩剧场”活动表演再现清末、民国及大革命时期生活片断,使学生对作者所生活的时代有感性的、直观的认识。以讨论、比较等分析方法突破选材及详略得当等.写作方法这一难点。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组织化妆表演,表演以片断形式连缀成鲁迅的生活时代;目的在于生动地再现历史,具体感知距今已相对遥远的时代,理解鲁迅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情。

2.名人论坛。让学生课前尽可能多的搜集有关鲁迅生平事迹,除在课上交流外,需对所获材料进行分析,归纳鲁迅的人格精神。此活动既可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广泛阅读的良好习惯,又可锻炼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3.口头作文――《我的自传》,以3分钟口头作文作自我介绍,意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自传的.写作特点,学以致用,同时也锻炼即兴语言表达能力。短时间内要表达好自己的中心意图,就需对众多生活琐事进行筛选和详略处理,这也突出了对本课重点的理解。

4.教具:旧时男女服装、录音机、自制电影背景画。

五、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对,他就是我们所深深敬仰的鲁迅先生。我们已经学过他的多部作品,谁能来回忆一下?

(生答:《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孔乙己》《一件小事》《藤野先生》《社戏》《故乡》等。)。

同时,我们也大致了解一些他的生平事迹。今天我们来学习《鲁迅自传》,系统了解这位伟人的一生,同时也了解一下他是如何评论自己的。

(一)明确目标。

1.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传记文体取材精当,语言平实的特点。

2.了解人物传记的一般知识。

3.汲取古今中外杰出人物的思想精华,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整体感知。

鲁迅生于1881年,逝于1936年,共走过了54个春秋,经历了无数次坎坷波折。可是,我们从本文中看不到一丝他对个人命运的慨叹惋惜,却能感受到他为祖国不惜一切、无悔奋斗的精神和谦逊平易的高尚风范。下面请同学们读书感受一下。

默读全文,按照时间线索,理清鲁迅生活经历。

(读书同时,布置电影拍摄场,绒布背景上写着“电影《鲁迅》拍摄现场”字样,第一个场景:三味书屋;第二场景:樱花树下与藤野话别;第三个场景:北京师范大学讲堂。大部分学生读完之后,表演即开始)。

1.(画外音:电影《鲁迅》镜头“三味书屋”开拍。)先生端坐太师椅上严肃的授课: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鲁迅着补丁长袍匆忙上场,怀抱药包,先生厉声问:“怎么迟到呢?”鲁迅恭敬的回答:“去给父亲买药。”“药店早已开门怎么会晚?”“大夫说需找过冬的蟋蟀做引子,药才会起效。”“天知道那药引子对你父亲的病有什么用。”一同学大叫:“他家早穷得穿不起裤子,不是以前的少爷了,老师你干脆把他哄走吧,别丢了我们这些少爷的身份。”老师转头对这学生说:“你们同姓周,是一家人呢?”那同学洋洋得意的答:“以前是,现在可不一定了。”鲁迅已坐在桌边安静的读着书。(画外音:鲁迅幼年遭遇了怎样的不幸?)。

2.(画外音:《鲁迅》镜头“日本仙台”开拍。樱花树下,一群留着长辫的“清国留学生”在闲逛,嘴里叫着:“大好时光去读书才是傻瓜,给国家卖命哪如自己享乐啊?”鲁迅和藤野握手话别)。

鲁迅:先生,感谢您正直、热忱的关怀。我此次告辞,怕以后不会再学医了。

藤野: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学医呢?(惋惜状)。

鲁迅:以前想学医救国,我国的庸医害了许多如我父亲一样的人,他们只会用找不到的药引唬人,掩盖自己的无能。想要中国富强就要有好医生啊!所以来学医。可如今看来,医是救不了这儿的。(指头)那些人(指清国留学生)需要的不是肉体医生,却需要精神医生啊!

藤野:以后做些什么呢?

鲁迅:我想弃医从文,写文章唤醒国人,建立强国。

(师生紧紧握手)同说:“多保重。”(画外音:鲁迅为何“学医”为何“从文”?)。

3.(画外音:《鲁迅》镜头“北师大讲堂”开拍。)。

鲁迅:(激昂的说)同学们,日本人占了东三省,枪杀中国人,国府却镇压学生请愿,说什么“友邦惊诧”,真是可笑之极了。

生问:先生,我们该怎么做呢?

鲁迅:我们是不会被吓倒的,我要用我的笔来声讨,有人到政府去告我,要政府追捕我,怕我说话,我却一定要讲,正义是杀不绝的,为国捐躯虽死犹荣。(生热烈鼓掌)。

表演结束。(画外音:鲁迅被追捕迫害,经历了怎样的波折?)。

三段表演之后,学生对。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