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大国崛起读后感(优秀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3 15:55:03 页码:10
大国崛起读后感(优秀10篇)
2023-11-23 15:55:03    小编:纸韵

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读后感。读后感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读后感精彩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大国崛起读后感篇一

一个伟大的民族一定拥有伟大的思想,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民族必然拥有不断前行的力量。

老百姓闲下来的时候,总会觉得活的不那么壮烈,于是关于英雄的故事就会成为一种调剂生活的话题,大家都知道英雄更多地出现于乱世,乱世中的平民有更多的机会成为英雄,这时乱世的苦难已经淡漠了他的色彩,留下的只是关于英雄的梦想和传说。而我想说的是不关英雄的事情,是一个比英雄更为重要的关于乱世的话题,那就是伟大的思想。

伟大的思想和乱世有关系吗?有,当然有。且看我的理由:

我之所以立论动乱时代与伟大思想的产生存在必然联系的依据有四个:

一是任何伟大思想的产生必须经历来自多方的强烈的思想碰撞,这种思想的碰撞要求各方必须势均力敌,而后才能产生剧烈火花,从而引导出的思想光芒。多重的势均力敌的思想只有在动乱时代才有可能发生,尤其是中国。大家知道在大一统的和平年代,作为强大的中央政权必然谋求思想统一,古往今来,莫不如此,动乱时代这样的禁制才会放松。

二是作为知识分子的思想家们都要在能够保住性命的前提下有所作为,合着留,不合则去,此处不养爷,自有养爷处。所以动乱时代的知识分子反而能够畅所欲言,并无顾忌。这里不让说,就到别处说。如果在和平年代,一个公然和强大政府倡导的主流思想唱反调的人是不可想象的,哪个地方你都呆不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动乱时代,那就很自然了。

三是动乱时代,强势者都要延揽人才,要谋求统一之策,统一国家只靠武力是不行的,还必须要有哲学思想做为行为依据,思想家这时就成了奇缺之物,各种强势力量必然会孵化各种不同的思想为其服务。

四是知识分子的天然秉性是要不断的追求,通过超越前人而显示自己的价值,在和平年代,知识分子本身受到的具有主宰地位的主流思想的压抑,人格中叛逆因素会在动乱时代肆意宣泄。

在为了能印证我的说法,就拿刚才讲到的三个思想高峰来说事:

先从第一个高峰说起吧,那个时代离我们太久远了,但那个时代的思想巨人们的伟大思想成为一个横亘在中国历史上至今也无法超越的高度,那些巨人的名字:老子、庄子、孔子、孟子、韩非子、墨子、孙武子……使后来几千年的中国思想家无人敢称大师。中国现代却到处都有大师,真的、假的且不论,却没有一个人妄称自己是思想大师,即便狂傲有如李敖者,也望之却步,不过这话还不能让李敖知道,否则他非要称自己是思想大师,还真没有几个人能够劝得了的。

遥想那个久远的春秋战国年代,王权衰落,社会结构急遽变化,社会矛盾异常尖锐,好多国家一夜之间冒了出来,兼并战争接连不断,诸侯为求争霸,延揽人才,老子、庄子、孔子、孟子、韩非子、墨子、孙武子们,纷纷开山凿河,各成一派。针对当时的社会问题、人生问题、个人利害与国家之间的利害等,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和思想。各种思想相互影响,相互争论。当时各国诸侯大都知道要尊重人才,尊重思想,所以,对持不同思想的各派的学者兼容并包,都受礼遇,允许其“合着留不合则去”。学者们可以自由讲学、著书立说和随意议论政事。刘向《别录》记载说;“齐有稷门,城门也。谈说之士期会于稷下也。”说的就是当时各派学者的定期聚会,各学派代表人物在此阐发学术观点和政治主张·批驳与他们观点不一致的学派。他们争论既要对不同观点进行洁难,还要张扬自己的主张内容从自然开始,涉及人生、社会、道德、王霸乃至整个宇宙。还有吕不韦以三千门客编撰《吕氏春秋》时,思想氛围也是宽容的,允许充分的争论,再如吴起一生中曾在鲁、魏、楚等国为官,每当遭到诬陷,便另投明主。如此等等类似的例子还很多,可以说正是因为频繁的兼并战争使各国统治者尊重思想文化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思想的自由碰撞才催生出这个时期的伟大思想,并一举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对中国社会的以后发展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第二个高峰是汉亡之后魏晋南北朝时期。说起魏晋南北朝的思想还必须从汉朝谈起,汉朝曾经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统一的国家要求统一的思想,秦始皇焚书坑儒和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一脉相承的,都是为了维护统治,元光元年(前134年)汉武帝召集各地贤良方正文学之士到长安,亲自策问。董仲舒在对策中指出,春秋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现在师异道,人异论,百家之言宗旨各不相同,使统治思想不一致,法制数变,百家无所适从。他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地”。董仲舒指出的适应政治上大一统的思想统治政策,使儒学在其后两千年中的绝大多数时间里被视作正统官学。两汉四百多年的历史所形成的儒学思想重压成为动乱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思想叛逆的最重要的精神根源。魏晋时期形成一种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它的理论形态就是魏晋玄学。从两汉经学到魏晋玄学,是中国思想史的重大转折。

我们知道魏晋时期的文人讲究名士风度,喜欢谈玄,按张英基先生的说法:“魏晋时代,是一个充满着战争和饥馑、阴谋和残忍、悲歌慷慨和背信弃义、寻欢作乐和潇洒风流的时代。由于社会的动乱,礼教的虚伪,不少士人为了逃避现实而信奉老、庄,寄情于山水。他们蔑视礼法,追求虚静超然的精神境界,于是玄学清谈之风兴起”。譬如那时候的名士都喜欢奇装异服,还有的就干脆少穿衣服或不穿衣服,有人当街抓虱子并吃掉它,而旁若无人,有人惯用“青白眼”看人,有些人以豪饮为荣,像刘伶、阮籍那都是能喝酒的好汉,中国文人的好酒之风就是从他们开始的,喝醉了什么都可以轻狂,哪有什么礼法在眼里。而且魏晋名士恐怕是世界上最早吸毒的人,他们喜欢吃一种叫“五石散”的东西,吃完之后,浑身燥热,满街狂奔,令人羡煞。种种怪异行为的背后,是魏晋名士对传统的儒学思想和道德观念的强烈叛逆,在这样的冲击下传统的礼教束缚逐渐转向松弛,先前那种思想独尊的局面被打破了,各种思想活跃了起来。玄学是在儒学高压下的一种思想解放,是向老庄思想的一种回归,是在人性上追求自由的一种表现,东晋以后,玄学又吸取了佛学的成分,并改造了佛学,造就了一个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流派——禅宗。为中国形成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文化打下了思想基础。可以说正是一个强大王朝的瓦解后的动乱时代为这种思想叛逆提供了历史机遇。

第三个高峰就是五四时代了。我们都不会忘记中国在近代的衰落,到了二十世纪初,中国甚至走到了亡国的边缘,中国本土文化孕育出的思想已经不能给中国找到出路了,中国向何处去第一次成为一个最严重的问题摆在了国人面前,好在封建王朝已经解体了,又开始了一个动乱时期,在这个时期有一场我们谁都不会忘记的、著名的文化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高扬民主和科学两面这旗帜,猛烈抨击几千年的封建思想,使中国思想传统在那时发生了断裂,而这种代价为中国换来了新思想、新理论广泛传播,新文化运动是各种流派兼容并包、自由辩论的思想文化运动,这是几千年来中国接受外来文化思想最深刻的年代,也是中国人思想解放最彻底的一个时代,尤其是后期传播的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成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彻底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

以上说的三个思想高峰都形成于动乱时期,我们需要伟大的思想做我们民族的灵魂,这种思想能够引导我们不断前行,去创造一个美好的社会,那应该是一个和平、和谐的社会。动乱时期产生的思想必须根植于和平的土壤才能开花结果,我们珍视和平,我们也要珍视能够创造和平的、产生于动乱时代的伟大思想。

大国崛起读后感篇二

由国内数位知名教授共同撰写的《大国崛起》图书,全书共40多万字,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以历史故事的形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有关于大国崛起读后感600字,希望你喜欢。

看过《大国崛起》使我对世界历史有了一个真正的了解。但不免让我想起了中国可悲的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了中国从此落后。从1500年开始,欧洲的强国一个接一个的出场,引领了欧洲作为全球顶尖的新时代。五百年前航海技术的提高人类终于有了一种真正的世界观。先后出现了殖民大国葡萄牙、西班牙,这两个国家都有着早期大国的.相同的特点,靠掠夺别的国家的资源,充实国力兵力,然而资源是有限的,国家和人民的消费消耗是无限的,没办法发展本国经济的特色,终于在无限的消费中保持不住强国的地位。这让我们明白了靠掠夺只能是暂时的强大,最关键的是要能发展自己国家特色的经济,才能站稳世界强国。

在这部纪录片中,无论是伊比利亚半岛的葡萄牙还是西班牙通过海洋冒险成为海洋霸主,或是荷兰凭借一系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创立的商业帝国。这些欧洲强国都是通过制度和体制创新、科学和文化的发展、将商业和自由贸易作为大国崛起的基本条件。而面积只有两个北京大的荷兰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证券交易所,建立银行信用体系的国家。正是这种经济体制的创新,深刻地影响了现代经济,也使面积这么小的国家脱颖成为当时世界性强国。英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也使其成为当年的“日不落帝国”。这无疑告诉了我们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强占先机,才能立于强国之列。但是,当世界上的国家一个接一个的崛起时,当时的清政府却依旧落后。明朝时期郑和的船队七下西洋,不是为了开拓贸易,而是为了宣扬皇帝的德威。郑和死后,中国人的身影就在海洋上消失了。看了这些,我想我不说同学们也知道为什么中国现在比别的国家落后。而英国、荷兰等国家是那样的强大。原因就在于中国的发展比较迟。不过中国发展速度很快,年收入以百分之九点几的速度增长,中国的发展、中国的崛起都给其他大国造成了恐惧。

这部纪录片是品读历史的见证,更唤醒了人们对中国未来的深深思索。它启迪着今天,也影响着未来。

12集《大国崛起》按其崛起顺序讲述了9个大国的发展之路,以大航海时代以来先后崛起的国家为脉络,梳理了一遍世界历史。这部电视纪录片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我必须承认这是中国最大的电视传媒第一次站在一个宏大历史叙事的高度来拍摄一部纪录片。不论是运用了大量电脑cg镜头的场景再现,还是大气磅礴的背景配乐,都表明了这部电视纪录片主创人员强烈的叙事目的,为正在经济起飞的中国表达一种崛起的诉求和欲望,为振兴中的中华民族寻找历史中世界大国称雄的借鉴。

在我看来,这个纪录片以宏大的历史视角来审视了500年来的世界史,真正从中国的需要出发去剖析其他国家的发展之路。尤其是在政治改革已经远远落后于经济改革和民众需求的今天,对民主和自由的诉求空前强大的中国人民来说,这既是国家对现今发展的一种表态,也是满足大部分群众需求的国际知识大普及。

片中从经济角度来展开,配合制度和经济政策、科学创新、知识产权保障、国家竞争力、文化思想促进等命题讲述了西班牙、葡萄牙的海外扩张;荷兰的商业文化;英国的殖民文化;法国的独立自主,德国的国家主导下的全民素质;日本明治维新;俄罗斯民族坚忍不拔和高度集权;美国的自由主义和独立精神。通过听到这些不同的声音,看到他们不同于同时期中国的发展模式,我终于明白中国的崛起之路需要什么。

总结这9个国家的发展可以看到他们都恰好地赶在世界发展的转折时期,在经济转型的时刻,第一个站在了时代的前沿,敢于投入大量金钱时间去改革自己的经济发展模式,成功完成经济变革,是国家的生产力和科技水平大大提高一个档次。他们都能敏锐地发觉生产力的改变,及时地摒弃旧的生产制度,大力改革最终才能抢占世界的第一桶金。

另外一个让这9个国家屹立于世界之林的是他们的体制创新。从金融、商业制度的创立到股份制的提出,从计划经济的跨时代诞生过渡为市场经济,从封建社会专制集权到君主立宪制度等等,这些无一不表明符合当期国情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都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经济发展是国家崛起的指标和动力,而其科学的政治制度则指引一个国家往更远大的方向发展,保证了国家的稳定,同时又是经济发展的基石。

除去在国家范围内的思考,影片也揭示了个人对国家发展的重大贡献和无可比拟的巨大作用。恩里克王子的航海梦想发现了一个个新大陆;一个渔民的创新剖鱼法带来了一个国家的富裕;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让国人度过了艰难的衰退期。这些都是个人,哪怕是一个最平凡的人都对国家的发展起着难以计量的影响和作用。每一个国家的崛起都是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成果。

我无法确切地说影片。

看完了《大国崛起》这本书,思绪却难以平息。今天,世界进入全球化时代,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方兴未艾。我们中国也站在了新的起点,但读懂几百年来几个大国的兴衰起伏,对于中华民族的复兴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九个大国在过去近两百年间和中国都发生过直面接触,还有一些不堪回首的痛苦记忆。但是历史的潮流毕竟浩荡向前。今天的世界是开放包容的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滚滚向前。中国要实现民族复兴和大国崛起首当其冲地要融入这个世界。改革开放、制度创新、科学发展、和谐社会等理念都为中国在新世纪的发展注入了鲜活的力量。这些既是中国从既往强国的兴盛中总结的经验,也是从某些强国的衰落中汲取的教训。

聆听历史是一种伟大的智慧,回望大国风云,让历史照亮我们未来的行程。五百多年前,人类通过海洋搭建起真正的世界舞台,大小强弱的国家都在这个舞台上表演了自己的角色。近代以来中国虽受尽了列强的蹂躏和种.种磨难,今天中国的崛起却走的是和平发展的道路,中国不称霸也永远不会侵略、威胁别的民族。二十一世纪的世界潮流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建立永久和平、各国家各民族平等和睦相处、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将是人类共同追求的方向!

“中国是个大国”。欧洲这样说,美国这样说,我们自己也这样说。“中国已经崛起了”。欧洲这样说,美国这么说,我们自己也这么说。怎么说呢?总而言之,在神秘的东方,一颗曾经坠落但敢于拼搏的明珠正在升起,那个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古老的中国又重新焕发了活力。我们这些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国人裂开嘴笑了。如果中国的崛起是以中国人的命换来的……如果中国的崛起是以不惜牺牲一切为代价的……如果中国的崛起是以不求质量只求速度发展起来的……如果中国的崛起是以泪水和苦恨交织而成的……如果、如果,那么多的如果,如果是这样,我们裂开的嘴是该笑还是该哭呢?赵启正说:中国是有几件华丽的外衣,但如果看看里面的衬衣,可能是旧的,甚至已经需要更换了。吕凤鼎说:当人们将中国捧到“异乎寻常的高度”时,我们自己应该一则以喜,一则以忧,要看清自己的位置。孙振宇说:在处理国际关系时,我们要防止被捧杀。

这么多的良言,中国,你听到了吗?作为中国人,我的中国,我的家兴旺发达,我的家繁荣昌盛,我当然自豪,我当然骄傲。但当中国的崛起充斥着谩骂,当中国的崛起被一些激愤所遮掩,我怎么还能忍得住?我爱中国,可我的爱并不无知,我想要的中国,我心目中美好夺目的中国,永远都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时代的更迭、世事的乱象、人心的浮躁、道德的下滑、自然的灾害。我的中国,我是多么不想让你经历这一切!我无能为力,可当这些东西侵袭了你,我的中国,我是多么希望你能“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啊!我的中国,你曾经信仰的“人命关天”终究还是抵不住时光的碾转吗?凌厉的时光终究还是将理想与现实分割两岸吗?“人命关天”还是最终变成中国回忆里永久的图腾了么?站在崎岖不平的地平线上,我的中国,我我最终还是忍不住哭了。遥望彼岸,我的中国。"人命关天“的时代还是湮没在回忆中了吗?“大国崛起”,“人命关天”,一念之间!

现在的世界是个充满竞争的世界,不论是国与国之间,还是人与人之间,都存在着激烈,甚至是残酷的竞争。一个人若想在各种比拼中脱颖而出,就要总结、吸取自己和他人的经验和教训;一个国家若想在在如今这强国林立的世界中崛起,也必然要借鉴他国崛起中的经验和教训。《大国崛起》一书介绍了15世纪以来9个世界性大国的崛起历程,反应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等9个大国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早期的大国,即葡萄牙和西班牙,他们真可谓是勇敢的探险者、拓荒者。他们勇于向未知挺进。当其他欧洲国家的活动范围还仅限于欧洲本身时,葡萄牙、西班牙已开始了对欧洲外的土地的探索与争夺。于是,世界第一次被瓜分、地理大发现等都成了西班牙、葡萄牙的“杰作”,这两个国家也从外部掠夺来了大量财富。而最终,他们衰落了,因为他们的贪心、享乐之心等等。

荷兰、俄罗斯两国人民的坚强给了我很深刻的印象。荷兰在独立前的抗争着实令我叹服;俄国人在强敌临近之际的英勇无畏令我对其深表敬佩。但是,荷兰成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活例子,苏联最终也未脱出僵化的模式。

英国、法国、德国都曾拥有强大的军队,同时也有强大的综合实力。若是和平地、与时俱进地发展,他们不仅不会成为明日黄花,而且还会使世界人民少受些磨难。但他们的野心决定了他们失败的命运。

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善于将所学来的东西快速、充分地消化利用的国家,可他们唯独没有学会与人为善,并最终葬送在自己的野心和缺乏远见上。

美国从独立到现在成为世界的超级大国,其间运用了各种手段,极力地使自己获得的利益化。虽说美国崛起的手段没什么值得赞扬之处,但是其维护主权的坚定、与时俱进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从这9个大国的兴衰史中,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在崛起的过程中全部奉行扩张政策,而这扩张政策也为他们当中的大多数的衰败埋下了祸根。不论是从这些国家的经验教训来看,还是从现在的国际形势来看,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决不能重蹈列强们的扩张政策的覆辙。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中国是拥有悠久文明史的礼仪之邦,是当今世界维护世界和平的一支重要的力量。中国的崛起要不损害世界人民的利益,同时要为构建和谐世界尽我们的一份力量。在我们和平崛起的过程中,我们应学习那9个大国在扩张中体现出的探索未知的勇气,善于学习和借鉴的品质,也要注意跟上时代的步伐;那些大国曾有过的贪婪、野心以及取得些许胜利后的得意忘形,则是我们要严防出现在自己身上的问题。只有在努力维护和平的前提下的锐意进取、团结、独立、自主并不断创新,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我们才能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取得一个又一个的喜人的成绩。

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个人的进步,因为国家是由一个个个人组成的。与时俱进、锐意进取、爱好和平不仅仅是对国家的要求,它们同样也是个人应做到的。我们每个人都应有一颗爱国、进取、和平、创新之心。只有我们每个人不断进行自我提高,我们祖国的实力才能逐渐加强,我国的国际地位才会不断提高。当然,我所谓之人人进取等并非是说每个人都要按同一种方式去做事,而是希望我们人人都怀着强大祖国的理想去为祖国的发展而拼搏,并在此基础上发扬自己的个性。我认为,发扬每个人的个性十分重要,因为人的个性得到较为充分的发扬,是一个国家的独立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的重要前提。

《大国崛起》既为我们国家的发展有所启示,也对我们个人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星期五的下午,我们班放了一部片子,名叫《大国崛起》。也正是这部记录片让我们明白了什么叫伟人,领略了什么叫历史上的辉煌》。

历史上的大国分为七大国,分别是美国,英国,葡萄牙,西班牙,德国,法国和意大利。这些国家是由于有伟人带领而发展的:意大利的'哥伦布带领船队发现新大陆;西班牙的伊莎贝尔女王率领军队扩张了很大的势力;葡萄牙的恩里克王子成为了航海学的一颗超行星;而法国的布瓦歧尔培尔则带领着法国人走向世界的顶端。

除了伟人之外,国家的经济等因素也是不可或缺的。西班牙靠利用兵力征服其他区域来获取所需要的资源;美国靠人民发展的收入来维持整个国家;葡萄牙通过海上商业等活动来获取资源;德国则是靠自己的力量来获取收入。而这一切的一切,都与国富,人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这次,我们到真是为大国的崛起而震惊了一回。虽然中国不是一个大国,但我们相信:在将来,中国人一定能登上世界之颠!

大国崛起读后感篇三

曾记得小冰和我说过,她们的老师和她们说:如果世界让美国人来统治还好,如果让中国人来统治,那将会是一种灾难。因为美国人大多有着坚定的信仰,而中国人没有。一开始,我并不是很理解她的这些话,但是看了几集《大国崛起》,看到法国的时候,我慢慢开始明白了!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有了信仰就会心存畏惧,就会有所顾虑,就不会恣意妄为。

我们可以问一下自己,中国人的精神寄托是什么?我们中国人一直引以为傲的东西是什么?如果真的问得彻底一点,恐怕会没有答案。法国,有他们引以为傲的巴黎铁塔,有他们引以为傲的革命思想,世界的启蒙运动,就是法国产生的,《人权宣言》就是出自法国人之手,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来自法国,他们有自己自豪的历史文化遗迹,有着多少宏伟的建筑?有着多少激励他们勇往直前的历史人物?他们榜样,并不远,就在近代。不知道你们是否还记得建造巴黎铁塔的故事没有?他们有着一股强大的精神动力在刺激着他们前进,有着清晰的伟人榜样让他们去效仿,让他们去追求。再看看德国,德国是一个饱受古典音乐的浸润滋养,散发着古典哲学的理性光芒的国家,那里曾经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祥地,以现代大学和科技发明闻名于世。德国人有着自己优雅的精神寄托,因为那里曾经是古典哲学的圣地,康德(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尼采,黑格尔,叔本华等这些现在为我们所熟悉的哲学家都出自德国,那里也曾经是古典音乐的天堂,巴赫、贝多芬、勃拉姆斯等享誉世界的音乐家都来自德国。德国人注重教育,他们高度地重视对国民素质的培养,并以此作为它国家振兴的基础。战胜法国并俘虏法国皇帝的元帅毛奇就曾经说过:“普鲁士的胜利早就在小学教师的讲台上决定了。”在德国,孩子们上课时免费的,反而不上课却要受到惩罚。正是因为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国家会大力支持和赞助教育事业的发展,他们就是依靠着高素质的国民走到了世界强国的位置,就现在我们知道的,德国已有29位诺贝尔获得者。

反视我们中国,我们的精神寄托是什么?我们的信仰是什么?我们的榜样又是谁?是什么激励我们前进?在一定程度上,落后就是我们前进的动力,但是,当一个民族的前进,仅仅是因为畏惧落后,那就显得有点可悲了!我们的这一代,在一定的程度上,是空虚的!我们的国民,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空虚的!正如美国兰德公司亚太政策中心的一份对中国现状分析报告中所说的那样:随着传统文化价值观的破坏和逐步衰弱,大多数的中国人,包括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都徘徊在精神和内心世界的路口不知何去何从!报告还指出,中国人缺乏诚信和社会责任感。他们不了解自己作为社会个体应该对国家和社会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中国没有成为一个法制社会,因为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守法行为格格不入,他们老想走捷径;大多数中国人没有学到过什么是体面和尊敬的生活意义,潜意识里,中国人视他们的生活目的就是抬高自己从而获得别人的认知;中国人没有勇气追求他们认为正确的事情。

文档为doc格式。

大国崛起读后感篇四

优秀作文推荐!从这十二个大国的经历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得到一个重要的道理,这个道理在这些大国的经历中一次又一次地出现,警示之后梦想崛起的国家。

这个道理在大多数国家的历史中都曾出现过,而最终的结果却大都不尽人意。比如最常见的一个例子:德国的希特勒带领德国人妄图通过法西斯主义进行侵略他国称霸全球的美梦,但最终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作为战败国,又一次成为了一个分裂的国家和民族。再比如,日本也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如果日本将明治维新继续下去,那么国力肯定会继续强盛,但是,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日本的经济倒退十分显著,自身还被原子弹轰炸,最终在战争结束后还发生了饥荒,经过了多年的回复才重新在国际舞台上有了一定的地位。

法国更是如此,在法国大革命之中,由于法国人后期的暴力的革命方式,法国大革命受到了整个欧洲的打压。在重新选出拿破仑带领了国家之后,整个法国都处在一种疯狂的状态。通过对整个欧洲实行的侵略战争,拿破仑曾一度顺风顺水的带领着法国人占领了大半个欧洲,法国的综合国力和地位都达到了当时近乎最高的水平。但是,在这样的接连到来的辉煌的胜利下,危机正在来临着,在滑铁卢一战中,拿破仑和他率领的法国军队遇到了困难,并最终遭到兵败,直接导致了法国这一阶段的强国尝试失败,这也是说明通过发动战争来实现国力增强的这一途径是不可能实现的。

这一切无不说明着通过过侵略其他国家而实现国家强盛的道路是走不通的。这一道理,在之后的所有国家尝试崛起时都应该铭记。

大国崛起读后感篇五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古国,而这部记录片恰恰又说明了文明的重要性,正如英国首相丘吉尔的一句话:“我宁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愿意失去一个莎士比亚!”在思想的控制下,人民才能统一信仰,信仰决定了文明的统一。这样才能使国家通过输出自己的文明,从而决他奇特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葡萄牙位于欧洲伊比利亚半岛的西南部,面积92391平方公里,2003年时人口约1010万。这个国家的面积和资源还不如中国的福建省、在世界地图上还不如一粒葡萄干大,15世纪时不到100万的人口,打破人类传统的亚欧非三块大陆的传统。当初仅仅是为了获取香料(即胡椒粒,用于保存食物),为了这个简单的愿望,葡糖牙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大航海时代,在恩里克王子的率领下开辟了南美洲,而恩里克王子这位伟大的航海家,却从没有一次远洋的经历。

德国在公元1805年在世界上第一个实行了义务教育,距今已有200年的历史。在这个教育普及的国家中仅柏林洪堡大学就有29位科学家加冕过诺贝尔奖。

在国民素质整体提高,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国家,使得铁血宰相俾斯麦发动三次王朝战争,在攻陷法国首都巴黎后,德军总参谋长毛奇自豪的说道:“德国的胜利早已在小学生的讲台上决定了!”

无论是伊比利亚半岛的葡萄牙和西班牙通过海洋冒险成就的海洋霸权,抑或荷兰凭借一系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创立的商业帝国,还是率先发起工业革命推动自由贸易成就的大不列颠“日不落”帝国,以及法德两国的随后兴起。这些欧洲强国都是通过制度和体制创新、科学和文化的发展、将商业和自由贸易作为大国崛起的基本要件。

至于继承欧洲文化谱系的美国在另一块大陆的崛起,日本和俄罗斯的后发制人,除了自觉的赶超意识,也经历了制度转型的阵痛。当然,这9大强国的辉煌中也都沾染了穷兵黩武的战争残酷和侵略他国乃至灭绝异质文化的原罪。

但不管如何,自1500年以来的500多年间,这些强国或有兴衰,但他们的一个或多个在21世纪依然占有全球主导地位。即,西方社会主导全球的大趋势并没有逆转。

对中国而言,读懂这9个大国的兴衰起伏,对于中华民族的复兴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9个大国在过去的150年间和中国都发生过直面接触,对中国而言更多是不堪回首的痛苦记忆。但沉浸在历史的伤痛和仇恨中是没有意义的,基于意识形态的偏见嘲弄和怒斥资本主义的罪恶更是无谓的。在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中国要实现民族复兴和大国崛起首当其冲地要融入这个世界。改革开放,制度创新,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理念等等,这些既是中国从既往强国的兴盛中总结的经验,也是从某些强国的灭亡中汲取的教训。

经过以上叙述应当说,21世纪中国将崛起于世界的东方,这已不再是空谈而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而以何种方式来完成这一进程,不仅为海外所瞩目,同样值得中国人深思。

现在的世界是个充满竞争的世界,不论是国与国之间,还是人与人之间,都存在着激烈,甚至是残酷的竞争。一个人若想在各种比拼中脱颖而出,就要总结、吸取自己和他人的经验和教训;一个国家若想在在如今这强国林立的世界中崛起,也必然要借鉴他国崛起中的经验和教训。

《大国崛起》一书介绍了15世纪以来9个世界性大国的崛起历程,反应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等9个大国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早期的大国,即葡萄牙和西班牙,他们真可谓是勇敢的探险者、拓荒者。他们勇于向未知挺进。当其他欧洲国家的活动范围还仅限于欧洲本身时,葡萄牙、西班牙已开始了对欧洲外的土地的探索与争夺。于是,世界第一次被瓜分、地理大发现等都成了西班牙、葡萄牙的“杰作”,这两个国家也从外部掠夺来了大量财富。而最终,他们衰落了,因为他们的贪心、享乐之心等等。

荷兰、俄罗斯两国人民的坚强给了我很深刻的印象。荷兰在独立前的抗争着实令我叹服;俄国人在强敌临近之际的英勇无畏令我对其深表敬佩。但是,荷兰成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活例子,苏联最终也未脱出僵化的模式。

英国、法国、德国都曾拥有强大的军队,同时也有强大的综合实力。若是和平地、与时俱进地发展,他们不仅不会成为明日黄花,而且还会使世界人民少受些磨难。但他们的野心决定了他们失败的命运。

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善于将所学来的东西快速、充分地消化利用的国家,可他们唯独没有学会与人为善,并最终葬送在自己的野心和缺乏远见上。

美国从独立到现在成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其间运用了各种手段,极力地使自己获得的利益最大化。虽说美国崛起的手段没什么值得赞扬之处,但是其维护主权的坚定、与时俱进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从这9个大国的兴衰史中,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在崛起的过程中全部奉行扩张政策,而这扩张政策也为他们当中的大多数的衰败埋下了祸根。不论是从这些国家的经验教训来看,还是从现在的国际形势来看,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决不能重蹈列强们的扩张政策的覆辙。

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中国是拥有悠久文明史的礼仪之邦,是当今世界维护世界和平的一支重要的力量。中国的崛起要不损害世界人民的利益,同时要为构建和谐世界尽我们的一份力量。

在我们和平崛起的过程中,我们应学习那9个大国在扩张中体现出的探索未知的勇气,善于学习和借鉴的品质,也要注意跟上时代的步伐;那些大国曾有过的贪婪、野心以及取得些许胜利后的得意忘形,则是我们要严防出现在自己身上的问题。

只有在努力维护和平的前提下的锐意进取、团结、独立、自主并不断创新,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我们才能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取得一个又一个的喜人的成绩。

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个人的进步,因为国家是由一个个个人组成的。与时俱进、锐意进取、爱好和平不仅仅是对国家的要求,它们同样也是个人应做到的。我们每个人都应有一颗爱国、进取、和平、创新之心。

只有我们每个人不断进行自我提高,我们祖国的实力才能逐渐加强,我国的国际地位才会不断提高。当然,我所谓之人人进取等并非是说每个人都要按同一种方式去做事,而是希望我们人人都怀着强大祖国的理想去为祖国的发展而拼搏,并在此基础上发扬自己的个性。我认为,发扬每个人的个性十分重要,因为人的个性得到较为充分的发扬,是一个国家的独立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的重要前提。

《大国崛起》既为我们国家的发展有所启示,也对我们个人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中央电视台播出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它的影响力几乎渗透到“仕、农、工、商”等每一个阶层当中,凡是对世界充满渴望和梦想的知识分子都对此片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那么,它究竟有何魅力呢?我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百家评说,莫衷一是,概先不谈。这部纪录片它主要是对九个大国的兴衰史作了一个扼要的、生动的介绍。我始终抱着好奇和学习的心态想探究一下这些大国是如何“崛起”的,前些天专门买了一套,看完片子后结合咱们国家的一些情况,先谈一下我个人一些不成熟的体会。

本来西方大国还应该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亚、意大利和奥地利等,可能这些国家的历史还不够典型;而像荷兰那样的小国,却被列入大国行列,显然该片对大国的定义,并没有以国土和人口的大小或多少来衡量。

那么,该片所定义的大国,有什么共同点呢?

一、曾经有过(或正在经历)对外扩张的历史或现行;

二、曾经或正在称霸世界、或进行殖民统治;

三、曾经经历推翻封建王权或殖民统治的资产阶级革命;

四、在工业、科技、教育、文化、军事和社会改革方面有过突出表现。

五、对世界近代历史的发展曾经发生过重大影响(包括正反两方面)。

纪录片所介绍的九个国家,基本上都具备上述的条件。相比之下,我们中国虽然是个东方大国,但却不能“入围”世界大国之列,连日本都不如。什么道理呢?因为在过去的几百年间,我们几乎不曾具备上述大国标准中的任何一条,而只是大国列强的蹂躏对象和殖民地。

那么,为什么中国就不能像日本那样,学习西方、进而赶上和超过西方呢?

有人说,我们的制度不行;有人说,我们的人才不行;有人说,我们的科技不行;有人说,我们的教育不行;甚至有人说,我们的人种和民族性格不行。《狼图腾》一书就指出,农耕社会使汉族人天生就养成了“羊”的性格,恐怕连山羊都不是,属于绵羊。别说像成吉思汗那样横扫欧洲了,一见到日本兵打过来了就哆嗦,当汉奸、伪军的中国人就多达几百万,比日本侵华军队人数还多(按照曹刚川文章的说法,当年被我军歼灭的日军和伪军的比例是一比二)。

所以,别人敢于看不起我们、欺负我们,是因为我们自己太软弱、太缺乏民族气节。一个人,总想委曲求全、不敢得罪人,是不会有出息的.;一个民族,不敢冲向世界、征服世界(通过合法途径),就不会强大起来。

说我们的制度不行,可是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没有中断,国家没有分裂,证明历代的制度还是起到了维护主权和国家统一的作用。说我们的人才和科技不行,可是四大发明是中国的。没有火药,就没有热兵器和火箭,没有指南针就不能发现新大陆,没有造纸和活字印刷就无法产生信息产业,说明中国的古代文明是辉煌的。

那么,是否是我们的文化传统和教育存在问题呢?

我比较同意从这两个方面去寻找落后的原因。

首先,我们接受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明显低于发达国家,是个不争的事实。无论是西方大国的崛起,还是德国、日本在战败后的迅速复原,都得益于教育基础的雄厚。而我们在这方面的差距很大,一是教育的普及率低,二是教育的效果不好。一方面是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是落后地区缺乏人才。

在辛亥革命到现在的一个世纪当中,经过了几代人的牺牲和努力,中国终于开始走上了和平崛起的道路。与上述大国不同的是,我们不可能再走他们的老路,通过对外扩张和侵略实现自身的强大。但是,我们作为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国家,没有理由不成为世界大国和强国。而中国的强大,只会有利于世界和平。

我们的民族急需建立和谐的、健康的、先进的文化,急需倡导科学的、理性的、法治的观念,否则就无法抵御和消除封建的、腐朽的、愚昧的文化和陋俗。旧中国不能强大,就是因为没有先进的文化;国民政府反动派打不过共产党,就是因为没有健康的文化;后来我们出现了“大跃进”和“文革”的错误,也是因为缺乏科学和法治的文化。没有与时俱进的文化和文化教育,即使中国将来强大了,成为了世界大国,也会像过去的一些大国一样,再次衰落下来。

的历史资料,它不仅对我们成年人具有教育意义,而且也可以作为学校历史课的有益教材。

大国崛起读后感篇六

领土只有两个半北京大小的荷兰,在17世纪曾经一度称霸全球的海上贸易,被马克思称为“海上第一强国”。

一个国家的崛起,往往意味着原有霸权的衰落。

探讨荷兰的崛起,首先要从伊比利亚半岛的衰落开始。

伊比利亚半岛衰落的根本原因是没有与其财富相对应的强大的工商业基础,这使得伊比利亚的经济长期依赖西北欧;而其衰落的直接原因则是我们熟悉的方式——战争。

在葡萄牙和西班牙相继成为霸权的15、16世纪期间,欧洲也出现了两个强大的君主制国家:英格兰和法兰西,欧洲大陆逐渐形成了一种力量的均势。

而西班牙人却打破了这种均势,他们与哈布斯堡家族的联姻使其后代成为拥有欧洲最多领地的统治者并当选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财富和领土的不断增加,既增加了帝国统治者的野心也增加了大国间的矛盾,最终导致了西班牙与法国的战争。

而这时,荷兰还是西班牙广大领地的一部分。

从中世纪后期开始,欧洲的经济中心就已经由传统的地中海地区向西北欧地区转移了。

在伊比利亚称霸的时间里,葡、西两国弱小的工商业并没有改变这种趋势。

而荷兰优越的地理位置逐渐发挥了作用,加之荷兰人对商业的热情和天赋,使得荷兰在16世纪时已经逐步控制了欧洲的海上贸易,荷兰人发明的大型平底海船功不可没。

然而,这个时候伊比利亚半岛依然貌似强大,荷兰也还没有独立。

如果没有其他事情发生,荷兰人也许不会去挑战伊比利亚(西班牙和葡萄牙曾一度合并)的霸权地位,但是战争的爆发使得荷兰再也无法从伊比利亚半岛的港口获得商品,而同期的英国海上贸易也经常受到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抑制。

于是他们开始探索去往东方的航线,并最终取得了成功。

巨大的利益使得荷兰人趋之若鹜,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成立使得荷兰商人在政府的支持下高歌猛进。

与西班牙缔结休战协定后,商人追求利益的本性使得荷兰人为了争夺海上贸易的垄断权开始调转矛头对付自己曾经的盟友——英国。

由于商船数量上的绝对优势以及英名的领导,荷兰击败了英国,驱逐了葡萄牙在印尼的势力,逐步涉足美洲贸易,成为17世纪海上贸易第一强国,获得了“海上马车夫”的美誉。

与葡萄牙和西班牙不同,荷兰人似乎只热衷于贸易和经商而对殖民和驻军却兴趣索然。

尽管荷兰占领了很多地方,但是他们只是利用这些地方作为商船的中转站,因此,现在我们很难看到除荷兰外的其他荷兰语及荷兰文化的国家和地区。

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荷兰为什么没能保住17世纪的霸主地位。

荷兰的衰落也与战争有一定的关系,与英国的贸易战争以及抵抗法国侵略的战争都使荷兰受到了较大的削弱。

但是,单单从贸易角度来说,荷兰的贸易量并没有减少。

因此,荷兰的衰落是一种相对的衰落,是因为对手——英国、法国——迎头赶上造成的。

说到底,荷兰并不具备成为大国的基础,其崛起有很大的偶然性和历史机遇。

当荷兰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人口数量、国土面积、自然资源等基础条件成了其无法突破的瓶颈,荷兰的霸主地位自然而然的要由新兴的英法接替。

我觉得荷兰人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他们拥有创新精神以及以此建立起来的先进的商业关系和商业理念。

强大的经济是大国崛起所必须的、坚固的国防才能为经济发展提供和平的环境、广袤的土地,众多的人口,丰富的自然资源是大国的基础。

在欧洲北部,有一个人口不足两千万,国土面积不及半个北京的'国家——荷兰,在17世纪在海潮出没的湿地和湖泊上,以捕捞鲱鱼起家从事转口贸易,他们设计了造价更为低廉的船只,依靠有利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商业信誉,逐渐从中间商变成远洋航行的斗士,荷兰人的这些创造性地做法使得他们成为了当时的商品集散地。

他们坚守信誉,开发了很多新航线,垄断了当时的欧洲的海上贸易,被马克思称为“海上第一强国”。

一个国家的崛起,往往意味着原有霸权的衰落。

探讨荷兰的崛起,首先要从伊比利亚半岛的衰落开始。

伊比利亚半岛衰落的根本原因是没有与其财富相对应的强大的工商业基础,这使得伊比利亚的经济长期依赖西北欧;而导致其衰落的最直接原因是我们熟知的战争。

在葡萄牙和西班牙相继成为霸权的15、16世纪期间,欧洲也出现了两个强大的君主制国家:英格兰和法兰西,欧洲大陆逐渐形成了一种力量的均势。

而西班牙人却打破了这种均势,他们与哈布斯堡家族的联姻使其后代成为拥有欧洲最多领地的统治者,并当选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财富和领土的不断增加,既增加了帝国统治者的野心也增加了大国间的矛盾,最终导致了西班牙与法国的战争。

而这时,荷兰还是西班牙广大领地的一部分。

从中世纪后期开始,欧洲的经济中心就已经由传统的地中海地区向西北欧地区转移了。

在伊比利亚称霸的时间里,葡、西两国弱小的工商业并没有改变这种趋势。

而荷兰优越的地理位置逐渐发挥了作用,加之荷兰人对商业的热情和天赋,使得荷兰在16世纪时已经逐步控制了欧洲的海上贸易,荷兰人发明的大型平底海船功不可没。

然而,这个时候伊比利亚半岛依然貌似强大,荷兰也还没有独立。

如果没有其他事情发生,荷兰人也许不会去挑战伊比利亚(西班牙和葡萄牙曾一度合并)的霸权地位,但是战争的爆发使得荷兰再也无法从伊比利亚半岛的港口获得商品,而同期的英国海上贸易也经常受到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抑制。

于是他们开始探索去往东方的航线,并最终取得了成功。

巨大的利益使得荷兰人趋之若鹜,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成立使得荷兰商人在政府的支持下高歌猛进。

与西班牙缔结休战协定后,商人追求利益的本性使得荷兰人为了争夺海上贸易的垄断权开始调转矛头对付自己曾经的盟友——英国。

由于商船数量上的绝对优势以及英名的领导,荷兰击败了英国,驱逐了葡萄牙在印尼的势力,逐步涉足美洲贸易,成为17世纪海上贸易第一强国,获得了“海上马车夫”的美誉。

与葡萄牙和西班牙不同,荷兰人似乎只热衷于贸易和经商而对殖民和驻军却兴趣索然。

尽管荷兰占领了很多地方,但是他们只是利用这些地方作为商船的中转站,因此,现在我们很难看到除荷兰外的其他荷兰语及荷兰文化的国家和地区。

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荷兰为什么没能保住17世纪的霸主地位。

但是无法想象这样一个有着庞大海洋世界的国家,最后也开始衰落下来了,与英国的贸易战争以及抵抗法国侵略的战争都使荷兰受到了较大的削弱。

更主要的是,荷兰并不具备成为大国的基础,其崛起有很大的偶然性和历史机遇。

当荷兰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人口数量、国土面积、自然资源等基础条件成了其无法突破的瓶颈,荷兰的霸主地位自然而然的要由新兴的英法接替。

荷兰人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他们拥有创新精神以及以此建立起来的先进的商业关系和商业理念。

但当荷兰开始从世界上获得了巨大的财富后并享受着这些财富的时候,这个民族就开始懒散起来了,这是人的天性,也是一个国家的天性,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是这个道理吧。

我想,老师带领我们观看大国崛起这部片子的目的,不仅仅是要我们艳羡别的国家的成功,更要从别的国家的经验中总结出教训,在自己国家发展繁荣的过程中,避免重复历史的悲剧。

较之荷兰,我国有广袤的土地,众多的人口,丰富的自然资源,这是成为大国的基础,我们要好好利用自身的优势,摒弃一度“天朝上国”的美梦,看清现实,勇于创新,勇敢尝试,早日把中国发展成为真正的世界强国。

我对荷兰的印象:

英吉利海峡东侧一个小国,被大西洋和欧洲其他强国环绕;

基调安静祥和,湿润平坦;

主导颜色为绿色,美丽的中世纪房子;

风车,钟楼,草地。

记忆中有关荷兰的碎片:很多人口中得知道,是世界上平均身高最高的国家;世界上海平面最低的国家;人均gdp接近四万美元;近一段时间热播的《越狱》中那个疯子为了自己远渡荷兰的梦想而死;人民世世代代过着安静的生活;国际法庭所在地。

在我的印象中,荷兰,这个西欧小国是一个丝毫不具备侵略性的美丽国度。

因为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靠近北欧,所以想当然地认为有点象“天无三日晴”的我国贵州省。

高中历史书上提到过,1588年,象征西班牙海上霸权的“无敌舰队”在与荷兰的战争中战败,从而把自己的霸权地位让给这个不起眼的毗邻小国。

央视大型记录片《大国崛起》播出一段时间了,最近才有兴趣看一看。

荷兰,是12个强国中最不起眼的一个。

看了之后真是震撼。

有这么一段话前一段时间不时地看到:

当西班牙国王宣布荷兰是西班牙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时,荷兰人,认同了这种说法;

当西班牙国王重新划分荷兰的行政区域时,他们坦然地接受了;

当西班牙国王为荷兰派来新的总督时,他们也顺从地臣服了;

但是,当西班牙国王philip二世把手伸向他们的钱袋时,荷兰人奋起反抗了!

......

我看了很惊讶,也同时在思索:抛开我美好的想象不谈。

为什么这个如今风情万种富庶安宁的天堂般的国家同我们的想象差那么多。

当我看到,17世纪荷兰人第一次来到中国,当时的中国最高封建统治者正沉迷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按中国的封建礼仪,每个人在觐见顺治帝的时候都必须三跪九拜,包括任何一个来中国访问的外国使节团。

这在西方人看来是不可以接受的,有些国家的使节因为让自己的高贵受辱,也因此发生了相当多或被驱逐或被杀戮的故事。

但是,荷兰人接受了,面对这群傻一样的腐朽人。

那时,荷兰是世界经济的中心!它给的理由很简单,也让人震惊。

居然是不愿为了所谓的尊严,而丢失他们认为的更大的利益。

这利益,就是要跟中国通商,交换商品!

当荷兰与自己最重要的经济来源西班牙反目后,自己刚刚成立的资源匮乏的国家面临着重大生存问题。

“荷兰凭借着自己的商业直觉,很快找到了自己的优势,因为这片土地上拥有人数众多对财富充满强烈渴望的商人阶层。

如果将他们的爱财之心转化为一种力量,那么荷兰就拥有了比王权更为强大的武器。”这样的评价,让我自以为是的观念得到了最根本的转变。

我想,这跟我们现在的中国有什么两样呢?

答案自然而然就出来了,现在我们所处的时代是荷兰等等每一个资本主义国家走向富强所必经的资本积累阶段。

只不过,它比我们提早了三百年。

于是我又想到郎咸平针对中国大陆信托责任建立的观点。

他说优良的信托建立无非是通过两种方式:一是长时间的信用积累,比如英国;二是通过法律的严厉约束,比如年轻的美国。

很有道理!在当代的中国,资本市场刚刚建立的年轻状态下,通过数百年的长期积累肯定无法完成国家战略。

所以只能通过后一种方式:制定规范严厉的法律,保证执行!

可是呢?真的能做到吗?没有一个国人有自信!可怕政治体制的存在严重制约经济领域的改革步伐。

法律,在中国大多数平民百姓的印象中不是没有威慑力,只是执行者太让人失望和畏惧。

我宁愿私下甚至暴力解决发生在我身上的侵权行为,也不会在一个陌生的地方把我的敌人告上法庭。

因为权钱关系的存在,让我无法再相信这一种最重要的国家机器能公平解决问题。

这是荷兰崛起给我启发。

而我所处的时代,是标榜我们这个国家要“和平崛起”的时代!

大国崛起读后感篇七

狼,大自然创造的精灵,一只或许弱小,一群却让任何生命胆寒,勇敢无畏、团结奋进,面对侵略者更是不熄一切代价,等在面前只有毁灭。

狼性民族

始于东斯拉夫草原上的俄罗斯民族,崛起于一望无际的草原,如同蒙古草原上蒙古人,四周无险可守,生存环境相对恶劣。

在近乎残酷,接近最原始自然的生命竞赛中,个体力量显得那样微不足道,若想生存下去,唯有团结一心。

好似草原上的狼,一只或许弱小,群狼却会让任何生命胆寒。

为了生存从斯拉夫草原出发,向东再向东,建立一个庞大、地跨亚欧大陆属于自己的国家。

相对西欧的富庶,这里略显荒凉,相对西欧的温暖,这里只是苦寒之地??????可这个民族用自己双手缔造属于自己的家园。

正因为如此,不允许任何人侵犯属于他们神圣土地。

若谁敢踏上他们国土一步,将死无葬身之地。

历史无数次向我们证明,无论是拿破仑还是希特勒,入侵这个国家结果只有一种可能:毁灭!付出惨重的代价!他们是草原狼,信奉着人不犯我,我犯人的信念。

依照大自然规则,平等共存。

若敢犯我,将不惜牺牲一切,甚至生命来复仇。

或许正是这骨子里的狼性,成就这个伟大的民族,伟大的国家。

也诞生了一种狼头效应——狼群总是期盼着一个好的狼头带领。

狼头效应

狼群中狼头的地位至高无上,不容侵犯。

若有个好的狼头,拥有广阔的视野,伟大的理想,博大的胸襟,坚定的信念,狼群在其带领下将走向辉煌。

信奉这种精神的俄罗斯民族,总在期旁一个伟大的领导者,带领他们走向富强。

纵观俄罗斯历史,就不得不提两位伟大“狼头”彼得大帝和列宁。

或许你可以谴责彼得作为一个封建帝王,出于个人野心,不顾人民的死活,几乎是鲜血铸就圣彼得堡这座城市,可同样不容忽视的是在那个时代,整个俄罗斯民族还面临生存的危机,多方的威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彼得所作所为在那个时代是正确的,更何况彼得具备远大理想和后代少有的睿智、英武,人民正需要这样一个强势的“狼头”带领他们生存下去,如同狼群为了自己生存会舍弃弱者生存下去一般。

同样列宁在其所处的时代,沙皇政权日益忽视人民的利益,彼得后代中除了他的德国孙媳妇以外,再难寻如此睿智、英武的帝王,俄-国正在走向没落,却还不惜一切代价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妄图以此续命,不曾想被革了命。

“二月革命”后资产阶级走上历史舞台,可这个“狼头”水准实在不敢恭维,即便出于维护自己阶级利益,也不应该继续参战,完全违背人民的利益,列宁注意到这点,做了一个合格的“狼头”充分发挥人民的力量,成就“十月革命”的辉煌。

正是这种狼头效应带领着俄罗斯人民走向辉煌,可“狼头”不可能永远英武盖世,当失去远大的理想,卓尔不群的智慧之时,等着的只有毁灭。

狼头与群狼

狼群往往在某一段时间,在伟大的狼头带领下,异常的强大,但其继任者未必那样伟大,或许依然遵循其意志和信念,却难以走向辉煌。

俄罗斯在彼得大帝开创一个时代之后,直到亚历山大打败拿破仑到达顶峰;还有就是列宁开创的前苏联,直到二战后称霸世界。

无论是对抗拿破仑的战争,还是对抗希特勒的战争,在这两场伟大的卫国战争中,除了“狼头”以外,群狼也发挥伟大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有了他们才赢得卫国战争的胜利,带来伟大辉煌,可“狼头”在战争胜利后,走向顶点时候却未注意到这一点,只记得自己是“狼头”却忽视了自己是狼群的狼头。

亚历山大一世之后的沙皇俄-国,沉浸于称霸欧洲的梦幻中,却未注意到贵族与农奴之间阶级矛盾已很深,自己体制已相当落后,直到克里米亚战争惨败。

同样前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在战争时期也许是最佳方案,和平时期种种问题都凸现出来,农民和政府之间矛盾愈来愈深,恐怕就差爆发革命更替政权了。

面临危机,由于狼性使然,少了大陆国家的惰性,多了岛国的危机意识,开始了改革励精,图治,皆是战术改革,眼光过于短浅,只解决眼前的问题。

不断轮回,不断改革,问题却永远解决不完。

实际上我们注意到,彼得大帝的成功在于统御天下能力和远大的理想以及卓尔不群的智慧。

在那个时代,由他带领分散的“狼群”走向辉煌符合历史进程,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人统御天下的时代注定会终结,加之其继任者完全没有那样才能,并未能注意到这时已不是“狼头”独大的时代,是“狼头”和“群狼”“互动”的时代。

这点上列宁注意到了,充分发挥人民的作用,只有这样“狼群”才能再度辉煌,代表人民的意志,加之自身伟大的理想和卓而不群的智慧,进行有机的“互动”成就“十月革命”的成功。

历史向我们证明,列宁的成功正是狼头与狼群有机结合产物,是充分发挥人民力量产物。

可他继任者却再次重蹈覆辙,无尽战术改革继续着,忽视人民的利益,在根基不稳情况下进行的冷战只是虚无的梦,最终苏联解体,一个伟大的国家覆灭,历史开了个玩笑。

此后,俄罗斯曾经迷茫过,如今似乎认识到了这一点,一个狼性俄-国正在觉醒。

狼性俄-国

苏联解体后,为了与其划清界限,作为主要继承者“新生”的俄罗斯马上与前苏联划清界限,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一概不用,经济上全面进入自由市场经济时代,政治上全面亲西方,发出这样一个信号:“看我走的是资本主义道路,不再是你们的敌人,来欢迎我吧!”其结果缺是由于没有经历过自由市场,人人盲目向往所谓的经济上自由,大量企业倒闭,人民生活不仅没有进步,反而产生倒退,甚至还不及前苏联解体前最困难的时代,政治上西方对于这样一个国家决不会盲目接纳,“狼头”彻底放弃了“狼群”,历史又开了个莫大的玩笑。

实际上前苏联时代并非一无是处,至少“群狼”对于“狼头”的信任,前所未有的凝聚力,“狼群”所具备精神还在,只是没有找到切实解决问题方法,尤其是经济问题,从而带来政治上危机。

可如果全面放弃这些,同样近乎毁灭,前苏联要寻找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而其继任者俄罗斯在经历阵痛后,找到这样一条道路,继承前苏联的精神,“狼头”充分发挥自己作用的同时,不忽视“群狼”存在,充分发挥人民的作用,并在其领导下不断努力。

其后俄罗斯经济开始恢复,更加理性发展市场经济,国家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政治取得一定成功,国际地位也回到苏联时代,曾经让世界不容忽视国家又回来。

如今俄罗斯已经初露锋芒,人们似乎又看到那个强大国家。

虽说还面临众多问题,前面路还很长,但不容否认狼性的俄-国正在觉醒,一个伟大国家即将诞生,让我们拭目以待。

今天科学社会主义课,看了一节的“大国崛起之俄罗斯”,虽然本科阶段看过,不过此时此刻,看的很认真,有些小感悟,纯属个人之见。

彼得大帝之眼光

彼得大帝永垂俄罗斯的史册,没有他,或许就没有后来俄罗斯的繁荣。

他非凡的气魄,卓越的眼光,令人敬仰。

年轻的他,没有俄罗斯人固有的盲目的民族优越感,远渡西欧,学习先进的技术文化。

他吃住与平民无异,试想,一个大国的储君,放下自己的架子,诚恳学习西方文化技术,纵观历史,屈指可数。

这一点令我敬佩。

我想,正是年轻时留学的经历,让他看到西方的先进,本国的落后,回国后才会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

当时的俄国,还是一个内陆国,他放眼未来,要为俄罗斯打开通往西欧的海上通道,发动战争,建立圣彼得堡。

这产战争,意义深远,为俄罗斯在波罗的海建立起通往西欧文明的门户,为俄罗斯后来的崛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样长远的眼光,也只有走出国门的他才会有啊!回顾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确少不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

毛泽东是位伟大的思想家,军事家,政治家。

他有一种感召力,让人民团聚在他的周围,这一点毋庸置疑。

但是,在新中国的建设上,还是缺少邓小平的眼光。

邓小平和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出过国,留过学,看到过西方的文明,亲身体会到国家的落后,才有后来改革开放的伟大构想,才会有现在中国和朝鲜的差距。

而毛主席身在农村,看到的是中国社会最尖锐的矛盾,抓住了社会的主要矛盾,带领人民解决了矛盾,而在新中国的建设中,缺少彼得大帝一样的远见,缺少小平的眼光,所以中国一直远远落后,一直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我也曾想过,如果国某党统治中国会是什么样,那样现在的中国会不会是一个资本主义强国。

我不知道,因为历史不会改写。

再说说我自己,彼得大帝学习西方文明,为后来的俄罗斯发展付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邓小平结合中国国情,改革开放,有了今天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他的思想里也离不开早年留学的感悟。

还有阿里巴巴的马云,也是在美国看到电子商务的前景,回国后才抓住商机,建立阿里巴巴,获得巨大成功。

我们只有放下身价,走出国门,多学,多看,多思考,抓住机会,放眼未来,才能拥抱美丽的明天。

温总理不是也说嘛,一个国家总需要几个仰望星空的人,我觉得这就是我说的眼光问题。

我们能力有限,即使不出国,也要到发达的城市,比如上海,北京,深圳。

走走,看看,思考一下我们所在地区的差距,也许商机就在这些思考中。

俄罗斯的崛起让人想起了“矢志不渝”、“永不放弃”、“坚韧不拔”等词语。

这种壮大可与美国媲美,同样可看为“从蚂蚁到大象”的成长,不过,用“从小狼到庞大的北极熊”可能更准确。

俄罗斯到今天仍然是一个领土面积达1700万平方公里、横跨欧亚大陆的超级大国:资源丰富、经济发展,军事与科技在世界上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少数大国之一。

俄罗斯的能源,在今天能源日趋紧张的情况下,尤其牵动着许多国家的神经。

俄罗斯仍然是一个世界政治经济多极化格局中重要的一极。

从13世纪蒙古人西征,准确地说是蒙古帝国成吉思汗孙子拔都西征占领仍然以木桩作为防御体系城墙的莫斯科开始,一直到15世纪的1480年,俄罗斯(那时还不能叫俄罗斯)就一直处于蒙古人的铁骑统治下。

今天的我们,谁还知道俄罗斯也尝过亡国奴的生活?

当葡萄牙、西班牙在十六世纪掀起地理大发现、抢占殖民地、划分势力范围时,俄罗斯也借独立的余威,东征西讨、南征北占,将一个弹丸小国发展为一个领土东到乌拉尔山脉,西至波兰,占据肥沃东欧平原的大国,但对比西班牙、葡萄牙,它还不能叫强国。

俄罗斯是一个全球最大的土财主,它将其占领的每一寸土地都牢牢握在手心,谁也不能也不敢抢走,与第一代暴发户西班牙、葡萄牙、荷兰对比,俄罗斯扩张的步伐稳健多了。

倚靠农奴制与沙皇专制制度支撑的俄罗斯在17世纪仍然除了向四周扩张以外,没有任何改革的迹象。

它的疯狂扩张,与过去的蒙古帝国、土耳其帝国一样。

而同期以利用资本的力量与英法西葡在世界贸易上称霸的荷兰居然没有看到这个可怕而遥远落后国家的存在。

17世纪,俄罗斯的铁腕巨人彼得大帝登上沙皇宝座,他与大清康熙大帝所处的时代差不多。

中俄在1689年战争后签订的所谓平等条约《中俄尼布楚条约》从另一个角度看,也许能看出什么名堂来:从欧洲一路抢杀过来的沙皇强盗与以守住自家大院的大清已无平等可言。

人家从远方跑到你家门口打架,我们仅仅将其赶出大门就了事,但人家却占领了我们大门口一块我们认为废弃的土地,这块地现在叫“西伯利亚”,它从元朝就纳入我们的版图(元朝叫“岭北行省”)。

彼得大帝的改革让俄国开始走上了现代国家的步伐,尽管他的“铁血政策”,曾让俄国人们无法忍受。

彼得大帝在夺取过来的涅瓦河口建立圣彼得堡,作为首都,他的一系列废弃传统、全盘西化的改革措施也让俄国进步的同时感受了痛苦。

激进的俄国在彼得大帝死后的几十年内停止了扩张与改革,并废除了改革法令,回到了以前的时代。

18世纪前半期甚至到了中期,俄罗斯除了彼得大帝的武功文治外,一直默默无闻,这段时间可以叫俄罗斯的“停滞期”,它事实上成为消化其兼并的土地的“消化期”。

18世纪后半期,与乾隆皇帝同时代的叶卡特琳娜二世上台,俄国又开始了改革,失败了。

以自由、平等为核心的资产阶级思想与农奴制的严重对立,让热衷于自上而下模式搞改革的叶卡大帝最终失去了信心,而且对法国大革命后人们讨厌皇权的现实不满,她的思想迅速保守,她不想因为改革失去权力。

这可以叫俄罗斯的“第二次停滞”。

感谢上帝给了俄罗斯这第二次停滞,要不然早占领了我们中国,也许统一整个欧亚大陆了。

俄罗斯在“停滞”中走向了19世纪。

1812年,俄罗斯击败了拿破仑法国,成为欧洲封建势力的总代表。

叶卡大帝三次瓜分波兰,占领了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岛,从土耳其手中夺取了黑海出海口,成为一个地跨亚、欧、美三洲,拥有北冰洋、太平洋、菠萝的海、黑海的超级大帝国,它让我想起了拥有几千亩土地的四川大地主刘文彩:土地就是财富。

农奴制在俄国的长期存在肯定有其必然性。

地广人稀,彼得大帝时代人口仅仅1500万,叶卡大帝时代也不过2000万,农奴制才能保证将人口控制在国家手里,保证将国土控制在国家手里。

拿破仑在横扫欧洲的战争中,特别是在占领了普鲁士后,1812年占领俄罗斯的失败,导致了整个欧洲封建势力的`“大反攻”。

1814年,沙皇尼古拉(叶卡的孙子)进入巴黎,成为欧洲“神圣同盟”的盟主,整个欧洲的资本主义民主发展倒退或停滞不前。

欧洲的“内耗”让英国加快发展,让美国趁机崛起。

俄国的惊醒在1856年英法与俄国争夺克里米亚的战争失败,这如同中国在1840年**片战争中看到了与西方的差距一样,加上俄国资本主义民主思想的进一步传播,第一次工业革命在俄国有了有些发展,制约俄国发展的顽疾农奴制终于废除了。

但对欧洲以德国为龙头,以发电机与内燃机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则闻所未闻,它的发展与德国已经不再一个层次上了。

俄国的资产阶级力量弱小,看到英法的先进、德国的崛起、日本的维新、美国的野心,但他们在沙皇专制的淫威下,不敢发动资产阶级革命或者维新变法什么的。

俄国成为当时进入帝国主义“六强”(英法德美日俄)中最差的一个大国:外强中干,经不起打击。

1905年的日俄战争中,以巨无霸、长胜国长期自居的俄国让一个刚刚发展的东方小国日本击败了,这种失败惊醒了俄国的一部分人,俄国终于产生了议会式的杜马组织,但沙皇在1907年解散了杜马,用和平民主的方式在俄国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大门被彻底堵死了。

在此内忧外患中,1914年,沙皇俄国居然自不量力,以企图转移国内矛盾,再抢夺些战争好处的心态参加了一战,结果陷入了战争泥潭。

1917年11月7日(俄历十月),战争尚未结束,国内就爆发了革命,成为了列宁称之的“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一个链条”,列宁领导的工人阶级夺取了政权,并宣布退出了一战。

两线作战的德国天赐良机,东线压力消失,但好景不长,强大而贪婪的美国、日本参战并开始抢占一战的胜利果实了。

在帝国主义的仇恨中,刚刚建立的苏联,在列宁、斯大林时期,以建设社会主义为方向,以新经济政策为手段,开始加速发展,其实斯大林又走了一条彼得大帝式的专制发展道路,苏联表面的强盛也难掩内在的矛盾。

在二战的胜利中,斯大林、赫鲁晓夫被胜利的喜悦冲昏了头脑,以超级大国自居,自不量力,与资本主义的“美英法德日”五强全面对抗,最后又与唯一的盟友中国撕破脸庞全面对抗,将昔日盟友中国推向美国一边,打肿脸充胖子,四面树敌,穷光蛋赚吆喝,在经历了70年代所谓的“勃列日涅夫时期”的短暂辉煌后,从1979年发动阿富汗战争开始,苏联走向了一条全面迅速衰退、瓦解的不归路。

1989到1991年,以苏联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阵营彻底瓦解,苏联分裂,苏联共产党灭亡。

今日俄罗斯作为最大的国家,在国际法范畴内继承了前苏联的一切财富与权力。

一代巨人倒下去了,西方列强们为之欢心鼓舞。

今日俄罗斯无论咋样看仅仅是个二流国家。

明日的俄罗斯,也许就是今日怀有大国梦的法国、意大利等国家复制品。

在今后美、欧、亚“三足鼎立”的格局中,俄罗斯如果企图拉起以自己为一机的竞争格局,目前看怕有些力不从心。

俄罗斯的进一步分裂是必然的,无论从经济、政治、文化哪方面分析均如此。

依靠普京式的铁腕与军队在今日经济全球化工业信息化的世界中难以完成使命。

俄罗斯这条贪婪北极熊的衰落是我们永远的幸福与崛起的机会呀!

美国、欧盟、中国、日本均不希望一个地域依旧如此辽阔、军事依旧如此强大的俄国存在,俄国的进一步分裂是必然的,也是符合大家的利益的。

从目前看,俄国也确实如此。

这就看中国、欧盟、日本、美国几家力量与俄国反复博弈的结果了。

俄罗斯从“独立——扩张——改革——强大——争霸——分裂——衰落”的历史发展,让我们深思呀!

大国崛起读后感篇八

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就像两个不同性格的人,一个性格外向,富有冒险精神甚至有些鲁莽暴躁;一个性格内向,沉默寡言,老实本分。

一个在青年时期凭着充沛的体力和创造力努力工作使自己生活富足,然而壮年时期的某次鲁莽投资的失败导致了他倾家荡产,不名一文。

经过苦苦的寻找,通过对自身缺点的详尽分析,终于找到了可以致富而且能保住财产的方法,从此他步入了富足而安逸的中年。

另一个在青年时也找到一份工作,刚摆脱了沉闷的学习,换了个新环境,好好工作了几年,使自己生活不像上学时那么窘迫了,渐渐的他满足了,不求上进,日子开始得过且过起来,就这样耗费着自己的青春,而且他有个很悦耳的理由,为了自己经济生活的稳定,所以不敢贸然下海挣大钱,因为它目睹了上面那位年轻人落魄时候的惨状。

但实际上他也没过上稳定的好日子。

年龄在增长,见识也在增多,当他看到那位年轻人又站起来的时候,而且重新审视了他的生活方式后,决定不能这么堕落下去了,也要享受物质带来的美好生活,所以他尝试着改变自己,也去市场中追求利润……到此故事还没有结束。

第一个年轻人的历程就像市场经济发展的历程,刚开始疯狂的追求利润造成了自由市场经济快速的发展,财富以惊人的速度积累,这是他的年轻时代,而后,各种矛盾出现了,导致了经济危机和大萧条,这是他壮年时期所遭受的巨大打击。

而后,国家参与到了对市场经济的控制中,市场经济以一种新的面貌出现,又开始蓬勃发展起来了。

第二个年轻人的历程就像计划经济的发展历程,刚开始人们还能凭着刚进入一个新社会的满腔热情干劲十足地工作几年,创造一些经济发展的奇迹,这是他的青年时代。

但由于制度固有的缺陷,大家都开始偷懒,导致了经济的止步不前,甚至倒退,最终引起了混乱,这是他壮年时期遭受的重大打击。

而后,国家实施了改革开放,他又活过来了,而且蒸蒸日上。

我想所谓的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大概是从两个极端向中点前进的过程,最终会达到和谐的统一。

美国的市场经济刚开始时放任自流,经历了经济危机后国家介入到经济中来,而且是管得越来越多;中国正好相反,刚开始国家控制着经济,经历了中国式的大萧条后,现在是放得越来越开,管得越来越少,大概这就是殊途同归吧。

即使这样,我还是愿意过第一个人那样的生活,这符合我的性格。

现在,我觉得中国正处在十字路口,国家逐渐减缓了放松对经济管制的速度,甚至有些停滞不前了,今天看到一则新闻:国家放开了成品油经营权,但准入门槛非常高,实际跟没放开是一个效果。

我觉得如果一直这样下去将会很危险。

这是我观看《大国崛起》中“美国篇”的一点温和的想法。

美国的强大是有目共睹的,它短期内的崛起也是让世人惊讶的。

美国是个非常年轻的国家,1492年西班牙的哥伦布才发现荒芜的美洲大陆,两百多年后,这里移民来了300多万欧洲人,1776年,美国经过战争宣布独立,从此,世界上才有了美利坚合众国,这时,中国已经是清朝中期了。

读了《大国崛起》后,我觉得,美国独立后能迅速崛起,主要原因有:

一、美国独立时就汇集了大批欧洲优秀人才。

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时,那里只有数量不多的印地安人,200多年后,美国独立,这时,这里已汇集了300多万欧洲人,美国独立60年后,这里猛增到3000多万人,到19世纪末,这里的人口已增长到7000多万人。

美国独立前后,大量的欧洲人涌入美国,给美国带来了生机。

在那个年代,能漂洋过海来到美国的人,都是素质较高的人,从美国诞生那一刻起,美国人的素质就远高于其他各国。

二、制定合理的政策,引导国家健康发展。

在我的印象中,美国的发展一直顺风顺水,实际上并非如此,美国独立后,还是遇到了很多困难,但美国领导人总是在困难面前制定出合理的政策,引导美国度过一个又一个难关,这体现了美国领导人超凡的智慧和超强的能力。

也许这也得益于美国选择了总统制的国家政体,每每选举出智慧能干的国家的领导人。

三、经济危机后实施“新政”,恢复美国经济。

1929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美国出现了经济大萧条。

股市崩溃,800个银行破产,900万个存款账户消失。

人们的生活积蓄在瞬间化为乌有。

短短两年多的时间里,美国的经济危机使14万家企业倒闭,全国有四分之一的人失业。

在大大小小的城市中,饥民们排成长队,只为等候免费的面包和一点点汤。

1933年3月9日,在富兰克林·罗斯福宣誓就职总统后的第五天,美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政府干预经济的行动开始了,富兰克林·罗斯福称之为“新政”。

他迅速制定了一系列有效的法规和政策。

诸如,通过紧急银行法来整顿银行秩序;签署紧急救济法,并成立紧急救助署关注在贫困中挣扎的人们;签署农业调整法,以帮助恢复农产品价格;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为经济恢复注入资金。

1933年,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成立。

在国家的组织下,利用政府的投资,这一流域建造起20座新水坝,改建了5座原有水坝。

田纳西河流经的7个州从此再没有洪水泛滥,航运、电力、林业种植和农业生产大幅提高。

更为重要的是,大量的公共工程为人们创造了数以百万的工作机会,以工代赈,缓解了经济危机带来的社会压力。

新政期间,美国还建立起养老和失业等方面的社会保障体系,整个美国就像经历了一场由总统推动的社会革命。

在美国人的记忆中,这是政府第一次如此广泛、如此深刻地影响了他们的生活。

富兰克林·罗斯福的“新政”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

在这种模式中,市场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干预这只“看得见的手”联合起来,共同影响经济,市场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同时得以发挥。

四、战争“爆发户”。

对美国来,每战争一次,就壮大一次。

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从来没有在美国国土上发生过,战争从来没有对美国造成创伤。

美国在世界大战中,总是先保持中立,观察战争形势,后参与到优势国中作战,所以,总是以战胜国的身份分到巨大的战争赔偿,捞到好处。

此外,战争总是给美国带来商机,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来自世界各国的军x和钢铁订单源源不断,使美国的工业生产空前活跃,加快了美国成为世界超级大国的速度。

在世界各国,两次世界大战,不仅重创了新兴大国德国和日本,同时也使传统大国英国和法国失去了对世界格局的支配权。

当时的世界,除了美国和苏联,其他工业化国家都风光不再。

美国在战后的工业总产值占到了世界总量的一半以上,并且在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金融体系,同时,它还向世界50个国家和地区派驻了军队。

第二次世界大战成为美国历史新的转折点。

独一无二的综合实力,使美国摆脱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企图安排世界秩序却无果而终的尴尬,开始按照有利于自己的方式主导国际秩序,并最终在20世纪后期,成为一个超级大国。

如果帝国在现代汉语里是一个略带贬抑的名词的话,那么把它用在美国的头上,我觉得有必要加以一定的修饰,那就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帝国。

可惜的是,在央视的《大国崛起》系列片里,由于当局意识形态的局限性,美国篇和苏联篇一样都令人失望。

用西人的谚语说就是:beat around the bush,不得要领。

《大国崛起 美国篇》中有两个重点:其一,独立战争、南北战争。

其二,危局新政。

现在当朝者在讨论到中国的台湾的问题时,常会援引美国南北战争为例来阐述统一的正当性,所以央视的编导们当然也要不遗余力地浓墨重彩描绘一下该事件。

不过,人们常常忘了美国南北战争双方的特征是以工业资产阶级民主派为代表的北方与农奴制庄园主为代表的南方之间的斗争。

双方各自代表的阶层在历史大潮中此消彼长的特点才是最后成败的关键。

回想当年美国脱离英国的独立战争,美国独立成功,而时隔百年在美国内部的南部独立战争却失败了。

所以,并不是所有的统一战争或者独立战争都可以以民族统一国家统一的大帽子来代表战争的正义性与否,关键的问题还是双方政权各自代表的阶层和行政经济运作方式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

我们中国人都期盼中国统一大业的早日完成,然而统一的蓝图是如何描绘的呢?美国的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给了我们明确的启示。

强大如英国者,不能阻挡美国的独立。

强大如南方军者,也不能阻挡美国北方军的统一。

独立与统一,谁是谁非?历史老人告诉我们:只有民主的,进步的,代表新经济发展方向的体制才有资格统一或者独立。

独立或统一,是人民的选择,是历史的选择,而绝不是某些肉食者或民粹主义或民族主义式的呐喊所能决定的。

大陆若不自强,最终将无法阻止台湾的独立。

讲到危局新政,那是指1929年发生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以及其后的罗斯福新政。

央视的编导们口沫横飞地描述了当年美国人的悲惨生活:煤矿经常发生爆炸事故,工人超时加班现象严重,政府职能部门陈腐贪腐,自然环境为工业污染所破坏,食品搀假影响人民健康,社会贫富两极分化.......当那个被采访的美国问题研究专家讲到这些问题的时候,我发现了她脸上一丝不易察觉的笑容:是的,她羞愧了。

在她讲这些问题的时候,我觉得她应该和我同样想到了:这些,80年前发生在美国的这些,不正是现在正在中国大地上发生着的事情么?只是,不能说,也说不得。

那位教授只好在面对采访的时候,尴尬地露出一点羞愧的笑,然后继续向老美开炮。

有趣的是,编导们的画外音出现了:苏联的计划经济一片繁荣,所以美国人也要学习苏联老大哥。

弦外之音是:老祖宗之法,也曾经辉煌过!可惜,错了,又错了。

美国总统罗斯福实行的新政以凯恩斯的理论为基础绝对不是苏联计划经济的那一套,美国的政府经济干预是在自由市场经济的基础上进行的,是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而绝非如计划经济那样凌驾于市场之上的模式。

应该说,美国乃至整个西方社会出现的经济危机不过是当年全球经济科技高速发展之余,产能过剩导致的一次自我调整。

防佛一个小儿在青春期迅速成长的阶段,如果运动过度而又营养补充跟不上的话,容易缺钙抽筋。

罗斯福总统不过是在适当的时候给了社会一剂强心针和一点钙片。

罗斯福总统的名言是“我们最大的恐惧是内心的恐惧本身”。

我的理解是,体制本身的问题不大,是人的内心恐慌情绪导致了股市的大抛盘进而影响了整个经济形式。

当然,罗斯福总统的“钙片”:加大政府公共建设财政投资以拉动经济的做法也确实起了巨大的作用。

至于苏联则不然,它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抵御能力在前文我曾表述过我的看法,就不再这里继续赘述了。

还有一个有趣的话题是关于“垄断”。

美国篇里长时间讨论美国洛克非勒石油公司等托拉斯垄断问题,阐述的是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后期发展出来的垄断企业所带来的社会矛盾。

其中,采访了钱颖一教授,他的观点一针见血:垄断的问题并不在于垄断的财富积累本身,而在于它影响了人们自由竞争的平等机会之权利。

“自由竞争”“平等权利”这些字眼,有意无意地出现了!所谓的苏联式的国有大企业,大银行,大电信,大邮政,大交通系统,难道不正是一种国家式的大托拉斯么?这样的社会组织形式又给普通的消费者经营者们带来了什么?如果说,美国托拉斯影响的是平等竞争的机会,那么苏联式国有大企业影响的就不只是平等竞争的机会,而却是对私有财产的野蛮掠夺和消费者权益的漠视乃至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的下降。

如果说罗斯福新政对于垄断托拉斯大企业开刀是美国式资本主义经济脓疮爆发的一次自我疗伤,那么所谓优秀的“苏联式社会主义经济”走上的国家垄断的道路又是怎样的一个奇怪的南辕北辙!人所不欲,则施于己?实在是有趣之极。

开国元勋,不留恋高位毅然挂冠离去的george washington,他属于美国!

农夫之子成为总统,自强不息并解放黑奴统一国家的abolaham lincoln,他属于美国!

两次把人类从濒临灭亡的世界大战中解救出来,并在战后帮助无数国家建设民主经济的那个国家,就是美国!

在列强中把中国的庚子赔款退还中国兴办学校与医院的,肩并肩协助中国打败日本的主要国家,那还是美国!

就连我们现在日日上网拍砖所依赖的电脑,互联网等,又有哪些不是来自美国?在这样一片开放的,聚合全球各肤色人才的热土上,还有什么样的奇迹不能发生?美国,依然吸引着全球的目光,并代表着人类发展的最先驱。

或许,人类永远没有最完美的制度,但在过去100年里,美国,是当之无愧的全世界最伟大的帝国。

大国崛起读后感篇九

马克思、黑格尔、巴赫、贝多芬、歌德、席勒、俾斯麦、勃兰特、爱因斯坦、古腾贝格……当这些在历史上如雷贯耳的名字一一排列在眼前时,另一个同样沉重响亮的名字随之赫然在目——德国。

当欧洲各国纷纷建立民族国家之际,欧洲大陆中部的一片国土始终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

对分裂有着痛苦记忆的德意志人在思索中呼唤着一个统一的国家。

德国,1871年方才立国,这个欧洲大陆民族国家中的姗姗来者却在极短的时间爆发出巨大的能量,一举站在巨人的行列中。

一直以来高度重视教育、科技的德国,迅速站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前沿,用30年的时间超过英国,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

但是,随后德国却很快成为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再次分裂。

通过对战争的深刻反省,德国最终以和平的方式完成了国家的再次统一。

《大国崛起》中对于勃兰特的长跪忏悔,评价得相当精辟:跪下去的是勃兰特,站起来的是德意志民族!不仅如此,2000年,德国修建了一块让世界震惊的“墓地”——犹太人纪念碑,它就建在德国的象征——勃兰登堡门的南边,与联邦议院和总理府相邻。

从对面大厦的顶层俯瞰,这里满眼是一片灰色,这是一片混凝土碑柱构成的丛林。

在一个国家首都的中心,在这个国家的主导下,修建谴责这个国家罪恶历史的墓地,这该是何等的胸襟,又是何等的不容易啊!二战后的德国用了60年的时光才走出历史的阴影,当1970年德国总理勃兰特向二战中死难者纪念碑下跪的时候,世界看见了德国人的痛悔、醒悟。

当德国人把“犹太人纪念碑”建立在首都柏林的心脏,世界看见了德国人的光明、磊落。

这样的总理,才能永垂史册;这样的国家,才能熠熠生辉。

而这样的精神,值得我敬慕。

走过德国的历史长河,感触最深的莫过于他们饱尝分裂与离乱之苦,却仍然对统一执迷不悔。

仅仅近代以来,苦难就未离须臾:威廉二世屈服于拿破仑;威廉三世统一全德却又黯然逊位;凡尔赛条约逼干德国血液;柏林墙撕裂德国疆土。

战后的德国大地生灵涂炭,十室九空,一片惨状,恩格斯形容说:“到处是一片人去地荒的景象。

当和平到来的时候,德意志已经无望地倒在地上,被踩得稀烂,撕成了碎片,流着鲜血。”但是,奔流在日耳曼民族血液中的永不放弃,却更加强烈地渴望着统一。

经济学家李斯特提出了通过经济统一实现政治统一的方式得以实施,使德国经济快速发展;铁血宰相俾斯麦在欧洲列强环伺的夹缝中生存,在外交上做足准备后,最终以三场对外的战争在1871年完成了德国统一; 1990年10月3日,德国人民通过全面的和平的奋斗,终于建立了一个民主、人道、自信、团结的社会,以和平的方式完成了国家的再次统一。

德国,这个国家令人肃然起敬,这个国家的国民在磨难面前同样的无坚不摧。

1840年,一名青年军官在牢房冰冷潮湿的地板上,痴迷地捣鼓着小发明。

这位年轻人的“地下研究”竟然让他发明了电镀镀银和镀金技术。

他就是维尔纳·西门子先生,今天拥有员工43万,业务遍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西门子公司的创办者。

德意志力量中最为精华的坚强不屈、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在德国的运动员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

f1车王舒马赫七冠王的战绩令后来者望尘莫及;网坛女皇格拉芙的金满贯纪录令新生代甘拜下风;世界杯点球对决中,两位门将冰释前嫌携手并进,看台上民众手挽手肩并肩,这用8200万国民团结之心筑成的防线为球队打开了胜利的大门。

事实上,不仅仅是在体育竞技方面,在生活与工作中每个让人意想不到的细微处,德国人都将西方精神上的自由和日耳曼民族行动上的严谨守纪毫无矛盾地统一了起来,强大的自我克制,积极的恪守规矩,毫不动摇的服从纪律。

这些大概就是导致德国崛起的主要原因吧。

在这里,我要引用一句歌德的名言:“知识是不够的,我们必须要把它应用起来;愿望是不够的,我们必须要行动起来!”对我而言,推崇是不够的,我必须要把德意志的力量发挥起来。

所以,每每我遇到挫败,试图为自己找个退缩的借口时,总有一个虔诚忏悔的身影浮现于脑海,总有一段催人奋进的掌声徘徊于耳畔,总有一种永不言败的精神鞭策于心底。

最后,是我对德国、对德意志最简单的理解——

德国,一个自强的国家;德意志,一种坚强的精神。

德国,一个盛产诗人,音乐家,哲学家和科学家的国度。约翰。

克里斯朵夫,很自然的想其了他,这个性格有点古怪却充满人性的形象是我认识的德国人中的一个。爱因斯坦。歌德。席勒。说起德国,想起来的却是一些零星的片断。

饱受古典音乐的影响散发着古典哲学的理性光辉,以惊人的破坏力伤害了世界也伤害了自己,而这一切都源于这个民族对长期战乱的分裂的集体记忆,统一和强大,成为德意志发展的最大动力。

两百年前(1806)勃兰登堡门上的和平女神当作战利品被来自法兰西的皇帝拿破伦.波拿巴取走带回了法国,这使得德意志的惨痛记忆被唤起。

这个民族的到底曾受过怎么样屈辱。

我想或许每个民族总有自己辛酸沉痛的历史,但是重要的是他是如果走过坎坷,实现国家的统一与繁荣。

当拿破仑的军队在1806年悍然入侵时,这个所谓的帝国根本无力抵挡,帝国中两个最大的邦国:普鲁士和奥地利遭遇惨败,普鲁士还被-迫割让了一半的国土,支付1.5亿法郎战争赔款。

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轰然解体。

当这片土地上连一个名义上的国家都不复存在时,人们想起了德意志诗人席勒的一声感叹:“德意志?它在哪里?我找不到那块地方。” 席勒的朋友歌德则干脆地说道,没有一个城市,甚至没有一块地方,使我们坚定地指出,这就是德国。

如果我们在维也纳这样问,答案是,这里是奥地利;如果我们在柏林提出这个问题,答案是,这里是普鲁士。

德意志在哪里?这个历史性的问题,拷问着每一颗德意志的`心灵

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的奔走游说终于让一个统一的德意志呈现出曙光。

然而,最后他却已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铁血宰相俾斯麦不得不提,1862年9月30日,刚刚被任命为普鲁士首相的俾斯麦走进议会,发表了一段强硬的讲演,他说:“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通过演说以及多数人的决议所能解决,而是不可避免地将通过一场严重斗争,一场只有通过铁与血才能解决的斗争来达到目的”,从此俾斯麦被世人称为“铁血宰相”。

由德国发起的两次世界大战,在人类文明史上写下了最黑暗、最惨痛的一页,无数生命和家园在战火的劫难中消亡,这是全世界都不会遗忘也不能遗忘的历史。

而如何对待自己不堪回首的过去,是这个曾经失去理性的民族必须面对的一次考验。

二战中被杀害的600万犹太民族的冤魂在等待,受到伤害的欧洲和世界在等待。

1970年的一个萧瑟冬日,刚刚上任的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来到了波兰华沙犹太人纪念碑前,二战中,波兰有250万犹太人在集中营里饱经痛苦、绝望的折磨,最终无助地死去。

在冰凉的风中,勃兰特一步步走到死难者的墓碑前,在全世界的注视下,这位二战中反纳粹的英勇斗士,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震惊不已的动作:他跪倒在地。

德国人诚恳地接受了自己历史上沉重的一面。

他们讨论但是没有激烈争论,没有否定自己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没有推卸自己应该对犹太人大屠杀所负的责任,没有否认自己经受了12年的纳粹独裁统治。

诚恳地回忆自己的错误,帮助德国人大大地减轻了民族复兴的困难。

1990年10月3日,勃兰登堡门上的和平女神又一次见证了国家命运,分裂了41年的德国再次统一。

这一天,被确定为德国的国庆日。

德国再次统一了,凭借的不再是铁与血,而与120年前相同的是,在和平的环境中,德国人再次创造了经济奇迹。

经过一代人的努力,这个历经两次世界大战重创的国家,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世界第三大经济强国。

而作为欧盟的重要成员国,它也找到了通过振兴欧洲来壮大自己的强国之路。

德意志,它在哪里?也许,近两个世纪执著的寻找已经有了答案。

在这一漫长的寻找中,所经历的大悲大喜,不仅已成为德意志民族的集体记忆,而且也为已经崛起和正在崛起的大国,书写了一段不可忘记的历史。

在12集的大国崛起中,德国的主题是“帝国春秋”,作为欧洲中部最大的国家,它饱受古典音乐的滋润,散发着古典哲学的理性光辉。

统一和强大一直是德意志发展的最大动力,跌宕坎坷的命运不断考验着德意志人。

勃兰登堡国门上的和平女神是德意志神圣的象征,200年前,当法国席卷整个欧洲大陆时,和平女神被当作战利品运到了法国,屈辱降临。

又因其地理位置被称为欧洲走廊的主战场,饱受周围列国的侵犯,德意志人更是在自己的土地上自相残杀,1648年,最终以法律的形式确了分裂状态。

在19世纪,统一和自由这一主题一直贯穿着整个德国,1814年,随着拿破仑的战败,法国交回和平女神,可它却要再次面对着一个分裂的德意志。

可值得庆幸的是,法国大革命统一、自由的思想使人们从禁锢了百年的封建思想中解放出来,光明的曙光迎面扑来。

经济实力的增长,给德意志带来了飞速的发展。

1871年,称为“铁血宰相”的俾斯麦上台,不断增加的军队力量使德意志成为“和平时期的兵营”,俾斯麦以其独特的外交政策,为德国争取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为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

战争摧毁了世界,同时也摧毁了德国,德国再次一分为二,1970年,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来到波兰华沙犹太人纪念碑前,纪念为二战付出惨痛代价的犹太人。

可以毫不犹豫的说:德国面对二战的态度与日本大不相同,他们不仅没有回避,而是勇敢的承认自己犯下的罪行,这让世界很快重新接受了德国,甚者对德国更加尊敬。

经过多年的努力,1990年10月3日,分裂了41年的德国重新统一了。

在振兴祖国的道路上,我们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中国要强大,要自强,要靠我们不断奋斗。

大国崛起读后感篇十

一个伟大的民族一定拥有伟大的思想,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民族必然拥有不断前行的力量。

老百姓闲下来的时候,总会觉得活的不那么壮烈,于是关于英雄的故事就会成为一种调剂生活的话题,大家都知道英雄更多地出现于乱世,乱世中的平民有更多的机会成为英雄,这时乱世的苦难已经淡漠了他的色彩,留下的只是关于英雄的梦想和传说。而我想说的是不关英雄的事情,是一个比英雄更为重要的关于乱世的话题,那就是伟大的思想。

伟大的思想和乱世有关系吗?有,当然有。且看我的理由:

我之所以立论**时代与伟大思想的产生存在必然联系的依据有四个:

一是任何伟大思想的产生必须经历来自多方的强烈的思想碰撞,这种思想的碰撞要求各方必须势均力敌,而后才能产生剧烈火花,从而引导出的思想光芒。多重的势均力敌的思想只有在**时代才有可能发生,尤其是中国。大家知道在大一统的和平年代,作为强大的中央政权必然谋求思想统一,古往今来,莫不如此,**时代这样的禁制才会放松。

二是作为知识分子的思想家们都要在能够保住性命的前提下有所作为,合着留,不合则去,此处不养爷,自有养爷处。所以**时代的知识分子反而能够畅所欲言,并无顾忌。这里不让说,就到别处说。如果在和平年代,一个公然和强大政府倡导的主流思想唱反调的人是不可想象的,哪个地方你都呆不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时代,那就很自然了。

三是**时代,强势者都要延揽人才,要谋求统一之策,统一国家只靠武力是不行的,还必须要有哲学思想做为行为依据,思想家这时就成了奇缺之物,各种强势力量必然会孵化各种不同的思想为其服务。

四是知识分子的天然秉性是要不断的追求,通过超越前人而显示自己的价值,在和平年代,知识分子本身受到的具有主宰地位的主流思想的压抑,人格中叛逆因素会在**时代肆意宣泄。

在为了能印证我的说法,就拿刚才讲到的三个思想高峰来说事:

先从第一个高峰说起吧,那个时代离我们太久远了,但那个时代的思想巨人们的伟大思想成为一个横亘在中国历史上至今也无法超越的高度,那些巨人的名字:老子、庄子、孔子、孟子、韩非子、墨子、孙武子……使后来几千年的中国思想家无人敢称大师。中国现代却到处都有大师,真的、假的且不论,却没有一个人妄称自己是思想大师,即便狂傲有如李敖者,也望之却步,不过这话还不能让李敖知道,否则他非要称自己是思想大师,还真没有几个人能够劝得了的。

遥想那个久远的春秋战国年代,王权衰落,社会结构急遽变化,社会矛盾异常尖锐,好多国家一夜之间冒了出来,兼并战争接连不断,诸侯为求争霸,延揽人才,老子、庄子、孔子、孟子、韩非子、墨子、孙武子们,纷纷开山凿河,各成一派。针对当时的社会问题、人生问题、个人利害与国家之间的利害等,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和思想。各种思想相互影响,相互争论。当时各国诸侯大都知道要尊重人才,尊重思想,所以,对持不同思想的各派的学者兼容并包,都受礼遇,允许其“合着留不合则去”。学者们可以自由讲学、著书立说和随意议论政事。刘向《别录》记载说;“齐有稷门,城门也。谈说之士期会于稷下也。”说的就是当时各派学者的定期聚会,各学派代表人物在此阐发学术观点和政治主张・批驳与他们观点不一致的学派。他们争论既要对不同观点进行洁难,还要张扬自己的主张内容从自然开始,涉及人生、社会、道德、王霸乃至整个宇宙。还有吕不韦以三千门客编撰《吕氏春秋》时,思想氛围也是宽容的,允许充分的争论,再如吴起一生中曾在鲁、魏、楚等国为官,每当遭到诬陷,便另投明主。如此等等类似的例子还很多,可以说正是因为频繁的兼并战争使各国统治者尊重思想文化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思想的自由碰撞才催生出这个时期的伟大思想,并一举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对中国社会的以后发展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第二个高峰是汉亡之后魏晋南北朝时期。说起魏晋南北朝的思想还必须从汉朝谈起,汉朝曾经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统一的国家要求统一的思想,秦始皇焚书坑儒和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一脉相承的,都是为了维护统治,元光元年(前134年)汉武帝召集各地贤良方正文学之士到长安,亲自策问。董仲舒在对策中指出,春秋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现在师异道,人异论,百家之言宗旨各不相同,使统治思想不一致,法制数变,百家无所适从。他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地”。董仲舒指出的适应政治上大一统的思想统治政策,使儒学在其后两千年中的绝大多数时间里被视作正统官学。两汉四百多年的历史所形成的儒学思想重压成为**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思想叛逆的最重要的精神根源。魏晋时期形成一种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它的理论形态就是魏晋玄学。从两汉经学到魏晋玄学,是中国思想史的重大转折。

我们知道魏晋时期的文人讲究名士风度,喜欢谈玄,按张英基先生的说法:“魏晋时代,是一个充满着战争和饥馑、阴谋和残忍、悲歌慷慨和背信弃义、寻欢作乐和潇洒风流的时代。由于社会的**,礼教的虚伪,不少士人为了逃避现实而信奉老、庄,寄情于山水。他们蔑视礼法,追求虚静超然的精神境界,于是玄学清谈之风兴起”。譬如那时候的名士都喜欢奇装异服,还有的就干脆少穿衣服或不穿衣服,有人当街抓虱子并吃掉它,而旁若无人,有人惯用“青白眼”看人,有些人以豪饮为荣,像刘伶、阮籍那都是能喝酒的好汉,中国文人的好酒之风就是从他们开始的,喝醉了什么都可以轻狂,哪有什么礼法在眼里。而且魏晋名士恐怕是世界上最早吸毒的人,他们喜欢吃一种叫“五石散”的东西,吃完之后,浑身燥热,满街狂奔,令人羡煞。种种怪异行为的背后,是魏晋名士对传统的儒学思想和道德观念的强烈叛逆,在这样的冲击下传统的礼教束缚逐渐转向松弛,先前那种思想独尊的局面被打破了,各种思想活跃了起来。玄学是在儒学高压下的一种思想解放,是向老庄思想的一种回归,是在人性上追求自由的一种表现,东晋以后,玄学又吸取了佛学的成分,并改造了佛学,造就了一个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流派――禅宗。为中国形成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文化打下了思想基础。可以说正是一个强大王朝的瓦解后的**时代为这种思想叛逆提供了历史机遇。

第三个高峰就是五四时代了。我们都不会忘记中国在近代的衰落,到了二十世纪初,中国甚至走到了亡国的边缘,中国本土文化孕育出的思想已经不能给中国找到出路了,中国向何处去第一次成为一个最严重的问题摆在了国人面前,好在封建王朝已经解体了,又开始了一个**时期,在这个时期有一场我们谁都不会忘记的、著名的文化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高扬民主和科学两面这旗帜,猛烈抨击几千年的封建思想,使中国思想传统在那时发生了断裂,而这种代价为中国换来了新思想、新理论广泛传播,新文化运动是各种流派兼容并包、自由辩论的思想文化运动,这是几千年来中国接受外来文化思想最深刻的年代,也是中国人思想解放最彻底的一个时代,尤其是后期传播的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成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彻底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

以上说的三个思想高峰都形成于**时期,我们需要伟大的思想做我们民族的灵魂,这种思想能够引导我们不断前行,去创造一个美好的社会,那应该是一个和平、和谐的社会。**时期产生的思想必须根植于和平的土壤才能开花结果,我们珍视和平,我们也要珍视能够创造和平的、产生于**时代的伟大思想。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