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23-10-11 06:01:08
- 小编:LZ文人
- 文件格式 DOC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形势与政策论文篇一
论文摘要:自建国以来,60 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为我们中华民族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新的基础。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的一部分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大学生是青年中具有特殊优势的群体,新的世纪是我们中华民族复兴的世纪,生长在这个伟大时代的大学生,幸逢盛世,既是无限幸福,值得羡慕的一代,又是责任重大、任务艰巨的一代。我们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生力军和接班人,承担着推动我国走向世界强国之林的历史使命,大学生践行社会核心价值观,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因此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将浅谈我对当代大学生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
引言
大学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生力军和接班人,承担着推动我国走向世界强国之林的历史使命。但随着社会的转型,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目标追求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他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意识之间存在一定的反差:既崇尚真善美的精神境界,又在利益问题上趋于急功近利;他们往往只注重专业学习,缺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的基本常识,也就不能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而远大的理想。面对这些挑战,大学生必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正文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当代大学生所面临的社会大环境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其价值观的塑造。在我国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理念中,只有那些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灵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题、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精髓、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础的价值观,才能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当代自己。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在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大学生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把握未来方向的强大思想武器。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才能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大势和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与支流,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当代大学生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学习中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趋势,科学定位人生。
二、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我们只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才能切实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灵魂、社会主义意识大厦基石的作用。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应该从身边做起,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改变我们现在经济还不发达,科学技术还比较落后,人民的生活水平还比较低的现状。要把握好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个人理想,为社会大理想做贡献,用个人理想来促进社会大理想。同时,我们既要严格要求好自身,也要带动周围的同学朋友一起坚定这一伟大的理想。
形势与政策论文篇二
文/李兰
摘要: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要实现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目标,增强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实效性,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就必须贴近生活。贴近生活,就是要联系现实生活,精选教学内容;就是要贴近学生生活,创新教学模式;就是要适应社会需求,加强实践教学。
形势与政策论文篇三
“三农”作为一个概念是由经济学家温铁军博士于1996年正式提出。2000年初,湖北省监利县棋盘乡党委书记李昌平给朱镕基写信提出“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以及出版《我向说实话》后,“三农”问题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反响。2001年“三农”问题的提法写入文件,正式成为我国理论界和政府决策层引用的术语。中共中央于2003年正式将“三农”问题写入工作报告中。
中国有9亿农民,占中国人口的9/13。所以说,“三农”问题,是一个关系十三亿人口大国的经济社会国计民生的大问题。
三农,农业,农村,农民
【正文】
一、农业问题
第一、关于增加农业投入。
增加农业投入这个政策在计划经济时代是有效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值得重新讨论。这个政策安排的出发点,仍然是把当前复杂的农村体制矛盾问题看作是农业生产问题。从80年代后期以来在农村政策的思路问题上,对所谓加强“农业投入”就长期存在不同意见。因为,在小农经济条件下这个政策瞄准的目标并不是合适的。并且,客观上导致从90年代以来,农业的成本每年上涨10%,农业主产品生产的真实成本、亦即“地板价格”,长期在高于国际市场价格的“天花板价格”上运行。
第二、提高农业科技含量。
从目前情况看,有很多地方包括农业部科技司都说农业增加值中科技进步的贡献超过40%,也就是说农业增产主要是科技投入的结果。人们都认为这是值得高度肯定的。但另一方面,农业人均产值、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民人均收入并不同步增加,科技投入与农业产出的关系似乎并不对应为正值。我们知道科技投入也意味着服务成本,最近三年的服务成本每年上涨超过9%。所以,近几年农民收入下降,一定程度上和服务成本上涨有直接关系。
二、农村的真问题在哪里?
味着农民破产。所以,最近才有各种反映,无论是社会学界的陆学义老先生、还是湖北的镇党委书记,都指出“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从经济学角度看,危险就在于农业投入产出多年为负值。所以我从1998年就发表文章说农业到了不可维持、农村经济到了不可持续的地步。而我们现在的某些政策似乎在加剧这种不可维持的问题。
从现行政策比较看,90年代中期以后农民收入连续出现4年的增长速度下降,所对应采取的政策,几乎与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农村出现黄金增长并且拉动国民经济增长那段政策如出一辙,政策手段真的是一样的,唯独结果相反。
1979—1982年,国家出台了连续调整农产品价格的政策,农业主产品价格调整幅度上涨了49%,同期大规模推行家庭承包责任制接着落实15年不变。这两项政策在90年代中期重演,从1994—1996年,也是连续3年农业基本产品价格上调105%,比上次增加了一倍;同期我们大规模落实30年不变的家庭承包责任制。那次价格调整和体制调整双管齐下,造成了农村经济的高速增长,而这次双管齐下造成的结果如何?我怎么想慎重也找不到合适的词来描绘这种现象。总之,同样的政策手段在不同的时代使用,效果的差别是比较明显的。
三、如何解决三农问题
一、城镇化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发展部副主任徐宏源认为要解决“三农”问题,最根本的出路在于城镇化,创造有效的就业岗位,把劳动力转移到制造业和服务业上,最关键就是要提高制造业的效益。从国外的发展历程来看,都是通过实现现代化来带动城市化,最后解决农村问题。
徐宏源还指出,对于现在各大城市实行放开城镇户口的户籍改革,只是治标不治本的做法。城镇户口放开以后,农民只不过是从农村潜在的失业人员变成了城市流民,反而对社会造成了更大的危害。印度和墨西哥都有这样的先例。治标也很重要,但从长期来看,还是要治本。国民待遇相对城市居民而言,农民在政治权利和经济待遇上都截然不同,一个农村居民无论是刚出生还是年过百岁都得交纳税费。另外在义务教育的权利、社会保险、医疗等一系列权利的落实上也有待完善。
二、减税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指出,我国的农业税、特产税加在一起大约400亿元,而我国一年有1万亿元左右的税收,完全可以免掉几百亿的农业税。农村费改税的问题,以后主要要靠完善制度来保证,农民减负涉及的农村教育、政府经费问题也要妥善解决。
厉以宁还认为,增加农民收入,首先应该是政府加大投资。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良种基地的建设;二是农田水利的投入;三是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四是对农民的技术培养。其次是要发展优势产业,如蔬菜、水果、花卉、茶叶、中药材、养殖等。各地可以积极推行“公司+农户”的模式,农民按订单安心生产,公司负责销售。
三、政府措施
国务院朱镕基在3月5日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坚持把加强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政府下了很大功夫:一是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二是深化粮棉流通体制改革。三是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四是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五是加强农村扶贫开发。六是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
另外,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著名的史学家许倬云先生认为,解决三农问题,不应该让大量的农民进城,而应该将农产品加工厂放到农村去,让农产品附加值留在农村,要让农村有更多的力量来解决教育和福利的问题。他认为,解决“三农”问题,当仍从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特色中寻求答案。虽然汉代农业已是遥远的过去,古为今用,汉代农业发展的各项特征,仍可为今人之借鉴。第一,公私单位应该为农业提供现代的科技,使农业生产得生物科技之赐,致力发展有价值的经济作物。第二,费孝通先生当年提出的乡土重建的方案,在于农业为工业配套。近年来,大陆农村也不断尝试建立农村工业,然而绩效未彰。第三,公私有企业及学术单位,均须不断提供市场资讯作为农民决策的依据,应使农民不致有“赚一次,亏三年”的痛苦。第四,国家必须注意建设农村交通设施及建立供销网络,使农产品迅速进入市场。这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近些年,国家对三农问题越来越重视,相信在党的领导下,农村会越来越好,农民生活也会更加幸福,中国也会由农业大国转变成农业强国。
四、解决“三农”问题的意义
首先,解决好“三农”问题,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民以食为天,吃饭是生存的第一需要。手里有粮,心中不慌。吃饭没有保障,一切都无从谈起。解决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基本能够保证,但从长远发展来看,仍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中国人口基数太大,而且还在增加。随着人口的增长,对粮食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与此同时,中国人均可耕地面积还在不断减少。任何时候,中国人民的饭碗只能端在自己手里,中国人必须养活自己。“三农”问题不解决好,国家的粮食安全就没有保证。
其次,解决好“三农”问题,是确保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迫切需要。在中国,如果没有2/3以上农村人口的稳定,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稳定;如果没有农民对社会稳定的大力支持,整个社会的稳定只能是空中楼阁。如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势必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只有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保证广大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社会稳定才能有坚实的基础,国家的长治久安也才能有可靠的保障。
最后,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需要。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目标。对照这个目标,最大的差距在农村;实现这个目标,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可以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希望也在农村。
【参考文献】
《农业社会学》朱启臻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我向说实话》李昌平著陕西人民出版社,2009
《农业农村改革发展三十年》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冯海发著新华出版社,2006
《农业循环经济模式与途径》叶堂林著新华出版社,2006
形势与政策论文篇四
1研究背景
我国自1987年将形势与政策课列为高校必修课以来,经过20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教学改革,形势与政策课课程体系、师资队伍、考评机制等配套机制已日臻完备和成熟,在为党和国家积极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过程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互联网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普及和应用,人们对外部世界信息获知的渠道已脱离“口口相传”,大学生可以在网络的世界里任意检索和获得感兴趣的信息,而相对“枯燥”的课堂讲述俨然已经难以满足当代大学生的知识需求。
当代形势与政策课的教授对象基本上是“90”后,较之于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初期成长起来的大学生,主要特点体现为思维活跃、知识面广、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不但变革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也使得社会思想日益多元起来。面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2004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持续做出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政策铺排,同时对新形势下如何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建设和改革做出具体部署,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研究也逐渐成为学界学术关注热点。
2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2.1高校重视程度不够
形势与政策课在许多高校里虽然都是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进行设置,但是较之于专业基础课,其课程开展所相应需要的师资配备、经费拨付、教学设备投入、相关科研成果发表和转化等方面无不呈现为“弱势群体”的地位,甚至在一些高校里纯粹是为了应付上级单位教学评估、检查而形式设立,一些高校为了上马新专业和社会热门专业,压缩形势与政策课程学分和学时,这种“鸡肋”、“从属”角色的出现,无不因为高校重视程度不够,不能深刻认识到形势与政策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在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潜移默化作用,进而影响形势与政策课正常教学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2学生关注程度不够
随着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和全国就业形势的日渐严峻,大学生唯恐自己在“最难就业季”里落伍掉队,就业就成为许多大学生的简单追求,这种“功利”的目标追求使得大学生在专业课学习上是“拼命三郎”,形势与政策课类型的公共课成了消遣似的“中场休息”,课堂上上网、睡觉、听音乐等现象不时呈现。此外,由于当今社会,信息获知渠道便利,社会思想多元,使得一部分大学生政治思想意识淡薄,认为形势与政策课课程内容滞后,都是老生常谈,甚至有些同学认为是“假大空”的说教。大学生中这种对形势与政策课漠视、关注不够的态度,直接导致教学效果和我党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效果的不理想。
2.3师资力量有待提高
囿于学校在形势与政策课程设置与管理方面重视不够,从而使得形势与政策课在教师队伍专业化方面配备程度不高,从事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教师讲授水平参差不一,为了完成相当的教学任务和职称晋升需要,一些非思想政治教育背景的教师、辅导员、行政工作人员被充实到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过程中。师资队伍的欠缺和专业化程度不高,进而实质性地影响课堂教学效果,不利于大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
2.4教学内容滞后
形势与政策课不是对理论问题的深究其理,更不是对时事的简单罗列,而是要通过对当今热点的透析,使大学生对当今社会形势树立正确的判断,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更准确的领悟。形势与政策课时效性强的特点,使得教学内容应直接选题于当代国际、国内的实际和热点,这就要求任课教师要及时关注、学习和研究国际、国内形势,提高任课教师备课的动态收集和分析能力。如:在一些高校,由于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队伍欠缺和专业化程度不高,为了教学工作量的正常完成,学校放宽了对任课教师的教学督查要求,任课教师亦不及时进行教学内容更新,往往出现一个专题连续讲授数年的情况,对思维活跃、知识面广的大学生来讲毫无新意可言。
2.5教学手段单一
我国传统教育中,“灌输”式教育一直是主导教学模式。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我国在教育领域也不断加强对高校教学模式的改革,融合知识传递、互动、趣味的教学课堂也已经在许多高校开展起来。但是,在一些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任课教师中,仍然固守采用机械的“传递―接受”填鸭式教育,缺乏必要的实践环节、课堂讨论环节,教学手段单一,不能充分激发大学生学习形势与政策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在一些引入现代教学手段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引入化水平偏低,激发大学生参与的兴趣不足,反而造成敷衍教学的“错觉”。
2.6教学管理水平低
高校形势与政治课本质上从属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范畴,师资力量配备、教学审批、教学督查、教学设备投入等组织协调涉及到宣传、人事、教务、财务等多个职能部门,呈现九龙治水的局面。有些高校领导热衷于研究型大学、综合性大学的创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长期性和复杂性认识或重视程度不足,使得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改革、教学投入仅仅停留在规划和议案中,付诸实施的执行力不强,导致形势与政策课程学时随意删减、专业课时安排优先于形势与政策课,相关的教学检查、督查和教学评估更是形式主义,使得形势与政策教学管理水平难以提高,最终出现教学混乱的状况。
3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
3.1规范化管理
规范化管理的实质就是要通过系列制度的构建,创立一套适应当代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相适应的管理体系,这包括形势与政策课程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教育教育管理体制和配套投入机制等,只有通过规范化管理的实现,才能有效实施相关职能部门、教学人员、教学行政人员和大学生的自我管理。
3.2科学化教育
科学化教育旨在继承传统教育教学方法的基础上,革新教育手段、创新教学模式,立足广大大学生的兴趣点和关注点,引导他们参与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3.3针对性教学
形势与政策课作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部分,是抵御不良思想侵害我国大学生思想的前沿阵地和有效手段,在课堂教育中,应向大学生积极阐述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质,使广大大学生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4形势与政策教学改革建议
4.1加强领导、促进协作
高校应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设,建立由党委统一领导,有关职能部门配合,教学部门负责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通过相关体制的建立、机制的理顺,使得涉及在人、财、物的投入上实现规范、齐备,为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4.2提高教学实效性
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实效性的提高,关键就在师资配备,精干、专兼结合的骨干教师队伍对于提升形势与政策课程有着非常重要且深远的影响,要选派一批政治素质过硬、理想信念坚定、理论水平较高、工作能力较强的骨干教师组建形势与政策教学核心团队,通过集体观摩、经验分享、课程探讨等方式,在形势与政策教学队伍中积极辐射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再则,要强化实践教学在课程设置中的比重,通过让在校大学生对外部社会直观、切身的接触和感受,加强大学生对社会热点和时事的认识,实现对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正确引导。
4.3与时俱进,革新教学内容
形势政策课政策性、时效性的特点,决定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紧跟当前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和国内外焦点、热点,不失时机地对大学生进行积极引导,这就要求教师坚持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丰富教学内容,合理把握相对稳定与相对变动所占课堂时间比例,同时坚持政治性与时代性相结合,做到统筹大局又不失小节。同时,教师在深刻领会相关政策精神和事件脉络、本质的同时,还要结合受众群体特点和兴趣点,真正地让大学生听得懂,实现入心、入脑的目标。
4.4改革考核评价模式
首先,要改革对任课教师的传统评价体系,建立奖惩分明、考核方式多样的评价体系;其次,应开展不定期随机性深入课堂进行督导,抽查教学秩序,并对相关教学情况及时进行通报,以期引起相关部门和任课教师的重视;再则,学校应加强对相关教学部门的课程监管力度,将形式与政策课程纳入学校教学监管范围之内,并将形式与政策课程纳入教学评估考核体系,从根本上提升课程本身的教学质量,使形势与政策课程走向正规化;最后,紧紧围绕形式与政策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考试考评办法,灵活掌握学生动态,除撰写相关论文以外,还可采用课堂讨论、即席发言、参观考察、撰写调查报告等方式,提升学生素质考评,让考评深入教学过程中去。
形势与政策论文篇五
民生金融顾名思义,是以人为本的金融体系。随着我国对民生金融投入的不断增加,民生金融建设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特别是在教育、民生保障、就业等重点领域。民生项目投资更加直接。线增加的趋势。民生金融建设无疑已成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一项重点工程。在社会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从“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角度,对民生金融建设进行深入思考是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分析了民生金融建设的现实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呈现出良好的经济发展趋势。随着经济的健康发展,对社会事务的需求越来越大。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人提出了利益诉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改善民生建设的难度。改善民生建设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要知道,民生财政是“普通政府之母”。加强民生金融建设,可以有效缓解社会经济压力,消除社会经济矛盾,确保社会经济长期稳定发展。下面分析民生金融建设的现实意义。
1.1。实现“中国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
改善民生金融建设,从宏观的角度来看,要求财政建设进行改革的社会和经济系统结构,立足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现实,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步伐,并进行相应的改革和创新,尤其是在社会保障、教育、住房和公共卫生安全。财政民生支出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各种社会需求,实现“中国梦”与“人民梦”的统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民生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1.2。这是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现实需要。
经济社会转型发展需要多方面的支持。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我们需要充分发挥金融的功能和状态分布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配置,注重改善民生,保障民生,财政支出转移到人民的安全领域,并专注于解决困难和人民关注的热点问题。包括公共卫生医疗设备、教育、社会住房等社会服务,进一步缓解民生矛盾。
1.3。它是推进社会基本公共服务建设的具体表现
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31个省(区)、市的民生支出均有所增加,其中大部分占地方公共支出的50%以上。以安徽省为例,据财政部部长罗建国介绍,“2012年,安徽省民生支出增加31.2亿元,553.8亿元,增长21.2%,占全省财政支出的近80%。”一系列数据表明,民生支出比重不断优化。可见,要加强民生财政建设,必须把财政支出的重点转向人民群众的公共需求或公共服务,wen.白话文cn问题,进一步推进基本社会公共服务建设。
2、 民生金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管理系统
随着社会体制改革的深入,财政配置形式更加复杂多样,政府投资形式更加多样化。然而,财务管理体制与财务权力并不匹配。大小事的决定权在上级领导手中。下级领导没有管理职务,但不能行使正确的管理职权。
形势与政策论文篇六
在开展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中,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结合现代教育发展趋势,提出有针对性的专题教学策略,切实将学生核心素养摆在重要位置。作为教师要积极探索,提升学生的思想认知能力,助力现代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发展。
(一)符合新时代教育发展趋势
从当前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发展整体情况来看,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积极推进和深化各学科教育改革,提高形势与政策教学的整体质量,已经逐渐成为教育发展的主旋律。因此在这样的教育发展趋势下,如果教师还是按照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势必会影响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整体发展,阻碍形势与政策教育的进步。专题教学在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中的开展,有利于教师正确把握教育发展的方向,这是符合新时代高校教育发展趋势的。
(二)有利于构建现代教育体系
能力教育一直是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教师给予重点关注的话题。但是自从实施素质教育以来,教学改革和教育创新就一直没有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专题教学在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中的运用,是创新高校教育形式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同时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具体化形式。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通过专题教学的应用,抓住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基本规律,这对于构建完整的想高校形势与政策特色教育体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都将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
(一)学生缺乏形势与政策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形势与政策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应该重点关注的内容。因为对于学生来说,学习兴趣是获得学习动力的基础,如果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就会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表现出较为松散的状态,所进行的学习活动也都是在教师的驱动之下,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因此学习过程中具有明显的被动性。如果此时所学知识具有一定难度,学生在理解的时候就会存在较多的阻碍。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学生学习兴趣的缺乏。
(二)专题教学的应用缺乏明确目标
专题教学对于当前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指导作用,但是从目前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情况来看,很多教师并没有真正意识到专题教学的优势,因此在高校形勢与政策教育中运用的时候,也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所以很多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活动就显得较为随意,教学方式的选择也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多数情况下,专题教学的应用都是流于表面形式,没有对形势与政策教育质量起到实质性作用,这对于专题教学的运用和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优化,都是非常不利的。
(一)注重发挥专题教学的启发性
在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灌输式教学并不是一种有效方法。启发式教学是形势与政策教师应该始终坚持的教育方向,并且实践证明,启发式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帮助学生获得学习动力,掌握学习的正确方法,都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因此在形势与政策教育实践中运用专题教学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注重启发性原则。也就是说,通过专题教学的运用,引导和调动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内容,将教师的启发和学生的探索结合起来,在形势与政策教学过程中既体现出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作用,又不影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帮助学生提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引导学生思维,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
(二)专题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原则
在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应该注重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学习之外,还应该对学生的思维、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内容给予充分重视,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教学,通过科学的专题教学设计,着眼学生的未来发展,让当前的形势与政策教学体现出更强的时代性和前瞻性,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因此教师在形势与政策专题教学的时候,应该遵循发展性原则。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师应该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处理好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之间的关系,将学生的思维情感,意志品质等内容,都融入到平时的教学设计之中,在夯实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掌握学科基本技能,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全面提升。
(三)要注重转变教师的角色定位
在专题教学和理论的指导下,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角色也应该有所转变,这样才符合形势与政策专题教育发展的整体趋势,为教学目标的实现打下良好基础。学习的主体应该是学生,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应该主导学习过程,而是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内容,强化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认知,建立基本的知识结构框架。其中,最为重要的是,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师应该打破传统观念之中的教师中心论,而将自己作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和引导者。在与学生沟通的时候,以一种平等的态度和方式进行,深刻了解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尊重学生的独立想法,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完善形势与政策教学流程,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实现教师角色的根本转变。
参考文献:
[1]高小升,胡钢。新时代"形势与政策"课专题式教学改革方向及路径[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19,(11):3-5.
[4]黄胜海。论专题化教学在《形势与政策》教学中的运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7,(14):7-8.
形势与政策论文篇七
论文摘要:回首“十一五”辉煌成就,令人倍感欢欣鼓舞;展望“十二五”规划,未来五年人民生活将更幸福。中国经济走过波澜起伏的5年交出了令人满意的成绩单,也圆满的贯彻落实了科学发展观,为创建和谐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论文关键词:十一五 国际金融危机 科学发展观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十一五”初期宏观调控表现的是“有保有控”的特点。中央政府一方面推出包括土地、金融、市场准入等方面政策的组合拳,加快结构调整,防止经济增长过热;另一方面,通过出台减免农业税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着力加强农业等国民经济中的薄弱环节。在开局之时,我们收获了两个好年景。2006年国民经济实现了高增长与低通胀的理想搭配;2007年虽然通胀问题逐渐凸显,但国民经济仍延续了平稳增长的好势头,财政收入、企业收入、城乡居民收入齐头并进,都收获满满。
正当国民经济开始步入又好又快轨道时,突然袭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又打乱了中国发展的步伐和节奏。
前所未见的困难,前所未见的挑战,前所未见的精彩!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惊涛骇浪,党中央、国务院“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连连出手,果敢应对。领先于其他国家,中国率先推出了力度最大的刺激经济的一揽子计划,速度之快,规模之大,配套之全,前所未有。出手快,出拳重,中国经济一路下滑的势头被止住,从2009年一季度的6.1%,逐季回升到年末的近9%,画出一个精彩的“v”形走势。最难能可贵的是,在“保八”之战中,结构调整也未松弦。4万亿元的投资重点锁定经济发展薄弱环节,锁定民生相关的领域,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也相继推出。
从2006年到200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11.4%,比“十五”时期年平均增速快1.6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又保持了11.1%的增长。与此同时,节能减排也在稳步推进。与2005年相比,2009年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累计分别下降9.66%和13.14%,“十一五”二氧化硫减排目标提前一年实现,化学需氧量减排目标提前半年实现。“十一五”前4年,全国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15.61%,年均降幅为4.15%。 前不久,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在总结和介绍“十一五”期间节能减排情况时表示,为实现“十一五”目标,我国在结构节能方面,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在第二产业中,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使产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在淘汰落后产能方面,“十一五”前四年,我国共淘汰小火电机组6000多万千瓦,淘汰落后炼铁产能8712万吨、炼钢产能6038万吨、水泥产能2.14亿吨。
事实上,中国作为发展中的传统工业国家、“世界加工工厂”,一度消耗着世界上40%左右的煤炭、50%左右的水泥、60%左右的钢铁和70%左右的油气,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5倍以上。尽管节能减排、治污降耗、淘汰落后已成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但五年内实现“单位gdp能耗降低20%,依然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为此,中央在此期间投资2000多亿元用于节能环保工程,进行节能减排技术改造。而这些投入只占全国节能环保总投资的10%至15%。
在中央和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我国节能减排取得积极进展,能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十一五”前四年,在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5%的基础上,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20.76%,累计实现节能量5.3亿吨标准煤。与此同时,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下降9.66%,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下降13.14%,为实现全国完成单位gdp能耗及主要污染物排放下降目标奠定了重要基础。
从目前情况看,“四项指标中后三个到年底经过努力都能实现,但完成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的目标,还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解振华说。但他同时表示,“一定会努力完成节能减排目标”。
回望“十一五”,人们不难发现,在不断推进的各项经济、社会与政治改革等方面,无不闪耀着“民生”二字。
“农村改革使广大农民普遍受益,基本公共服务改革也有重大突破,民生建设得到各级政府前所未有的重视,因此,‘十一五’也被誉为‘民生五年’。” 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在谈到“十一五”期间各项改革措施取得的成果时说。 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经济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一理念在“十一五”期间每一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越来越充分地得以体现——2006年,我国全面取消农业税,广大农民从此走上减负增收的致富之路;同年,中央财政拿出1859亿元投向困难群体。此后,用于民生的财政支出逐年递增,2008年突破万亿元,2010年更是超出1.6万亿元。与此同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从2008年起覆盖到了全国全部有农业人口的县(市、区),提前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此外,“十一五”期间,国家重点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新医改方案惠及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已覆盖全国92%以上的人口。
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分别为10.2%和8.3%。
从“十五”迈进“十一五”的门槛时,我们不仅对中国发展的前景充满信心,更对发展的道路充满期待。因为,我们站在了科学发展的新起点上。
“十一五”规划是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十一五”的五年,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五年,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战胜重重困难奋力前行的五年。走过五年,我们科学发展的方向更加明确,步履更加坚定。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我们迎接最大考验。我们要发展,我们更要科学地发展。带着这样的理念走进“十一五”,迎接我们的是超乎想象的一系列严峻考验。
如今,在各大中城市以及部分农村,汽车已经快步走进家庭,电脑、手机的普及率也在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娱乐的需求日益增长。数据表明,我国私人汽车拥有量从2006年的2333万辆,增加到2009年的4575万辆;移动电话用户从2006年末的4.6106亿户增加到2009年末的7.4721亿户,今年上半年更突破了8亿户。与此同时,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2005年的36.7%下降到2009年的36.5%,农村居民家庭由2005年的45.5%下降到41.0%。这一切都表明,广大人民群众在收入不断增加的同时,生活质量也日益提高。波谲云诡,跌宕起伏,艰苦卓绝,而又成就斐然,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十一五”都将是令人难以忘怀的5年。它为即将到来的“十二五”乃至今后更长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 促进“十一五”时期区域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人民日报 人民日报出版社。
[2] “十一五”规划:关键时期的宏伟发展蓝图;人民日报 人民日报出版社。
形势与政策论文篇八
摘要:在我国加入wto后,世界经济对国内粮食安全体系造成了必须的冲击。在建国初期,国内粮食安全目标主要是解决人们的温饱问题,而对于农业大国来讲,这是一项被动型、保护型及防御型的政策。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使我国粮食体系处在不利的局面,被发达国家主导的世界粮食市场所控制。本文主要对国际形势下的中国粮食问题面临的危机与挑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世界经济;中国粮食问题;粮食风险
粮食作为人们生存与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物品,获取充足的粮食是任何人必须享有的基本权利。从我国现阶段人口情景来讲,粮食安全问题依然是永恒的话题,也是各个学界和政府部门重点关注的对象。保证我国粮食体系的安全,不但关乎国内的稳定和发展,还对世界粮食安全保障有着深远影响。由于粮食安全直接影响着国计民生与国家战略安全,而在外资进入国内粮食行业的背景下,只放眼于粮食稳产、增产是不足的,必须要拓展视野,适应世界粮食行业发展的产业化和巨头化等现代化发展趋势,从而创立一个更加系统、全方位的粮食行业安全体系。
1国内粮食存在的问题
当前,世界上各个国家都认识到非再生资源、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然成为世界上各个国家的未来发展方向,可持续发展也直接影响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在1994年之后世界上出现很多针对我国农业与粮食问题的言论,担忧我国粮食在未来不能满足供应需求。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已经在某些方面冲击到欧美等国家的经济发展。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许多地方为了获取短期的经济效益,在很多的农田上建立工厂和道路,部分政府有关部门无所顾忌的将农田划分成开发区等,造成耕地面积逐渐减少。
2从全局角度解决粮食问题
李克强指出,解决好农业和粮食问题,要放在发展的全局中来统筹。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基本途径,这“新四化”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是发展到必须阶段的“孪生子”,其深度融合是产业升级的方向与动力;城镇化蕴含着最大的内需潜力,是现代化建设的载体;而农业现代化则是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基础和重要支撑。我们说要守住管好“天下粮仓”,实质上就是要把好耕地红线、打牢农业基础、确保粮食安全。国际经济形势跌宕起伏,而国内发展总体平稳,农业始终发挥着基础作用,粮食连年增产支撑着发展。“仓廪实、天下安”。粮食是安天下之本,我国粮食供需总体上仍处于紧平衡状态,“靠天吃饭”还没有根本改变,今后粮食消费还将刚性增长,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谁也“背”不起,仅有靠我们自我。尤其是当前国际市场粮食价格高位震荡,未来仍可能反复出现,我国农业异常是粮食这个基础任何时候都不能削弱。这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要坚持不懈地抓好。在最近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我手上。
3国际形势下解决国内粮食问题的措施
近几年来,世界粮食的生产状况已经出现部分停滞发展的情形,为了能够探索出适合我国农业发展的途径,国内相关学者对欧美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与政府推行的政策进行了重点分析、研究。研究学者认为,从国内农业当前的发展情景来讲,欧美农业发展过程中有许多地方是能够学习的,可是也有许多地方必须要格外注意。
(1)我国在能源运用方面,必须要摒弃欧美发达国家将石油作为原料的发展方式,能够主张大力发展太阳能与风能,防止步入欧美发达国家严重污染环境的错误道路。
(2)我国在节俭用水资源方面,能够实行水资源逐渐市场化,从而高效、科学地使用水资源,确保农业生产能够顺利进行、可持续发展。
(3)我国不要效仿欧美发达国家的餐饮习惯等,必须要合理的降低肉食消费,确保人们的身体健康。
我国的粮食总产量已经到达60194万吨,相比增长了1236万吨,增长率为2.1%,在20国内三大谷物与大豆的总体进口量是7439.14万吨,和前年相比较增长了6.85%。
布朗博士以往发表过声明,中国的发展必须要走适应本身基本国情的发展道路,要向全世界证明怎样探索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一旦我国取得成功,就给全世界建立一个令人羡慕、能够效仿的良好榜样。从上述中能够看出布朗博士对我国粮食问题发表的言论是出自于对我国未来发展的关心,可是布朗先生对我国的很多现实情景并不是很了解,所以我国政府及人民必须要加强粮食生产,运用有效的措施处理粮食问题。现阶段,我国政府与农业的相关学者及有关人员正在一步一个脚印的为加强粮食生产量、处理粮食危机问题做出努力工作。
1)我国正在努力加大在农业科学调研方面的投资,从而有效促进科学调研成果转换成生产力。
2)目前,国内大致有一半以上的耕地面积每年的粮食生产量都不高,所以选择新品种、改善土壤,能够在必须程度上提升国内的粮食生产总量。
3)我国政府部门正在努力控制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过多占据土地资源的现象,同时想方设法把一些土地恢复为耕地,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4)我国要汲取欧美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造成环境污染的教训,制定出一边建设、一边治理的现代化建设方针,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从而保护环境、减少环境污染。
5)当前我国政府正在逐渐引导人们完善饮食结构,防止粮食的浪费。可是,这一系列措施无法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所以必须要长期实施,才能够产生良好效果。
4结束语
我国进口粮食必须要充分研究到国际市场的情形,加大粮食进口量会对国际市场产生怎样影响。另外,我国要在全球经济发展的背景下,综合研究国内的粮食问题,从各个角度上审视国内的粮食问题,要树立长远目光,进取探索适合我国基本国情却又与众不一样的发展道路。
形势与政策论文篇九
摘要:从我国人口和经济的角度出发,根据我国人口增长模型来证明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阐述计划生育政策的衍变过程。在此基础针对人口增长速度降低、占世界人口比重逐渐下降及人口转变乘数变小三方面对计划生育政策取得成果进行评估。正如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真理、事情没有十全十美一样,政策随经济、历史、政治的不断革新与变化,当计划生育政策得到较大成就时,同时引发一系列问题。因我国城乡之间各方面的差距。城市人口增长率大大低于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这种现象造成国家人口发展的逆淘汰倾向。计划生育政策的出台在某种程度上遏制住出生率迅增的状况,近几年,一胎化政策推行的今天,老龄化问题越演越热。与此同时,出生婴儿性别比例严重失调也成为当前特别重要的问题。对此,国家实施“单独二胎”政策。本文针对一胎化所带来的问题和新政策实施带来的利弊做出以下思考。
关键词:计划生育政策;一胎化;性别比例失调;单独二胎
引言:
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两者早已被人们争论很久,有不同看法的学者们和专家们对自己的理论提出许多人口政策。19世纪8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坎南根据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指出达到产业收益最大化所需要的人口数量为适度人口。它从产业收益出发,提出人口过多过少都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只有适度数量才是最好的;与之对应的是适度的人口控制论。我国70年代初期开始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初衷就是为了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在30多年计划生育斗争中,中国人口增长迅速的势头终于得到有效遏制,即缓解了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又使经济、人民生活水平、人口素质得以提高。与此同时,人们今天的人口形势也发生了重大转变。生育率较低所带来的人口老龄化加速、劳动力短缺、男女性别失衡等问题,现家庭养老及抵御风险能力随之降低。现针对已发生变化的人口形势,为促进人口持续发展,需制定符合国情的计划生育政策,对其作出完善和调整。综合多方面的思考,我国推行二胎政策,和一胎化政策对比,“单独二孩”政策更加平稳、渐进、可控。
一、一胎化政策的所带来的问题
(一)人口素质“逆淘汰”
高尔顿最早提出的人口素质“逆淘汰”,言简意赅的说就是社会对人口的逆向选择,指低素质人口挤压高素质人口这种有悖于优胜劣汰的现象1。20世纪80年代后期,人口学界对我国人口素质逆淘汰问题提出很多质疑。我国人口素质的逆淘汰问题是否是城乡之间生育率的差别导致的呢?我国一胎化政策导致城乡之间的生育率差距较大,造成城市人口比重越来越小,同时造成我国人口素质的逆淘汰。那么,如何阻止这种人口素质“逆淘汰”的现象呢?其实,人口素质“逆淘汰”的原因和城乡之间生育率的差距有很大关系,所以,唯有缩小城乡之间生育率的差距才可以从根本上遏制人口逆淘汰的这种倾向。从提高城镇人口生育率或降低农村人口生育率两方面来考虑。
(二)人口老龄化
老年人口负担系数大一直都是国家的一个大难题。怎样应对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中国即将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老龄化导致人口抚养比的变化、政府和个人家庭负担加重、社会劳动力缺失等问题。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的中国,国库资金不足,高额养老金和医疗费国家承受不了。农村养老主要是依靠家庭养老。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带来了“四二二”、“四二一”等倒金字塔家庭模式,首先,赡养老人给并不富裕的农民带来沉重负担,也是社会急需解决的问题。其次,老龄、高龄人口的增多必然分担部分劳动力,导致急需劳动力的中国带来劳动力资源的匮乏。再次,老年人口的增加会对产业结构、文化冲突、社会发展等方面带来影响。最终造成大量潜在问题凸显出来。
二、男女性别比例失调
男女性别比例失调的根因是中国传统重男轻女思想的滞留,中国传统生育文化至今还存在着男尊女卑等意识。除此之外,家族香火的延续,也导致农村家庭优先择男的现实。导致男女性别比失调的直接原因是我国的一胎化政策。在一对夫妇只允许要一个孩子的情况下,外加中国传统观念滞留,多数家庭在不违背国家政策的情况下优先选择男孩。生物学因素是导致现今性别比例失调的重要因素。同时也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人口拐卖等.婚姻的稳定收到一定威胁。首先,性别挤压。男性过多无婚配对象现象严重,光棍汉的社会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严酷事实。其次,家庭的不稳定。家庭的不稳定直接关系到社会的不稳定。
(1)、单独二胎政策的利:
单独二胎政策的实施的利,从大的方面来说重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可以有效控制男女比例失衡现象。在还滞留重男轻女传统思想上再加“选择性生育”的形势下,导致现今社会男女比例失调的问题。在“单独二胎”政策的实施下可以大大减少这个问题的持续发生。
另一当面是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一胎化政策引发“独生子女下一代夫妇最多可能赡养12位老人”的社会现象,同时给国家的经济也带来较大的难题。生育率的降低带来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这是必然的,对社会保障体制的财务可持续性产生直接冲击。2单独二胎政策的实施可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并大大减少未来的社会风险。
(2)、单独二胎政策的弊:
首先,增加国家财政支。二胎政策的实施将面临更多的社会问题,比如:财政支出、福利待遇政策、环境承受力等。从宏观层面看,未来社会将面临的压力随之增加。其次,增加个人家庭负担。笔者亲生经历,现有点名气的儿童衣服专卖店,一件冬季羽绒服最低价格500左右,在这个高物价的年代,养一个婴幼儿的花销难以想象。并且刚刚是一个开始。二胎政策的实施对普通收入的家庭来说是一个值得思考的现实问题。
参考文献:
享辱曼保,尹娟,对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反思,[j]《理论月刊》(11)。
梁发芾.“单独二胎”放与不放.《祖国》[j]20__(15)。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最新平凡的世界读书笔记大学篇(优质9篇)
- 2023年开学典礼邀请函新生(优质13篇)
- 最新大学上课迟到检讨书网(优质14篇)
- 检察院个人工作总结(通用8篇)
- 高中生学期评语老师对学生 高中生学期评语(实用12篇)
- 大学学生会个人工作总结(优质8篇)
- 2023年敬老院献爱心活动内容 敬老院爱心标语(通用15篇)
- 最新医学生实习工作总结(模板14篇)
- 2023年历史工作计划和总结(精选12篇)
- 2023年小学教师师德师风心得体会(实用8篇)
- 学生会秘书处的职责和工作总结(专业17篇)
- 教育工作者分享故事的感悟(热门18篇)
- 学生在大学学生会秘书处的工作总结大全(15篇)
- 行政助理的自我介绍(专业19篇)
- 职业顾问的职业发展心得(精选19篇)
- 法治兴则民族兴的实用心得体会(通用15篇)
- 教师在社区团委的工作总结(模板19篇)
- 教育工作者的社区团委工作总结(优质22篇)
- 体育教练军训心得体会(优秀19篇)
- 学生军训心得体会范文(21篇)
- 青年军训第二天心得(实用18篇)
- 警察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秀18篇)
- 家属慰问春节虎年的慰问信(实用20篇)
- 公务员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质21篇)
- 植物生物学课程心得体会(专业20篇)
- 政府官员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的重要性(汇总23篇)
- 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范文(18篇)
- 教育工作者行政工作安排范文(15篇)
- 编辑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汇总17篇)
- 学校行政人员行政工作职责大全(1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