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高中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优质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01 18:43:22 页码:7
最新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高中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优质12篇)
2023-10-01 18:43:22    小编:ZS文王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高中篇一

从6月底开始读这本书,到现在整整两个月,阅读近69个小时。

知乎上有一句话:也许你看不完一遍明史,但你却能读好几遍明朝那些事。

确实,本套书有七本,很长,但读起来很愉快,至少前六本是的。

那么,读完了有什么感受?嗯...在读这本书时,是以欢笑开端,以沉思结束的。

明朝的二百余年就在69个小时里匆匆而过,应该还是留下了点印象的。

比如说...淮右布衣朱元璋,阴险冷血陈友谅,七下西洋马三保(郑和),穷游天下徐霞客,裸奔装疯唐伯虎,知行合一王阳明,缺心眼子朱厚照,第一奸臣严惟中(严嵩),抗倭英雄戚继光,第一幕僚徐文长,本草纲目李时珍,世间再无张居正....

太多太多能让人感慨钦佩、愤怒唾骂的人,上面列举的人里,我刻意忽略了明朝后期,也许是我不喜欢悲剧。

但是历史注定就是悲剧的,所以用作者的话讲,读史读多了,容易悲观。

在读这本书的两个月的过程中,我就一直在想,作者会怎样结尾,会怎样写一个朝代的谢幕,读到最后发现,关于落幕他一带而过,却以徐霞客的故事做了总结:成功只有一种——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之前的金戈铁马、尔虞我诈还历历在目,读到这句话时,突然就安静了。

我不知道,也许确实是按照作者所说,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过完这一生。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高中篇二

一向以来,我读的历史书籍不多,王教师的推荐下,好好读了一下当代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感触还是比较多的。

而古代当皇帝是淘汰率最高,风险最大的职业,能够做到那个位置,绝不会是一个完全的蠢材。皇帝并不傻,只可是并不是站在老百姓角度看待对或者错,而是从皇帝个人角度看是否有利。

贪污或者其它坏行为其实并不关心,所以不管是忠臣还是奸臣了,最终被扳倒的罪名,往往是“意图谋反”或者“占了有王气之地”等等。

以上的问题,我思考了很久,发现并不清楚答案。可是以下这些感悟,可能在我应对类似问题的时候,更加接近正确。

1.做事情要贴合“事物发展规律”。就像一次次农民起义,以及明朝300年气数已尽,其实蕴含着很多“社会规律”;例如地球绕着太阳转,是因为万有引力,这是“自然规律”;纸币多了钱自然不值钱,这是简单的经济规律。社会经济“规律”,对于未来而言就是“趋势”。

2.沉下心来,专注。想看清所有事物的本质,基本不可能。专注于某一领域,才能有更好的成就。要避免在一无所知的情景下,贸然在不懂的领域行动。例如“土木堡事件”中,那个太监明明没本事压根不懂军事,一通瞎指挥结果把自我和皇帝都搭进去了。

3.“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要学习精髓,活学活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古代信息闭塞很多时候勾心斗角很有效,太监蒙皇帝也就骗了,而此刻要想更好的成功,需要同心协力,合作共赢。

4.打破惯性思维,打破思维误区。“好”和“坏”并不来自于主观确定,而是来自理性分析,克服人性弱点才能发现“真实”。崇祯皇帝就做了很多看起来是很好,实际却很糟糕的事。

5.“人”是最重要的因素。类似于打仗之类的,很多时候需要极高的天赋。例如戚继光打倭寇,不胜都难,每次战损比为“1:30”,杀死穷凶极恶的倭寇几千人,自我仅损失几十人。

我投资方面实在没什么天赋,能够得到王永山教师指点以及帮忙,规避风险,实在是一件幸事。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高中篇三

最近,我阅读了《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它用颇有风趣的语言介绍了明史,还时不时的调侃一句,让人百看不厌。

在书中的人物中,在我心里留下印象最深的莫过于朱元璋了。朱元璋出身于一个穷苦的农民家庭,平日里尽受官员的迫害。因为这些无恶不作的官员,他的父母被活生生地饿死了,朱元璋被迫到庙里当和尚以求生。后来,穷困潦倒的朱元璋参加了起义军,开始了他打天下的危险道路。

朱元璋的军事天赋是不容小觑的,他很快就在造反队伍中立了足,并建立了一支强大的军队。他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打败了陈友谅,不久后又征服了张士诚。朱元璋在击败了无数英雄豪杰之后,正式称帝,国号为“明”。在强大的明朝面前,摇摇欲坠的元朝显得不堪一击,元朝亦亡。

读完朱元璋争夺天下的过程后,我的内心充满了震撼。从一个地位卑微的农民,到明朝的开国皇帝,要经历多少困难与坎坷啊!书中甚至调侃说,朱元璋见过的死人,比骄横跋扈的胡惟庸见过的活人还多。所有人都做不到的事情,而朱元璋却能够做到。为什么?因为朱元璋遇事冷静、果断,从不半途而废,这使他能在困境中发现机会,才造就了朱元璋光辉灿烂的一生。

我想,冷静、果断与坚持,这三点也许就是成功的秘诀吧!或许,只有像朱元璋那样的人,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高中篇四

不要做你不擅长的事情。

现在的小孩想干什么职业我不知道,但在我的那个年代,科学家绝对是第一选择。我当年也曾经憧憬过自己拿着试剂瓶在实验室里不停地摇晃,摇什么并不重要,只是那种感觉实在是太好了。

但在长大之后,那些梦想的少年们却并没有真的成为科学家,至少大多数没有。因为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无数的人、无数的事都明确无误地告诉他:“别做梦了,你不是这块料!这句话倒不一定是打击,在很多情况下,它是真诚的劝诫。

就好比解缙用他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编制《永乐大典》才是他应该做的事情,政治漩涡他玩不动。

这对我们也算是一个警醒,我们也应该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但是,我们擅长什么呢?我们什么时候才能知道自己擅长什么呢?如何将找自己擅长的这个时间缩短呢?相信这是困扰大多数人的难题。说实话,我也不知道自己擅长什么,但我知道这个问题始终还是要我自己来弄明白。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高中篇五

历史原来可以很精彩”,这就是我读完这本书的第一感受。确实,历史不是想象中的那么枯燥无味,它原来是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它比小说更跌宕起伏,比电影更紧张刺激,比美味更令人回味。

顾名思义,这本书介绍的就是明朝的那些事,忠实的重现了明朝的每件大事:从朱元璋白手起家到张居正雄霸天下;从于谦保卫北京城到大明王朝光荣灭亡……这本书就是一本史书,但与众不同的是,作者用诙谐的语言,有点小说式的写法,真正的把历史给写活了。通俗的语言中往往包含了从历史中体现出的真理。更难能可贵的是,作为史书,它不仅记录了历史的原原本本,更表达了作者对于历史的看法。它公正的评价了每一个历史人物,从正反两面分析事件,观点客观,给了我一种遨游在历史中的感受,它告诉了我,历史原来可以很精彩。

作为史书,它在向我展现历史的同时,竟也在向我展示这个世界的许多原则,教会我思考。一般的小说,都是在叙述一个一个的故事,读时热血澎湃,但读过后,似乎大脑中就是白纸一张。但在读这本书时,我有了完全不同的感受。每件事,每个人,作者都给了评价,但是,又留给了读者无穷的想象空间。就像朱元璋,大多数史书都把他塑造成一个开国功臣,但杀起功臣来又毫不讲理的形象。这本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确实,朱元璋是杀功臣不讲理,不过这背后不仅是他心中的心理阴影所致,还有就是他对国家的担忧。从朱元璋身上,我又看出了他的无奈,以及现实的残酷,原则在利益面前,是那么的不堪一击。这些书中并未提到,但却是它教会了我思考,从历史长河中总结经验,为我所用。在不断深入发掘,深入思考中,我发现,历史原来可以很精彩。

,但我要告诉你,这个答案是错误的,在这个世界上,最优秀的老师,是生存。是的,这些观念或许很残酷,但现实也就是这么的残酷!它不像电影中的那样,有时正直的人不能成功,有时正义会败给邪恶,有时光彩的人的成功背后是一个个不光彩的故事。不过,这就是这个世界!于谦惨死于自己的小错误,魏忠贤,皇帝只是他人棋子……这么多的实例告诉我们,现实就是这么残酷!不过在这个污秽、混乱、肮脏的世界上,公道和正义终究是存在的,违反了规则的恶势力终究还是会失败,这也是这个世界的现实,道德与良知终究是存在的。历史原来可以这么精彩。

在大明王朝3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出现了无数有正义感、体恤百姓、热爱国家的人,对这些人,作者也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传播了浓浓的爱国主义情怀。在这里,爱国就不再是吹出来的,而是用无数的鲜血与生命换来的。无数人不畏权贵在监牢中含冤而死,无数人清正廉洁为百姓办事自己却家徒四壁,无数人怒吼着战死在保家卫国的战场上……这不是轻飘飘的领导演讲稿上的空话,这是装在人们心中的沉甸甸的信念啊!当百姓的利益受到侵害,国门被他人攻打,他们没有抗议,没有洋洋洒洒写出文章,没有腆着肚子说官话。他们手握自己的生命,将爱国装在心中,奔向最需要他们的战场。历史证明,只有真正爱国的人,才会被人们铭记,才会永远活在人们心中。历史,原来是这么的精彩。

这本书教给了我太多太多,甚至在读完书后,我有了一种想和作者谈谈的冲动。在历史中飞翔的感觉远胜于看那些小说,它的文化底蕴,它的现实意义,让人回味,让人成长。

历史原来可以很精彩!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高中篇六

历史从来就不幽默,也不乐观,而且在目前可知的范围内,都没有什么大团圆结局。

对啊,结束了?它不仅是历史,不仅仅是一本书,它还有很多东西,他们的名字分别叫做:权力、希望、痛苦、愤怒、犹豫、冷漠、热情、刚强、软弱、气节、度量、孤独、残暴、宽恕、忍耐、邪恶、正义、真理、坚持、妥协、善良、忠诚。那些我想表达的,我不能表达的 ,我不会表达的,我热爱的崇尚的热泪的,难过的压抑的厌恶的,它都曾经真实地让我感知过。

因为他曾见过腐败的王爷、饿死的饥民、无耻的官员;因为他知道,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能靠神仙皇帝;因为他相信,穷人也是人,也有生存下去的的权利。所有的王朝,他的开始,正如他的结束 ,走上了这条路,就不能再回头。这个世界上很多事情本来就不需要理由啊,他们明白,徐霞客明白。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而我也在渐渐明白,我知道这个过程会经历很多揣摩。

懂得畏惧的可怕,还能超越它、征服它,最终成为它的主人的人,就是英雄。历经磨难,矢志不移,叫做信念。 不畏强权,虽死无惧,叫做勇气。所有的英雄都是平凡人。

你要坚信你是一个勇敢的人啊。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高中篇七

朱元璋有很多儿子,其中有一个叫朱棣,还有一个叫朱标(太子)。1392年,朱标死了,朱允炆(朱标的儿子)成了太子,朱棣极不服气。他造反了。天知道明朝怎么这么多造反的',造反的血统真是代代相传!

文:……公然宣称朝中有奸臣,要出兵“靖难”,“清君侧”。

文: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

这句话,正是源于朱元璋同志之口。看来,这个理由造反也可。不过天子可没密诏,朱棣竟写奏折,公然上奏。呼!好一对父子呀!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高中篇八

最初读《明朝那些事儿》是在表姐夫的家里上网时,无意中在天涯论坛看到。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天天追着看连载。后来,当年明月又转移到新浪博客上连载,我也跟着转移到新浪。不但自己看,也大量推荐给书友,凡是看过都说好。

一次,我和办公室一女同事聊天时谈到了这本书。她听完介绍后问:“真有你说得这么好看吗?”我忙说:“真的好看,不信我明天拿来给你看一下就知道了。”

次日,当我把第一集递给她。她面露难色道:“这么厚呀!我平时最多翻翻《知音》《读者》,好多年都没正儿八经看过书了,不晓得看不看得进去喔?”

我说:“没关系,你先试试蛮。如果觉得不好看,明天还给我就行了。”

结果第二天一上班,她兴冲冲的就跑来告诉我:那本书太好看了,她昨晚上吃完饭就一直坐在床上看,把肚子都笑痛了。后来,她老公实在看不下去了,便一把把书给抢了。还骂她:“啥子书这么好看哟!你看得这么虾,我也来看下。”她说:“正好,我早就想解手了。我先上个厕所,你先慢慢看。”

等她上完厕所回来,发现她老公也坐在床头,正看得笑嘻了。结果,夫妻俩干脆就一起看,硬是把一本书全部看完了才关灯睡觉。

说完,她急着催我:“快把第二集借给我看看。”《明朝那些事儿》一共七册(后来又出版过九册版),最大的特点是作者用风趣幽默的笔法来讲述正史,因此让人欲罢不能,笑不绝口。其实,当年明月的年龄和我差不多,但他肚子里的书却读得比我多得多。而且他对社会、对人性、对历史的认识也比我深刻得多。

他这套书,我前前后后共读了七遍。第一遍让人笑,第二遍让人哭,第三遍、第四遍……第七遍则让人沉思、反省。诚可谓:受益匪浅!受益匪浅!。

有一次,我在电视上看见记者采访当年明月。记者问:哪本书对你影响最大?他慢吞吞地说:我小时候在亲戚家的书柜里看过一套林汉达、曹余章的《上下五千年》,从此就喜欢上了历史……(大意)

我一听,顿时就乐了。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高中篇九

只要大家学过明朝的历史,就一定知道著名的燕王朱棣吧!他英勇善战,以靖难的旗号打败了建文帝,成为了明成祖。

朱棣是在战乱之中生下来的,当时朱元璋正在和陈友琼进行大战。所以,朱棣并不喜欢文学,而是喜欢舞刀弄枪,所以明太祖并不喜欢朱棣,朱棣为了使自己受到重视,便带着兵去打仗,结果大获全胜,但是明太祖朱元璋却仍然喜欢太子,但是不久后太子死去了。朱棣认为这是自己继承皇位的好机会,但是明太祖又立了15岁的朱允炆做了太子。朱棣的梦想便破灭了。建文帝即位以后,便下令进行削蕃,朱棣便找了个理由,打着靖难的旗号反抗。建文帝在和朱棣对战前,对将士下了一道命令,不能杀害朱棣,否则,自己就会背上杀叔的罪名。于是,朱棣身上好像装上了一个永远打不倒的盾牌,无数次,朱棣可以轻而易举地被杀掉,但是,却因为建文帝那个懦弱的决定,众将士没有一个敢来杀他的。朱棣又智取当时最强的骑兵——朵颜三卫。

由于建文帝的软弱与无能,最终还是被朱棣打败了。对敌人的宽容就是对自己的残忍,本来就是朱棣先惹起的祸,还害怕背上杀叔的罪名?朱棣真是太幸运了,成功的实现了自己当皇帝的梦想。

明成祖即位以后,设立了东厂机构,还下令进行削蕃,还亲自率兵去征讨蒙古。他和明太祖一样,日夜操劳,自己一人批改全天下人的文书。为了证明明朝的强大,他还派出了正和去下西洋。

朱棣的一生为明朝的发展奠定了很大的基础,他是明朝所不可缺少的一个栋梁!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高中篇十

最近,我阅读了《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作者风趣幽默的话语令我十分喜爱这部书。作者对人物的刻画入木三分,对斗争的描述淋漓尽致,对情节的把握炉火纯青,真的很令我钦佩。在书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朱元璋了,一个出身于农民世家的人,竟然能成功当上皇帝。

朱元璋小时候深受元朝的腐败统治之苦,家中十分贫苦,在中国历史上的皇帝中,大概是唯一的一无所有的贫农,是通过造反才拥有了天下。放牛、做乞丐、做和尚、造反、做皇帝,一份十分简单的简历。没受过教育,却能直接带领千军万马争夺王位,是个军事天才,也是个人事管理天才。对于这种情况,我有自己的看法:平静的湖面,练不出不畏风浪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宁静的世界,找不出真正的英雄,朱元璋就是在如此恶劣的情况下,成为一个伟大的霸主。正是青少年时期的艰苦经历磨炼了朱元璋,使他变得老成而有心计。

朱元璋最令我佩服的是他的各种本领:果断、让朱元璋能在危险的情况下做出最正确的判断;坚持、能让他在僵持时打破僵局;冷静、能让他有准确的策略。这三样宝物、合起来,能让你在战场上完美地指挥出应敌的方法,假如任何事中,都具备果断、冷静和坚持会让你在困境中发现机会。在这三个本领前,相信无论怎样的困难都回迎刃而解,最后将登上成功的彼岸。

朱元璋还教会了我自信,他曾经说过“我相信我是对的”。在通往胜利之门的路上,你会捡到很多钥匙,这些钥匙有的古色古香,有的金光闪闪,但只有一把才能打开那扇胜利之门。当你引领大军作战,当百万生灵的一切掌握在你的手中,当你只有一次尝试的机会,没有多少人能不紧张,而在战争中,只有一个时机是最适合的,如果失败了,你将失去一切。但朱元璋却在关键时刻毫不紧张,他相信了自己的决定,是自信,使他一步一步地走向皇位。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高中篇十一

读罢枯燥无味的史书,我犹如被人打得半死的苍蝇,没了方向。但自从我读了这本书,我才发现史事也可以写的这样有趣。

看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四个大字“当年明月”,下面还有一个“著”字。这个作者的名字也忒酷了吧,居然叫当年明月,不用猜就知道是其笔名了,他的原名是石悦。那他的笔名有什么意思呢?我来猜一猜吧。“当年”一定是明朝那年了,“明月”顾名思义,明亮的月亮,那他一定是想做一个可以为读者展现明朝真实历史的人喽,看来这本书很好看了。

翻开封面,你会看见一片黄色,我想这一定是出版商想讨好朱元璋了,因为朱元璋最喜欢黄色了!将书翻到第一章,哇,作者的构思真是奇特,这本书的开头居然是朱元璋的档案这一份档案不仅反映了朱元璋的家境贫寒,也反映了元末时期的腐败,这也就造就了朱元璋这么一个人物。

这本书中,我认为最精彩的就是朱元璋与陈友谅的战争了(第九章至第十一章),这里刻画了一个有大智慧的,有拼搏精神的朱元璋,他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但是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会犯错误,朱元璋也无法逃过这个事实。在与陈友谅的战争中他就犯了两个致命的错误。

第一个,误救韩林儿和刘福通,在就出了韩林儿之后,朱元璋撤退的路上,张士诚的军队不断地骚扰他,于是朱元璋铸就了他的第二个大错。但由于对手的手辣,朱元璋还是取得了最终的胜利。来看看朱元璋的对手吧。他就是陈友谅,他训练出来的军队要比朱元璋的高很多,更要命的是,他的长处正是朱元璋的短处——水军。他造出来的船最大的长十五丈,宽两丈,高三丈,这么强大的一个对手,朱元璋是怎么样战胜他的呢?当然靠的是智慧,还有陈友谅没有的——人心。古语云:“性格决定人的一生。”就因为陈友谅的手狠,只许自己负天下人,不许天下人负自己这就是陈友谅失败的原因了。所以我们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学习陈友谅的聪明,反思他的失败的地方。

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是马皇后。她在朱元璋被困,就快被饿死的时候冒着生命危险给朱元璋送饭;在陈友谅仅攻龙湾的时候,她捐出自己所有的首饰财物劳军,并组织妇女为军队缝补衣物;在大富大贵后,她也保持了简朴的作风。她还用她的慈爱去关怀每一个人,把他们从朱元璋的屠刀下救了出来。她是一个平凡的女子,在困难的岁月里,她没有嫌弃出身贫贱的朱元璋,而是跟随着他,为他奉献了自己的一切,无论环境多么险恶,情况多么复杂,她始终遵守了自己当年的承诺她生如夏花,逝如冬雪;人生如此,何悔何怨!

这本书中最愚蠢的一个人就是胡惟庸了。他贪污受贿,挑战朱元璋的权力,他自大的以为自己是个极聪明的人,朱元璋算什么,但他不知道朱元璋历经的苦:他从茅草屋的风雨到皇觉寺的孤灯,从滁州的刀光剑影到藩阳湖的烽火连天,他从千军万马中奔驰而出,自尸山血海里站立起来;他经历过无数的磨难,忍受过无数的痛苦,他不畏惧所有的权威,不惧怕任何的敌人;一个个盖世枭雄在他面前倒下去,他见过的死人比胡惟庸见过的活人还多!这个胡惟庸真是不自量力呀!

朱元璋从和尚到皇帝的经历是多么艰辛呀,不,何止一个艰辛可以比喻呀。他从一个穷得连饭都吃不上的人变成了一个统领国家的皇帝,世间真是没有什么不可能呀!

正如我们王老师所说“年轻没有什么不可能。”让我们用自己的青春去谱写美好的未来!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高中篇十二

话说历史,本是一个精彩绝伦的故事,由许许多多个形形色色的人物,事件连缀在一起。之所以史书不够畅销,不是因为其文笔有所欠缺,而是因为史书中夹杂了太多的长篇大论,褒扬贬低,几乎剥夺了读者的思考余地。于是,《明朝那些事儿》闯入了我们的视野,教我们如何劳逸结合的读史,品史。

《明朝那些事儿》第六部主要讲述了由“三大案”引发的一系列内忧外患。从争国本,查妖书,打闷棍再到万历三十年不上明;从东林党的明争暗斗,扶持新帝再到援朝抗日,打蒙古,灭女真以及最终的决战辽东,说不尽的政治争斗,权谋之术,战争策略,道不清的善与恶,优与劣,美与丑,让人欲罢不能。

其中,从争国本到“明朝三大疑案”之一的“梃击案”,我看到了一个无奈、无能又无力的皇帝。身为皇帝,本应高高在上,麾下千军万马任凭使唤,受万人膜拜,却在最基本的立太子上犯了难。万历欲立宠妃郑贵妃之子朱常洵为太子,但论嫡论长都轮不上朱常洵皇后又无子嗣,权衡之下,朱常洛无疑是最佳人选。可朱常洛的生母五氏不得宠且出身贫贱,万历无论如何也不答应。然而言官与内阁大臣也不是省油的灯,屡屡上奏,让皇帝马上册封,以免引起非议。皇帝充耳不闻,再加上郑贵妃一直在旁煽风点火,皇帝暗向郑贵妃保证:皇后与太子之位非你们母子莫属。一向认死理的言官以一天数十封奏折的效率催促皇帝,并将矛头指向了郑贵妃母子。一向忍气吞声的皇帝终于勃然大怒了,以势如破竹的速度罢免了几十位官员,降级了十多位朝廷重臣。就这样整整托了十五年,万历才在所有人齐心协力的逼迫下,极不情愿地立了太子。是啊,即使是皇帝也不能独善其身,更无法随心所欲,在古代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政治争斗中,封建思想已然根深蒂固并成为一把学生的枷锁。

若说努尔哈赤是一头猛兽,那袁崇焕就是关押猛兽的牢笼。但在宁远一役之前,他只是个无名小卒,志在必得的努尔哈赤在经过前几次大战后,对这座小城几乎不屑一顾。可三天后,袁崇焕会成为他此生刻骨铭心的记忆。就我而言,对袁崇焕的钦佩不仅是因为他大获全胜了,更是因为在所有将士弃甲而逃时,惟有他,目光坚定地说:“我一人足守此!”;努尔哈赤率精骑六万而来,可他仅有一万身陷绝境的明军;后金士兵均有高厚度的防护装甲,而明军连军粮都没有。但他赢了,靠得不是战略,不是智慧,不是骁勇,不是幸运,而是决心,是宁肯同归于尽也不后退的决心!或许后人会觉得这种行为太过鲁莽,是自不量力,但如果没有他的誓死坚守,永不放弃,失陷的不仅仅会是辽东,明朝也会就此毁于一旦。袁崇焕用他成功的事实向我们说明了一个道理:没有打不赢的仗,只有甘心输的人。

历史,不仅是形形色色的人物,事件连缀在一起的故事,更是明灯,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是航标,指引我们摆脱迷茫;是箴言,激励我们奋发进取。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