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天宫课堂故事通用(精选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6 23:24:45 页码:12
最新天宫课堂故事通用(精选11篇)
2023-11-26 23:24:45    小编:lookoud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处理各种各样的问题,有时候需要总结一下我们的经验和教训。在写总结时,我们还可以借鉴他人的经验和观点,丰富自己的思考和总结。通过范文的参考,我们可以提高总结的质量和水平,写出更加优秀的总结作品。

天宫课堂故事通用篇一

两千年前,屈原在《天问》中发出疑问:日月安属,列星安陈。

正是因为有第一个仰望星空问宇宙有多大,问星辰为何运行有序,问地球是什么形状,我们人类的文明才能一步步拔高。

观看了《天宫课堂》后,让我对神奇的宇宙产生了更多的好奇和疑问。

太空细胞学研究、太空转身、浮力消失实验、水球光学实验等,无不让我大开眼界,不仅拓宽了我的思维和认知的边界,也让我对科学有了更新的认识。

今天我们又开启了新的天问之旅,而少年的你我是中国探索太空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夜空之下,群星璀璨,它等待着我们去探索。

天宫课堂故事通用篇二

为传播普及空间科学知识,激发同学们追寻“科学梦”,实现“航天梦”的热情,10月12日下午,崇信县科协联合县教科局组织全县各中小学生观看了“天宫课堂”第三课,受疫情影响,同学们居家进行了观看。此次太空授课由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在中国空间站面向广大青少年进行授课,使同学们从天地差异中感知宇宙的奥秘、体验探索的乐趣。

本次太空授课活动,3名航天员采取天地互动方式进行,介绍展示了中国空间站问天实验舱工作生活场景,演示微重力环境下毛细效应实验、水球变“懒”实验、太空趣味饮水、会调头的'扳手以及植物生长研究项目介绍,并与地面课堂进行了互动交流,旨在传播普及载人航天知识,激发广大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

“天宫课堂”结束后,同学们纷纷表示:通过这次“天宫课堂”,了解到了各种各样的科学知识,感受到了科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今后要认真学习航天知识,长大为祖国的科技发展贡献力量”。

下一步,崇信县科协将以“天宫课堂”为契机,广泛深入开展各类航天知识科普宣传活动,不断加强对青少年的科普教育,激发青少年好奇心和想象力,激励青少年树立投身建设科技强国的远大志向。

天宫课堂故事通用篇三

北京时间20xx年10月12日15时45分,“天宫课堂”第三课在中国空间站开讲,新晋“太空教师”陈冬、刘洋、蔡旭哲为广大青少年带来一场精彩的太空科普课,这是中国航天员首次在问天实验舱内进行授课。新大附中高中学部根据团委要求组织全体同学观看直播。

在约50分钟的授课中,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生动介绍展示了空间站问天实验舱工作生活场景,演示了微重力环境下毛细效应实验、水球变“懒”实验、太空趣味饮水、会调头的扳手等神奇现象,并生动讲解了实验背后的科学原理。

此外,航天员还重点介绍了在中国空间站开展的水稻和拟南芥种植研究情况,展示了手套箱剪株操作。

授课期间,航天员通过视频通话形式与地面课堂师生进行了实时互动交流,地面课堂专家也就有关科学问题进行认真解析。传播普及载人航天知识,激发广大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

同学们积极参与此次活动,课堂上精彩有趣的.实验让学生们直呼“太神奇了”,通过“天宫课堂”让新大附中的同学们从天地差异中感知到宇宙的奥秘、体验到了探索的乐趣。同学们也将自己的所思所想记录了下来。

“天宫课堂”推出以来,已成功举行了两次太空授课,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在前期开展的授课内容征集活动中,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青少年通过新闻媒体、“学习强国”平台和载人航天工程官网踊跃建言献策,不少好的创意设计脱颖而出。

中国航天员真诚邀请广大青少年在地面同步尝试开展相关实验,从天地差异中感知宇宙的奥秘、体验探索的乐趣。

在建设科技强国的路上,既有敢为人先的航天人,也应有怀揣梦想、胸怀祖国的青少年,愿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激发高中学部学生学习科学的热情,以自己的聪明才智投入祖国建设的浪潮中去!

天宫课堂故事通用篇四

“天宫课堂”第一课于20xx年12月9日15时40分准时开讲,这是中国空间站首次太空授课直播,授课者为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清华园幼儿园的全体师生收看了现场直播。

此次“天宫课堂”开讲实则是20xx年航天员王亚平进行首次太空授课的延续。根据先前公布的授课内容,三位航天员将在轨介绍展示中国空间站工作生活场景,展示太空转身,演示微重力环境下细胞学实验、物体运动、液体表面张力等现象。

太空生活究竟是什么样的?通过本次“天宫课堂”,孩子们第一次直观地看到宇航员们工作、生活的场景。神秘的太空世界在孩子们眼前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太空里的水可以循环利用吗?”顺着这个问题,王亚平老师讲到了再生水,还让孩子们看到了乒乓球在太空中不能浮起来奇妙现象。

当王亚平老师和女儿做的花在水膜中绽放时,孩子们情不自禁鼓起掌来。精彩的实验就要结束了,王亚平老师用泡腾片给孩子们做了一个欢乐球,散发着淡淡的香味的蓝色气泡球就像可爱的`地球一样。

不同于平日里老师们的课堂,孩子们对于“天宫”讲课的宇航员叔叔阿姨们的好奇与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孩子们的目光紧盯着屏幕,聚精会神地观看着“天宫课堂”直播。他们对实验充满了热情与好奇,也想赶紧跟随着宇航员的脚步去一探究竟。

听着宇航员的讲解,孩子们时不时地发出或肯定或疑惑的声音,好似他们在亲身操作实验一般!

科技之光,照亮未来。让丰富多彩的科技知识为孩子们打开一扇广阔的大门,今天播种的每一粒科技梦想的种子都将在清华园幼儿园孩子们幼小的心里扎根,在老师们的呵护孕育下发芽、开花,在祖国的大地上茁壮成长!

天宫课堂故事通用篇五

10月12日15时45分,“天宫课堂”第三课在中国空间站开讲,由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面向广大青少年进行太空授课。岳峰小学组织少先队员们观看学习。

本次太空授课活动继续采取的天地互动方式进行,3名航天员在轨介绍展示了中国空间站问天实验舱工作生活场景,演示了微重力环境下毛细效应实验、水球变“懒”实验、太空趣味饮水、会调头的扳手以及植物生长研究项目等,另外还有最为精彩的天地互动环节。

仔细听,认真记,勤动脑,记下问题,整理收获,太空课堂之后再和爸爸妈妈动手试一试。今天在地上学科学,明朝看我也要进天宫研究太空的神奇。

学生们对于本次太空授课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并在观看完毕后纷纷发表了感悟,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同学们是怎么说的。

1:看了这场精彩的太空科普课,我感受到了太空的神奇,也不得不感叹科技的发展,祖国的强大,三位宇航员的讲解也更让我感受到了太空的美好,五千年的臆想,如今已成为现实,在璀璨的星河中,那面鲜艳的五星红旗,正引着我们在世界上,在星空中前进。

2:这次的天宫课堂,让我感受到中国的航天事业发展迅速。核心舱已发射,航天员也已到达,每当我看到那些成功出舱的航天员时,我都会觉得他们很厉害,很光荣。

3:天宫课堂真有意思!给我带来了很多科学知识,通过这一次太空授课,我见识了很多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完全看不到的有趣现象,还为我们解开了太空中的一些奥秘。

精彩的“天宫课堂”不仅为青少年展示了神秘太空的奥秘,激发同学们不断追寻“科学梦”、“航天梦”的热情,更给青少年上了一堂生动精彩的爱国主义教育课。这次的视频收看让岳峰小学的学生对科学有了深刻全新的理解,点燃了学生们心中崇尚科学、探索太空的梦想。岳峰学子也由衷感叹我国航天科技的强大进步,纷纷表示要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天宫课堂故事通用篇六

“天宫课堂”第二课,开课啦,你认真听讲了嘛?3月23日15点40分“天宫课堂”第二课正式开讲,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再一次变身“太空教师”在中国空间站精彩开讲。天桥区实验幼儿园的小朋友们在各班认真观看了天宫授课。

本次太空授课活动采取天地对话方式进行,由航天员在轨演示太空“冰雪”实验、液桥演示实验、水油分离实验、太空抛物实验,旨在传播普及空间科学知识,为孩子们播下“航天梦”的种子。

短短一小时的太空授课让孩子们意犹未尽,随后,幼儿园的.老师还带领孩子们一起阅读了关于太空的绘本,激发孩子们探索宇宙、探索蓝天的热情,更让“飞天梦”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发芽。

天宫课堂故事通用篇七

水球变“懒”、趣味饮水……一个个有趣的实验在中国空间站上演,10月12日15时45分“天宫课堂”第三课准时开讲,德州市解放北路小学组织学生观看了此次课堂,激发了广大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采取天地互动的方式,演示各种趣味实验,传播普及载人航天知识。

课堂开讲前,解放北路小学的学生早已充满期待,坐在座位上等待课堂开始。授课中,航天员相互配合,展示了问天实验舱的基本情况,介绍了在中国空间站开展的水稻和拟南芥种植研究情况,生动演示了毛细效应实验、水球变“懒”实验、太空趣味饮水、会调头的扳手等奇特现象。两米长的吸管轻松喝到芒果汁,紫色水球从“活跃”变“懒惰”,全体学生聚精会神地盯着屏幕,一个个新奇的实验现象引起了学生们的好奇,时不时发出惊叹声。三名航天员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实验现象中蕴含的科学原理,令学生们受益匪浅,也增加了航天对同学们的`吸引力,“好好学习,争取长大后去太空旅行。”这是李彦冰同学看完后许下的愿望。

“上完这堂课后,我为我们祖国的航天科技感到骄傲,为我们的祖国感到自豪。”六年级四班的常博浩发出这样的感叹。隔着屏幕,“天宫课堂”拉近了学生与宇宙的距离,学生们更近地接触到航天知识,孙赫阳同学说到,“这次空间站的授课,大大增加了我对科学的兴趣,在心里埋下了探索宇宙的种子”,一次奇妙的课堂让学生走进宇宙,开拓视野,激励他们努力学习知识,树立崇高理想,发扬航天精神。

天宫课堂故事通用篇八

10月12日16时01分,“天宫课堂”第三课在中国空间站开讲,新晋“太空教师”刘洋用2米长的吸管成功喝到了芒果汁。这是中国航天员首次在问天实验舱内进行授课。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供图(视频截屏)。

10月12日下午,“天宫课堂”第三课在中国空间站问天实验舱开讲,“天宫课堂”推出以来,已经在去年12月和今年3月成功举行了两次太空授课,激发了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此次是神舟十四号的3位航天员在空间站度过4个多月的太空生活后,首次太空开课。恰逢今年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30周年,为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科学探索精神,引导孩子们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我校组织学生集体观看天宫课堂”第三课。

在近50分钟的`授课中,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生动介绍展示了空间站问天实验舱工作生活场景,演示了微重力环境下毛细效应实验、水球变“懒”实验、太空趣味饮水、会调头的扳手等神奇现象,并生动讲解了实验背后的科学原理。瞧,同学们聚精会神地观看着。

再连天宫,问鼎苍穹,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天宫课堂”第三课让同学们真切地感受到太空科学实验的独特魅力,激发了探索宇宙未知的好奇心、热爱科学的精神和航空事业的热情,在他们心中埋下了“上天”的种子,插上了“飞天”的翅膀。

天宫课堂故事通用篇九

看完“天宫课堂”,令人感触多多,中国后来居上,成为世界航空航天技术强国,这既是国家实力的象征,也为民生改善提供了更大动力。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天宫课堂观后感个人感悟最新,以供大家参考!

航天事业向来是一个国家追求创新发展的生动缩影。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从发射载人飞船将航天员送入太空,到太空出舱、发射空间实验室,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如今已走到第三步,即“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未来担负着发射空间站舱段的重要使命,首飞意义重大,关系到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目标能否实现。面对新冠疫情疫情不利影响,航天人克服重重困难,打赢了这场硬仗、关键仗,增添了完成后续任务的强大信心。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的腾空而起,是中国建设航天强国和世界科技强国取得的成就,也让人们再一次看到不惧风险挑战、勇于突破、敢于登攀的强大精神力量。

推开空间站时代大门,中国航天展现了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信心。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发射时间提前公布,最终火箭一秒不差地实现“零窗口”发射。从神舟九号、神舟十号到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几次任务都将发射时间提前宣布并精准到分,充分显露出了航天人的自信。自信的底气来自于神舟一号飞船发射以来载人航天的16战16捷,也源自于在系统最复杂、安全要求的载人航天工程中,质量第一、安全至上的意识始终得到贯彻和坚持。自信既是靠“十年磨一剑”的千锤百炼,更是靠登攀不止、挑战未知的求知若渴。发射成功后,文昌航天发射场大厅屏幕上打出这样一行字: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奋斗是对奋斗者的奖励,中国航天剑指浩瀚苍穹,“长征”永远在路上。

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从_年前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开启太空时代,到今天空间站时代大幕徐徐展开,中国航天再次踏上了新征程。空间站是极其复杂、极具挑战性的一步跨越,但巨大收获也将无可比拟,能够加快中国乃至人类探索、开发、利用宇宙的步伐。空间站和航天技术的飞跃,也能推动航天成果更广更深地造福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作为近地空间的一个创举,空间站的建造将为进一步实现载人探月、火星探测等更长远目标铺下基石,成为航天报国和科技强国建设的一个标志性创新实践。

书记在给参与“东方红一号”任务的老科学家回信时强调,“不管条件如何变化,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志气不能丢”。以老一代航天人为榜样,新时代的航天工作者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必能跨越星辰大海,实现更非凡的成就。

盼望着,期待着,《天宫课堂》终于要和我们见面了,节目把课堂搬到了中国人自己的空间站,由天核心舱中的三位宇航员为我们带来一堂特别的“太空授课”。

长大后我想当一位人民教师,因为现在同学们的作业太多了,在家长看不见的地方,他们因为作业默默哭泣。都说人有三苦:读书、赶马、磨豆腐。现在读书比以前更苦了,所以以后我要让我们班的同学做到真正的“减负”,让祖国的花朵笑得更灿烂。

春天,我要带他们出去春游、赏花、玩游戏。夏天,我们一起坐在树下聊天、谈心。秋天,我们一起去看树叶是如何落下的。冬天,我们一起打雪仗、堆雪人。

同学们,理想不是空想,需要我们付出实际行动,加油,让我们一起创造美好的明天吧!

直播观看现场,随着倒计时十秒的时候,同学们的眼睛一眨不眨的,唯恐错过任何一个细节,此刻的心情是紧张的、是兴奋的。

“点火”口令响起,屏幕出现一团橘红色的火焰,一阵浓白的烟雾,“轰”的一声神舟十三号飞船冲天而起,飞出地球,飞向茫茫的天空,整个过程同学们时不时发出欢呼声和热烈掌声。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这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了新的重大进展。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开启之时。

伟大中国梦,是中华民族全方位崛起的梦想,无疑,中国航天梦成为重要的方面,也真正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复兴崛起。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是给百年党庆献上的一份厚礼,也将向世界宣告,中国航天新时代到来了,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14亿中国人民的骄傲,也必将造福世界人民。

我喜欢挂在“天宫”空间站的美丽夺目的中国结,它正对着鲜艳的五星红旗。这样的空间站是太空中最靓丽的风景线,也使我们倍感亲切。

在太空里要控制自己的身体以适应失重感,像一条鱼儿一样四处游走。吃的饭菜原来是在地球上事先做好的。培育太空植物,是飞行任务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在太空中,虽然不能像在地球上那样冲热水澡,但是洗脸洗头发都没有问题。科研人员专门研制了分解洗发液——不仅可以把头发洗得很干净,还十分节约水。空间站的水非常宝贵,所以要尽可能地节约用水。

在空间站睡觉就更有趣了。只要一个睡袋就可以,睡袋一般要求固定在舱壁上,但只要你愿意,也可以睡在任何地方,比如睡在天花板上。

在空间站也有许多休闲活动,可以和家人打视频电话,可以从舷窗边欣赏日落时美丽的地球,还可以进行晨练,晨练项目是中国传统健身项目——太极拳。

最重要的也是最激动人心的就是出舱活动了。穿好“飞天”服,通过气闸舱来到舱外,通过地面调度人员和舱内同伴的共同努力,成功地在舱外完成相关任务。

在太空也有许多喜事:种植的水稻抽穗了,迎来了太空快递员,也迎来了新伙伴来进行工作交接。在太空驻留了三个月,很快就要告别“天宫”空间站返回地球了,想到很快就能见到地球上的亲人,非常激动。

太空本身已经非常迷人,在浩瀚无垠的宇宙中,每每出现带有五星红旗的一切,都愈发使每一位中华儿女倍感亲切与自豪!

奋斗是圆梦的翅膀。一代代航天人在航天“试验田”中勤恳耕耘,心有天地经纬、脚向浩瀚天宇,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艰苦奋斗,在反复试验求索中砥砺前行,在精益求精攻关下追求卓越,敢闯难关、勇开新路。一个个航天员在严格系统全面的训练中学经验、强本领,飞天遨游、出舱行走需要扎实的功底,需要他们具备过硬的心理素质和强健的体魄,寒来暑往的刻苦训练让他们拥有超强的意志力与自信心。为了伟大的航天事业,航天工作者与航天员,将艰辛与曲折作为事业发展的“阶梯”,以志气锻造骨气,以骨气厚积底气,在接续奋斗中实现航天事业更高水平的创新与突破。

从“神一”的发射成功到“神五”“神六”“神七”的宇宙之行……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成果丰硕。在“追梦”的道路上,每一次都是全新的征途,每一次都是前所未有的挑战,当然,前所未有的挑战难度也造就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鲁迅先生曾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路是由双脚踏出来的,是一步一个脚印开拓出来的。从1956年中国航天事业发展至今,自力更生、自主创新是发展中一以贯之的坚持,是推动航天事业发展壮大的核心竞争力。走前人没走过的路自然少不了弯路,闯前人没闯过的关也必然少不了挫折,成为先驱,方能成为先锋,唯有敢闯,才能闯出新天地,抢占“新高地”。

伟大事业孕育着伟大精神。回望航天事业发展史,无论是“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发射,还是神舟系列载人航天工程的重大成就;无论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全面建成,还是“嫦娥”奔月与“天问”探火,从大胆设想到成功实践,无不彰显着中国与时俱进的航天实力。中国的航天事业从艰难起步到艰辛跋涉再到取得辉煌业绩,在浩瀚太空中留下的是中国身影、中国足迹,在航天事业的发展道路上留下的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这种精神与力量必将引领着14亿中华儿女万众一心齐奋斗,激荡起磅礴伟力,奋进新征程,逐梦新时代。

北京时间10月16日0时23分,搭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按照预定时间精准点火发射,约582秒后,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宇宙探索无止境,太空奏响中华曲。每一次神舟发射总是激动人心,为祖国自豪;每一次太空探索总是鼓舞人心,为时代点赞。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发射圆满成功,新“太空出差”三人组美丽启航,我们欢呼。浩瀚苍穹立新功,太空探索写华章,中国精彩!

飞天梦瑰丽,乐章总嘹亮。每一次神舟发射都会给我们奏响诸多“首次”交响乐——载人飞船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的方式,首次径向停靠空间站;航天员将首次在轨驻留6个月;女航天员将首次进驻中国空间站,航天员王亚平也将会成为中国首位实施出舱活动的女航天员,神舟十三乘组也将包括中国首次出舱的男女航天员;中国人将第一次在太空中过春节;等等。每一个“首次”都是科技探索创新的成果,每一个首次都是中国智慧、中国力量的结晶,正是在这些“首次”中,中国航天事业昂首阔步,中国复兴伟业走向成功。

使命很光荣,任务更厚重。每一次太空探索都是壮美事业的伟大音符,是总结,是升华,是更上层楼的力量凝聚。中国空间站在轨建设分为关键技术验证和建造两个阶段实施,神舟十三号任务是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的决胜之战、收官之战,也是空间站在轨建设过程中承前启后的关键之战。通过神舟十三号任务,将更加全面地考核工程各系统执行空间站任务的功能性能,以及系统间的匹配性与协调性。神舟十三号任务结束后,还将组织进行全系统综合评估,满足要求后转入空间站建造阶段,所以说,其任务意义非凡而深远。

探索星辰大海,中国征程壮美。新“太空出差”三人组,组合完美,“老中青”结合,抒写完美中国太空新记录。一曲《东方红》响彻寰宇、“两弹一星”让世界瞩目,“载人航天”挥毫惊鸿之笔。“嫦娥”奔月、“北斗”指路,“天问”问天、“天宫”览胜,“玉兔”探月、“祝融”探火、“羲和”探日……从一人一天到三人半年,美丽传奇,刮目奇迹。九霄逐梦问天,阔步强国征程。上九天揽月,观天上宫阙。这是国家和民族的共同记忆,这是共和国发展壮美诗篇。

浩瀚苍穹立新功,太空探索写华章。中国载人航天精神伟大,“天和”探索之旅美好。航天员王亚平说,只要敢于有梦、勇于追梦,用智慧和汗水打造自己的梦想飞船,就一定能够迎来自己梦想的发射时刻,飞向属于你的浩瀚星空!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说,我们期待除夕守岁时,能够第一时间听到我们的同胞来自太空的祝福。行而不辍,未来可期。神舟十三号任务展现中国为载人航天探索这一人类共同事业作出的新努力、新贡献;中国必然为人类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坚持党的领导是“法宝”。每一次关键技术的突破、飞行试验的成功、艰巨任务的完成,无不凝聚着党中央的决策和关怀,凝聚着党组织和广大航天系统党员干部职工的智慧和力量。中国航天事业取得辉煌成就背后,是党中央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支撑的决策部署,指引着航天事业前进的方向。

20_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在北京隆重开幕。“建设航天强国”写入十九大报告,中国航天事业又一次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航天梦是强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说,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发展载人航天事业,建造中国自己的空间站,是实现新时代航天梦的必经之路。

据统计,在载人航天工程中,直接参与其中的研究所、单位多达上百家,配合单位多达上千家,涉及数十万科研工作者。“实施载人航天这样宏大的工程,没有党中央集中统揽,没有全国大协作,是不可想象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说。

一张蓝图绘到底,一棒接着一棒跑。在距离东方红卫星发射塔架40多公里的载人航天发射场,新一代航天人正接力开辟揽天征途。

条件或许没那么苦了,航天精神却是一脉相承。有人曾问两度飞天的聂海胜和三度圆梦的景海鹏:“你们已经实现飞天夙愿,未来还打算冒这么大的风险吗?”

作为党的十九大代表,景海鹏面对中外记者给了这样一个“答案”:

“我十分渴望再上一次太空、再当一次先锋、再打一次胜仗,让浩瀚太空再次见证一名航天战士对党和人民的绝对忠诚、无限忠诚!”

天宫课堂故事通用篇十

2022年3月23日下午,我们非常有幸在教室观看了“天宫课堂”第二课,航天员翟志刚、叶光富叔叔和王亚平阿姨在浩瀚的宇宙中给我们上了一节生动精彩的太空实验课。

本次太空授课采取天地互动方式进行,由航天员在空间站中分别演示太空“冰雪”实验,主要告诉我们失重状态下饱和液体结晶现象。液桥演示实验,告诉我们失重环境下水的表面张力作用。水油分离实验,演示了失重环境下水油分层消失,通过旋转产生离心力导致分层、太空抛物实验告诉天地间抛物后的区别。除了科学实验,太空老师还给我们详细介绍与展示了空间科学设施。让我为中国而骄傲。为航天而自豪。

通过“天宫课堂”的学习,让我对科学充满了好奇,对航天充满了梦想。从这里开始,我想航天梦想的种子已播种在我们青少年的心田,太空探索永无止境,更伟大的航天科技梦有我们来完成。

天宫课堂故事通用篇十一

太空教育是世界载人航天活动的组成部分。美国女宇航员芭芭拉·摩根于20xx年8月乘坐“奋进”号进入国际空间站,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太空授课。

“当年,芭芭拉主要讲述太空生活的衣食住行。中国首次太空授课则是真正的太空物理课。”全国空间探测技术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庞之浩认为,我国的太空授课与美国有明显差异。美国太空授课的内容是介绍和演示太空生活,而我国太空授课的内容是介绍和演示失重环境下的物理概念。所以,我国太空授课的科技含量较高,难度也更大。

20xx年6月20日上午10点,我国首次太空授课开始。神舟十号航天员王亚平通过质量测量、单摆运动、陀螺运动、水膜和水球等5个实验,展示了失重环境下物体运动特性、液体表面张力特性等物理现象,并回答了学生们关于航天器用水、太空垃圾、失重对抗和太空景色等问题。

“我们先后研究了‘竹篮打水’‘乒乓球’‘回旋镖’‘溜溜球’和‘跳绳’等20多种方案,根据科学性、安全性、操作性、可视性、即时性、趣味性等综合因素考量,经过集思广益、反复筛选、严格论证,最终确定进行2个方面的物理实验,即物体运动特性和液体表面张力;随后,又对确定的实验项目进行了精心细致的研究,力求给学生们最好的‘课堂’感受。”庞之浩说,实践证明,授课专家组最终制定的授课教案达到甚至超过了预期效果,获得圆满成功。

“太空授课挑战不小。”中国航天科工二院研究员杨宇光表示,在有限的时间、空间和物资条件下,仅教具的选择和运送就非常考究,太空物资运送成本很高,1公斤物品的运输成本远超1公斤黄金的价值。更重要的是,40多分钟的时间里,既要在太空演示物理现象,还要讲明白物理原理,对于备课和临场组织调配要求极高。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