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23-11-11 11:25:11
- 小编:zdfb
- 文件格式 DOC
总结是把一段时间内的点滴汇聚为有价值的经验。在写总结时要客观、全面地评价自己的表现。这是一些旅行攻略和景点推荐,希望能够给旅行者带来一些参考和建议。
一年级下册《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意图篇一
师:同学们,这一单元的生字,上一节课我们已经集中学完了。
现在,我们复习几个生字(老师先拿出《小猴子下山》一课中的生字卡片进行演示,让学生集中读、个别读、再对比较难的字进行分析。)。
同学们,谁会分析“掰”字的字形结构?
生:(一个学生发言说)“掰”字是左中右结构,两手中间一分开,就是“掰”字。(这个学生还用两只小手做了一个“掰”的动作。)。
〔分析准确,比画得当,动作示义,一目了然。〕。
师:好!(老师接着问)蹦蹦跳跳的“蹦”字的字形结构谁会分析?
生:(一个男孩举手,大声说)“蹦”字是左右结构,山下有个小朋友,正在踢足球,就是“蹦”字。(老师表扬同学们把生字记得牢固)。
生:(学生齐声回答)好!
(教师板书课题)。
(老师一边讲小猴子下山的故事,一边演示幻灯片,彩色的小猴子动来动去,同学们仔细地看着画片、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故事。)。
(学生打开课本,先小声预读课文,然后集体大声朗读了一遍课文。)。
师:同学们读得很好。现在我们一起来分析这篇课文。
大家看,这只小猴子从山上下来后,先到哪里?
生:(学生齐声回答)走到一块玉米地里。
(老师把彩色玉米图片挂在黑板的第一条线绳上)。
师:玉米结得怎么样?
生:(齐答)玉米结得又大又多。
(老师指导学生看课文中第一幅图画,再把词语卡片“又大又多”也挂在第一条线绳上。)。
师:小猴子看见又大又多的玉米,它是怎样想的?又是怎么做的?
生:小猴子心里非常高兴,就掰了一个玉米,扛着往前走。
(老师把“非常高兴”的词语卡片竖挂在黑板上的线绳上,把“就”字的卡片挂在“非常高兴”的右面的中间线绳上。接着在第一条线绳的右端挂上“掰”、“扛”的卡片。)。
师:小猴子走到玉米地里后,又到了什么地方?你们按小黑板上提出的几个问题,边看图、边思考,自学下面几段课文。(老师同时挂上小黑板后,请一名学生念一遍问题。)。
生:(念题)小猴子到了什么地方?看见了什么?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学生念完后,同学们小声读起课文,同桌互相讨论,气氛比较热烈。)。
师:谁先回答?
生:小猴子扛着玉米走到一棵桃树下,看到又大又红的桃子,心里非常高兴。小猴子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生:小猴子捧着几个桃子,又走到一片瓜地里。看到又大又圆的西瓜,心里非常高兴,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
生:小猴子抱着西瓜往回走。看见一只蹦蹦跳跳的小兔子,非常高兴,就扔了西瓜去追兔子。
师:结果,小猴子得到什么?
生:小猴子没有追上兔子,结果一样东西也没有得到,所以只好空着手回去了。
黑板的板书如下:
师:同学们,我们学完了课文,知道了小猴子下山后,做了四件事。
(老师让学生看着黑板上的图片、字卡,复述课文。几个同学都很流利地复述课文。这时,老师便趁热打铁,及时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师:同学们,这只小猴子下山后看见了许多可爱的东西。它扔了这个抓那个,结果什么也没得到,一件事也没做好。
现在大家想一想,你们平时做事情时,有没有像小猴子一样的做法呢?
(小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小声嘀咕,互相议论,小手都举起来了。)。
生:我预习生字时,拿字典查字,有时第一个字没查出,就去查第二个字,第二个字没记住,又急着学第三个字,结果没有预习好。
生:我打扫卫生也和小猴子一样,地没扫完,就去抢着擦桌子,桌子没擦完,又去扫院子,结果人家把教室打扫干净了,自己一件事也没做好。
师:同学们联系小猴子的做法,检查自己,这很好。今后我们小朋友做事可不能像小猴子那样,扔了这个去抓那个,结果什么也没做好。我们不论作什么事情,都要有始有终,认认真真地去做,做完一件再做另一件,这样才能有收获。
师:同学们,我们再看看黑板上这些图画,画的是什么?(老师用教杆反映着四张图画)。
生:画的是玉米、桃子、西瓜、兔子。
师:这些词属于什么词呢?(教师以前曾初步讲过识别几种常用实词的方法。)。
生:是名词。
师:对这些表示事物名称的词叫名词。
生:是形容词。
师:对!这些说明事物、描写事物样子、好坏的词叫形容词。谁能用这些词造句呢?(学生争着发言)。
生:冬于,王奶奶买的萝卜又大又多。
生:农民伯伯种的玉米又大又多。
生:学校里种的西红柿又大又多。
生:我家有个又大又红的气球。
生:正月十五的月亮又大又圆。
师:同学们这些句子造得都比较好。
(老师用教杆指着卡片的“扛、捧、抱、掰、摘、扔、追”等词,让学生读。有的学生还边读边做动作。“扛”,两手举起往肩上一放;“捧”,两手在胸前做捧的动作;“抱”两手抱成一个大圆形……)。
师:这些词的名字叫什么呢?
生:动词。
师:对!同学们再想一想,表示动作的动词,哪些部首最多?
生:因为手脚和“动”最有关系,所以提手旁、走字旁、足字旁的部首最多。
(老师表扬了这个同学会想问题。接着又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才”、“辶”、“足”偏旁部首的动词。学生议论。老师用幻灯片打出学过的带“扌”、“辶”、“足”部首的动词进行复习。)。
师:(老师小结)形容词和动词都能用在名词的前面,表示事物的样子、动作,可以把事物说得更具体、更形象、更生动。现在我们做一个填空练习,老师用幻灯片打出来,看谁能填上适当的形容词或动词。
(同学们举手发言,填词)。
(又酸又甜)的桃子(又大又白)的兔子。
(又红又沙)的西瓜(又大又黄)的桔子。
(为了加深对形容词的理解,教师用幻灯又打出一组题来。同学们争着填词。)。
(火红的)太阳(红红的)果子(勇敢的)战士。
(绿色的)森林(粉红的)桃花(亲密的)朋友。
(温暖的)春天(又大又圆的)西瓜(天真活泼的)孩子。
(学生做完练习,铃声响了,下课。)。
从小、求实、创新。
陕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齐文华。
本课为“集中识字、分步读写”实验第三轮一年级的一节阅读课。此项实验以统编教材为基本内容,把小学语文教学划分为两个阶段:即前两年集中识字,读写启蒙;后三年读写并重,全面提高。
仅就本节课而言,至少具有“从小、求实、创新”之特点。
对于刚刚步入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阅读课如何进行?把握他们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接受能力至关重要。米老师采取编口诀记难字,以动作示词义,用图片、幻灯等手段辅助于教学,儿童化的语言,这些做法都是服从儿童实际,体现了一个“小”字。
从实际出发,利用课文结构特点安排教学。小猴子下山,做四件事,其表达方式基本相同。米老师在教学中透过课文形式的特点、抓住主要内容,较好地处理了课文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对于课文第一件事详讲,其余引导学生自学。抓住关键词语不放,提出恰当的问题思考,联系学生实际正面诱导。注意让小学生从主要词语中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样的训练,不只使低年级以词句训练为重点的教学要求落到实处,有益于学生了解课文的意思,而且对学生以后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为进行篇的理解的训练奠定的基础。再者,米老师在教学中,还利用本课图文对应的编排特点,以具体的画面形象,帮助小学生理解抽象的语言文字,又以抽象的语言文字,促进学生加深对具体形象的画面的认识,图文密切配合。这样做,把学生观察和学习表达联系起来,把发展思维和发展语言结合起来,无疑,促进了学生智力水平的提高。
识字教学,全国两大流派,一是分散识字,一是集中识字。平心而论,各有所长,各有其短。实验力图兼蓄所长,补其所短。于是,将教材每单元课文中出现的生字集中起来,以类相聚、分类相比,按形声字、同音字、基本字带字,偏旁部首归类等方式组合,循其特点,教一个字,学一批字。谓之曰,小单元集中归类识字。小单元集中归类识字,从识字角度看,由于每单元阅读课文均在本单元分组集中识字之后,因而使刚刚学过的生字在阅读课文时得到复现,从新的角度予以重视,在新的情境中获得巩固。从阅读角度看,为小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扫除了生字障碍,易于唤起阅读兴趣,利于理解课文内容,促进学生早阅读多看书,益于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年级下册《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意图篇二
(1)学会8个生字、词。 。
(2)能熟练朗读课文、理解句子。 。
(3)懂得做事情要有恒心、有始有终、而不应这山望着那山高。 。
教学重点、难点 。
重点:能读、写,并在适当的语言环境中运用8个生字、词。 。
难点:能概括小猴子为什么一无所获。 。
课时安排:2课时 。
第1课时 。
通过本节课教学学生做到: 。
(1)能使学生会读、写生字、词。 。
(2)能朗读课文 。
任务分析 。
2、教学任务分析:该节课都为陈述性知识的教学。 。
教学过程 。
(一)知识的新授阶段 。
1、呈现新教学内容 。
(2)老师讲述“小猴子下山”的故事,使学生对整篇文章有一个大致概念。 。
2、生字教学 。
(1)呈现文中的生字、词 。
(3)教写生字 。
学生先书空8个生字、词。请两位学生板书。老师纠正错误之处。 。
提供记忆策略: 。
结:由“糹”、“士”“口”组成,注意是“士”而不是“土” 。
往:“住”字再加“丿” 。
常:底下是“巾”字 。
跳:与脚有关,所以是“足”字旁。 。
(4)运用生字、词 。
非常:提问:非常是什么意思?(参考答案:十分、很、极) 。
用“非常”这个词造句。老师提示:老师奖给我一面红旗,我( )高兴。 。
学生自己造句。 。
扛:请学生表演扛东西的姿势。然后造句。 。
(二)巩固与检测 。
1、根据课后习题第二题,比较区别形近字。 。
先请学生读这些字,然后给3分钟时间答题,请学生回答,并及时反馈。 。
2、根据课后习题三,区分不同动词的意义,并会在适当的语言情景下运用。 。
读“抱”“扔”“摘”“扛”; 。
学生表演这四个动作(有错误之处及时纠正) 。
学生做习题,校对。 。
作业 。
抄写生字,熟读课文,完成课后习题四。 。
第2课时 。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做到: 。
(1)能流畅朗读课文。 。
(2)能回答小猴子为什么一无所获。 。
(3)能看图复述“小猴子下山”的故事。 。
任务分析 。
(2)教学任务类型:关于处事态度的教学。 。
教学过程 。
(一)复习与这堂课有关的原因知识 。
1、全体学生朗读字词。 。
2、请一位学生朗读整篇文章。 。
3、提问习题四。 。
(二)开始新授课教学 。
1、提问:大家看了第二自然段之后,发现小猴子摘了什么?(参考答案:玉米) 。
提问:那么第三自然段,它又摘了什么?(参考答案:桃子) 。
提问:它的玉米呢?(参考答案:扔了) 。
---------------------------。
提问:那么第五自然段呢?(参考答案:扔了西瓜去追小兔子了) 。
问:结果呢?(参考答案:没追到,所以什么也没有了) 。
问:小猴子这样做好不好?(参:不好) 。
问:为什么?大家讨论一下。请几位学生回答。 。
一年级下册《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意图篇三
1、复习巩固认生字词,在教学中通过做动作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本课的动词,并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运用又( )又( )形式的词语并进行拓展。
2、通过个别生读、男女赛读、齐读的方式让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专一,有始有终。
【教学重点】
1、复习巩固认生字词,在教学中通过做动作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本课的动词,并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运用又( )又( )形式的词语并进行拓展。
2、通过个别生读、男女赛读、齐读的方式让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专一,有始有终。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动物图片、生字词卡片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合作探究法、情景表演法
【教学过程】
1、课前游戏互动:
2、导入:
看,(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猴子图片)有一只小动物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它也想和小朋友们一起学习呢,大家欢迎吗?(生:欢迎)今天我们就和小猴子一起来学习《小猴子下山》。
板书课题:《小猴子下山》。(注意:“猴” 左右结构“犭”旁)
齐读课题
3、复习字词:
(1)这只勤学的小猴子还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词语宝宝呢,大家一起来看看还认识吗?
(2)自读课文,说一说:小猴子下山都经过了哪些地方?
贴图片:“玉米地”、“桃树下”“瓜地里”、“树林里”
(3)哇……你看,这只可爱的小猴子经过了这么多的地方啊!谁能用小猴子先来到哪里,再来到哪里,接着来到哪里,最后来到哪里说一说。
4.学习课文
(1)过渡语:小猴子一路来到了这么多地方,那它都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呢?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小猴子下山》。
(2)学习第一自然段。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生评价。评价后再齐读。
其他生思考问题:
小猴子来到了哪里?(用“———”划出来)
看到了什么? (用“﹏﹏﹏”划出来)
心情怎么样?
又是怎么做的呢?(用圆圈圈出表示动作的词)
指生回答:
理解“又大又多”不仅仅玉米的个头大,而且这样大的玉米到处都是,非常多。
谈话:如果你就是小猴子看到地里又大又多的玉米是什么样的心情?(高兴)理解“非常高兴”(特别高兴),你能不能带着这种特别高兴的心情读一读。
让学生说说小猴子为什么有“掰”“扛”这样的动作,(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这两个动词)进一步理解玉米大的意思。指导学生读好第一段。
(3)学习第二、三、四自然段
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生根据以下四个问题合作学习二、三、四段。
小猴子来到了哪里?(用“———”划出来)
看到了什么? (用“﹏﹏﹏”划出来)
心情怎么样?
又是怎么做的呢?(用圆圈圈出表示动作的词)
(4)引导生各种形式朗读:
引导学生感受小猴子看见了桃子就喜欢桃子,扔了玉米;看见西瓜,扔了桃子;看见小兔子,就扔了西瓜。结合图画,体会当时小猴子的心情。(读出小猴子的心情)
(5)积累“又( )又( )”形式的词语。
(6)小猴子为什么最后空着手回家去呢?
抓住“只好”一词,引导学生感受小猴子什么也没得到的原因。(结合学生实际生活,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
(7)整体回归
借助插图,复述课文(让孩子带着头饰体会着小猴子的动作、神态演一演也可以)
5.拓展阅读
《小猴子下山》儿歌
6.课堂小结。
7.课外作业或实践活动。
读编故事:《小猴子第二次下山》
一年级下册《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意图篇四
教学设计是提高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的效率和兴趣的技术过程。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接下来应届毕业生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了一年级下册《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通过本课文的教学让学生做到:
(1)学会8个生字、词。
(2)能熟练朗读课文、理解句子。
(3)懂得做事情要有恒心、有始有终、而不应这山望着那山高。
重点:能读、写,并在适当的语言环境中运用8个生字、词。
难点:能概括小猴子为什么一无所获。
:2课时
第1课时
通过本节课教学学生做到:
(1)能使学生会读、写生字、词。
(2)能朗读课文
1、学生的起点能力:在原有知识方面,学生已掌握了阅读该课文的一些基本的`字、词。在技能方面,学生已学过《小猫钓鱼》等一些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形成阅读这类文章的模糊概念。
2、教学任务分析:该节课都为陈述性知识的教学。
(一)知识的新授阶段
1、呈现新教学内容
(1)呈现课文题目“小猴子下山”
(2)老师讲述“小猴子下山”的故事,使学生对整篇文章有一个大致概念。
2、生字教学
(1)呈现文中的生字、词
(2)一个学生拼读生字,老师在旁纠正错误;指出注意翘舌音、前鼻音和后鼻音.老师范读,全体学生跟读。擦掉拼音后再认读。
(3)教写生字
学生先书空8个生字、词。请两位学生板书。老师纠正错误之处。
提供记忆策略:
结:由“糹”、“士”“口”组成,注意是“士”而不是“土”
往:“住”字再加“丿”
常:底下是“巾”字
跳:与脚有关,所以是“足”字旁。
(4)运用生字、词
非常:提问:非常是什么意思?(参考答案:十分、很、极)
用“非常”这个词造句。老师提示:老师奖给我一面红旗,我()高兴。
学生自己造句。
扛:请学生表演扛东西的姿势。然后造句。
(二)巩固与检测
1、根据课后习题第二题,比较区别形近字。
先请学生读这些字,然后给3分钟时间答题,请学生回答,并及时反馈。
2、根据课后习题三,区分不同动词的意义,并会在适当的语言情景下运用。
读“抱”“扔”“摘”“扛”;
学生表演这四个动作(有错误之处及时纠正)
学生做习题,校对。
作业
抄写生字,熟读课文,完成课后习题四。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做到:
(1)能流畅朗读课文。
(2)能回答小猴子为什么一无所获。
(3)能看图复述“小猴子下山”的故事。
(1)在原有知识方面,经过上一次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阅读该文的重要字、词。学生已经能通读全文。
(2)教学任务类型:关于处事态度的教学。
(一)复习与这堂课有关的原因知识
1、全体学生朗读字词。
2、请一位学生朗读整篇文章。
3、提问习题四。
(二)开始新授课教学
(听了某同学的朗读之后,大家想知道小猴子为什么只好空手回家去吗?今天我们就来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大家讨论一下。)
1、提问:大家看了第二自然段之后,发现小猴子摘了什么?(参考答案:玉米)
提问:那么第三自然段,它又摘了什么?(参考答案:桃子)
提问:它的玉米呢?(参考答案:扔了)
提问:第四自然段,小猴子又怎么做了?(参考答案:看到了西瓜,就摘了西瓜,扔了桃子)
提问:那么第五自然段呢?(参考答案:扔了西瓜去追小兔子了)
问:结果呢?(参考答案:没追到,所以什么也没有了)
问:小猴子这样做好不好?(参:不好)
问:为什么?大家讨论一下。请几位学生回答。
综合那么多的同学的意见,我们觉得做事情要有恒心,有始有终,不能三心二意;不应该像小猴子一样。
2、呈现“小猴子下山”的挂图,请几位用学看着挂图讲一讲小猴子下山的故事。
一年级下册《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意图篇五
苏教版小语国标本一年级下册《小松鼠找花生果》一课,是一篇科普童话,通过小松鼠找花生果的故事,揭示了花生地上开花、地下结果的特性,介绍了关于花生的科学基础知识。课文语言生动,富有情趣,能让学生在阅读故事中获取知识、乐在其中。我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规律,运用多种手段创设生动的情境,营造了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氛围。
在树林里的一棵大松树上,住着一位可爱的朋友,它是谁呢?瞧,它来了。(出示小松鼠的图贴在黑板上。)。
1、你认识它吗?大声和它打声招呼吧!
出示小松鼠贴于黑板。
2、谁还愿意和它说说话?
生:小松鼠,你在干什么呀?
师:我想去找花生果,你能帮助我吗?
课题出示;小松鼠找花生果。
1、那就让我们一起和小松鼠去找花生果吧,走,我们出发了。
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一路上,小草绿了,花儿开了,这些花朵里的词语,谁能读一读?
出示词语,各种形式读。
第一段。
过渡:小朋友读得真棒!看,我们来到了哪儿,你看到了什么?
1、出示图,指名说。
2、填空。
绿油油的。
黄灿灿的。
3、你们刚才说的词语真精彩,把词语放到句子里,你会读得更美。
出示第1段,自读、指名读、齐读。
第二段。
过渡:绿油油的叶子,黄灿灿的小花,真好看呀!可小松鼠不知道它们是什么?它呀去问蚯蚓。
1、出示第2段。
2、小松鼠问蚯蚓(指导读的语气)蚯蚓说。
3、小松鼠听到是花生,它怎么样呀?引读:小松鼠,它想。
4、你能读出高兴的语气吗?指名读、齐读。(体会当时小松鼠高兴的心情。)。
第三段。
1、自读第3段。
2、回答:小松鼠做了什么?
边回答边划:每天都。
3、每天是什么意思呀!(体会焦急的心情。)。
4、他看到花生了吗?(没有)。
5、可是,引读——(师把图上的花摘下来)。
第四段。
过渡:等了这么久,都没看见一个花生果,这时候小松鼠会怎么样?(很难过,奇怪)。
1、出示第4段。(自读,同桌读,可以加上合适的动作。)。
2、你能来当当小松鼠,可以加上合适的动作,边读边表演。
(评讲时,突出“自言自语”,并理解。)。
第五段。
过渡:是呀,花生果到底被谁摘走了呀?(生:谁也没有摘。)那花生果到哪儿去了呢?(生:花生果全在泥土里呢!)。
1、你能上来找找花生果吗?(学生上台把图上的泥土拿掉。)。
2、哇,原来花生果真在在泥土里。(学生情不自禁地说了出来。)。
1、小松鼠在我们小朋友的帮助下,找到了(花生果)。
师指题目。
2、我们告别了松鼠,我想问问小朋友,还有哪些植物吃的部分也是长在泥土里的?(自由说。)。
1、小朋友们说得太棒了,你们看森林里的花朵开得可艳啦,你想让它开得更艳吗?读出花朵中的生字,并且给它组个词,它们就会开得更漂亮。相机读、贴。
2、配乐描红。要注意到每一个学生握笔书写的姿势,做到头正、肩平、臂开、足安。
一年级下册《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意图篇六
这也是一篇动物故事,通过小猴子下山掰玉米、摘桃子、摘西瓜、追兔子的经历和结果,说明一个道理:目标不明确,做事不专心,是不会有收获的。课文语言通俗浅显,故事情节单纯明白。易于被少儿读懂。但应假设对立的情况, 使 学生明白:只有巩固成果,才能不虚此行的道理。
本课计划两课时
1、熟记和认识本课词语,注意动词的运用,积累语言;
2、朗读理解,从故事中体会道理
3、假设相反情况,拓展课文寓意
重点:熟识词语,朗读课文
难点:拓展认识,巩固理解
动物故事贴近儿童心理,内容又贴近生活实际,启发假设,对比课文,可益智怡情。
在朗读中感知内容,在假设中对照课文,交流成果,同步提高
录像碟片、ppt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整体感知,初读课文
2、熟记词语,学会运用
重点 :熟记词语,学会愚弄
难点 :学习运用
一年级下册《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意图篇七
《小猴子下山》是统编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四课。课文讲的是一只小猴子下山来,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去摘桃子,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去摘西瓜,看见兔子就扔了西瓜去追兔子,最后,兔子跑进树林里不见了,小猴子一无所获的故事。除了故事本身具有教育意义以外,教材还注意到了本文的构段,并把“提手旁”的字集中在一起当作这篇课文的生字来进行学习,让识字规律可循。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认识“猴、结、掰、扛、满、扔、摘7个生字,正确美观地书写“非、常”2个汉字。
3、了解故事内容。
4、理解并运用本课中描写小猴子动作的词语,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准确性。
识字写字,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理解文中描写小猴子动作的词语,加强学生对动词的准确使用。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生字卡片、贴画。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本课7个生字,正确书写“非、常”。
3、大致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1、师出示一则谜语:“一物像人又像狗,爬竿上树是能手,擅长模仿人动作,家里没有山中有”。生自主阅读并猜出谜底是猴子。(师出示猴子的图片和“猴子”词语卡片,指名学生认读。)。
2、和小猴子打招呼!(学生打招呼)。
(指名读“小猴子”,读的机灵可爱)“子”要读成轻声,谁能读好轻声?
4、学习“猴”字,(出示卡片“猴”)谁有好办法能记住这个字呢?
预设1:“反犬旁”+“侯”(小结:“反犬旁”的字一般都和动物有关)。识字方法:加一加。
预设2:形声字。
5、师激趣:这只小猴子呀,它天天待在山上,都待得不耐烦了。这一天,它准备下山去玩,会有什么有趣的故事发生呢?这个故事就藏在书本里,赶快打开书本找到它。(师板书课题,指名学生朗读课题。)。
1、(1)生自主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想一想,小猴子下山都来到了哪些地方,请用“_____”划出。
2、读后交流:
(1)玉米地。
(2)桃树下。
(3)瓜地里。
(4)往回走回家的路上。
3、摆放路线图。
故事还藏在这些图画中,谁能把小猴子来到哪些地方按照顺序排一排。(听录音读)。
4、师生看路线图一起梳理故事内容:小猴子下山,先来到一块玉米地,然后再走到一棵桃树下,接着来到一片瓜地里,最后往回走时,看见了一只兔子。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要求:(1)同桌共读第一自然段。
(2)用“波浪线”画出,小猴子看见了什么?是怎么样的?
2、指名学生交流,明确小猴子来到了玉米地里,看到了又大又多的玉米。
3、师出示玉米地和玉米棒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又大又多”的意思。交流()又()又()。师小结:前后是可以共同存在的特点。(翻开作业本p63,第三题)。
4、正音“结”,懂意义,记生字。
5、(1)用“小三角”把小猴子的心情标出来。
(2)用“o”把小猴子的动作圈出来。
6、引导学生抓住“非常高兴”来体会小猴子的心情,拓展想象当小猴子看到这一片玉米地时会想些什么,在此过程中,师对于学生个性化阅读体验要给予充分的尊重和鼓励。
7、交流“掰”和“扛”,出示图片,并结合动作示范来理解“掰”和“扛”的意思。师小结识字方法,掰=手+分+手(加一加);扛,红,江(换一换)。
8、我会说。用“小猴子走到……看见……做了……”的句式对第一自然段再次认知。
9、朗读。
(二)学习第2自然段。
1、(1)在第2自然段中,用“小猴子走到……看见……做了……”的句式找一找。
(2)同桌互相说一说。
2、指名学生交流,师适当小结:小猴子来到了一颗桃树下,看到了又大又红的桃子,便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3、师出示“满树又大又红桃子”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又大又红”的意思,引导学生想象当小猴子看到桃子时会想些什么。
4、师出示“满”,满桌,满树,满星,理解“满”。(组词)。
5、出示图片、结合动作演示理解“扔”和“摘”的动作。师小结识字方法,“扔”和“奶”偏旁不同(换一换);“摘”,摘苹果,摘桃子,摘花(组词)。
6、再次指名学生朗读第2自然段。
7、比较“掰”,“扛”,“摘”,“扔”,都是和手有关的。动作。(翻开作业本p63,第四题)。
1、学生观察,指导书写。
“非”:独体字,两根旗杆六面旗,中间拉开小距离。第二竖比第一竖长,注意同样的笔画在同一个字里也有变化,在写横时,注意间距均等。
“常”:加上两根魔术棒,一看就很清楚,“小字头”和“巾字底”宽度一样。“秃宝盖”要舒展,口字形体小又扁。
2、书空,范写,练写。
小朋友们,那今天我们学习了小猴子来到玉米地和桃树下的场景,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小猴子下山的故事。
一年级下册《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意图篇八
(上课铃响了,老师走进教室,师生互相问好后,学生坐下)
师:同学们,这一单元的生字,上一节课我们已经集中学完了。
现在,我们复习几个生字(老师先拿出《小猴子下山》一课中的生字卡片进行演示,让学生集中读、个别读、再对比较难的字进行分析。)
同学们,谁会分析“掰”字的字形结构?
生:(一个学生发言说)“掰”字是左中右结构,两手中间一分开,就是“掰”字。(这个学生还用两只小手做了一个“掰”的动作。)
〔分析准确,比画得当,动作示义,一目了然。〕
师:好!(老师接着问)蹦蹦跳跳的“蹦”字的字形结构谁会分析?
生:(一个男孩举手,大声说)“蹦”字是左右结构,山下有个小朋友,正在踢足球,就是“蹦”字。(老师表扬同学们把生字记得牢固)
师:现在,老师给同学们讲一个《小猴子下山》的故事,好不好?
生:(学生齐声回答)好!
(教师板书课题)
(老师一边讲小猴子下山的故事,一边演示幻灯片,彩色的小猴子动来动去,同学们仔细地看着画片、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故事。)
(学生打开课本,先小声预读课文,然后集体大声朗读了一遍课文。)
师:同学们读得很好。现在我们一起来分析这篇课文。
大家看,这只小猴子从山上下来后,先到哪里?
生:(学生齐声回答)走到一块玉米地里。
(老师把彩色玉米图片挂在黑板的第一条线绳上)
师:玉米结得怎么样?
生:(齐答)玉米结得又大又多。
(老师指导学生看课文中第一幅图画,再把词语卡片“又大又多”也挂在第一条线绳上。)
师:小猴子看见又大又多的玉米,它是怎样想的?又是怎么做的?
生:小猴子心里非常高兴,就掰了一个玉米,扛着往前走。
(老师把“非常高兴”的词语卡片竖挂在黑板上的线绳上,把“就”字的卡片挂在“非常高兴”的右面的中间线绳上。接着在第一条线绳的右端挂上“掰”、“扛”的卡片。)
师:小猴子走到玉米地里后,又到了什么地方?你们按小黑板上提出的几个问题,边看图、边思考,自学下面几段课文。(老师同时挂上小黑板后,请一名学生念一遍问题。)
生:(念题)小猴子到了什么地方?看见了什么?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学生念完后,同学们小声读起课文,同桌互相讨论,气氛比较热烈。)
师:谁先回答?
生:小猴子扛着玉米走到一棵桃树下,看到又大又红的桃子,心里非常高兴。小猴子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生:小猴子捧着几个桃子,又走到一片瓜地里。看到又大又圆的西瓜,心里非常高兴,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
生:小猴子抱着西瓜往回走。看见一只蹦蹦跳跳的小兔子,非常高兴,就扔了西瓜去追兔子。
师:结果,小猴子得到什么?
生:小猴子没有追上兔子,结果一样东西也没有得到,所以只好空着手回去了。
黑板的板书如下:
师:同学们,我们学完了课文,知道了小猴子下山后,做了四件事。
(老师让学生看着黑板上的图片、字卡,复述课文。几个同学都很流利地复述课文。这时,老师便趁热打铁,及时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师:同学们,这只小猴子下山后看见了许多可爱的东西。它扔了这个抓那个,结果什么也没得到,一件事也没做好。
现在大家想一想,你们平时做事情时,有没有像小猴子一样的做法呢?
(小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小声嘀咕,互相议论,小手都举起来了。)
生:我预习生字时,拿字典查字,有时第一个字没查出,就去查第二个字,第二个字没记住,又急着学第三个字,结果没有预习好。
生:我打扫卫生也和小猴子一样,地没扫完,就去抢着擦桌子,桌子没擦完,又去扫院子,结果人家把教室打扫干净了,自己一件事也没做好。
师:同学们联系小猴子的做法,检查自己,这很好。今后我们小朋友做事可不能像小猴子那样,扔了这个去抓那个,结果什么也没做好。我们不论作什么事情,都要有始有终,认认真真地去做,做完一件再做另一件,这样才能有收获。
师:同学们,我们再看看黑板上这些图画,画的是什么?(老师用教杆反映着四张图画)
生:画的是玉米、桃子、西瓜、兔子。
师:这些词属于什么词呢?(教师以前曾初步讲过识别几种常用实词的方法。)
生:是名词。
师:对这些表示事物名称的词叫名词。
生:是形容词。
师:对!这些说明事物、描写事物样子、好坏的词叫形容词。谁能用这些词造句呢?(学生争着发言)
生:冬于,王奶奶买的萝卜又大又多。
生:农民伯伯种的玉米又大又多。
一年级下册《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意图篇九
一、激发兴趣,陶冶情操阶段。(准备部分)。
师:放歌曲。这是哪部动画片里的歌?
生(齐):动画片《西游记》。
师:在这动画片里你最喜欢的是谁?能不能模仿一下。
生:孙悟空。学生纷纷模仿。
师:同学们,那你们觉得孙悟空本领大吗?有哪些本领?
生:大,它有一根金箍棒,能72变……(纷纷举手回答)。
师:孙悟空住在哪里你们知道吗?
生:花果山。
师:戴上头饰,闭上眼睛,我们转一圈飞到花果山上去和孙悟。
空一起上体育课。(众笑)。
生(齐):好的。
(上述片断采用情境式教学模式导入 课的开始,重在唤醒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由被动地学转为主动地学。)。
师:一路上我们可能会遇到困难。希望小猴子们互相帮助、团。
结友爱、遵守纪律好吗?
生(齐):好!
师:遇到困难,小猴子们就学着我这个大猴子的样子做,好吗?
生(齐):好!
师:我们开始出发吧!
师:我们随着音乐,开开心心去见孙悟空。
师:前面一块乌云飘过来啦,要下雨了,我们怎么办?
生:讨论后得出,穿上雨衣,抱住头前进。(模仿)。
师:打雷我们害怕怎么办?
生:讨论后得出,几个小猴子在一起蹲下,捂住耳朵。
师:雷雨过后我们继续高高兴兴前进。
师:不好,前面又刮起了大风怎么办?
生:讨论后得出,我们几个小猴子手挽手前进。(学生纷纷手。
挽手前进)。
师:风雨过后,我们来到了花果山上,见到了孙悟空(教师马。
上戴上头饰,扮成孙悟空)。
(上述片断的准备活动也利用情境教学进行练习,准备活动时充分体现了师生间民主、和谐、相互模仿、平等讨论、气氛极浓,但又起到活动学生的身体,为下面的练习做好准备活动。)。
二、培养兴趣,发展能力阶段。(基本部分)。
1、小猴子的水果。
师:欢迎你们来到花果山,我们花果山有很多水果,今天我就。
带你们去摘水果好吗?
生(齐):好的。
师:我们先去摘北山上的桃子、西瓜、苹果好吗?
生(齐):好。
师:到北山上要跃过一块光滑的石块,很滑,走上去要摔倒的。
(示范)。我们的小猴子们都很聪明,肯定会想出好办法。
的。
生:爬过去、滚过去、滑过去、游过去……纷纷举手。齐鼓掌。
师:很聪明,接下来就用你认为既快又安全的动作去摘水果。
生:学生练习、互相加油、鼓励。
师:教师指导、服务、鼓励。
师:小猴子们你们都摘到了自己最喜欢的水果,接下来我们先。
去把它藏好。好吗?
生(齐):好。
师:按所持水果归类重新分组。
生:大家藏水果。
师:小猴子们接下来我们去南山摘水果。但要经过一条小溪,
所以要小心注意安全。(教师示范)。
生:学生摘水果。
师:指导、鼓励。
(上述教学片断是一个搬运练习内容,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整个教学过程 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愉快活泼的参加练习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
2、小猴子吃水果。
师:刚刚我们从两座山上摘到了许多自己喜欢吃的水果,接下。
来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好吗?
生(齐):好。
师:吃水果前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生:洗手、洗水果。
师:那么我们就洗洗手、洗一下水果再吃(模仿)。
生:学生模仿洗和吃。
师:请几只小猴子来表演一下。
生:小猴子纷纷举手表演。
师:你们吃得很香、很甜,还有的水果你最想给谁吃?
生:小猴子纷纷举手(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孙悟空、老。
师、其它小动物、世界上喜欢吃水果的小动物等)。(鼓掌、
表扬)。
师:你们真棒,你们是有孝心、爱心的小猴子。
(上述教学片断主要是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抽象性思维重再培养学生互相模仿互相学习,使学生从小懂得关心他人孝敬长辈的好美德。)。
3、小猴子讲卫生。
师:那么,我们吃剩下的水果皮应该怎么办?
生:放进垃圾筒,不能随便乱扔。
师:假如有其它小猴子丢开来怎么办?
生:讨论后得出,阻止他,帮他捡起来,并对他说要讲卫生。
师:你们真乖,你们是一群讲卫生的小猴子,大王喜欢你们。
生:扔到垃圾筒,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
师:表扬、鼓励。
三、恢复身心阶段。(结束部分)。
师:太阳快落山了,也差不多回花果山了,好吗?
生:好。
师:让我们满载而归,高高兴兴随音乐回花果山,把我们摘的。
水果带回去给你们最想给的人吃,好吗?
生(齐):好。
师:回去前,让我们找个好朋友结伴回去。
生(齐):好。
师:《小猴子找朋友》,放松、开心。
(课的结束部分安排了一个放松舞蹈《小猴子找朋友》一则调整学生心率帮助学生恢复身心。二则让学生边歌边舞的欢乐气氛中,增进学生之间相互理解、友爱互助、关心、团结的人际关系。)。
点评:这是一堂生动活泼的体育课。
第一,教师突破了以教材为中心,根据学生年龄小、心理、生理的局限性,特别是学生对《西游记》动画片的喜爱,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的效率。
第二,教师突破了以教师为中心,把课堂教学的时间与空间让给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让学生主动参与摘水果、主动参与吃水果、主动参与讲卫生,逐步提高学习兴趣,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气氛。
第三,教师突破了以课堂为中心,拓宽了教学的空间,教师课前作了大量准备,精心设计准备了场地、器材。课中充分利用器材调动队伍,使学生易懂、时间节约,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学生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身体。
第四,教师突破了以往的教学模式,采用情境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情境中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真正尝到体育带给学生的快乐。因此,这堂课收到了极好的效果。
一年级下册《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意图篇十
《小猴子下山》是统编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四课。课文讲的是一只小猴子下山来,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去摘桃子,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去摘西瓜,看见兔子就扔了西瓜去追兔子,最后,兔子跑进树林里不见了,小猴子一无所获的故事。除了故事本身具有教育意义以外,教材还注意到了本文的构段,并把“提手旁”的字集中在一起当作这篇课文的生字来进行学习,让识字规律可循。
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认识“猴、结、掰、扛、满、扔、摘7个生字,正确美观地书写“非、常”2个汉字。
3、 了解故事内容。
4、 理解并运用本课中描写小猴子动作的词语,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准确性。
识字写字,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理解文中描写小猴子动作的词语,加强学生对动词的准确使用。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生字卡片、贴画。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认识本课7个生字,正确书写“非、常”。
3、 大致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过程
一、 出示谜语,激趣导入
1、 师出示一则谜语:“一物像人又像狗,爬竿上树是能手,擅长模仿人动作,家里没有山中有”。生自主阅读并猜出谜底是猴子。(师出示猴子的图片和“猴子”词语卡片,指名学生认读。)
2、 和小猴子打招呼!(学生打招呼)
(指名读“小猴子”,读的机灵可爱)“子”要读成轻声,谁能读好轻声?
4、 学习“猴”字,(出示卡片“猴”)谁有好办法能记住这个字呢?
预设1:“反犬旁”+“侯”(小结:“反犬旁”的字一般都和动物有关)。识字方法:加一加。
预设2:形声字。
5、 师激趣:这只小猴子呀,它天天待在山上,都待得不耐烦了。这一天,它准备下山去玩,会有什么有趣的故事发生呢?这个故事就藏在书本里,赶快打开书本找到它。(师板书课题,指名学生朗读课题。)
二、 初读故事,借助故事图了解故事内容。
1、 (1)生自主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想一想,小猴子下山都来到了哪些地方,请用“_____”划出。
2、 读后交流:
(1) 玉米地
(2) 桃树下
(3) 瓜地里
(4) 往回走回家的路上
3、 摆放路线图。
故事还藏在这些图画中,谁能把小猴子来到哪些地方按照顺序排一排。(听录音读)
4、 师生看路线图一起梳理故事内容:小猴子下山,先来到一块玉米地,然后再走到一棵桃树下,接着来到一片瓜地里,最后往回走时,看见了一只兔子。
三、 精读,学习1、2自然段。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 要求:(1)同桌共读第一自然段。
(2)用“波浪线”画出,小猴子看见了什么?是怎么样的?
2、指名学生交流,明确小猴子来到了玉米地里,看到了又大又多的玉米。
3、师出示玉米地和玉米棒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又大又多”的意思。交流( )又( )又( )。师小结:前后是可以共同存在的特点。(翻开作业本p63,第三题)
4、正音“结”,懂意义,记生字。
5、(1)用“ 小三角 ”把小猴子的心情标出来。
(2)用“o”把小猴子的动作圈出来。
6、引导学生抓住“非常高兴”来体会小猴子的心情,拓展想象当小猴子看到这一片玉米地时会想些什么,在此过程中,师对于学生个性化阅读体验要给予充分的尊重和鼓励。。
7、交流“掰”和“扛”,出示图片,并结合动作示范来理解“掰”和“扛”的意思。师小结识字方法,掰=手+分+手(加一加);扛,红,江(换一换)
8、我会说。用“小猴子走到……看见……做了……”的句式对第一自然段再次认知。
9、朗读。
(二)学习第2自然段。
1、(1)在第2自然段中, 用“小猴子走到......看见...... 做了......”的句式找一找。
(2)同桌互相说一说。
2、指名学生交流,师适当小结:小猴子来到了一颗桃树下,看到了又大又红的桃子,便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3、师出示“满树又大又红桃子”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又大又红”的意思,引导学生想象当小猴子看到桃子时会想些什么。
4、师出示“满”,满桌,满树,满星,理解“满”。(组词)
5、出示图片、结合动作演示理解“扔”和“摘”的动作。师小结识字方法,“扔”和“奶”偏旁不同(换一换);“摘”,摘苹果,摘桃子,摘花(组词)
6、再次指名学生朗读第2自然段。
7、比较“掰”,“扛”,“摘”,“扔”,都是和手有关的。动作。(翻开作业本p63,第四题)
四、指导书写“非”“常”
1、学生观察,指导书写。
“非”:独体字,两根旗杆六面旗,中间拉开小距离。第二竖比第一竖长,注意同样的笔画在同一个字里也有变化,在写横时,注意间距均等。
“常”:加上两根魔术棒,一看就很清楚,“小字头”和“巾字底”宽度一样。“秃宝盖”要舒展,口字形体小又扁。
2、书空,范写,练写。
五、课堂小结
小朋友们,那今天我们学习了小猴子来到玉米地和桃树下的场景,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小猴子下山的故事。
七、板书设计
一年级下册《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意图篇十一
(上课铃响了,老师走进教室,师生互相问好后,学生坐下)
师:同学们,这一单元的生字,上一节课我们已经集中学完了。
现在,我们复习几个生字(老师先拿出《小猴子下山》一课中的生字卡片进行演示,让学生集中读、个别读、再对比较难的字进行分析。)
同学们,谁会分析“掰”字的字形结构?
生:(一个学生发言说)“掰”字是左中右结构,两手中间一分开,就是“掰”字。(这个学生还用两只小手做了一个“掰”的动作。)
〔分析准确,比画得当,动作示义,一目了然。〕
师:好!(老师接着问)蹦蹦跳跳的“蹦”字的字形结构谁会分析?
生:(一个男孩举手,大声说)“蹦”字是左右结构,山下有个小朋友,正在踢足球,就是“蹦”字。(老师表扬同学们把生字记得牢固)
师:现在,老师给同学们讲一个《小猴子下山》的故事,好不好?
生:(学生齐声回答)好!
(教师板书课题)
(老师一边讲小猴子下山的故事,一边演示幻灯片,彩色的小猴子动来动去,同学们仔细地看着画片、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故事。)
(学生打开课本,先小声预读课文,然后集体大声朗读了一遍课文。)
师:同学们读得很好。现在我们一起来分析这篇课文。
大家看,这只小猴子从山上下来后,先到哪里?
生:(学生齐声回答)走到一块玉米地里。
(老师把彩色玉米图片挂在黑板的第一条线绳上)
师:玉米结得怎么样?
生:(齐答)玉米结得又大又多。
(老师指导学生看课文中第一幅图画,再把词语卡片“又大又多”也挂在第一条线绳上。)
师:小猴子看见又大又多的玉米,它是怎样想的?又是怎么做的?
生:小猴子心里非常高兴,就掰了一个玉米,扛着往前走。
(老师把“非常高兴”的词语卡片竖挂在黑板上的线绳上,把“就”字的卡片挂在“非常高兴”的右面的中间线绳上。接着在第一条线绳的右端挂上“掰”、“扛”的卡片。)
师:小猴子走到玉米地里后,又到了什么地方?你们按小黑板上提出的几个问题,边看图、边思考,自学下面几段课文。(老师同时挂上小黑板后,请一名学生念一遍问题。)
生:(念题)小猴子到了什么地方?看见了什么?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学生念完后,同学们小声读起课文,同桌互相讨论,气氛比较热烈。)
师:谁先回答?
生:小猴子扛着玉米走到一棵桃树下,看到又大又红的桃子,心里非常高兴。小猴子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生:小猴子捧着几个桃子,又走到一片瓜地里。看到又大又圆的西瓜,心里非常高兴,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
生:小猴子抱着西瓜往回走。看见一只蹦蹦跳跳的小兔子,非常高兴,就扔了西瓜去追兔子。
师:结果,小猴子得到什么?
生:小猴子没有追上兔子,结果一样东西也没有得到,所以只好空着手回去了。
黑板的板书如下:
师:同学们,我们学完了课文,知道了小猴子下山后,做了四件事。
(老师让学生看着黑板上的图片、字卡,复述课文。几个同学都很流利地复述课文。这时,老师便趁热打铁,及时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师:同学们,这只小猴子下山后看见了许多可爱的东西。它扔了这个抓那个,结果什么也没得到,一件事也没做好。
现在大家想一想,你们平时做事情时,有没有像小猴子一样的做法呢?
(小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小声嘀咕,互相议论,小手都举起来了。)
生:我预习生字时,拿字典查字,有时第一个字没查出,就去查第二个字,第二个字没记住,又急着学第三个字,结果没有预习好。
生:我打扫卫生也和小猴子一样,地没扫完,就去抢着擦桌子,桌子没擦完,又去扫院子,结果人家把教室打扫干净了,自己一件事也没做好。
师:同学们联系小猴子的做法,检查自己,这很好。今后我们小朋友做事可不能像小猴子那样,扔了这个去抓那个,结果什么也没做好。我们不论作什么事情,都要有始有终,认认真真地去做,做完一件再做另一件,这样才能有收获。
师:同学们,我们再看看黑板上这些图画,画的是什么?
5、一年级教案:《小猴子下山》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这只小猴子下山后看见了许多可爱的东西。它扔了这个抓那个,结果什么也没得到,一件事也没做好。
现在大家想一想,你们平时做事情时,有没有像小猴子一样的做法呢?
(小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小声嘀咕,互相议论,小手都举起来了。)
生:我预习生字时,拿字典查字,有时第一个字没查出,就去查第二个字,第二个字没记住,又急着学第三个字,结果没有预习好。
生:我打扫卫生也和小猴子一样,地没扫完,就去抢着擦桌子,桌子没擦完,又去扫院子,结果人家把教室打扫干净了,自己一件事也没做好。
师:同学们联系小猴子的做法,检查自己,这很好。今后我们小朋友做事可不能像小猴子那样,扔了这个去抓那个,结果什么也没做好。我们不论作什么事情,都要有始有终,认认真真地去做,做完一件再做另一件,这样才能有收获。
一年级下册《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意图篇十二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快速了解小猴子下山的路线。以此为线索学习并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并会迁移运用。能够正确区别“摘、扛、捧、抱、追”等动词。
2.能正确朗读故事,并能结合插图、板书等讲述故事.
3.由故事得到一定的启示:在成长过程中,我们总会像小猴子那样犯些错做些傻事,而事后难过后悔是无用的,重要的是能以今天的教训为基础,用积极的心态展望明天。
课前准备:
课件、卡片。
教学预设:
一、预习回馈,引入新课。
1.板书课题,提醒注意“猴”的书写。
2.游戏中复习回顾。出现大量故事中曾出现或没有出现过的事物图片,让学生判断哪些图片中的事物是故事中有的?旨在复习故事中的要点。
游戏过程中,将故事中出现过的“玉米、西瓜、桃子、兔子、猴子”等图片贴到黑板上。
3.指导读好这些名词。强调“桃子、兔子、猴子”等带“子”的轻声。
二、整体读文,明确路线。
1.接读全文。
师:小猴子下山来(板画:山),它先后走过了哪些地方?(板画:路线)咱们请几位小朋友来接读这个故事吧?(接读课文,正音)。
2.排列图片。
师:听完故事,你能把这些图片按小猴子下山的先后顺序放进这幅路线图里吗?
3.练说量词。
排图片后,辅助贴图练说:小猴子下山,先来到了一玉米地,再走到一()桃树下,接着走过一()西瓜地,最后看见了一()小兔子。
三、以小猴子所见为线索,积累并学会运用“又()又()”的词语。
1.找出课文中“又()又()”的词语。
贴:又大又红,又大又圆,蹦蹦跳跳。
2.练读词语。我们来读读这些词语,要让大家感觉到是好东西哦!
3.拓展运用。
如:又香又甜又鲜又嫩又松又脆又甜又脆又甜又糯(提示要点:完全不可能同时存在的两个特点是不能用“又…又…”来连接的)。
那这蹦蹦跳跳的小兔子你也能用这样的“又()又()”方式来说一说它吗?
四、以“小猴子所做”为线索,积累并学会精确地使用动词。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认读并理解:掰、扛。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师:哇,这一路上有那么多好吃的、好玩的,还等什么呢!我们赶快一起出发吧!看,玉米地到了!(课件出示)咦,画上怎么没画小猴子呢!是这样的,课文中写小猴子来到玉米这部分没有配插图,我想请小朋友帮我想想,这幅图上该画一只怎样的猴子呢?别急哦!还是先读读这部分故事是怎么写的吧!
2.你会画一只怎么的猴子?(提示:表情、动作)随机学习:掰、扛。(指导书写:掰)。
3.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二至四自然段,理解并积累“摘、捧、抱、扔、追。
1.自由读,找一找小猴子的.动作,并圈一圈。
小猴子继续走啊走,来到桃树下,走过西瓜、还看见了一只小兔子,在这些地方小猴子又是怎么做的呢?我们去读读写这三部分的课文吧!拿起笔,边读边圈一圈像这样写小猴子动作的词语。
2.回馈。教师故意打乱顺序贴动词。
3.学生评价,并谈理解。
讨论要点:
(1)区别:捧、抱,
(2)理解“摘”可以跟桃子、西瓜搭配,但不能跟玉米搭配。
(3)扔:应该扔了三样东西。老师把这些动作都贴到了。(正是所有的东西都被扔了,兔子又没追上,小猴子才会两手空空回家去。趁机将另一只垂头丧气的猴子贴图贴上去)。
五、体会小猴子当前所感,并能积极展望未来。
1.复述故事。
2.所有的好东西都被扔了,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了。看着小猴子两手空空、垂头丧气的样子,我想他心里一定装满了后悔和难过。其实啊,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总会犯些错,做些傻事。经历过一次次的教训,我们才会变得聪明能干起来啊!
3.课件中出示配乐动画:今天,太阳下山了,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了!可太阳下山还会升起,瞧,新的一天又来了!今天的小猴子下山,又会发生怎么的故事呢?我们接着往下编一编吧!(课件定格在:小猴子第二次下山)。
4.回家编一本题为《小猴子第二次下山》的图画书。
一年级下册《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意图篇十三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认生字词,在教学中通过做动作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本课的动词,并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运用又()又()形式的词语并进行拓展。
2、通过个别生读、男女赛读、齐读的方式让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专一,有始有终。
教学重点:
1、复习巩固认生字词,在教学中通过做动作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本课的动词,并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运用又()又()形式的词语并进行拓展。
2、通过个别生读、男女赛读、齐读的方式让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专一,有始有终。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动物图片、生字词卡片。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合作探究法、情景表演法。
教学过程:
1、课前游戏互动:
2、导入:
看,(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猴子图片)有一只小动物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它也想和小朋友们一起学习呢,大家欢迎吗?(生:欢迎)今天我们就和小猴子一起来学习《小猴子下山》。
板书课题:《小猴子下山》。(注意:“猴”左右结构“犭”旁)。
齐读课题。
3、复习字词:
(1)这只勤学的小猴子还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词语宝宝呢,大家一起来看看还认识吗?
(2)自读课文,说一说:小猴子下山都经过了哪些地方?
贴图片:“玉米地”、“桃树下”“瓜地里”、“树林里”
(3)哇……你看,这只可爱的小猴子经过了这么多的地方啊!谁能用小猴子先来到哪里,再来到哪里,接着来到哪里,最后来到哪里说一说。
4、学习课文。
(1)过渡语:小猴子一路来到了这么多地方,那它都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呢?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小猴子下山》。
(2)学习第一自然段。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生评价。评价后再齐读。
其他生思考问题:
小猴子来到了哪里?(用“———”划出来)。
看到了什么?(用“﹏﹏﹏”划出来)。
心情怎么样?
又是怎么做的呢?(用圆圈圈出表示动作的词)。
指生回答:
理解“又大又多”不仅仅玉米的个头大,而且这样大的玉米到处都是,非常多。
谈话:如果你就是小猴子看到地里又大又多的玉米是什么样的心情?(高兴)理解“非常高兴”(特别高兴),你能不能带着这种特别高兴的心情读一读。
让学生说说小猴子为什么有“掰”“扛”这样的动作,(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这两个动词)进一步理解玉米大的意思。指导学生读好第一段。
(3)学习第二、三、四自然段。
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生根据以下四个问题合作学习二、三、四段。
小猴子来到了哪里?(用“———”划出来)。
看到了什么?(用“﹏﹏﹏”划出来)。
心情怎么样?
又是怎么做的呢?(用圆圈圈出表示动作的词)。
(4)引导生各种形式朗读:
引导学生感受小猴子看见了桃子就喜欢桃子,扔了玉米;看见西瓜,扔了桃子;看见小兔子,就扔了西瓜。结合图画,体会当时小猴子的心情。(读出小猴子的心情)。
(5)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
(6)小猴子为什么最后空着手回家去呢?
抓住“只好”一词,引导学生感受小猴子什么也没得到的原因。(结合学生实际生活,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
(7)整体回归。
借助插图,复述课文(让孩子带着头饰体会着小猴子的动作、神态演一演也可以)。
5、拓展阅读。
6、课堂小结。
7、课外作业或实践活动。
读编故事:《小猴子第二次下山》。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一年级下册《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意图篇十四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认生字词,在教学中通过做动作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本课的动词,并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运用又()又()形式的词语并进行拓展。
2、通过个别生读、男女赛读、齐读的方式让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专一,有始有终。
【教学重点】。
1、复习巩固认生字词,在教学中通过做动作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本课的动词,并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运用又()又()形式的词语并进行拓展。
2、通过个别生读、男女赛读、齐读的方式让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专一,有始有终。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动物图片、生字词卡片。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合作探究法、情景表演法。
【教学过程】。
1、课前游戏互动:
2、导入:
看,(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猴子图片)有一只小动物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它也想和小朋友们一起学习呢,大家欢迎吗?(生:欢迎)今天我们就和小猴子一起来学习《小猴子下山》。
板书课题:《小猴子下山》。(注意:“猴”左右结构“犭”旁)。
齐读课题。
3、复习字词:
(1)这只勤学的小猴子还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词语宝宝呢,大家一起来看看还认识吗?
(2)自读课文,说一说:小猴子下山都经过了哪些地方?
贴图片:“玉米地”、“桃树下”“瓜地里”、“树林里”
(3)哇……你看,这只可爱的小猴子经过了这么多的地方啊!谁能用小猴子先来到哪里,再来到哪里,接着来到哪里,最后来到哪里说一说。
4、学习课文。
(1)过渡语:小猴子一路来到了这么多地方,那它都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呢?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小猴子下山》。
(2)学习第一自然段。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生评价。评价后再齐读。
其他生思考问题:
小猴子来到了哪里?(用“———”划出来)。
看到了什么?(用“﹏﹏﹏”划出来)。
心情怎么样?
又是怎么做的呢?(用圆圈圈出表示动作的词)。
指生回答:
理解“又大又多”不仅仅玉米的个头大,而且这样大的玉米到处都是,非常多。
谈话:如果你就是小猴子看到地里又大又多的玉米是什么样的心情?(高兴)理解“非常高兴”(特别高兴),你能不能带着这种特别高兴的心情读一读。
让学生说说小猴子为什么有“掰”“扛”这样的动作,(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这两个动词)进一步理解玉米大的意思。指导学生读好第一段。
(3)学习第二、三、四自然段。
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生根据以下四个问题合作学习二、三、四段。
小猴子来到了哪里?(用“———”划出来)。
看到了什么?(用“﹏﹏﹏”划出来)。
心情怎么样?
又是怎么做的呢?(用圆圈圈出表示动作的词)。
(4)引导生各种形式朗读:
引导学生感受小猴子看见了桃子就喜欢桃子,扔了玉米;看见西瓜,扔了桃子;看见小兔子,就扔了西瓜。结合图画,体会当时小猴子的心情。(读出小猴子的心情)。
(5)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
(6)小猴子为什么最后空着手回家去呢?
抓住“只好”一词,引导学生感受小猴子什么也没得到的原因。(结合学生实际生活,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
(7)整体回归。
借助插图,复述课文(让孩子带着头饰体会着小猴子的动作、神态演一演也可以)。
5、拓展阅读。
6、课堂小结。
7、课外作业或实践活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23年助残日工作总结优质(模板18篇)
- 2023年施工员模拟考试试题及答案 施工员专业知识与实务优质
- 团支书工作计划600字实用(通用8篇)
- 最新社会调查报告格式(实用10篇)
- 2023年高中自我介绍300字女(汇总16篇)
- 2023年高中同学聚会策划书(大全16篇)
- 婚礼全程策划书 婚礼策划方案书(3篇)
- 踩踏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大全16篇)
- 最新元宵节喜庆灯谜(汇总13篇)
- 施工员面试自我介绍(模板12篇)
- 学生会秘书处的职责和工作总结(专业17篇)
- 教育工作者分享故事的感悟(热门18篇)
- 学生在大学学生会秘书处的工作总结大全(15篇)
- 行政助理的自我介绍(专业19篇)
- 职业顾问的职业发展心得(精选19篇)
- 法治兴则民族兴的实用心得体会(通用15篇)
- 教师在社区团委的工作总结(模板19篇)
- 教育工作者的社区团委工作总结(优质22篇)
- 体育教练军训心得体会(优秀19篇)
- 学生军训心得体会范文(21篇)
- 青年军训第二天心得(实用18篇)
- 警察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秀18篇)
- 家属慰问春节虎年的慰问信(实用20篇)
- 公务员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质21篇)
- 植物生物学课程心得体会(专业20篇)
- 政府官员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的重要性(汇总23篇)
- 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范文(18篇)
- 教育工作者行政工作安排范文(15篇)
- 编辑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汇总17篇)
- 学校行政人员行政工作职责大全(1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