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小学三年级上册美术说课稿人教版(精选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10:00:52 页码:10
最新小学三年级上册美术说课稿人教版(精选16篇)
2023-11-11 10:00:52    小编:zdfb

总结是一个自我反思的机会,能够帮助我们找到改进的方向。学会运用修辞手法,可以让文章更有说服力。如果想了解更多优秀的总结写作,可以参考以下范文进行学习和分析。

小学三年级上册美术说课稿人教版篇一

2.指导学生模仿记者进行采访活动,了解美术记者的工作内容和具体的工作流程。

3.引导学生通过简单的策划,采访,编辑和展示活动,感受美术记者工作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1.是否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各个过程,敢于进行拍摄和采访实践,并乐于与他人合作。

2.是否能够掌握照相机的基本_作方法,拍出符合采访内容,有初步构图意识的作品。

3.是否对资料整理,编辑,展示工作产生兴趣,能在某一环节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必要的摄影和采访工具,图片,文字展示的示范作品。

2.学生分组准备采访的内容以及相应的器材。

教学活动过程:

第一节:

施教时间:12月20日——12月23日。

活动一:

做好分组采访的组织工作。

导入此课的内容,传授美术记者的工作过程和具体要求。

教师可先让学生欣赏一些图片文字展示的示范作品,激发学生强烈学习兴趣。

活动二:

教师讲述简单的摄影知识,以清晰的演示说明怎样进行摄影,怎样进行采访活动。要注意消除学生对摄影实践的惧怕心理。

要讲清照相机上常用部件的_作按钮的名称及功能,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和掌握。可以让学生先模拟使用一下照相机。

活动三: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组员共同拟订采访内容及活动计划。

学生分组按计划进行采访和摄影活动。

札记:现在的孩子真是了不得,他们设计的问题很有深度,居然还有针对老师的“如果让你重新选择职业,你还会当老师吗?”可见他们对生活和社会的认识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不能再把他们当小孩子看了。

第二节。

施教时间:12月27日——12月29日。

活动一:

按照计划内容对采访记录资料,照片资料进行整理编辑。鼓励学生通过集体构思设计,选定喜爱的色彩和排版形式,利用各种材料工具,制作出一幅生动有趣的,图文并茂的主题性展示作品。

活动二:

学生整理,教师指导。

在作业过程中要激励学生大胆,自由地创意和制作。

作业完成后让学生进行互相评价,欣赏其他同学的作品。

收拾与整理。

指导学生整理桌面,地面,保持教室环境整洁。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学三年级上册美术说课稿人教版篇二

各位领导,评委老师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河北美术出版社小学三年级上册第八课《用线造房子》。

1.教学内容:

房子是我们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在儿童的世界里房子也是他们最熟悉和喜欢表现得内容。房屋建筑因时代、民族、宗教等多种因素呈现出不同的风格,欧洲式的,尖尖的房顶直插云端,显得矫健挺拔;中国式的古建筑,不同颜色的墙壁上金黄色的琉璃瓦,庄重秀丽;也有现代化的高楼拔地而起直指青天。孩子们的现实生活中,城市人们已告别了火柴盒式的单调的建筑样式。在农村的房屋虽说构造简单,但那富有变化的窗棂、屋门以及屋顶密集排放的瓦片都给人以美感。

通过看一些有关房子的图片,讲解每一组房子的造型特点来引导学生尝试用线的形式表现出各式各样的房子,对线条更直观的感受。从而激发学生描绘漂亮房子的欲望。

2.本节课在整体知识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

《用线造房子》是一节注重“造型与线”的美术表现课。本册课本中第六、七课安排了《形形色色的线》、《美丽的陶瓷》,与《用线造房子》构成了潜在单元。所以,这节课是在学生充分了解线的形态的基础上,进一步感受和体验线的魅力,起到了呈上的作用。通过利用不同形态的线在房子上进行排列组合,以体验线条的纯粹美感。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引导学生欣赏、观察各种风格的房子,感知房子的造型、体会建筑结构线和装饰线给人带来的视觉感受。利用房屋为载体进行练习,大胆的想象与创造,用线条设计出自己喜欢的房子,培养学生线条运用的能力和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难点:不同风格房子造型的表现。(线条的组织和运用,线条的疏密安排)。

1.知识目标:进一步深刻理解线的表现力和美感,提高线的组织运用。

2.能力目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深入细致描绘复杂对象的方法。

3.美育目标: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使学生懂得生活中处处都有美。

片都给人以美感。而且三年级学生天真、好动、活泼可爱,思维独特,在教学中只有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并让他们体验成功的乐趣,从而形成良好习惯。

1.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上课开始教师以《三只小猪盖房子》的视频导入,引出课题,把学生带进房子的故事中,吸引学生的视觉、听觉,使他们进入情境。

2.教师引导、赏析图片。

(1)用课件展示一些不同风格、不同造型房子的照片,还有一些相应的效果图,让学生认真观察生活中的房子,丰富学生对房子的认识和感受。

(2)欣赏教材中呈现的学生作品,造型各样,风格各异,为学生设计练习提供范例,扩展学生的思路。

3.讨论交流,启发思维。

教师提出:“大家讨论一下这些房子都有哪些特点?每组房子有什么不同?”学生们经过讨论说出自己的想法,为下面的绘画打下基础。

4.创作实践活动。

在实际创作中,可以要求学生对生活中的房屋进行摹写,也可以临摹照片,但不做写生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几何形概括房子的外观,各部分的大小搭配要和谐,高低错落有秩序,造型要别致新颖,做到与众不同。同时循环播放房子的照片和音乐,给学生创造一个快乐宽松的情境,让学生在创作中获得一定的创作灵感和快乐。

5.展示欣赏,自评环节。

在学生创作基本完成时,我让学生采用自评为主,互评与教师简评为辅的方法进行评价,从而使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

6.设置奖项。

设置多个奖项,看看谁设计的房子大家的欢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造型奖、线条组织奖、创意奖等)。

7.课堂小结。

在课堂即将结束时,问学生:“这节课你收获了哪些知识?哪一点给你带来了快乐?”学生学会从创作的快乐、成功的快乐,甚至从老师和同学的评价中体会到快乐。这一环节对快乐的回顾,既加深了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印象和体验,同时又是对这节课的总结和梳理。最后给学生留一个作业:根据这节课知识,用线表现自己家的一角。

第八课用线造房子。

不同风格房屋造型线的运用。

这样的板书设计直观明了既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又体现了本课的教学内容,对教学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1.让学生细心观察生活中的房屋特点,用线表现房屋的美,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造型表现能力,我采用了让学生大胆想象创作为主的方法,从而打开学生的思维。

2.新的美术课程提出要特别注意对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的培养,教师应该在充分相信并尊重每位受教育者的的基础上培养良好的审美观。因此我采用了讨论法来找出房屋的不同点,房屋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这样就消除了学生的依赖心理,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

3.为了让学生增强自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我采用了学生自评为主,互评与教师简评为辅的方法。

“学”是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采用以下主要学法:

1.欣赏、比较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欣赏不同风格的房屋造型。

2.交流、讨论法:学生在教师的要求下,以小组讨论发言,找出每组房屋的不同之处。

3.自评法:在学生创作基本完成时,采用自评为主,互评与教师简评为辅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

线是绘画造型重要的表现手段,关于线的认知和感受以至能灵活运用,不应局限在40分钟之内。为了加深对线的认识和线的美感体验,教师应该在今后的绘画造型课中,不断地提示学生关注线条的运用。而且学生应该在生活实践中,有意无意的积累着生活经验,从而开拓自己的创作思维。这就是知识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

小学三年级上册美术说课稿人教版篇三

一、教材分析:

1、本节课在整体知识结构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内容是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在美术世界中遨游》(出示板书),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对以后的美术课程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确定本节课在整体知识结构中起到一个统领下文的铺垫作用。

2、教学内容:

本课通过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学习,丰富学生的美术知识,开阔学生的眼界,遵循学生的身心特征,他们的逻辑思维仍需要很多感性经验来支持;想像力中的现实性不断发展;情绪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具有很大的易动性、冲动性。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给学生提供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美术世界的机会,加强对美术不同种类的了解。

3、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三个纬度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认知特点,我确定本节课要达到以下几个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

本课以材料的不同来区分画种,力求使学生明白:画种的不同,是因为画家使用的材料的不同。使学生掌握对美术作品分析、理解、评价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本节课通过大量图片欣赏,教师正确引导,对中西作品分析比较,让学生在了解美术的基础上对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能够正确掌握美术作品的分类,学会用新型的美术材料来体现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分析评价,让学生了解美术作品是人类的宝贵财富,培养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掌握正确的评价方式。让学生打破时空,不拘一格的在美术世界中寻找美,发现美,从而创造美。

4、根据我对教材分析和理解,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欣赏图片,让学生对各种美术作品的造型方式、表达方式和形式美感进行了解和掌握,从而进行对美术作品制作材料的分析比较。

难点:

具体分析、理解本节课所学的内容,使学生能够独立、正确地理解美术作品所用材料的不同而带来的不同画面效果。

二、教法与学法:

教法:

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情况,我主要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和初中一年级学生心理特点,我采用引导教学,用幻灯片放映不同种类的美术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勾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求知欲望,然后提出问题分组讨论、探究“是什么决定了美术门类的不同?”接着放映各种不同种类的美术作品作比较,让学生在头脑中对本课所学的内容有一个完整的感性认识;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

学法:

遵循“学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做到学与思紧密结合,让学生先认真观察图片,在欣赏过程中,积极思考,及时提问,领悟到学习的要点和难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索精神,并养成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

三、教学过程设计。

我将从课前准备—激趣导课—探究欣赏—思考讨论—教师总结,几个方面进行我的教学。

1、课前准备。

老师准备:大量的各种不同材质的美术图片,让学生欣赏,讨论。

学生准备:收集自己喜欢的美术作品。

2、激趣导课。

首先,我以问题挑战学生:

(1)你们见过哪些美术作品?

(2)他们的材质分别是什么呢?

并以展览的形式把老师和学生课前收集的图片布置在教室的墙壁上,让学生带着问题互相欣赏,向学生展示美术世界的丰富多彩,为学生创设一种置身于美术作品之中的氛围,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接着,再欣赏课本上的图片,提出问题:如图《父亲》,《人桥》“同样是画人物,它们有什么不同?”让学生在思考探究中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产生好奇,感受不同材质带来的不同效果。

最后,在学生思考的同时我会给学生准备一些不同种类的绘画工具,像国画工具、油画工具、水彩画工具以及其他种类的绘画工具给学生看。让学生能正确的判断出美术作品是用哪些绘画工具完成的。本环节主要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3、探究欣赏。

美术是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通过造型手段,创造出来的视觉艺术。想了解它丰富多彩的内容吗?让我们一起在美术世界中遨游。

我首先充当导演,让学生在游戏中,一边看作品,一边正确地找出作品使用的材料。让学生甲指出油画《父亲》,学生乙找出油画用的材料;学生甲出示卡片——“浮雕”,学生乙找出书上图片中的浮雕;学生甲出示“水彩画”的卡片,学生乙就要从课本外找出一张水彩画的作品。让学生在游戏中分清楚作品是用什么材料完成的。

然后,回到课本上的图片,具体地分析每幅作品。由于材质的不同,使得美术作品效果截然不同。以学生的探究为主,教师适当地加以补充。

如前面所观看的《父亲》——《人桥》对照,提问:“同样是画人物,他们有什么不同?”学生讨论后,老师总结:《人桥》记录的是解放战争时期大军渡江,架桥部队撑起浮桥,配合主力部队向敌人进攻的场面。画面以黑版为主,套以橘红、黄绿二色,在对比中表现出硝烟四起、火光冲天的战斗气氛,映现出士兵奋勇前进的身影。红、绿二色叠印产生的中间色和点点留白丰富了画面的色彩。而油画《父亲》画面有一种悲剧性的震撼力。这幅油画作品以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色彩,表现了生活在贫困中的老农形象,画家借此来表达对农民的同情和热爱。让学生了解两幅作品的背景以及根据所选择的不同材质及效果。为了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我又从课本之外找了一些不同种类的图片,让他们做出比较。

最后总结出,美术的四大主要门类有:(出示板书)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绘画又包括中国画、油画、水彩画、版画等。

在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通过对图片的大量欣赏比较,自己体验美术作品由于材质的不同所带来的不同效果。

通过大量的图片欣赏,在老师与学生的共同探究中,最后总结:

一、绘画:

1、中国画:利用笔墨纸砚把诗书画印融为一体的中国传统绘画。表现手法分为工笔、写意、白描等。

2、油画:油画起源于欧洲,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世界性的画种,是用核桃油或亚麻仁油等植物油,调和油质颜料所作的画。

3、水彩画:以水为媒介,调和透明性颜料作画的画种。由于水彩颜料有透明等特性,能创造出意想不到的“偶然效果”,水彩画也就成为了最具吸引力的艺术表达形式之一。

4、版画:运用刀和笔等工具,在不同材质的版面上进行刻画和艺术加工,可拓印出多幅艺术作品。版画分为凸版画、凹版画、平版画、丝网版等。

二、雕塑:

可以多面欣赏并具有三度空间(长度、高度、深度)的造型艺术。根据表现手法的不同可分为圆雕和浮雕。根据功能的不同,雕塑可分为纪念性雕塑和装饰性雕塑。

三、建筑:

通过建筑群体组织、建筑物的形体、平面布置、立面形式、装饰色彩等多方面的处理所形成的一种综合艺术。建筑艺术具有反映社会生活、反映社会精神面貌和经济基础的功能。

四、工艺美术:

通过设计的理念和工艺手段进行实用性和审美性的创造的艺术形式,是美术在应用领域的分支。主要分为民间手工艺,染织设计,服装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工业产品造型设计,装潢设计等形式。

4、思考讨论。

了解美术四大类后,我会继续让学生对刚才所观看的图片进行讨论:

《家庭组》——《马赛曲》:“同样是雕塑,表现手法不同,效果有什么不同?”

《出水芙蓉》——《故宫太和殿》:“中国画与中国古建筑之间有什么联系?”

在探究欣赏比较中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掌握不同材质的基本特点。

在这个环节主要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习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从而把整个教学过程推向高潮。

最后,找出一些图片留给学生作课外的探索,如设计领域的广告有不同的材质构成。通过课外的探讨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地学习知识,为他们创造探究性学习打下基础。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掌握本节课所学内容的同时,通过课外的探索与发现,让学生对本节课有一个整体的认知与提高。

5、教师总结。

本节课通过对图片的大量欣赏,让学生在了解美术的四大门类中,感受祖国那份几千年来沉甸甸的美术文化。学生通过对美术作品直接的感受,引导学生观察作品,让学生看出不同画种的不同效果。使学生能够独立、正确地从美术作品中,按工具材料的不同认识美术作品的门类。

四、教学评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遵循“教为主导”的作用,让学生在欣赏、比较、归纳、总结几个方面深入学习。让大部分学生达到能够自主、正确的掌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且让个别领悟性较好的学生达到除了掌握本节课的基本教学内容以外,还能够独立、创新、发挥自己的个性,通过自主学习和师生共讨,达到一个更高的认知水平。最后,让每一位学生都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对美有一个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五、板书设计。

下面请看我的板书设计,一个好的板书有微缩教案之称,本节课以总分式的结构——理清教学内容的“‘主干’和‘枝叶’”。体现了整个教学的过程,突出了重点和难点,这样看起来简单明了,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对美的追求。

小学三年级上册美术说课稿人教版篇四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取了生活小主人的角度进入做生活的小主人这一主题,要求学生从小就学会料理自己的生活,学会安排自己的学习、锻炼、娱乐、休息,从而培养自理能力,进而能帮助父母料理家务,积极参加学校公益劳动,适当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公益劳动,这是符合该学段学生的心理、生理规律特征和兴趣与需要的以生活小主人为切入话题,来展开美术学习,同时生活小主人的题材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能增添学生美术学习的乐趣,有效培养学生追求美的情感和创造美的能力。本课学习设置了说一说,画一画生活自理、帮父母做家务的情景,说一说,做一做,体验整理事务等活动。说一说,画一画生活自理、帮父母做家务的情景为活动一,刷牙、洗脸、洗澡是三年级学生已具备的自理能力,学生能正确地认识到“自己的事自己做”的意义,学生对此体会深刻,绘画表现也能描绘得生动有趣、深入细致。帮妈妈做家务在小主人精神层次上则进了一步,具体行为有帮妈妈晾衣服、洗衣服、拖地、洗碗筷、帮妈妈提篮卖菜等等,“家里的事帮着做”体现了能干和较强的主体意识,这是该学段学生向往表现的萌芽意识,绘画表现时多为愿望表达,可较好地呈现出鲜明的儿童情趣。教材中呈示了五幅典型学生作品,这五幅作品分别在构图、人物动态表现、人物神态、色彩等面引导和启发学生。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体验做生活小主人的乐趣,学会关心他人和集体。

2、通过绘画创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

3、了解画面构图的主次关系与遮挡关系。

4、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记忆和想象,把自己做生活小主人的情景用绘画的方式表现出来。教学难点:

学生作品中画面组织、色彩搭配的启发和引导。

二、学情分析:

图与人物动态的表现上,一部分学生会感到有难度。有的学生可能会构图偏小,有的学生构图主次不分,有的学生画面不充实,有的学生在人物动态的表现上不够生动,有些学生可能从来没有考虑过表现画面中的遮挡关系等等。这些都需要教师及时引导。

三、教法与学法。

依据教无定法,教学相长。在教法上:以学生为美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体验探究法,让学生通过回忆、观察、体验、分析得出结论。同时充分利用直观示范的方法,使学生充分了解作画方法与步骤,让教学更容易突破重难点,再辅以课件教学,激发学生学美术、喜爱美术的情感。

在学法上:与教法相适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体验,相互交流,把大部分时间给学生体验与动手创作,教师只做适当点拨,从内容和方法上做归纳小结。真正做到“以探究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

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启发和诱导,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重视对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的培养,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限度地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激发他们的审美情感。课堂组织形式:引导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欣赏与表现,倡导人人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五、教学效果预测。

1、学生在游戏中观察与体验我是生活小主人的动态征,在欣赏与比较中体会如何组织安排画面,学生对画面构图技巧与人物动态表现有一定了解和领悟。

2、为学生创设了丰富的情境和氛围,他们的动手创作、观察审美等各种能力一定会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情感、态度、价值观也会相应得到提高,同时会促进学生美术素养的养成。

六、教学反思:

七、再教设计:

谢谢大家!!

小学三年级上册美术说课稿人教版篇五

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美术教材三年级第五册第3课《大人国与小人国》。

《大人国与小人国》是一节绘画创作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认识大与小的对比,而《大人国与小人国》的相关内容却多次出现在孩子们喜欢的童话故事和动画片中。如: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拇指姑娘、格列佛游记等等,因此,本课通过看动画片、绘画游戏直观的让学生感受大人国与小人国的差异,并让学生认识大与小是通过对比得出的。通过对比的表现方法将儿童眼中的童话世界自由地呈现在我们眼前。通过绘画活动,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创造能力、表现能力。

三年级学生对不同绘画用具的使用已有一定的经验,会用生动的线条和色彩来表现自己的想法。现在的孩子接受信息的途径很广,思维活跃、想象丰富,爱表现自己,但他们都以自我为中心,喜欢按照自己的想法表现画面。而本课就是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的想法,符合学生发展的特点。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情况的把握,我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大小是通过对比体现出来的.,并能够运用对比的绘画方法,表现“大人国与小人国”。

2、过程与方法:利用联想与比较,培养学生想象能力、观察能力和创造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体验美术学习活动的乐趣,在创作中激发探索欲,培养个性。

教学重点:学会利用对比的方法来突显主人公的“大”和“小”。

教学难点:学生对比方法的应用。人物与周围环境的对比、色彩的对比。

本课在教法上我采用观察比较的方法,使学生通过语言交流总结出对比的表现方法,通过故事和画面联想,引领学生走进丰富的幻想世界,分享想象带来的无穷乐趣,通过语言交流激活学生的兴奋点,联想更有创意的构思。想象能力的培养也是本课教学的一个能力目标。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兴趣是的老师”本课我利用学生们非常喜爱的动画片《格列佛游记》《白雪公主》等视频片段来导入新知,激发兴趣,引导学生从中观察动画片中的人物共同特点(动画片中人物大与小的鲜明对比)由此引出新课“大人国与小人国”。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首先,我找学生到黑板上画一片树叶,问同学们这片树叶大还是小,这时有的学生会说“小”,有的会说“大”我提出质疑,“到底大还是小呢?”并找两名同学画出一个更大的和再小一些的。再问同学们,这样学生会很轻松说出哪一个大、哪一个小,从绘画游戏中学生直观的理解大于小是通过相互对比得出来的。

(三)激趣探究,想象创作。

2、接着我在大片树叶上贴一个小人女孩,问同学们她是谁呀?他来自哪里?班级学生的照片出现在我的课件中,并将他变得很大,这时学生兴趣盎然时我在将这位学生变小并放在另一名学生手中,这时学生将课堂气氛推向一个活跃点。接着我引导学生设想在魔法世界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学生会说出自己的大胆想象。

3、教师引导学生想象将自己准备的物品变大或变小,你和它来到了哪里?会有什么样的奇遇,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同桌互相说一说,并找学生讲一讲)。

4.欣赏同龄人的作品后,谈谈自己的想法和构思。

看到同龄人的作品,谁能说说你想去哪个国家,去干什么?用哪种对比方法来表现你的画?

(四)分层作业,创作表现。

1、画人与景的对比(c层)。

2、画人与动物的对比(b层)。

3、画人与人的对比(b、a层)。

4、可以把多种对比运用到一幅画中。(a层学生)。

注意:构图要饱满,对比要明显,想象的内容要有趣味。

(五)赏画评画,课后拓展。

本课采用学生自评、互评的评价方式,评出孩子们喜欢的画面和故事,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获得成功的体验。最后教师对学生的表现及作品进行评价,并鼓励学生课后用泥塑等形式,把生活中的东西放大或缩小。

对比。

大小。

小学三年级上册美术说课稿人教版篇六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简单的策划、采访、编辑和展示活动,感受美术记者工作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2、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和良好的交际能力。

教学重难点:组织学生进行采访活动并制作采访结果。

教学准备:相机、话筒、钢笔彩笔、纸、报纸等。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导入:带上相机、画笔,小记者们上路吧!

二、组织采访活动:

1、师强调活动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文明、团结。

2、各组按原计划进行采访活动。

三、指导学生整理采访结果:

1、用文字形式表达。

2、照片(待冲洗)。美术小记者。

3、用绘画或综合方法。

四、引导欣赏报纸,简要指导编辑报纸。

五、展示采访结果,引导学生互相观摩交流做小记者的感受。

六、汇总编辑成一张大报纸。

小学三年级上册美术说课稿人教版篇七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利用容易找到的材料,设计制作一个会响的简易玩具。

2.指导学生采用绘制,剪贴等方法对玩具进行简单的装饰。

3.引导学生通过创意及制作感受美术活动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重点难点:

将绘画与其他造型方法结合,共同运用于玩具的装饰美化。

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用具准备情况。

二、讲授新课。

1、引导阶段。

(1)展示一些会响的玩具示范作业,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

(2)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示范的玩具会发出声响。

2、发展阶段。

(1)教师讲述几种示范作业的设计思路。

(2)教师以清晰的演示说明几种用竹筒,木片,铃铛等材料制作成会响的玩具的具体方法与步骤。

(3)鼓励学生用找到的材料,通过想象与构思,设计并制作一个会响的小玩具,采用画,剪,拼贴等造型手段将玩具装饰美化。

三、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1、在作业过程中要激励学生大胆,自由地创意与设计。要认真仔细地进行制作。

四、收拾与整理。

督促学生收拾工具和材料,整理桌面,地面,保持教室环境的整洁。

五、课后拓展。

1、让学生回家改进会响的玩具的设计创意。

2、如何引导深长以材料为媒介结合科学原理进行创意,设计的研究。

3、通过设计与应用课程如何培养深长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研究。

板书设计:

小学三年级上册美术说课稿人教版篇八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号选手,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会走的小人》。

一、说教材分析。

《会走的小人》是湘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上册第四课的内容。本课主要采用综合形式将绘画、制作和游戏相结合,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思维,培养他们的动手、动脑、合作交流的能力。

二、说学情分析。

我所面临的是小学三年级的同学,相对二年级的同学来说,他们的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的扩展,但是仍旧未脱离儿童的特点,他们好奇、好动、以形象思维为主、模仿能力较强,在美术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能简单的运用美术绘画工具和材料来表现画。

三、说教学目标。

(1)能清楚的描述自己要画的“小人”的身份特征,并采用自由画的形式,自如地描绘自己喜爱的“小人”形象。

(2)能协调地使用剪刀,制作完成会走的“小人”。

四、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小人”玩具的设计与实现。

教学难点是“小人”玩具能够表现出相应人物的特点。

五、说教法学法。

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主要运用综合教学的形式,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情景教学法”、“直观教学法”、“组织游戏法”进行教学。学法上主要采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

小学三年级上册美术说课稿人教版篇九

根据《小学美术课程标准》所确立的阶段《美丽的陶瓷》一课是属造型、表现的学习领域,本学习领域在低年级阶段强调感受、体验和游戏性,看、画、做、玩融为一体,本课内容无论从形式到内容在设计上都贯穿了很新的教学理念。由于是造型、表型课,因此很容易引起孩子们得兴趣,可以为孩子们提供很大得想象与创作空间。能够从学生得生理心理特点出发,达到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得完美统一。同时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爱陶瓷,进而爱民族艺术、爱祖国。

三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儿童绘画发展的意象期,即喜欢画自己意识中的表象形象。他们非常喜欢上美术课,喜欢新鲜事物,喜欢表现对新事物的感受,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欣赏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把对事物的表现当作乐趣。他们喜欢以线造型,用笔肯定、有力,但有时缺少变化,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感受来学习用更丰富的线来表现陶瓷,表达自己对陶瓷的感受。

1、通过了解陶瓷的历史、发展、种类,感受陶瓷的美,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认识线的美感,认识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练习用线造型表现陶瓷的外形及花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创作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体验到是成功的喜悦和创作的乐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陶瓷的历史。欣赏、学习陶瓷的造型美、花纹美。

教学难点:用不同的线条组合出陶瓷上美丽的花纹。

在本课教学中,我遵循美育教育原则,循序渐进,按照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评价美的程序,让学生全面发展,各项能力得到提高。

(一)师生谈话,引出课题。

在此环节中,主要使用谈话法,让学生感到:原来中国的陶瓷这么。引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爱国情绪。

(二)讨论交流,了解陶瓷。

在这个环节使用了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直观地欣赏、感受陶瓷的艺术魅力,积累学生的感性认识,为进一步表现陶瓷作品打下基础。在学生感受过程中,我设计了三个步骤:

1、请同学们来说一说,对陶瓷做一个简单的了解。(对学生课下收集的相关知识加以肯定,以保持美术兴趣。)。

2、欣赏陶瓷艺术精品,直观地感受陶瓷的艺术魅力。(从教师带领着欣赏到学生独立欣赏,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

3、欣赏线描陶瓷作品。(陶瓷作品和线描陶瓷作品做比较,感受线的使用,为绘画创作表现做铺垫。)。

(三)自由创作,表达感受。

这是学生自由发挥的环节,要张扬学生个性,鼓励学生创作出有独特风格的作品,发展学生的表现能力。

(四)作业展示,相互学习。

这是评价美的环节,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中发展学生的评价能力。

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使学生观察能力、审美能力、表现能力、评价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好学、乐学,并树立终生学习的目标。

陶瓷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反映了人们的审美艺术追求,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学习中发现,学生非常喜欢精美的陶瓷,其靓丽典雅的色泽、造型优美的花纹,都紧紧吸引住学生的眼球,学生能够对它进行细致地观察,进而深入地描绘。教学过程清晰,使学生在民主平和的气氛中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了本课内容,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小学三年级上册美术说课稿人教版篇十

本节课是小学三年级美术教材的内容,是一节用中国画的形式进行点、线的造型表现课,是一节集欣赏性、合作性、互动性等特点于一体的美术课。在第四册教材中有一课《水墨游戏》的内容,让学生对中国画用具的使用方法及水墨的基本特点等知识有了一定接触。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中国画的笔墨技巧,而在本节课后安排了《我爱大熊猫》一课学习形体的笔墨造型。所以本节课在整体知识结构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

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中国画的工具和材料,对不同的材料和工具的使用已有一定的掌。学生对中国画的学习是十分感兴趣的,但对繁杂的笔墨技法较为畏惧。所以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乐趣是关键。《跳舞的点和线》就是抓住学生发展的特点让学生在游戏中感悟"新发现",在不自觉中掌握中国画的笔墨技巧,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的想法。

本节课的目标可分为两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重了解中国画的简单知识,欣赏及尝试点、线的各种造型练习。第二课时则用点、线完成有节奏的造型练习。在这里我将以第一课时作为我的说课内容。

认知领域:了解中国画的艺术要素、基本常识。增强对毛笔运行的轻重、缓急、提按、快慢等方面的体验,以及感受由此产生的点、线的浓淡干湿的趣味变化。操作领域:对点、线的造型进行大胆的想象与表现,构成多样式的彩墨画作品。提高动手能力,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创造能力。

情感领域:通过中国画形式的点、线欣赏研究与游戏式练习,感受中国画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由衷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画的喜爱之情。

重点:引导学生在游戏中发现彩墨在生宣纸上产生的一种特殊变化,充分感受水墨、色彩浓淡干湿变化的趣味性。

难点:用水的多少与用力轻重缓急不同所产生的变化,启发学生进行富有创造性的点、线、面构成探索。

在本课的学习中,应有意识地利用其在绘画过程中已出现的自发性点、线、面倾向,因势利导,运用多次的观察、比较、总结、创作环节,帮助学生学会观察,从而使学生能更为大胆自由的进行表现。

学生对水墨画充满了好奇心和表现的欲望,在本课中学生运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一次次的欣赏、观察研究出点和线不同的表现方式,再进行独立的造型表现。

(我先请学生在宣纸上画出一个点和一条线)"小朋友,你觉得这样的点和线漂亮吗?想让你的点和线活起来、跳着舞和你见面吗?"教师充满诱惑的语言紧紧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适时课件播放教材中的三幅彩墨中国画吸引学生的视觉,同时也把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出来了。在欣赏的过程中让他们自己去观察三幅彩墨中国画,直观又生动,欣赏完毕,让学生说说这三幅画中的点和线为什么会跳舞?分析其中点、线、面构成的疏密、粗细、节奏等韵律变化之美。"原来普普通通的点和线竟然能组成这么多漂亮的水墨画,你也想让自己笔下的点和线会跳舞吗?"接着揭示今天的学习主题--《跳舞的点和线》,从观察欣赏到课题,从学生的兴趣,到勾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求知欲望,遵循了学生的心理特点,使学生保持对绘画的兴趣和着手表现的冲动。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带着问题去观察,再结合自己的观察来说一说。虽然画面色彩丰富,但学生却能发现这些点和线都是有规律的。儿童的造型方法生动、变形、夸张,甚至抽象;让小朋友对结构有所认识,以儿童所特有的天性,绘画语言会更生动,更具表现力。

由于学生对中国画的学习会存在一定畏惧心理,所以在认识绘画工具后我让学生用笔在宣纸上自由的挥洒,让其在涂鸦游戏中体验中国画的笔与墨、色、宣纸的特性。这一环节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为学生接下来的过程中将画表现得更加生动打下了基础。接着实物投影展示辨析,评述水墨的干湿浓淡变化规律。我将一边示范一边让学生也试着画一画以此来认识用笔、用墨、染色的基本方式,从而让学生直观的掌握水墨的变化规律。

让学生把自己绘制的美丽图画贴到黑板上。在此过程中继续播放刚才欣赏过的图片,循环的图片欣赏,让学生在充满愉快感的艺术氛围中进行创造,有所参考,拓宽视野,活跃思维,让他们在无形中受到了美的熏陶。创作过程中鼓励学生把多种方法结合使用,画出和别人不同色彩、不同构图的画,展开比赛,这样就激励学生创新、提高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师生共同欣赏黑板上学生创作的作品,先让学生互评自评你觉得哪张画最漂亮?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品评:色彩的搭配是否合适、点线的组合是否生动、然后师生互评,教师肯定学生的评价,优秀的作品及时给予表扬,不理想的作品加以鼓励,提醒在以后的作业中要注意克服这些缺点,扬长避短。

最后教师总结谈话:中国水墨画是中华民族艺术中绚丽的瑰宝,那么作为新世纪的小主人你应该怎么去继承和发扬呢?请小朋友在课后多去找一找、多去欣赏一下我们的国粹!让学生感受中国画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由衷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画的喜爱之情。

板书是一堂课的缩影,一个好的板书能为整堂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教学内容。

跳舞的点和线。

用笔:中锋、侧锋等。

用墨:干湿浓淡。

染色:薄而透。

小学三年级上册美术说课稿人教版篇十一

1.通过观察新老厨房的变迁,切实地感受时代新貌,激发热爱生活的情感。

2.通过画画家中现在的厨房或想象中的未来厨房,进一步提高观察能力、绘画表现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观察厨房、用自己喜欢的绘画形式表现厨房。

难点:表现出厨房的细节。(特别是厨房中常用的物品。)。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铅画纸、水彩笔等绘画工具。

(教师)相关课件(新老厨房的图片、画家的作品、学生作品)等。

教学过程。

1.欣赏导入。

教师利用课件出示蒸笼、水瓢、橄面杖、铁锅等传统的厨房用具,由此引出老厨房的图片欣赏。接着欣赏新厨房的图片。揭示课题《新老厨房》。

2.谈话交流。

同学互相介绍自己家的厨房(包括厨房格局、常用的物品等)。

3.欣赏启发。

教师用课件展示画家关于《厨房》的绘画作品和学生示范作品,学生欣赏分析其表现内容与表现方法。

4.创作表现。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绘画方式画画自家现在的厨房,教师巡回辅导。

5.交流评价。

学生展示作品,互相介绍作品并互相评价。教师总体评价。

6.小结下课。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铅画纸、水彩笔等绘画工具。

(教师)相关课件(画家的作品、学生作品、各种厨房里的新颖物品)等。

教学过程。

1.游戏引入。

教师请学生为他设计一套厨房用具,引出本节课的任务——画想象中的厨房。

2.欣赏启发。

教师用课件展示新颖的厨房用具,学生欣赏分析其造型特点与用途。

3.小组讨论。

大家想象中的未来厨房会是怎样的?

4.创作表现。

四人小组合作,创作一幅未来厨房的想象画。教师巡回辅导。

5.作品交流。

展示作品,小组派代表介绍创作思路。

师生共同评价。

小学三年级上册美术说课稿人教版篇十二

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我是来自前进小学的美术教师,我的名字是王爱美,今天我为大家带来的是小学三年级美术课程《老房子》一课,请各位老师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每一条街巷,每一栋老屋,每一座桥梁,每一尺驳岸,都有许多感人的故事和关丽的传说。《老房子》一课,着重引导学生从观察老房子的外形特点,了解老房子的昨天和今天,让学生能真正触模城市的。文脉,品味城市的精神,并在身临其境中感受某种特殊的气氛,产生相应的情绪,并用美术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是本课的立意所在。

用写生或记忆画的形式将拦房子在现在画面,是记录学生直接体验的一种美术活动。通过学习,学生不仅要了解本地区的老房子的特征,还要对各国、各民族的老房子的建筑有所知晓。

(1)认知目标:观察、寻访本地老房子,对各国、各民族、各地区老房子的建筑风格有所了解。

(2操作目标:用写生、记忆画或语言表述的形式描绘老房子。

(3)情感目标:通过对周围老房子的写生或记忆画的练习,让学生感受家乡老房子别具风格的古朴美,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

教学重点:用写生、记忆画或语言表述的形式描绘老房子。

教学难点:如何表现老房子历尽沧桑的陈旧感及别具风格的古朴美的体现。

师生共同准备:

a、课前采访祖辈老人或建筑师及查寻有关资料,对本地老房子进行初步了解。

b、收集各国、各民族、各地区之房子的建筑图片、照片及文字资料。

c、画夹、铅笔或钢笔、水粉、油画棒等写生工具。

一、讨论、引领阶段:

学生将收集的各种老房子资料进行分享、交流。

结合各文字资料、图片讨论各国、各民族老房子有什么特点?

引导欣赏一些老房子的写生作品,并针对作品提出相关问题:

1、你喜欢哪一幅写生作品,为什么?

2、你喜欢哪种表现形式,能否学着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表现作品?

3、如果让你来画,你准备如何表现?

二、示范、提示阶段:

利用实物投影仪或幻灯片,根据一张老房子的现场照片,讲解写生时取景与构图,并做相应的示范。

小学三年级上册美术说课稿人教版篇十三

《葫芦娃》是三年级艺术教材上册最后一个单元《童话王国》中的最后一课,分析教本与教参,上面的要求很简单,第一要求学生能感受和体验动画片中葫芦娃热爱生命、团结勇敢、不怕挫折、不惧邪恶的顽强精神。第二就是制作头饰,进行戏剧表演。教本上也没有太多关于美术方面的内容,只有几张小朋友的照片和一张中国画。在教参中点到葫芦娃七种颜色,然而利用三原色红、黄、蓝调出橙、绿、青、紫四种颜色,我觉得作为美术课这一点很重要。至于学生作业,对于三年级的学生只做一个头饰似乎是简单了点。因此,我教材要求和学生特点,对教学目标进行了调整。

1、在亲身体验中加深对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的认识。

2、通过欣赏各种民间葫芦工艺品,让学生体会到中国民间艺术的丰富多样性。

3、以葫芦为雏形,利用彩泥工具用拼接和装饰的方法创作一个葫芦艺术品。

4、能感受和体验动画片体现的热爱生命、团结勇敢、不怕挫折、不惧邪恶的顽强精神。

重点:

1、根据红、黄、蓝三原色调出橙、绿、青、紫。

2、通过想像,创作葫芦艺术品。

难点:

1、用黄色与蓝色调出青色与绿的区别。

2、团结协作创造富有想像力的作品。

在整节课的教学环节设计中,我没有把上述目标零碎地、机械地展开,而是把“葫芦娃”的故事情境贯之课尾,我主要通过创设情境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有趣的各种活动中积极主动地学,潜移默化地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我的教学过程分为三大部分。

1、七彩的葫芦娃(葫芦娃的色彩)。

2、团结的葫芦娃(葫芦娃的精神)。

3、神奇的宝葫芦(欣赏和创作)。

在第一部分中,主要是解决色彩问题。我设计了“请葫芦”的游戏来进行调色练习,设计此情景是把枯燥的调色练习生动化,情趣化,学生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下投入学习。加上课件学生学得就更加直观形象了,第一个难点也在这里得以功破,橙色、紫色很容易调,青色学生有点弄不清,有这样一句话“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从表面意思理解,青色肯定是出于蓝色,那调出青色与绿色的区别在哪呢?我分别在青葫芦和绿葫芦上面用一点黄和两点蓝,两点黄和一点蓝出示,学生一看就可得知,调色过程中,黄色多加点就是绿色了,蓝色多加点就是青色了。

最后用自编的儿歌来结束第一部分教学。

“我是色彩小主人,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色彩任我调!”

让学生先在心里想一想葫芦娃的故事,感受团结勇敢、不怕邪恶的力量。然后我节取了三小段原影片,有“七心合一”和“七色葫芦山”,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再次感受这其中的情感。随后我进行总结,让他们想一想在自己身边有没有团结起来解决困难的事,学生就讲了,有运动会上团结拔河的小朋友,劳动中不怕困难啊等。在讲述中学生体会到了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就是欣赏与创作了。

首先,我用flash一个神奇的宝葫芦,光彩四射,学生很想知道里面是什么,这就调动了学生欣赏作品的积极主动性了。宝葫芦慢慢的打开,为我们带来了一段美妙的音乐,这就是葫芦丝演奏出来的,学生了解了葫芦可以做成工艺品。

其次,欣赏了这么多大量的工艺品,也是为解决第二个难点作辅助的,有了参照想像会更丰富。

在学生创作时,我没有用《葫芦娃》歌曲作为背景音乐,考虑音乐课学生会一直唱,都太熟了,也许会动力不够强,我选择了一首《众人划桨开大船》,“一根筷子轻轻被折断,十双筷子牢牢抱成团……”这些歌词都是很振奋人心的。学生在这样的音乐中会更有创意。随后全班把自己的作品放在了葫芦展板上,班级就成了一个美丽的葫芦世界。此时我为他们总结到,只要我们团结在一起,就会创造出许多美丽的东西,只要我们一条心,再大的因难也不怕。课的结束我送上五个大字“团结力量大!”在评价过程中,我采用了自评和组评相结合的方式,让孩子们体验到制作成功的乐趣,成为课堂的主人。

小学三年级上册美术说课稿人教版篇十四

人教版第五册第十四课《会响的玩具》是一堂很有趣的美术制作课,重温陪我们走过了童年的玩具,回忆一下玩过的那些会响的玩具,学习制作一件会响的玩具,还要比一比谁的玩具发出的声音更好听。这些活动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动手能力和审美情趣,将想象变成现实。强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合作互动学习,强调情感体验,注重学习的过程,注重跨学科学习,通过美术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2、学情分析与教学思路。

我认为三年级学生对于可塑性差的材料,使用工具、动手能力方面并不是很强。于是,我把这节课定位在“简易”的层次上,指导学生利用容易找到的材料,设计制作一个会响的简易玩具。并采用绘制、剪贴等方法对玩具进行简单的装饰。感受美术活动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教学开始,引领学生迅速进入主题;欣赏过程中激发学生对小玩具产生感情,激发学生动手操作的欲望;直观演示制作过程,学生仔细观察,自行揣摩、总结制作方法;直观化的操作过程有助于学生对表现方法和技能的理解,并接受和创造性地运用。教师以学习者的平等的心态参与到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中去,协同合作,师生互动。

教是为学服务,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使本课在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切实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审美的效果,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情景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感染、暗示、激励等作用,一个好的情景创作可以为课堂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创设教学情景,提高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和积极性。

2、演示操作法:为了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知道艺术创作的步骤和方法,提供可借鉴的范例,在讲解时,我运用演示操作法组织教学。

美术创作是一个复杂的综合过程,采取二人或四人小组交流,选择可行的、较好的方案共同制作。这样有助于学生解决制作过程中出现的形式和技巧上的问题,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这样做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而且整个制作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眼、脑、收手的协调运用,同时也得到了精神上的美好享受。在教学的全过程中,我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手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为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将自己的作用定位在引领学生用锐利眼睛去发现美、用一双巧手去创造美。

1、引导阶段。

展示一些会响的玩具示范作业,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

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示范的玩具会发出声响。

2、发展阶段。

(1)、教师讲述几种示范作业的设计思路,制作方法。

(2)、教师演示说明拨浪鼓的具体制作方法与步骤。

(3)、鼓励学生用找到的材料,通过想象与构思,设计并制作一个会响的小玩具,采用画,剪,拼贴等造型手段将玩具装饰美化。

(4)、在作业过程中要激励学生大胆,自由地创意与设计。要认真仔细地进行制作。

(5)、作业完成后让学生在教室里互相评价,欣赏,并分成小组,比比谁的玩具发出的声音更响,更优美动听。

3、收拾与整理。

督促学生收拾工具和材料,整理桌面,地面,保持教室环境的整洁。

4、课后拓展。

让学生回家改进会响的玩具的设计创意。

小学三年级上册美术说课稿人教版篇十五

本节课是小学三年级美术教材的内容,是一节用中国画的形式进行点、线的造型表现课,是一节集欣赏性、合作性、互动性等特点于一体的美术课。在第四册教材中有一课《水墨游戏》的内容,让学生对中国画用具的使用方法及水墨的基本特点等知识有了一定接触。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中国画的笔墨技巧,而在本节课后安排了《我爱大熊猫》一课学习形体的笔墨造型。所以本节课在整体知识结构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

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中国画的工具和材料,对不同的材料和工具的使用已有一定的掌。学生对中国画的学习是十分感兴趣的,但对繁杂的笔墨技法较为畏惧。所以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乐趣是关键。《跳舞的点和线》就是抓住学生发展的特点让学生在游戏中感悟“新发现”,在不自觉中掌握中国画的笔墨技巧,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的想法。

本节课的目标可分为两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重了解中国画的简单知识,欣赏及尝试点、线的各种造型练习。第二课时则用点、线完成有节奏的造型练习。在这里我将以第一课时作为我的说课内容。

认知领域:了解中国画的艺术要素、基本常识。增强对毛笔运行的轻重、缓急、提按、快慢等方面的体验,以及感受由此产生的点、线的浓淡干湿的趣味变化。操作领域:对点、线的造型进行大胆的想象与表现,构成多样式的彩墨画作品。提高动手能力,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创造能力。

情感领域:通过中国画形式的点、线欣赏研究与游戏式练习,感受中国画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由衷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画的喜爱之情。

重点:引导学生在游戏中发现彩墨在生宣纸上产生的一种特殊变化,充分感受水墨、色彩浓淡干湿变化的趣味性。

难点:用水的多少与用力轻重缓急不同所产生的变化,启发学生进行富有创造性的点、线、面构成探索。

在本课的学习中,应有意识地利用其在绘画过程中已出现的自发性点、线、面倾向,因势利导,运用多次的观察、比较、总结、创作环节,帮助学生学会观察,从而使学生能更为大胆自由的进行表现。

学生对水墨画充满了好奇心和表现的欲望,在本课中学生运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一次次的欣赏、观察研究出点和线不同的表现方式,再进行独立的造型表现。

(我先请学生在宣纸上画出一个点和一条线)“小朋友,你觉得这样的点和线漂亮吗?想让你的点和线活起来、跳着舞和你见面吗?”教师充满诱惑的语言紧紧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适时课件播放教材中的三幅彩墨中国画吸引学生的视觉,同时也把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出来了。在欣赏的过程中让他们自己去观察三幅彩墨中国画,直观又生动,欣赏完毕,让学生说说这三幅画中的点和线为什么会跳舞?分析其中点、线、面构成的疏密、粗细、节奏等韵律变化之美。“原来普普通通的点和线竟然能组成这么多漂亮的水墨画,你也想让自己笔下的点和线会跳舞吗?”接着揭示今天的学习主题--《跳舞的点和线》,从观察欣赏到课题,从学生的兴趣,到勾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求知欲望,遵循了学生的心理特点,使学生保持对绘画的兴趣和着手表现的冲动。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带着问题去观察,再结合自己的观察来说一说。虽然画面色彩丰富,但学生却能发现这些点和线都是有规律的。儿童的造型方法生动、变形、夸张,甚至抽象;让小朋友对结构有所认识,以儿童所特有的天性,绘画语言会更生动,更具表现力。

由于学生对中国画的学习会存在一定畏惧心理,所以在认识绘画工具后我让学生用笔在宣纸上自由的挥洒,让其在涂鸦游戏中体验中国画的笔与墨、色、宣纸的特性。这一环节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为学生接下来的过程中将画表现得更加生动打下了基础。接着实物投影展示辨析,评述水墨的干湿浓淡变化规律。我将一边示范一边让学生也试着画一画以此来认识用笔、用墨、染色的基本方式,从而让学生直观的掌握水墨的变化规律。

让学生把自己绘制的美丽图画贴到黑板上。在此过程中继续播放刚才欣赏过的图片,循环的图片欣赏,让学生在充满愉快感的艺术氛围中进行创造,有所参考,拓宽视野,活跃思维,让他们在无形中受到了美的熏陶。创作过程中鼓励学生把多种方法结合使用,画出和别人不同色彩、不同构图的画,展开比赛,这样就激励学生创新、提高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师生共同欣赏黑板上学生创作的作品,先让学生互评自评你觉得哪张画最漂亮?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品评:色彩的搭配是否合适、点线的组合是否生动、然后师生互评,教师肯定学生的评价,优秀的作品及时给予表扬,不理想的作品加以鼓励,提醒在以后的作业中要注意克服这些缺点,扬长避短。

最后教师总结谈话:中国水墨画是中华民族艺术中绚丽的瑰宝,那么作为新世纪的小主人你应该怎么去继承和发扬呢?请小朋友在课后多去找一找、多去欣赏一下我们的国粹!让学生感受中国画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由衷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画的喜爱之情。

板书是一堂课的缩影,一个好的板书能为整堂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教学内容。

跳舞的点和线。

用笔:中锋、侧锋等。

用墨:干湿浓淡。

染色:薄而透。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希......

小学三年级上册美术说课稿人教版篇十六

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美术教材三年级第五册第3课《大人国与小人国》。

《大人国与小人国》是一节绘画创作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认识大与小的对比,而《大人国与小人国》的相关内容却多次出现在孩子们喜欢的童话故事和动画片中。如: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拇指姑娘、格列佛游记等等,因此,本课通过看动画片、绘画游戏直观的让学生感受大人国与小人国的差异,并让学生认识大与小是通过对比得出的。通过对比的表现方法将儿童眼中的童话世界自由地呈现在我们眼前。通过绘画活动,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创造能力、表现能力。

三年级学生对不同绘画用具的使用已有一定的经验,会用生动的线条和色彩来表现自己的想法。现在的孩子接受信息的途径很广,思维活跃、想象丰富,爱表现自己,但他们都以自我为中心,喜欢按照自己的想法表现画面。而本课就是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的想法,符合学生发展的特点。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情况的把握,我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大小是通过对比体现出来的,并能够运用对比的绘画方法,表现“大人国与小人国”。

2、过程与方法:利用联想与比较,培养学生想象能力、观察能力和创造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体验美术学习活动的乐趣,在创作中激发探索欲,培养个性。

教学重点:学会利用对比的方法来突显主人公的“大”和“小”。

教学难点:学生对比方法的应用。人物与周围环境的对比、色彩的对比。

本课在教法上我采用观察比较的方法,使学生通过语言交流总结出对比的表现方法,通过故事和画面联想,引领学生走进丰富的幻想世界,分享想象带来的无穷乐趣,通过语言交流激活学生的兴奋点,联想更有创意的构思。想象能力的培养也是本课教学的一个能力目标。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兴趣是的'老师”本课我利用学生们非常喜爱的动画片《格列佛游记》《白雪公主》等视频片段来导入新知,激发兴趣,引导学生从中观察动画片中的人物共同特点(动画片中人物大与小的鲜明对比)由此引出新课“大人国与小人国”。

动画视频将学生的思绪引领到充满幻想的童话世界,让学生初步感知大与小的对比,使学生对新知产生浓厚的探究欲望。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首先,我找学生到黑板上画一片树叶,问同学们这片树叶大还是小,这时有的学生会说“小”,有的会说“大”我提出质疑,“到底大还是小呢?”并找两名同学画出一个更大的和再小一些的。再问同学们,这样学生会很轻松说出哪一个大、哪一个小,从绘画游戏中学生直观的理解大于小是通过相互对比得出来的。

本环节设计既解决了本课的重点,又让学生在观察中自主学习、自主发现,把课堂还给学生。

(三)激趣探究,想象创作。

2、接着我在大片树叶上贴一个小人女孩,问同学们她是谁呀?他来自哪里?班级学生的照片出现在我的课件中,并将他变得很大,这时学生兴趣盎然时我在将这位学生变小并放在另一名学生手中,这时学生将课堂气氛推向一个活跃点。接着我引导学生设想在魔法世界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学生会说出自己的大胆想象。

3、教师引导学生想象将自己准备的物品变大或变小,你和它来到了哪里?会有什么样的奇遇,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同桌互相说一说,并找学生讲一讲)。

4.欣赏同龄人的作品后,谈谈自己的想法和构思。

看到同龄人的作品,谁能说说你想去哪个国家,去干什么?用哪种对比方法来表现你的画?

(三)分层作业,创作表现。

1、画人与景的对比(c层)。

2、画人与动物的对比(b层)。

3、画人与人的对比(b、a层)。

4、可以把多种对比运用到一幅画中。(a层学生)。

注意:构图要饱满,对比要明显,想象的内容要有趣味。

分层设标和分层作业为不同学生提供锻炼和发展的机会,学生通过本课学习都能感受到创作的乐趣。

(四)赏画评画,课后拓展。

本课采用学生自评、互评的评价方式,评出孩子们喜欢的画面和故事,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获得成功的体验。最后教师对学生的表现及作品进行评价,并鼓励学生课后用泥塑等形式,把生活中的东西放大或缩小。

设计意图:鼓励式的小结,留给学生更多的发展空间,延续了学生对作品创作的更大的欲望。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