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元旦的风俗200字左右(大全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19:43:55 页码:9
最新元旦的风俗200字左右(大全10篇)
2023-11-11 19:43:55    小编:zdfb

学好语文,不仅要掌握基本知识,还要培养综合运用能力。剧本的创作需要对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处理有深入的思考。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总结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元旦的风俗200字左右篇一

元,谓“始”,凡数之始称为“元”;旦,谓“日”;“元旦”意即“初始之日”。

古代元旦指元月一日,但各个时期的元月时间不一致。秦朝的元月一日相当于现在的10月1日。19民国为了与世界接轨采用西元纪年,规定公历1月1日为“元旦”,农历1月1日为“新年”。元旦节在中国叫阳历年,农历1月1日则叫春节。

2066年前,古罗马凯撒把1月1日这一天定为西历新年的开始,为了祝福双面神“雅努斯”(janus),这位罗马神话中的起源神。“janus”后来也演化为英文一月“january”这个词。

元旦是世界性的节日,各国都在庆祝,但风俗习惯截然不同。

中国。

所有家庭成员会团聚在一起,吃一顿团圆饭,各地都会举办元旦联欢晚会,有的选择旅游。商场会举办节日活动吸引顾客。

英国。

元旦前一天,家家户户都必须做到瓶中有酒,橱中有肉,类似于中国的年年有余。除此之外,英国还流行新年“打井水”的风俗,人们都争取第一个去打水,认为第一个打水的人为幸福之人,打来的水是吉祥之水。

比利时。

人们新年第一件事就是走到牛、马、羊、狗、猫等动物身边,煞有介事地向这些生灵通明:“新年快乐!”

德国。

德国人在元旦期间,家家户户都要摆上一棵枞树和横树,树叶间系满绢花,表示繁花似锦,春满人间。他们在午夜新年光临前一刻,爬到椅子上,钟声一响,他们就跳下椅子,并将一重物抛向椅背后,以示甩去祸患,跳入新年。在德国的农村还流传着一种“爬树比赛”的过新年风俗,以示步步高升。

法国。

以酒来庆祝新年,直到不省人事。并且以风向来判断祸福吉凶。

意大利。

意大利的除夕是一个狂欢之夜,当夜幕开始降临,成千上万的人们涌向街头,点燃爆竹和焰火,甚至鸣放真枪实弹。男男女女翩翩起舞,直至午夜。家家户户收拾旧物,将屋子里一些可打碎的东西,摔个粉碎,旧盆子、瓶瓶罐罐统统扔到门外,表示去掉厄运和烦恼,这是他们辞旧岁迎新年的传统方式。

瑞士。

瑞士人有元旦健身的习惯,他们有的成群结队去爬山、滑雪;有的举行踩高跷比赛。他们以健身来迎接新一年的到来。

罗马尼亚。

元旦前夜,人们在广场上竖起圣诞树,搭起舞台,烧着焰火,一边载歌载舞。

希腊。

元旦时,家家都要做一个大蛋糕,里面放一枚银币。蛋糕切若干块,谁吃到带有银币的那块蛋糕,谁就成了新年最幸运的人,大家都向他祝贺。

西班牙。

西班牙人在元旦前夕,所有家庭成员都团聚在一起,十二点的钟声刚开始敲第一响,大家便争着吃葡萄。如果能按钟声吃下12颗,便象征着新年的每个月都一切如意。

如何庆祝元旦。

全中国甚至是全世界都知道,很多国家都把元旦定为法定节日,在元旦这天放假。新中国成立后,也规定元旦为法定节日,放假一天。

现在比较普遍的就是由团体组织的活动,如元旦联欢会、挂庆祝元旦的标语、或举行集体活动等。甚至,元旦这天对年轻一代来说只意味着一天的假期。

保留着中国传统的庆祝方式就在于民间了,尤其是在农村。每到元旦,家家户户都会燃放炮竹,杀鸡宰鹅的,拜祭过各方神灵后,就是一家人团圆,聚一餐。至于更为浓重的庆祝方式暂时还没见过。

元旦的风俗200字左右篇二

古代元旦是农历正月初一,是为了纪念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尧的那一天,历代皇朝都在元旦举行庆贺典仪祈祀等活动,如祭诸神祭先祖,写门对挂春联,书写福字、舞龙灯,民间也逐渐形成祭神佛、祭祖先、贴春联、放鞭炮、守岁、吃团圆饭以及众多的堆火等庆祝活动。

历代皇朝都在元旦举行庆贺典仪祈祀等活动,如祭诸神祭先祖,写门对挂春联,书写福字、舞龙灯,民间也逐渐形成祭神佛、祭祖先、贴春联、放鞭炮、守岁、吃团圆饭以及众多的“社火”等娱乐欢庆活动。

元旦的由来和寓意是什么。

元有开始的意思,“旦”是明天的意思。元旦便是一年开始的第一天,也被称为“新历年”“阳历年”。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定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而以西历的1月1日为新年。19月27日,中国人民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纪年采用公元年法”,确认新年(元旦)为我国的法定节日。元旦也是世界上很多国家或地区的法定假日。

2023元旦祝福语。

1、一夜春风到,元旦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报福来报。冬雪静静飘,祝福悄悄到。快乐在你身边绕,好运相伴不会少,幸福吉祥把你抱。

2、元旦马上就到,短信问候挤爆。为了不凑热闹,提前将你骚挠。新年事事安好,时时心情美妙。工作轻松不少,工资涨得老高。祝你元旦大吉,一年福星高照!

3、小学文凭黑农户口,个子只有一米五九,家境贫来人又丑,破屋漏雨油罐缺油,冷被热灶媳妇没有,一年四季药不离口,今日元旦短信招手,短信不回做我女友。

4、喜鹊枝头叫,定有贵客到,喜事多盈门,幸福春年笑。元旦相见邀,来家做客聊,元旦见闻多,见面祝福道。牛年财神抱,美满幸福笑跳,合家喜乐跃,元旦快乐跑!

5、元旦那天回家过节,吃晚饭的时候我弟弟抱怨生活费太少,用的太艰苦。我妈冷冷的看了他一眼说道:能让你看到这个花花绿绿的世界已经很对的起你了。

6、元你事业顺利,旦勿忘保养身体,元您心想事成,旦勿忘回家看看,元你人缘八方,旦勿忘朋友牵挂;元你新年快乐,旦求幸福安康!

7、友情是份纯真,祝福是份形式,新年的祝福我不擅长,可我的祝福无人替代,别学别人玩转发;我的祝福是无价,一般的人我不发,祝你元旦快乐!

8、走进新年,走进蓬勃的希望,每一颗青春的心都焕发出缤纷的色彩。走进新年,走进时尚的动感地带,世界在我们眼前灿烂地舒展开来。

9、牛年将至,由于按捺不住无比激动的心情,同时为避开除夕通讯拥堵,所以赶在小除夕送出我酝酿已久的新年祝福:牛年得吃草,猴年还得吃草!

10、岁月流逝,多少人来了又走;时光荏苒,多少事了犹未了。但朋友始终留在心上,友谊从未了结。元旦到,只想轻轻地祝福你:新年快乐,吉祥如意!

元旦的风俗200字左右篇三

元旦,据说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

南北朝时,南朝文史学家萧子云的《介雅》诗中有“四季新元旦,万寿初春朝”的记载。宋代吴自牧《梦粱录》中有关于:“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的记载。

汉代崔瑗《三子钗铭》中叫“元正”、晋代庾阐《扬都赋》一赋中称作“元辰”、北齐时的《元会大享歌皇夏辞》一辞中呼为“元春”、唐德宗-李适《元日退朝观军仗归营》一诗中谓之“元朔”。

中国元旦历来指的是夏历(农历、阴历)正月初一。正月初一的计算方法,在汉武帝时期以前也是很不统一的。因此,历代的元旦月、日也并不一致。夏朝的夏历以孟喜月(元月)为正月,商朝的殷历以腊月(十二月)为正月,周朝的周历以冬月(十一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又以阳春月(十月)为正月,即十月初一为元旦。

从汉武帝起,规定孟喜月(元月)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历的正月初一)称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公元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开会决定使用公历,把农历的1月1日叫做“春节”,把公历的1月1日称为“元旦”,不过当时并没有正式公布。

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民国元年决定使用公历(实际使用是1912年),并规定阳历1月1日为“新年”,但并不称为“元旦”。

为区别农历和阳历两个新年,又鉴于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恰在农历新年的前后,因此便把农历一月一日改称为“春节”,阳历1月1日定为新年的开始――“元旦”,并列入法定假日,成为全国人民的节日。

元旦必吃的食物。

1、饺子。

山东是典型的北方省份,过春节的习俗也比较有代表性。有人说,从山东的过年习俗,可以看到北方大部分省份是如何过年的。山东人有大年初一吃饺子的习俗,这绝对是家家户户春节期间不能少的东西。就山东各地而言,没有太大差距,济南人大年初一吃饺子,其余的十六个地市也是如此。

2、五福粥。

大年初一如果不是吃除夕剩下的菜,也有的地方吃五福粥,里面有芋艿、白米、红枣、豆腐、豇豆意思是“五福”降临,那么为什么吃除夕剩下的菜呢?因为它带有“连年有余”的吉祥意境哦!

3、年糕。

湖南春节第一餐要吃“年糕”,意为“一年更比一年好”,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而少部分湖南的苗族群众,春节第一餐吃的是甜酒和粽子,寓意可“生活甜蜜,五谷丰登”。

4、鸡汤。

湖北有的地方春节第一餐喝鸡汤,象征“清泰平安”。此外家中的主要劳动力还要吃鸡爪,寄意“新年抓财”;年轻的学子要吃鸡翅膀,寓意能展翅高飞;当家人则吃鸡骨头,有“出人头地”之意。

5、鸡蛋。

荆州、沙市一带,第一餐要吃鸡蛋,意谓“实实在在,吉祥如意”。如遇客人,要吃两个煮得很嫩,可透过蛋白见蛋黄的“荷包蛋”,意即“银包金,金缠银,得金得银”。

6、饺子和鱼。

江西鄱阳地区第一餐要吃饺子和鱼,意为“交子”和“年年有余”,有的在饺子中放糖块、花和银币,意味着“生活甜蜜”、“长生不老”、“新年发财”。

7、万年粮。

广东部分地区春节第一餐要吃“万年粮”,即做好足够春节3天家人吃的饭菜,寓有“不愁吃喝”之意。

8、腐圆。

潮州一带,第一餐常吃用米粉和萝卜干油炸而成的“腐圆”,喝芡实、莲子等熬成的“五果汤”,寓“生活甜美,源远流长”之意。

德国元旦的庆祝方式。

焰火与驱鬼。

德国的新年习俗与中国春节十分相似。12月31日午夜,绚烂的焰火照亮夜空,有如中国的大年除夕,就连放焰火传统的由来也与中国“年”的故事如出一辙。

相传,日耳曼人认为,邪恶的鬼神会在12月31日出来作恶。为驱赶它们,日耳曼人会将燃烧的木车轮滚入山谷。此外,人们还用花盆、摇铃等制造噪音驱鬼,后来又加上敲鼓和吹号,猎人也可在当晚鸣枪作响。

渐渐,放焰火驱鬼成为德国新年的传统。德国法律也已为此开了“绿灯”,一年之中只允许民众在12月31日至1月1日燃放焰火。对德国人来说,没有焰火的新年简直难以想象。德国烟花爆竹行业协会预计,今年烟花爆竹销售额有望达到1.24亿欧元(约合9.38亿元人民币),与去年持平甚至更多。

鲤鱼与吉凶。

在德语中,“圣诞烤鹅”和“除夕鲤鱼”已成为两个固定的单词,由此不难看出德国人过年的饮食习惯。一些德国人不仅吃鱼,还会在除夕夜将一片鱼鳞放入钱包。民间的说法是,这样做可以给人带来好运,在新的一年财源滚滚。

在德国人看来,四叶草、小猪、马蹄铁等均可带来好运。因此,人们会在辞旧迎新之际互赠一些相关的吉祥物。德国也有吉凶宜忌之分。在除夕洗衣服晾衣服就是一大禁忌,据说鬼神会在除夕夜缠身在晾衣绳上,从而会带来厄运。此外,除夕还忌“工作”,这个真是让人求之不得。

游戏与运势。

新的一年即将到来,运势如何?有些人会选择在除夕那天买彩票,有些人会借游戏预测未来。“倒铅”游戏在除夕夜的聚会上非常普及。人们用蜡烛将勺子里的铅融化,迅速倒进冷水,待凝固后捞出,根据铅块的形状来预测新年运势。例如,如果铅的形状像只鹰,则寓意婚期将近,事业成功;像麦穗,预示愿望将得到满足;像菠萝,表示暗恋;像炸弹,则可能面临危险。

香槟与电影。

如果说看球喝啤酒、圣诞喝红酒,那么德国人过新年喝得最多的就是香槟了。10,9,8,7,6……倒计时过后,人们举杯庆祝新年的到来并互致美好的祝愿。

德国还有个持续了50多年的新年传统,即观看英国喜剧短片《一个人的晚餐》。今年亦不例外。德国多家电视台已宣布播放时间,从12月31日中午11时15分开始到午夜,影片如轮番轰炸般在不同电视台播放近20次。

元旦的风俗200字左右篇四

中国元旦是每年的1月1日,标志着新一年的到来。

中国“元旦”的由来。

元,谓“始”,凡数之始称为“元”;旦,谓“日”;“元旦”的意思即为“初始之日”,也就是新的一年的开始。所以元旦又被称为是“公历新年”或是“阳历年”。

据史料记载,中国历史上,“元旦”还有很多种叫法,例如元日、元正、元辰、开年、元春、上日、华岁等等。

1949年9月27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决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也决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法,即我们所说的阳历。而元旦,指的就是西元纪年岁首的第一天。

之后为了区别夏历和公历两个新年,又鉴于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恰在夏历正月初一的前后,所以就把夏历的正月一日改称为“春节”,而将公历的1月1日定为新年的开始,也就是“元旦”,并将其列入法定假日,成为全国人民的节日。

1、元旦节在我国民国时期才诞生的,所以元旦节的风俗和内容,大都类似于春节的习俗,例如说放烟花、杀三生、祭鬼神、拜祭先祖等。

2、元旦节唯一值得开心的就是,作为法定节假日,是有假期的,法定放假日期是一天,如果和周末联系在一起,一般是放三天。的元旦节日子比较特殊,刚好是周三,所以只放周三一天假。

3、现代很多年轻人过元旦节比较倾向于三五好友一起相约跨年。或者是学校、企业等等,会举行团体组织的活动,例如旦联欢会、挂庆祝元旦的标语,或者是跳民族舞等等。

庆祝元旦的三大方式。

方式一:全中国甚至是全世界都知道,很多国家都把元旦定为法定节日,在元旦这天放假。新中国成立后,也规定元旦为法定节日,放假一天。

方式二:现在比较普遍的就是由团体组织的活动,如元旦联欢会、挂庆祝元旦的标语、或举行集体活动等。以前有组织敲锣打鼓、集体跳民族舞的,现在在电视记录片上还能看到。到科技发展的今天,就演变为联欢晚会什么的了。近年更是有旅游、聚会等节目,反正元旦这天并没有太多的传统,在这一天放假了,随你怎么玩都行。甚至,元旦这天对年轻一代来说只意味着一天的假期。

方式三:保留着中国传统的庆祝方式就在于民间了,尤其是在农村。每到元旦,家家户户都会燃放炮竹,杀鸡宰鹅的,拜祭过各方神灵后,就是一家人团圆,聚一餐。至于更为浓重的庆祝方式暂时还没见过。

月01日,星期五,冬月十八。

元旦一词,最早出于南朝梁人《雅乐歌》:“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元是第一或开始的意思,旦是早晨,元、旦合起来,比喻一年的岁首,也就是一年开始之日。但将哪一天作为岁首,我国历代有不同的择定。《史记》载:夏代以正月初一为元旦;商代以十二月初一为元旦;周代以十一月初一为元旦;秦代以十月初一为元旦;汉武帝又恢复正月初一为元旦。自此延续下来。辛亥革命后,改公历纪年,将阴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公历1月里日称为新年。1949年9月,全体会议正式通过使用“公元纪年法”,以法律的形式,确定阴历正月初一为春节,公历1月1日为元旦。

元旦的风俗200字左右篇五

元,谓“首”;旦,谓“日”;“元旦”意即“首日”。“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 晋书》,但其含义已经沿用4000多年。接下来小编要跟大家介绍的是中国元旦各地的风俗,下面是小编一起来了解下吧!

较之于北方元旦习俗之 “俗”,南方元旦的习俗则偏向于“雅”。在江浙一带,元旦时节把竹竿束于草上,点火燃烧,称为“庆田蚕”。绍兴元旦会用“茶碗茶”待客,有的还要放入橄榄和金桔,称为“捧元宝”。

在福建,闽音“春”与“剩”相同,元旦吃饭时要在米饭上插上红纸做的花,俗称 “春饭”。春饭是 “年年有余”的象征。在广东,元旦拜年时,长辈会以红包或柑橘赏给晚辈,也是吉祥如意,来年结余的象征。

我国的北方冬季天气寒冷,昼短夜长。从元旦开始,农闲的百姓杀猪宰羊,盘腿坐在土炕上,聊聊家常,不干活,不出门,直到正月十五才结束。因天气寒冷,东北元旦饮食主要以冻品、腌菜、乱炖为主。像冻饺子、酸菜炖粉条、腌雪里红等都是元旦必备的食物。

北京小孩子新年要吃冰糖葫芦,象征着新的一年红红火火。文俗方面:扭秧歌、踩高跷,东北二人转,都会在庙会上接连表演。天津剪窗花,贴对联,文娱活动应接不暇。山东在元旦这一天学生向孔子神像拈香祭拜,以期待来年金榜题名。

在宝岛台湾,元旦这一天全家老少都要围在一起聚餐,餐桌上摆放火锅,这叫做“围炉”。参加“围炉”的人,桌上的每样菜都要品尝,也要象征性地喝酒,以讨来年红红火火。

在元旦,台湾同胞会吃长年菜。所谓长年菜,其实就是俗称的芥菜,台湾人认为这种菜叶长象征命长。有些人在煮菜时还要加上粉丝,意喻绵绵不断,长生不老。

在藏历新年中,家家要摆上“卓索切玛”,上面插上用酥油塑制作的彩花,祈祷来年五谷丰登。妇女要做“卡塞”这种用酥油制作的糕点招待客人。窗户要换上新布帘,房梁和厨房要装扮哈达,好歌善舞的牧民围着篝火载歌载舞,展现出一派喜庆的气氛。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元旦的习俗还有很多。地大物博的.祖国, 元旦国内各地习俗各不相同。这些不同的习俗汇聚成共同迎接新的一年的礼物。这是中华五十六个民族大融合的象征。这些习俗将中国传统文化完美结合在一起,并不断传承下去,构成中华民族的魂魄。

方式一:全中国甚至是全世界都知道,很多国家都把元旦定为法定节日,在元旦这天放假。新中国成立后,也规定元旦为法定节日,放假一天。

方式二:现在比较普遍的就是由团体组织的活动,如元旦联欢会、挂庆祝元旦的标语、或举行集体活动等。以前有组织敲锣打鼓、集体跳民族舞的,现在在电视记录片上还能看到。到科技发展的今天,就演变为联欢晚会什么的了。近年更是有旅游、聚会等节目,反正元旦这天并没有太多的传统,在这一天放假了,随你怎么玩都行。甚至,元旦这天对年轻一代来说只意味着一天的假期。

方式三:保留着中国传统的庆祝方式就在于民间了,尤其是在农村。每到元旦,家家户户都会燃放炮竹,杀鸡宰鹅的,拜祭过各方神灵后,就是一家人团圆,聚一餐。至于更为浓重的庆祝方式暂时还没见过。

元旦的风俗200字左右篇六

元旦是每年的起点,是中国的传统佳节之一,也是世界各国共同庆祝的节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不同的人们有着各自的庆祝方式和习俗,这些风俗体现了百姓的习俗文化,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下文将以个人所见所闻,谈谈自己对于元旦风俗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贺年卡送祝福。

元旦前夕,人们习惯互相送贺年卡,表达对亲人和朋友的祝福,用美好的言语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同时也希望朋友和家人过上更加美好的一年。过去,我总是认为大家互相送年卡是为了体现自己的关怀和责任,但从去年开始,我开始意识到,这种行为并不是一种形式主义,而是一种美好的情感表达方式。这种行为让年轻人体察到了年长者之间的友谊之情,也让人们更好的理解在传统文化中礼仪在其中的重要性。

第三段:祭祖拜年。

新年是大家开启新征程的日子,往年的污垢洗掉,新的开始更要化繁为简。年岁虽是层层递增,但是每一年的元旦我们都需要或多或少地保持传统习俗,传承那种千年不变的文化。比如,每年过元旦时,我们家里都要举行祭祖的仪式,祭祖之后还要到亲友家拜年。这个时候,我们可以互相交流一下自己这一年的学习和工作,也有机会通告一下自己将要在新的一年中的计划,一方面希望自己更加努力,另一方面也期望朋友能够支持自己,这是一种互相支持的友谊。

第四段:吃年夜饭。

元旦的时候,我们家庭星散各处,如果要大家在家庭一起团聚,元旦的夜晚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为了感恩这一年来的倾心支持和帮助,我们家每年会在元旦前一天晚上组织年夜饭。这其实不仅仅是一顿丰盛的晚餐,更是一种感恩之情的表达和家庭间情感的沟通。晚餐的同时,台上端的美食让我们嘴巴里的味蕾在爆发,心中的满意度与时俱增。

第五段:寻找美好愿望。

后半夜,我会非常认真地写下自己的新年愿望,期望在新的一年中自己的事业和生活都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和进步。新元旦到来之际,我们诉说着自己的心愿,期望自己的诉求和祈祷可以得到上天的眷顾。当孤独应时、天懍否决、时刻鲜花似锦,祈祷也许就更能得到重视和更好的结果。如同树上飞舞的鸽子,心情自然而愉悦。元旦这一天,是我们寻找未来的契机。

结语:

元旦这个节日,身边的人都会为之付出,家庭和亲友的团聚、美味的年夜饭,以及一年欣喜悦的愿望。这些都在自己大概念的脑海中形成了不可磨灭的痕迹。这些善良和情感,或许在平日的日子里难以体会到,但在元旦这个特别的节日里,却都得到了体现。只有我们用心的去感受这些,才能更好的抓住机遇,努力向前。

元旦的风俗200字左右篇七

元旦是在每年的“公历1月1日”,全世界都是一样的时间。但是元旦的饮食却非常的不爱样。想知道别的国家在元旦的时候都吃些什么吗?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各国元旦饮食风俗,希望对你有帮助。

在越南,元旦节一般吃方粽,方粽的外形很像我们常吃的糯米鸡。越南人过新年必须要吃的食品是粽子,全家人要在除夕一起分吃,节日里还把它作为礼品互相赠送。在广州很少见到越南粽子,由于它的外形比较方,个头也较大,更像糯米鸡,所以又叫“方粽”。

元旦前一天,家家户户都必须做到瓶中有酒,橱中有肉。英国人认为,如果没有余下的酒肉,来年便会贫穷。除此之外,英国人在除夕的深夜,常带上糕点和酒出去拜访,他们不敲门,就径直走进亲友家去。

按英国人的风俗,除夕千夜过后,朝屋里迈进第一只脚的人,预示着新的一年的运气。如果第一个客人是个黑发的男人,或是个快乐、幸福而富裕的人,主人就将全年吉利走好运。如果第一个客人是个浅黄头发的女人,或是个忧伤、贫穷、不幸的人,主人在新的一年中将遭霉运,会遇上困难和灾祸。

印度的元旦被人称为“痛哭元旦”、“禁食元旦”。他们在新年第一天,谁也不许对人生气,更不准发脾气。有些地方,过年不但不庆祝,反而相抱大哭。他们认为,元旦一开始,岁月易逝——人生短暂,用哭声来表示自己的感叹。有些地区的人们则以禁食一天一夜来迎接新的一年,由元旦凌晨开始直到午夜为止。

很多美国人要吃鲱鱼。因为这种鱼总是成群结队地游弋,象征着家族的富裕繁荣,美国人偏爱鲱鱼的另一缘由是这种鱼在水中总是方努力,吃了它,在新的一年中会出人头地。

在意大利,人们在新年里首先吃小扁豆。因为这种豆子宛如古币,食之必日进斗金。近年来,人们把面粉团捏成小扁豆形状,烘焙后再浇上蜂蜜入席,在新年来临之际不仅祈求生活富有,而且寓意爱情甜蜜。

从一天看一年:以酒来庆祝新年,人们从除夕起开始狂欢痛饮,直到1月3日才终止。法国人在新年到来之前,各家一定要把家中的余酒全部喝光,以致许多人喝得酩酊大醉。他们认为,元旦时如果家中还有剩余的酒,新一年里交厄运。

西班牙人在元旦前夕,所有家庭成员都团聚在一起,以音乐和游戏相庆贺。午夜来临,十二点的钟声刚开始敲第一响,大家便争着吃葡萄。而且能按钟声吃下12颗,便象征着新年的每个月都一切如意。

日本人称元旦初一为“正日”,元月1至3日,称为“三贺日”。元旦早晨,全家从年幼者到年老者依次排列喝屠苏酒,共尝青鱼子、黑豆以及稍带甜味的酱油煮小干鱼等。据说这些象征吉祥的食物会带来子孙繁荣、身体健康。在正日,小辈须先去父母那里拜年,向父母问安,然后到亲友家拜年。按习惯要吃年糕汤,日本人叫做“御杂煮”。

据调查,“御杂煮”是日本传统年节食品中生命里最强的一种。被问每年阳历一月一日早晨,迎接新的一年以后吃的第一顿饭是甚么,至今绝大部分日本人回答说:“御杂煮”。“御杂煮”就是汤泡糯米糕。做法并不复杂,材料也不难到手,特别在于专门在年头三天里吃,其它时候绝不会出现在餐桌上。

至于糯米糕的形状以及汤水的做法,你问十个日本人,大概会得到十种不同的.答案了。基本上,东京等关东地区人吃的糯米糕为方块,汤水则用柴鱼、酱油和清酒调味,另外加鸡肉和青菜。而京都、大阪等关西地区人吃的糯米糕为圆形,汤水则用昆布和白味噌调味,另外加芋头和胡萝卜。

新年期间,吃类似我国八宝饭样的“药饭”,朝鲜的药饭是用糯米、栗子、枣、松子、核桃仁等加香油和蜜拌匀蒸制的。味道非常好,以示日子过得甜蜜。

在马来西亚,元旦节一般吃椰浆饭,椰浆饭颜色奶白,散发浓浓的椰子清香。据说,椰浆饭还是马来西亚歌手品冠最爱的美食,它也是马来西亚人最传统的新年食品。在马来西亚只要走进任何一家地方风味餐馆,几乎都能发现它的身影。

在韩国,元旦节一般吃年糕汤和打糕,年糕汤寓意着新年成长,是韩国的传统美食。韩国最典型的美食要数年糕汤了。据说年初一当天,韩国人一定要喝上一碗年糕汤,因为他们认为不吃年糕汤就不能长大一岁。打糕也是韩国人过年必不可少的食物之一,是以糯米为主要原料。打糕的制作过程讲究“打功”,年糕是用糯米粉做成,而打糕则是用糯米饭捶打而成。

在日本,元旦节一般吃荞麦面,荞麦面寓意健康和长寿。日本很多地区都有种植荞麦,荞麦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江户时代。当时的荞麦面是人们祈求幸福的食品,如今还有很多人常把荞麦面作为礼物送人。据说,按照传统风俗,除夕之夜,全家人要聚在一起吃荞麦面。正是因为荞麦面在日本人心里的特殊地位,所以它又被称为“年面”。

在新加坡,元旦节一般吃捞起鱼生,捞起鱼生味道鲜美,寓意“风生水起”。新年里,新加坡人则一定要吃“捞起鱼生”,它的色彩丰富,味道鲜美,由于象征“风生水起”,寄托着人们对来年幸福的希望,有很好的兆头,因此广受欢迎。

元旦,据说起于 三皇五帝之一的 颛顼,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 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 ”

南北朝时,南朝文史学家 萧子云的《 介雅》诗中有“四季新元旦,万寿初春朝”的记载。宋代吴自牧《 梦粱录》中有关于:“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的记载。

汉代 崔瑗《三子钗铭》中叫“元正”、晋代 庾阐《扬都赋》一赋中称作“ 元辰”、 北齐时的《元会大享歌皇夏辞》一辞中呼为“ 元春”、 唐德宗- 李适《元日退朝观军仗归营》一诗中谓之“ 元朔”。

中国元旦历来指的是 夏历(农历、阴历)正月初一。正月初一的计算方法,在汉武帝时期以前也是很不统一的。因此,历代的元旦月、日也并不一致。 夏朝的夏历以孟喜月( 元月)为正月,商朝的殷历以腊月(十二月)为正月,周朝的周历以冬月(十一月)为正月。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又以阳春月(十月)为正月,即十月初一为元旦。

从 汉武帝起,规定孟喜月(元月)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历的正月初一)称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公元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 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开会决定使用公历,把农历的1月1日叫做“春节”,把公历的1月1日称为“元旦”,不过当时并没有正式公布。

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民国元年决定使用公历(实际使用是1912年),并规定 阳历1月1日为“新年”,但并不称为“元旦”。

1949年9月27日,第一届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决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也决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法,即我们所说的阳历。元旦,指西元纪年的岁首第一天。

为区别农历和阳历两个新年,又鉴于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 “立春”恰在农历新年的前后,因此便把农历一月一日改称为“春节”,阳历1月1日定为新年的开始――“元旦”,并列入法定假日,成为全国人民的节日。

专家:“元旦”一词系中国“土产” 已经沿用4000多年。

每年1月1日,标志着新一年的到来,人们习惯将这一天称为“元旦”,俗称“阳历年”。

天文专家表示,“元旦”一词系中国“土产”,在中国农历中已沿用4000多年,但现行公历“元旦”为1949年所定,随着2016年的到来,它只有“67岁”。

元旦的风俗200字左右篇八

我国的北方冬季天气寒冷,昼短夜长。从元旦开始,农闲的百姓杀猪宰羊,盘腿坐在土炕上,聊聊家常,不干活,不出门,直到正月十五才结束。因天气寒冷,东北元旦饮食主要以冻品、腌菜、乱炖为主。像冻饺子、酸菜炖粉条、腌雪里红等都是元旦必备的食物。

北京小孩子新年要吃冰糖葫芦,象征着新的一年红红火火。文俗方面:扭秧歌、踩高跷,东北二人转,都会在庙会上接连表演。天津剪窗花,贴对联,文娱活动应接不暇。山东在元旦这一天学生向孔子神像拈香祭拜,以期待来年金榜题名。

南方的元旦习俗。

较之于北方元旦习俗之“俗”,南方元旦的习俗则偏向于“雅”。在江浙一带,元旦时节把竹竿束于草上,点火燃烧,称为“庆田蚕”。绍兴元旦会用“茶碗茶”待客,有的还要放入橄榄和金桔,称为“捧元宝”。

在福建,闽音“春”与“剩”相同,元旦吃饭时要在米饭上插上红纸做的花,俗称“春饭”。春饭是“年年有余”的象征。在广东,元旦拜年时,长辈会以红包或柑橘赏给晚辈,也是吉祥如意,来年结余的象征。

在宝岛台湾,元旦这一天全家老少都要围在一起聚餐,餐桌上摆放火锅,这叫做“围炉”。参加“围炉”的人,桌上的每样菜都要品尝,也要象征性地喝酒,以讨来年红红火火。

在元旦,台湾同胞会吃长年菜。所谓长年菜,其实就是俗称的芥菜,台湾人认为这种菜叶长象征命长。有些人在煮菜时还要加上粉丝,意喻绵绵不断,长生不老。

在藏历新年中,家家要摆上“卓索切玛”,上面插上用酥油塑制作的彩花,祈祷来年五谷丰登。妇女要做“卡塞”这种用酥油制作的糕点招待客人。窗户要换上新布帘,房梁和厨房要装扮哈达,好歌善舞的牧民围着篝火载歌载舞,展现出一派喜庆的气氛。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元旦的习俗还有很多。地大物博的祖国,元旦国内各地习俗各不相同。这些不同的习俗汇聚成共同迎接新的一年的礼物。这是中华五十六个民族大融合的象征。这些习俗将中国传统文化完美结合在一起,并不断传承下去,构成中华民族的魂魄。

2021年1月1日为什么叫元旦。

因为“元”有开始之意,“旦”指太阳刚出太平线的意思。元旦也被称为“新历年”“阳历年”。同时又称“三元”,即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

中国新年的日期,在各朝代并不相同。夏朝定在一月初一,商朝定在十二月初一,周朝定在十一月初一,秦朝定在十月初一。到西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汉武帝接受司马迁等人的建议使用《太初历》,恢复了夏历即农历,以正月为岁首,把二十四节气订入历法。后来历朝历代虽对历法有过修改,但基本上仍然以《太初历》为蓝本,以夏历的孟春正月为岁首,正月初一为元旦、元日,即新年的第一天。

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清朝统治被推翻,在南京建立中华民国政府。各省都督府代表在南京召开会议,讨论历法问题。会上达成了“行夏历,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的共识,决定使用公历,把公历1月1日定做“新年”,把农历正月初一称做“春节”,但并未正式命名和推广。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纪年采用公元年法”,确认新年(元旦)为中国的法定节日。

文档为doc格式。

元旦的风俗200字左右篇九

元,谓“始”,凡数之始称为“元”;旦,谓“日”;“元旦”的意思即为“初始之日”,也就是新的一年的开始。所以元旦又被称为是“公历新年”或是“阳历年”。

据史料记载,中国历史上,“元旦”还有很多种叫法,例如元日、元正、元辰、开年、元春、上日、华岁等等。

1949年9月27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决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也决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法,即我们所说的阳历。而元旦,指的就是西元纪年岁首的第一天。

之后为了区别夏历和公历两个新年,又鉴于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恰在夏历正月初一的前后,所以就把夏历的正月一日改称为“春节”,而将公历的1月1日定为新年的开始,也就是“元旦”,并将其列入法定假日,成为全国人民的节日。

元旦的风俗200字左右篇十

元旦佳节,想必大家都知道吧,元旦,据说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元旦的来历和风俗,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中国的元旦,据传说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的诗中。南北朝时,南朝萧子云的《介雅》诗中也有“四季新元旦,万寿初春朝”的记载。

中国最早称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称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正月初一从哪日算起,在汉武帝以前也是很不统一的。因此,历代的元旦月、日也并不一致。夏朝的夏历以孟喜月(元月)为正月,商朝的殷历以腊月(十二月)为正月,周朝的周历以冬月(十一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又以阳春月(十月)为正月,即十月初一为元旦。从汉武帝起,才规定孟喜月(元月)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历的正月初一)称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但这是夏历,亦即农历或阴历,还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元旦。

公元1920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民国元年决定使用公历(实际使用是1920年),并规定阳历(公历)1月1日为“新年”,但并不叫“元旦”。

今天所说的“元旦”,是公元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决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也决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法,并将公历1月1日正式定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改为“春节”。

元旦节的风俗有扭秧歌、踩高跷、拜祭先祖、舞龙舞狮、篝火舞、赏花灯等。

1、扭秧歌:扭秧歌是我国北方汉族民间具有代表性的一种舞蹈,是我国第一批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之一。

2、踩高跷:踩高跷是汉族传统民俗活动之一。踩高跷俗称缚柴脚,亦称“高跷”“踏高跷”“扎高脚”“走高腿”。

3、拜祭先祖:祭祖是传统习俗,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

4、舞龙舞狮:舞龙舞狮是中国民间传统习俗。舞龙又称耍龙灯、龙灯舞。

5、篝火舞:篝火舞又称圈舞,是山上鄂温克族的自娱性舞蹈。一般由七人至二十人手拉手围成圆圈,男女均可参加。

6、赏花灯:元旦除了要吃汤圆之外,还有一项必不可少的传统习俗——赏花灯。

1、不能暴饮暴食。

元旦期间,饭菜品种丰富,琳琅满目的食物、水果、糕点等让不少人禁不起诱惑,饮食常失去节制,使胃肠负担加重,从而出现腹胀、食滞、消化不良等现象。

缓解积食最简单的方法是喝茶,喝茶能帮助分解脂肪,另外注意荤素搭配。

2、天气干燥,注意降火。

元旦前后,家里家外事务繁多,加之过食油腻、生活规律常被打乱等,使有些人的身体不能保持新陈代谢的平衡和稳定,引起生理机能紊乱,从而导致“上火”,表现为咽喉干燥疼痛、眼睛红赤干涩、鼻腔热烘火辣、嘴唇干裂、食欲不振、大便干燥、小便发黄、脸上起痘等。

如果上火的话,可以炖点冰糖雪梨降降火,或者泡点菊花茶。

3、室内温度要适宜。

冬天,外界寒冷,室内外温差较大,室内一般保持16℃~20℃较适合,以18℃为最理想。若室温过高,会令人感到闷热或干热而头昏脑胀,萎靡不振。时间长了,还会引起口干舌燥、眼睛干涩,久而久之,会打破人体的生理平衡,造成疾病。

尤其是在北方,室温过高特别容易引起外感风寒。而室内温度过低,则会大大消耗人体的热能,令人感到寒冷;身体虚弱者会引起寒颤:胃肠虚弱者会引起腹胀、胃肠痛,甚至引起关节炎病等。

4、健康出行。

出去玩要注意保暖以防感冒,如果容易晕车的话要记得带上晕车药,最重要的是安排好行程,留出缓冲的时间来调整状态,这样才能玩好,身体的状态也会好,千万不能疲劳过度。尤其是对于老年人来说更是如此,累了就休息,不要透支自己的体力。

5、早卧晚起。

早卧:一般晚上9时为宜;晚起:等日出起床为宜,不要过早起床锻炼身体,睡眠时间可比其他季节稍长。

冬季适当早睡晚起可养藏体内精气。体质较弱人群、老年人冬季太早晨练或可诱发哮喘、感冒、风寒,引发基础慢性病及心脑血管疾病。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