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8和9的组成教学反思(精选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08:55:21 页码:12
2023年8和9的组成教学反思(精选16篇)
2023-11-12 08:55:21    小编:zdfb

投诉信是一种以表达对某种不满和提出抱怨为目的的书信。在写总结之前,要透彻理解要总结的内容,找到其中的关键点。以下是我们为大家准备的一些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一些启发和帮助。

8和9的组成教学反思篇一

本节课坚持“教与学、知识与能力的辨证统一”和“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原则,采用实验演示教学法、课件展示教学法、探究教学法等诸方法之长,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组织。

注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在水电解实验中,电极的正负极学生很难直观的看出,而且哪里是电极、放出气泡的现象、试管里水位的高低变化、氢气燃烧的颜色后排的学生根本就看不清楚,这就是实验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而且会使一部分看不清实验的学生对化学实验失去兴趣。所以我在做演示实验时,利用多媒体将实验显示在屏幕上,等于将实验加以放大。实验过程中的上述每一个环节包括实验装置、步骤、现象都展现在每一个学生眼前,使实验效果更清晰、更直观,让每个学生都可以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突出了重点。

同时,由于水电解产生的氢气量不够,我无法通过现场收集氢气做爆鸣实验,结合水的组成发现史,通过现场制取氢气,点燃肥皂泡的实验,能非常直观的看到氢气与空气混合爆鸣现象,进而引入可燃性气体的验纯,最后点燃氢气。当学生直观的感受到了整个实验,其求知欲立马被激发出来,学习的兴趣又一次得到了满足,知识的获得也就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过渡时提出一组富有探究性的问题(如氢气的燃烧能否证明水的组成?通过本节课你能总结出探究物质组成的方法吗?),给学生创造思维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思考、分析,最后探究得出结论。

在学生明白水电解的生成物是氧气和氢气后,通过20xx年我国科学家发现水分子的内部结构,进而展示水电解的微观动态图,这样可以帮助他们较快地,较直观理解水的微观构成,同时,帮助他们学会从微观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将微观过程进行模拟,用一种建模的方式,化枯燥为生动,从而降低了学习难度,使教学难点得以顺利突破。学生也会产生乐学情绪,激发了他们的探究欲望。

当然,如果进行分组实验,让学生亲自来完成水电解实验,也许更好,但由于学生学习化学实验时间较短,自主操作能力较弱,因此,演示实验更安全些。

8和9的组成教学反思篇二

本课我从学生熟悉的20以内的数数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能口头数到100多,基于这点,引导学生充分动手操作,利用学具袋里的小棒。在反复的点数过程中,建立起百以内数的概念。数的组成也是基于20以内数的组成基础上,让学生数出35根小棒,42根小棒。并让学生思考怎样摆放能让别人一眼看出是35,42。即让学生把小棒摆成几个十和几个一,从而使他们透彻的理解数的组成。

这节课有一些不足的地方:

如49数到50的数数。因为在课前的数数训练中学生基本都能数到100多。因此在课中就忽视了这一点以为学生都会了其实很多学生都在滥竽充数。而事实上这正是学生的难点。所以以后每一堂课都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起点做到心中有数。

这点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加强。

就是表扬起来也是生硬,不自然课堂教学上,缺少了点艺术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8和9的组成教学反思篇三

反思:孩子们还是没有真正理解数的分合关系,他们会用实物摆一摆,并且会口述。但是由实物过渡到数字式,还是有难度的。这一过程还是要通过上黑板练习,逐渐熟悉数字式。

3的分合已经有互换的规律,课堂上我让孩子们找出两个分合式的规律,“谁能找出这两个式子的规律?”孩子们一开始不知道怎么去找,我又一次示范操作,此时有意识地进行了交换,有一个孩子说“换了一下。”

“1和2的位置交换了。”

如果我当时这样问:“1和2的位置有什么变化吗?”这样,比笼统地问“有什么规律”要直接明了的多。“数的分合”孩子们才刚刚接触,老师在提问的时候一定要站在绝大多数孩子的角度去设计,同样的问题换一种说法,孩子会很快明白。教学相长,在教学的同时,老师也在不断提高,提高自己的课堂提问技巧。

2、绘画:草地鲜花。针对孩子们涂色毛毛糙糙,不均匀,没有耐心等,专门练习涂大面积的色块,渗透遮挡法的画法,(在草地上种树)。有的孩子草地画的太高太大,结果种不上树木。以后画面内容要少一点,今天种上大树,不少孩子画的不理想。不过也有好的作品。

3、音乐:欣赏《蜗牛与黄鹂鸟》。

8和9的组成教学反思篇四

引入新课:

同学们,当你在望不到边际的沙漠中行走,你最渴求的是什么?人若离开水会怎样?(学生略加思考答出是水,学生讨论,对所要研究的物质――水的重要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那你知道有哪些关于水的成语或诗句?学生:水到渠成水滴石穿水落石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调动了学生对水学习的积极性)。

展现教材资料,让学生阅读了解水的重要性和不同生物体内的含水量。

过渡:

水是人类不可缺少的宝贵资源,本单元将领我们走进水的世界,对水进行一个系统的了解。

展示一杯水:根据我们对物质研究的一般方法思考,我们应从哪些方面来研究水?(学生讨论,研究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物质的组成、结构及变化规律。)。

提问:水有哪些物理性质?

学生观察讨论:无色无味的液体。

教师:答的不错,但水若在零摄氏度及以下会变成固态,应该在什么条件下才是无色无味的液体?(根据学生的回答强调掌握科学知识的准确度)。

提问:水是怎样组成的?今天我们重点研究水的组成。

过渡: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水曾被看作是一种元素。直到18世纪末,在前人探索的基础上拉瓦锡通过对水的生成和分解实验的研究,才确认水不是一种元素。拉瓦锡让水蒸气通过一根烧红的枪管,得到了“易燃的空气”,而我们今天也可以通过电解水得到“易燃空气”,揭开水组成的奥密。

提问:请同学们阅读水的电解实验,想一想需要哪些实验仪器,装置由几部分组成?

学生讨论回答:电源和电解水的容器两部分。

演示实验3―1:(教师边讲边实验)取水电解器,加入电解用水,接通直流电源,观察与电源正、负两极相连的电极上和试管内发生的现象。

学生观察回答:通电一段时间后,与电源相连的'两极上都产生无色的气体;与电源正、负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的气体体积比约为1:2。

提问:两电极上产生气体是什么?怎样检验?

学生预习教材时知道是氧气和氢气,教师演示: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正极的气体,用点燃的木条检验负极产生的气体。

学生观察讨论后回答:正极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负极产生的气体可以在空气中燃烧,火焰颜色呈淡蓝色,是氢气。

学生答:收集一小试管氢气,用拇指堵住试管口,管口朝下,移近酒精灯的火焰,移开拇指,如果听到尖锐的爆鸣声,表明氢气不纯;如果听到很小的声音,则表明氢气较纯。不纯的氢气不能点燃,须重新检验其纯度,直到声音很小表示氢气较纯了才能点燃。

启发提问:

根据水的电解实验和检验氢气纯度的操作思考,氢气有哪些性质?

学生讨论:电源负极用排水法收集到了无色的气体,说明氢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收集氢气的试管口向下,是因为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点燃负极的气体,燃烧呈淡蓝色以及用点燃听声来判断氢气的纯度,表明氢气具有可燃性。

提问:

在水的电解实验里,有新物质生成吗?水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思考回答: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

提问:怎样用文字表达式来表示水的电解?(引导学生分析化学变化中的反应物、生成物及条件)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展现。(重要反应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分析理解记忆)。

板书:水――氢气+氧气。

h2oh2o2。

提问:在这个变化的前后,参与反应的元素种类有无变化?

学生答:反应前后参与反应的元素种类没有变化。

教师引导:根据这一点,由生成物的组成能够推断反应物的组成。水在通电的条件下产生了氢气和氧气,生成物氢气由氢元素组成,氧气由氧元素组成可推测反应物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渗透人类科学的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和方法)。

提问:电解水这个反应属于前面我们所学过的哪一种反应类型呢?为什么?

学生答:因为这个反应中反应物只有一种物质――水,而生成物有两种物质――氢气和氧气,满足“一变多”的特点,所以它应该属于分解反应。

教师过渡:现在我们来比较一下水电解生成的氢气和氧气的组成与水的组成有什么不同。

展示:氢气(h2)氧气(o2)水(h2o)(启发学生从元素种类的角度去考虑)。

学生分析:氢气和氧气都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而水却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

展示:你能说出下列物质是由几种元素组成的吗?

铁(fe)铜(cu)四氧化三铁(fe3o4)高锰酸钾(kmno4)过氧化氢(h2o2)。

教师提示::根据物质的名称和化学式相结合分析某物质的组成元素,:如:高锰酸钾若只从名称分析由两种元素组成,是不正确的,应将化学式kmno4结合分析,高锰酸钾是由钾、锰、氧三种元素组成的。

教师归纳:化学上我们把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做单质,如:氢气(h2)、氧气(o2)、氮气(n2)等,把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如:二氧化碳(co2)、五氧化二磷(p2o5)氯酸钾(kclo3)等,把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叫氧化物,如:二氧化碳、水等。

提问: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生答:分类学习的方法。

教师提问:同学们讨论分析单质、化合物、氧化物及学过的纯净物、混合物它们的定义,找出它们的各自的特点和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学生各小组代表汇报。

教师小结:纯净物和混合物是根据它们所含物质种类的多少来进行分类的,单质和化合物是根据纯净物中所含元素的种类来进行分类的,可见分类的方法在化学学科的学习中运用得非常多。

展示练习:将下列物质分别按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分类。

(1)氧气(2)空气(3)二氧化碳(4)高锰酸钾。

(5)空气(6)铜丝(7)水蒸气(8)氮气。

学生完成在课堂练习本上。

提问: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请你谈谈。

学生交流:1、我们知道了水是由氢(h)、氧(o)两种元素组成的,我们还通过电解水的实验证明了这一点,在这个实验中我们看到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知道氢气的一些性质。

2、根据水、氢气、氧气等物质组成中元素的比较,我们还了解了单质、化合物和氧化物。

教师小评:今天同学们的收获可真多呀!课后请同学们认真完成教材习题1、2、3、4,看看同学们能否应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祝你们成功!

我觉的谭老师的这节课上的很成功,是一节优质课。这节课谭老师准确把握了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详略得当,教与学的目标具体、可行,做到知识与情感、过程与方法、教书与育人并重。他对单质等概念讲解经验丰富,由浅入深的剖析和有针对性举例让学生积极主动、思维活跃,学生对概念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的效果较好。他对学生的评价恰当,唤起了学生继续学习的激情。谭老师治学严谨,实事求是,讲授富有激情且具有较好的教学机智,以学生为主体,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8和9的组成教学反思篇五

《计算机系统组成》—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知识一课是七年级信息技术中《信息技术基础》里的知识。在学习这之前,学生虽然都使用过计算机,但对于计算机的系统组成、主机内的硬件知识基本知之甚少。但是对这些知识学生又充满了好奇,所以我想把主机的重要硬件给他们讲清楚,让他们在学完了计算机主要硬件设备的功能和特点之后,可以自己查看电脑的配置,想要自己去装机。

一、教学设计。

本节课采用情境导入法、演示法、合作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观察、思考、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

学生在整节课表现得都很好,积极讨论、积极发言,课堂气氛很融洽。只有最后的课堂总结和小组评价没有完整实施。通过这节课,我主要获得了以下几个收获:

3、课堂上更多地走入到学生中,深入学生,融入到课堂中;

4、应增加实践环节——学生模拟装机。

三、教学再设计。

1、新课讲授:下次给学生展示主机内部硬件的实物,让学生传阅;

2、讨论学习:分组合作学习,让学生认识到老师讲的问题是什么;

3、实践学习:展示教师配置单两个配置单,给它们标注价格,明确价格合理的界限。

4、课堂总结:让学生总结课堂所学的知识,教师对小组学习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小组合作学习。

8和9的组成教学反思篇六

以通电分解水的微观过程为载体,渗透各个知识点:水的组成、水资源状况,分子、原子的相关知识,物质的简单分类。其中,水的组成、水资源状况内容较少也较简单,可交由学生独立完成复习工作。

本节课的重点在于加强学生对物质微观世界的认识,并能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学生对“纯净物与单质”和“混合物与化合物”这两对概念容易混淆,也希望能通过这节课,使学生有个较为清晰的认识。同时,通过让学生总结归纳本单元的知识脉络,锻炼学生的归纳能力。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也碰到很多困难。由于是复习课,学生对知识有了一定认识,怎样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成为实施课堂教学所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在以一道段考题引入后,引起学生共鸣。实施教学活动中,可以在复习完物质分类后再将此题提出,让学生解决问题。达到画龙点睛、首尾呼应的效果,加强课堂的完整性。设置的习题应有一定的坡度,有个递进的缓冲,在处理习题时,对于学生普遍掌握的内容可以带过,而学生的共同问题应该深入剖析。做到有的放矢、查漏补缺。

8和9的组成教学反思篇七

本课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学习20以内数的认识和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这节课学生对100以内的数有的看似乎理解,可是让他们用物数一数就会数错,在读法上也不是很标准,很多孩子习惯了简单的口语式数数,把几加几数成几几(如三十一读成三一直接把十省略了。)针对这些情况,在课堂上创设简单有效的学习活动,直攻教学难点,突破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这节所学的内容。

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创设了“估一估有多少只羊”的情境中感知100有多少,体会100比以前学过的数20大得多。先向学生出示20只羊图,接着让他们进行估数,为了验证自己估得对不对应该一只一只来数,然后一起动手数数,通过数数达到验证估计是否准确,从而顺理成章引入例1的教学,接着出示100只羊主题图,先估算再数一数验证是否正确。这样通过让学生在数数量100的不同物体的过程中主动探索数数的方法,使学生初步了解100以内数的顺序。从整体上感受100这个数是多少,会数100以内的数。然后再通过数一数,圈一圈,让学生明白并理解10个十是100,100里面有10个十这个知识点,体会数数的原理是十进制计数法。这也是这节课的重点。通过数数,让学生经历从1数到100的过程,理解了100以内数的顺序,建立100以内数的数感。再通过数10捆小棒的经历,使学生了解了整十数的顺序,为下节课学习整十数的加减法做好铺垫。通过数小棒,让学生从20根数到30根,再从30根数到40根,这样加深学生对数数的规律,建立十进制的概念。最后通过百数表来进行用不同方法数1—100的数。

总之,学生通过学习会正确数出100以内的数。从这节课中让学生理解生活中100以内的数有很多,并通过说一说,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知道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教学实践中的不足:

1. 学生在估算出数时,没有让学生说说是怎样估算的,并教会他们估算的方法。

2. 在数数时,没有做到让两人合作,一人监督另一人数,然后再交换进行,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合作的快乐。

8和9的组成教学反思篇八

1、通过复习旧知识迁移到新知识。

课一开始,我让孩子们背一背5以内数的组成,说一说学习5以内数的组成的学习方法。通过复习旧知识迁移到新知识,这样学习新知识会变得更容易,也更容易激发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2、注重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学习方式。

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参与数学的时间和空间。有更多的机会亲自探索。如:在本节课中,我让学生给圆片涂色、同桌合作分学具等活动中去自主探索6和7的组成。在记6和7的组成时,我又让学生自由记、师生互记、同桌合作记,这些活动,表明我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都交给了学生,真正视学生为学习的主人。操作实践,根据低段学生直观——抽象的认知特点通过把学具分成两堆这一具体操作的活动来初步了解7的组成,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充分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通过充分的动手操作,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掌握6和7的组成。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也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了自主探究的能力。

3、练习形式多样化。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巩固反馈阶段我设计对口令、拍手、猜数等有趣的游戏活动,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多种感官,把知识和游戏结合起来,使孩子们注意力集中,对数学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巩固了新知。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也存在一些不足地方:

2、整节课提无效的问题比较多。

3、强调数的组成不够到位。

8和9的组成教学反思篇九

整堂课难点进行了突破,但是重点并不突出。

1、在数百羊图时,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猜一猜、估一估,所以学生对于100的大小不是很敏感。在这个部分可以让学生说说:为什么不是10只或者20只,让学生感受到10有多少,20有多少,100又有多少。这样对于学生的数感建立很有帮助。

2、数数的过程过于单一,在新授部分没有进行多样数,以至于在巩固练习时,学生们遇到了困难,无法很快的回答出答案。在口答大比拼时:就可以进行小组竞赛,一组一组的数,有一个一个数的,有两个两个数的,有五个五个数的,有十个十个数的,有倒着数的,有分段数的。通过这样的过程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调动了全班同学的学习气氛,并且重点进行了突破。

3、判断题可以改成猜一猜,让学生猜一猜这个数是多少。又把重难点进一步的突破了。

我找到了自己本课的不足。因此,以后的课堂中还需要多思考每个教学环节的合理性,注意时间的分配,题型的搭配,利用有效的时间让学生更快更好的消化当堂所学的内容。

8和9的组成教学反思篇十

在我的整体设计中,以通电分解水的微观过程为载体,渗透各个知识点:水的组成、水资源状况,分子、原子的相关知识,物质的简单分类。其中,水的组成、水资源状况内容较少也较简单,可交由学生独立完成复习工作。本节课的重点在于加强学生对物质微观世界的.认识,并能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学生对“纯净物与单质”和“混合物与化合物”这两对概念容易混淆,也希望能通过这节课,使学生有个较为清晰的认识。同时,通过让学生总结归纳本单元的知识脉络,锻炼学生的归纳能力。

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也碰到很多困难。由于是复习课,学生对知识有了一定认识,怎样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成为实施课堂教学所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在以一道段考题引入后,引起学生共鸣。实施教学活动中,可以在复习完物质分类后再将此题提出,让学生解决问题。达到画龙点睛、首尾呼应的效果,加强课堂的完整性。

设置的习题应有一定的坡度,有个递进的缓冲,在处理习题时,对于学生普遍掌握的内容可以带过,而学生的共同问题应该深入剖析。做到有的放矢、查漏补缺。

在课堂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是值得深思的。我以提问和课前学生的知识归纳为主要形式让学生来回顾知识,稍显单调。复习课应让学生更多的参与总结、归纳、对比,使学生在知识系统得到梳理的同时,学习能力也能得到锻炼和提高。

8和9的组成教学反思篇十一

识,物质的`简单分类。其中,水的组成、水资源状况内容较少也较简单,可交由学生独立完成复习工作。本节课的重点在于加强学生对物质微观世界的认识,并能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学生对“纯净物与单质”和“混合物与化合物”这两对概念容易混淆,也希望能通过这节课,使学生有个较为清晰的认识。同时,通过让学生总结归纳本单元的知识脉络,锻炼学生的归纳能力。

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也碰到很多困难。由于是复习课,学生对知识有了一定认识,怎样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成为实施课堂教学所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在以一道段考题引入后,引起学生共鸣。实施教学活动中,可以在复习完物质分类后再将此题提出,让学生解决问题。达到画龙点睛、首尾呼应的效果,加强课堂的完整性。

设置的习题应有一定的坡度,有个递进的缓冲,在处理习题时,对于学生普遍掌握的内容可以带过,而学生的共同问题应该深入剖析。做到有的放矢、查漏补缺。

在课堂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是值得深思的。我以提问和课前学生的知识归纳为主要形式让学生来回顾知识,稍显单调。复习课应让学生更多的参与总结、归纳、对比,使学生在知识系统得到梳理的同时,学习能力也能得到锻炼和提高。

在复习内容的选择上,我选择的是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我曾设想把本单元的分子、原子与第四单元的原子结构、离子等知识点整合上一堂复习课。为了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在以后的复习中可以打破单元间的界线,把各单元相关知识点整合后进行复习,这样更有针对性,急学生之所急,使学生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在课堂上,也要适时地关注学生、鼓励学生,培养学生。

的自信心。这方面做得不够,语言应更加具有人情味和鼓励性质,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关注。

在最后的环节,学生展示自己归纳的知识脉络。可以适当引导学生的发言,锻炼学生的归纳能力,并让学生谈谈这个单元学生自己的感受,还有那些疑问,有什么收获……。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将不断的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在使学生获得最大收获的同时,自己也不断成长、提高。通过这次的课堂教学活动,我也有不少的体会和认识。在此,仅简单谈谈我的想法。我还有很多的疑惑,希望各位同行、专家不吝赐教!

8和9的组成教学反思篇十二

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感知计数单位“一”和“十”,并知道“10个一是1个十”,初步认识11-20各数的意义并会读数的基础上教学的,本节课将以上节课为基础,引导学生去认识计数器,认识和理解计数器上的个位和十位,从而理解11-20各数的组成,进一步学习11-20各数的写法。

教学时,我让学生经历“用摆小棒表示数——用计数器表示数——写数——叙述数的组成”逐步抽象的过程,使学生的认数经验逐步上升为数学思考。

基于教材以及引导学生感知计数器的十位和个位上的珠子表示的含义。我首先教学认识11,通过摆一捆和一根小棒表示11,接着出示计数器,引导学生去认识计数器,找一找计数器上都有一些什么?引导学生认识个位和十位,边讲解变动手拨一拨:十位上的一颗珠表示一捆小棒即1个十;个位上的1颗珠表示一根小棒即1个一。从而引出用计数器表示11。再把计数器表示的数改写成用数字表示,引导学生认识到十位上的一颗珠表示1个十,就要在十位上写1,个位上的1颗珠表示1个一,就要在个位上写1。最后,引导学生叙述11的组成: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是11。

之后如上般的复制认识11的教学过程,教学了认识16,19,20的组成。此刻,学生一脸的茫然以及刚教学完20的组成下课铃就响了,让我立刻意识到,我又犯了心急的错误。本例题的教学设置其实是想体现由扶到放的层次。应教学了11后,直接将16、19、20的组成方法留给学生自主探索,让学生主动内化所学的知识。可是对于孩子们的不相信,教师的霸权思想的作祟,使得本节课效果实在不理想,记得以前一位校长说过:教学注重的是教学前的预设和把控,课堂上及时处理掉各类问题,否则将问题拖到下课,那样就会变成夹生饭,你再怎么回锅煮都是煮不熟的。

由本节课去反思我一直以来的教学,新课改一直强调还课堂于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但是在我的课堂上,我似乎总是觉得低年级孩子还太小,将课堂还给他们那样课堂就乱掉了,教学效果更不谈了。但是今天的教学效果告诉我,我若不将课堂还给学生,学生必将还我一副茫然无措的脸,那样我的课堂将必定永久注定是低能低效的。给自己一句话:放开手,去享受学生们无穷的智慧带给我的惊喜吧!

下午每班的第二节课,我进行了本节课的练习。那一节课上,我还是注重学生对数的组成的语言训练,每到一题就让学生去说,由有基础好的带着基础差的学生去说,一节课下来学生基本没有什么难度了。关于11-20各数的大小比较学生是没有难度的,但是依旧发现学生对于:15前面一个数是(),后面一个数是(),还是存在难度。一直思考怎么让学生理解数字的前后,以前试过用数字排队来演一遍,当时那段时间还真是没什么人错,可是长时间一放下,学生又忘记了。于是想到了用写词语“前后”的方法跟孩子说明,这是很无语的办法。最后的.练习,让学生填写小动物的房间号,让学生理解数的序数意义,并练习写数。本题我扩充引导学生认识了:2,4,6,8,10,12,14,16,18,20是双数;1,3,5,7,9,11,13,15,17,19是单数。

8和9的组成教学反思篇十三

这节教材的内容主要是介绍水的化学组成。化学组成从宏观到微观,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是很难进行教学工作。这些知识储备包括对电解实验产生的氢气和氧气性质的了解和检验方法;氢气氧气的物质组成,氢气氧气的微观构成,等等,这些都是学习水的物质组成和微观构成的前提。

水电解实验在这节课的地位是什么?这是我首先要思考的。其实就是通过了解电解后的产物,来推断水的组成。这个思路建立起来,整堂课就会豁然开朗,不会是为了实验而实验,不是为了看一下实验现象而实验,而是应该把这个实验当做一个载体,起到引导思维的作用,去发现现象背后的实质。也应该是这种探究性科学课堂的主线。沿着这条主线,体现科学探究的思想,学习科学思维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从而对科学家探究物质组成的过程有初步的接触。这种科学方法,也是科学实验课需要体现的,就是引导学生揭示实验背后的实质。

科学探究的过程和问题的解决,就要求学生能来主动参与。怎样能让学生乐于参与课堂,融入课堂,一起包含兴趣的参与解决问题呢?这个问题,我想了很久,在别人的启发和实践中,我发现一个关键点,就是要让这个问题来源于学生。问题从学生中来,让学生对这个问题有归属感,到学生中去的时候学生就会更加乐意去参与,能真正融入角色,像一名真正的科学家那样来充满好奇心和兴奋感,去解决问题。于是,我在自己提出的:你发现电极出现了什么现象,液面出现了什么变化,哪一极产生的气体多等这些简单的观察性问题后,对学生说,牛顿看到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相信我们在坐的每个同学也有当科学家的潜质,只要你能学会发现,思考。希望今天是一个开始。水电解的实验演示到此,对你所看到的现象,有什么想知道的吗?然后让课代表记录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邀请同学们一起来研究。这个时候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比如,为什么阴极的气体比较多?被压下的水哪里去了?为什么气体能把液体往下压?这两种到底是什么气体?在问题的指引下,老师做一些指导演示和必要的知识铺垫,来解决问题。但是,主线和重点问题要由主导角色的老师把握好,以更好地来突破难点。而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都也正是这节课都需要解决的。按照一定的顺序,问题的递进关系。由是什么气体?这个气体怎么来的?为什么产生的是氢气和氧气?为什么氢气的体积比氧气大?按照这条线有序开展。

对于学生理解困难的问题,用类比法来引导是个不错的方法。比如用黑箱实验的思路。出来的是什么,我们可以知道,进去的是什么。出来的是氢元素和氧元素,那么进去的水肯定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通过模型的演示,认识水电解的微观过程,是水分子分裂成氢氧原子,然后氢氧原子的重新组合得到的。得到氢分子和氧分子分别由最小的微粒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所以水分子是由更小的微粒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从宏观到微观来揭示水的组成和化学变化的实质。

对于整堂课的思路设计,我觉得还是比较连贯的。用学生的问题来串联也体现了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并且学生也乐于参与,课堂气氛活跃。只是有些语言的连贯性和科学性方面,语言的丰富性和师生的评价的方式等方面需要下更多的功夫。并且从水的宏观组成到微观组成过渡得不是很自然。还要再仔细思考和研究。感谢各位老师提出的宝贵意见!

8和9的组成教学反思篇十四

识,物质的简单分类。其中,水的组成、水资源状况内容较少也较简单,可交由学生独立完成复习工作。本节课的重点在于加强学生对物质微观世界的认识,并能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学生对“纯净物与单质”和“混合物与化合物”这两对概念容易混淆,也希望能通过这节课,使学生有个较为清晰的认识。同时,通过让学生总结归纳本单元的知识脉络,锻炼学生的归纳能力。

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也碰到很多困难。由于是复习课,学生对知识有了一定认识,怎样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成为实施课堂教学所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在以一道段考题引入后,引起学生共鸣。实施教学活动中,可以在复习完物质分类后再将此题提出,让学生解决问题。达到画龙点睛、首尾呼应的效果,加强课堂的完整性。

设置的习题应有一定的坡度,有个递进的缓冲,在处理习题时,对于学生普遍掌握的内容可以带过,而学生的共同问题应该深入剖析。做到有的放矢、查漏补缺。

在课堂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是值得深思的。我以提问和课前学生的知识归纳为主要形式让学生来回顾知识,稍显单调。复习课应让学生更多的参与总结、归纳、对比,使学生在知识系统得到梳理的同时,学习能力也能得到锻炼和提高。

在复习内容的选择上,我选择的是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我曾设想把本单元的分子、原子与第四单元的原子结构、离子等知识点整合上一堂复习课。为了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在以后的复习中可以打破单元间的界线,把各单元相关知识点整合后进行复习,这样更有针对性,急学生之所急,使学生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在课堂上,也要适时地关注学生、鼓励学生,培养学生。

的自信心。这方面做得不够,语言应更加具有人情味和鼓励性质,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关注。

在最后的环节,学生展示自己归纳的知识脉络。可以适当引导学生的发言,锻炼学生的归纳能力,并让学生谈谈这个单元学生自己的感受,还有那些疑问,有什么收获……。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将不断的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在使学生获得最大收获的同时,自己也不断成长、提高。通过这次的课堂教学活动,我也有不少的体会和认识。在此,仅简单谈谈我的想法。我还有很多的疑惑,希望各位同行、专家不吝赐教!

文档为doc格式。

8和9的组成教学反思篇十五

引入新课:

同学们,当你在望不到边际的沙漠中行走,你最渴求的是什么?人若离开水会怎样?(学生略加思考答出是水,学生讨论,对所要研究的物质――水的重要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那你知道有哪些关于水的成语或诗句?学生:水到渠成水滴石穿水落石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调动了学生对水学习的积极性)。

展现教材资料,让学生阅读了解水的重要性和不同生物体内的含水量。

过渡:

水是人类不可缺少的宝贵资源,本单元将领我们走进水的世界,对水进行一个系统的了解。

展示一杯水:根据我们对物质研究的一般方法思考,我们应从哪些方面来研究水?(学生讨论,研究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物质的组成、结构及变化规律。)。

提问:水有哪些物理性质?

学生观察讨论:无色无味的液体。

教师:答的不错,但水若在零摄氏度及以下会变成固态,应该在什么条件下才是无色无味的液体?(根据学生的回答强调掌握科学知识的准确度)。

提问:水是怎样组成的?今天我们重点研究水的组成。

过渡: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水曾被看作是一种元素。直到18世纪末,在前人探索的基础上拉瓦锡通过对水的生成和分解实验的研究,才确认水不是一种元素。拉瓦锡让水蒸气通过一根烧红的枪管,得到了“易燃的空气”,而我们今天也可以通过电解水得到“易燃空气”,揭开水组成的奥密。

提问:请同学们阅读水的电解实验,想一想需要哪些实验仪器,装置由几部分组成?

学生讨论回答:电源和电解水的容器两部分。

演示实验3―1:(教师边讲边实验)取水电解器,加入电解用水,接通直流电源,观察与电源正、负两极相连的电极上和试管内发生的现象。

学生观察回答:通电一段时间后,与电源相连的'两极上都产生无色的气体;与电源正、负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的气体体积比约为1:2。

提问:两电极上产生气体是什么?怎样检验?

学生预习教材时知道是氧气和氢气,教师演示: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正极的气体,用点燃的木条检验负极产生的气体。

学生观察讨论后回答:正极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负极产生的气体可以在空气中燃烧,火焰颜色呈淡蓝色,是氢气。

学生答:收集一小试管氢气,用拇指堵住试管口,管口朝下,移近酒精灯的火焰,移开拇指,如果听到尖锐的爆鸣声,表明氢气不纯;如果听到很小的声音,则表明氢气较纯。不纯的氢气不能点燃,须重新检验其纯度,直到声音很小表示氢气较纯了才能点燃。

启发提问:

根据水的电解实验和检验氢气纯度的操作思考,氢气有哪些性质?

学生讨论:电源负极用排水法收集到了无色的气体,说明氢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收集氢气的试管口向下,是因为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点燃负极的气体,燃烧呈淡蓝色以及用点燃听声来判断氢气的纯度,表明氢气具有可燃性。

提问:

在水的电解实验里,有新物质生成吗?水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思考回答: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

提问:怎样用文字表达式来表示水的电解?(引导学生分析化学变化中的反应物、生成物及条件)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展现。(重要反应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分析理解记忆)。

板书:水――氢气+氧气。

h2oh2o2。

提问:在这个变化的前后,参与反应的元素种类有无变化?

学生答:反应前后参与反应的元素种类没有变化。

教师引导:根据这一点,由生成物的组成能够推断反应物的组成。水在通电的条件下产生了氢气和氧气,生成物氢气由氢元素组成,氧气由氧元素组成可推测反应物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渗透人类科学的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和方法)。

提问:电解水这个反应属于前面我们所学过的哪一种反应类型呢?为什么?

学生答:因为这个反应中反应物只有一种物质――水,而生成物有两种物质――氢气和氧气,满足“一变多”的特点,所以它应该属于分解反应。

教师过渡:现在我们来比较一下水电解生成的氢气和氧气的组成与水的组成有什么不同。

展示:氢气(h2)氧气(o2)水(h2o)(启发学生从元素种类的角度去考虑)。

学生分析:氢气和氧气都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而水却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

展示:你能说出下列物质是由几种元素组成的吗?

铁(fe)铜(cu)四氧化三铁(fe3o4)高锰酸钾(kmno4)过氧化氢(h2o2)。

教师提示::根据物质的名称和化学式相结合分析某物质的组成元素,:如:高锰酸钾若只从名称分析由两种元素组成,是不正确的,应将化学式kmno4结合分析,高锰酸钾是由钾、锰、氧三种元素组成的。

教师归纳:化学上我们把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做单质,如:氢气(h2)、氧气(o2)、氮气(n2)等,把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如:二氧化碳(co2)、五氧化二磷(p2o5)氯酸钾(kclo3)等,把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叫氧化物,如:二氧化碳、水等。

提问: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生答:分类学习的方法。

教师提问:同学们讨论分析单质、化合物、氧化物及学过的纯净物、混合物它们的定义,找出它们的各自的特点和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学生各小组代表汇报。

教师小结:纯净物和混合物是根据它们所含物质种类的多少来进行分类的,单质和化合物是根据纯净物中所含元素的种类来进行分类的,可见分类的方法在化学学科的学习中运用得非常多。

展示练习:将下列物质分别按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分类。

(1)氧气(2)空气(3)二氧化碳(4)高锰酸钾。

(5)空气(6)铜丝(7)水蒸气(8)氮气。

学生完成在课堂练习本上。

提问: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请你谈谈。

学生交流:1、我们知道了水是由氢(h)、氧(o)两种元素组成的,我们还通过电解水的实验证明了这一点,在这个实验中我们看到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知道氢气的一些性质。

2、根据水、氢气、氧气等物质组成中元素的比较,我们还了解了单质、化合物和氧化物。

教师小评:今天同学们的收获可真多呀!课后请同学们认真完成教材习题1、2、3、4,看看同学们能否应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祝你们成功!

我觉的谭老师的这节课上的很成功,是一节优质课。这节课谭老师准确把握了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详略得当,教与学的目标具体、可行,做到知识与情感、过程与方法、教书与育人并重。他对单质等概念讲解经验丰富,由浅入深的剖析和有针对性举例让学生积极主动、思维活跃,学生对概念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的效果较好。他对学生的评价恰当,唤起了学生继续学习的激情。谭老师治学严谨,实事求是,讲授富有激情且具有较好的教学机智,以学生为主体,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文档为doc格式。

8和9的组成教学反思篇十六

又是一轮的课旅,又是一次收获学习的时期。本次课旅,我们大班级部的课程是选择的科学课《数数的本领》。我们上的虽然是一节成熟课,但是上好这节课,还是值得好好研究的。

看了吴老师的视屏课,我的感想很多。吴老师的教学活动相当精彩。吴老师的课没有半句话是不必要的,可见她的教学态度是多么严谨,活动中孩子们和观看教师的阵阵发自内心的欢笑声又说明了吴老师上课是多么的幽默。听完这节课感觉活动非常成功,并且很有意义。所以我在翻版这节课的时候我还是比较有压力的,但是我也相信我能够完成好!

要翻版这次活动,首先要吃透原教师的设计意图,理解活动目标,熟悉活动的基本环节。因此,我借助网络资源,在网上继续观摩吴老师的这一节精彩的教学活动。将原执教者的每一个环节、甚至每一句话都进行剖析,她为什么要提这个问题?她是怎么问的,每个环节之后的小结语她是怎么说的,过度语是如何设计的等等。在一句句的理解基础上将之转变内化为自己的思维、转变成自己的语言。我也给孩子们准备了教具(ppt),为的就是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和增加孩子的积极性!

这节课完整的上完,自己也在不停地反思中。有的地方还是处理的不够搭档,比如说在说面包有几种的时候,这个就没有处理好。其实是完全可以避免的。数学课就要老师的语言精练准确,有一个环节我就是忽略了这一点,所以有点点小乱,但是在我的引导下,最终还是有孩子能够回到我的思路上的。(这是比较庆幸的)。

整节课感觉自己还是可以的,但是还是需要多研究多思考。这样才能上好一节比较成功的课。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