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一个提升自己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情感表达中,语言和非语言因素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接下来是一些总结范文的选录,希望对大家写作时有所启发和指导。
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反思13篇篇一
今天上了《小小竹排画中游》一课,这是一首简短的诗歌,可其中蕴涵的内容却很丰富,有些词句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是比较难理解的,比如“江南鱼米乡,小小竹排画中游”这一句。在备课过程中我想了一些法子去解决这个难点;另外让学生感受家乡的美丽,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当然识字依然是一年级语文课的重点。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我主要从以上这几方面来考虑。因此在今天的教学中,以下几点还是比较可取的:
在讲课时,我给学生介绍了江南,接着给学生欣赏了江南的风光图,让学生发现江南这边什么多?学生观察的很仔细,一个学生说:“水多。”另外一个马上接着说:“桥多。”多好呀把江南“小桥流水”的特点说出来了;当让又有同学联想到“鱼多”、“船多”,这可都是孩子们自己的发现啊,我的图中并没有出现这些场景。因为孩子们说得比较全面,所以我就告诉孩子们江南又被称为“江南水乡”、“鱼米之乡”。这样的知识还是要通过老师的传授的。这个时候我觉得孩子们也特别专注。在上课的过程中我又适当用了一些图片,丰富了课文的内容,让学生感受江南的美,得这地方美,我觉得利用课件对于帮助孩子理解“江南鱼米乡,小小竹排画中游”还是很有帮助的,也让孩子充分感受到了家乡的美。
这节课上我觉得比较关注平时识字、读文比较差的学生,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也许很多时候教研课怕出错,会多叫一些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学生,不过我想课堂机会是平等的,所以我总是会把发言的机会留给每一个孩子。像马帅这个男孩,他的识字能力比较弱,但是在我的鼓励下,他整堂课都能积极参与,相信他收获肯定不少;而另一位男孩平翘舌音不分,但我还是请他读,因为他信心十足地举着手,同时也给了他表现的机会。另外在朗读比赛中,虽然同学们明显觉得一位同学好,但我还是不忘给落后的同学鼓励,因为他的勇敢。的确,课堂上多给孩子一些表扬与鼓励他们的学习信心会更足。
其实一年级的孩子刚刚接触课文,别看这么短的儿歌,有些孩子要读上好几遍才能读通顺,所以要读得有感情就更难了。因此在今天的课上我给了学生充分拼读的时间,先做到读正确、流利。在理解课文时,我让学生说说看到了哪些景物?这样的提问是第一次尝试,孩子们还是能很快领会到我的意思,说的也不错,这是让我欣喜的。在逐句朗读时采用了指名读、比赛读、同桌读等多种形式,有些学生的朗读还是给我带来了美的享受。我想孩子的朗读能力就是这样点点滴滴培养起来的。另外今天让学生根据课题提问,也是第一次尝试,虽然只有一个人发问,但我觉得还是很值得赞赏的,相信在以后的学习中他们会学会提问。(开学两个多月来,一年级的孩子进步是最明显的,他们从不会到会,真的很了不起了。所以面对课堂的冷场也是我预想之中的。)
1、一部分学生的听课习惯比较差,注意力不够集中。特别有几个调皮的男孩上课比较自由散漫,以自我为中心。在学习常规上还应该加强训练。
2、关注了后进的孩子,但是对中间型的学生似乎表扬、鼓励用得少了些,导致后半节课学生积极性不够高。要调动每一个孩子的积极性是我应该努力做到的。
3、识字环节趣味性不够。如果在中间安排一个识字游戏,相信孩子们会更加投入,毕竟他们还是一群6、7岁的孩子。
5、教师的语言是一门艺术。而这一直是我做得很不够的地方。语言应该要更精练些,课堂上应该再从容些。
一年级的孩子学习这样写景的诗歌确实是一个难点,上过后才发现真的遗憾多多。
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反思13篇篇二
岳阳楼为湖南岳阳城西门城楼,它屹立洞庭湖畔,枕巴山,瞰洞庭,一派虎踞龙盘之势。岳阳楼与湖北黄鹤楼,江西滕王阁并称江南三大名楼。李白,杜甫,李商隐、刘禹锡孟浩然等著名诗人都曾登楼吟咏,留下墨迹,岳阳楼因此名声益大。宋庆历六年,范仲淹受好友滕子京之托,作千古传颂之《岳阳楼记》,当真是楼因文驰名,人因文不朽。学过此文的人无不出口成诵。也是《新课标》规定的中学生必学的五十篇古诗文之一。怎样让学生学好这一课呢?我是这样做的。
一、在学习本文之前,先把本文的重要性讲给学生,以期引起学生对本文的高度重视,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二、教学过程中的三个“加”
所谓三“加”就是加大对课文朗读的力度,加强对课文翻译的准确性,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明显加大朗读的力度,范读,自由读,个别读,齐读,我毫不吝啬课堂上的时间。在学生读熟课文的基础上,疏通文意。先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以及手头资料讨论,然后再提问,完善后出示译文,译文是我结合教材、教参、还有其他资料精心整理出来的,相对来说,比较直接,比较准确,比较好理解。疏通完文意,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再把这篇文章作为现代文分析,结合考点设计一些问题,如:本文的主旨句是什么,古仁人之心是什么,千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是什么等等,把文言文当做现代文来讲,也是中招考试的.一种趋势。
食不给,啖粥而读,五年未尝解衣”,作者苦难的童年和年轻时的刻苦学习精神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德育教材。在分析作者的性格时,他那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旷达胸怀与崇高的忧乐观,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即使在今天依然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四、难以排解的郁闷。
学完这篇名篇,我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如果说加大读诵的力度和德育还算是素质教育的话,那么,对课文逐词逐句的讲解,要求准确无误的翻译,无疑还是应试教育的味道太浓,有悖《新课标》的要求。在当前以应试教育为主却又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情况下,文言文到底该怎样教?我小心翼翼的走在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中间,究竟该何去何从,我犹豫难决,彷徨不定。
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反思13篇篇三
当前,老师讲学生听已成了教学中最普遍的方法。而要学生对教学的内容进行反思,听是远远不够的。要反思,就要有内容。所以学生就要先进行课堂简要摘记。课堂简要摘记给学生提供了反思的依据。学生也能从课堂简要摘记中更好的体验课堂所学习的内容,学生的学习活动也成了有目标,有策略的主体行为,可促使老师和学生进行探索性,研究性的活动。有利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个人体验,提高个人的创造力,所以课堂简要摘记是学生进行反思的重要环节。
课堂教学是开展反思性学习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进行反思性的学习。学生的实践反思,可以是对自身的认识进行反思,如,对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及课堂中的内容,都可引导学生多问一些为什么;也可以是联系他人的实践,引发对自己的行为的比较反省,我们可以多引导学生进行同类比较,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也可以是对生活中的一种现象,或是周围的一种思潮的分析评价,此外学生的反思还何以是阶段性的,如:一节课尾声时,让学生进行一下反思,想想自己这节课都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当天睡前,反思一下今天自己的感受;或是一周反思一下自己的进步和不足等等。
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反思13篇篇四
这课的三个韵母是复韵母的最后一课了(严格的说,er不是复韵母,而是特殊韵母)。教学时相对第9、10两课要轻松一些。但er的发音确实又是最难的,两个课时下来,真正掌握的并不多。不过,孩子们还是学的很认真。
在找的过程中其实在培养孩子自己阅读句子的能力,这里我只是请大家自己读,其实可以大家合作讨论一下再读。接着我们做了猜一猜的游戏,学生拼老师出示的音节,然后把动作做出来,在做动作时,其实就是结合了课中操,满足了孩子动一动的愿望。我提示的这些活动也为后面做了铺垫。后面我设计的是句子的改写,“课后,大家一起_______,_______,_______,有趣极了。”这个想法是好的,但是一下子请学生说,他们不能说出三个活动那么多,有的句子也不能说完整。
这就是教学要拔高学生就要设计有剃度的过程,可以让孩子先自己说说课后还有哪些活动,然后四人小组说说,来填填这个句子。这样事先分层次的.学习了,后面再请大家说句子效果会理想得多。由于前面的时间太长了,er的教学虽然引入的不错,但学生已经没有精神来学习了,感觉学习er比较匆忙,学生写得不怎么扎实。我还引入了儿话等的说法,请孩子自己说儿话音,这对于孩子来说太难了!
今天总体我觉得过度衔接比较自然,但是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可以再作适当调整,不能忽视任何一个新拼音的教学。
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反思13篇篇五
今年又重回一年级教学了,虽然不是第一次,但还是感触颇多。一年级小朋友纪律差,课堂松散,每次走进课堂都是吵吵闹闹,让很多老师头疼,为此,想要让他们融入课堂,学会听讲,懂得守纪。
1、课始,针对某些小朋友还未进入状态时,可以用点名表扬个别孩子的方法激励他们参与的积极性。
2、课中,可以适时运用各种方法引导孩子竞争(小组比赛、几人合作、小组合作等等),不时地注意孩子的表现,及时引导他们学会听讲,学会学习。
3、个别特别顽固的孩子,也不妨采用“课后补习惯”的方法来引领他学会如何听讲、如何守纪。
总之,在一年级刚开始时,你就得给学生定一些规矩,比如:做好课前准备就安静坐好。你给一个信号,学生就坐好。你要求学生要学会倾听别人发言。包括老师讲课。对于做的好的小朋友,你要及时表扬。上课教知识,时刻不忘看小朋友是否都在听讲,对于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可以旁敲侧击,尽可能不点名批评。也可走过去暗示一下,还可利用课间,跟他个别谈话,让他觉得老师关心他,上课没有点名批评,给他留面子了。总之,无规矩不成方圆,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对孩子的成长有益。
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反思13篇篇六
这学期来,我校推行高校课堂,作为教育工作者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我个人认为课堂教学改革要根据所教学生的特点,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发挥自己的固有优势和自我风格,构建适合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也就是所谓的教学风格。
在教学设计中我深入钻研教材,从教材、教学条件和学生实际出发,精心设计过程,构建一个优良的、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情感的教学环境,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动”起来,创造一个愉快的、欢悦的气氛,提供一切可能诱发兴趣的条件,使学生提高兴奋度,增强求知欲,让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学生在学习中得到审美的快感,从而兴趣盎然的学,汲取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其次,要不时地创造条件,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尝到学习“甜头”,从内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从而逐步养成自觉主动学习的习惯,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一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设置一个个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我实验探讨,生生相互讨论交流,分析形成结论,学生学习兴趣浓,自主空间大,不受条条框框的限制,广开思路,大胆创新,把学习的压力变为动力,整个学习过程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使学生的学习完全成了自我锻炼,互助研究的过程。
处理好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适时调控,师生共同研究、共同发展的新型师生关系。学生的能力是在自我活动和实践中得到锻炼和发展的,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任何高明的教师也无法代替。为此,教师应充分掌握学生的学情,精心设计学生的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智慧,启发学生思维,给以足够的时间,引导学生阅读、查资料、动脑思考、动手操作、集体讨论、自我展示、及时反馈信息、及时调控,使师生、生生合作和谐、默契,以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
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反思13篇篇七
又到年底,上级对学校的评估检查有开始了,语文教学路上的反思。原先晚上漆黑的办公楼,此时却是灯火通亮。
我也在楼上跟着凑热闹。但我却是在网上冲浪,充电。在茫茫网络中,我有幸碰到了一个名叫:鸿鹄班主的博客。从其博客中,看出鸿鹄班主也是一位乡镇教师,所在的学校也很普通。刚开始,我看了她几篇文章,感觉很一般。随后就很长时间没有再去其博客。
无聊之下,我又溜达到了鸿鹄班主的博客,这么长时间没有来,竟然没有想到“鸿鹄班主”的博客也越来越丰富。我细细阅读着她的每一篇文章,发现她的每天都在反思,都在进步,教学反思《语文教学路上的反思》。看着她在教学上,所进行的思考,有些我也思索过,但却没有真正实施过。即使有些实施过,也是水过地皮湿。总是缩手缩脚,不敢出手。如果我坚持下来,今天也可能变的很自信了。
“鸿鹄班主”的“五个一”工程,让我汗颜,同样的条件,人家怎么坚持的这么好?
感谢“鸿鹄班主”,让我学到了朴素的语文教法,您将是我下步学习的榜样。
收获:
坚持实施“每周两节晚自习,一节阅读,一节进行随笔练习或者文章欣赏。”
坚持每天都要写日志。
语文作业也要体现写,不仅仅是写那几个字词。
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反思13篇篇八
《bpmf》这一课的学习是我班孩子到了阳罗镇小后第一次学习四个声母的读法、写法,以及和韵母的两拼读法。在学会了6个单韵母后,孩子们显然已经不再陌生拼音字母的学习了,而且,也已经掌握了学习的一些方法。
1、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观察课件和书中的插图,孩子们能理解图意,引出bpmf四个声母,激发了学生兴趣、帮助识记,为学生学习字母提供了一个语言背景和环境。我始终把准确拼读、正确书写字母、韵母作为重点。培养学生准确的拼读音节的能力。对音节,只要求能够准确拼读、进行适量描红、抄写,不要默写,以减轻负担,保证重点。值得注意的是拼读要与识字、与发展语言结合起来,不能只是单纯技能上的训练。
2.书写的重点在于写字习惯的养成,写字过程中,正确的坐姿、正确的握笔姿势、写字时观察范字的习惯、按笔顺写的习惯、写完后检查的习惯、簿本的整洁等,这个过程的重要意义远远甚于字写得好与坏。写字的过程要比写的结果来得更重要。所以,我没有过于看重孩子字写得是否又快又好,而是十分重视学生写字过程中的一系列良好习惯的培养。让学生一入学、初握笔就养成良好的习惯。使他们终身受益。
3.在写字过程中,我注意孩子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儿童化,尽量设计多种多样的适合儿童的练习。避免简单、重复的抄写。比如课堂上安排书空训练、口头书写、同桌互相写在对方手心上并检验等等。学生学得兴趣浓厚,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学了这一课后,孩子们算是正式开始拼读音节了。我想,今后依旧要这样脚踏式的地一步一步地让孩子们学会声母与韵母的拼读。
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反思13篇篇九
进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位位充满活力的优秀教师,一节节撞击着智慧火花的语文课堂.在各级教研室的组织实施中,我们许多教师已经开始理性地看待新课程改革,开始用批评与反思赋予万州教研以新的生机,构建教学以真的精彩。我谨以个人体会谈谈小语教学的一点反思,与各位同仁共勉!反思: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
1、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时,我找来银河、天体、宇宙的图片和资料与学生一同欣赏,当浩瀚的宇宙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银河、了解宇宙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银河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一位教师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教师让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对于“乌”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
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这样说:“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
2、注重实践,多方面实践感悟语言。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在教学《墨梅》后,引领学生阅读背诵了《竹石》、《马》、《青松》等十余首古诗,使学生们了解到了更多有关于借物言志方面古诗,而且无形中又积累了许多古代诗歌。另外,将《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书籍推荐给他们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总之,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教师让学生通过“说”和“读”把感情表达出来,课堂在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进入高潮。
3、在生活中学语文。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反思13篇篇十
扎实了,才有能力进行更高层次的追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果孩子连走路都不会,就要让他学习跑步,这是不符合孩子成长规律的。语文教学亦然。
语文教学的脚踏实地还体现在日积月累的坚持性上。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语文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不是凭小聪明就能学好的科目,必须有着坚持不懈的精神。因此,我要求每位学生都有一本积累本,坚持积累,争取做到厚积薄发。积累还体现在课外阅读上,争取做到每天阅读一篇课外阅读,潜移默化地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对学生而言,最大的快慰莫过于解答试题时能展现出一种从容、敏捷、高效的能力,而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相比,应试倾向最不明显,并不是讲什么考什么,试题内容和教学内容的直接联系表现得最不明显,很大程度上体现着对本学科整体素质的考查。题海战术不适合语文学科,大量做题难以培养出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中学语文不在深,而在广。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决定了语文综合素质的高低,而现在高中生学习紧张,课下学习的时间主要用于数理化、英语上,根本没有时间去读一些文学作品,甚至可以说学生根本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更不会静下心来去品味欣赏文学作品,而现在社会读书风气也不乐观,学生接触的东西都很低俗,所以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的缺少也是导致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差的原因之一。鉴于此种情况,对于语文的学习,我认为关键要课堂教学,而语文课堂教学关键在于教师,在于教师的观念和教学设计上。
当然,语文教学的精华全在课堂上。一节课仅有40分钟,如何调控和把握这个时间,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能够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学以致用,这就需要老师作为引导者应该懂得调控艺术,做到收放自如,开阖有度,寻找具有科学性又具有艺术性的教学行为,不断学习新课程理论,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使教学行为上升到理论高度。而我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教师要把课堂40分钟用足用好,争取最佳的教学效果,这是老师的本分,老师要对学生负责。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试题的人文特征越来越突出,对学生的感悟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这就需要教师的教学方法相应的做出改变。我发现在我的课堂教学行为中,存在一下两个问题:
“语文”姓“语”,“语”就是语言,学好语言,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品味和感悟。对课文中的精妙的语言,如果教师分析过多,势必限制了学生的思考空间,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去品味、去感悟。比如教学《自别康桥》这首现代诗时,我将大量的时间用在了对这首诗主题的分析讲解上,结果整堂课上得索然无味,如果下次再教此课,我会将重点放在学生的频度感悟上,把时间留给学生。
语文是鉴赏的,也是人文的:语文课堂教学也应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为宗旨,以奠定学生的正确价值取向为根本。适量地进行专题训练与辅导是不可少的,但不能仅仅以考试为标准,以分数为圭臬来圈囿语文教学,更要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比如在教学《侍坐》篇时,我在完成了文言文教学的字、词、句的重点教学后,然后又进行了精神板块的拓展,给学生补充了世界文明史上另外三堂伟大大的课,以及发动学生用现代观念来审视本课的内容。
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反思13篇篇十一
这次我上的课文《颐和园》是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个单元是以“我国世界遗产”为主题,训练的重点是:能够引导学生想像课文描写的情境,留心文章的表达方法。为了体现新课标精神,针对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我紧紧抓住游记的特点,创设游览的情境,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赏读、美读和趣读。边读边想像画面。抓关键词,体会语言文字表达的精妙,从中感受到颐和园景色的优美。激发学生探究“世界遗产”文化的兴趣。在这节课上我力图让学生游得有趣,读得有味,学得有法。中年级时既不能让学生对游记概念化,又要让学生形成对游记的初步正确的印象。
因此针对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整堂课我是以带着学生去游览颐和园为线索,拉近了文本和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走进文本,欣赏颐和园美景的阅读欲望,情境创设贯穿整节课,让学生在快乐的游玩中感受游记的特点。欣赏和表达颐和园的景色美。坚持以读为主,读说相结合。在整堂课中注重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我采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各种形式的读,比如:边读边找句子、创设情境朗读、边朗读边展开想像、边朗读边体会关键词的精妙。学生说的也比较充分,说自己对文字的感受,说脑海中浮现的画面,说狮子的千姿百态还巧妙地把写作指导穿插在其中。同时在整堂课中,我力图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经常出现“你感受到什么?”“你想说点什么?”
“把你的感受读出来”这些引导的话。
不足之处:
佛香阁、排云殿的壮观和美;登上万寿山顶看到昆明湖的静、美;十七孔桥小狮子可爱和多。我只抓住了重点语句读,忽视了段落间的读,只是在分析好每段后对文本进行了重组,利用师生合作读来再次进入文本,虽然做到了整体感知到局部重点朗读再到师引读再次整体读,但总的来说还很不到位,离语文以读为主,读中感悟还有一段距离。今后逐步改正。
不过,总的来说,感觉孩子们还是学得比较轻松,读得也还算有滋有味吧。对游记也有了不少的认识。“赏识性教学诊断”,因为有了赏识,所以每一个老师都能在同行的肯定中获得自信。而诊断则是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出发点,抱着帮助、指导、探讨的目的,所以每一个上课的老师都能坦然而轻松地接受同行们的指教。我想每一个参与这次活动的老师都会在这次活动中受益匪浅。非常庆幸自己也能是其中的一员。
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反思13篇篇十二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种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复杂性活动。在我校倡导的高效课堂的改革下,作为语文老师,如何才能真正理解高效课堂并真正实现高效课堂呢?通过学习与实践,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对高效课堂的几点浅薄的认识。
一、课堂导语设计的有效性。
在我校的高效课堂模式里,导入是一个重要步骤,而我也觉得导语的设计是否有效,往往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成功的导误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激发兴趣,设置悬念孔子曾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内容很丰富,在设计导语时首先要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拓展学生的`思维时空,使学生处在心求通、口欲言的“愤”“悱”之中2、突破重点,切忌生硬导语设计切忌“作者生平”、“时代背景”、“中心思想”等内容的简单罗列,过于冗长机械的导语,除了有喧宾夺主之嫌外,还容易使学生疲劳、厌恶甚至注意力不集中。
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反思13篇篇十三
课堂教学改革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语文课堂充满了生机,焕发出活力,涌现出一大批新课例和一些好做法,令人欣喜,叫人振奋。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不少老师的课堂“创新”与《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形似神异,貌合神离,徒有形式,没有实效。笔者认为表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与思考。
一、突出人文性,但不能淡化工具性。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识。过去语文课上,教师把课文条分缕析,弄得支离破碎,把语文课上成纯粹的工具训练课。语文课上没有思想的碰撞、心灵的触动、情感的陶冶、审美的熏陶。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语文课不受学生的欢迎。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
但要注意的是在教学中我们在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工具性,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交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是高度统一的。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
可时下语文课堂中的有些做法就值得反思了,有不少老师认为,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础,淡化知识。课堂上特别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教学,几乎没有提及,有的教师甚至认为搞这些教学就显得落后、过时,平时教学不重视了,上公开课更是不教这些不能“出彩”的“添头”。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样,可就是听不到朗朗读书声,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赏不到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独到分析见解,没有了必要的训练,缺少了必要的积累,短短的课文学生读起来结结巴巴。试想,如果一个学生连一些极常用的字词也不会读,不会写,一写作文就是错别字、病句连篇,那么即使他文学感悟力很强,也是难以表达出来的。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长期如此,少了听说读写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那么可想而知其他的一切活动也都将成会空中楼阁。
因此,我们强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决不能以削弱学生的基本语文训练为代价。应在兼顾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同时,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只有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实现。
二、强调自主性,但不能放任自流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授。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增加灵活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许多教师经过短暂的困惑后马上接受下来并付诸实践:既然要把课堂上的时间交给学生,岂不正好解放了自己吗?于是出现了一种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老师讲授少了,课堂上乱哄哄的讨论看似热烈却没有主题,学生海阔天空胡言乱语还受表扬说有创新。课堂上教师淡化出场,一切让学生自己说了算。如在文本的诵读与理解中,在没有充分引导虚设情境的情况下让学生“想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交流读书感受”,而教师又不能及时发挥主导作用,一堂课给学生大量的时间自读,终结是:甲也正确,乙也不错,丙很好,丁真棒。整堂课学生跑野马,想说啥就说啥。一节课上完了还弄不明白老师想在这节课上完成什么任务,达到什么目标。
教师引导孩子积极发表自己的想法是好的,然而语文教学长期的“多样性”“模糊性”“独特性”会给学生什么样的影响?”长期“不假思索地说”,“无根据地说”,“任意地说”,“编造着说”,“不负责任地说”,致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新的误解,不少学生无所适从、无从下手,表面上获得了自由,实际上却是“放羊式”的放任自流。因此,要使课堂高效,学生的“自主”一定要与教师的“主导”有机结合。教师要具备在课堂上进行“二度备课”的能力。
三、鼓励合作学习,但不能忽视独立思考
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习不能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被老师们广泛采用。那种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时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确实能给人以享受与启迪。
实施合作学习是有一定条件的,要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前提。而时下不少教师片面地理解合作学习,追求所谓小组学习的形式,做无用功的甚多。在学生没有充分阅读、思考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学习,由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不深入,认识也不很深刻,小组合作加工整理的结果与所得也是肤浅的、片面的,这样的合作只是为个别优生提供展示的机会。有的把合作讨论当作学生活动的唯一形式,一堂课下来,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收效甚微。有的教师不管在公开课还是平时教学动辄就安排四人小组讨论,不管内容有无讨论的必要,有些甚至一节课讨论到底。也有的教师让学生合作学习,但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看到一两个小组有结果就匆匆收场,完成一次合作。在合作学习中,还经常看到如下场面:1、小组中有一个成员在权威地发言,其他成员洗耳恭听,汇报时当然也是小权威的“高见”。2、小组成员默不作声,自己想自己的。3、小组成员热热闹闹地在发言,但没围绕主题,讨论时气氛热烈,却没解决实际问题。以上种种的合作学习,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质上是流于形式,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教师没能真正理解合作学习的含义,未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
语文课堂少不了品读,感悟,玩味,思考,涵泳。语文课“心动”比“形动”更为重要,有时“沉静”比“活跃”更有效。见问题就讨论,动不动就合作的语文课堂只能是华而不实的泡沫语文课。
我们要倡导在自学、自悟基础上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培养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只有在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才能使他们互相取长补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因此,教师要精心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一要组织好学生自学,使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思考;二要组织好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教给合作的方法,重视对合作学习的评价,做到互动学习与个别辅导相结合;三要组织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强引导,全面实现教学目标。
四、倡导探究性学习,但不能无度开放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的尝试、体验、实践,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升华认识,学会学习。
课堂上探究性学习主要体现在探究性阅读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本的深层含义进行开放性的、多元化的探究阅读活动。语文的探究学习不同于科学探究,但在操作上也要讲究科学性,随意探究只会浪费时间。但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发散思维,不注重整合和优化,开放无度,天马行空。如有一位教师执教《三峡》时给学生提出了如下探究问题:1、在三峡地区我们国家正在建设一个什么工程?2、就你掌握的资料看,这一工程有什么作用?3、这一工程对三峡地区的生态环境有何影响?4、假如爆发战争,这一工程是否存在安全隐患?5、你知道我国党和国家三代领导集体是如何关心和重视这一工程的?这几个问题在师生的互动、交流、争论中占了整个课堂的三分之二。这样的“探究”看起来有“深度”和“广度”,也很“开放”,但实际上是曲解开放,远离文本,喧宾夺主,本末倒置,将语文课上成了“资料课”、“环保课”、“综合课”。
阅读是富有个性化的行为,阅读过程充满了创造。阅读教学应该依据教材内容设计开放性的话题,培养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个性阅读能力。教师在进行开放性教学时要把握一个度:开放要有利于师生在阅读实践中与文本发生深层的有价值的对话,有利于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有利于进行科学方法、健康情趣、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的渗透,有利于学生体验母语的优美和运用母语的实践。
五、倡导对话,但不能远离“根本”
对话既是一种教学方式,更是一种师生关系。(李镇西)
《语文课程标准》引进了“对话理论”,认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相互对话的过程。
下面是一位教师在教学《三峡》设计的“对话式阅读” 教学与过程,就较好地体现了对话式阅读的内涵与特征。
1、创设对话的良好氛围。(1)可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三峡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飞奔的船只和凄异的猿啸等自然风景,引领学生亲历课文意境;(2)还可以利用课文配乐朗读,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意韵之美。
4、培养学生在对话中的创造性。譬如:通过讨论"我们今天应当怎样开发和利用三峡?"这一问题,在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可见,真正的“对话式阅读”应该是对话主体间视界的融合、精神的相遇、理性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是对话主体各自向对方的“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
而实践中,有的教师对“对话”的内涵理解不透,认识肤浅,甚至歪曲。课堂上貌似平等的对话,但实际与《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对话还有不少距离:一是话语霸权严重,对话机会不等。课堂教学中一部分学生成为对话的贵族,一部分学生沦为对话的奴隶,师生的对话成了“课堂上的孤独行为”。二是注重发表和说话,忽视倾听和交流。学生间不能够有效地通过对话互相补充、共同提高,教师也难以及时抓住对话中闪现的教学契机。三是不重读书,只重对话。往往学生只读了一两遍书教师就展开议论、组织交流,导致对话的质量不高。四是对话到底,方式单一。整堂课一个讨论接一个讨论,一个交流接一个交流,学生个体阅读、思考的时间和机会太少,特别是学生的默读、静思、写作时间多被挤掉,最终影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真理向前迈一小步,就会变成谬误。” 传统语文教学的弊端必须革除,但我们不能矫枉过正,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在新课程的语文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们只有不断地深入学习,冷静地思考,不断的`反思,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的走进新课程。
“以学生发展为本,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为主”的研究性学习因其致力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而日益受到师生的欢迎。而将其作为一种学习方法引入到自己的教学中辅助教学,应该说还是挺有成效的。首先学生上语文课的兴趣浓厚了,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其次学生学会了查寻资料的方法,加强了小组之间的凝聚力,小组内交流和在全班交流,增强了表达能力;再次在全班交流时对学生仪表、表达的高要求,加强了她们自我发展的意识;小论文的写作使学生锻炼了写作能力等。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许多问题,现把它和自己对它的思考一并提出来,以期待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去探索、研究。
问题一:学生停留于资料收集层面,不善分析、提炼。
在进行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过程中,收集和分析、处理信息是实施过程中的必要环节。收集信息是指学生能够从不同渠道获得信息,并且能够熟练掌握各种获取信息的工具,对所需信息的指向比较明确。而分析、处理信息则是指学生能对所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概括并运用到自己的研究中去,能根据所占有的信息提炼出别人所没有的观点,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互相促进的。但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收集信息比较容易,因此积极性也较高,收获也较大;但一旦进入分析、处理信息阶段,学生就显得相对低沉,不善于发现问题,因为,这一阶段比较困难,属于高层次的思维能力。
问题二:学生真正的参与面不广,旁观者较多。
一般来说,真正对语文有兴趣,认为语文对自己将来的发展很重要的学生对学习内容较为热心,她们积极查找资料,深入钻研,广泛地和学习组成员进行讨论,在个人钻研和讨论中,不断获得新知识,发现新问题,她们承担了学习内容的大部分任务,甚至包揽了全部研究任务,成为学习小组的顶梁柱。应该说,她们的能力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提高。但是,组内那些或者性格内向,或者对语文兴趣不浓的同学对学习内容研究的参与度不大,顶多是查寻一些资料,至于其它的比如进行分析比较,形成自己的观点等就不太积极,可以说成了学习内容研究的旁观者,故出现了“一些人忙而劳累,一些人闲而无聊”的局面。
问题三:课堂交流平乏,被动接听者多。
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最后程序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将取得的收获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形成书面材料,为了锻炼她们的口头表达能力,要求学生在形成书面材料之前进行口头汇报,将自己的收获和同学进行交流研讨,以便加深对所研究内容的理解并继续修改。但是由于大部分学生只是将收集的内容剪贴、拼凑,没能融入到自己的知识中,且采用的形式比较单调(只是单纯地将所收集的资料一股脑儿地读给大家听),再加上她们表述时不讲策略,没有老师讲得生动,同时各组只注重本组的内容,对其他组的内容一般不太感兴趣,因此形成了汇报组的同学在上面讲得很累,而其他组的同学却只是被动地接受、倾听,形成了死气沉沉的状态,课堂上成了变相的满堂灌,没有了思维的碰撞。久而久之,本该充满活力的研究性学习变得单调、枯燥、乏味。
针对以上问题,在今后的语文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可采用以下策略,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1、加强师生“对话”
从问题一中可以看出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必须加强。这就使得教师和学生“对话”显得非常重要。因为学生正处于心智成长阶段,知识结构也并不完善,亲切的交流对于情感或思想易于激发,它可推动学生思维的发展,帮助她们深入思考。有的老师认为采用研究性学习方法可以让自己省力,一旦将任务分配给学生,和她们讲清楚怎样做,就无须再多过问,在学生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几乎和学生没有交流。这一种做法是不对的。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学生比平时更需要和老师进行交流,她们认为,在她们这一层次,所学的知识不是很扎实,阅读面不广、量不大,碰到问题有时是束手无策,不知该从何下手,思路堵塞,这时和老师的交流就可以帮助开拓思路,加大思维深度。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引导作用。
2、强化群体参与意识。
首先在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前,教师就要做好宣传工作,指出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强调共同参与。其次,及时联系,做好协调、指导、激励工作,增强她们的参与意识。教师要勤于与各学习小组联系,了解各小组的任务分配状况,研究进展状况,产生的疑点等等,并督促小组成员轮流将每次讨论分析情况记录下来,以便将来成文时使用。这样,有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疑难,从而及时帮助、指导、协调,也有利于教师在学生碰到困难时及时激励她们,以免学生被困难吓倒,打退堂鼓,出现旁观者。
3、学会宽容,注重思维碰撞。
思维的碰撞在语文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时时、处处存在,这也是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应特别注重的地方。而在班内的交流,既可以让其他小组的同学分享自己小组的劳动成果,又可以听取她们的意见,使自己组的研究能更进一步,是一个思维碰撞的大好机会。为了很好地利用这个交流的机会,激起学生思维的碰撞,笔者针对学生交流中出现的状况,从两个方面着手:首先,参与学生的讨论,给学生一点建议,让各组学生明确,交流并不仅仅是完成任务,重要的是让其他组的同学能从自己的讲解中获得东西,并从中激起思维的火花,从她们那儿获得启迪;其次让学生学会理解、宽容,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辨证地思考,让学生共同分享收获的喜悦。
在推进语文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我发现了语文教学的严峻问题,也敢到了自己在作为一个母语教师肩头责任的重大。于是不断的进行探索和思考、总结,和大家共同交流。对自己在工作中的一些体会做一下小结。
一、教学方法要稳中求变
因为单一的教学模式容易让学生厌倦,而太多变的教学又让学生琢磨不透,不能形成规律,无“法”可依,所以教学就成了一个需要不断思考和改进,既需要象做饭一样要变换花样,来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又要形成一定的格局和习惯,让学生觉得有规律可寻。例如每天的预习,需要有一定的方法和规律,让学生知道应该做什么。生字、词语以及有关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资料,初次阅读课文,是必须掌握的。而有时也需要一些变化是我们需要潜心研究的,例如我在教学《变色龙》的时候要求学生把自己朗读的最好的段落录下来,让学生通过读体会人物的性格和思想。
二、教学主体要调动激活
要相信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激发学生智慧的火花。有时我们总是为僵化的课堂气氛而很苦恼,其实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兴趣不是一天可以培养的。从新课程的角度来讲,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而不是被动的执行者。尤其是现在的孩子他们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聪明指数绝对超过了我们小时候,如果要是用我们来衡量他们是不行的,因此我们要相信学生的能力,给学生一个施展自己的平台。例如:在学习《窗》这一课时,我让学生设想一下,这个没有看到他所希望看到的美景的病人,他会怎么样呢?同学们纷纷的去说。有的说,他懊悔之极,后来自杀了;有的说,他也旧病复发,痛苦而死;有的说,他在一次次的噩梦中死去了;还有的说他后来遇到了一个好的医生来这个城市,于是很巧的治好了他的病,而他后来就用自己所有的钱,买下了对面的土地,把他建成了一个美丽的公园……学生的想象能力是超出老师的想象的。
三、教学重点要突出体现
语文课堂要突出重点,体现亮点。其实新课本每单元基本有一个重点,但是每课又有各自的特点。例如: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主要是小说,《孔乙己》、《范进中举》、《口技》、《变色龙》、《窗》只有一篇是文言文,其余都是小说,而四篇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运用了对比的方法,但是对比的角度又各不相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把握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去学习。让学生既看到知识的整体特征,又看到每一课的特点。既要给学生知识又要让学生感受到快乐,营造快乐语文的氛围。例如《孔乙己》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孔乙己的境遇而编写课本剧,并进行表演,或者可以通过多媒体让学生看已经制成光盘的课本剧来感受主人公的悲惨的命运。《口技》则可以让班上有这方面特长的同学去施展自己的才能,在快乐的同时了解什么是口技。《变色龙》则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分角色读,然后自己选出最佳搭档来展示给同学们。
四、教学情感要交流酝酿
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没有情感的教育是失败的,没有情感的课堂是痛苦的,让学生能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在课堂上能真情流露,与主人公共命运,与作者形成情感的交流与对话,以情来陶冶学生,以情来激励学生。情感既是教育的目标,也是教育的手段。比如,在学习《背影》一文时,我首先让学生听了《父亲》的歌曲,然后让学生谈自己的父亲,想想父亲给自己的关爱。其实老师如果有能力,最好自己给学生唱,或者让有能力的学生唱,这样学生更有深刻的体会。我在教学《白杨礼赞》的时候,给学生唱《小白杨》,尽管唱的没有歌星好,可是学生还是觉得我们老师真行,于是就更加强了学生对老师的崇拜,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范围要拓展延伸
语文教学要走向生活社会。如果就语文课本学习语文是永远无法学习好的,我们精彩的课堂只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很小的一部分,只是能应付考试,而学生的能力和实践是无法真正得到锻炼和提高的。学生的语文最终是要在社会中去检验的,所以必须让学生能够活学活用。尤其是新教材,更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个性思考,不在要求统一答案,所以这就是说老师一定要把思维的空间真正还给学生,这样才真正有助于学生的提高。要让学生更多的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去积累生活,去品位生活。他们有了自己的思想才能真正的积极的去学习语文。
语文作为母语原本有它得天独厚的优势,可是现在却因为教学的课程而变得过分的单一,使语文失去了原本应该有的活力。尤其是现在的语文,由于文言文是固定的,是必考的,所以老师们在复习的时候有时会过多的把经历放在一个一个生字的记忆,要求学生一个字不差的把文言文背写下来,于是这些原本在新文化中已经没有了语言影响力的文章,了老师教学的重点,也成了学生学习的难点。学生苦不堪言。当然我们不否认古人的知识的广博,也不否认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辉煌的文化遗产,但是不应真正让它成为学生学习的重点,我总是觉得应该是一种人文的积累,而不是文字的积累。古人的东西再好,还是应该去更多的发展现在的理念。由于有的文言文很长,学生又没有学习的兴趣,所以教师不得不为了考试而逼学生去背。尽管考试时就是那么10分左右的题,可是面对一分也不能少的考试来说,()对于关系着学生命运的考试来说,总是不能忽视的,所以成了一项负担。对于优秀的学生还不是问题,对于差一点的学生那简直是如登高峰。
不过,教师也可以分层而论,让学生体会古人语言的精炼,可以让学生去积累和欣赏自己喜欢的一些诗歌和文章,而不是仅仅局限于背诵课本上的几篇,几首。
六、教学内容要开放灵活
努力建立开放的语文。语文是母语原本就是学习其他科的基础,是学生将来生活的重要的交际手段之一。
但是长久以来,各科都是孤立进行教学,学科本位的思想太严重了。课程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忽视了学生知识的联系,以及科目的交流和沟通,把自己封闭起来,然后说语文怎么也考不好,怎么回事。当然我们不否认语文考试以往存在的弊端,而导致的应试和素质的冲突。课程过度的强调统一,东、南、西、北、中,亿万学生同时学习统一的内容,使课程变的凝固、僵化,缺少了弹性。
有时我们生病时会因医院的科室分的太细,以致有时生病了不知道要去哪个科室而苦恼。其实我们的教学也应该是适当的有一点沟通,不要因为自己不是英语老师而不敢说一句英语,不要因为自己不是物理老师而为自己对物理知识的浅薄而做解释,其实老师应该是一个多元的整体,是一个一专多能的结合体。
当然不是说语文课都上的不伦不类,但是也不是雷池不可跨越。
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反思13篇篇十四
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习不能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被老师们广泛采用。那种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时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确实能给人以享受与启迪。
实施合作学习是有一定条件的,要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前提。
而时下不少教师片面地理解合作学习,追求所谓小组学习的形式,做无用功的甚多。在学生没有充分阅读、思考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学习,由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不深入,认识也不很深刻,小组合作加工整理的结果与所得也是肤浅的、片面的,这样的合作只是为个别优生提供展示的机会。有的把合作讨论当作学生活动的唯一形式,一堂课下来,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收效甚微。有的教师不管在公开课还是平时教学动辄就安排四人小组讨论,不管内容有无讨论的必要,有些甚至一节课讨论到底。也有的教师让学生合作学习,但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看到一两个小组有结果就匆匆收场,完成一次合作。以上种种的合作学习,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质上是流于形式,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教师没能真正理解合作学习的含义,未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
当前我们教师应当警惕的是,在阅读和作文教学中存在盲目追求新异的现象。特别是在阅读教学中。不是想法、说法越新越好,越与众不同越好。关键是要说真话,说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推进初中语文课程改革的和谐发展。
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反思13篇篇十五
同学们的每一句话都像是一个个生动的音符,拨动着老师心灵的琴弦,请让我们奏出和谐的音乐吧”也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学生不能自主解决的问题,就让他们合作探讨,再不能解决的就点拨,帮助其解决。由于不仅仅是教学知识,还以情感化他们,一堂课下来,我已经与他们建立了相互信任的友谊了。
(一)抓住背影、朗读圈划。
文章的标题是“背影”,父亲给作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也是背影,在文中多次出现,可以视作贯穿文章的主线。“背影的表现角度能集中反映出描写对象的内在精神”,分析课文时,抓住背影,也就抓住了理解本文的关键。所以,我通过反复朗读、圈划,欣赏歌曲,引导学生体会了父亲无微不至的爱,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二)课外拓展、体会写法。
“细微之处见真情,抓住人物的某一细节,多次展开描写”,这是这篇散文最大的特色。我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选择"背影"这样的角度来命题立意,并用它来组织材料呢?然后小结:抓住细节描写能达到艺术视角的创新,可以给读者以自由想象的广阔天地,并且最能体现父亲对儿子的爱。随后,我发了一片课外阅读《父亲的巴掌》,此文与《背影》有异曲同工之妙。它是抓住“父亲巴掌”这一细节来体现父亲对我的爱。在课堂中,我紧紧抓住细节描写这一主线,贯串整个教学,教学思路非常清晰。课内学习、课外拓展,学习的容量增加了,所学的知识也及时得到了巩固。
(三)连接生活、畅谈心声。
《阿长与〈山海经〉》和《故乡》这两篇课文都是鲁迅的文章!
鲁迅的文章素来以长见多,学生的阅读能力非常弱,如果把过多的时间浪费在阅读上,既浪费了课时,同时学生漫无目的阅读反倒让学生厌烦!
如何上好这篇长度、深度、难度均非同一般的课文?我决定从“小说三要素”入手,围绕小说中的人物展开对文章的研究,从寻找人物入手,跟随人物深入课文,但是课文中关于闰土的描写文字要多于杨二嫂的描写文字,虽然学生对闰土比较熟悉,但是对于阅读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来说,要在一节课内寻找并阅读完关于闰土的描写,时间就会相对仓促,因此采用“迂回”战术,先来了解描写文字比较少的杨二嫂,有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印象。
学生开始很快在文章中寻找杨二嫂的出场——“吓,胡子这么长了!”
我马上引导学生:杨二嫂是用她特有的声音出场的,正所谓“不见其人,先闻其声”,同时这也是人物描写方法中的语言描写,那么,这种写法并不是鲁迅首创的,其实告诉大家,这种写法就是曹雪芹写《红楼梦》中王熙凤的写法,王熙凤在《红楼梦》中,当她听说了林黛玉也就是贾宝玉的表妹,贾母的外孙女来了后,远远地喊了声:“我来晚了,不曾远迎!”这一句话,将王熙凤在贾府的位置凸现出来,贾母跟前众姐妹屏声静气,唯有王熙凤敢这样出场,其实就是通过语言描写体现王熙凤的性格以及她在贾府里“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的风云人物,大家可以去看看——(学生们听的很认真),看来,鲁迅老人家用的这个手法不是首创哟!这其实在提醒大家,鲁迅的方法是学来的,大家可以试试的。
学生们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
学生们围绕着这句语言描写开始讨论杨二嫂的性格特点……。
很快,学生得出了自己的结论:
杨二嫂说话大惊小怪;
杨二嫂说话大大咧咧;
杨二嫂说话随随便便;
杨二嫂说话尖酸刻薄……。
我又继续引导学生,课文中关于杨二嫂的描写还有,只不过是采用了不同的描写方法,同时课文中关于杨二嫂的描写还有她人生其他阶段,大家试着找找。
很快学生将课文中关于杨二嫂描写的段落全部都找到了。
很快学生,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很快一节课时间过去了,当学生讨论到杨二嫂的变化和那个时代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时,这篇文章的主题也就显得比较容易理解了——故乡,往往是一个人灵魂的栖息地,但当现实中的故乡和理想中的故乡背离的越远时,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对故乡的情感和情绪就会纠缠于赤子的内心,这是一种忧郁的美,它会继续在赤子的内心酝酿,发酵,会外化成另一篇更美的文章!
曾有一位哲人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塞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是要向学生“灌水”,而是要“点火”,只有这样教育才有意义。
还有学生说“愚公有点强人所难的,他的子孙也许根本就不想这样做,他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了子孙的身上,这对他们来说是不公平的”……这充分说明学生对《愚公移山》这则经典寓言故事的实质精神和故事所弘扬的蕴意还不理解。在读解《愚公移山》这一文本时,教师又不应该带有太多的情绪与结论,要让学生读解出自己个性化的理解,这也是新课程的要求。
就在这时,我针对他们的观点请出一位学生作出总结:愚公移山不仅仅是为了自己,为了家人,更重要的是为子孙后代造福,他的这种利他主义、坚忍不拔的毅力、锲而不舍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而这也正是这则寓言所要揭示的道理。
课上到这里,学生们能真正地理解了愚公移山的真谛,而这些是他们自己思考得出的。我在此时也深刻体会到了给学生头脑中“点燃一把火”是如此的重要。
《周亚夫军细柳》是一篇自读课文,这篇课文本来是两课时上完的,放在一节课上完有很大的难度。可以说上《周亚夫军细柳》这一课时,我的心情是非常忐忑不安的。回顾这一课的教学,我觉得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一、激趣导入。
我用王维的诗歌《观猎》导入,“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风劲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作为初三的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这种导入增加了孩子学习的兴趣,把孩子引领到课堂的学习中。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告诉我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堂课我很注重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设计巧妙,板书新颖。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我整堂课教学抓住一个“真”来进行教学设计,周亚夫是“真将军”!他的“真”表现在哪些方面?作者是如何塑造他“真将军”的形象的?文中的汉文帝是怎样的一位天子呢?学生回答之后,我总结:汉文帝是一位“真天子”。这个“真”贯穿了整个课堂教学,也是我设计的主问题。这样进行教学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避免了课堂上碎问碎答,加强了课堂的时效性。这就是全国著名语文专家余映潮老师强调的,在进行语文教学设计时要有主问题意识。
三、
品读到位,方法多样。
“诵读”的要义,是“得他滋味”(朱熹语)。“诵读”重在“味(动词用法)”、重在“玩”(刘勰语),“须是沉潜讽咏,玩味义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朱熹语)。
“非读无以成课堂”,我很好地做到了文言文要在朗读中教学这一要求,刚开始读了三遍,后面在品读的时候又增加了个别读,全班读,最后再让学生读作品《史记》的介绍。可以说,读是贯穿了这节课的始终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四、教学环节层层推进,环环相扣,重点突出。
我这节课设计科学合理,容量适当,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这节课分为六大块:导入新课——文言文知识检查——自由朗读,整体感知——品味朗读,感受形象——作家作品介绍——布置作业。这六大块中,又把“品味朗读,感受形象”作为重点,让学生品读了周亚夫真将军的形象并明确了本文塑造人物的方法。作为一名教师,我觉得我很好地把握了教材,对文本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做到重点突出,各流程推进非常自然。
五、教授文言文知识扎实。
我先询问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不会解释的词或者不会翻译的句子,并给予解答。之后,我又用检测的方式检测了学生一词多义和难句翻译的掌握情况。这样学生基本上就可以掌握文章大意了,这也为后面品读课文做好了准备。
岳阳楼为湖南岳阳城西门城楼,它屹立洞庭湖畔,枕巴山,瞰洞庭,一派虎踞龙盘之势。岳阳楼与湖北黄鹤楼,江西滕王阁并称江南三大名楼。李白,杜甫,李商隐、刘禹锡孟浩然等著名诗人都曾登楼吟咏,留下墨迹,岳阳楼因此名声益大。宋庆历六年,范仲淹受好友滕子京之托,作千古传颂之《岳阳楼记》,当真是楼因文驰名,人因文不朽。学过此文的人无不出口成诵。也是《新课标》规定的中学生必学的五十篇古诗文之一。怎样让学生学好这一课呢?我是这样做的。
一、在学习本文之前,先把本文的重要性讲给学生,以期引起学生对本文的高度重视,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二、教学过程中的三个“加”
所谓三“加”就是加大对课文朗读的力度,加强对课文翻译的准确性,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明显加大朗读的力度,范读,自由读,个别读,齐读,我毫不吝啬课堂上的时间。在学生读熟课文的基础上,疏通文意。先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以及手头资料讨论,然后再提问,完善后出示译文,译文是我结合教材、教参、还有其他资料精心整理出来的,相对来说,比较直接,比较准确,比较好理解。疏通完文意,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再把这篇文章作为现代文分析,结合考点设计一些问题,如:本文的主旨句是什么,古仁人之心是什么,千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是什么等等,把文言文当做现代文来讲,也是中招考试的一种趋势。
食不给,啖粥而读,五年未尝解衣”,作者苦难的童年和年轻时的刻苦学习精神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德育教材。在分析作者的性格时,他那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旷达胸怀与崇高的忧乐观,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即使在今天依然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四、难以排解的郁闷。
学完这篇名篇,我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如果说加大读诵的力度和德育还算是素质教育的话,那么,对课文逐词逐句的讲解,要求准确无误的翻译,无疑还是应试教育的味道太浓,有悖《新课标》的要求。在当前以应试教育为主却又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情况下,文言文到底该怎样教?我小心翼翼的走在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中间,究竟该何去何从,我犹豫难决,彷徨不定。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23年秋天的怀念教案(通用20篇)
- 最新大学生自我鉴定150字6篇(汇总17篇)
- 2023年羽毛球赛开幕式致辞稿3篇(实用17篇)
- 事务所审计工作内容3篇(优秀18篇)
- 青春正当时,联手创未来会议记录(汇总13篇)
- 最新穷人教案部编版(优质20篇)
- 2023年个人年终工作总结简短(汇总18篇)
- 2023年迟到自我反省检讨书200字(汇总8篇)
- 2023年个人出差工作总结十(精选15篇)
- 2023年总裁助理工作总结(汇总15篇)
- 探索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的重要性(汇总14篇)
- 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体会与收获大全(20篇)
- 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的实用指南(热门18篇)
- 免费个人简历电子版模板(优秀12篇)
- 个人简历电子版免费模板推荐(通用20篇)
- 免费个人简历电子版制作教程(模板17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通用23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重要性范文(19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核心要点(专业16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申请流程(热门18篇)
- 法制教育讲座心得体会大全(17篇)
- 教育工作者的超市工作总结与计划(模板18篇)
- 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案例(专业13篇)
- 教师的超市工作总结与计划(精选18篇)
- 单位趣味运动会总结(模板21篇)
- 礼品店创业计划书的重要性(实用16篇)
- 消防队月度工作总结报告(热门18篇)
- 工艺技术员工作总结(专业18篇)
- 大学学生会秘书处工作总结(模板22篇)
- 医院科秘书工作总结(专业14篇)
相关文档
-
最新新时代新思想心得体会(模板15篇)
22下载数 721阅读数
-
退还租房押金申请书简短 退还租房押金申请书简短范文(三篇)
19下载数 190阅读数
-
2023年参观胖东来心得体会(实用20篇)
37下载数 715阅读数
-
2023年可反问面试官的问题(实用14篇)
35下载数 726阅读数
-
2023年社区科普活动方案范文(模板9篇)
35下载数 226阅读数
-
最新演讲稿:假如我是家长(优质6篇)
31下载数 648阅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