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中等教育调查报告化学(优质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2 18:37:02 页码:7
2023年中等教育调查报告化学(优质18篇)
2023-11-22 18:37:02    小编:zdfb

报告可以用于不同的场合,如会议、研讨会、学术论坛等。在编写报告时,我们要注重事实的准确性和结果的真实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报告范文,以供参考和借鉴。

中等教育调查报告化学篇一

对教育认识转变影响着家长和学生对学习方式的选择。家长们开始将更多的关注点投向个性化教育和游戏娱乐方式学习,不再局限在传统的侧重传统知识的教学课程。

而学生运用pc端进行在线学习仍是主流,学生选择在线学习的原因主要有:学习时间地点更为自由,可选内容更多,可根据自身需求选择自己喜欢的老师,安排学习进度,相对于线下面授形式,费用较低。

三大教育痛点待破题。

此外,为了进一步实现个性化教学,好未来依托自身在教学行业的资深教师团队的教研积累、近百万学员的学习实践、专项技术团队的数据分析等优势,为每个学生记录学习轨迹,建立数字化档案,并以此产出个性化的教学方案。旗下学而思培优的、智康1对1i教学系统中均引入了相应系统,逐步完善学习的个性化、智慧化、智能化效果。

让学习成为美好体验。

中等教育调查报告化学篇二

个字刻进我们心灵的深处,用一生的言行去实践它。只有当我们对于诚信的修养提高了,我们的人生才有可能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能更好地抓住每一个宝贵的人生际遇,让自己真正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

二、大学生的诚信缺失问题表现。

中国人民银行总行行长曾痛心疾首地说:“从起至今我们一共为我国的大学生提供了695万的国家助学贷款,然而至今年为止,拖欠贷款的比例还一直徘徊在20%—40%之间。我们是怀着一颗炽热的心送出我们的帮助的,但收获的结果却令人心寒。”因贷款按期归还违约率太高,国家助学贷款曾一度暂停,到才重新启动,并新增了大学生毕业两年后必须开始还款的要求,也就成为助学贷款还款的首个高峰年。央行征信管理局的一分调查调查显示,在个人征信系统建立之前,大学生毕业后不能按时归还助学贷款的比例较高,某些地方违约率达30%。我想,除了部分大学生毕业后暂时没有找到工作,无能力偿还外,更深层次更本质的原因可能是:大学生诚信的“危机”。与此同时,目前社会上假文凭、假证书、假学术之风也刮及高雅校园,难怪莘莘学子为之躁动不安,急功近利,一些学生不守诺言、作风虚浮、毕业违约等不良现象有所抬头,“诚实守信”这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被抛于九霄云外,这样培养出来的“建设者”、“接班人”要么是营养不良,要么是底气不足,总之是“跛脚”的。此外,大学生就业的诚信问题尤为严重:

1、推荐时虚报材料。部分毕业生为了能在众多应聘者中用人单位的注意和重视,使出浑身解数使自己的材料精彩夺目、完美无缺以至言过其实。如伪造课程成绩、英语、计算机、普通话等级考试证书;虚构在学校期间的任职情况,编造社会实践经历;采取“偷梁换柱”的方法摇身一变,变成“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

2、面试中自我拔高。

部分毕业生在面试中面对招聘主管人员的提问时,对自己各方面素质和能力夸夸其谈,结果到了实际工作中,用人单位发现其十分普通平淡。再如一些毕业生再接到面试通知时害怕自己不能通过而叫其他人代替面试。

3、部分大学生随意毁约。

三、关于解决问题的建议。

大学生是社会高素质人才,将担当社会重任。而面对另人担忧的大学生诚信问题,解决大学生诚信问题迫不及待。

1、通过法制强制规定。

立法建制是关键,应抓紧进行信用立法和信用制度建设,尽快把我国建设成为信用社会。政府要着手制定、完善和贯彻执行能充分体现诚实信用体系的法律法规,用以规范政府、企业、个人的行为,以法律形式约束社会的各种行为。在现行的法律中,都应有明确的、要求主体诚实信用的具体条款。对违法者的处置,也要有明确的定性、定量的法律规定。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征信管理处有关人士表示,中国人民银行已将大学生助学贷款情况纳入了个人信用体系中。某位大学生一旦有违约行为,即会被记录在案,在今后的房贷、车贷、留学、创业,甚至就业中都会受到限制。

2、学校诚信教育。

开展诚信教育,切实提高大学生诚信素质。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要求高目标,但要从低起点,从基本行为抓起。要培养大学生的事业心、责任感,平等竞争的意识,独立自主人格和对规则的虔诚态度,让他们在日常的同学交往中、在学习和考试过程中做到言行一致、拒绝作弊、诚实守信,并逐渐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学校树立以诚信为本的观念,进一步加强管理,杜绝种.种不诚信现象的发生。对学生的诚信教育不能仅仅停留于口号,停留于课堂灌输,停留于形式,而应从学校管理、教师形象上做起,以学校的诚信、教师的诚信来影响学生,教育学生。

调查中反映出种.种诚信缺失问题,让我们担心,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各个领域的骨干,如果大学生诚信缺失了,我们还怎么谈社会的道德建设呢?国家还能有什么发展呢?诚信对创业如此重要,我会让它伴我永远!!!

调查方式:问卷。

调查内容:在校大学对社会诚信问题的调查问卷(详见附录)。

组织管理:小组长:何杨。

执笔人:俞哲明杨丁俊。

结果分析:。

现代学生普遍都非常重视诚信,将诚信作为一种基本的社会道德标尺来衡量一个人。但以此为基点,很多大学生都没能以身作则的做到诚信待人,诚信为人。在一方面,他们认为高等教育对一个人的社会观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即对是否能做到诚信起到影响作用;在另一方面,他们又在以各种各样的或有或无的理由作为自己无法达到诚信的掩体。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纸醉金迷”的错误享乐观,“拜金主义”的扭曲价值观,已经使人们淡忘了古人所强调的“德”,“诚”。取而代之的是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忽略其他的影响。

在调查报告中的第15题,很大一部分同学对未来社会的诚信度持悲观态度。而由第3题,第10题,第16题,第17题来分析,正是由于这个社会中大家扮演的都不是绝对诚信的角色,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太多的虚虚假假扮演着反面角色,使大家对这个社会的诚信体系保持的保守态度。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他们认为自己应该有必要也有能力通过一些有悖于道德的方法来实现自我保护。这也印证了先前提到的,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不考虑这样做是否会对他人或是集体带来的危害。

就第9题的结果来看,几乎100%的同学选择了不会。据此分析,我想,在人们心中,还有一条最基本的道德底线的存在,在这条底线之下的做法是大多数人无法容忍的。

值得注意的是第7题的结果,很多同学出乎意料的放弃了朋友,和亲人的选项,转而选择了网友。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21实际,几乎每个人都在上网,很难相信,他们都在向陌生人倾诉着自己苦恼,分享自己的秘密,发表自己的看法,发泄自己的不满。这也再次敲响了社会诚信体系的警钟,作为祖国的未来,他们已经放弃了相信他们本应该最相信的人。治理这种现象的方法,根据第13题的统计结果,政府诚信显得尤为重要。

价值思考:。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诚信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先王贵诚信,诚信者,天下之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可见,在古人看来,“诚信”乃是天下人团结一致的基本保证,是为人之道,是人们所需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之一。诚信的基本道德是务真求实,诚实守信,不妄不伪,真实不欺。所以诚信的缺失,特别是大学生诚信的缺失将会严重的影响整个社会未来的发展。

想象如果一个社会失去了诚信,那么一切社会保障将不复存在。国家的政策,法规,律法无法取得效果,社会公平、公正无法实现,社会秩序将处于混乱无序状态。

在商品交换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平的经济交易必须是建立在讲诚信、讲信用的基础之上的,这是经济交换的基本原则。在经济领域,经济信用是诚信的最主要体现,诚信是经济信用的坚实基础和依据,而经济信用是企业、居民等任何微观层次的主体开展经济活动的基本支柱;而失去诚信与经济信用,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对于经济活动的主体而言,其危害是毁灭性的。而在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社会生活领域,诚信更是维系正常的社会关系和人际交往的桥梁与纽带,是折射真善美和社会良知的一面道德之镜;而失去诚信,人与人交往的基本状况就受到了威胁,人类所共同追求的美好、和谐的生活状态就会成为一种遥不可及的精神奢望。

在现代社会中,诚信在国家机器与政策运行、政治与法律、经济交往、意识形态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所有领域都发挥着基础性的、保障性的作用,是绝不容动摇的,是最基本的社会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之一,具有特殊的调节功能和导向、示范功能。

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社会中的相对高素质人群,诚信的缺失所引发的“不良效应”会更加明显,更加深远。而且大学生诚信缺失所引起的消极影响具有一定的潜伏性和隐蔽性。由于大学生在学校期间尚未真正参与社会经济活动,诚信缺失的危害尚不能充分体现出来;但是,当他们毕业后融入社会,分布到祖国各地、各行各业后,诚信缺失所导致的严重危害就会真正凸显出来,所以学校的诚信价值观的教育对于引导大学生讲诚信起着十分重要的核心作用。

现实意义:。

大学生的诚信与否对和谐校园是否能成功构建也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以及法制不健全、竞争无序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我们大学生中还存在许多不讲诚信的现象。比如:有的同学考试作弊;有的同学擅自更改学习成绩,在毕业推荐表上弄虚作假;有的同学无故拖欠学费,把父母给的学费任意挥霍;有的同学不按时归还助学贷款;有的同学利用网络的虚拟特性,随意侮辱欺诈他人,或散布流言蜚语,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等等。诸如此类的行为,是与大学生的称号、父母的期望、党和国家的要求背道而驰的。如果不及时纠正,养成不良行为和习惯后,将来很难有所作为,有的甚至会一步步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学校在公民诚信道德建设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因此,有必要开展相应的诚信教育帮助在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社会观,价值观。

诚信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一种理想层面的道德修养,学生普遍认同。然而当代大学生面临着一种社会转型时期的严峻的挑战,特别是在当今社会就业方面,这使得大学生的命运更加坎坷。在社会急剧变化的时期,大学生应对这种急剧变化的情况的素质能力受到自身社会阅历的限制,在诚信方面容易出现偏差。就此次调查结果,及本小组从网上搜索的近几年来数位专家、学者对大学生诚信状况开展的调查研究的结果均表明当代大学生的主观愿望是在行为中表现出诚实守信,但在现实中却表现出知行不一。

大学生作为国民中的优秀分子,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否具备诚信的品德是事关高校人才培养能否顺利推进的重大问题,是新时期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前提。然而不幸的是大学生出现诚信危机的现象却呈不断滋生蔓延之势。这应该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一、调查活动基本情况。

(一)调查对象。

3月22日至3月26日,由学生处、团委委托统计学院市场调查与分析协会在全校范围内以问卷调查方式开展大学生诚信状况调查活动。调查活动对象为全日制普通本专科1167名学生,各学院按人数比例抽取学生参与调查。其中男生占35.2%,女生占64.8%;党员占9.8%,团员占87.4%,非党员、团员学生占2.8%;除大四学生人数偏低外,各年级学生人数基本持平;学生家庭平均收入为4000元左右,绝大部分为双亲家庭。可见此次调查的样本特征与东北财经大学大学生各项特征基本吻合,调查可靠性高且代表性较强。

此次调查问卷分为大学生对诚信问题的基本看法,家庭、社会、学校对大学生诚信的影响及大学生在学业、经济、社会方面诚信现状三个方面,选用了三个维度共21个指标,各项分析数据分值满分为5分;收回有效问卷1113份,有效率为95.37%。调查结果显示我校学生总体上诚信状况良好,不存在诚信严重缺失的问题,但在部分领域和部分具体行为上存在一定诚信缺失状况。

二、调查结果和分析。

(一)大学生对诚信的认识。

我校学生普遍认为诚信是当代大学生重要的品质之一,在日常生活、人际交往和参与社会活动中非常重要。学生在大多数情况下能够做到诚信,但完全诚信在学校还没有成为普遍现象。这可能与我校诚信宣传力度不够或诚信教育缺乏创新有关。

调查结果还显示,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和学校环境是影响大学生诚信的主要因素,三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家庭环境是影响大学生诚信的首要因素,其次是社会环境和学校环境。

(二)大学生诚信水平现状。

通过数据分析,我校学生整体上诚信状况良好,但不同群体间存在着差异。不同年级的学生诚信状况不同,其中一年级学生最好,其次是二年级学生,而三、四年级学生状况较差;学生党员诚信状况明显好于非党员学生;各专业学生诚信状况也不相同。这种差异性体现在学业诚信、经济诚信和社会诚信上。

1、学业诚信现状。我校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学生总体的学业诚信水平较高,通过对各分组数据进行独立样本检验,我们对学业诚信几个方面的差异性进行分析,得出了学生在学业诚信方面最容易发生缺失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日常上课、考试和写论文三方面,最严重的问题是一稿多投,其次分别为旷课、迟到、早退,不能及时完成作业,考试作弊,翻译外文作为自己论文,论文抄袭,论文署名虚假,替考或找人代考。

2、经济诚信现状。我校大学生经诚信得分均值为4.01分,在优秀水平以上,总体上经济诚信水平很高,通过对各分组数据进行独立样本检验,我们得出了关于经济诚信的差异性分析,并对能够反映经济诚信的7个指标进行了研究,得出了学生在经济诚信方面最容易发生缺失的问题是拖欠学费,其他问题依次为拾金据为己有、拖欠班费、为申报贫困生而虚报家庭情况、逃票、拖欠或避缴助学贷款及借钱不还。

3、社会诚信现状。社会诚信是学生诚信最重要的体现,是其今后踏入社会后最应该具备的素质,然而调查结果显示,社会诚信的维度得分明显低于学业诚信和经济诚信。对社会诚信维度的6个指标分别进行纵向计算平均数,得到各指标得分并按照降序排列,依次为求职材料“注水”、入党动机不纯、毁约、不守时、食言及翻看他人信件。其中问题最严重的三项指标中,有两项涉及就业方面,说明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诚信问题亟待解决,学校应在就业教育和职业道德培养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

(三)大学生诚信问题成因分析。

总体来看,大学生出现各种诚信问题与外界环境的影响是分不开的。首先是传统文化具有局限性,传统的“信守”道德理想化远大于实际,且仅局限于亲人、朋友间而不适用于其他社会成员;其次是社会形态失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期间经济秩序混乱、政治腐败和社会不良风气滋生对大学生影响深远;再次是学校在信用教育的方式、方法上重理论轻实践,重灌输轻引导,忽视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大学生信用缺失固然与学校教育的不到位、社会大环境的污染有一定的关系,但是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源于家庭教育的不足,家长只看成绩好坏不重人格培养,只提出高标准而不能以身作则都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此外虚拟网络的失控也是大学生诚信问题的成因之一。以下是大学生诚信问题具体表现的成因分析。

1、考试作弊。在考试作弊原因选择中,由于平时学习不努力,为了避免挂科和重修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而选择作弊的占28.4%,其次是为了取得好成绩,获得各项荣誉,更有17.7%的学生认为所学课程没有实质意义,所以采取作弊手段蒙混过关、草草了事,一些学生在考试作弊问题上怀有从众心理,还有极少数学生已经习惯考试作弊。由此可见考试作弊主要原因在于学生自身诚信意识差,学习不努力而寄希望于投机取巧。此外,应试教育的理念在大学依然盛行,对学生才能的评估机制单一,以至于许多大学生将课程考试的成绩和取得课程学分作为课程学习的最终目的,导致考试作弊现象屡见不鲜。

2、论文抄袭。论文抄袭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在大环境影响下,学生理所当然地附庸了这股趋势,但是其思想根源仍在于学生自身对待学术的态度不端正,不懂得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没有形成谨慎的研究思维。此外,许多学生认为学校论文审查不严及指导教师不负责任有空可钻,这说明高校论文监督管理和诚信教育工作不同程度存在滞后也是大学生论文抄袭问题的成因。

3、欠缴学费。由于我国的高等教育非义务教育,大学生应在每学年向学校缴纳数千元不等的学费。近年来拖欠学费问题已成为了大学生经济诚信中最严重的问题,虽然学校采取各种措施催缴学费,但部分学生仍然不能按时缴费。拖欠学费行为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部分学生在学期初从家长手中拿到数额巨大的学费后难以自控,任意挥霍,导致拖欠学费的发生;二是一部分家庭贫困学生的助学贷款申请因为各种原因未被批准,学费没有及时缴纳;三是个别学生存在侥幸心理恶意拖欠。

4、拖欠助学贷款。为解决贫困大学生上大学难的问题,国家助学贷款应运而生,但由于国家助学贷款是无担保贷款,助学贷款管理制度不完善,大学生信用体系又未建立健全,部分大学生的信用意识淡薄,钻国家的空子,到期还贷不积极,还贷率低,甚至有的学生恶意拖欠。为此,很多银行对大学生的诚信产生了怀疑,影响银行放贷积极性,形成了恶性循环。部分毕业生由于跳槽频繁,逾期还贷更如家常便饭。客观来看目前部分大学生毕业后收入不稳定难以及时偿付银行贷款,但半数以上的学生心态上存在问题,缺乏诚信、不懂得感恩是造成拖欠助学贷款情况频频发生的根源。

5、就业诚信缺失。违约在大学生社会行为中是最容易造成恶劣影响的不诚信行为。调查显示除少数学生因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存在欺诈行为外,四分之三以上学生因为相应的法律法规不健全,为了挑选更好的工作而毁约。不讲诚信的“低成本”使学生不关心诚信,讲诚信的“低利润”又使学生不屑于诚信,最终导致就业诚信缺失现象的发生。学生职业道德和契约意识的缺失也同学校对毕业生教育和考核的缺失有一定关系。

三、思考和建议。

(一)构建校园诚信文化氛围。

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如能在校园内积淀、传播,可以在潜移默化中给学生以道德的熏陶,形成一种文化强势,在一定范围内形成一种舆论氛围,给不愿按照这种方式行事的学生施加无形的压力。因此我们应该积极构建校园诚信文化氛围,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是开展诚信教育的重要载体,可将诚信教育的重要寓于各项活动的丰富性和新颖性中,召开诚信评议讨论会,举办诚信专题讲座,尝试无人监考活动,开展诚信签名活动,将诚信观念融入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将诚信文化构建和学风建设有机联系在一起,相得益彰。

(二)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力度。

学校应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充分认识诚信对学生未来人生的重要性,加强大学生诚信意识的培养,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塑造新时代大学生的良好形象。

1、以“两课”为主渠道,增加和渗透诚信教育的新内容。“两课”教师应深入进行调查研究,准确把握当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和诚信意识与表现,以增强诚信教育的针对性。在此基础上丰富和拓展“两课”教学内容,弘扬中华民族诚信传统美德,借助历史例证诚信在古今中外的普遍价值和重要地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授课过程中,积极推进情景教学法,借助所收集的大学生日常道德行为规范方面的信息,在课堂上创设问题情景,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分析,多方面、全方位地对大学生进行立体的诚信教育,从而加深诚信教育的实效;同时保证在课堂讲授、巩固练习、作业批改、课外实践等每一个环节中都随时随地贯彻诚信教育的思想,引导学生做到言行一致,知行合一。

2、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坚持“请进来,走出去”,通过就业指导教师及成功企业家校友做专题讲座,向毕业生讲授成才与做人的关系,带领学生切身感受讲求诚信对一个人成功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对诚信的认知与情感。

3、积极开展感恩教育。当今大学生缺乏诚信很大程度上与其自小生活环境有关--大多数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凡事将自身利益放在首位,缺少感恩意识。学校应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教育活动,让学生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师长的教诲之恩,感谢同学、朋友的帮助之恩,并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将感恩之心化作严格规范自身言行、遵守承诺的信念。

(三)建立诚信评价体系。

建立诚信评价体系可将大学生在校期间诚信的遵守情况进行认真归纳分析,从制度上约束大学生的失信行为,加大其失信成本,降低其诚信风险,警示学生要时刻注意自己的信用,关注自己的形象。

1、建立健全大学生诚信档案,实施教育的动态管理。根据大学生的信用情况建立起个人信用档案--形成并完善一个有效的记录机制。记录内容包括大学生本人承诺书、学生的个人基本情况及综合鉴定、学习成绩、经济状况、信用记录等,以便更及时、更有针对性的做好学生诚信教育工作。

2、将诚信纳入学生素质综合考评体系。学校应根据诚信档案对学生诚信状况按级别科学分类,定出可操作的量化考核标准,建立诚信测评体系。通过学生自评、同学互评、老师评议和社会行为备注四种方式最终确定学生的诚信指标,并将其作为到学生的综合素质考核、评优评先和入党的一个考核项目。

3、建立完备的监督制约机制。学校学生思想教育和学生管理职能部门应把教育和处罚结合起来,形成学生失信惩罚机制。针对违反信用以及欺骗、造假行为,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条例和管理规定,加大制度的执行力度。

时间:01月08日。

在期末考试来临之际,我服装学院在每个班按学号抽取了5位,共对200位同学进行了一次大学生诚信考试问卷调查,对本次调查结果可以说有喜也有忧,具体情况如下:。

经过这次问卷调查,我们了解到,我们学生在诚信方面还是有一定的自己的准则,可以较好的去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不过在学生中也的确存在一定的问题,在面临各式各样的考试时都有一定程度的不诚信现象的存在。经过这次的调查也发现大学生的诚信问题不仅仅是我们学校学生的事情更与整个社会息息相关,只有扬诚信之风,净化整个社会的道德风气,才能还我们一个纯净的校园,还我们一个公正诚信的考场。扬起诚信的风帆,从我们身边做起。

一、研究背景(问题及缘由):

“人无信不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加入wto,国民诚信教育被提到一个重要的议事日程,调查表明,当代大学生对于诚信的观念有着高度的认知水平,对于社会诚信度评价较低;学生的诚信意识与诚信行为出现背离的现象,反映出对于诚信的认知与诚信观念的信奉有着较大的差异。因此,针对大学生的诚信现状、成因,加强对其教育是一个紧迫的、重要的课题。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本次研究的目的在于了解大学生诚信问题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并根据所存在的问题研究根本原因和相应策略。为国家及有关部门解决此问题提供依据和方法。

本次研究的意义在于理论上深入具体阐述大学生的诚信问题,为使此问题得到解决提供理论依据。现实中通过对此次的调查结果的分析和研究,得到相关解决方案,尽快使大学生在诚信方面存在的问题得到解决。

三、研究内容:

2.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大学生所处的环境,不难看出,原因来自三个方面:家庭、学校、社会、制度。

从家庭教育方面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对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因此,其家庭成员的所作所为直接影响其思想意识,直接影响其对于诚信的态度。

四、调查范围,

地点,调查对象及分析单位。

五、研究方法:

(一)抽样方法,过程:简单随机抽样与分层抽样相结合。

(二)资料收集方法:发放问卷调查。

(三)资料分析方法:spss软件分析。

研究框架:研究假设:我们假设当代大学生诚信不足问题相当严重。概念界定:我们这样界定大学生诚信与否:相信他人和自己诚实守信同时具备成为诚信,一方面不足成为不成信。

样本抽样方法:1.样本:部分在校大学生。2.资料收集方法:问卷法和访谈法相结合的方法。3.分析资料方法:人工统计法和运用相关分析软件进行分析。

六、问卷分析。

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绝大多数同学都认为诚信是中国优良的光荣传统,他们都希望并且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一个有诚信的人,但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只有57%左右的同学能真正做到,说明同学在诚信态度上是持肯定意见的,但是就是实际生活中真正做是有一定难度的,这不得不一起我们注意啊。

关于如何看大学生不文明、不道德、不规范行为时,55%的同学认为他们对此表示反感或是无奈,82%的同学能意识到并且做到遵守道德规范,但仍有18%的部分同学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不文明、不道德给别人生活或是学习带来了诸多影响。在金钱与利益面前,同学们的思想道德与诚信程度出现了情况,在评优时自己是否会通过不良的不正当的关系是自己从低等的奖学金变成高一点的奖学金,有18.5%的同学选择了会的,这让我们寒心呢,更是担忧呢,有了折中情况的出现是我们不想看到的。面对食堂人员多找钱了,有39%的同学表示不会回去找工作人员的,一走了之啊,61%的同学选择会给送回去的,但是只有更少的人会怀着高乡的心情给送回去的。在遇到假钱时,只有10%的同学会表示销毁,剩下的差不多都是要花出去啊,认为我都被骗了,我也去骗别人啊,反正不能让自己吃亏啊。可见,在金钱面前同学们的诚信是有些禁不住诱惑的,让我们深感担忧啊。

那么为什么大学生诚信会缺失呢?大学生诚信的缺失,实际上是社会、家庭、学校诚信缺失的一个缩影。导致大学们诚信缺失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外部环境欠缺。

一方面是来自传统文化中的一些负面影响。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最可贵的精神遗产。在漫长的中华文明发展史上,虽然形成了诸如“言必行,行必果”、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大学生们的诚信观念。另一方面是来自现实社会中的一些负面影响。如政治领域中的数字政绩等,经济领域的制假售假、坑蒙拐骗、偷税漏税等,文化领域的泡沫学术、虚假文风等,人与人之间的虚假人情、互不信任等等,总之,从国家信用到金融机构信用,从企业信用到个人信用,几乎都沦落到被质疑的境地。社会诚信的缺失必然影响到大学生诚信的缺失。

2、学校教育滞后。

一是重视不够。普遍存在重智轻德的现象,德育工作依然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许多中小学校把政治、历史、地理等人文课程放在了副科的位置。在大学阶段,德育工作的地位有所上升,但也有不少大学忽视德育教育,仍以分数论成败。二是方法简单,内容单一。不少学校以政治教育取代道德教育,片面强调政治上的忠诚,而忽视基本诚信品质的培养,片面强调理论灌输,而忽视实践教育和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三是学风不正。当前,商业潮流也已涌入了大学,不少学生甚至教师都难以自控,很难静心进行学习研究。

3、家庭教育乏力。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是根深蒂固的。家庭教育的根本是品德教育,诚信教育是品德教育中的一项基础内容。当代大学生绝大多数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出生的独生子女,然而他们的家庭诚信教育状况不容乐观。很多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和日常生活起居,忽视或根本不进行道德品质方面的引导;少数家长全然不管孩子,任凭孩子自由发展;有的家长对孩子的不诚信行为不但没有及时制止,还起了教唆的作用;作为独生子女,由于父母长辈的过分溺爱,很容易产生以自我为中心“,考虑更多的是别人应该为我作什么,很少考虑我应该做什么,更别谈什么社会责任与社会价值了。同时,从小缺乏儿童伙伴,离群寡居,容易形成不合群、自私、胆怯、不关心同伴等不良心理。这些都是影响学生诚信品质形成的不利因素。

那么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及其危害又都有那些呢?

第一,弄虚作假严重。一是考试作弊屡禁不止。大学生考试作弊已经是普遍的不争的事实,而且作弊者队伍越来越庞大,手段也越来越先进,不少地方还出现了以赚钱、营利为目的,有组织、有中介的”职业枪手“队伍。二是学术抄袭司空见惯。为了在双向选择的就业竞争中找到好的归宿,不少大学生在个人履历表上大做手脚。于是招聘会上人人都是优秀班干部、三好学生,人人都有一叠荣誉证书,人人都有一流的外语和计算机水平。

第二,信用意识缺乏。一是骗贷逃贷。据调查,国有商业银行国家助学贷款坏账比例高达10%,远远高于普通人1%的比例。由于坏帐率过高,今年4月全国已有100多所高校被银行列入暂停发放助学贷款的”黑名单"。更有甚者,少数大学生隐瞒家庭真实情况。二是拖欠学费。恶意欠费现象在许多高校普遍存在,所欠金额每年都在递增。

第三,人际关系淡漠。由于缺乏真诚与信任,于是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而不愿意在生活中与人交往者有之;背地造谣中伤,人际关系的淡漠,容易导致学生孤僻、冷漠、紧张、不合群、缺乏责任感,引发心理疾病,不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使学校的不稳定因素加大。

所以建议全省高校都要逐步建立起大学生信用档案,“信用记录”是大学生诚信档案的重点,主要考察学生在校期间国家助学贷款还款情况、学杂费缴费情况、违反校规校纪情况、勤工助学情况、尽相关责任义务情况及履行承诺情况,以帮助大学生信守自己的诺言,履行自己的职责。学生档案由学校学生管理部门统一管理,供所在院校、就业单位以及各金融机构查阅,从制度上约束大学生的信用风险,这一点我们学校,特别是我们管理系已经开始实行了,这在辽宁省也是第一家的。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构筑一个人健全人格的重要品质,尤其是对于当前处在转型期的中国,培养人们诚信的道德操守,对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我们进行了一次在校大学生诚信状况调查,调查共发放问卷105份,覆盖我校3个系2个年级,共回收问卷105份,有效问卷100%。其中大一大一75份,大二30份。问卷共包含12道题,覆盖了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在诚信方面的看法,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覆盖性。本次调查旨在了解我校学生对诚信的基本看法,在实际学习、生活中对诚信的遵守情况等,并提出今后指导诚信教育工作的思路和措施。美中不足的是:由于时间比较仓促,问卷发放较少,在反映问题中难免有失偏颇。下面我们就按照问卷的题目设置对调查的主要情况作简要分析:。

首先是对自己在诚信方面的看法,大一同学中有51%大二同学中有57%的人认为自己是一个诚信的人,平时能严格要求自己。而认为自己基本是、不诚信只是偶尔状况的同学大一中有30%大二中有45%,当然也有部分同学认为自己不是一个讲诚信的人,大一中中有13%而大二中只有4%。从这项结果可以看出大多数同学平时还是能够严格要求自己,诚实守信。当然,从结果也可以明显的看出很多同学还是出现过不诚信的情况的。

第二题调查的是对大学生总体诚信状况的认识。诚信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同学们来讲有很强的认同感和亲和力,作为一种理想层面的道德修养,对于大学生来说更是不可或缺。然而调查发现认为现在大学生总体诚信状况较好、不值得担忧的大一和大二分别只有11%和3%,绝大多数同学认为诚信状况一般,大学生中不诚信的现象还很常见。

第三题调查的是同学们对诚信缺失原因的认识,大一和大二中分别有61%和63%的同学认为是受社会大环境中不诚信的影响,也有部分同学认为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来自与家长、老师、朋友的影响,令人惊奇的是这一看法的同学大一中只有12%而大二中却高达27%。把原因归于高校考试教育体制不合理的大一中有21%,而大二中只有10%。

第四题则是调查同学们对加强大学生诚信措施的看法。题目共设有“健全个人诚信档案”、“建立失信的惩罚措施”、“开展宣传教育”和“加强舆论监督”四个固定选项,都得倒了多数同学的支持这也说明了大家对诚信的渴望。对于种.种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象,我们进行了分析,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1.从学校、社会因素看,相关约束机制不够健全,不诚信成本偏低。

2.从家庭因素看,家长没有以身作则,忽视诚信教育,甚至部分家长还给孩子树立背信弃义的反面形象。

3.从同学们自身看,道德修养不够高,自律能力有待加强。

综上所述,我们看到,作为一种道德情操,大学生普遍对诚信有较强的认同感,并将其作为品质修养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在实践中,诚信并没有普遍内化到同学们的具体行动中去,体现出一种以个体利益为中心的随机性特征;诚信作为对他人和社会的诉求,同学们表现出较强的渴望心理,但对于自己能否保证做到,较多学生存在“视情况而定”的状态;对同学们而言,诚信主要是作为一种道德层面的东西而存在,尚未形成一种较强的契约意识,而如果没有对契约的遵守,诚信能得到保障吗?高校教师、学生是社会中文化教育程度较高、社会责任感较强的群体,在这一群体中率先推行信用体系相对于在社会其他群体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也为在全社会逐步开展并推广这一价值体系有着十分重要的引导意义。这样通过慢慢积累扩展,使整个社会的信用环境逐步得到改善,使诚实守信的氛围越来越浓,最终形成一种诚信光荣,背信可耻的强大社会舆论氛围,社会、家庭、学校齐抓共管,形成教育合力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中等教育调查报告化学篇三

应用化学是现代化学与其他学科领域的交叉、渗透和融合,是介于化学与化学工艺之间的一个应用理科专业,是培养理工结合的“用”化学人才。与化学专业相比,要求应用化学专业学生接受更多的应用性、实践性的知识教育。如何完成这一培养目标,应用化学专业的发展模式如何适宜瞬息万变的现代化社会发展需求,是高校应用化学专业教育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应用化学研究范围涵盖了整个化学领域,并与多门学科相互渗透,包括精细化学品,无机化学品,药物化学,应用电化学,应用光化学,能源化学,工业分析化学等。应在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及适应科技发展的基础上,设置学业发展方向。增加应用性的专业选修课,开设专业特色选修课,并做到专业课与基础课并重,体现学科前沿的新知识,把专业发展重点放在交叉学科,前沿学科。

建立灵活多样的适宜现代化需要的新型教学体系,以基础服务于专业,才能培养出开拓型人才。打破化学基础课程教学体系中理工分离的传统,突破四大化学壁垒,对其内容进行利用重组,优化与更新,建立以物理化学为先导的理工融合的教学新体系。开课顺序为物理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并增设化学工程基础、化工过程与开发、概念设计、化工制图等工程类课程。新体系可将其中交叉部分进行融合,以增强知识的系统性。

为使学生运用书本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可加强学生在企业中的生产实习和化工见习。一些高校正在探索3+1的培养模式,即利用3年时间完成校内学习,用1年时间到科研单位和企业进行专业技能训练。

基础化学实验改革中,提倡创新教育,素质教育,创造一个适宜学生自学的实验教学环境,保证学生在实验课中的主体地位。单纯讲授化学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开设相应的化学实验,要尽可能地涉及当前应用化学发展趋势,内容要有创新性;兼顾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及学生能力与素质的综合培养,并考虑实践性、安全性的因素。

在教学中引入计算机技术,提高效率是今后课堂教学改革的趋势。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比,它可使抽象知识形象化,使老师在课堂中的书写环境比黑板更丰富,并可利用网上最新成果图片引入课堂,开阔学生视野,主动参与性加强。对于化工课程而言,因学生在学习时,既没有先导课,又无后继课,许多化工设备也没有见过,仅靠示意图很难把设备内部结构搞清楚,学生的兴趣不大,多媒体教学更是迫在眉睫。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对化学学科提出了更高要求,化学正从传统意义的化学化工领域向材料、生命、能源、医药等领域渗透,应用化学专业以其渗透性、综合性、边缘性及鲜明的应用特点正焕发出勃勃生机。作为培养掌握基本理论知识,适应能力强,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应用化学高级专门人才的基地而言,只有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深化教育改革,才能办出高水平的应用化学专业,以满足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的需要。

专业实践是一种接触实际的生产活动,同时也是了解社会的重要途径,是本科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教学环节。在教师和实习基地工程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本科学生进行生产实习,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去,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生产实习,可以使学生快速、准确地建立感性认识,巩固专业思想,并获得生产技术和管理知识,从而有利于理论知识的牢固掌握与实践转化。

化工生产实习主要是在化工企业内进行的。由于化工生产的工艺过程是在易燃、易炸、易爆、有毒、有害的作业中进行的,稍不注意就会有受伤或者生命的危险。因此,要求生产实习教学,必须把安全放在首位。实践是一项复杂的教学活动,学生不仅要联系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还涉及到化:企业的实际生产知识和工艺、组织纪律等多方面内容,所以合理的生产实习考核方案,不仅会有效地调动学生实习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实习效果和质量也会得到显著提高。

化学反应在实验室进行与化工大生产是同样的原理,但实验室反应与化工大生产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为方便于管理及监控各个生产环节,生产部门将生产过程分为原料精制单元、催化剂单元、聚合单元、粉料输送单元、干燥单元、造粒单元、混合单元及公用设施单元。合成单元又分别由反应釜、送料泵及输送管道等常规设备组成。通过熟悉工艺,同学们真正体会到了理论用于实验室合成与化工生产间的关系与本质上的区别。

传统的'生产通常是要用大量的人力和设备在厂房中完成。但在聚丙烯产品的生产车间,所有的设备都安装在露天,管道错综复杂,烟筒高耸,生产现场基本看不到工人,这与同学们脑海中的车间概念截然不同。露天运转的设备又必须具备耐各种腐蚀的性能才能保证正常使用。因此,在工业化大生产中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提高了,对生产工人要求也相应提高了,需要文化层次更高、操控水平较高的技术人员。尽管在现场操控很少,但技术人员在控制室里却要求要有极强的业务水平及责任心。熟悉生产的每一个环节和控制部件。同学们对于一个技术人员所必须的责任心有了深入的认识。

应用化学专业毕业生由于受到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具备用所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进行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科技管理的基本技能,就业前景美好。毕业生可以在相关高校、科研院所、轻工、医药卫生、商检、化工、农业、冶金等部门从事教学科研与生产及管理工作。

一次性就业率都较高,就业行业包括教育、材料、军工、汽车、军队、电子、信息、环保、市政、建筑、建材、消防、化工、机械等行业。部门包括:各级质量监督与检测部门、科研院所、设计院所、教学单位、生产企业、省级以上的消防总队等。

中等教育调查报告化学篇四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环境教育的逐渐重视与投入,很多城市、地区幼儿园的活动内容逐渐向生活化、多元化拓展,环境教育在幼儿园中广泛开展。本文通过调查问卷的方法对现阶段幼儿园的环境教育进行了现状调查研究,对幼儿园环境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为促进学前儿童环境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为幼儿园的环境教育发展提供思路。

:幼儿园;环境教育;调查问卷。

为了调查当前长春市幼儿园的环境教育状况,为学前儿童环境教育开展提供参考依据。我们共发放教师调查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96份;发放家长问卷400份,收回有效问卷380份。

幼儿园是实施学前儿童环境教育的主阵地,在对幼儿教师进行的“您所在幼儿园是否将环境教育列入教学计划?”问卷调查显示,25%的幼儿园没有把环境教育列入教学计划,而能在学期教学计划中强调环境教育的比率占75%。可见大部分幼儿园能认识到环境教育的重要性和价值。调查显示,目前所进行的环境教育活动多半是随机进行的,没有计划和标准,有25%的教师开展过以“环境”为主题的教育活动,65%的教师在五大领域的教学中渗透过环境教育。可见,目前长春市的学前儿童环境教育开展还不具规模性和系统性。在儿童环境教育影响因素调查问卷中,60%的教师认为自己幼儿园开展环境教育的条件不成熟,没有课程标准及专门的教材,重视程度不够,领导不支持;理论知识缺乏,没有环境教育专业培训;投资不足,教学资源少;缺乏评价标准等。40%的教师认为条件相对成熟,幼儿园硬件比较好,校园绿化好,有齐备的电教设备,领导也比较重视。有的教师表示“开展环境教育并不需要特殊设置环境,因为儿童就生活在环境中,教师要引导儿童接触环境,通过其自身的活动,对身边的环境进行感知和观察,自己发现问题并寻求答案”;还有的教师认为“环境教育随时随地都可进行,各个领域都可以相互补充相互渗透”。调查显示有的幼儿园虽然条件一般,但仍重视儿童的环境教育。所以能否进行环境教育主要在于教师自身的意识和知识的储备。目前,大部分幼儿园并没有实行真正意义的环境教育。如有的老师仅在平时注意告诉孩子要节约用水,不乱扔垃圾、爱护小动物等等。这样将环境教育等同于常识教学,只在个别活动中开展儿童环境教育,忽视了其整体性和渗透性,不能真正发挥环境教育的作用。

在“学前儿童环境教育的最重要目标”调查中,大部分教师能正确认知学前儿童环境教育的目标——培养幼儿良好的环境意识,也有少部分教师把目标定位在幼儿掌握环境知识和技能上。有些教师把环境教育看成是治理污染、保护环境的教育。在选择教育内容时,要考虑孩子的心理、年龄特点,从他们的生活经验入手,使所选内容超出其接受能力。如大班科学活动课“大气污染”,教师向幼儿介绍这种污染是由地震、火山爆发引起的。忽略了此年龄段儿童的已有知识经验。在“认识垃圾”活动中,有的老师带领儿童到河边观察飘浮的包装袋、饮料瓶等垃圾,使其最终得出结论“河水好脏,不想再来了”。可见,我们进行环境教育不能盲目地介绍知识,要考虑儿童的实际经验和效果才行。可见目前幼儿园环境教育的开展能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但还没有完全普及,重形式而轻效果的情况较严重。需要对教师进行专业的环境教育指导和培训。

学前儿童环境教育的开展很大程度上受家长环境意识的影响。意识较强的家长提出“环境教育开展的越早孩子的良好行为养成的越早”。而只有极少数的家长认为“保护环境是大人的事,孩子那么小知道啥”。环境知识的掌握情况对良好环境意识的形成影响很大。大部分家长在空气、水资源的常识调查中能够正确回答;而只有5%的家长知道世界环境日的具体日期。表明家长普遍对与生活相关的环境知识有所了解,而与实际生活关联不大的知识了解很少。选择“从不”食用野生动物的为78%,“极少”吃的占20%,“有时”吃的占2%,回答“经常”吃的家长没有,说明人们对环境保护持积极态度。家长环境行为“您到饭店一般使用一次性餐具还是消毒餐具?”问卷中,选择一次性餐具的有20%,55%选择消毒餐具,也有25%选择随店主便。调查显示多数人有较好的环境行为习惯,也有一部分人的习惯有待改进。可见环境意识和行为存在不一致,应将良好的环境态度转化为良好的环境行为。家长对儿童环境教育持积极态度,通过教育孩子同时提高自身环境素质。

通过对家长的调查我们了解到,对日常生活或电视媒体中的吸烟现象、空气污染现象、随意扔垃圾现象、噪音现象等环境问题20%的儿童能够主动发言提出问题与想法,25%的儿童能够参与到问题之中,45%的儿童会在能力所达到的范围内去干涉其他小伙伴的不环保行为。10%的孩子反应不敏感。68%的儿童能够自己整理衣物和物品,并能够做到勤洗手勤换衣物,64%的儿童能够帮助老师、家长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如扫地、擦桌子、倒垃圾等,但很少有孩子参与过种植树苗或清理楼道垃圾等公益环保活动。家长和教师能注意对孩子节约公共资源方面的引导,使其有一定的水电节约意识,但儿童对资源的重要和稀缺还不是很了解,存在知行不一致的现象。在噪音、污水、垃圾等基础环境问题上,儿童有基本的辨别能力,能够辨别什么样的行为是破坏环境的行为,什么样的行为是爱护环境的行为。也有一些环保行为对于儿童来说就比较模糊,如只有15%的儿童知道纸张是由木材制成,浪费纸张便是毁坏树木和森林的行为;如儿童都去过南湖公园、动植物园、儿童公园游乐场等公共休闲娱乐场所,但其在尽情游玩、感受美景、陶冶情操的时候,很少会关注到湖边、草地、公共场所的环境卫生问题。可见目前对儿童环境知识的传授还不够普及,有些与其自身相关的环境问题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提醒儿童注意,但对一些公共环境问题儿童的关注度不高,需要教育者侧重引导与讲解。

中等教育调查报告化学篇五

在初等教育基础上继续实施的中等普通教育和中等专业教育。实施中等教育的各类学校为中等学校,普通中学是其主要部分,担负着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以及为国家建设培养劳动后备力量的双重任务。下面有小编整理的关于中等教育。

欢迎阅读!

一、概述: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科教兴国”方略的实施,我国农村中小学所取得的成绩是众所周知,有目共睹的。特别是党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以后,我国农村教育事业驶入了又好又快科学发展的健康轨道。目前,在我国农村普遍实施了根本意义上的九年义务教育免费机制,不仅巩固和加强了农村义务教育“普九”成果,同时还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和谐社会的创建进程。然而,由于受传统教育的束缚和影响,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教育结构单一,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薄弱,应试教育积重难返,一些地方往往把升学率作为评价教育工作近乎唯一的目标,致使农村教育与当地生产和群众生活脱节,忽略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长此以往,必将影响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逐步浮出水面,并且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障碍。为此,我们对所在的忻州市东冶镇农村义务教育现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调查。

我们选择了访谈和问卷相结合的调查方式。问卷式调查用于收集标准化的定量资料,访谈式调查用于收集非标准化的无结构的定性资料。通过调查,得到丰富的、个性化的信息。然后经过归纳、分析、综合、整理,得出带有规律性的结论。本次调查我们重点采用访谈法,正是想通过这种面对面的交谈的方式,探询我镇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共谋改进我镇义务教育的大计。在访谈人群选择上,我们依据典型性、广泛性原则,采取发散的方式,寻找可以影响到乡村义务教育的各大主体,分别和一部分学生、教师、家长等进行了访谈。

三、农村中小学教育现状及成因分析:

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经过分析整理,我们概括出了我镇义务教育的现状如下:

现状一:教育经费严重短缺。

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源的严重短缺首先体现在教育经费的严重不足。最近几年,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仅占gdp2%的比例。就这2%而言,绝大部分都投入到了高等教育和城市中小学教育中,等到本来就十分有限的经费到了区、县、镇一级教育行政部门手中,他们中的一些好大喜功者却充分利用这一经费,在城区大兴“示范校”、“窗口校”,不遗余力地标榜个人政绩。笔者在一篇教育。

调研报告。

中看到了一个仅有60万人口的小县,不顾百姓的反对,不惜斥资近亿元将原本就修建得相当不错的一所重点中学易地重建。这般层层卡扣,最后到达农村中小学尤其是义务教育学校的几乎是微乎其微。由于教育经费的严重短缺,加之某些教育官员的政绩膨胀,农村中小学基础教育教学设施缺乏、落后,造成正常的教学活动无法开展,音体美劳等不少课程都因教学设施的缺乏而无法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所谓现代化的教育设施也是绣花枕头,成了摆设。由于信息渠道不畅,能熟练或基本熟练使用电脑的不足半数,远程教育资源的共享成为了梦想。

现状二:师资力量薄弱。

笔者所处的乡镇,六处完全小学中,除了中心小学师资力量相对较为雄厚一点外,其他小学,没有几个是个正规中等师范学校毕业的,几乎是清一色的“民转公”。他们中只有极少数受过专业培训,大部分是凭借自己日积月累的教学经验开展工作的,相当一部分教师教法陈旧、观念落后。教师队伍整体存在着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知识面窄的问题。通过查阅所在乡镇的教师档案资料,发现全镇中小学教师平均年龄47岁,其中,50岁以上占51.8%。不仅年龄老化,而且学历偏低,知识结构老化,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六处小学中,市、区级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几乎为零;初中学校,稍有改观。面对新形势下的素质教育,面对改革后的义务教育新课程,他们往往显得力不从心。试想,这样一支队伍担负着我镇中小学教育教学、人才培养和教育改革的繁重而艰巨的任务,谈何容易?!

造成农村中小学师资力量薄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受经济发展水平和事业人员编制的制约,难以注入“新鲜血液”,使得一些学校不得不临时招聘代课教师,以解燃眉之急。

现状三:应试色彩浓郁,师生不堪重负。

“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数十年来,农村中小学教师一直无法走出这一应试教育的怪圈,究其原因是一些区、县、镇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在学年末,拿中考升学率、非毕业班优秀率、合格率,统一排位,排位的名次、学生成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老师的晋级加薪。于是乎老师们也顾不了“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素质教育”,一味汗水加,老师们早晨5:30天蒙蒙亮,就要早起跟班辅导,晚上初中部的老师还要辅导到9:30。一天下来,师生心力交瘁,苦不堪言。

现状四:德育教育令人堪忧。

重智育轻德育是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存在的普遍现象。在一些学校,有的老师可以公开容忍成绩优秀的学生犯错误,少数学生家长在自己孩子与同龄孩子发生冲突时,竟然给予纵容和支持。不少学生心理欠缺甚至扭曲,打群架、偷财物、出入网吧、集结团伙、侮辱师生等现象绝无仅有。记得不久前有报道称:某地某校发生了震惊全国的中学生“灭门惨案”。由此可见,造成一些农村中小学生法制观念淡薄,道德品质败坏的主要原因是学校、家庭、社会都没有对之引起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严重缺失。

现状五:升学无望,就业无路,致富无术。

农村学生“升学无望,就业无路,致富无术”是农村教育的主要症结。据有关统计资料,全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初高中毕业生中60%以上要回到农村,尤其是农业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这一比例更高,达到80%以上。这些学生大多返乡务农或外出打工。但农村普通初中教育,尤其是课程设置、教材编写与农业生产经营、城乡经济发展实际需要相脱节,学到的基础文化课,就连劳动技能课也都解决不了很多农村产业技术与经营管理问题。毕业后的农村青年不能尽快融入到当地的经济建设中,造成农村劳动力的巨大浪费和盲目流动。一些初中毕业后不能升入重点高中的孩子,宁可融入了滚滚打工洪流,也不愿到职成教育学校学习深造。因而出现了“升学无望,就业无路,致富无术”的教育怪圈。

现状六:“国有民办”教育举步维艰,学生家长选择处于两难。

笔者所处的忻州市东冶镇,受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几年前,一所由多方筹措资金、集九年教育于一体的“国有民办”实验学校应运而生了。这所学校,办学经费和教师工资全部是“公办”性质,并且整合了全镇最优秀的师资资源,全部充实到了实验学校。而收费标准则是“私立”性质的,导致原本并不富裕的当地农民家庭更加不堪重负,为了给予子女较好的受教育机会,而又别无选择。纵然,这所学校在一定时期受到了应有的关注,也取得了较为突出的办学效益。然而,举债千万元办学基础上的高收费教育,一方面给义务教育学校和学生、家长造成了人为的不公平,加重了当地百姓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也恶意争夺了那些名副其实的民办学校的教育资源,限制或者扼杀了真正意义上的民办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在国家强制施行义务教育的今天,暴露出了这类所谓民办教育的种种问题。

农村家长往往为了让孩子能够得到高质量的教育,学更多的知识,走出农村,而将孩子们送入学费昂贵的私立学校学习,放弃收费较低甚至免费的公办学校。从而得知,国家支持农村的大量教育经费,并没有从实际意义上给广大农民减轻负担,反而使他们中一部分家庭的实际负担较往日大大加重了。恐怕,这就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由于农村学校的公用经费拨付不够及时到位,致使很多农村学校向学生家长等私人借款维持学校的正常运作。据调查,笔者所在的乡镇实验学校,截至目前,尚有1600多万元的不同债务。可见,农村学校尤其是“国有民办”学校的负债累累,将严重阻碍农村教育的又好又快科学发展。

我于2019年9月份,对我实习的一所省重点中学的学生的学习心理状况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研究,对中学生的学习心理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准确地把握当前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动向,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路子,提供了客观依据。

二、调查的具体目标和方法。

(一)具体目标。

1、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现状。

2、当前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

3、当前中学生的学习心理成因及对策。

(二)调查方法。

学生问卷,内容涵盖教育价值观、学习态度、学习需求和学习目的四个方面。问卷调查在六中学进行,共发问卷80份,回收有效问卷70份,接近理想的高效样本数。

对学生问卷调查分析,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一)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现状分析。

1、教育价值观。

调查显示,大部分中学生具有较为明确的教育价值观。74%的学生认为学习的作用是提高自身素质,10%的学生认为学习的作用是为了考大学,16%的中学生没有考虑。

调查还显示,中学生的教育价值观带有显著的经济社会特征。他们认为,青年人的经济收入与受教育程度成正比,其中65%的学生认为大学生挣钱多,25%的学生认为高中毕业生挣钱多,8%的学生认为初中毕业生挣钱多。

2、学习态度。

调查结果表明,67%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较高,24%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中等,9%的学生害怕学习。这与他们“考大学”意识淡化是相一致的。值得注意的是,害怕学习的学生数占相当份额。而且,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90%的学生都有自己“最讨厌的课程”。学生害怕学习或讨厌某些课程的根本原因,一是与教师的教学方法紧密相关;二是与该课程的实用价值紧密相关。调查结果显示,86%的学生对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实用性强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热情较高,而对学术性较强的历史、地理、生物、英语不感兴趣。在学生讨厌的课程中,英语是初中的核心课程之一,有45%的学生认为“英语对于我们以后的生活几乎没有用处”。

3、学习习需求。

当前,“特长”是师生共同关心的热门话题,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对“特长”有正确的认识,其中,92%的学生有自己感兴趣的目标,且有52%的学生希望得到教师的指导。同时,78%的学生希望学到较多的、实用的科技知识,使之能对他们以后的生活工作有所帮助。

4、学习目的。

调查结果表明,对于高中毕业后的打算,99%的学生有读大学愿望。

(二)当前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

调查显示,当前中学生的学习心理与以往的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相比,有明显不同。

1、教育价值趋向多元化、务实化、功利化。

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已经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价值在于帮助他们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掌握生存、生活所需的基本的文化科学知识,以增强自己在未来社会的竞争能力。在此基础上,部分家庭经济条件较好且成绩优秀的学生则致力于追求更高等的教育。

中学生的教育价值观的另外两个特点是务实化和功利化。中学学生越来越强烈地追求未来教育输出的经济价值,他们中的很多人从经济的角度去衡量所学课程的价值,继而决定自己在不同课程上的努力程度。他们要求课程教学更多地联系生活和生产实践,渗透更多的实用技术。

我们知道,由于年龄和学识的制约,中学生的认知、分析、判断等能力既不成熟又不稳定。事实上,相当多的中生的教育价值观是迷茫的。其原因在于:一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难以就业,从而使他们对考大学失去信心;二是学术性较强的中学文化课程难以满足学生对职业技术的需求,难以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内在刺激和利益驱动。这些原因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厌学。

2、学习需求的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中学生由于个人的学习基础、教育价值观和对未来的期望等方面的差异,使他们的学习需求具有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的特点。学习需求的纵向多层次是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度要求不一。高中毕业后准备就业的学生,只要求掌握基础知识;准备考高职或艺术类院校的学生,要求课程教学难易适度、学业成绩达中等水平;追求大学教育的学生,则要求最大容量地掌握所学知识,学业成绩达上等水平。学习需求的横向多目标是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广度要求宽泛。他们既要求学好学术性较强的课程知识,又要求充分培养自己的特长,还要求掌握更多的实用技术。

3、学习目的明确,但具有主观性和不协调性。

对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89%的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但是,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对比分析和对学生本人的考察,我发现,学生的学习目的具有严重的主观性和不协调性。学生学习目的主观性突出表现在:他们已经认识到了未来进入城市就业的艰难性。很明显,如此大的一个群体具有这个想法是极不现实的。此外,40%的学生希望自己以后在事业上能取得成功。学生学习目的的不协调性主要表现为思想与行动的不协调。调查结果表明,37%准备考大学的学生中有相当多的人在学习上并没有显现出相应的积极性,而是呈现出一种消极等待的学习态度。

20xx年9月5日,我作为一名实习生在河南宋基信阳实验中学完成了我为期一个月的校外实习。总得来说,我这一个月的实习内容包括:作为一名英语老师的校外实习;作为一名班主任的工作实习。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我积极认真的工作,严格遵循学校的。

规章制度。

和教学系统来进行我的教育实习和工作实习。我虚心的像有经验的老教师请教学习,和别的老师进行讨论交流,取得了非常优秀的成绩。在完成我的实习任务的同时,我还利用这一个月的时间做了一番调查,这个调查是针对英语这门课在当今时代的教育情况的。通过这个调查,我对英语教育有了更深的了解。

二、调查的具体目标和方法。

(一)具体目标:如何把学生、教师与课程、客观世界这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如何根据自身的特点有效的组织教学;如何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

(二)调查方法:抽样调查。

(一)中学教育中,尤其是英语教育,应如何根据其自身特点有效地组织教学,一直是英语教育研究的重点。组成教学系统的基本要素是学生、教师与课程、客观世界(特指英语语言)。如何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收到最佳效果,是我实习期间一直思考的问题。通过校外实地教学,我意识到,能否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所以,实习期间我就如何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这一问题展开了调查,调查对象是我任课的信阳宋基实验中学高三的学生,调查以问卷形式进行,共收回有效答卷250份。调查的题目共六个:对英语课的兴趣;英语课上的主动性积极性的重要性;英语教学的交际特点;师生关系对英语教学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师生的角色与作用;你心目中的英语教师。

通过调查发现,喜欢上英语课的和不喜欢的比例基本持平,中间部分比例很小,呈两极分化态势。说明学生对待英语课的态度观点鲜明,它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学生们喜欢英语课的原因主要有:认为英语课很重要,是新世纪的需要;当前就业的通行证;喜欢接触新事物。不喜欢英语课的原因,按教师和学生自身因素从两方面分析:1、老师因素:现今教学传授知识的手段是“灌"。并没有带动学生去感受英语,教会其学习方法。教学步骤公式化,课堂上讲得多,让学生参与的少,致使学生被动接受,思维不活跃。2、学生自身因素:本身英语基础不好。学得越多,越听不懂、记不住,丧失信心,从而对老师及其所教内容产生恐惧厌烦心理。

由此可见,兴趣是学习一切知识的初始原动力。在兴趣带动下,可以有克服一切困难的勇气;如果丧失了兴趣,不仅会成为学习的阻力,还会造成心理压力,影响今后发展。所以,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关键和调动其积极主动性的基本条件。

(二)学生对课堂上老师调动其主动性、积极性重要性的认识。

从调查结果显示,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能够认识到课堂上主动性积极性的调动与发挥是极其重要的。因为学习是自己的事,无论教师讲得多么好,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无论如何也学不好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学生才会乐意攻读,积极思维,主动进取。有位学生说得好:“好学之,不如乐学之。"正是如此,课堂气氛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热情与同学的学习兴趣。

调查中,学生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实际操作性的意见。整理如下:老师应以教材为中心,适当穿插课外知识和口语练习,例如介绍外国风情知识、典故。这适应了中学生好奇求新心理。在训练口语和听力时,可以用简单单词串起来讲一些小故事、小幽默,组织学生自己用英语表演小品、小话剧,为学生培养发散思维能力提供机会。在趣味和娱乐中学习,才能使学生尽快接受所学知识,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另外,针对程度稍差和心理上胆怯、内向、怕羞的学生,应说服学生克服胆怯心理,找回自信。多辅导帮助、委婉纠正其错误,先鼓励回答较简单的问题,建立起自信心,再逐渐提高问题难度,从而敢于主动发言,参与活动。还有,教师课堂用语应简短,指示明确,语言风趣,表情生动,这样可以减轻学生心理压力,以免造成紧张气氛。还要注意发掘表现积极、外向的学生,使其有发挥机会,从而带动全班同学,形成主动、积极的气氛。

由此可见,学生和教师同样热心于课堂教学的改革。

(三)学生如何看待交际能力这一英语教学主要用途。

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表明,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学生认为培养英语交际能力是学习的最主要目的。因为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学习语言是为了互相沟通、了解,就是为了交际。针对这一点,学生们希望老师在授课时多讲些实用的东西,包括见面、生活、家庭、师生间的日常用语,多搞些这方面的仿真练习,既拓宽了学生知识面,又提高了参与意识。按需供应,也是教师课堂教学应致力的方向。这样才能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主动性,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四)学生对师生关系影响教学的意见。

这一调查数宇是出乎意料又是合乎情理的。几乎百分之百的学生非常看重师生关系,认为它的好坏对教学效果有直接影响。这一结果与平时看似冷淡的师生共处场面截然相反。由此可见教与学并不只在课堂短短的四十分钟和不大的教室内发生作用,它远远超出了这一范围,涉及课下的方方面面诸多因素,教师的人格魅力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问卷显示,不少同学认为“喜欢老师就会喜欢他/她的课"。"教"者为师,“学"者为生,在教学中必然形成师生关系(一位学生如是说)。师生关系好了,距离拉近了,学生上课自然会尊重老师的言行,就会为课堂学习提供一个快乐的积极主动的氛围。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师生双方都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投入教与学的过程中。

学生们为搞好师生关系提了不少有效的建议。摘录如下:以诚相待,对学生象朋友,不摆架子,有时开开玩笑,给学生们以亲切感;利用课间、空余时间深入学生之间,与其多交流、多沟通,主动接触,增进了解,听取教学意见、建议,及时改进教学方法;清楚每位学生的学习程度、层次,因材施教。而且不仅要在学习方面,还要在生活、处事诸方面给以指导、帮助,即记熟每个学生的姓名;提问时面带微笑,设身处地理解体验学生学习英语的喜、怒、哀、乐,或找回做学生时的感觉。

在现实生活中,师生之间似乎除了教学外,交流机会很少,大多数班级并未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但其实双方都渴望得到对方的理解与支持,只有沟通,才能交流,然后才能相互配合,上好每一堂课。

(五)教学中,老师与学生的角色及所起的作用。

现在虽然提倡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学生为教学的中心,但在实际操作中,还是似老师为主要角色。此次调查表明,还有不少学生认为应以老师为中心,因为是老师在“教",学生应跟着老师走。但是也应看到,大多数学生知道学习是自己的事儿,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即英语课堂的语言活动应以学生为中心,老师为主导,是“助手"或“导演"。“助手”要以“主人"的要求制定计划,安排活动。否侧即使老师表演得再精彩,学生也会听得乏味。老师应起好引导作用,调动“演员"的热情,发挥出自身潜能。另外,根据师范学校的特点,学生将来必定要充当老师的角色,所以培养锻炼他们的能力,给予施展空间,对今后教书育人是必须的。所以老师也应在课堂上尽力转变学生的观点,使他们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主动参与学习,而不是被动地受教,这样才能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

(六)学生心目中的老师形象。

最后,我调查了在学生的眼中,一个好老师应该是什么样的。学生们思路很活跃,提的意见很中肯,道出了他们渴望好英语老师的心声。其中,占第一位的是老师的教学水平。讲课内容要准确,有条理,生动有趣,通俗易懂。老师应知识渊博,有好的口才,语言幽默风趣,发音优美动听,吐字清晰,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其次,在人格上,要尊重学生,时时把学生放在心上,亲切和蔼,和学生打成一片,关系融洽,绝不能讽刺挖苦学生,心中不能有好、坏生差别,不歧视学习成绩差、反应慢的学生,而是更多地耐心帮助、关怀他们。再就是,仪表方面,要形象好,有气质,为人师表。其他,不拖堂,不占自习时间,作业不要太多,多和同学谈心、聚会等也提了出来。

本次调查可以看出,学生把能否上好每一堂课排在了第一位。它强烈反映了教学目标和学生的需求。所以,提高自身素质必须是每一位教师奋斗不止的目标。教师的人格魅力也被放在了关键位置。这就说明,在抓好业务工作的同时,一定要加强自身修养,保持良好的心态。这样才能树立威信,从而带动教学。

从这次调查中,我更加深入了解了现阶段我们的中学教育现状和学生的需求、老师的艰辛。每上好一节课,需要多方努力。在英语教学中重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上好课的关键,教育改革迫在眉睫。其他更深入的问题有待进一步研讨。

中等教育调查报告化学篇六

我于20xx年9月份,对我实习的一所省重点中学的学生的学习心理状况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研究,对中学生的学习心理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准确地把握当前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动向,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路子,提供了客观依据。

二、调查的具体目标和方法。

(一)具体目标。

1、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现状。

2、当前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

3、当前中学生的学习心理成因及对策。

(二)调查方法。

学生问卷,内容涵盖教育价值观、学习态度、学习需求和学习目的四个方面。问卷调查在六中学进行,共发问卷80份,回收有效问卷70份,接近理想的高效样本数。

对学生问卷调查分析,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一)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现状分析。

1、教育价值观。

调查显示,大部分中学生具有较为明确的教育价值观。74%的学生认为学习的作用是提高自身素质,10%的学生认为学习的作用是为了考大学,16%的中学生没有考虑。

调查还显示,中学生的教育价值观带有显著的经济社会特征。他们认为,青年人的经济收入与受教育程度成正比,其中65%的学生认为大学生挣钱多,25%的学生认为高中毕业生挣钱多,8%的学生认为初中毕业生挣钱多。

2、学习态度。

调查结果表明,67%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较高,24%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中等,9%的学生害怕学习。这与他们“考大学”意识淡化是相一致的。值得注意的是,害怕学习的学生数占相当份额。而且,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90%的学生都有自己“最讨厌的课程”。学生害怕学习或讨厌某些课程的根本原因,一是与教师的教学方法紧密相关;二是与该课程的实用价值紧密相关。调查结果显示,86%的学生对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实用性强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热情较高,而对学术性较强的历史、地理、生物、英语不感兴趣。在学生讨厌的课程中,英语是初中的核心课程之一,有45%的学生认为“英语对于我们以后的生活几乎没有用处”。

3、学习习需求。

当前,“特长”是师生共同关心的热门话题,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对“特长”有正确的认识,其中,92%的学生有自己感兴趣的目标,且有52%的学生希望得到教师的指导。同时,78%的学生希望学到较多的、实用的科技知识,使之能对他们以后的生活工作有所帮助。

4、学习目的。

调查结果表明,对于高中毕业后的打算,99%的学生有读大学愿望。

(二)当前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

调查显示,当前中学生的学习心理与以往的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相比,有明显不同。

1、教育价值趋向多元化、务实化、功利化。

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已经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价值在于帮助他们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掌握生存、生活所需的基本的文化科学知识,以增强自己在未来社会的竞争能力。在此基础上,部分家庭经济条件较好且成绩优秀的学生则致力于追求更高等的教育。

中学生的教育价值观的另外两个特点是务实化和功利化。中学学生越来越强烈地追求未来教育输出的`经济价值,他们中的很多人从经济的角度去衡量所学课程的价值,继而决定自己在不同课程上的努力程度。他们要求课程教学更多地联系生活和生产实践,渗透更多的实用技术。

我们知道,由于年龄和学识的制约,中学生的认知、分析、判断等能力既不成熟又不稳定。事实上,相当多的中生的教育价值观是迷茫的。其原因在于:一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难以就业,从而使他们对考大学失去信心;二是学术性较强的中学文化课程难以满足学生对职业技术的需求,难以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内在刺激和利益驱动。这些原因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厌学。

2、学习需求的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中学生由于个人的学习基础、教育价值观和对未来的期望等方面的差异,使他们的学习需求具有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的特点。学习需求的纵向多层次是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度要求不一。高中毕业后准备就业的学生,只要求掌握基础知识;准备考高职或艺术类院校的学生,要求课程教学难易适度、学业成绩达中等水平;追求大学教育的学生,则要求最大容量地掌握所学知识,学业成绩达上等水平。学习需求的横向多目标是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广度要求宽泛。他们既要求学好学术性较强的课程知识,又要求充分培养自己的特长,还要求掌握更多的实用技术。

3、学习目的明确,但具有主观性和不协调性。

对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89%的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但是,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对比分析和对学生本人的考察,我发现,学生的学习目的具有严重的主观性和不协调性。学生学习目的主观性突出表现在:他们已经认识到了未来进入城市就业的艰难性。很明显,如此大的一个群体具有这个想法是极不现实的。此外,40%的学生希望自己以后在事业上能取得成功。学生学习目的的不协调性主要表现为思想与行动的不协调。调查结果表明,37%准备考大学的学生中有相当多的人在学习上并没有显现出相应的积极性,而是呈现出一种消极等待的学习态度。

20**年9月5日,我作为一名实习生在河南宋基信阳实验中学完成了我为期一个月的校外实习。总得来说,我这一个月的实习内容包括:作为一名英语老师的校外实习;作为一名班主任的工作实习。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我积极认真的工作,严格遵循学校的规章制度和教学系统来进行我的教育实习和工作实习。我虚心的像有经验的老教师请教学习,和别的老师进行讨论交流,取得了非常优秀的成绩。在完成我的实习任务的同时,我还利用这一个月的时间做了一番调查,这个调查是针对英语这门课在当今时代的教育情况的。通过这个调查,我对英语教育有了更深的了解。

二、调查的具体目标和方法。

(一)具体目标:如何把学生、教师与课程、客观世界这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如何根据自身的特点有效的组织教学;如何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

(二)调查方法:抽样调查。

组成教学系统的基本要素是学生、教师与课程、客观世界(特指英语语言)。如何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收到最佳效果,是我实习期间一直思考的问题。通过校外实地教学,我意识到,能否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所以,实习期间我就如何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这一问题展开了调查,调查对象是我任课的信阳宋基实验中学高三的学生,调查以问卷形式进行,共收回有效答卷250份。调查的题目共六个:对英语课的兴趣;英语课上的主动性积极性的重要性;英语教学的交际特点;师生关系对英语教学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师生的角色与作用;你心目中的英语教师。

通过调查发现,喜欢上英语课的和不喜欢的比例基本持平,中间部分比例很小,呈两极分化态势。说明学生对待英语课的态度观点鲜明,它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学生们喜欢英语课的原因主要有:认为英语课很重要,是新世纪的需要;当前就业的通行证;喜欢接触新事物。不喜欢英语课的原因,按教师和学生自身因素从两方面分析:1、老师因素:现今教学传授知识的手段是“灌“。并没有带动学生去感受英语,教会其学习方法。教学步骤公式化,课堂上讲得多,让学生参与的少,致使学生被动接受,思维不活跃。2、学生自身因素:本身英语基础不好。学得越多,越听不懂、记不住,丧失信心,从而对老师及其所教内容产生恐惧厌烦心理。

由此可见,兴趣是学习一切知识的初始原动力。在兴趣带动下,可以有克服一切困难的勇气;如果丧失了兴趣,不仅会成为学习的阻力,还会造成心理压力,影响今后发展。所以,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关键和调动其积极主动性的基本条件。

(二)学生对课堂上老师调动其主动性、积极性重要性的认识。

从调查结果显示,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能够认识到课堂上主动性积极性的调动与发挥是极其重要的。因为学习是自己的事,无论教师讲得多么好,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无论如何也学不好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学生才会乐意攻读,积极思维,主动进取。有位学生说得好:“好学之,不如乐学之。”正是如此,课堂气氛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热情与同学的学习兴趣。

调查中,学生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实际操作性的意见中等教育调查报告优秀范文。整理如下:老师应以教材为中心,适当穿插课外知识和口语练习,例如介绍外国风情知识、典故。这适应了中学生好奇求新心理。在训练口语和听力时,可以用简单单词串起来讲一些小故事、小幽默,组织学生自己用英语表演小品、小话剧,为学生培养发散思维能力提供机会。在趣味和娱乐中学习,才能使学生尽快接受所学知识,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另外,针对程度稍差和心理上胆怯、内向、怕羞的学生,应说服学生克服胆怯心理,找回自信。多辅导帮助、委婉纠正其错误,先鼓励回答较简单的问题,建立起自信心,再逐渐提高问题难度,从而敢于主动发言,参与活动。还有,教师课堂用语应简短,指示明确,语言风趣,表情生动,这样可以减轻学生心理压力,以免造成紧张气氛。还要注意发掘表现积极、外向的学生,使其有发挥机会,从而带动全班同学,形成主动、积极的气氛。

由此可见,学生和教师同样热心于课堂教学的改革。

(三)学生如何看待交际能力这一英语教学主要用途。

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表明,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学生认为培养英语交际能力是学习的最主要目的。因为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学习语言是为了互相沟通、了解,就是为了交际。针对这一点,学生们希望老师在授课时多讲些实用的东西,包括见面、生活、家庭、师生间的日常用语,多搞些这方面的仿真练习,既拓宽了学生知识面,又提高了参与意识。按需供应,也是教师课堂教学应致力的方向。这样才能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主动性,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四)学生对师生关系影响教学的意见。

这一调查数宇是出乎意料又是合乎情理的。几乎百分之百的学生非常看重师生关系,认为它的好坏对教学效果有直接影响。这一结果与平时看似冷淡的师生共处场面截然相反。由此可见教与学并不只在课堂短短的四十分钟和不大的教室内发生作用,它远远超出了这一范围,涉及课下的方方面面诸多因素,教师的人格魅力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问卷显示,不少同学认为“喜欢老师就会喜欢他/她的课“。”教“者为师,“学”者为生,在教学中必然形成师生关系(一位学生如是说)。师生关系好了,距离拉近了,学生上课自然会尊重老师的言行,就会为课堂学习提供一个快乐的积极主动的氛围。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师生双方都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投入教与学的过程中。

学生们为搞好师生关系提了不少有效的建议。摘录如下:以诚相待,对学生象朋友,不摆架子,有时开开玩笑,给学生们以亲切感;利用课间、空余时间深入学生之间,与其多交流、多沟通,主动接触,增进了解,听取教学意见、建议,及时改进教学方法;清楚每位学生的学习程度、层次,因材施教。而且不仅要在学习方面,还要在生活、处事诸方面给以指导、帮助,即记熟每个学生的姓名;提问时面带微笑,设身处地理解体验学生学习英语的喜、怒、哀、乐,或找回做学生时的感觉。

在现实生活中,师生之间似乎除了教学外,交流机会很少,大多数班级并未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但其实双方都渴望得到对方的理解与支持,只有沟通,才能交流,然后才能相互配合,上好每一堂课。

(五)教学中,老师与学生的角色及所起的作用。

现在虽然提倡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学生为教学的中心,但在实际操作中,还是似老师为主要角色。此次调查表明,还有不少学生认为应以老师为中心,因为是老师在“教“,学生应跟着老师走,而意识不到教的目的是为了“学”,而“学”是学生在学。这说明教育体制中这一改革还未收到预期效果。但是也应看到,大多数学生知道学习是自己的事儿,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即英语课堂的语言活动应以学生为中心,老师为主导,是“助手“或“导演”。“助手”要以“主人“的要求制定计划,安排活动。否侧即使老师表演得再精彩,学生也会听得乏味。老师应起好引导作用,调动“演员”的热情,发挥出自身潜能。另外,根据师范学校的特点,学生将来必定要充当老师的角色,所以培养锻炼他们的能力,给予施展空间,对今后教书育人是必须的。所以老师也应在课堂上尽力转变学生的观点,使他们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主动参与学习,而不是被动地受教,这样才能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

(六)学生心目中的老师形象。

最后,我调查了在学生的眼中,一个好老师应该是什么样的。学生们思路很活跃,提的意见很中肯,道出了他们渴望好英语老师的心声。其中,占第一位的是老师的教学水平。讲课内容要准确,有条理,生动有趣,通俗易懂。老师应知识渊博,有好的口才,语言幽默风趣,发音优美动听,吐字清晰,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其次,在人格上,要尊重学生,时时把学生放在心上,亲切和蔼,和学生打成一片,关系融洽,绝不能讽刺挖苦学生,心中不能有好、坏生差别,不歧视学习成绩差、反应慢的学生,而是更多地耐心帮助、关怀他们。再就是,仪表方面,要形象好,有气质,为人师表。其他,不拖堂,不占自习时间,作业不要太多,多和同学谈心、聚会等也提了出来。

本次调查可以看出,学生把能否上好每一堂课排在了第一位。它强烈反映了教学目标和学生的需求。所以,提高自身素质必须是每一位教师奋斗不止的目标。教师的人格魅力也被放在了关键位置。这就说明,在抓好业务工作的同时,一定要加强自身修养,保持良好的心态。这样才能树立威信,从而带动教学。

从这次调查中,我更加深入了解了现阶段我们的中学教育现状和学生的需求、老师的艰辛。每上好一节课,需要多方努力。在英语教学中重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上好课的关键,教育改革迫在眉睫。其他更深入的问题有待进一步研讨。

中等教育调查报告化学篇七

20xx年10月,我作为一名实习生在新乡市外国语中学完成了我为期一个月的校外实习。总得来说,我这一个月的实习内容包括:作为一名物理老师的校外实习;作为一名班主任的工作实习。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我积极认真的工作,严格遵循学校的规章制度和教学系统来进行我的教育实习和工作实习。我虚心的像有经验的老教师请教学习,和别的老师进行讨论交流,取得了非常优秀的成绩。在完成我的实习任务的同时,我还利用这一个月的时间做了一番调查,这个调查是针对物理这门课在当今时代的教育情况的。通过这个调查,我对物理教育有了更深的了解。

(一)具体目标:如何把学生、教师与课程、客观世界这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如何根据自身的特点有效的组织教学;如何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

(二)调查方法:抽样调查。

(一)中学教育中,尤其是物理教育,应如何根据其自身特点有效地组织教学,一直是物理教育研究的重点。组成教学系统的基本要素是学生、教师与课程、客观世界(特指物理语言)。如何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收到最佳效果,是我实习期间一直思考的问题。通过校外实地教学,我意识到,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所以,实习期间我就如何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这一问题展开了调查,调查对象是我任课的信阳宋基实验中学高三的学生,调查以问卷形式进行,共收回有效答卷250份。调查的题目共六个:对物理课的兴趣;物理课上的主动性积极性的重要性;物理教学的交际特点;师生关系对物理教学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师生的角色与作用;你心目中的物理教师。

通过调查发现,喜欢上物理课的和不喜欢的比例基本持平,中间部分比例很小,呈两极分化态势。说明学生对待物理课的态度观点鲜明,它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学生们喜欢物理课的原因主要有:认为物理课很重要,是新世纪的需要;当前就业的通行证;喜欢接触新事物。不喜欢物理课的原因,按教师和学生自身因素从两方面分析:

1、老师因素:现今教学传授知识的手段是“灌"。并没有带动学生去感受物理,教会其学习方法。教学步骤公式化,课堂上讲得多,让学生参与的少,致使学生被动接受,思维不活跃。

2、学生自身因素:本身物理基础不好。学得越多,越听不懂、记不住,丧失信心,从而对老师及其所教内容产生恐惧厌烦心理。

由此可见,兴趣是学习一切知识的初始原动力。在兴趣带动下,可以有克服一切困难的勇气;如果丧失了兴趣,不仅会成为学习的阻力,还会造成心理压力,影响今后发展。所以,培养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关键和调动其积极主动性的基本条件。

(二)学生对课堂上老师调动其主动性、积极性重要性的认识。

从调查结果显示,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能够认识到课堂上主动性积极性的调动与发挥是极其重要的。因为学习是自己的事,无论教师讲得多么好,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无论如何也学不好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学生才会乐意攻读,积极思维,主动进取。有位学生说得好:“好学之,不如乐学之。"正是如此,课堂气氛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热情与同学的学习兴趣。

调查中,学生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实际操作性的意见。整理如下:老师应以教材为中心,适当穿插课外知识和口语练习,例如介绍外国风情知识、典故。这适应了中学生好奇求新心理。在训练口语和听力时,可以用简单单词串起来讲一些小故事、小幽默,组织学生自己用物理表演小品、小话剧,为学生培养发散思维能力提供机会。在趣味和娱乐中学习,才能使学生尽快接受所学知识,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另外,针对程度稍差和心理上胆怯、内向、怕羞的学生,应说服学生克服胆怯心理,找回自信。多辅导帮助、委婉纠正其错误,先鼓励回答较简单的问题,建立起自信心,再逐渐提高问题难度,从而敢于主动发言,参与活动。还有,教师课堂用语应简短,指示明确,语言风趣,表情生动,这样可以减轻学生心理压力,以免造成紧张气氛。还要注意发掘表现积极、外向的学生,使其有发挥机会,从而带动全班同学,形成主动、积极的气氛。

由此可见,学生和教师同样热心于课堂教学的改革。

(三)学生如何看待交际能力这一物理教学主要用途。

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表明,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学生认为培养物理交际能力是学习的最主要目的。因为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学习语言是为了互相沟通、了解,就是为了交际。针对这一点,学生们希望老师在授课时多讲些实用的东西,包括见面、生活、家庭、师生间的日常用语,多搞些这方面的仿真练习,既拓宽了学生知识面,又提高了参与意识。按需供应,也是教师课堂教学应致力的方向。这样才能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主动性,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四)学生对师生关系影响教学的意见。

这一调查数宇是出乎意料又是合乎情理的。几乎百分之百的学生非常看重师生关系,认为它的好坏对教学效果有直接影响。这一结果与平时看似冷淡的师生共处场面截然相反。由此可见教与学并不只在课堂短短的四十分钟和不大的教室内发生作用,它远远超出了这一范围,涉及课下的方方面面诸多因素,教师的人格魅力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问卷显示,不少同学认为“喜欢老师就会喜欢他/她的课"。"教"者为师,“学"者为生,在教学中必然形成师生关系(一位学生如是说)。师生关系好了,距离拉近了,学生上课自然会尊重老师的言行,就会为课堂学习提供一个快乐的积极主动的氛围。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师生双方都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投入教与学的过程中。

入学生之间,与其多交流、多沟通,主动接触,增进了解,听取教学意见、建议,及时改进教学方法;清楚每位学生的.学习程度、层次,因材施教。而且不仅要在学习方面,还要在生活、处事诸方面给以指导、帮助,即记熟每个学生的姓名;提问时面带微笑,设身处地理解体验学生学习物理的喜、怒、哀、乐,或找回做学生时的感觉。

在现实生活中,师生之间似乎除了教学外,交流机会很少,大多数班级并未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但其实双方都渴望得到对方的理解与支持,只有沟通,才能交流,然后才能相互配合,上好每一堂课。

(五)教学中,老师与学生的角色及所起的作用。

现在虽然提倡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学生为教学的中心,但在实际操作中,还是似老师为主要角色。此次调查表明,还有不少学生认为应以老师为中心,因为是老师在“教",学生应跟着老师走,而意识不到教的目的是为了“学",而“学”是学生在学。这说明教育体制中这一改革还未收到预期效果。但是也应看到,大多数学生知道学习是自己的事儿,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即物理课堂的语言活动应以学生为中心,老师为主导,是“助手"或“导演"。“助手”要以“主人"的要求制定计划,安排活动。否侧即使老师表演得再精彩,学生也会听得乏味。老师应起好引导作用,调动“演员"的热情,发挥出自身潜能。另外,根据师范学校的特点,学生将来必定要充当老师的角色,所以培养锻炼他们的能力,给予施展空间,对今后教书育人是必须的。所以老师也应在课堂上尽力转变学生的观点,使他们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主动参与学习,而不是被动地受教,这样才能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

(六)学生心目中的老师形象。

最后,我调查了在学生的眼中,一个好老师应该是什么样的。学生们思路很活跃,提的意见很中肯,道出了他们渴望好物理老师的心声。其中,占第一位的是老师的教学水平。讲课内容要准确,有条理,生动有趣,通俗易懂。老师应知识渊博,有好的口才,语言幽默风趣,发音优美动听,吐字清晰,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其次,在人格上,要尊重学生,时时把学生放在心上,亲切和蔼,和学生打成一片,关系融洽,绝不能讽刺挖苦学生,心中不能有好、坏生差别,不歧视学习成绩差、反应慢的学生,而是更多地耐心帮助、关怀他们。再就是,仪表方面,要形象好,有气质,为人师表。其他,不拖堂,不占自习时间,作业不要太多,多和同学谈心、聚会等也提了出来。

本次调查可以看出,学生把能否上好每一堂课排在了第一位。它强烈反映了教学目标和学生的需求。所以,提高自身素质必须是每一位教师奋斗不止的目标。教师的人格魅力也被放在了关键位置。这就说明,在抓好业务工作的同时,一定要加强自身修养,保持良好的心态。这样才能树立威信,从而带动教学。

从这次调查中,我更加深入了解了现阶段我们的中学教育现状和学生的需求、老师的艰辛。每上好一节课,需要多方努力。在物理教学中重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上好课的关键,教育改革迫在眉睫。其他更深入的问题有待进一步研讨。

中等教育调查报告化学篇八

发展中小学基础教育的一件大事。学校是培养人的场所,中小学校园安全是关系稳定社会、稳定家庭。社会知识和智慧的中心,国家发展的希望所在然而学校的这种不安全隐患比比皆是学生伤害事故更是频频发生,不仅给学生本人及其家长带来了无可挽回的痛苦和损失,而由此引起的纠纷更是纠缠不清,往往带来巨大困扰。甚至影响正常教育教学。

溺水、中毒、建筑倒塌、交通事故等是中小学生伤害和死亡事故的主要因素。那么,作为农村小学,又面临着哪些安全问题呢?为此,我对我所在的小学安全问题进行了调查。

如何培养学生高速调节自己的这些不良情绪呢?

首先要帮助学生培养积极向上、健康乐观的情绪作为调节不良情绪的基础,培养学生敢于面对困难,用积极的态度看待挫折,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美好的一面看待周围的生活,给自己制定一个切合实际的目标,使自己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

其次,培养学生用冷静的理智控制自己过激的情绪,遇事要思考,平心静气的分析,不能急于做决定,培养学生宽容的美德,提高自己的个人修养,才能遇事不武断。

最后,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做一个自信的人,努力激发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降低目标要求,发现自己的优点长处,突出性的成绩,使学生树立自信。

另外,要培养学生安排好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要有张有弛。这些都可以帮助学生控制和调节不良的情绪。

总之,在安全教育的方法上,不宜一味说教,容易引起学生反感,甚至干脆引不起学生注意,听而不闻。安全教育的形式要求多样化,适合学生年龄特点,让学生乐于接受。而安全事故也各式各样,许多情况都是我们无法想象及预计的,只要教师们将爱予以学生,爱生如子,时刻记住安全的重要性,才会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使学生主动遵守安全规则,真正做到高高兴兴上学,平平安安回家,快快乐乐成长。

中等教育调查报告化学篇九

随着个人素质的提升,报告使用的次数愈发增长,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逻辑的合理性。那么大家知道标准正式的报告格式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于学校中等教育调查报告,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上个月,学校组织我们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教育实习活动,希望通过实习能让我们深入中学教学第一线,了解中学教育现状,并进一步提高对教师职业的理解与认识,促进个人教学技能的形成。这次实习的内容包括课堂教学实习,班主任工作实习和实习总结。在这期间我积极努力地工作,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个人有了很多收获。同时,我以我所实习的中学―郑州市第五十四中学为主要调查对象,做了一次深入的调查工作,是针对语文这门课而言的。在此,我介绍一下自己的实习生教育调查报告的结果,谈谈对中学语文教与学的一些看法。

我所在的中学,虽然是郑州市比较好的中学,语文的教学方法仍然是一套公式化的教法,解题、介绍时代背景、泛读课文、讲解生字生词、分段、分析课文、归纳中心思想和写作方法。这种千篇一律的教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使整个过程单一、枯燥,加上大多数老师并没有很深厚的文学功底,语文课堂显得更加沉闷、无趣。老师在讲台上根据固有的模式大谈特谈,学生在讲台下作自己的事,少数认真听课的同学看起来也是抱着某种利益的心态――高分。整个课堂完全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不再是教学活动中的积极参与者,而是一个被动的接受教师灌输知识的客体。这样不仅束缚着青少年活跃的思想,使学生不动脑筋想问题,同时也浪费了他们的学习时间,影响了他们学习水平的提高。

我认为,现代化的.教育应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体,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充分保证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因为学生都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可以很好地接受教师的教育,也有权利抵制这种教育。教师的教育和教材对于学生的发展来说,只是外固,真正获取知识、得到发展还要靠学生的内因起作用。学生作为内因主动的学习不存在了,教师和教材再好的外因也将失去意义。

以深入思考而快速作答,而这些答案一般都在教师的掌控之中,这样课堂牢牢地控制在以教师为主体的氛围中,学生的思维创造性及问题的生成性都大大降低。表面上学生积极参与了课堂,其实整个教学质量并不高。

在教学进行过程中,有时候有的同学会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教师往往采取回避的态度,而有的同学偶尔会有一些充满灵气的回答,袒露出他们不一般的思维痕迹,但通常情况下,老师都不够敏感,对学生的回答只作简单的肯定、否定,或者不置可否??有的老师点评语言单一、苍白,不能够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予合适、恰当的评价,让人感到老师的语言空洞。甚至有的老师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滥用表扬,不管问题价值大小,学生回答的价值量有多大,老师都是一个口吻“对、不错、太棒了”等等。这种脱口而出的随意表扬使很多学生在回答问题时随意应付。看似课堂气氛活跃,其实是对教学、也是对学生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上说:中学语文教学设定的总目标是“是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由此派生的教学目标从四个方面考虑:知识技能、应用能力、人文素养、情感态度。这四个方面的目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对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这些理论上的目标在现实的实践过程中却存在着极大的反差。

老师讲课以课本为主,课本上有的,就进行模式化讲解,课本上没有的,老师便敷衍了事甚至根本不会提及。不要说知识技能没有得到提升,人文素养、情感态度,甚至应用能力更是无从谈起。

然后,在做班主任代理过程中,我也注意到一些关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现象,比如:大多数学生能够自律,学习态度端正,积极上进,希望考出好成绩,让生命更充实、更有价值、更有意义。并且绝大多数人都曾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他们对学校生活的评价是累并快乐着,对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

然而,这里也有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高。通过对学生作业的批改,我发现,班里抄袭作业的现象比较普遍,有近90%的同学反映本班同学有抄袭作业的现象。

二、学生的课业负担较重,心理压力普遍较大。我所见习的学校学生平均每天早上六点起床,晚上12点休息。除了上课时间,每天课外学习时间在4小时以上,而有些科目每天作业时间都要超过2小时。如果每门课程的作业都如此,学生如何应对?即使只语数外三科每门作业要2小时,学生也不可能完成。其实这么多的学生抄袭作业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他们的课业负担的确过重了。因为过重的课业负担,加上家长及老师的不间断督促,他们的心理压力也随之增大。

这便是我这次见习所见所感,也是这个月我调查的收获,在当今新的教育体制下,好的教育方法及教育理论在短时期内根本无法与实际教学实践相一致,甚至会出现脱节的现象。我们只有期望教师的个人素养能越来越高,素质教育和教育改革能越来越顺应实际教学。

中等教育调查报告化学篇十

201x年10月4日,我作为一名实习生在河南省信阳市店乡初级中学完成了我为期一个月的校外实习。总得来说,我这一个月的实习内容包括:作为一名英语老师的校外实习;作为一名班主任的工作实习。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我积极认真的工作,严格遵循学校的规章制度和教学系统来进行我的教育实习和工作实习。我虚心的像有经验的老教师请教学习,和别的老师进行讨论交流,取得了非常优秀的成绩。在完成我的实习任务的同时,我还利用这一个月的时间做了一番调查,这个调查是针对英语这门课在当今时代的教育情况的。通过这个调查,我对英语教育有了更深的了解。

二、调查的具体目标和方法。

(一)具体目标:如何把学生、教师与课程、客观世界这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如何根据自身的特点有效的组织教学;如何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

(二)调查方法:抽样调查。

(一)中学教育中,尤其是英语教育,应如何根据其自身特点有效地组织教学,一直是英语教育研究的重点。

组成教学系统的基本要素是学生、教师与课程、客观世界(特指英语语言)。如何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收到最佳效果,是我实习期间一直思考的问题。通过校外实地教学,我意识到,能否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所以,实习期间我就如何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这一问题展开了调查,调查对象是我任课的河南省信阳市店乡初级中学初三的学生,调查以问卷形式进行,共收回有效答卷250份。调查的题目共六个:对英语课的兴趣;英语课上的主动性积极性的重要性;英语教学的交际特点;师生关系对英语教学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师生的角色与作用;你心目中的英语教师。

通过调查发现,喜欢上英语课的和不喜欢的比例基本持平,中间部分比例很小,呈两极分化态势。说明学生对待英语课的态度观点鲜明,它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学生们喜欢英语课的原因主要有:认为英语课很重要,是新世纪的需要;当前就业的通行证;喜欢接触新事物。不喜欢英语课的原因,按教师和学生自身因素从两方面分析:1、老师因素:现今教学传授知识的手段是“灌“。并没有带动学生去感受英语,教会其学习方法。教学步骤公式化,课堂上讲得多,让学生参与的少,致使学生被动接受,思维不活跃。2、学生自身因素:本身英语基础不好。学得越多,越听不懂、记不住,丧失信心,从而对老师及其所教内容产生恐惧厌烦心理。

由此可见,兴趣是学习一切知识的初始原动力。在兴趣带动下,可以有克服一切困难的勇气;如果丧失了兴趣,不仅会成为学习的阻力,还会造成心理压力,影响今后发展。所以,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关键和调动其积极主动性的基本条件。

(二)学生对课堂上老师调动其主动性、积极性重要性的认识。

从调查结果显示,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能够认识到课堂上主动性积极性的调动与发挥是极其重要的。因为学习是自己的事,无论教师讲得多么好,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无论如何也学不好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学生才会乐意攻读,积极思维,主动进取。有位学生说得好:“好学之,不如乐学之。”正是如此,课堂气氛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热情与同学的学习兴趣。

心理压力,以免造成紧张气氛。还要注意发掘表现积极、外向的学生,使其有发挥机会,从而带动全班同学,形成主动、积极的气氛。

由此可见,学生和教师同样热心于课堂教学的改革。

(三)学生如何看待交际能力这一英语教学主要用途。

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表明,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学生认为培养英语交际能力是学习的最主要目的。因为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学习语言是为了互相沟通、了解,就是为了交际。针对这一点,学生们希望老师在授课时多讲些实用的东西,包括见面、生活、家庭、师生间的日常用语,多搞些这方面的仿真练习,既拓宽了学生知识面,又提高了参与意识。按需供应,也是教师课堂教学应致力的方向。这样才能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主动性,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四)学生对师生关系影响教学的意见。

这一调查数宇是出乎意料又是合乎情理的。几乎百分之百的学生非常看重师生关系,认为它的好坏对教学效果有直接影响。这一结果与平时看似冷淡的师生共处场面截然相反。由此可见教与学并不只在课堂短短的四十分钟和不大的教室内发生作用,它远远超出了这一范围,涉及课下的方方面面诸多因素,教师的人格魅力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问卷显示,不少同学认为“喜欢老师就会喜欢他/她的课“。”教“者为师,“学”者为生,在教学中必然形成师生关系(一位学生如是说)。师生关系好了,距离拉近了,学生上课自然会尊重老师的言行,就会为课堂学习提供一个快乐的积极主动的氛围。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师生双方都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投入教与学的过程中。

提问时面带微笑,设身处地理解体验学生学习英语的喜、怒、哀、乐,或找回做学生时的感觉。

在现实生活中,师生之间似乎除了教学外,交流机会很少,大多数班级并未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但其实双方都渴望得到对方的理解与支持,只有沟通,才能交流,然后才能相互配合,上好每一堂课。

(五)教学中,老师与学生的角色及所起的作用。

现在虽然提倡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学生为教学的中心,但在实际操作中,还是似老师为主要角色。此次调查表明,还有不少学生认为应以老师为中心,因为是老师在“教“,学生应跟着老师走,而意识不到教的目的是为了“学”,而“学”是学生在学。这说明教育体制中这一改革还未收到预期效果。但是也应看到,大多数学生知道学习是自己的事儿,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即英语课堂的语言活动应以学生为中心,老师为主导,是“助手“或“导演”。“助手”要以“主人“的要求制定计划,安排活动。否侧即使老师表演得再精彩,学生也会听得乏味。老师应起好引导作用,调动“演员”的热情,发挥出自身潜能。另外,根据师范学校的特点,学生将来必定要充当老师的角色,所以培养锻炼他们的能力,给予施展空间,对今后教书育人是必须的。所以老师也应在课堂上尽力转变学生的观点,使他们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主动参与学习,而不是被动地受教,这样才能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

(六)学生心目中的老师形象。

最后,我调查了在学生的眼中,一个好老师应该是什么样的。学生们思路很活跃,提的意见很中肯,道出了他们渴望好英语老师的心声。其中,占第一位的是老师的教学水平。讲课内容要准确,有条理,生动有趣,通俗易懂。老师应知识渊博,有好的口才,语言幽默风趣,发音优美动听,吐字清晰,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其次,在人格上,要尊重学生,时时把学生放在心上,亲切和蔼,和学生打成一片,关系融洽,绝不能讽刺挖苦学生,心中不能有好、坏生差别,不歧视学习成绩差、反应慢的学生,而是更多地耐心帮助、关怀他们。

中等教育调查报告化学篇十一

20**年9月5日,我作为一名实习生在河南宋基信阳实验中学完成了我为期一个月的校外实习。总得来说,我这一个月的实习内容包括:作为一名英语老师的校外实习;作为一名班主任的工作实习。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我积极认真的工作,严格遵循学校的规章制度和教学系统来进行我的教育实习和工作实习。我虚心的像有经验的老教师请教学习,和别的老师进行讨论交流,取得了非常优秀的成绩。在完成我的实习任务的同时,我还利用这一个月的时间做了一番调查,这个调查是针对英语这门课在当今时代的教育情况的。通过这个调查,我对英语教育有了更深的了解。

二、调查的具体目标和方法。

(一)具体目标:如何把学生、教师与课程、客观世界这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如何根据自身的特点有效的组织教学;如何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

(二)调查方法:抽样调查。

(一)中学教育中,尤其是英语教育,应如何根据其自身特点有效地组织教学,一直是英语教育研究的重点。组成教学系统的基本要素是学生、教师与课程、客观世界(特指英语语言)。如何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收到最佳效果,是我实习期间一直思考的问题。通过校外实地教学,我意识到,能否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所以,实习期间我就如何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这一问题展开了调查,调查对象是我任课的信阳宋基实验中学高三的学生,调查以问卷形式进行,共收回有效答卷250份。调查的题目共六个:对英语课的兴趣;英语课上的主动性积极性的重要性;英语教学的交际特点;师生关系对英语教学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师生的角色与作用;你心目中的英语教师。

通过调查发现,喜欢上英语课的和不喜欢的比例基本持平,中间部分比例很小,呈两极分化态势。说明学生对待英语课的态度观点鲜明,它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学生们喜欢英语课的原因主要有:认为英语课很重要,是新世纪的需要;当前就业的通行证;喜欢接触新事物。不喜欢英语课的原因,按教师和学生自身因素从两方面分析:1、老师因素:现今教学传授知识的手段是“灌“。并没有带动学生去感受英语,教会其学习方法。教学步骤公式化,课堂上讲得多,让学生参与的少,致使学生被动接受,思维不活跃。2、学生自身因素:本身英语基础不好。学得越多,越听不懂、记不住,丧失信心,从而对老师及其所教内容产生恐惧厌烦心理。

由此可见,兴趣是学习一切知识的初始原动力。在兴趣带动下,可以有克服一切困难的勇气;如果丧失了兴趣,不仅会成为学习的阻力,还会造成心理压力,影响今后发展。所以,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关键和调动其积极主动性的基本条件。

(二)学生对课堂上老师调动其主动性、积极性重要性的认识。

从调查结果显示,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能够认识到课堂上主动性积极性的调动与发挥是极其重要的。因为学习是自己的事,无论教师讲得多么好,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无论如何也学不好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学生才会乐意攻读,积极思维,主动进取。有位学生说得好:“好学之,不如乐学之。”正是如此,课堂气氛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热情与同学的学习兴趣。

调查中,学生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实际操作性的意见中等教育调查报告优秀范文。整理如下:老师应以教材为中心,适当穿插课外知识和口语练习,例如介绍外国风情知识、典故。这适应了中学生好奇求新心理。在训练口语和听力时,可以用简单单词串起来讲一些小故事、小幽默,组织学生自己用英语表演小品、小话剧,为学生培养发散思维能力提供机会。在趣味和娱乐中学习,才能使学生尽快接受所学知识,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另外,针对程度稍差和心理上胆怯、内向、怕羞的学生,应说服学生克服胆怯心理,找回自信。多辅导帮助、委婉纠正其错误,先鼓励回答较简单的问题,建立起自信心,再逐渐提高问题难度,从而敢于主动发言,参与活动。还有,教师课堂用语应简短,指示明确,语言风趣,表情生动,这样可以减轻学生心理压力,以免造成紧张气氛。还要注意发掘表现积极、外向的学生,使其有发挥机会,从而带动全班同学,形成主动、积极的气氛。

由此可见,学生和教师同样热心于课堂教学的改革。

(三)学生如何看待交际能力这一英语教学主要用途。

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表明,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学生认为培养英语交际能力是学习的最主要目的。因为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学习语言是为了互相沟通、了解,就是为了交际。针对这一点,学生们希望老师在授课时多讲些实用的东西,包括见面、生活、家庭、师生间的日常用语,多搞些这方面的仿真练习,既拓宽了学生知识面,又提高了参与意识。按需供应,也是教师课堂教学应致力的方向。这样才能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主动性,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四)学生对师生关系影响教学的意见。

这一调查数宇是出乎意料又是合乎情理的。几乎百分之百的学生非常看重师生关系,认为它的好坏对教学效果有直接影响。这一结果与平时看似冷淡的师生共处场面截然相反。由此可见教与学并不只在课堂短短的四十分钟和不大的教室内发生作用,它远远超出了这一范围,涉及课下的方方面面诸多因素,教师的人格魅力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问卷显示,不少同学认为“喜欢老师就会喜欢他/她的课“。”教“者为师,“学”者为生,在教学中必然形成师生关系(一位学生如是说)。师生关系好了,距离拉近了,学生上课自然会尊重老师的言行,就会为课堂学习提供一个快乐的积极主动的氛围。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师生双方都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投入教与学的过程中。

学生们为搞好师生关系提了不少有效的建议。摘录如下:以诚相待,对学生象朋友,不摆架子,有时开开玩笑,给学生们以亲切感;利用课间、空余时间深入学生之间,与其多交流、多沟通,主动接触,增进了解,听取教学意见、建议,及时改进教学方法;清楚每位学生的学习程度、层次,因材施教。而且不仅要在学习方面,还要在生活、处事诸方面给以指导、帮助,即记熟每个学生的姓名;提问时面带微笑,设身处地理解体验学生学习英语的喜、怒、哀、乐,或找回做学生时的感觉。

在现实生活中,师生之间似乎除了教学外,交流机会很少,大多数班级并未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但其实双方都渴望得到对方的理解与支持,只有沟通,才能交流,然后才能相互配合,上好每一堂课。

(五)教学中,老师与学生的角色及所起的作用。

现在虽然提倡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学生为教学的中心,但在实际操作中,还是似老师为主要角色。此次调查表明,还有不少学生认为应以老师为中心,因为是老师在“教“,学生应跟着老师走,而意识不到教的目的是为了“学”,而“学”是学生在学。这说明教育体制中这一改革还未收到预期效果。但是也应看到,大多数学生知道学习是自己的事儿,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即英语课堂的语言活动应以学生为中心,老师为主导,是“助手“或“导演”。“助手”要以“主人“的要求制定计划,安排活动。否侧即使老师表演得再精彩,学生也会听得乏味。老师应起好引导作用,调动“演员”的热情,发挥出自身潜能。另外,根据师范学校的特点,学生将来必定要充当老师的角色,所以培养锻炼他们的能力,给予施展空间,对今后教书育人是必须的。所以老师也应在课堂上尽力转变学生的观点,使他们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主动参与学习,而不是被动地受教,这样才能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

(六)学生心目中的老师形象。

最后,我调查了在学生的眼中,一个好老师应该是什么样的。学生们思路很活跃,提的意见很中肯,道出了他们渴望好英语老师的心声。其中,占第一位的是老师的教学水平。讲课内容要准确,有条理,生动有趣,通俗易懂。老师应知识渊博,有好的口才,语言幽默风趣,发音优美动听,吐字清晰,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其次,在人格上,要尊重学生,时时把学生放在心上,亲切和蔼,和学生打成一片,关系融洽,绝不能讽刺挖苦学生,心中不能有好、坏生差别,不歧视学习成绩差、反应慢的学生,而是更多地耐心帮助、关怀他们。再就是,仪表方面,要形象好,有气质,为人师表。其他,不拖堂,不占自习时间,作业不要太多,多和同学谈心、聚会等也提了出来。

本次调查可以看出,学生把能否上好每一堂课排在了第一位。它强烈反映了教学目标和学生的需求。所以,提高自身素质必须是每一位教师奋斗不止的目标。教师的人格魅力也被放在了关键位置。这就说明,在抓好业务工作的同时,一定要加强自身修养,保持良好的心态。这样才能树立威信,从而带动教学。

从这次调查中,我更加深入了解了现阶段我们的中学教育现状和学生的需求、老师的艰辛。每上好一节课,需要多方努力。在英语教学中重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上好课的关键,教育改革迫在眉睫。其他更深入的问题有待进一步研讨。

中等教育调查报告化学篇十二

新课程的实施,其目的也就是培养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的学生。在以往的教学中无论从教学容量还是教学难度上讲,都是一次巨大的飞跃,所以很多学生刚开始学习化学时很轻松也很有兴趣,但往后由于容量太多、难度太大,都渐渐的对化学失去了兴趣。而此次新课程改革降低了化学的难度,其教材的宗旨是内容广泛但都点到为止,这样就有利于学生在初中阶段保持对化学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有没有达到这样的效果呢?为此,就九年级学生的化学学习情况以及他们的科学素养的培养,本人进行了一次调查。

(一)问卷内容设计。

此次调查主要以问卷形式进行,为了使调查结果更具有客观性、真实性和代表性,问卷是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主要精神进行设计的,有选择题和判断题两种形式。内容分为二部分:一是调查学生对学习化学的目的意义作用的认识;二是调查学生学习化学的具体情况,包括学习的方法、手段等。

此次的调查在九年级中进行,每个班随机抽取30~4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由于本人着重研究的是九年级学生的学习情况,所以我只分析了九年级学生统计数据(调查问卷及数据统计表见附录一和附录二)。共发出调查问卷200份,收回188份,占被调查学生的94%。

通过统计分析可以发现九年级学生在化学学习上存在一些问题,但相对以前旧课程的学习而言也有很多明显进步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学习化学的兴趣上有较大差异。

在学习了一年的新课程以后,大部分学生对化学的学习比较感兴趣(见表1),主要原因是“化学很神奇,有很多有趣的规律和现象,可以和很多生活现象联系紧密,很有用,学习起来也不太难。”也有少部分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一般,理由是“找不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有困难。”

表1对化学学习很感兴趣20%感兴趣53.6%兴趣一般21.7%不感兴趣4.7%。

2、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不科学。

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是搞好学习的关键。众所周知,课前预习可以对将要学习的知识内容有一大致的了解,对上课时重点的掌握、难点的解决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而课后复习可以对刚学的内容作系统的回顾、巩固,这有利于使知识系统化。但调查表明,只有8.5%的学生经常做到“课前预习”,11.1%的学生经常做到“课后复习”(见表2);只有51.5%的学生对老师批改过的作业能做到“认真订正错误,及时弄清原因”;只有16.2%的学生会及时整理复习听课笔记,而有51.1%的学生是在临近期中或期末考试时才整理复习笔记。

3、比较注重实践能力、科学素养的培养。

21世纪的理想人格应是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统一,科学理性与价值关怀的统一。新课程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要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调查表明,经过这一年新课程的学习学生对做实验的兴趣大大提高,有84.7%的学生比较喜欢或很喜欢做实验;有70.6%的学生在实验课外的时间比较想进入实验室做自己想做的实验;而习惯用学过的化学知识去思考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学生的理科学生占65.5%。

4、在学习过程中,过分依赖教师,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够。

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程度直接影响了知识的深化以及学习的深入。调查表明,70.2%的学生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应以教师讲授为主,直到学生听懂为止,只有少部分学生认为教师不必讲得太细,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多让学生讨论(见表3);在课堂讨论问题时,大多数的学生没有主动提出问题的习惯(见表4),只有极少数的学生在讨论问题时能积极思考、大胆发言。

(一)九年级化学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

1、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体系。

2、设置多样化的化学课程模块,努力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生选择的空间,以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3、结合人类探索物质及其变化的历史与化学科学发展的趋势,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4、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

5、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6、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高中化学课程体系,充分体现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

7、积极倡导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激励每一个学生走向成功。

8、为化学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和研究提供更多的机会,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引导教师不断反思,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九年级化学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取得的成绩。

不可否认在实施了两年的新课程之后,学生对九年级化学学习的兴趣有了很大的提高,这得利于在新课程的教材中大量列举了我们现实生活中与化学有关事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感到非常有趣和很亲切、很熟悉;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也是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的原因。也使学生认识到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其次在新课程的教学中,由于实验课的比例大大提高,学生进实验室做实验的机会增多,使得学生不再惧怕做实验,哪怕是文科生也非常愿意进实验室,所以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大大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了培养。

(三)九年级化学新课程实施过程存在的问题。

从前面的统计结果中也可以看出新课程实施过程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学生在学习中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不科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过分依赖教师,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够。

从以上调查结果分析表明,在新课程改革实施的过程中,我们有成绩但也有不足之处,搞好新课程的化学教学是一项比较艰巨的任务,不但要从学生的思想入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要注重课堂的教学手段,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能动性。对此我有以下几点看法:

1、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形成师生交往、积极互动的课堂,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写,学生抄”的观念。教师应逐步形成“对话”意识,即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教师与学生一起分享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在目前新课程的教学中仍然存在学生过于依赖教师的情况,我们的教师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能够真正做到与学生交流、沟通、合作、互动,那么学生也会真的动起来。

2、教师要转变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使学生学会学习。

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由过去的知识传授者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应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作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一起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在目前的学习过程中还有很多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教师在学习方法上还需加强指导,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教师对分科教学应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

虽然在目前的教学中,对文科班和理科班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都是不一样的,这些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对于理科班的学生来说还是比较合理的,因大部分理科班的学生还是对化学很感兴趣的。但对于文科班的学生而言现行的教学方法还是过于单一,教师的教学方法都是降低难度,要求把课本上的知识和习题会背就行了。殊不知这些学生之所以选择学文科就是因为理科的基础不好,现在再让他们生吞活剥的记这些化学方程式和练习题,只会让他们感到更加厌烦,怎么可能产生兴趣呢?从调查中我们发现文科班的学生虽对学习化学没有太大兴趣,但他们却喜欢进实验室做实验,这就说明他们讨厌抽象的理论学习,喜欢具体的实践活动。因此在文科班的教学中,我们不是简单的降低难度和要求就行了,而是应该在丰富课堂内容、增加实践活动上多下功夫,教师可以增加与课堂内容有关同时又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的课外知识及一些趣味性较强的小实验,这样不仅可以大大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教师也会从中收获新的知识和方法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中等教育调查报告化学篇十三

20xx年x月x日至x月x日,我在xx中学度过了我一个多月的校外实习生涯。我这一个多月的实习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作为一名英语教师的教育实习,而是作为一名班主任的工作实习。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我积极认真地工作,虚心向办公室里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同时我还利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作了一番的调查,这个调查是针对英语这门课在当今时代的教学情况的。通过调查研究,我对当下英语教学的状况有了初步的了解,为深化教学改革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路子,提供了客观依据。

(一)具体目标1、从英语教师的自身、教学等方面探究现今初中英语教学的现状。2、从学生的角度探究现今初中英语的发展现状。

3、从学生的心理角度探究先进初中英语教学该往何处去。

(二)调查方法:抽样调查。以我实习的初二英语教师为主要调查对象。

1、从英语教师的自身、教学等方面探究现今初中英语教学的现状。首先,从初中英语教师的自身方面谈一谈初中英语教学的状况。经过一个多月的相处,我发现大多数英语老师都是本科毕业,极少数的英语老师拥有大专文凭,这说明实习学校英语教师文凭较高,学校对英语教学非常重视。另外,部分老师的普通话不是很标准,虽然英语学科不像语文那样对教师的普通话要求严格,但这些状况却不容我们忽视。其次,从现今初中英语教师的教学方面来看英语教学的状况,在教学方法上面,初中英语老师一般都采用问答法,讲授法,少数有经验的老教师会采用自学辅导法、情景教学法以更好地达到效果。在采用教学设备方面,经调查发现,现在的英语课堂教学,大多数老师使用的教学方法还是原始的:老师讲学生听,他们很少使用多媒体、扫描仪等先进的手段。导致这种现象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的就是: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取得的效果不是很理想,而且减少了师生互动过的机会。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还使得老师变得懒惰起来,大部分老师在上多媒体课的时候很少板书,一些老师一节课下来根本就没在黑板上写一个字,学生也就不做笔记了。很多学生的自觉意识不高,基本是老师写,他们也写,老师不动他们也不会动。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只能舍弃先进的设备,转向老旧的方法了。事实也证明,采用老旧的方法是正确的,它符合教学的实际情况。在初中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初中英语老师们对预习指导教学工作很重视,因为初中学生有了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对事物有自己初步的理解和看法。在作业要求方面,初中英语老师可以说是非常严格的,这是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后能更好的适应更高年级的要求。

是根本掌握不了英语的知识的,这非常让初中英语老师头疼。所以上课时,吸引学生注意、维护课堂秩序就成了每个初中英语老师的重头戏,他们努力以富于激情的声音、高低起伏的声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游走于课堂每个角落的眼神、恰如其分的惩罚维持着课堂的秩序。我在实习期间上课时也曾经有过这样的烦恼,后来我也学习使用这种方法,课堂收效还不错。据了解,在现今中学,有部分学生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不喜欢学初中英语,他们认为英语很难,也很枯燥,这种现象在中学里是很常见的,当然这种现象和初中英语教师的教学也是分不开的,每一位初中英语教师都努力让每一个学生爱上初中英语,他们使尽手段、用尽方法,就是要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英语学学习上来。在实习期间,我曾带领实习班级的学生去多媒体教室上过三次课,通过这几次课我发现初中生对现代化的教学手法还是比较喜欢的,很感兴趣,可是他们自律意识比较差,到了新鲜的地方就东张西望、交头接耳,导致课堂纪律难以维持,教学效果不是很好。

初中生也很想得到老师的肯定与关注,正应为这样,当一个称职的老师就必须学会在适当的时机夸奖他们,尽量用表扬来鞭策他们进步。当然也不能全靠表扬,在行为习惯的调整方面,批评和惩罚也是很重要的,否则无法引起他们的重视,甚至会让他们产生老师不足惧的想法。调查中,初中生最喜欢的是贴近他们思想的老师,他们回去寻找老师和他们的共同喜好,如果共同喜好多,他们就会比较亲近这个老师,反之,则比较生疏。每个孩子都是想通过自己的途径引起老师注意的,用的方法可能让老师喜欢,也有可能会让老师产生讨厌的情绪。后果是他们始料未及的,可以说每个孩子的行动出发点都是好的,但看老师是如何对待它。

在学习压力方面,我是在初中实习的调查的对象都是初中生,由于面对着升学的压力,老师们都会给学生布置很多作业,特别是英语等其他主要科目,据我深入学生当中了解到的,大多数学生回家做作业都要做到很晚才能完成,他们普遍都认为老师布置的作业太多了。

3、从学生的心理角度探究现今初中英语教学该往何处去。初中生的认知发展的一般特点:初中生的感知觉已经逐步完善,他们的方位知觉、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在教育的影响下不断发展,观察事物更加细致有序,初中生的记忆能力也迅速发展,从以机械识记为主发展到以意义识记为主,从以具体形象识记为主到词的抽象记忆能力逐渐增长,从不会使用记忆策略到主动运用策略帮助自己识记。初中生思维的基本特征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为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

初中生教学要把握学生的'认知发展,找出适合本阶段学生学习的方法,注意学生在思维方面的发展,引导他们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正视学生在教学思想上的发展,适时给予引导,让他们获得更好的发展。

关系的质量既影响到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对班级、学校的归属感,也影响到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初中阶段也是个体自我概念逐渐形成的一个重要时期,他们的学业成败、社会技能的掌握程度,来自教师及同伴的社会支持,对其形成自信或自卑的个性品质有很大的影响。

初中教学要注意学生在个性品质上的塑造,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注重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的表现,适时给予他们指导,鼓励他们融入集体,关心他人。

初中生的道德认识能力也逐渐走向成熟,从只注意行为的后果,逐步过渡到比较全面的考虑动机和结果。由于认知能力的发展特别是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他们越来越能从他人角度看问题,道德情感体验日益深刻。所以初中教学也应注意学生在道德方面的表现,并加以引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

英语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和文学素养这两个能力,当然要完成这个目标并不容易,根据以上了解到的初中英语教学现状,我认为,在现今条件下,改善英语教学现状必须要从制度改革抓起,其次要提升教师团队的学历水平和专业素质,要培养一批关爱学生的老师,最后就是要从学生的心理出发,制定适合他们的课程,让他们在身心愉悦中增长知识、获得做人的学问。

中等教育调查报告化学篇十四

某某小学现今在校人数共有263人,教师21人,从学前教育到基础教育分为7个级别。该校全面实行多元化、办学形式多样化,从小学3年级开始对学生开展外语教育,以优质的教学质量为学生的以后英语知识水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该校并积极培养在校教师进行继续进修和深造,提高教师的领导教育水平,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接受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使学生从德、智、体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该校的教育方针,多数实行教师聘任制,分为公办教师和代课教师,把工作成绩与实际相结合,大大调动了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正因为该校的教育方针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该校的毕业生都能以优异的成绩进入初中,为初中的初级教育培养了较高素质的合格毕业生。

该校教育的发展有一个办学投入不断加大,办学条件逐步改善的过程多为无固定师资,无固定校舍,无稳定经费的“三无学校”近年在行政部门的引导下,学校在基本完成原始积累之后,开始注重办学投入增添教学设备,美化校园环境。

从以上情况看来,该校的教学水平已具有相当的素质,办学加强教育素质,该校在进一步完善素质教育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中等教育调查报告化学篇十五

20**年9月5日,我作为一名实习生在河南宋基信阳实验中学完成了我为期一个月的校外实习。总得来说,我这一个月的实习内容包括:作为一名英语老师的校外实习;作为一名班主任的工作实习。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我积极认真的工作,严格遵循学校的规章制度和教学系统来进行我的教育实习和工作实习。我虚心的像有经验的老教师请教学习,和别的老师进行讨论交流,取得了非常优秀的成绩。在完成我的实习任务的同时,我还利用这一个月的时间做了一番调查,这个调查是针对英语这门课在当今时代的教育情况的。通过这个调查,我对英语教育有了更深的了解。

二、调查的具体目标和方法。

(一)具体目标:如何把学生、教师与课程、客观世界这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如何根据自身的特点有效的组织教学;如何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

(二)调查方法:抽样调查。

(一)中学教育中,尤其是英语教育,应如何根据其自身特点有效地组织教学,一直是英语教育研究的重点。组成教学系统的基本要素是学生、教师与课程、客观世界(特指英语语言)。如何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收到最佳效果,是我实习期间一直思考的问题。通过校外实地教学,我意识到,能否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所以,实习期间我就如何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这一问题展开了调查,调查对象是我任课的信阳宋基实验中学高三的学生,调查以问卷形式进行,共收回有效答卷250份。调查的题目共六个:对英语课的兴趣;英语课上的主动性积极性的重要性;英语教学的交际特点;师生关系对英语教学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师生的角色与作用;你心目中的英语教师。

通过调查发现,喜欢上英语课的和不喜欢的比例基本持平,中间部分比例很小,呈两极分化态势。说明学生对待英语课的态度观点鲜明,它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学生们喜欢英语课的原因主要有:认为英语课很重要,是新世纪的需要;当前就业的通行证;喜欢接触新事物。不喜欢英语课的原因,按教师和学生自身因素从两方面分析:1、老师因素:现今教学传授知识的手段是“灌“。并没有带动学生去感受英语,教会其学习方法。教学步骤公式化,课堂上讲得多,让学生参与的少,致使学生被动接受,思维不活跃。2、学生自身因素:本身英语基础不好。学得越多,越听不懂、记不住,丧失信心,从而对老师及其所教内容产生恐惧厌烦心理。

由此可见,兴趣是学习一切知识的初始原动力。在兴趣带动下,可以有克服一切困难的勇气;如果丧失了兴趣,不仅会成为学习的阻力,还会造成心理压力,影响今后发展。所以,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关键和调动其积极主动性的基本条件。

(二)学生对课堂上老师调动其主动性、积极性重要性的认识。

从调查结果显示,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能够认识到课堂上主动性积极性的调动与发挥是极其重要的。因为学习是自己的事,无论教师讲得多么好,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无论如何也学不好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学生才会乐意攻读,积极思维,主动进取。有位学生说得好:“好学之,不如乐学之。”正是如此,课堂气氛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热情与同学的学习兴趣。

调查中,学生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实际操作性的意见中等教育调查报告优秀范文。整理如下:老师应以教材为中心,适当穿插课外知识和口语练习,例如介绍外国风情知识、典故。这适应了中学生好奇求新心理。在训练口语和听力时,可以用简单单词串起来讲一些小故事、小幽默,组织学生自己用英语表演小品、小话剧,为学生培养发散思维能力提供机会。在趣味和娱乐中学习,才能使学生尽快接受所学知识,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另外,针对程度稍差和心理上胆怯、内向、怕羞的学生,应说服学生克服胆怯心理,找回自信。多辅导帮助、委婉纠正其错误,先鼓励回答较简单的问题,建立起自信心,再逐渐提高问题难度,从而敢于主动发言,参与活动。还有,教师课堂用语应简短,指示明确,语言风趣,表情生动,这样可以减轻学生心理压力,以免造成紧张气氛。还要注意发掘表现积极、外向的学生,使其有发挥机会,从而带动全班同学,形成主动、积极的气氛。

由此可见,学生和教师同样热心于课堂教学的改革。

(三)学生如何看待交际能力这一英语教学主要用途。

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表明,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学生认为培养英语交际能力是学习的最主要目的。因为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学习语言是为了互相沟通、了解,就是为了交际。针对这一点,学生们希望老师在授课时多讲些实用的东西,包括见面、生活、家庭、师生间的日常用语,多搞些这方面的仿真练习,既拓宽了学生知识面,又提高了参与意识。按需供应,也是教师课堂教学应致力的方向。这样才能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主动性,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四)学生对师生关系影响教学的意见。

这一调查数宇是出乎意料又是合乎情理的。几乎百分之百的学生非常看重师生关系,认为它的.好坏对教学效果有直接影响。这一结果与平时看似冷淡的师生共处场面截然相反。由此可见教与学并不只在课堂短短的四十分钟和不大的教室内发生作用,它远远超出了这一范围,涉及课下的方方面面诸多因素,教师的人格魅力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问卷显示,不少同学认为“喜欢老师就会喜欢他/她的课“。”教“者为师,“学”者为生,在教学中必然形成师生关系(一位学生如是说)。师生关系好了,距离拉近了,学生上课自然会尊重老师的言行,就会为课堂学习提供一个快乐的积极主动的氛围。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师生双方都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投入教与学的过程中。

学生们为搞好师生关系提了不少有效的建议。摘录如下:以诚相待,对学生象朋友,不摆架子,有时开开玩笑,给学生们以亲切感;利用课间、空余时间深入学生之间,与其多交流、多沟通,主动接触,增进了解,听取教学意见、建议,及时改进教学方法;清楚每位学生的学习程度、层次,因材施教。而且不仅要在学习方面,还要在生活、处事诸方面给以指导、帮助,即记熟每个学生的姓名;提问时面带微笑,设身处地理解体验学生学习英语的喜、怒、哀、乐,或找回做学生时的感觉。

在现实生活中,师生之间似乎除了教学外,交流机会很少,大多数班级并未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但其实双方都渴望得到对方的理解与支持,只有沟通,才能交流,然后才能相互配合,上好每一堂课。

(五)教学中,老师与学生的角色及所起的作用。

现在虽然提倡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学生为教学的中心,但在实际操作中,还是似老师为主要角色。此次调查表明,还有不少学生认为应以老师为中心,因为是老师在“教“,学生应跟着老师走,而意识不到教的目的是为了“学”,而“学”是学生在学。这说明教育体制中这一改革还未收到预期效果。但是也应看到,大多数学生知道学习是自己的事儿,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即英语课堂的语言活动应以学生为中心,老师为主导,是“助手“或“导演”。“助手”要以“主人“的要求制定计划,安排活动。否侧即使老师表演得再精彩,学生也会听得乏味。老师应起好引导作用,调动“演员”的热情,发挥出自身潜能。另外,根据师范学校的特点,学生将来必定要充当老师的角色,所以培养锻炼他们的能力,给予施展空间,对今后教书育人是必须的。所以老师也应在课堂上尽力转变学生的观点,使他们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主动参与学习,而不是被动地受教,这样才能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

(六)学生心目中的老师形象。

其次,在人格上,要尊重学生,时时把学生放在心上,亲切和蔼,和学生打成一片,关系融洽,绝不能讽刺挖苦学生,心中不能有好、坏生差别,不歧视学习成绩差、反应慢的学生,而是更多地耐心帮助、关怀他们。再就是,仪表方面,要形象好,有气质,为人师表。其他,不拖堂,不占自习时间,作业不要太多,多和同学谈心、聚会等也提了出来。

本次调查可以看出,学生把能否上好每一堂课排在了第一位。它强烈反映了教学目标和学生的需求。所以,提高自身素质必须是每一位教师奋斗不止的目标。教师的人格魅力也被放在了关键位置。这就说明,在抓好业务工作的同时,一定要加强自身修养,保持良好的心态。这样才能树立威信,从而带动教学。

从这次调查中,我更加深入了解了现阶段我们的中学教育现状和学生的需求、老师的艰辛。每上好一节课,需要多方努力。在英语教学中重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上好课的关键,教育改革迫在眉睫。其他更深入的问题有待进一步研讨。

一、概述: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科教兴国”方略的实施,我国农村中小学所取得的成绩是众所周知,有目共睹的。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后,我国农村教育事业驶入了又好又快科学发展的健康轨道。目前,在我国农村普遍实施了根本意义上的九年义务教育免费机制,不仅巩固和加强了农村义务教育“普九”成果,同时还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和谐社会的创建进程。然而,由于受传统教育的束缚和影响,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教育结构单一,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薄弱,应试教育积重难返,一些地方往往把升学率作为评价教育工作近乎唯一的目标,致使农村教育与当地生产和群众生活脱节,忽略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长此以往,必将影响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逐步浮出水面,并且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障碍。为此,我们对所在的忻州市东冶镇农村义务教育现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调查。

我们选择了访谈和问卷相结合的调查方式。问卷式调查用于收集标准化的定量资料,访谈式调查用于收集非标准化的无结构的定性资料。通过调查,得到丰富的、个性化的信息。然后经过归纳、分析、综合、整理,得出带有规律性的结论。本次调查我们重点采用访谈法,正是想通过这种面对面的交谈的方式,探询我镇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共谋改进我镇义务教育的大计。在访谈人群选择上,我们依据典型性、广泛性原则,采取发散的方式,寻找可以影响到乡村义务教育的各大主体,分别和一部分学生、教师、家长等进行了访谈。

三、农村中小学教育现状及成因分析:

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经过分析整理,我们概括出了我镇义务教育的现状如下:

现状一:教育经费严重短缺。

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源的严重短缺首先体现在教育经费的严重不足。最近几年,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仅占gdp2%的比例。就这2%而言,绝大部分都投入到了高等教育和城市中小学教育中,等到本来就十分有限的经费到了区、县、镇一级教育行政部门手中,他们中的一些好大喜功者却充分利用这一经费,在城区大兴“示范校”、“窗口校”,不遗余力地标榜个人政绩。笔者在一篇教育调研报告中看到了一个仅有60万人口的小县,不顾百姓的反对,不惜斥资近亿元将原本就修建得相当不错的一所重点中学易地重建。这般层层卡扣,最后到达农村中小学尤其是义务教育学校的几乎是微乎其微。由于教育经费的严重短缺,加之某些教育官员的政绩膨胀,农村中小学基础教育教学设施缺乏、落后,造成正常的教学活动无法开展,音体美劳等不少课程都因教学设施的缺乏而无法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所谓现代化的教育设施也是绣花枕头,成了摆设。由于信息渠道不畅,能熟练或基本熟练使用电脑的不足半数,远程教育资源的共享成为了梦想。

现状二:师资力量薄弱。

笔者所处的乡镇,六处完全小学中,除了中心小学师资力量相对较为雄厚一点外,其他小学,没有几个是个正规中等师范学校毕业的,几乎是清一色的“民转公”。他们中只有极少数受过专业培训,大部分是凭借自己日积月累的教学经验开展工作的,相当一部分教师教法陈旧、观念落后。教师队伍整体存在着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知识面窄的问题。通过查阅所在乡镇的教师档案资料,发现全镇中小学教师平均年龄47岁,其中,50岁以上占51.8%。不仅年龄老化,而且学历偏低,知识结构老化,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六处小学中,市、区级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几乎为零;初中学校,稍有改观。面对新形势下的素质教育,面对改革后的义务教育新课程,他们往往显得力不从心。试想,这样一支队伍担负着我镇中小学教育教学、人才培养和教育改革的繁重而艰巨的任务,谈何容易?!

造成农村中小学师资力量薄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受经济发展水平和事业人员编制的制约,难以注入“新鲜血液”,使得一些学校不得不临时招聘代课教师,以解燃眉之急。

现状三:应试色彩浓郁,师生不堪重负。

“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数十年来,农村中小学教师一直无法走出这一应试教育的怪圈,究其原因是一些区、县、镇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在学年末,拿中考升学率、非毕业班优秀率、合格率,统一排位,排位的名次、学生成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老师的晋级加薪。于是乎老师们也顾不了“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素质教育”,一味汗水加,老师们早晨5:30天蒙蒙亮,就要早起跟班辅导,晚上初中部的老师还要辅导到9:30。一天下来,师生心力交瘁,苦不堪言。

现状四:德育教育令人堪忧。

重智育轻德育是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存在的普遍现象。在一些学校,有的老师可以公开容忍成绩优秀的学生犯错误,少数学生家长在自己孩子与同龄孩子发生冲突时,竟然给予纵容和支持。不少学生心理欠缺甚至扭曲,打群架、偷财物、出入网吧、集结团伙、侮辱师生等现象绝无仅有。记得不久前有报道称:某地某校发生了震惊全国的中学生“灭门惨案”。由此可见,造成一些农村中小学生法制观念淡薄,道德品质败坏的主要原因是学校、家庭、社会都没有对之引起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严重缺失。

现状五:升学无望,就业无路,致富无术。

农村学生“升学无望,就业无路,致富无术”是农村教育的主要症结。据有关统计资料,全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初高中毕业生中60%以上要回到农村,尤其是农业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这一比例更高,达到80%以上。这些学生大多返乡务农或外出打工。但农村普通初中教育,尤其是课程设置、教材编写与农业生产经营、城乡经济发展实际需要相脱节,学到的基础文化课,就连劳动技能课也都解决不了很多农村产业技术与经营管理问题。毕业后的农村青年不能尽快融入到当地的经济建设中,造成农村劳动力的巨大浪费和盲目流动。一些初中毕业后不能升入重点高中的孩子,宁可融入了滚滚打工洪流,也不愿到职成教育学校学习深造。因而出现了“升学无望,就业无路,致富无术”的教育怪圈。

现状六:“国有民办”教育举步维艰,学生家长选择处于两难。

笔者所处的忻州市东冶镇,受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几年前,一所由多方筹措资金、集九年教育于一体的“国有民办”实验学校应运而生了。这所学校,办学经费和教师工资全部是“公办”性质,并且整合了全镇最优秀的师资资源,全部充实到了实验学校。而收费标准则是“私立”性质的,导致原本并不富裕的当地农民家庭更加不堪重负,为了给予子女较好的受教育机会,而又别无选择。纵然,这所学校在一定时期受到了应有的关注,也取得了较为突出的办学效益。然而,举债千万元办学基础上的高收费教育,一方面给义务教育学校和学生、家长造成了人为的不公平,加重了当地百姓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也恶意争夺了那些名副其实的民办学校的教育资源,限制或者扼杀了真正意义上的民办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在国家强制施行义务教育的今天,暴露出了这类所谓民办教育的种种问题。

农村家长往往为了让孩子能够得到高质量的教育,学更多的知识,走出农村,而将孩子们送入学费昂贵的私立学校学习,放弃收费较低甚至免费的公办学校。从而得知,国家支持农村的大量教育经费,并没有从实际意义上给广大农民减轻负担,反而使他们中一部分家庭的实际负担较往日大大加重了。恐怕,这就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由于农村学校的公用经费拨付不够及时到位,致使很多农村学校向学生家长等私人借款维持学校的正常运作。据调查,笔者所在的乡镇实验学校,截至目前,尚有1600多万元的不同债务。可见,农村学校尤其是“国有民办”学校的负债累累,将严重阻碍农村教育的又好又快科学发展。

中等教育调查报告化学篇十六

1、题目:通过简炼、确切、鲜明的文字概括全篇内容、点明被调查范围。

2、署名:写明研究者的单位和真实姓名。非个人的要求署集体名,并附研究人员名单,但可写上执笔人。

3、引言:简要说明调查的目的、意义、时间、地点、对象、范围、方法、内容等,或提出社会、师生关注和迫切要发解的问题。

4、正文:主体部分。把调查获得的大量材料,经过分析整理。归纳出若干项目,条分缕析地叙述,做到数据确凿,事例典型、材料可靠、观点明确。报告的内容重点视调查的目的和问题的性质而定。最后写清楚调查结果。

5、讨论或建议:依据正文的科学分析,对结果做理论上的进一步阐述,深入地讨论一些问题,亮出自己的观点,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6、结论:通过逻辑推理,归纳出结论。即简单交待调查研究了什么问题,获得了什么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

二、教育科研实验报告。

1、题目:以简炼、概括、明确的语句反映出实验的对象、领域、方法和问题,使读者一目了然。为避免冗长,可加副标题,使主标题简炼。

2、署名:写明研究者的单位和真实姓名。非个人的要求署集体名,并附研究人员名单,但可写上执笔人。

3、引言:(研究工作概述):简要说明课题的来源、背景,别人在这方面所作的工作,实验目的、对象、时间、方法、规模、该实验达到什么结果和实验进展情况等,表明解决该课题的实际意义。

4、实验方法(正文):报告的主要内容之一,对研究内容进行全面的阐述和论证。研究结果是在什么条件下,通过什么方法,根据什么事实得来的,从而判断实验研究的和科学性和结果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并可依此进行重复验证。为了科学、准确、生动形象地表述研究成果,提高说服力和可信性,减少不必要的文字叙述,正文部分常常利用若干表、图、照片来集中反映数据和关键情节。

5、实验结果:实验结果中最重要的是提出数据和典型事例。数据要严格核实,典型事例要能使人更好地理解实验结果,使实验更有说服力。

中等教育调查报告化学篇十七

xx省从xx年开始实施高中的新课程改革,其目的也就是培养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的学生。在以往的教学中从初中化学到高中化学无论从教学容量还是教学难度上讲,都是一次巨大的飞跃,所以很多学生在初中时学习化学很轻松也很有兴趣,但一上高中以后由于容量太多、难度太大,都渐渐的对化学失去了兴趣。而此次新课程改革降低了高一化学的难度,其教材的宗旨是内容广泛但都点到为止,这样就有利于学生在高中阶段保持对化学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有没有达到这样的效果呢?为此,就高中学生的化学学习情况以及他们的科学素养的培养,本人进行了一次调查。

1.1问卷内容设计此次调查主要以问卷形式进行,为了使调查结果更具有客观性、真实性和代表性,问卷是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主要精神进行设计的,有选择题和判断题两种形式。内容分为二部分:一是调查学生对学习化学的目的意义作用的认识;二是调查学生学习化学的具体情况,包括学习的方法、手段等。

由于本人着重研究的是高一学生的学习情况,所以我只分析了高一学生统计数据(调查问卷及数据统计表见附录一和附录二)。共发出调查问卷300份,收回282份,占被调查学生的94%。通过统计分析可以发现高一学生在化学学习上存在一些问题,但相对以前旧课程的学习而言也有很多明显进步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在学习化学的兴趣上有较大差异。

很感兴趣。

感兴趣。

兴趣一般。

不感兴趣。

理科。

20%。

53.6%。

21.7%。

4.7%。

文科。

4.3%。

31.9%。

51%。

12.8%。

2.2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不科学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是搞好学习的关键。众所周知,课前预习可以对将要学习的知识内容有一大致的了解,对上课时重点的掌握、难点的解决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而课后复习可以对刚学的内容作系统的回顾、巩固,这有利于使知识系统化。但调查表明,只有8.5%的理科学生和4.3%的文科学生经常做到“课前预习”,11.1%的理科学生和6.4%的文科学生经常做到“课后复习”(见表2);只有51.5%的`理科学生和23.4%的文科学生对老师批改过的作业能做到“认真订正错误,及时弄清原因”;只有16.2%的理科学生和6.4%的文科学生会及时整理复习听课笔记,而有51.1%的理科学生和72.3%的文科学生的学生是在临近期中或期末考试时才整理复习笔记。

表2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情况。

经常。

偶尔。

从不。

课前。

预习。

理科。

8.5%。

60.9%。

25.1%。

文科。

4.3%。

44.7%。

51%。

课后。

复习。

理科。

11.1%。

67.7%。

10.6%。

文科。

6.4%。

66%。

27.7%。

2.3比较注重实践能力、科学素养的培养。

21世纪的理想人格应是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统一,科学理性与价值关怀的统一。新课程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要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调查表明,经过这一年新课程的学习学生对做实验的兴趣大大提高,有84.7%的理科学生比较喜欢或很喜欢做实验,在文科生中这一比例也高达61.7%;有70.6%的理科学生和63.8%的文科学生在实验课外的时间比较想进入实验室做自己想做的实验;而习惯用学过的化学知识去思考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学生的理科学生占65.5%,文科学生占55.3%。

2.4在学习过程中,过分依赖教师,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够。

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程度直接影响了知识的深化以及学习的深入。调查表明,70.2%的理科学生和85.1%的文科学生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应以教师讲授为主,直到学生听懂为止,只有少部分学生认为教师不必讲得太细,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多让学生讨论(见表3);在课堂讨论问题时,大多数的学生没有主动提出问题的习惯(见表4),只有极少数的学生在讨论问题时能积极思考、大胆发言。

表3学生希望的课堂教学形式。

应该以教师讲为主,直到听懂为止。

教师不必讲得太细,应多让学生讨论。

理科。

70.2%。

19.8%。

文科。

85.1%。

14.9%。

表4学生课堂主动性的发挥情况。

经常。

偶尔。

没有。

课堂主动提问题的习惯。

理科。

6.8%。

54%。

34.9%。

文科。

4.3%。

27.7%。

68.0%。

中等教育调查报告化学篇十八

我被分到xx中学进行教育实习,实习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专业课的教育实习,二是班主任的工作实习。在这期间我积极地努力地工作,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同时,我还在实习期间做了一次深入的调查工作,是针对语文这门课而言的。调查的过程十分辛苦,为了得到教师和学生的真实想法,我颇费了一番心思,最终的调查结果还是很让我满意的。

为了全面、详细地获取材料,我不仅只限于我实习所带的两个班的调查,而且还跨班级、年级调查,甚至还到其他同学所在的实习学校调查。重要的调查的形式是发放调查问卷。同时,我也积极地找学生谈话,同老师交流,以便更好地了解情况。

在此,我介绍一下自己的调查的结果,谈谈对中学语文教与学的一些看法,其中有些问题可能是前人已经叙述的或者是老师们常谈论到的,但我想这对于我们实习生来说,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体验和感受,而不仅仅是以前从理论上的认识。希望我的认识能对自己以后的工作有些效果。

首先,从教师的角度来谈一下语文教的情况。

我调查发现,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大多数老师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是正确的,它符合教学的实际情况。很多语文老师在备课时,设计了很多的问题,以便上课时提问学生,达到和学生交流的目的。调查中有的语文老师对我说现在的学生比较懒,对学习不是很重视,尤其是语文这门课,认为努力与否考试时都不会得太高的分,也不会得分很低,和其他同学不会有太大的差距,况且努力了也不一定能取得好成绩。因而,你让他们回家预习课文的时候,大多数学生基本上是不看。因此上课要多提问题,这样才能迫使他们课后去看。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多问个“为什么”,这一方面可以使老师和学生交流,另一方面也可以进一步挖掘教材的有关内容。我自己在实习的教学中也采用了此方法,成绩果然不错。

一些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我发现在现在的中学的教学中并不是很受欢迎,重要的原因就是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取得的效果不是很理想,而且减少了师生互动的机会。以使用多媒体教学为例,上课时学生的眼球多被吸引到了大屏幕上去,很少有学生再看书本了。学生多爱看一些图画,对图画的记忆倒很清楚,但却忽略了图画旁边的文字。这种教学方法还使得老师变得懒惰起来,大部分老师在上多媒体课时很少板书,一些老师一节课下来,根本就没在黑板上写一个字,学生也就不作笔记了。

老师们认为一个班里的学生语文成绩有很大的差别,可以把学生分为几等。一个老师要想让所有的学生都把语文学好,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要看学生的具体情况,视个人的情况不同而对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对于成绩特别差的学生一些老师就采取了放弃的态度,他们认为不能因为某个学生成绩差而牺牲了大家的利益,那样是不值得的,而且老师的精力也是有限的。老师们也承认他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存有偏见,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毕竟有一个高考的指挥棒在无形中束缚着他们。老师不能平等地看待学生,这一点老师们能很坦诚地同我讲,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们对文言文教学工作要认真、仔细的多,因为考试时有一道大题是文言文,而且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也不是能够很准确地把握。调查中,大部分的教师采用的文言文教学方法是让学生读课本,反复地读,以致于达到背诵,然后疏通字词,讲解一些文言文常用的句法,句式等。在文言文的授课中,很少有老师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法,多是以讲解为主,这样更能够让学生很好地记忆。而小说的讲解却与此相反,多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电视、电影的片段,让学生从中去领会故事的情节,去感受其中的人物形象。这也说明了老师们能因材施教。

在调查中我还发现有经验的老师进行教学时,课堂气氛总是很活跃。他们备课时不限于教参、优秀教案等书,能够根据自己所教的学生的实际情况去发挥,这在我实习期间听不同的老师讲课时感受最深。有一个老师讲授一篇很枯燥的文言文时,给学生补充了一些甲骨文字,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好奇,激发了他们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很好地记住了难懂的字词。他的语言也十分的幽默,还不时地做一些动作,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了解及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对授课情况有直接的影响,这就是教育学中提到的“备课的同时要备学生”,这一理论在我教育实习的调查中得到了验证。

其次,从学生的角度来谈一下语文学的情况。

在调查中,部分学生对我公开表示他们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不想学语文。他们认为语文从小学一年级到现在一直都在学,每天说的也都是母语。特别是理科生,他们的这种想法更为严重,他们认为自己又不想成为作家,语文学的再好也没有多大用,况且自己考试时得分也不会太低。现在的学生是多么有个性,我想学好语文还是有不少好处的。毕竟在高考时多得一分,人生道路不同,更何况以后踏入社会后,要进行人际交往,好的表达能力是很受人欢迎的,就是搞对象也要把话说的漂亮些呀。

学生对现代化的教学手法一开始还是比较喜欢的,很感兴趣,可是等时间一长也就无所谓了。有的学生告诉我,上课老师用多面体教学时间把握的不是很好,有时太快,记笔记记不下来,有时太慢,学生听起来又感觉到无聊。有的学生干脆告诉我说,还不如在家里自己上网学习。

上周,学校组织我们进行了为期一周的教育见习活动,希望通过见习能让我们深入中学教学第一线,了解中学教育现状,并进一步提高对教师职业的理解与认识,促进个人教学技能的形成。这次见习的内容包括课堂教学见习,班主任工作见习和见习总结。在这期间我积极努力地工作,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个人有了很多收获。同时,我以我所见习的中学——海中为主要调查对象,做了一次深入的调查工作,是针对语文这门课而言的。在此,我介绍一下自己的实习生教育调查报告的结果,谈谈对中学语文教与学的一些看法。

首先,在老师教授方法方面。

我所在的中学,虽然是海南最好的中学,语文的教学方法仍然是一套公式化的教法,解题、介绍时代背景、泛读课文、讲解生字生词、分段、分析课文、归纳中心思想和写作方法。这种千篇一律的教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使整个过程单一、枯燥,加上大多数老师并没有很深厚的文学功底,语文课堂显得更加沉闷、无趣。老师在讲台上根据固有的模式大谈特谈,学生在讲台下作自己的事,少数认真听课的同学看起来也是抱着某种利益的心态——高分。整个课堂完全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不再是教学活动中的积极参与者,而是一个被动的接受教师灌输知识的客体。这样不仅束缚着青少年活跃的思想,使学生不动脑筋想问题,同时也浪费了他们的学习时间,影响了他们学习水平的提高。

我认为,现代化的教育应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体,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充分保证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因为学生都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可以很好地接受教师的教育,也有权利抵制这种教育。教师的教育和教材对于学生的发展来说,只是外固,真正获取知识、得到发展还要靠学生的内因起作用。学生作为内因主动的学习不存在了,教师和教材再好的外因也将失去意义。

第二,老师在课堂提问方面。

我发现一种很常见的现象:教师在课堂上会连续提问,但这些问题大多是很简单的是非问,或者选择问、填空问、甚至是自问自答,虽然大部分学生都能踊跃回答,或者说都能回答得上,但学生的回答显然都是很仓促,且习惯性地不加以深入思考而快速作答,而这些答案一般都在教师的掌控之中,这样课堂牢牢地控制在以教师为主体的氛围中,学生的思维创造性及问题的生成性都大大降低。表面上学生积极参与了课堂,其实整个教学质量并不高。

第三,教师的课堂点评。

在教学进行过程中,有时候有的同学会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教师往往采取回避的态度,而有的同学偶尔会有一些充满灵气的回答,袒露出他们不一般的思维痕迹,但通常情况下,老师都不够敏感,对学生的回答只作简单的'肯定、否定,或者不置可否……有的老师点评语言单一、苍白,不能够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予合适、恰当的评价,让人感到老师的语言空洞。甚至有的老师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滥用表扬,不管问题价值大小,学生回答的价值量有多大,老师都是一个口吻“对、不错、太棒了”等等。这种脱口而出的随意表扬使很多学生在回答问题时随意应付。看似课堂气氛活跃,其实是对教学、也是对学生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

第四,教师的讲课内容。

我好疑惑,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上说:中学语文教学设定的总目标是“是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由此派生的教学目标从四个方面考虑:知识技能、应用能力、人文素养、情感态度。这四个方面的目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对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这些理论上的目标在现实的实践过程中却存在着极大的反差。老师讲课以课本为主,课本上有的,就进行模式化讲解,课本上没有的,老师便敷衍了事甚至根本不会提及。不要说知识技能没有得到提升,人文素养、情感态度,甚至应用能力更是无从谈起。

然后,在做班主任代理过程中,我也注意到一些关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现象,比如:大多数学生能够自律,学习态度端正,积极上进,希望考出好成绩,让生命更充实、更有价值、更有意义。并且绝大多数人都曾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他们对学校生活的评价是累并快乐着,对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

然而,这里也有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高。通过对学生作业的批改,我发现,班里抄袭作业的现象比较普遍,有近90%的同学反映本班同学有抄袭作业的现象。

二、学生的课业负担较重,心理压力普遍较大。我所见习的学校学生平均每天早上六点起床,晚上12点休息。除了上课时间,每天课外学习时间在4小时以上,而有些科目每天作业时间都要超过2小时。如果每门课程的作业都如此,学生如何应对?即使只语数外三科每门作业要2小时,学生也不可能完成。其实这么多的学生抄袭作业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他们的课业负担的确过重了。因为过重的课业负担,加上家长及老师的不间断督促,他们的心理压力也随之增大。

这便是我这次见习所见所感,也是这周我调查的收获,在当今新的教育体制下,好的教育方法及教育理论在短时期内根本无法与实际教学实践相一致,甚至会出现脱节的现象。我们只有期望教师的个人素养能越来越高,素质教育和教育改革能越来越顺应实际教学。

应以简练概括、明确的语句反映所要调查的对象、领域、方向等问题,题目应能概括全篇。

亦即引言、总提、序言、前言。简短扼要地说明调查的目的、意义、任务、时间、地点、对象、范围等。要注意将调查的目的性、针对性和必要性交待清楚,使读者了解概况,初步掌握报告主旨,引起关注。调查方法要详细说明,要写明是普遍调查或是非普遍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是随机取样、机械取样、还是分层取样,调查方式是开调查会还是访问或问卷……,以使人相信调查的科学性、真实性,体现调查报告的价值。

这是调查报告的正文部分。这部分要把调查来的大量材料,经过分析整理,归纳出若干项目,分条叙述,做到数据确凿、事例典型、材料可靠、观点明确。尽可能用数据,如能用图表形式表示,可以增强说服力,一目了然。

写作安排先后有序、主次分明、详略得当。大致有如下几种写法:按调查顺序逐点来写;按被调查单位的人和事的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来写,以体现其规律性;将两种事物加以对比,以显示其是非、优劣,找出其差异;按内容的特点分门别类逐一叙述。这种安排较为常见。最后,要写清楚调查的结果。

依据正文的科学分析,可以对结果作理论上的进一步阐述,深入地讨论一些问题。亮出自己的观点,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归纳结论,即交待调查研究了什么问题,获得了什么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