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师教学活动的设计蓝图,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编写教案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和整理,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以下是一些优秀的教案范文,供教师们参考和借鉴。
《赤壁赋》教案设计篇一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掌握本课8个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摘录好词好句。
二、方法与过程目标。
学习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拟人、想象等手法来抒发情感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激发学生类似体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情节.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
学法指导通过感情朗诵课文来掌握课文内容.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方法情景导入法、讲授法。
教具准备生字.新词卡片。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行为学习行为备注。
第一课时。
(一)、创设悬念,揭示课题。
1、同学们平时都有哪些朋友?会去探访你的好朋友吗?
3、出示课题《山中访友》,学生读题。
4、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探访他的好朋友。
(二)、读通课文,掌握字词。
清爽吟诵唱和陡峭挺拔精致奥秘德高望重津津乐道别有深意。
谁来简单地说说这篇文章的大致内容?
(三)、学习“出门”,感受心情。
1、作者轻装上路,读读课文的一、二自然段,感受他当时的心情。
2、你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当时心情很好?
(1)自由地读读这句话,感受话中所包蕴着的情意与心情。
(2)理解“与微风撞了个满怀”的写法及所包含的韵味。
(3)带着轻松愉悦激动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不坐车,不邀游伴,也不带什么礼物,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踏一条幽径,独自去访问我的朋友。
(1)读读这句话,从什么地方最能看出作者的好心情?
“满怀”是什么意思?与上一句的“满怀”意思一样吗?平时还可以说什么东西是满怀的?用“满怀______”练习说话。
(2)带着满怀的好心情朗读这句话。
(四)、再读课文,捕获感知。
2、交流讨论。
(五)、精读课文,感悟深情。
1、请同学们再一次跟随着作者去探访他的那些特殊的朋友。认真读读第三自然段到文章的最后,想想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作者跟这些朋友有深厚的感情,可以把你的理解写在句子的旁边。
2、交流同学们划出的句子。
(1)自由读读第三自然段,想象并说说这座古桥的模样。出示古桥图片,思考:作者面对这样一座古老的石桥他联想到了什么?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形象地写出石桥的古老沧桑,暗示了古桥所发挥的作用,指出了作者对于古桥的一片情深)。
(3)谈谈你对“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这句话的理解。
(4)自由朗读;指名朗读;师生共读。
(六)、抄写词语,自主背诵。
第二课时。
(一)、回顾“朋友”,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跟随着作者去访问了他的一个老朋友,那座古老的'石桥。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入深山去探望我们那些特殊的朋友!
(二)、朋友相见,感受情意。
1、除了“古桥”这位老朋友以外,还探访了哪些好朋友呢?他们之间情谊如何,你是从哪些语句中感知的?请你们拿起书本,快速地浏览一遍。
2、交流探究,品评赏读。
有侧重地品析下列语句。
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每一棵树都是我的知己,它们迎面送来无边的青翠,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
(1)作者在这里用了什么表达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用朗读来加深自己的体会。
(2)有感情地朗读。
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
(1)指哪些朋友呢?请熟读第五自然段。
(2)“哪个不是我的朋友”言外之意是什么?用具体的朋友替换掉“这山中的朋友”,可以怎么说?(这山中的山泉溪流就是我的朋友;这山中的瀑布、悬崖、溪流,哪个不是我的朋友?……)。
我热切地跟他们打招呼: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飞流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你好,陡峭的悬崖!深深的峡谷衬托着你挺拔的身躯,你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你好,悠悠的白云!你洁白的身影,让天空充满宁静,变得更加湛蓝。喂,淘气的云雀,叽叽喳喳地在谈些什么呢?我猜你们津津乐道的,是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1)作者将山中的景物都联想成什么了?
(2)通过朗读感受山泉的清明、溪流的欢快、瀑布的雄浑、悬崖的挺拔和巍峨、白云的洁白和宁静、云雀的欣喜和欢乐。(播放磁带,通过声响带给学生最真切的感受,促进学生的朗读感悟。)(3)面对这我们热情的招呼,我们这些朋友可能会怎样回答呢?请选择一位朋友,将他的回答写下来。
如: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
山泉回答道:“_______________”
教师随意读某一位朋友的话,指学生作答。
(4)有感情地朗读整段话:捡起一朵落花,捧在手中,我嗅到了大自然的芬芳清香;拾一片落叶,细数精致的纹理,看到了它蕴含的生命的奥秘。在它们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我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我听见时间的隆隆回声。
(1)细读,思考:作者看到落花与落叶联想到了什么?
(2)引导讨论:作者从落花、落叶、石头中体会到了什么?
(3)有感情地朗读这段文字。
(1)默读,提出不懂的问题,互相交流。
(2)雨大吗?下雨时的情景什么样子?用一个或几个词语来概括一下。(电闪雷鸣、瓢泼大雨等)。
(3)如何理解“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
(4)齐读一遍。
(三)、作别朋友,临行寄语。
1、读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交流发现。(作者在山中呆了整整一天;首尾呼应等。)。
2、带着“好心情”,有感情地读课文。
(四)、升华感情,背诵结课。
1、通读全文,交流: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
2、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到三个部分,背诵下来。
交流生字词的读法,汇报好词,集体品读。
(心情好;高兴)。
出了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早晨,好清爽。
(友好的;他们是真朋挚友;作者是带着欣赏的眼光在与他的朋友在交流;他们之间感情很真挚……)。
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滚滚河水流向远方,你弓着腰,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
快速地浏览。
有感情地朗读。
(1)默读,想象作者描写的情景。
(2)同桌互读,交流对这段话的体会。
(3)指名汇报对这段话的理解。(丰富的想象;写出了融入大自然的感受)。
(4)带着自己的体会多读几遍。
作业1、抄写含有要写的字的词语。
瀑布陡峭身躯津津乐道蕴含侠客。
2、有能力的同学将第三自然段熟读至诵。
板书设计山中访友。
古桥德高望重的老人。
鸟儿呼唤我的名字。
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
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
好心情、好回忆。
教学后记。
贾锋。
《赤壁赋》教案设计篇二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率领、调兵谴将、计策、波浪滔天、眺望、缆绳、硫磺、不计其数、丢盔弃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读懂课文的内容,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事情的经过和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如何从战役的具体过程中了解以弱胜强的原因。
【课前准备】。
学生在课前四人为一组,自叠纸船。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导语:三国故事,人人皆知。如“单刀会”、“三顾茅庐”、“草船借箭”……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根据《三国演义》的部分内容改编的《赤壁之战》。(板书课题)。
2、你对“赤壁之战”有哪些了解?(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3、你还有哪些疑问?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小组学习:
(1)自学生字新词。(2)围绕课始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
(3)对课文进行二次质疑,并由记录员负责记录。
2、全班交流:
(1)学习生字新词,注意字音、字形、字义。(2)分小组指读课文。
(3)交流已经读懂的问题。(4)各小组交流提出的新问题。
三、了解梗概,分清条理。
1、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2、连起来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一、解题引趣,导入新课。
1、解题。
(1)请齐读课题《赤壁之战》。
(2)“赤壁”是地名,你能否把题目变成一句话。
(3)请把时间、交战双方和战争的结果加进去说一说。
2、从课文入手,概括主要内容:
(1)战争开始时,双方的力量对比如何?
(2)这是一场什么样的战役?(以少胜多)。
(3)把“以少胜多”也加进题目中说一说。(东汉末年,曹操与东吴的周瑜在赤壁进行了一场大战,东吴只有三万人,曹操号称八十万人,结果周瑜获胜,曹操战败。这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
(4)出示写有上面这段话的幻灯片。
问:大家看,这段话与这篇课文有什么关系?(本文的主要内容)。
(5)作为本课的主要内容,你觉得它还缺点什么?(东吴周瑜是如何取胜的?)。
(6)那么东吴是如何取胜的呢?(用火攻打败曹操的。)。
(7)把“火攻”加进去再说一说。
出示第二张幻灯片:(东汉末年,曹操与东吴的周瑜在赤壁进行了一场大战,东吴只有三万人,曹操号称八十万人,周瑜用火攻打败曹操,。这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
(8)请大家回想一下,我们是从什么入手来概括课文的?(课题)。
(9)今后在阅读写事的文章时,可以从课题入手,用提问题的方法,逐一加入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来概括主要内容。
二、分析东吴取胜的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充分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动手操作)。
1、“火攻”分哪几步进行的?请你用简单的词语概括一下每一步中双方的表现?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周瑜曹操。
黄盖诈降骄傲轻敌。
乘风攻敌信以为真。
火烧曹营死伤无数。
追兵掩杀丢盔弃甲。
2、黄盖诈降曹操为什么会相信?(从信中分析)。
3、请大家齐读第26页第一自然段的第二句话。
4、周瑜凭什么断定诈降计一定能成功?
5、充分了解对方心理、特点叫做知己。那么与此相反的呢?--知彼(板书:知己知彼)。
6、黄盖为什么选在有东南风的那天发动火攻?
(1)四人为一组用纸船演示一下东吴是如何火攻的?
(2)在演示的同时思考:东吴都利用了哪些有利的条件,又避免了哪些不利之处?
(3)教师深入到小组中参与讨论。
东南风--天时。
曹操的人马驻扎在西北方向,东南风把火吹向西北--地利。
曹军铁锁连船易于火攻。
东吴发挥了擅长水战的优势而避免了长期相持、以少敌众的不一之处--扬长避短。
归纳板书: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7、大家再来读第三自然段黄盖的分析,你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二、发散思维,学习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赤壁之战。
1、赤壁之战的结果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此后三国之间有混战了七十二年,才最后由西晋统一了中国。
请问:赤壁一战,你认为谁获胜好?(学生自由讨论、发言)。
(1)曹操胜了好。
(2)东吴胜了好。
(3)谁胜了也不好,都是老百姓遭殃。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归纳:
第一种观点正确,曹操胜利就可以统一中国了。
第二种观点只从东吴局部的利益出发,保住了一方平安,却造成了长期的军阀混战。
第三种观点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长期对峙对老百姓的危害最大。
学生动手演示:拆开纸船,利用西北风,分路进攻,发挥人多的优势。
3、教师归纳总结:曹操要想取胜,根本原因还是要做到“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这是赢得战争的最根本的准则。
四、结课激趣,引导学生到课外去广泛阅读。
七十二年后,西晋大将王--曹操正是吸取了赤壁之战的历史教训,做到了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所以顺江而下直捣金陵,灭掉东吴,完成了统一。大家课下可以阅读有关三国的故事。
《赤壁赋》教案设计篇三
学习目标:1、学习文言知识。
2、体会作者感情,领悟作者思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先看一组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沧海一粟遗世独立不绝如缕正襟危坐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水光接天成语是我们民族语言的瑰宝,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如此多的成语竟然出自同一篇文章《赤壁赋》,由此可见这篇文章的生命力之旺盛。今天我们就共同走进这篇文章。
二、诵读。
1、让我们在朗朗书声中走进文本。要求标画出体现作者感情变化的字眼,同时标画出和你产生共鸣或者电到你的句子。
2、学生交流自己标的句子,读给同位听,之后站起来读给大家听。老师作出点评。同时告诉大家诵读的几个层次:读准字音——学会断句(语法结构、句首句末语气词)——控制语速——融入感情。
3、老师可以给学生示范背诵第二段。
前三个层次只是技术层面的,最后才是读书的最高境界,需要心灵的参与。让我们更加的接近苏轼,走进心灵。
三、感情概况。
刚才大家已经把有关情感的字眼标画了。是哪几个词语呢?乐——悲——喜(考验大家的筛选能力)。
四、赏析“乐”
1、作者为何而乐?赏到了美景。如何表达自己的乐?喝酒、吟诵、唱歌。
2、大家选取一句表现“乐”的句子。先解释,之后赏析给同位听。沟通交流。达到悟读。
3、文言知识:纵……凌……:替代法翻译。
3、指导赏析的角度:翻译、内容、字词的表现力(语言)、情感、联想(诗词、东坡其人、自己经历体会)。
老师示范赏析: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写出了喝酒唱歌的场面,一个甚字写出了自己快乐的程度,而扣舷的动作则表现了作者沉醉其中的心情。这让我忽然就想到了笑傲江湖里面的一个场景,一群人围坐篝火旁齐唱“沧海一声笑”,当时看了非常感动,沧海?为何还笑?那种经历江湖一切险恶之后笑看苍生的心态体现了出来。
4、快乐到一定程度,人们都会唱起来。那么苏轼唱了什么呢?体会唱词,前后四人一起研讨,一个同学按照自己体会的感情读出来,其他三人一起分析。读析融为一体。
1兮:来自屈原,屈原经常叹息,所以此字要拉长读,属于长叹。
2美人:来自屈原,往往以香草美人入诗,香草自比,美人则是自己在理想或者圣主贤臣的.代表。对美人什么态度?从悲伤中我们体会出苏轼那种不放弃人生追求的精神?什么追求?还是有儒家思想的入世精神。所以我们要从悲伤的歌声中体会出这种昂扬向上。
写作此文,作者被贬偏远的黄洲做团练副使,相当于被流放,远离都城。这时他已年迈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也付之流水,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这年七月十六日和十月十五日,苏轼又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知人论世)。
五、赏析“悲”
1、想起自己的遭遇,本来还喝酒唱歌的作者忽然悲从心来。那么,作者悲伤哪些内容呢?在朗读中体会并且赏析,有体会你先别告诉别人,一会儿考考别人。提问要具体。
2、文言知识:渺:渺小。哀:哀伤。羡:羡慕(补字翻译法)。
侣鱼虾而友麋鹿,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结构分析(对文:结构相似的上下两句,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其意义或相同或相反。
3、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表达了人生的短暂与渺小。在历史的长河中,在浩瀚的宇宙中,我们到底算什么?这个问题引发古今中外无数人的感慨。比如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比如陈子昂的“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比如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比如杨慎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4、方其……而今安在哉!:
1读出前后情感的变化。最后一个句子重读以表达感慨之情。
2体现了苏轼的什么情感?有钦佩,有羡慕,有悲哀。为何钦佩?因为自己也希望有象曹操一样的功业,强烈的入世思想的体现。
到这里如果文章结束,那就不是苏轼了。他的伟大之处在于能够在这种无路可走的时候,找到一个突破口,从而超越自己,从而也就超越了别人。正如莫泊桑所言:人的一生,不像你想的那么好,也不像你想的那么坏。关键看你如何突围。
六、感悟“喜”
苏轼如何超越了自己呢?他的超越体现在哪些方面?讨论给你带来什么感悟。
(1)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回扣了首段,一开始作者本来就沉浸在美景之中的。回归自然,回归纯净,回归自我。
(2)“物与我皆无尽也”如何理解?物是永恒的,但人为何也说永恒呢?
从儒家思想来说,人可以不朽,但需要通过一些途径。“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达到三者任何一个,都算作永恒。
从道家思想来说,讲究“一死生”,注意道家思想和道教的区别。道家尊崇崇尚自然,顺应事物发展规律。死亡是生命的另一种方式。
佛家思想的禅宗:讲究生死轮回,生命完成一次生死如同月亮完成一次圆缺,生生死死循环不止,生命的轮回让人不再感觉生命的短暂。
(3)苟非吾之所有……:轻视物质的东西,轻视有限的时空。《观棋》:胜固欣然,败亦可喜。《渡海》:兹游奇绝冠平生。当别人都在关心你到底能飞多高的时候,有个人还在关心你飞的累不累,这就是友情。
(4)这里的“喜”和开头的“乐”内涵一样吗?区别是什么?
乐:面对突来的美景的欣然反应,未经思考的接受,侧重感官的体验。如同当今很多人登山后的“啊……啊……”。但我们已经看到“乐极生悲”。
喜:是理性思考之后达到的一种精神的解脱,是感情淬火后发自内心的欣喜,这里的喜是“喜从悲来”。
七、自我救赎。
作者在入世与出世,在积极与消极的斗争中,完成了对自我的救赎。儒释道多种文化的浸润,三种思想完整的融入了苏东坡的内心并达到了和谐与统一。为何会达到这种和谐?作者的对中国文化的深入理解。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情商比较高。当然情商的来源还是一个人不断的积累。
当年苏轼从海南回内陆,运河夹道千万人观看,他们看的哪里是苏轼,他们的表现只能解释为对文化的敬仰,对一种豁达人生态度的执着,这观摩的人群在空间上的延伸我们不可考,在时间的延伸上我们也是观摩者之一。这充分的说明了苏轼的不朽,中国文化的不朽。当年苏轼看到这种情况,他怎么反应?既没有挥手“同志们好”,也没有受宠若惊。他的一句“莫非看杀轼否”,以苏东坡式的豁达与幽默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和精神。
八:背诵你最喜欢的句子。
板书设计。
赤壁赋。
苏轼。
诵读:字音、断句、语速、情感。
喜入世儒筛选信息。
乐文化翻译:替代、补字、结构(对文)。
道
知人论世。
悲出世佛。
《赤壁赋》教案设计篇四
2、体会作者感情,领悟作者思想。
先看一组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沧海一粟遗世独立不绝如缕正襟危坐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水光接天成语是我们民族语言的瑰宝,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如此多的成语竟然出自同一篇文章《赤壁赋》,由此可见这篇文章的生命力之旺盛。今天我们就共同走进这篇文章。
1、让我们在朗朗书声中走进文本。要求标画出体现作者感情变化的字眼,同时标画出和你产生共鸣或者电到你的句子。
2、学生交流自己标的句子,读给同位听,之后站起来读给大家听。老师作出点评。同时告诉大家诵读的几个层次:读准字音——学会断句(语法结构、句首句末语气词)——控制语速——融入感情。
3、老师可以给学生示范背诵第二段。
前三个层次只是技术层面的,最后才是读书的最高境界,需要心灵的参与。让我们更加的接近苏轼,走进心灵。
刚才大家已经把有关情感的字眼标画了。是哪几个词语呢?乐——悲——喜(考验大家的筛选能力)。
1、作者为何而乐?赏到了美景。如何表达自己的乐?喝酒、吟诵、唱歌。
2、大家选取一句表现“乐”的句子。先解释,之后赏析给同位听。沟通交流。达到悟读。
3、文言知识:纵……凌……:替代法翻译。
3、指导赏析的角度:翻译、内容、字词的表现力(语言)、情感、联想(诗词、东坡其人、自己经历体会)。
老师示范赏析: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写出了喝酒唱歌的场面,一个甚字写出了自己快乐的程度,而扣舷的动作则表现了作者沉醉其中的心情。这让我忽然就想到了笑傲江湖里面的一个场景,一群人围坐篝火旁齐唱“沧海一声笑”,当时看了非常感动,沧海?为何还笑?那种经历江湖一切险恶之后笑看苍生的心态体现了出来。
4、快乐到一定程度,人们都会唱起来。那么苏轼唱了什么呢?体会唱词,前后四人一起研讨,一个同学按照自己体会的感情读出来,其他三人一起分析。读析融为一体。
1兮:来自屈原,屈原经常叹息,所以此字要拉长读,属于长叹。
2美人:来自屈原,往往以香草美人入诗,香草自比,美人则是自己在理想或者圣主贤臣的代表。对美人什么态度?从悲伤中我们体会出苏轼那种不放弃人生追求的精神?什么追求?还是有儒家思想的入世精神。所以我们要从悲伤的歌声中体会出这种昂扬向上。
写作此文,作者被贬偏远的黄洲做团练副使,相当于被流放,远离都城。这时他已年迈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也付之流水,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这年七月十六日和十月十五日,苏轼又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知人论世)。
1、想起自己的遭遇,本来还喝酒唱歌的作者忽然悲从心来。那么,作者悲伤哪些内容呢?在朗读中体会并且赏析,有体会你先别告诉别人,一会儿考考别人。提问要具体。
2、文言知识:渺:渺小。哀:哀伤。羡:羡慕(补字翻译法)。
侣鱼虾而友麋鹿,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结构分析(对文:结构相似的上下两句,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其意义或相同或相反。
3、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表达了人生的短暂与渺小。在历史的长河中,在浩瀚的宇宙中,我们到底算什么?这个问题引发古今中外无数人的感慨。比如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比如陈子昂的“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比如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比如杨慎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4、方其……而今安在哉!:
1读出前后情感的变化。最后一个句子重读以表达感慨之情。
2体现了苏轼的什么情感?有钦佩,有羡慕,有悲哀。为何钦佩?因为自己也希望有象曹操一样的功业,强烈的入世思想的体现。
到这里如果文章结束,那就不是苏轼了。他的伟大之处在于能够在这种无路可走的时候,找到一个突破口,从而超越自己,从而也就超越了别人。正如莫泊桑所言:人的一生,不像你想的那么好,也不像你想的那么坏。关键看你如何突围。
苏轼如何超越了自己呢?他的超越体现在哪些方面?讨论给你带来什么感悟。
(1)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回扣了首段,一开始作者本来就沉浸在美景之中的。回归自然,回归纯净,回归自我。
(2)“物与我皆无尽也”如何理解?物是永恒的,但人为何也说永恒呢?
从儒家思想来说,人可以不朽,但需要通过一些途径。“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达到三者任何一个,都算作永恒。
从道家思想来说,讲究“一死生”,注意道家思想和道教的区别。道家尊崇崇尚自然,顺应事物发展规律。死亡是生命的另一种方式。
佛家思想的禅宗:讲究生死轮回,生命完成一次生死如同月亮完成一次圆缺,生生死死循环不止,生命的轮回让人不再感觉生命的短暂。
(3)苟非吾之所有……:轻视物质的东西,轻视有限的时空。《观棋》:胜固欣然,败亦可喜。《渡海》:兹游奇绝冠平生。当别人都在关心你到底能飞多高的时候,有个人还在关心你飞的累不累,这就是友情。
(4)这里的“喜”和开头的“乐”内涵一样吗?区别是什么?
乐:面对突来的美景的欣然反应,未经思考的接受,侧重感官的体验。如同当今很多人登山后的“啊……啊……”。但我们已经看到“乐极生悲”。
喜:是理性思考之后达到的一种精神的解脱,是感情淬火后发自内心的欣喜,这里的喜是“喜从悲来”。
作者在入世与出世,在积极与消极的斗争中,完成了对自我的救赎。儒释道多种文化的浸润,三种思想完整的融入了苏东坡的内心并达到了和谐与统一。为何会达到这种和谐?作者的对中国文化的深入理解。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情商比较高。当然情商的来源还是一个人不断的积累。
当年苏轼从海南回内陆,运河夹道千万人观看,他们看的哪里是苏轼,他们的表现只能解释为对文化的敬仰,对一种豁达人生态度的执着,这观摩的人群在空间上的延伸我们不可考,在时间的延伸上我们也是观摩者之一。这充分的说明了苏轼的不朽,中国文化的不朽。当年苏轼看到这种情况,他怎么反应?既没有挥手“同志们好”,也没有受宠若惊。他的一句“莫非看杀轼否”,以苏东坡式的豁达与幽默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和精神。
板书设计。
苏轼。
诵读:字音、断句、语速、情感。
喜入世儒筛选信息。
乐文化翻译:替代、补字、结构(对文)。
道
知人论世。
悲出世佛。
《赤壁赋》教案设计篇五
一、导入。
二、成语特点。
一般地说,汉语成语有以下特点:
(二)定型不变。定型不变指的是成语的结构成分和结构关系不能随意更改或变动。
三、来源[成语非常丰富,来源也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以下七个方面]。
1、源于神话传说:夸父追日、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嫦娥奔月等。
2、源于历史故事:望梅止渴、完璧归赵、卧薪尝胆、三顾茅庐等。
3、源于古代寓言:自相矛盾、守株待兔、画蛇添足、狐假虎威等。
4、源于古书典籍:诲人不倦、豁然开朗、水落石出、百废俱兴等。
5、源于口语俗语:欢天喜地、五花八门、指手画脚、一干二净等。
6、源于外来用语:五体投地、回光返照、惟我独尊、火中取票等。
7、新创造出来的:力争上游、推陈出新、百花齐放、古为今用等。
四、练习:成语来源(两组题)。
成语字数。
五、三字成语。
【闭门羹】出自冯贽《云仙杂记》。
【阿堵物】西晋的一些士族阶层人士自命清高,耻于言钱,钱被称为“阿堵物”。后人指为钱的别称,有讽刺意义。《世说新语》。
【刀笔吏】指代办文书的小吏。《史记》。
【儿皇帝】五代时期石敬瑭勾结契丹建立后晋,对契丹主自称儿皇帝。《新五代史》。
【鸿门宴】出自司马迁《史记》。
【莫须有】原意是也许有吧。后指凭空捏造。《宋史》。
【破天荒】指从来没有出现过的事。孙光宪《北梦琐言》。
【敲竹杠】比喻利用别人的弱点或以某种口实为借口来索取财物。《官场现形记》。
【忘年交】即不拘年岁行辈产差异而结交的朋友。《南史》。
六、文化[朗读]。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中华历史文化历经50浓缩,积淀出中华语言之精华-成语。
文化,笼统地说,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具体地说,文化是指人们普遍的社会习惯,通过成语,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华民族文化的许多方面:饮食、服饰、器具、建筑、礼俗宗教、伦理、观念、文学、艺术、地理、历史、天文、历法、军事等。
七、练习。
1、分类(每组至少写出该项目两条成语)。
2、填空【看幻灯】。
3、根据意思写成语。
愤怒得头发直竖,把帽子都顶起来。[怒发冲冠]。
人少的一方抵挡不住人多的一方。[寡不敌众]。
比喻妇女中的英雄。[巾帼英雄]。
军事命令像山一样地不可动摇,必须执行。[军令如山]。
值得歌颂赞美,令人感动泪下。形容事迹英勇悲壮,感人至深。[可歌可泣]。
以前从来不曾有过,以后也不会再有。形容超绝古今,独一无二。[空前绝后]。
打破饭锅,凿沉渡船。比喻决一死战。[破釜沉舟]。
比喻夫妻失散后重新团聚或决裂后重新和好。[破镜重圆]。
科举时代读书人常年在窗下刻苦攻读,准备应试。[十年寒窗]。
手笼在袖子里在一旁观看。比喻置身室外,不参与,不过问或帮助。[袖手旁观]。
4、猜谜【a幻灯、b教材】。
6、英译汉。
活到老,学到老 one is never too old to learn.
人之初,性本善 man’s nature at birth is good.
岁岁平安 peace all year round。
水涨船高 when the river rises, the boat floats high.
望子成龙 hold high hopes for one”s child.
心想事成 may all your wish come true.
像热锅上的蚂蚁 like an ant on a hot pan.
与时俱进 advance with times.
八、总结(音乐)。
有人把成语誉为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而我认为它是中华文化的“活化石”,因为他简洁精辟,承载着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我们应该有如下收获:
1、成语运用准确恰当,能使我们轻松面对语文试题。
2、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使文章增色,语言生动。
3、大量了解成语可以开阔我们的眼界,使我们在旅游、公关、阅读等方面增添无穷的生活乐趣。
在广州越秀山公园里有大量的成语雕塑,他们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真实再现了中华古文化的精髓。让我们在音乐的伴奏下,畅游留恋!下课!
教学目标:
1.明确成语的来源,了解成语的结构特点。
2.感知成语与文化的关系,认识成语承载了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3.梳理学习过的成语,做到能正确运用成语。
教学过程:
一、成语的来源。
成语的来源:来源于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历史故事、文人作品、外来文化。
二、成语的结构:
成语的结构:主谓关系、并列关系、动宾关系、偏正关系、补充关系、承接关系、转折关系、递进关系、选择关系、因果关系、条件关系、目的关系、假设关系、让步关系等等。
将习题1中的成语填入下列表格中。
成语梳理(一)。
成语的来源成语的结构。
1.神话传说1.主谓关系。
2.并列关系。
3.偏正关系。
2.寓言故事 4.动宾关系。
5.补充关系。
6.承接关系。
3.历史事件7.转折关系。
8.递进关系。
9.选择关系。
4.文人作品10.因果关系。
11.条件关系。
12.目的关系。
5.外来文化13.假设关系。
14.让步关系。
二、成语的运用。
1.做做下面的游戏。
成语填空。
一、六畜成语。
二、量词填一填。
下列成语皆有一字空白,必须填“单位量词”!试试自己的实力喔!
舍___逐末有___不紊信___雌黄杯___狼藉守口如___。
三、 填成语,记市镇。
若将每个成语的空格填好字后,将会发现前一成语的最后一字,再加上后一成语的第一个字,恰好能组成一个地名喔!快来大展身手吧!
成语图猜。
看下面图形,猜猜相应成语。
参考答案:
异曲同工 自圆其说 可圈可点 一五一十 口是心非。
心直口快 无与伦比 啼笑皆非 里应外合 三教九流。
五音不全 模棱两可 一塌糊涂 多此一举 左右开弓。
天方月潭 风月无边 白纸黑字 凹凸不平 石破天惊。
能屈能伸 三从四德 春花秋月 四大皆空 德高望重。
四脚朝天 三言两语 入木三分 扬眉吐气 比翼双飞。
正中下怀 举一反三 马失前蹄 点到为止 莫名其妙。
2.成语接龙比赛。
全班分成四个小组,老师出题,按1、2、3、4小组的顺序循环,进行成语接龙比赛。
3.从课文和其他各类书籍中搜集成语中容易读错、写错和用错的例子,根据一定的分类标准,班上分工合作编一本小册子。
示例:
成语梳理(二)。
问题举例。
读音人才济济乳臭未干图穷匕见虚与委蛇大腹便便如法炮制。
字形相形见绌病入膏肓草菅人命如火如荼沧海一粟锋芒毕露。
含义。
望洋兴叹文不加点不足为训因人成事弹冠相庆久假不归。
司马青衫数典忘祖炙手可热明白黄花火中取栗万人空巷。
不刊之论目无全牛不为已甚。
辨析不胫而走-不翼而飞望其项背-望尘莫及。
感情色彩贬义词趋之若鹜大而无当 大言不惭明目张胆明哲保身。
忘乎所以 始作俑者 好高务远 邯郸学步 如丧考妣。
一丘之貉 道貌岸然 趾高气扬 巧舌如簧 一团和气。
褒义词拭目以待 神机妙算 名不虚传 凤毛麟角 洋洋大观。
沁人心脾 沁入肺腑 别有天地 别出机杼 有头有脸。
褒贬相对情投意合-臭味相投 见机行事-见风使舵 侃侃而谈-夸夸其谈。
一得之见-一孔之见 无微不至-无所不至 再接再厉-变本加厉。
深思熟虑-处心积虑 绞尽脑汁-费尽心机 开山祖师-始作俑者。
昂首阔步-趾高气扬 从容不迫-故作镇静。
三、成语与文化。
成语是语言宝库中的精华,也是文化的积淀。汉语成语的内容,涉及文学艺术、天文地理、政治军事、礼仪习俗、衣食住行等。按个人兴趣,小组分工,填写下表。
示例:
成语梳理(三)。
成语百科举例。
衣食类衣冠楚楚凤冠霞帔纨绔子弟布衣蔬食残羹冷炙。
山珍海味钟鸣鼎食粗茶淡饭箪食瓢饮衣锦还乡。
花天酒地布裙荆钗脍炙人口狼吞虎咽。
住行类登堂入室窗明几净雕梁画栋高枕无忧金碧辉煌。
鲁殿灵光美轮美奂蓬门荜户瓮牖绳枢跋山涉水。
车水马龙披星戴月登山临水颠沛流离。
动物类狐假虎威狼心狗肺鹤立鸡群凤毛麟角飞蛾扑火。
井底之蛙黔驴技穷 如鱼得水惊弓之鸟一丘之貉。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趋之若鹜莺歌燕舞。
植物类岁寒三友势如破竹 雨后春笋姚黄魏紫春兰秋菊。
藕断丝连桃红柳绿指桑骂槐芒刺在背如火如荼。
枯木逢春披荆斩棘投桃报李良莠不齐。
兵器类自相矛盾折戟沉沙大刀阔斧刀光剑影唇枪舌剑。
一箭双雕横槊赋诗枕戈待旦图穷匕见炮火连天。
丢盔卸甲强弩之末枪林弹雨盘马弯弓。
礼俗类彬彬有礼知书达礼礼尚往来宾至如归八拜之交。
五体投地张灯结彩 秦晋之好洞房花烛月下老人。
明媒正娶入土为安断发文身披麻戴孝。
文学类春秋笔法点铁成金韩海苏潮行云流水元轻白俗。
红豆相思红叶题诗人面桃花旗亭画壁七步之才。
梅妻鹤子郊寒岛瘦江郎才尽洛阳纸贵。
艺术类曲高和寡高山流水余音绕梁滥竽充数煮鹤焚琴。
长袖善舞手舞足蹈粉墨登场梨园弟子画龙点睛。
妙手丹青双管齐下力透纸背颜筋柳骨。
科学类斗转星移日上三竿月满则亏炉火纯青百炼成钢。
半斤八两锱铢必较刀耕火种钻木取火风云莫测。
雷霆万钧水滴石穿病入膏肓沧海桑田。
法律类法不阿贵令行禁止明镜高悬法网恢恢疏而不漏。
铁面无私赏罚严明格杀勿论屈打成招以身试法。
绳之以法执法如山有案可稽杀一儆百。
教育类春风化雨良师益友为人师表诲人不倦教学相长。
循循善诱因材施教一傅众咻有教无类薪尽火传。
名落孙山青出于蓝断机择邻言传身教。
治国类长治久安富国强兵国泰民安革故鼎新道不拾遗。
日理万机无为而治力挽狂澜疮痍满目政通人和。
分崩离析半壁江山民怨沸腾生灵涂炭。
做人类高风亮节浩然正气相忍为国光明磊落两袖清风。
孤芳自赏人面兽心 利令智昏恬不知耻口蜜腹剑。
同流合污 吮痈舐痔 颐指气使 飞扬跋扈。
四成语接龙比赛。
分别以“水滴石穿”和“政通人和”为开头,让两个小组展开成语接龙比赛,哪一组接得又快又多又对为优胜者;再以“高山流水”和“枯木逢春”为开头,再请另两个小组进行成语接龙比赛。
王利霞。
《赤壁赋》教案设计篇六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理清课文脉络,给课文分段。理解掌握自不量力、计策等词语的意思。
3、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课文主要意思。
4、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习惯。
2、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改课文分段。
3、教学难点。
理清课文脉络,理解课文的相互关系。
教学过程:
1、课前谈话、揭示课题。
(板书3万80万)。
2、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
多媒体出示: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白发鱼樵江渚上,
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
3、自由读课文。
要求:1、读准音,给每个小节标上记号。
2、仔细读每一小节,看看自己究竟知道了什么?
4、检查自读情况。
1、问:通过读课文,那些人物在本书中出现了?他们能不能称得上是英雄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周瑜统率三军、击溃曹军;黄盖献计火攻,火烧曹营;曹操骄傲自大,落荒而逃)。
2、大家谈得都很有道理?下面,我们再来思考这几个问题。看看同学们能不能回答?
(投影出示:1、黄盖向周瑜说的计策用火攻,你认为好不好?
1、敌众我寡、不宜久持、应速战速决2、曹操战船连接,不利行动。
3、战船及其帆篷、绳索、木板等都是易燃之物。
(投影出示:2、黄盖假投降,曹操为什么不怀疑?)。
1、曹操骄傲自大,盲目乐观2、曹操深信黄盖的话。
3、黄盖的船伪装的好,使曹操不容易发觉其中有诈。
过渡:通过刚才的检查,可以看出同学们读书是比较认真的。下面,请大家再次把课文一节一节的浏览一下,想一想,赤壁之站发生、发展、结束的过程。
5、指导分段。
1、曹操率军欲灭东吴,周瑜调兵遣将。这应当是全文的起因部分。
2、黄盖献计,写信诈降,草船冲寨、火烧敌船应是妙计歼敌的经过。
3、赤壁之战,曹军惨败,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应是结果部分。
归纳:
随机板书:
(起因1--2)(经过3--10)(结果11)。
大军犯境妙计歼敌大获全胜。
两军黄盖写信草船火烧上岸。
相对献计诈降冲寨敌船追击。
过渡:赤壁之站的结果是曹军惨败,周瑜大获全胜。那么在整个事件的过程中,谁起了关键的作用。(黄盖)黄盖的两大计谋:一是火攻,二是诈降。是整个战役取得成功的关键之处。黄盖当时在信中提到这么一句话,非常有意思,大家看:(投影出示)。
周瑜自不量力,硬拿鸡蛋去跟石头碰,哪有不失败的!
《赤壁赋》教案设计篇七
学
目
标认。
知学会本课生字,掌握“率领、相持、计策、失信、眺望、波浪滔天、自不量力、调兵遣将、丢盔弃甲”等词语的意思。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
能
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有条理的思维能力。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东吴获胜的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情
感学习本课内容,培养学生遇事多分析、勤动脑的好习惯。
重点: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从中归纳出赤壁之战双方胜负的根本原因;理清“火攻”一段的顺序,学习技一定顺序写的方法。
难点:理清“火攻”全过程的顺序。
主要教法:情境教学法。
学法:小组合作自学探究,通过读、思、讲、议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具准备:投影。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鼓励学生参与板书。
同学们,最近班上哪些同学写字有进步?
请一名代表,把课题写在黑板上。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围绕课题的“战”字想一想,课文会写一些什么内容?
(学生可能提出:交战双方是谁?他们都是干什么的?为什么交战?交战结果怎样?等)。
2.激励学生积极读书。
教师导语:我们先把课文读一遍。怎么读呢?自由选择,当读到你愿意读的段落时,可站起来读。(读后,了解读的情况并表扬多读的同学。)。
(三)了解“认识起点”,据实施教。
1.直接了解,开门见山。
教师设问:学这篇课文前,有谁了解“赤壁之战”?你是通过什么知道的?
2.设计情境,展现已知。
教师出示作战图和人物画像。
(学生可以按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介绍;也可按时间、地点、人物、力量对比、经过、结果的方式介绍。)。
(四)再读课文。
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1.学生自由读。
2.交流回答。
(五)作业。
1.熟读课文。
2.书写生字词。
板书设计教学后记()。
时间、地点、人物。
力量对比、经过、结果。
课题17、赤壁之战第31课时课型新授。
学
目
标认。
知学会本课生字,掌握“率领、相持、计策、失信、眺望、波浪滔天、自不量力、调兵遣将、丢盔弃甲”等词语的意思。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
能
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有条理的思维能力。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东吴获胜的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情
感学习本课内容,培养学生遇事多分析、勤动脑的好习惯。
重点: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从中归纳出赤壁之战双方胜负的根本原因;理清“火攻”一段的顺序,学习技一定顺序写的方法。
难点:理清“火攻”全过程的顺序。
主要教法:情境教学法。
学法:小组合作自学探究,通过读、思、讲、议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具准备: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二)激励学生深究,深入剖析。
1.利用兴趣,直入重点。
教师询问:读课文的时候,你们最感兴趣的是哪一部分?
(根据以往对学生的了解,一般学生对“火攻”一仗的过程有兴趣。引导学生在书中找到这一部分,明确阅读范围。)。
2.分组活动,自学探究。
教师启发:“火攻”这一仗是分好几步来实施的。请大家好好阅读这部分,找出你认为最精彩的是哪一招?并说出原因。
3.全班交流,各抒己见。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时,将说精彩点和读精彩段相结合,使理解与朗读能够有机地结合起来。
4.练习概括,自由创作。
(l)听了同学们的发言,我知道了火攻的每一步都是很精彩的,缺了哪一步都不行,这么好的计策,愿意记住吗?怎么做才容易记呢?(学生可以编顺口溜、编诗歌、概括为词语、编写成短句等。)。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三)升华认识,深化思想。
1.教师启发:周瑜以3万人打败曹操80万人,这叫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以少胜多)。
2.提出问题,引发辩论。
教师:你们认为曹操该不该输?为什么?请大家展开辩论。
(四)积累词语,欣赏佳句。
(五)总结。
(六)布置作业。
以下两题任选一题完成。
1.复述《赤壁之战》给爸爸、妈妈听。
2.课后观看《三国演义》影视片或读《三国演义》的其他故事,并总结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板书设计教学后记()。
敌强我弱假信投降。
相持不利靠近曹军。
曹军不习水性火烧曹营。
追杀曹军。
以少胜多。
《赤壁赋》教案设计篇八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学会生字,理解“调兵遣将、相持、计策、自不量力、丢盔弃甲”等词语地意思,初步尝试缩写和改编课文。
2、认真阅读,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赤壁之战”的战争意义和历史意义。
3、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能有目的地进行拓展阅读,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缩写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赤壁之战”的战争意义和历史意义。
教学准备:课前师生共同搜集“赤壁之战”的有关资料。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读通课文,学习生字和有关词语,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破题开篇,了解背景。
1、出示课题,引导学生理解“之”的意思。
2、引导学生利用课外阅读的知识,介绍“你所知道的‘赤壁之战’”。
3、课件演示:赤壁之战的时代背景。
二、读通课文,质疑问难。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个别学生轮读课文,检查通读课文效果,随机进行教学处理。
(1)联系上下文理解“隔江相对”,课件演示:两军布阵图。
(2)理解“调兵遣将”,比较“遣”与“遗”的字形。
(3)指导读通顺长句“不错,……上面铺着火硝、硫黄。”
(个别学生读课文,重点是检查能否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对暴露出来的具有共性的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解决,通读课文是阅读教学的基础;随机进行部分字词教学,既是字词分散教学的一种形式,也是从课文阅读整体出发的一种考虑。)。
3、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边勾画,思考:
(1)你对“赤壁之战”又知道了什么?
(主要目的是检测学生对课文地理解程度,学生的回答会多种多样,教师要多肯定多鼓励学生能自己读懂课文,适当引导学生纠偏。)。
(2)你对“赤壁之战”还有什么问题?
(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和习惯,同时也是对课文得更深入、更全面的理解,要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质疑的问题进行梳理、归类,并以此为依据,展开下一步教学。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估计在这些范围之内:为什么要采用火攻?曹操怎么会这么轻易相信黄盖?怎么会这么巧,那天刚好刮东南风?……)。
三、研读课文,讨论争辩。
1、根据自己的兴趣,确定研究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后,根据研究需要也可以阅读自己搜集到的资料,深入研究。
(这一设计主要体现:一是给学生选择学习的机会;二是给学生自由研读的空间;三是引入课外资料实施开放教学。)。
2、课堂交流研究成果,教师相机点拨,全体学生体会课文语言,学习课文重点内容。
(1)引导学生读一读三处描写曹军把船练起来的句子,体会火攻的妙处。
(2)引导学生读黄盖的信,体会曹操的盲目乐观和自信。
……。
(在这里,教师的点拨非常重要,要引导学生言之有文,言之有理,是学生能从整体上深入理解课文。
3、以同质小组的形式交流富余成果。
(这是对合作学习时机的一种尝试,可以进一步满足学生的交流欲望,相互补充研究成果,提高教学效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深入阅读课文,感受“赤壁之战”的战争意义和历史意义,尝试缩写和改编课文,拓展阅读。
教学过程:
四、精读深思,总结课文。
1、默读课文,概括“赤壁之战”周瑜获胜的原因。
(要求学生不要说具体的措施,要很概括地说出几条原因,训练学生的抽象概括思维能力,同时也是语言品质的训练。)。
2、小组讨论,优化答案。
(在个体充分学习的基础上,安排小组讨论,更有实效,确实能起到启发市委、深入思考、优化答案的效果。)。
3、课堂交流。
(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发言中发现智慧的火花,及时鼓励引导,帮助学生提高概括水平。一般的说,可以概括为:知己知彼、扬长避短、把握时机等。)。
五、缩写改编,内化课文。
1、阅读课文第四自然段,联系课文理解“计策”。
2、以“黄盖是怎么说的?”为话题,缩写改编课文后半部分。
(利用课文地空白点进行语言转换和课文缩写练习,内化课文语言,深入理解课文。)。
3、交流评价。
4、思考:把我们写的这段话放进课文中去好不好?为什么?
(感悟一种写作技巧。)。
六、拓展阅读,激发兴趣。
1、小结赤壁之战的历史意义。
2、引入《念奴娇赤壁怀古》,读一读,找一找那一句是描写赤壁之战的。
(在课内引入《念奴娇赤壁怀古》全诗、注释以及今译文,体现了语文课堂的开放,扩大了阅读教学的容量,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豪情,引导学生更多的关注名著和古诗文,接受中华文化的熏陶。)。
七、作业:(任意选择)。
1、缩写《赤壁之战》全文。
2、课外阅读《三国演义》,浏览“网上三国”。
3、编一张以“三国”为主题的小报。
4、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
板书设计:
《赤壁赋》教案设计篇九
【原文】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译文】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苏氏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敬酒,吟诵(赞美)明月的诗句,吟唱婉转优美的乐曲。
不多时,明月从东山后升起,盘桓在斗宿与牛宿之间。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清泠泠的水光连着天际。听任小船飘流到各处,凌于苍茫的万顷江面之上。乘着轻风(在江面上)无所不至,并不知到哪里才会停栖,感觉身轻得似要离开尘世飘飞而去,有如道家羽化成仙。
一、字词巧用。
1.叠字反复法。
叠字反复如同一首曲子中旋律变化的音符,巧妙地运用,可以给人以回环缠绵的感觉。如,一学生描写旭日东升的一段话:慢慢地,红光扩展到半空中,树梢上冒出了一段红艳艳的圆边儿,它向四周漫延着,逐渐变成了镰刀形,接着又一纵一纵地向上爬着,不一会儿,露出半个通红通红的圆脑袋,就像被什么东西缀着一般。
它喘了口气,费力地一点一点地向上挣扎着,升腾着,终于挣脱束缚,腾地跳了出来,射出耀眼的光芒,刹时,我的眼前出现了一个圆溜溜的大皮球,不十分亮,但红得可爱,红得均匀。那鲜红的颜色似乎要滴下来似的,恐怕香山的红叶见了也会黯然失色呢。这些叠词的使用,会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感到一种舒徐委婉的音律美,清新自然,如临其境,给人以美的感染。
2.推敲字词推敲字词,就是对词语进行比较、选择、推敲、锤炼,以达到简洁精练,形象鲜明,声音优美,富于情趣。在进行优化语言时,这一点应该加以强调。
例如,四通公司先后在《文汇报》上刊登四通打字机的广告。1988年的广告词是输入千言万语打出一片深情,而1993年则改为输入千言万语奏出一片深情。该公司之所以更改广告词,是因为动词打虽然紧扣打字的打,但不足之处是容易造成误解,似乎操作这种打字机必须十分用力,而用奏乐曲的`奏代替打,则给操作者以轻松、优雅的感觉,从而使该公司的产品更加畅销。
于是喝酒喝得高兴起来,用手叩击着船舷,应声高歌。歌中唱道:桂木船棹呵香兰船桨,迎击空明的粼波,逆着流水的泛光。我的心怀悠远,想望伊人在天涯那方。同伴吹起洞箫,按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呜呜作声:有如怨怼有如倾慕,既象啜泣也象低诉,余音在江上回荡,丝丝缕缕缭绕不绝。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孀妇为之饮泣。
苏氏的神色也愁惨起来,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同伴问道: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同伴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东可以望到夏口,向西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苍苍。
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延绵千里,旌旗将天空全都蔽住,在江边持酒而饮,横转矛槊吟诗作赋,委实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而今天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边的水渚上打渔砍柴,与鱼虾作伴,与麋鹿为友,(在江上)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象沧海中的一粒栗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的没有穷尽。(想要)与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知道这些终究不能实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
苏氏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流逝的就象这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象这月,终究又何尝盈亏。可见,从事物变易的一面看来,天地间没有一瞬间不发生变化;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与自己的生命同样无穷无尽,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凡物各有自己的归属,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令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
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送到耳边便听到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这是造物者(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大宝藏,你我尽可以一起享用。
客人高兴地笑了,洗净酒杯重新斟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盘子杂乱一片。大家互相枕着靠着睡在船上,不知不觉东方已经露出白色的曙光。
1.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凤栖梧》。
2.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佚名《诗经邶风击鼓》。
3.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
4.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李白《三五七言》。
5.有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佚名《凤求凰琴歌》。
7.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李白《三五七言》。
8.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9.君若扬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沈各异势,会合何时谐?-曹植《明月上高楼》。
10.凄凉别後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纳兰性德《虞美人》。
11.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张籍《节妇吟》。
13.嗟余只影系人间,如何同生不同死?-陈衡恪《题春绮遗像》。
14.相思树底说相思,思郎恨郎郎不知。-梁启超《台湾竹枝词》。
15.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徐干《室思》。
16.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司马光《西江月》。
17.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18.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张先《千秋岁》。
19.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黄景仁《绮怀诗二首其一》。
20.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李商隐《无题六首其三》。
21.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李商隐《暮秋独游曲江》。
22.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纳兰性德《摊破浣溪沙》。
23.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
24.相思***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长。-张仲素《燕子楼》。
25.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元好问《摸鱼儿二首其一》。
26.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无题》。
《赤壁赋》教案设计篇十
一、导入:
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语文教案-前赤壁赋。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写到(投影以下文字):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二、教师配乐朗诵全文,要求听准字音,听出节奏,听教师对文章感情变化的处理:
三、作者介绍:
苏轼(公元1037——11),字子瞻,号东坡,眉山(四川)人,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同为“唐宋八大家”成员。他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他中了进士后,登上仕途,早年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而受到排挤,后又因写诗讽刺而被以“诽谤新法罪”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到司马光执政时,尽废新法,苏轼也激烈反对。王安石、司马光死后,他又因统治集团内部的倾轧而被一贬再贬,最后贬到了海南岛,直到63岁遇赦北归,第二年在常州病逝。
在文学艺术领域里,苏轼诗词、散文、书画无一不精。他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齐名,号称宋代四大书法家。他论画主张神似,擅长画竹。
在思想上,苏轼博通经史,一方面,他仰慕屈原、贾谊、诸葛亮等经世济时的人物。曾多次上书朝廷,要求改革弊政。他在长期担任地方官期间,在“仁政爱民”的思想指导下,做了许多好事。另一方面,他又酷爱陶渊明,喜读《庄子》。他一生政治生涯,先后经历了两次沉重的打击,对庄子的思想容易产生共鸣,表现在:一是旷达超脱,一是玩世不恭,甚至消极出世。这也是形成苏轼世界观复杂化、经常陷入“入世”和“出世”的矛盾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作家的世界观必然会影响到他的创作实践,从而形成自身的艺术个性和艺术风格,高中一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前赤壁赋》。在苏轼的文学作品中就明显地留下了庄子影响的痕迹。庄子散文洋恣肆,富于浪漫主义色彩,而苏轼散文也具有纵横捭阖、挥洒自如的气势,他的《前赤壁赋》就是一篇有代表性的作品,苏轼散文还在《孟子》、《战国策》以及贾谊、陆贽等人作品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形成自己的.特色。他的论政、论史的散文,大多笔力雄健,有行云流水之势,因而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也是宋代欧阳修领导的复兴古文运动的主将。
四、题解:
宋代的黄州,就是今天湖北黄冈。黄冈西北的长江边上,有一处风景胜地。那儿矗立着一座红褐色的山崖,因为形状有些像鼻子,人们就称它为赤鼾矶;又因为山崖陡消如一而墙壁,所以它也被称为赤壁。宋神宗元年,苏轼遭受政治迫害,被贬谪到黄州已经两年了。“长江绕廓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水中的鲜鱼,山间的新笋,江城的一切风物,都给政治失意的苏轼带来了莫大的慰藉。这时,他曾站在江边的赤壁上,眺望如画江山,唱出“大江东去”的豪放歌声。他还在七月十六日一个幽静的夜晚,驾舟畅游于赤壁之下的长江水面,写下了千古名作《赤壁赋》。
五、简介“赋”和本文题解:
赋是汉代形成的文体。赋讲究文采、对仗、韵律,兼具诗与散文的性质,形式铺张扬厉、夸饰,有大量的描述。
汉初的赋,继承骚体传统,并逐渐向新赋转化。贾谊是骚体赋的代表作家。枚乘的《七发》标志着新体文赋的形成。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体现了新体赋的成熟。东汉后期出现了抒情小赋。魏晋六朝赋朝骈文方向发展,称为骈赋或律赋;接近散文的叫“文赋”。
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游览城西北的赤壁(又名赤鼻矶),对景抒情,前后写了两篇《赤壁赋》。本文是其中一篇。本文通过玩游赤壁时的所见所感及主客的不同见解,反映了作者由旷达到苦闷,又由苦闷到解脱的思想过程,表现了苏轼身处逆境时超脱的态度和乐观的精神。这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更是诗化的,美文化了的哲学。文学是其形式,哲学是其灵魂。他将自己融会儒道、释哲学而形成的自由主义人生哲学通过优美的文学形式加以阐发,表现了宋代文人的精神特质。
六、写作背景:
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在这里,他经常来赤壁矶头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1082年,苏轼又来到赤壁。这时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报负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这年七月十六日和七月十五日,苏轼又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前后《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为以后的戏曲、绘画、雕塑等提供了创作的题材。宋代画家李公麟、明代画家唐寅都画过苏轼舟游赤壁的画。苏轼在赤壁的创作活动,给赤壁增添了光彩,清人就干脆把黄州赤壁命名为“东坡赤壁”,并镌刻在建筑物的门额上,由此名满天下。直到今天,在黄冈东坡赤壁,仍有“二赋常”“酹江亭”“坡仙亭”等名胜。
七、内容结构:
本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的洞箫吹奏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回答,文章的重点便转移到生态度问题的论辩上。文中流露出一些消极情绪,同时也反映了一种豁达乐观的精神。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这就是它成为名篇的原因之一。
全文共五段。
第一段,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清风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在这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主客秋夜荡舟,把酒诵诗。置身于如此良辰美景之中,作者油然而生“遗世”“羽化”之乐,不禁飘飘欲仙。从而为全文定下了一个悠扬和谐的基调。
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箫声起,悲意生。哀怨,爱慕,哭泣,申诉,潜龙舞,新妇泣,六个比喻,渲染萧声的悲凉,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为悲凉,引起下文主客问答的议论。
第三段,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
《赤壁赋》教案设计篇十一
感受王安石的坚毅。
政治家似乎都有着坚忍不拔、永不服输的品格与精神,他们始终坚信自己的政治信念,至死都不会向自己的对手或政敌低头认输,他们仿佛就是一块钢铁,坚韧无比,在百炼中成就起来。其实,作为真正从事政治事业的人来说,从他们一开始涉及政治,到他们官居要职,无不是一步一个脚印在走的,有的甚至是连滚带爬一路艰险地走过来的。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深深地扎根于他们的故土和人民,把毕生的精力都奉献给了他们苦心经营的事业,政治事业对于他们来说,有的时候甚至比他们的生命更重要。
《游褒禅山记》作于1054年,当时,王安石从舒州通判上辞职,在回家探亲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并于同年七月以追记形式写下了此文。由此我们知道,此时王安石在政治上是不得志的,可是,在本文中,我们非但没有丝毫看到王安石有任何的消沉丧志之感,相反,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他极为进取、昂扬、坚定的一面,“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哦,原来他的主动辞职,实际上他已经在酝酿着他理想中的政治道路,并伺机把它带向现实,他在以退为进。暂时的失利与引退丝毫没有对他造成打击,反而使他越挫越勇,这就是王安石政治人格中的重要。而且此时的大宋王朝,在北方少数民族一次次强烈的撞击之下,加上自身内部的腐化堕落,早已是风雨飘摇了。宋室当中的许多士大夫在残酷黑暗的社会现实面前,良知的防线早已崩溃,他们背离了光明,与黑暗,与恶势力同流合污,成为反动势力。在这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王安石毅然擎起大柱,誓言要复兴大宋江山昔日的强盛。他很清楚,他将要面临着一群强有力的政敌,稍有不慎,他,还有他的改革事业,都将永无翻身之日,因此,对于他的政敌,他必须以强硬手段应对,绝不能手软,他必须更狠!更辣!
而对于他的出台的政策,必须要缜密,要让广大人民接受并得到他们的欢迎,也要让他的对手抓不到把柄,这绝非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且,要让他的政策在各地方都能得到全面的落实,而不打一点折扣,这几乎是不可能的,这还不是最难的,事实上,最难最难的,是要让他的改革措施不倒,这才是王安石最担心的。因为从他的改革一出台,就遭到了相当一部分人反对,在实施改革的整个过程中,反对的浪潮更是一波接一波,最后就连神宗皇帝的祖母和母亲也反对王安石的变法,而且跑到神宗面前哭哭啼啼的。我们可以想象,王安石在实施改革的过程中,遇到的是何等的阻力与困难,可是,他未曾退缩过,也未曾动摇过,甚至连神宗皇帝出面对王安石的变法表示有所顾虑时,王安石的态度和立场依然坚定。王安石很清楚,只要他稍有动摇,情况就十分危险了。由此可见,王安石的坚忍令人为之钦佩,这深深地影响到他日后继续从政以推行的政策,影响到他日后在大宋王朝推行改革。
最后,王安石的事业失败了。或许我们会有很多如果:如果神宗皇帝更坚定一些,让王安石变法坚持下去,或许王安石会有一番大作为,历史也必将被改写。
可是,历史是没有如果的。
王安石的毅力异常坚忍,他是一个英雄,虽败犹荣的英雄。
(摘自网络论坛)。
有关《游褒禅山记》的主题思想和写作特色。
主题思想之一。
作者在此文中所抒发的感想:无论是治学还是处事,都首先要有百折不挠的意志,才能无讥无悔,同时还应该有“深思而慎取”的态度。对于今天,仍有其积极意义。今天我们也强调立志,我们所说的“志”,和王安石所说的“志”,具体内容虽然不同,但“尽吾志”的精神,“深思慎取”的态度,仍有借鉴意义。
主题思想之二。
作者通过游褒禅山的所见和所感,阐明了无论是治学还是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而慎取”的态度,以及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
写作特点之一。
本文在写作上的突出特点是记叙和议论有机结合,照应严谨。在游记的基础上用酣畅的笔墨进行大量的议论,而文章的内容中心就在议论,这是《游褒禅山记》在写作上的特点。
作者所写的是一次未能“极夫游之乐”的游览,在游览中虽然也看到了一些奇景,并未见到那更为“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对此,作者深感遗憾。照理说这样的游览并没有多大可写的价值。可是,这样一次半途而废的游览,作者都从中总结出深刻的教训,悟出发人深省的道理,并使记游与议论有机结合,照应严谨,因而使本文别具一格。记叙部分和议论部分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两个部分之间用了过渡句,使文章承上启下,过渡自然,衔接紧密。如第一部分的最后几句和第二部分的第一句。
二、两个部分在文字上前后呼应。如“平旷”与“夷”,“记游者甚众”与“游者众”……。
三、记叙与议论这两部分之间,游山与治学这两部分之间,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作者把治学处事比作游山,抓住了它们之间的共同特点,围绕着这一共同特点进行记叙和议论。
写作特点之二。
《游褒禅山记》的记叙和议论是怎样紧密联系的?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的代表作之一。古代的游记,大体上有两种类型:一是偏重记事描述,另一类则是在描述、叙事的基础上铸入议论。这篇游记,属于后者这一类型,作者将游褒禅山的见闻作为比喻,引发议论,论述在生活中要实现远大的志向,创造伟大的事业或研究学问,在客观条件许可下,必须具有坚强的意志,矢志不渝,坚持不懈,既要不避“险远”,还要讲究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这些富有哲理的真知灼见,是很可贵的。
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应该是完美统一的。好的内容一定要凭借好的形式来表现。《游褒禅山记》写作上最大的特点是把记叙和议论有机地结合起来,记叙为议论服务,议论是记叙的升华。在这过程中,重点突出,详略得宜。
作者是怎样突出重点,详略得当地把记叙和议论有机地结合起来的.呢?
本文的第一部分是记叙游山的见闻和经过。在记叙方面,作者惜墨如金,“前洞”一笔带过,重点放在“后洞”。在记“后洞”时,也没有着色绘景,只用三个概括性字眼“深”“难”“奇”从感觉上状其主要经历。这既是游洞经过的高度概括,又是为下文议论铺设事实依据。作者是怎样为下文议论铺设事实依据的呢?他笔锋一转,巧妙地写出原委:“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这样一来,议论的客观条件大体具备了。本来,文章便可以从记游过渡到议论,但作者却不就此作罢,而是峰回路转,波澜再起,笔锋又转到回忆游洞时所见,从一个普通的现象中悟出一个道理:“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乍看似乎是一种聊以自慰的心理,实际上正是为以后的议论层层准备条件,并且仍然含有记游写实之意。记游到此,看来已到山穷水尽,但余波突起,又转回退出时的情形:“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埋怨自己盲目跟随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这个慨叹,便是下文议论的导火线。
第二部分是文章的议论部分,是在第一部分记游的基础上,写因游悟出的哲理。这是文章的中心,也是文章的重点所在。“于是余有叹焉”,承上启下,过渡自然。承上,使文章由第一部分的记游自然过渡到第二部分的议论;启下,统领下文的感叹。这个领起的“叹”字,意味深长,一是赞叹古人,二是慨叹世俗之人。接着作者就游华山洞不能“极夫游之乐”的遗憾,具体抒发感慨,纵横古今,层层披露出因游山所悟出的哲理。作者先分析“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的原因,是他们不只是观,更重要的是由于他们能“求思之深而无不在”。进而联系对照自己游山的所见所闻:“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据此,作者得到启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所罕至焉。”进而,作者又以自己游后洞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教训,体会到要想达到人迹罕至的险远,欣赏“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应该具有三方面的准备:既要懂得“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非有志者不能至也”;也要懂得虽已立志,“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还要懂得主观条件之外,在客观条件上“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最后作者运用对照形式写出结论:主观上本足以“至”而居然达不到目的,那便“于人为可讥,在己为有悔”;反之,主观上尽了全力而仍未取得预期的效果,则自己可以“无悔”,自己不悔,别人也就无法讥笑了。这是作者写这篇游记所要阐明的道理,是本文的中心所在。这里作者论述“志”“力”“物”三者对治学处事取得成功的作用的观点是正确的,既强调“志”,又重视“力”与“物”的作用,充分体现了作者向上的、积极进取的思想。末了,作者用“此予之所得”作这段议论的小结,照应段首“于是余有叹焉”,使文章前后呼应,首尾连贯。
这一段是作者此番游山真正的所得。这段文字虽纯属议论,可是在前面记叙的基础上进行议论,这样记叙与议论就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显得自然连贯,加上语言质朴而精练,道理平易而深刻,因而形成独特的风格,成为脍炙人口的好文章。
杨宏。
《赤壁赋》教案设计篇十二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杜牧的文学常识;背诵和默写全诗。
2、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运用合作探究赏析的方法,理解诗的含意。
3、体会诗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赤壁》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时,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二、整体感知:
1、《赤壁》作者杜牧(803——约852),唐代文学家。字牧之,京兆万年人(今陕西西安人),他与诗人李商隐并称“小李杜”。作品有《樊川文集》。杜牧游览赤壁,有感于三国时代吴蜀联军大败曹兵的历史,抚今追昔,写下怀古咏怀之作。
2、赤壁之战是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曹军,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杜牧此诗虽以地名为题,实则是借题发挥,怀古咏史。
三、细读品味:
1、前两句是第一层,交代兴感之由。借一件事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
2、后两句是议论,是第二层,不直接叙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是通过写东吴两个美女的命运来间接反映这种变迁。
四、思考探究: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明确: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这两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活动。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铺垫。
2、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五、教师小结:
这是一首咏史诗,写的是三国赤壁之战,诗人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讽嘲周瑜在赤壁之战中得胜的侥幸,对历史兴亡成败的问题发表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六、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赤壁赋》教案设计篇十三
教学目标:
1、了解苏东坡的生平思想及豪放词的`特点;
2、学习本文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3、理解苏东坡的情感矛盾。
课型:多媒体。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常规演讲。
一、导入:
我们星期天到长江去采风,大家都写了不少作文,谁愿意交流?
(3--4名同学交流)。
面对浩瀚长江,苏轼和我们一样感慨万千。(多媒体范读《赤壁怀古》)。
尽管地点不同,但我们和大文豪还是有不少共同的情愫。接下来请大家一边阅读苏轼的《赤壁怀古》,一边拿自己的作文与之比较,看看有什么收获。(学生阅读、比较)。
我们还是老规矩,按学习小组先小范围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
(学生分组讨论、提交问题abc)。
二、分组讨论。
(一)写景。
哪几句好?(学生读)。
我们比较一下自己的作文是如何写景的,看课文写景好在哪?(讨论)(写景:用词、修辞)。
再看几句同样写水的诗句。(多媒体“写水”)。
学生讨论3。
(二)写人。
文中怀古的对象?(周瑜)。
怎么写的?(学生齐读)。
这是一个什么形象?(众说纷纭、介绍周瑜)。
我们应该如何把人写好?(讨论)(写人:特征、典型)。
解答问题a:作者为什么先写“小乔”?(讨论)。
(1、人生得意2、裙带关系3、和自己对比)。
(三)伤今。
谁来介绍苏轼的生平?(介绍苏轼)。
填表:
项目。
年龄。
婚姻。
外貌。
职位。
际遇。
基调。
周瑜。
24岁。
幸福美满。
英俊儒雅。
东吴都督。
功成名就。
得意。
苏轼。
47岁。
屡遭不幸。
早生华发。
团练副使。
功业未就。
感伤。
文章写出内涵需要注意?(讨论)(写意:比联、真实)。
解决问题bc等并小结全课。
评价:
本课创意很好,敢于将古代诗歌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结合在一起,从学校实际出发,开发地方课程资源。全课以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为理念,气氛活跃、融洽。提供了新课程语文教学的又一思路。
《赤壁赋》教案设计篇十四
一、导入:联系文学人物,背诵名句,激发情感。
面对不幸,我们应该……。
面对亡国的悲痛,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面对官场的黑暗,陶渊明——识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面对权贵的淫威,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侍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面对现实的苦难,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
面对被贬的遭遇,柳宗元——以愚辞歌愚溪,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
面对命运的不公,苏?轼——会怎样做呢?今天我们且看苏东坡如何突围。
二、全文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
乐——悲——乐(板书)。
1、因何而乐?——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1)著名作家巴金曾说,《赤壁赋》给人潇洒神奇、出尘脱俗的纯净的美感。朗读第一段,找出你最欣赏的词语或句子,说说它的景物描写美在哪里。
预设:“清风徐来”,好风!“水波不兴”,好水!正因为此二者,苏子与客才能泛舟而游。“举酒属客”,好酒!“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好诗!同学们想象一下,在这样的环境中,把酒临风,对江而歌,畅游赤壁,一定是很有雅兴的,有此一游,也不枉此一生了。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徘徊”二字绝倒,为什么会“徘徊”?仿佛是有情之人,在那里驻足,俯瞰人间,不忍离去,可谓情景交融,一字千金。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雾气苍茫,水天一色,平添了一层朦胧之美,更使苏子与客急不可耐。于是“纵一苇之所如,临万顷之茫然。”简直就是如醉如痴了。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我们期待的月终于来了,还等什么?拥抱她吧,暂时忘却人间的烦恼,和她一起飞翔,“浩浩乎如冯虎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好境界——人间仙境!“浩浩乎”言心情迫切,动作之强,速度之快,视角之广;“飘飘乎”则言感受之美,心情之爽,脱俗之高。作者在辽阔江面上泛舟,仿佛在浩荡的太空中乘风飞行,毫无阻碍简直就要远离人世,悠悠忽忽升入仙界里去了,令人陶醉其中,赏心悦目。
小结:这一段描写蕴涵着一种深沉隽永的诗意,一下子把人带进了诗的国土,沉醉在山水风月之中,气魄豪迈雄浑,文笔简洁明快,节奏朗朗上口,抒发了诗人羽化登仙、飘然世外的欢快之情。
配乐朗读第一段。
(2)良辰美景,当然要做点什么事了,诗人做了什么呢?
预设:架一双兰桨,向月华如练处漫溯,满载一船月光,在月色空明中放歌。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是什么意思?
预设:我心里想得很远啊,眺望着美人啊,她却在天的那一边。
美人:象征圣主贤臣、美好理想。(屈原《离骚》“恐美人之迟暮”,以“香草美人”来比喻君王贤臣。)这句话其实是在说,皇帝啊,皇帝啊,我想念你呀,想念你,何时才能回到您的身边去!美人比君,写出忠君之殷切,希望能重用自己,为宋王朝分忧。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著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
对苏轼来说,“美人”意味着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而此时,在“天一方”的“美人”,却成了他可望而不可即的追念。
当然,这只是诗人的一种理想追求,显然是倾心而不可得,暗含惆怅之意。快乐的歌声唱到这里,开始有了忧伤。主人的怅惘,引起了客人的悲愁。客人吹起了箫,“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借助夸张想象,运用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使人如闻其声,几乎也要潸然下泪。
当无尽的忧伤随着箫声传入苏轼的耳膜又扩散到辽阔的江面上,那是怎样一种宏壮扩大而又无限悠远的忧伤啊!
由此,文章的感情起了变化,由乐而悲。所以第二段在结构上起了转折过渡的作用。
2、悲什么?(小组讨论)。
明确:(1)客人由身边的赤壁自然联想到赤壁之战,想到了曹操。想当年,浩浩荡荡的曹军从江陵沿江而下,战船千里相连,战旗遮天蔽日。曹操志得意满,趾高气扬,在船头对江饮酒,横槊赋诗,可谓“一世之雄”!如今他在哪里呢?曹操这类英雄人物,也只是显赫一时,最终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何况我同你只不过是过着渔人樵夫的生活,鱼虾为伴,麋鹿为友,举杯相劝。唉,我们这命运不济、仕途坎坷之人,也终究会被滚滚的历史车轮所碾碎。
为英雄落幕,吾辈渔樵而悲伤。
(2)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像蜉蝣(朝生暮死)一样将短暂的生命寄托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里的一颗米粒。蜉蝣与天地,沧海与一粟对比,说明人的渺小。
为天地阔远,自身渺小而悲伤。
(3)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吾生之须臾和长江之无穷对比,说明人生短暂,如匆匆过客。
为长江无穷,人生短暂而悲伤。
(4)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終。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想与神仙一起遨游太空,同明月一样永世长存。我知道这些想法不可能多次得到,只好把自己的无奈通过箫声寄托在这悲凉的秋风中。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終。”与“知不可乎骤得”对比,说明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为无法摆脱现实,理想难得而悲伤。
(5)这四悲只是客人的悲伤吗?
一主一客其实都是作者的独白,这些正是苏轼贬谪黄州后苦闷与迷惘的写照,只不过是借客人之口表达出来罢了。
(6)延伸:有那些诗句体现了人生的短暂或英雄成为历史积淀的感慨呢?
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最新《赤壁赋》教案设计(实用12篇)
- 2023年红楼梦读后感800字结尾(通用19篇)
- 最新大四学年个人总结300字(优质8篇)
- 最新交通安全伴我行征文300字(大全18篇)
- 外贸业务员工作计划报表(精选8篇)
- 高三物理第一学期教学工作总结(通用17篇)
- 我要成为一名少先队员发言稿(13篇)
- 2023年大学毕业典礼演讲稿最新内容(优质13篇)
- 介绍企业演讲稿(通用15篇)
- 最新夸夸我的祖国演讲稿(通用12篇)
- 探索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的重要性(汇总14篇)
- 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体会与收获大全(20篇)
- 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的实用指南(热门18篇)
- 免费个人简历电子版模板(优秀12篇)
- 个人简历电子版免费模板推荐(通用20篇)
- 免费个人简历电子版制作教程(模板17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通用23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重要性范文(19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核心要点(专业16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申请流程(热门18篇)
- 法制教育讲座心得体会大全(17篇)
- 教育工作者的超市工作总结与计划(模板18篇)
- 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案例(专业13篇)
- 教师的超市工作总结与计划(精选18篇)
- 单位趣味运动会总结(模板21篇)
- 礼品店创业计划书的重要性(实用16篇)
- 消防队月度工作总结报告(热门18篇)
- 工艺技术员工作总结(专业18篇)
- 大学学生会秘书处工作总结(模板22篇)
- 医院科秘书工作总结(专业1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