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23-11-11 15:56:47
- 小编:zdfb
- 文件格式 DOC
教案的编写还需要考虑到教师的教学风格和学生的学习情况,确保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教案的编写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思维。教案可以定期进行更新和调整,以适应教学计划和学生的实际需求。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篇一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知道扇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数量和总量之间的关系。
2.能看懂扇形统计图,并能从图中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统计意识,感受统计的价值。
教学重点:
看懂扇形统计图,知道扇形统计图的特征,并能从统计图中读出必要的信息。
教学难点:
根据统计图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教学准备:
课前统计本班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课前统计学生自己一天的作息时间安排,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激趣。
1.出示教材第96页情境图,说说同学们正在干什么?
2.在这些体育项目中,你喜欢什么活动?出示统计表,进行统计。(可在课前进行调查统计,利用excel自动生成扇形统计图)。
喜欢的项目。
乒乓球。
足球。
跳绳。
踢毽。
其他。
人数。
【设计意图】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统计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为引出有关统计数据提供了现实背景。同时,采用真实的数据进行教学,可以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以让他们经历数据收集、整理的全过程,进一步体会到统计的意义和价值。
二、整理数据,引入新课。
1.通过这张统计表,我们可以得到什么信息?
预设:数量的多少对比:如喜欢乒乓球人数最多,喜欢足球的比喜欢踢毽的多2人等;数量求和:如喜欢乒乓球的'和喜欢足球的一共有20人等。
2.如果要比较喜欢每种运动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多少,可以怎样比较?
3.如何计算喜欢各种运动项目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多少呢?
4.学生进行口算或笔算,完成统计表,并进行校对。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篇二
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各部分名称。
2.通过动手操作、实验观察探索出圆的特征及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3.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4.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在动手操作中掌握圆的特征,学会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圆上的概念,归纳圆的特征。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演示操作,揭示课题。
课件出示“大家都来当裁判喽!”
演示两人骑自行车的动画,一人的自行车轮子是圆形的,一人的自行车轮子是其它形状的。
让学生初步感知圆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活动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一)教师让学生举例说明周围哪些物体上有圆。
(二)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和圆的特征。
1.学生拿出圆的学具。
2.教师:你们摸一摸圆的边缘,是直的还是弯的?
教师说明:圆是平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
3.通过具体操作,认识一下圆的各部分名称和圆的特征。
(1)先把圆对折、打开,换个方向,再对折,再打开……这样反复折几次。
教师提问:折过若干次后,你发现了什么?
仔细观察一下,这些折痕总在圆的什么地方相交?
教师指出:我们把圆中心的这一点叫做圆心。圆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
教师板书:圆心。
(2)用尺子量一量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看一看,可以发现什么?
教师提问:根据半径的概念同学们想一想,半径应具备哪些条件?
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多少条半径?
所有半径的长度都相等吗?
教师板书: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所有半径的长度都相等。
教师提问:根据直径的概念同学们想一想,直径应具备什么条件?
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出多少条直径?
自己用尺子量一量同一个圆里的几条直径,看一看,所有直径的长度都相等吗?
教师板书: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直径,所有直径的长度都相等。
(4)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所有半径的长度都相等;有无数条直径,所有直径的长度也都相等。
(5)讨论:在同一个圆里,直径的长度与半径的长度又有什么关系呢?
如何用字母表示这种关系?
反过来,在同一个圆里,半径的长度是直径的几分之几?
教师板书:在同一个圆里,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
(三)反馈练习。
1、p58的“做一做”第1、3、4题。
2、练习十四的第2、3题。
(四)圆的画法。
1、学生自学,看书57页。
2、学生试画。
3、学生通过试画小结用圆规画圆的方法,注意的问题。
4、教师归纳板书:1.定半径;2.定圆心;3.旋转一周。
教师强调:画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不能改变,有针尖的一脚不能移动,旋转时要把重心放在有针尖的一脚。
5、学生练习。
p58的“做一做”第2题。
(五)教师提问。
为什么同学们画的圆不一样呢?什么决定圆的大小?什么决定圆的位置?
教师板书: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六)思考:体育课上,老师想在操场画一个大圆圈做游戏,没有这么大的圆规怎么办?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作业。
练习十四的第1题。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篇三
1、理解分数乘、除法的运算意义,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分数乘、除法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不超过三步)式题,能应用运算律和运算性质进行有关分数的简便计算;能应用分数乘法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能列方程解决“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简单实际问题,能用分数乘法和加、减法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不超过两步)。
2、理解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应用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求比值、化简比,能正确解决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3、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能正确进行百分数与分数、小数的互化,会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简单实际问题。
4、认识圆,掌握圆的基本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相互关系;会用圆规画圆。
2.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掌握圆周率的近似值,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与面积。
5、学生在整理与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能综合应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日常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数感、空间观念和统计观念,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和反思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6、学生在整理与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评价和反思自己在本学期的整体学习情况,体验与同学交流和获取知识的乐趣,感受数学的意义和价值,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篇四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认识圆锥,圆锥的高和侧面,掌握圆锥的特征,会看圆锥的平面图,会正确测量圆锥的高,能根据实验材料正确制作圆锥。
2、过动手制作圆锥和测量圆锥的高,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
3、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教学重点:
掌握圆锥的特征。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圆锥的组成。
教具准备:
每人一个圆锥,师准备一个大的圆锥模型。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2、圆柱的特征是什么?
二、新课。
1、圆锥的认识(直观感受观察讨论汇报)。
(1)让学生拿着圆锥模型观察和摆弄后,指定几名学生说出自己观察的结果,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圆锥有一个曲面,一个顶点和一个面是圆的,等等。
(2)圆锥有一个顶点,它的底面是一个圆、(在图上标出顶点,底面及其圆心o)。
(3)圆锥有一个曲面,圆锥的这个曲面叫做侧面。(在图上标出侧面)。
(4)让学生看着教具,指出: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做高。(沿着曲面上的线都不是圆锥的高,由于圆锥只有一个顶点,所以圆锥只有一条高)。
2、小结。
圆锥的特征(可以启发学生总结),强调底面和高的特点,使学生弄清圆锥的特征是:底面是圆,侧面是一个曲面,有一个顶点和一条高.
3、测量圆锥的高(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测量)。
由于圆锥的高在它的内部,我们不能直接量出它的长度,这就需要借助一块平板来测量。
(1)先把圆锥的底面放平;。
(2)用一块平板水平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
(3)竖直地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
4、教学圆锥侧面的展开图。
(1)学生猜想圆锥的侧面展开后会是什么图形呢?
(2)实验来得出圆锥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扇形。
三、课堂练习。
1、做第24页做一做的题目。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模型纸样,先做成圆锥,然后让学生试着独立量出它的底面直径.教师行间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辅导。
2、练习四的第1题。
(1)让学生自由地观察,只要是接近于圆柱、圆锥的都可以指出。
(2)让学生说说自己周围还有哪些物体是由圆柱、圆锥组成的。
3.完成练习四的第2题。
补充习题。
1出示一组图形,辨认指出哪些是圆锥。
2出示一组图形,指出哪个是圆锥的高。
3出示一组组合图形,指出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
四、总结。
关于圆锥你知道了些什么?你能向同学介绍你手中的圆锥吗?
教学反思:
观察、感知中认识并掌握圆锥的特点,经历探究测量圆锥高的方法的过程,加深了对圆锥高的认识。在旋转,对比圆柱和圆锥的过程中,加深对圆锥特点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思维。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篇五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懂得比例各部分名称。
2.经历探索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3.能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重点:
比例的基本质性。
教学难点:
发现并概括出比例的基本质性。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什么叫做比例?
2.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下面的比能否组成比例。
0.5:0.25和0.2:0.4。
0.5:0.2和5:2。
1/2:1/3和6:4。
0.2:0.8和1:4。
二、探索新知。
1.比例各部分名称。
(1)教师说明组成比例的四个数的名称。
板书。
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例如:2.4:1.6=60:40。
内项:1.66o。
外项:2.440。
(2)学生认一认,说一说比例中的外项和内项。让学生再写出几个比例。
如:2.4:1.6=60:40。
外内内外。
项项项项。
2.比例的基本性质。
你能发现比例的外项和内项有什么关系吗?
(1)学生独立探索其中的规律。
(2)与同学交流你的发现。
(3)汇报你的发现,全班交流。(师作适当的补充)。
在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
板书。
两个外项的积是2.440=96。
两个内项的积是1.660=96。
外项的积等于内项的积。
(4)举例说明,检验发现。
0.6:0.5=1.2:1。
两个外项的积是0.61=0.6。
两个内项的积是0.51.2=0.6。
外项的积等于内项的积。
如果把比例改成分数形式呢?
如:2.4/1.6=60/40。
3.440=1.660。
等号两边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所得的积相等。
(5)学生归纳。
在比例里,两外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4.填一填。
(1)1/2:1/5=1/4:1/10。
()()=()()。
(2)0.8:1.2=4:6。
()()=()()。
(3)45=210。
4:()=():()。
5.做一做。
完成课本中的做一做。
6.课堂小结。
(1)说一说比例的基本性质。
(2)你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引导学生总结说出两种方法,重点让学生理解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到此,学生要学会用两种方法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1.比值是否相等;2.内项之积是否等于内项之积。)。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文练习六第4~6题。
补充习题。
一题多变化,动脑解决它。
(1)在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是18,
其中一个外项是2,另一个外项是。
(2)如果5a=3b,那么,=,
(3)au8=9ub,那么,ab=()。
教学反思:
比例的各部分名称通过学生自学,老师提问,完成的较好。让学生通过计算内项之积和外项之积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然后大量的练习巩固新知。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篇六
1.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会画圆锥的平面图形及掌握测量圆锥的高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1.2过程与方法:
经历圆锥的认识过程,体验探究发现的学习方法。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2.1教学重点。
掌握圆锥的特征,认识圆锥的高。
2.2教学难点。
掌握圆锥高的测量方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圆柱形铅笔,圆锥实物及模型,直尺,直角三角形硬纸。
教学过程。
一、回顾强化。
老师啊先给大家准备了个谜语,看谁能快速的猜出谜底来,请看屏幕。出示谜语“身体长得细又长,天生美丽黑心肠,上平下尖纸上爬,越爬越短越伤心”(猜一学习用具)。
师:不错。谜底就是老师手上拿的铅笔。
课件出示一支圆柱形铅笔。
师:同学们这支铅笔是什么形状的?
生:是圆柱体。
师:你能说说它具有什么特征吗?
预设。
生1:圆柱有三个面,有上下两个底面,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
生2:圆柱有一个侧面是曲面。
生3: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有无数条高。
生4:圆柱侧面展开是长方形。
二、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师:圆柱的特征同学们掌握得非常好,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几何形体,请同学们仔细的看老师的操作(师拿出一支圆柱形铅笔用转笔刀削铅笔)。
师:想想被削的这一端会发生什么变化?(。
生:越来越细,越来越尖。
师:老师如果把削成的笔尖部分切下来,会是什么形状叫呢?同学们请看屏幕。
课件:把削成的笔尖部分(圆锥体)垂直切下来。
师:同学们知道被切下来的是什么几何形体吗?
生:是圆锥体。
师揭示课题:
师:不错,我们把象这样的几何形体叫做圆锥体,简称圆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圆锥的认识》。
板书课题《圆锥的认识》。
三、探究体验。
1、列举,提出问题。
同桌同学互相讨论。
(出示一组生活中圆锥的例子,丰富学生的感知)。
师:刚才我们共同找出了一些生活中的圆锥,接下来再让我们共同欣赏课本带给我们的精彩画面(教材23面图),请同学们按照老师的样子用铅笔沿着实物的轮廓把你找到的圆锥体描画出来。
学生描画课本中圆锥的轮廓。
师: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同学们还知道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锥体的?
生1:陀螺的下半部分。
生2:盖房子用的铅锤的形状是圆锥体的。
生3:……。
……。
师:看来圆锥形的物体给我们生活的带来了不少的便利,我们只有对它了解的更多,才能更好的得用它。
2、引导观察圆锥的特征。
师:下面请同学们拿出圆锥体模型,看一看、摸一摸、同桌同学互相说说你的感觉。
学生手拿圆锥体模型观察、想。
同桌交流、讨论。教师深入小组和学生一起进行探讨。
师:谁愿把你们的研究成果告诉给大家。
生汇报师板书:(预设展示过程)。
圆锥的特征。
生1:我们发现圆锥上面细,下面粗。
生2:圆锥有一个尖尖的部分,摸起来很扎手。
师:我们把它叫做顶点。
(学生讲到此点时,配合图片在图上标出,再请一个同学上台指出黑板上老师画的圆锥的顶点并标出来,其他同学在答题纸上标出圆锥的顶点)。
生3:圆锥有一个弯曲光滑的面。
师:我们可以把它叫做侧面。这个面是曲面。
(学生讲到此点时,配合图片在图上标出)。
师:同学们回顾下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什么图形?
生:长方形。
师:那么圆锥的侧面如果把它展开来会是个什么形状呢?
师展开一个圆柱的侧面,让学生观察。
生:圆锥的侧面展开是个扇形。
生4:圆锥有一个圆形的面,我们可以把他叫做底面。
(学生讲到此点时,配合图片在图上标出,再请一个同学上台指出黑板上老师画的圆锥的底面并标出来,其他同学在答题纸上标出圆锥的底面)。
3、师引导观察圆锥的高。
探究测量圆锥高的方法。
a﹑认识高。
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阅读课本第24页例1的前半部分。
师:连接这两个点所得到的线段我们也可说成是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下面我们把书翻到24页找到圆锥高的定义,把这一句话齐读一遍。
师:通过我们对圆锥的高的了解,想一想圆锥的高有几条?(。
生:一条。
师:为什么只有一条?
生:因为圆锥只有一个顶点和底面只有一个圆心。
b﹑测量高。
师:由于圆锥的高在它的内部,那么我们怎样测量圆锥的高呢?
引导学生先想一想,然后利用老师给大家准备好的圆锥,同桌同学共同探究圆锥的高的测量方法。(以同桌为单位进行操作。教师适当引导指正。)。
学生汇报,师通过幻灯小结.
生1:测量时,圆锥的底面要水平地放;。
生2:上面的平板要水平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
师:通过刚刚的测量,所以我们今后在表示圆锥高的时候,高还可以表示在圆锥的外面。(师演示)。
4、虚拟的圆锥。
(1)先让学生猜测:一个长方形通过旋转,可以形成一个圆柱。那么将一个直角三角形绕。
着一条直角边旋转,会形成什么形状?
(2)通过操作,使学生发现转动出来的是圆锥。并说一说圆锥的顶点、高和底面圆心及底面半径。
四、应用反馈。
1、教材第32页“做一做”。
组织小组内同学相互指出各个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教师巡视指导。
然后集中进行讲解。
2、教材第35页练习六第2题。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后指名汇报。
3、课外练习。
(1)、幻灯出示练习题:将下面图形分类,说说每类图形的名称和特征。
学生同桌交流,进行分类。
(2)、联系前面所学的圆柱,请同学们在答题纸上写写圆柱和圆锥的联系和区别。
(学生汇报结果)。
预设:
生1:圆柱是由两个底面和一个侧面三部分组成。圆柱的底面都是圆,并且大小一样。圆柱的侧面是曲面。一个圆柱有无数条高。
生2:圆锥有一个顶点,圆锥的底面是个圆,侧面是个曲面。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圆锥有一条高。
4、幻灯出示生活中的数学。
课后小结。
1、同学们,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对圆锥有了个初步的认识,知道了圆锥的一些特征。
2、总结圆锥的特征:圆锥有一个顶点,圆锥的底面是个圆,侧面是个曲面。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圆锥有一条高。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篇七
一板书设计:
二教后反思:
(1)引导学生看图,理解“人跑一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就是把袋鼠跳一下的距离即这一整条线段看作单位“1”。把这条线段平均分成11份,其中的2份就表示人跑一步的距离。
(2)引导学生根据线段图理解,人跑一步是袋鼠跳一下的,那么“人跑3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几分之几?”就是求3个是多少?(列式:×3=)。
3、结合以上两题,归纳出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分数乘整数,用分数的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4、练习:练习完成“做一做”第2题。
5、教学例2。
(1)出示×6,学生独立计算。
(2)根据计算结果,学生观察讨论:乘得的积是不是最简分数?应该怎么办?
(3)学生通过自己的想法的来约分:a、先约分再计算;b、先计算得出乘积后约分。
1、完成“做一做”的第一题。(提醒学生,计算前先观察分数的分母与整数是否可以约分,养成先约分在计算的习惯)。
2、“做一做”第3题。(先让学生说说解题思路,讨论先算什么可以使计算简便。如果用连乘算式,要提醒学生先约分再计算。)。
三、作业。
练习二第1、2、4题。个人修改。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篇八
1、加深对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理解,能应用有关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2、进一步理解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之间的关系。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篇九
1、进一步认识“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加深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
2、能解决“比一个数增加百分之几的数”或“比一个。
数减少百分之几的数”的实际问题,提高运用数。
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
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能解决有关“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说明。
一、导入。
1、我国有一个非常的科学家-----袁隆平,大家知道吗?(如果有学生知道,可以让学生说一说)。
2、他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首席顾问,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3、因为杂交水稻比普通水稻的产量要高很多,所以我国杂交水稻的种植面积一年比一年增加。
二、百分数的应用。
1、生活中的百分数问题。
2、线段图。
教师提出要求:你能用线段图表示出年和年之间的数量关系吗?
※学生独立画图。
※展示学生的成果。
※教师评价。
25%=1/4。
20公顷。
2000年。
25%。
2001年。
3、学生自主解答问题。
4、班内交流。
办法一:20×25%=5(公顷)。
20+5=25(公顷)。
办法二:1+25%=125%。
20×125%=25(公顷)。
三、试一试。
1、生活中的折扣。
游乐场的套票原来每套30元,六一期间八折优惠,购买一套这样的套票能省多少元?
2、思考:八折是什么意思?
※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师评价。
※八折就是现价是原价的80%。
3、学生自主解答然后交流。
办法一:30×80%=24(元)。
办法二:30×(1-80%)。
=30×20%。
=6(元)。
四、练一练。
1、教科书p26练一练第1题。
2、教科书p26练一练第2题。
3、教科书p26练一练第3题。
五、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从教材提供的情境开始讨论,从介绍“杂交水稻之你”袁隆平的事迹,引出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某地2000年与2001年杂交水稻种植的情况介绍,引出“比一个数增加百分之几的数”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中通过类比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自己通过各种方法自主解答。重点放在方法交流之中。
引导学生分析,要求购买能省多少元,先求什么。让学生有一个完整的解题思路。
【教学反思】。
本课重在学生利用已有知识来解决新问题的方法引导上。效果较好,而且学生能在交流中得到更多的数学信息,集思义益,博采众长,不仅从中学到了许多解题方法,而且也学会了如何交流。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篇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经历运用平移、旋转或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的过程,能运用图形变换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过程与方法:通过设计图案,进一步体会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设计图案中的作用,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欣赏和设计美丽的图案,感受图形世界的神奇。
教学重点:
有条理地表述一个简单图形平移、旋转或作轴对称图形的过程。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教具准备:
方格纸板、花瓣卡片、彩笔、太极图、紫荆花设计图案。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师出示太极图、紫荆花设计图案。
师:你觉得这些图案漂亮吗?
生:非常漂亮。
师:那你们知道这些图案是怎么设计出来的吗?
生:不知道。
生:我们学过的图形变化的方法有平移、旋转和轴对称。
师:同学们说的非常好,这节课我们就用这些方法设计图案,有没有信心挑战一下?
生:有!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师出示方格纸板和一个花瓣a卡片。
师:我这里有这些材料,你用什么方法能得到一整个花瓣?
生小组内讨论,自己动手摆一摆,汇报反馈。
生1:我在花瓣的右边画一条对称轴,做它的轴对称图形b,然后在它们的下面在作一条对称轴,作ab的轴对称图形cd。就得到花瓣的图案了。(生边讲解边在纸板上演示)。
师:他说的好不好?好的话掌声鼓励。(生鼓掌)还有没有不一样的想法?
生2:我是这样做的:以点o为中心,绕点o顺时针旋转90度,这样旋转三次就可以得到花瓣图案了。(生边讲解边在纸板上演示)。
师:你的想发很巧妙啊,谁还有奇思妙想?
生3:我可以先在花瓣下面作一个对称轴,作花瓣的轴对称图形,然后整体旋转180度。(生边讲解边在纸板上演示)。
师:你真棒!同学们的想法很奇妙,下面用你聪明的小脑瓜看看怎么用这个图案得到下一个图案呢?(出示教材第37页图2)。
小组内讨论交流,汇报反馈。
生1:我把图a向右平移3格,在把图b向左平移三格,然后cd按同样的方法平移就可以得到了。
生2:我把两个花瓣分为一组,一共有两组,把他们分别左右平移两下就可以完成了。
师:哇,你的想法真是太好了。
生3:我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分为上下两部分,然后上下平移也成啊。
生4:我可以在方格中画一个圆,然后在一方格的四个角为圆心,以正方形边长的一半为半径分别话四个半圆就行了。
师:你的想法非常独到,可以脱离基本图形作图了。
下面我还有个题目想让你帮帮忙呢。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练一练”第一题。
说一说你是怎么移动的呢?
生展示自己的想法。
2、完成“伴你成长”图案设计第一题。
生独立答题,展示交流。
3、完成“伴你成长”图案设计第二题。
生独立完成,并演示给大家看。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生:我看到了很多美丽的图案,我觉得数学很神奇。
生:我学会了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方法设计图案。
用我们学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一幅图案,下节课拿到课堂上来展示展示。
板书设计:
图案设计。
对称旋转平移。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篇十一
教学内容:
教材第15~16页的例4和第16页的试一试、练一练,完成练习三第1~3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了解圆柱体积(包括容积)的含义,进一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含义。
2.经历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索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的进程,掌握圆柱体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体积,并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引导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渗透、体验知识间相互转化的思想方法。
重点难点:
掌握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资源:
ppt课件圆柱等分模型。
教学过程:
一、联系旧知,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1.呈现例4中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直观图。
2.提问:这几种立体的体积你都会求吗?你会求其中哪些立体的体积?
3.引入:我们的猜想对不对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一下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篇十二
1.根据方向和距离可以确定物体在平面图上的位置。
2.在平面图上标出物体位置的方法:
先用量角器确定方向,再以选定的单位长度为基准用直尺确定图上距离,最后找出物体的具体位置,并标上名称。
3.描述路线图时,要先按行走路线确定每一个参照点,然后以每一个参照点建立方向标,描述到下一个目标所行走的方向和路程,即每一步都要说清是从哪儿走,向什么方向走了多远到哪儿。
4.绘制路线图的方法:
(1)确定方向标和单位长度。
(2)确定起点的位置。
(3)根据描述,从起点出发,找好方向和距离,一段一段地画。除第一段(以起点为参照点)外,其余每一段都要以前一段的终点为参照点。
(4)以谁为参照点,就以谁为中心画出“十”字方向标,然后判断下一地点的方向和距离。
1、利用生活中的数学体现,激发孩子内在的学习动机。
数学贯穿与日常生活,家长可在与孩子的日常生活接触中观察孩子的喜好,融入数学思维引导孩子主动学习。并有意识地进行思考、猜想、讨论与动手动脑等,利用孩子感兴趣喜欢的元素作为数学思维的承担载体,激发孩子内在的学习动机,使孩子感受到相互学的重要和有趣,使他们对数学学习更加主动积极。
2、抓住数学敏感期,循序渐进,发展数学思维。
研究证明,儿童在4岁前后会出现一个“数学敏感期”。他们会对数字概念,比如数、数字、数量关系、排列顺序、数运算、形体特征等突然发生极大兴趣,对它们的种种变化有着强烈的求知欲,这标志着孩子的数学敏感期到来了。错过了这个“数学敏感期”,有的人一生都害怕数学,一提数学就头疼。
而在面对“数学”这种纯抽象概念的知识时,让孩子觉得容易的学习方法,也只有以具体、简单的实物为起始。由感官的训练,从“量”的实际体验,到“数”的抽象认识。自少到多,进入加、减、乘、除的计算,逐渐培养孩子的数学心智和分析整合的逻辑概念。让孩子在亲自动手中,先由对实物的多与少、大和小,求得了解,在自然而然地联想具体与抽象间的关系。
3、讨论合作,共同发散数学思维。
每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天马行空的思维能力,在学校学习中,就可以借助这种思维的差异性,让孩子参与到团队合作中来,共同堆一座积木或进行折纸游戏,共同探讨知识交流合作,利用空间思维与多彩丰富的具象结合,在互助交流中动手动脑、发散思维的同时建构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参与到团队合作中来,有助于语言能力的增强,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和思维系统。
孩子在小时候以形象思维为主,喜欢把一切抽象问题都形象化,但这不利于抽象思维的培养,那么培养孩子良好的思维习惯就很重要,具体到数学思维,就是要培养孩子及时总结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按步思维,有意识的逐步培养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加强训练。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篇十三
本单元教材通过几个直观例子,借助实际操作,向学生介绍“抽屉原理”,使学生在理解“抽屉原理”这一数学方法的基础上,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会用“抽屉原理”加以解决。
在数学问题中有一类与“存在性”有关的问题。例如,任意13人中,至少有两人的出生月份相同。任意367名学生中,一定存在两名学生,他们在同一天过生日。在这类问题中,只需要确定某个物体(或某个人)的存在就可以了,并不需要指出是哪个物体(或哪个人),也不需要说明是通过什么方式把这个存在的物体(或人)找出来。这类问题依据的理论,我们称之为“抽屉原理”。
本单元用直观的方式,介绍了“抽屉原理”的两种形式。例1描述的是最简单的“抽屉原理”:把m个物体任意分放进n个空抽屉里,那么一定有一个抽屉中放进了至少2个物体。例2描述了“抽屉原理”更为一般的形式:把多于kn个物体任意分放进n个空抽屉里,那么一定有一个抽屉中放进了至少(k+1)个物体。例3是“抽屉原理”的具体应用。“做一做”和练习十二中安排了许多“抽屉原理”的变式练习,帮助学生加深对“抽屉原理”的理解,并学会利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
1、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抽屉原理”的灵活应用感受数学的魅力。
三、导学重点: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
导学难点:理解“抽屉原理”,并对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
四、突破措施。
1、应让学生初步经历“数学证明”的过程。
在数学上,一般是用反证法对“抽屉原理”进行严格证明。在小学阶段,虽然并不需要学生对涉及到“抽屉原理”的相关现象给出严格的、形式化的证明,但仍可引导学生用直观的方式对某一具体现象进行“就事论事”式的解释。本单元安排了一些需要学生解释原因的题目,可以鼓励学生借助学具、实物操作或画草图的方式进行“说理”。实际上,通过“说理”的方式来理解“抽屉原理”的过程就是一种数学证明的雏形。通过这样的方式,有助于逐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以后学习较严密的数学证明书做准备。
2、应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
“抽屉问题”的变式很多,应用更具灵活性。当我们面对一个具体问题时,能否将这个具体问题和“抽屉问题”联系起来,能否找到该问题中的具体情境和“抽屉问题”的“一般化模型”之间的内在联系,能否找出该问题中什么是“待分的东西”,什么是“抽屉”,是影响能否解决该问题的关键。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先判断某个问题是否属于用“抽屉原理”可能解决的范畴,如果可以,再思考如何寻找隐藏在其背后的“抽屉问题”的一般模型。这个过程实际上是学生经历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能否从纷繁复杂的现实素材中找出最本持的数学模型,是体现学生数学思维和能力的重要方面。
3、要适当把握教学要求。新课标第一网。
“抽屉原理”本身或许并不复杂,但它的应用广泛灵活多变,因此,用“抽屉原理”来解决实际问题时,经常会遇到一些困难。例如,有时要找到实际问题与“抽屉问题”之间的联系并不容易,即使找到了,也很难确定用什么作为“抽屉”,要用几个“抽屉”。因此,教学时,不必过于追求学生“说理”的严密性,只要能结合具体问题把大致意思说出来就可以了,更要允许学生借助实物操作等直观方式进行猜测、验证。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篇十四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知道扇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数量和总量之间的关系。
2.能看懂扇形统计图,并能从图中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统计意识,感受统计的价值。
教学重点:
看懂扇形统计图,知道扇形统计图的特征,并能从统计图中读出必要的信息。
教学难点:
根据统计图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教学准备:
课前统计本班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课前统计学生自己一天的作息时间安排,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激趣。
1.出示教材第96页情境图,说说同学们正在干什么?
2.在这些体育项目中,你喜欢什么活动?出示统计表,进行统计。(可在课前进行调查统计,利用excel自动生成扇形统计图)。
喜欢的项目。
乒乓球足球跳绳踢毽其他人数。
【设计意图】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统计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为引出有关统计数据提供了现实背景。同时,采用真实的数据进行教学,可以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以让他们经历数据收集、整理的全过程,进一步体会到统计的意义和价值。
二、整理数据,引入新课。
1.通过这张统计表,我们可以得到什么信息?
预设:数量的多少对比:如喜欢乒乓球人数最多,喜欢足球的比喜欢踢毽的多2人等;数量求和:如喜欢乒乓球的和喜欢足球的一共有20人等。
2.如果要比较喜欢每种运动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多少,可以怎样比较?
3.如何计算喜欢各种运动项目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多少呢?
4.学生进行口算或笔算,完成统计表,并进行校对。
喜欢的项目。
乒乓、球足球、跳绳、踢毽、其他。
人数。
128569。
百分比。
30%20%12.5%15%22.5%。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根据统计表得到数量之间的关系,再让学生计算出百分比并补充表格,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百分比不仅可以表示出喜欢各项运动的人数的多少,还可以体现出喜欢各项运动的人数与全班总人数之间的关系,加深百分比与绝对人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三、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认识扇形统计图。
(2)乒乓球的30%又表示什么?
预设:把全班人数看作单位“1”,喜欢乒乓球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30%;把一个圆平均分成100份,喜欢乒乓球的占其中的30份。
(3)你能根据我们刚才计算的,把这张图补充完整吗?(教师可以逐项出示,并可以让学生根据扇形的大小来判断一下这块扇形可能表示的是哪个运动项目。)。
(4)根据学生回答完成扇形统计图。
(5)揭题:像这样的统计图,我们把它叫做扇形统计图。(板书课题)。
(6)想想各个扇形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7)小结:扇形的大小和项目所占总人数的百分比有关。我们可以根据扇形的大小来判断数量的大小。
2.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征。
(1)看图说说,在这幅统计图中你还可以知道哪些信息?
预设:量的多少:如谁多谁少,谁和谁一样多;部分和总量的关系:如喜欢乒乓球和足球的人数占了总人数的一半,喜欢踢毽和跳绳以及其他项目的人数占了总人数的一半。
(2)说说这样的统计图有什么优势?
预设:可以根据扇形的大小清楚直观地看到量的相对大小;可以看到各部分和整体之间的关系。
(3)小结:在这样的统计图上,我们不仅可以直观地比较各个扇形的相对大小,还能清楚地看出各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计算、选择、补充,让学生经历扇形统计图制作的过程,使学生对扇形统计图有一个较为完整、全面的认识,同时通过对信息的整理和对扇形统计图的优势分析,明确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3.尝试练习。
出示教材第97页“做一做”的内容。
(1)你能看懂这张扇形统计图吗?统计的是什么?你是怎么知知道的?(可以根据旁边的图例来知道各个扇形代表的项目。)。
(2)说说从图上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3)如果每天喝一袋250g的牛奶,能补充每种营养成分各多少克?引导学生用百分数的意义理解各百分数和250g的关系,进而算出各种营养成分多少克。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篇十五
教学内容:
比较正数和负数的大小。
教学目的:
1、借助数轴初步学会比较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
2、初步体会数轴上数的顺序,完成对数的结构的初步构建。
教学重、难点:
负数与负数的比较。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读数,指出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85.6+0.9-+0-82。
2、如果+20%表示增加20%,那么-6%表示。
二、新授:
(一)教学例3:
1、怎样在数轴上表示数?(1、2、3、4、5、6、7)。
2、出示例3:
(1)提问你能在一条直线上表示他们运动后的情况吗?
(2)让学生确定好起点(原点)、方向和单位长度。学生画完交流。
(3)教师在黑板上话好直线,在相应的点上用小图片代表大树和学生,在问怎样用数表示这些学生和大树的相对位置关系?(让学生把直线上的点和正负数对应起来。
(4)学生回答,教师在相应点的下方标出对应的数,再让学生说说直线上其他几个点代表的数,让学生对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正负数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
(5)总结:我们可以像这样在直线上表示出正数、0和负数,像这样的直线我们叫数轴。
(6)引导学生观察:
a、从0起往右依次是?从0起往左依次是?你发现什么规律?
(7)练习:做一做的第1、2题。
(二)教学例4:
1、出示未来一周的天气情况,让学生把未来一周每天的最低气温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并比较他们的大小。
2、学生交流比较的方法。
3、通过小精灵的话,引出利用数轴比较数的大小规定: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4、再让学生进行比较,利用学生的具体比较来说明“-8在-6的左边,所以-8〈-6”
5、再通过让另一学生比较“8〉6,但是-8〈-6”,使学生初步体会两负数比较大小时,绝对值大的负数反而小。
6、总结:负数比0小,所有的负数都在0的左边,也就是负数都比0小,而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
7、练习:做一做第3题。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一第4、5题。
2、练习一第6题。
3、某日傍晚,黄山的气温由上午的零上2摄氏度下降了7摄氏度,这天傍晚黄山的气温是摄氏度。
四、全课总结。
(1)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2)负数比0小,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
第二课教学反思:
许多教师认为“负数”这个单元的内容很简单,不需要花过多精力学生就能基本能掌握。可如果深入钻研教材,其实会发现还有不少值得挖掘的内容可以向学生补充介绍。
例3――两个不同层面的拓展:
1、在数轴上表示数要求的拓展。
数轴除了可以表示整数,还可以表示小数和分数。教材例3只表示出正、负整数,最后一个自然段要求学生表示出―1.5。建议此处教师补充要求学生表示出“+1.5”的位置,因为这样便于对比发现两个数离原点的距离相等,只不过分别在0的左右两端,渗透+1.5和―1.5绝对值相等。
同时,还应补充在数轴上表示分数,如―1/3、―3/2等,提升学生数形结合能力,为例4的教学打下夯实的基础。
2、渗透负数加减法。
教材中所呈现的数轴可以充分加以应用,如可补充提问:在“―2”位置的同学如果接着向西走1米,将会到达数轴什么位置?如果是向东走1米呢?如果他从“―2”的位置要走到“―4”,应该如何运动?如果他想从“―2”的位置到达“+3”,又该如何运动?其实,这些问题就是解决―2―1;2+1;―4―(―2);3―(―2)等于几,这样的设计对于学生初中进一步学习代数知识是极为有利的。
例4――薄书读厚、厚书读薄。
薄书读厚――负数大小比较的三种类型(正数和负数、0和负数、负数和负数)。
例4教材只提出一个大的问题“比较它们的大小”,这些数的大小比较可以分为几类?每类比较又有什么方法,教材则没有明确标明。所以教学中,当学生明确数轴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基础上,我还挖掘了三种不同类型,一一请学生介绍比较方法,将薄书读厚。
将厚书读薄――无论哪种类型,比较方法万变不离其宗。
无论哪种比较方法,最终都可回归到“数轴上左边的数比右边的数小。”即使有学生在比较―8和―6大小时是用“86,所以―8。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篇十六
1、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乘、除法,会进行简单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2、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3、理解比的意义和性质,会求比值和化简比,会解决有关比的简单实际问题。
4、掌握圆的特征,会用圆规画圆;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
5、知道圆是轴对称图形,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能运用平移、轴对称和旋转设计简单的图案。
6、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位置,初步体会坐标的思想。
7、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比较熟练地进行有关百分数的计算,能够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8、认识扇形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9、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
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假设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
11、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2、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内容分析。
单元。
序号。
单元。
名称。
单元。
篇目。
单元教材简析。
(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教学。
时数。
位置。
分数乘法。
分数除法。
圆的认识。
百分数。
统计。
数学广角。
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1、分数乘法。
2、解决问题。
3、倒数的认识。
4、整理和复习。
1、分数除法。
2、解决问题。
3、比和比例的应用。
4、整理和复习.
1、认识圆、
2、圆的周长。
3、圆的面积。
1、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
2、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
3、用百分数解决问题等内容。
扇形统计图。
合理存款。
鸡兔同笼问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2.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重难点:
运用两个数据准确表示物体位置。
关键。
利用方格纸正确表示列与行。
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会进行分数乘法计算。
2.理解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并会应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3.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4.会运用分数乘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重点。
1.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2.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
难点:
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关键。
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道理。
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进行分数除法计算。
2.会用方程或算术方法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
3.理解比的意义,知道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并能类推出比的基本性质。能够正确地化简比和求比值。
4.能运用比的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重点:
1、分数除法的计算;
2、分数除法问题的解答;
3、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理解与运用。
难点:
理解分数除法计算法则的算理;比的应用.
教学目标:
1.认识圆,掌握圆的基本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相互关系;学会用圆规画圆。
2.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掌握圆周率的近似值,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与面积。
教学重点:
1、学生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
2、掌握圆的特征及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3、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4、亲历动手操作、实验观察等方法,探索圆的周长、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了解它在实际中的应用,会正确地读、写百分数。
2.使学生能够进行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互化。
3.理解折扣、纳税、利息的含义,知道它们在生活中的简单应用,会进行这方面的简单计算。
4.使学生在理解、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能正确地解答有关百分数的问题。
重点: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百分数的应用。
难点:
百分数的应用。
教学目标:
通过实例,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知道扇形统计图可以直观地反映部分数量占总数的百分比,能从扇形统计图读出必要的信息。
重点。
认识扇形统计图,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难点:
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相关的问题。
教学目标。
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并使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重难点。
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关键。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2
12。
14。
12。
10。
2
2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篇十七
教学内容:
比较正数和负数的大小。
教学目的:
1、借助数轴初步学会比较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
2、初步体会数轴上数的顺序,完成对数的结构的初步构建。
教学重、难点:负数与负数的比较。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读数,指出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85.6+0.9-+0-82。
2、如果+20%表示增加20%,那么-6%表示。
二、新授:
(一)教学例3:
1、怎样在数轴上表示数?(1、2、3、4、5、6、7)。
2、出示例3:
(1)提问你能在一条直线上表示他们运动后的情况吗?
(2)让学生确定好起点(原点)、方向和单位长度。学生画完交流。
(3)教师在黑板上话好直线,在相应的点上用小图片代表大树和学生,在问怎样用数表示这些学生和大树的相对位置关系?(让学生把直线上的点和正负数对应起来。
(4)学生回答,教师在相应点的下方标出对应的数,再让学生说说直线上其他几个点代表的数,让学生对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正负数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
(5)总结:我们可以像这样在直线上表示出正数、0和负数,像这样的直线我们叫数轴。
(6)引导学生观察:
a、从0起往右依次是?从0起往左依次是?你发现什么规律?
(7)练习:做一做的第1、2题。
(二)教学例4:
1、出示未来一周的天气情况,让学生把未来一周每天的最低气温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并比较他们的大小。
2、学生交流比较的方法。
3、通过小精灵的话,引出利用数轴比较数的大小规定: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4、再让学生进行比较,利用学生的具体比较来说明“-8在-6的左边,所以-8〈-6”
5、再通过让另一学生比较“8〉6,但是-8〈-6”,使学生初步体会两负数比较大小时,绝对值大的负数反而小。
6、总结:负数比0小,所有的负数都在0的左边,也就是负数都比0小,而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
7、练习:做一做第3题。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一第4、5题。
2、练习一第6题。
3、某日傍晚,黄山的气温由上午的零上2摄氏度下降7摄氏度,这天傍晚黄山的气温是摄氏度。
四、全课总结。
(1)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2)负数比0小,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
第二课教学反思:
许多教师认为“负数”这个单元的内容很简单,不需要花过多精力学生就能基本能掌握。可如果深入钻研教材,其实会发现还有不少值得挖掘的内容可以向学生补充介绍。
例3――两个不同层面的拓展:
1、在数轴上表示数要求的拓展。
数轴除可以表示整数,还可以表示小数和分数。教材例3只表示出正、负整数,最后一个自然段要求学生表示出―1.5。建议此处教师补充要求学生表示出“+1.5”的位置,因为这样便于对比发现两个数离原点的距离相等,只不过分别在0的左右两端,渗透+1.5和―1.5绝对值相等。
同时,还应补充在数轴上表示分数,如―1/3、―3/2等,提升学生数形结合能力,为例4的教学打下夯实的基础。
2、渗透负数加减法。
教材中所呈现的数轴可以充分加以应用,如可补充提问:在“―2”位置的同学如果接着向西走1米,将会到达数轴什么位置?如果是向东走1米呢?如果他从“―2”的位置要走到“―4”,应该如何运动?如果他想从“―2”的位置到达“+3”,又该如何运动?其实,这些问题就是解决―2―1;2+1;―4―(―2);3―(―2)等于几,这样的设计对于学生初中进一步学习代数知识是极为有利的。
例4――薄书读厚、厚书读薄。
薄书读厚――负数大小比较的三种类型(正数和负数、0和负数、负数和负数)。
例4教材只提出一个大的问题“比较它们的大小”,这些数的大小比较可以分为几类?每类比较又有什么方法,教材则没有明确标明。所以教学中,当学生明确数轴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基础上,我还挖掘三种不同类型,一一请学生介绍比较方法,将薄书读厚。
将厚书读薄――无论哪种类型,比较方法万变不离其宗。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篇十八
教学内容:
例5体现了找规律对解决问题的重要性。这里的规律的一般化表述是:以平面上几个点为端点,可以连多少条线段。这种以几何形态显现的问题,便于学生动手操作,通过画图,由简到繁,发现规律。解决这类问题的常用策略是,由最简单的情况入手,找出规律,以简驭繁。这也是数学问题解决比较常用的策略之一。
例6以选送节目为题材,讨论怎样分两步找出组合数,再求选送方案的总数。这里渗透了作为排列组合基础之一的'乘法原理。
例7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逻辑推理问题,借助列表,则比较容易逐步缩小范围,找到答案。这里渗透了逻辑推理的常用方法排除法。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观察、探索,使学生掌握数线段的方法。
2.渗透化难为易的数学思想方法,能运用一定规律解决较复杂的数学问题。
3.培养学生归纳推理探索规律的能力。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找到数线段的方法。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指导:
2.探究例6时,可以直接给出题目,由学生自己尝试,也可以将例题分解,让学生先回答。
3.探究例7时,必须先让学生仔细读题,理解题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游戏设疑,激趣导入。
1.师:同学们,课前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吧,请你们拿出纸和笔在纸上任意点上8个点,并将它们每两点连成一条线,再数一数,看看连成了多少条线段。(课件出现下图,之后学生操作)。
2.师:同学们,有结果了吗?(学生表示:太乱了,都数昏了)大家别着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用数学的思考方法去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新知学习。
二、逐层探究,发现规律。
1.从简到繁,动态演示,经历连线过程。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大学生旅游实践报告(汇总9篇)
- 2023年建筑专业自我鉴定300字(模板17篇)
- 最新学生会自我鉴定100字(通用9篇)
- 2023年学生会自我鉴定200字(汇总9篇)
-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及反思(实用17篇)
- 《火车开了》音乐课教案及反思(大全8篇)
- 2023年大学生项目策划书5000字(精选19篇)
- 最新在学生会工作的自我评价(模板16篇)
- 最新蝙蝠和雷达教案及板书(大全13篇)
- 最新托班垃圾分类活动教案反思(优秀11篇)
- 学生会秘书处的职责和工作总结(专业17篇)
- 教育工作者分享故事的感悟(热门18篇)
- 学生在大学学生会秘书处的工作总结大全(15篇)
- 行政助理的自我介绍(专业19篇)
- 职业顾问的职业发展心得(精选19篇)
- 法治兴则民族兴的实用心得体会(通用15篇)
- 教师在社区团委的工作总结(模板19篇)
- 教育工作者的社区团委工作总结(优质22篇)
- 体育教练军训心得体会(优秀19篇)
- 学生军训心得体会范文(21篇)
- 青年军训第二天心得(实用18篇)
- 警察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秀18篇)
- 家属慰问春节虎年的慰问信(实用20篇)
- 公务员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质21篇)
- 植物生物学课程心得体会(专业20篇)
- 政府官员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的重要性(汇总23篇)
- 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范文(18篇)
- 教育工作者行政工作安排范文(15篇)
- 编辑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汇总17篇)
- 学校行政人员行政工作职责大全(18篇)